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9:19
导语:在生态经济旅游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循环经济能够把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是一种“三赢”性经济,注重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相互结合。使资源获得了可持续的利用,并有效的解决了环境问题;它能使社会生产从物质增长到服务增长发生一个由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来促使经济发展;它能使生产链拉长,增加就业机会,从而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生态旅游是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产业,它有着一百多年的历史,目前已经是世界最大的产业。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大多还停留在初期发展阶段。总的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旅游资源缺乏规划,盲目开发
纵观我国许多新开发的生态旅游地,我们存在问题有很多。其中没有规划与规划和建设不合理的问题尤为突出,成为生态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首要因素。有不少的开发商、管理者,他们将景区的“精品化”建设误解为多盖建筑物,其结果造成了很多景区的“城市化”。
2.风景区生态环境的日益退化
一些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它们希望通过旅游业的收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是它们缺乏管理和经营人才,在对旅游资源认识不足的情况之下,采取掠夺式开发的手段,来追求明显的短期效益,使得景区的管理显得十分粗放。这种发展模式严重的毁坏了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造成了旅游质量严重下降,景观严重衰退的结果,使得真正的生态旅游难以开展。
3.监督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管理
生态旅游景区的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影响了其科学的管理。例如:水利风景区归水利部门管理、森林公园景区归林业部门管理、生态观光农业园区归农业部门管理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管理体制,会降低旅游开发难度。然而在多头管理之下,各部门会相互推卸责任,因而利益冲突等问题频繁出现,冲突多于积极合作,自然环境必然会成为它们的牺牲品,风景区也不能真正做到有效管理。
三、推动生态旅游快速发展的政策建议
1.进行旅游区空间规划
怎样从整体上来保护生物和濒危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仅要合理的设计好自然保护区,还要考虑到不同的栖息地之间物种的交换与迁移,考虑到它们与周围区域的生态联系。要求若干的功能相同的保护区的保护从散点状走向网络状,从孤岛式开发转向开放式经营,协调景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2.加强领导,建立管理体系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市委对生态工作的重视。将生态旅游业列入全市经济的发展计划,来保证生态旅游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性旅游宣传,搞好政府基础性和引导性的投资。加强林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对生态旅游发展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指导服务、审查把关等职能。
3.科学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旅游 经济学 旅游经济关系 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学角度剖析生态旅游的兴起
(一)从需求角度看,生态旅游满足了消费者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经济学存在的前提是资源的“稀缺性”,即相对于人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有限的。由此延伸到生命的有限性,于是人们都希望在有限的生命里能尽量满足自己的愿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漫长的地球演变和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也给后人留下了众多奇特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遗产,同时,现代文明也造就了大量的人文景观和科技奇迹。人们由此产生了旅游的意愿,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更多的探索环境、尽量的享受美景。
从需求方的角度来看,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更加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取向。与传统的观光休闲旅游形式不同的是,生态旅游更加注重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融入程度。也就是说旅游者更重视旅游的体验。由于对自然与人文生态认识的深入,旅游者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走马观花式的观光休闲的旅游经历,而更希望以体验的方式充分理解旅游地自然的、文化的、生活的内涵和特征,从中获得美学体验、娱乐体验、教育体验与避世体验。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多地具备了购买旅游产品的能力,另外从传统经济学的工资决定理论来看,收入和闲暇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收入水平越高,人们越有条件以较少的劳动换得所需的收入,同时对于提升生活质量的精神需求也更为强烈,也意味着以劳动替代闲暇的机会成本愈高,因而更愿意将时间用于闲暇。更注重旅游产品品质、强调旅游者旅游体验的的生态旅游无疑成为人们的优先选择。这使得对生态旅游的消费需要能够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并且市场潜力巨大。
(二)从供给角度看,生态旅游供给者具有很强的供给意愿
在市场经济中,只要有市场需求,同时这个行业的投资回报率能达到或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那么就会有相应的供给。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主要提供休闲消费服务,因此旅游市场的商品价格往往会高于一般有形消费品市场,生态旅游更是充分利用了自然环境和资源,其投资回报率更有优势,所以企业也乐于投资。
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 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如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娱乐零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即旅游需求增加能带来多倍的旅游收入的增加,因此,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提高了地区GDP、增加了政府税收,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就生态旅游业而言,兼具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关联产业的发展更可以吸纳大批的劳动力。因此政府很乐于推动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增加旅游产品的供给,满足日益壮大的旅游需求。
对于供给者而言,为了满足消费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要求,必须把保护旅游景区的资源和环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生产出高品质的生态旅游产品。因此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对现代人消费需求的一种迎合,符合经济学的原理。
从经济学角度看生态旅游发展的积极意义
实践中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以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为代价,这也为现代经济理论所诟病。但是良性的生态旅游发展可以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可以同时实现三重目标:一是保护旅游地环境和自然资源;二是实现旅游者高质量的旅游体验;三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因为生态旅游需要满足旅游者更高的心理和审美要求,只有保护资源与环境才能给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体验,这就从客观上促使旅游开发部门改善旅游区的环境,以增加旅游的吸引力。对旅游者的吸引又能带来经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收入,提升了他们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积极性。由此可以形成良性循环,而这个良性循环的形成根源于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
