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道德教育的作用

时间:2023-09-20 18:19:17

导语:在道德教育的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道德教育的作用

第1篇

一、“人是目的”体现高校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尊严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生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如家庭贫困,身体残疾等,使其缺乏自尊心,表现为不能客观、全面的评价自己,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从而采取自暴自弃的处事哲学,毫无进取心而言,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大学中不道德的、违法乱纪的行为就会越来越多,校园风气就会每况愈下,更有甚者自残自杀的行为与日俱增。在康德看来,尊重生命是“人是目的”的最高体现,由于每个理性的存在者在任何时候都不把自己和他人仅仅当作手段,而永远看作其自身就是目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由普遍规律约束的,有理性的存在者的体系,这就是目的王国。康德所称的“目的王国”,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种道德理想国,是康德毕生追求的价值理想。康德强调:“目的王国中的一切,或者有价值,或者有尊严。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代替,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于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代替,才是尊严”。为此,我们应该唤醒大学生对人各自我的爱护,从情感、态度及行为上培养其自尊,便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应培养同学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人生目标,一个人理想越远大,目标越崇高生活,就越有意义。任何人无论他能力大小,职务高低,只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状态,它就具有极高的尊严,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同时,也要加强尊重他人的教育。尊重他人的生存方式,尊重他人的意志自主,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劳动都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二、“人是目的”突显高校学生的人权

人权是由人而立,为防止国家、社会和其他个人的侵害而设立的制度性保障,其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尊严”,这不仅为各立宪国家所承认,也是世界性人权规则的固有法理。因此,全部人权又都源于一个词:“人的尊严”。人的尊严是绝对的、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具有绝对性、平等性和至上性,每一个具体的个体只要生而为人,即可拥有这样一种价值地位。康德“人是目的”原理,也被称为人类尊严原理,如今已经成为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并且成为人权法的依据。上文已提到,“人是目的”思想理念的确立在历史上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1.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自决权

学生的自主自决权必须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在康德看来,“意志是有生命东西的一种因果性,如若这些东西是有理性的,那么,自由就是这种因果性所固有的性质,它不受外来原因的限制,而独立地起作用。”康德指出,自由是实践理性体系的“整个拱心石。”包括康德道德哲学在内的整个西方自由主义,都强调个人的自我支配和自我发展,强调个人的自由。而自由是个体生命自主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个体的意志自由,也就不可能存在生命的自主、自决。康德的道德哲学特别强调自我决断的原则。这种自主性是实现人伦关系和谐稳定的一个基本因素。依照自主伦理,如果大学生提出想要在大学期间结婚(已到适婚年龄),那就应当尊重其意愿,但是也要提醒他/她,不要耽误正常的教学安排。

2.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现代社会所具有的新的权利形态。自美国法学家沃伦和布兰代斯于1890年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首次提出隐私权概念以来,世界各国对隐私权的理论探讨日益广泛、深入,并逐渐在各国立法、司法实践中受到重视。目前,隐私权已成为国际社会和各国法律广泛承认并予以保护的基本人权。然而,我国现行法律还没有对大学生隐私权保护问题提出明确的概念,学术界对相关的研究和著述也甚少。大学生隐私权被侵犯的事件时有发生,高校成为侵权的主要主体。大学生隐私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不仅会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激化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矛盾,而且也会对国家的法治进程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大学生隐私权已刻不容缓。

三、“人是目的”在医学院校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医疗领域中,“人是目的”更有其独特的含义,那就是尊重患者、尊重生命。

近几年来,医疗纠纷愈演愈烈,电视,网络,报纸纷纷大肆报道,医患关系如离弦之箭,日趋紧张,整个社会也沉浸在舆论的阴霾之中,当然其中也不乏有些夸大其词、不真实的报道。为了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各级教育部门决定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养,自从总书记提出“以人为本”以来,人文关怀也强调得很突出,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也是运用科学发展观为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

为了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各大医学院校在原有的医学人文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的基础之上,也陆续开展了医学美学、医学人类学、医学逻辑学等课程,目的是在培养技术精湛得医学生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有的高校还开展一系列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医学生誓言、无语体师”等,所谓“无语体师”就是学生对解剖教学用尸体的一种尊称,通过“无语体师”的启用仪式、告别仪式到清明祭奠追思活动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使学生学会了感恩,更增加了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患者的关爱。同时,学校还建立了“无语体师”数据库,并联系捐献家属参加感恩活动、组织学生拜访遗体捐赠者家属等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医学院校通过开展这些活动来熏陶、感染医学生,让他们深知自己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曲建武,张贵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1).

[2]牟宗三.康德的道德哲学.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4(1).

