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19 18:52:07
导语:在农村生态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当前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目前的农业状况中,现代化水平相对于城镇化、工业化滞后等问题还非常明显,农村发展的速度依然滞后,城乡不协调成为屏障严重阻碍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究其原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农业基础发展还有待于提高,农业基础设施底子差、物质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农业公共服务和社会化保障滞后于城镇、农民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且组织化水平较低等问题,在当今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的背景下,引导调整农产品结构合理、供需动态平衡、生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压力越来越大。
2.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流失严重。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耕地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和非农化、非粮化现象;随着农民大量离家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已进入季节性短缺与相对过剩并存阶段,出现农忙时人手不够、科技人才的稀缺、新农村建设缺少实际的专家等等问题;农村金融类服务及设备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多、收入少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建立城乡平等交换体系和合理调配机制的需求问题已迫在眉睫。
3.保持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由于农村规模化生产上不去,农业生产成本无法降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扩大,所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任务相当艰巨。
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举措
经过对两会精神的深入学习,国家政策将从如下方面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2]:
1.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种结构,种植面积稳中有升,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提高单产水平来得以实现。
2.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机化进程,提倡农业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增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深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扶持乡镇企业发展能力,不断壮大农业农村服务业,培育农业农村新兴产业。
4.努力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主要有: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基础前提下发展第二、三产业,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帮助培训并引导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增加家庭工资性收入。
5.加强农业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加强医疗、卫生、教育等公益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农村成人教育 适应性 鄱阳湖 生态经济区
[作者简介]周忠生(1962- ),男,江西瑞昌人,九江学院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农村教育。(江西 九江 332005)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2-0098-02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立以来,其农村的发展如火如荼,成绩喜人。但近年来,由于农村人才的匮乏,羁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长此以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就会步履维艰,其前景堪忧。因此,必须加大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教育特别是农村成人教育改革的步伐,增强其适应性,培养符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其成人教育培养出来的建设人才。然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不尽如人意,存在许多需要改革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因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重视停留在口头上,轻视体现在行动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的成人教育存在的缺乏经费保障、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不稳定、工作系统性不强、培训手段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都与地方部分领导存在的思想和行动误区以及许多农民再教育观念淡薄、参与相关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有关。一些领导对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和以此作为振兴农村生态经济的举措,从理论上是能够理解、认同和接受的,但在思想认识上很不到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不支持,或者是敷衍塞责,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轻视则实实在在体现在行动中。同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接受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对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理论层面上是肯定的,但在参与成人教育的行为上不积极,缺乏自主性,严重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的良性发展。这些现象的产生,与农村成人教育社会适应性不强有关,难以使领导和农民切实体验到农民接受成人教育后所获得的巨大利益,以及对地方生态经济发展起到的强大作用。
