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建筑抗震分析

时间:2023-09-20 16:08:22

导语:在建筑抗震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建筑抗震分析

第1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中图分类号: TU20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high-rise buildings aseismic work has been building is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ke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the basic principle,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high-rise building points.

Keywords: high building; Seismic design; points

抗震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是结构工程师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并采取的相应措施,是工程结构设计人员从宏观上、总体上和原则上去决策和确定高层结构设计中的一些最基本、最关键的问题。高层建筑抗震工作一直是建筑设计和施工的重点,应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必要的分析,探索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要点,从而采取必须的抗震措施。

一、高层建筑抗设计的基本原则

1、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 刚度、 稳定性、 延性等方面的性能

(1)结构构件应遵守 “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弱构件、 强底层柱(墙)”的原则。

(2)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 。

(3)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2、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1)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 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

(2)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 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 、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3)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同一楼层内宜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后,其他抗侧力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使“ 有效屈服” 保持较长阶段,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

(4)在抗震设计中某一部分结构设计超强,可能造成结构的其他部位相对薄弱,因此在设计中不合理的加强以及在施工中以大带小,改变抗侧力构件配筋的做法,都需要慎重考虑。

3、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1)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

(2)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的比值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

(3)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 承载力的协调 。

(4)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 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要点

1、选择良好的抗震结构体系

高层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时,应选择合理的结构类型,设计的结构既要考虑其抗震安全性,也要尽可能的经济。结构应布置多道抗震防线,避免部分结构或构件失效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丧失对重力的承载能力。此外,结构应拥有良好的整体性和变形能力,使结构的强度、刚度和变形能力三者达到统一。

2、建筑布置宜规则

高层建筑应重视体形和结构的总体布置。由于建筑体形不合理或结构总体布置不合理而造成的地震灾害,在国内外的大地震中都有所见。抗震设计选择的建筑平面和立面布置宜对称、规则,避免采用严重不规则的结构。结构的刚度宜均匀变化,竖向抗侧力构件的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宜自下而上逐渐减小,避免有刚度和承载力突然变小的楼层,造成薄弱层的出现,地震时该部分容易破坏。

3、选择合理的结构计算简图和地震作用传递途径

目前大多数高层建筑都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程序运算,为保证计算结构的可靠性,要求工程设计人员要熟练掌握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 得到结构构件在荷载作用下的计算见图,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传力途径要简单、直接,利用合理的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获得更为符合实际的抗震验算结果。

4、选择合理的结构类型

高层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竖向悬臂结构,垂直荷载主要使结构产生轴向力与建筑物高度大体为线性关系;水平荷载使结构产生弯矩 从受力特性看,垂直荷载方向不变,随建筑物的增高仅引起量的增加;而水平荷载可来自任何方向,当为均布荷载时,弯矩与建筑物高度呈二次方变化 从侧移特性看,竖向荷载引起的侧移很小,而水平荷载当为均布荷载时,侧移与高度成四次方变化 由此可以看出,在高层结构中,水平荷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垂直荷载的影响,水平荷载是结构设计的控制因素,结构抵抗水平荷载产生的弯矩 剪力以及拉应力和压应力应有较大的强度外,同时要求结构要有足够的刚度,使随着高度增加所引起的侧向变形限制在结构允许范围内。

高层建筑有上述的受力特点,因此设计中在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和抗震性能的前提下,选择切实可行的结构类型,使之在特定的物资和技术条件下,具有良好的结构性能、 经济效果和建筑速度是非常必要的 。高层建筑上常用的结构类型主要有钢结构和钢筋砼结构 。钢结构具有整体自重轻,强度高、 抗震性能好、施工工期短等优点,并且钢结构构件截面相对较小,具有很好的延性,适合采用柔性方案的结构 。其缺点是造价相对较高,当场地土特征周期较长时,易发生共振 与钢结构相比,现浇钢筋砼结构具有结构刚度大,空间整体性好,造价低及材料来源丰富等优点,可以组成多种结构体系,以适应各类建筑的要求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比较适用于提供承载力,控制塑性变形的刚性方案结构。 其突出缺点是结构自重大,抵抗塑性变形能力差,施工工期长,当场地土特征周期较短时易发生共振 。因此,高层建筑采用何种结构形式,应取决于所有结构体系和材料特性,同时取决于场地土的类型,避免场地土和建筑物发生共振,而使震害更加严重。

5、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场地和地基

高层建筑设计中要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避开对建筑抗震不利的地段。当无法避开时,应当采取适当的抗震措施,不应在危险地段上建造高层建筑。此外,设计前应估算建筑结构的自振周期,并与场地卓越周期错开,防止地震时结构发生类共振现象的破坏。

随着社会的发展、结构设计理念的创新及施工技术的进步,促使高层建筑往更高的方向发展,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也变的尤为重要。但由于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属于繁重而复杂的过程,设计时一定要从从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计算方法、理论分析及设计分析四个方向入手,从而获得即经济又安全可靠的设计结果。

6、 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由于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不同于低层建筑,因此在地震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除应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使建筑物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结构必须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来吸收地震所产生的能量,减弱地震破坏的影响。

框架结构设计应使节点基本不破坏,梁比柱的屈服易早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晚形成,应使梁 、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得尽可能分散,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为了保证钢筋砼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延性和承载力,应按照 “强柱弱梁”、“ 强剪弱弯”、“ 强节点弱构件” 的原则进行设计,合理地选择柱截面尺寸,控制柱的轴压比,注意构造配筋要求,特别是要加强节点的构造措施。

参考文献:

[1] 刘华新,孙志屏,孙荣书. 抗震概念设计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7,(02) .

