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08:27
导语:在教学实践与思考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种思想(类比思想)和一种策略(先行组织者),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方法。本文以苏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章“分式”第一节“分式的加减”的教学活动进行尝试。
一、教材中的教学设计
二、基于教材安排的分析和浅层认识
这一节的安排目的是让学生将分数的相关知识迁移到分式的加减运算中去,能熟练进行简单的分式加减运算。本节课的顺序也符合知识的产生过程,虽然教学内容相对简单,但还应视学生而定。所以当面对基础较弱学生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心理、知识结构等,对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
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间有部分属性相同,而推出它们某种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形式,被称为是最有创造性的一种思想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有时认知结构中缺乏与新知识联系的概念,或是虽有想法但难以成为新知识的固定点。在这种情况下,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即在学习新知识之前,给学生呈现引导性材料,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生出新知识。在学习分式的加减之前,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分数的加减运算,所以分式加减的学习可以类比和引入分数的加减。
三、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
本节课主要有回顾复习和学习新知两大阶段,每一阶段都是以分数的相关知识为先行组织者,既可以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得更轻松,又可以通过与分数加减运算相类比的过程培养学生用类比思想研究问题的意识,提高化归的能力。
师:我们根据这一题来回忆关于分数的知识。第一步的依据?
生1:通分。
师:怎么通分?
生1:找18、9的最小公倍数18。
师:为什么要进行通分呢?
生2:为了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
生3: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分数的值不变。(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很好!那你们在刚才的解题过程中还能找出哪一步也用到分数的基本性质?
众生:最后一步,约分。约分时要找分子分母的最大公约数。
师:是的。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为了方便进行分数的加减运算,应先化为同分母,叫做?
生:通分。
师:借鉴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基本性质?
生1:分式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师:由分数扩大到分式,乘以或除以的也由数扩大到了整式。
师:那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我们也可以对分式进行什么?
生2:约分和通分。
师:是的。
生3:。
师:很好,你是怎么做到的?
生3: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a,分式的值不变。
师:是的,可以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但你为什么除以a?
生3:找分子分母的公因式。
师:很好。
师:第一步应该怎么做?
生4:对分母进行因式分解。
师:分子分母可以分别约a和b吗?
生5:不能。
师:理由呢?
生6:分子分母是和的形式。
师:很好!我们对分式进行约分的依据是什么?
众生:分式的基本性质。
师:分式的基本性质涉及什么运算?
生6:乘除。
师:是的,所以只要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的运算,都必须为乘除。
师:我们对分式的约分通分很熟悉的情况下,接下来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分式的加减有哪两类?
师:很好!
师:你能用字母概括同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法则吗?
生: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在进行此运算的时候,有什么需要注意的问题?
生3:如果分子为多项式,在做减法时需加括号。
师:很好!
生:接火车式阐述过程。
师:第一步先做什么?
生4:通分。
师:通分的目的是什么?通分的结果呢?
生5:通分是为了化到同分母分式,再进行加减。
师:很好!通分前需找到什么?结果是?
师:我们可以根据例子归纳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则:先通分,再加减。
师:对于第(3)题中的分母怎么找到最简公分母?
生7:先因式分解。
师: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再回看分数的有关问题:
生8:24。
师:是的,我们并不是直接相乘,而是先将6写成2×3,8写成2×4,则最小公倍数为2×3×4=24。
众生:对。
师:那在分式中,我们也是借鉴分数,先将分母转化成乘积的形式(因式分解),然后再来确定他们的最简公分母。
四、对教学的思考
1.恰当选取合适的思想和策略
在中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许多知识之间有类似的地方,在新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运用类比思想,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发展,有利于了解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利于学生在知识间的迁移和体会知识发展的过程。
正确设计先行组织者,使学生注意到自己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那些可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并以此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也可以为新知识的接受提供支撑。
在W习分式的加减之前,学生已有的经验是分数的相关知识,所以分数的性质和运算就是新旧知识间的衔接点,只有引入类比和分数的相关知识,才有利于学生体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节课的安排设计以及效果,让我更加确定对类似知识的及时引入,对新知识的掌握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以学生为主体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具有主动性、积极性、正在发展的人,所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人性化的关系。师生关系应是一种交融、体验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在教学中注重师生双方的生命体验,使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内在的一种需求,使教学过程充盈着喜悦,使师生成为自我生命的体验者和创造者,是合乎师生双方自我完善的发展方向的”的关系。
无论是数学思想还是策略,要达到最佳效果,需将此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思想和策略。所以在引入时,教师需要适当引导,由全班学生以接火车式的方法讲出来,这样虽然还不全是学生自己的想法,但这样的意识应该要慢慢渗透并形成;并且以此方式,可以保证所有学生都在被积极引导。不管是旧知识的回顾复习,还是新知识的学习,班级所有学生的参与程度非常高,一个问题所涉及的学生人数接近10人,所以全班学生参与的次数很多。这样不管是在思想的引导阶段还是在学习的过程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高度参与者。
参考文献:
关键词:透视;阴影;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25-02
《透视与阴影》是工业设计、建筑学等专业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透视是利用中心投影的方法,将空间物体表达在二维平面上,所得图形,称为透视图。透视图的效果和人眼观察物体所得一致,比平行投影所得的轴测图的立体感更强、更真实和准确。因此,工业设计师、建筑师、室内外环境设计师若想将设计构想清楚地表现出来,让人一目了然,必须借助科学的表达方法――透视画法;阴影则是在光线的照射下,各种物体除了有自身的形体结构和体积感外,还有挡住光线而在物体本身或其它物体(如地面、墙面等)上形成的影子。物体有了阴影,就会增强立体感和空间深度感,从而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因此,《透视与阴影》课程主要介绍透视投影和阴影的形成原理和基本规律,以此来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应用打下重要的基础。
一、重视理论,加强应用
《透视与阴影》课程在学习中要运用到大量的制图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较为抽象的空间想象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本着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的目的,拓展学习方法、开拓视野,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强调理论与基础训练并行,增加学生自主动手能力,强化学习效果。
