时间:2023-09-19 18:51:57
导语:在公共艺术空间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公共艺术是地域公共文化的象征和公共信息传播的媒介,其运用的场所很多,按功能划分,可分为:纪念性空间、标志性空间、市民空间、商业空间、风景空间、交通空间。在杭州纪念性空间、商业空间中,公共艺术运用较为广泛;在市民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运用并不是非常普遍。然而公共艺术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功能存在密不可分,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城市环境的优化、文化品位的提升、区域标志形象的打造、百姓精神需求的提高都离不开公共艺术,城市环境为公共艺术提供创作平台,公共环境意识影响着公共艺术的创作,人们的活动参与使公共艺术具有存在的价值,使环境具有生命和灵魂。
2.公共艺术进社区
随着城市公共艺术的兴起和发展,创建社区的整体文化环境和唤起社区公共文化精神成为重要基点。21世纪之际,在中国公共艺术的关注点逐步移向城市社区,公共艺术进社区,唤醒社区公民意识,培养居民公共参与能力,提高居民审美能力,使居民对社区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使社区中的人际关系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杭州老社区完全没有公共艺术的存在,而在一些20世纪建设的社区,开始注重环境的艺术化改造,使社区文化得到提升。但总体比较落后,公共文/詹俊 刘玮
ZhanJun LiuWei作为构建城市形态的细胞核——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直接影响了城市文化的品质和城市活力。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衡量城市的综合实力已不再是以经济为第一指标,城市文化作为软实力指标已登上历史舞台。艺术从博物馆走向了大众,继而有了公共艺术走向大众的生发土壤。在国民精神文化需求与文化艺术发展的双重语境下,研究公共艺术的表达方式,以公共艺术在杭州新老社区中的表现为例,探讨公共艺术与人的交互关系和情感表达,论证公共艺术进社区可以增加居民互动,促进邻里关系和谐发展,使居民对社区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AsbuildingformthenucleusoftheCity-Communityconstructionofspiritualcivilizationandculturedirectlyaffectsthequalityofurbancultureandurbanvitality.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thenationaleconomy,city'soverallstrengthwasnolongereconomictofirsttarget,urbancultureasasoftpowerindicatoronthehistoricalstage.ArtfromtheMuseumtothepublic,thenthereisapublicarttothegerminalsoilsmasses.Nationalspiritandculturalneedsandthedualcontextofculturalandartsdevelopment,onpublicexpressionsofart,publicartinHangzhounewandoldinthecommunityshowing,forexample,discussiononpublicartandhumaninteractionandemotionalexpression,discussionpublicartintothecommunitycanincreaseinteraction,promotingharmoniousdevelopmentofneighborhoods,sothatresidentsofcommunitieswithasenseofidentityandbelonging.作者简介詹 俊 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 硕士 助教刘 玮 浙江西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学士 工程师ABSTRACT公共艺术;社区;邻里空间;表达publicartistic;community;neighborhoodspace;expressionKEYWORDS剖析社区邻里空间中的公共艺术表达——以杭州新老社区为例Analysisofneighborhoodspaceinthepublicartisticexpression--acasestudyofHangzhounewandoldcommunity艺术没有很好地运用到社区中,而在一些新近开发建设的新楼盘中,开始注重公共艺术在社区居民生活中的影响。以杭州的春晖社区为例,春晖社区建于1998年,位于江干区闸弄口街道的北面,区域面积17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占35%,社区由三里亭苑一区、二区、广利佳苑、百合公寓四块区域组成,配套设施齐全,活动场地宽敞。在公共活动场地中,有一处经过设计改造的公共艺术,它兼具多种功能,其一,具有开放性与私密性,多面围合的景观墙,利用不同方向的转折面,使场所空间虚实相生,使活动在其中的人们可以聚集、交流与沟通。在这个场地上还有多处石凳与景观墙相连,是一处可供居民停留坐歇的场所,石凳与景观墙构成一个整体,形成丰富的空间形态,充分体现了社区对居民生活环境的重视。其二,具有文化精神性,在墙上刻有社区的宣传口号,还有象征家庭和睦及生命繁衍的剪影人物图案,充分反映了社区的人文宣传力度。其三,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不同大小的圆形开口处于不同的高度,可供观看可供穿越,是小朋友玩捉迷藏的好地方,能够满足居民户外活动和交往自由的良好环境与文化氛围(如图1)。但是从艺术形象的角度来说,春晖社区的这个公共艺术比较落于俗套,没有新颖的艺术手法,对文化精神的表达过于直白。虽然创作者希望该公共艺术能够成为人们活动的聚集地,但事实上,很少有人在这个公共艺术中停留、聚集,在日常生活中,它只起到人们通过该空间的功能。以杭州新州花苑为例,这是2009年新建社区,位于滨江区政府核心居住区内,社区中设置有多处公共艺术与景观相呼应。进入大门,一处两米多高的花岗岩母子雕像的公共艺术,母子形象经过艺术处理,形式感更强,视觉冲击力更强,小孩子们喜欢坐在母亲脚下玩耍,与石像融入一体,吸引着居民聚集玩耍,为社区增加凝聚力(如图2)。社区水景环绕在建筑物周围,与一般水景最大的区别是在水面上亭立着姿态各异的仙鹤与海豚,特别引人注目。将仙鹤与海豚作为公共艺术在水景中的引入,增加环境的观赏性、寓意性,使环境变得更加生动活跃,给居民生活带来乐趣(如图3)。水的驳岸处也引入公共艺术,以鲤鱼及抱鲤鱼的娃娃为主题,既呼应水景,又突出小区对人们生活的关怀。在此处老人会带着小孩在鲤鱼上爬爬、坐坐,使公共艺术与百姓生活融为一体,摆脱以往单纯作为摆设的雕塑感,使公共艺术更贴近居民生活。在水岸边设有一处象征小孩戏水玩耍的公共艺术,艺术家设想着在此处竹林下一个小男孩一个小女孩面对面聊着天、取着水的场景。这处公共艺术因与小朋友等比例塑造,显得具有真实性,吸引着社区中小朋友前往玩耍(如图4)。经过对比发现,原来老的社区中的公共艺术因为投资、材料、创意的限制,所以相对不够丰富,表现方式局限。但是现在随着大家对于公共艺术的认知已经拓展了,把公共艺术的设计作为一个整体,与小区的景观相融合,不仅提高社区景观的观赏性,更是提高社区公共环境利用率,给居民带来归属感。可见一处公共艺术的好坏,不仅要看它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还要考虑它的功能性,是否具备社会性及公众参与性,是否是邻里关系和睦发展的桥梁,能否增加生活的乐趣和情致。所以公共艺术是社区文化的物质和精神载体,以满足社区生活多样化为前提,是实现居民文化福利的重要场所和象征,一个好的公共艺术可以为社区居民带来方便、舒适和美感的生活需要,能够为社区的整体管理作出应有贡献。
3.总结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环境,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人性化设计原则。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心理、视觉、精神上的需求,考虑到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以及开放性。人们需要沟通。公共空间设施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是提升公共空间设计的核心。
一、什么是城市公共空间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的开敞空间依据其权属性质可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是为了给人们的户外活动提供舞台,城市空间里的生活比城市空间本身更为有意义。人类需要交流、需要沟通,这就是公共空间形成的基础,由于人类的生活方式是既丰富多彩而又各具特色的,因此它必然要求作为载体的城市提供各类适宜的场所。对于城市而言,这些场所不是别的,就是城市公共空间。它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空间。正是由于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才使得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具有特定的语言要求,即艺术形式上的开放性、艺术变现形势上的通俗性、设计上的综合性。