第2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筑结构

1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举例

众所周知,地震主要是通过波的形式,从地震发生的震源开始通过地基以及岩石向四周迅速传播,从而使建筑基础以及建筑以上的结构发生无规律的往复振动以及强烈的变形。在发生地震时,由于建筑结构内部容易产生强大的应力和变形,这些变化如果超过了建筑结构材料所能承受的极限时,就容易破坏结构。

在建筑结构中,比较常见的结构就是等效斜撑模型结构,这种模型虽然使用率比较高,但是精确度不高,而且不能够准确地掌握等效宽度,受力不同的结构等效宽度不一样。有些研究发现可以采用填充墙框架模型来进行改良,可是这种模型的设计比较复杂,精确度掌握不够。填充墙的刚度效应能够使建筑结构明显地减小自震周期,这样就能够在地震来临之时,增大整个建筑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之所以分析周期修正系数的取值范围,主要是因为其能够影响到地震发生时钢筋混凝土框架的承受力度。因此,在设计填充墙结构框架时,周期修正系数是要考虑分析的重要因素。

2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式

2.1根据建筑结构综合性能目标指标设计抗震结构

在进行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时,主要考虑设计的目标就是在地震来临之时,建筑结构能够有较高的抗震性能,提高安全性。所以在设计结构时,首先应该考察建筑结构所在地可能发生地震的震级,根据考察数据,分析建筑结构在发生地震时所能承受的强度以及保证内部房屋不被破坏的性能指标进行抗震结构设计。同时,建筑结构的地基以及某些非抗震设计结构也应进行适当的设计,使其能够有一定的抗震承受力。根据建筑结构性能目标进行抗震结构设计时还应考虑的是建筑结构的抗风性能。众所周知,风带来的压力也能够导致建筑结构振动而减小了安全性,并且能够破坏设计的抗震结构。所以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结构的各项性能指标,从而设计出抗震效果好的建筑结构。

2.2根据建筑结构基本构造设计抗震结构

在大多数情况下,在建筑结构中选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时,主要是严格控制钢筋混凝土主要构件的横截面尺寸和最小的配筋率来进行抗震结构设计由于框架结构为柔性结构,首先控制结构的整移满足规范要求,从而保证结构的稳定性及居住的舒适度,同时,为了使框架结构具有一定的抗震能力,在抗震设计时,应注重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设计,提高框架节点的抗震能力。对于框架结构出屋面的电梯机房等,仍应采用框架结构,禁止屋面楼梯间或者电梯机房采用局部砖混承重结构。这样出屋面楼梯间、电梯机房等局部结构才能与主结构有相近的动力特性,避免在遇震时产生局部破坏。

2.3根据建筑场地和建筑规划设计抗震结构

为了能够使建筑结构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可以根据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进行建筑规划。要使建筑结构具有抗震性,首先应该设计抗震层,充分考虑相邻建筑之间的间距、建筑结构外观等外部空间,不仅设计出抗震性好的建筑结构,同时也要使人们住得舒适和安全,所以在建筑规划中,要从建筑结构的位移(主要是长期使用建筑物,容易发生结构移动,在允许的范围内不应该出现障碍物)等角度进行充分考虑。在可能出现的建筑内部或外部整体变化时,应该设置一些指示标志或其他显著的说明,避免给人们带来不便。

3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质量的有效措施

3.1合理、科学地选择结构形式

目前在我国出现的大多数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是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和混凝土结合的结构以及砖混结构)如果受到地域以及设防强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容易严重影响到建筑结构的形式。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时,首先应该合理、科学地选择建筑结构形式。比如说,钢筋混凝土框架、框剪结构、钢结构框架-支撑体系等,其变形能力、柔性以及承载力都比较好,而且其抗震性能也较强,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根据建筑的设计情况选用合适的结构体系,每种结构体系都有其抗震设计的重点和注意事项,应严格把控位移、刚度、承载力及周期阵型等环节,从而实现结构设计的合理化。,经常会考虑到建筑结构自身的性能以及相关的抗震要求等,进行整体设计方案设计后,重点考虑到结构的侧移刚度。

3.2选择合适的建筑场地

在进行建筑施工之前,应该对要进行施工的建筑场地进行实地勘察,同时了解我国相关的抗震减灾法之后,重点分析建筑场地,然后构思出最佳的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尤其是充分设计出抗震效果好的方案。根据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带以及震级分析,设置出不同的抗震标准,进行相应的抗震设防工作。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类别分为四种,分别是甲、乙、丙、丁类。在设计中,重点是要对容易发生重大或次生灾害的建筑总工程项目进行严格设计,要选择能够降低地震发生影响范围的场地,使其能够最大限度的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3提高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质量

由于地震灾害会产生很大的破坏力,所以在设计建筑结构时,要有效地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目前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建筑结构的整体设计水平明显低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设计方案不合理、建筑施工成本较高、建筑物整体重量较大等问题,这样在地震来临之时,会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为了设计出比较合理的建筑结构,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抗震规范规定,选择合适的场地,认真、充分地考虑建筑结构的构件承载力、消耗能力、延性、塑性变形能力以及刚度等问题,科学、合理地进行抗震设计,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以及承载能力,提升安全性实现结构设计的“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设计目标。。

3.4效能减震技术应用

效能减震是实现对地震所产生动能的消耗,来减轻地震能的传导大小地震在建筑结构中的反应,从而降低其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目前,在此技术方面一般采用消能器和阻尼器,两种器械都能够实现地震能量的有效消耗和吸收,减小震力对建筑主体的破坏,以达到对建筑主体结构安全、稳性定的保护。目前,效能减震技术在我国建筑防震设计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在新建筑的防震设计和旧建筑的抗震加固方面,都起到了良好的结果。

总结

总之,在建筑工程的整个设计施工过程中,建筑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其中的抗震设计直接会影响到整个建筑工程的质量,对人们今后的日常生活、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外部的社会环境影响重大。因此,在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然后了解相关的抗震规范要求,结合实地考察,科学、合理地进行场地选择,进行结构形式设计,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和安全性,从而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使建筑行业得到更加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关录飞.浅析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J].林业科技情报,2012.

第3篇

1我国砌体结构在地震中的破坏

1.1破坏原因

砌体结构往往是砖石砌成的,建筑墙体的抗剪强度不足,地震中墙体容易产生裂缝,特别是在墙体的底层,受剪切作用的影响,裂缝呈X形,这就导致墙体上层结构受重力影响时,造成墙体的滑落和移动,进而造成上层建筑的倒塌。在建筑过程中,没有注意使各墙体之间形成统一的整体结构,这就降低了建筑的稳固性,在地震发生时,一旦一处的墙体遭到破坏,整个建筑就失去了整体支撑的平衡,造成倾斜和倒塌。

