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道德教育的特点

时间:2023-09-20 18:19:14

导语:在道德教育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道德教育的特点

第1篇

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特点

在2013年新学期伊始,我们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98.7%的学生配有手机,近六成学生拥有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产品。少数学生甚至开车来上学,其中15%的学生的电子产品单价是在4000元以上的高档消费品,这些数据都突出表现出90后大学生在消费道德方面都有自身迥异的特点。

1.消费观念更趋个性特征

随着我国近年来生产力发展的快速释放,加上广告、网络传媒的推波助澜,一个产品日趋丰裕并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正以超常的速度扑面而来。法国后现代思想家鲍德里亚在其《消费社会》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包围的大学生们的消费习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冲击,我们看到很多90后大学生在消费时是非常自信的,表现为:他们特力独行的消费理念,擅长在多角度、多范围、多品种的流行元素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又与众不同的产品。他们相比以往更厌恶趋同性,不会轻信权威、专家,更愿意相信自己,个性标签是他们追逐地永不落伍的品牌,这些都证明90后大学生有良好地消费判断力,在消费中更有方向感。

2.消费行为日趋网络化、便捷化

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网上消费以其便捷、便宜深受90后大学生的热爱,网络中的时尚、前卫和新鲜更能吸引90后大学生的眼球。网络的快速性、便捷性与大学生追求不断变化的行为特点的高度契合,使得大学生是不断深化的网络生活的主力军。在网上down歌,买书及消费自己急需的商品是90后大学生喜欢做的事情,很多学生是因为网上消费相对更加省钱,甚至非常依赖这种生活方式,有些学生因此具有网络综合征。

3.感官性、享受性消费行为居多,而文化用品消费和发展性消费相对不足

90后大学生追求标新立异、个性发展、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消费的心态和消费对象也日趋个性化、时尚化、与众不同,他们购买产品的最大的心理驱动,表现在消费结构上:90后大学生在支付正常的生活开支和学习资料费用之外,用于娱乐、休闲、旅游等方面的享受型消费逐渐增多。数码相机、高档手机、品牌电脑甚至是许多90后大学生的必需品,少部分同学是利用这些产品为学习所用,更多的同学是利用这些产品进行休闲娱乐所用,甚至有些同学的家庭经济情况并不能负担这些开销,但并不阻碍他们的趋之若鹜。不少沉湎于手机短信和网络游戏的学生,本末倒置地将省吃俭用的日常生活开支用于虚无缥缈和泥沙俱下的网络消费上面。购买消费产品用于个人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发展上面的就更加少之又少,很少同学会思考产品与个人提升关系,在消费产品上短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4.消费计划性缺乏,超前消费现象普遍存在

由于90后大学生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所以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普遍较好,同时90后大学生又多为独生子女,深受父母的宠爱,在物质需求方面,父母都尽可能地满足子女的需求,这就使得子女在消费过程中容易丧失理智去追求与经济条件不相匹配的物质享受。另一方面正值青春期的90后大学生们喜欢新鲜、时尚的个性化商品的特质,又容易被明显代言广告、视觉消费、图像消费和诱惑性的营销伎俩所迷惑,从而陷入品牌高档消费和朝秦暮楚式的时尚追逐中,更有的大学生们在通过正当途径不能满足自己消费需求的情况下,采取以“学校补课、考试”等为理由欺骗父母,向家里要钱来满足自己的消费需求。

以上90后大学生的消费特点表明:一部分大学生群体在消费道德领域既有选择性又有潜意识盲目性的矛盾特征,甚至有的大学生企图通过品牌消费、攀比消费和人情消费等来博得同伴的好感和子团体的归属管,反映了不利于大学生个体的自尊、自爱与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趋向。

90后大学生消费道德的教育引导

针对90后大学生在消费道德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认为如果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将会影响一代人的消费道德认知与消费趋向,也会冲击一代人的理性消费文明,这也是高校道德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1.加强消费道德教育,完善道德形成体系

为了使消费层面的道德感知不影响其他层面的道德内化,我们应该把消费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德育体系中来,把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内容具象化,并引入实践中存在的消费方向的案例,开设诸如:《消费心理学》《消费经济学》等相关课程,引导90后大学生的消费技巧、消费方式与习惯,提高他们抵御物质诱惑的能力,培养他们自我道德完善的认知体系,从而使得他们走入社会后能够真正地独立、自信地适应周围的环境。

2.发挥班级组织作用,培养学生消费道德的自觉性

高校班级是一个子团体,又是一个学校的基层组织,我们应该引导班级的消费认知,形成一个导向性的团体消费价值标准。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班级组织的积极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消费道德教育活动,可以就各种消费道德现象展开讨论,也可以举行消费道德规范和消费知识的趣味竞赛,形成科学、合理、健康消费的团体氛围,使90后大学生在积极融入班级的过程中接受消费道德教育,培养他们消费道德的自觉性。

3.辅导员老师的适当引导

在高校学生思想走入成熟的过程中,辅导员老师的导向性作用是无需讳言的。在此问题上,辅导员老师要明确消费道德问题并不是一个子问题,他会传导到学生思想领域的其他方面,对学生的思想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辅导员和学生长期在一起,他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学生的消费观。因此,辅导员在完善自身消费观的同时,应加强这方面的引导,对学生的消费心理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

4.培养90后大学生的自立能力和理财能力

刚开始独立生活的90后大学生只是在空间上实现了独立,在思想认识、思维的成熟性方面还远未达到能够独立的程度,这时的大学生,仍然依赖父母和他人,父母们会竭尽所能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学生的经济束缚减少了,就不会顾忌消费道德问题。因此,父母要有节制地为学生提供经济支持,要让他们知道和学会自己解决一部分经济来源,这也是学生独立能力的体现。另外,学校也可以开展一定形式的理财教育,引导学生将钱用在生存型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上,以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

由于我国理论界对日常消费的意义认知不足,大多认为消费纯属个人的私事,所以对于消费的意义以及消费教育的重要性认知相对不足。虽然也有学者提出了增加学校中消费教育环节,但是存在间接性和简单化的倾向。其实,消费针对大学生来说,也具有维系生存、调节生活、彰显个性、群体认同和丰富人生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消费道德领域的思想指引,从而才能使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在各方面塑造一个完善的自我。

参考文献

[1]郭建锋,卢新明.消费社会形态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04).

[2]徐新.消费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8.

[3]郭鹏,郑华萍.论90后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其实现途径.

[4]徐佳丽.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成因浅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4).

第2篇

摘 要: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关键期:其身体外形、身体机能性心理等均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文章从中学生发育特点出发阐述了如何从鼓动成功,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实施体育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发育;教学;心理;孤僻;勇敢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10-01

中学生的发育特点可以分为生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而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速度是相互协调的,因而使中学生的身心能处于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

一、生理发展特点

中学阶段,一般在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是一生中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年龄发展阶段中的最佳时期,成为人生的黄金时期。

1.身体外形剧变。由于内分泌的发育,身体外形发生急剧变化,身高、体重、胸围、头围、肩宽、骨盆等都加速增长,骨架粗大,肌肉壮实,外形、外貌以及外部行为动作也随之变化。身体迅速增高是中学生体形变化最显著的特点,孩子们平均每年约长高6-8厘米,多则达到10厘米。体重增加也很快,每年可增加6公斤左右。

