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9:13
导语:在城市发展愿景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打造国家级和世界级的中原城市群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加快培育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国土空间均衡开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中原城市群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龙头,有望成为继沿海三大城市群之外的第四大城市群或第四大经济增长极,加快构建新型中原城市群是国家战略西移的重要支撑。
中原城市群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历史使命。力争2020年使中原城市群成为国家级城市群,郑州跻身于全国前十位国家中心城市行列,洛阳成为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力争2030年中原城市群成为世界级城市群,郑州跻身于世界城市行列,洛阳成为国家中心城市。中原城市群成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核心强大、分工明确、紧密互动,一体化、现代化、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城市群。
二、世界五大城市群转型升级的经验
按照简・戈特曼的标准,世界上有五大城市群达到城市带的规模,称为世界五大城市群: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纽约大都市圈);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区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大都市圈);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伦敦大都市圈);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巴黎大都市圈);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东京大都市圈)。这五大城市群转型升级的经验主要有:一是经济高度集中、中心城市首位度高、产业结构高度服务化,二是首位城市为世界中心城市(或全球城市),三是空间结构特点为“圈层结构”,四是大都市区呈现“多中心”布局,五是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现代交通网络(或通勤圈),六是注重以战略规划引领发展。
三、制约中原城市群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主要矛盾
(一)作为中心城市的郑州市经济实力弱、首位度低、发展滞后
根据增长极理论,中心城市作为最大的增长极,其规模、层次和地位决定所在经济区或城市群的规模、层次和地位。由于中心城市是城市群的龙头和核心增长极,位居国家前列的城市群一定具有位居国家前列的中心城市。
郑州中心城市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与重庆、成都、武汉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在全国的位次靠后、首位度低。
当前制约中原城市群的主要矛盾是郑州中心城市总量规模和综合实力较弱,其根源在于郑州“多中心大都市区”和“一体化大都市圈”没有形成,难以支撑快速集聚发展的需要。
(二)“多中心”郑州大都市区空间结构框架体系没有形成
为了适应城市集聚扩张发展需要,我国主要中心城市几乎无一例外地把所辖县(市)行政区划调整为市辖区,将都市区发展取向由“单中心”“摊大饼”模式转向“多中心、卫星城”模式。郑州市始终没有突破现行行政区划的限制,建立 “近郊多中心、远郊卫星城”的大都市区空间布局。从体制来说,郑州市所辖六县(市)行政区划调整没有任何进展,“市区与郊县”双轨制的二元结构,没有形成合力和集群优势;从产业来说,并没有形成产业链的紧密关联,中心城区的低端产业并没有向郊县(市)大规模转移扩散;从交通体系来说,中心城区与郊区县(市)之间的地铁或轻轨系统还是空白,通勤圈没有建立起来。
(三)“多核心”郑州大都市圈和通勤圈没有形成
以中心城市为增长极,与周边核心城市互动发展,构成“一体化或同城化”大都市圈,形成大城市群的集聚增长核心区,辐射带动城市圈层的协调发展,这是世界城市群发展的一般规律。
根据国内外经验,“多中心”大都市区或“多核心”大都市圈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便捷的交通圈和通勤圈。郑州市与周边的8个省辖市之间的半小时至一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但是交通圈并没有变成通勤圈,原因在于高铁和高速公路的通过费用较高,不能被一般大众通勤所接受,一般公路和市内道路交通拥堵严重,难以满足通勤需要,通勤圈只能以轨道交通为标准,然而,大众化的轨道交通网络还未建立起来。
所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河南省要想使中原城市群和经济区进入国家级,其郑州中心城市必须首先进入国家级,关键是应提升郑州市目标定位,拉大空间框架,优化空间结构布局,构建大郑州都市区和大郑州都市圈,重构中原城市群。
四、构建新型中原城市群的战略重点
(一)构建“多中心”的大郑州都市区
应瞄准构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创新理念、规划、体制,跳出郑州来谋划郑州,大胆借鉴国内外成熟经验,破除条条框框约束,勇于创新,探索国家中心城市特色发展的“郑州模式”。一是积极构建“2核+3次+5卫+2副”大郑州都市区框架体系;二是推进郑汴同城化,打造“郑汴港金三角”都市区。
(二)构建“多核心”的大郑州都市圈和通勤圈
积极构建“1+8大郑州都市圈”:将大郑州都市区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当然也是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将洛阳市定位为中原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形成郑州、洛阳双中心格局;将新乡、许昌、焦作、济源、平顶山、漯河等定位为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打破行政区划的障碍,加快一体化乃至同城化发展,提升集聚集群功能,分工协作,协同发展,走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将郑州都市圈打造成为中原城市群和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带动中原经济区周边区域快速发展。
(三)构建中原城市群“郑州洛阳双中心结构模式”
中原城市群当前是“一主两副”模式,即一个郑州主中心城市、洛阳和开封两个副中心城市。当前这个方案并不是唯一的方案,对中原城市群来说,双中心也许是更优化的选择。
笔者认为,中原城市群可以采取“郑州和洛阳双中心结构模式”,其中郑州市定位于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市定位于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实行郑洛双中心模式有利于弥补郑州中心城市经济实力不足的弱点,形成郑洛工业走廊和都市连绵带;可以将“副中心城市”的名号留给中原城市群的(外圈),激发城市发展活力和动力。
(四)构建中原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圈层”
