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

时间:2023-09-20 18:19:20

导语:在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精神障碍表现及治疗

第1篇

【关键词】 老年患者; 精神障碍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进程速度的加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约有10%以上的老年人,老龄化进程的加剧已经成为不得不正视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由于老年人的身体抵抗能力下降,多种身体疾病高发,再加上养老问题、社会归属等,老年精神障碍问题成为了身体疾病的首发症状[1]。为了进一步研究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用药的安全性,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治疗与服务。笔者收集了2009年1月-2010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老年精神障碍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研究。详细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了2009年1月-2010年1月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老年精神障碍5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研究。患者年龄65~89岁,平均年龄(78.5±3.6)岁。年龄65~75岁的患者有11例,76~85岁患者有18例,86岁以上的患者有25例。男38例,女16例。31例患者独居,5例患者有配偶,18例患者与子女一起居住。5例患者小学文化,21例初中文化,24例高中、中专文化,4例患者大学以上文化。平均病程(8.0±3.3)年,15例患者首次住院,39例患者多次住院。上述患者的年龄都超过了60岁,符合国家颁布的精神障碍标准。

1.2 方法 详细分析54例患者临床资料,并且记录完整患者的性别、年龄、居住环境、家庭情况等资料,同时,记录患者的病程时间,精神障碍的类型,临床表现,患病种类以及原因。除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修养环境,加强皮肤、口腔护理等一般措施外,还要给予患者一定的氧疗,及时的补充维生素和氨基酸。医生要详细掌握和理解患者的病史,精神症状,刺激来源以及发生的问题,从而更容易的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的疏导患者的心理。与此同时,还要密切的关注患者的暴饮暴食、拒食、抢食、吞食异物、厌食等异常的现象。急性发作或者症状严重的患者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护理。药物治疗:谵妄、兴奋者必要时给予镇静药物咪唑安定10 mg静注,防止患者躁动;疼痛甚者加盐酸哌替啶、芬太尼等药物镇痛。严密观察镇静镇痛的效果。19例患者喹硫平,12.5~400 mg/d,9例患者利培酮,0.5~4 mg/d,10例患者奋乃静,4~18 mg/d,6例患者奥兰扎平,2.5~15 mg/d,4例患者泰尔登,100~150 mg/d,3例患者舒必利,50~150 mg/d,1例患者帕罗西汀,25~50 mg/d,1例患者氟西汀,10 mg/d,1例患者五氟利多,20 mg/周。

2 结果

54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有17例老年性妄想,5例脑器质,15例焦虑症,9例情感障碍,2例偏执性精神病,3例应激障碍,3例其他。将这54例患者分成三个阶段,65~75岁,76~85岁,86岁以上,然后比较这三个年龄阶段的患者的具体情况。其中,伴有1~3种精神障碍表现16例,占29.6%;伴有4~6种精神障碍表现18例,占33.30%;伴有7种以上精神障碍表现20例,占37%。见表1。

治疗后5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躁动、谵妄的表现。其中,41例伴有丰富的幻听,39例幻视,28例妄想,15例逻辑障碍,45例兴奋,25例紧张,37例睡眠障碍,31例懒散,27例淡漠。本文研究的54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中,主要发病原因分析如下:12例患者感染,占22.20%,11例患者水电解质紊乱,占20.40%。3例患者酸碱失衡,占5.60%,2例患者肺性脑病,占3.70%,1例患者肝性脑病,占1.90%,9例患者心衰,占16.70%,7例患者脑血管意外,占13.0%,7例患者内分泌异常,占13.0%,2例患者药物中毒,占3.70%。在上述患者进行治疗之后,全部患者的障碍症状都得到了有效控制,预后良好。