2.重视职业技术培训,轻视思想意识塑造。在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中,人们往往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使农民学习并掌握一两门职业技术,胜任相关的劳动,获取比较高的报酬。从最近农村成人教育的情况来看,重视举办各种有利于就业的培训班,为农民外出或在本地务工创造条件,或者举办各种有关农业种植和养殖的培训班,为农民发家致富提供保障。这种类似的培训,能够为农民直接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深受其欢迎。然而,由于没有有效地对农民进行思想意识的塑造,导致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认识问题肤浅,市场意识、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较弱,喜欢因循守旧等,反过来又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如2011年,瑞昌盲目扩大山药的种植面积,且又喜获丰收,但种植山药的农民是增产不增收,因为山药增产了而价格下降了。这就是农民以传统增产增收的思维观念而没有用市场经济理念认识事物来处理好产量与收益关系的结果,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不是说产量越高经济效益就会越好,效益的高低不只是受产量高低的影响,还会受供求关系变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必须通过教育帮助农民更新思想意识,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理念,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3.重视外出务工教育,轻视本地务农教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严重脱离了本地实际,热衷于对农民进行外出务工所需要知识和技能技巧的培养与训练,较少对农民进行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职业技能和思想教育。有许多青壮年农民在接受了一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并掌握了职业技能后,宁愿漂在“北上广”和发达地区,也不愿意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务工,导致本地出现“民工荒”。近年来,尽管有关部门加大宣传“不出家门也能就业、致富”的力度,但仍然难以彻底解决本地“民工荒”的问题。至于掌握了农业技术在农村务农的青壮年农民就少之又少了。出现这样的结果,既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较少密切联系本地实际进行相应的培训有关,又与没有对农民进行有效的爱农、亲农和爱家乡,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而努力的教育有关。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必须联系本地的实际,在重视务工教育的同时加强务农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教育,增强成人教育的适应性,为发展农村生态经济作贡献。
4.重视传统职业教育,轻视现代科技教育。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个体掌握某个方面的职业技术以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要是缺乏了解市场和具备市场风险意识、运用先进科学知识和现念管理生产、不断更新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等,就难免不会出现被市场严重冲击、降低农民收入的事情。近几年来,农村出现盲目发展某种生产而出现的增产不增收、产品滞销和农民严重亏损的案例不胜枚举,这无不说明对农民进行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还没有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只是停留在使农民掌握某方面职业技术的层次上,重视传统的职业教育,让农民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技巧,轻视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相关理论、生产与经营风险、信息捕捉和运用、产品营销等方面的现代科技教育,导致农民生产和经营的被动性,如农民总是习惯等人上门收购产品,增加了产品收益的风险,很少依靠互联网交易平台灵活地了解市场信息、进行产品销售等。互联网是人们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调整决策,以及进行学习与提高、产品买卖等的重要手段,是现代人适应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农民对互联网知之甚少,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此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还存在领导体制不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师资缺乏、体系不健全、层次不分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积极稳妥地解决。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主要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先进、健全、科学的成人教育体系。因此,必须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改革的力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保障和动力支持。
1.完善领导体制,加强政策落实。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呈现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问题,且又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各部门分工不明确,职、权、责混乱,一有事情就相互推诿。在大会小会上作报告时,相关部门领导都信誓旦旦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切实贯彻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搞好成人教育工作,而会后又是另一种态度,具体工作的积极性不高,制定的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往往是走走过场、做做样子。因此,要确实搞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的成人教育工作,服务好“三农”,就必须健全管理机构,理顺领导和管理体制,保证必要的管理力量,明确职权责,确保领导管理到位,政策畅通,体现出成人教育的实效。这样一来,既有助于加强上级政策的落实,脚踏实地地完成任务,而不只是表现为一种形式,又可以使农民感受到接受成人教育的必要性。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接受再教育的思想认识,形成农民积极主动学习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促进农村成人教育的顺利发展。
2.彻底转变观念,注重全面教育。长期以来,农村成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单一,只是强调对农民进行扫盲、职业技术培训等工作,教育内容也比较狭窄,教育效果缺乏长效性。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关部门必须彻底解放思想,转变陈旧的观念,克服“短视行为”和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树立大局观念,从长远利益出发,依据农村成人教育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在重视对农民进行扫盲、职业技术培训等的基础上,加强对他们进行全面性的教育,包括对农民进行重新再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教育,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环境保护、公民意识等政治和文化的教育,爱农和爱家乡的情感教育,谋生方面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教育,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知识的教育,农村生活及与组织工作有关的教育,农业多种经营和管理的教育,结合地方优势产品实际进行产品深加工的教育,创业和创新的教育等,使农民成为爱家乡、善学习、观念新、懂技术、会管理、能营销的新型农民,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培养大批素质全面的职业技术人才,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结合本地实际,强化务农教育。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人员的逐步增加,加强对这些人员的职业技能的教育十分重要,不能掉以轻心。但也必须认识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自《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以来,生态农业的发展迅速,对建设生态农业人才的需求也很迫切。