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

时间:2023-09-20 16:08:36

导语:在对景观设计的认识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

第1篇

摘要: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军事后勤管理已然逐步向着以人为本和任务追踪作为其基本方向的综合性管理体系前进,不过我们国家还不具备一套较为完善的武警部队人员管理系统。本文结合任务体系的设计以及任务管理系统的实现探讨了我国武警部队人员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关键词:武警部队 人员管理系统 设计 实现

1、 任务分发体系的设计

任务分发体系是武警部队人员关系系统整体建立的根本所在,作战的单位、人员、任务以及区域数据都会在任务的分发当中实现初始化。它的业务子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系统管理系统设计

应用该系统的用户通常都是后勤部门的相关管理人员,他们利用自己不尽相同的管理方向对管理工作当中的数据加以各种权限的管理。负责后勤管理的部门存在交叉冗余的现象,简单管理形式的应用基本上无法满足对复杂管理任务的迎合,利用Windows操作系统针对用户管理相应的模式,利用用户组的权限实现对业务需要的设计。该子系统具有四方面的功能,如图一所示。

系统管理的子系统在其业务逻辑方面首先利用管理用户组的添加,接下来再将具体管理用户融入进去,然后把用户分到各个管理组当中,对各个功能的子项加以设置,给每个子项增添“增、删、改、查”的权限,再把功能子项依照管理业务之间的对应关系分到所对应的组里。如果个人和组的权限出现了冲突,应该利用拒绝优先的原则首先冲突的避免。

1.2作战单位的管理系统设计

军事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一般都是跟建制体制离不开的,目前,实质部队所应用的建制主要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应用在基层人事系统当中就要具备跟传统的军事单位相同的作战单位的管理子系统。具体功能主要有单位的新增、修改、删除和作战单位之间关系的表达。

1.3作战人员的管理系统设计

作战单位是对作战官兵加以管辖的基本单位,因此这个历子系统中应该包括针对每一个官兵建制归属的管理。由于军队建制管理所要面临的用户数量是较为庞大的,因此在这个系统中应该具备Excel表格当中批量导入的基本功能。应该依据职务和军衔所呈现出的相互对应关系将作战人员录入到系统当中,在这当中包括军衔的管理以及职务的管理。

1.4兵种的管理系统设计

军事管理系统当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是每一个任务都是要划分兵种的,在实施作战任务的过程当中,一般都是利用各兵种之间联合作战的形式,包括工程兵、医务兵以及战斗尖兵等。比如在救援任务当中,就要由爆破兵、工程兵以及医务兵组成相应的小分队对同一个任务加以执行。因此作战人员应该跟兵种之间相互联系,继而形成一种二者相互对应的关系。在需要将系统的耦合性降低的时候,对于兵种的管理功能就不包括针对官兵兵种的归属管理了。相对而言,对于兵种的管理是较为简单的,只具备对于兵种分类的添加、删除、修改、查询,还有对兵种总类别跟子类别的分类。

1.5任务项目的管理系统设计

该系统是对于上级所的任务,依据任务的级别以及分类将系统分成六个功能模块。包括人物组织、分派、资源、执行跟踪、自动化分配以及评价。其中所包含的业务逻辑通常都是将作战单位、人员以及兵种的管理系统作为基础的。将最为关键的业务逻辑录入到作战单位、人员和任务相对应的兵种,继而对人物的资源加以优化和配置,在对任务所呈现的性质加以具体的分类。例如下派的任务是对受灾的人们群众加以解救,这个任务的性质就可以归纳成救援,其所对应任务的分子也就是救援任务,躬耕呢项目要话对到组织任务当中去,然后对任务加以具体的管理,把任务融入到任务分组当中,继而配备任务需要的相应资源,同时选择应该应用的联合兵种,最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一份比较适合完成此次任务的人员名单[1]。在对人物名单加以审核,添加、修改或者h除。

2、 任务管理系统的实现

任务管理系统是武警部队人员管理系统实现正常运行最为根本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任务分发体系的一个集合,其具备三个主要的管理功能,包括任务管理、资源管理以及人员的评价和管理。想要实现任务管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子系统,跟资源的管理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实施任务管理以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于资源的管理。在对需求加以分析的过程当中,需要详细阐述在任务的执行进程当中所需的充足资源去确保任务的顺利执行,而怎样才能对资源加以高校的管理,最先应该做的就是把所有的任务资源依据属性的不同分成若干个小组,继而对规划资源应用的分组形式,在这个过程当中并不是只为了跟资源或者人物的评价相互关联,主要是为了针对资源加以查询的时候更加的方便。在对管理任务加以分配的过程当中,要将资源分配所呈现的效率提升,继而方便将数据存储至数据库当中汇集成为历史记录,然后利用大数据进行筛选,提升查询的精确度和效率。

资源和任务二者的关联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能够实现对大量资源记录的添加,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各种任务的添加,二者关联的逻辑方法是极为相似的。在应用任务与资源相应的独立记录之后,然后要将二者的管理联系起来。在利用这个系统实现对任务的时候,应该先将任务所对应的具备信息录入到其中,继而选择相应的资源数据,在后台处理当中,把任务数据编写进入到任务数据表当中,继而返回到任务记录的标识至TasksUnitsRelations的对象当中,继而形成TaskID,所应用的资源记录ID也进入到了对象之中形成了TaskUnitID,关系记录将会不给储存到数据库当中。

应用任务管理的功能增加了任务和相对应资源的记录,并且让它们之间实现了相互关联,实现了任务关联的达成,之后再数据库当中会成为三条较为完整的记录,即任务自身的信息、任务资源信息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信息。将这三个记录信息结合起来,把它们当成历史记录储存到数据库当中,继而为今后的任务提供数据方面的保障。在任务管理实现以后要任务加以评价,这是在人物完成了以后的一项系统性的操作。任务评价分成三个角度,即任务的性质评价、资源应用评价以及用户评价[2]。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趋势之下,武警部队系统也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建立起属于部队内部的一套人员管理系统,继而实现部队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和高效化,实现对各种任务更好的完成,为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

景观设计是以规划设计为手段,集土地的分析、管理、保护等众多任务于一身的学科。景观设计是对建筑空间设计的深化和完善,是在建筑物外部进行的有关空间与环境的设计创作,通过对建筑空间的再改造,使人生活在这个空间里具有一定的舒适度,满足人对空间的功能需求,并且在处理好人与室外空间关系的基础上,将艺术美与实用性融为一体,给予人们轻松、愉快、舒适、休闲的体验。目前,景观设计本科专业教学存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较为落后的问题,阻碍了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

一、景观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落后

目前,部分教育者对景观设计的实质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习惯于以园林教学的思维进行景观设计教学,以美术基础作为景观设计学科的基础,甚至将园林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直接用于景观设计教学。由于受到这种思维与教学模式的制约,一些授课教师对景观设计的新知识、新技术缺乏了解,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

