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6:08:42
导语:在目前环境污染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 近郊农村;环境问题;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044-01
1 近郊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来源
目前近郊农村的环境污染来源大体可以归纳为两种渠道,一是农业自身生产活动中的环境污染。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药、化肥和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农业废弃物的任意排放,是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点,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浑浊恶臭,直接影响农业产品的品质,危害农业生产,且易传染疾病,影响居民健康;另一种是外界对农村的环境污染。近年来,随着城市环境的日益改善,一些污染性工业开始向农村转移,再加之农村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2 近郊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1)观念落后,环保意识淡薄。解决近郊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关键在于观念的更新,环保意识的增强。但是我国农村农民环保意识普遍淡薄,传统的小农意识重视私有,缺乏共享意识,重视现实,缺乏未来意识。另外,部分地方政府和官员没有树立科学的政绩观,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而忽略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在处理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时,片面强调眼前和局部利益,在决策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2)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的不完善,缺少专门的农业环保管理机构。随着现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目前在农村基层环保监管体系不健全、农村基层环保部门队伍薄弱, 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环保部门还没有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的专门机构、专职人员素质低、监测仪器和业务经费短缺, 对农业环境还没有常规监测。
3)我国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综观我国目前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主要是以城市污染和工业防治污染为目标而建立起来的。这些环境法虽然或多或少的有关于对农业环境的保护,但是这一法律法规体系并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缺乏关于综合性的农业环境资源保护法规或条例。此外,在一些重要环境领域还存在立法空白,如程序法方面的有关环境评价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农药使用造成环境污染法等。
4)环境保护专项资金投入不足。我国目前的环境环境保护资金大部分用于治理工业和大城市的环境污染。但是伴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一些城市环境污染开始向农村的转移,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几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建设资金,也难以申请到用于专项治理的排污费。这些都使得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事业举步维艰。
3 保护和改善近郊农村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议
1)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和相关领导环保意识。在我国,环境保护的本身起步比较晚,加上农村传统意识的影响,大多数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意识较弱。此外乡镇和农村的一些领导片面追求政绩,而忽视环境保护问题。因此,要想保护好农村的环境就要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普及环境科学知识,切实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环境公德以及环境法律观念;
2)建立健全完善的环境保护体制,强化对农村环境的保护。 根据环境保护法,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环保体制,在农村环保执法过程中,应该以环保局为执法主体,独立于当地政府之外,当地政府可以参与辅助本地环保机构工作,但是不能直接进行行政干涉。这样各地各部门的环保工作都由统一的环保机构来行使职权,各级政府与各部门密切配合各内部的环保法制工作,并将此项工作作为考核各级政府各个部门政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有效地制止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
3)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在农村的发展和建设过程中,要健全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构建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体系,建立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生态安全及乡村企业环境管理的法律机制;
4)加大对农村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的投入。一方面政府用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应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农村环境保护;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和企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研究农村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方式。
4 结论
总之,在我国,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因此农村的环境保护问题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找到农村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从多方面入手寻求解决途径,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以促进农业持续发展与农村和谐,保障农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刘雪艳,孟祥德.论生态文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与对策选择[J].前沿,2011,1.
[2]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9.
[3]殷广平.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几点思考.河北环境保护,2008.
[4]杨永坚.我国地方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影响的研究综述[J].长安刊,2010(3).
关键词:建筑施工 环境污染 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效推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建筑行业的发展以城市为中心,工程项目以工业建筑、商业建筑、民用建筑为主,有效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但是随着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公布的相关资料中显示,建筑行业逐渐成为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其污染范围在不断扩大。因此,在今后的建筑施工管理中,必须注重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并且加强各种防范措施的应用,以促进国内建筑行业的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1、建筑施工中的常见环境污染问题
目前,在国内建筑施工中,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噪音污染、粉尘污染、水污染、有毒有害废弃物污染等,下面对各种污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
1.1噪音污染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噪音污染是群众反应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据统计,在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捣、打桩机运转时的瞬间噪音可以达到85dB(A)以上。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同的施工阶段噪音的来源也有所区别,具体情况如下:1)土石方施工中,噪音主要来源于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与运输车辆等;2)打桩施工中,噪音主要来源于振捣棒、打桩机、混凝土、石料搅拌车等;3)结构施工中,噪音主要来源于汽车泵、地泵、电锯、模板修理、支拆模板、振捣棒、混凝土搅拌车、外用电梯、搭拆脚手架等;4)室内装修与机电设备安装中,噪音主要来源于电锯、外用电梯、石材切割、拆除脚手架等。
1.2粉尘污染
在城市空气质量监控中,建筑施工的粉尘污染是造成地表扬尘的客观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源。建筑施工过程中,粉尘污染主要来源于现场土方平整、木工房锯末、混凝土搅拌,以及水泥、石料、回填土等材料的运输与搬运。造成建筑施工粉尘污染以人为或气象等因素为主,其中施工现场管理措施不力是最为重要的。
1.3水污染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因素是各种生产废水的不合理排放,从而造成城市下水管道的堵塞或对周边的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建筑施工中的水污染源主要包括:砼浇注废水、废泥浆液、井点降水,以及骨料冲洗、混凝土搅拌、砼养护等环节产生的生产废水。如果不能对建筑施工中的废水进行有效的处理,将对周围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而且危及到区域地下水、河流、湖泊的水质。
1.4有毒有害废弃物污染
在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中,有毒有害废弃物的污染较为广泛,而且是影响区域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建筑施工现场中常见的有毒有害废弃物主要包括:废弃化工材料与包装物、工业棉布、废铝箔纸、漆刷、废玻璃丝布、废旧测温计、油手套,以及试验室中丢弃的各种有毒有害试验容器或清洗液,其中含有高浓度的氢氧化钠、重铬酸钾、强酸、氢氧化钾的化学物质,如果不能进行科学的处理,将造成水、空气等环境污染问题。