如果在农村务农的农民总是因得不到培训而缺乏相应知识技能,只能依靠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而不是运用科学来务农,那么,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的生态农业和生态经济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的发展目标也将成为泡影。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尤其是结合本地的优势农业,在重视务工教育的基础上,强化务农教育,培养有利于当地农业发展的人才,为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呵护特色农业和农民发家致富提供智力支持,推动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紧跟时展步伐,增强现代科技教育。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生态农业和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科技,现代科技是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生态经济建设的决定力量。提高农民现代农业科技的素质,成为当今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成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在重视科学种植、养殖的基础上增强现代农业科技的教育,通过加强对农民创业、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教育,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风险教育,农产品的规模、效益与营销技术教育,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教育,农业信息化技术与应用教育,特色农业的开拓、保护和发展教育,创新农业科学技术与应用教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教育,高新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教育,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教育,农业多种经营与管理教育等,丰富他们的现代科技素质,以适应当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甚至把其中的一些骨干农民逐步培养成思想活跃、善于学习、能创市场、捕获信息、擅长营销和会管理甚至能创业的实用型、学习型、创新型人才,确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后劲。
此外,积极采取认真落实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尤其是农村成人教育的战略、加大农村成人教育投入、稳定师资队伍和改善教学设施、整合教育资源、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健全培训机构、强化管理、充分发挥因特网、广播电视及其他声像媒体教育网络优势等措施,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劳动力进行先进思想、各种专业技能和农业技术等的教育,培养一批适应时代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有利于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
庭院经济是伴随自给自足经济而出现的、在传统的家庭副业基础上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演变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形式。庭院经济可以利用院落占用的自然资源和闲散劳动力,通过系统组合,用较少投入获得相对较高的经济回报。此外,部分庭院经济通过适当改造,能尽快生产出各种名、优、特产品,经济效益高。据统计,一个普通庭院通过3年~5年的时间就可以较快地改造成为高效的院落生态系统,其持续有序的运作,有助于农民增收。增加耕地面积,减缓人地矛盾。我国人多地少,有70%以上人口住在农村,但居民住宅却相对分散,庭院大都有空地且占地较大,挤占了耕地面积,庭院与农业争地矛盾相当尖锐。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农村产业结构中,粮食种植一直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多种多样的庭院经济可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单一经营为多种经营,从生产原料到产品的初加工、深加工,促使原材料多次增值。庭院种、养、加相结合的立体生产形式,实现了农业资源的多次转换和再利用,同时净化、绿化、美化环境,促进了良性循环的发展。如家庭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了无公害有机肥料,而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的科学处理和施用,解决了农村生活能源紧缺问题,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和环境卫生条件,并实现了小型化、科学化生产经营格局,为农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当前我国农村庭院经济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阻抗作用,例如,对农村环境造成直接污染。这主要表现为选取了不适合庭院发展项目,比如一些地区在庭院中进行工业生产或者变相工业生产,对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农药、化肥等一些化学生产资料的过度使用对农村环境也造成了相当程度的污染,危害到广大农民自身的安全。优化我国的农村庭院经济模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科学、合理规划农村庭院经济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庭院经济规划,突出当地特色和生产规模,确定生产项目,发展庭院经济。在制定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可行性和操作的适用性,切实围绕经济效益的原则要求,引导农民通过发展庭院经济,促进整个农业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使农业结构升级,产品更新换代,彻底改变农业生产落后的状态。要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农村社会经济,确定生产项目,选准突破口,以一业为主,因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同时要确定分期开发的重点产业,提出庭院经济分期开发规划。
第二,零散经营过度为规模经营。“一乡一业”与“一村一品”的规模开发已凸显规模效应。在拓展农村庭院经济之际,要贯彻因地制宜、对外合作、拓展业务、引入项目的原则,尤其是引入加工企业和商贸公司,有目的地发展订单农业,完善公司+农户模式,让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参与庭院农业开发,提升开发效益,特别是加工技术引入,加快转化,使更多产品变商品,拓展更大利润空间。
关键词:公益林现状;农村经济;补偿措施
中图分类号:S718.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建设生态公益林,能够有效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遭遇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们常常生活在雾霾毒气之中,生态平衡被打破,人们渴望天蓝水清空气好,而大力发展生态公益林就可以大大提升环境指数,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功德之事,我们都应该关心支持。
1 公益林生态效益
通常所谓的公益林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它具有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洪水调蓄、维持大气平衡、林产品提供等的生态功能,能够为人们提供多种社会产品和服务。它的建设管护主要由各级政府投入,林管部门负责管护,一些农民经营者也参与其中。
1.1 公益林的生态效益
公益林的生态效益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涵养水源效益,丰富的生态公益林资源,可以有效净化水质、防止水土流失、抵御旱涝,对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效果明显。其次是防护作用,生态公益林,能够有效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以为人们筑起一道道天然屏障,所发挥出现来的生态效益难以用数字来表示。生态公益林还有绿化美化环境和净化空气的作用,这对改善人们生存条件,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公益林的经营