[3][意]丹瑞欧·康波斯塔.道德哲学与社会伦理学.王晓朝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第2篇

通过对教育实践的深刻认识与研究,我们得出人才的培养不仅是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全面发展具备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这里的综合素质很显然包括了人才的思想认识、道德水平、理想信念等,因此培养人才掌握一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同时与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是一致的并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下面我们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对于职业规划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现状

1、国内外环境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更是达到了一定的紧密程度,我国的国内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内环境不再像以前那么单纯,而生长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更是发生了巨变,思想上生活上不再像以往的大学生那么单纯和简朴。当代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但也易于被名利、利益所诱惑,生活上他们是衣食无忧的一代,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也难免会产生依赖和懒惰的思想,不思进取的消极思想时时在侵蚀和包围着他们,这就使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产生了偏离甚至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毕业之后只希望找到一份安逸舒适待遇高且付出少的工作成为了他们错误的追求目标即错误的择业观。而现实却重重地击碎了他们的梦,于是有的学生产生了负面消极的情绪,对人生产生了悲观失望,对现实产生了畏惧心理。以上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表现急需对大学生们在学校进行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的再教育,重新确立他们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对于职业规划、职业生涯需要有一个全新的再认识过程。

2、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思想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由于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如何诚信做人诚信做事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同学对于父母或师长的感恩意识认识淡薄,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因此学校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是当代大学生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提升思想认识不可或缺的重要授课内容。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了优良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和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在择业和就业上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我,在工作上吃苦耐劳,敢于担当、勇挑重任,敢于拼搏、斗志昂扬,工作态度端正、工作热情高涨,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重要作用。再有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的道德教育观培养了国人崇尚孝道为先的理念,那么做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生也一定是一名懂得感恩知孝为先的优秀品德之人,这样的人无论是定位工作目标还是在工作岗位上一定也是一名身先士卒兢兢业业的敬业之人。所以诚信与感恩教育也是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与就业观建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品德。

二、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教育,规划好人生职业

1、对于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2008年以来,教育部明确要求各高校加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仍然存在思想认识方面的偏差,导致大学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不能找到合适的岗位。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起到积极作用,帮助大学生提高认识,顺利就业。基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出现的问题,我们解决的策略是通过激发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系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等四个方面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同时职业是整个社会运行的基本要素,也是整个人生发展的中心环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体是指高校为促进学生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让学生在全面客观地认识主、客观因素与环境的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大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等职业素质的教育过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设计,它的核心和灵魂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它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根本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学校、单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核心和灵魂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才能摆脱原来的纯粹的简单的甚至是临时化的简单做法,才能使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全面、深入和有效。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紧密结合起来,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持续发展与社会的持续进步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方法、措施

第3篇

关键词 生态道德 小学生 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015-02

生态道德教育是提高全社会生态道德水平、实现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小学美术是以美术课程为载体,通过教师对美术课程的教育,让学生提升自己的美术素养,启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智力。小学生是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主体,在小学生美术教学过程中适度融合生态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具有良好生态道德观念的审美心理结构,便于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大自然中发现美、观察美、记录美、创造美,学会尊重美、保护美,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一、生态道德教育的内涵

生态道德教育是在横向比较、纵向扬弃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德育观和新的德育范型,它指一定的社会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点出发,为了使人们在生态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范,自觉履行维护生态平衡的义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的生态道德影响,使之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的一种活动。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短期与长期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因此生态道德教育将以一种更为宽阔的道德视野,教育和引导人们学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享用自然、享用生活。

在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道德生态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用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习惯。其实质就是要求广大受教育者以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生态道德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生态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要方面。加强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科教兴国与素质教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由于劳动者的素质不高,我国各种宝贵的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生态环境也未能得到切实的保护。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应该将“生态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生态道德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生态道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才能以积极的手段去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积极性。生态道德教育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国家制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有关法律法规,使他们从小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素质,同时,通过学习,充分认识道德约束与法律约束之间的区别,促进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是进行国情教育、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的重要途径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许多自然资源的储量名列世界前茅。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许多主要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地域分布也极不平衡,加之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工业生产主要为大量消耗资源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农业的耕作方式也相对落后,这些都使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通过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学生多角度、客观地了解这些国情,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培养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生态道德水平。

(三)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生态道德教育既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又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公德的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尊重自然,认为人类与自然应当建立起一种平等、和睦、统一、协调的新型关系。良好的生态道德是较高环境保护意识的体现。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生态道德教育可使小学生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光荣,损坏生态环境可耻”的新观念,以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学习生态道德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活动。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完善学校的教育职能

1990年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指出:基础教育“需要包括人们为生存下去,为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为有尊严的生活和工作,为充分发展,为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为做出有见识的决策,以及为继续学习所需的基本学习手段和基本学习内容。”传统学校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而长期忽视学生综合能力及自主意识的培养,忽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而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用大教育的观念去重新认识学校的教育资源、途径和方式,从而拓展学校教育的视野,使学校教育职能的扩展更加广阔,使之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的变化。

(五)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我国地域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数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资源分布很不平衡。中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显著差别,使土地形成了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多样化的类型。土地资源地区差别很大,北方平原多为旱地,南方多丘陵山地,以水田为主,西北多草地和沙漠。通过小学美术的教育,让学生多角度去了解我国的国情,客观评价我国的国情,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自己热爱祖国,增强国民生态道德意识。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小学生在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态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自己的美术情操,塑造一代具有生态道德意识、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建设者,使他们获得一些关于环境科学和生态保护的知识、技能,引导他们用正确的生态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去认识环境与发展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佳.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8.