3 讨论

根据本文的研究显示,老年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以妄想、兴奋、幻听、幻视、淡漠、睡眠障碍、懒散、记忆力减退、无目的性、无动机性行等为主要临床特点[2-4]。还有的研究表明,老人的年龄越大,其所患的精神类疾病就越多,在这很大程度上与老年人的抵抗力和身体素质下降有很大关系。对上述的54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研究分析也得出,患者有1~3种精神障碍的有16例,占29.6%。患者有4~6种精神障碍的有18例,占33.30%。患者有7~9种精神障碍的有20例,占37%。65~75岁患者中,患者1~3种疾病最多(63.6%),76~85岁患者中,4~6种疾病最多(44.4%),86岁以上的患者中,7~9种疾病最多(56.0%)。感染,内分泌异常,水电解质紊乱,脑血管意外,心衰等原因是引发老年精神障碍的非常重要的原因[5-6]。通过对上述患者的临床症状观察和积极的治疗,所有患者的精神障碍都得到了非常有效的控制[7]。

本文研究还发现,随着新型的精神病治疗药物的增加,这些药物用于治疗老年精神患者的几率也大增。比如说,利培酮,喹硫平,奥兰扎平等药物的使用,已经取代了传统的药物的使用。这充分的说明了人们对于老年精神病障碍治疗观念发生了变化,而且对于非典型的抗病药物的使用和认识加强了。本文对于54例患者的精神障碍治疗情况还是比较不错的,总体的有效率已经达到了93.6%,而且大部分患者病情都有明显的下降[8-9]。治疗老年精神病障碍患者,一定要注意用药的安全性。本文的患者中虽然都不成程度的存在着身体疾病,但是在整体的治疗中,没有出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这也很好的说明了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之所以能够取代传统的药物的一个重要原因[10]。对于老年精神障碍的有效预防和积极干预,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要积极的改善其心、肺、肝脏功能,维持血糖和血压,就是的控制酸碱失调,并且要积极的对症治疗,营养支持和有效的交流沟通。同时,新型的抗精神病药物应该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 周静,周苏明,张华.老年人手术后精神障碍临床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2009,20(1):46-48.

[2] 张洁.老年精神障碍特点及药物使用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155-156.

[3] 陈秋香.127例老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措施及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8):210-211.

[4] 于普林.老年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1-222.

[5] 王晓焕,保建强,史红丽.老年病患者急性精神障碍128例分析[J].淮海医药,2010,28(2):135-136.

[6] 张许来,张晓莉,席春华,等.老年期精神障碍62例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9,11(2):146-147.

[7] 何建华,郝瑛.63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现状调查[J].中国康复,2008,18(6):392-393.

[8] 张少觐,高之旭.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J].山东精神医学,2009,17(3):184-186.

[9] 陈建萍,叶锋,曾为群.电针合并氟西汀治疗精神分裂症会强迫症状36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6):561-562.

第2篇

[关键词] 颅脑损伤;精神障碍;诊断;治疗

颅脑外伤后临床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精神障碍,其属于器质性的精神障碍,但是常常延误治疗的原因是被颅脑外伤症状所覆盖。本文通过对86例出现显著精神障碍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导致精神障碍的颅脑损伤的临床特点。现研究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男性56例,女性30例,男女比例为1.87:1。年龄均在17~66岁之间,平均约为41.5岁。所有选取的患者都符合精神疾病诊断标准与分类方案所导致的精神障碍的诊断原则。在受伤以前家族中都没有类似发作情况及精神病发作情况。按部位损伤分为:车祸损伤为56例、高空坠落伤为17例、钝物伤害为6例,其它意外事故所致为7例。弥漫性轴索损伤9例占10.5%,双额叶脑挫裂伤24例占27.9%,单侧颞叶硬膜下血肿合并脑挫裂伤16例占18.6%,颞顶叶广泛脑挫裂伤伴颞叶脑内小血肿11例占12.8%,额颞脑挫伤伴硬膜下血肿9例占10.5%,颞顶急性硬膜外血肿12例占14.0%,顶叶枕叶膜下及硬膜外血肿伴颅脑挫伤5例占5.8%[2]。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4~5分的占16例,6~8分的占28例,9~12分的占35例,13~15分的占7例。所有患者都在伤后12h内进行头部CT断层扫描。在显现精神障碍症状后再次进行CT扫描,其中部分患者还给予了MRI扫描。