生态公益林经营要本着有效发挥生态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经济双共赢。生态公益林经营离不开经营者农民的参与,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提升农民管护的积极性,依然是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公益林的利用
生态公益林的利用要掌握合适的度,要严格禁止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采伐活动。
2 公益林现状
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对改善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国家专门建立相应的补偿措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对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但是,由于相应制度建立不够完善,补偿幅度不够理想,在执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生态效益和农村经济发展矛盾仍然很突出。
2.1 公益林的划分不够合理
我国对森林划分有一定标准,如果按照森林的功能不同来划分,可以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公益林又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根据相应补偿规定,只有对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进行补偿。各地对公益林的判定存在不统一性,出现不合理划分,也是正常现象。由此衍生出许多矛盾,也是司空见惯的。一些经营者不愿意接受界定,往往就会阳奉阴违,不能很好地遵守规定。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
2.2 公益林补偿额度和农民期望值有落差
公益林在确定属性之后,就要限制或禁止经营者随意砍伐,一些经营者利益肯定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缓解相关矛盾,国家制定了相应的补偿政策,但是这个补偿制度很难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一方面是国家补偿能力有限,补偿力度不够;另一方面,经营者受损情况难以准确界定,补偿多少最为合适,这个问题很难达成共识。经营者大多是当地农民,没有太多其他经济来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思想比较严重,如果得不到理想补偿,对农民积极性的打击可想而知。
公益林补偿标准低,当然就会挫伤经营者的管护积极性,如果补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经营者和管护者的利益就要受损,这样就可能造成更大的生态损失和利益损失。一旦形成恶性循环,势必对公益林建设带来致命伤。
2.3 公益林管控和农民经济效益相矛盾
公益林当然要以发挥公益效益和森林生态效益为主,所以在管控方面要求就比较严格,那些特殊保护的公益林是禁止采伐的,即使不是重点保护公益林,也是要限制采伐的。这些限制措施是必须的,对经营者的补偿也是应该的。但因为补偿额度偏低,经营者对补偿不满意,当然就会出现副作用,在公益林管控方面,就会出现懈怠甚至是抵触情绪。有个别地方也难免要出现偷砍乱伐现象,这给公益林管护带来严重威胁。因为政府对公益林补偿有固定标准,而农民自己有心理期望值,这巨大落差很难达成契合。农民常常会进行横向比较,外出打工农民工挣多少钱,经营公益林收入多少钱,再是,农民拿自主经营商品林按亩产值比较农民挣多少钱,管护公益林不得开发利用只有享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亩收入又多少钱,如果没有可比性,农民当然是不满意的。这对公益林的建设和管控都是不利的。
3 公益林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点探索
公益林要健康发展,相关政策要给力。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越来越显得弥足珍贵,如何协调各种关系,保护农民种植管护公益林的积极性,是眼下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
3.1 提高公益林的经济效益
严格管控的公益林本身是不产生经济效益的,因为禁止采伐,经营者当然就没有什么经济收入。即使是有限度的采伐,也不会带来多少实际效益。经营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补偿,这对公益林的发展当然是不利的,但是,这不等于说公益林就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其实,只要我们想办法,增加经营者经济收入也不是不可能。
3.1.1 搞林下经济
公益林虽然不能砍伐,但林下还有相当丰富的土地资源,只要合理利用,还是可以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的。搞林下经济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可以根据林间实际和当地气候特征,适当选择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像比较耐阴的经济类植物。
3.1.2 搞生态旅游经济
要缓解生态林管护和农村经济这对矛盾,大力发展农村绿色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和良好出路。如今好些农家乐,就建立在公益林里面。一些著名的国家森林公园,游客络绎不绝,经济效益当然是客观的。即使没有大景点,搞好农家乐旅游也是大有前途的。这样既能保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又能给经营者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这当然是双赢多赢的局面。
3.2 增加公益林的补偿力度
虽然国家有相应的公益林补偿政策,但由于缺少细化和针对性,在一些地区执行存在漏洞,很大程度上挫伤了经营者管护者的积极性。所以,在补偿措施制定方面,还是要本着对各方利益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其经济调控作用,最大限度地缓解各种矛盾,这对公益林的建设和稳步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在制定补偿措施时,要考虑补偿方式的多元化。对经营者和管护者相应的经济补偿,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采取多元化的补偿措施,不仅有货币和实物补偿,还可以有优惠政策的倾斜,适当减免相关赋税,让经营者和管护者真正得到实惠,这对公益林建设肯定有助推作用。
要加大补偿力度,就要广开财路。国家对公益林的补偿是有严格规定的,要让公益林发挥生态效益,就要确保经营者和管护者的切身利益。加强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统筹融资势在必行,可以向生态资源受益者收取生态回馈费来充实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如:城镇居民和工业用水、木材加工、征用占用林地、野生动物养殖、水产养殖、森林旅游开发,以及风景区的商业活动等。通过这些开源措施,补偿资金就会丰厚起来,这对建设高效公益林,最大限度发挥其生态效益,都有重要作用。
3.3 落实公益林的管护措施
公益林管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提高管护水平,不是只有补偿就可以实现的。在强化公益林管护力度时,还是要注意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要通过多种媒体方式,向民众展开宣传,要让民众明白公益林生态效益的重要性。政府和林业职能部门,要加强林业执法队伍的建设,赋予林业职工相应的待遇和执法地位,调动林业职工和公益林管护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真正和人员的职责权利和绩效奖惩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最有效确保公益林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公益林生态效益和农村经济有着千丝万线的联系,落实好补偿措施,积极开发其经济效益,对公益林的健康发展是摆在每一个责任人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不仅要端正态度,还要做好宣传,让生态公益林建设更加步入正规。
参考文献
[1] 于殿双,李福强.公益林区发展林下经济的探讨.吉林农业(C版)[J],2012(6).