2.课程体系缺乏职业性

景观设计专业往往与园林设计专业混为一谈,课程体系缺乏景观专业教学必需的构架。部分院校在创办景观专业的时候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部分教师从园林设计专业发展而来,授课内容脱离了景观设计的实际内容,容易将园林知识带入景观设计教学。

部分学生只在课堂上接受教师讲授和演示,缺少景观设计实践训练。这就导致了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景观设计项目中的商业设计能力低下,难以在毕业时顺利就业。

二、景观设计专业国内院校的课程设置对比

澳门科技大学景观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有素描基础、设计素描、色彩基础、设计色彩、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基础摄影;云南大学景观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有素描、色彩、速写、平面构成、色彩构成、造型基础、摄影基础;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景观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有设计素描、设计色彩、构成艺术、摄影、速写。在主干课程的设置方面,澳门科技大学景观设计专业主干课程为建筑设计、种植设计、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旅游区景观规划设计、公共艺术、庭园设计;云南大学景观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有景观设计入门、社区公共环境、雕塑、园林景观设计、景观照明、景观设计工作室(广场规划设计)、雕塑设计制作、照明设计、装饰构造设计、园林植物配置、景观规划基础、主题公园设计、公共陈设及标识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景观设计专业主干课程有景观建筑设计、景观雕塑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景观工程预算、景观园林工程施工、植物造景、城市景观艺术设计、陈设艺术设计、环境规划与设计等。由分析可见:各个学校的基础课程差别不大,大都基于设计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差异比较明显,有以城市景观设计项目种类来划分课程结构的,如云南大学,也有以景观知识结构来划分课程的,如广州大学松田学院,显示了各个学校对景观设计专业的认识有较大差异。

三、基于商业设计的景观设计课程设置分析

商业设计中划分了很多不同的设计项目,基于景观设计类的设计包括居住区景观设计、公园规划设计、广场规划设计、滨水景观设计、度假村规划设计、导视系统设计、公共设施设计、景观照明设计、景观小品设计等。从本科院校设置的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分析,云南大学的课程设置全面覆盖了景观设计的方方面面,毕业生能很快进入专业公司进行项目设计;基本能涵盖属于景观设计类别的是澳门科技大学;而广州大学松田学院类似的课程较少。职业型的景观设计教育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景观设计师,所以属于景观设计项目就可以将之纳入教学体系。如,庭园设计是景观设计专业的一个最小的设计类型,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的现代景观设计入门非常重要,对于启发学生对景观设计的理解与把握也很重要。但是有的学校并未开设这门课程,导致学生无法进行庭园设计,对庭园设计的理解也流于空泛。

四、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创新改革

中国的景观设计教育往往与园林设计专业混淆,园林设计多为了满足少数人的欣赏目的,而景观设计更强调大众性和开放性,通过对现有土地的规划设计,使其改良以适应人类的不同需求,其设计对象是多样的。景观设计教育需与地域紧密结合在一起,利用中国丰富的地域自然条件、多元的设计形态,在不同的地方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作者:曾辽华 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 听知觉 声音 记忆空间

景观设计从早期的风景设计到现在的城市环境设计,在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一直都是不可缺少的。景观设计师的任务是整合各种设计元素,塑造一个整体环境[1]。然而,在长久以来的景观设计中,人们一直都是把注意力放在视知觉上,忽视了人的其他知觉对景观品质的感知与体验。

为了满足人们对景观的全身心的充分享受,在景观的研究与设计上应该是多维立体的、全方位多视角的,而不能仅仅拘泥于“视觉”这一单一的感观维度。这就需要视知觉与听知觉的协同指导作用。对于只有视觉因素的景观来说,这可能仅是一个无声的视觉审美,它是寂静的,好比是一张照片或一部无声电影,无法给人以真实的动态效果[2]。因此对人的听知觉的研究与分析,增强听知觉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景观设计师不可忽视的责任,而且还为全面把握景观的本质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手段,给景观研究与设计领域提出新的思考。

一、人的听知觉和景观中的声音环境分析

(一)人的听知觉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3]。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形成对某一事物的知觉的时候,各种感觉就已经结合到了一起,甚至只要有一种感觉信息出现,都能引起对物体整体形象反映。

人是具有知觉能力的,当有关的环境信息构成对人的有效刺激时,必然会引起人的探索、判断和选择性注意等活动[4],而这些活动的引起完全是因为人们具有感知环境刺激的知觉能力产生的,人的知觉能力不同,环境的刺激信息不同,所引起的人的生理与心理的感受与活动也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人的听知觉即是人在受到外界声音信息的刺激时,依据个人的知识经验,通过对此刺激所产生感觉的再加工与延展后而形成的一种听觉上的对声音的整体认知。

(二)景观中的声音环境

由听知觉的含义可以得知,声音是人产生听知觉的直接刺激。那么对景观中声音环境的认识与分析,可以让人们对景观中听知觉的影响作用能有更好的了解。

听知觉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人所具有的一种知觉能力,并且是由环境中的刺激信息所引起的,环境不同、人的心境不同,声音给人的感受就会不同。由此可见,景观中的声音环境是由人、声音、景观构成的[5]。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着眼于这三者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是一定区域内由地形、地貌、土壤、水体、植物和动物等所构成的综合体[6]。景观中物体的形状、材料以及其分布格局,都会通过影响声音的反射及混响来影响整个声音环境,从而影响人的听知觉所产生的对环境舒适度的评价。同样的声音在不同的景观中,对人产生的听知觉会有不同的影响。例如天坛的回音壁,就是利用磨砖对缝砌成光滑整齐的墙壁来十分规则的折射声波的原理,营造出一种“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

人是景观的使用者,是听知觉产生的主体。既在景观中接受声音,也在创造声音。人的社会背景和即时状态对听知觉在景观中的体验有明显影响。同样的声音对不同的听者会有不同的意义,同样的景观也会使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听知觉。因而当人身处声音环境之中,其对于声音以及环境的评价和要求应是设计师最关注的。

根据《辞海》中对声音的解释,我们把能引起听觉的声阵称为声音[7]。一般正常人能够听见20Hz到20000Hz的声音[8],而老年人与一些特殊人群的听觉能力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按声源的产生来说,声音可分为自然声、人声和人工声三类[1]。其中,自然声是指生物声、自然现象声等;人声是指歌声、喧闹声、活动声、说话声等;人工声是指乐器声、音响声、机械声、交通声等。

在传统观念中,对于声音的认知和把握,往往是与景观割裂开来的个别声音,或是同类的声音。而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出发,研究的则是由这些个别的声音组合而形成的整体的声音体系[1]。因此,无论是自然声、人声还是人工声,都应整体把握和认识,全面考虑人的听知觉的影响作用。

