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08:21
导语:在高中语文活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教学集中在教材上,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为了考试分数为定,这样的教学方式及学习目标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相悖,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传统语文课堂只注重理论性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性应用能力的培养,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普遍偏低,因此,开展语文活动课能有效改善这一现状。文章将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的开展和改善做出初步探讨,详细情况如下文所述。
一、我国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现状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主要以理论性教学为主,对于学生实践性的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目前我国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足,详细情况如下。
1.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我国高中语文活动课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最大不足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已经深受广大教育人士所重视,在新教育理念中已经明确指出了学生个体是存在不同的差异的,无论是在身体、智力、情感或是学习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性。然而,由于我国高中语文活动课堂的应用并不普遍,且尚未得到较高的重视,因此在开展时,大部分教师未能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能力安排和组织课堂活动,而是随意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开展教学。
2.过于注重气氛
我国语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仍沿用了传统教学的模式,在高中语文活动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教学气氛,通常表现为教师一味关注学生是否充分融入到活动当中而忽略了教学质量。高中语文活动课的主要特征是热闹、随意,这些都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然而,如果学生在活动中过于兴奋、教学气氛过分热闹,则会导致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过程中去,从而使得这种教学活动沦为纸上谈兵,无法发挥其真正的
作用。
3.缺乏管理
除了上述两点不足之外,现阶段我国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还缺乏有效的管理,主要表现形式是教师在活动课开展过程中缺乏对课堂的管理。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指导者、参与者与管理者”这一理念,然而许多教师只做到了前两点,而忽略了其身为教学管理者这一角色。
二、提高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活动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活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课文《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先问学生对该课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是否了解,如果有知道该故事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故事表述出来,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表述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讲解完后,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读过或者学过类似男女主人公这种情感的作品,让学生一一作答。
2.加强师生的交流与互动
在开展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文指导教学的基础上,除了利用自身教学经验来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外,还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具体可以通过与学生进行有关教学内容的探讨与交流来实现。例如,在讲解《边城》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关于旅游方面的经验和见闻,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入对课文内容的探讨。通过这种交流与互动的形式,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3.做好课堂教学准备与评价工作
教师在开展活动课之前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提前将活动任务分好,并告知学生有关事项。根据上文提到的我国现阶段高中语文活动课在教学中存在的缺陷,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及分任务时应注意学生的个人水平和个体差异,将能力强与能力弱的学生均衡分配,并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安排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除此之外,在活动课结束后,教师应对课堂教学进行评分和反馈,可以评出最佳表现者以鼓励学生。
活动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强,进行活动课的教学能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促进学生今后的学习实践性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现阶段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堂的现状分析,并提出相关改善意见,拟为提高今后我国高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理论性依据。
参考文献:
[1]刘伟.苏教版高中语文活动课教学初探[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1(10).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动元;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14-01
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相应的学科素养。活动元教学模式是在"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从而有利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
1.活动元教学方法概述