1.重视基础理论,强化基本技能
《透视与阴影》有着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与学生之前学习的《工程制图》投影方法不同,前者是中心投影,后者为平行投影,因此透视投影的难度更大,制图更繁琐。教师要认真归纳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特点简化例题,做到既包含相关理论,又便于学生理解,由浅入深,多举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实物为例,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
2.结合学生实际,重视空间分析
尽管《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但仍有部分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欠缺,且由于两门课程投影方法上的差异,学生很容易将其混淆。例如,在介绍透视时,两条平行的直线因其有共同的灭点,这两条平行直线的透视将相交;而平行投影中,相互平行的直线其同面投影仍相互平行。这些内容很容易产生概念上的错误。而在学习阴影的内容时,则有很多新的术语,如课堂上常会提到空间直线、空间直线的正投影、空间直线的影子以及空间直线影子的正投影,这些术语非常绕口,概念也非常抽象,既要用到工程制图的投影方法,又要涉及新的概念,光靠口头表述,学生往往迷迷糊糊,不知如云。所以在讲解中,教师通常利用空间实物模型,先从空间情况分析透视、投影的形成规律,然后再转化到二维平面中进行作图演示。通过直观的模型,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透视投影的投影原理,加深理解,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
3.适量课后训练,强化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光靠教师讲,学生听,不能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课后练习来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运用。因此,需要结合教学进度,适时穿插一些课内课外作业,让学生在全面理解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进考核办法,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成为真正的工业设计师,其思维应该是多维多向的,要有不拘泥于现状、敢于创新的艺术气质,更需要缜密思辨的科学精神。在学生动手培养方面,仅仅靠一定量的习题、同一题目的设计练习是远远不够的,无法实现拓展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甚至让学生滋生厌倦和懒怠情绪。因此,实践证明,结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增加一些创造性的设计题目,或者在能充分体现知识点的前提下,让学生自由发挥,采用自主选题的训练方法,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创造能力也不断增强,作业中经常有许多新颖的设计和亮点体现。
同时,考核方式也应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可由最初的统一考试题目,发展到后来为一人一题,逐渐往没有考试题目、只有设计要求的考核方式过渡。这些考核方式的改变,对个别学生是极大的考验,并且不可避免地会大大增加教师的阅卷工作量,但可望大大提升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力度。
二、思考与建议
《透视与阴影》是在工业设计和建筑类学生中广泛开设的一门课程,但由于建筑上透视与阴影的应用由来已久,而工业设计则发展得相对比较晚,所以教学设备十分欠缺。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工作实践,笔者认为今后的课程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材建设
目前,市面上的《透视与阴影》教材繁多,但总的来讲,书中大多以建筑形体为例,图线多,作图难度大,讲解困难;或者以工业产品为例,却无法体现某一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特色。因此,建议根据自身特点,自主编写有重点、有特点的教材。
2.采用实物模型,强化学习效果
《透视与阴影》是用二维平面表现三维空间立体的投影关系,授课中涉及到大量的空间问题。由于《工程制图》和《透视与阴影》两门课程的投影方法不同,致使制图中的大量模型无法借鉴。虽然在给学生讲解时,作了很多的空间分析,但是这些空间状况大多需要板书或制成幻灯片给学生展示,前者的课前准备时间太长,并且无法多角度展示给学生;后者则由于光线的原因,给学生的视觉冲击不如实物模型好,空间的延展性也不如实物模型。所以,建立一些好的实物模型是非常必要的。
3.采用传统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提供多种、全面的学习途径
多媒体教学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于一体,通过直观生动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辅助手段。然而,黑板也有多媒体无法替代的地方,如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对于作图来讲,板书则把过程表达得更清楚、更完整,重点难点处的可重复性让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
《透视与阴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授过程中必然涉及大量的示范例题,这些例题光靠图象信息表达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材施教,既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点,又能善于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的特点和长处,将两者有机结合,有效引导学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实践;思考
一、引言
会计学是一门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资金运动。然而对于初学会计的学生而言,由于从未真正接触过社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运行情况知之甚少,如何帮助学生建立企业运作的概念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认识、理解抽象的会计专业术语,激发学生对会计的主动学习性与探究兴趣,让枯燥的会计教学生动而有趣,是关系会计教学成败的核心问题之一。然而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实践证明收效甚微。那么能否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有计划地开展自由灵活、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会计课外教学,来辅助完善会计的教学目的呢;如何设计会计的课外教学内容,又如何实施,能否有效果,等等一系列问题都值得会计教育者去实践与探索。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其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会计学原理、中级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会计信息化等。这些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都可以开展相关的课外教学,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从循序渐进的教学进程看,会计学原理作为会计学专业其他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会计兴趣和主动学习性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入门课程会计学原理就显得特别重要。基于此,笔者于2007年上半年,对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6级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学原理》课程开展了课外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希望在此基础上能为会计课外教学的广泛开展提供一些思路,以期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性和探究兴趣,增强学生的未来会计职业竞争力。
二、《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的有效性分析
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的开展从理论上讲是否有效,笔者分别从课程本身的性质、学生和教师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课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会计热情和主动性。