2.身体机能增强。中学生的身体机能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首先,由于身体迅速发育需要营养供应,就促进了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的发育,在肺活量、血压、脉搏、体温等方面都迅速发育,并出现了男女差异。其次,脑的结构与功能也迅速发育,脑的活动将进人一个新的功能时期。中学生心脏的发育,从心脏形体、恒定性、血压、脉搏等指标变化来看,日渐接近成人,大致在20岁以后趋向稳定。肌肉发达,骨骼增粗。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最快,脑的重量和容积12岁时已经接近成人,十三四岁时脑已基本成熟,大脑皮质的沟回组织已经完善、分明,神经元细胞也完善化和复杂化,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几近成人,大脑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步平衡,到十六七岁后则能协调一致,第二信号系统逐步占据优势,并在概括与调节作用上显著发展。

3.性的发育成熟。人体内部发育成熟最晚的部分是性的器官与机能。性的成熟则标志着人体全部器官接近全部发育成熟。中学时期是人的性成熟最快的关键阶段。少男少女们到了青春发育期性的器官与机能便迅速发育成熟,性发育的外部表现“第二性征”逐步凸现,性的成熟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重大的变化,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是大人了。

二、心理发展特点

1.反抗性与依赖性。由于中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成人感,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人的意见。这种反抗性与依赖性产生的心理矛盾主要表现为逆反心理,很多孩子会对父母采取一种对抗的态度,盲目反对,甚至明明知道自己的做法是不对的也要坚持,使得父母甚至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对话。

2.勇敢和怯儒。在某些情况下,中生们似乎能表现出很强的勇敢精神,但这时的勇敢带有莽撞和冒失的成分,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特点。问题主要表现形式为争强好胜,在学校会有暴力行为。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中生们也常常表现得比较怯儒。

3.孤僻和抑郁。少数中学生抑郁寡言心烦意乱,脑力迟钝,学习感到吃力,学习成绩也一直在中下游徘徊,对未来感到茫然而无信心,忧心仲忡,人际关系很差,不想与人说话。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产生这种心理状态都是由各种主、客观因素引起的。

4.焦虑、恐惧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紧张的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和旧压力等因素引起的。高某是高二一位女生,学习成绩较好,家长及学校对其期望较高,自己也希望高考时能考出好成绩。她学习非常刻苦,平时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很少有其他活动,也不与同学交流,生怕自己学习成绩会掉下来。由于过分的压力,使她成绩反而有所下降。她感到前途无望,整天胡思乱想,神经高度紧张,时常认为有人想谋害她,恐惧不安,经医院检查属轻度精神分裂。

三、体育教学指导

1.鼓励成功,激发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中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呢?现在的学生有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对体育课没有足够的兴趣。怎样来提高呢?首先要深人学生了解学生,因材施教,上课时可加入趣味性游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评判一堂体育课上得成功与否,课堂气氛的好坏是一个重要的标准。兴趣是推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力,它可以使学生产生极大的热情并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幽默就像“催化剂”,能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只要是学生的兴趣指向体育项目,学生必然会参与,参与就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备了前提条件。

2.树立信心。有一类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承受大强度运动量的能力差,学习动作反应迟钝,灵活性差,学习信心不足,缺乏主动性,掌握动作的速度较慢。但他们的感受性强,善于观察动作细节,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要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树立他们的信心。切忌对他们在活动中的失误给予过多的指责,或让他们在同学面前作错误动作的示范,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学习过程中,要耐心指导,必要时可适当降低要求或放慢学习速度,采取各种有效的练习方法,使他们在参加灵活性要求高的活动中改变反应慢、灵活性差的弱点。

3.改革教学。要真正确立中学生在体育课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现有水平和发展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加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信息化学习、评价式学习等学法的研究和指导。要在吸收传统教法精华的基础上对新的教法如:目标教学法、主题教学法、分层教学法、信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简化技术法、变异教学法、想象教学法、激励教学法、单元教学法等进行开发和利用。

中学生的身体外形、身体机能、性的发育,反抗性与依赖性、勇敢和怯懦、孤僻和抑郁等状态,体育教学指导从鼓励成功,激发兴趣、树立信心、改革教学方面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体育舞蹈;身体姿势

中图分类号:G807.1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09)12-0112-01

一、前言:

体育舞蹈亦称国际标准交谊舞,是当今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体育舞蹈是艺术、体育、音乐、舞蹈完美结合的产物,有其独特的观赏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体育舞蹈源于欧美传统的宫廷舞,交际舞和各种土风舞,后经整理、创新并规范成为现在的国际体育舞蹈。分为两大类,10个舞种。第一类为摩登舞,包括华尔兹舞、探戈舞、维也纳华尔兹舞、快步舞,狐步舞;第二类为拉丁舞,包括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牛仔舞、斗牛舞。体育舞蹈传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但发展很快。如今我国的许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体育舞蹈课程。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每年都要组织各类学校的体育舞蹈教师进行培训,以求尽快提高我国学校体育舞蹈教师的水平,使这项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迅速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起来。体育舞蹈教学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教学活动,要提高其教学水平也并非易事,它对学生的身体条件,音乐素养,舞蹈基础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把握学生的基本条件,根据具体情况抓住一些重要环节,才有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体育舞蹈教学内容

2.1体育舞蹈运动的基本知识

提高其理论水平,坚定学习信心,体育舞蹈运动的专业性很强,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而且舞种较多,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基本技术,音乐修养,表现力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不同的难题,这对学生的学习将会起到负效应。因此,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理论知识,如拉丁舞中的重心移动、动作方位以及引带形式,观看教学录像和比赛录像等。还要选择有效的教法,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使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的掌握学习进程,循序渐进的引向深入。

2.2加强形体训练

规范的身体资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体育舞蹈要展示人体的美,无论是站立姿势、身体动作,还是运步旋转等等都要求身体动作的协调、序列化、时段感、幅度大、伸展、挺拔,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这些都要有形体训练作为基础。在形体训练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姿态的训练,在塑造其健美形体的基础上,严格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基本姿态,如膝盖,脚面绷直、腿部外开、收腹、挺胸、立腰、姿态的控制,手形与手臂位置的准确以及头部动作的配合等等都应达到体育舞蹈运动的要求。教师可适当选择适宜的音乐进行练习,以利于培养学生的韵律感,激发其动作的表现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在严格的教学要求中,在优美的音乐旋律中展示身体的美,提高审美能力和教学效果。

2.3音乐知识

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体育舞蹈如前所述是艺术与体育的完美结合,舞蹈者如果不理解音乐,不懂节拍与节奏的合理运用,就学不好舞,也就无法去表现舞蹈的中心思想,舞蹈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蕴藏着深刻的感情内涵。因此,让学生认真学习音乐知识,提高其音乐修养是搞好体育舞蹈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舞蹈者基本姿态技术分析

3.1重力概念

当人体重力通过两脚传递到地面时,人体总重力根据重心的位置被两脚分别负担一部分。改变人体重心在两脚间的位置,(尽管总重量没有变)两脚各自负担的重量会发生变化,重心靠近哪只脚,哪只脚就会感觉重力的增加,移动重心就是向地面发力的一种方式。例如:伦巴舞的左右伸展步要求外脚向地面发力的同时拧转,这个发力就是由于身体重心外移导致外脚向地面发出一个较强的力,通过拧转又将身体重心移回同时带回外脚。

3.2支反力

停止身体快速移动的力。人体快速移动(垂直向下或者横移)后迅速停止时的瞬间,如果没有舞伴的帮助,则只能靠脚与地面的摩擦力使身体移动停止。此时发力腿会向地面发出很大的力量,并迅速传递到身体停止身体移动。例如:恰恰舞中的基本步前第2拍“切克”,男士左腿向前超直顶住全身,在跨部摆动缓冲后瞬间推动全身向后快速移动。这短短的过程里,尽管身体重心保持在(教材规定)两脚之间,但是由于全身惯性作用和地面摩擦的作用,使左腿会感到承受了大大超过重力的支反力。此时,按照老师的通常说法:男士“腿部超直向地面发力”。尽管三种力的作用和目的不同,但是老师往往却把它们笼统地叫作向地面发力。为了使舞者容易理解老师所说的力学道理,同时又符合舞者的感觉,课下自己练习时,应能够别把上述三种力区别开来,分别称为:重力、提升反力、支反力。能够明白三种力都可以向地面发力的道理,就不难理解诸如“向地面发力以便保持身体稳定”这些话的含义了。