1.2破坏规律

地震的发生是从地下开始的,砖砌结构建筑的底层也是承重压力最大的地区。在地震发生时,来自地下的破坏会首先破坏建筑的底部,使建筑底部的墙体出现裂缝和移动,从而造成建筑的上层的倾斜和移动,直至倒塌。当前,我国砌体建筑的墙体都缺少必要的防震支撑,建筑边端的墙体缺少整体的约束作用,而且我国大多建筑的下层房屋,在设计时往往作为客厅、商场等,墙体少,更不容易与外墙形成连接的稳固整体。此外,在地震发生时,边端墙体特别是墙体相接的地方容易受到多方力量的挤压,破坏更为严重。随着居民住房需求的增大和建筑技术的进步,当前我国砌体结构的建筑在高度上越来越高,但是相应的抗震技术却没有同步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和底部的抗压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同时,高层建筑的每一层都是一个抗震的质点,当地震发生时,一个抗震质点的倾覆、弯曲就会给整个建筑带来破坏和倒塌的风险。在砌体建筑中,墙体是抗震的最主要的力量,墙体一旦受到破坏,整个建筑的抗震能力就不复存在了。其中横墙和纵墙是抗震的关键,横墙和纵墙的分布多少和配置的均匀程度与建筑的抗震能力密切相关。横墙和纵墙通过合理的分配和连接作用,形成抗震整体,在地震发生时,合理的横纵墙配置,可以发挥有效的抗震能力。砌体结构的楼梯是地震中最易受到破坏的地区之一,在高层砌体建筑中,楼梯间没有支撑结构,形成了整个砌体建筑中的缺口,当楼梯间的设置位于建筑的边端时,楼梯间周围的房屋结构会向楼梯间倾斜,造成破坏。

2当前砌体结构建筑抗震施工的问题

2.1构造柱与砖墙体的水平拉结钢筋施工不规范

构造柱与砖墙之间的拉结钢筋是连接两者,并形成建筑加固整体的重要施工点,如果在拉结钢筋的施工过程中,拉结钢筋设置的过少或者间距不够均匀,或是钢筋与墙体之间的具体不合理,都会造成地震发生时,因着力点的不均匀导致墙体的错位、变形,造成建筑的破坏。

2.2圈梁在外墙转角处不设或漏设转角附加筋,构造柱纵筋位移

圈梁具有提高建筑刚度、增加建筑物整体性和抗拉抗剪等作用,转角附加筋可以防止圈梁发生错位,提高其防震性能。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为和上部构造柱纵筋搭接,强行将纵筋扳倒到上部构造柱纵筋的位置,这样不仅使其保护层厚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也削弱了构造柱的抗震作用。

2.3构造柱箍筋弯钩的角度、长度、箍筋扣的摆放位置达不到规范要求

箍筋弯钩和箍筋扣是使纵筋和建筑墙体构成建筑整体,从而提高砌体结构的稳固性和抗震性的重要元素。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因为思想认识不到位或是工作的疏忽未把箍筋扣螺旋或错开,甚至随意摆放,使弯钩角度不足或是超过135°,弯钩的长度达不到10d,这些都会使箍筋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造成整个建筑抗震能力的下降。

3砌体结构建筑抗震施工的技术分析

3.1对砌体结构进行隔震加固

在我国砌体结构建筑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传统的砌体建筑的抗震加固方法,如设置夹板墙、增设壁柱及圈梁等,这些加固抗震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砌体建筑的抗震能力,但是这些方法会对砌体结构本身造成一定的影响,加固设置过程中难免给建筑本身带来不必要的改变。隔震技术是通过隔震层的设置,隔绝和消除地震对建筑的破坏能力的新型技术,这种技术从根本上隔绝地震和建筑之间的联系,是当前建筑抗震的重要方法。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和实际实践,现在确定的隔震加固施工流程为:水准测量(对建筑的各种数据进行勘测分析)室内外土方开挖(对建筑区域地下的施工)施工放样控制标高基础加固施工段划分(对隔震区域进行分段施工,确保施工安全)墙体托换墙体开凿隔震支座就位混凝土养护、拆模。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遵照施工流程,相关的技术工作要细致到位。

3.2墙体托换设计

在砌体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如果建筑墙体的强度无法满足建筑强度和抗震的需要,就必须要将已有的墙体拆除并重新施工。但是,砌体建筑楼层高,在托换过程中施工困难,所以要先对墙体进行框架的施工,在框架的支撑之下,才能拆除不符合要求的墙体,从而保障托换过程的安全,如图2所示。托换框架与其上计算高度范围内的墙体组成墙梁结构来支承上部结构传来的均布荷载,并将其转换成隔震支座处的集中荷载。而托梁下的隔震支座因其竖向刚度非常大,可作为整个墙梁构件的竖向支座。

3.3重点加固薄弱区域

墙体是支撑建筑的主要结构,也是在地震发生时,主要的抗震设施。楼梯间缺少墙体支撑,是地震发生时,容易被破坏的地区,并且楼梯间与墙体之间缺少支撑,墙体的扭曲或者楼梯间的坍塌都会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建筑的严重破坏。所以要对楼梯间进行加固处理,并且在楼梯和墙体之间形成稳固性的连接,从而增加楼梯间的稳固性,减弱楼梯间对墙体的影响。

4结语

第4篇

从地理学的角度讲,我国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之一的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所以,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尤其是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对我国造成的损失仍然历历在目。因此,加强对建筑物的抗震鉴定以及对既有建筑进行抗震加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举措,尤其是学校等人口密集的建筑物,更应该加强抗震鉴定和结构加固。但是实际上,许多学校的抗震水平依然停滞不前,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多安全隐患存在学校建筑中,时刻威胁着广大师生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处于地震带范围内的地区。

校安工程的目的与主要任务

从2009年之后的三年时间,对位于地震频发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各类城乡中小学校舍进行抗震加固、迁移避险,对位于其他地区的中小学,按照国家抗震加固要求进行抗震加固,排除隐患。这就是国家在2009年提出的校安工程的主要任务。校安工程不是针对某个地区、某个学校开展的,而是覆盖全国所有形式的中小学校,不论是公立私立,不论是城市农村。其工作的主要环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全面排查鉴定中小学校舍,按照抗震要求严格对每一座校舍进行抗震鉴定;第二,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科学制定校舍安全工程实施规划;第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根据情况不同,校舍安全工程的实施也应该按照不同的分类、分步进行实施。

学校建筑抗震鉴定

1.砌体结构校舍抗震鉴定

在对学校砌体结构校舍进行抗震鉴定时,主要的工作环节应该分为前期准备、进行现场检测、处理检测数据和得出鉴定结论。一般的校舍抗震鉴定工作的内容都应该包括勘察结构基本状况、调查结构使用条件、对地基基础进行核实、对材料性能进行检测、对承重结构进行检查、分析这五个方面。其中最应该检测和值得关注的是墙体材料实际强度和建筑变形与损伤。对于建筑材料的实际强度的检测,取样法、回弹法、取样与回弹法相结合的方法以及钻芯法都是很实用的方法。另一方面,裂缝、倾斜、基础不均匀沉降等都是检测砌体结构校舍结构变形与损伤的重要项目。经纬仪、激光定位仪等都是在检测砌体结构校舍倾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工具,水准仪在检测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方面功不可没。

