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

时间:2023-09-20 16:08:41

导语:在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大学生健康教育知识点

第1篇

关键词:新媒体;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一、新媒体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影响

(1)新媒体的使用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授课方式及内容的改进

新媒体的“交互性”、“及时性”、“开放性”、“交融性”等特性,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授课方式方法的灵活多变及授课内容的拓宽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利用新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灵活改变授课方式并应用多种新媒体载体,不再局限于一方黑板或者多媒体屏幕。如新媒体的多种载体如QQ群、微信群、微博等,均可以实现群发功能,教师可以利用这些群发功能实现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首先,在课前教师可以把每次课的重点或需要一起讨论的案例群发给每位学生,让大家提前思考,做好准备;其次,在课后教师可把当天的作业或需要拓展的知识点群发到班级群或微信微博等公共平台,学生可以针对自身所感兴趣的知识点进行探讨,其他同学也可以第一时间看到问题及老师的解答,实现知识的传递与共享;等等。这些方式方法都有效的改进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传统授课方式仅限于课堂仅限于教材的局限性。

(2)新媒体的普及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课堂管理及授课的质量

正是由于网络时代的发展,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的普及并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而作为90、95后的大学生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对他们来说,手机、电脑与他们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等是融为一体的,而这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课堂管理、授课质量等方面带来冲击。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网络信息的普及,再加上大班授课(授课班级人数一般在60-120人之间),很多学生会在课堂上偷偷用手机、iPad等具浏览网络信息,甚至打手游、玩QQ、发微信、观看视频等无效的课堂行为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知识点学生没有听清或者根本就没听见,学生的听课质量直线下降,知识掌握不牢靠,学习效果不理想,不良的学习习惯很容易养成。其次,在课后,教师布置了课外作业或者任务,原意是想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利用新媒体学会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但是,可能课外作业或者任务并未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并不把作业当回事,只做了些机械式的复制粘贴,老师布置作业的真正目的和让学生自学的学习习惯很难实现,更有甚者继续沉迷电子产品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等,有事没事都要上网几个小时。因此,如何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需要反思的课题。

二、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进的策略

第一,重视手机的应用并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手机原本只是一种移动的通讯工具,近年来,随着4G、移动设备的普及和无线应用(WiFi)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机构利用手机进行信息的传播,手机媒体也就应运而生,手机逐渐成为网络应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因此,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既要学会、重视手机等网络平台的应用,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使用手机等网络工具。首先教育者要建立官方的或者自己的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其次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中,挖掘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潜能,用正确的、健康的、积极的思想影响学生。再次,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使用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创新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把枯燥的理论教学变成灵活的“话题参与式教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可将本节课堂重点提炼,并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网络热词进行无缝结合,每一节课堂均是―个小案例,教师不再是个人表演,而是起到一个“话题引导”的角色,慢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身份去角色扮演、推演并分析案例中的知识点。通过课堂评论,学生既了解时下新闻热点,又能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更深刻。

第2篇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232-02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心理健康知识传播的重要阵地。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教学基本要求》)极大地推动了这一课程的普及,尤其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省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普遍成为各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然而,该课程也面临着传统高等教育的共性问题。固定的课堂、简单的说教、教师单向知识灌输、僵化的教学计划安排,与重视个人体验、鼓励分享和感悟,并以此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学目标格格不入。同时当代大学生正生活在网络时代,尤其是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升级和多媒体手段的进一步成熟,各种类型的在线开放教育形式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热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需要认清自身不足,在网络在线教育浪潮中汲取充足的营养,并选择和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一、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迷思

《教学基本要求》中,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性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都做了清晰且合理的规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然而,综观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虽然开设成公共必修课程已是趋势,但各高校对于这门课程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各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提供资源的有限性和良好教学效果之间存在着较大矛盾。

1.学时要求高而课时有限的矛盾。《教学基本要求》提出,各高校要把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个学时。心灵的改变、心理素质的提高确实需要大量时间的浸润,但在高校教学安排的现实层面,在已近乎饱和的教学计划中再排入此课程实属不易,导致课程开设了,但课时量往往很难达到要求,8~16个学时的情况较普遍,且上课时间也只能安插在周末、晚间等非正常教学时间进行。这样的状况,让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无法进入正常课程体系,非常不利于学科整体建设,占用课余时间也让学生反感。

2.授课面广而教室资源有限的矛盾。心理健康课程作为校级公共课,面对有限课时和大量受众,多采用大班讲座方式。数百人同堂的局面让任课教师只能选择自说自话,尽可能快地将核心知识点告知学生,师生互动无法组织。固定的桌椅更限制了团体活动的开展,难以即时引起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3.专业要求高而师资力量薄弱的矛盾。心理健康课程最佳师资来源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或咨询中心的教师,他们有心理学背景,而且从事心理咨询相关工作,有心理健康领域的实践经验和体会,但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教师往往人数较少,且还要承担日常心理咨询,无法负担所有教学任务。因此,各校通常会从其他岗位征集教师,如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其中辅导员、思政教师由于专业所限,知识不足又缺乏培训和学习,属于勉强上阵教学,实际效果差。

二、网络教育热潮来临的启示

1.兴起背景。网络课程早已有之,200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便启动Open Courseware计划,提出将大学基础课程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制作成网上可以下载的课件。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提出了微课概念,主张将单一主题录制成数分钟以内的声音解说或视像演示。之后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形式呈现给学生。反响最大的要属2012年慕课在美国取得的空前成功,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异军突起,给更多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的可能。西风东渐,2013年,北大、清华相继加入edX项目,吹响了国内MOOC启动的号角,很快,清华学堂在线、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上海课程共享中心、果壳网相继出现,数百门课程上线供全世界的求知者选择。

