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高中数学教法

时间:2023-09-20 16:08:45

导语:在高中数学教法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高中数学教法

第1篇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法探究

高中数学教材只是一个蓝本,如何利用好这个蓝本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育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照本宣科地处理教材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吃透教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讲解教材”,始终是中学数学日常的教研教改的焦点,自然也是砥砺教师专业“锋芒”的“磨刀石”。基于此,现就高中数学的教材教法谈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我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主要有:

1.加强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一个人的自信心是他能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基础,更是他将来适应经济时代的必备心理素质,许多国家都把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作为数学教育的一个基础目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际问题的教学,并在此过程中获得足够的自信。

2.应当着力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如果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位老师,要想让他们对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感兴趣是很困难的。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得到,罗森塔尔通过“真实的谎言”暗示教师,在教师的信任和爱护下,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强。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以增强其信心。另外,教师要能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一起寻找真谛,并且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

二、强化问题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问题以惊讶开始,学生问题的提出往往是由遇到解决问题的需要引起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使学生迫切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发生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理想环境。认识心理学认为:新的需要与原有的数学水平发生认识冲突的问题,与实际问题有联系的问题,富有挑战性,学生“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无法进展时,若潜下心来寻找问题的弱点并作为新问题的起点,攻击了弱点,就导致了创新的成功,创新教育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既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观念束缚,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为此,教师应多启发学生进行发展性思维,多向学生提一些不是唯一答案的问题,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从不同方面利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思维,从中找出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就是一种很好的发散思维训练,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方法解题,通过多种发散思维训练,能培养学生多问、灵活、批判地思考问题,较快提高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立性,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提高。

总之,新课改下数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引入和现实生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其次,要及时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提倡课堂师生的交流和学生间的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在交流中,作为教师要耐心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从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课堂讨论,并适时作出恰当的评价,使班集体成为一个学习的共同体,共同分享学习数学的成果。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新课程 导学案 有效教学 积极性 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139-01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启用,为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作为一线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起来,适应新课程下的教学工作。通过一轮的新课程教学,我对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也深有体会,下面谈谈本人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转变。

新教材的内容注重知识的形成、探究过程。以前一个学期只学习一本书,现在要学习两本书外还有选修教材。所以教学方式上不能再沿用以前的传统教法,否则,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同时,老师“教”的累,学生“学”的累。因此,结合本校提出的有效教学模式,我在数学课堂上主要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发引领为主导,“传道、授业、解惑”,从而实现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导学案一般分为三部分:预习案、探究案、训练案。预习案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学习目标;第二部分为新知导学,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复习与新授内容相关的基础知识;以思考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列出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能够掌握的知识;第三部分为预习检测,主要是直接应用本节知识很容易解决的一些填空、计算题。探究案主要为本节内容的进一步研究,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才能完成,同样是以问题或习题的形式给出。训练案主要是当堂检测和拓展延伸。

通过发放导学案学生首先自学,寻找答案,这样变教为学,变被动为主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以前提高了,同时也能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此期间,教师要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发现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问题,要及时给于指点纠正,这样既照顾了差生,又培养了尖子生,同时也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问题所在,即便是有不想学的学生也会在这种督促下慢慢学起来。新课标是在问题情境中提出了新的内容,作为教师也要将所学内容合理设置成问题,引导学生自学,这种教学方式适合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新课程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师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

新教材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是师生的相互沟通与交流。倡导民主教学,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氛围。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必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旧的传统教学,常常是老师“一言堂”。学生的所思所想在课堂上很难展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上面所述的有效教学中,学生自学后的下一步是讨论交流与展示,学生与学生间的讨论,老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将暴露个人思想,这是学生参与教学,主动探索新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例如: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公式及其应用,让学生亲自写一遍公式比教师在黑板上写学生看效果要好的多,这也体现了导学案在有效教学中的作用。另外在应用时,同学与同学间的交流,更能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