活动元教学模式是近几年来高中各科教学过程中所探讨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与学导式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等方法,共同成为高中各科教学过程中最具实用性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此部分中,我将对活动元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使用必要性进行具体的分析。
1.1何为活动元教学。活动元教学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就是将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活动形式的存在。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围绕某一个或者几个学习任务展开知识的学习和探索过程。活动元教学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般会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活动设置,如数理化这一类的理性学科,教学过程一般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因此活动元教学一般以具体的问题作为教学主题。而语文是一门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科,教学过程注重情感的体会与感悟,因此活动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展开方式多以教学单元为依托进行主题确定。这种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点拨,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和拓展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
1.2为什么要进行活动元教学。在我国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应试教育一直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高考这种淘汰制选拔人才的模式,使得高中各科教学始终围绕着考试作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陷入僵化模式,而新时期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国的教学体制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素质教育取而代之。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但因以往教学体制的影响使得短时间内教师与学生无法全面达到自由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适应了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果突然失去老师的帮助,学生在学习上容易陷入迷茫状态,反而会影响学习效率和积极性。
活动元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导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呈现一种"辐射性"状态,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确定一个知识学习主题,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探索,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性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仅仅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教师的引导之下,即可以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自主性,也可以保证知识学习方向的正确性和全面性。
2.活动元教学具体实施
活动元教学是以活动为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掌控力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我看来要想最大限度的保证活动元教学模式顺利实施教师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2.1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教学原则。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内容,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相应的学习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起到知识的中介作用,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所在。并且语文是一门主观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理性学科所谓的公式和定理,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靠自身的感性思维来进行问题角度的探寻和情感体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在思维角度方面进行一定的指导。这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尤其是在思维发散方面,老师敢于放开学生的手,同时给学生以精神上的自由。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进行活动过程中敢于自由发挥,尽情的释放想象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
2.2把握教学重难点,正确定位活动主题。在我看来,针对语文这门科目来说活动元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单元主题教学活动。因为高中语文教材知识内容一般都会以文章的形式进行呈现,而每个单元所包含的三四篇文章基本上在体裁和主题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因此语文活动元教学一般会以单元为单位进行主题的设置。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过程中要从单元总体考虑,从而确定教学重点所在,进而在探索主题设置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重点展开。另外主题设置过程中教师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和重难点的定位,从而保证学生自主探索过程的层次性和趣味性。
2.3做好教学引导与点拨工作。活动元教学虽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但依旧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高中生在智力和学习水平方面基本上处于成熟阶段,但由于知识阅历的浅薄性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语文这样一门思维角度不定的科目来说,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容易出现方向和角度上的偏差,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知识的引导和点拨工作。一方面要保证学生思维大方向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还要及时对学生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难点知识进行讲解,从而保证自主探索活动的顺利进行。