2.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启示。面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问题,网络教育模式的兴起为矛盾的化解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优势在于:(1)化课堂教育为自主学习,精简课时。通过开放网络课程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课外闲暇时间学习知识点,减少课内知识讲授的时间,起到精简课时的作用。同时,学生也可自行评估学习情况,主动选择对未掌握知识点反复观看,并有充足时间利用网络链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真正做到自主学习。上课时,教师只需要利用少量时间对掌握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即可,大幅减少了课时耗费。(2)变传统课堂为翻转课堂,增加互动。网络教育并非完全放弃课堂教学,据研究显示,将翻转课堂和在线教学结合才能保证高质量的教学。翻转课堂强调学习知识在课外,课堂是用来内化知识的,其做法是将课堂由教师中心翻转为学生中心,由学生提出与课程主题相关的论点进行讨论,开展课堂活动,老师侧重引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资源,节约高效。高校内仅有的高水平心理健康师资可以得到充分的运用,其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对课程内容充分理解,合理地分解,再以最生动有效的形式进行诠释,通过录制技术和网络技术转化为在线课程形式供学生观看,不再局限于课堂班级,而是面对全员,实现了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慕课+翻转课堂模式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

1.高校心理健康慕课课程的模式选择。当前主流的慕课模式包括两种:cMOOC与xMOOC。两种慕课在教学理念上存在不同:cMOOC侧重基于关联主义的知识建构,促进学习者通过社群网络,通过师生互动问答获取知识;而xMOOC更侧重于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视频传授知识,同时通过线下活动的方式巩固知识。就心理健康课程来说,cMOOC的不足在于,无论视频中语言多么优美和贴切,课后讨论多么积极和热烈,始终无法代替学生亲生实践和体会,深入虚拟实境终究需要回归社会现实,只有在真实的人与人互动中才能领会情感流动的真谛,因此xMOOC这种课下知识获取和课上知识巩固内化的形式更贴合心理健康课程的要求,是当前较好的改革方向。

2.课程平台的搭建。慕课课程平台的搭建有两种基本途径:寻找外部依托及自建平台。当前不少名校名师都依托专业公司设计和制作了心理健康教育慕课,这些课程结构完整、目标清晰,呈现手段丰富多样,富有吸引力,而且课后测试、作业、资料、社群讨论基地等配套措施一应俱全。如合理选择,并结合内容制定翻转课堂方案,将是实施这一教学改革措施最便利的方式。

自建慕课平台主要包括教学视频的制作和平台搭建,首先由任课教师根据心理健康课程规划进行知识点碎片化,然后开展视频拍摄、编辑和剪辑,加入丰富的动画、音乐等元素,使知识更容易理解。其次建立课程平台,结合每个知识点视频安排课前预习资料、课后复习资料及布置作业等内容,加深知识点的掌握;还需提供互动交流空间,由教师及助教在课余回复学生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3.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翻转课堂的传统形式为提问回答、头脑风暴、小组讨论等形式。但是具体效果却又褒贬不一,有研究发现,虽然教师试图在课堂上发动学生参与,但学生发言频率少,内容浅,活跃度低,学生自评也多有不满。因此,如何创造性地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是翻转课堂能否达到预想效果的关键一环。

团体心理辅导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翻转课堂提供了重要支撑。围绕课程主题,当前已形成大量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和活动环节,完全可以相互契合。如人际交往主题活动之解开千千结/盲行/信任背摔,情绪管理主题活动之渐进肌肉放松训练/情绪ABC识别等,此外,团体辅导还提供了丰富的热身破冰活动,以及原生家庭等自我探索活动供教师灵活选择。

在具体课堂设计时,可进行学生分组,按照10~12人为一组划分,在90分钟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进行1个热身活动提高学生投入程度,形成参与意识,理解活动规范,2~3个主题活动,由浅入深,动静结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探索和感悟。最关键的是活动后结合主题知识点的讨论和反思,由于有了团体辅导活动这一载体,学生将会拥有更多的感性体验,则思考也会更加深入和广泛。

参考文献:

[1]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2]罗春燕,封彬贤.浅析X-MOOC模式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钦州学院学报,2014,(5):70-72.

[3]柴晓运,徐永安.基于MOOC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心理、行为与文化”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5,(11):64-68.

第3篇

1.国家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是课程改革的前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明确规定了授课的内容,笔者在实践中大胆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运动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点结合起来,甚至开设了“心理咨询与体育治疗”方面的选修课,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新课程改革的前提。

2.新课程整合的经验,是课程改革的保证

据调查,在职业院校中,以《运动心理与咨询》为名的课程和教材尚属首创,对此课程的改革,没有任何借鉴,课程应该如何改?改革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课程的内容应该涵盖什么?哪些内容才是适合学生的?如何将知识与学生所需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实用、够用、必需”?这些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是迫切需要解答的,笔者在实践中,以选修课的形式,尝试对新课程各方面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整合、改革、研究和论证,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课程的改革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保证。

3.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特点,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职业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普通院校学生的培养模式更注意知识整体架构的培养,而职院院校学生更注重的“够用、必需”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单纯借用普通院校开设的《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或《心理咨询》等课程体系,不一定适用于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对于学情的分析及学生特点的分析,这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二、《运动心理与咨询》在体育类职业院校课程改革中的作用

1.资源整合,节约成本

在对各省高职院校的访谈中了解到,在体育类职业院校开设与心理学有关的课程有:《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体育疗法》、《教育心理学》等,以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担任此类课程的教师有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背景,专家在该校的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要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有效整合资源,尤其是人力资源,以减少浪费,因此,新课程的改革成效不但体现在教改方面的成效,也体现在人事管理、人力资源合理调配和利用的成效上,新课程进行整合后,避免了以课程数引入不同科目老师的弊端,从而达到了节约教育成本的目的。

2.知识整合,学以致用

如上所述的《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体育疗法》、《教育心理学》等各大课程,课程间有些知识点是重复的,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合,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是职业教育所提倡的,比如,心理健康调节方法中,将体育疗法和心理技能训练等方法融入其中;对《运动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相关重复知识点的整合,这样既突出了体育的专业性,也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实用性,这样既能很好地将原来分列于两门课程的知识点融为一体,又能使学生结合自身的体育专业,有效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中,促使学生学以致用,真正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理念。