1.5其它环境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电焊作业和强光源施工现场照明也常成为施工企业被投诉的因子 ,在基础开挖过程中偶尔遇到因不熟悉地下公共管线情况而造成的挖坏水管、煤气管线等造成的间接环境问题。
在成片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还会产生诸如地表植被破坏、地表长期 ,形成生态破坏和水土流失 ,施工管理不当也会造成景观破坏和不良景观等问题。
2、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的有效防范措施
在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对于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绝不容忽视,而是要对其污染源、传播途径、危害性等进行科学的研究与分析,从而才能制定和实施有效的防范措施。结合笔者多年工程监督管理经验,总结了以下防范施工中环境污染的措施:
2.1提高建筑施工队伍的环保意识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提高施工队伍的环保意识是实现文明施工,防范各种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在对国内建筑施工队伍定期进行环保教育和培训的同时,还应将环境保护列为建筑企业的主要管理项目,与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管理项目有机结合。在建筑施工中,对于各岗位操作人员的监管要符合相关工艺和技术标准,尤其是要注重对环境污染防范措施的研究,在企业内部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从而推进全员环保意识的提高。
2.2强化环境污染的动态管理
在建筑施工的环境污染问题防范中,应注重动态管理模式的强化,即针对各种常见的环境污染问题,分别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2.1噪音污染的防范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各种大型机械、设备的使用要严格遵守国家及地区相关界定标准,施工单位在开工前15d内,应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环境保护部门进行工程项目申报,其中包括:项目名称、施工场地、总工期、主要噪音污染源和具体的防范措施等。在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后,方可组织施工。在建筑工程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原则上禁止在夜间进行大型机械、设备的操作,如:打夯机、打桩机、电锯、振捣棒、搅拌机等。如因特殊情况必须进行夜间施工,施工单位应根据分级管理权限提前向环保部门上报申请,在获取《夜间施工许可证》后,及时向施工现场周边的居民发放通报,以赢得周边居民的谅解。
2.2.2粉尘污染的防范
在建筑施工中的粉尘污染防范中,应注意以下措施:1)保证施工现场中生活、办公区的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并且配备专人定期洒水和清扫,以有效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扬尘;2)在市区内进行建筑工程施工时,应尽量控制现场的混凝土搅拌,而是要使用质量合格的商品混凝土;3)在市郊建筑工程项目的混凝土搅拌中,应加强施工现场的封闭管理,以尽量减少或降低施工过程中的水泥、石料尘量;4)在土方运输过程中,应严格限制运载车辆的装土高度,并且对土方表面进行覆盖、喷洒水处理;5)在进行桩基施工时,尽量选用环保性能突出的先张法预应力静压管桩,并且配合使用无循环的环保泥浆工法,从而有效减少泥浆循环钻孔、灌注中的粉尘污染;6)在进行建筑装修工程时,应尽量使用半成品或成品,以减少扬尘。
2.2.3水污染的防范
在建筑施工的水污染防范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对于各种生产废水必须经过严格的过滤处理后,方可排放至指定的位置;2)在混凝土搅拌站内要设置沉淀池,以保证沉淀后的生产废水可以二次循环使用;3)在施工现场的生活、办公区设置沉淀池、排水沟、隔油池、化粪池等,以减少污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降低对周边水资源的污染。
2.2.4有毒有害废弃物污染的防范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污染的防范应坚持“回收利用”的基本原则,例如:铁钉、钢筋、木头、塑料、包装纸、废渣、废砖头等废弃物都可以在施工进行再利用。而对于有毒有害的固体、气体、液体废弃物则要经过严格的处理,在达到相关排放标准后,方可将其排放到指定位置,以减少对于区域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加强环境污染和防范措施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是保障我国建筑行业绿色化、环保化发展的重要基础。针对各种常见的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国内施工单位应加强分析,并且积极制定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从而有效提升建筑行业的环保水准。
参考文献: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监督管理司编.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培训教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关健词:海水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水养殖行业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追捧。海水养殖生物种类较为多样,且拥有丰富的营养,对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海水养殖业的养殖质量和效益却容易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导致养殖产品在质量上难以得到保证,成为人们十分担忧的问题[1]。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对海水养殖环境污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然后再提出具体的解决和控制措施,以下就这两方面内容进行简要探讨。
一、海水養殖环境污染问题
1、 化学污染
海水养殖化学污染较为严重,其中包括营养盐污染、硫化物污染以及化学试剂和药品污染等。营养盐是海水养殖中经常会用到的化学物质,其主要的成分包括NH4+-N、磷酸以及其他成分。N盐和磷酸盐在水底的沉积会导致水底产生无机氮或者导致水底缺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硫化物的污染则是由有机物水底细菌的作用而形成的,其对养殖生物的正常生长和生存有着较大的影响[2]。一般来说,为了增加海水养殖生物的产量,海水养殖管理人员必然会在水中投放化学药品或者滴入药剂,但是大量化学用品的投入和使用会杀害水中的有益菌,造成水底环境的破坏,不利于养殖生物的正常生长。
2、生物污染
生物污染指的是在海水养殖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养殖人员为了增加海水养殖生物的繁殖率,认为应该要对物种进行引进,甚至引导物种相互之间进行竞争和捕食。我们常见的养殖方式就是移植和引种,这种方法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见到成效而且有利于成本的降低[3]。但是这种养殖方式也容易造成水底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物种的基因保存也受到了一定的威胁。
3、发展的污染
随着海水养殖行业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发家致富的希望放在海水养殖上,导致养殖行业发展过剩。过大的海水养殖规模容易导致海域面积的减少,对海洋的系统也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对海水的纯净度造成不良影响,也有可能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紊乱等。海水养殖行业发展带来的系统紊乱问题加剧了海洋环境的污染,对海水养殖的长远发展十分不利。
4、饵料污染
海水养殖生物的生长离不开各种饵料的喂养。据悉,中国海水养殖生物的饵料大部分为人工合成饵料,这些饵料富含各种营养物质,对海水养殖生物的生长起着促进作用。但是,从目前中国海水养殖饵料投喂和食用的情况来看,中国海水养殖饵料有20%会被浪费,这种浪费不仅是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海底环境污染。海鱼的排泄物在沉入海底后会造成海内异养生物损耗氧气的增加,破坏海底环境平衡,给养殖生物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二、海水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对策
1、物理和化学结合控制
海水养殖环境污染一般指的是水质的污染和水底环境的破坏,因此养殖人员可以通过采用增氧机来增加水底氧气,或者通过换水的形式来加强对海水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此外,养殖人员还能够通过适当的化学方法来保持海水的质量和加强养殖环境的净化。例如,养殖人员可以通过臭氧处理、投放过碳酸钠颗粒以及电化学法等方式控制海水养殖环境污染,以净化水底环境,增加水底活性氧。物理和化学方法可以结合使用,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海水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具有操作简单,见效快的特征,但是其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如处理方法的成本较高,且不能保证彻底治理污染问题[4],因此养殖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慎重考虑。
2、生物修复法
生物修复法指的是利用生物修复技术来进行海水养殖环境污染治理的方法,是利用营养动力学和生态毒理学知识进行操作的一项技术,其主要的特征在于治理时不会产生任何副作用。例如利用利生素和益生菌等有益菌治理海水养殖环境污染时,不仅能够保持水底环境的净化,还能够达到控制病菌繁殖、预防疾病的作用。
3、实施健康养殖工程
健康养殖工程指的是根据养殖生物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规律进行科学养殖的发展模式。要实施健康的养殖工程必须要求养殖人员能够对养殖厂进行全天候的观察和管理,严密观察养殖生物的繁殖情况和水底的环境情况。如果观察中发现意外情况要及时处理,这样可以帮助达到高产和优质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海水养殖行业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一方面提高了中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不少的养殖环境污染问题。目前中国海水养殖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有:化学污染、生物污染、发展污染以及饵料污染等,要严格控制海水养殖环境污染,保证海水养殖行业的正常发展。实现养殖业的高产和优质必须要坚持物理和化学结合的方法,或者采用生物修复法进行环境污染控制,并实施健康养殖工程。
参考文献
[1] 李京梅,杨士永. 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海水养殖业污染控制研究[J]. 农业经济与管理,2013,04:89-96.
