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老年人安全护理

时间:2023-09-20 16:08:31

导语:在老年人安全护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老年人安全护理

第1篇

【摘要】探讨对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行变化的老年病人,实施安全静脉输液护理的可行性。社区护士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以娴熟的技术,为老年病人服务,提高了老年病人输液的安全性。

【关键词】社区门诊;老年人安全静脉输液;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社区医疗条件的不断完善,方便、快捷、优质的社区护理模式逐渐被社区居民所接受。“大病进医院,小病上社区”的理念在大众心中逐渐形成[1]。而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整体护理的实施,对于生理机能逐渐发生退行变化的老年人,安全输液护理至关重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认真重视,并纳入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多年的社区门诊输液室工作过程中有一些体会。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共计886 例,均为2007 年3月至2009 年12 月本社区门诊静脉输液的患者,年龄55~82 岁,大多数为本门诊附近的慢性病患者,并曾接受过大医院的诊疗,服务对象疾病种类多样。

1.1 了解病因

老年病人的精神、情绪和心理波动在临床上较突出,部分老年病人性格和行为反常,甚至失去理性,在治疗上表现为不配合治疗或抗拒治疗。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疾病长期的折磨对治疗丧失信心,或是因经济的压力而无奈无助,或是丧失亲朋好友和不良生活事件的刺激等,造成老年病人产生复杂的心理和精神变化,负性情绪增加,导致沟通困难,依从性下降[2]。

1.2积极沟通,赢得治疗配合

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充分体现了护患的沟通在临床工作的重要性,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约有35%运用语言性沟通技巧,因为它能清楚且迅速地将信息传递给对方。护士应着装得体、整洁,面带微笑,做到尊重、理解、体贴病人。注意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提高沟通艺术,向其讲解疾病的可控性,并给予针对性心理疏导,赢得病人的信任、配合。

1.3做好健康宣教

在输液过程中,根据病人所患疾病、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等,对病人及其陪伴者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告知输液的目的、意义,讲明药物名称及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注意事项。由于老年病人记忆力减退,宣教时语言应亲切、简明厄要、反复多次,对听力下降的患者要大声而不失和谐,使患者觉得医护人员可亲、可信,自觉遵守宣传 [4] 。

2 操作要点

2.1 选择好穿刺部位 老年人由于输液时速度慢,时间长,易感到疲劳,有的老年人肌肉有不自主运动,因此在静脉输液选择血管时,应选择比较舒适、有利于活动的部位,如手背、足背、小臂背面,应避开关节活动处,因关节处不易固定,患者肢体轻微活动易致针头刺破血管。穿刺中遵循先远后近,先浅后深,先细后粗,先手后足,先难后易的原则。

2.3 穿刺要点 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血管脆性大,较易出血,故应避免在血管上方直接进针,并尽量避免重复一处穿刺,因同一部位的多次穿刺会加重疼痛;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脆性增加,容易渗出;体弱及患各种慢性病的患者手、足背静脉较细小、表浅,皮下脂肪少,弹性差,血管缺少组织支持而活动大,穿刺困难,因此穿刺前要仔细了解血管特点或生理异常。穿刺前不宜过早、过紧地扎止血带,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痛苦,选择好血管后应松开止血带,待消毒皮肤、排好空气等准备工作完毕后,再扎上止血带进行穿刺。选用5.5号针头为宜,穿刺时将止血带扎于距穿刺部位上方约6 cm处,进针角度以不超过40°为宜,进针时尽量减少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见回血即可,因针头进入血管的长度与血管壁的受损程度成正比。

2.4 注意调节输液速度 静脉输液时间过长,影响药效作用的发挥和患者的休息。故一般患者输液速度60-80d/min,老年患者由于心肺功能减退,体质虚弱,应减慢速度,如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以30-40d/min为宜。还应根据药物理化性质和治疗要求调节滴数,对血管刺激性较强药物应减慢滴速,以保持滴速既适合治疗要求又尽量减少药物对血管的损害,同时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滴速加快会使循环血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心肺负担加重,易导致心衰和肺水肿,故不能自行随意调节滴速。

2.5正确拔针 正确拔针是保护远端周围静脉的重要措施之一。目前认为以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上下面拔针法明显优于拇指与示指持针柄的前后缘拔针法,二者差异有显著性,上下法在拔针时针柄固定,并施以相同的压力,可保持针尖在管腔内与之平行,明显减轻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切割损伤。

3 加强输液巡视,严防差错

3.1 强化职责 老年病人一般疾病较多,康复较慢,常需反复、长期静脉输液治疗,但老年人体内代谢迟缓,吸收缓慢,并且肾功能降低影响排泄,故易造成药物蓄积。因此,护士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三查八对一注意”制度,熟悉输液适应证和禁忌证,注意输液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在输液过程中,加强责任心,多巡视,耐心听取病人的主诉,充分考虑病人切身感受,通过与病人交谈,细心观察病情。

3.2常见输液问题的处理

3.2.1 局部渗漏 老年病人血液黏稠度高、静脉弹性低,穿刺时回血缓慢,容易刺破,导致药液外渗。在输液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有无注射部位疼痛、肿胀感。由于老年病人生理机能的退行性变化,对疼痛反应迟钝,或行为出现失控,或肌肉呈现不自主运动,加之皮下脂肪少、组织疏松,针头移位时轻微的渗液常常不易被察觉。所以,护士要加强巡视,细致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漏等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更换输液部位,且不在该处远端再行穿刺。

3.2.2 发热 是输液中最常见的一种反应。常因输入致热物质,输入的溶液或药物制品不纯,消毒保存不良而引起。发生反应的早晚,视致热原进入体内的量、致热原性质和病人个体耐受性而异。输液中应动态观察老年病人的意识、情绪变化、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及肢体活动情况、重视病人或陪伴者主诉。

3.2.3 急性肺水肿 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的输液情况,当出现异常情况如突然呼吸困难、气急、端坐呼吸,咳嗽,面色苍白、紫绀时,立即减慢滴速或停止输液,使患者坐位或半卧位。双腿下垂,减少下肢静脉回流。立即给予吸氧,安抚患者紧张情绪,必要时静注吗啡3~5mg.可以迅速扩张静脉。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降低左心房压力等[6]。

4 结论

通过对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对老年病人实施安全输液,不仅需要社区护士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而且需要进一步提升责任意识和全新服务理念。以和蔼的态度,娴熟的技术,为老年病人服务,提高了老年病人输液的安全性,促进了护患关系,同时也提高了门诊护理质量。社区老年人输液安全护理是输液室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社区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杜晓秋,杜胜男,杨明英.浅谈社区护患之间的沟通[J].西部医学,2006,18(2):255.

