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9:19
导语:在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Abstract: With the growing social competition, study pressure, economic pressure, employment pressure of students also increase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more and mor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rs is worrying.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the expression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impact factors, and taking appropriate measur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psychological stress;response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283-01
0引言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形成的复杂环境对大学生们的心理影响及冲击,现代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原因大多是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调适和解决。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且越来越呈上升趋势,我们又将如何采取相应对策解决。本文将就各种常见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谈一谈各种相应的解决措施。
1大学生常见心理压力及表现形式
1.1 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中学到大学,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大学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只做粗线条讲解,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去学习。不少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他们仍然采用中学应试教育中的题海战术,结果投入大而效率低,甚至出现不及格,使他们长期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学习方法有问题,精神长期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大量的压抑会使自己不快活,抑制的东西被强烈的制约着,使人变得呆板、具有惯性了[3]。极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强迫、焦虑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1.2 交际困难造成的心理压力自我认知和对他人的认识是有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在认识别人时,对自己的认识也在发展,对他人揭示得越全面、越深刻,则对自我认知也就越全面、越深刻。另一方面,对自我表象的丰富程度,也决定着对他人表象的丰富程度[1]。目前交际困难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不少大学生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被网络本身的精彩深深吸引,沉湎于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受到影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当前大学生中常见的交际心理压力有:自卑心理、怯懦心理、猜忌心理、逆返心理、作戏心理、冷漠心理、焦虑心理。
1.3 情感困惑和危机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学生对情感方面的问题能否正确认识与处理,已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因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爱情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让人感受到一种无以名状的失落,恋爱失败往往导致大学生心理压力增大,反过来影响学习,甚至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极端。
1.4 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带来的心理压力家庭及外界环境的不利影响也会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不当的家教方式、单亲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消费上的浪费攀比等等。经不起经济差距带来的精神压力,不敢面对,与同学相处敏感而逃避、自闭的做法,有的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
1.5 预感就业困难带来的心理压力就业心理指的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它与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毕业生价值观的具体体现[2]。近几年来,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就业市场的不景气,大学生找工作的工作越来越困难。这对大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之产生。
2对策
2.1 学习上的指导指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所学专业的和未来工作的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做出选择,并对选择做出努力,是大学生在大学里应该学习的技能。
2.2 正确利用心理咨询中心我们应该主动出击,发现有心理问题者,对其进行重点跟踪和疏导。同时教给学生一些行之有效的调适心理压力的方法,比如,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第一、倾诉,其实很多严重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由于一些大学生不愿意将心中的苦闷发泄出来所致的,当苦闷遇到孤僻的时候,也就是严重心理问题滋生的时候。第二,拒绝孤僻。通过同别人的交往,不但可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还可以从交往中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2.3 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情感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情感具体方法有三种,一是向学生揭示爱情的自然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不要自作多情,更不要错把迷恋当爱情。二是开设指导大学生们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成才、身心健康、人格塑造等方面的辅导课。三是提供强化他们为社会服务、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功心理体验。
2.4 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对于家境贫困的同学,贫困对于这些同学来说,已经是造成了一些伤害和压力了,外部的环境只应当帮助他们来处理这些伤害,而不是加重他们受到的伤害。正确的对待他们,对于他们生活的一些不同,多给予一些宽容和谅解。对于他们敏感的事情,多给予一些理解和尊重。最后会发现他们平凡的外表下有着非常美好的品质,发现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手来给他们一些温暖的帮助。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能够教会他们认清自己,不要在盲目攀比中迷失了方向。
2.5 适时就业指导每个毕业生都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客观的认识,扬长避短,发挥自身优势,这是毕业生成功择业的一把钥匙[4]。教师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状况,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多种能力,为就业做好准备。让他们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随时调整知识结构,锻炼职业要求的能力,就能避免学生学习的育目性,熟悉自己所学专业的具体内容和该专业对学生的具体要求。
3讨论
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心理保健也变得日益重要。
参考文献:
[1]乔旺忠主编.选择 准备 技巧――大学生就业指导.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5),第1版115.