先学后教,学是根本。前置式教学法让学生在教师教之前先行学习。学什么,怎么学?一直是前置式的核心问题。要想充分落实这一问题,教师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预习内容并能够用问题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问问题实际是有大学问的,问题空泛琐碎、问题指向不明则是大忌。在诗歌鉴赏的预习讲义上,我曾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熟读诗歌,指出本诗写了那些意象?”学生一看问题中有“意象”这样专业术语就怕了,问题读不透,作业乱答一气。基于这种情况,我将问题做了如下调整“,圈画诗中所写的景物”调整后的问题简单明了,学生一下就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去做了。在开设《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公开课前,我布置学生完成预习题“分析国文老师的形象”。反馈结果显示,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不是抓不到点子,就是三言两语草草收兵,哪怕答对一二也很难让答案完整。上课时,我果断地把这个问题调换成了“请用三、四个形容词,概括国文老师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质”,这样一修改,问题的指向性马上就清晰起来,学生解决问题更有抓手,预习效果自然也就大大提升了。
二、拓宽高中语文课堂预习反馈的思路,设置有想象力的预习反馈环节
预习问题问到位了,学生课前预习好了,如何反馈成了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常规的预习反馈,都是以题目测试的形式出现。做几道题对对答案,形式上的反馈也就算完成了。我个人认为,这样的反馈还远远不够。对我们高中语文学科来说,这样的反馈尤其不够。题目检测的方式比较僵化、拘泥,而且只能简单地测试字音、成语等语言层面的内容。而高中语文学科预习的核心内容———文章的情感技巧、内涵章法等只能通过教师课前批改预习作业进行了解,课堂上几乎无法实现实时的反馈。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我们不妨静下来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反馈”这个问题。反馈是为了了解学生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对预习中出现的状况进行呈现;反馈是为了让师生发现问题、通过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反馈是为了督促学生高质量的完成预习,为了能让学生真正的学进去。反馈不仅要让教师了解学生预习的不足,更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基于这种认识,那我们在课堂上就必须进行有实质内容、形式丰富的课堂反馈。我们为什么不采用更丰富、更有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进行反馈呢,我们为什么不努力的去呈现高中语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而却只在高中语文的皮毛做文章呢?我们的课上反馈完全可以从写的层面,延展到说的层面;从笔头呈现,延展到口头表述。用题目的形式检测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扎实性,用小作文的方式展现学生的体会与思考,用个性发言的方式,谈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谈自己对诗歌感悟。高中语文的基础是字词句,高中语文的深度在阅读、在写作。针对高中语文学科的学科特性,确定更丰富的、更有想象力的反馈形式势在必行。一句话,反馈形式要多样,反馈内容要向深度延展。
三“、活动前置式”教学法,重形式更要重精神实质
(四川省峨眉山市第二中学614200)
【摘要】充分利用好课前五分钟,在高中的不同阶段,通过丰富的、有针对性的课前五分钟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帮助我们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这一重要目标。
关键词 课前五分钟 字词积累 演讲 小说接龙 素材积累 汉字听写
文言实词虚词灵活性 针对性
高中语文150分,不少学生觉得从这150分中得九十几分,甚至一百零几分很容易,要把这分数提高却是难上加难。所以有很多学生,家长,甚至个别理科老师认为语文学不学都一样,与其在语文学科上多花功夫,不如多做几道理科试题。这样一来语文就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高考学科分值高,真正花功夫学的人却很少。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语文学科是高考诸多学科中应试倾向最不明显的一科,它的范围广,能力多,模糊性强,难测度高,这些特点使得语文水平的提高,如建坝筑塔,为台阶式而非直线式上升,语文学习不能一蹴而就,靠急功近利的“快餐”式学习,想“立竿见影”的拿高分,常会捉襟见肘,难以奏效。因此,不少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失去了积极性,那么怎样才能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怎样才能引导学生主动积累呢?我认为课前五分钟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值得我们好好利用。
那么,课前五分钟我们可以怎样利用呢?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高一阶段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锻炼学生的胆量,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目标安排课前五分钟活动。例如:
1、字词积累
每天由值日生课前在黑板上板书一个成语,两个需注音的词,两个有错别字的词。
如:
成语: 鼎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
注音:菲薄 造诣
改错别字: 家俱 按装
预备铃后,主讲人开始讲解成语的意思、用法、并造句,然后抽同学到黑板上注音,改错别字,最后由主讲人进行讲评。
字词积累这个内容对学生的表达表现能力要求较低,只要好好准备了,都能讲好,能够帮组学生克服紧张、怯懦心理,并且让学生自己当老师抽同学做题,能尽快消除学生之间的陌生感,台上台下能互动,在刚进高一的时候进行这种形式,比较适合。
但是进行这个活动我们注意几点:
第一,选的词语不能太生僻,要来自教材或教辅。
第二,值日生在上面讲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记好笔记,老师定期检查。
第三,长时间的词语积累容易让学生倦怠,所以隔一段时间可分小组举行一次竞赛,检测前段时间讲的内容,制定奖惩机制,激励学生课下对积累的词语进行复习。
2、自命题演讲。
演讲顺序按学号进行,便于学生掌握自己的出场顺序,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是向大家推荐一本你喜欢的书,一部你喜欢的电影,也可以向大家介绍你旅游过的一个景点,也可以向大家讲述你经历的一件事,也可以发表你对某个热点问题的看法……但一定要围绕一个话题,要有感而发,不能无病,演讲时声音要洪亮,吐字要清晰,语速不能过快,演讲完后,其他同学要进行点评,说出演讲者的优点和缺点。
开始的时候,学生还有点胆怯,拘谨,但后来他们的表现让人惊喜。如有一个学生酷爱京剧,于是他向大家介绍了京剧的魅力所在,并用毛笔抄写了《贵妃醉酒》的唱词张贴在黑板上,和大家一起品味京剧唱词的美,谈到兴浓处,还给大家唱上了两句。还有一个学生演讲的题目是《那些陪伴我们长大的动画片》,他先给大家放了一些动画片的歌曲,勾起了大家儿时的回忆,然后介绍了我国动画片产业过去的辉煌,对比了国产动画片现在了没落,表达了自己希望为国产动画片再创辉煌尽一份力的愿望。
高二阶段,我们应该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为目的。在高一学年的基础训练之后,学生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激发,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一些课前活动形式:
1、小说接龙
