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2:01
导语:在关于航天的技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21世纪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世纪,航空航天领域的技术转让与合作一直是各国关注的焦点,与航空航天技术相关的产品贸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航天产品不仅包括火箭、卫星等直接用于航天活动的产品,也包括与其相关的一些零部件的制造。不少航天产品,特别是与之相关的航天产品零部件,不但可以用于航天事业,也可以被用作军事用途。因此,基于对国家安全与国际和平与发展的考虑,将相关产品分为“军品”和“两用物项和技术”,实行“军民双线”的出口控制模式,一直是西方航天大国控制航天产品和技术出口的惯用模式。外空非军事化要求各国发展航天事业都不得以军事行为为目的,而大多数航天产品都属于军民两用产品。在此,各国对航天产品实行的贸易管控就显得十分关键。一方面,国家对航天产品的出口管控程度直接影响着一国航天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及其航天商业竞争力的形成;另一方面,由于航天产品的特殊性,发展航天产品贸易的风险也比较高,国家安全、国际和平与稳定等,也是航天国家发展航天产品贸易必须要考虑的因素。自人类探索外空世界以来,欧盟各国一直是世界航天事业的积极参与者。特别是在空间商业化领域,欧盟在制度层面与法律层面都走在前列,其关于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具有鲜明的特色。
一、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一)1995年之前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欧洲各国很早就开始对军民两用产品实行了有意识的出口管控,关于出口控制的相关法律也早已存在。无论是在国家层面上还是在国际层面上,欧洲各国都已经对军民两用产品作出了区分,并规定了详细的产品清单。1969年生效的欧盟EC2603/69号条例搭建了欧洲出口控制框架的最早雏形,对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在1995年之前,欧洲各国在世界航天产品市场上并不占有的太大的份额,欧盟也不存在专门针对航天产品的贸易管控制度。即使是欧盟对于军民两用产品的管控,也还相当笼统,且并不涉及关于航天产品和非航天产品的划分。无论是在欧盟内部还是对于第三国的贸易管控,欧盟各国之间都各有规定,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标准。再加上航天产业的特殊性,其牵涉到的国家利益非常复杂:英、法两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航天产品贸易领域具有比较开明的政策,与其他国家都保持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德国在发展航天事业时则比较谨慎,对国防类产品都实行非常严密的管控;还有如瑞典这样的国家,长期实行不结盟政策。这些都为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的统一管控增加了难度。(二)军民两用产品的部分统一控制为了在欧盟内部消除对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控制,提高欧盟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欧盟于1995年7月正式开始对军民两用产品实行统一的出口管控。以统一行动和《统一对外与安全政策》为基础而形成的EC1334/2000号条例以及共同商业政策条款共同推动了欧盟统一的军民两用产品出口控制清单的出台[1]28。根据条例,欧盟内部统一对军民两用产品出口控制清单上的产品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初步形成了欧盟在一定范围内的统一出口控制政策。欧盟虽然已经统一了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控制标准,但这种统一的出口控制制度还并不完善:没有对军民两用产品进行完整的规范化分类,只对部分产品实行统一管控标准;也未对航天产品做出任何特殊规定;具体产品出口的许可权力依然由各成员国分别行使。这种部分统一的出口控制制度是欧盟各成员国为促进欧盟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而妥协的产物,是欧盟一体化进程与反一体化倾向斗争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欧盟成员国的贸易许可行为必须严格依照欧盟的统一许可标准进行,按照固定的许可格式和许可条件,根据成员国决定是否批准许可时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一旦获得某一成员国的许可,则这种许可在欧盟内部其他地区也同样有效。体现了欧盟商业一体化的重大进步,也为欧盟统一对外出口控制体制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对外出口管控体制的初步形成2006年4月底,欧盟贸易代表召集欧洲的两用产品出口商开会,并于9月初了关于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的政策性材料,提出了不少关于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的非立法性建议和方案。在此之前,欧盟虽然已经在其内部市场上形成了对于军民两用产品贸易的规范化和自由化,但对于欧盟之外的第三国的出口控制却还相对比较混乱,没有建立起一个全面可靠的对外出口管控体制。目前的欧盟虽然统一化程度很高,但其内部结构和矛盾依然十分复杂。因此,要建立一个为欧盟各成员国所接受的统一的对外出口管控体制并不容易。商业竞争力、国家安全利益与欧洲内部的公平竞争和自由贸易的矛盾始终存在。对外贸易问题既是国家安全问题,也是贸易利益问题。各成员国政府毋庸置疑的保有其本国国家安全问题的决策权,而根据欧盟共同商业政策条款的规定,欧盟又被合法授予了就对外贸易问题制定统一商业政策的排他性权利。对外贸易的双重性就决定了欧盟要建立完善的对外出口管控体制绝非易事。因此,欧盟目前虽然还没有就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的出口管控出台任何立法性文件,但欧盟对于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已经形成了相对具体的政策指导。