[2]陈寿朋,杨立新.生态环境问题的道德因素及其调适方法[J].甘肃社会科学,2011,(3).

[3]刘振亚.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J].教育探索,2007,(2).

第4篇

关键词:家庭德育;道德教育

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在社会环境与教育影响下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逐渐形成起来的。自工业革命以来,学校教育得到了蓬勃发展,到上个世纪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规定了义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由于学校教育的强大影响,今天一说到教育,人们就会想到学校和教师,以致于现在的一些家长常常有一种错觉,以为教育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但品德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现象,其养成绝不同于知识传授,不能单纯依靠政治课教学培养出来。诚然,学校教育有其巨大的优势,但对于人的品德培养来讲,学校教育不具有优势也不起主导作用,家庭教育才是决定孩子品德发展差异的关键所在。家庭教育应以德育为本,承担培养年轻一代品德的主要责任。

一、家庭教育的概念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对家庭教育的定义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的教育。《教育大辞典》中将家庭教育解释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教育。①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儿童和青少年)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

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实质就是教育子女如何“做人”。根据教育社会学的理论将家庭德育定义为“家庭生活诸因素影响子女品德发展的过程”从外延上将家庭德育划分成两个层次:第一,狭义家庭德育:指直接影响家长教育子女活动的因素,就其表现形式来看是一种显性教育,我们把家长教育观念、家庭德育目标、家庭德育内容、家庭德育方法、家长教育能力五种因素作为狭义家庭德育的评估指标;第二,广义家庭德育:指间接影响家长教育子女活动的因素,通常是一种隐性教育。并把家长道德素质、家长文化素质、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方式、家庭人际关系这五种因素作为广义家庭德育的评估指标。家庭德育的核心是道德教育。家庭德育可以看作家庭成员间以养成善的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为主要内容的相互影响活动。

二、家庭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有“育善在家”的观点,认为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主要依靠家庭环境的熏陶与父母的倾心教育。《周易・家人》也有“教先从家始”的说法。“教”,《说文解字》解释为:“上所施,下所效也”。即上行下效。在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作为受教育者的子女之间,这种上行下效的作用尤为明显。家庭教育是一个人最初接受的教育,从历史上看也是最早的教育形式。人出生以后,父母成为自己的第一任老师,再加上遗传基因等因素,奠定了以后成长的根基。家庭是子女与社会接触的第一站,是各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基地,教育首先从家庭开始,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它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一个孩子从出生到步人社会前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甚至走向社会后仍然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好与坏,不仅对孩子早期能否健康成长起关键作用,而且关系到孩子步入社会后在如何做人、求知、劳动、生活、健体、审美等方面能否奠定坚实的基础。而这种基础启蒙必须与学校德育结合起来,才能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发挥最大的效用。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到自律道德阶段的发展规律。②很明显,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这个阶段性飞跃与家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或者这个飞跃不能及时实现,儿童长大后无法适应社会;或者儿童遭受难以承受的认知矛盾,对道德丧失信心,长大后对社会安定不利。

三、家庭德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分析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有着许多独特的地方,而正因为如此,家庭德育才有巨大的优势和潜力。首先,教育双方的关系和角色不同。家庭德育中双方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因为双方是血缘关系紧密共同体,所以我们认为父母的权威更多来源于这种亲情联结。长时间的共同生活使亲子之间更容易相互了解,利于父母有针对性地抓住契机,在家庭中言传身教。其次,家庭不是专门的教育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它在德育上的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原有的文化习惯和父母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影响。父母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深刻和长远的。因此,父母在德育上拥有更大的自,也负有更大的责任。再次,家庭德育很多情况下是非系统的,它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能够针对学生所遇到的具体道德问题和困境展开,教育内容丰富多样,而且教育的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最后,家庭在制度上是松散的,它依靠的是内部成员天然的依存性,它不是通过规章制度来管理,而是通过强烈的感染力相互影响。家庭教育是非正式的教育,它贯穿于人的一生。由此可见,家庭的确具有教育的独到优势。

家庭教育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家长和学生共同生活、朝夕相处,因而互相间的了解也比较充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父母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将道德的、审美的、性别角色的经验渗透到具体的人、事、物及其活动过程中,使孩子在无形中接受家庭的道德影响。在突发事件来临时,父母则可以给予适当的刺激性控制,使孩子对社会要求产生内心的认可与赞同,这会加强子女的合作意向,改善其道德发展,促进其良好的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习惯养成。

