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08:31
导语:在电气专业特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培养方案体系构成及培养目标
为解决传统培养模式下,单一地灌输学生专业知识、学生知识面窄、综合能力差等问题,学院提出“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完满教育”的有机融合,围绕中心,努力培养“完整的人”。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专业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通识教育重在开阔学生视野,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完满教育的目标是努力培养学生具有优良品格、气质和综合能力,大力提升学生的情商。在2014级培养方案中进行了大幅度的修订,增加了完满教育模块,以及增加了通知教育学分比重,各个模块所占学分比重见表1。培养方案的体系重新构建,体现了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具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并突出专业特色,重点培养电力系统、智能建筑行业应用型人才(专业教育);积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识教育);并重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发展(完满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交流能力、批判思维、勇于质疑、专业创造、知识面广,即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化视野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综合性应用人才。
二、专业教育模块课程设置突出专业特色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发展历史悠久,学科综合性强,传统的电气工程专业以强电为主,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电子技术、信息和控制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电气行业工作人员只掌握传统“强电”的知识已经无法胜任工作,并依托学院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结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所在自动化系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科群”平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模块需培养学生掌握强电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掌握信息和控制科学的知识,形成强弱电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到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电能,涉及电能行业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社会需求量大。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的发展迅猛,成为国家基础能源的支柱。近年来,电力行业重点发展特高压电网、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等,需要高校为其提供大量的技术人才。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建设,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十分迅猛,各种计算机、电子信息、控制技术等融入智能建筑项目中,智能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建筑业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筑电气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十分巨大。因此确立了“电力系统、智能建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并以此作为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侧重点。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时,考虑学生需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基础知识、技术,如电路基础、电子技术、控制理论、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还需掌握体现专业特色的知识、技能,课程设置见表2。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在电力、电气、建筑、制造、轨道交通、安装工程等行业,从事电力系统与电气装备的设计和运行、电气设计运行与维护、供配电系统、智能建筑设计、电气工程建设与技术管理工作,也可从事电力电子、电气传动、仪表等技术领域的工程设计、运行与维护工作。为更好地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所有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均采用小班教学,同时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增加了实践课程学分,并且适当减少了验证性实验课,增加了锻炼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课,如增加建筑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课程设计、供配电技术课程设计等。
三、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
通识教育与完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综合的领导才能——“完整的人”:(1)具有全球化时代公民的义务和权利意识、道德的基本要求,做到诚实守信,并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意识。(2)较强的写作、表达能力,并具有在社会交往中的基本礼仪以及谈判技巧,以提高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3)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开拓创新,孜孜不倦地寻找答案、追求真理。(4)具有艺术修养,热爱艺术、享受生活,让学生了解他们既是艺术、思想、价值等传统的产品,也是这些传统的创造者;具有人文艺术的创意理念,形成专业与创意相结合的能力。(5)团队精神和有效的协调能力,使学生具有应变能力,培养学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通识教育由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版块、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版块、艺术创作与审美经验等六个版块构成,设置的课程有信息技术与社会、从小说到电影等课程。完满教育搭建了艺术实践与欣赏、竞技体育、精品社团活动、志愿者服务等一体的“完满教育”平台,以及开设名家讲坛、名师课堂等。
四、结束语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人才培养;构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55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和通信载体的不断提升,工业4.0、微电子和“互联网+”信号的释放,使得人们的生活生产越来越离不开电力行业的支撑。一方面,新技术和新载体在电力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另一方面,电力工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作为培养电力行业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一直以来是为电力输送人才的老牌专业。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教学体系、设计培养模式、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是时代赋予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难题,也是高等学校专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使命。
1 构建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要培养的是“知识、能力、素质”,集三位于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的人才首先要具备电力系统强电知识和技能,在关于电机、发电厂、电压及电力系统方面,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对其进行深入了解,灵活运用继电保护、电力电子等方面的知识,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具备电力系统控制和通信两方面的弱电知识技能,无论是计算机控制、微机保护、嵌入式系统、电气控制与PLC,还是信号与系统、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都能够驾轻就熟,灵活运用与把握。除此之外,该专业还要实现校企合作,让企业技术人员融入师资队伍,将行业前沿融入课堂教学,将研究过程中的科研成果纳入教学管理,实现课堂教学同步化、实践项目层次化、课程设计综合化与毕业设计实战化。好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层层深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实践项目有机融合起来,通过专业课程的设计,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经验,设计一些题目,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根据时展的现实需要,选定毕业设计题目,在相关导师的指导下,实现自身专业运用知识的巩固与提高。
1.1 专业定位与专业特色
从专业定位和专业特色来说,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掌握电气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专业研究开发能力的,集设计、规划、运行、管理为一体的宽口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改该专业对人才要求的重点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要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能够在面对电力工程相关技术问题时,独当一面,反思成才,成为行业中技术能手。
1.2 人才培养体系结构
现阶段的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往往是结合自身学校的特点,并没有真正适合专业学生的发展需要。因此,探讨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是要建立需求导向,以专业人才培养为需求,而不仅仅是考虑学校的人才培养方便。建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以电力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知识、能力、素质分析为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通过通识基础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教育模块和专业英语教育模块,完成好课程间知识的衔接与联系,形成富有专业特色的电气方向和输电线路方向两个“战略体系”。
1.3 课程设置“厚基础,宽口径”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有机融合,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原则,在课程设置上,努力权衡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将两者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统一起来。专业应用课程更多的体现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特长和培育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自身所需,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在兴趣的引导下,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实现“有专才”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学科基础课上,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求,将认知学习、金工学习、电子工艺学习、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结合起来,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最为基础的综合素质能力。
2 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需要促进人才培养,保证人才培养具备相应的措施。除了具备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渠道外,还有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在保证教师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现人才培养教学过程的监督管理。因此,好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一整套的人才培养保障措施。
2.1 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进行保障和维护,学校实施人才培养计划,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各专业需要根据学校情况及电气工程相关情况,量身订制教学大纲,选用和实践结合紧密相关的教材,允许学生自主选课。好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有弹性学制、改革考试制度、学分互补制度和实习加分制度,能够保证相关的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不仅仅要满足行业需求,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体现人才培养特色,从源头上和制度上为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就不能够保证人才培养的规范化和规矩化,也不能保证专业人才培养的常态化。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在于师资力量的保障。优质的师资力量能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灵活教学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能够掌握行业信息的师资队伍,充分利用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机制,采用不同的聘任办法,以较为优秀的政策和办学条件吸引优秀人才的加盟。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电气化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人才资源库,在学历层次和进修学习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高学历人才,能够使得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开放化和多元化,也能够使得师资队伍兼具教学、实践、科研多方面的能力,在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方面,塑造新的优秀的教师团队。
2.3 培育教学监督机制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高校所培育出来的人才需要与社会要求相吻合,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从来就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内部事情,其更多的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监督与认可。人才培养方案在经过教学单位的审核及研讨后,需要听取社会各界的相关建议,学校各级部门要逐步建立监督核查机制,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权威性和科学性,相关的教学参与部门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合理安排课程中教师与教学环节,规范教学管理,设置教学安排,分配课程学时。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严肃性,教学监督机制具有一定的反馈性,要通过加强对人才培养方案的监督管理,确保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
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我国现阶段培育行业人才,适应多元化、分层次发展,促进理论技术革新,使专业知识与社会发展联系更为紧密,促进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发展,实现电力行业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发展。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参与进来,根据实际发展需求,反思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索、实践、完善,搭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新平台。
参考文献
[1]刘秀莲.应用型高校的宽口径招生与窄专业方向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1).