2 精神症状的种类

(1)记忆障碍:本组86例中35例出现不同程度记忆障碍(40.7%),常见为记忆力减退、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遗忘综合征等。(2)人格障碍:此组患者中有人格改变者21例(24.4%),表现为举止粗鲁,、情绪不稳、性格暴躁,、易激惹、羞耻感下降,、甚至有攻击,并且大多数同时伴有一定的智能障碍。(3)智能障碍:本组患者中出现不同程度智能障碍的为24例(27.9%),主要表现为思维迟钝,、思维能力降低、对语言理解及运用力差,动作迟缓、容易疲劳。(4)此外,还有6例表现为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除上述表现外,还常表现为头晕、头痛及睡眠障碍等神经症状。当然,多种类型的精神障碍还可以同时表现在同一颅脑外伤的患者[3]。

3 治疗

(1)主要针对原发性颅脑损伤的治疗,52例进行了保守治疗,34例进行了手术清除血肿的治疗,方法为对症治疗,抗感染,防治脑水肿,水电解质紊乱,亚低温等。[4](2)心理及辅助治疗,包括了解病人基本情况,解除其心理负担,耐心解释并配合针灸、中医药及物理治疗等。(3)针对不同的精神症状选取相应的抗精神病药物,常用药物为多虑平、氟哌啶醇、奋乃静及氯丙嗪等。

4 结果

86例患者在经系统治疗后都在1~4个月内出院,可以从事不同程度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按照WHO疗效评定标准:这些患者在出院时(1)生活自理,恢复工作,精神症状消失即为痊愈,共为42例。(2)生活基本自理,能上班工作,精神症状大部分消失即为显著好转,共为30例。(3)能在督促下完成生活和工作,精神症状部分消失即为好转,共为10例。(4)患者中无效为4例。

5 讨论

通过近些年的研究,对脑震荡大脑麻痹所产生的机制,在特定的时期,运用不同的科学知识来进行解释,得出的答案也是各不相同的,目前上比较支持和承认的是“血管麻痹”学说。运用物理因素对颅脑外伤进行详细的分析,通过实验,用重物打击实验体的头部,对脑震荡的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可见脑损伤的部位与精神症状关系很密切,其中最多见的是精神障碍伴颞、额叶损伤。仅仅是额、颞叶损伤者较少见,但是伴随额颞叶损伤者较多见,达77例,占89.5%。表现为行为改变及情绪波动,易兴奋、激动,动作增多,或有妄想、幻觉或癫痫发作多为颞叶损伤,反应迟钝为主的性格改变主要为额叶损伤,特别是双侧病变时较为显著。出现精神障碍的原因可能是:颅脑受到外伤时,大脑眶回、额叶前部、颞叶底面等损伤的脑组织发生坏死、水肿,同时发生一系列循环、电生理及生化改变,引起脑损伤部位的细胞严重的缺养缺血。这些症状引起病人昏睡、意识不清,经过治疗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脑水肿逐渐减轻,病人从昏睡转为外伤性谵妄状态或者完全康复,可表现为易激惹、紧张不定、意识模糊等症状。有些病人还会表现出害怕、恐惧、动作增多、幻觉、思维错乱、攻击或者辱骂动作,少数病人则处于谵妄状态。总的来说,颅脑损伤的原发病程度与精神症状的发病程度息息相关,通过住院时的评分分析,中、重型颅脑损伤(GCS≤12)病人容易发生精神障碍,可以说受到颅脑外伤的血肿压迫脑组织或者脑挫裂伤会引起相对应部分的脑功能底下或者缺失[5]。另外,对大脑的血液循环功能影响较大的是脑内血肿,它将因缺血性损伤引起部分神经元发生坏死。

6 结语

导致精神障碍的颅脑损伤原因很复杂,不仅与外伤因素有相关性,还与个人的社会、心理及精神因素有关,出现较多精神障碍的是脑内血肿和脑挫裂伤的患者。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和器质性因素有关,还和个体的素质特点和神经类型等相关,对此现象有一定认识的还有神经外科医师,通过对患者及时医治,合理治疗,以期尽量避免产生精神残疾。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 2R).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2331.

[2]李晓春,许旭忠.脑外伤后早期精神障碍34例临床分析.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8):6.

[3]张湖.轻微颅脑损伤引起的精神障碍.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7(1):24-26.

