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2:07
导语:在护理教育的方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护理学 教学方法 探讨
护理学是一门集理论性、技术性为一体的临床应用学科,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作为护理专业课教师,应有效地利用教学条件,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积极思考并探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新路子。
一 理论教学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目标,科学施教。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主要途径,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至今为止最能发挥教师主导地位的一种教学形式;也是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在理论课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知己知彼,科学施教。现代教育思想是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并举,注重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完善,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和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教师在承担某科课后,首先应全面了解学生的素质状态,取得第一首资料;再根据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和授课计划。其次,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做到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枯燥的问题生动化,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实施不同的教学模式,教学计划、目标,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及内容,并注重后进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吃饱、吃好。
2.深入浅出,解疑惑。象压疮的预防护理、吸痰法、导尿术等课题复杂、枯燥、抽象,可选用图片、模型、课件、电教片等多媒体教学方法,使复杂、抽象的理论变得简单、直观和宏观,使枯燥的内容变成生动的印象烙印在脑海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掌握好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师是编导。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风格和对教学投入的程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要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备课要认真、充分、注重细节,备课中要鸟瞰全局、统领各章,精心设计每个课题的授课方法;上课提前进入教室、进入角色。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主线,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富有感染力的语气切入主题和要害,做到主次分明,突出重点、难点;不同类型的课题用不同的方法讲授,如灌肠、注射、消毒灭菌法等课题用列表比较法进行区分,可加强理解和记忆;乙醇应用的浓度、鼻饲法等选用横向联系方法(鼻饲法时联想洗胃、胃肠减压术),做到举一反三;给药、注射、无菌等操作原则要用分析归纳法来记忆;……等不同教学方法,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可大大提升教学效果。课堂小结应重点突出,使学生多次接触某一重点信息,强化记忆。课后作业尽量出病例等思考题——既能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矫正学生读死书、死读书的弊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授之以渔,适应发展。古人云:“授之以鱼,一饭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用。
”教师在传道、授业之时更应给予学生“捕鱼”的本领。所以,理论讲授应有重点,基本概念、原则要准确讲解,一般内容先拟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或采取提问、启发式教学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一页的注射原则先讲解,在和同学一起归纳为“无菌、无痛、无差错”七个字、三个词来记忆,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对信息获取、判断、处理和应用的能力,最终达到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尽情猎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营养,勇于创新与实践,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二 加强护理技术训练,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1.创造实践的机会。增设实验室(现有10个模拟实验室),完善模拟病房体系;设计不同病例场景,增加实验课时数,课间开放实验室等措施来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反复强化。复杂的、难度大的技术操作分解练习。如臀大肌注射法就从药物抽吸法、臀大肌定位方法、病人的安置、进针手法等基础步骤做起,分步强化训练,同时调整学生‘怕’的心理状态,最后在模型人或模拟病人上进行综合操作和测评。
3.模拟情景,培养学生的应战实力。设置各种急、危症病例情景,营造实战氛围;学生分组对病人进行护理评估,在教师指导下按护理程序的步骤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这种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既可熟练各种操作技术,强化整体护理观念,同时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适应临床工作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 考核评价
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操作技能考核既能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又能检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考核制度。考核成绩分理论和实验两种,平时成绩和终结成绩两部分。所占比例是:平时占30%,学科结束占70%;这种评价方法,可以大大减少考核中可能出现的偶然,且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也比较全面。
2.考核内容。将各项技能考核内容细化,分以下几部分:操作态度占20%(包括仪表、着装,服务态度,用物准备等);技术操作过程占60%;含相关知识在内的综合评价占20%。
3.统一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学生每人一册,使学生学有标准、有目标,也增加了考核的透明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教学效果。
四 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到护理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 外科护理学; 教学方法 ;解剖学
【分类号】R47-4;G642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临床应用性学科,是护理学的一大分支.其内容包含了医学基础理论,外科学基础理论和护理学基础理论及技术。由于该课程涉及范围较广,内容繁多,加上中专学生生源大多为初中毕业生,起点较低,基础及学习能力较差,增加了教学难度。为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使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致力于激发学生好奇心,将所授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机地结合,通过教学内容自身的趣味性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结合课程实际和近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以下几种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教学方法。现总结如下:
