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信息技术安全教育

时间:2023-09-20 16:08:23

导语:在信息技术安全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信息技术安全教育

第1篇

 

教育部在教高[2001]4号“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

 

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专业中的核心选修课程之一,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对信息安全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掌握信息安全的概念、原理和知识体系,掌握如何使用核心加密技术、密钥分配与管理技术等。

 

在中国计量学院与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AUT)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合作办学项目(简称中新项目)中,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是AUT承担的课程(简称AUT课程)之一。虽然教育部的文件明确了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双语教学比其他专业可先行一步,但双语教学在信息技术等专业的实施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许多方面有待于探索和实践。如何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专业的双语教学,实现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又能提高英语水平的双重效果,是各高校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

 

1.教材选用

 

双语教学能否成功实施,教材选用是否合适至关重要。一般而言,国外优秀原版教材是首选,因为原版教材专业术语表述准确,能比较全面地反映国外该门学科和专业的研究现状。

 

在中新项目中,为信息安全技术课程选用的是国外信息学科优秀原版教材Security+Guide to Network Security Fundamentals(4th Edition),作者是Mark Ciampa,由Cengage Learning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这本教材结构清晰,不仅介绍了信息安全技术的核心内容,也反映了信息安全领域的最新发展,包括虚拟化、移动设备、社会工程攻击对策、Web应用攻击对策、渗透测试、防止数据损失、云计算安全和应用编程开发安全等。在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还指定了如下参考教材:Cryptography and Network Security(4th Edition).William Stallings.Prentice Hall.2005,Network Security Essentials:Application and Standards(4th Edition).William Stallings.Pearson.2011等。

 

2.教学模式

 

世界上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一般有以下3种:①沉浸式双语教学:要求师生用英语进行教学,中文不用于教学之中,以便让学生沉浸于弱势语言之中,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语言环境和条件;②过渡式双语教学:是将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逐步导入教学全过程,这种模式开始前有一段非双语教学过程作为过渡期,以避免学生因不适应直接使用英语而产生诸多困难,其目的是逐渐向沉浸式教学过渡;③保持式双语教学:是在将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继续使用中文的一种教学模式。

 

在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第一种,即沉浸式双语教学。AUT课程均由AUT教师用英文授课,我校教师用中文完成课程辅导及实验指导工作,这种模式对学生的英语有一定的要求。目前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先通过雅思6.0考试后,才允许参加AUT课程。在未来独立承担该课程时,对现有教学模式可作适当调整,例如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的同时,使用中文加以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换言之,未来的教学可考虑使用保持式双语教学模式。

 

3.师资培养

 

双语教学工作的成功与高校有一支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良好英语能力的师资队伍密切相关。由于针对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双语教学是面向专业的教学,因而双语教师需具备全面的专业素养,即系统地掌握所教课程的专业知识,对学科体系及课程体系有明晰的思路,同时应掌握大量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方式。双语教师需运用外语来表达与解析课程知识,在贯穿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用外文教材,用外文备课、写教案、课内外辅导学生及进行考试等,都要求双语教师具备较全面的外语听、说、读、写、译能力,能熟练运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在课堂中自如地把学科知识点讲解透彻。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并重是许多发达国家对双语教师提出的,同样适用于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师[2]。

 

在10多门AUT课程中,中方辅导老师的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保证了课程的顺利实施,但是中方老师的作用对课程的贡献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他们的作用只是保证与AUT老师的良好沟通,做好辅导工作。如果未来中方老师需独立负责课程的教学任务,则对师资的要求将大幅度提高。

 

因此,我校从两方面开展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一是每年派遣约4位老师赴中新项目的合作方AUT进修,旁听相关课程;二是积极引进具有双语教学经验的优秀人才、留学归国人员、国外高校老师来校任教。

 

4.互动与交流

 

双语教学对师生之间互动与交流要求更高。由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弱,在沉浸式双语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当场完全听懂外教上课的内容,并且课堂上的交流互动时间有限。课前课后和实验中的中方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一定程度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在中新项目中,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更多的是使用网络交流。AUT为每位注册学生开通了在线教育平台AUT online的网络账号,为师生们提供了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交流方式。在这个平台中,老师可上传通知、PPT等资料,学生可在线提交作业。平台留言板能让学生们充分发表意见和想法,AUT老师可借助留言板和邮箱等工具了解学生的各种反馈。

 

5.教学时数安排

 