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可以兼顾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即与生态旅游开发相关的投资者、经营者、政府以及当地居民等利益相关群体可以在生态旅游发展中同时获益,这也体现了生态旅游在旅游经济系统运作过程当中公平性的经济学原则。另外生态旅游发展为生态旅游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开辟了稳定的融资途径,大大缓解了政府拨款不足带来的资金缺口。近年来政府有了更多的资金用于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生态旅游开发中旅游经济关系的失衡
生态旅游系统的所有利益相关者都和自然生态有着天然的联系,是和谐、共存、共赢的关系。但是生态旅游本身并不会因为其提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必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存在着固有的、潜在的非持续发展因素,比如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的冲突。如果只是一味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就会割裂与自然生态的联系,使其发生不可逆的破坏,产生生态危机,最终影响自身的利益。因此尽管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生态旅游本身的使命,但是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在生态旅游发展中也是不可避免的主要矛盾,因为任何形式的开发或多或少都是对已有系统状态的破坏。
在生态旅游开发实践中,生态旅游参与者,无论是政府、开发经营者、当地居民甚至包括旅游者都曾出现过理性缺失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因缺乏对旅游承载力的科学评估而超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开发。这种开发背离了生态旅游发展的初衷和积极意义,带来的是严重的生态威胁。在这种生态危机背后隐藏的实际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严重失衡。具体表现为生态旅游系统内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如政府对生态旅游市场缺乏科学评估导致生态旅游地盲目开发,使其无法真正满足生态旅游者的高体验需要;旅游经营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因为利益分配失衡带来旅游地发展危机;旅游经营者盲目扩大市场规模导致旅游产品供给违背生态原则;经济利益最大化与游客数量控制的矛盾无法协调等。长此以往,只会使生态旅游经济难以为继,最糟糕的是可能带来对生态环境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子孙后代付出代价。从经济学角度的意义来说意味着子孙后代丧失了未来选择和参与这些旅游活动的机会,这对他们是不公平的。究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凌驾于生态利益之上,利益诉求者割裂了与生态系统的联系,在孤立的经济系统内寻求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从长远来看其结果是事与愿违。
和谐生态旅游经济关系构建
(一)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的生产者属性
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是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所有参与者,在一般社会生产关系中,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但是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不自觉的更多地以消费者的身份自居。事实上在生态旅游经济关系中,他们同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不仅消费自然,向自然索取,同时也在进行能动的生产,这种生产不仅意味着发展旅游经济、增加物质财富,更意味着作为旅游经济活动的组织者,可以能动的建设自然,管理和调控人和自然的关系。比如通过科技的发展来改善自然,拯救濒危资源;通过教育的进步来教育人类,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制度的创新来改进管理、科学决策;通过法制的健全来规范、引导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使之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只有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经济行为主体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充分发挥能动的建设者作用,主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才能建立起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关系,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进化。
(二)充分发挥旅游地居民的能动作用
有别于传统旅游开发的是,生态旅游开发应当充分强调当地居民在环境、资源保护中的主力作用。传统的旅游开发往往强调旅游者对环境的爱护,重视旅游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忽视对当地居民直接经济利益的影响。事实上当地居民应当是保护旅游景区最为重要的力量,他们居于旅游环境中,对环境保护的动力不仅来自于居民自身对生活环境的美学追求,更多的来源于因所居地独特的环境和资源优势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这也意味着资源和环境的破坏,他们也将是最直接的受损者。因此即便多数居民未必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是对于所居环境和资源却有着朴素而直观的保护意识。因此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当充分利用当地居民的这种环保意识,并将这种直观意识转化为更为积极主动的意识,根植于他们的内心并加以传承,这样会使他们成为环境保护最直接而有效的力量。
(三)充分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的作用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资源属于公共资源,产权归属是模糊的,其消费没有排他性,生态旅游经济活动的参与者都试图能在活动中“分一杯羹”。但是该产品是有竞争性的,尤其当使用者人数足够多时,竞争性很大,即每个人对生态资源的消费活动都具有负外部性,都会降低其他人可以得到的资源质量,而个体在消费中是不可能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的,就会产生过度消费。因此如果单纯运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不可避免会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这也是政府应当介入当地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直接依据。政府应当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对生态旅游市场进行适度干预,为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比如政府可以在经济效益的考核评价机制上尝试进行改革,以此引导当地生态旅游的健康开发。如改变传统的投入―产出的效益评价机制,重新构建一套对生态旅游资源和环境价值可以进行定量评估的体系,将旅游项目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损益作为核心指标纳入该评价机制,并且严格推行,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就减少“急功近利”的旅游开发。再比如采取绿色GDP的核算体系,将反映经济活动的负面效应,比如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纳入核算体系,从现行GDP中予以扣除。尤其对于依赖生态旅游资源比较明显的地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成绩考核可以考虑采取这一指标,这也是对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的“急功近利”的经济开发的一种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引导。
(四)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并实现区域旅游竞合