[2]张卿,社区门诊老年病人静脉输液的护理体会[J]全科护理,2009.9.7.7:2438

第2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 治老年心血管病患者8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61〜86岁,平均(70.38±5.37)岁。另选择同期至本院就 诊的老年心血管患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1例,女19例; 年龄60〜83岁,平均(71. 25±5. 6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选择本院 手术室护理人员35例,其中男8例,女27例,年龄23〜31岁, 平均(27. 84 ±3. 06)岁,工作时间在1〜6年,平均(3. 41 土 1.25)年。

1.2 老年心血管患者手术室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2.1患者内部因素根据文献[3-4],老年人不服老和不愿意麻烦别人的独特心理状态是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十 分重要的不安全因素,并且老年患者在住院时的情绪不稳定, 极易产生悲观、绝望的负面情绪,使治疗护理的难度增大。心 血管疾病属于比较复杂并且容易反复的疾病,更由于老年患者 的生理性和病理性改变使得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老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导致自身各项功能的失调和混乱,会进一步加 重心血管疾病导致的呼吸困难、眩晕、心悸等临床症状。

1.2.2医护人员因素根据文献[5],由于医护人员短缺,手 术室护理的工作强度较大,护理人员精神状态始终处在高度紧 张中,使其身体和心理均十分疲惫,极易发生身心疲劳综合征, 使护理人员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工作效率变慢。另外由于手术 室护理人员的编制较为紧张,有些护理人员缺乏相应的专业护 理知识和足够的经验,业务能力不足以承担手术室紧张的护理 工作,不能对意外事件做出及时处理,导致护理事故的发生,进 而危及手术的完成甚至患者的生命安全。

1.3 方法

    1.3.1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手术室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 规护理的基础上围绕患者的个人需求加入人性化的心理护理 措施,包括缓解情绪压力、人文关怀等[6]。

1.3.2护理人员的管理调整措施包括主要包括:(1)对手术 室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流程进行强化和完善,包括手术室内各项 制度的核查、交接班管理等制度;2 )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定期强 化和培训,使每名手术室护理人员做到理论知识扎实、护理技 术精湛并严格遵守职责;3)在手术室人员的配置方面作出调 整和优化,针对性地对人力资源作出合理的安排,通过倒班和 有效排班等各种方式,调整护理人员的工作负荷,调动护理人 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4)将人才 培养融入到护理工作中去,为护理人员创造出积极融洽的工作 环境,并提高护理团队的业务能力[7] ;5)对于手术室护理的不 安全因素要有预见性的排除;6)对于老年危重患者的护理要 更加严谨和慎重,实行动态排班和弹性轮休。

1.4观察指标

    1.4.1患者自身不安全因素观察指标(1)血流动力学指标。 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4 h测量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 压水平,同时记录心率;(2)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分别于 术前和术后对两组患者采用SAS评分;3)患者满意度比较。 于术后患者恢复完成后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采用百分 制,满分为100分。(4)护理满意度评价。分为不满意、一般满 意、比较满意和十分满意4个等级,满意度=(一般满意+比较 满意+十分满意)/本组总例数X10 0%。

1.4.2护理人员的危险因素的评定指标在管理调整措施实施前后分别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责任心、沟通能力、应急处 理能力、业务能力等项进行评分,评分采取百分制,分数越高代 表能力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 资料采用王土s表示,两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i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血压、心率水平比较两组患 者在术前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24h,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均出 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且观察组术后24 h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见表 1。

2.2 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S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 术前的SAS评分分别为观察组(56. 74 ±7. 37)分,对照组 (55. 41±6.43)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术后24 h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分别为观察组(33. 35 ±3. 97) 分,对照组(41. 62±5.36)分。两组患者术后SAS评分均明显 下降,观察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表1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 h血压、心率水平比较(王±s)

组别 n 收缩压(mm Ilg)舒张压(mm Ilg) 心率(次/分)

观察组 80 术前 155.24±16. 42 96. 54±7. 64 87. 25±7. 21术后 129. 64±7. 54* # 82. 91±5. 72* # 73. 14±6. 13** 对照组 50 术前 154. 82±13. 41 99. 13±6. 61 88. 39±6. 84 术后 139. 62±6. 47* 89. 53±6. 57* 79. 73±5.98*注:与术前比较,*P<0. 05;与对照组比较,*P<0. 05。

2.3 两组患者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患者对手术的满意度评价 高达97.50%,高于对照组(86.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0. 05)。见表 2。

2.4 护理人员在管理调整措施实施前后护理水平比较见表

 3 讨论

第3篇

1 农村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

1.1排泄问题:在机体老化的过程中,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可出现生理功能减退,老年人的排泄形态发生改变,如便秘、腹泻、尿失禁、尿滁留等。

1.2睡眠问题:失眠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睡眠问题。失眠是指睡眠不足,导致正常睡眠受到扰乱,失眠不仅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还会影响情绪,甚至使意外伤害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老年人的失眠既涉及健康问题又涉及社会问题。

1.3安全问题:由于衰老,老年人可出现意识模糊、失去方向感、判断力减弱、记忆力减退及应变能力降低,老年人自我防御能力明显下降,对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老年人常见的安全问题,主要包括跌倒和用药问题。农村老人存在用药较随意,缺乏科学性。