根据合作办学项目的特点,中新项目采取集中式教学方式。以信息安全技术课程为例,将该课程总学时48学时安排在2个阶段完成,每个阶段24学时。在每个阶段,授课时间是6天,每天上午4个学时授课,下午安排若干次实验。2个阶段间隔1-2个月,具体时间根据课程安排而定。在2个阶段的间隔,学生们在我校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在线教育平台AUT online与AUT教师保持联系,完成师生互动、作业递交、答疑等工作。

 

6.实验安排

 

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为配合本课程理论教学,我们设置了24学时的实验环节,每个阶段12学时。实验任务是让学生通过上机实验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7.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对学习了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学生成绩进行分析。2011-2013年入学的3批学生的成绩分布如表1-3所示。

 

从表1可知,88名学生中,82名通过了本课程,通过率是93.28%,无优秀;25名学生成绩为良,占比28.41%。从表2可知,100名学生中,91名通过了本课程,通过率是91%;有3名学生成绩优秀;19名良好,22%的学生成绩优良。从表3可知,116名学生中的108人通过了本课程,通过率是93.1%;3名学生成绩优秀;33名良好,31%的学生成绩优良。可见,随着双语教学各种措施的有效实施,教学效果逐步体现。

 

8.存在困难

 

中新项目自2011年秋开始,至今已有5年的历史了,信息安全技术课程的教学也有3个年头。尽管本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部分问题。

 

(1)中方教师培训力度不足。尽管近年来有20多位专业老师赴海外进修,但时间一般只有3-4个月,存在培训不够系统完整、英语水平无法显著提高等问题。另外部分中方教师在思想上缺乏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紧迫感,缺少忧患意识和自我继续教育的习惯,导致教学的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难以跟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时代步伐。

 

(2)集中式教学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课程内容。由于项目成本等原因,AUT老师来我校授课集中在2个阶段,每个阶段6天。学生受自身英语水平限制,在短时间内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这要求中方助课教师课堂辅助教学过程中必须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目前,部分助教因知识结构的原因,难以在专业上提供必要的帮助,他们的工作还只停留在协助外教与学生的沟通上。

 

(3)“语言关”将成为学生出国留学的主要障碍。信息安全技术由外教全英语授课,部分学生听不懂且跟不上,因此,AUT已要求学生先通过一定的英语等级考试,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允许参加AUT课程。

 

9.结语

 

双语教学将加快我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促进我国高校教学改革,对于培养更多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要实现培养出具备国际交流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开展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实践势在必行,但是,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新挑战。我们将继续针对学生和专业课程的特点,不断研究、探索和实践,摸索更合适的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使信息安全技术等课程的双语教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第2篇

 

1 引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由物物相连来进行数据交换和信息通讯的新型互联网。而物联网信息的安全感知技术和交互技术是当前中国信息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各个领域高度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

 

2 物联网信息安全感知技术的分析研究

 

2.1 数据收集技术

 

所谓数据的收集工作,指的是数据的各个感知节点集中到某一个汇聚节点的汇集过程。数据收集技术的关键在于传递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对数据可靠性和信息安全性的保证,依据应用的不同,数据收集会有不同的制约目标。数据的可靠性和信息的安全性是数据传递过程中的重点,而数据的传输就是为了保障数据信息从感知节点能够一路畅通地安全传递到汇聚节点上。就目前而言,最常用的数据收集技术就是多路径传输和数据重传。在感知节点和汇聚节点之间建立起多条传输路线和传输方式的传输模式就叫做多路径传输,其本质是将感知节点的数据信息同时沿多条路径向汇聚节点传输,从而保障和提高数据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数据收集当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便是能量均衡以及能耗约束。如图1所示,在物联网的综合安全系统模型中,多路径方法能够同时通过多个路径将数据传送至指定目标,但往往会消耗大量能源。而数据重传则是将全部需要传输的数据流量放置于统一路径之上,不仅影响了网络的能量均衡,并且当传输路径出现问题,技术人员便需对路由进行重建。针对上述问题,物联网研发人员对两种方式进行了改善。以TSMP多路径数据传送方式为例,该方式基于全局时间同步这一条件,将网络视为多途径的时间片阵列,通过调整时间片以避免数据之间产生冲突,使得数据能够有效快速地传输。数据传输是物联网信息安全感知技术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对物联网信息安全感知具有积极意义。

 

2.2 数据融合技术

 