旅游经济的开发必须考虑旅游基础设施承载力和旅游服务设施承载力, 它是旅游者能够顺利实现旅游目的的基本条件。因此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在满足旅游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同样为提高生态旅游地的可进入性,生态旅游开发也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关键是要尽量降低开发和保护的矛盾,一方面是做到合理的开发以及后期良好的经营管理, 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旅游资源的生命周期,这对旅游资源来说也是一种保护。另一方面如果能够在保证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旅游地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无疑是更有益的。比如可以规划区域的旅游竞合,从相对更大的生态系统空间范围去合理规划和共同发展生态旅游,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减少生态旅游开发地内的旅游设施开发,发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整体优势,将开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区域旅游竞合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优选之路,对于生态旅游来说,更需从区域范围内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保持区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与平衡性,从而真正促进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
因此在生态旅游经济发展中应当坚持遵循生态规律、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也是生态旅游经济开发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刘慧芬.里下河地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D].扬州大学,2012
2.邹君,杨玉蓉,谢小立.生态旅游的经济学内涵浅析[J].生态经济,2003(10)
3.唐静.生态旅游经济关系的二重性辨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6)
目前,在人们的心目中,保护环境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人们意识到优越的环境质量是吸引旅游发展的强大动力。低碳经济视野下的生态旅游是一种绿色的旅游,它不但能够保护环境,还能最大程度造福旅游目的地,同时也能为旅游者提供更优越的旅游资源,因此,低碳经济视野下发展生态旅游能够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王东,2010)。实现低碳经济视野下的生态旅游目标,就要通过不断地技术创新,不断地科技探索,创造出无碳的生态旅游景区,消除景区环境受到CO2危害,为游客提供良好的生态旅游氛围。所以说,低碳经济视野下发展生态旅游,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实践与创新;同时,也能够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周文丽,2007)。
2低碳经济视野下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2.1生态意识淡薄,盲目开发旅游资源
旅游经营者开发生态资源的时候,由于缺少必要的论证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导致生态旅游景区的盲目开发,造成了很多不可再生的宝贵生态旅游资源的浪费,损害了大量的生态旅游资源。随着我国风景名胜区的人工化、城市化以及商业化的发展,旅游风景区内肆意地砍伐树木、开山炸石,建设旅店、餐馆等旅游设施,严重破坏了景区的原生态。另外,旅游者由于缺乏生态环保意识,导致在生态旅游景区中经常发生不文明的行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已开发的生态旅游区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噪音污染、水污染以及垃圾公害等现象。
2.2法律制度滞后,导致调控机制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生态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比较滞后。随着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规,如《森林法》、《环境保护法》以及《文物保护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等,但政府并没有针对生态旅游资源的经营管理制定相关的法律,来协调多方经营管理主体的利益分配。现有的相关法规中也没有具体的标准,对违反法律的后果没有具体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及强制效力。同时,受到各部门管理权限的限制,导致现有的法律不能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管理无序的现象(邵琪伟,2008)。
3低碳视野下生态旅游开发措施建议
3.1合理规划生态承载量,科学地开发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的承载量对实现生态旅游开发的目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生态承载量是指在旅游区域中,在一定的时间内,旅游地所容纳的旅游活动量。首先,自然生态环境对旅游污染物的吸收和净化能力决定着旅游的生态承载量,同时,每一个顾客所产生的污染物量也决定着生态承载量。各地不同的旅游条件和产品,导致其所构建的生态旅游体系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前期的规划中,根据旅游地的生态环境,要注重构建低碳体系,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构筑旅游地资源循环利用系统。同时,要坚持生态旅游成本的原则,采用节能降耗技术,减少土地资源的占用,减少资源和能源的使用,从源头来控制资源的进入量,把太阳能和风能充分使用起来,减少污染物,使生态旅游朝着低碳经济“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的方向发展(刘啸,2010)。在新时期中,为了发展低碳旅游,培育低碳生活。就要转变现有的旅游模式,倡导一些低碳或者无碳的交通方式来丰富旅游生活;同时也要全面引进节能减排的技术,提高旅游职能化的运行效率,降低消耗,形成生态旅游产业健康的循环经济模式。
3.2因地制宜开发生态旅游,全面推进县市生态旅游建设
目前,各地的旅游资源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劣势。如:香港的生态旅游资源非常贫乏,但是香港并没有盲目地建造人为的景点,而是根据当地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修缮或者改造,如:海洋公园和大屿山大佛等等,以此成为游客喜爱的景点。同时,针对金融和贸易的特点,香港把具有东方色彩的旅游项目保留了下来,把目标定在了商务和会议旅游上,这两者结合起来,增加了外汇收入。因此,生态旅游的开发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经济、市场以及交通等条件,朝着多样化、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因地制宜地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如:工业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等。另外,我国具有丰富的天然资源,而生态旅游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途径,大力发展各县市的生态旅游,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趋势。因此,要努力实现产业改造的目标,采取政府引导的方式,从“低、小、散”的粗放式经营转化到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采用市场运作的办法,提高旅游景点的整体水平,从而形成各生态旅游城市所具有的特色;另外,要积极发展地方性特色旅游商品,积极发挥旅游业的带动功能,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从单一经营转向综合性的经营,如:土特产和旅游纪念品等等。并要采用绿色和生态标志,合理利用当地的生态无污染的原材料,在旅游消费过程中,使公众提高自己的绿色消费和生态环保意识;做好产业共兴,充分发挥景点景区联合效用,强化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主动和周边旅游城市接轨,促进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3.3积极推动“三农”旅游,倡导全民绿色消费