从对人的听知觉影响上来讲,声音又分为乐音与噪音。有规则的让人愉悦的声音称为乐音。乐音对人的听知觉能产生好的、积极的刺激作用。在生理层面,乐音能刺激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进而调节人体的心跳、呼吸速率、神经传导、血压和内分泌。在心理层面,乐音会引起主管人类情绪和感觉的大脑的自主反应,进而使得情绪发生改变,减轻人的焦虑,增加人的愉悦感受等。从物理学的角度看,由发声体作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称之为噪音;从环境保护角度看,凡是干扰人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统称为噪音。噪音对人的听知觉会产生不好的、消极的刺激作用。从生理上讲,噪音会使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增加人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当噪音大到一定的程度,会致人耳聋甚至死亡。心理上来说,噪音会使人产生烦躁、恶心、思维混乱等消极的感受。所以在景观设计中,应该积极地保护、制造乐音,努力消除、抑制噪音,才能给人营造一个好的声音环境,使人通过听知觉对景观整体产生好的体验与评价。

经过以上对景观、人和声音这三个景观中声音环境构成要素的分析,可以发现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景观设计中,应该以人为主体,积极的营造乐音,消除噪音,设置合适的景观材料、布局等,以使人能在景观声音环境中产生好的听知觉,促使人对景观设计有一个良好的体验。

二、听知觉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不同的景观设计会给人营造不同的声音环境,进而使人产生不一样的听知觉。充分考虑声音环境作用的景观设计,会潜移默化中给人营造一种宜人的氛围,对听知觉产生良好的效果,而不考虑声音环境的景观设计则会对听知觉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人在这个环境中产生不舒适感。既然不同的景观设计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听知觉,进而影响人对景观的感受与评价,那么就应该积极地分析人的听知觉,遵循人的听知觉喜好,营造好的景观声音环境,消除不利的影响因素,使之能反作用于景观设计,对其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营造景观设计中的乐音

乐音能使人产生良好的听知觉,促使人们在景观设计中产生良好的感受与体验。所以设计师应该积极地营造乐音,创造好的声音环境,以使人产生出好的听知觉。

经一定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对水声、风吹树叶声、鸟雀鸣叫声、美妙的音乐声等有好感[5],这些被人们喜欢的声音对人的听知觉而言都属乐音。

日本的水琴窟就是一个很好的营造乐音使人产生好的听知觉的例子[9]。水琴窟是一种带有乐器和装饰功用的小水池,其结构包括一个倒转的小壶,流水通过壶上部的一个洞口流入壶的小水池,从而在壶产生悦耳的击水声,像铃声或日本琴,有一种悠远清新的意味,给人很好的听觉感受。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人为的创造一些人工景,来制造更多的乐音。

有效利用不同植物的种类以及合理布局,可以营造景观中的乐音。自然景观中植物的存在,使得环境中声音的种类增加。不同的花木种群、不同形态和不同类型的叶片,在风、雨、雪的作用下相撞相摩,发出不同的声音,各自具有不同的韵味,从而产生音乐感。所以在景观设计中,应该有意识地选择那些叶片经大自然的风雨雪作用能发出优美声响的树种[5],以产生较佳的声响效果。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植物,能够“招蜂引蝶”,并吸引蝉、鸟栖息其上,飞鸣其间,为人的听知觉平添了几许景致和生趣。

在景观中播放一些背景音乐,可以调节人们的精神状态,舒缓身心,创造舒适、温馨的环境。例如中国古典乐曲《高山流水》时而清丽淡雅、纤巧秀美,时而浑厚淳朴、深沉内在的慷慨激昂,让听者感受到犹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韵味隽永,沉浸到无尽的思绪之中;瑞士的班得瑞音乐空灵飘渺,流水、雀鸟之声等给人以返回大自然的感觉,沁人心脾;再如日本背景音乐大师久石让的《天空之城》等乐曲,将飘渺与悲哀表现的丝丝入扣,让人感到苍茫广阔、遐想无边;还有挪威国宝级的“神秘园”乐队那超凡脱俗的音乐形式,被誉为“渴望心灵飞翔者的必需品”,为人们展现出了音乐的独特、优雅、多变色彩,仿佛使人置身于一副祥和、宁静的画卷之中。不同的背景音乐会使人产生不同的听知觉,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为景观设计增添一份音色。

营造乐音之余,还需要在景观设计中尽量的消除不利的影响因素,弱化噪音,消除人们听觉的不舒适感。如设定一定的绿化带来减弱噪音对环境的影响,在一些景观环境建设中,可以用一些隔音材料来衰减噪音,等等。这都是听知觉在景观设计上的具体应用。

(二)塑造景观设计中的记忆空间

声音的记忆是人们通过听觉来感知与回忆一定时间与空间的记忆。由于声音所具有的偶然性使得人们在感知到有规律的声音时,必须与特定的时刻和与特定场所相关联,这便形成了“声音的记忆”[2]。

正是因为声音的记忆特性,所以人们的声音就有塑造记忆空间的能力[10]。“声音的记忆”能够还原人们对“生活的记忆”,令人们想象出当时身处的空间环境,从而唤起曾经那份熟悉与亲切的情境之美。因此,应将声音的这种塑造记忆空间的能力不断发掘,并使其充分的表达出来,更好的营造听知觉环境。

设计师亚历山大・什莫朵夫和达尼埃尔・比郎在巴黎拉维莱特公园的竹园里做了一个名为“电子青蛙”的声音装置[10],当人接近时,这些蛙鸣声可能减弱或消失,就像真的青蛙可能有的反应一样。它是人在了解了声音具有塑造记忆空间能力之后,有意向的创造出的一种听景观,通过听知觉给人营造出一种幻觉,因此有人认为自己真的见过这些青蛙,声音变成了有趣的谈话主题。

在城市景观中设计一些瀑布,让人们聆听水由上而下的飞瀑声,打到中间岩石的哗哗声,溅入水池的波浪声,营造出山谷中“高山流水”的意境;或者是人为的创造一些声音,可以将自然界里的声音通过科技手段放大,使人们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的声音中去,亦或是组织一些歌唱活动,如戏曲可能会使很多戏曲爱好者回想到曲目中的情节,或者是一些经典老歌可使游人想起曾经“那个年代”的味道,带人们回味一下过去的记忆。这都将给人的听知觉营造一种记忆空间,增强人们听知觉的感受,提高园林精神境界,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形成一种天然之趣。

第4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教学;现状;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1—0049—02

近年来,景观设计师作为一种专门从事景观设计的新职业群体,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推进的当前时期,社会对于景观设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必将持续增大,这对景观设计相关从业者来说,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提高景观设计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景观设计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

一、我国景观设计学的发展现状

景观设计作为一个专业词汇是由被称为“现代景观设计之父”的奥姆斯特德在1857年创造的。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第一个开设了景观设计课程,距今已有逾百年历史。