1、指标选取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是通过构建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金融生态发展状况的一种综合性研究,构建的指标系列应尽量客观、准确地反映甘肃省14州市金融生态环境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和运行程度,以方便科学指导金融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对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进行测度及对结果评价,实证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均来自于《甘肃省发展年鉴》和《甘肃省金融年鉴》。由于农村数据琐碎复杂,可得性较差,而且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所需数据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方面面,本文经过理论分析和数据处理及筛选,在不影响实证结果并遵循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对指标数据进行简化。另外,各地市农村在人口数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为消除这种影响,本文所选的指标为人均值指标。
借鉴李扬(2005)、蒋满霖(2010)等学者有关金融生态环境评价因素的论述,结合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现实,本文将从农村经济基础、农村金融运行状况、农村政府服务、农村信用和法制环境、农村社会保障等六个方面进行论证。
2、模型选择
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较为复杂,需要进行评价系统的建立,而这类评价系统往往是多指标、多层次的。目前国内常用的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主要有:移动几何平均法、层次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移动几何平均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其缺点在于指标的权重赋值很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结果产生偏差。层次分析法往往用于结构较为复杂的层次系统的研究中,但是该方法在对各层次因子进行赋值时,也很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从而产生较大的非客观性。因子分析法主要是利用数理经济统计学中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该方法的主要操作步骤是在与目标相关的众多变量因素中提取出其中的相同因子,将分析重点集中在这些重点因子上。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使分析更加简便但偏差不会很大,因此完善了上述方法的不足。
3、测度结果
根据SPSS因子分析法所得出甘肃省14个州市的综合因子的得分,目前对于金融生态环境评价的相关研究中,关于综合因子的得分区间划分的临界值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本文在参考其他研究的基础上,以综合因子的得分为基础,选取0.5为区间划分值,即以0.5及其倍数为区间的临界值,把各省综合因子的得分值分为五个区间级别:Ⅰ级:F?R1;Ⅱ级:0.5≤F≤1;Ⅲ级:0≤F≤0.5;Ⅳ级:-0.5
4、评价分析
结合上述对甘肃省各农村金融生态的评估,对比分析各样本农村金融生态的状态、主体、环境等指标,发现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体系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1)从总体上看,不同地区之间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差异大。嘉峪关市、酒泉市和金昌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占据甘肃省前三。嘉峪关由于酒钢集团的带动,工资性收入为6021元,全省最高,由于发达的旅游业使酒泉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以6785元独占鳌头,嘉峪关市和金昌市金融发展因子(F2)得分靠前,相对较好的金融业发展为当地居民的资本性收入提供了保证。这些优势促使这三市处于综合因子得分的第一梯队。张掖市、兰州市也由于具有较大规模的国企带动和旅游优势分列二三级,剩余的州市,如临夏州、陇南市可耕地面积较少,农业基础薄弱,农民人均收入很低,经济基础较差,不能很好的促进当地的金融业发展,社保环境也得不到保证,只是综合得分处于末级。
农村经济并不是仅仅依靠农业发展,更多的是依靠第二、三产业,所以需要政府完善各项经济政策,优化甘肃省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2)甘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综合得分由地理位置的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递增。由表3综合因子得分可知,无论是经济基础还是金融发展或者社保环境,甘肃省东南部的城市都处于落后位置,虽然已经加快了改革步伐,但是与西北部城市的金融生态水平依然有一定的差距。但西北部城市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并非全面优于东南部,如原始数据存贷比显示,西北部城市如酒泉市,在农信社的存贷比比东南部的大部分城市还要高,某个程度上说明甘肃省西北部城市的资金外流率比东南部还要严重,所以甘肃省应该调整农村扶持重点,倾斜扶持政策,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使甘肃省整个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呈现平衡发展的态势。
(3)在影响因子方面,各州市农村经济基础对甘肃省农村金融系统影响最大。利用回归法估计出的各因子得分,以各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总方差的贡献率的比重为权重,进行各州市主因子得分的加权汇总,经济基础因子的权重为61.033%,远高于金融发展水平因子和社会发展水平因子。由此可见,发达的农村经济是构建农村地区良好生态环境的关键。良好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为农村金融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发展依靠。
(4)在整体得分方面,甘肃省各州市总体呈现得分偏低的特点。14个州市中,只有4个得分超过了0.5,9个得分低于0分。这是由于甘肃省经济发展受到自然环境恶劣以及传统工业基础薄弱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业现代化处于起步阶段,统筹城乡进程相对落后。
二、结论
关键词:农村环保 存在问题 治理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下半年日益提高,生态平衡、环境保护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尤其是广大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十分突出,生态环境的形势非常严峻。所以,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积极探讨对其进行治理的对策。
一、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必须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在广大农村,人们的生存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依赖就更为直接。应肯定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村环保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主要表现是:开发建设了多种绿色工程,增强了农村自然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水平;农村环保投入有所增加,且环保投入已经纳入到国家重点投资领域;农村环保科技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环境科技支撑能力逐步增强;农村治理、控制环境污染的能力在显著提高,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环境保护经验和管理办法;环保理念开始渗透到农村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生态破坏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生态质量继续变差,功能持续降低;生态环境污染继续加重,已经由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的趋势发展;生态灾难增多,生态建设跟不上生态破坏的力度和速度。因此,把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需求,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处理好农村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二、农村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的具体表现
1.规格化养殖污染严重