3.体系整合,科学合理

体育教育专业属师范类专业,是为中小学培养体育师资队伍,由于学生要申请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是必考科目,在体育类职业院校中,除了体育教育专业开设的《教育心理学》外,在其他专业中,开设的心理学课程体系不够科学,根据行内专家的提议,如能将《运动心理学》、《体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体育疗法》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新开设一门《运动心理与咨询》,一能突出运动心理的专业知识点,二能介绍运动心理的咨询与方法,三能用运动心理咨询的原理与方法去解释并能调节运动中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以使课程体系趋于科学化。

4.形式整合,更加规范

本课程改革,从内容、知识点到整个体系进行整合后,犹如一门全新的课程面向学生,这对教师授课的形式也提出了挑战。课程改革后,有可能没办法做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生动、活泼,但一定不会像纯理论课程那样呆板、无味。那么,如何使新课程做到不失生动活泼,又不显呆板无味?这就必须从授课的形式进行整合,这种形式必然居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特点,以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实训相结合,进一步规范教学,从而达到从内容到形式的整合均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

三、《运动心理与咨询》在普通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中新思考

1.思考一:将运动疗法和体育疗法纳入到心理健康调节法中的思考

在本研究中,我们把非体育类职业院校统称为“普通职业院校”。众所周知,从国家教育部到各省教育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有些职业院校尝试将《运动心理与咨询》作为选修课,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运动疗法和体育疗法纳入到心理健康调节的方法中。体育本身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促使自身的心身健康发展,在普通职业院校中,将《运动心理与咨询》纳入课程体系,对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中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正是本研究提出的教育改革新思考。

2.思考二:对填补国内同类教材空白的思考

综观目前国内有关运动心理与咨询的教材,市面上除了有一本由国内学者张忠秋翻译,美国卡伦•希尔主编的《运动心理咨询》外,再无其他的教材,因此,作为新课程改革,教材的编写首当其冲,编写一本适合高职高专院校,而且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教材,又是本研究提出的另一个新思考。我们通过三年的实践,反复探索教材的编写及内容的最后确定,经过专家的论证,基本集中在四部分:一是运动心理及运动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况,二是运动心理咨询的理论介绍,三是运动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介绍,四是运动心理咨询的案例分析。以此架构进行新课程的改革,既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能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

3.思考三:对授课教师的思考

上述“资源整合,节约成本”中已提到,课程的改革势必对授课教师有影响,在普通职业院校对本课程进行改革,对授课教师提出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必须是不断进步的,教师必须不断补充有关运动心理及心理咨询的前沿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将最新的知识观传授给学生,从而使学生真正受用。假使我们对课程进行了整合和改革,教师还是按原来的知识架构进行教学,那就达不到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4.思考四:对学生的思考

从原有的各门心理学课程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很多内容较为贴切生活,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容易,但《运动心理学》则表现得较为抽象,学生大部分是高考上来的,只有极少数是从运动队或专业队输送过来的,对于没有真正运动生涯的学生而言,按原有未改革的体系进行教学,学生未必能100%接受,甚至会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从学生方面进行分析,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5.思考五:对职业教育的再思考

除了心理学专业,在职业院校的其他专业中我们培养的不是运动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咨询师,因此,没有必要像本科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那样去大篇幅地教学生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甚至是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本研究对职业教育的再思考在于,只凭一门新的课程———《运动心理与咨询》,要教会学生如此多的知识点,其课程的内容体系涵盖了运动心理学、心理咨询、体育疗法等,教师到底要如何教,学生要如何学,才能达到我们预想中的职业教育效果呢?这又是一个新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的新课题。

第4篇

一、心理健康现状

军校环境特殊,封闭而严格的管理,艰苦紧张的学习, 会显著增加学员的心理压力,据调查,超过百分之十六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其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强迫心理,人际关系紧张,抑郁心理,妄想心理,人际关系敏感、睡眠障碍、学习训练压力、物质滥用等,严重者还存在各类心理障碍和身心症状,这些问题男性要高于女性。根据调查,军校大学生的性别、年龄、军龄、兵种等因素与其身心健康状况有着密切关系。

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涉及到军营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因学习军事训练成绩不理想,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引起烦恼苦闷,焦虑不安、情绪消极、恐惧不适;二是对严格纪律存在逆反抗拒心理,行为上产生懈怠对抗;三是因长相、能力、家境客观条件等不如人而有自卑心理;四是因进步受挫,而变得不思进取、为人冷淡;五是因神经衰弱,易兴奋、易激怒,精神抑郁、感情脆弱;六是因不能妥善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惊慌失措、焦虑不安,甚至悲观厌世;七是由于在恋爱上的不幸打击而灰心丧气、郁郁寡欢,丧失生活的信心,甚至轻生等。

二、教育对策

军校大学生处在人生第二次“断乳期”,生理、心理变化迅速,一旦上述问题不能妥善解决,经过量的积累,可能会出现各种安全问题。因此,必须重视教育引导,采取灵活的方法和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一)进行心理健康专题教育

军校应该按照大纲中的要求,利用各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政治教育的总体规划,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推进。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把心理学课程作为军校大学生公共课程,设为必修课或选修课,以课堂讲授为主,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还可以聘请有知名度的心理学教育工作者系统讲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点。要针对军校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进行前瞻性教育,合理安排“抗挫折”教育,帮助大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二)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军校大学生一般处在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问题年龄”期,外部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其个体的心境发展,所以要积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外部环境。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重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首先要注重营造健康和谐的人际环境,其次要营造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成就和荣誉是新时期军校大学生最强烈的心理需求。给一个学习机会,创造一个成才环境,最能给军校大学生一个心理满足。最后,还要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热点”问题处理不公,已经成为导致军校大学生心理失衡诱发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在学员中评选学习、训练、守纪等标兵,以此作为评选先进、优先晋级、入党、分配等问题的基本依据,使大家认识到领导做事的民主和公开,自己始终处在平等的竞争环境之中。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集知识、体验和行为训练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鉴于课程的特殊性,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些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了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授和分析,让学生学到“活”的知识。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借助它既能传授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又能让学生深入实际案例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训练中提高,增强学生分析和应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1.1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基本宗旨在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实际的心理案例引入课堂,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方式,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形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成为活跃在课堂中的真正主体。