[2]李明,熊文斌.湘鄂渝黔四省边区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研究.载法制与经济,2006,(04).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素质 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意义
高校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等各种压力,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对这些压力的抵抗能力。近年来,媒体曝光很多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而导致的一些案例,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也使高校意识到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能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目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方法上都亟待改进,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需要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持续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形成一个系统的、完善的心理素质培养机制和教育体系,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大学生身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相关概念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伴随素质教育而衍生出的新的概念。由于学科领域和研究角度的不同,国内学者对于心理素质涵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纵观国内学者的观点,并结合本文的研究视角,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的生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后天的个体行为与外界环境输入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与创造行为和社会适应行为紧密联系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素质、人格素质、意志素质等,由于其本身非常抽象,一般对于心理素质的研究是基于大学生在面对常见心理问题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可以很好地反映心理素质水平。
3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
如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已日益凸现出来,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高达30%左右,并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大学生心理问题具体表征为神经衰弱、抑郁、恐惧、强迫、焦虑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也有所增加。高校大学生普遍遇到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就业问题等,而大学生在这些问题上的心理特征充分表现出他们目前认知潜能低下、心理适应能力薄弱、内在动力不足、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等,继而反映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整体偏低,有待提高。
3.1 学业问题
学业问题是大学生步入高校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从大学学习本身来看,大学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与高中有着很大的不同,大学教育强调专业性人才培养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通才培养,而大学生在从高中迈入大学以后,往往继续沿用高中习惯的被动填鸭式学习方法,因此很难适应大学的教育方式,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学习信心缺失、考试焦虑、情绪波动、自我放弃。从自身能力培养来看,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不能根据专业学习,合理选修一些相关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考取各类证书等,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学习动力,不能发自内心地认真学习,学习时精神不集中,心理上主要表现为厌学心理、抵触心理。从学习竞争关系来看,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大,大学里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在过去的学习中一般以出类拔萃的居多,竞争的压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们对学习成绩过度重视,无法与老师和同学进行良好的沟通,具体表现为嫉妒心理、自闭心理、自卑心理、自我评价不当。
3.2 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是目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多种多样的,有同学交往、师生交往,同性朋友的交往、异性朋友的交往,有莫逆之交、萍水相逢等等。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即容易低估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他人,事事不尽如人意,时常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在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等方面造成偏差,往往会导致严重的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害羞心理,即在被人注意时不自在的心理状态,严重可导致人际交往活动不能顺利进行,是造成大学生交际困难的主要因素;妒忌心理,即经常感到自己的优越地位被别人抢占了的心理状态,是人际交往中最危险的心理因素,严重时会衍生出敌对、憎恨、报复情绪,甚至会造成伤害他人的违法行为。高校大学生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人际关系上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较多的精神症状。因此,只有克服人际交往中种种心理问题,加强自身心理素质,才能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顺利。
3.3 就业问题
就业上的心理问题在大四学生当中尤为普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没有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不能很好地认清自身的情况和外部的形势,导致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盲目心理,即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特点,不能挖掘与自身相匹配的职业领域,不能正确把握就业方向;自卑心理,即缺乏自信心,不敢正视职场中的各种挑战;逃避心理,即无法面对社会现实,逃避就业问题;依赖心理,即过于依赖于父母和学校,缺乏独立求职的观念和自荐意识;随意心理,即缺乏择业的主动性,找工作过于随意;自负心理,即过分认为自己能力出众,缺乏与他人的理性比较,无法正确衡量自身在就业大军中的位置。以上这些心理问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大学生顺利择业与成功就业,并对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未来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高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和教育。
4 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策略
4.1 合理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程
高校应把心理素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当中,为大学生开设系统的、规范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充分发挥其普及教育的功效。首先,应当开设一些基础性的心理学公共必修课,比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学概论等,使大学生从基础开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全面提高心理素质,预防并解决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其次,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心理学公共选修课程,比如人际交往心理学、爱情心理学等,在课程内容和形式上,应采用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心理素质训练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培养积极健康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解决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另外,高校还可以开设一些心理学专题讲座,主题一般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讲座的形式应当灵活、丰富多样、具有趣味性,使得学生在讲座过程中,能有所收获。
4.2 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高校应加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广泛做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校内媒体是个很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手册等媒介,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倡现代健康心理素质理念,充分激发大学生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需求。此外,高校还可以定期举办大型心理健康主题活动,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专家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和分析、播放心理素材电影、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为全校师生提供丰盛的心理营养餐,有助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3 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对他们生活、学习、就业上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使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目前高校有很多渠道和平台来进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近年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职能不断完善,服务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是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最有效的方式。心理咨询师是心理咨询中心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全校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师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根据其丰富经验,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学生的隐私,并缓解其出现的心理问题。心理咨询师应与其他心理素质教师保持良好的联系,通过其他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较早地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高校心理咨询中心还应充分发挥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的功能,其作为心理咨询师的补充,可以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普及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一些性格非常内向,有实际心理咨询需要却又拒绝面谈形式的学生,电话咨询和网上咨询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除了心理咨询中心以外,高校还可以定期展开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团体心理辅导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问题类型等因素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一般用于解决团体成员中相同或相似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效率较高,可以使学生个体在活动中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适应能力,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龚玲,张大均.《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适应性分量表的修编.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8(3).
