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2:02
导语:在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体育舞蹈;大学综合素质;影响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适应大学生身心综合发展教学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也随之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大学课程中设置体育舞蹈课程,不仅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而且紧随时代的发展,让大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还锻炼了他们的耐力和毅力,使他们的生理、心理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一、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集艺术美和体育美于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体育类运动。它由民间舞蹈和交际舞发展而来,是一种具有竞技性的舞蹈,以体育为基础,艺术表现力为核心。人们在音乐的伴奏下,通过不同的身体动作将其艺术美呈献给观众。体育舞蹈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形式,融合个人思想情感,在不同音乐的伴奏下表达着不同的情绪和情感,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娱乐性和运动性,所以在高校展开体育舞蹈课程以来,它深受大学生的青睐。
二、体育舞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1.大学生综合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对人才标准的定位也愈来愈高,所以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随之要求的更高。高校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还包括身心、道德、创新等方面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优秀大学生。
(1)科学文化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基础条件,只有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才有可能促进其他方面的提高。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大学生要不断充实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使人文与科技协调发展,进而促进自身成才。
(2)身心素质
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接班人,不仅要具有强健的体魄,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才能热情饱满地接受挑战,在挫折中不折不挠,而不至于挫败不前。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任何处境,并且具有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
(3)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从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精神,做一个自强不息、具有高尚品格的人。
(4)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现代社会提倡的一种精神,我们要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创新,有飞跃,以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富有激情的创新精神推动社会进步。
2.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
体育舞蹈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体育课程,影响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
体育舞蹈可以增强学生的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灵活度,使体质得以增强,同时,体育舞蹈的动作使身体全方位活动,不仅可以缓解疲劳,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和耐力,使学生的精神系统更加灵活、均衡,从而有利于健康发展。
体育舞蹈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不仅陶冶了表演者的情操,而且使其心胸更加宽广,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同时,体育舞蹈表演者需要有耐心,在音乐的伴奏下要融入其中,并在表演过程中沉着冷静,这样有利于将自己掌握的舞蹈技能得到全面发挥,因此,体育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和心理调控能力,增强学生对生活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2)体育舞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
体育舞蹈是一门艺术性的体育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耐力和意志力,这样才能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体育舞蹈技能,所以,体育舞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坚毅的品质。同时,在表演过程中,体育舞蹈需要舞者的合作与交流,这样才能将舞蹈的艺术魅力完美地展现给观众,所以,体育舞蹈可以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断完善自我、发展自我。
(3)体育舞蹈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了创新才有发展,体育舞蹈也不例外。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教导学生的基本动作,而应该不断完善动作,同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编造自己对不同音乐情绪的理解的动作,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舞蹈技能,这样在不断练习过程中,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提升自身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想象力。
体育舞蹈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体育运动项目,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其独特的韵味和艺术魅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所以,高校应该加强体育舞蹈教学,丰富体育舞蹈的表演形式,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让学生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和强健的体魄,并塑造出一个健全的人格,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曲京,武小路.论体育舞蹈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南昌高专学报,2010(06).
关键词:应试;应试教育;素质;素质教育;中性;价值;对立
Abstract: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word “exam-orientation” is just a neutral expression which is not necessarily negative or positive. However, “exam-orientation” should not be confused with “exam-oriented education”. The latter is naturally a value-based judgment rather than a reality-based judgment, because there is a specific value instead of the reality of exam-orientation in th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value-based judgment, exam-oriented education is specifically a negative concept. It is the same to the concep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The way of understanding the concept of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and that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and how the annotation of opposition is made are the key to the judgment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education.
Key Words: exam-orientation; exam-oriented education;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neutral; value; opposite