1.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任课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以具体、易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符合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比如讲到人格障碍中的强迫性人格障碍,如果只是从概念和特征等理论层面对强迫性人格障碍进行阐述,一则枯索乏味,二则艰涩难懂。但假如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强迫性人格障碍的个案分析,给学生直观地展示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1.3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形式上比传统教学方法增加了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这种活跃、和谐的氛围正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效的重要条件之一。

1.4有利于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助人自助,促进身心和谐

大学生的心理有其特殊性,他们思想上趋于独立,对外界的看法常常带有质疑和批判的倾向,乐于在心理上进行自我反省。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将大学生引入心理问题情境,让其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和探究。这对大学生心理特点给予了积极的回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深入案例情境也能更好了解社会并融入现实社会事件中,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2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施

2.1准备阶段

2.1.1教师课前准备

(1)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教学目标是指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应达到的效果,即激发学生的兴趣、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参与讨论,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增强助人自助的心理调适能力,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2)搜集教学案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关键在于案例,重点是案例的分析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实用性和典型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案例有其特殊性,某一个心理案例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个心理问题,并且造成的问题产生的因素也是多元的。这些案例素材十分丰富,既包括心理实验、典型心理个案分析,也包括了学生身边的生活和思想实际等等。(3)选择并制作案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将情绪与压力管理、人际交往及恋爱心理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案例的选择上也将以上述重点、难点为依据,选择信息体量大且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案例。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除了要考虑所讲本章节的内容外,还要考虑课程前后的连贯性,以便学生能通过案例讨论分析系统掌握所讲授的心理知识。选好案例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上课内容的需要和案例篇幅、难度的需要,灵活选择视频、文字、口头阐述等案例形式,力求达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1.2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案例进行自主探究、群体合作式的学习,讨论分析其中出现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为了增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我们可以适当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设立组长,设计组名、旗帜和口号。分组的时候,任课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们设置一些和上课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选择自己队伍的成员。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学生在选择合作伙伴时,能够事先考虑到全体小组成员的包括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和心理预期等关键问题,会大大缩短小组从组建到规范阶段的磨合期,从而促进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的彼此信任、配合默契,使讨论活动能够更加有效进行。(2)学生预习相关知识、熟悉案例。教师要充分研究案例,精心设计案例的问题。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问题既要难度适中,又要和所学过的心理知识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还要对可能超出预计内容范围的一些问题有所预备。由于课时有限,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进度,任课教师应提前将文字、视频等案例材料给予学生,好让学生形成对心理案例的基本思考,提前做好准备。

2.2实施阶段

2.2.1教师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施引导

为了能使学生更好参与心理案例讨论的过程和把控上课节奏,任课教师要注意引入心理案例的时机。最好是在上课之初抛出部分心理案例,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继而引出本节课的知识点。随着课堂学习的深入,再将心理案例的其他部分呈现给学生,用当节课所讲的知识进行分析,以加深学生对该理论的理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正如上文所述,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呈现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如视频、角色扮演、口述等,而不同的方式各有其利弊。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大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地使用案例呈现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互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此同时,根据实际心理案例和学生课堂中讨论的情况,任课教师可选择其中的关键点和争议的焦点进行反复的呈现,以达到提高教学实效性目的。

2.2.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其最关键的环节是案例的讨论过程。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讨论效果,要对小组内部进行责任分工,并要求小组成员根据不同的心理案例问题实时调整所担任的角色。通过分工协作,角色转换,小组中各个成员将自己的知识、见解转化为小组成员之间共享的学习经验,使成员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进步。另外,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要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讨论过程的重视而更加努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监督的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讨论时出现的偏差,予以及时的纠正和指导。

2.2.3开展班级交流讨论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个小组将本组的观点和结论在班级进行分享,其他组可以对此发表看法,从而使全班各组在交流合作的基础上产生新的认识。为营造一个热烈而又有序的课堂交流环境,任课教师要提醒其他小组认真聆听,做好笔记,同时以温和的态度对发言的小组做出正面评价和鼓励,甚至可提供一些物质奖励。这样使学生能更加感受到教师对于其观点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之后的讨论,此外能够保证其他小组保持较为高度的注意力,营造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实践表明,这种引导方式对于此后的课堂交流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此外,针对班级交流的过程中讨论偏题或陷入僵局的情况,任课老师不应立刻打断,因为离题、偏题也是一种思考问题的表现。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任课教师首先采取鼓励的方式,然后再告诉学生其思路过于发散,比较适合其他章节或其他学科的内容,可以留在课下与同学探讨,从而及时将学生引回正确的方向,使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交流能顺利进行。

2.2.4教师对案例讨论的总结

案例的总结评价对于案例教学而言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任课教师应及时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评价和引导,指出其表述不严谨或错误的地方,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得出正确的结论。对于能够提出创新性观点的学生,任课教师要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其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于有争议的观点,则要引导学生为自己的观点寻找正确合理的理论依据;对于明显错误的观点,研究者一般不会明确指出是哪个小组的观点,因为在教师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观点,如果教师刻意指出的话,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甚至整个小组的积极性。

3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3.1教师与学生的定位

案例教学法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它不再是教师单向的知识传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在传统教学中主宰整个课堂的教师也发生了角色的转变,他们在教学过程更多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

3.2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的基础是案例,其关键是案例讨论的过程。出于教学的需要,案例在选择上要满足实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特点。另外,为了能够吸引学生,案例还要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且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3.3教学条件