一、兴趣教学法
兴趣教学法是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学习动机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护和发展对于激发中专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许多学生不是不想学,而是由于缺乏必要地学习兴趣,没有学习动力,时间一长甚至发展到厌学的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设计制造出专业教学的亮点,实施兴趣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维持并发展兴趣,这样才能真正学好这门课程。如笔者在讲述绪论时,以故事的形式开头生动描述了南丁格尔的事迹,当讲到战争中受到外伤的士兵由于南丁格尔在环境生活及心理等方面的护理死亡率由50%下降到2.2%时,学生中发出了惊叹,再结合生活中常说的“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充分说明护理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对南丁格尔精神的向往,激发学生学习外科护理学的兴趣。如学习破伤风时,通过学生对电视>中主人公发病时的特点的熟知,来比较破伤风发作时的异同点:两者都是肌肉痉挛,出现张口困难;不同的是破伤风出现的是角弓反张,《哑》是身体蜷缩。学生兴致很高,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及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强了记忆,一举两得。 无论讲故事还是举例子,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成分,一旦激发出来可以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学到知识,真正做到寓学于乐。当然针对具体疾病选择合适的兴趣引入更具备针对性和时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这种教学法的作用。
二、互动式教学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整合和探索。护理诊断、护理措施与解剖学组织结构特点整合成的知识模块。护理程序是整体护理工作的核心构架,护理诊断是护理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应用护理诊断是搞好整体护理、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将护理诊断和解剖学知识融为一体,既锁定了护理诊断的分类又明确了相关因素,进而使护理措施的制定也更有针对性。例如:外科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预防褥疮的发生是一项重要的护理内容,把人体浅表组织的结构特点和护理诊断及皮肤护理整合成一个知识模块,提出护理诊断为“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骶尾部供血不足,营养不良有关”,根据相关因素制定具体的护理措施:协助患者翻身,每2小时一次;指导病人正确的翻身方法;在骨突处置小垫,以防局部受压;每天用红花乙醇按摩骶尾部,预防褥疮的发生;给予充足的营养。
三、 整合式教学法
所谓整合式教学法,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必须要充分和基础学科进行整合与渗透。比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运用于结合。护理体检与腹部体表标志整合成的知识模块。外科患者的一些阳性体征要靠体格检查方能获得,根据人体体表的标志,可以准确地描述患者症状和体征的部位。例如:阑尾点(麦氏点)位于脐至右髂前上棘的连线中外1/3交界处,麦氏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的重要体征,亦可随阑尾位置变异而改变,但始终表现为一个固定位置的压痛[1]。再如:胆囊的触诊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即胆囊点),将拇指置于此点,嘱患者缓慢深吸气,使肝脏下移,若患者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2],是胆囊病变的典型体征。其中还要注重与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相联系的解剖学知识 《外科护理学》是护士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其中包括相当一部分解剖学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外科护理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又要与国家《护士资格考试大纲》中涉及的解剖学内容相联,为学生能顺利取得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打好基础,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 沟通技巧;团体心理教育;精神科护士;影响
[中图分类号] R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b)-0152-02
护理工作是一个动态的以照顾患者为主要内容的支持性工作。通过与患者沟通,护士可以了解到患者的感受、需求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相应的护理和关怀。精神科护士作为护士中的一份子,需要承担更多的职业压力。一项对精神科护士与精神疾病患者沟通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对患者的理解能力和与患者恰当的沟通对护士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影响。团队心理教育是一种可以使医疗机构获益并能增加参与培训人员的满意度的方法。团队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鼓励培训人员提高知识和技能,这项教育方法在全世界内都被广泛使用,技能不足的培训人员可以从训练中获益[1]。目前,国内对精神科护士沟通技巧的培训工作相关研究甚少,在此基础上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在重庆市精神病院精神科病房进行,研究对象为精神科病房护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分别在培训前、培训完成时、培训完成后1个月三个阶段采集。第一步,将精神科病房具有护士执业资格的护士纳入研究,向其解释研究的内容和目的。第二步,如果原意参与研究,参照Holms和Rahe压力量表对其过去12个月内的主要职业压力进行询问,然后得分低于150分,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护士进入团队心理教育培训。有57名护士工作于重庆市精神病院精神科病房,其中有3名拒绝参与研究,有2名Holms和Rahe压力量表评分超过150分,最终有52名护士参与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6名,实验组男性12名(46%),女性14名(54%);对照组男性11名(42%),女性15名(58%)。
1.2 方法
对研究对象的职业心理压力测定采用问卷研究方法进行,问卷依据塔夫特-安德森问卷和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量表(PNOSS)制定。问卷包括34项问题,每个问题包括0~3分4个不同的级别,0为无压力,1为轻度压力,2为中度压力,3为高度压力。最低得分为0分,最高得分为102分。问卷涵盖6个领域,9个项目为应对受威胁事件,4个项目为资源缺乏,9个项目为个人冲突,5个项目为工作规划,4个项目为工作负担,3个项目为对精神科病房职业压力的准备不足。得分少于40分被定义为低压力,得分在40~62分为中度压力,得分超过63分为高度压力。
在分组之后,实验组在3周内分6次进行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团队心理教育培训使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集中提高护士在精神科病房与患者建立关系的沟通技能,教育方式包括讲座教育、问题解决方法讨论、成员间经验分享和讨论。在培训开始前、培训完成时及培训完成后1个月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进行职业心理压力问卷调查。