根据中心地理论,“圈层结构”符合交通、市场和行政等最优化三原则,是效率最大化的空间布局形态。应积极构建“圈层结构”的中原城市群:第一层为中心区,建设大郑州都市区;第二层为核心区,建设大郑州都市圈(内圈);第三层为区,拥有“若干副中心城市”的外圈。强化专业化分工协作,推动结构重组、功能优化和一体化发展,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城市、城市支撑中心城市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
将安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濮阳、周口等省辖市设为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这不仅符合市场、交通、行政三个最优原则,而且有利于集聚外省要素资源。同时,周边省份的战略布局已经对河南省的战略空间形成挤压之势,河南省设置若干个副中心城市既符合理论又符合实际,既是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积极应对区域竞争的需要。
(五)构建中原城市群“三级五网一体化”轨道交通体系
关键词: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1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现状
1.1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与生态环境结合紧密
目前,一些城市十分重视生态环保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设计园林景观时首先考虑其生态效益,科学配置园林植物,便于均衡发展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
1.2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念逐渐得到完善
在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坚持创新发展,还需要加强科学管理,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形成现代化的规划理念。各大城市应以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为依据,逐步形成一套具有科学性、可行性的园林景观规划理念。
1.3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凸显了城市个性、文化底蕴
设计城市园林景观过程中,要结合城市实际情况,考虑整体需求,尽量展现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逐步完善园林绿地系统,创造出一批不仅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还有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平衡城市生态系统,且极具地域特色的优秀园林绿化作品。
1.4引进先进的园林景观建设施工工艺
不少城市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中力求创新,在不断学习已有先进工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引进电子产品、仿生学等新工艺产品,加以综合应用,这就使得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增添了一股现代气息。
1.5节约型园林的探索与推广
为了帮助园林景观规划设计能更好地改善自然环境,在设计过程中要积极探索和推广节约型园林理念。推广运用乡土树种、天然雨水及生产生活污水回收净化利用、生活垃圾分类循环利用、RED及太阳能照明等。
2我国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势
2.1树立同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生态园林理念
依据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应当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以便走上生态城市建设之路。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应以城市生态环境为前提,加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生态化和休闲化城市。同时,在居住区、工业园等地可进行“渗透开放式”绿地形态的建设,推动城市全方位绿化。
2.2以现代城市的整体发展进行长期目标的规划
现代城市建设,其实也就是优秀人才对先进文化和理念的激活,采用最先进的科技和材料等,降低各项成本,提升城市所有配套系统的功能和效率,促使城市经济高效且可持续的发展。园林景观的设计者们,应该把城市生态环境与现代城市建设理念相结合,合理布局,使设计出的城市园林景观能够与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相适应,实现城市园林景观建设体系与方案的多层次和全方位性的目标,统一城市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园林景观的作用。
2.3统一生物多样性、科学性与艺术性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生物多样性,重视科学性、艺术性的统一,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协调好植物之间的关系,兼顾城市景观、生态功能和经济效益。做到适地适树,以种植乡土树种为主,同时辅助引进外地珍贵树种,因地制宜,促使城市园林形成个性化特色。园林绿化要做到因时制宜,抓住春季这一重要时期,大力实施园林绿化建设,尽量避免反季节施工,以免影响苗木成活和绿化效果的实现。
2.4处理好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生态城市园林建设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以小为主、中小结合”。空间绿化应当与绿地建设之间相配合,实现绿化的多层次性。根据城市规划学、生态学等理论种植适合的树种。其次,城市园林绿化不仅要关注整体环境,同时还要逐步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特别是要高度重视生态小区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更多地侧重自然景观、绿化园林的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最后,生态建设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建设过程中,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同时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
3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景观设计在我国有着较为悠久的发展历史。相关从业人员应当在设计工作中遵循一定的园林设计理念,在汲取西方先进理论的同时重视自然文化,促进我国园林景观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志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养护成本控制[J].中国园艺文摘,2012(3)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划;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景观规划的原则;
1.尊重自然,生态优先;
要建成生态型园林城市,仅仅依靠建设绿地是不可能实现的。应解决好保护和利用、改造和恢复的关系,保护生态系统,利用自然环境,在经济政策制定及城市建设中,避免以损害环境利益为代价的经济短期增长模式及不合理的城区过度开发,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物质生产、能量流动高效及畅通。