案例教学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教学条件也是有相应要求的,首先是教学班的规模不宜太大,一般控制在50人以内为宜。其次是需要活动桌椅的教室,且须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等条件。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不仅是大学生认知与情感的需求,也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案例教学法以案例讨论为载体,让学生深入案例情境,能够通过心理案例情景分析和探究验证所学知识,建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最终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实现心理教育“助人自助”的目的。

作者:黄修明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实务[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第6篇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需要一些技巧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让学生迅速参与,发生改变。能够运用心理学理论训练感染力和推动力,学会把心理学转化为简单易懂的教学形式:针对的讲,提升学生的兴趣,你让学生动心;灵活的讲,提升学生的思考,你让学生动脑;互动的讲,提升学生的参与,你让学生动身。在整个授课过程中,都会让人觉得特别形象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例如,课程的开场,可以通过自我介绍和暖身,前台的展现和后台的实用分析操作相结合来设计课程。在自我介绍中,不必提自己曾经有多少光环,获得过多少荣誉,而是轻描淡写而又非常动情的讲述教师自己的经历和故事,从故事中让人产生了对心理学的憧憬和思考,也能让人感觉到老师确实能够在学生和课程中间架起一座沟通和交流的桥梁,这也是自我介绍环节的作用。当然“讲故事”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也可以借助其他方式,如视频音频等引人思考。而暖身活动环节的设计则非常重要,它影响着团队的凝聚力、动力和信赖感,是否能让学生打开心灵自我开放。比如:手指操、落手指、猫和老鼠、乒乓球、金龙拍拍操、记者采访、用手问好、四方块游戏等等。从暖身活动引申它们在其他课程内容下的应用,比如和人际沟通交往哪个知识点结合、和情绪的哪个方面结合、和压力的某一部分结合来应用。并且在活动后需要分享的四个F,即Fact:刚刚做了说了画了什么;Find:对自己的发现是什么;Feeling:感受到什么;Future:对未来的影响是什么。通过活动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注意力,动身动心。

而在课程主体准备的过程中,注意三个方面:备学生、备自己、备课程。备学生:明确你的课程是同一个人对话的过程,将对方转化为你的合作者,做好学生的需求分析,根据他们所需要的他们所处的背景和心理状况来确定授课目标,再来设计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备自己:面临即将讲授的话题,明确自我的感受是迷惑的还是清楚的,真正的知道自己的主张和立场,面对别人的赞成或反对能否正确的接受。备课程: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展现形式。在内容设计上,主题、对象、时间都需要明确和控制。关上电脑和ppt,从学生角度出发,无限接近学生的需要,通过自我辩驳或实地调查不断筛选,找到最好的答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轻理论的系统传授,重心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使学生学会例如常见心理问题识别与调适、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提升人格魅力、大学生涯规划、学习心理、调控情绪、提升人际交往、处理好恋爱与性、压力与挫折应对、珍爱生命等等方面,能够有效解决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心理潜力和能量,并且使他们在心灵上都得到成长和提升。

第7篇

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我国高等教育出现飞跃式发展,与之伴随的是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高等职业类教育的课堂教学质量也出现下滑的趋势。当前高职类课堂缺课率较高,学生听课效率下降,很多学生都是在玩电脑和手机,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此外,高职类大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的信息相对于课堂中老师传授的知识具有时代性和丰富性的优势,且获取知识的渠道方便、快捷和灵活[1]。此外,大学课堂一般上课时间都很长,学生难以保持长时间的注意于课程讲授中。上述不利现状同样限制了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当前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类课程存在三方面的可能误区:

(1)将其当作专业课程,忽略了该课程注重体验和领悟的本质特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主,通过教师教,学生听这种知识的单向灌输来实现课堂教学,课堂由教师全程操纵,学生缺少自主参与的机会[2]。这不利于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运用于现实情境中的社会性智力。

(2)将其作为一门游戏性质的课程,过于强调了该课程的趣味性,忽略了教师的知识传授是教学工作的精髓。这样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参与也积极,但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知识的传授。

(3)作为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讨论式教学(或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被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但是对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言,讨论式教学模式至少存在着两方面不足。首先,要达到课堂过程中学生参与讨论的良好氛围,授课对象必须具备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例如,在讨论前学生需要大量的预习才能达到讨论课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类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是不容回避的客观现状,因此这类教学模式在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中往往难以有效地开展。其次,为利于教师与学生的深入讨论互动,此模式适合在小班中进行。但是高职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很多学校都是大课,老师其实是无法参与到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导致讨论课往往流于表面,在教学过程中热衷于发言的学生占用了大量的讨论时间,而不参与的学生在自始至终都不愿意参与。此外,考虑到中国文化规避冲突、言谈审慎的特点,讨论课程的具体的实施方法也未必适合我国高职类学生的现实情况。

2“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与实施过程

现代高校教学越来越重视和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强化教师与学生之间交互式的教与学的过程以提高教学成效[3]。基于这一理念,复旦大学心理系的张学新教授(2014)提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分成为两份,一份由教师进行知识的传授,另一份时间交给学生与教师进行交互式的讨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吸收。张教授采取讲授和讨论间隔一周的策略来满足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教师讲授之后整理知识,从而在下次课堂中能进行充分的讨论。从教学过程来说,“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分离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不仅结合了传统教学和启发式教学的优势,又克服了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不足。讲授(Presentation)过程保留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知识的精髓,保证了知识传递的系统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而讨论(Discussion)过程又类似于启发式教学,强化了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4]。“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优越之处在于,在讲授和讨论两个过程之间给予学生一周的时间,通过阅读教材、课程作业、文献阅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老师所讲授的内容,使得学生有能力、带着问题来参与下一次的课堂讨论,避免了已有讨论式课堂教学流于形式、泛泛而谈的不足。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让他们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更具条理和结构化。

截至2014年11月,全国已有56所高校近百门课程参与到该项高校课程改革实验中,涉及心理学、外语、哲学、政治学、光学等学科门类。在复旦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与实验设计和上海理工大学公共英语――口语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实验表明,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从这些具体实践来看,“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多应用于本科生、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并已经取得良好成效。