数据的融合技术是物联网信息安全感知技术中的核心技术。数据的融合指的是利用飘逸均值滤波法来消除多元异构数据的大量传输及其所导致的噪音数据和冗余数据,将净化和简化过后的数据信息传递到汇聚节点,不仅可以降低数据的传递量和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数据冲突,还有效提高了多元异构数据的处理效率和连续性数据的传送质量。

 

通常情况下,技术人员在数据层方面可使用概率统计法、卡尔曼滤波以及回归分析法等较为传统数据融合方式,以便消除数据当中的多余信息、异常数据以及去除噪声。技术人员在研究以簇结构为基础的数据融合问题时,可使用Bayes方法进行数据融合,以避免物联网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簇头节点出现数据之间冲突的现象。技术人员使用Bayes方式能够估算物联网传送数据中所包含节点的具体数量。技术人员若要使得Bayes方式的计算效率得到提升,可以应用后验概率的分布式进行计算。使用后验概率分布式计算之前,技术人员需先对物联网初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后便可利用数量较少的数据获取感知数据全部或局部的数据估计。

 

3 物联网信息交互技术的分析研究

 

3.1 网络和内容之间的信息交互

 

网络和内容之间的信息交互指的是向用户展示需求的信息内容,并在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对感知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汇集、分类、组织、融合和储存的处理工作。其中,网络和内容的信息交互主要是指数据信息的组织和储存。由于网络中数据信息的流动量很大,针对数据信息的组织工作和储存工作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就目前的问题状况来看,物联网的信息感知和信息交互都将会朝着分布式的数据储存技术改善和发展。

 

物理网络当中能够将数据的存储分为外部存储以及局部存储两种方式。然而两种数据阐述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外部数据存储无法承受较大的传输量,而局部数据存储管理方式复杂,用户数据搜索也需要较大的成本,且储存空间有限。技术人员可围绕数据建立储存方式,先建立某一协议,之后按照所制定的协议,将数据分布式存储于网络之中的某部分节点当中。这一方法与无线感知网络所具备的特性相符,故而在无线感知网络数据储存以及管理中广泛应用。不仅使得围绕数据建立的数据储存方式在运行过程中需依照网络分布进行,同时使得数据在搜索以及管理网络内部数据储存规则时更为便利。

 

3.2 内容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

 

内容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也相当关键和重要,具体指的是用户向物联网输入所需内容的一部分关键信息而从随即得出的相关资料中检索到自己想要的数据信息这样一种互动性的信息交互。作为物联网的用户在物联网的信息交换模型中通过在物联网庞大的数据库中输入关键字词来进行相关的查询和模糊性的匹配,以此搜索和获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数据。除了输入关键词以外,还可以利用语音或是其它指令的录入来进行互动,进而获取到用户需要的信息数据内容。

 

内容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包括两方面内容。

 

其一,控制信息的传输。控制信息的传输是向网络中各部分节点输入各类信息的过程,所输入的信息包括收集的数据、网络设置信息、搜索指令等。与数据收集有所不用,控制信息的传输是从一点到多点的数据传送过程。控制信息传输对可靠性有较高的需求,同时,数据收集以及搜索指令还要求物联网达到低延迟这一标准。若物联网覆盖范围较广,技术人员还应考虑能耗问题。就目前来说,大部分用以限制信息传输的协议都是以Adhoc网络的洪泛以及谣传协议作为基础建设而成。

 

其二,信息交互对象的选择。技术人员还应确保网络能够长期保持运行状态。在安装无线无线感知网络时,技术人员实际设置的节点应远远多于网络覆盖所需的节点。使得信息在交互过程当中,部分节点处于非工作状态。当物联网运行到一定状态时,部分节点子集方才开始工作。这样既能保证物联网长期保持在工作状态,同时也降低了能耗,促进了物联网的发展。

 

4 结束语

 

作为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并且不断向外扩展和延伸的一种信息网络,物联网正在掀开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页新的篇章。其信息安全感知技术主要是指数据的收集、压缩、融合、清洗和聚集等方面的技术。而信息交互技术则包括网络、用户和信息内容三者之间两两相关的交互关系。

 

作者简介:

第3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信息安全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33-02