[2] 宋歌.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及效果评估.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5).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干预体系
当代大学生是在我国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多种价值观念的交替冲击下成长起来的一代。近一段时期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引发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本研究从心理学理论入手,探索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1]
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于心理健康的含义目前没有明确定义,但可以归纳为:个体能够适应当前和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动处于积极状态,并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根据以上健康心理的定义,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变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环境适应问题 适应问题在大学中广泛存在,在大一新生中表现比较突出。受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和区域文化差异、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环境适应性也有着较明显的个体差异。
2 学习问题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和自制力欠缺的矛盾是学习问题导致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3 人际交往问题 青年期心理固有的封闭、敏感和冲动特点。这一时期的大学生心理上渴望被人了解、被尊重和自我封闭相矛盾,加之个体的性格、认知、情绪和受到刺激的反馈的差异导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遇到种种问题和麻烦可能会引发心理问题。
4 恋爱与性 身体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相对于寻找共同志向、携手一生的伴侣,他们更倾向因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轻率地看待恋情和性。由于我国性教育落后和受西方开放观念影响,更容易因感情引发严重的心理问题。[2]
5 就业与发展 随着高校扩招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无形中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压力。多数学生过于理想化,缺乏对社会和对自身的了解,有些人甚至盲目自信或自卑。面对就业和未来发展惶惑不安,充满及焦虑和彷徨,由于缺少调节压力的有效手段和知识,少数学生可能因过于焦虑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
从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的阶段性来看,干预体系可分为预防性干预、早期干预、危机干预和心理康复期干预。预防性干预为干预体系的重点部分,就是在发生严重突发事件或创伤性事件之前发现问题并实施干预,避免紧急事态的发生发展。
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体系可根据大学生青年期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类型依托如下方面开展。
1.建立学生健康档案
健康档案应于学生入学时建立,涵盖学生身体健康状况、病史及遗传病史、家庭详细信息、心理测评报告等材料。定期对学生进行跟踪测评,在保护隐私前提下将相关信息整合给教育相关部门与人员,做到按需调整,因人施教。
2.建立和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反馈机制
家庭环境奠定个体人格的发展和形成,家庭氛围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个人素质、文化水平、教育方式和掌握的心理知识对大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然要求家长加强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提升理论知识水平。同时,建立高校―家庭信息反馈制度是确保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功干预的前提。
3.建立高校健康教育体系
在高校教育者中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素质。丰富理论课内容,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实践技能的指导,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趣味性和应用性。高校应利用校园分化推广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学会调节压力、控制情绪、找到合理应对方式,从认知、情绪角度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
4.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
高科技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有更多的渠道了解社会,但多渠道的信息因缺乏有力的监管导致信息驳杂。心理尚不成熟的大学生易受负面信息影响产生错误的归因,从而产生错误认知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在预防体系中应充分应用传媒的正面作用,并通过加强监管、教授学生获取正确信息等方法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3]
5.重视社会支持体系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体系包括其父母、朋友、老师、亲人等等。当遭遇心理无法开解的问题时,社会支持体系能够帮助他们得到较好的心理缓冲。回顾大学生犯罪案例,除却精神疾病和人格障碍外,大部分都没有健全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全民理健康水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4]
6.建立危机预警和处理系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全方位预防体系建立的同时也需要建立起危机预警和处理系统,规范心理危机处理预案,减少突发事件和创伤性事件带来的危害。[5]
参考文献:
[1].田万生 张文玉.青年心理学 [M].北京:开明出版社,2012.
[2].欧阳辉.大学生心理健康应用教程.[M].辽宁教育出版社,2012.
[3].朱志贤,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调适
随着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作为由青年期向成年期发展的大学生群体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积极探讨有效调适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不仅能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而且还能有效化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认知心理维度
当前,受就业制度、就业形势以及就业观念的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认知心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依赖心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每个就业者都必须参与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但部分大学生毕业生不会自我展示、不会争取机会,在自立自信自主方面发展不成熟,凡事过度依赖他人。二是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个人状况,易受社会思潮和社会观念影响,采取与多数人一致的就业行为的心理状态。三是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愿落后于他人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不仅导致大学生就业面过窄、延误最好的就业时机,而且还导致毕业生择业期望居高不下,“高不成低不就”现象较为严重。
(二)情绪心理维度
情绪是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在情绪心理维度上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一是自卑心理。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许多大学生由于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因而,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勇气,总感到恐慌、惧怕,不愿接近陌生人、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二是焦虑心理。焦虑心理是最为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大学生满怀激情参与就业竞争,但面对国家需要、个人志向、专业发展等诸多矛盾以及多次受挫必然会使大学生产生焦虑。三是自负心理。自负心理在大学生尤其是名校的大学生身上表现最为突出。许多大学生自认为高人一等,在就业过程中过高估计个人能力、水平和在竞争中的地位,好高骛远。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就业环境的因素
一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每年向社会输出的毕业生人数在逐年递增,但社会就业岗位并没有相应增加,加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更是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进一步增加了毕业生就业难度。二是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受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以及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的影响,大学生就业观念日趋多元化,但受传统就业观念影响,仍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时盲目追求就业环境和福利待遇,将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作为就业的首选,忽视了职业发展前景、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三是就业制度不完善。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统分统包”“包当干部”的就业体制成为历史,本着公平公开公正、择优自愿的原则,大学生就业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
一是人才模式滞后于社会需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许多高校仍沿用传统的的教育模式,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就业竞争能力弱,如许多师范类学生在校期间没参加过实习,部分医学类毕业生到医院实习的也很少。二是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针对性不强。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四大因素之一,一些高校甚至没有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即使开设该课程的也只是教一些礼仪知识或偏重于政策宣传和思想教育,并没有真正发挥就业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节作用。三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相对落后。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各高校在加大就业指导的同时还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由于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之各高校对就业指导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许多高校职业生涯指导流于形式,没有形成系统的指导体系。