这些贸易控制政策的形成,在欧盟对外出口管控体制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欧盟对于军民两用产品管控的一个重要进步。(四)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未来展望由于航天产品大多数属于军民两用产品,建立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关键还是建立起对于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许可证制度。欧盟对于两用产品的贸易管控已经形成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基础。在欧盟政治经济全方位一体化发展的今天,有关军民两用产品出口管控的法律规定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正式出台。自《国际武器贸易条例》签订以来,航天产品大多受其约束,美国的航天产品贸易份额自1998年开始出现了迅速下滑。与此同时,欧洲卫星制造商开始积极研发不受《国际武器贸易条例》约束的航天产品,欧洲空间局更是启动了EEE欧洲零部件促进计划,以提升欧洲国家在商业卫星市场的竞争力,使得欧盟迅速成为了世界航天产品市场的主力军[2]8-9。为保持欧盟在航天产品市场上的重要优势,欧盟在实现内部市场自由化的基础上还将通过各类政策与法律途径,持续推动一个统一的对外管控体制的建立。在保证国家安全的基础上,欧盟必将进一步统一出口许可证制度、具体化各类航天产品的详细管控标准,并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设立统一的欧盟航天产品出口许可证管理机构,将各成员国的航天产品出口审批权收归欧盟来统一行使。
二、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完善,欧盟对于航天产品贸易的管控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比较美国严苛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来说,欧盟的贸易管控制度表现出了相对宽松的特性,为欧盟在激烈的航天产品贸易市场上赢得了难得的发展优势。(一)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主要内容首先,欧盟制定了航天产品管控清单。由于欧盟成员国均为《瓦森纳协定》①(塞浦路斯除外)、“核供应国集团”②以及“澳大利亚集团”③的成员国,欧盟对于航天产品的贸易管控主要是在这三个条约的基础上形成的。此外,《国际导弹技术控制制度》①也由于大量欧盟成员国的加入而对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产生着重要影响。《瓦森纳协定》在欧盟的实施主要体现在欧盟理事会1334/2000号法令中,该法令共8章22条,规定了欧盟出口控制的范围、主管部门、控制物项的变更、海关程序、行政合作以及控制措施等。EC1334/2000号法令历经多次修改,目前成为欧盟对外高科技出口管制的主要指导性文件。EC1334/2000号法令中涵盖的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清单对欧盟各成员国直接适用,其基本内容与《瓦森纳协定》中规定的清单没有太大差别。综合国际空间法、有关军民两用产品出口控制的国际法以及欧盟法的相关规定,欧盟将关于军民两用产品的受控物项分为核材料、技术与设备;新材料、化学品、微生物和有毒物品;材料处理;电子;计算机;电信和信息安全,传感和激光;导航与电子;船舶;推进系统、航天器及其相关设备等共10大类。每类受控物项又分成A、B、C、D、E共5组:“A组”———系统、装备与零部件;“B组”———试验、检测与生产用的装备;“C组”———材料;“D组”———软件;“E组”———技术[3]12-13。对于清单以外的其他项目,如果有理由认为其与核武器、生化武器以及化学武器的试验、操作、生产、储存与维护等有关,或者接受国正在接受武器禁运,则也必需取得授权。其次,欧盟建立了航天产品出口审核机制。在实际操作中,航天产品出口许可证的申请主要需要通过三种审查。第一是航天产品类别审查。申请出口的航天产品不能属于《欧盟武器控制产品规则》中军品出口控制的范畴。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武器控制产品无论如何也不能获得出口许可。第二是航天产品用途审查。按照欧盟的规定,出口的航天产品必须不属于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的范围。限制出口的军民两用产品即使并不用于任何类型的军事目的也不能获得合法的出口许可。对于这一范围,欧盟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统一的规定。再次,欧盟的航天产品出口商还必须接受“最终军用目的控制制度”的检查[4]69。对于在“军品”以及“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管控范围以外的航天产品,还必须由买方提供一项“最终用户证明”,许可机关将以此判断其购买该航天产品不会被用于核武器、生化武器以及化学武器等军事目的。第三是进口国家审查。主要审查航天产品的进口国是否违背欧盟政策与集体国家安全、是否影响地区安全和冲突、是否违反国际法、是否有悖人权以及是否用于恐怖活动和犯罪等因素,都是影响欧洲国家向第三国发放航天产品出口许可证的重要因素。即使没有具体政策法规的约束,与一般国际法律原则背道而驰的航天产品出口行为也是不会被欧盟国家所允许的。(二)欧盟成员国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机制欧盟各成员国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与欧盟整体的贸易管控制度是基本一致的。各国均以国际空间法、有关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出口控制的国际法以及欧盟法为基础,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和法律实践,制定了在本国国内适用的相关政策、法律及规章制度。欧盟成员国对于军民两用产品出口管控的各项规定,是形成其国家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基础[5]48。欧盟各成员国通过制定政策与法律,使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在本国得到了具体实现。例如,德国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对航天产品实行严密的管控制度,严格控制军品及军民两用产品的出口。