老师可以把学生分为两组,给他们一个开放性的小说开头,两组每天派一个同学进行两百字以内的续写,第二天在课前朗读给大家听,在续写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如,情节是否合理,是否精彩;人物形象是否丰满;语言表达是否流畅生动;有没有恰当地环境描写……总之,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贯穿小说阅读教学。一段时间后把这些内容整理出来,张贴在教室,学生很感兴趣。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吧班上的同学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写进去。
2、命题演讲
在高一自由演讲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由老师确定,或班级共同讨论确定一些当前热门话题,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由学生进行命题演讲。为了让这一活动更具趣味性,我们可以把这些话题写在一些小纸条上,由学生在演讲前一天抽签,抽到哪个话题,就讲哪个话题。
在他讲完后,同样要让同学对他的演讲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另外在活动进行过程中老师
可贯穿议论文的写作教学,指导学生怎样围绕观点进行论证。
3、作文素材积累
从高二开始,学生要进入议论文的写作学习,很多学生都存在素材积累贫乏的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课前五分钟来帮助学生进行素材积累。具体操作如下:
主讲学生上台先概述素材内容,并谈看法,其他同学补充,接着主讲人总结,最后由教师作点评。台下每个学生准备一本素材积累本进行记录,记录内容包括主讲人、素材内容概括,评论。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所谓的标准观点,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寻找属于自己的多元化,富有个性的观点。一学期后一定要让学生对这些素材进行归类整理。
高三阶段,应有针对性性的灵活的开展课前五分钟,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
1、高三知识点板块复习,当复习字音字形时,我开展了“汉字听写比赛”,当时中央一套的“汉字听写大赛”正举办得如火如荼,我便仿照这种形式,把学生分为8个小组,每天课前五分钟,每组轮流派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给一个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一个字的字形,正确的计一分,一轮之后由课代表统计成绩,分数最高的一组受到奖励,分数最低的一组接受惩罚。那些词语由老师从复习资料上,教材上筛选最易错的词,做成PPT。以这种形式,可以激发学生记词语的热情,让枯燥的字音字形复习变得有趣一些。
2、复习到古诗文默写时,我开展“背诵默写比赛”;
3、班上学生诗歌鉴赏板块比较薄弱,我在课前五分钟开展“诗歌朗诵鉴赏活动”,要求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对所朗读诗歌的内容、描写对象、创设意境、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老师的点评和同学的讨论来完成对诗歌的整体把握;
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阅读教学。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读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思维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就是通过师、生、教材、文本四者间的精神对话,是他们之间心灵和思维的碰撞过程。阅读教学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和得到锻炼。教师要为学生优化阅读实践活动的氛围,精心做好阅读活动设计,搭建阅读活动的舞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演,并尊重学生的阅读感悟,理解其思维认知,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阅读。
一、阅读教学活动应以文本为中心
文本解读是有效语文阅读活动设计的保证,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文章阅读教学的目标是什么,要让学生掌握什么,达到什么样的要求,教师的心里必须要明确。所有活动设计须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如教学设计是否科学、精致;是否能突出教学重点;能否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起到作用等。只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不偏离教学主线,才能让学生学有所成,有所收获,深入理解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整合教材文本,突破教材固有编排限制,打开思路,根据学习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等综合使用教材,把静态的教材文本教学变成动态的活动教学,建构有效的、激情的语文阅读活动课堂,实现阅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二、明确活动设计目标,有序开展教学
阅读活动的设计应方向明确,主旨鲜明。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明白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活动主题的指引下,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应科学地设计活动程序,使每一步都紧紧围绕阅读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使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整个活动设计应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有机的活动体系,各个环节步骤应是科学衔接的,不能颠倒。这样的设计才可以有效地、快捷地帮助学生掌握新的知识。所以,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需我们下足功夫精心地、周密地制定设计,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有效地开展,这是提高阅读教学成效的重要保证。
三、灵活运用活动方式
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有效融合。如余映潮老师讲《云南的歌会》品读活动一:文意理解,则采用速读说话的活动方式,交流读到的内容;品读活动二:要点感受,则采用朗读的方式,感受文中精彩的写人、写景、写物、写场面的精彩片段;品读活动三:精段品读,则采用合作探究“主问题”的形式,对这一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采用不同的活动形式。再如,在《老王》一课中,学生通过集体诵读的形式是不能理解“我”的愧疚心情的。作者杨绛的内心情感需要学生用心、仔细地揣摩才能体会得到。阅读教学的方式有很多,只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有效的、合理的活动方式,定会使我们的阅读教学活动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四、活动设计要丰富多样
人们的认知是多元的,认知方式也是不同的,各具特色的。同时,知识也是以丰富的形态存在的,不是固定形式的。所以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也是迥异的。因而,教师应该设计和创新各种教学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完成教学目标。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应为各层次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参与、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斩获,有所发展和进步,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比如,有层次的朗读活动、丰富的材料积累活动、认真分析处理信息的活动、赏析美文的活动、积极的课堂阅读交流活动,独立思考分析解读优美诗文的活动,课内外的阅读和习作训练活动,阅读探究、创造的活动等,都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有效的组合、设计,为阅读教学活动服务。这些丰富的活动组织形式也是教学手段变化的重要体现,它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五、阅读活动设计应有深度