(三)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强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不强也是导致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一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代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在心理上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盲目性,缺乏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对就业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二是就业理念存在误区。受社会价值观影响,大学生在就业理念上存在着:不考虑所学专业和家庭情况盲目选择出国,因错过最好的就业时机,而从“海龟”变成“海待”;一心想进工作稳定的国企、福利待遇好的外企,对中小企业嗤之以鼻。三是社会适应能力欠缺。当前,我国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而大学生接触的环境除了家庭就是学校,为增强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许多学生通过兼职或参加各种考试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但在兼职和考证过程中,所学的知识理论并没有运用到实践中,社会适应能力不仅没有随之得到提高,而且还带来了不良的情绪波动。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调适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塑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一是创造法制公平的就业环境。二是完善就业市场和服务机制。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市场应运而生,但我国大学生就业市场尚处于探索阶段,维护、监督、调解等职能的完善还有赖于高校、就业市场和就业争议仲裁机构职能的完善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是在政府管理下,以国家为主体对特殊人群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增进其福利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与其他社会阶层一样应当依法享受社会保障。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保障制度不健全已成为导致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一是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为导向。二是开设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加强就业心理咨询辅导。高校就业心理辅导课程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高校应将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教学中,实现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常态化。如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层面给予积极的影响,形成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就业。三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大学生科学规划职业发展路径。高校应从新生入校开始就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大学生清醒地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明确自身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合理的职业选择,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职业者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 90后大学生 就业心理问题 发展阶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Employment Mental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Feat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 90s
XU Lin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pressure gradually intensifying social background, 90 students' employment as a widespread concern of social issues, employment process is a complex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change, but also brings its range of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 reason for this is 90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stage in which groups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born after 90s; employment mental problems; stage of development
0 引言
当代大学生群体正逐步进入以90后为主体的时代,个人职业发展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未来前途,还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与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使得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给90后大毕业学生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并产生了一系列心理困扰,就业心理问题愈加凸显。
1 就业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
从总体上看,90后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是积极的、乐观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一系列的就业心理问题和困扰,通过查找相关文献,在综合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将90后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及其突出表现分为认知意识和情绪感知两个层面。
1.1 认知意识
(1)缺乏对社会的认知。大学生在接受了多年的高等教育之后,个人知识层次、专业技能、应对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现实社会的认识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然而,由于长期身处大学校园之中,深受学校、家庭的保护,缺乏对社会发展和就业形势以及社会竞争的正确认识和切身体验,由此导致在择业时无法正确地评估自身的知识条件及综合能力等,不能将自身实际与就业实际理性地结合在一起。
缺乏对社会的认知一方面表现为缺乏自主性。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大学生在选择用人单位时尊崇父母师长之意,听从师兄师姐之言,缺少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判断,忽略对自身的知识水平、综合素质以及当前的就业形势等因素的评估和分析,一味地盲目听从他人的意见,从众心理较为严重。同时,作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和专业培养的应届毕业生,更希望能够获得一份专业关联性高的工作,但是在美国这一专业化发达程度较高的国家,专业对口率也仅为7%,对专业对口的过分奢求往往会导致丧失较好的就业机会,错过各种机遇。
(2)自我同一性混乱。大学生正处在由青少年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渡阶段,核心问题是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和统合。个体自我同一性确立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孤独的过程,如果缺乏对自我的审视和判断,则很难正确选择适应外部环境的社会角色,无法形成清晰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1.2 情绪感知
大学阶段是由学生身份向职业人身份转变的过渡时期,如何选择自己人生的发展方向,将是每一个大毕业学生都要面临的重要任务,这与其就业时的情绪心理和情绪感知密切相关。
(1)矛盾心理。毕业生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面临着各种心理冲突,因而产生种种矛盾的心态。他们既希望能走上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又不愿承担风险;既渴望参与社会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既崇尚个人拼搏奋斗实现自我价值又畏惧困难;既有积极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又对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不自信。
(2)恐惧与焦虑。恐惧和焦虑心理是90后毕业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状态,如何选择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是每一个缺乏社会经验的毕业生们最为困惑的难题。面对复杂的社会状况和困难,他们显得迷茫而无助。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全面了解,逐渐产生心理焦虑和恐惧;另一方面,由于平时缺乏对未来职业的前期准备和早期规划,往往是临近毕业时才开始进行职业思考,在选择中摇摆不定,在犹豫中延误了最佳的准备时机,来不及进行知识储备或积累经验,由此导致不能顺利就业,择业中的挫折则很容易产生就业恐慌。
2 90后大学生的发展阶段特点与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关系分析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就业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与其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从其发展阶段特点出发,分析其产生各种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两方面因素。
(1)心理发展。大学生正处于由青春期向青年期转变的过渡阶段,这个时期个体面临着专业学习、就业、家庭等一系列新的任务,并开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在这个年龄阶段,大学生的心理机能趋于相对稳定,心智活动的效率比较高。但在这一阶段,其各项心理机能并没有发挥到最佳稳定效果,经验不充分,感情、意志也不成熟。因此,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显得迷茫而无助,焦虑、恐惧、自卑等心理困扰不免产生。
(2)认知发展。由于能力是青年人学习或就业的基础,思维发展情况主要表现在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逐渐向着成熟和稳定的程度过渡,他们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和技能锻炼来建立一个稳定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在实际操作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或者培训可以将其潜在的心理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自己在职业发展方面取得成功。
可见,即将走上社会的90后毕业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工作操作技能,但他们更需要一个正确而有效的引导来挖掘其潜能,否则很容易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感到迷茫,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内心矛盾、彷徨等心理困扰。
本文系2013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基于90后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302A28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易果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与培养探析.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8.10(6).