1.3 统计学处理
问卷结果数据被提取并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检验方法,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2名(实验组26例,对照组26例)参与研究的对象中,44%为男性,56%为女性,大部分年龄为25~35岁(88%)。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及年龄因素方面无统计差异。结果显示在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干预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平均职业压力评分分别为(63.3±12.1)分和(63.2±11.5)分,属于高度压力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培训完成时实验组平均职业压力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54.9±10.7) vs (63.9±11.9)](P = 0.04)。在培训完成后1个月,实验组平均压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54.8±9.8) vs (64.3±11.2)](P = 0.03)。方差分析显示,实验组成员在培训完成时和培训完成后1个月职业压力评分较培训开始前显著降低(P < 0.001),培训完成时和培训完成后1个月职业压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8)。而对照组在培训完成时和培训完成后1个月职业压力评分与培训开始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87)。具体见表1。
3 讨论
与患者的沟通能力是对护士工作的一项专业要求之一,并且沟通技巧是一名护士临床工作能力的重要部分[2]。护士与患者恰当的沟通是对患者精神健康护理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精神科护士对精神疾病患者护理所必需的手段。与患者的沟通和关系被认为是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的重要来源,虽然所有的护士都接受来自与患者沟通所带来的职业压力,但是由于精神疾病患者的特殊性及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特殊要求,导致精神科护士容易受到更高的职业压力影响[3]。在精神科病房工作常伴随着更高水平的职业压力。精神科护士所护理的患者经常出现特殊情况或紧急情况,如逃逸、自杀、攻击等,给护士工作环境带来很大压力,甚至因为患者的攻击、妄想等导致护士人身安全受到伤害,可能致使护士离开精神科护理工作。有研究显示,低水平专业能力和缺少足够知识与患者建立恰当关系的护士更容易受到精神疾病患者带来的人身伤害[4]。不能建立恰当的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关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护士因为相关教育不足而导致缺少足够的沟通技巧。尽管沟通技巧的训练是护理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实际情况显示理论性的沟通技巧不能被完全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工作,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沟通技巧教育仍很重要[5]。
团队心理教育最常用的方式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与问题相关的必要信息,讨论怎样解决问题[6]。它是对需要改进技能的护士最恰当的教育方法。通过团队心理教育,可以帮助精神科护士对问题有更广泛的认识并提高其识别问题和采取应对策略的技能。
本研究使用问卷方法对精神科护士职业压力水平进行研究。有研究报道,精神科护士需要面对高水平的压力,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是压力的主要来源。精神科护士的工作环境也带来很强的压力,精神科病房的不良环境也是导致护士与患者沟通建立适当关系的障碍。在很多情况下,缺少与他人良好的沟通技能是导致压力产生的重要原因。有时候,不恰当的沟通还可能导致误解和额外的压力。研究显示,沟通技能是一项重要的适应能力,可以改善职业压力[7]。Mullan BA和Kothe EJ[8]对护理学生第一年学习沟通技能培训对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干预前相比,在培训结束后学生对护理学习的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有明显提高。Delvaux N等[9]评估了沟通技能团队心理教育培训对肿瘤科病房护士压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心理压力没有显著的差别,然而在教育培训后3~6个月试验组的参与者压力水平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压力水平没有改变。
本研究结果显示通过团队心理教育对精神科护士进行沟通技能培训能够在培训完成时及培训完成后1个月均显著降低其职业压力水平,由此,笔者认为改善精神科病房护士的沟通技能对护士的工作压力有明显的帮助,而团队心理教育是一种良好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 Rimondini M,Del Piccolo L,Goss C,et al.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psychiatry residents-- how do they handle patient concerns? An application of sequence analysis to interviews with simulated patients[J]. Psychother Psychosom,2006,75(3):161-169.
[2] Nikendei C,Bosse HM,Hoffmann K,et al. Outcome of parent-physician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or pediatric residents[J]. Patient Educ Couns,2011,82(1):94-99.
[3] McGrath A,Reid N,Boore J. Occupational stress in nurs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1989,26(4):359-368.
[4] Edwards N,Peterson WE,Davies BL. Evaluation of a multiple component intervention to suppor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s’ best practice guideline on nurses′ communication skills[J]. Patient Educ Couns,2006,63(1-2):3-11.
[5] Heaven C,Clegg J,Maguire P. Transfer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from workshop to workplace:the impact of clinical supervision[J]. Patient Educ Couns,2006,60(3):313-325.
[6] Bethany J,Phoenix RN. Psychoeducation for Survivors of Trauma[J]. Perspectives in Psychiatric Care,2007,43(3):123-131.
[7] Farber BA. Introduction: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burnout in a changing culture[J]. J Clin Psychol,2000,56(5):589-594.
[8] Mullan BA,Kothe EJ. Evaluating a nursing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course: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elf-rated ability,satisfaction,and actual performance[J]. Nurse Educ Pract,2010,10(6):374-378.