[2]何成辉.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12,(6).
[3]冯晓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及课程改革的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8,(5).
[4]李凤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
[5]马景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5).
1.教学目标和方向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明白学习专业英语的目的、重要性及专业英语在工作中的实用性,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有足够的重视。
2.教学内容一般的电气专业英语的教材内容比较枯燥,大段的专业文章和大量的专业词汇,令学生望而却步。鉴于此类情况,我对专业学习内容进行改造。在现阶段英语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加入了电气专业词汇。让这些生僻难记的专业词汇变身为普通生词,穿插于日常对话之中。力求在潜移默化中,把电气专业英语嫁接到基础英语里。
3.教学方法本堂课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线,附加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获得较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教师可以拿专业课上常用的仪器仪表、电气器件等英文说明书、常用数学符号和公式的读法及面试常用语等与他们学习、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而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又很少涉及的知识让他们学习,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课的热情,使学生重视这门课的学习。
二、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多媒体教学PPT:图片与文字的结合,让学生能清晰明了课堂教学内容。
2.编写学习任务书STUDYTASK:把课堂内容和课堂练习融为一体。课前分发给学生。
3.模拟电子施教板:用于实物教授和练习。
4.电子元器件实物:用于实物教授和练习。
5.选取了代表四个实训室的电子器件,用于模拟场景。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计算机显示屏,键盘等)。PLC实训室(PLC机器组合)。电子实训室(电路板,电烙铁)。电子仓库(电子元器件)。
6.制作场景名称板:用于在小组活动中表示场景的更换。
三、教学组织形式
在本堂课中,撤出了讲台的位置,全班同学围绕教室中心,分成了四组,教师走入学生中间,突破空间距离的限制,调动学生听课的情绪,营造教室的听课氛围。
四、教学设计
(一)总体思路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实物展示和场景转换等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语言输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以groupwork,pairwork,game等活动方式,增添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
1.与学生进行日常对话,复习所学知识。
2.向学生展示电气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图片,并针对图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
【设计说明】
1.口语热身。
2.通过展示与电气专业相关的图片,提出关于专业英语的三个问题,从而切入本课三个任务。
第二步:内容教授任务一:做出具有电气专业特色的自我介绍。
1.学习单词和词组。
2.完成学习任务书上的相应练习。
3.利用所学知识做出具有电气专业特色的自我介绍。
4.教师点评。
【设计说明】
1.学习电气专业和系部名称。
2.在传统的自我介绍的句型中,加入以上词汇,完成具有电气专业特色的自我介绍。
3.让学生完成STUDYTASK上的专业自我介绍。
4.检验任务完成情况。教师在学生单词发音,流利程度方面进行点评。
任务二:能说出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英语名称。
1.学习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表示方法。
2.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加深对单词和词组的记忆。
【设计说明】
1.利用模拟施教板和电子元器件的实物,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实物,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提高记忆水平。
2.小组竞赛:通过小游戏,让四个组的同学以竞赛的方式完成对电子元器件英文名称由熟悉到掌握的过程。单词学习和游戏比赛形式相结合,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输入。
3.学生互相测评和最后集体测评单词掌握情况。
任务三:能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子实训室和电子仓库这四个专业环境下,用英文和他人交流。
1.学习电气专业场景的表示方法。
2.学习重点句型和表达方式。
3.小组活动。各组根据指定内容,编写相应对话。
4.小组汇报。
5.教师分析评价
【设计说明】设计场景对话练习,利用学生熟悉的专业场景,加入对话句型,让学生在掌握范例对话的基础上,举一反三,以小组为单位,编写不同场景的工作对话。既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又加深了对话句型的记忆。
1.利用PPT,展示了电气专业常见的教学和工作场景,如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PLC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子实训室和电子仓库。并引导学生回想在该场景学习和工作中,经常发生的行为和对话。
2.学习范例对话。让学生掌握对话中的关键句型和表达方式。
3.小组活动。在四个小组中,分别放置了相关电子器件,模拟不同的实训室。每个小组根据场景,参考范例对话,编写相应的对话。
4.小组报告。每组推选学生完成项目汇报。单独放置了展示台在教室中央,并用场景名称板来表示场景的更换。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roleplay),完成本组的对话。
5.在每组报告完成后,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点评:对话内容,语言发音和动作表情。
第三步:总结
1.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2.巩固重点单词和句型。
【设计说明】根据PPT中的课堂结构图表,回顾三个学习任务的完成过程。再次巩固关键的单词、词组和句型。第四步:作业利用本堂课所学知识编写对话。
【设计说明】课外作业的布置有利于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使课外作业与任务型课堂融为一体。
五、教学总结和反思
1.本堂课以学生为中心,通过PPT,讨论,小组活动,游戏竞赛,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活动较多,要注意把握好时间,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关键词:职业 电气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当前职业教育各项改革创新的精神及其方向性要求,我们针对省市经济发展趋势,围绕市场对电气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结合电气专业特点,进行技师学院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开发出符合学生实际,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体现学院特色的新课程体系,构建了“456”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456”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456”人才培养模式中的“456”是指“4对接、5一体、6结合”。即:4对接――专业培养目标与电气行业需求相对接,专业核心技能与职业规范相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专业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5一体―― 学校企业一体化,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师师傅一体化,学生员工一体化,顶岗实习与就业一体化;6结合――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专业知识与岗位知识相结合,实训过程与岗位情境相结合,专业教学考核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岗位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相结合。学院在教学模式的探索上,围绕企业需求办学,贯穿“车间是教室、师傅是教师、学徒是学生、产品是作品”的思路,完善“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分段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制订电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高素质电气技能型人才。