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城市环境的关系
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然环境是”天成之笔”自古以来人类就与自然环境相容相生,中国古人利用自然环境应在理想意境。“尊重自然、研究自然、模仿自然、寓于自然”成为现代设计的理念。因此今天的公共空间应该关注自然属性的特征。提倡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完美结合;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宗教、民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地区的特质。这些因素就形成了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文化环境。对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与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的研究,这种互动性体现在文化环境的营造上,这样能强化场所特质,传递社会文化意义,引发环境使用者的共鸣与联想,使艺术品、公共与环境之间形成两性的互动,激发环境的生气与活力。文化环境因此得到营造。它的存在可以让生活于这个环境中的人去领略其精神,进而产生精神交流,将其纳入自己的生活,获得教益。它可以表现历史、人们的生活习惯、人文背景老表现。使其具有人性化的味道,让人们感到亲切。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两个重点:实用性和装饰性
进行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分析特性、作用与功能。实用性公共空间是公共空间分类中服务于公众的空间,体现对公众的关怀。实用性城市公共空间艺术与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便利性满足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因此对此类设施的功能性设计是首要的,对材料、结构、视觉感受进行反复的调整试验,使其符合人的使用习惯、视觉心理习惯。比如说公共设施;人行道、天桥、地下通道、照明设施、护栏、指示牌、展示橱窗、候车亭、电话厅、报亭、邮筒、座椅等。而装饰性的公共空间艺术是为配合环境而进行的艺术创作。它是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要注重自身的艺术价值,本质是环境设计的人性化的体现,在都市中存在着很大的价值。每件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放置并不是孤立的装饰,要考虑与其它环境的关系,不仅是广场、街道、公园等都有不同的个性。其装饰效果要满足人类的心理需要。
四、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常常将忽视精神需求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城市公共空间应有的步行、购物、休闲、交谈、观景等都被忽略。城市空间呈现出 “重物轻人”的倾向:让人感到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公共空间离开了人的使用,就变得毫无意义,人们无法从中得到身心愉悦的享受。人是城市的主体,城市空间的设计只有以人为本,适应人的尺度、速度和舒适度,空间的活力才能充分展现出来。城市公共空间实质上是都市生活的焦点,缓解了人们的精神压力,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望。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城市的公共空间必须以“人的尺度”为空间的基本标尺,才能为人的活动交流创造条件。另外,供行人使用的环境设施如坐椅、雕塑、游乐设施等的形式和布局应符合使用者的多样性要求,尽量创造亲和感和温馨感,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鼓励人们积极利用和参与,并体现对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关怀。那些贴近居民、小而精致的公共空间,往往更能赋予人们安全感、舒适感、亲切感和人情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场所。而且构成了都市的人文风貌。
每个城市都是“生长”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公共艺术与市民的生活,城市的历史形成和发展、环境的视觉性有密切的关系。与地域文化、民族分布、风土人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城市具有不同的性格、品格和风格。同一城市中不同的空间场所,由于规模、功能的差异以及人们活动类型的不同,也具有不同的场所精神。城市设计不应“千城一面”,而应将城市特有的自然、经济、人文、历史、地形和本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顺应地区的自然地形和气候条件,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市的人文历史资源,通过统一与变化、尺度与比例、协调与对比、均衡与突出等构图法则的运用,将城市的各种物质、文化特色融入到空间的构成元素,形成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主题这样的空间融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和社会性于一体,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内涵,使身处其中的人们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成为人们的记忆符号,是充满活力和人性化的空间。人类活动大部分内容分是在公共空间进行的,因此为了满足人们在公共空间的各种行为的需要,而进行公共空间艺术的设置。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要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和爱好,人与环境之间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研究城市公共场所中人的行为或活动规律是做好城市设计的重要条件。因此,人们在公共开敞空间中的活动也趋于多样化。以素有”城市客厅”之称的广场为例,广场可容纳的活动非常丰富,包括集会、纪念、表演、锻炼、休闲、观赏、散步、浏览、娱乐、交谈、购物等。这些活动在广场上发生的时间和参与的人不尽相同,不同的城市居民对不同的活动各有偏爱,因此在不同的地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广场文化”。例如欧洲一些城市广场设有露天咖啡座,我国一些城市广场成为儿童放风筝的场所等。这些设施不仅有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的功能,而且有满足人们经审核情感需求的装饰性和意向性特征。
五、城市公共空间创作的艺术性
公共空间的地面设计装饰中,具象图案拼贴的装饰手法占有显著地位,它是人们从具象的自然形态中美化和创造出来的。具象装饰图案的设计要摆脱纯自然的束缚,采用归纳的手法获取自然形态,并将其演化为具有装饰美感的图案。具象图案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植物装饰图案、动物装饰图案、人物装饰图案、风景装饰图案、器具装饰图案等五大类。
(一)外形特征具象化处理。物体的特征是事物内在和外在本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区别于其它不同事物最重要的依据。有特征才会有个性,有特征才会存在有“变化”。因此设计变化的第一步即为认识自然中各事物的外形特征。不同植物有各自不同的特征,动物、人物及不同地貌的风景亦是如此。所以,将自然形态进行变化设计出具有美感的图案,就必须抓住自然形态的特征,亦可说是其外形特征。
(二)形象的规律化处理。所谓形象的规律化处理,就是将自然形态的主要特征进行单独描述,用适更加符合人们审美的手法和形式,通过点、线、面、色彩和肌理视觉要素进行变化,进而采用归纳法使图案画面秩序条理、不散乱。采取任意一种线条表现形式如直线或曲线,亦或使用点或面的表现,来规范梳理自然形态,都应符合自然形态的规律,做到变化与统一相协调。
(三)对比的形式感处理。对比的手法主要指的是夸张与省略的对比或加强与减弱的对比。此时的夸张,指采用超常规的视觉表达方式对事物特征进行刻意放大和突出渲染,使得形象更加集中,更加典型生动,进而设计出具有装饰美的图案。省略,则是夸张的继续和延伸,基于其夸张的本质特征之上对表现对象进行提炼和升华,减去其冗余附属成分,留有具有典型而有夸张特征效果的部分。在此,需要区分一个概念,“简化”是留其精华,而非“简单化”。“加强与减弱”是公共空间地面设计中常与“夸张和省略”并用,也是“夸张省略”的互补。加强,是在夸张的基础上,对表现对象的特征增加表现点、线、面、色、肌理等视觉要素的力度,起到强调的作用,强化对象的特征、力量、性格和装饰效果等方面。