[2] 艾春香,唐媛媛,许 洁. 海水养殖动物营养生态学研究及其养殖可持续发展[J]. 饲料工业,2012,08:1-9.
关键词 生物技术;环境保护;环境污染;环境治理
中图分类号X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4-0123-01
1 我国环境问题现状分析
1.1 水体污染
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农药、肥料等物质,经由地表水或地下水的渗透与流动而进入水体,使得水体环境受到污染,水环境质量恶化,居民可以饮用水源的质量普遍下降,进而威胁人的身体健康。
1.2 大气污染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空气质量进一步恶化。大气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不断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一旦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大气环境就会日益恶化,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破坏生态环境。
1.3 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通常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简而言之就是“垃圾”。目前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固体废弃物、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农业废弃物。这些垃圾不但可以污染大气,而且还会对土壤、水体都会造成严重污染,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因此,为了创建良好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我们要积极研究运用先进的高新技术手段,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力度,如在环境治理时采用比较先进的现代生物技术来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
2 生物技术的内涵和主要特征分析
生物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现代高新技术,它是以DNA分子技术为基础,内容涵盖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等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发展初期仅仅局限应用于农作物的改良、医药研究、食品加工工程等方面,伴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成熟,我国逐渐在环境污染和环境监测方面运用生物技术。生物技术不同于一般的传统的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生物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点:生物技术不依赖地球上有限的资源,而是以以生物为对象,着眼于环境污染中再生资源的利用;生物技术打破传统的高温高压处理技术,可以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连续性的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约能源,而且还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生物技术可以开辟生产高纯度、优质、安全可靠的生物制品的新途径,从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有力的保障;生物技术可解决常规技术和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
3 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具体应用探讨
3.1 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严重地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制约人类社会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加强对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分析当前的水处理技术,我们可以得知生物处理法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控制和治理水污染的主要手段,生物技术将成为水污染控制和治理领域重点开发和应用的技术手段,目前常见的水污染控制和治理的生物技术有生物膜处理法、活性污泥法、稳定塘法、人工湿地处理系统法和土地处理系统法等等。其中突出表现在生物技术应用于废水处理、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水处理剂等方面。
3.2 生物技术在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与发展
生物技术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在大气污染处理中的应用历史非常短,还不够成熟。目前在大气污染控制和治理领域采用的生物处理方法主要有生物过滤、生物洗涤和生物吸附法等。生物技术法与传统有机废气处理方法比较,具有低消耗、低成本、高效率、安全性好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
3.3 生物技术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应用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多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固体废弃物也迅速增多,严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处理固体垃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填埋、堆肥、焚烧。其中填埋和堆肥技术属于利用了生物的处理技术。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将固体废弃物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后,可作为作物生长的优质肥料,实现生活垃圾的部分资源化,这不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实现废物资源的二次利用。
4结论
生物技术在环境污染控制领域已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应用前景。作为一项有效的环境污染治理措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环境问题的也会不断出现,我们不能仅停留在原有的技术阶段,我们要不断探索环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新理论、新方法,从而为生态环境的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孙毅.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与环境保护研究的新进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4).
[2]许云峰,杨涛,兰微.现代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1).
[3]刘艳丽.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9(4).
[4]柳萍.环境科学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美结合――评《现代环境生物技术》[J].环境科学学报,2006,26(4).