国内景观设计一直以来都集中在古典园林式设计学的教育和研究上,现代景观设计课程的开设则要相对晚得多。1997年,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俞孔坚教授创办了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开启了景观设计在中国大陆发展的新时期。到目前为止,虽然各个学校专业名称略有差异,但在培养专业性景观设计人才的目标上都是相同的。这学探索和努力极大的推动了景观设计学在我国的发展,为满足新时期社会对景观设计人才的需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笼统来讲,景观设计的研究范围非常广。从家庭院落、小型社区、城市活动广场的场地设计,到城市公共场所的整体设计、景区的系统规划都在景观设计的范围内。一般的,根据景观设计规模的大小,可以将景观设计分为微观层次和宏观层次两大类。在高等院校景观设计的课程安排上,一般先通过微观层次的景观设计学习,掌握景观设计的一般原则和常用手段,打下良好的景观设计理论基础,并能够独立进行一些小型场所的景观设计实践,积累一定的实际设计经验。由于大型宏观景观设计一般地理面积较大,设计内容复杂,除需具备扎实的景观设计基本功和理论基础外,还应具备宽阔的视野、历史性的眼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生态环境学功底,对设计者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因此,宏观景观设计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四或研究生阶段学习,属于景观设计研究的高级阶段。

二、目前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景观设计课程在我国开设时间虽短,但其发展却十分迅速。近年来,各高校在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随着计算机软件绘图功能的普及和在景观设计中应用的增多,景观设计教学也逐步形成了以手绘设计为基础、计算机设计软件为主体的双重技能教育模式;同时,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不少景观设计实力较强的高校已经建立了设施一流的校内实际训练基地,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加强实践锻炼。同时,高校和企业交流合作的加强,也给景观设计学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企业锻炼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更有助于他们增强实战经验,将理论知识和企业需要、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然而,在看到取得一系列显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目前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课程目标设置和社会需求脱节

高校景观设计专业招收的大多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因此,在课程目标设置上也偏重学生艺术修养的提高,多以艺术作品的标准来衡量学生景观设计专业水平。这种课程教学目标和社会对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是脱节的。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艺术,以艺术标准来衡量并不为过,但是,艺术性只是景观设计的一部分,现代社会对景观设计的要求更侧重其自然属性和人文价值,追求景观中人文和自然和谐统一。因此,景观设计课程的目标设置不能单一化,要紧密结合社会审美需求,不断改进考核标准。

(二)教学方法单一

景观设计作为重要的综合性课程,教学中涉及内容很广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引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引导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不能够针对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限制了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同时,长期运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引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课堂效率的提高,甚至难以完成教学进度。

(三)课堂教学拘泥于课本

课本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和学生进行景观设计学习的主要依据,是组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工具。认真学习研究课本理论,对我们的学习和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然而,景观设计课程属于工科类范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用性和综合性,课本理论学习只是课程学习的基础而非主体、核心。在掌握理论基础的基础上,还应该指导学生加强实践锻炼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景观设计也是一样,必须要经过无数次的实际操作设计、体验感受,才能更好地理解设计原理,并在独立设计过程中合理应用。

(四)学生综合知识和自学能力有待提高

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学科知识比较广泛,任何知识的缺失都可能影响景观设计课程的学习和对设计理念的理解,影响景观设计作品的效果和高度。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还是应试教育模式为主导,学生对课程外知识的掌握十分欠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偏科现象严重。同时,大多数学生已经从小养成了灌输式的学习方法,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自学能力较差。在时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自学能力的不足不仅会限制他们知识面的扩展,也会对今后的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的局限,难以在景观设计职业生涯的道路上做出出色的成绩。

三、我国高校当前景观设计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实践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减少难以理解的空洞理论,增加实践训练的课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学时间和实践机会。要站在景观设计职业需求的高度,立足实际工作中对景观设计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打牢基础,注重提升能力,促进景观设计人才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多而杂,但受学时和其他课程限制,实际安排课时相对不足,因此,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决定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能力的提高的关键。笔者在多年的景观设计教学实践中发现,针对景观设计学习内容的不同,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比如,在课堂案例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景观设计图纸、实际效果、视频效果等,在展示的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每处设计的理念和把握的原则,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的效果十分显著。又如,在课堂上没有实际场地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虚拟项目实做法,由教师提出简单的虚拟项目,让学生当即完成景观设计,这种教学方法简单灵活、易于操作,在课堂教学中也要灵活加以运用。

(三)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景观设计是一个极富创造性和创新性的领域。创新精神是优秀景观设计人才的必备素质,直接决定着其在景观设计道路上能够达到的高度。我国高校大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已经习惯了“拿来主义”,普遍缺少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为他们提供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平台,鼓励他们打破定式思维的限制,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倾向。要通过大学阶段开放、兼容的教育,重新活跃他们的思想,激发他们潜意识里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景观设计这个有巨大创新需求的领域中尽情绽放自己的聪明和才智,取得事业和人生的成功,为我国景观设计学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继之.对高等教育中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科学教育,2009(03).

[2]刘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29).

第5篇

美在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璀璨的文化对景观设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在当代景观设计中,人们对西方现代化的过分追求,导致了当今大部分设计盲目照搬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及发展模式,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短短十余年间,大江南北、神州大地到处充斥着“欧陆”风格、“美洲”风格的广场和居住区景观。这种现象令人不免为当代的景观设计而担忧。文化的属性到底是什么?

我们认为:民族的地位依托于文化之上,没有文化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命力的根源。对景观设计而言,首先必须承认它的文化属性,而文化必然要有本土的属性,绝非是模仿欧美,剽窃西洋的行为。虽然文化只有在交流和碰撞中才能衍生,但是在模仿的同时,我们当今设计师应再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形成自己的民族特色。其实,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者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比如,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对景”、“借景”、“衬景”、“框景”等手法,可更加巧妙地解决“以小见大”的空间扩展问题;“天人合一”的传统设计理念,有着很强的美学性质,显示出中华民族传统审美的鲜明特色,表现出了崇尚山水的审美情趣。

景观设计是一定文化特征的反映,正如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市民在追求什么”。当今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更加注重于设计的内涵,注重于营造设计的文化美,体现出本土性、民族性。用设计的方式使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得以延续,形成真正有中国特色的当代景观设计。

美在和谐

由于景观设计并不是一个在短期间内能见到设计终极效果的项目。因此期间的维护和修整工作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应该具备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景观设计。设计师必须要考虑到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效果,而不是短时期内的效果。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强调“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的三位一体。充分考虑资源利用、功能分区、用地划分、项目设施等方面的长期性、环保性和人文性。同时在设计中也要贯彻生态原则,在景区内严禁任何形式的环境污染行为,充分保护自然环境。

景观设计中氛围往往会给人总体印象,不同的功能、性质空间或地域应该有不同的性格内容,即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从景观中的整体到部分再介入到每一个细小的差异都可以形成一定的气氛。景观设计师应从景观的性质、用途等方面去思索定位,以创造出不同感受的环境气氛,使景观在人们观赏中更具内涵。设计师还要学会研究人的认识特征和规律,研究人的情感和意志,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运用各种理论和手段去冲击、影响人的情感,使其内涵升华,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例如:利用景物与背景的反差,反差越大,人的感知就越强,自然容易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而产生艺术感染力,构成一组引人注目的风景。