但是,“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类院校的课堂教学则尚处发端。与其他类型的课程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让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还要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能够融会贯通,并能够应用于现实生活中。考虑到高职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该课程本身的特性,本次教改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探索 “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成效。

3高职类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笔者所在单位为高职类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为考查课,周课时2节,授课对象为大一学生,教学周共14周。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理念和实施过程,我们从2014年9月开始进行了两轮教学改革,应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于该课程中,探讨该教学模式在其教学过程中的合理性,并对教学模式加以优化以适合高职类院校学生的学习特征。

3.1改革思路

本次课程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考评制度三个方面。

第一,在教学理念方面,由“教师中心”模式变革为“教师―学生”共同中心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教学理念上强调教师中心模式,即教师负责讲授所有内容,包括内容引入、组织、课件制作、解释、总结,上课时老师一讲到底。本次教改将选题讲授包括新课内容导入和知识拓展联结这个授课环节交给学生,由学生负责某一个主题的讲授,包括讲课内容的整理和组织、教学课件的制作等工作,强化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第二,革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高职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领悟,这样才能让心理健康知识真正被学生掌握和吸收,由此我们运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心理游戏作为新的教学方式。

心理情景剧是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最新手段,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情境,以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5]。我们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某一主题的心理情景剧,情景剧的表演、摄像、视频剪辑等工作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并在课题教学中呈现,通过心理情景剧的演练,提高学生的心理体验感。此外,我们开展团队心理游戏,并在游戏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感悟,学生通过在团队游戏中体会到自己如何与他人、群体开展高质量的人际互动。

第三,优化考评制度,建立科学全面的考评体系。如何合理、科学地对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予以量化评分,历来是该课程的难点[6]。以一张考卷作为依据固然不尽合理,而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平时成绩给分模式又难以消除教师的主观性。“对分课堂”有助于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考评体系。我们的考评制度为:学生总评=60%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以强调心理健康课程重视参与和体验的特点,而60%平时成绩=10%考勤+20%选题讲授+20%心理情景剧+10%团体游戏参与度。平时成绩以章节为轮次给分,选题讲授和心理情景剧则以团队为单位给分,主要考虑学生在心理情景剧和团队游戏中的参与度、主动性、投入度等方面,采用3级计分(例如,0=不参与,1=参与度较低,2=参与度较高),团队成员得分相同,以促进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我们相信与传统考评体系相比,“对分课堂”模式的考评体系更为全面和合理。

3.2实施过程

我们于2014学年两个学期进行了两轮课改实验,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为课程准备阶段,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首先,基于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设置6组学生讲授选题,分别为心理健康导论、大学新生适应、自我认知、人际交往、恋爱与性心理、情绪与压力管理(见下表)。为了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在学生接受讲授任务后,教师提供必要的相关材料或书籍,以方便学生组织内容,并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获取更多的知识,同时要求将内容以PPT形式呈现并进行介绍,时间为10分钟左右,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教师授课前后安排展示。

其次,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培训课程助理。由学生自由组织团队,教师根据授课人数规定组团人数,并且每组以认真负责的学生带队。在选题讲授、心理情景剧拍摄和团体游戏环节中皆以团队形式参与。为了保证课程的顺利实施,安排班级心理委员担任课程助理。

最后,设计与课程主题相关的团队心理游戏,并寻找合适的活动场地,团体游戏例如“心有千千结”、“小松鼠搬家”、“车轮滚滚”等。

第二阶段为课堂实践阶段。在该阶段,具体教学活动安排如下:第1周,教师讲授《心理健康导论》课程内容以及完成分组。依据上述6个选题,将每个班级分为6组,抽签决定讲授选题,布置选题任务(10分钟)、心理情景剧拍摄任务(10~15分钟),学生有1周的准备时间。因此,对学生而言需要完成2个任务,为给每个任务充分的准备时间,因此采取错开的方式,选题讲授从第1小组开始,情景剧作品从第6小组开始。具体课时安排如下:以每次课90分钟计,第2周每班第1小组选题讲授(预计10~15分钟),接下来教师以学生授课内容为导入进行授课(预计75~80分钟);第3周以学生活动为主,两个班的第6小组呈现心理情景剧作品与感想分享,学生讨论和教师总结(预计60分钟),接下来开展团体游戏(预计30分钟);第4周第2小组学生讲授后教师授课,第4周第5小组心理情景剧作品呈现讨论和团体游戏,以此类推。

4教学模式探索的成效和经验总结

4.1教改成效分析

我们开展的两个学期的两轮教改项目的目的在于,充分引进、吸收“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验证该教学模式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效性、可行性及其可能的局限性。

通过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改革,我们在每个学期的期末对教学成效进行了调研。要求学生回答三个问题:首先,对学习效果是否满意。调查发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表示满意的学生为80.1%,较为满意的学生为10.2%,而认为学习效果一般的学生为6.5%,认为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3.2%。其次,对所学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查发现,认为自己充分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82.5%,认为自己较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的学生为11.3%,而4.8%的学生认为自己基本掌握了所学知识,1.4%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得较差或者很差。最后,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他们对“对分课堂”的满意度如何。调查发现,对此非常满意的学生为85.2%,较为满意的学生为8.0%,而满意程度一般的学生为4.1%,评价较差或很差的学生为2.7%。通过这三个问题,我们认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成效是十分显著的。

在课堂气氛方面,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学生在“对分课堂”中的学习气氛更为活跃。大多数学生都能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和讨论中,学生的课程参与意识都非常高,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更为顺畅。在选题讲授过程中,因为事先给予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学生乐于且有自信到讲台上向其他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知识点。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方面,根据期末学生自主探索问题的表述,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情绪自我调控、自我认知等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团队活动促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

4.2经验与不足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Vocational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Combined with Career Planning