(四)添加手法与理想化处理。添加,是对自然真实形态采取的一种“变化”手段,在变化的图形上按主观设想添加其它要素,组成一个新的完整的图案形态。图案设计中采用添加法,为达到完善和丰富图案形象的目的。地面设计的理想化处理,是添加手法的再创造过程,添加要素主要是创意内涵,是设计者通过主观幻想,将不同的元素或描述对象进行加工再创造,表现出设计者的主观理想意象。
(五)形态的拟人化处理。现代公共空间的地面设计中的图案装饰的拟人化手法,是典型的视觉形象的创造手段,又称人性化、人格化,即将欲表现的对象寓于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行为,力求表现人与物的情趣与感情的交流与沟通。拟人化手法是设计者主观意象的延伸,这一方法是在夸张与省略基础上的一种理想化再现。
二、错视图案拼贴的地面装饰
错视是一种令人们感兴趣的视觉现象,因为错视不仅能够引起人们心理上的不安,也能给人们带来惊喜和快乐。看上去能使人的眼睛产生错视效果的图形都可归纳为错视艺术图形。错视的种类有许多,能用到地面设计的大体分为归纳的错视、反转的错视、限于平面可能的错视、回转的错视、透明的错视、深度空间的错视、间隔的错视、其他的错视等。
三、结语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概述
(一)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称为是城市发展的粗扩期,城市发展的粗犷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很直接,即扩大城市化规模——修路,建楼,从传统农业主导型经济转向以工业化、市场化经济为主导的模式发展。我国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是从农业经济直接、同时跨入工业经济和服务型市场经济两个阶段。由于工业与贸易、市场经济的结构化需求,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参与到这场世纪的社会转型变革中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需要大量的体力与知识劳动力的参与和投入,由此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水泥高楼瞬间拔地而起……这一时期的设计需要解决城市的功能问题,这是物化的设计阶段,故称其为“粗犷型”的发展阶段,首要解决的是城市人口最基本的吃、住、行问题。
(二)城市精细化建设阶段
城市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就是广建高楼。诚然,建楼可以很直接地解决人居问题,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高楼大厦仍是城市的主角,但只是其一而不是重要的主角。现代城市是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综合化的人工容器。作为人类发展至今最庞大的物化成果——城市俨然成为一个自身不断进化的有机生命体,是一个高度复杂化的内在整体。因为人的复杂多样化需求,城市必然就是一个功能交织、精密运转的机械生物体。在城市化的大建设时期,人类的科技进步支撑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完善城市的各种复杂功能的过程中,比如城市的路网交通,这是城市的主动脉,解决的是“行”的问题。20世纪的国际主义风格强调城市的功能化分区,把城市分为行政区、商业区、金融区、工业区、生活住宅区等等。这是解决关于城市“可用”的问题。在科学主义理性的指导下,城市的标准化、技术化功能设计导致人的行为越来越处于被动性,同时也抹杀了城市之间的个性与特色,在城市的过分功能化与人的多样化需求、人性化需求之间产生了必然的矛盾。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建设时期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至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后城市化”建设时期的到来,这是从城市化发展的粗犷型建设提升到城市精细化的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城市文化”的建设、精致化城市建设。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城市僵化的功能分区,尺度巨大的城市设施和功能绝对单一化等,弱化了人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21世纪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强调人在城市功能中的主动性,展开围绕人工尺度而设计的城市化布局(90年代初,美国率先提出了“新城市主义”概念。新城市主义运动认为城市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相当重要。因为这是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具体化的环节,强调“人性化尺度”、“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是设计的关键原则)。现代城市的意义是多样的、包容的、和谐的,更是宜居和温馨的。城市的市民是由众多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包括带着不同追求而来生活、工作的群体集合,建设城市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性、视觉的秩序性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模块化重复和简单统一的秩序与市民对城市多样性的需求矛盾凸显。城市的秩序应当体现在城市的独特的街道景观,街区空间细节的实用与艺术性结合,建设社区的文化特征,强调街区节点的视觉美化与功能的有机关系。构筑城市的视觉意象,应当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空间细节的处理上。正如张钦楠教授在《阅读城市》一书里提出的城市的“细胞”概念。尤其是一些连名字也没有的“小”空间,在那里却看到了城市的“细胞”和起源。而这正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正是这些空间“赋予”了城市独特的生活气息、艺术意境和文化意义。北京的城市“细胞”就是传统的四合院;上海的城市“细胞”就是石库门,弄堂;水乡绍兴的空间“细胞”就是纵横的水系以及河岸上的自然民居和街市。城市就是由这些人居空间的细胞所组成。在后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更多强调从城市空间的细节入手,打造精细化城市,比如城市的小型绿地、社区生活的街道、社区的休闲广场、公共交通站点、加油站,以及生活垃圾站等功能节点的设施,或城市的公共开敞部分。其所强调的是区域的场所精神和文化特征,给予充分的艺术化细节再造。须知,一个没有个性的城市难以给人留下印象。城市需要经得起人们长时间的驻足、审视和记忆,为此必须精心打造城市的风格特色和视觉印象,彰显城市的艺术文化品味。城市精细化建设的意义即在于此。
二、找回城市的细节——城市灰色空间
我们通常用城市的亮点来形容一个城市的重点空间节点,比如机场、中心广场是城市的客厅;迎宾大道、海滨大道是城市的观光走廊;纪念性景点、城市的地标建筑、明星大厦是城市的名片;风景名胜、古迹遗址是城市的后花园……这些都是城市网站包括旅游网站的标配内容。反之,城市的非亮点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重点课题。今天,当我们站在后城市建设的时间节点上,是否同时也看到了在这些亮点背后的灰色部分?城市除了可以迎接观光的客人,更多的时候城市是市民的居住生活、工作休息的空间,是每个城市人付诸光阴的土壤。我们不能整天像观光客一样,充满好奇地登上观光塔,满怀激情地在迎宾大道上奔跑。生活是对平凡的重复,生活是在拥挤的公共交通里,生活是走进潮湿的菜市场,生活是茶余饭后在小区悠闲散步……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被时代的脚步遗忘的模糊空间。北京798艺术区原为电子工业的老厂区,在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渐颓败成为城市失落的空间。此后,经由艺术家精心设计,改造成为艺术工作室,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画廊、艺术中心、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为一体的各种积极空间的聚合体,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语境的“SOHO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北京798艺术区不仅已经演化成为一个文化概念,甚至被定义成为了“798现象”,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了很强烈的特定的影响。从公共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针对北京798艺术区这样的城市失落空间进行梳理、设计、改造,通过对城市灰色空间的艺术激活,以文化的身份将其重新定位,展开艺术与环境的生动对话,表明视觉艺术的介入对城市灰色空间的改造,可以整体提升城市的人文景观和城市的文化品质。城市的生活需要充满乐趣的空间,人们的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细节和意义,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需要有艺术温情的关照。