3.3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身体的平衡能力对提高体育舞蹈水平非常重要,因此,舞蹈者保持自我重心的稳定与平衡是舞伴之间协调配合的前提。在练习中要强调保持身体重心稳定的相对独立性,要明确双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只存在于运动方向和旋转以及侧身倾斜、升降、重心转移与重心交替等情况的暗示、引导与配合之中的道理。

3.4提高转移身体重心技巧

舞步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就是人体不断转换重心的问题。在运步过程中,舞蹈者两条腿的移动,应自然走步向前,脚跟、脚掌、脚尖的重心转换,好比蛇的移动过程,是一小段一小段的弧线运动。而左右脚轮流交换重心的各段弧线联接起来,恰似车轮的圆周运动,同时再展开成一直线轨迹,便形成了如行云流水般的滑行运动。重心转移技巧的中心是“不露痕迹”地进行重心的交替和转移(探戈舞中的摇步例外),舞蹈者练习时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重心转移练习要抓住三个要点1)尽量避免双脚同时承担体重,尽可能缩短双脚同时分担重心的时间;2)熟练运用脚底“滚动”技巧(所谓滚动是指人体重心集中在脚底位置的移动程序和感觉)。无论是由脚尖“滚”向脚跟,还是由脚跟“滚”向脚尖,甚至是由脚尖“滚”向全脚掌,再“滚”向前掌,都应做到流畅而平稳,使之产生一种只见人体流动,不见重心交替的理想状态;3)保证腰胯的稳定,形成以腰为中心的“整体重心焦点”。使舞蹈者将重心观念从地面升到空中,形成一种脚底重心集中点和空中焦点同步调整的综合效应。

3.5掌握摩登舞动作的要求

在摩登舞中运步技巧、反身技巧、升降技巧、倾斜技巧和摆动技巧,它是衡量舞蹈者专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如果这些基本技术问题解决不好,即使你的花步组合再多,也不能使整个套路动作展现出摩登舞所要求的规定舞姿。这就是摩登舞与交谊舞的区别所在。

3.6反身技巧

反身技巧是一种与运动足相对的臂部和肩部转向运动足方向的动作。它用于转向动作的开始,是摩登舞转身动作的基础动作。当右足前进时,左髋和左肩同时向前摆动;当右足后退时,左髋和左肩同时向后摆动。同样,当左足前进时,右髋和右肩同时向前摆动;当左足后退时,右髋和右肩同时向后摆动。

参考文献:

[1]上官来. 体育舞蹈教学能力结构的理论研究[D]. 武汉体育学院;2006.

第4篇

关键词:英语习语;特征;高职英语教学

所谓英语习语,目前没有一个权威固定的定义。骆世平教授《英语习语研究》中认为,习语必须满足三点:一是构成词至少有两个单词;二是结构相对固定,构成词不能轻易更换;三是习语的整体意义不是构成这个习语的各个单词意义的简单相加。我们把它归纳为:习语是结构相对固定的词组或短句,它的意义不是其构成词组或短句的各个单词意义的简单相加。其实,说的通俗一点:习语是单词意思都懂但是意思不明确或者根本毫不相关的固定词组。笔者认为再加一句:习语是用简洁、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反映和蕴含民族文化和特点的一些固定词组或短句可能更加完整。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地使用习语对教学效果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英语习语的特点

1.结构相对固定,意义固定

英语的习语和普通的短语不一样,它们的各个词或短语之间的顺序或形式不能任意改变,更不能任意地拆分和重组,并且组成习语的各个词或短语也不能任意替换,否则就将失去自身的涵义。比如,make play with表示过分强调的意思,若改为make him play with则失去了原有的意思,只能理解为让他和什么东西一起玩耍的意思。再如:kick the bucket这是一个贬义词,译为完蛋,死翘翘了,若把它改为kick the pail,那就只能表达“踢桶”的意思了,其形象的感觉荡然无存了。再如,black sheep译为败家子的意思,若改为dark sheep就完全没有这个意思了。还有像before long(不久以后)若颠倒为long before意思就是很久以前了,其意义就偏差太大了。

2.无论是短语还是短句,其意义完整

对于词语而言,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习语的意义的整体性。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习语的各个单词的意思简单相加,而是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其真正的涵义。比如dark house,其表面的意思是黑暗的马,这让我们很费解;当然它是指出乎意料的获胜者,一般译为,黑马。这个词在赛马比赛中常常出现。再如 lose heart译为灰心、丧气,而lose one’s heart to sb则译为爱上某人。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而是要挖掘整个习语深层次的内涵。

3.用词工整,韵味十足

在我们常见的习语当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修辞的运用。这让习语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同时能让人们感觉到语言的优美,尤其是把生活中的一些动植物引入到习语当中能感受到其栩栩如生的形象。比如,safe and sound(安然无恙),by hook or by crook(千方百计),nearest and dearest(最亲密的,亲人),这些运用了押韵的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再如 the city sees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城市见证了国家的发展)。这用拟人的修辞让国家的发展一下形象起来了。再如 let the sleeping dog lie(不要惹事生非),这个让我们从其表面的意思就能猜到其真正的涵义,而且引入我们最熟悉的动物――狗。我们都有这个常识:我们不惹狗,狗一般也不会咬你,这个习语的涵义这样固定下来,就把它的意思跃然于纸上。

4.习语与文化有着深层次的联系

由于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语习语承载着许多民族文化特色的信息,反映了民族独有的信息和内容。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作为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重要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a baker's dozen:十三(≠面包师的一打)其中隐含着一个典故:15世纪,英格兰出售面包是论“打”(一打十二个)的。那时面包师的名声很坏,面包常不够份量。因此,官方立下法规:凡出售不够份量面包的面包师要受重罚。手工造的面包很难每个重量一样都合标准,面包师为了避免受罚,每打面包再增加一个,故有a baker's dozen=13之说。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解释认为a baker's dozen是由a devil's dozen演化而来的。a devil's dozen源出于古代迷信:“13”这个不吉利的数目是指迷信传说中恶魔old Nick所召集会议的13个女巫。因为当时面包师声名狼藉,因此人们称他们为devil,这样就出现了a devil's dozen=a baker's dozen=13之说。再如a bed of roses:安逸的生活;舒适的生活(不是玫瑰花坛的意思)其中的典故是这样的:玫瑰花是英格兰的国花。自古以来,玫瑰花被西方人看得特别高贵,它不仅被当作欢乐、安逸、荣誉、幸福的象征,而且被誉为尽善尽美的典型。相传古罗马人炫耀其生活的极度豪华舒适和无比欢乐安逸时,常把玫瑰花撒在床上。这个意思便来源于此,而且它被常用于否定句中,多含有贬义。

二、英语习语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谈及学习方法时,Lewis(1997)认为:“语言的熟练程度取决于习语的积累程度,因为习语是语言新颖和富有创意的基础。”同样,McCarthy(1889)也认为:“把自然地道的习语融入教学得越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出的问题就越少。”这些都表明了习语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笔者所在的单位是河北省一个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考总分在200-400分之间,并且学生的英语水平层次不齐,能够达到及格的不到1/3,再加上有一部分是五年一贯制的学生(初中起点,在本校学习三年直接升入大专的学生),英语水平大多集中在初中的水平上。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英语学习的基础比较差,有一半的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失去了兴趣,再加之学生固有的不良的学习习惯很难改变,这些学情导致教师的授课难度增大。根据以上情况笔者在英语教学中引入习语的运用,起到了不错的效果。