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讨甘芪和胃颗粒治疗抗精神病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2有抗精神障碍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用甘芪和胃颗粒治疗;对照组用阿托品片和维生素B6治疗,连续观察治疗3周。治疗后根据患者胃肠道反应症状的变化程度按显效、有效、和无效3种评定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组32例,显效29例(90.6%),有效2例(6.2%),总有效率96.8%;对照组30例,显效19例(63.3%),有效4例(13.3%),总有效率(76.6%)。两组比较,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甘芪和胃颗粒治疗抗精神障碍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疗效好,副作用少,安全性高,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中成药;治疗;抗精神病药;胃肠道反应;疗效好

西药抗精神障碍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是治疗各类精神障碍中常见的副反应,严重地防碍着精神病的临床治疗。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笔者用甘芪和胃颗粒治疗抗精神障碍药物引起的胃肠道反应32例,并用山阿托品和B6等西药治疗的3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 按常规选用各类抗精神障碍药物治疗精神障碍方按的患者,(包括初诊用药或复诊换药)在临床治疗中常规用量时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胀、大便异常、胃纳差以及疲乏等不良反应。排除:肝肾疾患、胃炎、肠炎、消化不良及由感冒引起的相应表现;经相关检查,以排除其他疾患所致反应。1.2 一般资料 在就诊时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2例,女20例;年龄17―72岁;精神障碍病程15天―20年;抗精神障碍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病程2―22天不等;其中恶心32例,伴呕吐29例,腹胀、大便异常28例,均有纳差和疲乏。对照组30例,男8例,女22例;年龄15―69岁;精神障碍病程11天―22年;抗精神障碍药物引起胃肠道反应病程2―20天不等;其中恶心29例,伴呕吐26例,腹胀、大便异常26例,均有纳差和疲乏。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人均根据病情需要按常规治疗方案选用抗精神障碍药物,包括舒必利、齐啦西酮、利培酮、奥氮平、丙戊酸钠、氯氮平等,其用量均在规定范围内。治疗组在用抗精神障碍药过程中出现胃肠道反应后,同时加用甘芪和胃颗粒一次一袋,每日三次水冲服,连续观察治疗3周。对照组在用抗精神障碍药过程中出现胃肠道反应后,同时加用阿托品片0.3mg/次,每日3次口服;维生素B610mg/次,每日3次口服;连续观察治疗3周。

疗效判定 连续观察治疗3周后,根据患者胃肠道反应症状的变化程度按显效、有效、和无效3种评定临床疗效。显效:恶心、呕吐、腹胀伴大便异常,纳差及乏力5种表现中有3种消失或5种明显好转;有效:5种表现中有2种症状消失或3种症状好转;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3 结果

表1 治疗3周后两组疗效对比

本研究从表1观察两组比较,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 讨论

第4篇

【关键词】 酒精;精神障碍;躯体受损

酒是具有神经精神毒性且被社会所认可的一种物质,所以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是一种较常见病。随着社会经济体质的改革,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人群的心理变化,造成过量饮酒的人群不断上升,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严重地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及家庭的伤害[1]。所以酒中毒与酒依赖的防止已成为当今精神卫生工作的重要课题[2]。笔者对本院95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02年2月~2012年3月符合CCMD-2-R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95例。男性93例,女性2例,年龄29~62岁,平均年龄48.5±3.6岁。初次饮酒年龄为16~35岁,3~42年饮酒史。每天饮酒次数为3~10次,甚至每天酒不离身,60例患者不吃菜或食少量。白酒量为0.25~1.5kg/d,平均0.72±0.6kg,其中0.6~0.75kg/d有58例(68.24%)。其中已婚68例(80.00%),未婚13例(15.29%),离婚或丧偶4例(4.71%),其中职业:农民43例(50.58%)工人33例(38.83%),无业9例(10.59%);文化程度:初中以下63例(74.12%)。住院≥2次26例(30.59%)。

