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

时间:2022-08-22 13:29:33

导语:在小学美术教师论文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小学美术教师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明确告诉我们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教学。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学过程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直观、形象的接受知识,使学生乐于学习,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如何使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的整合,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呢?下面就小学语文教学谈谈我的看法和感受。

传统教育制约了人的智能与潜能的调动,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更是以教师为中心,知识的传递主要靠教师对学生的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教学内容也主要是靠一些描述性文字和补充说明的板书、图片、图表,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其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在高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教学模式里培养出来的人才更是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多媒体教学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了活力,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多媒体教学就是一片锦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提高了语文的教学质量。所以说多媒体教学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

一、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能使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同时接受刺激,促使学生手脑并用,思维集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众所周知,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Internet上的信息包罗万象、充满时代气息,几乎囊括各领域、各学科的最新内容和成果。在教育网站上还存储了大量的学习信息、习题讲解、疑难解答和优秀教案等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随之改变。教师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不再是传递信息的工具。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教师的功能更应集中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如何把“信息”化为“知识”,把“智能”化为“智慧”。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品质。

三、利用多媒体的视听功能,创设情境,激感,使学生受到高尚品质的感染,受到良好的教育

创设教学情境其目的是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的理解教学内容。在讲授《一夜的工作》时,我从网上搜集大量的生前劳苦工作和简朴生活的图片,在刘欢《你就是这样的人》的歌曲中播放这些图片,从而使学生感受伟人的高尚人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延伸处,出示总理去世前的感人工作事迹和十里长街送总理的举国同悲的场面,那朴实而真挚感人的画面及凄婉动人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感官,学生们无不为之动容,使学生受到良好教育,教学效果非常好。

四、应用多媒体教学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科学整合,为语文教学改革增添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在教学实际中有几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理性思考,要认真把握,不能让多媒体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它只能是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更好的促进语文教学。

1.科学合理地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

我们应该看到多媒体技术给语文教学观念和课堂教学结构带来的冲击,应该充分肯定它在语文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但不可盲目,被动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更不能让它成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超文本的交互方便和丰富的信息绝不等于探索、发现的兴趣和能力。学生学习语文,绝不是仅仅让学生享受感官的愉悦,学生通过讨论,运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思想仍然是语文教学智能训练的主要途径。

2.摆正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第2篇

多媒体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影像等众多媒体综合起来进行教育教学的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变革,它为把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它是一种把声音、文本、图形、图像等多种媒体和计算机结合在一起的技术。正确适当的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使师生关系得到质的改善和提高,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而且它能在有限的时间(课堂)、空间(课间)内打破地域界限,展现古今中外的客观事实,使经验较贫乏的小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很感性的认识教材中的事物,达到知识领域、情感领域目标。多媒体利用声、光、电、画等手段制作成的动画,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小学生在课堂中能多感官、多角度、多渠道的进行学习,使枯燥的课堂学习成为他们学习语文的乐园。在语文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形象直观、快速、图像清晰、色彩丰富等优势,能有效地优化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多媒体的应运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是一门文学艺术,在传统的只靠粉笔,黑板和讲解的教学环境下,很难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真正魅力,而多媒体的运用,正是把现代科技引进课堂优化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易学、乐学. 兴趣是学习的本原性动力,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主动、自觉、及至自主。语文课的教学,由于教材中的课文和作者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空间,而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缺乏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教师在传统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法,难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积极情感,学生的兴趣也难以调动。教师使用多媒体能打破时空限制,把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时根据需要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能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和生动,富于感染力,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等丰富的媒体表现功能,从形、色、声、情上调节课堂气氛,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诱导、激励、唤起学生的感悟,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引发学生兴奋,使之轻松活泼,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计算机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妙趣的益智游戏,把学生带进了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主动探索,积极进取,使他们愿学、会学、乐学。多媒体计算机能为师生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培养并发展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多媒体的应运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运用投影或动画创设课文情景,把活动的形象、逼真的音响和变化的情节展示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和味觉表象等;运用多媒体还可以突破课堂的局限和学生生活范围和知识面的制约,丰富学生的表象,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并发展抽象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形象可感性,多层次、多角度、多途径地讲授知识,使学生能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左右脑并用,眼、口、手、耳、脑多方位调动,全身心投入,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更趋灵活、全面、立体。语言信息、音乐图像、特定情境结合,刺激控制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和控制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同时发挥作用。这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进入高度的情境之中,学生情绪振奋,思维活跃,通过"生活显示、实物演示、音乐烘托、图画再现、参与体悟、语言描述、想象创造"等途径能激发学生的思想解放,使思维发散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较真切的认识。提供自主学习目标,增强自主参与意识。创设有利条件,提高自主探索能力。利用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可以在组织安排教学过程中,不把大量的时间用于组织讲解教案上,而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放在简化利用资源所经历的实际步骤上。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初步了解知识要点,再从教师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获取学习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结合实际、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资源作为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探究、发现的对象,帮助学生理解原理,并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步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自主参与能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通过多媒体教学课件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将自己放在特定情境中,结合先前所学的知识思考问题,参与解决问题,教师加以指导,从而提高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应注意的事项。