[2] 苏俊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对策分析.法制与社会,2009(6).
[3] 苑宏健.浅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与调试策略.就业指导,2009.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 心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5.08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difficult" has become a real problem can not be ignored, resulting i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are also increasing. Firstly from the employment status of graduate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university student exists the ego utility, low self-esteem, anxiety, rely on conformity and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finally from their career orientation, career plann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social support system to relieve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employme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y; countermeasures
近年来,高校每年应届毕业生人数不断上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到727万人, 2015届大学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2014届增加22万,创历史新高。根据预测,201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在770万以上。加之国家政策、社会环境和个人选择的影响,大学生毕业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这些导致大学生们产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由此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面对就业现实,解决心理问题,积极就业,对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大学生就业常见心理问题
1.1 自负功利心理
有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通常会高估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而低估用人单位的要求,不自觉的将用人单位的门槛放得很低,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缺乏自知之明,产生自负心理。同时,现在很多大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比较优渥,父母为其安排好一切,很少经历艰苦条件的磨炼,就业时拈轻怕重,追求享受,怕苦怕累。有的学生认为一个人的起点很重要,如果毕业时站位不稳,将来调整起来很困难,因此,有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只注重工作的薪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现实利益,忽略个人发展、职业兴趣、专业特长有助于自身成长和提高的因素。
1.2 自卑焦虑心理
在大学生群体中,有的学生由于性别差异、家庭环境差异、专业知识欠缺、人际关系较差、表达能力不足或对自身综合能力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从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产生各种矛盾心理,预期的工作岗位和现实的工资待遇之间的矛盾,继续升学还是毕业求职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使毕业生在心理上产生烦躁不安的现象。这些心理使毕业生在求职时,面对用人单位底气不足、畏首畏尾,不能很好的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从而错失良好的工作机遇。①
1.3 依赖从众心理
有的毕业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消极被动,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国家政策、学校、父母、老师身上,而不主动去了解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通过连续多年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毕业生求职意向,有的学生表示:自己现在还不着急找工作,毕业回家后父母会为自己安排的;有的同学面对就业形势严峻,就以考研或考公务员等为借口进行逃避。②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觉得随大流不会吃亏,也比较安全。受这种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不认真分析自己的专业特长、职业兴趣,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而是被其他人左右,盲目选择名企、大城市等,随波逐流,缺乏主见。
2 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实现多元化就业
职业定位,就是清晰的明确一个人在职业上的发展方向。麻省理工学院人才教授将职业定位分为技术型、管理型、创造型、自由独立型和安全性五种类型,不同类型的职业对人的要求也不一样,同学们可以根据各个类型的具体描述来确定自己的主导职业定位。大学生在毕业求职时,要结合自己的主导职业定位、所学专业和发展特长,选择适合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的工作岗位。目前,大学生就业区域分布很不平衡,很多大学生毕业生之后宁愿“漂”在城市也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导致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毕业生大量滞留,而西部农村等经济落后地区人才紧缺,这种人才分布的不平衡严重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因此,要积极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摆正心态、求真务实、少些浮躁,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同时,帮助大学毕业生树立无私奉献、踏实肯干的意识,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鼓励大学生深入基层,到西部、到农村、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确保大学毕业生“选得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有前途”,从而转变大学生陈旧的就业观念、增强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与新形势下的多元化就业。
2.2 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明确未来发展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大学生尤其重要。你是谁、你想要干什么、你能干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你干什么、你最终的职业目标是什么,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问题。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的办法,一定要把心态放低。可以先选择较低职位或者福利并不如自己所想的那些职位,作为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等到有足够的历练和经验后,再考虑更好的职位。先从学生身份平稳转移到职员身份后,再谋求发展,这样,就业自然也不成问题。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新生入校时,向每位学生发放《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手册》,分为认“家”篇、适应篇、定向篇和冲刺篇,学生每年在班主任或辅导员的指导下认真填写,大一时进行自我探索预评估、学业生涯机会评析、学业生涯初步规划;大二时进行自我评析、职业理想机会评估、修正学业目标;大三时进行学业生涯评析、求职能力评估、确定深度发展计划;大四时进行自我评价、深造(求职)市场分析、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帮助同学一步步认识自己,并根据自身的特长调整职业发展目标,最后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学校开设职业生活涯规划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和职场生活有初步的认识,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做到有目标的学习。
2.3 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要在就业求职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夯实专业素养,强化科研能力,并着力提高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然而,社会经验不足往往是应届毕业生求职中的弱点,多数同学也因此丧失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同学们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等,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使毕业生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为毕业求职、深入社会打好基础。同时,同学们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积极参加三下乡、优秀学子回访母校、千村万户调研、志愿服务、义务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进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社会发展与民生问题,并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群众解决生活的实际困难,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毕业班学生可提前与行业知名企业沟通,前往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将课堂及书本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工作中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查漏补缺,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积累基层工作经验,为毕业求职增加成功砝码,提升就业竞争力。毕业求职时,同学们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坚强的毅力,以积极乐观的姿态迎接就业求职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的困难与挫折,勇敢面对困难、主动出击,不轻言放弃,积极向老师寻求咨询和帮助。③
2.4 建立支持系统,全面缓解就业心理