健康教育是护士针对住院患者的心里,生理、社会适应能力而进行的一种干预性活动,通过健康教育传授所患疾病的医学知识,护理方法知识和技能,要求“运用观察思维、教育能力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帮助指导患者”以调动患者的主动参与护理教学,改变不健康行为的过程,提高对所患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水平,引导患者养成有益的健康习惯从而达到治疗疾病,恢复及增进健康的目的,现将我院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护理中的应用介绍如下:
1、入院介绍
乳腺癌患者大多对疾病和护理缺乏了解,加之癌肿部位特殊增长速度较快,随之可能出现肿块表面皮肤凹陷或内陷;皮肤有“桔皮样”改变;肿块破溃溢液等,大多有恐惧、紧张,忧虑的心里反应,此时,护理人员要热情接待病人和家属,向其介绍主管医生和护士长和责任护士,并详细询问病情,简明介绍病区环境,医院膳食及探视制度,使病人感到亲切安全,从而产生信赖感。初步形成良好的接受治疗与护理的身心状态。
2、治疗前教育方法
乳腺癌患者多见于女性,由于生理上的改变从而心里上产生悲哀、沮丧、恐惧,甚至轻生的心里压力,因此责任护士要向患者说明接诊检查时的目的,前期准备及注意事项,告诉患者有人陪送,不必顾虑。
2.1合理分工。为了对病人实施健康教育,将住院病人分为三组,挑选三名有经验高资护理人员为专业护士,主要承担各自负责病人的白天所有的治疗护理、心里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掌握病人生理、心里、社会方面的情况,不断评估,提出健康问题,不断改进教育计划,并使用表格式健康教育计划制度评估根据知识需要对个体进行心里,认知需要、社会需要,制定教育计划包括:教育内容、讲解、示范、效果评价等,护士长评价、护理部评价,依据表格式健康教育计划内容,对病人直接观察、直接提问与家属交谈,以了解病人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确定资料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和必要性,通过评价可以把工作做深做细,提高护理质量。
3、术前术后教育
3.1做好心里护理,患者因考虑的自我形象紊乱而情绪不稳定,沮丧,在实行乳房切除术后较易发生在婚姻、人际关系、社会活动和工作适应上的困难。责任护士应介绍手术医生、护士的技术情况,手术室的环境条件等,安排已实行过类似手术的患者与之交谈,也可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其说出顾虑和问题,告诉患者术后可戴上假乳房来解决没有乳房的失落感,也可通过整形达到塑性的效果,化疗后头发脱落能重新长出并可戴上假发改善心理上的不平衡,动员患者家属、丈夫关心体贴,子女理解,支持和关心十分重要,鼓励患者参加社会活动和恢复工作,有利于消除抑郁和悲观情绪。
落实术前准备,耐心详细向患者交待术前注意事项,如禁食禁水,术前用药,做好术前皮肤清洁备皮,训练适应床上大小便的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确保手术的顺利与安全。
3.2术中教育
向患者介绍麻醉采用卧位,嘱配合医生行麻醉穿刺,告诉患者术中麻醉剂应用可制出现心悸、口干、嗜睡等不良反应,不必紧张。
3.3术后教育
麻醉清醒后,嘱患者半卧位,以利引流,注意伤口有无渗血移位,负压引流是否通畅,引流液的性质及引流量一般术后48—72小时可拔引流管,嘱其患侧上肢抬高,以利淋巴回流,减少肿胀,疼痛剧烈,适当给止痛剂。
4、饮食指导
术后尽早提供易消化,富含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恢复期及接受化疗或放疗的患者应进高蛋白、高能量及高维生素的食物,注意饮食品种搭配,注意色香味,提高患者食欲。
5、功能锻炼
早期活动手臂,鼓励患者及时开始生活护理,如:进行梳头、进食、洗脸等。术后10—12天可做上臂外展活动此后再逐渐增加运动范围和幅度,预防手臂水肿,抬高患臂,睡觉勿压患侧,促进淋巴回流,预防感染,绝对禁止在患侧量血压,注射、抽血、以免加重循环的损害或导致感染。
6、出院治疗
化疗及放疗,定期进行检测白细胞、血小板、肝、肾功能等,如有显著变化及时联系医生,利用教学、护理查房,带教,工休座谈会,晨间护理机会将有关知识介绍给病人,根据病人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宣教,对对某些方法进行示范,老年病人记忆力往往减退,必要时采取反复多次强化。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寻求健康服务的群体不断扩大,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是医院竞争中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高低与护士的礼仪行为规范密不可分,为了使护生尽快完成角色转换,也为了更好的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加强护生人文学科的教育和礼仪行为的培养对于提高护生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以及医疗服务质量必不可少。
1 明确护理礼仪教学目标
护理礼仪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礼仪的基本知识,能够在工作中正确运用礼仪知识贯穿整个护理服务过程,使患者得到更为优质的护理服务,更好的完善当代护士形象。
2 介绍护理礼仪教学内容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护理这一行业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期望和要求,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士,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更应通过自身优雅的姿态,端庄的举止,适时的微笑给患者以美的享受。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开展护理礼仪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包括:护理礼仪导论、护士着装规范、护士仪态举止、护士职业形象、护士工作作风、护士工作场合的日常礼仪、护士在医院内部人际交往中的礼仪,同时针对临床实习和社会求职所需,补充介绍护生实习礼仪和护士求职礼仪,并针对大量男护生进入护理领域,根据各班级具体情况介绍男护生礼仪。
3 改革护理礼仪教学方法
3.1 构建科学系统的教材:目前,护理学专业使用的护理礼仪教材普遍比较匮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内容简单而琐碎,为了避免护理礼仪变成基本礼仪知识的普及读物,也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对护理工作的要求,应该构建全面、系统、符合学生实际需要,能够反应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礼仪问题的教材。
3.2 培养师资队伍:从事护理礼仪教学的教师首先应掌握护理礼仪的基本知识及形体训练的基本方法,并有护理学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等专业知识。同时,应加强对护理礼仪人才的培养,送培教师到高等院校进行护理礼仪的培训,以不断提高教师本身对礼仪知识的重视与修养。
3.3 合理安排开课学期:对五年制大专学生开课学期应设在第三年或第四年为宜,对四年制英语护理专业应设在第二年或第三年,对三年制普通护理专业应设在第二年,待其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后、临床实习之前开课,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对礼仪在临床工作中应用的了解。