2.框架结构校舍抗震鉴定

框架结构校舍在进行抗震鉴定时,除了要遵循砌体结构校舍抗震鉴定的一般工作内容外,还应该加入对围护结构和管道系统的检查。其中,检测混凝土结构是工作的重点之一,工作内容主要有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对混凝土构件外观质量与缺陷、尺寸与偏差、变形与损伤进行检测、对钢筋配置进行检测等。关于混凝土强度,一般用回弹法检测,用钻芯法修正,外观的检测一般用目测和尺量,混凝土结构的不均匀沉降的测量一般用水准仪进行,混凝土挠度一般用激光测距仪等工具进行测量。

校舍建筑的抗震加固方法

1.砌体结构校舍加固方法

针对于砌体结构校舍的抗震加固方法有很多,要视情况而定。在房屋抗震承载能力不能符合要求时,常用的加固方法有抗震墙的拆砌与增设、修补和灌聚、加固面层或板墙、通过外加柱进行加固、通过支撑或支架进行加固等。当房屋的整体性不满足要求时,常用的加固方法也很多,如通过增设钢筋混凝土窗框可以对窗间墙宽度过小或抗震能力不符合要求的情况进行加固,通过组合柱、钢筋混凝土柱的增设可以使支承大梁等的墙段抗震能力达到要求。通过加固镶边、埋设钢夹套可以使隔墙拉结牢固等等。

2.框架结构校舍加固方法

框架结构校舍的抗震加固方法也要分很多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结构体系和抗震承载力不满足国家要求时,加固单向框架、单向框架改为双向框架、增设抗震墙、增设抗震支撑等这些都是常用的抗侧力构件措施。此外,采用钢构套或者现绕钢筋混凝土套进行加固可以改善框架梁柱配筋检测不达标的状况,采用现绕钢筋混凝土套等进行加固还可以应对框架柱轴压比达不到既定要求的状况。其次,通过增设拉筋的方法可以使框架柱和填充墙体的连接达到鉴定要求,在墙顶增设钢夹套等与梁拉结可以使框架梁与填充墙体之间的连接状况符合要求,通过用钢筋网砂浆面层进行加固的方法可以使楼梯间的填充墙达到鉴定要求。

结语

第5篇

【关键字】高层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高层住宅

我国在2008年爆发了5.12汶川8.0级大地震,是我国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大的地震,不但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给人们在建筑物的抗震建设上敲响了警钟。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各种高层建筑在都市里林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高层住宅抗震能力的担忧,因此加大对高层住宅楼抗震技术的研究是现在每一个建筑设计师和施工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抗震情况

汶川地震灾区的信息披露表明了,在汶川大地震中,人员的伤亡,大部分都是因为学校、工厂、办公楼、住宅等房屋的倒塌造成的,在我国的抗震防灾中,传统的方法还是采用以“堵”为主,就是通过提高结构承载力和延性来抗御地震;这样的抗震措施在随着我国大地震的爆发,其缺点已经充分的暴露出来,而在我国繁华的大都市中,人口集聚,一旦发生大型的地震而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不过关,所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所以加大对我国的高层建筑抗震技术和方法的研究,采用以“疏”为主的抗震方法,即将地震的运动输入的能量部分转移到隔震元件或是减震构件上,以及采用科学的抗震分析方法,以达到提高我国高层建筑抗震能力的目的。

二、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

1.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分类

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是现在最为流行的针对建筑的抗震分析法,随着近几年建筑高速的发展,复杂程度日益的提高,采用传统的单行理论进行结构分析计算和设计已经难以满足需要,所以弹塑性分析方法就日益显示出它的优点,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有两类组成,分别是: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

2.使用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必要性

历史上的多次震害也证明了弹塑性分析的必要性:1968年日本的十橳冲地震中不少按等效静力方法进行抗震设防的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遭到了严重破坏,1971年美国San Fernando地震、1975年日本大分地震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相反,1957年墨西哥城地震中11~16层的许多建筑物遭到破坏,而首次采用了动力弹塑性分析的一座44层建筑物却安然无恙,1985年该建筑又经历了一次8.1级地震依然完好无损。

三、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

1、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主要应用的范围

在我国的《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中的规定,对于b级高度的高层建筑结构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如带转换层、加强层及错层、连体、多大结构等,适合使用弹塑性分析方法对薄弱层的弹塑性变形进行演算,而在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对于设计不规则的结构、板柱-抗震墙、底部框架砖房以及高度在大于150米的高层的钢结构、四类场地和8度乙类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比较适合使用弹塑性变形演算,只有这样才能对建筑实施更为合理的施工建设。

2、建筑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在高层住宅中的应用

1)对静力弹塑性的分析应用

建立弹塑性分析方法是一种常见的抗震弹性分析方法,它在高层建筑的建设中的应用是,通过建立建筑结构的计算模型,构件的物理参数和恢复力模型等,来实现对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计算。在高层住宅建筑的混凝土的使用时,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主要就是对混凝土和钢结构进行演算的,在建立的侧向荷载作用下的荷载分布形式,主要就是通过对地震力的计算有效的分倒三角或是与第一振型等效的水平荷载模式。在建筑结构隔层的质心点上,沿着高度施加以上形式的水平荷载。而对水平荷载力的大小主要是根据地震水平力产生的内力与前一步计算的内力叠加后,恰好使得一个或是一批杆件开裂或是屈服。而对于在实验中开裂或是已经屈服的杆件,对其刚度进行修改,然后在把原来的荷载一次增加,根据以上的方法就能够得到一个或是一批开裂或是屈服的杆件了。经过不断的增加荷载力,直至建筑混凝土或是钢杆的结构达到某一目标位移或是发生破坏,这时的结构变形和承载力要和设计中表明的允许数值进行比较,以此作为依据对建筑物遇到大型地震时不受到大损坏的标准。

例如:对某大楼的抗震能力的分析:大楼是有8层29米高的办公楼,为丙类建筑,在7度0.10g地区,Ⅱ类场,设计地震分组为一组。机构体系拟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混凝土柱为c50,梁、板为c30,由于地层大空间需要层高为6米,中部5f-6f层间层高为特殊交易层取5米,初步对上述两层的分析,可得出这两层是相对薄弱层,通过对结构组经过谈塑性分析进行补充计算可以检查结构在大地震炸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的情况,以此来判断高层的抗震能力。