要全面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为毕业生求职搭建一个公正、规范、合理的就业平台。企业应该与高校积极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为同学们提前深入行业、了解行业发展提供机会,同时,有针对性的校园招聘会也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有效措施。高校要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优化工作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加大就业指导的工作力度。通过建立家―校―企联动模式,通过微信、QQ等平台及时将国家有关就业政策、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学校就业指导及学生就业求职意向等进行展示,形成一个毕业生就业信息库,用人单位、家长、学生联动发展,促进学生积极就业。同时,高校可以邀请企业高管进入校园、进入学生班级,与学生深入交流,向同学们介绍行业发展、人才需求、职场礼仪、面试技巧等,使同学们能够提前了解用人单位毕业生的要求,并按照要求规划大学生活、完善自身能力。辅导员班主任要积极深入学生班级、宿舍,与学生交流谈心,了解学生就业心态和就业困难,并积极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家庭在学生学业求职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父母应该与孩子经常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求职意向,尊重孩子的具体想法,鼓励学生勇敢尝试,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帮助孩子解决求职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挫折,同时,家长也要培养孩子自我分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④
3 结语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求职过程中面临重重困难,或由于自身能力和知识的欠缺与好机会失之交臂,或者由于对工作区域的选择放弃自己喜欢的行业,或者由于个人感情问题而盲目选择,这些问题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心理问题频现。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好坏,不仅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生存问题,其更是关系着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社会的发展,就业是民生之本。因此,针对大学毕业生存在的自负功利、自卑焦虑、依赖从众等就业心理问题,通过采取明确自身职业定位,实现多元化就业、合理规划职业生涯,明确未来发展目标、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提升就业竞争力、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解决措施,全面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心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释
① 彭昱,杜丽岩.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26-128.
② 曾艳,杨小金.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调试[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2(6):84-87.
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当代大学生面对各种压力,部分人思想上、心理上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困惑与烦恼,有的同学甚至出现了种种心理障碍。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2003.9.13)公布的大学生心理调查表明: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9%,男生高于女生,农村新生高于城市新生。
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问题多
独生子女曾一度被形容为“小太阳”“小皇帝”,不少人担心他们会因为众多亲人宠爱而产生各种问题。但普查结果却出人意料——非独生子女有心理问题倾向的达7.17%,比独生子女的比例高出近5个百分点。
大学生中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城市学生,而非独生子女基本上是农村学生。因此,这个问题也可从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分析,如此看来就可以理解上述差别了。
农村学生心理压力相对更大
普查结果显示,来自城市的大学新生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占2.83%,而来自农村的学生中则有6.62%有此倾向。
大学新生的心理问题多与适应能力有关,而步入大学校门还不到一年的大学新生难免有诸多不适应。大部分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这可能会在其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方面造成与其他学生的隔阂。
对于不少农村孩子来说,进入大学后发现成绩不再是惟一的评价标准,这让很多在中学时代成绩优秀的农村孩子一下子湮没于人群中,没文体特长、穿着土气、好多时尚的东西不懂……这也是农村学生有心理问题倾向比较多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城市学生,他们的问题源于“个人中心”意识太强,不考虑他人感受,人际关系处理上容易遇到问题。
高年级学生更易产生心理问题
河北师大对二、三、四年级学生进行心理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比例也有所提高。调查显示,大二、大三和大四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分别占到13.2%、15.2%和15%。
从抽样调查结果来看,目前河北师大二、三、四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相对突出。虽然大一新生入学后有很多不适应,但由于入学时间短,很多问题还处于潜伏状态。而高年级学生,尤其是进入三、四年级后,考研、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问题都展现在他们面前,如不能得到合理调整和干预,这些心理问题就会影响学生自身及其周围同学的正常生活和学习。
多渠道为大学生减压
“强烈的竞争、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让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们容易产生烦恼、困惑和无助的感觉。他们需要能耐心倾听的耳朵和适时的引导。”有关专家说。
近年来,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真正完全成熟的特殊阶段,学校了解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教育,因此,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实,大学生很多心理问题并非在进入大学后产生,而是从中小学延伸而来。
中小学以升学为中心,学生们不用亲自动手掌握新知,而是从书本上学习间接知识。大量学生生活在一个人造环境里,导致感性经验极其匮乏。另外,他们也缺乏挫折经验,最常见的挫折也只是考试失利,而在为人处世方面经历也较少,这导致他们承受能力差,适应新环境很困难。进入大学后,面对不同以往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他们就不知所措。一旦面临学业和就业压力,以及恋爱与性等问题,这种心理上的不适应就会更为明显。
针对这样的问题,有关专家向同学们建议,不要封闭自己,要多与老乡、高年级学生交流,以减轻心理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学校还应转变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模式。在入校初期,学校和家庭有效的情感支持能防止大学生在第二次“断乳期”出现种种不适,这包括家庭对出门在外孩子感情上的安抚,学校对于贫困学生的经济支援等多方面内容。
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状况和考入大学时“天之骄子”的社会赞誉之间形成的心理预期差距太大,许多学生精神压力很大,因焦虑、自卑而失去安全感,心理问题随之产生。事实上,大学生在毕业后真正失业的极为少见,多数是因为工作与预期的差距较大。大学生应树立“先就业、再创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念,避免过大的心理起伏。
重视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生活习惯
近几年,相关部门的联合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形态发育指标水平呈增长趋势,反应速度、力量的素质指标有所提高,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学生体能素质、肺活量指标长期持续下降,肥胖学生的比例明显增多,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多数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抗挫折能力差。
对于大学生来说,体育锻炼常常会有决心没有行动,有开始没有坚持,克服这些问题的秘诀是“努力追求今日”。其实体育锻炼无需专门的场地、时间、工具。休闲运动是消除身心紧张最有效的方法,有很多的运动方式受到场地、设施、天气、运动器械等方面的制约。对于学生来说,最因地制宜、最容易坚持、最贴近生活的运动就是骑自行车和爬楼梯。骑车不仅活动筋骨,还能锻炼神经,使人头脑灵活,反应敏捷,这是在路上的锻炼方法。进了教学楼上课,又另有一种可取的活动,就是上下楼梯。
为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要,有足够的热能维持正常的机体活动,增强抵抗力,保证身体健康,保证学习工作,大学生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三餐要定时、定量,勿暴饮暴食,提倡均衡饮食,纠正偏食,合理配餐,保证营养。
人们每日饮食离不开饭、菜、汤和水果。那么,饮食有什么讲究呢?
俗话说:“饭前喝汤,胜似药方。”吃饭前先喝几口汤,等于给消化道增加“剂”,使食物能顺利下咽,防止干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有益于肠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营养学家认为,养成饭前和吃饭时进汤水的习惯,有利于消化,还可以减少食道炎、胃炎等疾病的发生。
果蔬是人们日常饮食中重要的副产品,富含各种糖、有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蛋白质,对维持人体生理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水果无需通过胃来消化,直接进入小肠就被消化了。米饭、面食、肉食等含淀粉及蛋白质成分的食物,需要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进餐后即吃水果,不易消化的淀粉、蛋白质会阻塞易消化的水果。
【关键词】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1]。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