家庭德育的内容,无论是古代家庭教育,还是现代家庭教育,笼统地讲是无所不包、极其广泛的。家庭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所知识最丰富、内容最完备的“综合大学”,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加油站”。可以说,家庭德育就是对孩子进行的“生活的教育”、“做人的教育”。这是因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是最无私的,他们总是希望将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功过得失的经验教训都教给孩子,正是这方方面面的知识使孩子的内心世界逐渐丰富,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从而步人社会。可以说,没有家庭这所综合学校的广泛的学习,孩子便不能具备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资格,正是通过家庭,孩子接受多方面的学习、教育,初步实现了社会化。

德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力量共同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完成。青少年的品德是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因此,家长要善于利用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形式,取长补短,从而取得最佳的德育效果。教好子女是祖国人民赋予父母的责任,父母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是父母的天职。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率先垂范,自觉履行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才能促进年轻一代良好品德的形成,这是关系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兴衰,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大事。(作者单位:西北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骆风.家庭德育主成分的实证研究.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2]路海东.学校教育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英]伯特兰・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

[4]彭迎春,蒋仕梅.品德养成与家庭教育.科技信息,2008(27).

[5]戚务念.试论家庭德育的几个问题.江西教育科研,1998(4).

注解:

第5篇

关键词: 诗化教育 辅导员 工作 运用

一、何为诗化、诗化教育

诗化是西方现代哲学关心的一个问题。荷尔德林有一首风格独特的诗,其中一句是:“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诗意地栖居”并不是指人天生都是诗人,而是指人皆可以通过教养、修养和陶冶而成为真正的诗人或成为真正有诗意的人。人要实现“诗意地栖居”,必须通过“诗化”这一途径。“诗化”是西方尤其是德国许多哲学家、美学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像德国生命哲学家狄尔泰提出“生命的诗化”,认为“诗把心灵从现实的重负下解放出来,激发起心灵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诗意的表达成了生活本质的表达”;符号论美学家卡西尔则多次强调“把哲学诗化”,认为“真正的诗不是个别艺术家的作品,而是宇宙本身――不断完美自身的艺术品”。在他们眼中,“诗化”多指艺术化、审美化,有时也指一种审美境界和尺度。在我国道德教育界,关于“诗化”的论述很少,只在哲学界和美学界有所提及。像美学界的学者易健提出了“诗化”这一概念,认为“‘诗化’,即通过审美教育,也就是充分运用美自身巨大的感染力、召唤力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构建人的心灵,让人学会用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人生,从而促进整个人的审美化”。

本文所讲的诗化教育,就是通过诗性思维,引导人们在观察生活、观察事物中,培养显隐结合意识,揭示事物内在的显隐联系,从而对事物采取诗意的看法。儒家的“比德”就是这样一种诗化的教育方法,它不是把某个自然物看作某个自然物,而是使人由显现的自然物体悟到隐蔽的、未言明的道德人格。“诗化”向人们展示了显现者与隐蔽者相互结合的人生境域,只有诗化的人生才是本真的人生,才是充满诗意的人生。

二、诗化教育的特点与辅导员工作的契合之处

诗化的教育在实践中呈现出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寓意于形、人文关怀四个方面的特点,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有很多契合之处,总结如下。

(一)寓理于情与主题教育

诗化的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也不是进行说教向人们提供某种行为规范,而是通过情感起作用的,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此情特指诗性)。情感是人重要的心理活动,人的任何一种行为动机,无不发端于人的内心情感。唯理性的教育付诸人们的理性,使人们认识到应该这样去做,而诗化的道德教育则通过诗性付诸人的情感,使人们从内心情感上心甘情愿地这么做。诗化的教育所凭借的完全是美自身巨大的感染力、召唤力,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客观事物善恶美丑的价值评价,从而获得情感的共鸣、情绪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心理的满足和道德的升华。辅导员应将这种情感教育方式运用到具体的教育中去,利用每一次主题班会、团课、学生干部培训班等时机用饱满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富有感彩的诗意的语言去打动学生,用生动感人的事迹去感化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就使学生不仅仅从理智上认同教育者所宣传的道理,更使其在心灵深处产生共振和共鸣,在怡情悦性中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二)寓意于形与社会实践

诗化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它所采用的手段、方式不是抽象的理论说教,而是具体可感、生动鲜明的形象,是用一种令人动情的悦耳、悦目的综合形象诉诸人们的感情,影响人们的行为。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是通过“山”、“水”、“松柏”等具体的自然形象所具有的特征,来暗示、比喻或象征君子的美德,使学生不仅在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象中获得美的愉悦,而且领悟到君子人格美的内涵,促使其思想境界得到升华。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欣赏自然景色、游览名胜古迹,使学生在获得审美愉快、喜悦之感的同时,对家乡、对民族、对祖国产生热爱之情,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三)寓教于乐与拓展训练