2)对动力弹塑性的分析方法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将结构作为弹塑性振动体系加以分析,主要就是按照地震波数据输入地面运动,通过积分计算以求得在地面加速度随时间变化期间内,结构的内里和变形随时间变化的全过程,以下对动力弹塑性的分析方法主要以常用的以ABAQUS为例,它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在梁、实体等单元中应用并且和钢筋单元一起工作。它通过准确的模拟混凝土结构在单调加载、循环加载和动力荷载下的相应,同时还通过对高层住宅施工过程中的混凝土刚度的模拟,来准确的判断刚度随着损伤的增加而降低的特点,此外,引入非关联硬化到混凝土弹塑性本构模型中,这样就能更好的模拟混凝土的受压弹塑,并且通过人为的制定混凝土的拉伸强度化的曲线,以便更好的模拟开裂界面之间混凝土和钢筋的共同作用,通过以上的模拟应用可以得出整个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随时间的推移结构变形形态、应力等数据,以及混凝土的损伤和混凝土中分布的钢筋应力等,从而对建筑物施工中混凝土的使用和刚度的把握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例如:中央电视台新址,它采用动力弹塑性的分析方法,难点在于,它是由双塔连体结构,顶部由巨型悬臂桁架连接,自由度数目超过了100万,计算结果文件超过了16G,采用中心支撑体系作为主要抗震构架,需准确模拟支撑的非线性屈曲,在施工的模拟加载过程中,比较复杂,但是在运用动力弹塑性的分析方法对中央电视台的新址抗震能力进行分析后,能够准确的分析该建筑的抗震能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传统的建筑物抗震技术和方法不能适应现在高层住宅需求的今天,新型的建筑结构抗震弹塑性分析方法逐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和动力弹塑性分析,通过对建筑施工的混凝土、钢管构件、杆件等的受力分析和自身的刚度、烈度、屈服度的分析,得出的数据就是建筑物“大震不倒”各结构的施工要求。为我国建筑物抗震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房屋建筑;抗震;结构;设计

1 房屋建筑抗震的重要性

地震属于自然灾害中破坏较大的灾害之一,由于其发生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目前人类掌握的科技在准确预测地震发生上还存在很大差距。为减少地震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注重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

众多周知,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群跻身于大城市,导致城市人口密度剧增。同时大城市聚集的财富逐渐增多,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地震,往往给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经过众多建筑专家和相关部门研究形成了房屋建筑抗震规范,即要求房屋遇到小震时不会被破坏,中震时能够进行维护加固,大震时建筑不会倒塌,以将人们的损失降低最小,这足以说明人们对房屋建筑抗震的重视。

2 房屋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需要遵循的基础性原则

2.1 确保建筑结构构件其性能符合设计要

在进行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时,需要确保建筑结构构件的刚度、承载能力、延性、稳定性等属性参数可以满足抗震的基本要求。结构构件设计时,需要依据墙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基本设计原则。在结构构件设计过程中,可能存在着构件薄弱问题,为此,需要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例如调整地震力系数。

2.2 确保建筑结构设置抗震防线数量

抗震结构体系是由若干具备一定延性的分体系构成,通过应用具备延性的结构构件进行分体系连接,从而实现抗震结构体系构建。如在该建筑工程中,其建筑为框剪结构,框剪结构是由延性框架与剪力墙两大分体部分构成,由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在出现地震后,多会伴随发生多次余震,如在建筑结构中仅仅设计有一道抗震防线,则该住宅建筑在经过第一次地震破坏影响后,还需要承受余震带来的损害,通过损伤积累,最终引起建筑物承载力不足,抗震能力丧失最终倒塌。

2.3 确保房屋建筑结构构件强弱关系处理的科学性

在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针对构件强弱关系进行科学化处理。在楼层内其耗能构件出现屈服后,剩余抗测力构件则仍处于弹性阶段,这种处理方式,能够确保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提高建筑结构抗倒塌能力与延性能力。如抗震设计中存在着部分构件超强,则会导致其他构件相对薄弱,为此,应科学处理构件强弱关系,保障建筑结构抗震性能。

3 对建筑进行抗震设计的主要设计方法

3.1 合理选择建筑场地

应该选择有利于抗震的地质条件,如坚硬的地质、开阔的地势等,缓减地质来袭中建筑地基由于受到强烈震感而沉陷,预防房屋倒塌崩裂。此外,建筑房屋避免在地质松软的不利抗震地带,例如河岸边、山坡边缘等,地震中地质强烈的运动会使得地质松软的地段更加容易倒塌,甚至引发泥石流等其他灾害,软泥容易深陷,安全隐患极大。再则,远离自然灾害高发地段,并发区域会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各种灾害同时爆发,危害性是不可估量的。

3.2 建筑的外形要简单规整

随着抗震学术界对抗震研究的深入,抗震理论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方法也有了较多的设计思路根据。对地震后的建筑进行的统计结果,发现结构简单对称的建筑不容易被地震波所破坏,具有较强的抗震效果,在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当地的地质资料,研究出地震波的传导方向,对建筑细节进行处理,采取有效的连接方式,以增强建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建筑的外形设计要尽量简单,避免突出于表面的结构,建筑整体上的重心不能与刚度中心有较大偏移。

3.3 注重增强建筑的整体刚性

建筑的受力部分包括纵向和横向的承重部件,要想使建筑在地震过程中保持整体上的稳定性,就要注重建筑整体上的刚性的增强,目前在建筑过程中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就能够较好地实现这样的目的,能使建筑具有较好的整体性,以及较强的水平刚度,能够比较均匀地传递载荷。增大建筑的整体刚性,建筑整体上的受力就较为均匀,可以使建筑在面对地震时,能够有效延迟结构的屈服时间,起到教好的抗震效果。

3.4 概念设计方法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其基础设计思想与设计原则来源于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建筑工程经验,在其设计思想与原则的指导下,进行房屋建筑总体结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部构造设计。然而地震其突发性十分强,且地震震动存在着随机性,这种实际的存在,导致无法准确预测建筑工程所可能会遭受的破坏力度及相关参数值,为此,在抗震设计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于相关计算的结果,还需要综合考虑区域实际,结合抗震设计相关理论知识与工程经验进行综合性设计。

3.5 结构消能减震及隔振设计方法

结构消能减震及隔振设计方法属于一种主动的抗震对策。该方法在房屋建筑体系中设置有隔震层,通过隔震层对地震能量进行阻隔,或在建筑抗测力结构中,设置消能器,通过消能器降低地震能量。这种设计理念,主张通过应用橡胶隔震支座或阻尼器,设置于房屋建筑底部,从而延长构件振动周期,提高阻尼,消减地震能量,保障建筑安全性。

采取概念设计方法进行抗震设计,第一步需要做好建筑选址工作,在确定建筑地址阶段,需要规避抗震危险地段,选择出对于开展抗震具备积极因素的地基与场地。第二步,需要确保平面布置的合理性。建筑整体结构设计与建筑布局直接决定了建筑物动力性能。如建筑布局更合理,更简单,其结构设计满足抗震原则,则可以更好保障建筑物具备良好抗震性能。