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并且成为涉及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和文教等诸多领域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各行业用户已经认识到信息安全的重要性,纷纷采用防火墙、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等手段来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然而,用户网络安全意识的提高,网络安全投入的加大和网络安全厂商的兴起、产品的日益增多和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带来网络安全问题的好转,相反,安全问题却日益严重。病毒、木马、黑客攻击、网络钓鱼等安全威胁层出不穷。目前,国内对安全人才需求的特点是“数量大、质量要求高”,高技能应用人才十分缺乏。据天基人才网、51job网、中华英才网等人力资源网站统计,近年人才市场对网络安全工程师的需求量激增,企业需要精通网络安全的网管人员。网络安全行业的就业需求以年均18%的速度递增,2012年,网络安全行业的就业人数达到300万。为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信息网络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可靠、技术过硬的信息网络安全专业人才队伍,全国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信息安全专业。

一、信息安全专业开设的现状分析

截止到2011年,国内开设信息安全专业的高等院校共有86所,其中北京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大、信息工程学院、武汉大学等均设有信息安全专业,并形成从专科、本科、硕士到博士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信息安全方面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专业办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是开设该专业的学校不多;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也是近几年才得到快速发展的,受资金、场地、师资等条件的制约,涉及网络安全实践方面的课程就更少了。随着近几年高职教育的兴起,加快信息安全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构建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成为各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2011年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明确提出加快计算机专业实践体系的建设,注重职业能力培养。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利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建设,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从而起到积极的引领示范作用。

二、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缺乏与行业、企业相适应的专业实训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②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要求与课程体系有一定距离;③专业学生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需要进一步加强;④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有待进一步提高;⑤课程教学内容相对与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明显滞后,信息技术从开发到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到老化的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新技术,尚未走出大学校门有的便已老化被淘汰,不再具有实用价值;⑥专业教师队伍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以上问题不仅是我集团计算机学院需要加以思考和努力解决的,也是各高职院校信息安全专业普遍面临的问题。对此,高职院校中的许多有识之士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不少高校进行了一些结合自身情况的改革尝试。

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紧缺专业。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专业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项目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从而提高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

三、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以高教〔2006〕16号文件以及河南省高教〔2008〕172号文件精神为指针,充分体现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教育特点,加强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教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构建开放式信息安全专业实训环境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此基础上,根据已知或预见的教学问题,拟定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1.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①根据信息安全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网络管理员职业资格标准,突出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和改革;②在近几年教材建设的基础上,力争编写出一套适合突出能力培养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实训教材;③积极探索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教学模式;④加大各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教学,充分挖掘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⑤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构建课程资源的网络平台;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符合行业需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开放式信息安全专业实训平台。

2.研究目标

通过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形成具有自身优势、符合高职教育特色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学生的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为培养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四、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解决的关键问题

利用我集团现有的资源,制定详细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对专业课程的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在课时压缩、教学内容变化、学生差异加大等客观条件下,如何提升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以适应高职教育需要;项目组认为,必须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如何选择体现职业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重点建设和改革,并以专业教师为主,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

第二,在现有专业实训平台的基础上,如何紧密联系行业企业,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构建开放式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实训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研究专业教学模式,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第三,如何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开展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远程服务,构建教学网络,扩大受益面。

五、取得的成果

第一,已经制定了详细的高职信息安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研究培养方案,在此基础上,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制定了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结合课程教学实践,初步形成了适应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信息安全高技能人才地培养模式。

第二,在近几年教材建设的基础上,编成若干反映上述思想的优秀教材、教学辅导书或讲义,其中专业课程教材已开始着手准备,力求尽快出版。

第三,建立了一个对教师有参考意义,对学生有帮助作用的交互性信息安全教学网络主页,并争取在国家及省精品课程建设上有更好的突破,充分实施网络教学。

第四,部分教改与教学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为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和课程建设提供经验。

第五,已经为计算机学院、合作院校计算机专业二年级学生学习这些课程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培养信息安全技术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于璐.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32~33

2 开红梅、杨茂云、王树梅.非信息安全专业的信息与网络安全课程教学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1):174~175

3 王小军、刘顺兰、黄骞儒.信息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4 曾刚.校企合作下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2):112~113

第4篇

学校安全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学校都很重视安全常识的教育,但往往收效甚微。如果把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到交通、防溺水、预防等安全常识教育上来,借助新式的信息化、多媒体工具,采用动感的画面和音响效果,由传统的说教转变为直观感性的教育,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1)现代信息技术有巨大的存储容量,不但包括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三维图像,通过超媒体链接,使得画面、声音、文字融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使静态的安全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这样,安全知识教育就不再是过去那种简单的从声音到耳朵的单一形式的注入式传递,而是图、文、声、像并茂的复合传递形式。