二、“456”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根据山东省新一轮区域发展规划,泰安市将依托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充分发挥区域、产业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这就为我们学院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对市场、专业、岗位的分析,依照知识、能力、态度等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课程内容是层层递进、相互渗透,不管是知识结构体系,还是技能结构体系、人文结构体系,它们相互关联,互为系统。经过论证和实践,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构建了电气专业“456”人才培养模式。
三、“45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以教学质量为根本,深化专业课程改革
1.构建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决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规格、质量和水平,我院电气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内容完善、对接紧密、特色鲜明、科学高效的中级、高级、技师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长短结合,以长为主;宽窄并存,以宽为主的专业课程架构。依据行业企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技能大赛标准,确定电气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模式。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以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培养为主线设置课程,同时将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产品标准、服务规范等引入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了“4对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现工学结合的“课岗证一体”和“专业+岗位”多样化的电气专业建设模式,构建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核心课程、校本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校内实训基地一条龙教学体系。
2.优化课程结构
优化课程结构是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的基础。我院电气专业的课程改革,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按照“分段倒推递进”的课程路径,设计技能、知识、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结构,确定课程模块,制订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实际、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依据能力培养行业人才需求的递进发展过程,确立由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为中心的课程模块,形成了多维交互的课程结构。
(二)以提升内涵为中心,打造“双师”教学团队
教师是实施“456”人才培养模式的主力军,教学团队素质高低是能否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学院构建了“四梯级发展、三维度评价”的教师培养和队伍建设的体系,形成了“教师―双师―骨干―带头人”的四阶梯教师成长路径,对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的技能、教学和育人能力进行三维度评价。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点,依托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从相关企业、学校、科研院所聘任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教师队伍,使学院成为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传授技能知识的聚集地。建立国家、省市技术能手、首席技师、有突出贡献技师等高技能人才与学院的合作机制,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经过几年的建设,我院现有电气专业专任教师30人,其中山东省首席技师2人,泰安市首席技师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2人,泰安市有突出贡献技师2人,具有高级职称12人,“双师型”教师15人。教学团队中有专业带头人1人,教学能手3人,校级骨干教师5人,建有泰安市技师工作站。名师荟萃,高手云集,逐步打造了一支结构较为合理,比例基本适当,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技艺过硬的师资队伍。
(三)以校企合作为依托,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1.构建开放办学格局
学院将电气专业校企合作方案嵌入到学生培养方案之中,制定合作模式、合作内容、考核指标(实习鉴定),达成与市内行业重点企业的深度合作,建成4个电气专业校企合作基地。在办学过程上,以企业和社会对技能人才需求为目标,在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制作、教材编写、教师结构、教师能力、课堂教学等环节体现校企合作,建设有效地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电气专业教师到校企合作企业顶岗培训率达到50%。
2.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学院将课堂设置在企业,专业教师现场跟班指导,学生参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在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和掌握技能,并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劳动力支持,创造经济效益。通过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书,制定切合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使学生直接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电气职业岗位(群)知识和技能,实现零距离对接;企业提供实习教学条件并可投入一定设备或资金,改善学院实习实训等办学条件,设立学生专项奖学金等,使学生入学就有就业目标,毕业即可就业。
3.改革实践教学方式
按照“456”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和考核制度以及实践教学质量评估机制,制定技能培养方案,依托技能大赛和鉴定考试将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同时在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教学经费上予以充分保证,构建基础层、提高层、创新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及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依托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确保电气专业都有相对稳定的、契合度高的顶岗实习企业,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锻炼和培训。同时,以技能大赛为抓手,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一名学生在第四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无线电调试工高级组一等奖,填补了我省参加全国技工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以来,此项目一等奖的空白。
(四)以教学质量为根本,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1. 制定教学管理制度
在实施“456”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完善制度为保障,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精神,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形成了目标明确、重点突出、组织健全、保障得力的教学管理机制,用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考、评”等教学全过程,使教学管理由粗放型转向精细化,并逐渐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保证了教学工作有序有效进行,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同步渐进,专业发展与质量建设齐头并进。
2.健全三级监控组织
根据管理的职能,在校、系、教研室实施三级质量监控。学院负责对全校教学质量评估和教学活动的监控;系负责对本系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质量的监控;教研室负责本教研室所任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教学质量的监控。构建了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体系。
“456”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实训情境与岗位场景“零距离”对接,促进了“双证”融通,增强了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学生、家长对电气专业的满意度均达98%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满意度达96%,高质量就业率达97%以上,“双证”率为100%,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Vocational Colleg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Level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Reform