当然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视觉上的感受,还要满足人的心理感受。景观的心理感受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指景观环境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心理反应。我们当今设计师在做环境景观设计项目时,应综合考虑与评价,注意相互间的统一与和谐创造出环境景观的整体感受。

美在意境

景观设计是为人而设计的,人是环境存在的主体,人不仅有生理需求,更有心理需求。而要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就必须创造出景观中的意境来。景观中的意境美是指“情”、“理”与“形”、“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形与神是创造意境的前提。形指可视的形象,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形象,对于形象之外的联想也要依据可视的形象来刺激。神是指艺术精神的更高境界,艺术品的传神之写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意境之美。景观设计的主题并不是完全从客观实在的物体上体现出来的,有的含义是深藏于景观设计之外,给人们一个可以想象、发挥的空间,引起人无限的、深邃的思索和联想,给人一种景在画中、意在画外的情趣美。将含蓄之美融入意境之中,始终是中国传统园林景观艺术的目标,这种艺术境界的追求正是具备了“情”、“景”、“境”、“形”、“神”多方面因素,综合统一的结果。

第6篇

关键词: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探索。

城市桥梁设计要重视其景观设计。桥梁的美是环境美的一部分,良好的桥梁景观设计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的布线、桥型、桥塔、桥亭、桥栏、桥灯、桥梁色彩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量与组织,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美学、历史文化、环保、功能、技术、经济的统一。

1、桥梁景观的技术美学特性。

桥梁景观设计必须符合桥梁功能、技术、经济要求,并以此为原则对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美学调整。如桥型的美学比选,桥体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桥梁选线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的防护涂装在城市整体色彩中的感觉等。桥梁景观的这种以功用与技术为重的特点即为其技术美学特性。但当景观价值有明显优势而功能得以满足、技术也可行的情况下,有时经济因素还可向后靠。如风景区的桥梁或城市结构要害之桥梁等。因此桥梁景观设计的某些关联域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位次会有不同。

2、桥梁设计的基本准则

(1)良好的结构方案是良好结构设计的重要前提。

在结构设计中,无论多么完美的结构计算都无法弥补经结构构思而形成的结构方案中的不足,相反,良好的结构方案却能够部分弥补结构计算中的不足。由此可见结构构思的重要性。

(2)功能决定结构。

桥梁的跨越功能是桥梁最基本的功能之一,桥梁的跨越功能决定了桥梁必须有桥跨结构,而为了支承桥跨结构,必须有支承结构。桥梁要使其上的车辆或行人等安全、舒适地通过,桥梁须能承受车辆、行人等荷载,且不产生过大的变形而影响使用。

(3)桥梁不能为绝对的美学而景观。

桥梁首先是解决通行功能并在技术可能与经济之间优化,这是桥梁设计规范的基本要求。桥梁景观设计是对桥梁及引道在满足功能、技术、经济的前提下进行景观尺度、景观生态、景观文化及美学方面的综合考虑与优化设计。

(4)从大处着眼,使桥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桥梁景观设计的核心就是要与周边环境和谐、融入自然,既显示桥梁本身的美而又不独善其身。要想获得好的作品,就应从实际出发,量体裁衣,灵活、准确地运用造型法则,精心构思桥梁造型、合理安排桥梁的轮廓空间组合,既要简单又要明确。

(5)于细微处入手,注意其附属结构与桥梁的协调统一。

桥梁的主要功能是提供通行,其次是供作鉴赏。桥梁附属结构则为桥梁主体的通行能力与景观价值增光添彩、锦上添花。如栏杆的主要功能是保证安全,这是美感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在满足安全、经济耐久、施工方便、工序简单、便于更换的前提下,其靓丽的颜色和优美的线性无疑会让人眼前一亮。

3、桥梁景观设计内容

(1)景观本体的形式美。

这是历来就受各方面关注的领域,如桥梁、引道的水平及竖向线形的美学设计;桥型的美学比选;各种结构部件的比例调整;相关的桥塔或桥头堡或桥亭或收费站的建筑设计等。

(2)桥梁及引道的景观设计。

这是随人们对生态环境日益关注而新出现的内容,如桥梁及引道的软、硬质景观设计;桥梁整体色彩设计;桥梁选址与环境景观尺度的和谐与调整;护坡工程的美学与环保;桥梁建设与水体环境景观的复原;桥梁夜景观设计等。

(3)观景系统。

该系统又可分成观桥系统与桥面观景系统,其内容根据桥梁的重要性或有取舍。如观桥系统的布点及视线分析;人桥亲和的观赏处及流线设计;桥面观景的流线及视线分析等。

4、桥梁景观设计方法步骤

首先便是桥梁景观的规划,其次才是景观的深化设计。桥梁景观规划应对景观环境进行分析提出桥址设想;对桥梁区位进行分析提出桥梁的景观定位;并根据景观定位进行景观空间布局;此外还有配套建筑的规划及桥梁夜景观的分区与分级等。桥梁景观规划目的是对景观有统一部署,以更好地反映桥梁的特性。桥梁景观规划应与桥梁可行性研究报告同步,待可研通过有关部门评审后再作景观深化设计。

5、桥梁景观设计现状及问题

(1)桥梁景观设计存在一些误区。其一是桥梁景观"包装"式设计方法。在社会或桥梁设计界有这么一种传统认识,即桥梁设计就是结构设计,景观设计仅仅是对桥梁设计后的包装。这种将桥梁设计与桥梁景观设计脱节的做法是一种误区。桥梁景观设计要早期介入,建筑师应在桥位的勘测阶段便介入到设计工作中,并对桥梁、调治构造物、引道路堤、引道线型进行综合思量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另外建筑师还应对桥位方案从政治、经济、技术、环保上进行多方面比较,从景观高度提出桥型设想,或对结构专业提出的桥型方案进行景观论证,以便作为决策或方案深化的依据。

另一种桥梁景观设计的误区便是"伪桥型"现象。有些部门盲目追求"时代风尚",将梁板结构的桥附加上悬索拱,使桥梁外观感觉与桥梁实际结构完全不符。这种情况若出现在建成后的桥梁景观更新中情有可愿,然而有些桥梁设计者为迎合社会风尚,使"伪桥型"变成一种设计。这种违背桥梁设计基本原则的设计方法是桥梁景观设计上的另一种误区。

(2)由于我国桥梁设计以功用为主导的传统,专业设计部门中建筑师拥有量的不足,建筑师在其中并未发挥出应有作用,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的开展受到制约,也使桥梁景观设计工作跟不上社会的要求。