3.6 选择具有抗震效果的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对建筑抗震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材料技术的不断进步,具有抗震功能的新材料不断面世,在建筑行业也受到广大设计者的青睐,在建筑时尽量采用框架剪力墙的结构,以钢结构为基础进行建设,在宏观上提高了建筑的刚性和延性,有助于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钢结构相比于目前采用的混凝土结构,遇有更高的强度和韧性,在重量比上也要优于混凝土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

4 结语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房屋建筑处在不断的设计与建设中。同时人们对房屋建筑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尤其更为注重抗震上的要求,因此,房屋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应加强抗震设计,以提高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使其在地震中的破坏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第7篇

近几年来,我国地震灾害的频发,以及全球性地震灾害的加剧,给我们的建筑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人们为了使得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纷纷展开了将抗震理念贯彻进建筑结构设计的尝试,使得建筑结构设计在抗震设计方面的水平开始大幅度提升。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建筑抗震设计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讨论了建筑物抗震结构设计的相关方法的具体应用,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理念;运用

前言:

地震作为破坏建筑质量与寿命的重大自然灾害,对建筑具有毁灭性的影响,维护建筑完成性,避免居住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因此,落实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一直是设计人员工作的重点,在当前地震高发的时期,此设计理念尤其受到了广大建筑设计人员的重视,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迅速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受到了众多人员的关注。因此为了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对其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我们就要对建筑工程的地质条件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采用相应的设计手段,来让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概述

设计人员在对建筑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以整体结构这一宏观体系作为出发点,借助于系统化的观点,强调结构在某种作用下的整体反应,进而通过方案规划、材料选择、细部构造、分析计算等,使建筑整体结构达到抗震设计目标,以保证建筑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可以有效消减震害破坏,继而避免某些薄弱部位被破坏。在开展抗震设计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1 建筑结构规整性

建筑设计规范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必须通过对抗侧力的结构进行综合的平面规划,以使整体结构具有对称性、规整性、匀称型,保证抗侧力的构件强度从下到上逐步地减少。具体来讲,在设计时,设计人员适合以规则及对称的形状作为平面结构的构造形式,并利用楼盖来调整建筑结构的整体性,使楼盖发挥水平个班的作用,从而实现对惯性力的聚集与传递,保证竖向的抗侧力构件可以将地震产生的破坏力均匀分散开,继而使整个建筑达到对于地震的有效应对。

1.2建筑的结构刚度

地震发生的作用力一般为双向,设计人员进行建筑设计,必须保证建筑可以从任意一个方面实现对于作用力的有效抵抗,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设计者必须要为水平面中的主轴两个方向上的结构刚度控制于合理的水平。同时,结构刚度的设计还必须要可以防止建筑结构过度变形,即通过适当加入柔性的结构,对外力进行分担,以避免建筑在瞬间的强大破坏力作用下产生整体结构变形,继而倒塌造成人员伤亡,此种结构的刚柔度,大致控制为抗侧力结构比建筑规范中规定的整体稳定性、水平位移度等方面的限值适当稍大即可。

1.3布设抗震的防线

建筑的抗震结构体系包括诸多的结构分体,这些分体协同合作,继而保证该建筑消减地震的影响。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多次性,主震过后还会有多次余震,而且每次震级不一,设计人员应当尽可能多的设计多道抗震防线,以保证建筑在多次余震的影响下依旧能够不受到大的破坏。具体来讲,这些抗震防线必须要以有效的布设方式,安置于建筑结构的内部与外部,同时尽可能地通过有效地处理结构刚与柔的关系,使建筑结构获得足够的延展性以及抗倒塌的能力。

2 建筑结构设计对抗震理念的具体运用

2.1 恰当处理结构荷载

设计人员将抗震理念应用到结构设计中,要同时保证建筑结构设计的优化及建筑对震害的有效抵抗,就应当遵循强弱协调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即合理地提升柱、剪、节点、压力中心等位置的强度,并适当地消弱梁、弯、杆件、拉力中心等部位的强度。具体来讲,设计人员要使柱端比梁端承受的实际承载力高,杆件具有的抗剪力比抗弯力高,避免节点早于构件被破坏,保证杆件破坏时,受压区域的混凝土承载力要高于受拉区域的钢筋承载力。

2.2合理选择抗震位置

设计人员对建筑结构开展抗震设计,必须要选择具有优势条件的抗震场地,并避免在震害影响重大的地段进行建筑建设,以切实地借助自然地理条件,消减地震灾害的不良反应。比如,建筑中的软弱地质区域、地质分布不均匀区域,都不应为抗震场地。如果必须在类似的区域进行抗震设计,设计人员首先需要开展地基处理设计,保证地基结构达到足够强度以及规范状态之后,才允许设计人员展开具体的抗震设计。

2.3 优化设计整体结构

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必须重点考虑结构体系对于抗震效力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不同的结构体系布设抗震措施,所产生经济影响与安全度等问题。因此,设计人员必须结合以下几点原则,做好对于整体结构体系优化设计,即:设计人员进行结构设计时,必须要为结构保留一定的余度,保证某部分结构遭遇破坏之后,剩余的结构可以对所要承担的作用力进行均衡的分配,部分构件的破坏不会影响到建筑的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人员必须将抗震设计中震害影响力的传递路径清晰准确地标注于结构简图中,以保证结构设计的全部过程,都能够顾及到抗震设计的要求,继而使竖向构件受力实现均匀,而各个结构可以实现应力传递的连续性。

2.4 抗震设计具体构造

设计人员应当结合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为建筑选择适当的抗震构造,保证建筑整体结构可以和抗震的构造一同发挥作用,实现对于震害的有效消减。比如,采用砖混结构的建筑,其抗震设计要采用水平圈梁加内外连续墙的构造,其水平圈梁可以为各部分构件施加约束力,以表面构件在遭遇强大的外力时出现散乱的问题,而内外结构墙则可以加强建筑的塑性变化与位移程度,保证建筑结构具有良好的延展性与整体性,从而避免建筑结构墙体在地震影响下出现开裂等问题。

2.5 非结构部件处理

所谓非结构部件,一般是指在结构分析中不考虑承受重力荷载以及风、地震等侧力荷载的部件,如内隔墙、楼梯踏步板、框架填充墙、建筑墙板等。考虑填充墙的影响:填充墙对框架结构的影响:使结构抗侧移刚度增大,自振周期减短,从而使作用于整个建筑上的水平地震力增大。改变了结构的地震剪力分布。限制了框架的变形,减少了整个结构的地震侧移幅值。填充墙充当了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主力构件,使框架退居为第二道防线。

填充墙的布置:砌体填充墙不同于轻型隔墙,尽管均为非承重构件,但它具有较大的抗侧移刚度,所以不能随意布置。在建筑平面上,填充墙的布置力求对称均匀,以免造成结构偏心。沿房屋竖向,填充墙应连续贯通,以避免在填充墙中断的楼层出现框架剪力的骤增。在框架结构中当必须采用砌体填充墙作维护墙时,应采用有效的措施防止床裙墙对框架柱产生的嵌固作用,防止短柱的出现。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建筑物进行相应的抗震结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使得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效益得到保障,还使得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不过,从当前我国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为此我们还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对其设计理念进行相应的优化和改进,并且严格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对其进行处理,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得到保障,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虎.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杂谈[J].建材发展导向,2011,(09).