在遵循外交政策和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德国对于两用物项和技术出口控制清单,则直接采用了EC1334/2000的规定,将军民两用产品分为十类五组进行全面监控。以《对外贸易和付款条例》为依托而建立起来的德国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由德国联邦经济与技术部下的经济与出口控制办公室负责全面执行。加上德国地区海关机构、联邦政府外交办公室以及德国财政部的全力配合,对德国的航天产品贸易形成了严密的保护。根据德国2006年最新修订的《对外贸易和付款条例》的规定,所有对外贸易都是自由的,但涉及国家安全、国与国和平共处和外交政策时,国家有权禁止出口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或按照国际公约所承担的义务,德国政府可以采取完全禁运、部分禁运和武器禁运政策[6]81-82。除此之外,德国《对外贸易和付款规则》还规定了具体的出口控制标准和许可证制度,由经济与出口控制办公室负责解释并每年进行修订,及时更新并公布《德国出口控制手册》。另外,由于英国是欧盟的唯一一个英美法系国家,其法律体系与欧盟其他成员国有着很大的不同,但对于航天产品的贸易管控制度,英国与欧盟及欧盟其他成员国之间依然保持着高度统一[7]140。英国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是在英国《2002年出口控制条例》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该条例授权英国贸易和工业部下的出口控制组织负责对英国的军品和两用物项进行出口控制。由于英国同时是《瓦森纳协议》、《导弹技术控制制度》、“核供应国集团”以及“澳大利亚集团”的成员国,包含在《战略出口控制清单》中的《英国国家军品清单》以及《英国国家两用物项清单》就是依据这些条约而拟定的[8]426。英国对欧盟有关两用物项和潜在军用物项出口控制规章中的大部分控制措施和内容都宣布有效,对于EC1334/2000中的两用物项和技术清单则更是进行了直接援引。不仅如此,英国《2002年出口控制条例》还规定了详细的出口控制规则、申请出口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程序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为英国航天产品贸易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三)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的主要特点欧盟及欧盟各国的空间活动非常频繁,特别是在空间商业化领域更是走在世界前列。欧盟作为一个区域性合作组织,其长期形成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也具有一定的独特性。首先,管控体制相对宽松。与美国相比,欧盟的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要宽松得多。以促进航天产品的自由化贸易为中心,欧盟根据其所签订的《瓦森纳协议》等相关国际条约为基础,确定了欧盟详细具体的管控标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控体制。在欧盟内部,只要是在管控范围之外的航天产品都可以进行自由贸易;在对于第三国的出口控制方面,欧盟的管控标准亦规定得非常清晰,且并不繁琐,为欧盟航天产品的出口贸易提供了便利。正是欧盟相对宽松的贸易环境,为其在世界航天产品贸易市场上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其次,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欧盟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组织,尽管其无论从政治、经济或生活等领域都已经形成了高度的统一,但其在航天产品贸易管控制度方面依然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目前,欧盟在航天产品贸易管控领域的主要成就都集中在区域贸易自由化方面,对于欧盟内部航天产品贸易的规定更是宽松。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的区域性健康发展对其向第三国进行出口管控以及世界航天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都提供了有利借鉴。再次,法制化程度较高。欧洲拥有全球第一个区域性政府间空间合作组织欧洲空间局,该局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推进空间项目合作、促进空间法律制定、推动空间贸易进行,为欧洲空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欧洲空间局和欧盟的协调努力下,欧洲在空间立法和空间法研究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仅制定了统一的欧洲空间政策和法律,不少欧洲国家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国内空间立法。较高的法制化程度为欧盟航天产品贸易的顺利进行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形成“1444”校企合作模式,即“一个平台、四个零距离、四项共建、四种机制”。
一个平台——四川航天职业教育联盟。学校加强与中国航天、四川国防军工所属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成立了四川航天职业教育联盟,联盟吸纳了80余家航天及国防科技企事业单位、地方大中型企业的参与,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习就业、技能鉴定、培训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与企业进行全面、深度的合作,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四个零距离——地域零距离、文化零距离、合作零距离、就业零距离。学校与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各企事业单位同处于航天城内,在地域上具有零距离的合作优势。学校将航天文化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校园文化具有浓厚的航天特色,将航天企业“严慎细实”的精神写入校训,着力培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具有航天文化积淀的技能人才。在四川航天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学校与各企业实现零距离合作,部分毕业生直接到四川航天下属各企业就业,实现了就业的零距离。