HA Sihua
( Department of Mechanical and Automation,
Chifeng Industry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Chifeng, Inner Mongolia 024005)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lectrical engineering related personnel increasing social dem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Vocational Colleges electrical problem on the basis set forth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reform and make recommendations accordingly respectively, for the layered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electric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level teaching; curriculum reform
1 现状分析――电气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不当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电气专业综合机械、电子、计算机技术等多个学科,课程内容应该是多学科的融合产物,而实际教学不能紧随电气专业发展趋,有些知识正逐步被时代所淘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课时数严重不足,教学内容重复较多,无法在有限时间内达到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深度不够,缺少整体规划;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不能因材施教,部分学生的优势被掩盖,潜力不能得到开发。
1.2 教学设备不达标
诸多高职学校会因为资金不足或规模太小原因导致教学设备不达标,只有少数资金充足或者成规模的的院校具有少量设施(数控车床、铣床等)。设备少,学生实际操作的次数少,加上教学设备随时展趋于落后,学生对新技能的学习受到很大制约。
1.3 师资力量薄弱
教学当然不能离专业师资力量。我国的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年轻教师热情充足,但教学经验不足,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新知识速度慢,知识结构陈旧,都直接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对前沿知识的学习。
除此之外,电气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而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非常少,理论和实践脱节,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导致毕业生因为实践能力很差,很难满足市场的需求;电气专业照本宣科的讲解加上考前划重点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够,不能够在课堂上采用讨论式和引导式的方式进行教学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教学存在的困境。
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科技技术的浸透,电气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专业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学科融合、国外先进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和PLC的广泛应用使我们压力倍增,对相关技术工人的需求与日俱增。学生毕业后,不仅需要教育部颁发的学历证明,还要有劳动部颁发的电工证。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会出现学生理论精通,但实际技能缺失的情况,不能适应未来社会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变化的需要。
大批电气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对职业技术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高职院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的变化为导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从事电气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或工矿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技术管理等实际工作能力。教学体系改革是培养实用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根本途径,只有改变传统电气专业的培养方式,优化课程体系,分层教学,才能使学生适应未来就业市场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高职院校电气专业注重培养该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研究、设备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电气专业的教学方式、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可以推动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改革的研究,解决长期以来高职教学内容难以摆脱传统教育的枷锁、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满足要求等问题;加强高职教育中双证书教育模式的推行,把职业认证与专业课程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结合,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相结合,把教育和就业联系在一起,个人和联系在一起;构建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院校教学内容改革,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建立新的课程标准,加强职业教育培训,规范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对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职业教育体系起到引导作用。
总之,课程的选择及培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培养目标的实现,电气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3 因材施教及分层教学
3.1 科学分层
对于成绩优异、能力较强的优等生,要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其实践动手能力的开发与培养和理论探究方面的引导,完善他们对于电气学科的理解,使他们最终朝着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干力量;理论水平较弱,操作能力强中等生,教师要监督他们的课堂理论学习,在课堂上重点提问这类学生。相反,对理论学习比较擅长,实践方面较薄弱的学生,教师应采取有效的引导,多组织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操作机会,通过重点培养提高中等生的实践水平;学困生一般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自信,对于这部分学生,教师首先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即从电气方面的基础知识入手,让学生掌握其中的基础的理论与技能性知识。为了能让学困生积极探究、主动学习,实现积极教育,教师平时多鼓励性学生,让学生有学习的自信。
3.2 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分层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制订教学计划,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与分层教学紧密相连。根据教学大纲,制订出合理的教学计划,争取实现学生的多元化培养。
3.3 分层备课,分类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参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备课,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区别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设计分层教学的过程,落实分层教学目标;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基础上,根据学生层次的差异采取不同方法进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把握好授课的起点,做好知识衔接过程,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也可以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引导,尤其照顾好学困生,促进学生由学困生向学优生的转化,整体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特长得以发挥。
3.4 制定不同教学目标