1.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探究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Interest is the best teacher(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笔者根据这一点,在英语教学中加入了一些英语习语。如在讲到Unit1中的词汇时,笔者讲到了一个短语Blow the tip,这个短语是一个典型的习语,同时也是CET-4的听力考试常客,意思为“非常生气、异常愤怒”。笔者故意设置几个迷惑学生的选项:A不要小费,B盛怒,C刮大风,D吹干头发,E吹牛,并让学生来猜这个具体的意思。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奇的心理,越做不对的事情,就越想作对。笔者利用这种心理让学生反复地猜,这种方法连平时爱走神的学生也集中注意力努力地猜正确答案,当公布答案时,巨大的单个词义的反差让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保证了学生的出勤率,学习成绩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还给学生们讲解一些励志的英语习语,像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提起了不小的兴趣。经过实践笔者所带班级的期末考试及格率连续两个学期保持在98%以上,比同层次的班级高近20%。当然,英语习语的学习和讲解也给学生枯燥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带来了一丝清新的风。

2.在英语习语中让学生感受优美的语言

汉语是优美的语言,而且有很多优美的语言,英语也是如此,很多英语的习语就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比如,在表达“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No pains,No gains)”时,英语习语就采用了压韵的技巧,措词巧妙,音韵优美,便于记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first and foremost(首先)、(with)might and main(尽全力地)、saints and sinners(圣人与罪人)、(in)weal and(or) woe(无论是福是祸)Safe and sound(安然无恙)。这些习语不但易于学生记忆,也能让学生感受英语的优美节奏,更能让学生在口语和书面的交流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让学生学习和感受中英文化的差异

英语和汉语的习语都反映了各自语言的民族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巧妙地使用这些习语,能够让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去理解英语和汉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同文化的底蕴和语言内涵。比如,汉语当中的几个习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中大可不必把“和尚”按字面意思翻译出来;“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中的把“诸葛亮”翻译出来也得给外国人解释半天;“说曹操,曹操到”中,“曹操”更会让外国人让人摸不着头脑。其实,它们的翻译应该是这样表达: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说曹操,曹操到――Speak/Talk of the devil.我们再举两个英语的例子;let one’s hair down就是来源于英语早期的习俗。以前,妇女不管在什么场合,头发都得往上整理整齐,只有在单独一个人时才能把头发放下来,所以,人们就用这个习语表示“轻松下来”或“放松”的意思。再一个例子,walk/go down the aisle,西方人大多信奉基督教。他们的婚礼一般都在教堂举行。婚礼开始时新娘由父亲陪着沿着教堂走道走向圣坛,因此这个习语“沿着教堂走道走”就有了“结婚,出嫁”的意思了。从以上五个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习语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些固定短语。因此,学习习语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4.让学生在英语习语的学习中学习地道的文化常识

习语作为文化的载体,自然蕴含着许多民族的文化常识。比如,我们把the Trojan horse翻译为“特洛伊木马”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明白这一习语的内涵。笔者就用英语讲述特洛伊战争,告诉学生在战争中,希腊军队是如何使用妙计,把士兵藏入木马中而取得胜利的。现在通常用来比喻暗藏的敌人威胁。这样,学生就可以了解到更多的英语历史文化背景知识。再如“Man Friday”的意思就是“得力、忠诚的助手”。这个说法源自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Friday原本是个被其它部落俘虏的野人,被鲁滨逊救了,而这个野人很愿意做鲁滨逊的仆人,由于是在星期五救的他,于是给他起名叫Friday。从此,Friday就成了鲁滨逊忠实的仆人。而“man Friday”后来就演变成了得力助手的代名词。如果助手是女性,就叫“girl Friday”。这也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文学常识,当然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习和阅读这些书籍,更好地感受英语的魅力。

综上所述,英语习语作为一种反映民族特色魅力的一种语言群体,是经历了千百年来人民群众的考验而生存下来的。因此,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深层挖掘他们的内涵,并适时、适当地应用到以后的教学中,学生一定会喜欢上你的英语课,并真正地喜欢上英语。

参考文献:

[1] 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 教材编写组.新编实用英语(第一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张震久,袁宪军.英汉互译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

“导游基础知识”,特别是其中“全国导游基础知识”部分,因为涉及面广,知识要求高,所以是“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中相对较难的一门,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因此,分析这一门课程的定位与特点,进而探讨该课程的教法与学法,将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课程的定位由于笔者认为浙江省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教材《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命名能较好体现《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定位,故以下皆以“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指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中“导游基础知识”(全国部分)的课程和教材。

1.“知识”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功能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知识性课程。“知识”与“技能”相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与《导游业务》(上海市考试教材称为“导游服务规范与技能”)相对。我们常说导游是“杂家”,要求“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也就是说导游要广闻博识,要有丰富的知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广博的知识,导游技能也就无从发挥,导游服务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效果。WWW.133229.COM

2.“导游”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职业性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导游的课程,也就是从导游的职业特点出发,明确导游“应知”的内容,基本框定导游的知识结构。

3.“文化”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范围定位,明确这是一门文化类课程。笔者认为“导游基础知识”的定位太宽,导游的“基础知识”涵盖了从政治到经济,从科学到军事,从游客的职业知识到国内外热点时事,“天文文/沈民权地理‘鸡毛蒜皮”,几乎都要了解,都要有针对性地准备。但是,作为课程,却不可能无所不包,“导游文化基础知识”不同于“鸡毛蒜皮”,突出了“天文地理”的部分,强调的是对未来导游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与大多数同样性质的教材内容涵盖相符。

4.“基础”

这是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性质定位,明确这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对“基础”的理解,笔者认为要强调两点,一是“入门”,定位在“入门教材”,即职业资格准入标准,也就是初级导游员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二是“基石”,导游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必定是最能体现“终身学习”特点的。而这时候的“基石”很重要,万丈高楼平地起,它已经为导游员的职业成长搭建了文化知识的基本框架,起“索引”的作用,以便他们顺藤摸瓜地去学习和积累,为导游今后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的特点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用“面广点散”四个字来概括。“面广”是指导游文化知识的“包罗万象”,课程涵盖了历史、地理、民俗、建筑、园林、宗教、饮食等等,真正地体现出导游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要求。但是教材的篇幅毕竟有限,“面广”的特点同时必然带来“点散”的特点。以“中国历史”一章为例,篇幅较多的教材,如北京、浙江、上海、江苏、河南、山西,一般在1.8~3万字之间,而篇幅较少的教材,如广东、海南、江西等,就只有1~1.5万字了。其中的“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在陕西、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市的教材中已经缩减为短短的一首《中国历史歌诀》,“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重大成就”只是罗列式的“选介”。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要浓缩在l~3万字的篇幅里面,必然被压缩、抽干,呈现出来的只能是零散的、缺乏逻辑关联的“点”。其他章节也是这般情况。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面广点散”的特点,给教学上带来很多难题,对学生和老师都是考验。学生没头绪,常常记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老师也没有头绪,常常以“划书(重点)”代替授课,以“做题”应付考试,或者以天南地北的闲聊代替严谨的课堂教学。

因而,我想在《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与学上,对广大教师和学生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导游的培养与成长有所裨益。