四项共建——共建特色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师资队伍。学校设有飞行器电子装配技术、飞行器制造工艺2个航天特色专业和5个国防军工特色专业,定期与企业开展专业研讨活动,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学校与中国航天、四川国防军工企业共建了航天电子装联工艺实训室、数控实训基地等校内实训室(基地)40余个,建立了108个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参与技术研发与攻关、聘请兼职教师等方式与企业共同培养师资队伍,专业教学团队管理与航天企业管理同轨,实行“现代班组”建设。学校电子实训教学团队13人中,有5人来自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该团队被评为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金牌班组”,四川省“省级教学团队”。
四种机制——校企同步发展机制、校企资源共享机制、人才供给和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行业投入和企业赞助机制。中国航天第七研究院将学校纳入发展战略,出台《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决定》,每年定期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明确职业教育年度发展目标。企业为学校无偿提供实习设备、实训场所;提供理论和实训教师、特聘专家、管理干部;举办各种讲座和绝技绝活交流,及时向师生提供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学校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交流。学校积极为企业职工培训、学历提升、信息咨询、技术升级提供服务和支持,参与企业工艺改革和产品研发等社会服务工作。根据用人要求,学校与相关企业组建了各专业、各工种“订单班”,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各类人才。学校培养的学生得到企业的充分认可,中国航天投入资金2亿元建设新校区,并设立CASC奖助学金。
北京时间 2015 年 12 月 22 日上午九点,美国太空探索公司 SpaceX 成功将其自主研制的 Falcon 9 FT 火箭发射升空,成为首个成功进入太空的民间企业。
这被视为私人航天时代即将到来的标志。
而在中国,“科创航天局”主席罗澍对《t望东方周刊》坦陈,民间的航天界人士,要走的路可能还很长。
10年前,罗澍和一群航天爱好者通过一个名为“科创”的网络论坛聚集起来。从这个网络论坛发展而来的航天爱好者组织“科创航天局”,如今有相关技术人员五百多人,正式登记的科技人员有一百多人,是中国民间航天组织中规模最大的。
很多人都还是中学生
科创航天的发轫始于十年前的一个网络社群。
2005年,一群年轻人创建的“科创论坛”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固体火箭的讨论板块。罗澍回忆说,当时的科创论坛,集聚了三万多人的航天爱好者。这些人在网络论坛里讨论火箭如何制造等问题。
在那前后,航天爱好者的动手实践便已开始。
2003年,王俊龙就开始了自己的尝试。罗澍说,王俊龙的父亲是中国“三号乙”运载火箭燃料贮箱的工程师。
2007年底,同样来自民间的航天爱好者许静成立了实验室,并试制成功RAP(一种固体火箭高能燃料)。
有了科创论坛这个组织,民间的航天爱好者之间的交流迅速增多了。
2008年夏天,科创论坛举办了全国范围内的业余火箭制作大赛。出于安全考虑,这次大赛要求:火箭发动机的壳体“任何部位必须使用非金属材料制作(建议使用纸张或PVC水管)”
论坛主导者们特意说明,“论坛上的爱好者,算得上高手的其实水平也不高,相当部分完全没有动手做过火箭”。
科创航天的前主席刘虎印证了上述判断。刘虎告诉《t望东方周刊》:大约在2006年,“玩火箭”的人越来越多了,但“很多人都还是中学生”。
刘虎关注航天不是心血来潮。这个读小学时就喜欢用天文望远镜看卫星的人,到了中学开始玩火药、做小火箭,“有情怀在里面”。
后来,论坛里的同道者们沟通多了,就萌生了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的想法。2011年,同是航天爱好者的魏广寅等人提出开发探空火箭乃至卫星的议案。随后,科创论坛决定设立“科创航天局”(以下简称科创航天),由刘虎负责具体创办。它的长远目标是用中国航天爱好者的火箭和卫星开发太空。
当年,科创航天在贵州安顺开了一次关于探空火箭的年会,一些火箭爱好者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他们可以做什么。
用刘虎的话来说,在此之前他们还只是把做火箭作为一种纯粹的爱好。但从2011年开始,市场上已经出现了林林总总的与航天有关的民营企业。
做实验可以,不要搞出事儿
但是,对于非国有组织做火箭这件事,质疑者大有人在。
在中国,航天领域长期为国有力量主导。即便是国有机构,要制造完整的火箭也非一家所能。火箭的不同结构,在传统的航天系统中有着严格的分工。
但在民营航天爱好者的眼中,只要技术操作与基本工艺到位,使用民用级别的原材料进行航天器制造,并非不可能。
问题在于,仅靠民间的力量,并不容易。
近些年,美国SPACE-X航天公司异军突起,几乎成了民间商业航天的范本。但是,SPACE-X得到了美国官方宇航机构的强力支撑。
2008年,SPACE-X获得NASA正式合同。2012年10月,SPACE-X龙飞船将货物送到国际空间站,开启私营航天的新时代。
事实上,科创航天这样的民间爱好者组织不能完全摆脱官方组织的影响。
科创网络社区有很多国有单位管理的痕迹,例如各子社区按照某某局组织,例如有很多管理性的文件p程序性的工作会议。
之所以有如此设置,一方面是因为民间的航天探索需要综合性的知识p系统性的方法p严密的安全规范,科创作为社区需要承担组织者的责任和义务r另一方面,民间航天资金获得渠道有限,需要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免费的资源。而且,科创要随时和主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确保不越红线。
与官方机构进行技术交流也是少不了的。罗澍等人曾到中科院作过一些学术交流。这样做的一个好处是,至少他们可以了解到航天系统对于民间航天活动的一些看法。
发射活动的审批更离不开与官方部门的沟通。目前,在中国没有明文规定民间航天活动的文件,相关部门在挠头之余只能达成一个妥协:“做实验可以,不要搞出事儿”。