1.4健康知识缺乏问题:农村老人普遍文化层次低,自我保健意识差,获取信息途径局限。所以他们往往缺少有利于健康这方面的知识。

1.5角色改变的适应问题:进入老年期,面临离退休问题,这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离退休后,生活规律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长期习惯的作息制度被打乱,许多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常常会产生颓丧情绪和失落感。另外大多的农村老人没有固定的经济收入,他们随着逐步劳动能力的丧失。担心在家庭中的地位发生变化而变得敏感,显得罗嗦、唠叨、固执,造成家庭气氛紧张。

2 农村老人护理要点

2.1老年人因神经系统反应迟钝,常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很容易延误诊治,因此护士不但要掌握老年人发病的一般规律,还要注意观察细微的病情变化,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使老年人得到及时的救治和护理,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

2.2护士可通过一切与老人接触的机会进行有效沟通,收集正确完整的资料,从而做出护理评估,为准确、及时、完整地实施良好的整体护理打下基础。评估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能否有效呼吸;能否维持身体各部位组织的血液循环;营养状况;大小便排泄是否正常;肢体活动能力及协调程度;休息与睡眠状态;感觉器官的功能;记忆力、智力及人格类型;适应能力;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自我照顾能力及安全情况;护理需要等。

2.3农村老人普遍健康知识缺乏,所以健康宣教就显得犹为重要,可通过集体讲座、利用传播媒体讲座和社区健康咨询等形式来指导老年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采取积极的健康行为。另外,在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要注意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医学用语,态度谦和,尊重听众。

2.4重视社区家庭访视护理,做好饮食、排泄、休息与睡眠、安全用药等方面的指导,以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生理需要;改变老年人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管理能力;对日常生活技能进行指导,提高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第4篇

【关键词】 护理干预;老年患者;住院安全问题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加重,老年人的住院安全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由于各项生理功能的退化导致老年人住院率增高,老年人住院期间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评价护理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护理工作中心。各种不安全因素不但造成患者丧失安全感,也可能造成患者、家属、医院的重大损失,同时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医院的信誉度[1]。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护士应营造护理安全氛围,增强护理安全意识,并采取积极的干预对策,以确保老年患者住院安全。

1 老年人住院期间可能发生的意外

1.1 机械性损伤 老年人由于体力原因四肢运动功能有时不协调及反应迟缓,身体的平衡感觉减退,加之视力下降,疾病的折磨,药物因素的影响,衣着不合适等原因,都可能引起老年患者发生意外跌倒、滑倒或坠床。

1.2 物理性损伤 老年人感觉器官衰退,温觉、痛觉、触觉功能都有所降低,各种电疗、艾熏、热水袋等不当使用可能会引起灼伤或烫伤的现象。

1.3 化学性损伤 最常见是药物引起的意外损害。老年人记忆力及认识分辨能力下降,药品的储存、使用、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误服和服用变质、过期的药品或者药物配伍不当、给药途径不当等都会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

1.4 生理性损伤 老年患者由于吞咽功能的降低,唾液分泌减少,因进食速度过快、进食不当等原因,在进食过程中可能出现呛咳,导致误吸。有的老年患者因视力障碍将不能吃的食物当成可以吃的食 物而误食,造成不适或中毒。

1.5 心理损害 由于医务人员语言或行为不慎给老年患者造成心理损害,从而加重病情。有些老年人由于身患多种慢性疾病反复住院,难以治愈,身心 极度痛苦,加上给家庭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有可能导致老年人一时的过激行为而走向轻生这一步。

2 老年人住院期间可能发生意外的原因分析

2.1 管理方面 护理管理体制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到位,护理安全才有保障。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影响护理安全的原因主要有:(1)管理不力、要求不严,未认真履行管理者的职责,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环节缺乏管理措施,把关不到位;(2)思想教育薄弱,没有护理安全意识,不重视对护士进行有效的安全护理教育,使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缺乏安全护理观念;(3)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或已有的制度没有落实到实处;(4)护理人员缺编严重或者护理人员安排不合理,临床护士超负荷工作。目前医院普遍存在护理人力配备不足的问题,使护理人员忙于治疗而疏于对患者及家属的各种宣教工作,严重影响临床护理质量,对医疗安全构成威胁,成为发生医疗事故的隐患。(5)各种医疗仪器设备陈旧或维护不佳,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常使用的抢救仪器,疏于管理,造成在抢救患者时出现故障甚至根本无法使用,给患者带来不良后果。

2.2 护理人员方面 良好的护士素质是安全护理的基础。当护士的素质不符合护理工作的要求,就会出现一系列护理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1)法律意识淡薄,对自己的法律责任没有充分认识,缺乏从法律角度去认识和考虑护理问题。(2)专业思想不牢固,不安心于护理工作。长期承担平凡琐碎的护理工作,因而产生厌倦情绪,工作马虎,对患者漠不关心。(3)工作态度不严谨,违反操作规程。如随意简化操作流程,“三查七对”未落实或者流于形式,加药、配液不仔细,出现加错药、剂量错误等护理问题。(4)操作技术不精湛,经验不足。随着各种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与引进,护理工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护士的业务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一些护士操作技术跟不上临床需要,加大了护理工作中的技术风险,影响了护理安全质量。(5)专业知识缺乏,一些护士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不能正确执行医嘱或者不能发现医嘱中存在的问题,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未能及时发现并通知医生,错过了病情处理的最佳时期。(6)护患关系不够融洽,相互缺乏有效沟通。在实施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社会经验和与患者沟通交流的技巧,面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提问,在做解释工作时,不能做到有效沟通,容易失去了信任感[2] 。

2.3 环境和卫生方面 主要包括:(1)医院的基础设施及格局不合理,如病床无护栏、病房无单独的卫生设施,走廊两边无扶栏等。(2)后勤支持系统不到位,如病房地面湿滑、污物桶放置不当造成病室环境污染等。(3)危险物品的管理及使用不当,如氧气筒、氧气管道等检查不及时或操作不当,造成管道泄漏或火灾等潜在的安全问题。