畜禽养殖及水产养殖是农民致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由此带来的是集中、高密度养殖,其产生的污染往往超出了环境容量。
2.生活垃圾污染广泛
村镇居民产生活污水、垃圾随意倾倒,造成了很大污染,特别是在夏季,到处蚊蝇滋生、臭气熏天;还有在农田、村庄院落焚烧秸秆,造成了大气污染;塑料地膜和塑料制品的无控制使用,使农村的白色垃圾污染不断增加。
3.化学肥料造成污染面积大
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污染随着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严重,烈性农药成本低、效果大,厂家商家有利,农户使用方便,所以屡禁不止,使用这类农药后,暴雨冲刷,必然形成大面积污染。
4.乡镇工业污染加剧
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农业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5.滥垦滥伐和滥捕滥猎,使生态失衡
在农村,滥垦滥伐,滥捕滥猎现象严重。有的栽上几年的小树,就被随意砍掉。更有甚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肆意乱捕蛙、中华蟾蜍、蛇等国家保护动物。这都严重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三、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民环保意识淡漠,对污染后果没有危机感
由于多方面因素,目前我国农民的整体素质水平还底,环保意识淡漠,对环保没有迫切的要求和污染后果的危机感。因此,人为的、随意性的破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2.环境基础设施落后,使日常生活造成污染严重
由于农民多年的生活习惯和农村落后的环境基础设施,生活污水任意排放,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随意丢弃,造成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河道淤塞等现象突出,对农民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3.化学肥料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的途径
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开发程度极高,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已经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而这种“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正是面源污染最为重要的来源。
4.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不力
农村中对环境冲击最大的是非农产业的快速增长,乡镇工业污染可以归咎于产出增长快、资源利用率低、污染处理率低、技术进步慢和环境管理不力等原因,集中表现在四方面:一是污染排放总量增加迅速;二是污染治理水平明显落后;三是环境管理制度落实不够;四是缺乏适宜的诱导政策。
5.农村环保管理基础严重薄弱
农村环保机构没有设立,环保经费严重短缺,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成为影响农村环境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农村乡镇,受经费和编制的限制,没有设立专门的环保部门,环保经费更是不足。同时,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提醒农民关注环保问题。
6.对自然资源形成了掠夺性利用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通过对粮食、能源、水、住宅等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需求,给自然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破坏。
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探讨
1.政府要强化对农村环境的管理
政府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有三个: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政府要确实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切实加强农业污染的监管和执法力度,把农村环保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同时,要增强各级领导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
2.加大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力度
2.1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鼓励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通过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从根本上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2.2二是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制定政策,鼓励土地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由农户经营向农庄经营转变,努力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农业面源的污染控制。
2.3加强污染控制研究
目前,我国环境管理主要是通过对污染物排放实行总量控制,而这种管理方式只对点源污染的控制有效,对解决面源污染问题的意义不大。这种情况下摸清面源污染的状况,收集农业面源污染可靠的基础资料,进行适合国情的面源污染控制技术与政策研究已是环境污染治理的当务之急。
3.从农村环境治理上控制生活污染
当前,农村生活污染控制的重点应该放在环境治理上,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不应操之过急。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及技术手段的欠缺,一味地采用城市环境处理体系显然是不现实的,必须针对农村地区的资源与环境条件,开发推广切实可行、因地制宜的、较低成本的处理技术,然后共聚财力,分级实施。
4.采取有力措施控制乡镇工业污染
当前,乡镇工业污染控制应采取的措施是:建立环境管理机构,完善农村环境管理网络;完善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一套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配套污水等环境治理设施;优化乡镇工业布局,增强农村环境管理的能力;加速技术创新和推广,发挥技术创新在乡镇工业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5.努力提高村民文明素质
采取多种形式提高村民文明素质,在农村树立起“讲卫生光荣”的新风尚。村民自身应尽量控制农庭垃圾数量,简化、减少包装;使用可利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以减少“白色污染”;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不随意随地倾倒垃圾。
关键词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治理措施
>> 盘锦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防治措施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龙井市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研究 浅谈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武汉城市圈域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宁夏农村生态环境现状及治理建议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保护治理措施 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 浅议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分析 金华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探讨 浅谈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简述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盐池县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治理对策 畜牧养殖环境污染的现状及治理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对策浅析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及整治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李廷友,林振山,谢标.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治理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6):2705-2707.