1.2  方法:入院后进行脱敏替代厌恶疗法逐步戒酒,支持营养,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族、维生素C、脑活素、氯硝西泮、小剂量抗精神药物(氯丙嗪、奋乃静或利培酮等)及给予对症治疗,使酒精代谢加快及体内储存量降低,抗焦虑药物可有效控制精神症状。恢复期加强患者心理治疗、健康教育及躯体支持疗法,使患者有信心战胜酒依赖,积极配合治疗。治疗过程中要对戒断综合症的三个类型特别注意,其中1型为轻度戒断,主要表现为恶心、震颤、幻听及妄想;2型为癫痫样发作,忽然摔倒抽搐发作;3型为震颤性谵妄,患者意识障碍,病死率为7%~12%。

1.3  疗效判定标准:依据PANSS量表减分率判定疗效:痊愈为减分率>75%;显效为≤50%~75%;好转为≥25~50%;无效为<25%。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2.1.1 临床类型:酒精所致的精神病状态38例,酒精所致的遗忘综合征6例,酒精所致的人格障碍14例,酒精所致的痴呆6例,酒精所致依赖综合征21例,戒断综合征10例。

2.1.2 精神障碍及躯体合并症:患者可出现一种或多种精神病障碍,其中听幻觉45例,视幻觉18例,关系妄想7例,被害妄想38例,嫉妒妄想29例,思维破裂10例,焦虑抑郁25例,智能障碍16例,兴奋躁动40例,记忆障碍20例,意识障碍31例;神经系统症状:四肢震颤5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肌张力增高,步态不稳35例,头痛14例,舌颤7例,肢体麻木或肢体末端感觉减退18例,感觉障碍12例,一侧巴氏征阳性1例,抽出发作5例;躯体合并症:肝功能异常86例,脂肪肝与其他肝病78例,下降23例,急性胃炎13例,高血压5例,脉管炎4例,悲观厌世14例。

2.2  临床疗效:95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痊愈58例(61.05%),显效28例(29.47%),好转5例(5.26%),无效3例(3.16%),其中未接受治疗自动出院2例,转院1例,死亡1例(1.05%)。38例患者(40.00%)患者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再次入院2~4次。

3  讨论

目前日常生活中,饮酒已经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而酒类属于精神活性物质,酒精是一种神经系统抑制剂,一次过量或长期大量饮用,可造成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系统的病变与一系列的精神障碍,使大脑皮层抑制过程,皮层下兴奋,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人格改变、社交、家庭及职业功能、社会适应力的损害[3]。我国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约为6.67%~14.03%,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及社会问题[4]。目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越来越表现为年轻化,所以要高度重视与加强有关饮酒的精神卫生宣传,提倡科学饮酒,不劝酒、不酗酒等,严格执行未成年法,对未成年人饮酒进行控制与禁止,提倡生产低度酒、优质酒,防止用酒代药,打击非法造酒及劣质酒,减少酒类广告宣传,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是获得远期疗效与复饮的关键[5]。本组结果显示,38例患者(40.00%)患者出院后6个月~12个月再次入院2~4次,说明复饮酒发生率较高,可能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高、长期应用假酒或劣质酒导致。

目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大部分为男性,本组男性患者93例(97.89%),重体力劳动者较多,结果与国内外报道基本一致,平均饮酒量约为500g/d,躁动、丰富的幻觉及妄想为主要精神症状,部分患者也会出现情绪低落、合并躯体障碍等,主要为肝脏损害、脑萎缩。本组结果显示,肝功能异常86例,下降23例,急性胃炎13例,高血压5例,脉管炎4例,说明酒精可直接损害脑组织,长期大量饮酒可造成多脏器损害,酒精中毒可造成痉挛。若患者低血糖或缺乏维生素B,对大脑的综合性损害就会造成脑萎缩,严重者为痴呆。长期的饮酒会造成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吸收障碍,从而导致营养不良性肝硬化,使肝脏受到严重的损害[6]。本组95例患者,经对症治疗治疗后,痊愈58例(61.05%),显效28例(29.47%),好转5例(5.26%),总有效率为95.79%,无效3例(3.16%),其中2例患者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未接受治疗自动出院,1例患者要求转院治疗,死亡1例(1.05%),由于此患者病情严重,合并多脏器疾病,因抢救无效死亡。

综上所诉,酒精所致精神障碍大部分与饮酒时间相关,长时间过量饮酒所致精神障碍不仅危害患者本身,也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严重危害与压力。由于酒的易获性与发生对人身心严重危害的相对缓慢隐蔽性,导致酒滥用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目前,酒成瘾问题不仅是备受关注的一个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酒精可致精神障碍,也可致躯体受损,必须重视与加强有关饮酒危害相关问题,尤其要加强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尽可能的预防与早期干预工作。提倡科学饮酒,多宣传饮酒的危害,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会活动,依靠家庭与社会的力量尽早戒酒,并对社会干预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李春红,白云英. 饮酒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 2011,18(30):117-118.