(一)会计学原理的基础课地位会计学原理不仅是会计专业学生的入门课程,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程。作为入门课程,其不仅是使学生对会计学科有一个基本了解和认识,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培养学生对后续相关课程的主动学习性。很多学校的会计教育改革中,首先改革的课程就是会计学原理。因为,第一门会计基础课不仅对未来会计专业人员很重要,对于以后不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来讲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了解整个企业中会计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会计学原理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生了解会计的功能和会计报告的特性;了解会计报表的基本要素、观念;了解会计报告对政府及其他相关利益者的贡献。会计学原理作为基础课程,主要是阐述如何以会计的方法记录和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为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以及报告企业管理层受托经管责任的履行情况。首先,必须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及其运作,用会计术语将其描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进而领会这六大会计要素所蕴涵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两大基本等式的作用;其次是用会计的记账方法即借贷记账法来记录这六大会计要素所涉及的资金增减变动;最后,利用借贷记账法和会计技术(如手工操作技术和电算化操作技术),将企业零星的经济活动原始数据加工汇总为有用的会计信息,以会计报告的形式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转和所有者权益变动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因此,会计学原理课程教与学的成效性,关系着学生对后续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探究兴趣,对会计这门国际商业语言的理解、把握和熟练运用。然而单纯的课堂抽象教学很难让学生去领会会计的精髓和培养其学习兴趣,而会计课外教学的开展,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加会计的感性认识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生初次接触会计的新鲜感与好奇性对于初学者而言,刚开始都带着对会计的新鲜感和好奇之心而学。但若仅仅是单纯的、枯燥的、抽象的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其探究兴趣。而形式多样的《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却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发展为主动学习和探究会计这门社会科学的奥秘。
(三)教师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对教师而言,会计学原理的教学内容都非常娴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关于这方面的教改文章也非常多,但大多从教师“教”的角度进行探讨,却很少从学生“学”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改革。而会计课外教学的开展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且具有灵活性,充分调动了教师的教学兴趣,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合作,也为教师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三、《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的实践分析
会计的课外教学是充分利用学生(也包括教师)的课余时间而展开的一系列有关的会计教辅活动,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其会计兴趣与热情,从而使会计的“教”与“学”都生动起来,而不是单纯又枯燥无味的数字游戏。笔者以《会计学原理》课程作为实践对象,进行了课外教学的尝试,初步达到了预先设定的教学目的。
(一)《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的内容设计与实施作为初次尝试,笔者在《会计学原理》的课外教学实践中主要设计了以下容并予以实施:一是命题调研。众所周知,会计教育的目标不是训练学生毕业后即成为专业人员,而是使学生具有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的竞争能力。会计教育要教导学生如何学习,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终身学习的基础有三个方面,包括沟通技能、知识技能以及人际能力。即学生不能只会念书,还要具有沟通的技能、企业管理知识、会计专业知识、写作能力等,同时,对专业还要有认同感(汤湘希,2003)。会计是以货币计量来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资金运动。所有经济业务的发生都围绕着资金的收付而产生,对企业而言,资金的核算与管理非常重要。那么,企业的资金收付行为在实务中究竟是如何运作的,通过什么方式加以控制,涉及哪些单据,基于此笔者作了如下命题设计:关于企业资金的收付流程调研。首先,要求学生利用五一长假,自行成立调研小组,自行选择企业,不拘形式开展调查,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其次,批阅报告后,每次利用课堂十分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和教师点评。这一课外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不仅涉及会计专业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和团队合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从学生提交的调查报告来看,大多理顺了企业资金的收付流程,并都收集复印了相关的原始单据、记账凭证、会计报表等资料。从课堂小组的交流与讨论来看,学生思维活跃,勇于发言,表现出极大的学习和探究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资金流转的感性认识和对相关单据的熟悉以及会计数据的传递流程和披露形式。二是参观企业的经济活动流程。会计学原理对企业经济活动过程的会计反映,一般都是以制造
业为例进行阐述。因为制造业的经济活动最为全面和复杂,主要涉及供应过程、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每一个环节是如何衔接和运作的呢,如何才能让学生明确制造业企业的经济运转,会计又是如何对这一过程加以记录和反映的呢,会计究竟对利益相关者有多大的功效,它在企业管理中究竟占据何等地位等,所有这些问题的解答仅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而且课堂教学是分步进行的,学生很难有完整的概念框架。学习完之后,对制造业经济活动流程的会计反映仍是分散的,难以理解企业日常经济活动的全貌和对经济业务性质的准确判断,且大都停留在对经济业务会计分录的分析上,无法理解这些会计数据究竟有何意义。因此,笔者选择了华南农业大学校办企业――华农乳品厂作为参观对象,并要求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华农乳品厂是生产酸奶、纯奶、甜牛奶等产品的小型制造业企业,工艺流程较为简单,对初学会计的学生了解制造业的经济活动流程非常有帮助。参观内容主要围绕生产过程而展开,进而了解其上游环节――供应过程和下游环节――销售过程。在参观过程中,要求学生一边听讲解一边思考,每一环节所涉及的原始单据及其传递程序,财务部门是如何对整个经济活动流程加以反映和控制的,以及对企业而言会计所扮演的角色有何重要性。从学生的现场参观热情、提交的调查报告及课堂交流讨论来看,这种“眼见为实”、“身临其境”的体验,非常直观地加深了学生对制造业企业经济活动流程的感性认识,建立了一个完整的企业运转框架,更深刻地认识到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进而认识到自身专业的未来竞争力,极大地激发了对会计学习的兴趣,这些效果都是课堂教学难以达到的。三是直观真实的会计档案。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这些理论专业术语,在实务中是如何体现,这就涉及到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相关会计档案的知识。它们的外观形式、装订与归档虽然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模拟仿真实验进行,但企业真实会计档案的直观课外教学更有助于学生对会计档案重要性的认识、理解和整体会计档案观的建立。然而,会计档案是企业的重要保管资料,涉及到商业秘密,一般是不予外借和随便查阅的。笔者也是在带领学生对华农乳品厂的经济活动过程进行参观时,让一少部分学生直观了企业会计档案的外观、装订与归档,并进行了适当的讲解,旨在让此部分学生在以后的会计原理综合实验中起示范教学的作用。从学生的综合会计原理实验结果看,直观企业真实会计档案的这部分学生,确实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学生普遍较好地掌握了会计档案的知识和应用。
(二)《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的实施效果评价笔者针对会计学原理课程的特点并考虑学生、教师的自由课余时间,开展了三项课外教学活动,让学生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体现学生“学”的主人公地位。并让学生认识到,会计的学习及以后的工作都不是就会计论会计,要学会与人沟通、与人合作。命题调研过程中,刚布置命题及要求时,学生都叫苦连天,害怕企业拒绝接受调查,无法完成任务。这表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与磨练。而会计课外教学的开展,迫使学生必须与社会联系,必须想办法让自己取得企业的信任与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让学生重视写作能力的训练,如何将调查搜集的资料形成书面文档,进行客观评价和探讨,也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总而言之,笔者所开展的《会计学原理》课程的课外教学,实践证明其实施结果是有一定成效的,在一定程度上它确实激发了学生的会计兴趣和主动探究性,增强了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进而丰富了会计教学的灵活与生动。