三、视觉艺术改造城市灰色空间
城市不仅是人们日常居住的地方,更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城市与每个人同呼吸共命运。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多面的。除了光鲜亮丽的一面,城市还有犄角旮旯的一面,后者统称为城市的“灰色空间”,在建筑学界被称为“模糊空间”。它包括在城市建设与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被城市新功能所抛弃或替代的历史遗迹空间,如停产多年的荒芜的厂区厂房,废弃的车站、码头,过时的、没有生气的公园,市场的构筑物等等。公共设施完善、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居住和出行环境等等,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引以为豪的品牌,无形中会充满了自豪感,同时也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迷人,赏心悦目,充满乐趣。但是,城市亮点背后的灰色部分仍是挥之不去的一抹阴影。如何通过视觉艺术化的手段,改造城市的灰色空间?这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和城市公共艺术家所面临的共同命题,同时也是难题。在这方面,美国纽约的“高线公园”(HighLinePark)项目给出了堪称完美的答案。被命名为“高线公园”的地方以前是贯穿曼哈顿三个街区的铁路货运专线路段。1980年,贯穿曼哈顿三个街区的这条铁路货运专线路段被停运,原址随即变为废墟。这条被废弃了近30年的铁路货运专线路段,被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家和城市规划者发现后,设计了以“发现高架铁路之美”为主题的改建项目,并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最终将废墟变身为一座大型的现代化休闲公园。“高线公园”的设计既保留了原始野趣又融入了现代城市肌理,营造出兼具设计美感与实用功能的大众公共社交场所,成为纽约地标性景观,被誉为“巴比伦空中花园”纽约版。由于改造项目尊重了原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营造了个性化的城市景观,博得专业人士和公众的高度赞誉,被评为“2009年北美十大最积极的城市环境”。灰色空间改造是中央美院公共艺术与视觉设计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持续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在这方面,结合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和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工作室积累了一些经验。近年来,我国的高铁建设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全长将达到1.6万公里,长度超过地球周长三分之一。而当人们欢呼雀跃高铁时代的到来时,这一抹亮丽的彩虹却在城市的空间里划过一道深影:无数的高铁桥墩就像给城市安上了灰色冰冷的栅栏,从城市的整体形态上给城市留下了一道印痕。为此,工作室从公共艺术与视觉设计专业角度展开进行研究分析,即如何使这道城市的灰色条带不让人感到压抑和困惑,如何将挥之不去的消极空间转换成为城市积极的视觉景观。2013年,受北京园博会邀请,设计室设计美化了横穿园区的高铁桥墩,率先实践了运用公共艺术视觉化改造城市灰色空间的理念。“连绵起伏的青山,一洗如碧的晴空,展翅飞翔的洁白鸟群,翩翩起舞的五彩蝴蝶——在艺术家们的笔下,灰突突的高铁桥墩变成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山水画卷,与园博园里的鸟语花香相映成趣……”这是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桥墩公共艺术作品新闻稿中的一段文字。“远方的遐想”是这两组桥体美化作品的创作主题。设计提取了春夏两个季节的色彩,以北京园博会中心主题——“植物”图形为主要创作元素,通过洁白的鸟群、漂亮的昆虫、美丽的花朵,构筑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画面色调与园博园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充分体现了城市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平面介入空间”——工作室将三维立体雕塑通过扁平化设计,与彩绘画面巧妙交融,有机构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空间艺术作品。这是在铁路桥体艺术化设计项目中的一个全新的视觉尝试。工作室在设计上以“全信息艺术设计”理论(FullConveyanceArtDesign)为指导,提出“适度美化”的概念,作品“自然生态、植物与动物狂欢”的创意与表达,充分再现、融入了园博会倡导的生态理念主题。现代化的都市,空间里的建筑、道路设施的高度人工化,外观呈中性同质化形同迷宫,会带给人们一种单调乏味、压抑烦躁的感觉。如何营造舒适、美好、宜居的公共环境,是城市公共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时候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城市的摩天大楼,不是海滨大道上的一抹晚霞,而是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画面:街边小店铺、立交桥墩、行道护栏、路灯电杆、变电箱、公厕报亭、自行车停放点,还有各种复杂的店面大字招牌,贴满各种信息的招贴栏等等,就是这样的灰色的“细胞组织”集合成了城市的整体形态,是构成城市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灰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公共艺术“编织”城市灰色空间
面对城市灰色空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工作室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发,大胆探索从视觉角度着手改造灰色空间的可能性。事实表明,这是一条可行而且有效的公共艺术化的表达途径。在城市精细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所面临的是城市基本格局的固化,建筑形态与功能分区的落地与定型。而精细化的建设与改造本质上不可能对现状进行推倒与重建的可能。在此客观条件下,对空间占有量较大的艺术再造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相对较小。特别是针对社区的空间环境,政府部门也不可能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硬质化的结构性改造。正是基于这一客观条件,为公共艺术的平面视觉化介入提供了可能,这也是工作室提出“全信息艺术设计”方法理论的指导思想(关于“全信息艺术设计”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城市建设中,本栏目将在其后的文章中介绍)。公共艺术塑造城市的人文精神,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质和地域风貌,从艺术的角度提炼、升华、展示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品格,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当前,城市文化形象的竞争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方向。其重点是塑造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城市的交流性、竞争性,激发城市的凝聚力,推动城市的高品质整体发展,让城市赢得尊重,让市民获得自信。构筑城市的整体文化意象,将公共艺术投射到城市的每个角落,通过公共艺术塑造,重新“编织”城市的灰色空间,使其回归城市的骨架,让失落的街区重新回到城市的构筑中,重新焕发光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公共艺术将推动城市艺术与公众一同成长,提升全民的审美水平和文明素养。
参考文献
[1](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5.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张钦楠.阅读城市[M]北京:三联书店,2004.
[4]余明阳,姜炜.城市品牌[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5]马钦忠.公共艺术的制度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N].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公共艺术与景观,2010-11-01(4).