经多年努力,素质教育的实施尽管仍远未改变中国教育的现状,但其概念、理念和价值取向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并已对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在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概念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上,仍然存在着一些混乱的思维方式,诸如误解“应试教育”的概念和混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等。这一类认识目前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此有必要加以澄清。
一、“应试教育”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
至今,人们对“应试教育”这一概念的认识仍然是模糊不清的。要真正理解这一概念,首先必须把“应试”和“应试教育”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其实,“应试”首先是一个中性概念,它首先表达的是一种事实判断,揭示的是考试与应试之间的事实关联,即考试与应试之间在事实上的必然联系。从客观上讲,考试与应试一般不可能是二元分裂的。有考试必有应试,考试是一种评价手段,是一种价值导向。考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促使教者和学者按照其要求去应试,从而对教育活动的价值走向进行制约,对人的培养质量和规格加以规范。如果只有考试而没有应试,或者说考试与应试是二元分裂、南辕北辙的,那考试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即便存在,也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因此,从考试与应试的必然联系这一事实判断的意义上讲,应试首先是一个中性概念,无可厚非,它既非贬义,也非褒义,而在现实中它既可能是贬义的,也可能是褒义的,这主要取决于它的价值内涵。
“应试教育”与“应试”不同。在我国教育的现实中,“应试教育”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并非泛指,并不是因为一种教育中只要有“应试”的事实存在,它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有其特定的内涵和价值取向,它不是对我国教育中存在着的应试事实的概括,更“不是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否定‘应试教育’,不是要否定现行的教育”。[1]因此,“应试教育”在价值上是一个贬义性的概念。在我国的教育中,应试教育指的是一种考试主义或一种以考试为中心并对其他教育价值具有强烈排斥性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考试和应试几乎成了教育的唯一目的,一切为考而教,一切为考而学,考试和应试成了教育活动和人的发展的异己力量,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成了考试和应试的奴隶。可见,“应试教育”表达的是一种价值判断,提示的是一种考试与应试之间的价值联系,而且是一种错误的联系。在这里,应试教育已关涉到了考什么、怎么考,应什么、怎么应,为什么考、为什么应等一系列重大教育价值问题。所以,对特定意义上的应试教育的理解,不能从“有试必有应”的简单性事实关系中去把握。在教育中,价值往往比事实更本质,更深刻,也更能说明问题。
理解“素质教育”的思维方式亦当同样如此。“素质”首先也是一个中性概念。因为素质首先是一个事实,它包括人所具有的所有生理的和心理的品质,诸如知识、能力、个性、品德以及体质等。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在为应试教育辩护时才会认为,“应试教育不也提高了人的素质吗?”“应试能力本身不也是一种素质吗?”仅就事实判断而言,这话是对的。任何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内的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教育,总的讲对人的素质都会有所增进,因为任何教育都会多多少少传递一些人类文化的一般知识,从而使人得到某种发展。在应试教育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被人所掌握了的知识当然就成了人的一种素质,中国学生在这方面不仅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堪称世界一流。应试能力是不是一种素质呢?当然是,而且是一种高超的素质。在我国这种特定的应试教育中,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超强的记忆力、模仿力、认同感,以及各种娴熟的技巧,甚至包括猜题、押题等种种能力和技巧;此外,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安静、细心、谨慎、听话等心理品质和人格品质。所有这些,当然都是素质,而且需要长期的积累和修炼。然而,素质总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因为不同性质和不同发展水平的社会对人的素质有不尽相同的要求。在特定的社会中,素质总有一个好坏优劣、高低上下、积极消极之分。因此素质尽管在理论上是一个中性词,但在现实中它总是具体的,有其特质的,某种素质既可能是贬义的,也可能是褒义的,这同样主要取决于它的价值内涵。
在我国现实的教育中,“素质教育”同样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是直接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并不是因为它包含有“素质”这个概念,也不是因为这种教育能够对人的素质有所提高,而是因为它有其特定的价值内涵和价值取向,在于它对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素质”和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有不同的选择和追求。针对现实中贬义性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的“素质教育”,当然是一个褒义性的概念。
有人说,素质教育还不是要考试!既然如此,那还批什么应试教育呢?这种说法的逻辑是,素质教育也不能不要考试,而有考试就当然有应试,所以素质教育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这种思维逻辑实在有些荒唐,令人不可思议。如果有考试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那古今中外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讲都是应试教育。这就把“应试教育”这一对“我国现行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的诸多弊端的概括”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泛化了,就把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混为一谈了。这种思维障碍,是导致至今许多人对批评应试教育抱有不平和对素质教育怀有抵触情绪和悲观情绪的重要原因。
不错,有考试必有应试,但有应试的教育不一定就会成为我们所说的那种特定意义上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所以有本质区别,并不是因为应试教育中有考试与应试,因为素质教育中同样有考试与应试;也不是因为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提高人的素质,因为应试教育同样也能提高人的素质。二者的区别主要不在事实方面,而在价值方面。两种教育都有考试与应试,区别在于考什么、应什么,怎么考、怎么应、为什么考、为什么应;两种教育都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区别在于提高的是人的什么素质,提高了多少以及怎样提高。如果只看教育中是否有考试与应试而不看考什么、怎么考,应什么、怎么应以及为什么考、为什么应,那全世界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因为全世界的教育都有考试与应试;如果只看教育是否提高了人的素质,而不看提高的是什么素质、提高了多少和怎样提高,那所有的教育也都是素质教育,因为任何教育都可以对人的素质有所提高。按照这样的思维逻辑,即凡是有考试的教育都是应试教育,凡是提高了人的素质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这样看问题,那还有什么意义和针对性呢?教育学上的许多概念,诸如“教师中心”和“儿童中心”、“社会的教育目的”和“个人的教育目的”等,离开了特定的现实背景和价值内涵,其比较和争论都会变得无甚意义,也无所谓什么优劣正误之分。正如杜威所说:“诸如个人的教育观和社会的教育观这类术语,一般说来,或者离开了上下文,就毫无意义。”[2]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认识同样如此。
这样看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它们在形式或事实上是否有考试与应试,而在于考试与应试的根本价值取向是否与教育的宗旨和人的健全发展相背离。素质教育也有考试,自然也有应试,但它应的是素质教育之试,应的是有利于学生健全发展之试,应的是合乎教育宗旨之试。这样的考试当然要积极认真地应对,理直气壮地应对,应对得越好,某种意义上教育的质量就越高,学生的素质就越高。