四、《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如何进行会计教学,如何培养具有未来竞争力的会计人才,一直都是会计教育者不断思索和实践的问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较为关注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却忽视了教学的另一面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一直较为重视课堂教学,无论是教学计划的设计,还是师资的配置以及领导的重视等方面都体现了这・点。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抽象的专业术语生动起来,是会计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从笔者所开展的《会计学原理》课外教学的实践效果来看,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效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然而,在实践中,仍存在以下问题需引起重视和思考:
(一)课外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师生比例会计课外教学的开展和实施成效,需要教师对课外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和对学生的悉心指导,教师与学生的有效合作需要恰当的师生比例。就笔者的实践情况看,是1个老师面对130个学生,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量,影响教师对课外教学内容设计的针对性和积极性,进而极大地影响了会计课外教学的实施效果,可能导致课外教学流于形式。因此,笔者认为,应将会计课外教学纳入会计专业教学计划,针对每门会计课程的特点设计课外教学的内容,设计时应坚持教学内容相对固定又相对灵活的原则,以使课外教学能有效地配合课堂教学,提高会计教学的整体效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可以选择部分高年级学生或者研究生作为老师助教,以解决师生比例的矛盾。
(二)课外教学内容的实施与教师队伍建设会计课外教学内容的有效实施需要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教师除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要有较强的实践和写作能力。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应坚持:首先,落实政策鼓励教师进修和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加强同外界的联系,时时关注社会的会计热点问题和前言问题,激发教师的主动学习性与不断探究会计问题的动力。其次,在教师实践能力的训练上,除了鼓励教师主动加强同企业的联系外,可以考虑以学校的名义同一些具备合作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作为一种特殊的进修培训方式,定期派送教师到这些单位担任一段时间的专职会计,这种临时性转岗由于是全身心投入,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陈玉荣,2007)。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引进在企业中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且愿意投身教育事业的会计高管人员,补充完善会计教师队伍。最后,在当前教育界,虽然各个高校均提倡教学与科研同等重要,但事实上是重科研轻教学。因此,笔者认为,应给予会计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奖励,在晋升职称等方面给予同等待遇。
(三)会计课外教学基地的建立会计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对本科生而言,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而课外教学内容的设计大都涉及到实践内容,如何寻求企业的支持和配合,是会计课外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必然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负担,这笔费单靠教师的个人力量是很难满足教学需要的。任何单位都会涉及会计工作。基于会计工作的广泛性,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建立会计的课外教学基地:一是高校财务处与校办企业。加强同本校财务处与校办企业的沟通,通过学生小组调查、参观以及聘请丰富经验的管理者及会计人员作专题讲座等形式,可以让学生熟悉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不同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运行差异,相关原始单据的设计和传递流程,会计信息的披露方式等。二是会计师事务所与税务师事务所。相对于企业而言,会计师事务所与税务师事务所的经济活动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其业务主要集中在上半年,而且拥有大
量丰富的各种企事业单位的审计档案,这为开展会计课外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一方面可以在上半年安排高年级学生作为助手参与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真实的审计档案作为开展《审计学》课程课外教学的资源。三是银行、证券公司、工商及税务部门的营业厅。这些公开场所可以让学生自行前往调查了解资金支付结算方式及相关单据、投资流程、企业开业与注销流程及纳税申报流程等内容,这有利于增强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性认识,充分认识到在社会整个经济活动运行中会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四是其他企事业单位。为了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沟通能力,还可以让学生自行找寻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完成会计课外教学的内容。
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们能够很好地达到自主学习,不断自我进行学习的探索,始终都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学生对于知识有一定的选择性,并且自己也在不断的建立起一个自我的知识体系。在不断强调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在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基础上,让师生之间不断进行交流合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将自我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不如将如何学习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一、教师备课是重要的第一环节
在新授勾股定理时,应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他们需要一些轻松且有趣的极端信息,来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于是我翻阅资料,了解了勾股定理的文化和历史,先给学生讲述在那个科技通讯都不发达的年代,勾股定理是当时民族和文明最早发现的定理之一,这么多年过去了,风采魅力依旧。让学生感受勾股定理是古往今来无数的数学家们探索出来的艺术品,是非常值得期待和学习的。在学生这种渴望的态度下,再介绍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会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要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就要知道学生脑子里想的是什么。同一个问题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也许就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思维,我们对每一种思维都不能“一棍子打死”,而要去分析每一种思维的合理性,备课的难度更大。为了使自己在课堂上不至于搞得手忙脚乱,不至于被学生问倒,我们在备课时尽量把每个问题都想得足够充分,所以要去查阅大量的资料。俗话说得好:“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的有效学习是建立在教师的有效备课基础上的,教师备课备得充分,学生学习就学得轻松,越学越有兴趣,反之则不然。教师们不仅要将这一节需要讲的内容备好课,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如何指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方法和技巧。
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在传授知识的课程上一定创设有效的问题