【摘要】空间,是艺术领域内一个古老的话题。西方传统雕塑的传统材料:石头、木料在艺术家们手中的反复演绎,造就了艺术发展史中雕塑作品就应该是“可触、可感”的绝对主流。然而,随着时代思想与环境的变化,加之“少即是多”理念之影响,现当代语境中的雕塑艺术似乎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迫切需要一种“破局”。这个“破局”,更多地体现在对虚无空间感的创造上。轻盈的线条替代了厚重的天然材料,随之而来的是一片有着强烈生命力的情感空间。这种生命力,无法触及,却最是打动人心。又或许,材料的运用只是一种选择,一条有关艺术家用何种方式传达话语、释放空间、反思心灵的新路。本文选取了几位当代艺术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试图用这种独特的方式、独特的雕塑语言——线条来演绎无穷无尽的空间感。
【关键词】空间;雕塑;线条;磁;自由
很多时候,人们谈论起公共艺术之雕塑作品,想得更多的似乎是作品体量所传达给大家的震撼力、空间感。这种空间,它不由分说嵌入了另一个空间——我们周遭的生活环境——传统的力量太过强大。这样一种嵌入,不容我们思索,就这样落入大家的视野。西方的雕塑艺术传统深厚,对于作品体量感的固执坚守正如希腊人对神的敬重一般,而这一点,似乎已被新的审美标准所替代。在形态与价值上,离我们更近的现当代艺术更像是一个“否定—再否定”的变革过程。但这对于雕塑艺术的发展来说,未免不是一件好事。新的美学观、价值观都已构成对传统价值体系的冲击,也为艺术继往创新的发展提供了支持。与此同时,一系列文明阶层自身的的暗区和现代文明病,则在一种颠倒的意义上为艺术的自我否定造就了心灵上的需要。
艺术,是一个太大的话题,但无论怎样,它应该是关乎有质量的生存,因此更应该是对心灵的关照。在20 世纪如此,当代也甚为如此。而心灵之关照,是需要我们以心观心,将自己放置到这片虚无的空间中去,感知一切可以感知到的力量。
在绝大多数时间内,线条或者说线条营造的空间感是笔者偏爱的创作手法。在书法的书写过程中,我们就曾得到过中国传统笔墨间线条的流走、穿凿、构建的启示。它们直来直往,可以拉伸出一张繁复的网,曲折迂回,勾画出心结和情愫。有时候,它们柔韧地纠缠,好像势必要达到某种目的,也有时在那互不相容的对抗中两败俱伤。
笔者对线条的空间情有独钟,也有一部分缘于20 世纪拉美女艺术家基果·戈尔德施米特。她的代表作《网》系列,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来观看,都是完整的、无穷的,室内的雕塑空间被密如繁星的钢线运用到了极限。如果说空间感是她创作的灵魂,那么线条则是用来构筑灵魂的骨架。也正是这些自由的线条构建出了一种空间自由性,一种时间的漫游感。也道出了她关乎自然的,生生不息的主题。美国艺术家肯尼思·斯内尔森的线性作品则充满了刚与柔的均衡。一段段钢管通过柔韧的钢索连接,形成一组轻盈跳跃的音符,在空中散漫、飞舞。传统的“画里”“画外”“架上”“架下”在这里顿时失去了界限。这些钢条、金属线的巧妙结合,往往只有当作者拧完最后一只螺丝钉时,你方能感受到艺术之手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2007 年,笔者用《行走的房子》参加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作品展,由工地上拆卸下来的钢筋条通过现场用磁铁的快速粘结搭建出来的类似于建筑的式样,笔者想让它保留在一种似拆非倒、欲建又止的未完成状态中,用线形的框架表达出中国当下拆建成瘾的风气。当自己辛辛苦苦把一扎扎锈钢筋条拖到当时的展出场地——劳动路上的某家画廊时,身后传来一个工作人员失望的抱怨:又是一堆废铁。当然我不能瞬间将一堆废铁编织成心中的目标以表明立场,但那种一步步摸索、完善、证明自己的过程,除了作者还有谁能享受到呢?
此外,路易斯·布尔乔亚的《蜘蛛》堪称她成功作品的典范。它是通过骨节分明的大蜘蛛对空间自私的占领来表达母爱的。布尔乔亚的蜘蛛并不“可爱”,它们携带着母性的基因,丑陋但充满温情,长长的“手臂”,极具侵略性,固守着属于自己的那个无形的世界——没有边界,却宛若母亲的胸怀,让你心安。这样的一种侵略性,这样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细小生物躯干肢体,正是建立在线性物体对空间的占有之上的。
而当代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的作品《升华》,也呈现出了激荡人心的力量。不得不说,这是一件被闪光的灵感眷顾过的伟大创造。2007 年这件装置作品在常青画廊展出,作者设计了一条螺旋形的幽暗通道,观众在长长的黑暗甬道里摸索、踽踽前行,当你正在疑疑惑惑中混沌度日时,一道光明突然降临,如同世外桃源,路的尽头一缕孤烟从地下升腾,被锅炉吸入天顶,这神秘感来得如此真实,是他在处理空间的明暗、虚实中带给你一种窒息的冲击力。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代,日本艺术家儿玉幸子利用声音识别技术,与混合了油质的磁流体联系起来,被投影仪放大的磁流体影像会追随参与者声音的强弱起伏而形成变幻万千的形态语言,这是在用科技拓宽个人的思维维度的基础上,以其无限可能与神奇魅力来吸引观众增加与作品的互动感、参与感的。
笔者个人创作中,磁和水是两种特殊的材质。水是极具生命力的,人类把外星球中是否具备水源视作将来能否适宜人居住的重要标准。它的注入,代表一种活力,能增强作品的动感,空间亦得以流转。磁,是一种个性鲜明的材料。它的特性独一无二:南极和北极,不是相斥就是相吸。但如同风能、电力一样,它需要利用某种手段的转化才能被人理解。在磁铁和水的介入下,笔者的作品形成了一股若即若离的张力,遁于无形,却是聚集一切的源泉,通过观众的参与表现出独特的水墨线条,在线条的运动中显露出空间层次的秩序,书写出每个人不同的心路、笔迹。线条,是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的,它们造就了一个真实与虚空相衍相生的空间。
事实上,在雕塑领域,“空间”这样的概念有两层含义。它曾经是一个特定而具体的有限概念。现代的艺术家,在瓦解“空间”的古典内涵的基础上却并没有建立起任何一个标准的关于现代的空间概念。它们更能激起人们对于其自由度的追求。
英国作家毛姆曾说过,没有哪个艺术家能从一条矿脉中开采出超过限额的矿石,一旦他达到那个极限,这条矿脉就只能留待别人来开采了,尽管它的藏量依然奇迹般的同之前一样丰富。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它的资源永远是取不尽、用不竭的,因为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发扬自己的个性、使之带上自我独特的沟痕和烙印,而以何种方式呈现,则是一种智慧。
天才是极为罕见的,尽管这个词在现当代越用越泛滥。如果你有机会读到布尔乔亚20世纪50 年代的日记,就会发现里面全是自我怀疑和愤懑,她甚至消极地把大部分日子都花在了床上度过。而野口勇在其一生的创作中,曾有众多的项目因不被看好而遭冷落和淘汰,有的设计还被人讥讽为“养兔场般拥挤杂乱”。考尔德在他经典的动感雕塑即将呼之欲出之际,也因把持不了那摇摆不定的创作方向而一遍遍地征求朋友们的意见……在他们身上,我们看不到天才的影子,但对于艺术质朴而执着的追求,是他们的共通点。正因为有了这样一种近乎于苦行僧般的虔诚,艺术的道路上才因此留有他们的足印。尽管时光已消逝了近百年,但从他们身上,笔者依然能获得一种冲动和力量,带着这样的决心投身于创作之中。
参考文献:
[1] [美]乔纳森·费恩伯格.一九四零年以来的艺术——艺术生存的策略[M]. 王春辰丁亚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 吕品昌.国外现代雕塑[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9.