也须指出,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特别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考试改革的深入,虽然考试的价值导向逐渐趋于正确,逐渐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健全发展,但必须认识到,素质教育决不能是考试主义和考试中心的,决不能以考试和应试来排斥基础教育的宗旨,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考试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它是手段,不是目的。在任何情况下,应试与提高素质之间都有不一致的一面,再科学、再合理的考试,都是相对的,都有其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因此,学校教育与教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完全局限于、屈从于考试,惟考是从,完全围着考试转。因为,素质教育不可能把所有所学科目都纳入到考试尤其是升学考试的范围,即便是考试科目,也不可能在考试中将其所有内容覆盖。基础教育的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是非常广泛和丰富的,对人的发展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却不可能都纳入到升学考试的范围,否则学生将不堪重负。如果以考试主义的态度来对待考试与应试,那就势必造成学校的一切工作完全围绕考试转,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考多少就教多少、学多少,对不考的科目和内容就无视和轻视。这样的教育教学就有悖于教育的宗旨和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与协调发展,更会使德育、体育、美育和社会实践等落空。再者,无论多么科学、合理的考试,也不能对其过度重视,否则,即便是素质教育意义上的考试,也会异化为教师和学生的对立面,使他们沦为考试的奴隶,甚至不惜采取摧残个人生命和破坏自我发展的方式去达到过于功利性的目的。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具有价值上的对立性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具有对立性,一直存在着争议。许多人,特别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很难接受两种教育具有对立性的观点,因为这主要牵涉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评价以往的教育?认为如果把两种教育对立起来,就意味着对以往教育的全盘否定,这至少在感情上很难为教育实践工作者所接受。难怪当有人说“我们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两袖清风,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却被‘应试教育’这四个字就概括了、否定了”这类颇具煽动性的话时,很容易引起教育实践工作者的共鸣。第二,素质教育难道就不要考试了吗?既然素质教育也是要考试的,那又怎么能说它与应试教育具有对立性呢?对这两个疑问,前面已经作了部分解释。
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否具有对立性这一问题怎么看,首先有一个思想方法上的问题。人们在争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停留在对具体事实的关注上,忽视了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即怎样理解“对立”,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对立”。看问题的方法不同,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的理解就有所不同。
什么叫“对立”,对立即“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中的两个方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矛盾、相互斗争”。[3]对立可以分为事实性的对立和价值性的对立。事实性的对立是指事物间具体存在或具体形式上的相背,如阴与阳、正与负之间事实存在上的相背。价值性的对立是指事物间意义上的相背,如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之间意义上或价值追求上的相背。事实性的对立和价值性的对立在某些事物间可能是同一的,即事物间既存在着事实上的对立,同时又存在着价值上的对立;两种对立在某些事物间也可能是非同一的,即事物间在外在事实上并不具有排斥性但在内在价值上却有着排斥性。应该承认,在社会人文领域,判断两个事物间是否具有对立性,在根本上应着眼于价值层面而不是事实层面,因为价值比事实更为本质。
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具有对立性,如果从两种教育具有相互包容关系,即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都包含有一些共同的教育事实,特别是从两种教育都包含有考试与应试,都包含有对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追求,而且也都能对学生素质的提高有所促进等意义上讲,这个观点是可以成立的。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具有对立性,如果从两种教育的对立是指根本意义上的对立,是指价值取向上的对立,这个观点同样也是可以成立的。显然,说两种教育并非具有对立性的观点,基于的是一种事实判断;说两种教育具有对立性的特点,基于的是一种价值判断。应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只能是指二者在教育价值上的对立,即在什么样的教育是更好的教育、什么样的教育是更适合人的发展的教育这类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上的对立,但并不意味着二者不包含有某些共同的教育事实和教育元素。
应试教育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中重大弊端的概括,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素质教育就是直接针对这种弊端而提出来的,它们之间不可能不存在价值上的对立性,比如:应试教育追求的是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为发展而教、为发展而学;应试教育是一种片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应试教育面向的是少数学生,素质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应试教育提倡的是重复、模仿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提倡的是自主学习、自我建构和探究式的学习;应试教育压制个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鼓励个性和创造性;应试教育造成知识和学科的孤立与割裂,素质教育注重知识和学科的关联与整合;应试教育导致读死书、死读书,素质教育重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应试教育提高的多半是人的记忆力、模仿力和解题技巧等表层素质,素质教育更关注人的智慧、能力和创造性等深层素质的开发与激活。
从以上意义上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显然具有对立性,这种对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而不是表现在教育的具体事实上。就拿考试来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性并不在于形式上和事实上是否都有考试,而在于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在于考试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发展需要,以及人性的内在需求。如果有考试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那难道只有取消考试才能搞素质教育吗?这岂不荒唐。
一直以来总是有人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认识上持一种混乱的思维方式,不明白应试教育是一个特有所指的概念,是对我国现行教育所存在的单纯以应试升学为目的而产生的种种弊端的概括的一个特定的概念,把事实上的“考试”与价值上的“考试主义”混为一谈,把事实上的“应试”与价值上的“应试教育”混为一谈。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有人提出了所谓“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举”的主张。如有学者指出:近年来,我国一些教育界人士推崇美国的素质教育,事实上,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认识到过分强调素质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已增加了教育过程中的考试,即我们所认为的“应试教育”。因此,应该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他认为,应试教育虽然有诸多弊端,但并不能因此完全否定它,把它作为素质教育的对立面和障碍;应试教育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完全取消它、抹杀它,“学习、考测;再学习、再考测”,可谓是学习的周期和法则的表现,符合认识规律。[4]显然,这种论断把“应试”和“应试教育”混为一谈了,混淆了事实与价值的界限,其逻辑就如前所指出的:有教育就有考试,有考试就必然有应试,有应试自然就是应试教育。这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然而,类似的看法目前还有相当的普遍性,这种思维方式已成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阻抗力。这里还须澄清一个认识,美国学校近些年尽管的确是加强了考试,但必须指出:第一,美国学校是在素来不大重视考试的前提和背景下适当加强考试的,这与我国教育的背景完全不同;第二,美国学校加强考试,绝不是要搞我们所认为的那种“应试教育”,更不会改变美国教育的主流价值观;第三,美国教育所存在的种种弊端,其原因并不是什么“过分强调素质教育”,而是有其复杂原因,加强一些考试,并不意味着是要少搞一些素质教育,而恰恰是要通过考试的加强和改革进一步提高和改善学生的素质,考试和提高素质之间怎么可能天然就是二元分裂的呢?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在价值上虽然具有对立性,但考试和应试与素质教育以及提高人的素质之间并不当然具有对立性。这样看来,上文论断之所以不恰当,其思维根源在于未真正理解“应试教育”这一特定概念,把否定应试教育与取消考试等同起来了,更不清楚“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对立的性质和内涵。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能不能在教育中并举?这要看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如果把“应试”看成是一个褒义词,即所谓应试是应素质教育之试,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本质上就是统一的,就无所谓什么并举不并举;如果把“应试”看成是一个中性词,即仅着眼于有考试必有应试的事实判断,而不涉及考什么、怎么考、为什么考,应什么、怎么应、为什么应等价值判断,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就是含混的,就不能笼统地说什么并举不并举;如果把“应试”看成是一个贬义词,即应试教育是一个如上所说的特定的概念,是一种考试中心和考试主义的教育,那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上就具有对立性,就不能并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举的观点之所以是不恰当的,主要有两点不当。一是混淆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价值界限,不明白应试教育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不明白否定应试教育并不是要否定考试和应试本身,而只是要否定其中错误的价值取向;二是认为考试、应试与素质是二元分裂的,没有关系的,所以才要一手抓考试,一手抓素质,它们之间似乎是两码事。其实素质教育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改造考试的价值导向并尽可能实现应对考试与提高素质的统一,但这并不能称之为上面所说的那种“并举”,因为这种“并举”并未言及对应试教育的价值改造,而只是着眼于考试的事实存在。