生态环境污染问题
矿产开发企业,是矿产开发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产开发企业是经营性的主体,矿产开发企业的最终目的则是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获取,不断提升经营效益是矿产开发企业的重要发展目标。然后,由于我国多数矿产开发企业过于重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不重视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防范和治理工作,导致矿产开发成为导致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环境保护工作一份使命和责任,生态环境的优化和保持,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我国多数矿产开发企业并没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盲目的生产和开发,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连锁反应,导致森林面积的锐减、地质灾害的频发、土地沙漠化现象愈加严重,这些问题,多是由于漠视环境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矿产开发企业一手造成的。
矿产资源和谐开发技术的推动策略
1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首先,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是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矿产资源属不可再生资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矿产开发企业应该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利用与节约并举的原则,加强对矿产资源的利用和开发,降低资源盲目开采问题,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持续增长的同时,对于缓解我国资源短缺现状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矿产资源开发企业进行矿产资源开采之前,首先应该做好综合勘察和评价工作,对矿产价值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充分开发和利用伴生矿,加强对贫矿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尾矿的回收和利用工作,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
2加强资源结构调整,加强资源开发工艺的研发
面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以及不断恶化的环境污染问题,加强资源结构调整,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我国矿产资源和谐开发的重要途径。目前,由于我国资源结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提高,使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的压力不断增大。加强资源结构调整,加强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将会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短缺现状,降低矿产开发行业的生产压力。同时,要做好矿产资源开发技术创新工作,加大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加强采、选、治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既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对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也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加强企业结构调整,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加强矿产企业的结构调整工作,加大监督管理力度,是保证我国矿产资源开发行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手段。首先,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整合和合并工作,减少矿产企业数量,提高生产规模,遏制乱采现象的发生。其次,企业必须坚持科学、合理、高效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假话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大对矿产开发行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对于违规作业及不合符标准的企业予以取缔或限期整改,有效遏制乱采滥挖、非法经营、非法转让的行为发生。
[关键词] 环境污染 蓝藻事件 经济根源 对策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人类为满足生活和生产活动的需求,一方面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和能源,一方面又将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排泄到环境中去。因此,环境既要向人类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物质资源和能源,又要接收、容纳并消化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排泄物。伴随着地球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和人类活动能力的不断增强,当人类向环境索取的物质和能量超过了环境所能提供的能力、排放到环境中的废弃物超越了环境所能承载的范围时,环境质量就会下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就会受到损害。这时,我们就说发生了环境污染问题。
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了9.67%,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国家财力提升,但是总体上并没有摆脱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环境污染问题之一――水污染的导火线“蓝藻事件”终于在2007年夏天全面爆发了。如此脆弱的生态环境基础再一次把目前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呈现在人们面前。何为“蓝藻事件”?皆因水体的富营养化而引起的。富营养化是指因水体中N、P等植物必需的矿物元素含量过多而使水质恶化的现象。水体中含有适量的N、P等矿质元素,这是藻类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但是,如果这些矿物元素大量地进入水体,就会使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死亡以后,先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使水体中溶解氧的含量明显减少。接着,生物遗体又会被厌氧微生物分解,产生出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发生富营养化的湖泊、海湾等流动缓慢的水体,因浮游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呈现出蓝、红、褐等颜色。富营养化发生在池塘和湖泊中叫做“水华”,发生在海水中叫做“赤潮”。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田排出的水中含有很多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这些植物必需的矿物元素大量地排到池塘和湖泊中,会使池塘和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池塘和湖泊的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产养殖业,而且会使水中含有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严重地影响人畜的安全饮水。河流、湖泊等水体被污染后,对人体健康会造成严重的危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饮用污染的水和食用污水中的生物,能使人中毒,甚至死亡。例如,1956年,日本熊本县的水俣湾地区出现了一些病因不明的患者。患者有痉挛、麻痹、运动失调、语言和听力发生障碍等症状,最后因无法治疗而痛苦地死去,人们称这种怪病为水俣病。科学家们后来研究清楚了这种病是由当地含Hg的工业废水造成的。Hg转化成甲基汞后,富集在鱼、虾和贝类的体内,人们如果长期食用这些鱼、虾和贝类,甲基汞就会引起以脑细胞损伤为主的慢性甲基汞中毒。孕妇体内的甲基汞,甚至能使患儿发育不良、智能低下和四肢变形。第二,被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污染了的水体,能够引起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传染病,以及血吸虫病等寄生虫疾病。第三,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如砷(As)、铬(Cr)、苯胺等污染水体后,可以在水体中的悬浮物、底泥和水生生物体内蓄积。长期饮用这样的污水,容易诱发癌症。
在“腰包鼓了,楼房新了,但水黑了,病多了,心里害怕了”这条路上,承载了许多人不正常的攀富心态。在太湖不断的富营养化过程中,来自市民的生活污染占据着很大比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想到过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为太湖减轻一点负担。蓝藻事件告诉我们,保护环境有多么重要,我们尝到的好日子的时间还不长,然而,一个蓝藻事件爆发就可能悄悄拿走我们的好日子了,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否则,明天还会有红藻、黑藻、黄藻等等在等着我们。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也日益严重。随着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提高,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给人民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尽管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来预防和治理环境污染,然而,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在某些方面比如水污染还十分突出,并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这已经成为危害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一大痼疾,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