对准备深造的学生,依据升学考试制度和考试大纲,加强语数外等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准备就业的学生,教师需要加强职业技能训练。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试标准,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尽可能多的条件,让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对自己作出客观认识。
3.5 动态管理
为了保证学生最佳发展,学生层次确定好后,不能让学生一直停留在一个层次上,因为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把握不准确。学校可通过适时调整,允许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在合适的阶段重新定位,最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4 课程改革的探讨
4.1 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
电气专业高职教育培以社会需求为依据确定培养目标,使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发展,结合生产,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出的学生要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认真的工作态度、创新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是面向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率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掌握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在获取学历证书的同时拿到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
4.2 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打破传统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主体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相关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也得以加强。应对现有的电气专业课程结构进行梳理,重新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依据职业技能来确定课程内容,即根据课程内容改革的需要将核心课程体系划分为基本素质、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三大模块。校方和企业共同确立电气专业专门化方向,开发相应岗位的模块课程,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围绕工作需要进行。例如电气核心课程“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恒压供水系统为教学载体,将控制对象分为九个学习模块。
4.3 确定课程改革的后的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电气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从岗位需求出发,要以工作任务为引领;通过课程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要求更注重应用实践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同时满足教育发展规律和职业教育的特征;从岗位需求出发,培养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例如,在必修课设置实用性强的课程,强化学以致用的思想,如电气CAD、电机与拖动、PLC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4.4 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实践,联系实际,保证教学向健康的建设方向发展,了解当前社会对电气专业的需求,根据需求重新结合电气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理论联系实际。为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加强专业师资队伍的发展,可以重点引进电气专业知识扎实且精通实际操作的人才,并鼓励在职教师进修;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对其进行教学培训。
4.5 考核方式的改革
电气专业可以制定理论与实践成绩考核表,教师依据理论、实验和实习考核细则,评定出学生综合成绩。理论考核注重过程考核,将平时、其中、期末综合考核三个阶段相结合,考虑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出勤情况等因素,考核会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两个方面进行评定,并按一定权重计入课业考核成绩;实践考核以实训成果、报告质量、设备操作按一定比例相加计算。考核工种有电工和无线电装接工,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和自身实际选择1~2个工种进行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职业技能鉴定考核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计为满分,未通过或者不参加的不计分。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培养
0 引言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自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第一次出现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它是建立在电机电器及其控制、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气技术、工业自动化五个专业基础之上的新增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从它的构成上看,今天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更偏向于人们常说的“强电”专业。然而,随着物联网技术和无人操作智能化电气控制设备的发展,现在的电气又离不开所谓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偏“弱电”的支持。现今的电气专业该走向何方,它的专业课程设置又该做哪些调整,值得我们深思。
1 电气工程专业的内涵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理论基础是电气科学,电气科学的理论基础又来自普通物理学中的电学和磁学。因而电气工程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电磁学这一根基。电学是世界现有能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而人类在任何的历史时期都离不开能源。作为电气工程主要研究对象的电能,还是信息的一种载体。磁学作为基础物理学的分支,在电气工程中仅仅扮演发电原理、电磁干扰的角色,渐渐淡出电气工程的研究领域。
早在1878年,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率先设立电气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发电、输电、用电的研究。随着工业的发展,国外的电气工程专业几近成熟后,发展速度渐渐放缓。结合信息、电子、通讯时代的到来,逐渐从“强电”转向了“弱电”的领域。国内传统上把电气工程归为“强电”,而把信息、电子和通讯归为“弱电”。在整个国际环境的影响下,立足国内电气行业发展的现状,目前,电气工程还主要侧重于电能的开发、传输和应用上。但是一些院校已经开始着手以“弱电”控制“强电”,电气专业中加大自动化、智能化比重。
2 电气工程专业的相关性
电气工程专业由其内涵可以看到它的学科渊源,主要以能源和信息科学为支撑,再配以电力系统和电气设备。能源中主要是电能,电气工程不仅生产电还要控制电能的运输和使用。随着国家电力和国家电网的分家,电气工程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又有了发电和输变电不同的方向。这里的信息指的是广义上的信息技术,包含了通信、电子、计算机控制等一系列技术,主要用于对发电、输变电设备的设计、控制和检修。
此外,由于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几乎都离不开电气控制或者电力驱动,电气工程又和机械、自动控制等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非电类专业的学生要学习电工电子课程,而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也要参加金工实习,实现专业之间的了解。