利用天然的潜在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海洋旅游以及乡村旅游,实现清洁生产机制,促进生态旅游的开发。同时,也要倡导全民绿色消费,构建“绿色饭店”的经营模式。首先,借助公关活动,教育消费者,如:宣传绿色产品,指导健康的生活,提倡环保等等,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进行绿色消费。同时,通过旅游广告的宣传,引导消费者,达到环保教育的效果。其次,在吃、住、行等方面,要尽量减少能源和生活物质的使用量,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提高能源的效率,推广使用节能灶,尽量使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自然能,结合本地能源的优势,建立无污染型的“绿色饭店”经营模式。
3.4加强国际合作,推进生态旅游产业低碳化发展
在生态旅游开发全过程中,光靠政府和企业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加强国际合作,推进生态旅游低碳化的发展。由于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暖化效应,低碳经济视野下的生态旅游就要注重推行完善CDM机制,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低碳管理模式,和国际现代化管理接轨,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提高我国生态旅游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我国上海世博会,采用了世界顶级节能环保技术,世界各国的场馆尽可能地按照低碳的要求,建造出世界一流的环保建筑,这更好地促进了全球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了技术共享。
【关键词】青海省;生态旅游;经济发展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每年给全球带来至少200亿美元的产值。从拥有的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及发展条件出发,三江源生态旅游完全有望培育成西部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青海省地处青躲高原东北端,面积72万平方公里。与其他中西部省区相比较,青海省既是一个特色突出、潜伏上风深厚、尚不为人知的旅游资源大省,也是旅游资源开发小省和旅游经济弱省。
青海省位处我国内陆腹地,接近欧亚大陆中心地带,是欧亚大陆上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著名的三大江河―――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就发源于此。具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地表水总径流量2700亿立方米,其中三分之二来自于高原和山地,来自青藏高原的约1000亿立方米,占总径流量的37%,源区每年向下游供水600多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是全国和东南亚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调节区。
青海湖是青海省一张靓丽的名片,也是古丝绸之路青海南道上的一颗明珠。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受阻于河西走廊的使者和商队,就是从古长安出发向南转向,取道青海湖开辟出丝绸之路南线。这条线自甘肃兰州起经西宁、湟源、茶卡、格尔木到甘肃敦煌至中亚,又被称为古羌中道。青海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全球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高原独特的生物源系,其基础性生态效益将直接维系国家的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因此,被誉为对全国、全球的大气、水量循环影响最大的生态调节区,是珍贵的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和高原基因库。
青海的生态文化非常丰富,自然风光雄奇壮美,历史遗存源远流长,民族风情绚丽多彩,宗教文化神秘独特。特别是“中华水塔”三江源、“鸟类天堂”青海湖、“高原珍稀动物王国”可可西里、“碧水丹山”坎布拉、“佛教圣地”塔尔寺、昆仑“始祖”、绚丽盐湖、热贡艺术、西海镇原子城以及藏族、土族、撒拉族风情等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为青海的国民经济和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伴随着青海省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青海旅游业也呈现出良好的态势。
1、旅游客源逐步扩大,创汇不断增加。2015年该省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15.4万人次,同比增长15.45%。
2、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及民族风情旅游日趋升温。以青海湖、鸟岛、孟达天池、南山、互助北山、坎布拉国家森林公园、可可西里、阿尼玛卿雪山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旅游人数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以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塔尔寺、瞿坛寺、清真寺等宗教圣地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也日趋升温。
3、旅游业的产业带动和社会效益已在显现。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扩大了社会就业,增加了城镇居民和农牧民群众收进。
4、旅游业引进市场机制,全力推进投资结构调整,一大批非公有制旅游企业蓬勃发展。
未来为了更进一步促进青海生态旅游的发展,我们应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规划先行,制定青海省生态旅游规划。
在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条件下,以政府政策为导向,全面发动社会气力,进一步加大旅游发展的力度,加快旅游发展的速度,使旅游业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政府主导并非不要市场机制的调解,而是以市场为主体,结合政策引导,促进旅游业快速发展。回根结底要以市场为基础来配置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达到经济效率的进步。通过一系列生态旅游区建设的法规,使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约束生态旅游开发中的不良行为。参考借鉴我国自然保护区数十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制定出有利于三江源地区资源环境的科学管理规划,促进多部门包括政府、企业、保护管理机构、科教单位以及投资方之间的协作。
二、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青海省的现代化建设进进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当前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成为本省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针。旅游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些题目已成为旅游界关注的重大话题。
三、优化内外部环境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
形成旅游一条街,将吃、游、购、娱等环节囊括进去,提供质量过硬、内容丰富、价格合理的多种旅游产品。要继续打造星级酒店和品牌旅行社,提升各景区旅游接待能力,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要对省内交通下大力气进行改造,加大公共交通设施的投入力度,在景区附近兴建大型停车场,为游客提供便捷、迅速的交通网络。要充分利用广大的农村和省内已有的设施,鼓励周边有条件村民开办农家乐,对一定规模的农家乐进行补贴,推出和打造景区两日游、三日游线路,切实保证游客来得了,留得住。要积极宣传旅游对于青海和当地民众的重要意义,让青海省人民从自身利益出发,切实关心旅游业的发展。要不断提升青海省人民的文明素质,使广大青海省人民认识到自身也是青海旅游使者的身份,形成人人关爱青海,人人维护延安的良好氛围,杜绝诸如破坏公共场所环境、欺压外地游客、服务态度蛮横等不文明行为。
1.1协调发展度的含义
协调发展是一个协调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聚合,它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简单意义上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良性循环的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各个要素的综合全面发展和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一含义中的发展侧重于动态意义上的发展。协调发展度是综合了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状况。
1.2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含义