三、新课程数学教学过程的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基于这一点,教师在备导学案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尤其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会遇到什么困难,再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设计学习问题,设计教法和学法。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得我在讲《双曲线几何性质》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前面刚刚学完《椭圆的几何性质》,所以我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自学总结:1.双曲线的对称性如何?(因为学生已明白从轴对称和中心对称两个方面来考虑。)2.双曲线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图像分析)3.双曲线有几个顶点?顶点坐标是什么?4.双曲线的实轴、虚轴分别指什么?(此时要类比椭圆的长轴和短轴让学生一定从概念上分清楚)5.双曲线的离心率是什么?范围如何?6.双曲线的渐近线是什么?渐近线的方程能否写出?7.能写出焦点在y轴上的双曲线的性质吗?课堂上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发挥,讨论结果,不要把学生讨论出来的所有问题老师都去重复,对于重点和难点重点强调,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扩大了容量,感觉效果不错。所以,在课堂上老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必要时给予引导和纠正即可。

四、新课程下数学教学强调老师的组织能力。

我们主张学生在课堂上自学,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混乱教学,教师要安排好教学程序,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下吸收知识,教师要随机应变,不能一个问题占去整堂课的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知识现状,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对于这一点,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要求学生,发现问题及时批评纠正,不可视而不见,否则,学生就会我行我素,造成教学秩序混乱。我认为,防止这些现象需要在开学伊始就提出要求,同时在课堂上要反复应用和实践,让学生在你的课堂上会自学、会听讲、会讨论、会思考、会记笔记,从而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要长期坚持,不可半途而废。

新课标下教学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借着我校有效教学的不断推进,作为该校的一名教师我会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适应新课标下新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丁尔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

[3]《新课程理念与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第3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 思维训练

长期以来,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观察教学的实际问题,把教师看做是教学这个舞台的主角。从这样的层面上思考问题,似乎也没什么错,这难道不是教师力求做好本职工作的一种体现吗?

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换一种角度看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定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这一角度,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交往,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首先要具有以下理念:1.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2.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包括知识、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5.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及就业。

上述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中学数学教学,虽然涉及的是数学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数学教学,既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促进学生数学学科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数学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

1.数学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数学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数学思维能力视为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数学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

2.数学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数学知识进行机械记忆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数学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数学,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数学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数学解释。

3.数学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数学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数学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数学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数学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应只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应注重于学生学习数学时思维活动的具体操作,尤其是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注重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5.数学教学活动的展开,要有利于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使学生经过数学的学习和探究,学会用数学的视野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的问题,学会思考人类的发展和人生的价值。

在当前,素质教育观念下的数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数学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每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但是,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

1.在目前直接制约数学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

2.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此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3.教师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4.学生尊重的老师首先是尊重学生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着直接关系。学生是喜欢老师和他们一起进行创新的。

数学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数学进程的认识和解释,数学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数学如何生成,他们对数学怎样认识,就是数学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数学的认识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说过: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数学的证据。然而,以往的数学教学往往是固定模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数学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深入探讨。

第4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164-01

1.教学生们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

1.1 认识高中数学的特点。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

1.2 要提高自我调控的“适教”能力。一般来说,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因自身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理解和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倾向、能力品质、教学观念、职业经历等原因,在教学方式、方法、策略的采用上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鲜明的、一贯的教学风格或特点。作为一名学生,让老师去适应自己显然不现实,我们应该根据教的特点,从适应教的目的出发,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优化学习策略,调控自己的学习行为,使自己的学法逐步适应老师的教法,从而使自己学得好、学得快。 

1.3 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新困难和新问题。在开始学习高中数学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同学们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胜不骄,败不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愈挫愈勇,千万不能让问题堆积,形成恶性循环,而是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1 指导学生严格遵守思维规律,养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要求他们课堂上回答问题要语言规范,使用数学语言,特别是熟悉公式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局限性,应用时注意其严密性,推理过程做到言必有据。