3.4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3.4.1 理论讲述:护理礼仪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应重点讲述良好的身体姿势对患者以及护士本身的影响,突出良好的姿势可以带给患者以美的享受,体现在护理操作过程中各种身体姿势的变换不仅能够让操作更省力,同时可以帮助护士缓解局部肌肉的紧张感;训练学生在工作中面对各种情况如何保持微笑;阐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护患沟通的基本技巧和方法;讲解护理礼仪技能训练的基本方法、要领和注意事项。
3.4.2 形体训练:基本姿势的训练包括:站姿、坐姿、走姿、蹲姿四个项目。进行各种姿势训练时需要在形体房进行,要求护生必须佩戴燕帽、着护士服、穿护士鞋。首先给学生观看《护士基本行为规范》等电教片,其次结合理论内容由教师分别展示各种基本姿势的要求及具体做法,同时结合多媒体通过图片观看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不同姿势的运用,然后请学生分组练习,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可以配上轻快的音乐使学生不易枯燥,最后由每组选派1名代表进行比赛,全班进行投票选出“礼仪之星”,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3.4.3 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在讲述医护人员的人际关系时,由教师讲述沟通的技巧和方法,然后设置规定情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练习,利用课堂时间展示出医院的某个场景,作为医生、护士、患者包括患者家属在内可能在医院工作中涉及的各个角色进行模拟,体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各种问题,如:护士如何运用恰当的沟通技巧及得体的身体姿势使患者感到更加舒适。表演完毕请其他小组派代表来说明她们观察到的交流技巧以及运用了哪些礼仪的基本知识,教师小结。
3.4.4 举办护士风采赛:比赛针对护理专业各个年级中学习了护理礼仪和基础护理学的班级进行,分年级评奖,比赛内容除包含护士的基本姿势训练外,另外应涉及医护交际礼仪,内容包括打招呼、握手、鞠躬等,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展示护士各种姿势,也可以通过情景模拟来展示,规定在5分钟内完成,每个班参加者不超过6人。在赛前应加强校内宣传,使各个年级各个专业都了解这个比赛,这样可以使低年级学生更为期盼学习本门课程,还可督促高年级同学更为重视本门课程,以此促进理论教学的开展。
3.5 采用合适的考评办法
3.5.1 形体考核:本门课程实践性较强,故形体考核结果占期末成绩的40%,其中10%来自于平时的情景模拟训练,30%来自于老师的面试过程,即要求学生能够完成护士的基本姿势的展示以及2人1组的规定情景的模拟,比如:输液穿刺失败后如何向患者解释;对新入院的患者如何进行入院宣教;对不肯合作的小儿如何应对等。由学生抽签选择自己需要应对的场景。
3.5.2 理论考核:通过理论知识的考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核结果占期末成绩的30%。
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是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起到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从观念转变到工作模式转变的作用,体现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病人,有利于医院的发展,有利于护理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1 健康教育的目的
普外科护理实行人性化服务。据有关专家统计,在医疗纠纷中60%以上是医患沟通不良导致。一切以病人健康的为中心,对病人的治疗和护理充满责任心,对待病人如朋友般真心,做各种解释工作耐心,使护理人员逐步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创造一种和谐主动合作型的护患关系,极大地提升了病人的满意度。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2.1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念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动过程。
2.2 保持医护健康教育的一致性,避免导致医疗护理纠纷。医院健康教育义务由医生和护士共同承担,在开展健康教育过程中,有许多知识内容涉及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及转归、自我护理方法等,如果护士专科知识缺乏,又与医生之间沟通交流不够,有可能出现护士解释不到位甚至错误解释,或与主管医生不一致甚至前后矛盾的解释的现象,这样不仅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度降低,而且可能导致医疗护理纠纷。因此,护士必须加强专科护理知识学习,定期跟随医生查房,加强与医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开展健康教育的能力,避免护理纠纷问题的发生。
2.3 健康教育中医护分工协作问题。随着医疗纠纷的增加,医疗护理工作的责任及风险也在不断增加。每个护理人员应准确地了解其职责的法律范围,明确哪些工作自己可以独立执行,哪些必须有医嘱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防产生法律纠纷。护理健康教育与医生的告知制度在内容上有重叠,但也有各自的范围和侧重点。如医生主要告知病人病情、转归、治疗方案,而护士则根据医生诊断及治疗方案侧重在对病人的饮食、睡眠、排泄、服药、活动及锻炼,环境及规章制度等方面进行讲解,配合医生完成治疗计划,促进病人康复。因此,健康教育中医护应加强分工合作,根据各医院各科室特点作出符合本科实际的规定,以利于护士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在职责范围内履行健康教育义务。假如超出了职责范围且给病人带来损害,护士将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3 健康教育的方式
3.1 集体教育采取集中讲授的方法,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普外科疾病特点及康复护理方法。护士与患者一起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示范操作,如:翻身、拍背、功能锻炼等,使患者获得感性认识。
3.2 书面教育在医院走廊的墙壁上制作宣传栏,向患者及其家属发放医院自编的宣传材料等,宣传普外科疾病的防治要点,介绍普外科疾病的康复知识,术前术后的饮食指导及护理,将比较重要或难懂的内容制成图文并配以通俗易懂的宣传卡片或手册,供患者及家属阅读。
3.3 个体教育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病而异”进行个体化教育。对个别不识字、无法接受文字教育的患者,护士将教育内容讲解给患者及家属,对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准确的答复。
3.4 示范教育 通过为病人演示一些手术的训练方法,针对功能训练的重点进行教育。如甲状腺手术的颈部过伸练习,护士要讲解这种手术训练的重要性,并演示正确的姿势,要求病人每日训练2~3次,并学会训练过程中出现不适感的处理与预防。
4 护理体会
4.1 普外科护士树立健康教育观念。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说明护理工作在疾病的治疗与康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又由于在医院与患者接触最早、最多的是护士,护士则成了健康教育的首要者,所以护士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加强健康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强自我修养,充分利用护士与患者之间的密切关系,积极进行健康宣教。