YE Xiaolu

(Zhejiang Industry & Trade Vocational College, Wenzhou, Zhejiang 325000)

Abstract The article discusses four major problems exist in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the problem, noting that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generate complex social factors and practical factors, and then presented corresponding solutio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Key words vocational students; career planning;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1 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逐渐提高,就业机会日趋紧张,用人单位在注重员工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员工的职业素养和个人规划。但是,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中,只凭单薄的文凭和常规的专业技能在求职竞争中屡屡碰壁。甚至有些高职毕业生将就业压力一味的消极埋怨高校扩招和社会结构失调,丧失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高职院校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皆开始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高职院校以怎样的形式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

据调查发现,由于多方条件限制,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独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而是将课程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与校园活动中。但是,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与客观因素有充分的了解。因此,要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职业成长达到全方位的效果,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尽早的系统引导学生开展对自己个人职业选择主观因素的分析。

2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困境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的普及,2011年被教育部列入高校必修课程范畴,因此,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为高职院校的大一公共必修课之一。但由于这门课程发展时间较短,框架不够清晰,使这门课开展过程中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并面临着重重困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预防和干预为主,发展为辅,大部分内容都重在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及时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这把课程教育引入了被动式防守的状态,不利于学生积极品质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式繁多,但效果甚微。如今说教式已不流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尝试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但一直都没有形成一种极具本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较为提倡的体验式授课法,仍是停留在理论上居多,实际的教学手段呈现甚少。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方式依然陈旧,平时的考勤、作业加上期末的试卷测试或小论文,合成学生本门课程的成绩,与其他课程无异,也不能很好反映学生当前心理健康状态,因此教学评估不能评估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真实情况,有失公正。

3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均属于心理学的分支,都建立在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全人”的理解有着共同的看法。1909年,帕森斯第一次阐述了个人特质与职业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心理学的人之匹配理论帮助人们选择适合的职业。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心理学人本主义思潮的崛起,推动了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诞生和发展。而在心理健康方面,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人的成长不是等心理疾病发生以后再进行矫正,而是要在教育中促进新一代人的健康发展。”大学正是一个人从学生时代逐渐向职业过度的准备与探索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促进了自我认识和外在职业环境的认识,也提高了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自我意识的要求包括沟通能力、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激励-强化自信等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有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心理适应、学习心理、意志品质、情绪健康、自我认识、人格健全、人际关系等。可见,两者内容的重合度较高。而且,之所以大学阶段为个人心理问题高发期,是因为考上大学的目标实现后,大部分学生陷入了目标缺失期。因此,为防止心理问题的发生,让学生在入校之始就开始学习有目标、有计划、分阶段的修炼自己是十分有必要的。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与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相关。况且,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自我认识教育方面,能打通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生涯指导三者间的任督二脉,很好地弥补当今大学教育只重视知识灌输这方面的缺陷。

职业生涯规划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仅使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更为系统有序,环环相扣,而且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更具体,内容更贴近时代需求,更有利于当下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成熟。因此,构建一套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极具可行性和必要性。

4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探索

4.1 调整教学目标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从预防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以潜能开发与良好心理素质为培养目标,自我认识与自我规划相结合,人格健全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积极面对生活,乐于面对挑战的态度与品质。这样的教学目标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不仅仅停留在没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阶段,而是持续的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调整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对变化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自我意识、人格特征等个人内环境建设的基础。

4.2 延伸教学内容

根据以上《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标准,要对课程教学内容从单纯的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向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整合转变,将培养方向从心理健康的学生过渡向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未来职业人。因此,在心理适应板块的教学中要从校园环境的心理适应过渡到整个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再进一步过渡到求职与就业环境的心理适应;在学习心理板块的教学中要从学习压力应对、考试焦虑调适过渡到学习目标制定、学习习惯养成,再进一步过渡到应变能力、创新能力、逆向思维等潜能开发与行为能力训练;在情绪健康板块的教学中要从学习情绪问题的解决过渡到学习自我情绪的管理,再进一步过渡到对自我情商的开发;在人际关系板块的教学中要从校园友谊与爱情的处理过渡到人际沟通技巧,再进一步过渡到职场人际关系的处理;在自我认识和人格健全板块的教学中要从自卑心理与自恋心理的调适过渡到对自身气质、性格与兴趣的解读,再进一步过渡到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度的分析。

4.3 创新教学形式

在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笔者一直尝试以心理游戏与课堂研讨相结合为主,再结合案例教学、视频教学等其他方式为辅的特色体验式教学形式。每堂课都设计一个与本次课程目标相关且全体学生可参与的心理游戏,游戏结束后以讨论的方式收集学生对本次游戏的理解和感悟,最后经过教师统整与延伸,深化内涵,总结课程重点内容,在轻松氛围与主动参与中让学生不知不觉接受知识点。以人际关系板块中的沟通技巧内容为例,设计了“天使与主人”的心理游戏,每位学生将在小纸条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将自己的名字折叠投入一个盒子内,然后每位同学在盒子里抽取一个小纸条(如果抽到自己的名字将重抽),偷偷记住纸条上的名字,这个名字就是这位同学的主人,自己就成为自己主人的天使。用一周的时间,天使要为主人默默的服务但不能被主人发现。在下一周课堂上,如果天使一直没被自己主人发现,但在谜底揭晓后,主人却想得起来自己的天使帮助过他,天使获胜;如果主人早已猜到自己的天使,则主人获胜。游戏结束后,全班开始讨论三个问题:(1)天使和主人获胜的技巧有哪些?(2)哪些天使和主人是你喜欢的?(3)在校园中,你该如何做别人的天使和主人?(4)在职场中,你又该如何做别人的天使和主人?最后,教师将学生的答案整合在一起后就形成了一套既贴近学生自身又容易实践的人际沟通技巧。这种教学形式不仅课堂氛围轻松,学生参与度高,而且环节清晰,层次分明,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4.4 改进教学评估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直以期末测试或者课后作业等终结性评价作为教学评估方式,但为了增加教学评估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可以将阶段性评价作为一部分比例的成绩,如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第一部分为自我分析,在课程初期完成,教师修改后学生可根据教师的修改建议进行修正。教师再根据学生修改的程度给予成绩,这种评估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对任务的理解,也能更好得达到任务效果。第二部分为学习规划,可在课程后期完成,教师也以同样的方式进行修改与给予成绩。第三部分为职业初期规划,可放在学生大二、大三时的就业指导课上继续完成。类似这类阶段性的教学评估方式将成为未来高职生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学评估手段。