造成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们也众说纷纭,包括经济的、社会的、技术的和伦理的等,其中经济方面的原因应该是最基础和最主要的。一个显而易见且比较公认的结论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直接原因在于污染者对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但是,也不能简单地将全部经济原因归结为这一点,因为环境污染问题牵涉到的,除了污染者以外,还有受害者和政府。从抽象的理论上讲,受害者和作为监管者的政府应当是环境污染的当然反对者和制约因素,那么,为什么这些因素在现实中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使污染行为受到有效的制约呢?本文将运用博弈论这一数学工具,从经济学的层面对污染者、政府、受害者三方对待污染的态度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一、环境污染问题是三方博弈的均衡结果
污染者、受害者、各级政府是参与环境污染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基本三方。博弈论对参与博弈的局中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每个局中人都是“理智的”。而在面对环境污染和治理这一问题中,污染者、受害者、(地方)政府的“理智”集中合在一起形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这一集体“不理智”的博弈均衡结果。以下分别对污染者、政府和污染受害者三个行为主体的经济利益进行分析,从而具体地揭示造成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和难以解决的经济根源。
1.公共环境资源的无偿使用导致污染者没有治理污染的主动性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环境污染属于因负的经济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当市场中经济主体(企业)的生产行为带来环境污染时,事实上存在因污染而带来的社会成本。但是,在传统的观念和体制中,像空气、河流、海洋这样的公共环境没有明确的财产权,也就不存在环境市场和环境价格,这就造成了经济主体无偿使用公共环境资源,而不必主动承担或不用全部承担污染的社会成本的事实。同时,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一般的治污成本远远高出环境污染给污染者自身带来的损失。因而,如果没有外部的约束,污染者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考虑,显然不会主动去治理环境污染的。事实上污染者本人并不是不知道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有的污染者本人就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但是考虑到如此高的治污成本,有限的经济利润,所以污染者也就任其继续污染下去。
2.地方政府的“囚徒困境”使其缺失治理污染的内在动力
从理论上讲,政府应该是环境污染的监管者,有责任代表众多的受害者出面解决由上述市场失灵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但在实践中,环境保护的任务是由各地方政府来具体执行的,在我国现有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和当地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比如,一些高污染的企业,每年上缴的税款非常可观,并能解决一大批人的就业问题。这些高污染企业往往是当地企业的“排头兵”,是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功臣与爱将,当地政府明知污染的严重性,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们知道,在现有技术水平的条件限制下,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势必意味着一定时期内生产能力的下降,因此,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理智”考虑,很容易成为当地企业的代言人,而不以众多环境污染受害者代表的面目出现。
更为复杂在于,环境污染问题通常不是由一家或几个污染者造成的,而是当一个地区的污染源数量达到破坏了环境的自身调节极限后造成的。这就使得地方政府在环境污染治理上面对的是“囚徒困境”式的局面,使得地方政府的“理智”选择只能是不治理或有限治理。
3.索赔成本过高阻碍污染受害者将反对污染的意愿付诸行动
我们知道,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由一个特定的受害者群体共同承担,但受害者通常并不是有组织、便于集体行动的群体。每个污染受害者如果个体单独向污染者索赔,那么索赔成本一定要大于其受污染而遭受的损失。即使个体受害者联手来对抗污染者,比如采取诉讼的方式,大家集资联合推选几个代表将污染者诉诸人民法院,可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包庇,官司不一定胜诉,因而,受污者也就不会自发地向污染者进行索赔,这就进一步纵容了污染行为。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虽然造成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污染者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但出于同样考虑,本来应该处于污染者对立面的地方政府和受害者个体,实际上也不会全力反对或治理污染。这样,博弈的必然结果就是三方均无足够的经济动机来改变环境污染的现状,打破环境污染这一均衡结果。
另外,除了中国粗放式发展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以外,中国政府产业政策执行不力和产业结构布局失当也是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原因之一。
二、综合运用多种对策改变环境污染严重性的局面
既然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原因比较复杂,打破不利的均衡局面,彻底解决污染问题也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方面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公共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建立公共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目前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把原本不具有产权特征的公共资源赋予一些产权特征,使不具有市场特征的环境具有一定的市场特征,把不可度量的环境成本可度量化,以使环境的外部性合理地内部化,也就是说使环境污染带来的社会成本转化为实际的企业生产成本。这样,因污染的负外部性而导致的市场失灵问题就会得以解决,用市场机制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形成合理的激励,引导企业合理地使用有限的环境资源。同时,通过市场自我调节作用的充分发挥,可以把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减少到最低。而要做到这一点,具体的制度安排可以考虑征收环境税。
2.推行绿色国民经济(绿色GDP)核算体系
从上述第二种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间合作治理污染的障碍在于地方政府在对自己经济利益追求的同时忽视了他人的利益。用绿色GDP核算体系取代传统GDP,可以通过考核指标的变化建立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违约惩处机制,直接而有效地改变地方政府的治污利益得失情况,促使地方政府积极主动地联合起来,共同解决环境污染的难题。
绿色GDP是扣除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的损害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值,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之上的,能更为真实地衡量经济发展成果的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能给出各个地区的具体环境退化成本和资源消耗成本,并以此制订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现在,通过近几年的理论探索和在10个省市的试点,绿色GDP核算在我国进入了一个由理念倡导试点核算推进的重要关键时期。通过试点,检验了绿色GDP核算技术与方法的可行性,完善了核算框架和技术方法,并为全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人才、资料和经验。因此,推行绿色GDP核算体系,既非常必要,也切实可行。
3.建立健全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协调污染受害者行动
如果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普遍建立各种非政府的环境保护组织,由他们代表众多特定污染受害者群体利益,协调其行动,专门从事污染的索赔活动,将会把许多微不足道的个体力量汇聚成强大的环境保护力量,从而有效地限制环境污染,同时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得到保障。为此要成立相关环境保护小组,一些人专门负责实地考察,找出环境污染的真正根源。一些人则负责把找出的根源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建议,并把这些措施建议反馈到相关企业部门,让他们尽快进行防治和改善,另外的一些人,则专门负责监督企业的工作执行,如有违纪的,马上对其进行罚款、警告等,再不改进者,则对其提起上诉,用法律手段强制让其执行工作,并给以其严重刑事处罚!
4.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
中国可以学习日本和韩国的产业结构安排,把同类的产业集中安排布置,有利于节能,也有利于控制污染。