关键词:公共艺术 城市公共空间 发展 趋势
一、绪论
城市公共艺术以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社会、环境、生态,美学及功能属性和含义为研究对象,以发展当代社会审美文化和市民公益服务为目标。因此,一座城市中有没有创造性的公共艺术作品和公众参与的艺术探讨与批评的存在,有没有适量的供人们进行文化与审美交流和娱乐休闲的公共场所,已经成为一座城市的品位之优劣的显著标志。
二、关于公共艺术
1.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界定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在现今世界各国间尚无统一的定义和诠释。我们从广义的角度,以统筹归纳的方式对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予以扼要的表述:
(1)设立于公共场所,提供并任由社会公众自由介入、参与和观赏的艺术,即直接面对非设定的、不同阶层的社会公众或有针对性地服务于特定地域或特定社区的公众。
(2)艺术作品具有普遍的公共精神――关怀和尊重社会公共利益和情感;标示和反映社会公众意志及精神理想。
(3)艺术建设项目的立项、艺术品的遴选、设立及管理机制具有广泛的公共参与性和代表性,并接受公共舆论的评议和监督。
(4)艺术品公开设立或取消,均应广泛听取社会公众的意见,并由公民授权的公共权力机构及法律制度予以裁决。
2.中国公共艺术的现状及思考
中国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似乎属于最容易受到现代艺术及其他流行艺术样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的艺术之一,传统根基薄弱;另一方面,由于它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公共文化建设,势必在起步和模仿阶段更多地处于被强势的西方文化所左右的地位。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萌芽和发展状态中的中国城市公共艺术受到国际间公共艺术之样式和观念的影响是必然的,我国的公共艺术发展状况仍处在低下状态,这不是仅指作品的艺术水平,而是包括对公共艺术公共性的理解和阐释,以及作品设立过程中所达到的社会效应等。
三、关于城市公共空间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为大多数人服务。
2.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现状
我国大规模城市开发过程中,公共空间的发展却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具体表现在:城市旧区既有的公共活动空间,在不断的开发活动中渐渐蚕食;在新开发地区,也因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而把公共活动空间的安排压减至最低限度,或是放在剩余的零碎空间,即便是城市新开发形成的公共活动空间,其环境质量和运行状态,也与公共活动的使用要求相差很多。
四、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
1、 政治因素对公共艺术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影响
政治和社会秩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存在,现代城市广场可能是一座城市的几何中心及交通干道的发散中心,可能是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社会公共活动的聚集场地或行政、司法机构及公共事业机构集中的中心地块,也可能是商业、娱乐、文艺表演及休闲观光的中心场所,或是具有某些综合功能及性质的公共场地。
2.经济因素对公共艺术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影晌
中国的许多城市己经逐步认识到城市快节奏的发展,给街道生活和景观带来的压迫及其他负面效应,使得许多大中型城市相继专门设立了若干“步行街”,或是“文化街”、“商业街”,它们大多设在具有一定历史渊源的商业区或旅游文化活动区,目的是为了找回人们早先的自由和轻松的街道环境下悠然自得,从容不迫的生活感觉和节奏。
3.文化因素对公共艺术及城市公共空间的影晌
纵观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变迁及发展历程,就会深感到它绝对离不开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人的思维基点则是整体,它倾向于把事物作为有机的整体,直觉地进行笼统综合――“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这种以整体思想为出发点的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国传统城市空间的发展。
五、从当代社会的发展看公共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趋势
1.社会老龄化的到来
老人除了需要生活保障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同龄人的友谊与交流,消除寂寞孤独的生活,城市公共空间是他们日常生活交往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2.我国休闲经济的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设施的进步、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文化交流的增多和教育程度的提高,所有这一切都为我国休闲经济与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主客观条件。
3.生活方式与观念的转变
社会生活模式的变化,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也在更新,城市公共空间及公共艺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软经济时代思想意识的转变和新的社会价值取向,适应了新的社会与经济条件。
(1)人们趋于弹性化的生活时间的变化
人们把时间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这是未来社会不得不接受的现实。人们生活方式及观念的转变使得未来城市的建构也将发生变化,伴随而来的是对大量公共休闲空间及公共艺术品的需求。
(2)休闲价值在生活中的比重升值
城市在业者的价值观经历了从现代化到后现代化、从物质主义到后物质主义的变化,休闲价值升值。
在现代的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应当加入对老龄化社会变化和人民休闲价值变化的考虑,在建设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能忘了人民大众对精神生活的迫切需求,因此公共艺术不应该只停留在政府门面工程和政治需要上,更多从人性化角度考虑从和更符合人民大众趣味的,能够满足人民休闲需求的公共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才是正道。
六、小结
我国公共艺术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应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该在实际的决策、设计、建设和管理操作中,在看重建设的形体和体量对城市的作用的同时更加重视人们生活所需的那部分空间。城市的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还往往只是满足城市个别地段空间的改善,一些涉及到整个城市空间体系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还是难以在短时间内解决。
七、结语
研究城市公共艺术及城市公共空间的相关问题的意义,在于促进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实现社会的整体发展和城乡的共同繁荣。只要人类社会追求公平相待和共享幸福的理想尚存,只要还坚持整体社会的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须符合人类共同生存的根本目的的理性主张,那么,公共领域艺术的存在及其社会使命就不会结束,并将随着社会实践的延展而显现其生命的常新。最后感谢唐老师的悉心教导,让我们有了机会认识公共艺术,了解一个新的知识领域。
参考文献
[1]翁剑青著.城市公共艺术[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6
[2] Urban Spacel (澳) .城市空间[M].Rob Krier Rizzoli出版社.1991.4
[3] 永辉鸿年编.公共艺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6
[4] 周岚等编.城市空间美学[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8
[5] 弗兰克・戈布尔(美) .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9
摘要:综合艺术作为一门极具实验性、先锋性、综合性的当代新兴艺术教育学科,在国内各大艺术院校纷纷开设,同时开始进行各种实验性的课题并且取得良好教学的成果,本文主要对“综合艺术在公共空间中的运用“这个课题的进行探索和研究,希望借此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综合艺术艺术这个目前尚属新兴的艺术概念及其内涵。
关键词:综合艺术;艺术作品;共空间;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9-0130-01
[关键词]数字步道仪;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广场
1 数字步道仪概述