教学活动不应只是简单的问题讨论活动,仅仅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讨论解答问题,这样的教学根本不能算是活动,本质上也是一种传授模式,它还只是学生对文本的浅层认知,不过是达到了读懂课文这样较低的要求。而语文阅读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读书,这不是说读几篇文章就能达到的,它要靠学生不断的读,大量的读,在阅读中感悟、体验,这样的阅读才是有效的,才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所以说,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深度,高目标,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鼓励学生从多视角来品读文章,尊重学生的多元化体验;提倡多方面参考资料,探寻文章主题;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理解、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搜集资料,找出文学作品中这一类人物形象或者这一类表达技巧的活动等,这些都是更高思维层次的阅读活动。活动越深入,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丰富,认知也越深刻,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也会有效得到提高。所以,阅读教学活动设计,应从促进学生的发展出发,通过精彩的活动设计,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高中语文 活动单导学 多元智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22-02
基金项目:江苏省陶研会“十二五”重点滚动课题“多元智能理论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与探究”(Z201114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祝芳华(1978―),女,江苏如皋人,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一、“活动单导学”的概念
所谓“活动单导学”就是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继而实现教学目标。“活动单导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核心概念:
第一,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物质操作活动与内在思维活动。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活动为主题,简而言之,通过活动来推动学生的发展为该模式的根本目标之一。第二,活动单,即呈现活动方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相关教学元素的一个平台,为导学的主要途径。活动单通常包含活动方案、课题名称以及活动的名称等相关内容。第三,导学,就是教师借助情境的创设、启迪与点拨、提升与评价等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主要包含导行、导趣及导思。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为其应用的基本策略。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从生活经历或者经验中发现、解决问题,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及空间,继而进一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或单一的文本教材,而是通过探究、实验、调查、资料收集、交流和讨论、访问、操作、反思、体会以及创作等各种活动进行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多元智能理论简述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思想主要包含合作学习理论、结构学习理论、教学工程最优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化理论。其中多元智能理论由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智能均有着自身的特点。在传统教育中,衡量个体智力的标准过于单一,不可将学生的能力全面反映出来,为此,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划分成七种,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音乐旋律智能。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在该教学模式中实施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必然性。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可基于自身智能优势,结合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则是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所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继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进步。下面笔者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就在“活动单导学”模式应用中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详细阐述。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语文“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应用
将“活动单导学”模式引入教学,其研究价值之一在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环节,整合课堂资源,强化活动体验,注重思维过程,关注生命成长,催生效率课堂、生命课堂、智慧课堂,促进教学相长”。[1]
(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构建
第一,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同组异质与异组同质的原则,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心理素质、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评定进行分组;同时还要合理进行分工,使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个性与优点均可得到发挥。
