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08:37
导语:在中小学智慧学堂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 学习方式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14-0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整个的数学学习过程恰如这千里之行,小学数学正是这千里之行的起始阶段,若教师把握了这一关键阶段,在课堂上着重培养孩子的能力,开启孩子的智慧之们,那么今后的数学学习无异于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
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续性的学科,越往后学习,知识网络越复杂,所需要联系的基础知识更加繁多,如果之前的知识点没有掌握牢靠,在以后的学习中因为知识有漏洞,数学的学习便会更加陷入困境。
孩子在低年级阶段的学习,知识、技能并不是第一位的,兴趣和自信心才是最关键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对数学有了浓厚兴趣,才会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才会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数学问题。因此可以说,学生入学的启蒙之初培养学生的兴趣是整个数学教学的重要基础。
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书,每一课学习内容、每一道练习题都可以用一个小故事来把它表达出来,并把知识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还有学生独立性、互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培养,怎样才能使学生愿意学并学好数学呢?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并注意培养兴趣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数学很有用,也很有趣。老师可以将生活中孩子关心、熟悉的现象改编成数学题,加深孩子对数学应用的认识,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对题目进行故事包装,即把一个很普通的题目,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把它包装起来,让孩子觉得有趣,有意思。如:对于9的分与合,出这样一道题:有9名战士分成两小队执行任务,如果你是队长,你准备怎样分?有多少种分法?这样比单纯说9可以分成1和8,9可以分成2和7等,要有趣得多,孩子才会觉得有意思。
其次,要注意多鼓励,少批评。孩子做错了题目老师一定要耐心和孩子一起分析错在哪里,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从这个错误中吸取什么教训,今后怎样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尽量不批评或少批评孩子。有这样一道经典题目经常在各类数学竞赛中出现:小明和小刚住同一栋楼,小明家住三楼,他从楼下爬楼到家需要3分钟,小刚家住五楼,问小刚从楼下爬楼到家需要几分钟?这道题非常简单,但是非常容易错,很多孩子会脱口而出“5分钟”。对于这种错误老师不要立刻表达孩子错了,而要引导孩子分析问题:首先,爬楼梯问题是小学奥数的典型应用题之一,有些奥数书上也叫“植树问题”,这种题的特点很简单,只要老师提示一句话就可以“住在一楼的人是不需要爬楼的”;其次,这道题的背后又含有“找规律”这个经典数学思想,即3楼3分钟能不能推出4楼4分钟、5楼5分钟,找规律最为重要的是确定初始值,也就是1楼1分钟能不能成立,想到这里就很清楚,显然1楼1分钟是不成立的。如果每一道题目老师都鼓励孩子多思考,从更深层次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并且举一反三,学生在学习中自然就做到了事半功倍。
二、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样才能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呢?我针对每课不同的学习内容,编排设计了很多不转自同的游戏、故事……如:在上“认识物体和图形”一课时,我让孩子带来了许多物体和图形,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后放到一起数一数,看看每种物体、图形各有几个。这样不仅使学生认识了数,还为以后的分类课打好了基础,更培养了孩子的合作学习习惯。
三、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本册数学教材的练习题中,有很多题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多动脑筋,勤思考。刚开始,当我问道:“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时,很多学生的表情都很茫然,所以这时,只要有学生能通过思考来回答问题,不管他答对与否,我都给与相应的鼓励,表扬他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
四、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许多孩子在入学以前就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但是如果把它们拿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就不是那么尽如人意了。数学如果不能与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智慧;生成条件;课堂建设
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课堂教学改革能否凸显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观,能否彰显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能否突出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主动态度,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小学语文课堂中生成教师教学智慧的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展的前提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和推广,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构建“平等、和谐、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教师从三尺讲台走进学生,从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者身份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许多原先由教师完成的工作现在可以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协助者和促进者;智慧的教师有能力迅速解决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日本学者佐藤学指出:“学习不是授受知识技能的个人活动,而是个体参与知识技能所联结的共同体的实践,是文化共同体的开成与个体成长相辅相成的过程。”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原本就是“学习共同体”,需要彼此共同承担促进双方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责任。师生关系平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会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间、生生间的现时演练,这种演练体现出师生间交往互动、共同进步的热情与热诚。教师的教学智慧也即在这演练过程中,得以不断地展示和积淀。
教学规律的总结积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发生的基础
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随机地机灵处理不可预测的突发状况和偶然事件,这种随机行为实际上就是教师展示出来的教学智慧,教师的教学智慧能化解窘镜,能解决意外难题,保证了课堂教学目标顺利完成。面对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课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这并不说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是随机的、是没有规律可循的。相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记录且细细体会自己所遭遇过的每一次处理不可预知的教学事件的经历,日积月累,教师一定会从中有所收获的,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平时越注意对教学规律的总结和积累,越能很好地在课堂中体现教学智慧,比如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规律、教学与发展辩正统一规律的掌握。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统一存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两者相辅相成,离开了智力因素的辅佐,非智力因素就不可能存在,而智力因素的开发,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与发展是相互促进,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同时也须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即知识与技能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比如,教师预先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可以说明其很重视对学生们智力因素如创造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就某一论点畅所欲言,说明其有意地对学生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鼓励大家从实际出发,大胆设计,勇于创新。
课堂情境的建构——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平台
课堂情境是师生从事课堂教学活动时所必需的教学背景,课堂情境的建构是保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它可以充分表现为师生间教与学的状态、情感与情绪交流的方式,以便师生达成共识。良好融洽的课堂教学情境不仅为师生之间在知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互动活跃的课堂情境意味着和谐的师生关系、积极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合作学习方式,它是促进小学语文教学顺利进行的场所,也是促进教师教学智慧生成的外部条件,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教学智慧的自主发展。