张老师家里有一块圆形的镜子,特别漂亮,她特别的喜欢,但是有一天打扫房间的时候,不小心摔在地上,破了,张老师非常心疼,想重新配制一块和原来一样大小的镜面,但是却只捡到了一小块的碎片,她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你们想帮助她吗?(学生们纷纷都很热情积极地说想)看到同学们这么热心,老师很开心,那么我们今天就学习“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学完之后,你们就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了。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们能够很好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很好地掌握知识。问题情境不仅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还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日常问题,也能通过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达到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
三、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同样是很重要的
在教学中,曾遇到这样一道题,用一个平面区截正方体,截面会使什么形状呢?这是个一题多解的问题,第一次讲授的时候,事先布置了让学生预习,上课时就在黑板上画了几个正方体,然后用一个平面从不同的位置截,但是因为图形抽象,学生的想象力又不够,他们中很多人都没办法看懂,也想象不出截面的形状,虽然我很认真地讲解,但是还是不能消除学生眼神中的迷茫和疑惑,一节课就这样遗憾地收场了。课后我认真地反思,中午在家做饭切菜的时候,我受到了启发。于是,再给另外一个班级上课之前,我将学生先分成小组,然后让他们在课下找各种瓜果切成正方体带到教室来,课堂上,我让学生们分组进行动手和尝试,每次,一有学生切出新花样,好多学生都会凑过去看,讨论,询问是怎么切出来的,然后自己动手创新的心气就更高了,当时有好多没有准备的学生,也有了兴致,拿着自己的橡皮来切。看到学生这么高的学习兴致,我很开心。等到结束了,我就让每个小组的代表总结发言,问题也在小组同学的共同努力之下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在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中,任何学术探究也好,还是发明创造也好,都是人与人之间共同合作进行。所以在数学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相互的交流,理解他人,欣赏他人。但是首先一定明确提出的问题是否需要学生合作,有的是需要学生独立去完成,就没有必要进行合作。有的学生单独无法解决的问题,则就需要学生一起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之间做到最大限度地互相弥补,才是最有价值的合作。这样不仅让学生们更加具备团结精神,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地将数学知识和学习方法都很好的教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能够在吸收了数学知识和了解知识的同时去很好地运用知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师生都要做到多准备、多思考、多交流、多合作,才能教学相长,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谢照辉.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与反思[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3(09).
关键词: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兴趣;情境;合作;交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232-01
英语口语是高中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项综合表达能力,它是英语学习过程听、说、读、写、译等内容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可掉以轻心。说好英语是教育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学习者的基本要求,也是英语学习的基本目标,现在社会对说好英语的人才需求量是日渐剧增。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的英语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未来的国民综合素质,影响到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为顺应时展需要,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与英语交际能力是我国高中基础教育阶段迫切需要重视的工作内容。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关键在于英语口语教学的实施,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只有重视口语教学,采取有效的口语教学措施,才能使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得到提高。
一、培养学生浓厚的口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的智力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每个人成长的起点,是每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事物底蕴的内在动机。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就是兴趣,学生一旦对英语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并从中获得乐趣。高中英语课本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利用音乐、课件、游戏、师生角色互换等形式,组织好课堂活动,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开口,这样自然而然就加速了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设置合理的口语交流情境和材料
要想让学生说开口说英语,首先应该让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创造较好的情景进行而不是机械的模仿甚至背诵。高中学生能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生活经历,并且英语以有基础,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以进行交流。根据这一情况,教师选择一些大家认为重要的、有趣的和新颖的话题让学生交流。小到家庭,学校,大到国内国际;材料可以自编、也可以从学生中收集;形式可以是表演、朗读、也可以是讲故事、新闻采访等。做到人人有话题可讲,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评论、提问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编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小对话,这样学生就可以以课文为背景充分发挥想象。既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增长知识,又能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提高其文化水平。与此同时,学生们学到了应学的知识,获得了技能,学会了交际,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体验,从而增强了自信心,开口说英语的欲望也就强烈了。
三、让学生在合作中提高口语能力
通过小组活动能营造一个大家都来讲英语的氛围,让学生谈得尽兴、听得过瘾,使课堂变得真实自然。事实上,学生有要开口讲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各种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怕“出丑”。而且在小组交谈中,面对的不是知识和能力处于优势的老师,而只是几个与自己水平相差无几的同学,气氛不紧张,学生就会增强自信心进行交流了。除了课堂上指导学生外,课后最好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随时找、问些口语学习方面的问题。翻译要相当精密、符合语法。让学生在掌握大量词汇的基础上,讲究翻译技巧,循序渐进,我们应向学生提供这方面的经验。课后自由交谈,可纠正读音,也可让学生准备些话题,营造一个语言环境,多说多讲,尽量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宽口语训练的渠道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完善,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了学生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正视这一问题,并合理利用这一现象,拓宽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渠道。比如,如今学生qq或微信聊天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时教师不妨加学生为好友,在日常聊天中用英语进行聊天,这样的方式无形中激发了学生与教师谈心的兴趣。我们也正好可以一边与学生谈心,一边提升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我们甚至还可以成立一个qq群,拉全班同学进去,统一用英语交流。教师用英语布置作业,学生利用网络交作业,用英语进行交流。当然,这只是利用网络技术拓宽教学领域与渠道的一个层面,信息技术的内涵非常深广,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拓展,我们英语就一定会受到当代高中生的欢迎。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口语活动