席勒把审美欣赏、审美教育称作“审美游戏”。他认为,“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美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这是因为“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这里,席勒不仅指出了美育是用一种像游戏一样比较自由、愉快的方式进行的,而且说明了美育的目的是使人们取得更多的自由,成为完美的全面发展的人。目前,拓展训练在培训市场很受欢迎,每个接受过拓展训练的人都会感觉印象非常深刻,就是缘于拓展训练通过各种游戏使受教育者已经摆脱或淡化了一切物质的欲念和追求,肯定了自身的价值与尊严,因而感到由衷的高兴、愉悦,情感、个性也得到了自由的舒展。这是任何强制手段都无法达到的。诗化的教育正是通过这种寓教于乐的手段,在实施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使学生在生动、愉悦、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充分感受到成长的愉悦。我曾多次给所带班级开展拓展训练,有针对性地设置训练项目,发现效果比开一次主题班更深刻、更持久。

(四)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心理疏导成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是在工作中,存在“目中无人”现象,把受教育者当作物对待,忽视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仅仅把他们看成接受条目、规范的容器,而没有去倾听学生的心声,所以问题学生的心理困惑很难得到有效解决。诗化的教育克服了这种把人物化的错误倾向,以人文关怀为核心,把关心人的生存和发展、尊重个性发展、促进个体的情感解放和精神自由作为根本价值尺度,尊重学生的情感,通过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疏导过程,培养、塑造人们的生命意识,引导学生关怀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身内之物的追求,抵制将身外功名利禄视为最高价值的观念,使他们既具有高尚、善良、纯洁的情操与精神,又拥有真善美的生活态度,让人从各种物欲、贪婪、猥琐、偏执、愚昧、自私、颓废等束缚自己的枷锁中解放出来,成为真正“大写的人”、“完整的人”、“诗化的人”。

三、辅导员如何进行诗化的教育

我通过大量的实践积累,提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辅导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诗化的教育。

(一)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

诗意的观世法,即一种诗性的世界观,它使自然景物拟人化,使自然因人的情思包裹而染上花笑叶舞、山欢水唱的色彩的韵味,使自然万物(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负荷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人从周遭世界中找到精神的栖居场所。具体来说,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在直观中表现一个本身并未出场的对象的能力,它可以使我们冲破现有的界限,于在场与不在场之间、显现与隐蔽之间翱翔。无法想象一个没有想象力或想象力贫乏的人,其人格是完整的、充满诗意的,同样一个这样的人也很难形成诗意的观世法。因此,我们在诗化的教育中要注重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各种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意识地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通过想象揭示事物的显隐联系,将隐蔽的、不在场的东西与显现的、在场的东西结合起来,由前者揭示后者的意义。只有具有了一定的想象力,才能以诗意的眼光观察万事万物,才能看到日常事物背后隐藏的道德教育意义。比如,让学生通过诗性的想象,可以看到青松隐喻的刚正不阿的人格、红旗隐喻的祖国、圆明园遗址隐喻的近代史上的国耻,等等。

其次,使学生树立“民胞物与”的观念:要培养学生诗意的观世法,还要使他们树立“民胞物与”的观念。“民胞物与”的意思是指,不仅天下之人皆如我的兄弟,而且天下之物亦皆我的同类,我对他人他物均应像兄弟一样对待。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是绝对独立于人之外的抽象的“自在之物”,它是人与自然界相互交融的产物。从深层来看,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而是一气相通、融为一体的,人对自然万物应有同类感,应当以仁民爱物的态度对待它。有了这样的认识,学生才能热爱自然如热爱自己一样。

(二)从理性的“独白”转向诗性的“对话”

一直以来,在教育过程中,往往采用“独白”式的教育方法,将学生变成接受道德知识的容器,使人物化。“独白”式的道德教育只是把受教育者当作各种道德规范的受体,很少正视心理世界和内在需要,以至于在道德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理解和沟通。久而久之,学生就自动地把思考的权力交给了教师,教师代替学生思想,学生所做的就是对道德概念、原理、规范的记忆、背诵和顺从。通过这种道德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现有道德的顺从者,并不是真正的道德生活主体,一旦他们面对复杂的道德现象需要做出选择时,就会晕头转向,甚至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对话,是一种与“单向式”的独白相对应,以“沟通性”为宗旨的学说和思想。通常来说,我们在教育中所说的对话是特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师生双方基于相互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的双向沟通、共同学习,从而达到双方视界融合的教育方式。这里的“对话”不是一般意义的交谈和讨论,而是指各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也就是相互理解、共同成长的过程。对话的教育方法使辅导员和学生之间双方建立了“我一你”的平等关系,在相互理解和交流中,真正做到心灵沟通,使双方的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质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有言之教与无言之教相结合

所谓“有言之教”,就是教育者通过口头语言向受教育者传授道德理论知识,论证道德规范与原则,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认识。而“无言之教”,就是不通过语言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而是通过引导受教育者自己去观察万事万物,从中体悟到做人的道理,进而积极效仿,产生道德行为。