旅游经济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尤其是作为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旅游经济的内容与形式越来越丰富,同时政策、整体经济以及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作用,对于衡量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旅游经济作为经济的一项重要内容,不能用单一的要素进行衡量,与发展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要素越来越凸显其重要意义。
1.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特点
从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特征,都是从最初的初始协调阶段到不协调发展再逐渐协调发展的变化;旅游经济与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在目标上具有一定的相对性,旅游经济的发展目标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目标在二者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都不是完全各自单纯意义上的最优目标,而是在特定生态环境和社会条件下的实现最适当的旅游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此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具有一定的可控性和持续性,这也表明二者之间发展上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特征。
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
2.1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旅游经济状况的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因素,外国游客人数、国内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旅游收入占城市GDP的比例、星级酒店的数量、A级以上景区的数量等指标,都能够反映某个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状况。生态环境发展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指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二氧化硫年日均值、二氧化氮年日均值、噪声平均值等。以上指标的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年鉴》与国家统计年鉴,在指标数据的查询和获得问题上,一定要以政府统计部门公布和的数据为准,要通过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数据进行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在各自的子系统及系统间指标的量化以及对系统的指向性存在差异,在进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水平的测度上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标准化的处理,一般是需要根据指标的正负向特征,对负向的指标采用与正向指标相反的处理办法。
2.2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标准
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中,对于协调发展的衡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而衡量协调发展程度问题上必须依据相应的标准进行评价。笔者认为在城市生态环境协同发展的响应值上,可以比照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的响应值,而旅游经济发展的评价标准可以采用各个城市在旅游业发展目标值来衡量。对于城市而言,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城市整体发展而言,都具有同等意义。按照评价标准对选取的指标和数据进行分析,对旅游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的指标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利用数学函数模型等进行协调发展的评价分析。
2.3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结论
采用不同的方法在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上会有不同的效果,由于不同的研究地区也有其特殊性,因此要对不同地区和城市科学的选择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例如现在较为流行的熵值法来确定旅游经济、城市生态环境指标的权重,对旅游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这样能够得到一段时间内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程度与发展,也能够从中反映出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前大部分的评价研究方法还无法实现对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精细化研究,要想实现精细化研究还要在确定权重的方法和过程上加以改进。还要在协同发展度模型和计算方法上进行不断的调整,从而反映出更加真实有效的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生态旅游 ;城市经济 ; 环境
旅游业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的重要经济产业部门乃至经济支柱产业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理想的形式,已在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并成为许多地方和部门规划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开发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形式,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对于避免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态旅游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今后一段时期,旅游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贡献将更为明显。到2015年,全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旅游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可达1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旅游就业总量将达1亿人左右,旅游业对社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可达2个百分点,旅游业可以为社会就业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50%左右,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将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三分之一,旅游业可以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外旅游交流人数将达到2亿多人次,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旅游交流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旅游业可以为国家总体外交和对台港澳工作发挥积极作用;到2015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将达1亿人次,境外旅游花费可达100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减少我国国际贸易顺差1000亿美元,旅游业将发挥平衡国际贸易、缓解贸易磨擦的剂作用。
二、生态旅游对城市民收入的影响
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即旅游业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根据现代经济学理论,旅游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其用于生产性投资和生活消费的数量会随着每次分配而增加,最终形成乘数效应而使国民收入总量增长。旅游业的收入效应可以表现为旅游收入对经济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由于旅游者的消费支出给当地政府或居民所带来的收入构成直接影响,而由旅游地的直接收入诱发形成的收入构成间接影响。比如,由于旅游目的地游客所带来的旅游收入使得当地政府的财政税收得以增加,当地政府又把这些财政税收用以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拉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这样就对旅游目的地的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构成间接影响。