在语文教学时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使课堂气氛积极向上,而且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觉和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从被动地位转为主动地位,对学生理解、记忆表达等能力的训练效果远远优于传统教学。只有正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较好的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时多媒体辅助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3.1教师要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备课工作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教材,把握好教材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选择具有最佳表达效果的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应用得舒适、适当,学生才更容易学、更愿意学。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思维。

3.2课件设计要从学生切实感受出发 一切先进的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服务,语文教学课件的设计要以学生为出发点,要以学生的思想、思维感受及接受能力着手,如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中,如能正确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学生受益匪浅。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对于汉字的演变过程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同时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课件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3课堂上要关注师生之间的交互性 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关注各种教学屏幕,未注意学生的反馈和交流,使"人灌"变为"机灌"那么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以致感到厌烦甚至不愿听课,课堂的气氛就会处于"沉闷"或"混乱状态"。而如果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时能够关注到学生的反馈,并及时地进行语言式眼神的交流,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受到重视的感觉,其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被激发。

第3篇

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感受生命的拔节,感受株洲市四中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校园里浓郁的艺术氛围

艺术氛围总是在点点滴滴中、在细枝末节处体现出来,并散发出令人心动的魅力。

在四中校门口,有一个石碾子,这个石碾子还是1957年学校初创时,师生们用来平整地面的。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进步,四中有了巨大变化,不说破旧的平房变成了高大的教学楼,泥巴路变成了沥青路,就连校门都变得更气派了。过去的痕迹已经很难寻见,这个石碾子不知怎么却保存了下来。建新校门时,有人说这东西土里土气,扔掉算了。姜校长不同意,说这是学校历史和发展的见证。他把它放在校门口的小花池里,并起了个名字――“起点”。“起点”二字大有深意。一来这是四中的起点,前人筚路蓝缕,开榛辟莽,今天的师生不能忘记;二来这是学生入校的起点――石碾子旁边有几级台阶,意味着学生从这里开始登堂入室;三来学校也是学生人生的新起点,是他们走向社会的起点。

校园环境的布置方面,姜校长花了很大心思。他说,校园不仅要有文化味,更要有艺术味,一花一草的点染,一亭一园的设计,都要体现出宁静、和谐、高雅、诗意的特点,没有喧嚣,没有浮躁,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之所。外面的人走进校园,就能感受到学校书香的氤氲;而学生,即使毕业多年,也会对母校有一种亲切而恒久的记忆。

校园里有至善亭、长善亭,“至善”和“长善”是怎么来的呢?熟读经典的姜校长解释道:“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是古人对学校、对教育最深刻最经典的阐释,我们用作亭名,就是要牢记‘至善’是学校的追求,‘长善’是学校的责任。”还有柏园、紫薇园、桃李园、桂花园,花木品种不下三十种。漫步校园,移步换景,美不胜收,真不知是园在校中还是校在园中。尤其吸引人眼球的是翰墨园,这里汇集湖湘名人的书法石刻几十尊,有的《沁园春・长沙》,有左宗棠的“天地正气”,那种崇高和壮美,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湖湘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的深度融合。

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寝室和食堂都有别具匠心的命名。三栋教学楼分别叫做磨镜楼、镂冰楼、琢玉楼,图书馆叫做书鱼馆,学生寝室叫做习静楼,食堂叫做至味园。这些楼、亭、园的命名,有的是当地文化名人的提议,有的是老师的点子,有的则是学生的创意,每每说起这些名字的内涵和由来,师生都觉得别有会心,因为这里面不仅有文化、有艺术,还有情感和想象力。

校园中央的“春之声音乐广场”是四中最耀眼之处。下沉式的圆形舞池,可坐百余人的看台,白色大理石上雕刻着施特劳施的名曲《春之声圆舞曲》,广场后面则有学校语文组集体创作的《春之声音乐广场记》,用文言写成,其略云:“乐诸广场,当放眼寰宇,立志云天。歌之舞之,足之蹈之,兴雅曲以广才艺。乐在师生,正声感人,教化兴焉。修德以笃学,弘志以报国。”这篇《广场记》和2007年四中五十周年校庆时语文组创作的《校庆记》,还有后来的《琢玉楼赋》,文字一样的典雅优美,朗朗上口,让人读之三叹。这样的美文怎能不让学生产生美的感受?