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多媒体环境下的设计不再是形式地信息简单呈现,自然的人机交互和良好的用户体验逐步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交互设计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和信息采集技术使得人类能够获得越来越多的实时数据,但是人们采集数据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获得数据,人们的最终目标在于数据背后的信息,在面对一堆枯燥数据的时候,人们迫切需要将数据快速转变为形象的画面,从画面中人们能一目了然地得到自己需要的结果。这个过程被称为数据可视化(data visualization),它是帮助人们表现数据或挖掘数据隐含信息的手段,目的是辅助人们得出某种结论性观点,要实现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利用数据采集和图像处理技术来收集分析数据,更加需要在交互过程中,将分析的数据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利用图形化,艺术化的语言将数据展示出来。
数字步道仪系统与其他类型的动作捕捉系统,在都能达到动作的位置等基本动作信息的捕捉的同时,更能够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利用压力传感器采集,用户行走的不同部位压力大小,步频,步长,重心移动,运动趋势分析等各种数据,从用户需求出发利用计算机分析处理采集到的庞大数据,实时反应或预测人脚步的活动状态,触发图形,动画,声音等,将数据结果用这些数字媒体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声音、影视等各种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让用户得到实时地,形象地,丰富地结果,该过程直接为不同领域的客户定制,过滤中间环节,完成数据可视化,形象化甚至是艺术化,这在动作捕捉方面是一大创新特点。
基于这个特点,能为各行各业提供便利的可视化数据和艺术化、形象化的创新效果。现阶段,如在医疗行业,能帮助医生从病人的步态直观地了解到其身体状况;在体育行业,能帮助教练员展示形象的图像,而不是阅读枯燥的数据来得出运动员的步伐训练情况;鞋类制造行业,能帮助研发人员从人行走的姿态得出有效信息以为研发服务;甚至在博物馆等展览都能够通过数据可视化来丰富用户体验,增强展览效果。
2 城市公共空间概述
城市是人类历史的沉淀和文明的结晶,一座城市的空间结构反映着城市历史发展的文脉,是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 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社交活动的开放性的公共场所。它就像是“城市的起居室”,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为城市居民服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征。
现如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促进了城市空间艺术的不断革新与发展,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文化素养的提升,人们对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因此,近年来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已经逐渐上升为提升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之一。它能够在无形中拉近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为公众提供了一种富有文化内涵及趣味性的生活环境, 更重要的是它赋予城市公共空间灵魂。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则被认为是城市公共领域形象的代表。空间可以被认为是物体与感觉它的主体――人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关系而形成的。城市公共空间不仅让人参观, 还供人使用, 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既然城市空间的实质是以参与活动的人为主体的,因此我们应强调人在场所中的体验, 强调人在环境中的活动。所以说仅仅有广场这个空间是不够的,要使一个空间有意义,我们必须在对广场进行唯美性与物质性设计的同时,更应该强调人与空间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使人们在这里既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愉悦感又能在广场有娱乐和交互的体验,让人们可以在百忙的工作之后放松自己的心情,与家人朋友共度美好的时光。
3 数字步道仪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案例
现如今,许多城市都运用各种数字科技手段与艺术结合创新在城市公共空间建造了许多主题广场,供人们休闲娱乐,传递城市精神。尽管各式各样主题的主题广场在景观艺术和环境设计上已经非常成熟了,但在交互设计和娱乐性上却略显单薄,供给人们交互性的娱乐设施少之又少。人们虽然能在赏心悦目、鸟语花香的环境里消除疲劳,但是却缺乏趣味性。
把数字步道仪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能够让人与城市公共空间产生更多的交互性,拉近人与城市空间的距离。基于数字步道仪能利用压力传感器采集,根据人行走的不同部位压力大小,步频,步长,重心移动,运动趋势分析等各种数据,实时反应触发图形,动画,声音等,将数据结果用这些数字媒体以二维或三维动画、声音、影视等各种多媒体形式展示出来的特点,如果将其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的广场上则能根据人们踩上去的重量、步频、位置、步长、重心移动等各种数据,及时反馈出预先设计编程好的丰富的交互效果,完成数据可视化,形象化甚至是艺术化,增强娱乐性,使人们感受到置身其中互动的娱乐体验,大大提升了人们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互动体验。
例如,青岛东部新区的音乐主题广场,整个广场贯穿音乐为主题,配以特色的绿化和建筑,可以让人感受到青岛这个海边城市的独特魅力和人文关怀。在广场上,到处都设置各种与音乐相关的小品与雕塑,整个广场装有背景音响30多个,使游人无论身处广场何处,均可获得音乐的享受。广场的西南部建有宽12米、长30米的观海台,独特的地面设计堪称国内首创。地面材料以高强度水磨石为主,用铜条界割为一本翻开的乐谱书,书上谱写了几十首世界名曲的音乐主旋律,乐谱之作真实完美。设计者利用数字步道仪技术将部分音符下装上按压式感应器与电脑音响相连,游人随机踩踏的步伐可以控制播放百余首不同的音乐,在互动娱乐的同时感受音乐陶冶情操。
4 结 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将不断地创新和普及,基于数字步道仪本身诸多优势和技术的不断革新发展,未来将其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将能创造出更多可能。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 创作者应该更主动地将互动媒体艺术这一新形式加入到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中去, 使作品具有更明晰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创作者要经常关注不断进步的互动媒体技术, 使艺术创作与技术革新同步进行,而数字步道仪技术仅仅只是为创作者提供了一种创意表现形式的技术支持,但设计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合理的运用数字步道仪技术,不是生硬的为了应用此技术而应用,而是可以尝试多多巧妙地结合运用其他感应原理、机械原理, 诸如红外感应、声光感应等,只要运用合理也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同时, 还要多从参与者的角度出发, 创作围绕特定事物或特定人群活动的公共空间艺术作品。最后,还要从公共艺术制度建设的角度来看, 要树立正确的制度导向,加强和完善公众参与公共空间艺术项目建设的管理机制, 保障参与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基于数字步道仪技术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虽然有着诸多优势,但如何把这些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如何更好地与其他数字技术相结合,为人们创造出更美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未来创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关键词:工民建; 人工挖孔桩; 施工技术; 优点;质量安全
Abstract: this paper briefly expounds the artificial dig-hole pile construction,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and its advantages,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s, safety construction, and combined with engineering examples, this paper describes artificial dig-hole pile construction technique in the civil construction control points.