学以致用,教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常用的口语教学活动有:伙伴活动、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值日报告、访谈活动、复述活动。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活动形式来促进学生练习口语。口语学习与书面语学习不同的是,它更依赖于集体行为,要求学生用英语直接进行相互交流;值日报告是很多老师采用的一种口语训练方法。教师可利用课前5分钟时间,把讲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但安排值日报告活动时要注意要求内容简洁,时间不宜过长。教师也可提前通知学生,让做报告的学生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充分准备。而且在学生报告完之后,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评价和鼓励,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信心。
总之,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我们应多为学生营造一些深厚的语言氛围。多渠道进行有效的口语教学,只有坚持不懈的练习,坚持在运用中学习口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对比 思考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8-048
在学校的一次“学习发展共同体”活动中,我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一课,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就该课的试教和公开课两次不同的教学实践进行对比与思考,希望能从此敲开数学高效课堂之门。
一、情境创设――让“静”的知识真正“动”起来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于漪语)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高效课堂更要注重导入情境的创设。
第一次教学:课始提问“我们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复习以前学过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导入新课,很快达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目的,学生也明白了转化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
第二次教学:播放“司马光砸缸”的动画片,孕伏“转化”,让学生从“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入手,发现运用转化策略可以把问题变得简单,体会到转化策略的价值,激发了学生探究转化策略的兴趣。
两次教学都揭示了课题,说明了学习任务,但第二次教学用故事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对接下来的转化策略的学习充满期待,而且初步体验到转化策略的价值,真正让“静”的知识“动”了起来。
二、学习方式――让“静”的个体真正“动”起来
《数学课堂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高效课堂中的学生更应该是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第一次教学:每一次对问题的转化都在我的精心引导下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的结果,这样教学,对教师而言自然是最为完美的,课堂上没有一丝“杂音”,教学过程顺畅;对学生而言,也算学得比较轻松、兴趣盎然。然而,真正应用转化策略去解决问题时,学生很茫然,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转化。细细想来,问题出在学习方式上。学生虽然参与了知识的探索过程,但学生是被动参与的,没有真正体会到为什么要转化,何谈如何去转化。
第二次教学: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如让学生求土豆的体积,因为土豆长得不规则,长、宽、高不好测量,即使测量出来也不是土豆的实际体积,怎么办?学生主动合作交流,明白了必须要转化。我接着追问:“怎么转化?”学生想出以下方法:(1)将土豆完全浸入一个盛水的量杯中,记录刻度,取出土豆,再记录刻度,两次刻度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2)将土豆放入量杯中,倒入适量的水,使土豆完全浸没在水中,这时记录量杯的刻度,取出土豆后再记录此时的刻度,两次刻度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学生积极动手操作,自发地去探究,很快知道了为什么要转化,真正感悟到了转化的价值。同时,这样教学也给足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细心观察、大胆猜想,充分思考怎样转化才能达到目标。这样教学,让“静”的个体真正“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三、核心理念――让“静”的思想真正“动”起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适应时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数学课程还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第一次教学:通过例题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转化,培养学生运用转化策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不能在思想上从策略的高度主动运用转化策略,根本没有形成应用意识。
第二次教学: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转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换言之,就是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让学生真正懂得“为什么要转化――要转化成什么――怎样转化才能达到目标”。为了发展学生主动应用转化策略的意识,我对本节课的练习进行重组,精心设计了空间与图形领域、数与代数领域以及生活领域中的练习,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对转化策略的理解,提升对转化策略价值的再认识。这样,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如将复杂转化为简单、将陌生转化为熟悉、将抽象转化为具体、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等,又使他们真正掌握了转化的策略。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实践设疑导思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0-0105-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必须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适当的教学模式,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也是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政治课教学要改变以往“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调动学习兴趣和参与能力。
1 引导性教学的主要内容
引导性教学法是由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自由发展,培养他们的探知和创新能力。引导性教学法非常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具体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设疑导思。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设置科学的疑问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可以促进教学互动。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给学生设置疑问,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多思好问。导思是指教师经过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索。例如在讲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时,可以通过播放京剧芭蕾等艺术节目视频来引导学生思考:京剧芭蕾包含哪几种文化形式?这几种文化形式之间是什么关系?中西文化的结合有哪些优点?在借鉴外来文化时应注意哪些问题?等等。这种声色并茂的教学方式轻松地把课堂问题交由学生思考和解决,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问题也会记忆得更加深刻。