(3)设计思路狭窄,模仿较多,自主创新设计意识较弱。有时设计周期过短,为了赶时间,就要生搬硬套,很少进行创新和论证。

结束语:

以往的桥梁设计侧重于结构、经济与交通功能方面的优化分析,而现代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桥梁的环境景观提高到一新的认识高度,如桥两侧的引道及桥头绿地的景观生态、桥梁工程与城市或大地景观尺度的和谐、桥梁工程对水体生态的保护等。在设计中,我们应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应以环境美、景观协调、速度快、质量好,来创建生态工程。

参考文献:

[1]《桥梁美学》,樊凡著,人民交通出版社,1987。

第7篇

由于车库顶板荷载的限制,目前小区车库顶板荷载一般为1.0~1.5m回填土的重量,由于土层厚度不够,无法满足一些深根性植物及大乔木的种植土厚度要求,只能选择一些浅根性植物及规格相对较小的乔木,从而满足其成活率要求。相对于自然地面,车库顶板上大乔木的成活率很低,即使成活了,树枝基本也会被截枝的差不多,达不到要求的景观效果。所以,在车库顶板上一般不选择胸径25cm以上的大乔木。灌木对车库顶板荷载要求次之,一般车库顶板上的覆土都能满足灌木生长所需要的600cm厚度要求。所以,相对于乔木而言,灌木品种的选择范围较广,基本无约束。地被植物对车库顶板荷载要求最低,一般的车库顶板基本都能满足地被植物的种植荷载要求。所以,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车库顶板相对于自然地面,乔木可选择的品种较少,灌木及地被植物可选择的品种较多。

2植物的配置方式

由于车库顶板荷载限制,顶板梁柱上相对而言可以承受的荷载较大,故目前植物配置上,多在顶板梁柱位置上种植大树,尽量减少荷载风险,满足景观要求。有时,也可以用几丛大灌木代替大乔木,满足荷载要求的同时节约了成本,达到了一定的景观设计目的。目前,很多小区为了保证景观设计效果,多在地下车库顶板周围种植乔木,和灌木地被搭配种植,形成一道绿化屏障,而顶板中间则减少乔木配置比例,尽量以灌木地被为主,通过丰富中下层植物设计,重视植物色彩搭配,营造舒适的景观植物空间。

3景观构筑物

在小区景观设计中,景观构筑物不可缺少。因荷载限制,在地下车库顶板上进行景观构筑物设计时,可选用钢结构,木材、玻璃等较轻的材料代替混凝土结构减轻构筑物的自重。景观构筑物设计的位置,也需要参照地下车库柱网来进行调整,以弱化对顶板的荷载影响。需要抬高的景观节点,可采用局部架空的方式,减少构筑物自身重量,从而减少对车库顶板的结构荷载压力。

4结语

第8篇

关键词景观 视觉 效果 设计 表现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landscape visual effect desig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visual effect of landscape design related content.

Key words landscape visual effect to the design performanc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在当代的景观设计当中,大多数的设计师往往注重景观功能性的设计,而给人们的视觉印象往往是平淡无奇,缺乏创意,不能给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因此,合理的搭配视觉元素于景观当中,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更能够充分表达设计者的设计初衷,让大众与作者产生认识上的共鸣。

1.景观视觉效果设计的内容

我们在景观视觉效果设计上要注重景观里具体内容的视觉效果设计。它包含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建筑立面的营造:将建筑立面的视觉及对天际线的灵活处理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视觉创意,以增强景观在纵向上的视觉冲击力和差异性,使空间更具有层次和错落参差的美感。

(2)入口处的景观:它是景观的重要节点,是人们进入某一个景观环境的开端和“序幕”, 是人们进入某一个景观环境的开端和“序幕”,是人们对此景观环境认知的主要标识。景观入口最突出的功能是其衍生功能或精神功能,它界定了整个景观的空间领域,也往往成为设计思想外泄的点睛之笔、成为该地区景观的形象标识。

(3)地面铺装效果:大多数景观中一般以步行漫游为主、视点也较低,限定景观街道空间的元素地面常常占据了视野中相当大的面积,无形中影响着行人对景观氛围的感受和评价。地面铺装的视觉形象对景观显得十分重要,一般采用与该景观风格相和谐的色彩和材质。通过地面铺装色彩的变化、材质的质感变化和非地面铺装的景观搭配来划分不同功能区段,组织和加强空间限定及导向,形成与景观的整体统一。

(4)景观中的公共设施效果:景观中的公共设施与人们的联系非常紧密,它主要包括:休息座椅、垃圾桶、邮筒、饮水器、电话亭、公共厕所等。在景观中,这些公共设施往往形成一条条视觉的导流线,好的景观公共设施的效果能使景观具有流畅优雅的线条美,同时又起到引导和指示的作用。

(5)植物景观:植物的自然性可以柔化现代城市建筑冰冷单调生硬的直线条,给人以自然、宁静、艺术的享受。植物景观的视觉效果设计中,非植物景观与植物景观的比例搭配要合理,使其相互融合,具有美感。设计时应多以“点”、“线”的构成形式为主,以便留出更多的空间供人群活动,使人与植物融为一体。

(6)水景观:当距离较远的时候,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感受到水的存在,被吸引到水边,实现近距离接触;当距离很近的时候人可以接触到水,用身体感受水的亲切;水味、水雾、水温都直接刺激着人,平静的水面可以让人感到宁静,潺动的流水可以让人感到心情舒畅、愉悦,而奔腾的瀑布会让人感到开阔、振奋。

(7)城市公共艺术品效果:则是城市艺术品位的体现,景观中的公共艺术品视觉设计或搭配应当创造具有较高艺术品质的城市公共艺术,同时,景观是人群聚集场所,在公共艺术视觉设计时,要符合大众的审美,要符合该景观的整个格调和主题,成为该景观地区的点睛之笔,而不能喧宾夺主,使该景观在视觉上显得杂乱无章。

(8)夜景照明效果:景观夜景中的照明效果设计成为视觉效果设计的重要部分,其设计宗旨是要让景观在夜晚下更具有魅力和吸引力,创造合适的环境和氛围,完善和强化该地区景观的形象。在景观中步行活动营造比较柔和的空间散射光。并让人们在休闲放松的氛围中活动,同时照明设施的选择也应当充分考虑到它们的视觉美观性和与景观整体格调的和谐性。

2景观视觉效果设计的表现方法

2.1 人性化的空间要素组合

一个景观场所所面向的目标人群通常是多元的人群。空间、色彩、材质、照明、绿化、水体、设施、公共艺术。这些景观视觉要素既可以增加景观的休闲性和文化性,丰富其多样性,集聚此地区景观更多的人气。在设计中需要“主动性的”去调动这些景观元素,限定设计要素,根据具体场地特征突出其特点,以人们的视觉舒适和感受惬意为设计原则。