3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宽阔的知识视野,更要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之后,能够较快地适应并胜任工作,可以灵活地运用基础理论和创新思维,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电气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夯实基础知识之上,还要掌握时下电气领域的新技术和新知识。人才培养应处于动态变化中,保留经典基础理论课程,每年根据社会电气岗位技能需求调查,调整专业课程,特别是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程。增大实验实习课程比例,将理论课堂搬到实验室。人才培养重心转移才能带动实践类课程升级,从而锻炼和影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面对现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实际情况,仅仅具有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而在本科培养当中,还要有通识课、语言类课程、应用写作类课程的设置,努力培养出“静则能文,动则能武”,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4 课程体系的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立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它应当符合国家高教司对本科人才培养的要求,并结合各自专业发展的方向和特色,结合不同学校对电气专业的定位而设立。电气工程专业在经过整合与调整之后,可以有高电压、发电、输变电、配电等众多方向。在今天进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大环境下,课程体系的建设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也就是要立足专业,走向应用。这就要求加大实验、实践课程的比例,着重实操课程的教学。以“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为例,大多数院校采用48~56课时的教学量,其中实验部分应至少安排16~32学时。把课程三分之一的时间放在实验室,通过实验验证理论,通过实验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更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专业课设置方面,要加大选修课的选择范围,以供不同方向和就业需求的学生选择。随着电力行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发电厂与电力运行单位的分离,使得学生在就业选择时要面临不同方向知识的考核。这也对课程体系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学生全盘掌握显然不切实际,那么如何进行课程分类,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给学生提出备选预案,不失为一种教育导向。
参考文献
[1] 唐志平,过军,田鸿发,史建平.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J] 常州工学院学报.第18卷第3期. 2005.6
[2] 张红霞,王雷.高校创品牌特色专业探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电气专业人士还经常需要查询各类电学资料,而很多资料都是冗余的,如何快速地在茫茫资料群中找到所需要的资料的确也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此外,他们还经常需要进行电学相关公式演算,而这类公式计算通常都是相似的,只是输入及输出不同而已,因此他们仍然需要进行着重复的劳动。对电气专业人士日常涉及到的一些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便可以得出如下一些结论:1.日常工作繁杂,重复劳动过多电气专业人士每天所做的工作就是重复地去使用各种不同仪器,输入或读取各种数据,并没有太多的新鲜感。每天重复着类似的劳动,极有可能会磨损一些人的意志,长此以往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2.电学设备使用不便,功能不强电气专业人士经常使用的电学设备,如万用表、示波器等,体积上非常庞大,携带起来非常不方便,在使用时需要配置各类数据及参数,影响了设备的使用。同样,这些设备的在功能上局限性非常大,输入及输出数据均需要人们进行手动操作,不能实现自动执行的效果。不仅如此,对于数据的存储和处理也需要人们手动进行,不能实现流水操作。3.查找资料不方便,花费时间太多电气专业人士的日常工作当中会使用到各种各样的资料,这些资料可能来源于书籍,论文和网络。而很多时候明明知道这些资料在一些地方出现过,而再去那里查找时发现已经找不到当初想要的东西了,这样就会事倍功半。手动去查找资料会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同样对于存储资料也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4.电学计算重复性大,数据处理需手动电学公式本身非常之多,而电气专业人士FI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这部分电学公式的使用频率也是最高的。与电学设备类似,对于这些公式的输入和输出经常需要手动进行,很多时候只是几个数据的不同根本不需要再进行重复计算,这样的重复劳动显然意义不大。想要对获得的各类数据进行处理时,也需要手动进行分析,没有一套自动化工具帮助他们实现这样的功能。5.各类工具较分散,不利于联合使用电气专业人士通常还会用到各类工具,如计算器、定时器、资料夹等,但通常这些工具都分散在各个地方,如果想一起使用会非常不便。6.设备人机交互较差,不符合时代潮流很多电学仪器设备的人机交互并没有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它们仍然与最初的设计差异不大。随着信息化大潮的快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东西已经作了人性化的改善,人们也慢慢适应了这类变化,这样旧式的电学设备的人机交互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了。人们需要一种人机交互性好,满足日常生活的现代化工具的出现。总之,正是由于电气专业人士面临着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与之相关的各类需求也就应运而生了,而电气专业PDA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电气专业PDA是集万用表、示波器、资料查询、公式计算、定时器、计算器、在线数据更新、收藏夹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掌上设备。该设备是在最新的硬件设备上搭建,使用现代化开发工具对软件进行开发,在便携性、易用性、稳定性、人机界面方面都具有非常好的优势,体现出了现代科技的强大魅力。通过使用该设备将会改善电气专业人士的R常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因此将提升他们的生活效率。
电气专业PDA的研究现状
分别是通用PDA和专用PDA。通用PDA是为大众需求所设计的,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大众,所以其针对性不是很强。专用PDA是为特定用户所定制,其主要目的是服务于专业人士,其针对性相对较强,特色也非常明显。电气专业PDA属于专用PDA,它主要服务于电气专业人士。如果想在通用PDA当中脱颖而出的确相当困难,毕竟在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数量众多,相关经验也非常丰富,而在电气专业PDA这种专业PDA方向中的专业人员相对少了许多,同时该课题也比较罕见的,但是实实在在有大量的需求存在。只要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我相信电气专业PDA这个课题的意义巨大。当然,本人所能做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功能需要通过与特定用户之间不断的交流来增强和完善。2011年初诺基亚公司正式宣布与微软公司合作,准备使用微软的WindowsPhone7手机,而这款手机的内核仍然是WinCE。虽然目前Android操作系统的势头正猛,但WinCE操作系统也有其自身的优势,WinCE的明天也必将更加美好。由于WinCE有微软的强大人力和物力支持,肯定会有长足的发展的。近年來,计算机硬件发展速度非常迅速,但运行于硬件之上的软件的发展却显得有些滞后,特别是嵌入式软件的JP发速度远比不上通用计算机中软件的发展速度。随着嵌入式系统硬件环境的不断发展,大量运行其上的应用需求便随之而来,这样一来嵌入式软件将成为区分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嵌入式系统的重中之重。1.3嵌入式系统简介嵌入式系统[2]本身概念就相对比较模糊,其实嵌入式系统就分布在我们每个人的周围,只是很少有人注意到嵌入式系统的存在。例如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许多产品就属于嵌入式系统的范畴,像电视机、电梯、一卡通、门禁卡、收银机、汽车、手机、KTV系统等。嵌入式系统是伴随着计算机、电子、通信等相关技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新技术。嵌入式系统是计算机应用方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同样也-3-安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计算机的发展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对于如何定义嵌入式系统,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和模糊的问题,在各类书籍和参考资料中有各种各样的版本,并没有一种让所有人都非常认同的定义。现选用一个比较常用的版本来定义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在计算机相关技术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需求,在软件和硬件上均可以实现定制,适用于对成本、资源、功能、功耗等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式系统将硬件和软件融合在一起,可以实现特定用户的特定应用需求。1.微处理器嵌入式微处理器可以辅助和控制系统的软件和硬件的正常运行。与通用计算机类似,嵌入式微处理器是嵌入式系统的核心元素,不过在体系结构方面,嵌入式微处理器一般采用RISC结构,而通用计算机的微处理器一般采用CISC结构。嵌入式微处理器具有体积小、功能强、性价比高等优点,目前主流的嵌入式微处理器有PowerPC、MIPS和ARM等。
硬件硬件设备