爱好者的水平千差万别
罗澍的伙伴们被他分为两类,一类有很强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如刘虎就运营着自己的无线电测量公司,另一类专业能力差得多,大多是学生。
尽管都热情满满,但是,民间的爱好者们水平也千差万别。
2013年,大三学生胡振宇与科创广州项目组成员一起,到内蒙古发射了一枚火箭。
但科创航天很快就声明,在指责胡振宇发射过程中的不当之处后,他们开除了胡的科创航天理事会会籍。
知名男性时尚生活杂志GQ的报道曾称,15岁那年夏天,胡振宇因为制作炸药差点被学校开除。当时他从公安局副局长那儿得到了这么句评价――“这个小孩流入社会,比呆在学校更危险。”
在他创立的翎客航天公司官方网站上,赫然写着“中国首家私营航天技术公司”。但有媒体不无戏谑地称,他们之前的办公地点在一处农家院落,毗邻鸡舍,地上到处都是鸡粪。有次做发动机测试,巨响吓死了村里好些鸡鸭。
到访者更是心惊肉跳。据称,翎客航天的小伙子们经常打着赤膊,一边抽烟一边工作。在专业的航天机构中,航天器工厂是连微小的静电都要严格检验的场所。那些没被点燃的燃料喷进消音筒后,会形成了一个“超级雷管”,只需一点火星,就会爆炸。
如今,从业界到民间的爱好者们,对于胡振宇的评价不一而足,更多的人选择不予置评。
2011年8月,罗澍与胡振宇相识,此后罗澍曾表达过对一次发射活动的担忧,他觉得当时胡的技术尚不安全。
2013年底,胡振宇与科创的关系走到了终点,双方分道扬镳。对此,刘虎说:“有的人会先炒作获取资源,有的人则比较注重钻研自己的技术。”
航天专家黄志澄也公开质疑了胡振宇的雄心。在此之前,胡公开称要在五到七年内做出类似运载火箭的产品,黄志澄委婉地表示实现这个目标难度不小。
民间航天群体还是太单薄
尽管如此,民间航天爱好者中,依然有人获得了投资人和专业人士的认可。
2015年7月,罗澍等人做的卫星研制方案得到了投资人的认可。
半年后,这个名为黄思源的投资人对《t望东方周刊》回忆称,自己并非头脑发热,由于此前曾无偿资助过科创航天社区的项目,2015年夏,罗澍从中山大学毕业,黄思源问其去向,“他说创业做开源卫星,我就自然而然成了天使投资人。”
黄思源认为,没有民间及商业化的航天就没有人类航天的飞跃。
他说,现在人类处于技术空前平民化的阶段,所以会出现几个年轻人在短短几年间通过互联网改变数亿人的生活,“我想沿着平民化路线看看有没有突破口。”
至于很多人质疑的“专业性”,他嗤之以鼻:“当年百度、淘宝、腾讯也都是被国家的电信公司看不起的业余选手。”
也是在2015年,罗澍在广州的实验室准备搬家时,偶然相识了广州光机电技术研究院的院长,有一天,院长到他们的实验室,恰逢科创有三个人在加班,“他说我们很像他当年上学的情形”。后来,研究院借了实验室给科创航天。
不过,与许多业内人士观点相似,罗澍也觉得民营航天目前还没有产业化。“只是零零星星地出现了一些公司”,但“这些公司很稀有,招不到人”。
在一个没有产业化的行业,谈宏伟的未来,并不现实。
民间的商业航天行为,最终落点还是“商业”,罗澍承认,目前他们仍需依赖投资关系。
您可以介绍一下巴基斯坦的航天政策和航天事业的目标吗?
巴基斯坦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也在努力发展航天事业。巴基斯坦设立了航天局,制定了到2040年前的航天发展计划。我们正在按照这项计划实施,巴基斯坦航天事业的目标是造福于巴基斯坦人民,为他们带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航天的潜力,这是我们的首要目标。这也是本机构研发活动的第一重点。
巴基斯坦为航天事业设立了近期愿景吗?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我们制定了一个全面的近期航天愿景,指导未来8年~10年内的工作。愿景的主要目标是快速发展国家航天能力。因此必须大幅度加强教育,有效地发展大学教育。很快,我们就要启动学术机构的卫星研究项目,由大学研究所来制造卫星。如果这些卫星的性能足够好,我们就安排发射。
同时,我们也在开发航天技术的应用,提高我们的能力。例如,我们正在开发地理信息系统,用于土地管理和规划。这也是社会部门的目标,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规划和执行的能力。我们还着眼于为教育部门研发新技术。例如,我们可以用通信卫星来支持远程教育,因为在巴基斯坦的很多地方没有学校也没有通信。我们可以利用卫星来设立课堂,在偏远地区的学生不用到校就可以学习。这就是我们为教育部门带来的创新。
巴基斯坦航天事业的管理及组织情况如何?主要的组织和制造商是谁?
巴基斯坦的主要航天机构就是我们的太空和高层大气研究委员会,我们正在推动很多其他机构和大学加入航天科研。这是因为,新的概念例如“立方星”正在发展,
巴基斯坦拥有一个卫星制造集团,也有一个应用开发集团。这些都是国有企业。它们是一个更大的企业集团的组成部分。它们正在成长,随着巴基斯坦的航天技术成长,以及需求和研发成长,这些企业集团也会壮大。
巴基斯坦并不富裕,您如何衡量航天投资的回报?航天活动和空间应用是否对巴基斯坦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足够多的益处?
在航天领域,回报不是用钱来衡量的。并不是说投入5美元、收获10美元这样的概念。航天的回报多数是无形的。它们有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因此全体国民、全社会是最终受益者。
例如农业领域,这是巴基斯坦最大的经济部门。假设农业部门的产值达到5000亿卢比,而航天部门的贡献是2%,那就是100亿卢比。但这部分收益不计人航天部门,而是计人农业部门。另外,航天可以协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例如,修建一条1000千米的公路,测绘可能要花6个月、10亿卢比。如果采用航天技术,测绘工作可能缩短到一个月,并且省下很多钱。但节省的这些钱不会流入航天部门,而是回到国家手中。这就是航天对国家的贡献。
但是我们利用通信卫星开通了60个电视频道,这是我们的直接收益。
中巴航天合作给巴基斯坦民众带来了益处吗?
中巴是长期的友邦,合作历史长达60年。在航天领域,两国也开展了紧密合作。巴基斯坦的第一颗通信卫星PAKSAT-1R就是由中国知道和发射的。两国还将签署一颗遥感卫星的合同。我们希望它能顺利研制和发射。
我们会看到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卫星应用方面的合作。我们正在致力于让北斗系统创造效益。上述合作都在进行中,是非常有成果的,双方都从从中受益。
巴基斯坦现在有多少在轨卫星?
目前巴基斯坦只有PAKSAT-1R这一颗在轨卫星。但我们很快就要发射一颗纳卫星,是由大学里的航天技术研究所研制的,在俄罗斯发射。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立方星”计划的一部分。未来我们会有更多卫星。
巴基斯坦打算发展自己的卫星制造能力吗?