4.5 增设课外咨询

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都是将重心放在学生心理疾病的排查与心理问题的咨询,未来应该增加发展性的咨询项目,比如学生生涯规划与个人成长咨询等,这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完善化的体现,也为学生提供自我成长的另一个有效途径。

总而言之,将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成为一门集知识、体验、操作为一体的综合课程,是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职业生涯规划以职业目标为导向,更有利于心理健康层面的人格与意志的健全,心理健康以自我完善为导向,更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层面的自我意识觉醒,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与职业修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潘云军.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5).

[2] 张豫晋,姜琪.高校生涯规划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探究[J].科教导刊,2012(1).

[3] 程利娜.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教学研究,2012(7).

[4] 门瑞雪,李菲,范志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改革路径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3).

[5] 刘艳.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2(12).

[6] 张利兵.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科教文化,2013(1).

第9篇

一、加强大学文化教育

在中华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应试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现今大多数高职大学或多或少都沿袭了应试教育的弊端,各大学文化教育体制中,显然是把主要的精力与研究用在各种相关体育技术、技能以及各种竞技项目的发展上,做一些生活实际中实用的并且简单易懂的科研,因为,这些无论是作为教学还是科研,都可以在短时期内,做出可以评估的成绩来,来评判一个人或者一项工作的成就。在这种急功的极端思想引导下,使得大学教育过于关注体育教育本身,而忽视了学员文化教育。教师专注于各种考核项目的教学,学生们侧重学习要考核的项目,这种看似针对性强,专业目标明确的教育教学,却真正地忽略了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体育基础知识、体育文化的教育。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大部分的体育基础知识,往往都融汇在基本的技术技能培养中,只是教师为了学生更清楚快捷的明白做法,忽略的基础文化的教育教学,他们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更快的掌握专业技能,所以大都只会去讲解那些应试会遇到的关键知识点,其他的相关知识要么一笔带过,要么就只字不提,这就使得大学生体育基础知识浅薄,文化素质整体低下,真正形成了枯木型的教育模式。

从而我们汲取到的养分越来越少,越学越狭隘,更不用提体育文化的教育了。而现在教育的改革,主要还是要让同学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自主意识,要想达到这种效果,则需要建立在大学生们对于体育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只有真正明白体育的内涵,才能主动学习作为自己的喜爱的事来做,最后以至于自觉接受体育文化教育。因而,要加强体育文化的教育,就必须重视思想认识建设,就必须从一开始就加强体育基础知识、体育发展历史、体育科技发展史、体育事业发展史等的思想工作教育活动。让大学生们在开始的时候就对于体育教育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而后才能在大学毕业后做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积极投身于国家体育文化教育中来。

二、加强大学体育精神教育

大学体育教育,虽说是系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最后阶段,但还是要立足于身体素质基础之上,是实现自我的升华与突破。因而就要结合实际加强相关体育精神教育。加强对学生精神的教育。使得学生拥有拼搏、坚持、创新的体育精神,冷静的面对各种来临的困难和挑战,积极进取。

因为体育拼搏本身就是要克服自身的各种不利影响,加强素质、文化、毅力的各项锻炼,使得自己更加适应这个体育教育,而取得相对可观的成绩来。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是,体育教育并不是针对一个人的体育,而是全民的体育,也只有全民体育才能促进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有体育就会有竞争,可能是个人之间的比拼又可能团体之间的比赛,但不管是为了什么,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博得一个输赢,都会有收获。

所以也要加强团队精神的教育,虽然体育是个人的事,但是,绝大部分体育项目都是需要他人的配合才能进行下去的,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提高。虽然有些体育项目,个人就能完成,但如果没有一个体育竞争的大氛围,个人体育终究是难以持久的,正是这种体育精神和体育环境,人才会在欲望的驱动下不断进步突破。

因此,无论是立足哪方面讲,都需要体育精神的支配。如篮球、足球等,都需要队员之间的默契,与其他队之间的比拼势头,才能达成对于成绩的追求。激活、调动与发挥团队的力量,不仅是体育必须的,也是社会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只有自己选择,充分发挥娱乐精神,获得的人生愉悦。而作为体育本身,就该利用这种娱乐的魅力,去吸引更多的人去追求、去坚持与向往。

三、深入开展生命健康教育

这里的健康并不仅仅指身体表面上的健康,还有的思想层次的健康,也正是因为生命健康教育的滞后,使得很多人虽然知道体育的重要性,却不知道怎么让心灵上也保持健康,也许只有疾病缠身,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听取医生或其他人的建议,去开展某项针对性的锻炼治疗。因而,我们首先要开展的便是让人们对生命的重视。

要知道我们的生命仅此一次,短短的几十年光阴而已,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出无限的精彩。就必须要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的各种身体机能都处于活跃的状态,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通过体育锻炼这种形式,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不仅如此,还可以去感染他人,这也是一种莫大的快乐。由于当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各种新的压力接踵而来,我们都只顾忙着物质生活和穿梭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使得大多数人都患上这样那样的疾病。各种职业病层出不穷并一发不可收给。同时造成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肥胖,肾衰,甚至英年早逝的人群。所以加强健康教育迫在眉睫,这项工作必须落实在实处,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当然锻炼也不是毫无目的进行体育项目,要学会正确科学的方法去加强锻炼,坚持锻炼,目的是为了消除潜伏在身体内的各种隐患,通过运动排除出来,不要因为盲目攀比等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