《说文解字》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把教育之教,强调为身教。这种身教不是道德语言上的夸夸其谈,而是“以身作则”的道德上无言的言说,它能使学生积极去体悟、去效仿,具有道德说教所无法替代的教育力量。像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往往以教师作为人生的标准和社会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感染着学生,而辅导员与学生的接触最多,在一个超市买东西、在一个操场打球、在一栋宿舍居住,等等,辅导员的日常言行作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标准,学生在不知不觉地受到辅导员的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影响和感染,进而建立与辅导员一致的人格和思想品德。为此,辅导员要做到:为人正直、正派,树立崇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的人,并用自己的浩然正气影响学生,用自己高尚的道德行为熏陶学生。唯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辅导员的人格示范和思想境界中有所感悟,并主动地去效仿,最终领悟到道德教育的真谛。

最后要说明,我们并不是完全否定理性的教育方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理性的教育和诗化的教育形成有效的互补,相互结合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孙迎光.理性话语与诗意德育.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4).

[2]孙迎光.本质认识与诗性之思.当代教育科学,2004,(19).

第6篇

关键词:诚信 职业道德教育 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066

《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建设诚信社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性;充分认识诚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必须从小培养,将其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是今天人们必须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

1 诚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每位员工都需要有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并不只是管理层次所关心的问题。工作从低层次的讲就是为了赚取做大的经济效益,满足员工的各项生活需求,高层次的讲就是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既然已经投身于工作中就应该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首先,应该团结同事,团队协作性是为了更好的团结起每位员工,从而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着不平凡的业绩。其次,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诚信”,自己对自己的工作要负责,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的行为既不爱岗也不敬业,有失职业道德。由此可见,职业道德既是员工对工作的态度,同时也是工作对员工的一种约束。现代社会对职业道德体系有着明确的划分,在这些不同点中,有两条标准应该是一样的,即是“爱岗敬业”和“诚笃守信”。这两条标准在职业生涯中被定为基本要则,它是一个企业做强的前提,也是一个人在职场上创业成功的“基本准则”。要特别说的是,创业是一个漫长艰辛的过程,诚实和不懈努力、脚踏实地的劳动都是创业成功的铺垫。可以这么说,创业的成功就是诚实劳动的结晶。

2 诚信是技校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诚信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性与道德境界,又是一种必备的道德行为标准与有效的道德涵养途径和办法,有必要成为技校生的涵养、求知与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它是技校生应有的根本素质。

2.1 诚信是技校生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

首先,诚信要求技校生正确认识自我、剖析自我,并且要全面而客观地从深处审视自我;要做到既不妄自菲薄,也不骄傲自负。同时,既要看到自身存在的优势与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与短处。其次,诚信要求学生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以及待人接物上要以“仁、信、善”为原则,无私于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具备了诚信的品质,就可以尽量做到心胸坦荡,并可以唤起信任与友爱的特质,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友好沟通。

2.2 诚信是技校生求知的基本要求

首先,诚信有利于技校生端正学习求知的态度。因为诚信的根本请求就是真实,培养诚信的品质能使人“尚真”、“求真”,而且在详细的行为中表现“真”。而我们求知的目的就是为了理解、控制客观世界的本来面貌,这其实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 。总之,诚信的品质有利于端正学生求知的态度。其次,诚信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求知习尚。技校生在求知过程中缺乏毅力与吃苦的精神,只想找捷径,混日子,混文凭,等。因此,技校生端正求知态度势在必行。

2.3 诚信是技校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

有诚信方有德,无诚信则无德。诚信是一种修养道德的途径和方法,具备了诚信的品质,教师就可以发掘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使其真心向善,从而做到知行统一。因而,诚信是技校生道德涵养的根本。部分学生存在的道德涵养的盲目欠缺、公德心缺乏、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脱节现象,与其诚信涵养的欠缺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3 增强技校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诚信是技校生应有的根本素质,但在生活中却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道德失信现象,因而,增强技校生的诚信,并努力探究其有效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3.1 培养技校生的诚信意识

培养技校生的诚信意识有利于促进他们提高修养自身诚信的自觉性,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只要将诚信作为技校生的一种内在的需求而不是外在的强加,同时由教师帮助学生完善其诚信修养的心理机制,就可以使学生由外在的他律化为内在的自律;同时,学生可以在诚信修养的过程中展现出高度的主体精神,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有效地将知、行结合起来,达到知行统一的目的。

3.2 慎重选择教育内容

对技校生所进行诚信教育,在内容选择方面,应根据技校生的心理、生理和认知规律等方面,并结合本校的实际工作需要,对学生的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因此,一方面要注意教育内容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因材施教,不能搞“大一统”或者是简单的“一刀切”。另一方面,则是要提高时效性与实效性的结合,要用那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范例去启发、引导学生。

3.3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对学生诚信修养有直接影响关系的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及其行为规范模式。所以在现实中,要提高学生的诚信修养水平,首先就必须要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教师必须要把自己当作诚信的守卫者、监督者及传播者,必须做到言出必行,以自身的榜样来引导教育学生。与此同时,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也应当增加感情的投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Z].