2.绿团隔离,森林围城;健康绿地
以绿地斑块为点,以生态植物廊道为线,以城区及城郊自然植被基质为面,让城市溶解于郁郁葱葱的森林之中,溶解于自然的田园之中,以高树浓荫隔离城市,形成森林围墙、城林合一的景观格局。在植物树种规划中,突出“健康绿地”的概念,即选择在本地生长健壮的植物品种,以形成生机勃勃、绿意葱茏的健康植物景观。
3.系统整合,城乡一体;景观分区,风情各具
将城市绿地系统化,实现整体效益大于局部效益之和的绿地效应。同时,将城市绿地系统和国土绿化紧密联系,把城市当成一个大花园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城乡一体的优良生态环境。根据现状自然环境条件,规划出不同的景观分区,各区在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形成本区个性化的自然、文化风貌。
二、园林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作用;
随着人类对居住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就必然包含有人工重建城市自然生态环境,使城市人群更贴近自然而生活。在城市中营造园林,将自然景观融入到人造环境中,使之成为一个自由、合理、平衡的新的生活空间,这种自然回归力一直在有力地抗衡着城市与自然彼此疏离的倾向。这样,园林已不仅仅只是提高人们休息、娱乐、观赏的场所,还是实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及对社会功能的满足。
三、城市园林内部结构;
1.公共绿地管理:包括各级、各类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其它公共绿地及城市道路绿比管理。
2.专用绿地管理:包括防护绿地,居住小区绿地,工厂、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的附属绿地。
3.园林绿比建设、养护管理:包括园林绿化工程设计、施工、养护管理单位和队伍。
4.园林绿化材料生产:包括为城市园林绿化服务的苗圃、草圃、花圃、种子基地等生产绿地管理及专用物资供给、保障事业。
5.园林绿化科研、教育、服务管理:包括园林绿化专业的科研、教育单位及园林内的商业、服务业单位;城市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管理、服务、生产、科研、教育等几个环节 密切相关,互相衔接,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了独立的产业体系。
三、科学的做好城市园林规划;
1.坚持以人为本。园林建设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服务对象的行为感受与需求。走群众路线,听大众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
2.从生态园林城市出发, 遵循生态设计原则。考虑对生态带来的负面效应,使规划设计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同时还应结合当地的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因素来规划设计园林。
3.着眼于城区内外绿地景观的衔接和协调,重视对城区出入口、工业区及城区内重点地段和重要节点处的形象设计。
4.突出“系统”的观念,强调绿地景观的整体性,突出城市整体环境观念,保护城区自然环境,以生态系统、环境质量的提高为目标指导绿地系统规划。
5.规划公共绿地活动功能应从人的需要出发,满足居民游憩休闲等多项活动需求,着重建设沿河地带的绿地系统。
6.突出因地制宜、经济节约原则,以较小的投资获得较好的效益。
7.设计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大力搞好创新。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多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会适得其反,造成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
四、加强风景园林城市建设的有效对策
1、突出地域特色策略
深入绿地规划和研究,突出地域绿化特色,增强规划实施的操作性。风景园林城市建设,应以文化为灵魂,构建园林特色,充分体现了文化地域性。从每一个建设项目抓起,切实做好配套绿地的规划、设计;进一步深入进行分区绿地规划和控制性绿地详规;抓好区域绿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下,做好、做深、做细绿化规划,便于规划管理,增强规划的操作性;进一步开展水系绿地、公园体系、交通绿地系统等子系统的绿地规划。今后城市园林的风貌特色发展方向应为凸显城市个性,或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或具鲜明现代化时代特征的大城市园林特色。城市园林建设应当结合城市的历史文化,结合现代文明创建新时期的新兴文化,使园林建设具有鲜明的主题性,起到传承历史、传播文化的作用。加强市树市花的文化挖掘及适当应用,与地方城市大环境相融合来规划建设,使其本土化、乡土化,使之成为城市的标志,从而提高城市精神、文明建设高度。
2、推动社会办园林策略
随着园林平民化、社会化的趋势,逐渐发展社会办园林。鼓励企业建设公园、休闲性绿地。建设园林城市以及生态园林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作,时间上具有长期性,在空间上具有广阔性,实施上具有社会性,投入上具有多元性等特点。多层次建设苗圃,举办花卉展览,发动市民绿化屋顶、阳台、墙面增加绿化覆盖率和绿视率,形成具有特色的立体绿化;通过各种形式让市民广泛参与到纪念性林地植绿,认植认养等活动,抓好全民义务植树;推动全社会办园林,创建园林城市。
3、重视养护管理策略
随着城市建设绿地不断扩大,园林景观效果的最终体现需要绿化养护管理来保障,应加大对园林城市建设养护管理费用的投入,需要养护管理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绿地建成后需要灌溉、施肥、治病防虫害,修剪、清洁、除杂等,一些绿地设施需要维修,同时费用不断攀升,这些都需要不断的投入。园林城市建设是具有公益性的一项工作,所以城市园林事业的发展大多数都需要依靠国家的相关财政补贴,缺乏投入或投入不足,必将直接影响到养护管理的质量,最终都会导致绿地应有的功能发挥不完善。
4、加强科研建设策略
通过吸引大批城市园林建设企业参与园林建设项目,促进施工和养护水平的提高,壮大企业队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设计交流和参与设计竞标,使设计者丰富经验、拓宽思维、提高技能。应当继续开展丰富的园林建设项目,以及不断的进行设计,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开展再教育、技能培训与实践,使工程技术人员和一线工人的技能不断提高,造就一大批园林技术人才和队伍,保证园林建设的科学化.
五、重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针对城市从自然条件到工业布局等各方面的特殊性,应布置大型生态绿化,科学地配置植物群落,使之如自然植物群落一样能够自养循环,并起到保护环境、防止污染、调节城市小气候、保持水土等作用。在城市里要见缝插针地布置绿化,在城市环境艺术的塑造中应多以绿色植物材料进行造景,不断探索生态园林的道路是园林发展的大势所趋。
结语:中国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如何在新的经济体制下,实现城市健康快速的发展,重视风景园林建设是重要体现之一。预计2030年,我国城市地区人口将增加一半,总结城市园林建设中的问题,并最终制定相较完善科学的风景园林建设体系是适应时代需要,适应未来发展的客观需求。
参考文献:
[1] 梁冰. 简论风景园林对城市设计的影响[J]. 才智, 2011,(09) .