Keywords: civil; Artificial dig-hole pil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dvantages; Quality and safety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类民用与工业建筑日益走向高层化,而这些高层建筑在功能和结构安全上的都是要求非常严格的,因此对其基础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人工挖孔桩施工技术以其施工方便、速度较快、不需要大型机械设备,挖孔桩要比木桩、混凝土打入桩抗震能力强,造价比冲锥冲孔、冲击锥冲孔、冲击钻机冲孔、回旋钻机钻孔、沉井基础节省等优势,在工民建中得到广泛应用。
1 适用范围
人工挖孔桩适用于桩直径0.8m 以上,无地下水或地下水较少的黏土、粉质黏土,含少量砂、砂卵石、姜结石的黏土,特别适于黄土层,深度一般在20m 左右,可用于高层建筑、公共建筑,不宜使用于有流沙、地下水位较高、涌水量大的冲积地带及近代沉积的含水量高的淤泥、淤泥质土层。
2 人工挖孔桩技术的优点
(1)采用人工挖孔桩,不仅能够极大地降低工程造价,为施工企业减少施工成本,而且还能够使土地空间得到有效的利用,从而使建筑物的占地面积缩小,节省了大量城市空间,有利于城市的整体规划设计与发展。
(2)作为基坑支护结构的人工挖空桩,使用简单的机械和器具即可进行开挖,对设备和工作面的要求较少,并且可以同时开挖若干个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不会产生噪声,也不会出现泥浆,这样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保护作用,属于“绿色施工”。因此,对于建筑空间狭小的地区,人工挖孔桩是非常适用的。
3 人工挖孔桩施工中的质量通病
3.1 坍塌
在地下水位高的砂性土和淤泥质土中施工时(尤其有承压水的地区),易造成管涌、坍孔事故。挖孔卸荷量大时,常引起孔壁土的松散,降低了桩周土的强度,如果缺乏有效的护壁极易引起孔壁坍塌.
3.2 工艺不合要求
桩孔底清底不彻底;测量定位失误、成孔时没有控制垂直度、成孔后未及时浇灌混凝土,导致护壁受侧压力变形,桩位发生偏移。
3.3 桩混凝土质量不合格
桩孔大量积水,只采用一般串筒施工,而不采用水中浇混凝土导管施工,混凝土产生离析,桩孔内振捣不好。
3.4 其他安全事故
地下水丰富的地区,易引起周围地下水降低和地面沉降,使周围的房屋、管道和设备仪器受损;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层排放有害气体,桩孔内缺氧,带来人身安全隐患。
4 实例分析
4.1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建筑层次为7 层,建筑面积3250m2,结构形式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部分为砖混结构。本工程大量采用人工挖孔桩基础。
4.2 地质条件
地层岩性自上而下依次为:素填土耕土淤泥质土硬可塑粉质黏土软可塑状粉质黏土粉土含砾粉质黏土粉细砂中粗砂淤泥质土圆砾残积粉质黏土全风化灰岩全风化泥灰岩全风化砂岩强风化炭质灰岩强风化炭质页岩强风化灰岩强风化砂岩中风化泥灰岩中风化灰岩中风化石英砂岩中风化炭质灰岩。
4.3 施工程序
场地整平放线、桩位挖第一节桩孔土方第一节砼护壁在护壁上二次投测标高及桩位十字轴线安装活动井盖、垂直运输架、活底吊土桶、排水、通风、照明设施等第二节桩身挖土清理桩孔四壁、校核桩孔垂直度和直径第二节砼护壁重复第二节挖土、支模、浇筑砼护壁,循环作业直至设计深度检查持力层后进行扩底清理虚土、排除积水、检查尺寸和持力层吊放钢筋笼就位浇筑桩身砼。
4.4 人工挖孔施工
(1)开挖孔前要平整布置场地,清除地表松软土层和杂物,布置好控制线网,根据监理复核查过的位置采用十字交叉法确定桩孔位置。
(2)在每一桩位开挖土方,一般挖1m 左右,浇注混凝土井圈第一节护壁,使井圈高出地面20cm,且应加厚10cm,而后将桩位纵横中心线测放置井圈上,并测出井孔控制高程,以利于下部掘进的高程控制。
(3)修筑钢筋混凝土井圈应保证护壁的配筋和混凝土浇注强度,上下节护壁的塔接长度不小于5cm,每节护壁在当日施工完毕后24h 后拆除,发现护壁有蜂窝漏水现象时,应及时补强以防止造成事故。该工程护壁混凝土强度为C20,厚度为0.15m。
(4)进行第二阶段开挖时,先从井口用垂球吊线找出中心点,并在井孔底部打一短木桩,将桩中心投影到木桩顶上,以此为据进行第二节护壁的土方开挖。在此过程中应该密切注意地质情况变化。
4.5 地下水、流沙处理措施
在护壁施工中,由于地下水以及流沙等因素的制约,桩孔的护壁有时候不能按照常规设计来施工,本工程采用以下方法来消除地下水以及流沙的制约。
(1)沉管法施工。预制砼沉管,放入砾砂底部,圆砾层上部,同时用水泵排水,使孔底出露,沉管下沉。
(2)模板护壁法。在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较慢地段,为了避免成孔时间过长,引起孔壁土体塌落,采用0.3m~0.6m 的短模板,有较好效果。
(3)钢套筒护壁法。在厚砂层地段,地下水量较大,采用钢套筒做护壁,边抽水边下压钢套筒,穿过流砂层使桩孔成型较为理想。
4.6 砼灌注
砼集中搅拌,坍落度控制在4cm~8cm,砼下料采用串桶下料,并保证砼自由落下高度不大于2m,边浇灌边插实,桩顶下3m 处开始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砼同一桩内砼一次浇筑完成不留施工缝,若因特殊原因必须留设施工缝时,须在砼周围插下短钢筋,以加强新老砼之间的结合力。砼浇筑过程中,注意防止地下水进入,不能有超过50mm 的积水层,超过50mm 需要采用导管吸干,如渗水量过大,按水下砼操作规则施工,水下浇灌砼时,砼标号提高到C35 级。
4.7 安全技术措施
(1)孔口围护措施:孔口四周必须浇筑砼护圈,并在护圈上设置围栏围护,围栏应高出地面1.2m,围栏应采用钢筋制作,焊接牢固,挖出的土方不得堆在孔口四周1m 范围内。
(2)防护壁坍塌措施:每节桩孔挖完后立即支护壁模板,浇筑护壁砼,一般情况下24h 后方可拆除护壁砼,护壁可加配适量钢筋,上下护壁要有钢筋拉结,避免某段护壁出现流砂、淤泥而造成护壁因自重而沉裂的现象,上下护壁间搭接长度不小于50mm。桩底如果设计要求扩底,扩底高度须超过2m,扩底部分应分段做护壁,防止扩底部分坍塌。
(3)孔中防毒措施:地下特殊土层中往往含有CO2,SO2、H2S 或其他有毒气体,故每次下孔前,必须对桩孔内气体进行抽样检测。如每天开工前,在吊笼内放置小动物,吊放到桩孔底,放置时间不得少于10min,经检查小动物生态正常,方可下井作业,发现有毒气体含量超过允许值时,应将有害气体清除至标准。孔深超过10m 时,地面应配备向孔内送风装置,风量不应少于25L/S。孔内凿岩时应加大送风量。
4.8 成桩质量检验
在施工中我们要求做到每根成桩应该具有钢筋加工检验记录、混凝土拌和物质量记录、混凝土试块资料及桩身完整性检测资料。经过对人工挖孔桩实施上述的技术控制,该工程人工挖孔桩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了质量检验标准的优良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