2.3 通过找别人的差错,提高自身的改错能力.教师可设计一些错解并告诉学生:"老师也可能会做错题.看看你们上课时能否及时发现,并能指出加以改进."这样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地知错、改错、防错的习惯,让解题后的回顾、反思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3.以适当的课例为契机,激发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我们的高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比如:高二数学(下)的“二项式系数的性质”一节内容中,联系到南宋数学家杨辉提出的“杨辉三角”。考试中杨辉三角不是重点,但在此可以多花一些时间展开,把杨辉三角的内容讲授清楚,而不是轻描淡写,并且加以扩展,讲讲与杨辉三角相关的数学史,杨辉三角的发现要比欧洲早五百年左右。

高二数学(上)的“圆”一节内容中,可以联系到圆周率,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比外国人早一千一百多年,高三数学的“数系的扩充”一节内容,可以提到我国是最早使用分数、负数的国家,分数的研究是中国对世界数学的杰出贡献之一,负数的引进,又是中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的又一巨大贡献。关于负数取得的成就,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数学史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激发学生心理向积极健康的方向澎湃前进。

4.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

例如:高中数学(人教版)第一册第三章数列第三节“等差数列前n项和”在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无论是一期还是二期教材,在引入等差数列的前项和的这一节课中都是用了高斯计算:1+2+3+...+100作为引例。而这个引例只是说明了怎样做的问题,却没有道出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触及到思维层面的东西。没有使学生的思维上升到理论的层面,不能让学生的知识深度迁移能力得到发展。因此,我在上这节课时作了“补形”的设计,该方法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本质,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等差数列性质的理解,而且该推导过程体现了人类研究、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在教学中采用了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分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即从特殊问题的解决中提炼方法,再试图运用这一方法解决一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层层引导、学生的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尤其是借助图形的直观性,学生“补数”的思路获得就水到渠成了。

第5篇

高中数学; 提高; 教学质量【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160-01

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是目前高考各科中最难学习的科目,花了很大力气,可考试分数还是太低。或者有的同学能够把课本上的习题全部作会,但是却总也考不出好成绩。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知识太难,还是老师的教法有问题,或是学生的学法有问题,或是考试太难呢?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认真研究,找到解决困难的对策和途径,否则,很难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呢?下面谈谈自己的看法。1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掌握学习技能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传授给学生,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随意增加或减少。在此条件下,教师就必须在有限的课堂内,用最优化的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如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爱学习,这点是值得我们不断去研究的一个问题。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主动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1.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索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优化数学课堂,在数学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优化课堂教学。

1.2进行动手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动手实践或亲身制作学具是提高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它会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手脑并用,通过自身的探索后获得成功,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并且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收到较大的效果。

1.3表扬与鼓励相结合,保护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对学生的评价都应采用激励性语言,更多地倾注宽容、尊重、理解、信任、赞赏、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形成“乐学”的心态,学习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2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2.1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学中老师付出了艰苦的劳动。大多数学生辛辛苦苦地在学习,但是效果不好,质量不高,能力也较差,原因何在?经过几年教学探索,我发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自学能力,而要学好高中数学的关键就是要有自学能力,因为也只有有了这种自学的能力,学生才会从课堂上悟出知识的本质,才会有新的发现,才会使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

具体途径与方法如下:

确定学习目标,养成良好学习态度。没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就没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动力。高中学生在校期间要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自身的条件,确立明确的 学习目标。目标一定就应该全力以赴地追求,楔而不舍地努力,并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不断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以新的姿态充实地度过学习生活的每一天。 要敢于面对, 善于解决,而不是放弃。要主动求得教师的帮助,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思想上尽快提高对新教材体系的正确认识。明确新教材体系的要求,把握好重点,做好思想转换。努力走出中学学习的影响下兜圈子的阴影。否则,无论是 对学生学习还是对老师教学都带来很大的困难,难以达到教学目的。