2.4 住院老年患者自身及社会方面 (1)老年患者的违医行为。一些老年患者脾气固执,不遵从医护人员的指导,不按时服药或者擅自外出,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及意外事件的发生。(2)社会原因。目前社会对医院的关注日益密切,对医院要求也逐渐提高。个别媒体片面报道医疗纠纷,在公众中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导致老年患者及家属对医院失去信任,加大了护理工作的难度,从而间接影响了护理工作。

3 老年患者住院安全的护理干预对策

3.1 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树立护理安全观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的全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3]。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是做好护理安全工作的前提。在护理工作中,要健全和完善各项护理安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加强规范化培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可以利用各种会议、交接班、晨会、查房等时机进行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同时应注重护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提高业务技术水平。临床实践表明,护士的素质和能力与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往往有着直接联系,是维护安全护理最重要的基础[4]。

3.2 加强护理管理职能 护理管理者应结合护理安全危险因素与护理安全差错事故的实例对护士进行安全护理教育,吸取教训,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3.3 合理配备护士人力资源,保障和提高护理质量 临床护士人力配置与护理质量、护理安全密切相关。故应加强意外事件多发时间段(如中夜班)的护理力量,动态安排人力资源,确保患者安全。

3.4 加强护患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意外隐患 护理人员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在工作中使用文明语言,主动与患者沟通。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耐心进行解答。并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使患者重新树立自信和自我价值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与健康状况。对于有轻生念头的老年患者应及时疏导患者情绪,避免意外伤害。

3.5 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安全防范教育 护理人员应制定积极的干预对策和安全措施。利用医患座谈会、护理查房和深入病房等机会,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保健知识的宣教。采用以人为本、因人施教、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反复、耐心宣讲和交代,直至完全掌握。(1)指导安全用药。药物应用的安全性与患者的生命息息相关。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系统功能衰退,对药物的敏感性发生变化,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再加上老年人常需联合多种药物进行治疗,各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率增加。有研究显示[5]:联合过多的药物可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中老年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平均为22.2%。故护士应认真对患者及家属宣教所用药物的作用、使用方式、服药时间与剂量、注意事项与配伍禁忌等,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确保老年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2)指导合理饮食。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宣传合理膳食,选择营养丰富、清淡宜口的食物。(3)指导患者安全活动,合理安排生活作息。

3.6 加强护理危险因素的评估,对每位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正确评估,确立高危人群 对高危患者应在患者一览表、床头做醒目的警示标记,并做好交接班。以便对可能发生意外的患者及时采取预见性防护措施,防范于未然。如:(1)对于需使用保暖设备的老年患者,事先要进行保暖设备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的宣传教育,习惯使用热水袋的患者要告知热水袋的温度及袋包布的厚度。在使用各种保暖设备时,要经常更换部位,不可长时间照射和粘敷一个部位,并经常观察保暖部位皮肤情况,以防止烫伤的发生[1]。(2)对有跌倒相关疾病因素的老年患者应做好交接班及醒目标志,使医务人员对患者跌倒的高危险性一目了然,从而给予特别注意;积极劝告易跌倒的老年患者尽量使用拐杖,拐杖对于防止老年患者尤其对于患有关节病、骨质疏松、行走受限的老年人跌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穿着应合适,避免衣裤过长、过大,鞋不跟脚;某些药物如麻醉药、镇静催眠药、抗焦虑抑郁药、降压与利尿药、扩血管药等药物可以影响患者的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易引起老年患者的跌倒[6]。故对服用镇静、安眠药的老年患者,应劝其未完全清醒时勿下床活动,服用利尿药、泻药的患者,应安排离卫生间近的床位,尽量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发生。(3)对于有吞咽困难的老年患者应给予缓慢喂食,不可催促,防止噎食及呛咳,选择舒适的进食,避免误吸的发生。有视力障碍的患者,要将食物的摆放或标记告诉患者,护士发药时,一定要亲自看着患者服下,切忌将外用药装在内服杯里,以免发生误食。(4) 对于出现过激行为,有自伤或他伤行为的老年患者,应加强看护,必要时使用保护性约束[7]。约束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约束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患者的安全,说明保护性约束的必要性,同时要注意对患者的尊重。使用约束带时松紧适宜,以能放进2个手指为宜,不可系活结,定时放松被约束肢体,并严密观察被约束肢体的情况。

3.7 加强病房巡视工作,给予老年患者多关心,多问候,多观察 了解和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主动帮助有需要的患者,如上下床、坐立、进餐、如厕予以搀扶,信号铃及常用物品放在随手可及之处,夜间在床边放置便器等。

3.8 改建病房及住院环境的安全设施 (1)病区的走廊、楼梯口要设椅凳,以备行走时短暂休息;走廊、楼梯、厕所及浴室要设扶手,老年人的卫生间,最好是坐式位置。床单元设置合理、病床高度适宜并配有护栏。(2)减低环境中威胁的措施,如减少床边的杂物,固定好床脚刹车,安置床边灯及洗手间夜灯等。(3)改善病室环境,与后勤部门通力合作,保持地面的干净和干燥。病室内物品放置有序、病区走廊安装醒目的安全提示牌等,以保障老年患者在病室、楼道内活动的安全。

4 小结

社会老龄化给护理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如何确保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安全,是我们护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我们一方面要正确评估老年人身体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创造适合住院老年患者的生活环境,同时对老年患者进行防护措施的宣传,提高老年人的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护理人员要增强护理安全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护理服务,以促进老年患者的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余莉.营造心内科病房护理安全文化的探讨.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8):734-735.

2 卢金莲.提高自身保护意识,防范护理纠纷.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0):611.

3 绍山,孙方敏,黄始振.现代护理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49.

4 周立宁.营造安全文化防范差错事故.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2-193.

5 孙宜萍.老年患者的合理用药.世界临床药物,2005,26(9):523-527.