第二,在活动前,教师应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第三,基于教师的指导,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以及需求,结合活动方案进行学习,通过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调控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完成自主学习以后,统一组织各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学习结果的交流,将未解决的问题提出,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以及教师的帮助,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各小组情况进行巡视,通过对各小组学习情况的了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四,待上述任务完成后,由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这不仅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继而进一步提升其学习效率。在展示过程中,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可进行相应的补充与纠正,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定。
(二)应用案例
以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为例,通过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单”和“教师导学案”来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在学生“先学”,即在个人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评价和指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呈现特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率明显提升。“先学后教”模式理清了“教”与“学”的关系,明确了课堂必须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以“学情”来定教。正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个体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讲故事比赛的方式来导入该堂课,基于《史记》,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鸿门宴》一文的内容,在限定的三分钟阐述时间内,要求故事内容必须准确且完整,语言必须流畅,可适当辅以表演。在学生讲完故事以后,将课文引出,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听史引向学文。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不仅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使学生通过故事了解相关的历史。
接着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本堂课的活动有四项:
第一,旧知识,对重点词语加以解释并自主默写。教师可对文内重要文言现象进行归纳,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第二,对课文进行精读,并深入思辨。同样,这里采取的是自主完成的方式,通过组内交流与合作,再将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最后组间借鉴和质疑。第三,语言的赏析与情感的体会。该活动采取的是自主思考与自主展示的方式,此环节学生的学习是生本的、自发的、充满灵性的。第四,拓展与延伸。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可通过《题乌江亭》《乌江亭》《咏项羽》这三首诗来对项羽这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定。
实践证明,这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动态生成性课堂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当学生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与想法闪现时,能巧妙机智地捕捉,及时调整教学预设,从而建构起绽放活力、生机无限的高中语文课堂。
典型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会设计出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这些过分刚性的要求,实质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参与的积极性。生成性课堂与之相比,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是弹性的,将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有可能点燃起每个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
二、“动态生成”的教学理念
1.教学观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实现的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上课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与接受,而是鲜活的生命活动过程和自我实现与成长的经历。在语文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组成的是一种交互的“网络”,任何人在这个“网络”中都是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对话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自由开放的精神状态,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交流意见的同时,提升自己已有的感受和认识, 从而达到一个更高更深层次的理解。
2.学生观
学生是有血有肉、充满智慧与活力,富有想象和情感的生命体,他们是集生活、学习、审美等为一体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在进入文本时,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与思考,都有可能给课堂带来意料不到的精彩。即使是学生出现了理解的偏差与认识的困惑,也可能被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捕捉,生成无法预约的美丽。
3.教材观
教材设计的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且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时内心的灵动,关注学习时呈现出的态度与责任,包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宽容合作的人生态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教材,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要善于发现教材的潜藏价值。教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合理创设课堂氛围,就能最优化地组合课堂结构,让课堂成为学生自己的舞台。
三、“动态生成”的教学策略
1.将疑问点生成为教学的亮点
在《荷塘月色》的教学中,师生正在鉴赏荷塘月色之美,突然有学生提出:“老师,我和几个同学暑假时去看了那片荷塘,发现没有朱自清写的那么美。”
面对学生唱的这个“反调”,这位老师没有生气,而是机智地想到“景语,皆情语也”,让学生根据近代学者王国维关于“情”“景”关系的论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进行思考,这样就找到了一个深入文本与作者交流的新的窗口。学生经过讨论认识到:少年结伴游玩,没有朱自清的苦闷与彷徨,而朱自清笔下的荷塘却处处都打上了他情感的烙印。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老师顺势指导学生寻找文中作者情感的脉络,从而加深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