[2] 刘晖,董芦笛. 脆弱生态环境压力与人居建设疏解途径――基于风景园林学学科的思考[J]. 中国园林, 2011,(06) .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发展方向;问题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people to protect environment, improv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rising, landscaping industry appeared a hitherto unknown vigorous potential. But the landscape engineering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process also exposed many problems, the city of our country gardens afforest also did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opinion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ity landscape; landscape plann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1.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1 老城区绿地率不高,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不广。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绿化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老城区的中心城区,绿地率低下。而这一区域又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因此提高和完善这一区域的绿化尤其重要。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旧城区缺少绿化土地,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屋顶绿化建设屈指可数。
1.2 绿化养护资金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完善。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
1.3 低价中标,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园林建设工程的招标采取无底价竞标法(最低价竞标)、有标底竞标法等形式,几年前大量采用有标底竞标或邀请招标法,都因招标执行过程中存在人为操作过程而告终。目前的招标方法普遍采用最低价竞标法。所谓低价中标,其最根本目的是追求价廉物美,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重要手段,是参照世行贷款项目及国际上通行的低价中标原则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许多项目均采用“经过评审,选择投标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的方式。这种方法理论上是对建设工程的成本控制,对招标过程中人为操作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随之带来的后遗症也很多。
2.发展城市的园林景观规划。
2.1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首先应当进行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是指检测人类的规划、措施和行为对每个自然界的元素及其网络体系带来的影响。必须明确这种影响是否很显著,如果影响不是很大,则该规划是“可以承受”的,如果造成的影响很显著,则必须研究如何通过其他方法和措施来减少这种影响。如德国的“对城市规划方案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第一步是检查建设计划有没有对自然界和景观造成明显的破坏,对环境有明显破坏的方面被详细地记录到“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查报告”中,该报告包括调查、描写和评价规划和设计所触及的所有对象。第二步,要检测以什么样的方式可以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或者使之最小化。不得已而存在的破坏,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补偿。
2.2在规划中尽量避免对自然界的破坏。
在进行新的规划和设计时,为了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应首先进行环境影响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作为规划设计的条件。科研人员通过对植被调查、地面打孔及对周边环境的调查研究(气候/空气、表面水、动物世界),得出生态方面的重要数据,并提出设计前提条件。例如在气候方面可根据季节和通风情况来约束未来建筑的形状,限制楼层高度,保留新鲜空气通风道。提出对自然生态的要求、物种保护的限制以及区域建设的建议等。明确的生态要求会帮助解决问题,有助于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方案。
2.3发展城市周边自然景观。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在核心城市建造众多新居住区,使大量绿地景观空间被侵蚀。城市周边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出现了社区之间的“真空地带”,或者由于原有工厂搬迁所形成的弃置地,使地块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丧失、土壤养分维持能力和物质循环效率降低。改善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能够增加城市内动植物物种的丰富性、改变区域小气候和城市景观,对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化是进行城市周边自然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利用自然过程,采取自然演替方法是重要的手段,包括采用乡土物种,恢复植被群落与演替,改善土壤质量,恢复自然河道与水的自然过程等,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
2.4减少能源需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消费。预测到2050 年对能源的消费需求量将比现在翻两到三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更有效的使用能源,并且充分利用可再生性能源。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大量的建设,建筑的节能和可再生性的开发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规划和设计,要优先考虑减少能源的需求,并与整体性生态规划相结合。
2.5加强雨水利用。
雨水是城市生态中的重要元素,一方面在许多地区淡水供应紧张,需要长距离输水道来保证城市供水;另一方面在多雨季节洪水泛滥成灾,给人们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和损失。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展,土地表层不断硬质化,导致天然降水不能迅速下渗和蒸发,而是通过人工排水管排入河道系统,在多雨的季节大量排入河道的雨水远远超过了河道系统本身的泄洪能力,导致洪水泛滥。另外用长距离输水道供给的城市饮用水,一部分变成城市污水,在经过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也被排入河道。这几方面的因素,大大破坏了天然水系的循环过程,使洪水增加。因此要从生态的角度尽可能的保持和恢复天然水体的循环系统
3.发展方向。
3.1城乡生态绿地系统的建设。
我国城镇将聚集大量人口,城市化率将达到80%以上。占城市建设用地30% 的城市生态绿地和城市市域范围内的乡村绿地构成的生态绿地系统,承担了改
善城乡物质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任务,成为全民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3.2防灾避灾体系设立。
虽然人类不可能摆脱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但是,很有必要研究对其防御和减弱的技术,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城市绿地系统将有效构成一套防灾避灾体系。我们甚至要建立跨省的、区域性的生态绿地系统来防灾减灾避灾。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我国有些沿海城市将部分被淹,从而会引发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新城的建设。
3.3风景园林植物材料的培育和生产。
我国拥有丰富的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有待开发利用。通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培育技术相结合,许多野生的、乡土的风景园林植物的大量生产,可以满足我国城市绿地中对植物多样性的需求,改善生态环境。
3.景园林的产业化和法制化。
由于当今环境物质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主导行业之一,风景园林迫切需要从科研、教育、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养护、植物材料和土建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技术与行政管理等,形成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链状产业形态,从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各项艰巨的任务。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两级风景园林法规的制定,将从根本上规范整个行业的行为以及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同时与国家和地方的其他法规相衔接。当然,也要制定和实施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化、现代化的风景园林行业。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林业;协调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号召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越来越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建设生态型的城市就要努力弄好城市的绿化,协调发展风景园林和城市林业。城市林业是以树木为主体的建设和经营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行业,它包括庭院圆木的建造,行道间树木的建造,都市范围内风景林的营造等。