第5篇

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12月我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静脉输液1 586例,出现药物外渗35例;针眼出血13例;血回流堵塞针头10例;回家途中出现不适3例;延时观察皮试结果11例。

1. 1输液安全隐患因素

1. 1. 1社会因素:我国现有国情为独居老人多,无人陪伴,通常一个人前来就诊。护士不仅要进行输液操作,还要应对老年人的生活护理,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操作准确度。医生及患者偏好输液这种治疗方式,管理制度不完善,要求不严,激励机制欠缺等。

1. 1. 2护理人员因素:人员配制不足,护理人员不足,排班不合理,搭配不当,对患者的呼唤没有及时应答,没有及时更换液体,引发回血,使患者不满情绪明显增强;患者多,时常出现多个输液人员同时拔针,护士没有时间帮助有困难的老年人按压针眼,导致出血,引起患者的指责;按规定患者输液结束后,需留院观察半个小时,因护士无暇认真交代,导致患者直接离去,途中出现不良反应,引起纠纷等。少部分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护理技术不达标,造成操作失当,违反操作规程,静脉穿刺失误或固定不佳,也会导致药物外渗等。

1. 1. 3老年患者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大,机体衰老,肌肉、关节、平衡、运动能力下降,容易摔倒,骨质疏松易出现骨折;感觉功能下降,包括视力、听力、体表的冷热、疼痛等感知功能下降,容易出现听不清、听错名宇,自我观察是否有渗出、输液的速度及进程能力差;男性患者前列腺增生尿频、尿急、反复上卫生间次数多;有的老年人患有轻度精神障碍(如脑梗、中风后遗症、阿尔默海茨综合征等),性情偏执、好激动、多疑;还有的老年人患有基础病,长期使用多种药品,容易忽略配伍禁忌与相互拮抗作用;甚至还有不少老年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突发意外可能性大等。

2安全隐患相应的对策

2. 1注重科学管理,重视护理人员的配制:适当增加护士力量,实行弹性排班,增加高峰期上班人数。规范护理操作,增强考核力度,将护士的工作业绩与绩效和晋升挂钩。

2. 2提高安全意识,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实施护理,护理人员首先需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特别是《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等相关知识要多了解,多掌握,提高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安排专人巡视观察输液速度、渗出、有无不良反应,协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如厕、按压拔针部位等。

2. 3重视个人修养,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贯彻落实三好一满意精神,弘扬中华传统,尊老敬老,语言文明,态度亲切。

2. 4提高业务水平,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利用下午等相对空闲时间组织业务学习,护士不仅要掌握输液的相关理论和技能,还要掌握药物的性能、配伍禁忌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组织护士学习老年人常见疾病的观察,输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并发症及急救方法,确保抢救药品齐全,抢救设施保存完好。

2. 5运用沟通技巧,提高与老年人的沟通质量:主动与患者进行交谈、沟通,耐心倾听老年人的诉说,了解患者的认知能力,请同时输液的患者对老年人给予关注与帮助。由于护士力量有限,交代老年患者(80岁以上)及残障老人尽量有亲属陪伴。

2. 6开展健康宣教,争取老年人的理解与配合:对老年人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明确用药目的,对输液的注意事项进行充分而又详细地了解,观察用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工作中落实各项告知制度,要有耐心,详细告知皮试时间、输液瓶数、输液滴数、药物的不良反应、避免液体渗漏等,让患者心中有数。

3结果

通过全面细致的护理措施,提高了社区输液厅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和纠纷的发生,提高了服务满意度。

4体会

第6篇

1.老年病患跌倒发生率概述

相关研究数据表明,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出现跌倒状况的人数比例达到了1/3。曾有相关学者对社区卫生站中的310名老年人进行了调研,整理数据得出其跌倒发生率为44.19%,而得到预防跌倒健康知识宣传教育的老年人跌倒概率则会明显降低。有学者曾对北京10所医院中老年病患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护理安全问题的发生率极高。1997年,英国学者曾对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研究[1-2]。结果表明,在女性病患中,65岁~69岁病患跌倒的发生率占到了30%,而85岁以上病患跌倒发生率则达到了50%以上。而在男性病患中,65岁~69岁病患跌倒的发生率占到了13%,81岁~84岁病患跌倒发生率则达到31%,且跌倒状况的发生率与病患年龄之间呈现出正比例关系。文献曾报道,老年人在夜间出现跌倒状况的概率达到了33%,其主要的原因为在上卫生间时不慎跌倒。跌倒状况的多发性将会导致病患原发疾病进一步加重或是引发其它问题,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及威胁。

2.老年人跌倒危险因素评估

2.1 内在危险因素评估

2.1.1 性别、年龄

马红颖等学者曾对某医院1年内所收治的360例老年病患进行了调研[3-4]。结果表明,在住院期间曾发生跌倒状况的病患例数为134例,所占比例为37.22%。而年龄范围为65~74岁病患跌倒的发生率达到了25.5%,处于75~84岁病患的跌倒发生率达到了41.42%,在85岁及以上的病患跌倒发生率则为61.90%。还有学者曾对上海某地区的1655名老年人进行了调研。最终结果表明,在1年内,发生跌倒状况的人数为130例,其中男女人数分别为35及95人,所占比例分别为26.90%及73.10%。由此可见,老年人病患中,不同年龄及性别病患出现跌倒状况的风险概率也有所不同。因此,在相关的危险因素评估中,应将年龄、性别因素纳入进去。

2.1.2 感觉、神经系统功能

感觉系统主要包括的内容为视觉、听觉、前庭、嗅觉、本体等[5-6]。而老年人视觉分辨率、空间、深度感等指标因素的降低,传导性听力损失、老年性耳聋等问题的出现也会导致病患身体平衡系统能力降低。中枢控制、反应、协同运动能力的进一步下降也会对老年病患跌倒状况的发生产生影响,增加其发生的风险概率。