课题中的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都要运行在特定的硬件设备当中。与通用计算机不同,嵌入式系统所使用的硬件是资源受限的。考虑到特定的应用需求,需要采用特定的硬件设备来支持相关的应用开发及使用。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应该是可以移植,可以定制的操作系统,只需要保留与特定应用相关的功能以及系统使用时必需的功能即可。与通用计算机不同,通用计算机中可能会包含许多极少使用的功能,并且想要对此实现定制基本上不可能。然体积上变小了,在使用功能上并没有受到影响。本课题所用的WinCE就是一款优秀的、实时的、适用于嵌入式系统的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嵌入式应用程序是整个嵌入式系统的核心,一切都为最终的应用服务。与通用计算机不同,在嵌入式系统中并不严格区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并不要求其在功能设计或实现上过于复杂,这样有利于资源利用及成本控制。本课题主要目的就是设计一个PDA应用程序。嵌入式系统一般具有如下特点:1.应用性强嵌入式系统是与特定的应用需求联系起来的,没有特定的应用需求就不可能也不应该设计相应的嵌入式系统。像我们常见的嵌入式系统,如一卡通系统就是应学校或公司的实际使用需求而产生的一类嵌入式系统。这类嵌入式系统的功能比较单一,无需复杂的硬件设备,配置一些相关的应用程序,最终将大量的用户操作过程和操作结果都记录在数据库当中即可。2.智能化强嵌入式系统是应具体应用而生,而具体应用一般就是那些手工操作或不能自动执行的工作。而嵌入式系统作为专门解决此类问题的工具,必然要在这方面尽可能取代人的作用,许多工作只需要我们手动设定一些条件,嵌入式系统就可以帮助我们自动执行一系列复杂和重复的工作。智能化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展示将使我们感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3.性价比高嵌入式系统的更新换代非常迅速,不论是从硬件还是从软件方面都需要我们尽可能地降低系统的幵发周期,这样带来的一个重要好处就是系统的幵发成本会显著下降,因此系统的性价比就会显著提升。由于性价比较高,也就为嵌入式系统的下一步设计和开发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将进一步推动嵌入式系统的快速发展。4.差异性大不同的嵌入式系统的设计初衷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各类嵌入式系统的最终产品也将会有巨大差异。如果想对各类嵌入式系统做替换性使用,几乎不可能。不论是从硬件还是从软件方面都会限制我们的这种不现实的想法。正是由于各类嵌入式系统的巨大差异,才会让嵌入式系统有了百花齐放的精彩,也因此为嵌入式系统本身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论文的主要内容
总体设计部分,对本课题的特点、功能等做必要介绍。接着论文对课题中的硬件设计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对项目所使用的典型硬件,如何对存储功能进行扩展,如何选择数据采集器,如何选择无线通讯设备等做具体介绍。这一部分是课题的基础。接下来介绍如何对WinCE操作系统进行定制和移植。定制是嵌入式系统学习和开发过程中相当重要的部分,通过对操作系统进行定制可以使最终的内核镜像压缩程度达到最大值,使操作系统更加适合在嵌入式设备当中运行。移植过程包括了如何配置目标设备与主机之间的连接及二者之间如何进行数据交互等详细细节。接着论文介绍软件设计部分,该部分是课题的核心。课题之所以能够称之为电气专业PDA的应用程序设计,主要侧重的就是其中的软件设计。课题要求设计一个电气相关的PDA,该设备服务于电气专业人士,同时它应该能够提供电气相关的基本功能,包括资料查询、公式计算等。在软件设计部分,课题采用模块化设计,尽可能降低各个模块之间的稱合度,使每个模块尽可能独立幵来。最后论文对整个课题进行总结,并提出了课题中的不足及改进可行性。本章小结本章对整个课题做了简要介绍,分别对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现状及论文主要内容做了概要性介绍。通过分析,可以知道“电气专业PDA”课题是个专业的、前沿的、值得研究的课题。上一章已经对课题做了概要性描述,为了加深读者对于该课题的进一步了解,在对课题进行详细描述之前,本章将从总体上对课题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流程进行述。
万用表功能系统
万用表功能主要完成对常用电学相关数据(比如电阻、电流、电压等)的测量。对于电学相关数据的测量结果,可以以统一界面或单独界面显示出来。系统的万用表功能尽可能模拟真实万用表功能,在普通万用表功能基础上可以扩展出一些额外功能,比如可以对感兴趣的数据进行存储以便下次访问,当然也可以实现对数据的定时自动保存。示波器功能示波器功能主要完成对电学相关数据的波形显示,用户可以使用万用表功能来获得到电学相关数据,不过这些数据都是实时数据,而在示波器中可以反映出数据的变化过程,可以将当前数据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用户可以在示波器中实现对数据的波形显示图形的实现保存,保存后的图片可以方便用户下次查看。资料查询功能资料查询主要完成对电学资料的查询,用户选择不同的主题和资料名称可以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电学相关资料。当然,用户也可以在某处输入自己记住的名词或一些概念,系统通过模糊查询得到感兴趣的资料。用户使用模糊查询所查到的条目可能会比较多,这时还需要用户仔细S别自己所需要的数据。公式计算功能公式计算功能主要完成对相关电学公式的处理工作,该功能可以对常用电学公式进行选择并输入相应数据直接进行处理。公式计算功能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基本版,一个是增强版。在基本版中,用户只能进行标准单位之间的运算,并且可供选择的计算公式也比较少,在基本版中统一的公式处理界面,界面显得比较車一,不够人性化,但是却很方便。而增强版是在基本版上添加了许多实用的功能,对于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用户界面进行处理,也较为人性化。增强版中可选的公式非常多,可以处理各类电学相关需求。增强版根据不同类型的公式分别使用不同的用户界面,大大增强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他辅助功能在辅助功能模块,选择了一些用户常用的工具浓缩在其中,包括定时器功能,计算器功能,收藏夹功能,资料在线更新功能等。整个系统是一个大系统的客户端,系统未登陆到服务器时只是单独的一个客户端,登陆服务器后可以获得更多的最新消息及最新的数据支持。帮助功能帮助功能较简单,对于电气专业PDA用户感兴趣的相关内容提供了必要的帮助。通过阅读帮助,可以帮助用户更加合理地使用该PDA完成日常事务处理。
【关键词】电气设计软件 电气工程 工程设计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64-02
一 引言
电气CAD是电气专业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 Aided Design)软件绘制电气专业的设计图纸,在电气工程设计中主要有系统图绘制、施工图绘制、效果图绘制、系统优化设计、计算机仿真等,涉及电力系统设计、工厂与民用建筑电气设计等电气领域。本文主要介绍电气设计软件在工程设计和教学中带来的方便与优势。
二 计算机辅助电气设计软件
AutoCAD是应用最广泛的电气设计软件,国内很多专业电气CAD软件都是在AutoCAD平台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开发与改进,其中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电气设计软件有博超电气设计软件、天正电气设计软件、浩辰电气设计软件、理正电气设计软件等,其主要特点是代替原先的手工计算与绘制,通过软件可以完成设计计算、设备选型和校验、绘图、标注与统计等设计工程。不同软件有自己不同的特色,如博超电气设计软件侧重电力系统的工程设计;天正电气设计软件侧重于建筑电气设计,同时可以配合建筑专业的天正图使用。
与通用CAD软件相比,专用电气设计软件优势非常明显,能够满足电气设计人员在专业上的具体需求,同时朝着更加专业、简便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三 计算机辅助电气设计的应用
电气设计涵盖的行业和方面较多,本文以博超公司开发的电气设计专用软件为例,介绍这类电气CAD软件在工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负荷计算是进行电力系统设计的基础,原先我们都是采用手工计算,现在可以用博超大型电力电气工程设计软件来进行负荷计算,并完成无功补偿和变压器的选择。
1.负荷统计
在软件菜单栏中选择:变供配电――高低压系统――需要系数法负荷计算,弹出负荷计算对话框界面见图1,点击 弹出选择参数对话框,见图2。
点击【工业用电】,在设备名称及用途数据栏中选择“小批生产的金属冷加工机床”的数据,设置单台功率为30kw,设备台数为3台。依次把用电设备各项设置好的参数添加到对话框的参数栏中,再点击负荷计算对话框中的【计算】按钮,在对话框的下方显示计算结果,见图3。
2.无功功率补偿
点击负荷计算对话框中的【无功补偿】按钮,弹出无功补偿对话框,设定补偿后的功率因数0.92,补偿量自动产生,见图4。
3.变压器选择
点击负荷计算对话框中的【选变压器】按钮,弹出选变压器对话框,见图5,改变负荷率,完成变压器的选择,包括数量和容量,还有母线的材料及规格,都一起选好,非常方便快捷。
4.计算书
点击负荷计算对话框中的【出计算书】按钮,可以生成Excel和Word文档。
从上面可以看出,该软件实用简单,不用翻阅设计规范和设计手册,直接利用软件就可以完成负荷计算、无功补偿和变压器的选择。对工程设计人员来说可以简化繁琐的计算,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软件生成的设计计算书可以存档作为设计依据;对学生来说,软件生成的设计计算书里面有详细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帮助学生了解负荷计算的全过程,指导学生设计与计算,同时可以验证学生手工计算结果。
四 计算机辅助电气设计软件的优势
传统的电气设计通常以手工设计、计算与绘制为主,工程量大,设计周期长。电气设计软件的推出不仅可以大大简化设计计算、加快设计进度等,同时也可以大幅提升设计质量。另外,将电气设计软件应用到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摆脱纯理论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工程应用背景,明确专业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教与学的互动性,培养有实际工程设计能力的学生。
五 结束语
本文重点介绍了以博超为代表的电气设计软件,以及电气设计软件在工程和教学中的应用和优势。电气设计软件从工程设计上可以简化设计工作量和绘制图纸的效率,从教学上可以与实际工程相结合,通过软件使用学会电气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法。随着数字化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协同设计技术的发展,未来的电气设计软件还需要电气设计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的进一步研究和深入,数字化和智能化电气设计技术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雷宏.计算机辅助电气设计的应用[J].机电信息,2011(12):5~7