当然,不能不承认,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的确在不同程度上是并行与并举的,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两种教育的并存和双重挤压所造成的一种无奈之举,并非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意愿。在应试教育逐步向素质教育转变与过渡的过程中,在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及种种做法开始被动摇而又远未被克服、素质教育开始实施而又远未真正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两种教育的并存便造成了两种教育价值取向对现实教育的来自两个方面的双重制约和双重挤压。一方面,在现实的、难以抗拒的单纯以应试升学为导向的社会压力和学校评价的迫使下,学校不得不对这种价值导向有所顺应,不得不坚持应试教育的一些不恰当的做法,以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维持学校的生存;与此同时,学校还须面对素质教育包括新课程实施的导向和要求,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升学考试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近几年的考试改革,正在逐步朝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倡导的价值取向接近,以往那些应付升学考试的陈旧做法,如汗水加时间、题海战术、死记硬背、严重偏科等,虽仍然有效因而不得不有所坚持,但又不如以往那么有效因而又必须在提高学生内在素质,如创造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面和综合素养等方面下一定功夫。在这种情况下,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渐进性的转变过程中,学校不得不同时应对仍然存在的应试教育和逐渐兴起的素质教育两种价值取向,即两种教育并举,但这与某些学者所倡导和鼓励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举”的主张是根本不同的。现实中所存在的两种教育并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是为了应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种教育价值冲突所造成的教育两难困境的权宜之计,是正常的和可以理解的,但又是不宜公开宣扬和鼓励的,更不是以承认和接受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为前提的。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1997—11—21(01).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A].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杭州大学教育系,编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8.
论文摘要:教育乃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关键。现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对于教育就更加地重视。纵观教育体制的发展历程,从科举制度到应试制度;从应试制度到素质教育,只能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去分析。本文重点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二者之间的问题加以关注。
自古以来,教育乃是事关国家兴亡的关键。因此无论哪个国度,无论哪个时代都对教育投以最大的关注。今天,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就更是可见一斑。从科举制度到应试制度;从应试制度到素质教育,孰是孰非,就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审视分析。下面,我仅对时下人们比较关心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的问题,谈一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以人为本,推行素质教育
许多人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就要对目前的中小学教育全盘否定,让素质教育建立一片新的天地,让教育体制脱胎换骨,这是极端错误的。所谓强调的素质教育不是对现行中小学教育的否定;应试教育也不是现行中小学教育的概括,而是对其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而产生的各种弊端的概括。应试教育是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分不开的,是时展的产物。和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才真正适合时代的发展,更能突显出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它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性特征的教育。
二、与时俱进,开展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将要代替应试教育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但素质教育提了近20年了,我国的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素质教育似乎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实际操作也刚刚是个起步阶段,而且在前进中阻力重重,举步维艰,面对这种情形,所以教改中每前进一步都不得不慎之又慎。当前正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阶段,是素质教育改革的关键期,对教育工作者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三、分析原因,找问题切入点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与其支持它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概括如下:
(一)当今,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愈发严峻的就业压力;极其残酷的淘汰机制使考试成了鉴别人才优劣的方法;学历成了度量员工工资的关键;文凭成了评定人员职称的门槛。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这样的观点——分数越高学历越高;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工资越高社会地位越高等等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无形中就给予了应试教育的认可,给予了应试教育发展的温床。正是在这种应试教育的条件下,我们的教育成为一种“精英教育”,是一种为社会选拔优秀人才的教育。
(二)应试教育目标明确,学习知识就是要应对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就是现在,一部分人还在应试教育的思想惯性作用下刹不住车,用各种方式方法盲目的追求高分。
(三)应试教育的考试公平简便,是大家公认的最合理的方法,即使是在当今条件下,其他的评价措施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应试教育培养出的人才不是没有能力,只是它过于重视少数人的发展,而忽略了大多数;同时对于这少数人的培养,也没有充分重视到其能力的发展过程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以至于现在青年人有知识却不会创新,智商高而情商太低。
综上,分析原因,观其后果,无不表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开展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四、排除万难,共建素质教育
现在大多数中小学领导和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我们青少年各方面健康成长的大事,知道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都想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是如何对中小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落实到各年级的具体的教育内容是什么?适合各年龄段的具体的教育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方法是什么?具体的考核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算是高素质,什么样算是低素质?