1 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发展各自的特点
1.1 风景园林的特点
城市绿化下的风景园林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可塑性和服务性,它的构建面积比较大,通常是以亩来计算,以城市的覆盖率以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比例为准,从包括的类型主要有公共绿地建设、居民区绿化、风景林地等,主要是供居民观景、为居民提供休憩的良好环境、改善环境条件、促进城市生态文化的发展,它主张从城市的内部开始构造,逐渐延续到乡村,做到城乡一体化的园林建设。
1.2 城市林业发展的特点
城市林业具有区域性和很好的防护性,以森林的覆盖率为准则衡量,以“城在林中,林在城中”为最终目标,组成成分主要有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等,属于生态环境构建的一部分,参与自然灾害防护的工作,同时还为城市提供了旅游的资源,为人们提供休闲的场景。此外,林业还可以为生产提供原材料,促进工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2 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1 当前城市发展的状况
21世纪是个全新的时代,对城市的建设要求更高,然而现阶段的城市发展模式存在着些许问题。有的城市建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影染下一味地追求利益,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的出现;有的城市则热衷于做“面子工程”,往往是只追求表面的美观却忽略实际的情况,更有甚者以构建生态型城市为幌子向国家过度申请资金和设备,或是设计不合理的城市绿化规划,以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2.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讲求以长远的目光、整体的利益来促进城市的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统一,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质量,对构建生态型的城市具有重大的意义。
2.3 风景园林和城市林业发展之间的共同点
风景园林的建设以及城市林业的发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构建生态型城市,它们之间有着不少的共同点。首先,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建造都有共同的绿色空间。绿色空间,是城市发展的最高追求,它代表着自然和生命的延续,给城市带来舒适、优雅、清静的环境。其次,这两部分拥有互动的工作领域。最后,风景园林和城市林业建设的目的都相同。都是为了构建环境、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生态型城市。
3 促进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协调发展的措施
3.1 自始至终地坚守可持续发展战略
风景园林与城市林业的发展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促进生态型城市构建的步伐,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正好体现出其宗旨与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相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号召并自觉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来构建生态型的城市。
3.2 种植与管理两手抓
风景园林的建设以及城市林业的发展都需要各种植被,植被,不仅仅需要被种植,更需要好好地管理,最好是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种植期间,要保持植被的多样性,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适合本地地区发展的植被。
3.3转变单方面发展的思想
很多城市发展要么是注重风景园林的构建要么是追求城市林业的发展,往往都是促成单方面的畸形发展,不利于城市的协调发展。要坚持全方位发展战略,风景园林与林业共同发展,促进两者间的和谐稳定的发展。
3.4 合理规划布局
风景园林是以构建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化以及风景林地等为主,是范围相对比较狭窄的一种建设,且风景园林建设主要是供居民进行赏析和休憩,改善居住环境,而城市林业发展则是以建设水土保持林、沿海防护林等为主的,构建工程要更大,所需要的土地面积以及各种设施装备的需求也就相应的更大,涉及到的范围就更广,不管从构造城市的深度还是广度来说,城市林业建设都要比风景园林建设所耗费的资金、人力都要多,任务更为艰巨。因此,在对城市的风景园林以及城市的林业发展的设计规划时一定要合理并讲求整体性的和谐。
4 结语
21世纪的理想城市必然是绿色城市。对绿色城市的追求必然就要以人和自然和谐为核心,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改善环境为目标,坚持城市间风景园林与林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以促成健康、文明、舒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的构建。
参考文献
百视通上市成功是新媒体企业在世界信息融合的背景下,不断借鉴吸收全球新媒体成功模式,探索创新我国新媒体产业发展的路径的成功。其中,多个要诀值得借鉴。
率先布局,成就三网融合“上海模式”
全球来看,前向收费已成为最成熟和最成功的收费电视模式,百视通作为国内最早进入IPTV领域的新媒体企业,自2005年起便将前向收费模式灵活运用于IPTV,并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优势互补,创立了IPTV业务的“上海模式”。业界认为,广电主导运营的IPTV业务在业务模式、平台技术、专网传输等方面确保了IPTV作为三网融合的业务模式而具备的可管、可控、可发展的综合能力,在确保了广电整体发展同时,实现了我国相关行业整体利益最大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典型业务。
截至目前,百视通在全国IPTV用户已超过1000万,成为全球最大的IPTV运营商,随着国家三网融合的加快推进,百视通必然成为三网融合产业最大受益者。据东方证券报告分析:“借助电信运营商庞大的宽带用户基数和强大营销能力,IPTV市场迎来高速增长期。我们预计2015年全国IPTV用户规模将达5080万户,预计2015年百视通IPTV 年均结算用户将达到2295 万”。
“多屏融合”,实现三网融合无缝衔接
网络新媒体不只是跨手机、电脑和互动电视,所有智能终端如平板电脑、Pad、phone、智能TV等都可以做到内容的跨屏共看、多屏互动,而支持这些业务的背后,是一个庞大的海量视频储存库和“云计算”智能技术。
百视通借助各方资源,并利用东方传媒集团新媒体业务之间的协同效应建立了以IPTV为核心,互动电视、手机和PC终端“三屏融合”的新媒体业务模式。并与联想集团成立了“视云网络科技”合资公司,利用自身多年的IPTV成功运营经验、依托SMG海量的内容储备,百视通“一云多屏”将推动广电新媒体演进到全新的发展阶段。
多方共赢,开拓互联网新媒体“蓝海”
2012年开年,百视通就与联想在上海推出互联网电视机顶盒A30,这是互联网电视新规出台后业界推出的首款互联网电视机顶盒。A30采用U3300 1.2GHz 处理器及VX900平台,支持各类图片、音频、视频播出。内嵌百视通客户端,并有电视剧同步热播的家庭影院。A30还集成了云游戏、卡拉OK等互动应用,通过画中画功能实现传统电视与海量视频点播服务跳转,并可通过手机遥控实现智能甩屏、断点续播、即拍即传。
业内人士分析,A30通过植入搭载百视通“可管性”和“开放性”的智能电视操作系统的互联网电视客户端,实现了海量正版内容可管可控、流畅播出。
上海广播电视台副台长、百视通新媒体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大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了在运营上与有线数字电视形成差异化,寻找到‘蓝海’,百视通力图为用户提供交互能力和个性化服务,除基础服务外,紧紧抓住PPV的价值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是推动公司业务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城市建设 园林景观现状发展 技术措施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gardens, each city in China have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landscape. City Garden only has the life as the city's infrastructure, to improve the city environment quality, beautify the city landscape,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promoting city gra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ity beautiful environment, a pleasant landscap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n area, a city of first impression, is a measure of the spiritual level of modern city and the important sign.