(2)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搜集大量生动直观、新颖活泼的案例,能够模拟案例发生的真实过程,有效地实现案例的真实再现,使静态的安全信息转化为动态的安全信息,抽象的安全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真实化,无形之中增强了安全教育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育效果。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班级德育管理,会带来空前高效的管理效果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社会,媒体网络不良导向、单亲离异家庭、留守隔代带养、家庭教育缺失等诸多因素,导致学校教育往往微不足道,许多班主任深感力不从心,总是抱怨“如今的学生不听话“”如今的学生不受教育”“如今的学生难管”而牢骚满腹,致使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跌入低谷。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新一轮的课改正紧锣密鼓地掀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思索:班级德育管理模式是不是也应该有所变化呢?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班级德育管理如何走出低谷呢?根据我多年的学生德育管理经验,我认为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德育管理工作中的实用性运用,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创新德育工作方法,将枯燥的理论说教变为生动活泼、学生喜闻乐“受”的“实惠”性的东西,让现代信息技术为德育管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使德育管理工作更有新意、更加高效。

(1)通过班级网页的感染,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意识。每个班是一个集体,是学生温暖的大家庭。每一个班,班主任要认真组织、指导学生建立起班级网页。网页上要有班级管理团队、班纪班规、班级座右铭、班级动态、习作园地等。班级动态每天更新,记录学生的学习、出勤、纪律、卫生情况以及本班在学校评比中的情况。班级网页上还可给每个学生设计一份成长手册,记录学生每天的学习、出勤、纪律情况。班级网页形式要新颖,内容要丰富,经常更新,利用多媒体,组织学生每天集体浏览一次,使之成为学生接受自我教育和自我熏陶的乐园。

(2)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主题班会课,大大丰富班会内容,使班会课形式更为多样化,更具新意,更具吸引力,激起全体学生参与班会的主动意识,从而使主题班会教育事半功倍。班会前,确立好班会主题,围绕主题搜集图片、音乐、资料等,制作成光碟,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让学生观看。这样,静态的枯燥的“死”理论就变成了既直观又具感染力的“活”理论,比老师唇焦口燥地发一通演说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

第5篇

[关键词] 中学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教育

信息素养的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信息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简单的定义包括: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信息素养涉及各方面的知识,是一个特殊的、涵盖面很宽的能力,它包含人文的、技术的、经济的、法律的诸多因素和许多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素养,通晓信息技术强调对技术的理解、认识和使用技能。而信息素养的重点是内容、传播、分析,包括信息检索以及评价,涉及更宽的方面。它是一种了解、搜集、评估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既需要通过熟练的信息技术,也需要通过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信息素养是一种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是它的一种工具。

在中学阶段,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的信息素养有:高效获取和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自主、高效地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学习、培养和提高信息时代公民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一、培养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及网络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异常丰富,但也同时出现了大量的信息垃圾,影响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批判性的思维能力,避免出现信息迷航现象,让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运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获取信息,并能判断信息的真伪和价值。这也是素质教育中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对互联网络的信息,可通过其域名和网页的者判断其国名及机构,从而可评价其信息的可信度、准确度及其背景和立场,通过网页的最近更新日期确定资料的时效性。通常而言,政府网站的信息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因为其信息的通常须通过多级审查才能。例如,各单位要在上级政府部门新闻等信息通常需经过相关负责人拟稿,部门主管初审和单位主要领导审核后才能上送至上级政府网站进行审查、。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材,选择适当的内容,采用基于构建主义理论下的任务驱动式学习,或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习者自主探索的愿望,提出学习任务要求,提供学习资源以及学习建议,让学习者利用网络提供的资源以及问题、情境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处理信息能力。教师还应注意及时加强指导和交流,以免学生出现信息迷航。

二、培养学生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和运用、表达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基础性、能动性,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科自身的整合和同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各学科的学习,即学以致用。例如,在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数学实例,让学生用其图表功能画出正弦、余弦等波形,让学生利用函数进行成绩统计和求借贷款利息,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交流;在学习Word、WPS文字处理软件时,我们可以结合各学科知识,让学生分组做一个专题的电子小报,并进行展评和交流;在进行“病毒的防治”和“计算机的组成”等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专业教育教学网站和专题网站的资源进行学习和交流;在研究性学习的成果总结评价、阶段,每组同学都要制作一份研究成果报告和演示报告在校园网上展示交流,并回答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问。通过这种方法,既鼓励了团队合作精神,实现了活动过程的合作和交流,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表达、交流信息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三、注重网络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法制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网络观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为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信息伦理道德失范。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实际,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具有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结合教学内容,学习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制定了许多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由于计算机的软件虽然难于创作却极容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要加强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方面的意识,结合我国相关法律,使学生明白: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学校和教师要以身作则,培养学生从小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的意识,促进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