三、生态旅游经济效应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 生态旅游是对不可再生性资源的保护
作为一种资源从架构上进行分析,旅游景观不仅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而且遭到破坏就无法复原,具有不可逆性。不论是人口、科技、交通工具的发展,还是经济全球化使得旅游的""加速增长"",或随成长而来的并发症(冲击),地球上有限资源所受的压力日增,大量消费的结果,使旅游资源日益趋于匮乏。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物质循环是地球循环系统中的一部份。由于地球的岩石圈所含的物质惰性最大,因此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为物理变化最具抗拒性,换句话说,旅游景观的改变具有持久性,因此也就使它具有非再生性资源的性质。
(二) 生态旅游是对历史资源的传承和延续
当我们在西方文明的侵袭下慢慢失去民族传统特点的时候,属于我们的旅游资源也渐渐地消失,如果我们不能以生态旅游的理念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那么民族的文化也就真的没落了!旅游资源是经由中华民族祖先的血汗、智能以及梦想改造而成的,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相当的重要的遗产。从旅游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痕迹,这些痕迹使我们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意义、象征意义和潜作用力,生态旅游也后世子孙留下最好的宝贵财富。
(三) 生态旅游的社会生态价值链
大自然是一切科学发展的泉源,提供科学研究的环境。无论是生物科学、自然科学、或是工程科学都可从自然中找出法则。同时,旅游资源提供了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场所。由于无限制地不当开发及大型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生态旅游将有助于集水资源保护、生物的保护、人文形态的保护、历史与古迹的保护、原始环境的保护、游览观光资源的保护,以及土地资源的保护等。可以避免许多人为因素所引起的灾害,而成为安定的自然环境。
研究生态旅游的经济意义的目的所在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旅游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和人文的物质;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而旅游生态就是在旅游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观就是资源的持续利用。通过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实现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要求维护生态平衡。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态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沈虹. 旅游目的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8
[2]王辉,姜斌. 沿海城市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定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6, (05)
[3]宁小莉. 包头市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 (01)
一、引言
珠江―西江经济带(以下简称经济带)横贯广东、广西,上联 云南、贵州,下通香港、澳门,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面向东盟开 放合作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2014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区域经济发展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健康、快乐、长寿,历来是人们追求的人生境况,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盈的今天,人们对“养生”需求更是愈演愈烈。如此“全民养生”的趋势,积聚着对养生的巨大市场需求。经调查显示,经济带中的巴马长寿国际旅游区(下称“旅游区”)是世界长寿养生资源、生态养生资源的富集区,是发展养生旅游,开发生态养生旅游产品的最佳选择。
二、生态养生旅游资源优越
际旅游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短夏长,春秋相等。多年平均气温在 20℃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550毫米左右,平均日照时间 1540 小时,平均相对湿度 79%,因此,这里一年四季气候清爽宜人。
旅游区水资源也十分丰富,旅游区内水资源以地表河流为主,旅游区的水均穿越地下暗河,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流经断裂带的河水为天然弱碱性小分子团六环水,能活化细胞酶组织,激发生命活力。
同时,这里森林覆盖率达 71.76%。旅游区原生态地磁场保持良好,地磁强度高达 0.5高斯,高于其他地区一倍。
优越的气候、水资源、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特定的地理区位和环境因子,造就了旅游区丰富独特的生态养生资源,为旅游区生态养生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三、旅游区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思想与思路
旅游区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开发的指导思想对生态养生旅游发展长远全局都具有带根本性的重要引导与指向作用,生态养生旅游产品开发所涉及的各阶段、各方面、各环节的问题都是应予贯彻的。
(一)指导思想:进一步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坚持绿色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并发挥资源优势与地缘优势,将旅游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生态养生国际旅游区。
(二)开发思路:重点建设区内的水资源养生、森林养生、空气养生、阳光养生等养生产品,优先投资东兰―巴马―凤山等养生产品有一定发展基础的旅游区,使之良好的生态品牌对整个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乃至珠江―西江经济带形成网络化带动作用。
四、旅游区生态养生产品开发构想
当今,旅游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而良好的区域生态环境是浙江省区域旅游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截止至2012年底,浙江省去年共实现旅游总收入4801.2亿元,同比增长了17.7%,增长率远高于GDP的8%的增长速度。因此,旅游经济的增长拉动了浙江省GDP的增长。其中,国内游客3.91亿人次,入境游客866万人次,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4.1%和11.9%。实现外汇旅游收入51.5亿元,同比增长13.4%。面对大规模的旅游流动人口,浙江省的生态环境背负巨大的考验。如何在大力发展区域旅游的同时,保持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主要从浙江省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的关系出发,研究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发展和协调发展问题,并针对浙江省的现实情况提出促进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二、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生产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
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强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互动性,生态旅游以其低污染、低能耗和高产量的优势成为了备受推崇的行业。而生态资源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由于生态资源的不可流动性,区域生态资源的发展将促使高收入地区向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流入,有利于协调浙江省收入的再分配效果,促进了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