第7篇

关键词:心理疏导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咨询、服务、管理、实施的总称。积极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热情温暖关心大学生在学习、择业、生活方面遇到的困难,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应该积极宣传公认科学的心理知识,实事求是,坚持以心理学、教育学和医学等科学理论为基础。我们跨入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纪,是一个全新的社会。面对这样紧迫的形势,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才的竞争将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2 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目前,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从整体上来看,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仅仅是要停留在狭义的心理咨询方面,更重要的是做到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促进学校教育整体效能的发挥作用,在理论认识与具体实施等方面正面临着不少问题,发展水平在国际上依旧处于中等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内容之一,已经开始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想要解决这些问题,高校管理者们应该首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加大力度吸纳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人事,切实开展相应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用多种模式,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功能的发挥,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关注的氛围,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扩大范围,面向全体学生。

3 心理疏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这种剧烈转型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再加上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种社会思潮、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相互碰撞,使人们的心理、思想以及行为方式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等特点;同时,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激烈的竞争、各种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等也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这些问题增加了社会和谐的协调成本,也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心理疏导有助于促进人的心理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其中,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保持和促进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思想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精神诉求。心理疏导具有整合和谐意志、和谐政治关系、促进和谐文化、倡导和谐道德、培育和谐心理等强大功能,为保证思想的和谐、心理的和谐以及人际关系和谐提供良好的方法和渠道,从而为整个社会的和谐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

因此,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要新的发展。心理疏导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时提出的一种新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他针对世情、国情、党情、民情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是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必然要求,又是社会转型的现实期待。

3.1 心理疏导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第一,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心理疏导应充分了解和尊重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特点及规律,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加贴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这有利于从根本上真正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它主要从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现象、过程及发展规律入手。第二,既能解决人的思想问题,又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心理疏导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召力。第三,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人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3.2 心理疏导有助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首先,心理疏导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以及预见性,做到因人施教。它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确定教育内容、方式、方法,主要针对不同对象接受批评的心理承受能力、接受教育的自觉程度、个性特点、心理问题、思想现状等,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优化,取得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其次,心理疏导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准确性。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准确地做到点子上去,能更清楚地摸透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心理状态,正确运用心理疏导,可以减少思想政治工作的差错。再次,心理疏导的引入有利于消除思想政治工作中双方心理障碍,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树立正确的认知方式,包括化解矛盾、消除障碍、引导思想政治工作等,拉近彼此之间的沟通距离,并使之真诚而充分地进行双向交流。

3.3 心理疏导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最大化

从人的发展角度指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心理、思想、道德、能力等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和灵魂。思想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指引人的全面发展的正确政治方向,指出人力资源开发的科学途径,指导个体人格塑造的有效方法,才能真正展现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价值最大化本身是一个经济概念,是对于成本的投资和最终效益的考量。然而对于个体来说,价值最大化是个人所做出的自我定位,也就是说,首先要能够明白自己的目标与计划,明白自己想要在高校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什么收获什么,以及应该用怎样的方法,在符合自身特色的前提下来实现自我的价值。心理疏导就是能够帮助及促进高校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的有力手段,可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感召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接受度,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价值的最大化。我们应当更有效的借助心理疏导的作用,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引导高校学生反思活着的意义,反思自己内化的价值观。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只有在不断的行进过程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成长及成功,才能达成个体的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侧重于社会价值的实现,尤其重视政治价值的地位,这是革命和战争的时代主题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使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已经更多的转向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以和平和发展为时代主题的新时期,人的本质提升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人的全面发展以及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主题,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指标,已然成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概括。

因此,以人为本,塑造个性,大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更多的是对高校提出的适应当代社会的现实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吸引学生自主、积极的参加,就应该更多的以创新的方式,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文化形式,根据高校本身的教育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形式,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营造其文明健康的成长环境。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形式,适应不同的学生个体,就必将提高高校学生个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配合、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春明.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的互通互动关系[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1(4).