Keywords: technical measures of city landscap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当前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趋势强调以自然配置的形式为基调,突出城市生态与景观效益。在城市建设绿化带宽度可允许的条件下,将不同树姿、不同叶色、不同花期、不同花色园林植物以自然配置形式有机组合,并运用动态园林景观方法,形成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花草、草坪相结合的混交复层植物空间结构,植物林冠线此起彼伏、高低错落、疏密相间,突出城市的生态与景观效益。
1.城市园林化建设的意义
当代,为了人类社会友好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构想已被大多数人认同。在和谐社会的内涵中,其中包括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城市园林化建设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城市园林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1生态功能
众所周知,植物具有释放氧气、净化空气及净化水体等功能。所以,在城市中大量种植各种植物,可以将城市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和尾气进行吸收,城市中污染严重的水体也会得到很好的净化,同时,城市中的大量二气化碳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也会被植物吸收,植物释放的大量氧气则有利于人体生理循环,维持身体健康,使人保持头脑清醒,提高工作效率等。
1.2空间景观功能
城市土地的深度开发使城市景观趋向于破碎化,而城市园林化通过人工规划建设,可以重新组织构建城市的景观,组合文化、历史、休闲的要素,使城市重新焕发活力。
1.3防灾功能
城市园林的防灾功能主要体现在树木能增加空气湿度、降温、遮光,减少旱灾和紫外线对人体的伤害等。而且,高大的乔木具有很好的支撑和保护作用,能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所以,城市园林化建设,不仅可以人为创造出很多景观,同时,也形成了很多“避难所”,在承担防灾、避难功能上显示了其强大作用。
1.4美育功能
城市公园的建设属于城市园林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从城市公园诞生开始,它就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传统艺术、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或多或少地都能在城市公园中找到它们的踪迹。城市公园融生态、文化、科学、艺术为一体,符合人对环境综合要求的生态准则,能更好的促进人类身心健康,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社会行为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全面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2.我国城市园林化建设现状
2.1城市园林化建设思想
城市园林化建设思想首先是从建设城市公园开始的。山水城市是从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天人合一哲学观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山水城市是提倡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发展的,其最终目的在于建立“人工环境”(以城市为代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人类聚居环境。
2.2北方城市园林化概况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北方城市的主要代表。虽然北京拥有颐和园、天坛公园、八达岭等众多世界级文化遗产。但这些文明遐迩的风景名胜主要是因积淀了深厚的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而出名,重心都在历史、政治和文化上,真正的园林建设成分比较少。在北京的几条主道上,如长安大街、前门大街、王府井大街等,除了可以见证中国一些箸名的历史古迹外,它所秉承的也是规范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模式一林立的高楼和笔直宽阔的街道。可能因气候条件等原因,街道绿化树木却不多。行道树主要有银杏、国槐、旱柳、法国梧桐等,绿篱有大叶黄杨、小叶黄杨、金叶女贞、桧柏、小龙柏等,相此南方城市而言,显得树量稀少,树种单一。另外,在北方两大山水城市中(兰州和济南),兰州排名全国第五,“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是兰州的真实写照。兰州城沿黄河两岸而建,整个城市呈长条形,虽有山水城市的美誉,但主要因黄河而闻名,其他水体则很少,城市周边是“万仞”土山,气候干燥,草木稀少。城内沿河绿化带设计精美,但多是低矮的小灌木,主街道上除少量单一的行道树外,看不到多少园林化的迹象:济南虽排名第十,但自古就有“四面荷花三面柳,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其次,七十二名泉又为济南增加了无限的活力。总体而言,泉城济南因经济文化发达,城市规划整洁大方,城中总面积约1200多亩的大明湖公园为城市园林化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市内明湖路和几条经纬路绿化布局精致,树木种植量较大,属北方园林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此外,还有山东省的青岛、大连都是目前全国绿化美化较好的城市。
2.3南方城市园林化概况
对于南方而言,因气候等自然条件上的原因,使得南方城市在园林化建设上具有很多有利条件,所以,南方植物种类繁多,城市多依山傍水,城市园林化建设成本相对低得多。目前,南方的大部分城市绿化率都很高,而且很多城市都在开始实施公园化和森林化建设,城市沿河公园和城市开发新区景观大道建设已成为当前南方城园林化建设的新模式,城市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结合得较好。
3.城市园林化建设的政策保障和技术措施
3.1政策保障
关键词: 古代文学教学 情境教学 自主学习
“情境教学”是将学习者的体验活动、认知活动、情感活动整合起来的教学模式,追求教育的整体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中,教师可采纳“情境教学”模式,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美国著名教育家John D.Bransford等人认为,社会情境是指“熟悉的任务情境”和一个“有意义的目标情境”。也有学者认为,情境既是问题的物理结构与概念结构,又是活动的意识意向与问题嵌入其中的社会环境。[1]
将“情境”引入教学的优长有如下两点:其一,“情境教学”模式的运用充分顺应了人的生物特征。脑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相互协作、各有分工。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包括言语的活动;大脑右半球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包括情感的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分析讲解、学生的单项练习主要调动大脑左半球,引导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情境教学”着力调动右半脑,使之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辅之以“情境教学”,大脑两半球交替兴奋,或同时兴奋,协同工作,大大挖掘了大脑的潜在能量,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情境教学可以获得比传统教学明显良好的教学效果。其二,“情境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认识的直观原理。具体的形象、鲜活的细节等易于留存在人的记忆中。从教学实践上看,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情境教学”更强调直观性、情感性、师生的双向互动性,采用“情境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教师可吸纳“情境教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学生固有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大量增补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回到”古代社会的历史情境,体会具体时代的文化氛围和创作环境,更形象、更真切也更深刻地学习、感知、接受中国古代文学史。这种再现过往时空,构建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中国古代文学课堂“情境教学”的总体思路如下。
(一)创设情境,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架构,建构全面的文学史景观。
“情境教学”通过有效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时空隧道,走进古代文学现象发生的现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完全同化新知识,则指导学生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重组,丰富、补充、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如,在讲述元代戏曲《西厢记》时,常规的教学模式下,讲授的主要内容有三:关于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主题、《西厢记》的艺术特点。在“情境教学”模式下,则补充讲授“关于《西厢记》的续作及其评价”一节。《西厢记》问世后,出现了大量续作,不少续作有意颠覆《西厢记》原有的风格。如盱江韵客的《续西厢升仙记》,将莺莺写成心胸狭隘的妒妇,将张生写成恶人;张生与莺莺结成夫妻,又要纳红娘为妾;红娘更被写成与莺莺争风吃醋的小人。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引领学生进入明清两代“满地皆话《西厢记》”的“历史情境”,并结合学生所熟知的当代文化界的“恶搞”之风,指导学生认识、分析古今相似的文学、文化现象,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也引导学生对当下“恶搞”等文化现象形成理性认识,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水平。