1 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择业自卑感 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而总是"试试看",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1.2 择业焦虑 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而对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而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毕业前夕,过度焦虑,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1.3 茫然心理 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渴望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但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心里却不清楚。部分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对自己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容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2]。
1.4 择业嫉妒心理 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他人超越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人际关系紧张,当然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1.5 盲目攀高心理 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高,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德才兼备,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稍有不对胃口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绝的态度,结果是机会错过,难以择业。或者是毕业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只是想找待遇或工作条件最好的单位,而不顾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的某些缺陷是否适合这一行业。
1.6 消极依赖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赖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3]。
2 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生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的观念还依旧存在,"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被家长及大学生所接受;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旧的择业观念仍然左右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的思维,从而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问题。
2.2 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 由于新的就业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现实存在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3 家庭因素的影响 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由于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2.4 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 一些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2.5 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由于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道德修养差,胸无大志,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4]。
3 对策
3.1 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 大学生中诸多心理障碍往往是由于择业观念不正确而产生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择业中,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对于毕业生,不必向以往那样看重毕业时的第一次就业,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人们择业的空间和选择余地也在逐步地扩大;第三,择业时,应该把用人单位的环境是否具备一个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毕业生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的待遇方面,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潜能发挥的空间。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在增加。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令每一个人都满意。因此,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
3.2 树立择业信心,积极参与竞争 自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树立择业信心。这就要求大学生平时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中充满自信,积极参与竞争。
3.3 培养独立意识,提高承受能力 大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都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对于择业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最主要还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特别在面对挫折时,要善于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客观分析,积极进取[5]。
3.4 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心理教育 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对求职择业的环境不熟悉,盲目择业,造成了心理失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并对其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全面认识与理解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求职中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二要进行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齐抓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应从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抓起,它不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生与就业的关系,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好择业前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6]。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3.5 心理调适方法
3.5.1 自我心理暗示 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对自己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
3.5.2 适度宣泄法 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忧虑和不满,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3.5.3 放松训练法 放松训练法是通过练习,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3.5.4 注意转移法 注意转移法是通过转移注意,使个体的注意力由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为此,大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那些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中。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6):57
[3]刘颖.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59
[4]梁光霞.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调适方法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2004,4:35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出现的大学生自杀、杀人等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震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由此成为关注的焦点。大学生处于身体和心理发育的敏感时期,他们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很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的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中的矛盾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等,摆在他们面前的种种烦恼与困惑会造成其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或者心理障碍,而心理健康不但会影响到自身,而且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效率和社会的稳定[1]。因此深入分析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而急迫的任务。
一、目前常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探析
1.环境的改变。
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因环境的改变而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譬如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高中老师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把大学描绘得特别美好,但当进入大学后,他们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产生了很大的失落感;而在中学时是尖子生的学生,上大学时那种优势已不复存在,面临着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为了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他们就废寝忘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长此下去,就会相继出现神经紧张、失眠等多种焦虑并发症。
2.学业引起的心理问题。