到目前为止,这些“具体”都因为没有具体的教育内容、具体的教育方法、具体的考核方法,使教育工作者们感到无法操作;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便不能约束人们的任意性。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就不重视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因无约束力,自然不会去进行素质教育;想抓素质教育的学校领导和教师,也因茫无头绪而无法进行素质教育。
五、结论
中国的教育,因为直接涉及千百万家庭,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所以备受瞩目,几乎承揽了社会应该承揽的所有责任,包括学生的做人、学生的成才、学校的发展、教育的走向,国家的前途命运,我们对教育寄予这么多的期望和要求,导致教育已经在承担它不能承担之重。换个角度,如果我们对教育的关注,少一些指责,多一些支持;我们对教育的思考,不仅仅想教育为我们做了什么,还多想想我们为教育做了什么。这样,每个人都从自身做起,转变传统观念,承担自己的责任,为教育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教育一个准确的定位,从沉重压力下解放的教育,让教育仅仅只承担好教育该承担的责任,教育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美】约翰·s·布鲁贝克《 高等教育哲学 》 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2001
[2] 陈志尙 《人学原理 》北京出版社,2005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并强调: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个根本性问题,广大劳动者和优秀人才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关系到我国在21世纪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一所学校办得好坏,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与这所学校校长的素质和教师文化专业水平、理论素养、道德修养、教学技能有关。一个企业发展得好坏,与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有关……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应付升学考试为主要目的的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模式。它根生于小农经济和我国封建制度、科举制度的基础之上,长达1300余年,根深蒂固,影响极深。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虽有所扭转,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基本学制仍没有根本的突破。
要转变它,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问题的。片面追求升学率是应试教育思想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升学转。为了升学,课程可以偏开;对学生可以偏教;五育可以偏抓;评价可以偏项。应试教育是一种痛苦的教育,使学校、学生、老师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背着沉重的包袱,每年七月各种应试蜂涌而至,给老师和学生压得没有“喘气”的机会。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背离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严重摧残了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人格的萎缩。国家教委三令五申,强调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但屡禁不止,均与应试教育有关,给我国的基础教育带来严重后果。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按照教育规律进行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教育的完整结合。
素质教育立足于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着眼于教育的长期效应,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活动的整体性和学生发展的多样性。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主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不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它特别强调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促使学生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应试教育把学生完全置于被动地位,以过重的课业负担、无休止的题海战术、频繁地考试排队来提高分数,提高升学率。性质和目的不同素质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教育基础,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育人,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全面性、和谐性、基础性等特点,重视学生良好个性培养,是对社会的发展负责。应试教育是淘汰选拔的教育,以汰劣来“选才”,面向的是少数尖子学生,它把逐级升入高一级学校当作出发点和唯一的目的。教育的内容不同素质教育是全面的结合的完整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和劳动素质。
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片面性,怎样考就怎样教,怎样教就怎样学。是以是否有利于升学为取舍依据,一味地抓智育,不顾其它。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培养的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几方面都能得到和谐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应试教育在教育效果上的虚假性,为了应考暗渡陈仓,用教师的能力代替学生能力,以分数为唯一标志的水平,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素质水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提高,培养社会主义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的,是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长期效益的;后者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不顾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忽视社会发展需要的短期行为。应试教育在一段时间内造成了相当的影响,要真正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环境等,但至关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力求实现“四个转变”、“四个确立”、“四个统一”和“五个坚持”。要实现思想上的“四个转变”“四个确立”,即:转变基础教育单纯为升学服务的目标观念,确立基础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的目标观念;转变唯升学是人才,唯升学能成才的人才观,确立多渠道成才,多规格育才的人才观念;转变分数挂帅,以分数看学生,以升学率论英雄的教育质量观念,确立德育为首,全面发展,个性特点充分发展的质量观念;转变爱有差等,只对少数学生升学负责的施教观念,确立爱无差等,对每个学生负责,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施教观念。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我们教育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四个统一”和“五个坚持”,即:一是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的统一;二是群体目标和个性发展目标的统一;三是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的统一;四是教育结果和教育过程的统一。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做到五个坚持:即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素质,为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人翁作用,必须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必须坚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态平衡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表现为阶段性、连续性和渐进性等特点,必须坚持教育目标的层次要求,以便做好统一要求下的因材施教发展个性;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赋予了新的内容,教师在评价学生上,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以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学习心态。改革势在必行,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一个社会的系统工程,我们只有用坚持改革的实际行动,才能迎接新的更大的胜利。
关键词: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我国政府很重视教育问题,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并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先进的教育,经过许多年的努力,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取得了较大成效,全民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应试教育阻碍实现素质教育的原因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素质教育思想已日益深入人心,素质教育的实践模式正处在积极探索和建设之中。但素质教育是一个“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我国长久以来的传统教育、社会环境、应试教育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其中应试教育是素质教育难以推进的深层次原因。一些地方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一些学校对待素质教育态度积极,行动迟缓,认为可以说说不可真做,就是真做也不在主课中做。一些家长竞争目标不断提高,竞争重心不断偏移,不仅想让孩子上大学,而且想上好大学,从幼儿园阶段就让孩子上各种校外辅导班。素质教育难登教育之门,传统观念为其存在之源,社会意识为其盛行之由。
二、小学素质教育应对应试教育问题的策略
要提高和完善小学素质教育,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入手,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完备的外部环境、前提条件和实施场所。
1.社会应当引导方向,推广素质教育