巴基斯坦在1996年和2002年各发射过一颗遥感卫星。但因为种种原因,巴基斯坦的航天项目发展得很慢。现在我们重新启动了项目,打算依靠我们自己的能力实施。相信在未来,能看到更多巴基斯坦制造的卫星。
巴基斯坦打算发展自己的航天发射能力吗
很多国家、包括巴基斯坦部希望拥有自己的航天发射系统。但这不是我们当下的需求。我们还没有制造自己的卫星。如果我们能自制卫星,可能就会发展自己的运载火箭。现在我们可以把卫星送到其他国家去发射。如果我们制造了航天发射系统却没有卫星可以发射,那是不正确的行为。
您对中巴航天合作有什么期待?希望从中国得到什么?
我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例子。中国为巴基斯坦制造通信卫星的时候,有一批巴基斯坦工程师和中国同事一起工作,他们参与了整个制造过程,也学习了整个过程。与此类似,当遥感卫星建造时,也会有巴基斯坦工程师参与其中。他们会从中学习并获取经验。
同时,我们也在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等机构获得培训。因此,我们从中国学到的不仅仅是卫星制造,也学到了应用。
巴基斯坦的航天人才队伍情况如何?
巴基斯坦在1961年就启动了航天计划,当时拥有很优秀的人才队伍和很好的计划。但因为种种因素,特别是政局不稳定和经济困难,这个计划没有按设想的那样继续下去。因此很多优秀的、有经验的人才离开了航天,去了其他部门。但在过去的15年里,我们用商业化的方式来重建人力资源。因为在这15年里技术发生了变化,我们吸收了新的技术。我们相信,巴基斯坦的新的航天人才队伍已经准备好重新启动我们自己的卫星和其他航天系统。从现在开始,人们可以看到巴基斯坦的航天计划不断取得进展。
向大家介绍关于航天飞机的知识。大家知道的也许也不少了,像美国的奋进号航天飞机、发现号航天飞机等,它们都是非常先进优秀的运载工具。
它们将火箭、宇宙飞船和飞机的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能像火箭那样垂直发射,像飞船一样变轨,像飞机一样水平着陆,至少可以重复使用一百次,与一次性使用的火箭相比,它们的经济性和在其它方面都优点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而世界上第一架航天飞机是由美国研制的哥伦比亚号,它包括3个主要部分,轨道器,助推火箭和推进器外储箱,总长度56米,起飞容量达2000吨,轨道器可以载人和有效载荷,后段有3台使用液体燃料的发动机。经过4次试飞后,1982年11月载着宇航员将两颗卫星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上,从而开创了空间商业性运输的时代。
关键词:航天信息;密码展览;电子发票;电子支付;食药安全
12月10日,2015年全国商用密码展览会在北京展览馆拉开帷幕,作为北京密码协会理事长单位,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信息)应邀参展。
航天信息副总经理王毓敏在致辞中表示:“航天信息自诞生之日起,每时每刻都背负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信息安全是捍卫经济安全和民生安全的重要防线,也是推动国家繁荣进步、保障社会安定和谐的坚强后盾。” 航天信息的创新应用解决方案,分别来自于航天信息旗下金税、金融及物联网三大产业板块,代表了航天信息在护航民生领域的全新成果。
(1)电子发票系统解决方案。当前我国税务信息化发展已经从过去的以票管税步入到信息管税的新阶段,电子发票作为一种新的发票形式,因其相对纸质发票的种种优势,有利于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的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国税总局“互联网+税务”行动的重要抓手。发票资料全面电子化,有助于企业财务处理,及时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更为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分析提供重要的支撑。企业通过电子发票服务平台,可完成电子发票凭证生成、电子签章、文件储存、推送交付、查询验证等功能以及企业所需的其他增值服务。对于消费者而言,同样带来电子发票实时接收、永不丢失、便于保存、查验快捷方便等多重优势。
航天信息是我国首批电子发票项目的承建商与研制单位,目前北京、上海、深圳、吉林、广州、成都、武汉、青岛等地已实现航天信息电子发票系统的部署和企业接入,为京东商城、一号店、天猫超市、苏宁、华为、联想等签约客户提供电子发票服务。
(2)金融安全支付产品。随着我国对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视不断升级,金融行业推广国产商用密码算法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作为国内首家将国产商用密码技术在POS产品上落地推广的厂商,航天信息推出的Aisino POS已获得“商用密码产品生产定点单位”资质,并率先获得“POS密码应用系统”商用密码产品品种型号。
此次在展示旗下全线金融安全POS的同时,航天信息特别推出了一款T8智能支付终端。相比目前业内其他厂商的智能POS终端产品功能有限,应用场景有限的现状,航天信息自主开发的T8智能支付终端产品采用“平板电脑+mPOS”的产品形态,基于Windows系统平板电脑的通用性和强大扩展性,为零售、餐饮、住宿、娱乐等生活服务业的小微商户提供了一个集销售、收银、开票、身份识别、经营管理等功能的综合性收银台解决方案,同时还可叠加其他金融/非金融服务,并应用于传统的线上及线下服务场景。
(3)智慧食药监综合监管服务系统。从2005年北京“首都食品安全控制系统”、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到食品安全网格化监管平台项目,航天信息在食品安全行业中的突出成绩有目共睹。为此,航天信息已连续三届在“中国食品安全年会”上荣获“突出贡献单位”、“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和“百家诚信示范单位”称号,成为物联网领域唯一一家获得食品安全行业系列殊荣的企业。
航空航天技术是信息、能源、制造等综合性尖端技术的集合,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象征和衡量标志,在国家的军事国防中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近几年“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的成功飞行,以及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式支线飞机ARJ21总装下线等,引发了人们对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的极大关注,而航空航天类专业更是吸引了不少同学和家长的眼球,被同样怀揣飞天梦想的考生所追捧。
学科优势助推人才起飞
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研究飞行器的结构、性能和运动规律,培养如何把飞行器设计制造出来并送上太空的工程技术专业人才。从狭义上讲,航空航天类专业包括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动力工程、飞行器制造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等主体学科专业。然而,无论是飞机还是航天飞行器,都是综合科学技术的结晶,涉及材料、电子通讯设备、仪器仪表、遥控遥测、导航、遥感等诸方面。因此从广义上讲,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交通运输、质量与可靠性工程等都是航空航天技术不可或缺的学科专业。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又催生出航天运输与控制、遥感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专业。