四、实施信息安全教育,增强个人安全意识,建立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信息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据相关调查,中学生上网的目的是进行网上游戏的占60.7%,找朋友聊天占34.1%,特别严重的是他们过于迷恋网络,已经严重损害了他们健康的身心,由于严重缺少睡眠和运动,常常眼睛布满血丝、面色苍白、头发蓬乱、身体消瘦,这种萎靡不振的神态,令人触目惊心。这些事件向我们教师、家长和学生敲响警钟:我们必须在学校加强学生的个人安全意识,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及网络观念的教育。

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可以结合课程向学生传授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要遵守国家的信息法律法规,共同努力为社会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要有效地防止和减少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防止犯罪,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强对他们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了解不正当地使用这些技术可能对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充分认识其自身对此应尽的义务及所承担的责任。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在信息技术教育的征程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Lawrence J.Magid著,张来春译.信息高速公路上的青少年安全.中国青年研究,2001,(2).

第6篇

黄冈新中考改革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两考合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1.考试科目

实行全科开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15门课程。其中外语包括听力口语,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实验操作。

2.考试方式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采取书面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增加项目的选择性,采取现场测试;外语听力口语考试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操作采取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标准化考试,采取统一机考的方式进行。

3.考试内容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注重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思想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成绩呈现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原始分和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和技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

5.学科分值

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其中听力口语40分)、物理70分、化学40分、道德与法治40分、历史40分、生物40分、地理40分、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成绩各计5分,体育中考成绩计35分)、理化生实验操作30分(其中物理操作10分、化学操作10分、生物操作10分)。总分710分。

6.考试时间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道德与法治、历史考试时间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1—22日;生物、地理考试时间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0日。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上学期;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科目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

7.组织实施

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科目由市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目考试由市教育局制定实施办法,县市区教育局具体实施。

2黄冈新中考改革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

1.健全评价制度

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全市在籍初中学生均须按要求参加并完成综合素质评价。

2.把握评价内容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内容,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和突出表现。

3.改进评价方法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以学生“写实记录”为主要依据、由初中学校组织“等级评定”的方式进行。评价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等。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指导学生做好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的遴选整理;

对“写实记录”和等级评定结果进行定期公示、审核;运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初中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指导,促进学生发展进步。

4.注重结果运用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定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五个维度各分为A、B、C、D四个等级。各个维度比例以学校为单位,A等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总人数的50%,B等以上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80%,D等人数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学生毕业的基本依据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3黄冈新中考改革推进招生录取办法改革

完善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相结合的招生机制,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积极推行普通高中统招录取、指标分配录取、自主招生和中等职业学校注册入学等多种形式的招生录取办法。

1.改革统一招生办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报考普通高中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中以等级呈现的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考试成绩,最多只允许有一个D等成绩科目。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五个维度评定等级最多只允许有一个D等。

2.严格实行招生计划管理

各县市区高中阶段学校的招生计划由市教育局按照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要求,依据各地初中毕业生数和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统一下达。各高中学校要严格按照市教育局下达的招生计划进行招生,并注册新生学籍。

3.完善优质高中分配生政策

坚持和完善优质高中学校部分招生计划分配到初中校制度,将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分配生录取比例原则上不低于招生计划的50%,并逐年提高。名额分配以初三在校学生人数为依据基本均衡分配,促进城乡初中均衡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

给予特色高中学校一定数量的自主招生名额,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的学生,推动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特色高中学校自主招生资格和计划由市教育局组织评估后研究确定。

自主招生的学校要严格规范自主招生办法和程序,要将自主招生的各个环节和录取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合理确定自主招生规模,高中自主招生比例原则上控制在全市总计划的5%以内。自主招生测试时间一般安排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之后。

5.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改革

积极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中职学校实行“知分填志愿”,与普通高中招生同步进行。

进一步推进“3+2”、“五年一贯制”招生工作,严格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鼓励职业学校多形式、多渠道办学。