春之声音乐广场2005年竣工,头三年就有100多场师生演出。特别是学生,那兴致,那热情,一直很饱满,每有节目表演,观众都是围了里三层外三层。

2006年元旦,省交响乐团在这里举行了一场新年音乐会,演奏了全本《梁祝》,四中全体师生体现出来的文明素质和激情投入,让交响乐团团长、著名音乐指挥家肖鸣先生非常感动。

学校还经常邀请学者、作家、艺术家来给学生讲学。作家聂鑫森给同学们讲过文学创作,书法家施杰荣不但来开讲座,还和同学们一起现场创作、交流。名人的气质、风度和他们深厚的学养、扎实的功底,不啻是师生的一道精神营养大餐。

学校各学科的老师也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经常给学生开课外讲座。朱柱石老师和汪瀛老师的讲座就很受学生欢迎。朱柱石讲《红楼梦》、讲坡,汪瀛讲历史,丰富的史料、生动的内容,配上他们激情澎湃的讲演,引得听众场场爆满。

姜野军是一个很有思想的校长。他说:“我常常思考,我们的学校目前站在哪里?今后要往哪里去?”这是带有哲学高度的思考,为此,他写了不少文章。他在文章中写道:“要在传授广泛、综合的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致力于个体人格的培养,强调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自己,寻求一种‘个体的真实性’,以达到知识传递与个性培养的并行和谐发展。”“要让学生带着四中的深深的印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有一天,人们会说,你看,这就是四中的学生。”

不仅学生,老师也是一样,业余生活十分丰富。语文教师刘佳就是四中教师“摄影协会”的成员,去年暑假,她和三个女同事一起去新疆,背着行李、相机、干粮,徒步从喀纳斯走到禾木村。一次非常有探险意味的体验,不仅成就了她的生活,也成就了她的课堂。她把一路拍摄的照片制成幻灯片放给学生看,学生都被这神奇的风光吸引了。她告诉学生,你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人生的一种收获,总能从中提炼人生感悟,作为今后生活的指南和参照。

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喜欢我们的老师,就是喜欢她的一个姿态――热爱生活的姿态,富有探险精神的姿态。”

课堂上丰富的艺术元素

四中的课堂是艺术的课堂,艺术的元素随处可见,繁花一样点缀着知识的殿堂,处处弥漫着艺术的芬芳。

这是汪海老师的一堂音乐课。

“怎样才能把‘丝’音发得长?吸足,吐慢,声音轻――来,气运丹田,一、二、三,吸气……吐气……”“再请同学示范一下‘哈’气……纠正一下啊,‘吸’得足才能‘哈’得足,这架势跟哮喘可不一样。”这是一堂很纯粹的音乐课。汪海老师语言幽默,动作夸张,惹得满堂哈哈大笑,学生也很随性、自然,抢着上去指挥试唱,表演“气运丹田”,“吸足气嘴像气球一样圆”。汪老师说:“‘艺术立校’的本质是育人,艺术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我们以艺术基本素养,以及感受、鉴别能力的培养为重点,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汪老师的音乐课堂,正是这种观念的演绎。

同样是音乐课,言雨老师的“音乐与影视”所呈现的则是艺术课的另一种味道。言老师从西方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选段,讲到中国电影中的名曲《男儿当自强》《沧海一声笑》,说明“好的电影插曲、主题曲,往往比电影更有生命力”。她问学生:“从今天讲授的影视音乐看,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是好作品?”学生讨论后总结出三点: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的共鸣,旋律优美,有一定的艺术价值。最后,言老师以电影《吉星高照》和《东成西就》为例,说明“电影中常常改编儿歌,改造世界名曲,作为电影中的音乐元素”,既是总结、深化,也有效地拓展了所学内容,课堂更为饱满。这是一堂艺术课,更像一堂生活课,学生在欢笑与互动中学到了知识,提升了素养。连家长都说:“四中的老师将艺术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容易理解,又有深度,我们喜欢这样充满艺术氛围的课堂!”