2.2 多样的形态构成

设计的复杂性来源于简单元素的组合。景观的形态构成离不开其基本要素与关系通过各种基本形态加以分解、组织、重构与创新、挖掘其无穷的创造潜力。而且必须从设计手法上打破一些常规,通过视觉中心的转移秩序变换对比强化等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创造出新颖别致的时代感景观环境。

2.3 丰富的细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根据景观的位置远近和人视线移动速度的不同,对景观的设计表现形式也不相同,景观设计中的远景部分要求进行大尺度和粗线条的界面设计,但近景部分则需要慢需要精细的质地和精致的节点设计,必须在设计中凸显细节的效果,以突出景观的品质。对细部的重视也能从某个层面上使人们对该地区的景观环境留下深刻的印象。

2.4 空间界面的连续性

景观设计中的连续性,使得“景中有境”。这些多为人工的造景,如:悠长的碎石小路,蜿蜒的小溪等等,使景观的空间在虚实的变化中增强了连续性,同时也对整个景观的视觉连续性进行补充和强化。

3.5 整体风格协调统一

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一切都会给人以舒适亲切的视觉心理感受。但从专业的环境规划和景观设计角度仔细观察,我们会意识到这是因为景观所有的休闲、娱乐建筑、公共设施、植物景观、导视系统的从材质到风格乃至部分细节符号都与整体景观的风格一脉相承,这样的设计能够加强整个景观空间的整体感和质感。同时,从某种程度上说也能够突出该景观的地域特征,强化了城市意向。

3.色彩搭配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为了让景观从视角度显得更加赏心悦目、色彩搭配合适,在景观设计的时候,设计者可以根据色彩搭配及混合的理论,设计出让人记忆深刻、过目不忘的作品。如在植物景观的设计时,可以根据植物在不同季节的颜色变化,再搭配上色彩混合理论,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搭配,让景观在不同的季节有自己不同的颜色,让相同的景观在不同的季节有着不同的语言表达。

3.1 相邻植物间的色彩补充

相邻植物间通过自身颜色对相邻植物的颜色进行补充的植物景观,能使景观显得更加温和,颜色搭配合适,能使整个植物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让人变得开朗心情舒畅。这种方法与单一颜色景观相比更能脱出色彩效果和艺术效果,多用于灰色等单色调的建筑物或商铺上。如将黄色和紫色的植物进行搭配的设计,不仅突出了黄色的鲜明与紫色的明艳,更表现出一种尊贵奢华的境界。紫鸭趾草、黄刺玫、黄叶假连翘、紫藤互相搭配组成的景观,给整体的颜色效果带来了不同的感觉。

3.2 类似色彩组合成的景观

这种景观的设计是,采用色彩类似的饰物(如植物)作为景观的背景,使得整体景观看上去,相互协调一致,明丽的颜色让人有华丽炫目的感觉,反之就会有朴素无华的感觉,让人们从整体上感知景观所具有的特性。而这其中的色彩类似、相互协调并不是简单的单调一致,而是让人有远观视为整体,近观却又不同的感觉。每种植物既要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又要有整体色彩上

的一致,这也是这种方法的困难所在。现在比较普遍的搭配是桃花、碧桃、贴梗海棠、榆叶梅、迎春、连翘、黄刺玫或白色的珍珠梅、金银花。当然方法还有很多种,这就需要各位从事景观设计的工作人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了。

3.3 不同色彩间的混合搭配

在景观设计中,混合色彩的搭配要上升到面上,是一种空间上的色彩搭配,它能带给人们层次分明、视野广阔又不失情趣的感觉。例如:美国纽约的中央公园,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利用植被来隔离城市的喧嚣,其主要是采用不同叶色的树木与绿色树种混合的片植,这样形成颇具季节变化的整体背景效果。由于植被混合配植的强力效果必须具备较大的规模才会彰显出来,因而常常应用于大型的绿地。

结束语

当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种类型的园林景观项目纷至沓来,对景观视觉效果的设计也越来越高,但是,景观设计不是一个单纯的审美过程,而是要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三个视角切入,对景观进行充分的分析,在对景观进行策划的基础上,全身心投入地进行景观的视觉创意。

参考文献

[1] 张声,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中视觉元素的应用,现代园艺,2010(8).

[2] 张辉,视觉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40(1).

第9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旅游;互动关系;研究

我国旅游市场规模在近些年呈现井喷式发展,特别是在“五一”、“十一”黄金周实行以后,到2013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29475亿元,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出境旅游方总人数9819万人次[1]。旅游产业和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有效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刺激了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景观设计这一潜藏在旅游背后的学科,也逐渐凸现出来,其与旅游的关系越来越多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

1.景观设计与旅游的基本概念

1.1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主要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的由形态因素和形式因素共同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观设计具有两种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具有一定的空间形态,具有形态、颜色、体积等可感知的因素;二是社会属性,它能够改善周边的环境,能够提供一定的使用功能,可以通过其所起到的作用引发受众的情感、联想、移情、意趣等心理反应,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1.2旅游

旅游是人们为了休闲、娱乐、探亲访友或商务目的而进行的非定居性旅行和在游览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关系和现象的总和。“旅”是旅行,外出,即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从甲地到乙地的行进过程;“游”是外出游览、观光、娱乐,即为达到这些目的所作的旅行,二者合起来即旅游。所以,旅行偏重于行,旅游不但有“行”,且有观光、娱乐含义,本文所涉及的概念主要指“旅游”而非“旅行”。游客对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大体受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多个特征因素的影响,但旅游目的地选择的首要标准就是具有旅游价值的目的地,也就是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独特的自然或人文景观。在此基础上,根据游客喜好,分为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目的地和以人文景观为主的目的地。但无论游客如何选择,可供旅游的目的地都具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人为的改造,或多或少地加入了景观设计的成分。人文景观是人为改造程度更高的旅游目的地,而自然景观也根据旅游的需求,进行了满足游客出行、休息等基本需求的人为改造。

2.景观设计与旅游的内在关系

景观设计与旅游具有内在的联系,特别是现代旅游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旅游景点占了很大比重,很多后期设计出来的新的人文景观更加成为人们旅游的热点,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南湖等。总体而言,景观设计对旅游具有内在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好的景观设计,能有效促进旅游价值的实现。判断是否属于旅游景观,主要看对游客是否有吸引力,旅游价值主要是通过对游客吸引力来体现的。好的景观设计,能有效提高旅游景观的吸引力,提高旅游景点的人性化程度,为游客出行、休息、住宿、餐饮等提供较大的便捷,从而有效地提高旅游目的地对游客的吸引力。第二,景观设计能丰富旅游内容。现代旅游中,旅游目的地既有纯自然的观光游,也有人造景点游,而且越来越有人工模拟景观弥补自然景观不足的情况出现,即“人”的色彩更加浓厚的“景观设计”与自然风光结合呈现的案例越来越多。很多景观设计融入了高科技成分,增强了旅游的参与性和娱乐性,如迪斯尼乐园、世博会、世园会等人造景观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旅游的内容。第三,景观设计能促进旅游的多元发展。景观系统中,有自然界原有的名山、大川、河流、湖泊、森林、动植物等,也有人类创造的、历史遗存的建筑、园林、文物古迹等。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更加多样的景观设计成为旅游景点,如原美国宇航中心、英国的老特拉福德球场等性质和功能相距甚远的景点陆续出现。景观设计极大地延展了旅游的范围,很多现在还不属于旅游景点的景观设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会慢慢成为人们旅游的对象。