(二)把握主体,强化学生的感受理解能力,实现不同课程之间的融会贯通。
“情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经由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阅读必要的学习资料,激发、强化个人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感受,并进一步形成对古代文学、文化的理性认识。因此,“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内外充分互动。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接纳、吸收教师讲授的内容,课后寻找、筛选信息要素,提取已有的知识,通过自我建构、自我发现的方式获得新知识。
如在明代小说教学中,要求学生阅读明代、清代小说的评点本。其目的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了解、掌握故事情节,同时直观地感受中国古代小说的存在形式、接受和传播方式,了解时人对这些小说的具体评价。之后,要求学生以评点的形式,写出回评、总批、侧批等,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并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存在状态。这样,学生能在具体的语境中了解古代文学、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有效地打通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两门课程。
(三)激发兴趣,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模式。
“情境教学”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知怎样”,并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学习方式等,最终确定个性化的学习模式,掌握“学什么”、“如何学”、“如何用”。
学生是有独立意识的主体,要引导学生进入历史场景,学生的感情、信念、愿望、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情境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入历史语境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学习意识。在“情境教学”模式中,关于读什么、怎样读等,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比如,阅读明清小说的评点本,学生可以在《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小说中任选一部,在阅读并做大量读书笔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分成学习小组,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不断强化场景意识,并最终建立个性化的、自觉的自主学习模式。
二
研究型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在展开研究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是退居幕后,而是进一步发挥能动作用,富于策略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开展研究型教学并非削弱教师的作用,恰恰是对教师业务素质、教学功底、科研水平、协调能力的综合考验。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上,“情境教学”就是要整合学习者的情感活动、认知活动,以及系统思辨能力、逻辑表达能力,强调教师讲授、学生学习之间的互补、互动,引导学生形成进入“历史语境”的自觉意识,实现教学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进入“历史情境”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理解作品、把握作家、自主学习、用之于实践。
(一)开展“情境教学”在教学方案设计上的要点。
1.立足学科性。学科性是“情境教学”根本。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的基本特点是“文史哲不分家”,在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时,采用“情境教学”模式,要给学生补充大量社会史、哲学史、政治史、文化史内容。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体现古代文学的学科特点,紧扣教学内容,凸显学习重点,这是首要原则。
2.关注鲜活性。经过时间的沉淀,留存在文学史教材中的作家及其作品已经被经典化。经典化有其积极的意义,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性,这些作家、作品往往被抽离出具体的社会生活场景,成为某个时代的标签,失去了其鲜活性和生命力。在中国古代文学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还原作家的日常生活状态,在生活细节中把握作家、作品,重构古人的文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古代作家、作品的生命力。
3.渗透教育性。高等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由中小学阶段了解、习得知识点转向掌握学习方法,形成自主学习模式。“情境教学”的目的正是使学生从根本上把握学习、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方法。
4.着眼发展性。任何一种教学实践模式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根本目标。“情境教学”模式的着眼点之一,就是培养本科生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文献资料时的现场感。在古代文学学科治学与中学古文教学中,这种现场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促使学生形成建构历史语境的意识,对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及教学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提供充分的准备和充足的动力。
(二)实施“情境教学”可采取的方法。
1.描述法――建构基本的历史语境。教师在充分掌握、理解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选择与作家、作品等有关的思想潮流、历史细节,以生动的语言尽可能地描述历史的全貌。当学生学习能力不足,或对场景的把握不够时,应结合他们熟悉的场景进行对比、比较,以激发他们还原历史情境的能力。如讲到《三国演义》,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三国演义》半文半白的语言所具有的历史感,以学生熟悉的电视连续剧为例,探讨正说历史与戏说历史的区别,提醒学生注意《贞观长歌》与《还珠格格》在语言风格层面上的差异:《贞观长歌》的编导试图把观众引入历史场景之中,所以遵循“讲述历史”的严肃性。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充分理解语体对文学文本的巨大影响力。在“还原历史语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反省古代乃至现当代文学、文化现象。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令学习者将抽象的符号逻辑转化为实用知识。师范类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进入文化教育部门,针对学生的择业方向,在教学中,时时引导他们对社会问题、文化现象进行反思。如,明清小说、戏曲领域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国家、特别地方文化官员禁止小说刊行、限制戏剧搬演,但结果却是屡禁不止。在谈到这一现象时,提醒学生思考古代为何禁止小说、戏剧,禁令下达后为何会产生相反的效果,这种屡禁不止的现象对当代有何启示。结合“百家讲坛”“超女”等文学事件、商业文化现象,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将来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当如何引导中学生形成宽容的文化心态,同时保持高尚的文化品位。这样,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学生发言等互动,学生能全面把握文学作品、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本质规律。
2.阅读法――全面感受历史情境。把握历史场景,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全面的感知能力。“情境教学”模式在课堂讲授之外,应注重学生课外的学习。学生除阅读作品选、背诵经典篇目,还需要阅读原著,写读书笔记,提交读书报告,通过大量的阅读、写作,不断强化对古代文学、文化的认知。展开中国古代文学课堂的“情境教学”,还可以进一步对学生阅读的版本提出要求。如明清文学教学中,针对学生喜爱小说、忽略诗文的现象,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明代、清代文学家诗文集,并要求学生阅读线装书或影印本。这样,通过阅读,学生对古人的写作方式会有直观的了解,理解古人创作的物质环境。通过阅读线装书,学生会充分领悟到,古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一种文化产品、精神产品,而且是有必要的、特定的物质承载体,这对学生进入具体语境也有极大的帮助。