4.2 制作健康教育的内容。护士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健康教育的质量,所以对健康教育内容有必要规范化,在充分地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和专科医生指导,共同学习并制定普外科健康教育内容:(1)普外科患者的饮食要求,从开始禁食时间到停止禁食的时间,进入流质、半流质、全流质过度到普通饮食。(2)普外科各类手术患者术后的由去枕平卧位到垫枕头到半卧位直到下床活动。(3)普外科患者用药指导。(4)普外科患者术后各种管道的护理,如何保持胃管、腹腔引流管、尿管等管道的护理,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5)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4.3 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普外科患者术后大多卧床,所以针对老年患者,应积极进行预防并发症的健康教育,告知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指导预防并发症所必须掌握的技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此外,普外科患者的饮食调养、药物指导等在整个康复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4.4 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因时而异,做好健康教育,它不同于卫生宣教,它始终贯穿于护理工作之中,因此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宜的形式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及家属的知识水平制定全面可行的健康教育计划,检查反馈,及时纠正。工作做得好与不好,只有患者有资格评定。因此及时听取患者的意见是提高健康教育水平、改善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反馈意见,及时调整策略,使普外科科健康教育进一步完善。
5 健康教育效果
通过我院普外科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提高了病人、家属对治疗护理的配合积极性,提高了病人的自护能力。普外科患者对术后疼痛能够耐受,不适感减轻,情绪稳定,进食合理,睡眠质量提高,伤口愈合良好,康复快。同时亦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和知识传播的技能,提高了护士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增强了护士的服务理念。病人对我科护士的满意度明显上升,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所有的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儿科是必须轮转的科室。我科作为一家三级医院的儿科,每年接收实习护生几十至百余人,其中中专占大部分,大专及大本约5%,针对儿科临床带教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制定出一系列针对性的对策并实践,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存在问题
1.1教师自身素质的因素 随着我院的不断发展和国家卫生部的要求,近年来我院招收了大量的合同护士,学历相对偏低,许多护士临床经验尚浅,而一些高年资的带教老师,知识结构欠完善,致使临床带教能力参差不齐。
1.2教学方式欠妥 一部分教师注重操作的能力而忽略了理论,使护生对很多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部分教师教学方式一成不变,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护生的潜能不能更好地发挥。
1.3护生动手机会少 儿科护理工作琐碎、繁杂、重复、患儿周转率快,带教老师常常忙于应付日常工作,将时间浪费在指派护生跑腿打杂的过程中,而儿科病人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一看见是护生帮拔针、打针或进行一些基础护理操作,总是心存疑虑,甚至拒绝。一部分教师担心护生会出错或觉得动作慢,凡事亲力亲为,使得护生动手机会减少,独立操作能力得不到更好的发挥。
1.4授课效果不满意 每月进行一次的护理专题讲课和教学查房,许多老师都是走过场,备课不认真或所讲的内容与护生的需求不相符或在讲课过程中不能调动护生的积极性,大部分照着书本一字不漏的念下来,护生听起来感到乏味,这些都没有起到授课的意义。
1.5护生自身的因素 当今社会普遍都是独生子女,倍受父母宠爱且长期依赖父母,特别是中专生,年龄小,缺乏责任心,一进入社会,对于接人待物,应变能力、适应能力都力不从心。加之工作岗位竞争激烈,工作繁琐,责任重大,甚至有的护生对护理工作会产生抵触心理。
2 对策
2.1严格选拔带教老师 在带教老师的选拔上,除重视带教老师的学历职称、工作经历外,还应重视带教老师的心理品质,要求责任心强,服务态度良好,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操作娴熟,热爱教学工作,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护师担任带教老师。
2.2完善带教老师知识结构 要求掌握科内新开展的新技术、新知识,熟练掌握儿科的专科操作及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医疗水平,相关社会人文科学知识等,不断丰富自己,积极参加院内及科内的理论学习及专家教授授课,护士自身通过参加函授、夜大、自考等途径获得大专、本科学历。 转贴于
2.3针对护生和儿科临床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根据因材施教与可接受原则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1]。结合教员的带教能力、教学要求、儿科的工作特点,护生不同的学历、实习时间、适应能力、工作态度等,针对护生的薄弱环节,以未见过的专科操作为重点,制定因人而异的个体带教计划表及量化指标,并制定预期目标[1]。
2.4重视技术操作训练及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 除了加强基础护理训练外,还应重点对护生进行专科护理操作的培训。通过预习-讲解-示教-提问-练习-再复习的方法,使护生的理论知识融汇于临床的操作工作中。
2.5着重培养护生的沟通技巧,培养护生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秘书对每批轮转护生组织专题讲课,鼓励护生通过语言与非语言形式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沟通,并及时给予指导与讲评。让护生参与开展整体护理,提高护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的技巧,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种带教方法能够加强对患儿的情感交流,人性关怀,并满足其需要[2],从而也使患儿及家属更好地配合护生的实习,为维护良好的护患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2.6实行教与学的监控 在临床带教过程中,实行护理部-科护士长-带教秘书-带教老师层层管理。护理部每月组织召开带教秘书及护生会议,及时听取教学反馈及实习反馈,在每月的护士例会上,科护士长及带教秘书就反馈意见向全科护士反馈,对好的予以表扬,对被护生投诉的意见进行讨论、跟踪,直到教师纠正偏差。带教老师随时向带教秘书及护士长反映学生学习进度及思想变化,及时调整班次,争取全面掌握学习内容。出科前对护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护理表格书写、体温单绘制等进行考核,并评出优秀实习生。
3 体会