航空航天类专业对同学们的要求是“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同学们要学习和掌握航空航天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接受航空航天飞行器工程方面的系统训练,通过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生在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比较扎实,在逻辑、分析、空间想象力、推理等思维上优势明显,知识面宽,适应力强,发展潜力大。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的比例很高,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成功率也较高。
有同学认为航空航天类专业就业覆盖面窄,如果毕业后不能进入航空航天类企业,就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其实不然,航空航天高科技辐射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航空航天类专业扎实的工程技术理论与实践基础平台,促成了其拓展性宽、应用性强、适用面广的专业特点。可供毕业生选择的对口职业有很多,如飞行器设计、制造人员,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国防部门研究管理人员,各级政府部门负责航空航天相关工作的研究管理人员,民航企事业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等。毕业生不仅可从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的设计、制造、研发、管理等工作,还可在民航、船舶、能源、交通、信息、轻工等其他国民经济领域施展才华,像微软、IBM、贝尔、方正、海尔等知名企业都曾纷纷到航空航天院校招贤纳才。很多民用部门也都点名要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毕业生,认为他们基础扎实、学以致用。
行业繁荣点燃人才需求
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是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的高技术领域,航空航天技术的广泛应用影响到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及通信、气象、能源、探测等领域,成为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从世界范围来看,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是朝阳产业,在提升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方面起着龙头的作用。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航空航天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大型飞机、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载人航天工程与探月工程等航空航天领域范畴的工程便占到16个重大专项中的4项。未来我国航空航天发展将重点开发大型飞机设计与制造成套技术,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活动,直至实现登月计划等。2007年大飞机项目正式上马,给我国的航空业带来了空前繁荣,带活了一批航空类企业,也为航空航天类专业毕业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航空航天科技工业极具发展前景,对人才的需求会持续旺盛。据统计,2011年最被看好的12类专业之航空航天产业将引发对航空航天人才的巨大需求,包括航空航天经营管理,航空航天飞机总体设计与研发、发动机研发与制造,零部件研发与设计,航空航天新材料研发、制造及总装技术、计量检测技术、航空航天电子电器设备设计开发、信息及测控技术,航空航天生物技术、航空适航管理、航空维修改装,以及航空航天产品光电通信技术、能源系统设计、力学及环境工程、计算机、仿真、可靠性技术等领域在内的专业人才缺口巨大。有关人士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相关信息归纳出的“最出人意料的十个高就业专业”,便将航空航天类专业列入其中。
上海作为我国新支线飞机和未来大型民用飞机设计总装基地和重要的航天基地,举办了“上海航展”,展会上举行了航空航天人才大型招聘会。据航展招聘组负责人介绍,目前航空航天项目需要大量人才,仅空客A380一个项目组的技术人员需求数量就超过六千人,而我国这方面人才缺口非常大。
近年来,以航天科技,科工集团,航空一、二集团等为代表的航空航天类企事业单位生产和科研任务饱满,条件大为改善,待遇提高很快,一些单位的员工年薪可达十几万,稍差一些的单位其员工薪资待遇也可达到当地中上水平。航空航天事业的迅猛发展,无异于为年轻学子的成长搭建了理想的平台。像航天空间设计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单位都炙手可热,受到重点院校毕业生的青睐。毕业生就业地域以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沈阳、哈尔滨、深圳等省会及核心城市为主。
从个人长远发展来看,在航空航天类企事业单位工作,发展前景好,待遇高,成长快。随着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大飞机等重大项目的深入实施,必将有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在锻炼中脱颖而出。
报考提示
我国目前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重点院校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近年来,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也相继设置了此类专业。开设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普通院校有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沈阳航空工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中北大学、中国民航大学等。由于各个院校的发展历史、层次、实力不同,学科专业水平差异也较大,同学们应注意了解自己感兴趣的院校,根据自身实力,准确定位,合理选择。
学习航空航天类专业以及将来从事航空航天技术工作,需要具备较强的学习钻研及动手能力,要求同学们的数理化基础扎实,逻辑思维能力较强,严谨求实,乐于钻研。同学们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
一些考生和家长误以为报考航空航天类专业,体检的标准要按照军检的标准来进行,其实不然。航空航天类专业主要是培养航空航天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对考生的身体状况没有特殊要求,同学们只要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指导意见》,就可放心报考。
关键词:航天信息; 自主创新; 科技报国; 防务安全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航天信息),是一家拥有中国航天工业高精尖科技技术背景的多元化发展的中国信息产业骨干企业,是一家始终坚持以自主创新科技成就产业报国梦想的企业,在上市十周年之际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关于企业梦与中国梦的和谐蓝图。