2.2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的高中生大部分还是习惯于老师“喂”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学,更不用说是灵活运用了。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学有所用,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小实验,亲自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讲究学习方法,养成良好自学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自学的能力与学习意识的变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高中学生要努力寻求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切实加强自觉学习的习惯,提高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能力,认真听课和独立完成作业,端正考试态度,积极主动地对待每门课程的考试,以期达到理想的学习目的。教师进行学法指导时首先要弄清学法指导的内容,然后去思考和落实怎样指导。并且教师要结合实际提供可以操作、能够运用的学习方法。

2.4指导学生自学,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是教学成功的最高境界。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构建、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发展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是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自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途径。3引导学生培养思维能力

第6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思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能力,高中数学作为高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改变传统教学,采取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

现在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要求教师要改革,使用创新教法,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新颖自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激发想象力,进入实践中去。这样能使学生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体现出教师传授知识、指导启发的作用,学习生活更精彩活泼,这样学生才会更积极主动,而要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加活跃,教师必须要使用一些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上课只用黑板和粉笔的现状,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学以致用,采取“动”“静”两字的结合,给予学生真实感和立体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一些抽象理性的知识,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高中数学并不简单,需要学生不断研究得出结论,例如,在学习抽样调查时针对全体学生进行实际性的活动得到规律,接着根据数字可以进行概率分析。或是让学生演绎一些生活中关于数学的情景,以数学游戏接力的方式让所有学生汇聚到一起,或者让学生到台上说明自己是如何解题的,以这些活动向学生演示出数学的奥秘,不要一味地只利用课本进行教学,发散学生的思维很重要。例如,在学习不等式时,先给出几个简单的不等式:2x+4>0,5x+x-3

二、以小组讨论为形式,以情景活动为立足点

创造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光纸上谈兵没有任何用处,但首先需要学习最基本的概念,探究出最本质的东西,接着再规则地解决一些问题,在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要使用不同的创新教学将高中数学带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这是需要活动的,并不是可以印在教材中的文字,这些东西需要自己去参悟,而学生要把所吸收的知识用到实际的问题中,这才是真正的掌握知识,在这之中能学到的额外东西要比书本上的多得多。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有自主解决问题的愿望,一组尽量在8个人以内,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互相研讨,作为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正确的提示以作引导,剩下的空间留给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学生个人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无疑是将课堂交到了学生的手中,提升W生的个人控制能力。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的时候,给每个小组不同的立体模型,让小组分别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出来之后进行互换,这样就能得出不同的方程以及算法,由此教师再进行拓展教学。比如,可以聚在一起研究二次函数,画出图像,一同分析,这样远比一个人要有效得多,人多不同的想法也会体现出来,巧妙地利用好这种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就很容易发现高中数学不是那么乏味繁重,也不是非常有难度,要指引学生经过观察,得出数学题目的规律,并动手付诸于实践,这些过程必须要让学生自己经历才起到真正的效果,从动手中找到它的技巧与方法。目前,我们的素质教育要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发,实现创造型教学,而重中之重就是创新,有了创新,才有一个民族,才能有未来,才能生存发展。学校里教学者们的各种管理是否具有创新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影响的不止是高中数学这一门学科,而是所有的文化学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重视这点。

三、教法中体现创新

(一)例题的选择与变化。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要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还要善于设计例题的变化,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例题的解答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二)技巧性的设问。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注重问题的来源和选择。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比如国际象棋的计算问题,从而发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讲究问题呈现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注重问题的解决方法。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地主体,要充分发挥数学交流的教学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

(三)自主学习与创新。作为高中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

(四)合作探究与创新。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总之,高中数学教学要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静.对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J].职业技术,2006(22).