通过对临床护生的带教工作,使我们体会到,要提高儿科带教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针对儿科的工作特点制定带教计划,重视技术操作的培训及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护生的沟通技巧,在教学中实行教与学的监控,调动护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她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她们顺利完成实习,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参 考 文 献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遗产,专项规划,教学重点
1.引言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物质财富记录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在某段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它对于今人研究历史、缅怀过去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历史文化遗产大量地遭到了破坏甚至毁灭,它的保护已成为现今社会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保护不仅指不破坏,还要去修缮、维护、整治,并加以合理的利用,这就需要人们在发展的同时创建一个良好的规划保障体系。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是以保护城市或乡村等地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我国城市规划专业虽然为我国城乡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规划设计专业人才,但与我国目前城乡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发展经济的大潮中,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破坏也是相当普遍的,甚至是空前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已成为全社会相当普遍的共识。由于城市规划学科建设历史较短,投入不足等诸多原因,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还存在较多缺陷和不足。高校和相关学者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面的教学环节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当前现代化建设中对历史文化遗产造成的破坏,该如何在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体系中进行相关考虑,其研究则更少。特殊的国情、复杂多变的社会形势及城市规划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决定了我国城市规划教育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的研究内容和对象
(1)城市规划专业保护规划教学问题的研究
针对保护规划教学在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中重视度不够,没有科学合理的定位等问题,进行相关分析研究,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提出合理建议对策,力求在保护规划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2)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相关课程设置的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依其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基础,约占15%;四是林学类,约占5%。脱胎于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规划学科,一般办学历史比较长,课程设置较为齐全;而后三类多数办学历史较短,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各有长短,且良莠不齐。基于这种状况,需根据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方面的相关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保护规划方面的专业水平。
(3)城市规划专业实践导向教学模式的研究
所谓实践导向性,即以城市规划专业的社会实践为出发点,以社会需要保护规划类技术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为目的,保护规划类教育就应该培养出具有这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规划人才。即以服务社会建设,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我国遍布各地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是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战场,保护规划只有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城市规划专业合理的教学体系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研究国内外各高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结构特点,根据需求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方向设置,微观结构优化则主要反映在对学科专业方向设置结构、师资结构和课程体系结构等方面的及时充实和调整上。在保证专业和方向核心课统一的基础上,保留并进一步优化目前存在的依托不同学科、各具特色的专业教育板块以及在宏观、中微观、微观等层次上各有侧重的多口径办学特色,最大限度地发挥专业院校的积极性和自身优势。
4.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教学的作用和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是以保护城市或乡村等地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及其环境为重点的专项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1)针对城市规划专业保护规划教学问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优化、细化专业方向设置,使其更具职业针对性。
可以根据城市规划职业特点和人才需求趋势,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处理好知识、技能与价值取向、设计与管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理科与工科及人文社会方面课程等各方面的关系,真正做到人才培养的“厚基础、宽口径、多元化”,实现毕业生与职业需求之间的良性接轨,为用人单位培养合格的产品。
(2)在普通高等院校城市规划专业教学中,保护规划教学内容十分薄弱。
当前,保护规划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定位,保护规划教学依附于专项规划的教学,并没有专门设置。
(3)保护规划教学是城市规划专业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是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将来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4)在当今注重技术创新的阶段,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能力有更高的要求。