对于素质教育,社会应给出一个较清晰的概念,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要改变对学校和人才的评价观念,不再给学校必须应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同时不能放任一切权利,不致于有些学校把素质教育等同于给学生减负、减课业、给学生权利。社会要从法律上确认学校与家长在安全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解开学校、教师的手脚。提高民族素质,实施小学素质教育,关键是要社会转变教育观念。
2.家庭内注重素质教育,家长改变思想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以育人为本。基础教育应对儿童实施全方位的素质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要求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要求家庭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为小学生在家里的素质培养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家长更要改变思想,在为儿童选择学校时不只是一味地看学校成绩、升学率等,要注重该学校的教师素质、文化底蕴等。家庭的改变亦是应对应试教育持续的关键之一。
3.小学校园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场所,是应对应试教育的关键
小学校园应贯彻实行素质教育,把培养“自强、自立”的学生作为目标。学校的任务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学校应顺应时代潮流和历史要求,改革教学思路和模式,切实推行素质教育。
(1)学校自身,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加音乐、美术、体育、课外劳动等课程,让学生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填鸭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一方面就是在考核标准上,要改变过去单纯的以成绩论英雄的做法,把体育、音乐、美术、课外实践活动等纳入考核,全面衡量一个学生;再者,要改革小学的办学体制,形成基础教育多样化的办学格局。
(2)现在素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巨大,老师要以身作则,有终身教育的意识、责任意识。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为让学生创新,老师自身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激烈竞争的时代,创新的能力、绝处逢生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耐力等等,是取得成功的必备素质。
(3)学校要构筑高效率的课堂,提高学习效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人的创造思维发展的重要过程。教育要在内容上、方法上和各个环节上由单一走向多样。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确定科学的教育目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组织教育,例如多媒体、网络等,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启
发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全面发展,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和发展性,提高课上的实际利用率。
小学素质教育已开展多年,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应试教育依然严重,实现素质教育有一定差距。相信经过种种措施一定会完成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小学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点滴进步和全面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不仅美观、有特色,而且富有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
参考文献
[1]袁征 等《小学素质教育论》.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冯克诚等 《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华语教学出版社,19997年版。
关键词: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是我国素质教育改革实施过程中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2001年,时任教育部长陈至立也指出:推进素质教育步履艰难,基础教育还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迄今为止,基层类似于“素质教育溃不成军”、“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落实”的民间评估多多;“素质教育执行难”也逐渐成为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对落实素质教育的几近一致的认识。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来,教育部门是非常强调素质教育的。但是,为什么素质教育政策执行起来还是如此困难呢?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呢?就农村小学而言,现状更令人堪忧。下面我将分别论述目前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面临的困境以及针对此种困境提出的解决设想。
一、农村小学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现状
1.师资缺乏。农村小学基本上是在进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环节较为薄弱。农村一个老师教多门课程的现象较为严重。专业师资“师慌”现象存在多年。近年来虽有改观但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2.生源问题。这似乎是个看似和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无关的问题,实则是影响农村小学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目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与日俱增,学龄阶段儿童很多跟随父母在打工的城市就近上学。没有跟随父母进城的学龄儿童大都有年龄偏大的爷爷奶奶监护抚养,家庭教育的松散和放任自流状态使得学校教学效果不容乐观。这种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放羊”状态其实已经成为存在于全国的普遍性问题,是需要关注和加以解决的社会问题。
3.农村“小升初”考试的应试性。就我任教的地区来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存在的农村村办小学已经不再存在,小学中心校是目前农村小学教育主要或者说唯一模式。撤销农村中学由原有的中学教学设施和中学师资以及各村办小学师资共同构成新办小学中心校的教学力量。中学教学该有镇里中学负担。这带来的一个问题便是农村小学生升初中(即“小升初”)成为农村小学教学至为关健的一环。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数量成为农村小学办学潜在的绩效考核标准,也是同一级别的农村小学之间竞争的重要标尺。由此,便带来农村小学奔着“小升初”考试的“集训”教学。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更难以开展。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的应试教育在各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显现出单向甚至极端发展的面貌,而素质教育在很多时候出于自发状态。单向的应试教育挤压素质教育成为农村小学教学中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基于自己的教学活动对目前农村小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状况作出的综合观察。
二、针对此种状况,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从宏观的认识层面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考试”的存在不会必然导致应试教育。考试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具体方式,其主要功能是促进教学,即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甄别与选拔充其量只是它的附属功能。“应试教育”则以选拔为宗旨,即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为唯一目的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由于实践中人们模糊了教学评价的质的规定性,片面地把它直接异化成选拔意义上的概念。”[1]因此切忌将“应试教育”视为是考试的必然结果。农村小学的“小升初”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梗阻,打通这一关节,增加农村小学生进入中学的选择,改变城镇重点中学选拔学生的考试制度,不再一考定终身。
2.素质教育并非是非考试的教育。有人认为,搞素质教育,就得减轻学生负担;减轻学生负担,就得取消考试,将素质教育看作是非考试的教育。这种错误观点就是把素质教育与考试给对立起来了,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诚然,素质教育提出了对现有考试制度、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等进行变革的要求。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不要考试,而是要使考试充分发挥对教学的诊断和促进发展的功能。
3.素质教育有利于升学率的提高。有些人认为素质教育将会挤压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空间,减少学生知识的汲取,当然就必不可免的影响升学率。
但是,素质教育真的就是升学的障碍吗?事实上并非这样。虽然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它的终极关怀是“人”而不是“分数”,更不把追求高升学率作为目标。然而,正是由于人本身的发展与全面素质的提高推动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依托于这种教育背景而产生的较高的高考升学率,是一种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自然的结果,是以“无为”的方式实现了“有为”。所以,高升学率不是素质教育的刻意追求,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二)除了宏观的认识层面需解决的问题外,回到农村小学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中来看,应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拟可从下面几个具体、微观的解决方案着手:
1.农村小学寄宿生的增加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创造了大量空间。农村幼儿园办学的不成规模、不成系统和村办小学的撤销使得农村学龄儿童从进校门的那天起便成为寄宿生。这是近年来农村小学的新现象。除日常的教学活动外,小学生在其它的课外时间也留在学校。这其实为农村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各种文娱活动的开展,多样的业余兴趣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充实了学生的童年生活。素质教育的实施将成为寄宿学生童年生活中最为灿烂的一笔。