2.1.3 平衡能力及肌肉力量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平衡系统能力损伤是老年人跌倒问题发生的关键性预报指标,主要的外观特点表现为老年人步态的变化:步行时伸髋、伸膝等角度逐渐减小;而屈髋、屈膝等角度则逐渐增大。老年人的步行幅度及速度均明显减小,整体的步行能力逐渐下降。另外,肌力减退同时也是老年人平衡能力及步态失稳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可作为老年人出现跌倒状况的单独性的危险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肌力强化训练能够帮助有效增加老年人的肌力,且能够将与跌倒问题出现的相关影响因素――步态运动学参数做有效改善处理。

2.1.4 疾病的评估、筛选

疾病的产生发展会致使老年人的机体出现病理性的变化,进而对其感觉、中枢神经、肌力协调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经相关研究后发现,大部分的老年病患在出现跌倒状况前,其身体上会出现一些预兆性的不适状况。有部分慢性疾病虽然在统计学上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化,但并不代表其与跌倒状况的发生不存在联系。许多研究结果均将老年病患有无3种或以上慢性病作为表明疾病与跌倒状况发生之间存在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7]。而且,老年病患身体上所患的慢性疾病种类越多,其出现跌倒的危险性因素也就越大。

2.2 外在危险因素评估

2.2.1 环境因素

相关研究报道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居家生活中发生跌倒状况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环境因素,其比例占到了51%。较为常见的环境性危险因素主要是指:物体绊倒、地面滑湿、光线昏暗、携带物品偏重等。另外,家具摆设不合理、座椅过软等因素也会给老年人的日常使用造成困难、不利影响,增加跌倒发生风险概率。

2.2.2 防跌倒意识、行为

大部分的老年人自身具有一定程度的防跌倒意识及行为,但是在日常生活行为上会出现忽略的状况。美国学者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独居老年人发生跌倒状况的危险性极大[8]。李萍萍学者在研究中发现,防护工作人员自身的防跌倒意识、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意识、相关管理规章制度等的健全完善性均是需进行着重评估的院内管理因素[9]。另外,老年人的跌倒史、身体营养状况、运动状况、生活自理能力等均是需进行重点评估的指标内容[10]。

3.老年人跌倒护理干预措施

3.1 护理流程管理

杨美艳在老年人跌倒状况发生的研究中发现,采用流程管理的干预措施能够获取到较好的效果[11]。流程管理干预是一种较为新型的管理思想及方式,主要是指采用科学、合理的步骤全面开展护理工作及解决一些突发状况、问题。流程管理的具体步骤是指:防跌倒管理团队的成立、高危跌倒筛查告知、防跌倒针对性措施的采取实施、跌倒处理流程等[12]。而流程管理的内容主要为:在发现病患跌倒状况时,护理人员应立即与相关医师联系,并守在病患身旁,对其采取基本的处理措施。如果病患身体状况允许,则可将其转移至病床上。待医师到达病房后,对病患的病情及跌倒创伤进行检查及治疗,认真记录病患跌倒的经过及原因。科学优化处理的流程管理方式在应用中,能够帮助护理管理人员及时发现找出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性问题及弱势环节,对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做重点改善处理,以此帮助有效提升护理工作效率,为病患带去更为优质的服务。

3.2 疾病治疗、合理用药

林何梅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疾病、药物应用因素与老年人跌倒状况发生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关联[13]。并对病患采取了相应的疾病治疗、合理用药护理干预措施。具体操作为:对老年人的原发基础病积极进行治疗,全面改善其疾病状况。社区作为基层性的医疗组织,需对社区老年人定期进行全面化的身体检查,主要的检查部位为中枢神经、感觉、肌肉系统、视力、骨骼等状况。以最终的体检结果作为评价用药状况的指标数据[14]。在确保不会对整体药效产生不利影响的状况下,尽可能的在用药时将药剂量降到最低,并尽可能的减少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的概率。指导病患严格遵照医嘱进行服药治疗,严禁出现随意停药、改变服药量的状况。另外,如果老年病患服用抗精神、抗高血压药物进行治疗,在其治疗期间下床活动时需确保处于完全清醒状态。且需借用备用拐杖、助行器等工具帮助。苗晓菲也提出,对于一些服用利尿、降糖药物的病患,应严密观察其用药反应[15]。教育老年人不要随意用药,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

3.3  加强环境安全检查

杨启英曾对216例老年住院病患采取了一系列预防跌倒干预措施,其中一项便是针对环境安全的[16]。杨启英提出为了进一步降低老年病患跌倒状况的发生率,需在厕所、浴室等处的墙上进行安全扶手的安装。而且所有的地面均需保持干燥,以此增强其安全性。病患在入院后,护理人员需指导病患全面了解医院、病患的周边的环境,重点说明一些易跌倒区域,指导病患加强重视度,如楼梯、厕所等。

相关研究学者还提出,在防跌倒护理干预工作中,对于病房的安全设施、护栏、约束带等也需定期进行全面严格化的检查,进一步加大其资金投入。在卫生间、开水间等处增加一些防滑垫的铺设数量[17]。与此同时,对于意识尚不清醒的老年人增加约束带。针对夜间跌倒发生率较好的情况,还需在病房周边增加地灯照明,配备好相关的床档。

3.4 加强健康宣教、合理饮食及锻炼

相关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无跌倒史的病患其防跌倒意识、行为均要明显比存在跌倒史的老年人优良。防跌倒意识、行为评分是呈现出正比例关系的[18]。所以,科学优良的防护意识及行为对于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而言,其意义极为重大[19]。

陶玲云曾对住院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评估,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20]。其中一点便是在护理工作中加强健康宣教、合理饮食及锻炼。在院内及社区对老年人及其家属进行防跌倒健康知识的宣教护理,指导老年人及其家属了解到应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的避免出现一些易引发跌倒的危险行为,以此有效降低跌倒状况发生率。另外,还需指导老年人在生活中尽可能的多食用一些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较大食物。增加蔬果的食用量,确保大便通畅,增强体质。积极鼓励一些存在跌倒风险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适度合理化的运动锻炼[21-22]。