3.辅助法――不断强化情境意识。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采用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历史语境。如,在讲授元明清戏曲时,由于戏曲已经退出了学生的生活,因此,必须让学生观赏、了解戏剧,他们才会对戏曲有直观的感受。在讲授《牡丹亭》之前,课间,可反复播放经典片段,如《游园》等,使学生对昆曲有直观的印象;在讲授过程中,可让学生观看青春版的《牡丹亭》,使他们进一步从声音、画面等综合效果上理解中国古代戏曲。在讲授过程中,针对有关唱词,还要给学生补充古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如《牡丹亭》中有“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一句,教师可放映看杜鹃花、荼蘼等的图片,提醒学生“荼蘼”这种花与玫瑰花同一科属,攀延性很好,颜色纷繁,古人常用来作蓠芭墙。通过这种方式接通古今时空,学生能全面感受古人生活与当下的融会之处。
三
常规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讲授知识点,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并对文学现象、文艺思潮给予定性式的评价等,这样容易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文化形成刻板的印象,学生仅仅将古代文学作品、作家视为抽象的逻辑符号,无法对古代社会生活、古代文学作品作出“同情的了解”。
中国古代文学史课堂实施“情境教学”模式并不反对或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型教学扮演的是一个居高临下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2]“情境教学”模式则鼓励教师将学界最新的科研动态、教研方法应用于实践,作为组织者、激发者、引导者、推动者,最终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全面提高。
以“情境教学”为手段展开研究型教学时,教师通过有意识地穿插对作家活动场景、生活细节等的描述,可以推动学生自觉地进入文学发展的“过程”之中,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切实存在,古人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这样,通过还原情境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文学事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知,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与研究能力。
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展开“情境教学”,可以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开拓学习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将教师掌握的系统知识、学术方法、教学方法等尽可能全面、快速地传递给学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心理学研究显示,只要建立适合的语境,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知识就可以成功转移。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之中,也可以使形象再建能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均得到提高,丰富学习方法,提升思维品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调动生活经验与逻辑思维能力,将教师讲授的内容与个人的体验、知识点融会合一,使学生在情境还原的基础上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总体来看,“情境教学”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思想乃至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对师范生来说,“情境教学”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建构提供必需的知识储备。通过“情境教学”,师范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就能够了解和习得前沿的教学方法,关注教学方法论,为迅速融入职场进行必要的准备。对非师范生来说,“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品质,帮助学生了解学术界最新动态、最新观念和观点。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学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园林;园林景观;园林城市1 园林景观特点
现代园林景观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经常见到大家提,真正运用到实际当中很少。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城市家具少(座椅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很大让我们窒息,比例关系和控制范围考虑不足。现代园林景观应多注重尺度“宜人、亲人”,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文脉。不能违背自然而行,不能违背人的行为方式。所以我们的设计应符合人的行为方式。既要继成古代文人、画家的造园思想,又要考虑现代人的生活行为方式,运用现代造园素材,形成鲜明的时代感。
2 目前园林景观的现状与发展
当今,园林文化不再像过去时代里的那样只是个别少数上层阶级享受生活的一项奢侈品,逐渐变成为大众所用的一项公共必需品,而实用功能、类型等方面也逐步从只考虑人类本身转向整个自然界的协调共存。园林艺术的内涵与外延也逐步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规划设计,是因为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并开始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原本不适应经济高速发展下永续利用的园林思想,只能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论及内在原因,在文明形态学的范畴内,任何一种文明都有盛衰,同时也是沿着曲线向前发展的,它的变化不仅受到相邻文明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外界媒介以及文明内部所需遵循的盛衰规律的影响。这样说来,衰败只是一种必然,转向何方的兴盛才是需重点考察的部分。当园林艺术沿着曲线波形发展到时间轴上标注着“现代”的这个坐标点时,受到外在及内在因素的影响,逐步向包容性、交融性发展,文明盛衰曲线也相互影响,逐步趋同。所以,从整个园林艺术的发展来看,各种文明所反映在园林艺术方面的表现形态不断地波动起伏,各自经历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这4个阶段之后,伴随着相互之间的影响,它们波动的频率产生了共振,到目前逐渐彼此同化,走向交融与相互包容。
3 建设园林城市
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园林的内涵和外延,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大。当前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也就是城市园林绿化的功能:①要有健全的生态环境,使人们能在其中健康地工作和生活。②有为居民进行锻炼、游憩、游览的户外活动场所。③有美化的市容环境,优美的自然景观。④使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4 创建园林城市的几点建议
首先,城市的各部门都应为建成园林城市而奋斗。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在没有实现城市大园林之前,城市规模越大,则与自然距离越远。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和对自然的追求,各个部门都应当为了实现城市大园林共同努力。如城市中心区不宜过大,各种类型的建筑不宜过大。过高、尤其居民建筑更不宜过高,过高的楼房容纳人口数量越多,相对绿地比例就越小,本来楼高了相应的绿地面积应加大,但实际做不到。
其次,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形式。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群众的需要和情趣也在变化。原有的古典园林作为文物遗产需要很好地保护,要建的新园林则必须在传统与时代结合上下功夫,要去创新,可以说新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对我们有益的国内外的新形式。综观我们的生活(衣、食、住、行),我觉得还是传统的少,新的多、新的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在建设园林时,还是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当然,在技法上是可以学习继承传统的,如自然山水园、叠山理水、注重寓意和意境、小中见大、借景等。
最后,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各得其所。现在城市绿化应当花草树木合理搭配,既要有乔木,又要有灌木,也要有地被植物;既要有常绿的,又要有落叶的;既要有花,又要有草,使花草树木各得其所。建设城市大园林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如城市广场和建筑前面就可以多种花草,不但能造成开阔的景观环境,突出主体,还便于群众活动,也有利于空气流通;而郊区隔离片林就应以种植树木为主,留出林缘或适当空间种植少量花草,供人们休憩活动就可以了;而公园则应当依据功能分区,形式和内容应多样,花草树木可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