2.师资运用优化。由于农村中心校由之前的中学改编而成,乡村中学的师资结构相对来说较为合理。这对农村小学的素质教育的推行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资源。由之前的理科教师来指导小学生的课外实验活动,由之前的音乐、美术教师来专职承担小学生的艺术教育,这对于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质量是极有裨益的。在这个师资运用过程中,师资优化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3.改革评价机制。这是解决农村小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矛盾冲突的必不可少的步骤。“评价机制不变,二者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根本改观”[2]。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又增添了更多实际问题。由于学生家长大都还停留在上学是为了识字的思想认识阶段,并且家长们普遍存在传统的“严师出高徒”的心理,鼓励老师教师体罚成为农村小学一个格外耀眼的问题。所以改革评价机制对于农村小学而言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认识误区,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第一步。除了学生家长之外就是和城镇中学的评价机制问题,教育部门应避免唯城镇小学、中学马首是瞻的弊端。如何实事求是地改变教育评价问题是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瓶颈。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冲突较为严重,既有历史原因,也和近年来的教育改革关系密切,对于占中国绝大部分的农村地区而言,教育至关重要,而小学又是起始阶段更不容忽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农村地区可以完成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优化人才培养实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双赢是绕不过去的问题。
注释:
①张宝云:《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厄创造力》,《山东教育科研》1999年第12期。
②任梦:《小学素质教育:梗阻与弥解》,《文教资料》2007年8月号上旬刊。
参考文献:
[1]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一、转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
“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提出的,他们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知识观、学生观不同,即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学生全面发展,是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在如下几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从培养目标上看,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从对待学生上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从教学内容上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从教学过程上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听讲。 从教学方法上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变讲授为训练,优选最佳的教学方法,应试教育则为“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学习。 从学生负担上看,素质教育目标是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应试教育是大搞题海战术,学生不慎重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应试教育是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的陈腐模式,扭曲了教育的本质,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化学教师应当毫不例外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
二、化学基础知识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在化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突出观点的教育及科学态度和 科学学习方法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高中化学教材是按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它的体系是必学与选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为主与阅读和家庭小实验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比较科学的体系,使教材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使化学教学与日常生活、科学技术、生产劳动相联系,是一本进行化学素质教育的好教材。因此,深刻理解《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并且体现在日常教学中,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型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双基知识的同时初步形成用化学观点和化学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总之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课的教学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可以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等基础的化学知识,在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和工作的能力。特别是《新课程标准》和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比原大纲和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义务教育培养目标。
三、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化学实验室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坚决反对“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课下背实验”的应试模式,要把教材中所选的实验认真做好。做到课前进行周密的准备,使现象明显,效果良好,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实验要做到操作规范化,并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具体观察上升到抽象思维,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联想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认真做好记录,填写实验报告,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必须以师德素质的提高促进自身教书育人素质的提高,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创造出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学法,加强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化学知识的学习,关心最新化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重大科研成果,以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素质的提高,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 素质教育途径教学观念
中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数学听、说、写、做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训练,培育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在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经有些年数,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素质教育的推行可谓是举步维艰,一路坎坷,不太乐观,究其原因,问题多多。在广大农村初中,尽管素质教育已受到普遍重视,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教学过程大多是把传授知识作为主要目标,重视学生成绩高低,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而忽视“学”;重视现成结论的记忆,忽视学习过程;重视向学生灌输,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重视教学活动的严格划一,忽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等等。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渗透素质教育,首先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来的。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主要不同在于教育观、质量观、学生观、教学观的不同,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力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应试教育只重视智育。
2.从对待学生看,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应试教育只面向少数成绩好的学生。
3.从教学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素质的全面提高,应试教育强调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
4.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老师一讲到底,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参与。
5.从教学方法看,素质教育是师生双向活动,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变讲授知识为训练综合技能,应试教育则不论学生层次与个性差异满堂灌,大搞题海战术,学生被动、机械地学习,作业负担过重,心理负担过重。
因此,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在数学教学中,尤其要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数学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可能创设一个适宜于数学学习的生活环境,使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