第7篇

目的探讨护理专业本科生的老人观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西安市某高校在校护理专业本科生进行研究。结果护生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总分为(55.62±8.58)分;护生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总分为(51.64±21.61)分。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外在特征”得分和总分高于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P<0.05),农村护生的“内在特征”得分高于城镇护生(P<0.05),三年级护生的“文化传承”得分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护生(P<0.05)。结论护理本科生对于老年人的整体认识处于中等水平,对于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处于中等水平,在护理教育中应注重改善护生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提高护生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水平。

关键词:

护理专业;本科生;老人观

人口老龄化不但给我国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对我国老年护理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提高我国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缓解我国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均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本研究试图从家庭和社会的角度,将老人观分为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和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两个方面来对护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老人观现状,为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基础资料,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西安市某大学2012—2015级在校护理专业本科生为调查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1)一般资料调查表:包括参加志愿者活动与否、年级、独生子女与否等。(2)老人观量表:选用蒋丽等[1]编制的老人观量表,共42个条目,分为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和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两大部分。分别采用语义差别法(SD法)和李克特4点计分法评分,分数越高说明护生对老年人的印象越好、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越清晰。本量表将护生对于老年人的整体印象分为外在特征、人格特征、内在特征3个方面,将护生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分为家庭核心、安全基地、亲情纽带、文化传承4个方面。经检验,老人观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95,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0,说明本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收集资料的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问卷,护生独立完成后当场收回。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8%。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及统计描述与分析,用百分率、(x±s)表示,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469名调查对象中,373人(79.5%)参加志愿者活动,96人(20.5%)未参加;一年级158人(33.7%),二年级141人(30.1%),三年级170人(36.2%);普通护理专业337人(71.9%),涉外护理专业132人(28.1%);独生子女156人(33.3%),非独生子女313人(66.7%);来自城镇的185人(39.4%),来自农村的284人(60.6%)。

2.2护生老人观的得分情况

2.2.1护生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

调查对象在对老年人整体印象各个维度的得分及总分为:外在特征(18.74±3.69)分,最高分30分,最低分9分;人格特征(18.87±3.22)分,最高分30分,最低分11分;内在特征(18.01±3.09)分,最高分25分,最低分8分;总分(55.62±8.58)分,最高分85分,最低分34分,得分均处于中间水平。

2.2.2护生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护生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处于中等水平,各个维度的得分及总分为:家庭核心(11.36±5.60)分,最高分38分,最低分0分;安全基地(15.97±6.84)分,最高分49分,最低分0分;亲情纽带(13.36±5.57)分,最高分18分,最低分0分;文化传承(10.94±4.67)分,最高分15分,最低分0分;总分(51.64±21.61)分,最高分95分,最低分0分。

2.3不同人口学资料的护生老人观的得分情况(见表1~2)

表1显示:在“外在特征”和“总分”两个方面,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较不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得分高(P<0.05);不同户籍的护生在“内在特征”方面的得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护生在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独生子女与否方面的老年人整体印象得分和总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2显示:不同年级的护生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方面的得分和总分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比未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在老年人“外在特征”和“总分”两个方面更高(P<0.05),说明参加志愿者活动的护生对老年人的整体印象更好。陈冬青[2]认为:大学生与老年人的实际接触能够促进其对老年人的“肯定”印象,可见志愿者活动能够提高护生对老年人的正向认识水平。来自农村的护生较来自城镇的护生在老年人“内在特征”得分方面更高(P<0.05),这可能与护生的成长环境及成长经历有关。在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方面,三年级护生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得分高于一年级和二年级护生(P<0.05),这主要与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开设有关。陈曦等人[3]认为:医护工作者对于老年人的态度越正向,其对老年人的照顾行为和照顾方式越积极。可见,老年护理学课程的开设能够改善护生对于老年人的印象和认识。刘宇等人[4]认为:老年护理要以老年人为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需要考虑其健康问题及护理措施。因此,促进我国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不但要从老年护理课程入手,还应注重加深护生对老年人的正面印象,提高护生对老年人家庭作用的认识水平,多开展关爱老年人的志愿者活动,从多方面入手,加强护生对老年人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蒋丽,高健,金昌德.护理本科生老人观及服务老年人态度的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3,28(9):61-62.

[2]陈冬青.中日大学生的老年人印象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3):89-90.

[3]陈曦,高玉霞,刘丽丹.国外调查医护人员对老年人态度测量工具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社会,2010,23(5):82-86.

第8篇

你的家庭中的老年人是宝贵的。你的父母和祖父母可能需要专门的照顾和照顾。然而。工作或其他强迫会让你远离。你不能投入你想花的时间。如果你担心老年人。你联系丹佛的老年人,护理中心。老年人可能需要帮助洗澡。吃饭。散步或日常生活。丹佛的老年护理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可以确保他们得到专业人士的照顾和照顾。他们知道自己的责任。你爱的态度去执行。照顾者在他们所照顾的人心中留下了他们的印象。文章阐述了一些,因素。将帮助你选择安全和有能力的照顾家庭。安全性当你雇用护理人员进行老年护理时。

必须确保你连麦的家庭成员在安全的守中。并由经验丰富。负责任和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照顾。了解中心在任命员工之前是否进行了广泛的背景,调查。以及每个护理人员是否有干净的记录。您的家庭是否有残疾或身体残疾的成员或需要帮助的老年人?他们的安全是首要的。确保向丹佛专家那样提供老年护理的护理人员以前曾与老年人合作过。并且能够耐心和负责任的处理,他们。您应该有权选择,您认为可以承担重要角色,并在一天中的任何时间都可以使用的护理人员。服务对于丹佛的老年人护理。你应该雇佣一个提供一系列服务的中心。有时。照顾者可能被要求提供个人家庭护理。包括卫生。喂食。穿衣。按时给药等。有时。它们可能被要求履行家务服务。包括做饭。清洁。购物的。老年护理包括一件简单的事。如陪伴。