三1、对老师教学的建议

1.反对灌输,不提倡“背书”导游知识犹如浩瀚海洋,需要我们日积月累,不断吸收和掌握;导游知识也是生动鲜活的,很多“知识点”的背后,都有有趣的故事。所以我们反对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提倡让学生背书。很多学生起先都对《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津津乐道,可是到后来却对它望而生畏,为什么?就是因为这种教学方法太枯燥、太死板了12.激发兴趣。讲究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导游知识是教不完的,学校的课时量有限,导游短期培训班的教学时间更少,笔者认为,在有限的教学时间,比起教会学生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更为重要。

首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用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方法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知道导游员的讲解服务必须在研究游客、了解游客的基础上,才能做到目的性明确,针对性强。那么,在导游的教学培训中,教师就更应该自觉地站在学生——未来导游的角度和立场进行教学。

其次,要帮助学生寻找知识规律。“导游文化基础知识”既然有“面广点散”的特点,教师就一定要善于寻找一条“线”,从而完善“点线面”的关系。就像夏夜的满天繁星,如果我们用“线”串起,便能明确地指认这是“××星座”了,知识也就容易辨识和记忆了。

《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很多有经验的老师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笔者推荐几种本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分享:(1)共建博客。笔者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个名为“未来导游俱乐部”的博客,在博客成员中,又分为“普通成员”“高级成员”“管理者”等几个级别,鼓励学生发贴和晋升。其中“旅游文化”一栏,要求学生从书本和网络中寻找一些知识。然而书本和网络的知识难免鱼龙混杂,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辨析这些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共建博客,也建立起师生间亦师亦友的关系,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效果非常显著。

(2)学案导学。学案导学实质是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导游文化知识量大,学生学得累,就特别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而教师设计好学案,提示学习的路径,使得学习内容问题化,学法指导具体化,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情景教学。情境教学模式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结合多媒体教学软件,景区网站虚拟游,以及众多的图片、视频资料,可以极大地改善《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不过教师切忌被大量影像资料牵着鼻子走,更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过分使用影像资料,而是应该有所选择、组合与提炼。

3.热爱传统,自觉传承

导游是“文化使者”,弘扬民族文化,实现伟大复兴,导游员实则担负着历史的责任。因而,教授《导游文化基础知识》的老师应当树立“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意识,并且自觉践行之,使中华文明得以薪火相传。教师要把这种意识和精神传递给学生,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学习兴趣。

四、对学生学习的建议

1.导游成长,素质优先随着旅游内涵的不断拓展,文化旅游的不断深化,对导游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让良好的内在素养支持外在形象,导游的整体形象才能立起来。导游必须多读书,通过“知识”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来提升导游的内涵,修炼涵养,做好文化使者。知识是优秀导游的“源头活水”,导游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找到与游客共鸣的话题,越容易使游客作出“这个导游很有修养,很有文化”的评价。

2.活读书本,活用教材

导游要博览群书,更要活读书本、活用教材,千万不能迷信书本。由于受编著者水平与教材篇幅的限制,现行考试教材不可避免地有很多局限,学生死读死记的方法实在不可取。笔者认为,学生既然把教材当作入门之本,不妨以此为导游知识学习的线索和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顺藤摸瓜地学习。

3.掌握方法,事半功倍

导游的学习,靠勤奋,二靠方法。

(i)列表归纳法。正是对应于导游知识的“面广点散”,所以老师们往往会建议学生用“列表法归纳法”来学习,这是非常适用于《导游文化基础知识》课程的方法。不过笔者不是很赞成老师给学生列好表格,也不赞成学生把表格列得很大,写得密密麻麻,因为表格是为自己学习用的,表格里的知识点是学生自己提炼出来的,所以,这些知识点的归纳力求简洁精练,~目了然。

第6篇

关键词:交通隧道;火灾;原因;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C91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述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迅速发展,我国铁路和公路中分布着大量隧道,例如,京广铁路复线上的大瑶山隧道,全长14295米,太古高速公路西山隧道全长13700米等。长大隧道往往造价极高,而且往往处在铁路公路的咽喉之地,于是隧道内的安全问题也就成为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关于隧道内的火灾问题的解决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隧道火灾

2.1隧道火灾事故简介

1976年10月18日15时15分,宝成线白水江至红卫坝间140#隧道内时,一货物列车脱轨,罐车破裂,引起燃烧爆炸,造成重大事故;1987年8月23日7时34分,由兰州站发出的一辆货物列车在穿越十里山隧道时,由于钢轨疲劳造成货车脱轨,引起撞击起火,造成各项损失及维修费用240万元;1990年7月3日14时56分,襄渝线上一辆货物列车行至梨子园隧道时,发生爆炸火灾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1991年1月,一量客运列车行至京广复线大瑶山隧道时,由于一位乘客吸烟致使发生火灾,伤亡20人;2004年8月,在渝黔高速公路真武山隧道,一辆货车突然着火。

2.2隧道火灾危害

由上述案例知交通隧道中的火灾危害性极大,常常以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为结局。不仅如此隧道火灾还会造成隧道设施的严重毁坏,引起短则数小时,长则数十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线路或道路效能中断,使得原定的交通运输受阻,造成无法估计的经济损失,可见隧道火灾危害性极大,不容小视。

2.3隧道火灾的特点

地形较复杂,隧道平面呈S形,隧道受线路走向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大多数隧道呈人字形坡或S形,如青藏线18#隧道,曲线半径达300米;隧道较长,上述的火灾隧道都很长,如宝成线140#隧道长674.5米,襄渝线上的梨子园隧道长1137米,京广复线上的大瑶山隧道长达18.7千米;火势发展快,隧道本身是一个狭长的通道,隧道内发生火灾多数情况下都会受到纵向风的影响,当然火势的发展速度也受燃烧物质、着火部位等多因素影响,从处置隧道火灾来看,隧道火灾发展极快,如果在火灾初起的10分钟以内未能采取很好的措施补救,火灾会迅速发展至猛烈阶段,酿成大火使扑救困难;快速处置难度大,交通隧道一般在山区,远离城镇消防队,初起火灾容易失控,现场回旋余地小,一旦发生交通隧道火灾后,尤其是单洞双向隧道又易造成交通堵塞,会直接导致阻碍消防车辆快速到达现场。消防车到场后,对已进入隧道中的一辆辆车辆和人员疏散任务重,火场供水困难,一旦失去战机,火势失去控制,隧道内就会很快成为地狱般的迷宫,使战斗人员深入内部进行火情侦察、人员疏散、近战灭火和快速处置就会变的十分困难。

2.4隧道火灾原因分析

从以上案例看,公路隧道火灾事故率低于铁路隧道火灾事故率,且事故原因主要在于货车方面,环境条件为辅。而铁路隧道的事故率呈现高发性,原因呈现复杂性,火灾原因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首先,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司机违章操作,比如宝成线上隧道起火正是由于司机超速,加上制动过猛,使货车出现脱线现象,进而引起罐车破裂,产生燃烧型爆炸;列车乘客吸烟,例如京广复线上由于一位乘客吸烟,致使列车在穿越大瑶山隧道时,引发火灾。其次,列车因素:内燃机车是以油为动力来源,内燃机车的漏油或者一些丝棉类物质成为可燃物;线路上的电气设备因为电力系统故障,产生电弧成为火源,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分析上述火灾案例,货车的事故率远高于列车的事故率,且油罐货车成为了诱发隧道火灾的重要因素,而且由油罐货车造成的隧道火灾损失最为惨重。这主要是由于一些铁路站段单位安全意识淡薄,擅自违反规定使用油罐装运一些腐蚀性物质或可燃性物质,使得油罐使用混乱;这些都是油罐车引发隧道火灾的不安全因素。最后,环境因素:除了上述的人为因素以及列车因素外,隧道火灾发生时的客观条件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当时气温因素过高或者气流不太通畅等都是不可忽略的。