第7篇

关键词:高中 数学教学 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社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学习提供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明确数学教学目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目的,就是规定了数学教学应当完成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个性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任务,是根据我国教育的性质、任务和课程目标,并结合数学科学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的。特别是现行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就明确提出了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题”,“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作为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改进数学教学方法。

二、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和利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说明“好学”对教育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一些感彩,即教育情感性。任何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都会产生期待心情,这种期待主要表现为:①对教师外表形象的期待;②对教师言谈举止的期待;③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期待。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作为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这种心理倾向,并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鼓舞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三、改变课堂结构,提倡探究性学习

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在于教学生去学,既要帮助学生学会,也要帮助学生会学。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进而不断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新课改后,增加了很多探究性的题型,这一反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问答或对话形式,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于学生。在探究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的集体参与,并非只有好学生才有能力开展探究,应该给每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极少发言的学生,应多给予他们特别的关照和积极的鼓励,使他们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探究中来。通过探究,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朗、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

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一种模拟性的科学研究活动.具体说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材料、各种教学仪器和设备等,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由寻找所需要的信息,自己作种种设想,用自己的方式检验自己的设想.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探究中能明确方向.这种指导和帮助的形式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作用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是安排有一定内在结构,能揭示各现象间的联系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在关键时能给学生必要的提示等。

如在教学几何学时,教师:“同学们都听说过‘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句名言,一个房产开发公司要建筑一座高楼大厦必须有如下几个环节。首先,房屋设计师根据公司要求画出房子空间立体几何图形。其次,房屋建筑师傅通过看空间立体几何图形,计算相应的建筑面积和距离等.最后,建筑工人按要求进行施工。”

四、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

数学教学中将开放式问题带入课堂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探索,也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发展潮流。

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显着特点是其思考空间广阔,思维活动的自由度较大,学生的思维活动易于展开,在思考中能提出更多的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更多,它具有与传统封闭型题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效果。数学开放式问题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了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数学思维和开拓进取精神。

数学教学是一门科学,它让课堂充满智慧的光芒和创造的火花;数学教学还是一门艺术,它让课堂焕发艺术的魅力和生命的活力。我们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大力推进中学数学课程、教材、教法的改革,数学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基本功,为最终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牟彩娥.自主探究中学习,合作交流中发展――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02).

[2]成建英.基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02).

第8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孔子倡导力行的因材施教法是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方式。因材施教是客观唯物主义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学习实际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因材施教的主要手段和策略就是分层教学法。下面笔者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法做些阐述。

一、高中阶段学生数学学习情况分析

实事求是的讲,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擅长所有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擅长所有设置的科目。尽管在基础教育阶段,所有科目的设置都是各学科的基础,但随着难度的不断提升,还是有很多学生出现了偏科现象。这是客观存在,虽然我们要力避这种现象的出现,也要纠正学生的偏科倾向,但我们必须知道,这不能算是教学的失误,这应该是教学和学习的自身规律。学生正是在“偏”中逐渐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点,从而使“偏”爱的成为自己的特长,成为自己毕生追求的梦想。

高中阶段,数学学习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一少部分同学表现出对数学的浓厚兴趣,极具钻研精神;还有一少部分同学对数学“深恶痛绝”,谈“数学”而色变;另有一部分同学对数学没有什么感觉,只是麻木地跟着学,脚步踉跄。从分化的情况来看,其兴趣差异、思维差异以及接受能力的高低一目了然。

笔者并不主张成绩大排队,但是也并不主张掩饰和哄骗。无论是哪个学科,教育首先是教人学真、教人学实,所以,我的做法通常是让学生看清楚自己在数学学习上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在班级中数学水平的高低,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这是分层教学的思想前提和事实前提。

二、分层教学的实施

鉴于以上情况,根据学生本身具有的数学水平和个体学习兴趣、能力的差异,抛弃应试教育的固有观念,我对学生实施了分层教学法。

(一)对学生进行分组

我分组的方法是以成绩为依据,兴趣和思维能力为参考。新接手的学生为什么数学成绩差?原因不外乎有四个:一是因为种种原因,发挥失误;二是在上阶段的学习中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取得好成绩;三是对数学没有兴趣,不愿意学习数学;四是无论怎样努力,就是学不好。