第7篇

关键字:信息素养;课程标准;教学评价;网络安全

G630;G258.69

从信息概念的出现到信息技术的广泛推进,使信息技术成为了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技术之一。当前计算机和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中,尤其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更为突显。从义务教育到高等院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学生的一个必修课程。为了使学生在信息海洋中能够正确地把我自我,部迷失方向,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利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驾驭信息技术,为此,信息社会的教育应当立足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

一、什么是信息素养。

在网络中有很多的专家对信息技术有了更新的定义,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我选用了百度中的最佳的答案。信息素养的具体含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心理等方面。

国家教育部2010年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的信息素养。【1】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中使学生建立信息意识,拓展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制定什么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犯罪活动。

二、课程标准中小学信息教育的目标。【2】

中小学的信息素养教育应当遵循中小学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首先培养学生掌握各种信息技术的工具,特别是互联网工具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根据之间的学习目标收集和整理各种学习资源于信息,熟练运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学生要有之间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具有较强的甄别能力和自控能力,能够自觉抵御和消除不良的信息。

三、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3】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握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和工作重点,不断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不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每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成功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平等、宽松、活泼的情形之下,在教师的关怀与鼓励中,不断获得人格上的尊重,体验到学习的进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自信,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无疑是培养学生素养的最好环境和平台。只要我们做教师的真正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学生必然会投桃报李,产生“亲其师,信其是,敬而受于人”的良性效应。

(2)教师要巧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4】

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中,有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这些有效的方法和模式巧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心情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信息素养。

首先我们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把教学内容巧妙的隐含在每个任务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充满兴趣愉快的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很强的目标性和实践性,特别适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符合信息技术课程层次性和操作性的教学特点,能够让学生在实践和探索中积累信息知识、培养学生信息意识、锻炼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能力,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

其次我们在教学中在情景的导入中也要深刻考虑是否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接受能。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情境化的学习环境,针对特定的学习目标,将学习内容安排在情境化的真实学习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问题求解等实践活动而获得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知识,提高信息素养。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鼓励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激励性评价是指在教育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语言、情感和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失时机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充分的肯定、激励和赞扬,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诱发其学习兴趣,内化学生的人格,是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用激励性评价方式,促进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生成。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在发展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把握好自身发展方向。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技能与方法的形成。教师合理有效的评价可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五、确保网络安全,提高W生信息素养。【5】

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输方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最大群体其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 行为规范都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网络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了解到了多元化的世界。同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也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威胁。越来越多的学生染上了网瘾、网络孤独症,网络犯罪在学生中频频发生,并且日趋上升,学生不良网络行为日渐凸显,已经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从现代教育理论的角度要求我们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因为教育本身是为了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而不是单纯地灌输科学文化知识。我们不难看出,在学校对学生开展安全教育,具有加速培养合格人才的作用。开展安全教育,从学校治理的角度看,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文化氛围。学生一方面要自我约束,遵纪守法,另一方面,其学习和生活又要有必要的外部条件和稳定的治安秩序作保障,而学生安全教育恰恰在这两方面得到了全面体现。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和家庭教育中确保网络的“绿色”“安全”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同时也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日常教学中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努力,【1】不断探索和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柱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2010年11月14日

[2]武晶晶《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及教学建议》课程教材教法 2002(4)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8篇

(一)政治安全与威胁。当前,国内政治分离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对我国政治稳定造成了严峻挑战,这些现象都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在我国取得独立后的今天,西方国家仍然怀抱冷战思维,抛出人权论调,干涉我国,妄图动摇我国政治稳定的局面。西方国家提出“人权高于”的论调,这是西方国家想要以人权为幌子,来谋求自已的国家利益,推行自己的价值观。这些观点和行为通过各种媒介和渠道不断向大学渗透,冲击着大学生的政治观念,使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政治安全挑战和检验。

(二)经济安全与威胁。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当代大学生应树立经济安全的概念,争做高素质的经济人才和国家建设人才,积极推动中国技术进步,掌握更多自主知识产权,降低对外依存度。当代如何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注重维护国家经济利益,以保障我国经济利益在全球竞争中不受损害,确保我国经济在外力冲击下依然能快速健康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三)文化安全与威胁。当今世界文化领域呈现出的多元化趋势,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不同文化倡导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对大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使主流文化和传统文化教育受到挑战。一些学生在其影响下产生了“西化”的倾向。因此,应髙度关注大学的文化安全,防范敌对势力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意识领域的渗透,教育学生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5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做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