在大学里,部分大学生因学业也会引起一些心理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因种种原因,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为所学专业没有前途,因此学习动力不足,造成上课睡觉、抄作业,甚至经常逃课等不良现象;二是对大学学习的不适应,特别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进入大学后,他们一时不知如何安排学习,而且大学课程多、难度大、要求高(很多大学对学生学习要求严格,如学生几门课程不及格就会面临失去学位甚至有被留级、退学的危险),教学进度快,如果仍按中学时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将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三是部分学生认为考入大学,即万事俱备,只等毕业,放松自己,导致提不起努力学习的劲头,造成多门挂科的现象。在这些情况下,大学生心中往往充满困惑、忧郁、痛苦,容易产生强迫、焦虑等心理疾病。
3.自我意识导致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因自我意识而引发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常见。如有些大学生看到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展示自我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产生自卑心理。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不够稳定,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加上心理的易损性,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往往灰心丧气,怯懦自卑,而且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应激反应,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2]。
4.人际关系不和谐引起的不良心理问题。
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是大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高校采取寄宿制,步入大学就意味着需要过集体生活,然而有一部分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与人交际,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有一些大学生以前从没住过校,没集体生活的经历,人际交往的能力没有得到锻炼。进入大学,同寝室的同学要朝夕相处,但经历、认知、习惯、性格、个人爱好等都有所不同,容易产生矛盾。其次,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从小就缺少同伴,交往活动少,且家庭对其教育不当也造成一些负面效果,如以自我为中心。交际困难会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封闭、焦虑、不安等心理问题。
5.恋爱问题引发的情感困扰。
恋爱问题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大学生中也比较常见。大学生基本上都已成年,渴望交友恋爱,憧憬美好的爱情。但由于心理不完全成熟,生活阅历欠缺,对恋爱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许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如经济上尚未独立、个人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经常出现一些恋爱问题。恋爱问题处理不当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
6.就业择业困难造成的心理焦虑。
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都数以百万计,如2010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达630万,再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大学生,求职人数众多,就业择业竞争太激烈。这些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压力过大,找工作难,找一份理想的工作就更难。择业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工作单位不如意、担心自己能力不足或缺乏经验而不能胜任工作等,这些都给临近毕业的大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高校一般都设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其作用发挥并不明显。一方面,大多数高校在校生人数众多,而只有少数教师具备相应的咨询能力,另一方面,心理困惑的学生都倾向于向熟悉的辅导员老师谈自己的境况,寻求一些帮助。因此,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首先,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在引进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同时,也鼓励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攻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其次,加强对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使他们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再次,要在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及时了解班级中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做好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现和预防。
2.从学生一进校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
在大一新生入学后,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做到对心理问题的早发现及对心理危机的早干预。同时,在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各个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
3.开设相关心理健康课。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会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增强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主要包括: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纳入学校课堂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考核办法,设置学分,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正常实施,使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的自觉要求。二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针对课程需要编写和选用针对性强、专业性强、实用性强的教材。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根据年级不同开展“分层”课堂教学。如新生入校时的心理适应教育、在校期间的心理发展教育、实习期的创业心理教育、毕业前的人生职业规划和择业心理调适等教育。四是将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相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活动,使学生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3]。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锻炼他们与人交往和合作的能力。近年来我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开展“5・25”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学生之间相互关怀与彼此支持的意识,帮助学生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健全的人格。
5.教育学生合理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在我国,学习、读书向来被赋予很高的价值,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本人也把学习视为一种提高自己、改变现状、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的重要手段,而且在学校里,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在同学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关注学业是同关注自我紧密联系的。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帮助大学生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根据客观条件来调整个人的需要和心理期望。这样可以避免由于自己的期望过高或过低而造成心理上的焦虑不安或松懈情绪[4]。
6.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首先,应针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和情绪及时耐心引导和帮助,使他们以良好的心理态势去面对新的人际交往和复杂的人际环境。要教育他们既正确认识自己,又客观评价他人。其次,要教给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要教育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中的品德修养,教育他们学会信任、学会尊重、学会宽容,用真诚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获得真诚的友谊。最后,学校要经常组织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让同学们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人际交往心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4]。
7.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
对于大学生来说,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生活等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会陷入困惑、烦恼和痛苦之中。因此,培养大学生成熟的恋爱观极其重要。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恋爱观。一个人有了明确的人生目标,就会理智地对待爱情和婚姻大事,正确地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问题,使爱情得到健康、顺利的发展;其次,要教育学生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当代大学生是复兴中华、建设现代化中国的主力军,历史使命重大,要教育他们珍惜自己宝贵的大学时间,正确处理好爱情与成才的关系。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多方面的,高校应不断探求更多更好的方法防止和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自己也要不断地超越自我,调适心态,更好地认识自己,改变自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张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对策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5):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