最后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环境污染的根本治理还要依赖于治污技术的突破。因为对于污染者自己来讲,事实上其本身也会因污染受到经济上和声誉上的双重损失,只是限于现有技术水平,在治污成本过高和利益驱动下失去了治污的动机。如果治污技术能够突破性进展,使得治污成本大大下降,甚至变废为宝,从治理污染中获得收益,那么,污染者自身就会在经济利益的激励下主动去治污,而不必运用外部的力量迫其就范。这一点在有些地方已经得到了实现,一些新兴的环保产业正在不断壮大。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经济正处在发展还不成熟的阶段,污染企业的比例要明显大于发达国家,而且多数企业的治污技术还比较落后,研发能力还比较弱。据统计,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从1979年的24.4公斤增加到目前的66.7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22.5公斤。因此,现阶段要实现治污技术上的突破,主要依靠企业的科研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国家必须承担起这方面的责任,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环保研究和产业给予大力支持,促进其快速健康发展,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当然,光有理论还不行,相关管路监督部门还必须建立一套切实可行措施辅助坚实的理论框架,使之不致沦为一句空洞的口号。第一,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两者要做到真正的平衡与协调,国家在规划和调整各个地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时,就应考虑各地的资源禀赋和环境容量,将环境准入作为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将环境管理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将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第二,落实官员的环境责任制,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地方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对“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规定,在相关的法规中做出明确的细则规定,从而使法律责任的追究成为可能。除此而外,还应看到:环境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是紧紧关联在一起的。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新特点,是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所以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大部分地区,并不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而是贫穷的西部和广大的农村,这些地区为发达地区输出资源、承担生态破坏的成本,却没有得到相应补偿,导致贫穷和污染交合的恶性循环。要让生态脆弱的地区更多地承担保护生态而非经济发展的责任,就必须有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城市对乡村、富裕人群对贫困人群的生态补偿机制来平衡各方利益。再次,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强化公众环保意识。环境保护的多年实践说明,没有民众参与的环保最终很难取得成功。目前,公众环保参与程度不够的主要原因,是我们没有从法律与政治上,建立一套有效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的机制。特别是没有一个真正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公众没有能确实的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所以,我们管理监督部门应该要就此问题,设立相关有奖举报制度,如建立相关举报网站、邮箱、工作部门,让群众方便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来,共同保护和监督环保工作。最后,还要加强行政执法,强化了对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工业粉尘、主城区餐饮油烟控制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与重点企业工作联系会制度,共同协商和解决产生的环境问题,落实责任单位,反馈整改、完成情况。此外,还要不断深化环境综合整治,从多方着手,全面防治和保护环境,打击了不法排污企业,使重点行业和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使环境污染防止工作真正做到四原则:(1)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3)开发者养护、污染者治理、利用者补偿、破坏者恢复的原则,(4)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
环境污染的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仅仅分析了造成环境污染的经济根源及相应的对策。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必须根据现实情况系统运用以上对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措施。而只有国家才能担当这一艰巨的系统工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因此,中央政府必须制定强有力的政策,逐步改变现行主要由地方政府管辖的环境保护机构来执行环境监管任务的方式,并且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以不同方式参与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切实保证各种环境保护政策的真正落实。
相信:只要我们做好每一步环境污染防止的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止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真正地把环境保护与治理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相协调起来,环境的防治和保护工作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金振蓉:光明日报,2007
关键词: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经济措施
前言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经济社会运行的坚实后盾。但是为了经济社会发展、个人利益,人类不惜以牺牲环境达到目的,破坏了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了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反而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分析,环境污染问题就是人类长期从事生产、生活等社会经济行为所带来的,现在它反作用于人类社会,引起经济社会与自然、人与自然等关系失调,如不采取有效手段治理环境污染问题,后果将会极其严重。
一、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现状的分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污染治理上取得了斐然成绩。但是我们不能忽视表面现象背后的一些问题,在环境污染治理上,行政手段有余,经济和法律手段严重不足,即使政府付出了高额的管制成本,但是在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面前依然束手无策。环境污染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纯依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经济、法律等方面考虑如何推进工作。从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一系列不当的社会经济行为是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根本性原因,所以,经济手段的运用才是关键,行政手段才是保障。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引入市场机制,通过价格杠杆等手段理顺分类资源产品的价格机制,促使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根据市场信号和政府政策导向主动选择最优方案,主动调控节能减排空间。
二、经济手段在环境污染治理中的实施情况
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经济手段源于经济学研究的“企业外部性”问题和“内部化”理论和实践,其结果是改变传统的企业投入―产出的本利分析模式,改变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仅对环境污染实施“末端”治理的一种经济调控方式。它为市场主体提供了多种选择,刺激他们通过成本和效益比较选择最有效或最有利的治理方案,减少环境管制成本支出的同时,也能合理配置各项资源,提高环境污染治理效率。
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治理中主要使用了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税等经济手段。每一种手段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作用,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效果差、效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第一,排污收费上,收费对象不全、收费标准过低、收费管理混乱,甚至存在“讨价还价”和非法使用不予付费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环境污染治理费用远远超过缴纳的排污费用,这就导致不少经济主体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自主进行污染治理,严重削弱了排污收费制度的作用。第二,由于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尚不成熟,加之监管机制不完善,市场主体与监管部门之间难以形成一种良性关系,妨碍了这一手段的实施。第三,环境税实行以来,由于征收范围窄,缺乏多样性的税收优惠措施,加之一些环境税协调性严重不足,以致环境税作用发挥有限。
在利用经济手段治理环境污染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肯定它的功效,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隐藏在表象之下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难以保证经济手段的有效实施,更为环境污染治理带来了新问题,对此,只有找原因、提新意,才能逐步消除问题、促发展,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中的经济措施分析
基于经济学研究环境污染治理问题,讨论的核心内容就是如何解决“市场失灵”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以切实发挥经济手段的功效。因而,针对经济手段实施中的问题提出了以下五点措施:
第一,健全排污收费管理机制。要想使排污收费制度切实起到效果,亟待组建一个具备高素质的执行主体,通过他们健全排污收费管理体系,深入挖掘隐藏在背后的问题,同时严格按照制度收取排污费用,做到管理严格,以提高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权威性。另外,还要优化管理制度,既要做到依法收费,又要强调管理效率的提升。当然,在管理效率提升上一定要加强收费人员业务素质建设。其次,将浓度与总量结合在一起,改变过去超标收费,向超标加倍收费形式转变,逐步提高收费标准。此外,对同一排污口含有的污染物质进行分别收费,使静态收费向动态收费转变。由于收费标准的转变,经济主体出于效益考虑就不会忽视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再次,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让市场经济主体认识到依法缴纳排污费的必要性,以及不按规定缴纳的严重后果,使其自觉缴纳排污费用。最后,合理使用排污费,常言道“钱要花在刀刃上”,在排污费使用上更要做到如此。