[2]赵喜军.计算机辅助电气设计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2):57
1.课程体系建设
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构建了融企业用人标准、技能大赛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学校教育标准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并把西门子国际化认证SMSCPLevelIMechatronicSystemsAssistant中课程与LevelIIMechatronicSystemsAssociate中课程内容进行了本土化移植。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以及专业实践与创新课程组成,其中专业课程包括通用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通用技术平台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和《机械基础》。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有《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应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工技术应用》《传感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和《PLC控制技术》。群内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学习这几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机械工程基础应用、电气工程基础应用和工业控制器应用能力。这些课程教学始终坚持7个原则:一是教学目标是能力目标;二是教学过程以学习者为中心;三是教学内容围绕实践活动或某一典型工作任务来展开;四是教学过程就是评价过程;五是教学活动面向差异化人群,因材施教;六是教学场所多样化,包括企业生产车间和学校的实训室;七是教师呈现团队化。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教学,要求每一位任课教师做到“五统一”,即统一课程标准、材用书、统一集体备课、学内容和统一考核评价。
2.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本保障。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对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与规划,由电工电子平台、西门子技术培训中心和新能源研究室等组成,可以面向校内学生教育教学、面向企业人员技术培训、面向校内外职业资格认证和科研创新。其中,电工电子平台不仅能满足整个学校不同专业群电工电子课程教学,还可以开展低压运行维修电工、维修电工中级和维修电工高级职业资格认证,由电工、电子、电气拖动等10余个实验室和实训室组成。西门子技术培训中心由PLC、过程控制、液压气动、变频调速、组态技术、集散控制系统、全集成自动化、安全型控制系统和PCS控制系统等20余个实训室组成,配置有西门子s7-200、300和400PLC,MM440与G120变频器,TP177b触摸屏等,同时引进了罗克韦尔、施耐德、三菱和欧姆龙控制器和驱动器等。该中心不仅能实现校内学生“熟悉一种、会用一种和了解一种”工业控制器应用的基本目标,还能面向SMC、博世力士乐和北京地铁等国际化大企业技术骨干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通过与清华同方和南京康尼等企业合作,建设了新能源研究室,引进了高效电机节能实训设备,建立了校中厂的产学研一体新模式,实现了实训基地向生产型转变,让教师和学生真实地参与到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去,全面促进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发展。
3.技能竞赛
技能竞赛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坚实平台,是打造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是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抓手。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建立了“校级、市级和国家级三层级技能大赛”工作机制,成立了学生比赛梯队和指导教师团队,并出台了相应管理办法。校级和市级技能大赛参赛和训练由各个系部负责,国家级技能大赛参赛和训练由学院统筹。学生以能参加比赛梯队训练为荣,采取第二课堂学习的方式,每天利用业余时间来到实训室学习和训练,指导教师对这些学生进行辅导。自2011年以来,学生参加高职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调试、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和中职组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单片机控制装置安装与调试、光伏发电设备安装与调试5个项目的全国比赛,累计获得全国一等奖6项(其中一等奖第一名3项,一等奖第二名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参加全国电力行指委新能源专委会2014年“康尼杯”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技能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参加2014年第九届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获得华北赛区二等奖。通过比赛,加快推进了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4.柔性化人才培养
柔性化人才培养,是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方根据教学目标把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采用多学期分段式或几天在学校几天在企业工学交替的方式来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和考核评价。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和北京中核东方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简称CNCS)开展了学生跟岗实习,11机电班学生从第三学期开始每周休息一天、三天在学校、三天在企业——周日、周一、周二在学校学习理论和实训,周三、周四、周五在企业进行岗位工作实践训练。企业为每位学生上保险、提供工作午餐并补贴生活费800元/月/人。在学校,学生要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在企业,学生要服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跟岗,介于认岗与顶岗之间,与德国双元制相似,是一种人才培养的过程创新。跟岗,对学生来说,让学生更早地知道为谁学、学什么和怎么学。跟岗过程中,学生要处理好这几种关系:学生身份的双元化——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指导老师的双元化——有时是学校老师教授理论和实训,有时是企业师傅带着实践操作;学习场所的双元化——有时在学校实训室,有时在企业生产岗位。这样,学生要把理论和实践进一步结合,用学校的“学”来指导企业的“用”,带着企业“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走进学校“学”的课堂,并把学校的学习生涯规划和在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在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探索了多学期分段式柔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即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构建课程体系,集中式、交替式、阶梯式和柔性化安排企业实习,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学校学习1—企业认岗—学校学习2—企业跟岗—学校学习3—企业顶岗”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构成。集中式是手段,即安排整块时间到企业实践,更便于企业生产和学校教学管理。交替式是过程,即把学校的“学”和企业的“用”交替进行,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阶梯式是目的,指一年级认岗训练基本技能,二年级跟岗训练综合技能,三年级顶岗训练生产技能。“柔性化”的基本要求是“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理实一体、学以致用”,其特色是理实一体化、校内外指导教师团队化、教学场地多样化和考核评价元素多元化。
5.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内培外引和压担子着力打造师资队伍。近几年,学校自控与电气专业群共派出14名教师到德国、芬兰、台湾等地学习职业教育新理念和进行国际化交流,共派出15名教师到企业一线锻炼,派出2名教师作为专家参加潍坊地区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外出业务学习与技术培训达600多人次,邀请专家和知名学者到校做高水平报告讲座20余人次,引进高水平人才11人。启动“名大师软引进”项目,邀请机器人农民发明家吴玉禄走进校园,和校内教师一起组建团队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北京)有限公司共建自动化产品系统运行与维护平台,开展科研合作。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