[2] 姚元宏, 陈莉. 慢性酒中毒性精神障碍68例临床分析[J]. 中国民康医学, 2011,23(7):808-809.

[3]刘继,高超. 乙醇所致精神障碍405例临床特点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11(7):1662.

[4]刘铭涛,鲁文兴,李福湘.酒精所致精神障碍292例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3):264-266.

第5篇

关键词: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精神障碍;原因;分析

术后精神障碍(Postoperative psychonosema,POP)是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人重要因素,POP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者在术后数天发生的一种可逆的和波动的急性精神紊乱综合征,包括感知觉、情感、意志行为及睡眠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1]: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影响及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对创伤耐受性差,易产生各种并发症,而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升高[2]老年患者术后精神障碍可导致康复延迟、诱发其他并发症、增加治疗费用、加重家属负担,给护理工作带来困难等。2010年1月~2014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老年患者26例,经治疗和护理,精神异常均痊愈.本研究对26例行工关节置换术的老年人发生术后精神障碍的患者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4年3月 我院骨科诊断并行工关节置换术的年龄≥60岁老年患者190例 ,男106例,女84例,术前均无明确精神病史及精神病家族史。发生精神障碍26例,其中,男性为16例,女性为10例,年龄在60~91岁,平均年龄在72.3岁,本组手术全麻24例,腰硬联合麻醉2例。

1.2急性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①患者出现语言不流利、知觉障碍、睡眠清醒节律异常及神经运动性活动异常中的两项;②患者对外界的反应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③认知功能减退及定向异常;④症状持续存在几小时以上。排除标准:头颅CT扫描示急性颅脑损失者;既往有精神病史者;既往有脑血管疾病者。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P

1.4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前无精神疾病及老年痴呆病史。术后麻醉苏醒5d出现精神症状。表现为夜间醒来胡言乱语,情绪激动,幻觉、幻听,烦躁不安。

2 原因分析

2.1年龄因素 老年人神经功能退化,并发症多,机体适应能力显著下降,神经细胞衰亡增多,脑组织本身的退行性变,使机体对手术的应激反应能力下降,可能出现脑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直接损伤神经细胞,骨对手术创伤的承受能力明显下降。

2.2麻醉因素 麻醉用药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乙酰胆碱、多巴胺及儿茶酚胺等物质的变化这是引起老年人术后急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机制[3]。

本组结果显示,例患者中190例患者中26例发生术后急性精神障碍,发生率是13.68%,全麻发生POP率为12.63%,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2.3手术因素 围术期出血量大会导致术中或术后患者出现低血压及脑灌注不足,脑部是否缺血、缺氧程度及持续时间是决定低氧血症对脑功能影响程度的主要指标 。

2.4心理因素 老年人由于医学知识的匮乏,对本身患有疾病的不了解,以及病痛的影响,使得患者术前、术后都对疾病的恢复情况有所担心,心理负担重。患者入院后面对陌生的医护人员,环境及医疗器械,家属陪伴较少等,使得患者过度紧张,失眠,易产生POP。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应加强患者术后病情检测,注意是否有意识、认知及记忆等精神障碍的出现。正确区分麻醉后遗效应与POP的区别。围手术期应多次检测血常规,对患者出血量进行正确评估。对有输血指征者及时进行输血。维持血红蛋白73~90g/L,当患者确诊POP时,合理使用抗精神药物,使用冲击治疗可显著降低药物不良反应且获得理想疗效。术后精神障碍易被漏诊,在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情况下部分患者会死于病情恶化如木僵、昏迷、癫痫发作,积极治疗和诊断老年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精神障碍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肖克明,王大民,陈茁.术后精神障碍的原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3):184-485.