1.2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师生、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交往技能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对同一个问题的相互探讨可以互相学习,集思广益,丰富理解。通过讨论可以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为主动学习过程;还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培养能学习、会学习、有创见的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需注意的问题是这种讨论不要流于形式,首先要经过真正的思考,其次学生要有主动合作的意识,要学会倾听、质疑,还要学会总结。在互动交流中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他人的意见也应认真倾听,努力掌握他人发言的要点,最后应根据交流所得总结出自己最终的学习成果。这是一个倾听、交流、取长补短的过程,在这种交流碰撞中学生不但完善了学习成果,还学会了如何理解和包容他人。
1.3 引导学生练习。
学习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课堂上留出一定的练习时间,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习题及实际问题。设计练习题时,一是要紧扣重点难点,要有针对性;二是形式要灵活多样,具备层次性,面向全体学生;三是围绕当前的热点问题出题。例如可以根据某件时事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体搜集资料,并结合所学理论去阐述事件,然后写成小论文进行演讲比赛。这样的作业不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 引导性教学方法的教学步骤
2.1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即自学教材的过程,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是引导性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教师要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制定自学提纲,安排好学习进度。自学可以安排在课堂之前,但往往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而起不到预期作用。笔者建议自学安排在课堂开始的前10分钟,先由教师导入新课,设置问题,并提示学生思维的重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教材具有针对性,预习效果较好。
2.2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疑点和重点,自己设置问题。
能不能和会不会提问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自己画出难点和疑点,一是可以作为自己的攻关目标,二是可在讨论中提出,集体研究。设置问题的途径有四:一是学生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二是在讨论中产生的质疑;三是在教师讲解中不理解的地方;四是练习中不能解答的问题。对于以上几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教师可联系教学目标区分重点和非重点,对于重点问题重点讲解和讨论,非重点问题可引用生活实例让学生理解即可。但是对学生自己设置的问题都应予以重视和解答,不要因某些问题不是考点而忽略,以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2.3 由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己探求问题答案可以是学生独立思考,而后进行课堂交流;也可以是在交流互动中解决问题,由学生再独立得出各自的最终结论。学生自己求索,应掌握好“收”与“放”的关系,各抒己见,相对统一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系列化、规范化。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注意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得出正确的结论,肯定成功之处,提出不足之处,为下次讨论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题探究 教学实践 思考
初中化学教学需要给学生树立系统性知识理念,以引导学生明晰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引领学生对化学学习有一个居高临下的整体意识,使得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得到培养。不过,传统的化学教学却将追求化学教学系统性与教学材料系统性混为一谈,使得教师常常将精细讲解后的知识点一一硬塞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形成的知识是零散的而非系统性的,局部的而非全局性的,课题探究教学则能够助推教师解开这一困扰。课题探究教学是指教师在有明确目标的指导下让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相对独立地进行学习活动。其基本程序如下:(1)提出学习课题;(2)引出假设猜想;(3)实验探究验证;(4)归纳结论应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由于教育理念上的陈旧和方法上的欠妥,使得课题探究教学宛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为了从源头上促进教师的课题探究教学的深化,有必要打通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探究
课题探究教学的立足点主要是通过提出某一问题与解决某一问题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具体步骤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的探究课题需要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建立起认知间的实际联系。因此,教师在课题探究中可采用从学生已有知识中引出所要探究的课题的方法。例如,在《爱护水资源》教学中,我借助通州区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契机,加入到了社区创建行列,设计了《我是社区环保卫士》这一课题。该课题从学习目标、内容方式、活动方案、结果呈现等都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决定,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指导。活动过程中,学生亲眼目睹了社区中各种不良现象,了解了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现状,这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对此,我趁机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发“倡议书”、树“警示牌”、知识竞赛、小品表演、问卷调查、“亲近自然”征文演讲等。同时,组建了环保教育义务宣讲队,先后多次深入周围社区、附近学校进行广泛的宣讲,让听众在深入浅出的讲解中,了解环保知识,认识环保的意义,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课题的推出,为实现化学生活化架设了桥梁,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社会沟通能力,加强了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对促进学生养成从事科学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综合能力,满足学生个人兴趣与专长需要,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由此,在进行课题探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选择课题时不能随意,要让课题探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突破点,这些突破点实际上是引导学生跨入化学门槛的航标灯,由教师的“变教为诱”“变教为导”来促成学生的“变学为思”“变学为悟”,最终实现教学“以诱达思”的高度。
二、积极引导学生探究,注重发展学生思维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真正让“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思想落到实处,因为经过前面环节的实施,此时学生的心态会发生微妙变化,感觉到自己也能和教师一样进行课题探究,不再认为课题探究只有教师才能担当,从而会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课题探究教学活动中去。通过长期的积极探究,学生的思维会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发展。例如,在学习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性质时,我将“旺旺雪饼”的干燥剂变质问题作为探究课题引入课堂教学,通过学生对该课题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感悟探究方法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我首先准备了十袋“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故意将其中的五袋敞口放置一两天,有些白色粉末结成了硬块。我将十袋干燥剂分发给各学习小组进行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了以下问题:
(1)这袋干燥剂的成分是什么?为什么能作干燥剂?
(2)观察后如何推断干燥剂是否变质?
(3)变质过程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4)变质前后,其质量有没有变化?
(5)如果变质了,变成了什么物质?
(6)你将通过什么方法证明干燥剂已经变质?