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需要教师展示其教学智慧,同时,课堂教学情境的建构也有利于教师教学智慧的生成。
师生共同构筑教学情境,使课堂迭起,师生彼此引领成长。比如,在讲授《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文中角色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真实地融入于文中情境;接着,教师根据学生们的认知情况和当时的教学状况,倡导大家进行相关的辩论,这说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到有价值的课堂信息,并加之利用,寻找新的顺应课堂教学的契机。教师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构建教学情境,无疑为自身教学智慧的生成筑就了平台。教师从中体会了成就感,收获了幸福感,会激励教师更加富有热情和激情地进行后续的课堂教学活动;这充分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智慧,
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懂得智慧性地教学,他们会积极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适宜的课堂情境中学习,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变得活跃,才会灵性地进行学习;而教师也会从中收获启发和教育,其教学智慧的价值追求也自然而然地实现于课堂实践中。
综上,充满教师教学智慧的小学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也就是说,智慧型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重视“层次性”和“生成性”;在教学资源的遴选上,重视“针对性”和“发展性”;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注重“合作性”和“开放性”;在设计教学程序时,要尽可能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对学生传授知识、指导认识,关注课堂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的选择,这都是教师教学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彰显。
参考文献:
.isn.net/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发挥 学生 主体作用 策略
所谓主体作用,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设计都应为这一主体服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现代教育理论的教学观,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愿意学、喜欢学、主动学,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呢?
一、改变理念,做学生的朋友,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教学习惯是老师教学生听,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主教,学生被学。课改后的教学理念则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方向决定出路,学生能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与教师的理念密切相关。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只有教师的理念真正转变了,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才能逐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才能完成课堂的高效和教学目标。
“教育,正像其他的社会过程一样,它的成效依靠交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林格伦语)。学生都喜欢在愉快的情况下快乐学习,都喜欢有亲和力的老师,都渴望老师是朋友。从这一情感点出发,就要求教育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爱护学生,倾听学生的心声,用真诚礼貌性的语言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知道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要达到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不仅是课堂学习中的一员,更是学习的主人,于是就会自主地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讨论会更激烈。只有学生主体学习情感投入了,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激情的涌动和运用;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完成学习。
二、创设情境,激学生的兴趣,推助学生的主体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之母,没有兴趣是学不好语文的。教学的艺术是让学生喜欢老师所教的东西,要让学生对自主探究的知识产生兴趣,主体学习激情自然高涨,积极学习的情绪自然而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改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精心设计教学,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善于通过各种手段,找准推动学生主体作用的切入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教学《各具特色的民居》这篇课文时,我运用录像和电脑课件,播放客家民居及傣家竹楼美丽的画面,用特写镜头突出客家民居“用料奇特”、“造型奇特”、“异常坚固”的特点,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欣赏。美景激发兴趣,使学生急于了解客家民居,萌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自信心与自主意识的驱动下,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在学习傣家竹楼时,我这样设计:傣家竹楼,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优美的风景,成为人们旅游观光的景点。如果由你来当导游,该如何向游客介绍?请各小组推选选手,共同设计导游词,参加评比。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激发,都想表现一番,展示自己的主体能力。
三、灵活方法,引学生的兴趣,激励学生的主体作用
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教学方法灵活与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很关键的作用。如何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入学习主体?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着眼全局,站在语文课程标准上审视课文,审视知识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处理教材,精心地教学,灵活运用教材,联系生活,从不同兴趣点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如《和田的维吾尔》一课,教师在设计目标时既要了解“和田的维吾尔”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维吾尔乡村风情及他们虽苦犹乐的精神风貌,又要让学生感受到维吾尔人豪气乐观(豁达乐观)、酷爱土地、爱美、能歌善舞的特点,从不同渠道了解我国其他民族的民族特点。
四、教会学习,教学生的兴趣,引领学生的主体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管老师如何激趣,不如学生自己来趣、把握方法。语文老师要教给学生灵活的学习方法和读书方法,教学生怎样在学习中感觉乐趣,引领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发展个性,做到把书读“活”。如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不能死记硬背,因为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有不同含义,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的还可以用近义词理解。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探究到了学习的方法,以后学生遇到不会理解的词语,也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词语的意思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努力在课堂教学中去积极探索,以求完善自身教学。
参考文献
[1]《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1.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经济政治与社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快速变化的信息里找到讲课需要的最新资料,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通货膨胀、CPI指数、GDP、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等经济学名词时都需要掌握最新的资料来辅助教学。另外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比较直观、生动的教学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讲故事,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2.在政治课教学中切忌满堂灌。要努力让学生参与其中。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章节,让学生自己讲课,发现和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还可以让他们通过讨论、演讲、知识竞赛、小品表演、主题班会等形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参与政治课程的学习。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尤其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例如对GDP增长的理解,一方面要看到这意味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又要看到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看到我国巨大资源损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现实,明确GDP不能全面反映社会进步,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积极倡导实施绿色GDP。