如果你不在家。父母或祖父母会感到孤独。而照顾者会成为真正的伴侣。陪伴他们做家务,货代他们散步。这不仅保证了他们的身体健康。也保证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护理人员应接受基本急救培训。一店他们能够处理紧急情况。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对于老年。人护理。请能够根据您的需求定制服务的护理人员。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规则和价值,体系。照顾者应该能够适应环境。灵活性也是一种理想的美德。因为在丹佛。当涉及到老年护理时。护理人员可能需要多待几个小时。或者根据需要提前来。家里的长辈一辈子都在扶养你。供养你。现在他们已经到了生命的黄昏。他们只配得到最好的。他们所需要的只是同情和爱。通过选择合适的照顾者。你可以给他们一个美好。满足和幸福的生活。如果您需要丹佛老年护理或您家庭中的丹佛老年护理。泽信选择中心和护理人员。

第9篇

【关键词】老年住院患者 跌倒 护理干预

随着人口结构的老龄化,老年人意外跌倒也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文献报道65岁以上老年每年约有1/3的人跌倒1次或多次,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1] ,老年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环境的改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的影响,容易发生意外跌倒。因此,探索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相关因素及早进行护理干预,对避免纠纷、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现将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干预措施探讨如下:

1 跌倒的相关因素

1.1 生理因素 :随着年龄增加,平衡功能和步态稳定性随之下降,加上活动越来越少,跌倒危险越大。再者老年人视力、听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膝关节活动受限均可发生跌倒。

1.2 疾病因素 :急慢性疾病的病理性改变,可能影响感觉输入,如一些影响脑血流灌注及氧供应的心脑血管疾患、糖尿病病人低血压、性低血压均可导致病人头晕、体力不支而跌倒。

1.3 药物因素 :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用药后可能产生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是跌倒的危险因素,这类药物包括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以及任何影响人体平衡的药物。如患者使用利尿剂或使用镇静剂时,增加了入厕次数或精神恍惚所产生意外。

1.4 心理因素 :老年人自我认知欠缺,对自身能力存在过高的估计,对危险性认识不足,由于不愿意麻烦护士和家属,再未请他人帮助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意外跌倒。

1.5 环境因素 :老年人由于存在步态不稳定及平衡功能差的问题,病房灯光不足或无夜光灯;地面不平、太滑或有积水;通道有障碍物;病床高度不合适,床栏、呼叫器不会使用;床椅不稳;浴室、厕所未装防滑垫和扶手等这些许多习以为常的环境因素都可导致跌倒。

2 护理干预

2.1 做好易跌倒高危人群的评估:老年病人由于生理、心理、疾病、药物因素极易发生跌倒,责任护士对入院的老年病人做好评估,采用《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表》[2],该表评估患者年龄、跌倒史、陪人、活动功能、视听平衡功能、头晕及性低血压、用药物情况及体能情况8个项目,共23项内容。每一项累计分值中,4分为高度危险性。对于中、高度危险性的患者,在护理交班白板上登记,患者床头悬挂跌倒警示牌,严格巡视及床旁交接班制度。

2.2 加强健康宣教:帮助新入院老年人分析发生跌倒的相关因素,给予充分的讲解、指导,让老年人明白跌倒的不良后果以及自我防护措施。对新入院跌倒评分0分的患者讲解跌倒的风险及预防跌倒的意义,讲解及发放“预防跌倒十二知”,介绍病区环境、摆设、用物的特点及注意事项。对患者实施入院后进行连续且有针对性跌倒宣教,直到患者掌握。同时护士要从思想上引起重视,熟悉有关的安全知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做好预见性护理,同时做好家属或陪护的宣教。

2.3 开展心理护理:加强对高危患者的安全宣教,让老年人正确认识自己的躯体功能状态,改变不服老、不麻烦人的心理;营造充满活力的生活氛围,增加交流的机会;保持平和的心态,提高防范跌倒的意识。

2.4 营造安全就医环境:病室布局合理、安全;光源充足,夜间设置脚灯;通道无障碍物;物品放置有序,将病人经常需要的物品放于随手可得的地方,保持地面干燥,可使用防滑垫;调节床的高度,固定好床脚刹车;在病室走廊、浴室、坐便器旁安置扶手,经常检查扶手的稳定性;呼叫器安装在病人能触及的地方,教会病人使用床头呼叫铃; 危险环境要有警告标志,对于意识不清的病人,使用床边防护栏、约束带或专人看护[3]。

2.5 合理用药,预防药物影响:护士应严格监督患者用药情况,教会病人、家属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指导病人按时按量、正规用药,落实好“服药到口,咽下离开”制度,防止老年人漏服、多服药物。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使用有副作用药物的患者,如服用镇静安眠药的病人,嘱其意识要完全清楚才能下床;应用降压药、降糖药、利尿药时,嘱其缓慢改变,预防性低血压。

2.6 提高护士安全意识:重视在职人员培训,使每个护士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和跌倒评估及预防的相关技能,能辨别高危人群,熟练运用护理干预技能。跌倒多发生在夜间或清晨,尤其是清晨05:30~07:30,这段时间病人刚起床,走动多,公用洗手间使用频率高,地面往往较湿,加之清晨机体生理功能处于较低水平,应急能力差,易致摔跌;清晨护士正忙于各种治疗操作,对病人的关注较少。为此须加强尤其是早晨的护理力量,主动做好晨晚间护理。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自身的心、脑血管等疾病是机体衰弱、身心功能退化、平衡失调以及不适宜的生活环境容易跌倒,所以老年人跌倒的护理重在预防,入院后正确评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 通过对高龄患者跌倒相关因素的分析、风险评估,有利于了解老年患者护理需求、心理需求和健康需求等,及时发现老年患者的各种变化,创造适应老年人特点的生活环境,同时对老年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的宣教,并针对每位老年患者容易引起跌倒的原因及危险因素及早的进行护理干预,大大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预防老年人跌倒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付成华.防止老年人跌倒的护理干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5):8630~8631.

[2] 姚丽文,侯黎莉.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与评估表的建立[J].上海护理,2005,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