2.5隧道火灾防护措施探讨

首先,线路方面:在既有线路改造或新建线路项目中,加强对线路质量的控制,使用抗疲劳、耐磨损的优质钢材,并且在建成养护阶段要求铁路工务单位及时做好检修工作。其次,电气化设备方面:在对线路质量的严格控制基础上,对线路电气化设备应当定期检修,与此同时还应当完善对铁路机车的电气化设备的研究与设计,使之电气化设备更加安全可靠。再者,隧道设施:对隧道内部设施不论是电气设备还是线路设备都应当应当进行严格监控,并且加强对交通隧道防火的监测工作,及时记录相关时间隧道内的状况,如果发现问题,及时给予修理。列车方面:应当对列车进出隧道的时速进行限制,避免列车由于在隧道旁由于时速过大,导致摩擦起火;尽量采用电力机车,避免使用内燃机车,以免漏油提供可燃物;设计列车时,考虑运用防火、耐高温、耐热的材料来设计,增加列车遭遇大火时的安全性能;关于油罐列车,应当进行严格控制,装运时对货物进行检查,查看是否符合装运要求。规范列车或汽车行驶时的速度等各方面的要求,要求有关单位严格执行。尤其重要的是加强隧道工程防火设计,研究并采用一些防火涂料加入其中,改变以往隧道设计中对防设置防火考虑的不足,设置隔墙(隔烟水幕)及防火避难室。使其各行其道。设置足够各防火分区之间设隐藏式防火隔墙,发生火险时可自动启动或由控制中心启动,隔离火险分区,最后,人的方面:首先对司机行为进行严格规范,要求司机对行车速度进行严格遵循,其次应对铁路一线工人进行业务培训,使其熟练掌握线路检修、电气化设备的检修工作流程,制定一些奖励措施,提高一线工人的工作热情与责任心;对于列车上的乘客,应当制定相关“乘客须知”,加强火灾安全意识的宣传力度。

3结束语

然而隧道火灾的发生原因是极其复杂的,以上的分析是极其有限的,提出的相关措施也是有局限性和片面性的的,对于隧道火灾的原因我们还需要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以得出更加准确的结果,并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期彻底杜绝隧道火灾带来的惨重损失,使得我国交通运输事业朝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高尚,彭立敏,安永林;公路隧道火灾及预防研究;灾害学;2008,(23)3:85-90;

[2]徐玉香;中国铁道科学;铁路隧道火灾爆炸事故原因及行车安全;1997,(18)2:22-35;

第7篇

关键词 道路交通事故伤 流行病 干预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1.3 文献标识码:A

Mudanjiang City Road Traffic Injury Epidemiology

and Intervention Strategy

WANG Hui[1], WANG Qifeng[1], LI Huixin[1], JIANG Xiande[1], WU Xiaodong[1], LIU Fang[2]

([1]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Mudanjiang,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05;

[2]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Mudanjiang, Mudanjiang, Heilongjiang 157011)

Abstract Road traffic injuries is a major problem plagued the health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based on the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and orthopedic, Mushi hospital emergency department emergency traffic accident in January 2007 to December 2009 dur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2600 cases of traffic accident, explore Mushi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ity and provide clinical evidence for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road traffic injuries; epidemic diseas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牡市二院及其骨科分院急诊科、牡市一院急诊科在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交通事故急救过程中救治病例,选择符合诊断标准、资料完整的交通事故伤2600例。

1.2 统计方法

对本地区交通事故的年、月、时的分布以及受伤人群性别、年龄、受伤部位、死亡率等相关性进行流行病学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交通事故伤年度、月份分布特点

从图1可以看出,2007年至2009年,道路交通事故伤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三年中1、2、11、12月受伤人数占总受伤人数的比例分别为10.81%、12.50%、10.57%、11.62%。

图1

2.2 交通事故24小时分布特点

如图2可以看出,事故发生时间高峰为9:00-11:00、14:00-16:00、18:00-20:00。

2.3 受伤人员年龄分布

由图3可见受害人群主要为青壮年,集中在21~50岁,共1425人,占54.81 % 。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96:1。

图2

图3

2.4 受伤人员受伤部位分布

图4

由图4看出创伤部位多集中在四肢(35.10%)和头面部(32.60%),体表、胸、腹部次之。

2.5 死亡人数趋势图

图5

三年中交通事故伤的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图5)。

3 讨论

3.1 我市道路交通事故伤流行病学特点

(1)交通事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牡丹江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冬季较长,冰雪路面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几率,致使每年1、2月份,11、12月份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高,7、8月份次之。

(2)交通事故与道路的关系。尹红亮认为不能割裂人―车―路体系中3个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大量的事故中,相当部分事故的深层原因是不良的道路及环境造成。我市境内路况复杂,依山建路,坡路多、弯路多,致使危险路段多;市内道路不封闭,多为混合交通;交叉路口多为平面交叉,形成大量交织点,冲突点;路面不够平坦宽阔、路面保养不佳、缺乏道路安全警示措施;冬季雪覆路面,刹车距离长且易发生侧滑等,都是引起交通事故的原因。

(3)交通事故与人的关系。行人造成事故最主要原因是不遵守交通规则,违章穿行车道;驾驶员饮酒驾车、疲劳驾驶,驾驶员的简单反应时和判断反应时均会减慢,导致认知和驾驶能力降低。车在行驶中,遇到突然情况,不能瞬间正确处理,Soyka等研究发现,酒精对周边视觉、任务力、反应时间、耐受紧张能力、接收和整合信息能力都有影响;驾驶员酒后常伴随超速驾驶;超载行驶是发生道路交通事故伤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3.2 交通事故伤的救治

道路交通事故人员创伤是特殊类型的损伤,常常导致群体伤及严重创伤。据统计,受伤部位较高的是头部和下肢,其次为体表和上肢。创伤的性质以挫伤、骨折、撕裂伤、碾压伤最为多见。多为多部位、多脏器损伤,伤情多严重,死伤率较高。

发生交通事故伤后,由于公众急救知识的缺乏,无论交通事故的当事人还是现场目击者,面对伤者往往是束手无策,现场混乱,常常不判断伤情就拖、拉、拽,这是交通事故中因伤致死、致残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报道显示,交通伤致死的伤员大约一半死于院前,其中约有1/3的死亡是可以避免的。伤者自救、互救、目击者救助,对重伤员进行优先救助处理,建立和完善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体系,保障绿色通道畅通,对于挽救伤者的生命、提高伤者的生存质量、减轻伤者的家庭负担和社会负担具有重要的意义。

3.3 交通事故的预防

(1)道路建设和使用方面。建设道路时尽量取直,尽量减少坡路,尤其要避免长距离的下坡路加急转弯,危险路段设置警示标志;增加道路安全设施建设,尽可能地在路中间设置隔离设施,在路两旁设置保护设施;设立行人专用过街通道,在经济繁华地段及学校附近建设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有效分离人流、车流,目前我市该设施较少;加强道路保养和维护,夏季注意疏通路面积水,冬季及时清雪;防止载重汽车破坏路面。

(2)车辆方面。定期对机动车进行安全检测,平时注重对车辆的保养,不开带病车。

(3)人员方面。把交通安全课作为学校的课程之一,宣传交通安全知识,逐渐提高全民安全意识,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严格驾驶执照考核制度,使其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熟练驾驶技术,了解交通法律法规,了解交通事故的处理方法及事故受伤人员的初步救治。完善相关法律,严格执法。近年来,交警部门严查酒后驾车,取得显著效果。

(4)在多年的急救工作中发现,我市针对交通事故的多部门联动机制还未建立,110、119、120分属不同网络,这对交通事故中伤员的救治极为不利。建议成立由当地派出所、巡警、消防警、卫生部门联动出警机制,组建专门的搜救队伍,开通自事故现场至医院的“绿色通道”,减少伤员等待救治时间。

(5)建议把“加强交通运输和社交网络媒体的合作”纳入政府工作,利用电台、短信、网站等媒体公布交通事故、道路关闭、气候紧急事件以及其他与交通相关的信息。我们可以学习美国的做法,美国国家运输部门在Mississippi,Twitter网站上已经建立用于在飓风疏散过程中指引司机的服务,政府部门还入驻诸如Facebook等媒体向公众宣传信息。

希望通过以上措施能提高道路使用者交通安全意识,加强道路及配套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院前、院内一体化创伤急救体系以及多部门联动机制,使伤者、救援者掌握救助方法,共同努力减少交通事故发生及人员伤亡。

参考文献

[1] Norton R, Hyder M.The epidemiology of roaol traffic injuries:what exists,gaps,the role public health[M].WHO Monograpa,2001:1-16.