[3] 余进祥,刘娅菲.农业面源污染理论研究及展望[J].江西农业学报,2009,21(1):137-142.
[4] 李珮.农业污染:食品和生态安全的隐蔽杀手[J].生态经济,2005(2):12-19.
1.1太阳能、风能的利用
在生态社区建设时,将太阳能资源运用到建筑中。在墙壁和屋顶内嵌入半导体太阳能电池,让它最大程度的接收阳光,转换电量,从而构成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减少村民的花费,增加居住的舒适度。农村相对来讲地广人稀,且我国的季节性变化大,风能量储存非常大。广大的农村,可以运用风车提水、风力发电等。特别是我省沿海一带、不仅风能的密度大,年平均风速也高。因此,要深度挖掘风能利用的潜力。
1.2生活用水以及天然降水的循环利用
在水资源的运用中,做到“节流”和“开源”是关键。居民的饮用水约占5%,其余95%都用来洗涤和排污等。居民可将生活中洗菜、沐浴、洗衣服、盥洗等用过的中水,集中收集、储存,经简单的处理后,统一的应用于社区的景观绿化、冲厕排污、冲洗道路等。运用循环使用的方式达到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天然降水,同样是我们要充分利用的水资源。在降水的收集上,屋顶的降水收集应结合建筑物的规划布局,采用暗渠收集雨水的方式,既将墙面、屋面、阳台以及散水等的雨水引入环形滤水槽内,然后铺设砾石或鹅卵石等滤水材料,雨水渗入到滤水槽后,再入蓄水池。对于道路上降水的收集,采用透水性铺装,如停车场铺设的生态型透水地面,不仅能收集雨水,而且还能吸收扬尘,有助于保护地面生态。对于不透水路面,将降水引入绿地,不仅可以保护路面,还可以灌溉绿地。在布置绿地时,做到绿地比路面低,以保证水的流入。耕地是农村社区所特有的,所以,我们要将冬季的雨水收集储存起来,用于少雨的夏季,来灌溉农田。集水的水库就会被充分的运用出来,它不仅收集了雨水,而且还形成了优美的自然景观。
2运用环保型的材料,减少环境的污染
在生态社区的构建时,选用节能、生态、健康的建筑材料,构建生态住宅,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如山东大幢社区,在室内的装饰上,住宅的木门和楼梯扶手采用天然橡木,地面选用天然石材,墙面选用环保型乳胶漆,在材质上注重细节、充分考虑材质的实用性、环保性以及美观性。再如绿色屋顶的选用,在屋顶上大量的种植绿色植物。在建筑立面上种植爬藤类植物,道理也是如出一辙的。提倡采用天然材料———木材、树皮、毛竹、泥土等。尽量采用本土的建筑材料,这样不仅减少经济支出,而且能够体现出当地的特色。例如我省沿海地区的海草房,利用当地特色的海草作为建筑的顶面。
3绿地空间的综合使用
构建乔、灌、草比例协调的多层次植物群落,加大空间环境的绿化量,保证有限的土地面积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以山东省十里泉文化生态社区为例,采用乔木、灌木、绿藤、草本相结合的方式,在树种上,选用了适应本地环境的乡土植物,如银杏、合欢、棣棠、大叶黄杨、广玉兰等,并配合了雕塑、喷泉、休闲长廊、假石,营造出清新怡人的景观环境。不仅维护了生态平衡,又有利于植物种群的稳定。从功能角度讲,树木和灌木不仅可以吸收雨水,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可以帮助过滤噪声、隔热、防风、防尘、增加住宅的私密性等。从低碳角度讲,绿色植物白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吐出氧气,清洁了空气的同时,使氧气变得新鲜。这样不但能够使社区居民身体健康,神清气爽,还能起到延年益寿的作用。
4扩大村民的交往与活动空间,增强人文关怀
与此同时,在生态文明社区建设时,一定注意邻里间的交往空间和活动空间。由于以前村民们都是住平房,习惯于挨家挨户的串门。但是住进新型的社区后,自家的院子变小或者没有了,左邻右舍在大槐树下促膝聊天的机会少了,社区的文明建设就明显不足了。所以,在社区的入口和中心区要设置足够的空间和设施,来满足村民的这一需求,加强社区的文明建设。在社区道路设计上,在满足居民便捷生活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富有变化的路线,在路线两边多种植树种;增加道路两旁的景观小品、休闲设施等,以吸引居民前来。
5提高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加强政府的监督机制
关键词:小水电;环境;景观生态;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厅小水电对农村景观生态的破坏及修复技术攻关(2009B020311013)项目资助
中图分类号: [TV-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195-2
0 前言
流域小水电梯级开发是发展水电的一种有效方法,不仅有利于改变山区落后的经济状况,而且有利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与大中型水电站相比,小水电有很多优势,如投资省、工期短、见效快,小水电很少造成淹没与移民,很少引发地质灾害,环境影响范围小[2]。本文就通过对国内外小水电对环境影响问题进行总结,尤其是景观生态的影响,为农村小水电开发利用的景观规划进行探索分析提出一些建议和设想,以实现农村小水电的可持续发展。
1 小水电存在的环境影响问题