(四)信息安全与威胁。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等重要问题,包括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能源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安全。大学既是信息汇集之地,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国大学存在着基础信息技术薄弱,关键部位受制于人,信息核心技术缺失,信息防护能力弱,信息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信息安全意识仍较单薄等诸多问题。

(五)思想安全与威胁。大学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窗口,也是社会思潮和矛盾的汇集点。大学扩招以来,学生数量激增和良莠不齐,给大学安全稳定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现代校园社会程度增加,校外各相关服务职能的单位和人员大学内也不断增多,多元化、多因素、多层次的校园环境,为安全工作加大了难度。确保大学思想意识形态的安全,培养有崇高理想、热爱祖国、明辨是非、主动防御思想渗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对于大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准确把握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管理的战略地位

大学生对国际、国内大事较为关心,对国家的和民族的尊严尤为关注。如何加强对学生的非传统安全教育,奠定其全新的现代国家安全意识,是新的历史时期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新课题。开展非传统安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略地位。其一,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时政教育。非传统安全是我国时事政治中一件大事,是大学必须高度重视的社会现实,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是一种贴近社会现实的时政教育。其二,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国家安全教育。大学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国家安全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观念、国家安全知识、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的教育。其三,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大国防观念教育。现代国家的国防内涵非常丰富,是军事国防、政治国防、经济国防、科技国防、文化国防、网络国防等等涉及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综合国防,是一种大国防概念。大学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大国防观念的教育,这与当今时代国防发展的新趋势相吻合。其四,非传统安全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客观、理性地认知所处的时代,促进大学生对面临的非传统国家安全威胁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完善大学生的知识体系。对于大学生的情感意志培养起着独特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知、情、意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高效开展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管理的基本策略

(一)坚持传统安全教育与非传统安全教育并重。一方面,尽管非传统安全对我国安全威胁持续上升,已成为我国安全的战略性威胁,但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国家间不平等、不对称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维护国家的和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仍然是各国国家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另一方面,强化综合安全意识,突出非传统安全教育。今天的国家安全很大程序上与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大局有关,非传统安全问题给国家、国家治理和全球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时,既要加强传统安全教育,同时又要突出经济、文化、信息、环境等非传统安全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新的全面的国家安全观。

(二)非传统安全教育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大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要使大学生自觉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联,承担起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反对过分强调国家和社会价值,忽视大学生个人利益诉求的做法,此做法往往达不到教育目的,有时甚至会引起青年学生的反感,产生负面效应。将非传统安全教育渗透于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爱国义教育,以及充分发挥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各种团的作用,都是对大学生进行非传统安全教育灵活、有效的方式,有必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第9篇

一、全体教师利用星期一下午政治学习的机会认真学《在中小学开展“森林防火安全防范教育工作”通知》的精神和指示,让大家从思想上对森林防火有一个高度认识。校长要求各教师都把森林防火知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每周利用班队课对学生进行森林防火知识教育。

二、德育主任刘主任利用升旗仪式的机会向学生宣讲森林防火知识。信息技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课让学生观看森林防火的碟片和录像。加强学生的防火意识和安全意识。并要求所有的班级出一期有关森林防火的黑板报专刊,并且在森林防火期内,每期黑板报中,必须要有防火的专栏。

三、班级宣传。班主任要利用晨会课对学生进行教育,利用班队课,给学生上一堂有关森林防火知识的主题班会。

四、让中高年级的学生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员,开展小手拉大手的活动,让他们把森林防火知识,宣传到户,宣传到人。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五不准”,即不准在林区内吸烟;不准在林区内玩火;不准在林区内上坟烧香、点蜡烛及燃放炮竹;不准在林区内野炊和烧火取暖;不准在林区内狩猎和烧火驱兽。

五、让学生对社会进行宣传。通过E校通向家长宣传森林防火教育工作,张贴森林防火标语,利用标语、图片这些宣传工具对村民,对社会进行防火宣传。

六、在学校明显部位悬挂森林防火的布标。

七、班主任、少先队辅导员、负责安全教育的教师每周还要不厌其烦地做好以下工作:

1、利用每天的晨会课,每周的升旗仪式,放学前最后3分钟等等点滴时间,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2、进行森林防火图片宣传或影视宣传。

3、在“六、一”文娱汇演时,安排有关防火宣传的节目。

4、“安全带回家”——进行放清明节假前的防火安全教育,尤其是放鞭炮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