[2] 尹红亮,王炜,王晓红,等.道路交通事故成因的新思考[J].公路交通科技,2000.17(4):61-63.

[3] 刘水佳,何作顺.酒后驾驶与道路交通伤害关系研究进展[J].现代预防医学,2008.19(35):3803-3804.

[4] Nieschalk M.Ortmann C,West A,et al.Effets of alohol on body-sway patters in human subjects [J].Int J Legal Med.1999,112:253-260.

[5] 王正国.新世纪道路交通伤害事故的发生趋势[J].中华创伤杂志,2002.18(6):325-328.

第8篇

关键词:新加坡;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316-01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是个移民国家。新加坡的文明、和谐、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这和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有其特有的发展过程及特点,对我国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新加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

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新加坡的多种族之间形成了各自的道德教育。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新加坡才开始有了以“伦理”为教材的道德教育课程,其主要以个人品德的教育为内容。

新加坡完全独立后,重视对公民国家意识的培养,从对国家、社会的义务到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1974年,新加坡实行了集公民、历史和地理三科为一体的《生活教育》课程,这种教育对于保留本民族特色、发展民族意识起了重要的作用。

新加坡还开展了一系列的公民道德教育改革活动。主要有五个方面:(1)发表《道德教育报告书》。目的是找出公民道德教育的不足及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2)全面反思道德教育。通过对公民道德教育的反思,从中汲取重要经验。(3)实施全面的公民道德教育。全面反思后,实行公民道德教育和训练。(4)开设《儒家伦理》课程。(5)提出“共同价值观”。新加坡政府在1990年提出各族人民都认同和接受的五大价值观,并据此重新设计公民道德教育教材。这一“共同价值观”的实施,为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增加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发展过程是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联的,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结果。

二、新加坡道德教育的主要特点

(一)以儒家伦理为主的道德教育

1982年,李光耀总理在华人农历春节的献词中号召新加坡人要保持发扬中华民族儒家的传统道德。他说,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我们东方人的言行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从1984年到1992年的8年间,新加坡开设了儒家伦理课,向学生全面教授儒家伦理及其道德价值观。比如忠、孝、仁、义、礼、智、信等内容。到了90年代以后,新加坡停止了儒家伦理课的教学,但所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仍然吸取了儒家伦理的精华,新加坡还把儒家的“忠孝仁爱礼义廉耻”八德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赋予了新的思想,成为本国的“治国之纲”和社会道德标准,因此,儒家思想在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而实效的学校道德教育,

新加坡政府特别重视学校的道德教育,采用小学、中学和大学全方位展开的方式同时进行,在教育过程中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认识特点教授不同的内容。新加坡政府还颁布了详细的道德教育大纲,包括小学、中学、大学,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即使是同一个教育主题,根据教授对象的不同,教育的内容也会不同但相互关联。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授的内容不同,年龄小的孩子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年龄大的孩子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因此,这种分层次、分阶段的学校道德教育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是科学而实效的学校道德教育。

(三)丰富多彩的社会道德教育

1、独具特色的礼貌运动

新加坡每年举行一次礼貌运动,而且都有重要的周运动和专门的活动月。如:睦邻周,敬老周;华族文化月、马来文化月和印度文化月等。这些活动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了人们之间的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人们良好的社会公德,从而促进了新加坡的道德建设和发展。

2、基层组织的作用

新加坡通过增加居民委员会组织,来缓解人际关系冷漠、疏远等现象,使各民族或平时互不联系的人在一起,增进了解,加强团结,彼此间互相帮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和互助友爱、和谐发展的社会风气。

3、社会团体的辅助作用

新加坡的各种族都有自己的社会团体,社团之间通过各种活动,增加社团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对新加坡的和谐和稳定做出了贡献。

三、新加坡道德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政府高度重视道德教育。

新加坡的道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门科目并正式施教,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国家之一,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道德教育,通过强化政府行为,保质保量的把德育工作进行下去。在我国,道德教育一直都被放在首要位置,但是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过程中出现重视智能的培养,而忽略了道德方面。所以,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措施,以使道德教育健康发展。

(二)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新加坡批判和继承了儒家文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符合本国国情的道德教育,为新加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我国处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中,更应该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三)实行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效道德教育。

随着新加坡经济的不断发展,新道德的道德教育也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实行社会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全面教育,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定期组织“礼貌运动”、“敬老周”等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人们的社会公德,促进了新加坡的道德建设和改善。而我国的道德教育,虽然在学校和社会上都有,但是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如“雷锋活动”、“雷锋三月来,四月走”,没有起到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以上是我从新加坡道德教育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宋希仁.当代外国伦理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史永隽,李海凤.新加坡的公民道德教育及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吴丹,赵兴宏.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第9篇

江户时代是日本道德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线是武士道教育,它融合了日本神道思想、佛教思想和中国儒家思想。纵观中国知网的相关研究,这一时期的内容较少,而且大多出现在对于日本道德教育历史进程的通观研究中。程晋宽的《论日本道德教育的传统及面临的问题》认为,作为日本道德教育思想基础的神道教和武士道是对日本封建文化与道德意识的独特反映,为日本近代侵略行为开辟了道路,并为现在日本战后军国主义的死灰复燃提供了历史依据。[2]王凌皓等人的《日本武士道的生成、作用及影响》,通过对日本武士道的历史、特点、作用与影响的阐述,为我们揭示了日本近代新武士道对于世界以及日本本国的消极影响。[3]解娟的《江户时代武士教育特点分析》指出,这一时代的道德教育比江户时代之前有着更完整的内容、更正式的教育地点并且融西方思想于其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4]兰卉的《日本传统文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影响研究》,将日本武士道精神发展分为江户时代以前、江户时代、明治维新以后三个阶段,并指出武士道精神本身内涵并没有错,只是与二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联系起来才导致人们对武士道精神的反感。[5]朱玲莉的《日本江户时期的平民道德教育》从平民阶层角度对道德教育的政治基础以及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可以说是对这一时期日本道德教育的一个专题性论述,并且十分少见地提到了对女子的道德教育,对于研究江户时期日本平民的德育状况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6]王瑞荪在专著《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中[7],使用了通观比较和专题比较等一系列方法对日本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评价。饶从满的专著《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教育》[8],对整个日本道德教育从时间上进行了梳理。这些文章或专著通过对日本武士道精神的介绍、评析,用大量历史事实使我们对江户时代日本道德教育的情况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纠正了有人认为军国主义是近代日本的产物这一看法。此外,这些文章所提供的大量材料以及信息,为今后进一步的比较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对这一时期日本的道德教育研究缺乏第一手资料,大多数停留在对道德教育历史现象的简单罗列,缺乏对其深层本质的挖掘,研究具有肤浅性与重复性。