第8篇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 construction progress continuously, and promoted the rapid increase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structure of the building towards diversification development direction in form. Structure of the requirements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tent of frequent earthquake disaster happened more and more high. This paper improve the structure vibration resistance perspective, the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overall, this paper aims to improve structure design Angle from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effective method, measures, to reduce the harm of the loss, improve building brought the overall seismic performance,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Key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design,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地震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害和损失,它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使得人类难以有效预测。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非常大,带来的巨大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既然从正面阻止不了地震的发生,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预防和减少地震带来的危害。我国建筑物越来越多,结构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因此必须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本文从抗震设计的内容出发,从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个方面对建筑抗震设计进行分析探讨,得到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设计重点和注意事项,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抗震设计分类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设计原则,即概念设计,要从整体上对抗震设计的原则进行理解;其次是抗震计算,从结构计算角度去选择高抗震性能的建筑结构,也为抗震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最后就是构造措施,在整体上把握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的基础上,考虑加强局部弱势部位的抗震性能,从而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效果。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抗震设计的可靠性大大降低。

3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

3.1 概念设计

任何设计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抗震设计亦是如此。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是一种模糊而细致的设计过程,也是先整体后局部的设计思路。该过程中要按照设计原则和设计要求,结合设计思路,从总体布置到细部构造都要严格把握。设计原则是在长期的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中不断总结探索出来的规范条例,设计人员要在此基础上开展抗震设计工作。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场地的选择。工程地区的相关地震、地质资料是必须掌握的,在选择具置时,根据工程的要求,结合一手资料做出相关的安全、稳定的综合评价。合理选择有利场所,避免不良地质区场地的选择。对于场区地质条件无法满足设计要求而无法避免的情况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解决。

2)建筑布局的选取。一般建筑要避免过于复杂的平面形式,平面布置应简单、对称,整体性要强。平面几何形状的变化要均匀,尽量避免形状突变的情况。

3)结构的抗震体系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能够明确地震荷载发生作用时的传递路径,清晰的抗震计算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把握结构的抗震性能。抗震防线设置应层次分明,每道防线都应具备一定的耗能、变形能力,避免因局部破坏导致结构的整体破坏。薄弱环节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应力集中处尤其重要。

4)抗震防线数量。优先选用多道抗震防线的结构体系,能够避免结构抗震能力、承载力的整体失效。尽量选用延性较好的分支体系,单纯的框架结构应采取强柱弱梁的形式,适当的添加个别构件能够增加防线数量。

5)非结构构件的处理。局部的处理也影响结构整体抗震性能,预埋件锚固部位的处理,关系到结构主体与大地之间传递地震力的效果。优先考虑轻质材料作为墙体材料,围护墙、隔墙的设置要避免产生不利于结构抗震的现象。

3.2 抗震计算

建筑结构的计算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建筑结构的主轴方向要进行抗震验算,考虑水平地震力的作用,承受该水平力的结构应该是该水平方向的抗侧力构件。

2)对于抗侧力构件非竖向布置时,当与水平夹角大于15°时,应考虑水平地震力作用,并验算该构件的水平抗侧力。

3)非对称建筑结构,其质量和刚度的分布也存在非对称现象,此时竖向和水平两个方向的地震作用对结构会产生扭转影响,要进行抗扭转的计算。

4)规定8、9度的大跨度、长臂结构和9度的高层建筑结构,高跨比数值较大,其结构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此时应考虑竖向地震力的作用。

抗震计算方法的选择是抗震计算的核心部分,任何一种结构形式都有其适应的抗震计算方法与之对应,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两种计算的基本方法。高度在40m以内,质量、刚度的分布较均匀的建筑结构,宜采用底部剪力法,此方法对于结构形式简单、质量分布均匀、低层的对称建筑比较适宜。其他的结构形式适宜采取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该方法在大量的工程计算中使用较多。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补充计算方法,适用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还有高度在100m以上,烈度为8的Ⅰ、Ⅱ类场地和烈度为7的高层建筑,高度在80m以上,烈度为8的Ⅲ、Ⅳ类场地的高层建筑,高度在60m以上,烈度为9的高层建筑。计算结果选取时程曲线计算结构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3.3 抗震构造

构造措施是根据抗震概念设计原则,一般不需要计算而对结构和非结构各部分必须采取的各种细部要求,是结构实现耗能能力、变形能力的保证。对于不同的建筑结构,抗震构造措施有多种,主要涉及构件截面尺寸、轴压比、钢筋的配置等方面。

对于多层砌体建筑,在地震作用下墙体是主要破坏部位,常见构造措施如下:1)设置钢筋砼构造柱,减少墙身破坏,提高延性。2)设置圈梁与钢筋砼构造柱连接,提高建筑的整体性能。3)加固墙体之间的连接,楼板和梁要满足长度尺寸要求,与其他构件的连接要可靠。另外,加强楼梯间的整体性能,避免不规则的结构给主体造成影响。

钢筋砼框架结构是我国主要的建筑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其震害部位多发生于梁柱节点位置。构造措施原则是强柱、强节点,避免短柱、控制配筋率、限制配筋的最小直径,避免框架出现薄弱层,采取纵筋直径、最小配筋率适当加大、加密,箍筋的间距、加密区长度控制等措施,节点部位钢筋的加密、搭接、锚固等要合理。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自修改后,增加了一些强制性条文,突出屋顶的构造柱应伸到顶部与圈梁连接,内外墙交接处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2-6根通长拉结钢筋,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

防震缝可以将不规则结构分割成部分规则结构,各部位之间的防震缝设置能够有效处理构件的耗能和变形挤压,有利于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