艺术的种子不仅在音乐、美术课堂上生根,同样在历史、语文、数学等非艺术学科领域散发出馥郁的芳香。

历史学科特级教师汪瀛说,人的快乐不只在于专业情愫,还体现在生活中,体现在艺术情趣中。艺术经验给生活以启迪,挖掘历史人物身上的艺术素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对学生生活信念的支撑、艺术信念的坚持,尤其有重要作用。他编写了《艺术风流人物》一书,从艺术的角度解读历史,“传神画家顾恺之”“以《清明上河图》传世的张择端”等篇章,以人物带出艺术,从艺术解读历史,艺术味浓,历史感强,艺术与历史完美融合。这一切,让你豁然开朗:原来我们的历史不仅仅是一部政治、经济史,还包含了一部艺术史。

语文学科与艺术的关系历来很密切。语文特级教师郭克勤的每一节“美文艺读”课都是很好的“‘艺’‘文’志”――他选取与艺术有关的文章开设课程,“艺”“文”互读。“散文中有艺术大家写艺术的作品,也有文学名家写关于艺术和艺术家方面的作品。前者如萧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吴冠中的《风光风情说乌江》;后者如贾平凹的《秦腔》,赵鑫珊的《新世纪与古典音乐》。”他说,艺术家以五线谱、调色板隐喻明理,表达感情,散文家则以语言符号载道、明志,虽然表现形式上不尽相同,对生活的认识和关照却是一致的。

“学校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要改变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育对象的一元化状态,走多元发展之路,实现学校艺术教育品位的提升。”课堂教学的“沟沟壑壑”,在姜野军胸中脉络再清晰不过了。为了更好地将艺术教育融入课程之中,四中对一些课程加以调整,开设了个性化的课程,如艺术鉴赏、个人修养等校本选修课程。在艺术立校的探索和实践中,四中还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建立“四导一评”(导读、导练、导议、导疑、评价结合)教学体系。“就语文学科而言,‘四导一评’教学模式变讲读为品读,还原了文学文本的艺术场景。课堂上导疑、导练内容较多,针对性强,目的性强,激活了课堂氛围。”老师们说。

艺术的熏陶让同学们学会了以艺术的方式去生活、去思考,正如高二年级的王诗敏同学所说:“艺术能够提升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让你沉下心来看事物,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不管我们在这里学到了多少知识,至少在走出校门的那一刻,我们带走了一种高雅的人生姿态,这是任何硬性的知识灌输都不能比拟的。”

教研中执著的艺术追求

教研如何更好地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如何在特色形成中发挥支撑作用?聚焦株洲市四中,我们真正看到了教研的力量。

学校早在1992年就开始艺术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艺术教育成果曾获得专家“有特点、有成绩、有实效”、“全省一流”的高度评价。从2009年4月申报《城乡结合部普通高中艺术教育特色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课题起,学校便迈入了创艺术特色学校的探索之路。

2009年8月,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了艺术教育现状及其问题的调查,在校内校外,通过现场和网络问卷调查、随机访谈、座谈会和实地考查等形式,了解到艺术教育在普通高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比如:艺术教育边缘化;艺术教育缺乏必要的思想指导与制度保障;艺术教育课堂组织松散,教学效率低下;热衷于少数专业特长生的培养与训练,群众性、普及性艺术教育严重缺乏;艺术教育专业成长缓慢,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首先从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研发着力。

“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文化建设,以此为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与实施,不仅是艺术教师的事,也是整个学校、全体师生、各个学科的事。”这是姜野军在创艺术特色学校动员会上的开场白。为了引领全校师生、各个学科积极参加艺术教育特色的校本课程研发,株洲市四中制定了《“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建设”校本课程系列教材开发方案》,组建了“艺术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

通过两年多的研发与实践,一系列校本课程成功开发,有《美文艺读(语文)》《数学大观园》《英语的艺术陶冶》《探索物理之美》《化学与艺术》《生命之美(生物)》等。去年6月,“株洲市四色学校建设丛书”正式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这些教材既契合学校的艺术特色又具有极大的创新性,必将成为学校特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常务副主任、中央教科所研究员曾天山在丛书总序中这样说。

音乐教师张波说,自学校开展艺术教育,特别是开展艺术特色学校建设以来,她对音乐教学的感悟和认识有了质的飞跃,人生也有了丰厚的积淀。

欧阳敏老师也是沐浴着学校创艺术特色的东风迅速成长的。早在2004年2月,他就参与编写了《高中美术教学参考用书》;2009年2月,他的教学设计《创新、创奇、创异、创巧――图形创意》在“伯乐杯”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师学术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水粉作品《静物与花卉》获全国金奖。

在执著的教研中受益的不仅仅是老师,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学生。他们在学校创艺术教育特色的过程中,广泛接触中外优秀艺术作品,拓宽了艺术视野,增加了对优秀文化的理解,提高了艺术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发展了思维能力,特别是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学美术的李鑫是一名班干部,他说,素描、色彩练习,必须从整体到局部,掌握了整体,局部就会游刃有余。运用这个原理,他处理班上的问题,总是先从班级整体利益出发,不因为个别的事情而忽视了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