[2]陈妍.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关系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

第8篇

关键词:哲学教育 高职教育 职业指导 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鲜明特点,面对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只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实现我国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哲学教育在高职职业指导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有助于提升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哲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哲学在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引导高职校园文化和时代精神的主力军。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与高职哲学是无法相匹敌的,这在于高职哲学的主导作用和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在高职院校中进行哲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态度和坚忍不拔的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二、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一个民族,缺乏哲学思维,必然十分脆弱、盲目、冲动;一个人,缺乏哲学修养,必然会软弱无能、肤浅、浮躁。哲学是一个时代最深刻的思想,是一个时代的精髓,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表征,它深刻地解答了人们对社会的困惑。随着就业压力的加大以及就业渠道的多元化,学生们思想的多元化、复杂化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现成的理论和基本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显得更加有吸引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才能为自己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培养批判和反思精神

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过程中最明显的问题是简单化教育,重技术轻人文,教学理念完全是把学生训练成职业人。把教育的使命简单化,重技术素质、轻人文素质,以“技术至上”为办学理念。现在高校的学生最大的问题是不会批判和反思,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我们要培养学生对身边的小事提出问题,进行批判反思。为了让学生学会反思,高职院校开始了哲学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使其坚定不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哲学教育意义重大就在于此。

四、有助于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首先,哲学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理想。哲学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并为之不懈地奋斗。

其次,哲学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深刻认识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较高的生活成本,持续增长的压力,使“唯大城市是从”的观念悄然发生改变。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的职业价值观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从业过程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哲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无论学历、能力和工作性质如何,只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都会在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另外,在高职学生中开设KAB(Know About Business)课程,通过教授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创业意识,让学生对创业进行全面认识,这对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青年人才有很大帮助。目前,很多毕业生不愿去基层,不愿去条件艰苦的地方,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创业的概念,只有到企业打一辈子工的思想。从创业的角度讲,基层创业的机会更多。因此,加强创业教育,也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五、有助于培养职业道德,加强法律意识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其主要内容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提倡爱岗敬业、诚实守信、乐群合作、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在行使职业权利和履行职业义务时能够严格按照职业道德的要求和规范,并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职业道德。因此,加强法制教育能够使学生增强“知法”“守法”和“护法”的意识。并且了解《劳动法》《合同法》等与大学生就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还可以保护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受伤害。

第9篇

【关键词】儒家道德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中所蕴含的道德内容影响了中国每一个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对不同时代的人都起到了思想引导和行为规范的作用。在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到经济观念的影响,儒家道德思想有所弱化。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将儒家道德思想作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不仅可以强化教育的民族性,更可以增强人的主观思想的向善性,增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一、儒家道德思想的内在含义

儒家道德思想讲究仁德、中庸、守信。

仁德就是以“仁”作为思想核心,将做人的标准提出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这些都是对于人的道德规范,需要人在家庭和社会中与人交往都要严格遵守,否则就违背了社会道德。随着“仁”的思想由个体上升到社会乃至国家,其精神实质就扩展为博爱。正如孔子所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此谓之三无私。”即要求人不仅要在社会中平等相处,还要提升人与自然的和谐度。儒教道德思想主张不仅要注重道德和谐,还要充满人文关怀,由此而将儒教道德思想中的人本精神呈现出来。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要求,不仅要求学生要具有修养,还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风尚。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庸”,主张通过适度把握而促进社会和谐。但是,中庸所主张的和谐不是没有原则地避让,而是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做事,即便存在着分歧,也要做到建立在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君子和而不同”。正如《礼记・中庸》中所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者要能够做到“不偏不倚”,就要在合情合理的范围内做事。

“守信”是儒家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儒家思想中,“仁”是基本要素,“信”则确立了道德地位,由个体的立身之本扩展到立国之本,无论是家庭中、社会中,“信”都是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守信”是维护社会环境稳定有序的关键。

二、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推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继承和发扬了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将与社会实践相关的法制和道德内容纳入其中,以思想传递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完善且具有时效性。

(一)将儒家思想充实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

当代学生的各种极端行为在社会上是有存在的,所造成的后果严重地污染了社会环境,甚至一些学生的行为已经严重损害了学生形象。将儒家中庸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学生少计较、多包容,就会促进社会和谐之美。事实上,在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教育中,就已经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纳入其中,传承至今已经形成了优秀的传统思想。当代的社会背景下,各种新的问题出现, 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将儒家思想突出来。

儒家道德思想源于儒家对于社会实践的理解,并总结出规律。其内容更为生活化,且语言表达生动。学生通过理解儒家道德思想,逐渐延伸到与现代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有延续性和完整性,更容易使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认同感。

(二)儒家思想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塑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社会道德以“信”作为衡量标准,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而忽视了诚信。注重诚信教育是健全学生人格的有效途径,并逐渐扩展到社会,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

中国教育改革深入到校园中,诚信、仁德、宽容的人文环境成为打造校园文化的主题。从客观的角度而言,校园环境如果人文气息不够,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就会对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造成影响。要净化校园风气,就要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基点塑造校园文化,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环境保障。校园网络的普及,为校园知识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基于互联网上的各种信息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也可以将网络平台充分地利用起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互动,针对传统文化进行讨论,并将话题逐渐转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不仅满足了学生对文化的追求,更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校园文化是社会的缩影,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播,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利用网络实现网络空间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传播,将传播内容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道德思想的基础上更具有时代性,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时期。儒家思想源自于德育实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对现代人的思想道德观念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贾钢涛.论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高教版),2011(03):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