二、明治维新时代日本的道德教育

明治维新对于整个日本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转折点,因此,对这一时期日本道德教育的研究有很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通过对这一时期成果的研究,虽然还是以介绍为主,但是相比江户时期,对这一时期的介绍更加详细、深入,不再只是对历史知识的再现,还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成果有:王智新的《日本的道德教育》[9],姜辉的《明治時代における武士精神の様態についての考察》[10](明治时代武士精神的演变),张凤莲的《论日本教育中传统道德思想的渗透》[11],孔祥宏的《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12],尹贞姬的《教育敕语与近代日本国民道德教育的启示》[13]等等,这些文章对明治时期到二战结束前日本道德教育的演变以及所产生的后果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论述。由于他们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关联性,综合以上诸多学者的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内容:资本主义伦理道德的启蒙与封建帝国主义的传统并存发展;由学制令向教育敕语的转变迎合了日本天皇制的统治需要,成为日本近代道德教育的大纲;修身教育制度由最初的从属地位跃居为主导地位;军国主义思想、极端民族主义以及变质的武士道精神成为日本国民的主要道德标准。另外,这一时期日本的第一次教育改革对日本道德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影响也是我国学者热衷探讨的问题之一,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注意。王建平[14]在他的文章中对这一时代日本道德教育观念对国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涉及这一时期的研究专著有苏崇德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15]第三章第一节,陈立思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16]第四章第一节,苏振芳的《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17]第十章等,这些专著都对明治时代到二战结束前日本道德教育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对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民主时代日本的道德教育

这一时期关于日本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不仅数量多,质量高,而且研究方法也由单一转向综合,研究视野、范围更加开阔,研究的深入程度与细化程度更加突出。归结起来主要有日本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特点、现状、环境等方面。研究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的目标,很多研究论文都有所涉及,虽然日本道德教育目标进行过多次修改,但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学者们主要从有利于教育对象与社会发展的视角说明日本道德教育目标的现状。张德伟等人的《从培养丰富的心灵到培养丰富的人性再到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指出,日本德育方针自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教育改革以来,道德教育的目标重心由重智不重德逐渐转向注重个性发展以及丰富心灵的培养。[18]王超的《比较德育学》指出,日本道德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公民的民族精神,培养具有民族优越感的人,形成民族认同,使全体日本人具有民族意识。[19]曹能秀的《当代日本小学和初中的道德教育述评》对日本道德教育目标进行了较全面的归纳,主要有四点:培养忠诚于国家、集团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公民;培养具有基本道德素质和社会公共精神的公民;培养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有利于与世界接轨;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20]王丽荣的《近现代中日道德教育目标比较》认为,日本在道德教育目标上实现了从过分强调外延较广的民族国家的社会本位向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并重的转变,既有利于自身发展,同时对社会体系的健康运行产生积极影响。[21]饶从满的《关于道德教育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思考———基于日本道德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指出,日本道德教育目标与中国德育目标虽然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德性,但日本道德目标更多体现为一种有利于在社会生存的人格特点,强调各种价值观的综合作用,而中国则将其认为道德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22]牛立忠的《浅论日本学校道德教育的经验和启示》认为,无论在哪个学龄阶段,日本道德教育目标都注重道德意愿、道德态度、道德判断力、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以对心的教育为核心。[23]关于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的内容,研究者均有所提及,并且形成了一致的观点:日本的道德教育内容大致相同,但实施的力度却越来越大。史忠媛的硕士论文《当代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研究》提出,日本道德教育的内容包括:个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国际化教育、劳动教育五个方面。[24]耿华的《当代中日中小学道德教育比较研究》认为,日本的道德教育内容包括自身培养、与他人相处、自然和崇高事物、集体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内容。[25]曹能秀的《当代日本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认为,在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日本道德教育内容呈现出“规范”与“发展”并重的趋势,加强了文化传统和爱国心的教育,注重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26]在中国任教多年的日本学者奥田真纪子在《道德教育与人的价值创造》中,通过对日本道德文化的变迁、所面临的课题以及对牧口学说的赞同,认为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实现人的价值创造,只有创造社会价值的道德教育才能使人抱有感恩的心。[27]除此之外,日本战后德育课程的改革也是学者研究日本道德教育内容的一个重点,例如王映哲的《教育改革中的日本道德教育演进及启示》,通过对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特点以及新的变化的研究,认为这些改革虽然存在不少问题,但它确实对日本成为世界强国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28]吴潜涛的《日本道德教育的战后演变及其现行改革》认为,日本现行的教育改革,在思想上重视学校教育地位,在内容上重视价值观与实践相结合,在方法上重视全社会的合力,最终有利于构建终身道德教育体系。[29]关于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少学者无论在专著还是论文中均有所研究。在专著中,学者往往用单独的章节阐述日本是怎样进行道德教育的。代表性著作有苏崇德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玄武的《比较德育学》[30],苏振芳的《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等。其观点主要有:一是通过家庭教育培养儿童的道德启蒙意识与初级的道德习惯,父母以实际行动影响儿童;二是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系统的道德体系,道德教育以正式课程、学科渗透、道德实践的方式融入学生所处的环境中;三是通过两种类型的社会教育,即针对大众的普遍性道德教育与针对失足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社会教育机构在联系学校与家长、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道德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四是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制造良好的社会道德公众舆论影响公民道德建设。相关学术论文中,主要是从某一个或几个具体方面或者与其他国家道德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日本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白俊的《日本道德教育对我国德育教育的启示》指出,家庭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个性,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与审美情趣。[31]基国林等人的《“中日新”三国高校实施德育途径比较及辨证思考》[32]、王佳的《日本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认为日本高校的道德教育实施途径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并对这三方面分别进行了详细说明。[33]徐雯娟的《中日高校德育比较研究》认为日本高校道德教育的具体方法有理论教育法、挫折教育法、直接体验法、言传身教法、环境熏陶法等立体多面的方法,比较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34]谢惠莲的《当代中日中小学活动德育比较研究》,通过对中日两国活动德育在理论、原则、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比较,强调了道德实践在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35]为我国道德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借鉴。田静等人的《当代中日中小学道德教育发展趋势比较》指出在道德教育路径上,日本比中国有着更加完整的德育形式,日本道德教育发展不仅仅是一种趋势,更是形成了蓝图,是有计划的,这是中国道德教育所应该学习的。[36]还有学者总结出日本道德教育在途径方法上与中国道德教育有着共同特点:政府高度重视;道德教育的显性与隐性结合;道德教育注重整合化与社会化[37]。对于日本战后道德教育的其他方面,我国学者都有所研究。在对日本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李新慧的《二战后日本德育的特点和启示》,归纳了五大特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共同配合进行德育,政治化与组织化突出,挑战与缺陷共存。[38]在对日本道德教育的现状研究上,主要有王丽荣的《当代日本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状况》,通过图表和报告的形式指出日本现在青少年道德教育积极方面和问题都有,对与我国的道德教育现状比较研究具有参考作用。[39]在对日本道德教育的环境上,有郑永廷的《美国、日本的德育环境建设》,对美国与日本为构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所做的努力进行了介绍,指出没有好的道德教育环境,道德教育是很难成功的。[40]钟启泉《儿童德性的形成及其环境影响分析》,通过对德性及其层级、影响儿童的环境进行分析,指出儿童的道德教育必须建立在自律性的基础上。[41]另外,对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产生的道德教育荒废现象以及由此开展的第三次教育改革的研究,应该是我国学者今后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简要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