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学以致用”,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与锻炼,使学生尽快完成由“学”向“用”的过渡。
5.结语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徽省立医院ICU轮转护士65名,其中大专生21名、本科生44名;女护士56名、男护士9名;平均年龄(23.1 11.1)岁;平均轮转时间3个月。
1.2方法
1.2.1分组方法
经院护理部批准,对ICU轮转护士采取随机数字排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31名和对照组34名。观察组采用情景教学法,在ICU一病区轮转,其中大专生10名、本科生21名;女护士26名、男护士5名;平均年龄(22.9±1.2)岁;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在ICU二病区轮转,大专生11名、本科生23名;女护士30名、男护士4名;平均年龄(23.3±1.3)岁。所有轮转护士由4批次组成,每批次共分为2组,分别在一病区与二病区轮转,每次轮转3个月,两组轮转护士在年龄,学历、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OS ),且两个病区患者在性别、年龄、APACHE II评分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带教老师在年龄、性别、职称、工作年限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 05 ),具有可比性。
1.2.2带教方法
1.2.2.1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轮转护士人科第1天由ICU病区总带教接待并介绍ICU工作布局环境、科室人员构成分工、患者的疾病种类及护理特点、规章制度要求等,随机分配至带教老师,由带教老师进行一对一带教指导。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ICU常用护理技能、危重症临床表现及评估要点、各种仪器使用技能及护理书写等。
1.2.2.2观察组
在传统带教方法的基础上,由护士长、总带教老师结合ICU近年来发生概率较高的风险事件设置6个情景模拟场景(共8个学时),在人科后1周内进行培训。例如:某COPD患者,因病情加重,神志不清,血气分析提示:pH = 7. 13 , PaCOz为78 mm-Hg,PaOZ为65 mmHg。医生于床旁紧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由2名带教老师分别扮演患者和医生,轮转护士根据此场景配合进行抢救与后续护理。场景设置以后,轮转护士可通过场景要求进行讨论,然后开始模拟训练。此案例要求:①护士要迅速准备气管插管用具,并检查器具是否完好。②了解插管流程并能熟练配合。③机械通气以后是否根据痰液载稠度加强气道湿化管理(如打开与调节湿化罐)。④患者插管后是否能预见性的进行双上肢约束,约束部位是否恰当合适。情景模拟结束后,由总带教老师进行点评、并对案例过程进行纠正与指导,回答轮转护士提出的问题,加以详解。
1.3效果评价
1.3.1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
通过统计科室护理风险事件上报表(该表由护理部组织专家编排,包括当班护士信息、事件发生原因、护理风险事件种类如胃管滑脱、尿管滑脱、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气管堵管与护理投诉等),得出ICU轮转护士在1年内发生护理风险事件次数,并计算其在护理项目中所占百分比。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相关护理风险事件个数/相关护理项目总数。
1.3.2医护满意度通过医护满意度调查表
调查本科室医生护士对2组轮转护士满意度得分。医护满意度调查表是由本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制定,内容包括技能水平、理论水平、工作态度、团队合作、应变能力5个方面,每个方面20分,总分100分。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士、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犷检验。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轮转护士护理风险事件发生例数比较
观察组轮转护士全年发生护理风险事件中胃管滑脱、尿管滑脱、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气管堵管与护理投诉发生率均少于对照组(P均<0. 05 ),但两组深静脉管道滑脱和其他管道滑脱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本科室医护人员对轮转护士满意度比较
医护人员对观察组轮转护士满意度评分(92. 7 1 82. 53)分高于对照组(87. 2 1 42. 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 993 ,P=0. 001)。
3讨论
3.1情景教学法提高轮转护士对ICU护理要点的掌握
ICU做为轮转护士培训的重要基地,承担着对新护士从理论培训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教学任务,同时ICU集中了病情多变的危重患者,集中了先进精密的仪器设备,集中了危急重症救治最前沿的知识、技术和方法,故而集中了护理风险的众多高危因素和高危环节,护理风险呈高发态势。良好的教学方法将保证护理安全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常规思维使得临床带教老师认为临床新护士已经进人临床实践,情景教学模式在院内护士培训中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ICU做为一个具有高护理风险性单元,定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经历过不同的护理风险事件,因此相同护理风险事件的再发生率相对较低。轮转护士进人ICU,其专科护理知识、经验匾乏,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将有利于轮转护士较快熟悉与掌握ICU的护理要点与相关护理风险事件。
3.2情景教学法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
护士是一切护理行为的主导者和执行者川。护士在护理风险管理中扮演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一环。罗跃全等研究显示,在ICU护理风险管理9个影响因素中,护士的核心能力位于第1位。乔安花等困构建的ICU护士核心能力结构理论框架里就指出,其核心能力要素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能力、心理特质4个方面,科室具有针对性地设置模拟场景,不仅让轮转护士直接了解相关风险事件,同时也让其结合模拟场景中的案例,合理运用和掌握相关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提升专业能力以及锻炼心理素质。进而提高轮转护士的核心能力,有效的预测和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中气管插管、尿管、胃管滑脱率以及气管堵管率均小于对照组(P<0.05)。同时通过演练能提高护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加强护患之间的有效沟通,从而有效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这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投诉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 0. OS)也能得到体现。
3.3情景教学法提高医护团队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