找到了造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提高成绩的突破口。根据以上情况,我将学生分为A、B、C、D四组,我的分组并不是严格地按照成绩的高低来分,那种分法意义不大。我是根据造成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来分的。这样就可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教学。发挥失误的好说,多加练习,养成规范和认真的应试技巧就行;上阶段落下课的需要研究出方法来进行补课;没有兴趣的先从简单的入手,逐渐培养兴趣。有的教师用中等难度的试卷进行测试,然后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划档分组,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妥,分数下面掩盖了许多更加具体而复杂的情况。成绩不理想的原因不同,实施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自然也应该不同。

(二)分组备课、教学

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都告诉我们,数学的课堂教学一定要精讲。精讲的意思,一是指选题要精,二是指要少,必须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自己支配,这样才能照顾到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A、B、C、D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方法有点像复式教学。以高一数学必修1《指数函数图像及其性质》为例,我先让全班学生复习了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接下来再讲解比较指数大小的解题策略,用具体的例子来讲解如何将指数进行转化,根据小组学生的不同情况,我对不同小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并利用空余的时间给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一点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那种要求所有学生成绩都优秀的想法并不现实,也不符合教学规律。所以,没有必要为了这个目标而着急怄火,对学生大加指责。唯有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才有利于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布置不同需求的作业

为了具有针对性的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作业布置上也不同。A组同学可适当加量,进行有效率的限时训练,提高其解题速度的同时培养认真规范的答题技巧;B组同学针对学所做少量巩固学习的习题,腾出时间来补习上一学习阶段落下的内容;C组同学做少量简单的习题。这一组的同学教师要多费力,全批全改,悉心指导,重在培养他们的信心和兴趣。D组的同学做最基础的习题,能够掌握基本原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就行。

三、分层教学的意义

第9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直线与圆;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58-01

1.设置问题时重视知识实际应用

数学起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数学教学的目的是教师引领学生掌握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特别是使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同时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联系实际中学数学,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数学。

在直线与圆方程的应用部分就可以设置以下题型。

例1 如图(图形出处略),是某圆拱形桥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这个圆的圆拱跨度AB=20 m,拱高OP=4 m,建造时每隔4 m需要用一根支柱支撑,求支柱P2A2的高度。

例2 已知内接于圆的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求证:圆心到一边的距离等于这条边所对边长的一半。

例3 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 E分别在边BC, AC上,且|BD|=1/3|BC|,|CE|=1/3|CA|, AD, BE相交于点P,求证ACCP。

例4 如图(图形出处略),某台机器的三个齿轮, A和B合, C和B也合,若A轮的直径为200 cm,轮B的直径为120 cm,轮的直径为250 cm,且∠A=45°,试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用坐标法求出A和C两齿轮的中心距离。

上述例习题分别反应了直线和圆方程在工程建设、平面几何,平面三角的应用,它们的出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非常重视数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会学。这就需要教师要更新观念,改变教法,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自觉阅读,提出问题,释疑归纳的能力。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终身受益。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首先是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从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课前做不做预习,学习的效果和课堂的气氛都不一样。为了抓好这一环节,我认为学生在预习中应做好以下几点,促使他们去看书,去动脑,逐步培养他们的预习能力。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与目标相联系。高中学生比初中学生学习兴趣更集中,其最大的特点是兴趣与目标开始有了联系,兴趣趋于稳定。由于观察的全面和趋向深刻,对演示的理解也较深刻,他们的抽象记忆和有意记忆能力正在提高,因而有利于从演示中总结规律、推导公式、运算习题。再次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要因材施教,发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尽量做到基础分流,弹性管理。

3.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3.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和一题多用。

3.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高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

3.3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洪燕君,熊谋举,穆永芳,陆琼。 例谈变式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融入--以"圆的标准方程"为例[J]。 咸宁学院学报,2012,(8)。

[2]韩兆凤。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的直线与圆方程的教学内容[J]。 教育教学论坛,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