3.旅游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旅游对景观设计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旅游水平、规模、层次的不断提高,旅游景点也需要不断的创新和发展,这在客观上也推动了景观设计的发展。第一,旅游促进景观设计创新。可以说,有怎样的旅游心态、旅游方式,就有怎样的旅游景观设计。换句话说,即旅游景观是被人们使用的,不同的用法决定了不同的做法,自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设计。这种创新,是旅游在潜移默化的推动下产生的。第二,旅游促进景观设计风格的多元化。随着旅游交往的增加,在以地域特征突出的景观中,越来越多地引入其他风格,体现出一种多元风格的交融。如在深圳世界之窗的设计中,就融入了多种元素;在西安世博园设计中,除了展示各国风情外,在设计中也考虑到了不同国家、地区游客的兴趣爱好,出现了不同的地标建筑,增进了游客的亲切感。同时,也提供了不同元素的餐饮,满足不同饮食习惯的游客需求。第三,旅游推动景观设计理念、水平、方法的提高。现代旅游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旅游,越能体现生态保护特点的旅游景观成为人们的首选,这也对景观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景观设计中“尊重自然”的观念越来越普及,“生态设计”的理念越来越成为景观设计,特别是旅游景观设计中的主流。创造一种可持续的景观,在现有生态系统基础上进行因地制宜地设计,体现出若干比较有特点的设计原理:一是地方性原理,即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充分考虑当地的情况,进行“天地——人——神”关系的设计;适应场所自然过程,即新的设计形式仍然应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根据阳光、地形、风、水、土等自然状况设计,并充分使用当地材料。二是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源,即对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加以保护和节约利用,坚持保护——利用——再利用——再生。三是让自然做功,也就是突出人与自然过程的共生和合作关系,通过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格局合作,减少对生态的影响。

4.在旅游语境下景观设计的新特点从旅游的视角中看,我们所谈的景观设计可以称之为“旅游景观设计”,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尊重自然,保护生态。

旅游景观的设计首先应尊重自然,重点考虑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美国著名景观设计师Mc.Haurg认为,每一块土地的价值是由其内在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人的活动只能是认识这些价值或限制,并去适应和利用它,只有适应了才有健康和舒适[2]。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不仅要尊重自然的每一个因素,还要尊重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和独立价值,维持自然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例如泰山就有“树当道者不伐,石当道者不搬”的圣谕。为此,需要把景观生态学原理导人生态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中,使得人工景观与天然景观共生,人工建筑的“斑块”、“廊道”和天然的“斑块”、“廊道”、“基质”相协调[3]。

(二)结合实际,因地制宜。

旅游景观的设计均是在一定的区域进行,并且是对特定区域进行有目的的改造。这就需要从浅层和深层认识区域的特征综合考虑和分析。浅层的特征是地域自然综合体的生态自然完整特征,譬如植被、气候、土壤和地形之间的和谐,旅游景观与周围自然景观的统一,建筑布局与地形的统一等等。深层的地段特征便是场所精神(geniusloci),是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的,时间、空间、人、自然、现实、历史交织在一起,往往保留有人的思想、感情。旅游景观的设计应该尊重旅游区特色鲜明的传统和历史,并通过旅游设施的设计传递给游客。如果当地没有自己特色的建筑风格,应顾及自然环境和中性化设计,而不是简单的引进其他地区的建筑风格[4]。

(三)赋予文化内涵,提高文化品位。

旅游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景观只有拥有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在设计中要在资源调研、评价的基础上,确定核心文化,进行旅游景观的设计。在设计中应该注意每个景观要素的有机协调[5],并围绕主题文化进行展开。对于风景建筑,注意对当地民俗及风土环境等文化内涵的研究,注意从地方民居中汲取精华,从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风景建筑的文化归属,从而找出其创作的着眼点,设计出得体于自然,巧构于环境的风景建筑。同时注意文化内涵的最佳表现和参与性动态旅游景观的设计,使游客在亲身感受中体会文化的精髓。

(四)适度设计,注重容量平衡。

旅游景观设计必须考虑旅游区的密度和容量,在空间上保持一个适度原则。首先考虑特色和效益,不能贪大求全,最大或最好;其次在旅游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景观建设次序安排,将核心景观置于突出和核心位置,其他景观必须围绕核心景观罗列;第三,旅游景观的设计应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为未来发展预留适度的空间和增长容量。

(五)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特征。

旅游景观最重要的是能满足游客追求愉悦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旅游设施应该满足安全性、私密性和欣赏风景的要求。因此,在旅游景观设计时,要注意大到观景点、餐厅、购物场所的空间的布局,小到台阶的高度,栏杆的设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但要避免过度的人文关怀,这是因为旅游所具有的异地性和暂时性往往会诱发游客不可持续行为的发生,例如消费攀高、道德感弱化、文化干涉、物质摄取等[6]。坚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设计,也要注重公平和适度。

(六)充分考虑旅游区社区实际情况。

大部分旅游活动的开展是依托社区进行的,伴随旅游开发的进行,社区居民对本地的资源价值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对旅游业的自我参与意识更加强烈[7]。而且,对于人文旅游景观来说,当地居民生活其中,本身就是具有长久魅力的旅游景观。从实证角度来分析,旅游的景观设计,必须考虑当地社区居民的各方面的利益。忽视社区居民的利益,不仅可能使整个旅游景区的环境恶化,也可能使游客参与感降低。

(七)综合考虑市场因素。

旅游景观必须结合旅游区的市场进行设计。产品定位应该考察周围旅游区的发展特色和固有的形象,市场定位应该准确进行目标市场的细分。只有在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的旅游景观设计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如西安曲江的整体设计,较为准确的把握了市场情况,一直成为全国文化旅游发展的样板。总之,旅游和景观设计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旅游对旅游景观提出更多的要求,以及更加丰富的旅游形式的呈现,景观设计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同时,景观设计也在客观上促进了旅游设施的完善,为人们旅游带来了更大的价值,并表现出了崭新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年度统计报告:

[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0.

[3].刘家明,杨新军.中国生态旅游地可持续旅游发展规划初探[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1):79—83.

[4].Edward111Skeep(张凌云译).旅游规划——种综合性的可持续的开发方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299—303.

[5].李江敏,李志飞.文化旅游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44—45.

[6].衣传华.旅游景观大量重复建设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师,2003,(7):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