4.加大师生社会实践的力度,让政治课走向社会。政治课教学效果之所以不尽如人意,除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保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教师对我国现实国情、我国的改革开放缺乏深入了解,对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深刻的认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若没有开阔的视野,对现实生活没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将直接影响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实效性。因此政治课教师必须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思想,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实效性。
社会实践也是学生加深对政治理论课理解和认识的有效途径。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参观走访、问卷调查、公益活动、顶岗实习等。这些活动体验有利于全面实现中职政治课的教学目的。
5.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提高政治课的实效性。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以学习成绩的优劣来评价学生,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教师也要注意语言技巧,不要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6.让德育课程触及学生心灵。要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德育的文明之处在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课堂教学,悄无声息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讲到财政税收等内容时,让学生明白公民纳税对国家的作用以及国家富强对每一个公民的意义,培养学生树立纳税意识和履行义务的思想。在讲到民族精神时着重渗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将这些德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讨论的题目,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正确对待金钱,市场经济中诚信缺失,该不该搀扶老人,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等。学生在讨论辩论中,增加了认识,提高了觉悟,有利于他们正确的金钱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提高政治课实效性就要努力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撞击心灵,思考社会问题,明确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这既是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也是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师德建设;“第二课堂”;社会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精华,又体现时代精神和要求。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中学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正确的价值引领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学生的“三观”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走进校园,走进中学课堂,走进师生心中?笔者认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学生头脑,对学生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浸润才是《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本意。而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学生头脑”关键在于“走进课堂”的实际效果,在于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课堂体系,在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等多个教育主体的共同努力。
一、教师应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发挥身正为范的认知引领作用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走进“第一课堂”的关键。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素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应率先研究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钻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和价值内核,做到真学、真懂;应率先武装教师头脑,提高教师的认可度,让教师做到真信;应率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坚持格物致知与躬行践履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用自身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去感召学生,从而带动学生、激励学生。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养,发挥传道授业的教育启迪作用
教师应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学习教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形成科学的教学理念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注重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仅仅是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使命和责任,其他学科教师也要增强学科德育意识,把专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既要用智慧点燃智慧,也要用人格引领人格。提高课堂驾驭能力,探索多种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方法,如利用多媒体课件、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技术工具,思维导图、概念图等思维可视化教学方法,基于问题逻辑的师生互动型教学法等,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三、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发挥实践活动的外化践行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真正走进“第二课堂”,关键在学校。学校要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切实加强领导,为“第二课堂”搭建平台、制定政策、拓展载体、营造环境。具体来说,一方面,努力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建设。例如,加强学校公共文化设施平台建设,发挥文化长廊、图书馆等在培育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建立数字化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校园网、多媒体设备、电子报刊、广播电视、等方式手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服务;搭建特殊课程教育教学平台,积极开发以学生为导向的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另一方面,切实加强实践载体建设。举办各种讲座、专题报告和主题讨论。鼓励和引导学生组建各种相关的社团、协会等实体组织以及网络社区、论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宿舍、进社团、进网络”;开展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设施、特色建筑等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开展校风建设、学风建设等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学校的传统仪式、规章制度等制度文化建设,让学生自觉形成价值认同和行为取向。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服务社会的强化固本作用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效果关键在社会。作为“第三课堂”,社会可以强化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例如对社会贫困人群进行帮扶,开展敬老、爱幼、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不断深化文明礼仪宣传普及,例如公共场所文明劝导、文明交通出行示范、社区志愿服务宣传、网络文明传播等活动,积极倡导社会公德;通过开展关爱自然的志愿服务活动,深化对“美丽中国”的理解。此外,鼓励学生带头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以学生榜样引领社会风尚;鼓励学生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寒暑假、传统节日等时机,走出校园、回到家乡,走出课堂、走进社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家庭、进社区、进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