……
针对上述问题,我把对同一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分为一组,各组根据自行选定的一个问题先共同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包括提出的问题、假设、实验的设计(含实验原理、操作以及实验预期的现象或结果),然后我把设计收集起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顺利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
由于此类课题探究的内容和方式,教师没有给予太多的限定,学生自由展示思维过程的机会就多了,学生处于积极奋进的动力之中,因而能够针对问题,主动地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独立观察、分析、联想、辨析、总结等,极大地挖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当然,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得到了肯定,学习心态得到调整,促使学生由“学习者”上升到“研究者”,这让学生的有效学习得到质的提升。
三、通过师生的相互促进,促成学生反思感悟
这个环节立足于师生的相互促进,即所谓的“教学相长”。因为通过以上环节的实践,部分学生仍然会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困惑,此时,教师需要静心思考,努力从学生对课题探究的表现中获得反馈信息,再及时帮助学生反思、感悟,最终促进学生新的认识与观念的升华。例如,在酸碱指示剂的教学中,我布置了“用石灰水、食用醋试验花瓣或果皮中的植物色素”的家庭实验。不过,如果只是简单地将石灰水或食用醋滴入花瓣或果皮中,颜色变化不大,难以区别,实验效果也大打折扣。我便与学生一起探讨该实验的改进方法,在了解了不同植物的色素性质后,共同采集植物,成功提取了色素。可见,尽管家庭实验是一组不可多得的探究课题,但家庭实验毕竟有别于课堂实验,尤其在仪器的选用上,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学会自制仪器,合理使用替代品,凸显了探究的魅力。又如,“粗盐的提纯”家庭实验,其过滤器的制作是实验的关键,如按照课本上的方法则会使该家庭实验失去意义,于是我鼓励学生认真反思,结果却使我大开眼界:有根据毛细现象设计出的棉线过滤器;有根据渗透原理设计出的玻璃纸过滤器;有根据净水原理设计出的纱布过滤器;等等,效果相当不错。在此反思探究过程中,成功者从中获得喜悦,激发了创新兴趣和激情;失败者也从中吸取了经验和教训,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显然,“反思”其实是将“教师教”与“学生学”相互融合,这既是课题探究教学后的必要延伸,更是一个主动认知的提升过程,能够引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适时作出调整、改进、完善,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另外,以下几个关键点也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1.教师的综合素养。课题探究教学是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部分教师对其本质问题还存在一定的模糊认识,习惯用“新瓶旧装”的老套方式进行,于是便出现了“形象而神不似”的肤浅教学模式。对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切实落实新课程标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2.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因为学习目标的达成毕竟是学生自己的任务,由此,课题探究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宗旨,教师不必为学生设计一个完美的课题探究方案,但要避免将课题探究的内容当作纯粹的知识点来传授。
3.课题探究的基点。科学才是探究的本质,即科学家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探索的途径去发现人类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初中学生一般不可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探究。课题探究的基点重在过程的参与,应把探究的着眼点放在引领学生发现化学规律和应用化学规律上。
4.模拟精度的掌握。课题探究教学其实是模拟了科学的探究,二者虽然有些相似但绝非等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在探究课题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认知、心理发展水平适当调节模拟精度。一般来说,精度与目标成反比关系。精度高了,容易偏离教育目标;精度低了,可能背离探究实质。
以上探讨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课题探究教学环节中的几个问题,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课题探究最终能否取得成效,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学生能否进行主动建构,否则只能是机械式记忆而无法完成有意义的学习。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8.5.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6-0070-02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而分层教学方式就是针对不同的学生划分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现在还有不少学校采用“大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这就容易出现学习好的学生吃不饱,学习后进的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导致班级成绩分化严重,总体教学质量偏低。针对这些情况,如何实施有效的分层教学,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就成为了众多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就是以班级大课堂为基层,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理解能力的差异,划分出不同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实施不同教学方法和辅导策略的一种教学方式。分层教学包括了分层小学目标、分层备课、分层教学、分层布置作业、分层评价等内容,意在使学习好的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学习后进的学生也能迎头赶上,从而全面提高班级整体教学水平。
二、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1.小学生个性特点存在差异。小学生心理处于萌芽阶段,心智还不成熟,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勤奋好学,好玩是他们的天性,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好玩,尤其是男生,缺乏学习积极性,上课容易分心,遇到自己不想听的课就容易开小差。因此,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很有必要。
2.知识基础和学习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学生均来自不同家庭,有些家庭教育比较完备,会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或课外辅导,使自己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有更好的知识基础,加之不同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就要实施分层教学,这对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成绩很有成效。
三、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实践方法
1.合理分层。进行分层教学首要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分层的划分标准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理解能力的差异来进行。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有基础、学习理解能力强又好学的学生;B层是有一定基础,学习能力一般,有一定学习积极性学生;C层的是基础较薄弱,学习能力较差,积极性较差的学生。
2.教学目标层次化。对学生进行分层后,就要进行教学目标层次化设计,在设计过程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兼顾两头学生。将教学大纲要求、教材知识结构、考试任务以及分组情况结合起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A组的学生较好,所以要求更高些,要会灵活应用课本知识来解答问题,熟练阅读理解与写作;B组的学生要求能够灵活应用课本知识解答问题,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能力;C组的学生能够记住课本生词,学会造句,能进行简单的写作。
3.备课层次化。设定教学目标后,就是实施教学阶段,这个阶段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分层备课。分层备课要统筹兼顾,根据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要求,要设计好上课讲什么内容,怎么讲才能更生动,对A、B、C层学生分别提什么问题,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布置什么作业,等等。课前应做好备课工作,才能在上课时有的放矢,统筹兼顾,使各层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尤其是C层学生也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4.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层次化是分层教学最重要的阶段,在课堂中,要兼顾各层学生,努力提高班级整体的成绩,尤其是提问中,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他们的理解程度。例如,在《登鹳雀楼》(唐·王之涣)一文的教学中,对C层学生可以问:①“鹳”怎么念,②王之涣是什么朝代的;对B层学生可以问:谁能结合课后注解,翻译诗文意思;对A层学生可以问:诗文中最有哲理的是哪两句?蕴含了什么哲理?事实证明,只有进行课堂分层教学,才能让C层学生有进步,B层学生消化好,A层学生学得多。
5.分层作业。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安排作业时,要结合大纲要求和分层情况进行合理的配置,作业要适量,将较难题、中等题、基础题分别配给 A、B、C 三组学生做,并鼓励学生跨层作业,从解题中体会成功的乐趣。作业分层,还可避免抄袭或不做作业等消极现象,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动手、动脑。
6.教学评价分层。
(1)在承认有差异的同时,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C层学生要注重他们在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的评价,A层学生测试卷的难度系达到7︰2︰1,B 层学生的测试卷相对降低一些难度,C层次学生的考题要以课本练习或是课本例题的变形为主,旨在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对于教师业绩的评价,要综合用A 层、B 层和C层的整体成绩,依次作为考核教师教学业绩的依据。
分层教学符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于提高班级整体学习成绩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用好分层教学,统筹兼顾,努力提高各层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