专注“金税”20年 汉字防伪护航“营改增”
“金税”工程是国家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之一。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政府为了规范国家税收和市场经济秩序,彻底打击不法分子利用伪造、倒卖、盗窃、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手段进行偷、逃、骗国家税款的违法犯罪行为,决定引入信息化手段加强监控管理,从而启动了“金税工程”的建设。其间,航天信息自行研发出了被誉为中国新税制“生命线”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防伪税控系统,并逐步向全国推广。目前,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已进入三期推广阶段,全面覆盖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只要开具专用发票就必须通过防伪税控系统开具。
借助这一“杀手锏”,我国全面实现了增值税征管的信息化、自动化、集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年税收增收贡献千亿元以上,对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增加、国家经济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也为国家宏观经济分析和决策提供了丰富的实用数据。
在长达20年的税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航天信息不断应时势变化进行技术革新,对增值税防伪税控系统及配套软硬件进行全方位升级。针对近年来少数不法分子通过篡改发票商品名称等手段非法骗税的行为(如“雷霆一号”案件),航天信息自2009年开始研制汉字防伪系统,在原来数字防伪的基础上,增加了汉字防伪的解决方案,进一步杜绝了高技术、深层次骗税行为,同时为金税三期的税务数据分析利用打下基础。
2012年1月1日,我国“营改增”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航天信息作为国家“金税工程”的重要参与者,再度携升级改造后的防伪税控系统,顺利完成“营改增”的大规模试点工作,有力保障了国家税制改革的推进。
以信息安全为核心 全面守护“大安全”
依据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防务、大安全”的发展理念,防务和安全的内涵不仅限于传统的国土防务、国土安全,还包括广义上的经济安全、社会安全乃至文化安全。航天信息从护航“金税工程”20年,到近年利用新一代RFID技术构筑“大安全”物联网,一直背负着守护“大安全”的使命坚定前行。
众所周知,在信息安全领域,能够开发出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芯片,重要性如同构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地基。2008年7月,航天信息成功研发出了国内首款拥有全自主知识产权的SSX45密码安全芯片,该芯片不仅能够应用于新一代的防伪税控系统,还可应用于其他对信息安全要求很高的领域,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目前,航天信息拥有国家许可的电子认证CA中心,在防伪税控系统及延伸软硬件产品、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软件等方面的研发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并先后牵头组织了IPTV、RFID两个国家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
航天信息特为应对突发灾害等重大紧急情况研发的应急指挥平台系统,已在国务院办公厅总值班室、国家核应急响应系统、国家民政部减灾中心、国家环保部环境卫星减灾中心等重要单位和部门得到应用;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的“数字粮库”系统,成功树立起通过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信息化应用典范,正在江苏省境内全面推广;曾成功助力北京奥运的航天信息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已经进入全国多个省市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为公安部门构筑重要信息渠道的治安综合管理平台,已在23个省、市、自治区成功推广应用;针对居住证新制而研发的航天信息居住证信息管理及服务系统,大大提升了各地管理及服务流动人口水平……
这些闪耀着科技创新与人性智慧之光的累累硕果,不仅为航天高科技技术服务于民,护航“大安全”作出生动诠释,亦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之中国信息产业创新之道,树立成功践行标榜。
启动“二次创业” 推进科技报国梦
第一眼看到刘争,感觉他是个话不多且羞涩的人,面对采访,他显得有点紧张,可是一谈到数控技术,他马上变得神采飞扬,滔滔不绝地和你聊着关于数控的话题。12岁的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刘争的理想也很宏伟,就是为振兴航天工业而奋斗。“发展数控技术,振兴航天工业”,是他的心愿。
首都航天机械公司1车间工艺员刘争1米78的个头,清瘦的脸庞,一脸灿烂的笑容,给人一种“邻家大男孩”的亲切感。高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刘争顺利考入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一次课堂上,老师在分析中国制造业形势时说,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在全世界是很落后的,作为清华大学的学子有责任振兴中国制造业。老师的一番话在刘争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从那时起,他就立志要振兴中国的制造业。
2005年,刘争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就来到了一车间工艺组,很多同学都去了待遇更好的外企或者私企,但他毅然选择了航天,成为一名数控机床编程工艺员。
2009年,刘争作为国防科技与工业局“千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课题的实际负责人,通过刻苦攻关有效完成了课题的一期研究任务,使数控机床增效50%。
2010年,他作椤扒台数控机床增效工程”二期的主要负责人,要把一期的研究成果推广到公司13台数控机床上,通过不断攻关和研究,顺利完成推广任务。在推广过程中,他在某大型圆柱壳体上采用了新式刀具路径,并进行了加工试验和先进数控技术应用,使其典型网格特征加工效率在原有增效的基础上又提高了42%。
航天产品存在大量需使用角铣头才能加工的零件,传统工艺方法中,五轴机床附加角铣头后,无法使用五轴联动功能,五轴机床只能当作四轴半使用。刘争深入研究,自主开发了五轴机床附加直角铣头后的五轴联动功能,拓宽了该设备的加工范围,简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加工精度,使原来加工12小时的产品在3个小时内就可保质保量完成,这一技术已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某进口设备是重点五轴设备,每次加工零件必须把工作原点设在工作台回转中心,不仅限制了加工效率,还耗费工艺人员精力,增加了出错概率。刘争调查研究后成功实现了该机床的RTCP加工模式,使得该机床可在任意装夹位置加工任何形状的零件,大大提高了设备性能,并降低了出错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