第二,完善监管机制,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措施。对于排污交易权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从理论上讲,对市场上每一排污单位进行全天候的连续性监控是最理想的情况,但从技术上讲,这需要有充分的技术作为保证,可是我国环境监测系统技术水平并不高。对此,需要不断提高技术环境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引进先进的环境监测系统,对排污权交易进行高效而严格的管理。例如,某市发生自来水严重苯超标问题,调查结果是该市石化20世纪80年生泄漏事故后污染物渗入地下,现在渗入某水务集团水厂自流沟造成。这一事件完全揭示了我国水环境污染监测上的漏洞,如果监测得当、高效,自来水污染就有可能避免,足见环境污染监测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忽视这一项技术工作的推进与建设。
第三,在全国范围中推广使用排污许可证,逐步完善排污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刺激让市场主体采用低费用、少污染的排污措施,从而使污染源合理布局,控制环境污染问题。
第四,建立成熟且完善的税收机制。目前,我国生态税收还停留在准收税阶段,而美国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对此,我国要针对当前环境污染现状及其需求制定一套完善的、成熟的环境税体系,尤其要确保生态税的完整性,这一点上可借鉴西方国家。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税收调控机制,以提高环境税的适用性。
第五,加强其他形式的经济手段的落实与实行。除了上文提到三种经济手段,环境污染治理的经济手段还有押金返还、政府补贴等。在押金返还上,可适当提高金额或提高污染物排放检验标准,以加强污染物回收、治理。政府补贴可以减少排污单位环境污染治理成本,为鼓励排污企业积极落实“治污”工作,政府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财务上给予其多形式的优惠政策。
结语
综上,文章就环境污染治理的现状及加强治理的经济措施进行了分析。总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为了缓和并化解这一矛盾,就必须让社会公众参与到环境管理当中,并使他们充分认清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污染治理的长治久安。对于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可通过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予以实现,而对于环境污染治理还需要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来予以保障。
关键词:畜禽产品 兽药激素 残留物 排泄物 环境污染
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在“菜篮子”工程的大力开展下,畜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足的肉、蛋、奶等畜禽产品。但是在畜禽养殖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兽药激素残留问题。很多养殖企业为了促使畜禽快速生长而不惜给畜禽喂食含有大量激素和抗生素的兽药,使畜禽产品中含有较多的激素残留物,给食用这些畜禽产品的人体造成很大危害。同时,畜禽的排泄物中也含有一定的激素残留物,加上目前畜禽养殖企业对排泄物的处理不当,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一、畜禽养殖业对环境的危害
目前在我国,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这在为市场提供更多畜禽产品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多的畜禽废弃物。这些大量的废弃物若处置不当,就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一般来讲,其污染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三点,即水体污染、空气污染以及病菌传播污染等。由畜禽养殖中需要保持养殖场的干净卫生,因而常常会使用大量的清水来冲刷畜禽的排泄废弃物,使得流出畜禽养殖场的废水大都含有较高的氮、磷物质,若将这些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或其他水体中,就会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或者废水中的有毒成分也会给地下水带来有机污染,给自然环境带来极大危害。另外,畜禽养殖场的恶臭气体污染问题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污染问题,这些由畜禽粪便散发出来的恶臭气体含有较多的氨气、甲烷以及硫化气体等有毒成分,给养殖人员以及周边居民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而畜禽废弃物中所含有的各种病菌也是养殖场的主要污染来源,这些病菌种类数量都非常大,若处理不当,会给人、畜禽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造成疫病等严重后果。
二、畜禽养殖中兽药残留对环境的危害
事实上,在当前的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中,其对环境的危害已经远远不止以上三种体现。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生物科技技术快速发展、畜禽产品销售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情况下,畜禽养殖过程中对兽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再加上养殖人员的科学性意识不强,在兽药使用后所带来的丰厚利益驱使下,对畜禽饲料中加入的兽药种类越来越多,加入量也越来越大,导致了畜禽产品中兽药激素残留问题越来越严重,直接引发了我国的食品安全危机。
事实上,兽药激素残留不仅对畜禽产品造成极大危害,对自然生态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畜禽在养殖过程中若不遵照休药期的兽药使用规定,或者非法使用一些禁药作为激素掺入饲料中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兽药激素残留问题。
对于人体来讲,使用含有兽药激素残留的食物,会造成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制畸、突变、发育毒性、性别变异等严重事故,长期食用这种畜禽产品,会给人体的胃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从而诱发多种疾病的发生。
对于自然环境来讲,兽药激素残留物通过畜禽的新陈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但却使排泄物含有大量的活性激素,同样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带来很大的潜在毒性,例如对土壤的微生物、水生微生物以及昆虫等生物都有很大的危害性。同化激素随排泄物进入环境成为环境激素污染物,如污水中lng/L的雌二醇即能诱导雄鱼发生雌性化。抗球虫药常山酮对水生动物(如鱼、虾)有很强的毒性。有机砷制剂作为添加剂大量使用,随排泄物进入环境后,对土壤固氮细菌、解磷细菌、纤维素分解细菌等均产生抑制作用。并且在生态食物链的循环作用下,这些有害成分最终还会通过植物产品或动物产品而危害到人类的健康。尤其是己烯雌酚、氯羟吡啶在环境中降解很慢,能在食物链中高度富集,更是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三、畜禽养殖业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
畜禽养殖业之所以会对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危害,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规模化畜禽养殖发展迅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二是畜禽业养殖方式和养殖规模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过去的分散经营,逐步向规模化养殖过渡。三是农牧脱节,畜禽废弃物得不到充分利用,是造成畜禽废弃物污染的主要原因。
另外,政策措施制定不合理,农业生产管理不当,也是造成畜牧养殖也严重污染环境的主要原因。首先在政策制定中,关于农业和环境的相关政策严重脱节,农业政策只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畜禽养殖产业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工作。环境政策则更多的注重于城市工业的防治保护,而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这样就造成了一定的“真空政策”现象。而在对农业的生产管理过程中,相关环境管理政策法规都不够完善,环保部门也未对畜禽排泄物的治理实施有效的管理手段。
四、关于畜禽养殖产业环境污染防治的建议
现如今,食品安全问题与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了最受人们关注的两大社会问题。而畜禽养殖产业生产过程中对兽药激素的不合理使用正是造成这两大社会问题的主要推动因素。为此,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整改以保证畜禽产品的安全和有效的环境污染防治就显得迫在眉睫。笔者在对畜禽养殖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后,结合相关法律、政策,提出了一些环境污染防治的措施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重点治理规模化的养殖场环境污染问题。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是使用兽药激素最多的养殖企业,也是对生产较多带有激素残留物畜禽产品和造成较大环境污染问题的重点企业,因此必须要对这类养殖场给予严格的审查,对于生产不规范或对废弃物处理不当的养殖场要进行限期整改。从农业生产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治理养殖场的环境污染问题。
2.加强对兽药的销售管理和使用管理。相关部门必须要对兽药的销售和使用问题进行立法,以规范兽药管理,并加大处罚力度,对于违法使用兽药进行养殖生产的企业给予严厉的惩处,以促使养殖企业规范生产行为。同时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饲养观念,提高养殖企业的整体科学文化水平和环保理念认识,建立兽药残留监控体系,禁止含有兽药残留物的畜禽产品流入食品市场。
3.加强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采取多管齐下的宏观性管理手段。采取农业与环境政策一体化的思路来调整生产结构,实施农业发展战略,特别是,建立种养平衡一体化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体系;调整现行的一些农村政策,促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
五、结语
综上所述,畜禽养殖生产中所使用的大量兽药激素不但会使畜禽产品含有超标的激素残留物,给人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影响畜禽产品在市场中的销售量,而且还会随着畜禽的排泄物进入自然生态环境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针对这一问题,必须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规范治理,以减少兽药激素残留给人们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1]张哲,刘燕.浅谈畜禽养殖与环境污染[J].畜禽业.2010(04).