二、确定每一个新生的素质教育目标
学校教育不能成为一种扼杀个性和天赋的教育,更不能是一种平庸化教育和狭窄式唯分式教育。农村中的教师可以平凡而不被人重视,但从另一方面想,我们可以从容的去学习,和最有朝气的人群在一起,去思索人生的问题,这又是农村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在农村学校的教育,是最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素质教育,可以避免“办家家”式素质教育。
三、遵循数学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
遵循数学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80%以上学生的知识接受和技能训练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因此课堂教学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和目标首当其冲。传统的“应试教育”不足之一即在于重视智力因素而忽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表现为“教学内容繁杂”,“四会三会”等目标不明确不突出,对学生学习态度、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及习惯的培养都没有具体目标,无的放矢。
课堂教学有一个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这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教学全过程都必须围绕这个目标来展开和完成。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基础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教学内容和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等五个方面。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首次把“情感、策略和文化”引入教学目标,并实现目标分级使之更加层次化、具体化,这无疑给新时期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对基础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带来生机。
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过去教学中存在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教学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堂教学目标,大到学年、学期目标,小到一周、一节课目标。建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情感为核心,把培养学生学习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因素列入教学目标并使之具体化,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层次和个性差异,达到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四、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是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什么是素质和什么是素质教育在教育界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我们可以从下列不同的角度探究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内涵。
1.教育中所讲的素质,是遗传素质,它既是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的知识、能力、品质等的获得、发展和形成有赖于素质的发展和提高,但素质不是知识本身,也不是能力和品质本身,而是它们发展和提高的前提和条件。因此,人的素质主要指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素”与“质”(因素与质地),即人区别于其他任何生命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人发展为人,是人可教育为人的物质前提、条件和基础。目前社会上对“素质”一词的使用很滥,什么军事素质、政治素质、技术素质、道德素质……但教育界不可滥用。人的素质作为发展的可能性,并没有什么军事的、政治的等分门别类的素质,它们只是在人的作为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进行各种教育和训练的具体结果。不能把素质与教育和训练的结晶———社会职业的素质混为一谈。
2.素质不是知识,但不能离开知识,素质不等于能力,但也不能脱离能力,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基础,是人们自身比较稳定的、带有原发状态的东西,对基础教育有直接的影响。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而言,它是人才的基础教育,而不是人才教育。
3.素质这个概念,过去更多地指人生理、心理的状态,但现在具有了较多的社会因素。因此,素质教育实际上也就是理想人格的教育,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就是要抓住最基本的东西,不要弄一些“花架子”。
4.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它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学生身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位,强调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个性发展。
5.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活动。
6.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激活知识;它不是简单地把学生当作认知体,而是作为生命体;它注重全体而不是部分,并以全面发展取代片面追求。人的素质是反映人的各方面基本状况的一组指标,并成为人们接受教育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所以,“素质”本身就不能被认为是一个单数概念,而必须被看成是一个复数概念。素质教育因而便具有了两方面的意义:其一,通过教育和环境对因素的影响,使这些素质得到发展;其二,不断改变这些素质之间的关系,优化其结构,使其获得新的功能和发展。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综合地看,教育中的素质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是教育的基础与条件,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使身心得到发展的重要前提。离开了人的素质这一发展的可能性,根本谈不上教育。同时,素质又是基础教育的目的,换言之,基础教育正是力求发展和提高人们的素质。第二,人的各种素质既是同一的,又具有差异的,而且,每个人自身的素质也是不同的。第三,素质是人们自身中具有稳定性、潜在性的某些因素,但它并非是一成不变或不可捉摸的。它可以通过教育与环境的影响得到变化与发展,并且可以通过能力与知识等表现出来。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实际上体现了教育理论界长期争论的有关教育的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问题。所谓“应试教育”的“试”,实际上反映了社会对个体的要求,体现了一种社会选择的标准与尺度。所以,可以认为“应试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片面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个性发展的教育模式。相反,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个性教育,它至少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其一,它要求以个体的自身发展及其要求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其二,由于重视个体的发展,它也必然是一种有差异的个性教育。当然,这种素质教育并不排斥社会的要求,它是个性发展与社会要求相统一的教育。这也恰恰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
不难发现,在种种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观点中,人们对两者的理解是不同的。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看成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或者看成是两种教育方法;只是对目前基础教育中的弊端的概括,等等。实际上,这反映了一个对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定位。显然“,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某些方法与内容的对立,关键在于它们的目标所指。换言之,这里的是两种教育价值的对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应该是一种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前者以应付考试,进行选择作为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而后者则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也正是由于它们属于这种教育价值观的对立,因而在具体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内容以及各种手段上的同异就很难成为它们之间对立或不对立的理由,如同考试完全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一样。由此,我们实践中也完全可以运用已有的各种教学理论、方法和手段来实现素质教育,从而避免由于强调素质教育对已有各种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排斥与否定。
三、素质教育与课程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校教育的促进功能,而应试教育强调的则是学校教育的选拨功能,素质教育要解决的是使学校的促进个人功能和选拨功能达到一种适度平衡。如何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学校的办学习思路和学校改革的运作机制,如何构建素质教育的课程,以及对教师的要求等等。
第一,转变观念,学校的课程要坚持教育的全面性,按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教育,而不是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重视课程教育的育人功能,由此实现其一系列社会功能;强调课程教育在提高学生素质以对社会长远发展所具有的真正效益。
第二,从各种制度建设和完善上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包括整个程课教育制度,学校本身的制度等等。
第三,改革和完善课程教育的评估标准与方式,特别要改变以分数、成绩或听话与否划分“好学生”与“坏学生”简单化思维方式与做法,以及完全将学生分数作为评估教师教效果与做法,以及完全将学生分数作为评估教师效果的标准。由此,形成比较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第四,教学方式的改变,包括教师行为模式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