2.将分歧点生成为智慧的交锋
在《触龙说赵太后》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讲到触龙见到太后时并不直接谈长安君做人质之事,而是问饮食住行、求舒祺之事、论王位承袭,最后才谈到人质,这时,有学生小声地在下面说:“好假哟!”可是他的同桌马上说:“这不能叫假!”一时间很多学生不置可否,一脸困惑,老师立刻意识到应当利用这种认识的分歧,让学生在辩论中加深对古人进谏艺术的认识。经过一场辩论,学生们都认识到判断真与假应该辩证地看待,还应当看到事物的本质。《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没有开门见山地提出人质问题,而是采用高超的进谏艺术说服赵太后,换来了齐国的救兵,保全了赵国,应当看到触龙对赵国的耿耿忠心是真的。老师巧妙地将学生认识的分歧点转化为一场论辩,达到了让学生认识古人进谏艺术的高超、提高自己交际技能的目的,而这正是这节课一个很重要的学习目标。
3.“顺水推舟”生成研读的纲领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琵琶行》时,一位学生在诗前小序中读出了疑问:白居易京官外调已经两年了,为什么在听了琵琶女的音乐之后,“是夕始觉有迁谪意”?我当时意识到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研读本诗的纲领,于是将这个问题顺水推舟地抛给学生:“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同学们能从诗中找出白居易‘迁谪之意’‘是夕始觉’的原因吗?”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荡起了美丽的涟漪。学生们认识到白居易与琵琶女的很多相似之处:都精通音律,都是年少有才而今落魄,都是从京师沦落异乡。更可贵的是,学生从景物描写中体悟到他们二人感受明月的心境是相似的,甚至体会到他们眼泪的味道都是一样的。这些精彩的生成大大超出了老师的预料,学生也在积极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无限乐趣。
四、结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从长远来看,动态生成性教学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这种教育技巧,这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显现出来的能力与机智,除了要求教师有深厚的知识积淀,还要在具体的教育情境的历练中提高。同时,动态生成性教学也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拥有了充分的提问质疑与合作交流的机会,他们敢于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就能处处彰显思维的活跃与表达的精彩。因此,我相信: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动态生成性教学将会演绎更多的精彩课堂。
参考文献:
一、沟通课堂内外,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只靠语文课堂教学无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恰好包括了生活、自然与社会中的问题等,填补了教材上的空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果打破书本与生活的界限,把语文教学向社会、自然延伸,便可实现语文学科与综合实践课程的整合。如自然风光、风土习俗、新闻热点等,均可作为活动的内容。
二、挖掘语文教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现行的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安排了“表达交流”综合实践,有举办故事会、寻找自己的秋天、调查社会用字情况、关注动物等。这些实践活动的内容本身,就能从不同侧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在实施中,我们完全可以运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的方法,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
三、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综合和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1.社会调查。
如春节期间,我让学生调查留守儿童的心愿;暑假期间,让学生调查孤寡老人的生活和医疗保险问题;平时调查过家乡水资源污染问题等等。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尝试形成书面报告,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感触颇深。这样的社会调查,让学生走入社会,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培养他们勇于参与、大胆实践的品质。
2.小记者、小导游活动。
可以让学生当小记者,学习采访;可以让学生搞小发明、写小论文;可以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家乡变化。如学习《小石潭记》后,我让他们以导游的身份拟写小石潭的景物介绍。
3.辩论会、演课本剧等。
各组联系附近的养老院或福利机构,交由社区代寻亦可。按照要求,组员去拜访受访对象,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为他们带去新春的祝福。小编和大家分享高中文明主题教育活动方案材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
方案一
寒假班级活动大致有以下几项:
1)“冬日阳光——送上新春的第一声问候”主题活动:
活动形式:我们班将原8个社区服务小组合并为5个,每组人数在8人左右。每组设一个组长及一个副组长,组长统筹组内活动及写活动小结,副组长主要负责活动地点的联系及记录活动内容(拍照等)。
活动时间:2月18日前(即过年前)
活动内容:各组联系附近的养老院或福利机构,交由社区代寻亦可。按照要求,组员去拜访受访对象,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为他们带去新春的祝福。
2)寒假社区志愿服务:按8组活动,时间更具各组实际情况,内容不限。
3)有关文明礼仪的班级网站建立及校园BBS论坛:
1.班级网站的建设及添加将会交由网络管理员统筹,而参与制作人员将包括计算机课代表等。有关内容我们将围绕本班实际情况而定。希望能达到最理想效果,使每个同学受益。
2.“文明礼仪”教育。放假前,在班中做好宣传工作,演示论坛的登陆方式及注册方法还有相关事项。鼓励同学多提自己的看法,提供更多宝贵意见。
4)进行爱心捐款。
5)参加学校组织活动,观看电影《亚瑟的米你王国》。
6)小发明方案设计,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其中,发挥动手和创造能力。
方案二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以期待师生共同成长、教学相长。
二、活动目标:
1、通过读书活动,能是学生会读书、喜欢读书。
2、各年段要依据读书活动的要求,结合实际,为广大学生推荐一批好书。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动学生借阅、传阅、网上阅读、有条件的家庭自己购买等,确保读书活动的顺利进行。
3、通过读书活动,使学生在读书中增长知识,明理懂事、陶冶情操,享受成长,学会做人、处事、交往,从而在班级、年级内形成好读书、读好书的浓厚文化氛围。
4、按照计划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开展校级“读书考级”活动、写读书笔记、摘录卡等,多角度地开展读书活动。
三、活动要求:
1、要求学生课外(星期六、日)保证每天利用1—2两个小时进行读书。家长配合监督。
2、学生要随时做好读书笔记或者记录。
3、班主任、班长、中队长、小组长要按时组织本班学生进行活动。
4、本学期结束后进行评比,进行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