生态旅游的发展依托于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前提和基础。而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保护生态提供了资金扶持,因此需要促进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的一体化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包括对空气、土壤、植被、水资源、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的保护,还包括对园林、农庄、古镇、风景名胜等改造过的资源进行保护。而这些资源正是构成人类生产生活环境的基础和母体,离开了这些资源,生态旅游将无从谈起。可将,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应保持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准确把握两者之间的关联,促进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共同协调发展。
(二)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旅游产业一直呈快速发展的态势。浙江省旅游收入从2001年的529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4801.2亿元,在十多年的时间内,浙江省区域旅游收入增加了4272.2亿元。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为浙江省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还为生态资源的美化供了资金基础。浙江省污水处理能力和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正处于不断上升中,去年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已高达97.4%,同比增加了近1个百分点。此外,浙江省工业能耗消费也处于不断下降中,降低了生态资源的损耗,为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贡献了一份力。
从浙江省生态环境的基本现状来看,2012年全省降水总量为2134.7亿立方米,平均降水量为2069毫米,水资源总量为145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2656.2立方米。全省总用水量为223.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1.4%。去年共完成39695公顷的造林面积,全省森林覆盖率已达到60.97%,同比增长了0.39%。2012年污水排放量为23.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了8.1%,污水处理率为87.9%,同比增长了2.8%。虽然污水的处理能力有所提高,但是污水排放量的提高也给浙江省带来了较多的生态安全隐患。因此,需要促进浙江省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实施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治理相协调的发展战略,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应相互促进且相互制约,旅游经济的发展应当以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增加经济收入为目标;二是实施科学的生态景观管理战略,促进生态的良性循环,保持区域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建立生态资源的立法制度,健全区域环境的立项评估、质量检测以及预防体系,促进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浙江省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策
(一)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着重指出,通过发展旅游经济来促进浙江省生态环境改革是浙江省旅游业长久稳定发展的根本任务之一。而通过改良生态环境来推动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也是浙江人民密切关注的大问题,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结合点就是合理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并以此来实现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要实现两者的协调,要不遗余力地抓好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城市作为一个规模庞大、内部网络结构复杂的动态系统,它先天就具有明显的依赖性、脆弱性和高度人工化特点,正因为如此,城市也很容易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在城市环境治理中,以绿化和湿地为典型代表的绿色生态系统是其中最主要的具有生命力和自净能力的组成成分,该系统在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维持城市生态运行平衡以及城市市容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无与伦比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浙江省内各大城市也已越来越意识到目前以绿地系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是非常之举,省内所有城市已将绿地建设水平作为城市化水平和生态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标准。而对于浙江省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和企业都应加强对绿地和湿地的保护,以突显绿地和湿地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的作用。在企业生产发展和政府调控和治理过程中,必须加快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化利用进程,并加大森林景区和湿地景区的开发和保护,以全面发挥浙江省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提升浙江省城市旅游的价值。
(二)浙江省旅游经济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促进浙江省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系统综合协调的方法。对此,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1.明确旅游业发展方向,提升旅游业综合效益。为了使浙江省旅游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齐头并进,首先必须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必须根据浙江省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具体特征,进行有选择地发展,以彰显特色。以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动发展的视角来看,旅游规模的扩张和旅游景点的粗放型发展对城市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因此浙江省各城市应抓紧生态旅游的热潮,优化旅游业的产品结构,将旅游经济发展的重点从数量式的扩张不断转移到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的轨道上来。在浙江省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游客在旅途中不断领悟生态教育知识,逐步形成文明旅游、科学旅游和健康旅游的良好氛围,推进浙江省城市旅游业的效益最大化。
2.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完善游客管理制度。基础设施的建设良好与否对一个地区生态旅游建设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浙江省各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理应成为城市基础建设的重点。在经济上,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反映了该城市的整体建设水平;在生态上,生态基础设施体现了该城市的文明程度。因此,生态基础设施的完善对浙江省城市旅游环境的优化和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推进作用。在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做好以下方面:恢复城市内部和周边的自然环境;保护城市的绿地和湿地系统;保证城市生态资源的多样化。
一、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各自发展的特点,根据数据的易得性、连续性和指标的可操作性,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二者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见表1),数据摘自2005—2011年《新疆统计年鉴》。