4 结束语

建筑结构的复杂多样加大了抗震设计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合理的选择、精确计算、加强构造的完整过程,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人员应严格遵循概念设计的要求,从提高建筑抗震总体性能的角度,理清设计思路,合理选择提高建筑抗震的方法和措施,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提高抗震设计质量,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 王亚勇,戴国莹.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疑问解答[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 寇秀梅. 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问题[J].中国西部科技 2008,6(7)

第9篇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72 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

(一)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实际上是各国建筑抗震经验带有权威性的总结,是指导建筑抗震设计(包括结构动力计算,结构抗震措施以及地基抗震分析等主要内容)的法定性文件它既反映了各个国家经济与建设的时代水平,又反映了各个国家的具体抗震实践。

(二)抗震设计的理论

1.静力理论。静力理论是20世纪10-40年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它在估计地震对结构的作用时,仅假定结构为刚性,地震力水平作用在结构或构件的质量中心上,地震力的大小当于结构的重量乘以一个比例常数。

2.反应谱理论

反应谱理论是在加世纪40-60年展起来的,它以强地震动加速度观测记求的增多和对地震地面运动特性的进一步了解,以及结构动力反应特性的研究为基础。

3.:动力理论

动力理论是20世纪70-80年广为应用的地震动力理论。它的发展除了基于6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试验技术的发展外,人们对各类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线性与非线性反应过程有了较多的了解,同时随着强震观测台站的不断增多,各种受损结构的地震反应记求也不断增多。进一步动力理论也称地震时程分析理论,它把地震作为一个时间过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作为地震动输入,建筑物简化为多自由度体系,计算得到每一时刻建筑物的地震反应,从而完成抗震设计工作。

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一)抗震设防烈度低

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己不能适应国情的需要,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水平应该大幅度提高。我国现行抗震设防标准是比较低的,中震相当于在规定的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较低的抗震设防烈度放松了高层建筑的抗震要求

(二)地基的选取不合理

高层建筑应选择位于开阔平坦地带的坚硬土场地或密实均匀中硬土场地,远离河岸,不应垮在两类土壤上,避开不利地形、不采用震陷土作大然地基,避免在断层、山崖、滑坡、地陷等抗震危险地段建造房屋。高层建筑的地基选取不恰当可能导致抗震能力差

(三)部分建筑物高度过高

按我国现行高层建筑棍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在一定设防烈度和一定结构型式下,钢筋棍凝土高层建筑都有一个适宜的高度。在这个高度,抗震能力还是比较稳妥的,但是目前不少高层建筑超过了高度限制。在震力作用下,超高限建筑物的变形破坏性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会下降,很多影响因素也发生变化,结构设计和工程顶算的相应参数需要重新选取。

(四)材料的选用不科学

结构体系不合理。由于我国建筑结构主要以钢筋棍凝土核心筒为主,变形控制要以钢筋棍凝土结构的位移限值为基准。但因弯曲变形的侧移较大,靠刚度很小的钢框架协同工作减小侧移,不仅增大了钢结构的负担,血且效果不大,有时不得不加大棍凝土筒的刚度或设置伸竹结构,形成加强层才能满足规范侧移限值。

三、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措施

(一)推广使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目前我国和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传统抗震结构体系是“延性结构体系”,即适当控制结构物的刚度,但容许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井具有较大的延性,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反应,使结构物“裂而不倒”。采取软垫隔震、滑移隔震、摆动隔震、悬吊隔震等措施,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结构地震反应,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防震措施。提高结构阻尼,采用高延性构件,能够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减轻地震作用,减小楼层地震剪力。

(二)减少地震能量输入

积极采用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要求进行定量分析,使结构的变形能力满足在预期的地震作用下的变形要求。除了验算构件的承载力外,要控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限值或位移延性比;根据构件变形与结构位移关系,确定构件的变形值;并根据截面达到的应变大小及应变分布,确定构件的构造要求。对于高层建筑,选择坚硬的场地土建造高层建筑,可以明显减少地震能量输入减轻破坏程度。错开地震动卓越周期,可防止共振破坏。

(三)在高层建筑的方案设计阶段

结构材料选用也很重要。可以对材料参数随机性的抗震模糊可靠度进行分析,改变过去对结构抗震可靠度的研究只考虑荷载的不确定性血忽略了其他多种不确定因素,综合考虑了材料参数的变异性,地震烈度的随机性及烈度等级界限的随机性与模糊性对结构抗震可靠度的影响。

(四)高层建筑减轻结构自重

从地基承载力来看,如果是同样的地基条件,减轻结构自重意味着在不增加基础或地基处理造价的情况下,可以多建层数,特别是对于软土更为明显。地震效应与建筑质量成正比,结构质量的增加必然引起地震力的增大。高层建筑由于高度较大,重心较高,地震作用倾覆力矩也随质量的增加而增大。设计时要求高层建筑物的填充墙及隔墙应采用轻质材料。

(五)高层建筑结构应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建筑物应设置多道抗震防线,当第一道防线的构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遭到破坏后,后备的第二道乃至第二道防线能抵挡后续的地震动的冲击,使建筑物免于倒塌。高层结构形式应采用具有及壁式框架的框架剪力墙,剪力墙框架简体,筒中筒等多道抗震防线结构体系。

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展望

建筑材料对结构抗震的影响越来越得到重视。建筑材料的各个抗震指标的提升可以提高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研制新的建筑材料可推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通过优化的抗震方法设计,来实现高层建筑的抗震要求。按照结构综合抗震能力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时,对同一建筑结构不同的楼层和不同部位的构件,构造措施的基本要求不同。当同一建筑结构不同部位的性能要求有明显差异时,也可有响应不同的基本要求。设计人员在掌握性个结构抗震措施的基本原则要求和构造基本抗震措施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优化方法设计出满足抗震设防标准的建筑结构。结构减震体系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新概念,它通过调性结构动力特性、隔震、减能或控制来达到抗震的目的。计算机模拟抗震试验得到广泛应用。将制作好的模型或结构构件放在模拟地震振动台上,台面输入某一确定性的地震记录,能够较好地反映该次确定性地震作用的效果。计算机模拟环境可以拟真抗震效果,帮助利学改进各因素,有效抗震

五、结束语

随着新型结构原理的进步,高性能材料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使人类建筑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新型结构体系结构形式复杂,分析难度大,全面细致的考虑结构各个构件和每个组成部分,成为今后新型结构体系设计和考虑的重点。

参考文献:

1杨学林、益德清,多塔楼高层结构振动特性与抗震设计[J].工程力学,2001.

2刘大海、杨翠如、钟锡根,高层建筑抗震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