小水电与大水电的主要区别除了没有高坝、大水库以外,在工程布置上一般多为引水式,环境生态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与大水电相似的。因此,小水电开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大致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归纳:
1.1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1.1 小水电对气候环境的影响 小水电开发对于气候环境的影响研究较少。但一些文献中也提到修建水库而产生的温度与湿度的轻微变化通常是有益的[3]。在很多情况下,水库中水体的恒定温度调节了周围的自然气候,会在库区造成冬暖夏凉,甚至无霜期加长的有利环境[4]。小水电梯级农村以电代柴增加,有效保护了林地资源,提高了林地覆盖率[5,6],还可以有CO2的排放强度,减弱温室效应[3,7],另外,由于水库蒸发量巨大,可以缓和一些地区的酷热气候。水电站建成后坝址上游的河道内水面变下垫面的改变将引起不同局地小气候,如气温、降水、风速等的改变[7]。虽然没有专门针对气候影响有定量的监测,但是在我们的调研中,也发现有49%的当地居民认为小水电对气候有影响(图1)。
图1 建站后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1.1.2 小水电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环境是指自然界中水的形成、分布和转化所处空间的环境。
小水电梯级开发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改变了原河道的水的自然生存流态方式,包括水资源利用方式的改变或兴建大坝及其他水工建筑等而引起的水的流态改变。水库蓄水后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水文情势的影响;对水库水温的影响[8]以及对水质的影响[9]。水电梯级开发将一条条自然河流变成了人工渠道,对河流水文过程、泥沙输送、水生动物以及河流两岸的自然景观都有巨大的再造作用[10]。国外相关研究表明:小水坝建设对沉积量的影响较大[11],水库泥沙淤积严重[12]。小水电大都是小型引水式电站,也会造成河段水流减少,甚至部分河段断流、消失的现象[13],改变了大小河流的水文节律[14]。电站的兴建,特别是具有季调节以上性能的大库容、深水库的形成,将改变原有天然河道水温的时空分布,进而对水质、水生生态系统等造成重要影响。此次对乳源县境内的流域调研结果也显示,小水电对水环境的影响也得当地居民的证实,如图2,3,4,5。
1.1.3 小水电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小水电工程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库区及库周区土地利用率较高,耕地的供需矛盾尖锐,水库淹没后,土地面积减少,使原本不富裕的耕地资源更加紧张。随着人口的增长,后靠移民在低山、丘陵区砍伐森林开荒造田,种植作物,将不可避免地加重水土流失。另一方面,水库建成后,库区形成特殊的小气候环境。湿度增加,昼夜温差小,抑制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过程,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同时土壤有机质的增加又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增加库周的森林植被,增加枯枝落叶,可以大幅度增加库周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而且库周水土流失的减少,土壤养分得到均衡发展。
图2 建站后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图3 建站后水质变化情况
图4 水库对植物种类的影响 图5 建站后河流断流情况
1.1.4 小水电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修建水利工程需进行河床开挖、两岸削坡等土石方工程施工,均会破坏原自然山坡的稳定平衡,严重时导致滑坡、错动、坍滑等。大坝既高且重,蓄水后强大的水压力通过坝体传至地基和周围岩体上,有可能造成水库诱发地震、影响岩体稳定性和原有的地质构造的条件。此外还有库区淹没、岸边浸没、塌岸等地质问题。
1.1.5 小水电对生物环境的影响 小水电开发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环境的影响上。可分为对植物和动物的影响。
水电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引起的局部河岸带原有自然植被的破坏,这会导致流域自然生态的生物量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区域景观的生态完整性,植物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水电建设的影响。研究表明,流域植被和水域的景观破碎程度与梯级开发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流域植被和水域的景观多样性则与梯级开发程度呈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