(二)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
本文借鉴物理学中的容量耦合系数模型,推动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互相作用耦合模型④,即:
,上式中,C 为两个系统的耦合度,C ∈[0,1]。a为生态环境综合指标,b为旅游经济综合指标。C 值越小,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联系越小,趋向于向无序混乱方向发展,处于不协调状态; C值越大,系统之间相关联系越大,趋向于向有序良性方向发展。但是,为了更精确的反应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本文借鉴相应研究成果进一步提出协调发展度D,进行实证分析,见下式。
, T=ma+mb
上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C是耦合度,T是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指数,m和n是待定系数,经讨论,我们将m,n均取值为0.5。为了方便判定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程度,本文特引用协调发展度级别及划分标准如表2⑥。(以T代表旅游经济系统,E代表生态环境系统)
二、结果分析
由计算可得2005—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综合发展指数a、b及耦合协调度D,划分标准如下:在D值为0.1—0.19时为严重失调衰退类;在0.2—0.29时为中度失调衰退类,在0.3—0.39时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在0.4—0.49时为濒临失调衰退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损益型;②a=b为T和E共损型;③a<b为E损益型。在D值为0.5—0.59时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在0.6—0.69时为初级协调发展类,在0.7—0.79时中级协调发展类,在0.8—0.89时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在0.9—1.0时为优质协调发展类,各分三种情况:①a>b为T滞后型;②a=b为T和E同步型;③a<b为E滞后型。
下文对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关系的具体分析。
(一)新疆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
从旅游方面看:从表2可以看出,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旅游经济评价指数 b由2005年的 0.04上升到 2010年的 0.60,旅游经济的 5项指标中,都实现了正增长,国际旅游人数由最初的331145人增长到1065261人,年均增长率为36.95% ; 国际旅游收入由 10008.9万美元增长到36844万美元; 新疆的旅游社总数由378个上升到462个。旅游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良好,同时旅游业的基础产业发展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值得注意的是,新疆旅游在2005—2010六年的发展中发生过两次重大衰退,分别由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和2009年新疆的“七五”事件所引发。 说明危机事件对旅游经济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对其发展有较大的抑制作用。但是, 由于旅游经济发展的弹性系数较大,旅游经济的恢复力很强。从2010年旅游经济评价指数b的快速反弹可以看出,“七五”解决后, 旅游经济又呈现一个增长势头。同时,我们还须清醒的认识到,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对经济来说是把双刃剑,利用好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以旅游为时尚引领的新型经济, 但是, 如果忽视了环境的重要性则会适得其反, 环境的破坏必然会造成相应程度的经济损失。
从生态环境方面看:新疆生态环境总体呈上升趋势,环境综合发展指数a由2005年的0.38增长到2010年的0.59。但是,2006年,2008年,2010年这三年有所下降。这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容,能耗的增加,环境治理设施投入的不足,使得我区城区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两项指标的排放较前一年有所增加。但是政府做出的一些实质性措施明显的改善了新疆的环境质量。例如:乌鲁木齐的“蓝天计划”让乌鲁木齐拥有更多的晴天天数;新疆跨国界河流环境保护工作座谈会在乌鲁木齐召开进一步强调了河流保护的急迫性和重要性;新疆环保和交通部门联手,杜绝公路施工破坏生态能更好的防止人为破坏生态行为的发生;学习贯彻十精神,为做好我区排污费征收工作等环保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发展评价
由表2可知, 2005—2010年D由中度失调晋升为勉强协调, 同时C的持续上升说明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之间有密切的耦合互动关系,两大系统趋向于向良性状态发展。由于城市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自发展水平等级lunwen.1kejiAN.com的不同, 可将每个耦合协调度类别再分为 3 种类型:a< b, E滞后型;a= b, T与E同步型; a> b,T滞后型。由表2可以看出, 新疆旅游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度出现转变, 大致分为 3个阶段:( 2005—2006年)中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 T滞后;( 2007—2009 年) 轻度失调衰退类经济损益型,T滞后;2010年勉强协调发展类环境滞后型,E滞后。说明早期新疆经济落后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大,相比较而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很少。但从2009年开始,新疆旅游经济收入得到很大提高,旅游业的井喷式发展对新疆脆弱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破坏,导致环境的滞后。
三、结论与讨论
2005—2010年新疆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综合发展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但2008—2009年有所下降,耦合协调等级由2005年的中等失调到2010年的勉强协调。这说明新疆的生态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呈良性的正向发展。取得此进步,源于新疆对旅游和生态环境的建设。因此,要想做到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在进行旅游规划时,“因地制宜”根据旅游目的地的特殊环境规划。在设计旅游产品时,突破传统的旅游产品观念,设计体验型旅游产品,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作用机理, 二者主要存在两种基础作用:一是生态环境承载并约束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是旅游经济促进并胁迫生态环境的建设。就新疆的实际情况看, 二者的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 旅游资源的开发通常会改变当地原有的生态环境, 从空间和时间上来看地区的环境也需要适应旅游发展差异而不断调整, 使地区生态环境的作用发挥最大效益。这就是旅游发展胁迫地区环境时空格局的调整。新疆的实际情况反映出, 我们现阶段应加强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协同效应, 才能使得旅游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同时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改变—修复—再改变—再修复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①宋进喜,王伯铎,李怀恩. 西安市旅游开发的环境效应及环境整治建设[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6):683—686
②崔峰. 上海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8(5):64—69
③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5(1):84—87
④庞闻,马耀峰.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1(6):2—3
⑤余华银,李超,黄萍.熵值法在EXCEL中的VBA实现[J].统计教育,2004,(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