在农村环境保护中,存在农民、乡镇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形成三方的相互博弈。农村和乡镇企业在使用环境过程中均可能采取净化和污染的策略,博弈双方在不同的策略下会有不同的得益;政府针对乡镇企业的行为可以采取惩罚和不惩罚的策略,从而有不同的得益。模型假设:1)博弈的参与者只有两个,即博弈发生在两个农民之间、两个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与政府之间;2)利益主体了解的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即一个利益主体并不知道另一个利益主体关于决策的信息;3)市场参与者都是风险中性的。
1.1农民群体内部
假设A、B两位农民在使用农村环境时有污染和净化两种策略。假定他们都采取污染策略,其获得的收益为I1和I2;但当两个人都意识到环境污染和破坏以后会给他们带来不利影响,他们的得益为R1和R2。从A、B双方的策略及损益矩阵(表1)分析可看出,A、B双方会选择在消费和生产的过程中采取环境友好的方式,尽量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减少污水的乱排,对于畜禽粪便进行处理等,从而使环境得以改善,这项活动在长期生产中具有正的外部性,但是对于环境的投资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会使短期的利益受到损害。因此,I1>R1,I2>R2。所以,无论A怎样选择,B的最优选择就是污染,因为这样给他带来的收益为I2(I2>R2);同样的道理,无论B选择污染还是净化,A的最优决策同样是污染,因为这样给他带来的收益为I1(I1>R1)。所以最终两个博弈主体在追求个体理性时,给集体带来的收益是最小的,形成典型的“囚徒困境”。
1.2乡镇企业之间
乡镇企业在为地方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在污染着农村的环境。假定在农村附近有两个乡镇企业C和D,两家企业的目标都倾向于降低成本以增加利润,在生产中,假定企业的正常利润水平为R,自己购买排污设备的支出将形成企业成本,如果偷偷将生产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将节省这部分支出,从而形成额外的收益R0。所以,如果两个企业都这样做,从博弈的支付矩阵(表2)可见,如果存在排污而不遭受惩罚的情况,那么C和D两个企业在生产中最终会选择(排污,排污)的纳什均衡解。但是,两个企业都选择自己利益最大的策略后,却对外界环境造成了危害,迫使农民承担了他们行为的不利后果。这种博弈最后演变成了乡镇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博弈行为,农民对于乡镇企业的排污行为不满,于是他们为了享有洁净的环境,将采取一定的行动(如与企业进行谈判),但是由于农民力量的有限,这种谈判往往无果而终,这表明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对于处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只能把想拥有洁净环境的权利委托给政府,寻求政府的干预,改变乡镇企业的得益,解决乡镇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1.3乡镇企业和政府之间
在我国现有的政策下,衡量地方政府政绩的标准是经济增长指标GDP,因此,政府在经济增长和污染治理的权衡中会有所偏颇。在乡镇企业和政府的博弈中,政府会选择惩罚和不惩罚两种策略,而企业也会选择排污和净化两种策略。1.3.1企业选择排污1)政府选择重罚。完全按照自己的职责范围,行使作为人的义务,对于排污乡镇企业的行为实行重罚,则企业的得益为-P(P为企业破坏环境被政府惩罚的成本,通常大于企业偷排后所得的收益,因为一旦政府发现就会重罚)。政府完全是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农民不会为环境治理支付任何费用。因此,政府的得益为零。2)政府选择不惩罚。由于企业的“寻租”行为而选择不惩罚。此时,企业的得益为V(V>R),政府也可以考虑到地方经济增长,在乡镇企业“寻租”下采取不予管制的态度,此时政府从中得到的收益将大于对于企业管制得到的好处。一般来说,政府所得的好处被小部分人据为己有,但由于受到农民的委托需要支付相应的治染成本。因此,政府真正的得益为-U(综合来讲,政府的收入小于总的支出)。1.3.2企业选择净化1)政府选择不惩罚,则企业获取正常的利润R。企业净化环境的成果会带来外部经济,这将成为农民评价政府的一个标准,因此,对政府的好评使政府的得益为H。2)政府选择惩罚。企业仍然获得正常利润R,而政府由于动用了人力、物力而没有任何的成果,因此,得益为零。从政府和企业的博弈矩阵(表3)看出,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解。因此,用“混合策略均衡”来确定最终的策略组合。最终,企业会以H/(H+U)的概率选择排污,以U/(H+U)的概率选择不排污。政府以(P+R)/(V+V)选择不惩罚,以(V-R)/(V+P)的概率选择惩罚[4]。对于企业来讲,如果政府加大惩罚力度,将企业偷排污染后的得益V-R变为负值,则企业就没有动机去增加排污逃避惩罚,相反会遵章守法,在企业内部尽最大努力处理污染源。从政府的角度讲,当U逐渐增加时,政府就负得益越多,也即是治理环境所支付的成本越高,政府越需要加大力量对于排污企业的行为进行查处,而企业选择净化的概率就会增加。同样,如果政府能够从立法和监督的角度提前做好乡镇企业的排污布局,则就能从源头上减少排污行为,而不至于让农村环境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2河南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对策
2.1完善农村环保立法,促进农民的环保参与意识
目前,河南省针对农村环境方面的立法还未形成体系,因此要改善农村环境,必须加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立法保护,制定专门的有关农村环境信息公开和农村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体系。对于农村养殖业污染、农业生产中农用化肥、农药和农膜等方面的污染,应尽快立法;对于农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方面的污染应作出详细的规定,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制定农村环境污染受害群体经济补偿制度,对于破坏环境的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农民是直接影响农村环境污染的主体,要想改变河南省农村的环境面貌,就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宣传,广泛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普及环保知识,倡导生态文明,提高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生产和生活中提高防污防治的能力。
2.2有效控制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
乡镇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一味追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而将给环境带来的社会成本忽略不计。因此,减少乡镇企业对于农村环境的污染,首先,以产业聚集为导向,调整和规划乡镇企业的布局,对企业污染采取集中治理的方法,实行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坚持“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培养农村环境排污权交易市场,将企业排污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利用市场机制解决行政机制不能解决的环境污染问题。
2.3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