[2]王志萍,曾月明.术后精神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2003,24(1):10-13.

第6篇

【关键词】奥氮平;利培酮;冰毒;精神障碍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842-01

“冰毒”化学名称甲基苯丙胺,它是由麻黄素为主要原料人工合成的中枢神经兴奋性药物。由于冰毒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强烈的兴奋、欣快以及致幻性作用,因此它对人体的危害性甚至超过了海洛因,成为21世纪最危险的一个新型。温州地区经济发展过快,精神文明建设相对落后,近年越来越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滥用冰毒。直接导致吸食冰毒后出现明显的精神障碍患者增多,该类精神异常患者经常表现为情感冲动、偏执狂、妄想、幻觉和暴力倾向。有的会产生自杀或杀人倾向,酿成许多暴力事件。我院物质依赖科建立以来,收治冰毒滥用导致精神障碍的患者越来越多,寻找一种能快速、有效、安全的控制精神症状的药物成为了我们的工作重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组:为2011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院首次住院的,符合CCMD-3中冰毒所致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病例,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共选择病例98例,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和观察:奥氮平组49例,男33例,女16例,住院年龄19-44岁,平均年龄(23.8±1.3)岁,病程0.2-4.4年,平均(1.4±0.8)年;利培酮组49例,男35例,女14例;住院年龄20-52岁,平均(24.2±5.8)岁;病程0.3-5.6年,平均(1.5±0.8)年;两组患者除药品选用不同外,以上各项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对两组所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与应用工具 观察组给予奥氮平起始剂量5mg/d,视情况必要时第2天把剂量加到10mg/d;以后平均隔1-3d增加5mg/d,至15-20mg/d。最后视病情调整治疗剂量,最大不超过20mg/d,平均(10.5±3.0)mg/d。对照组给予利培酮,起始剂量为1mg/d,1周内递加到4mg/d,以后视病情调整剂量至最高剂量6mg/d。平均(2.5±1.0)mg/d。疗程为8周。治疗期间视病情可适当使用苯海索及苯二氮类药物。

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第4周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定。工具采用PANSS和TESS量表。

2 结 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两组用药前后PANSS评分比较 奥氮平组痊愈25例,显著进步16例,进步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8%。利培酮组痊愈23例,显著进步13例,进步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7。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冰毒所致的精神障碍,入院后予以断毒,促进排泄的同时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几乎所有的患者均有效,其临床疗效明显不同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PANSS评分结果见表1

2.2 两组药物治疗副反应比较如下 两组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及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表明奥氮平、利培酮安全性均好。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奥氮平发生过度镇静、嗜睡机会较大,早期晚间集中药量应用对兴奋、躁动、激越明显的患者能有效改善上述症状,便于病房管理。利培酮组发生13例椎体外系副反应,主要表现为静坐不能,急性肌张力障碍及静止性震颤。有2例发生排尿困难,以上各种副反应经对症处理均可有效缓解,该组患者所表现的兴奋、激越症状需联合苯二氮卓类对症治疗方能有效改善。

3 讨 论

冰毒能明显改变精神活动,其主要表现是吸食冰毒后,短期内会出现警觉性增高,自我感觉意识特别清晰,疲劳消失,精神饱满,信心十足,注意力集中,情绪高昂,话语增多,反应机敏。还能使多数使用者出现幻觉妄想和极度恐慌。有的还会出现自杀和杀人现象。为了消除冰毒对人类的危害,世界各国政府对制毒、贩毒、吸毒都采取严厉打击措施。但由于利益驱动,有些人还在挺而走险,禁毒斗争任重而道远。但如果人人都能洁身自好,自觉抵制的诱惑,人们就会多一份健康,少一份危害。

对冰毒滥用者的治疗主要是治疗其精神障碍,在本次分析比照中,奥氮平与利培酮治疗甲基苯丙胺(冰毒)所致精神障碍疗效均显著,但奥氮平的不良反应更少,可显著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尤其利用其镇静副反应,对该类患者刚入院时早期控制兴奋、躁动、激越等症状起相当关键的作用。推荐治疗冰毒所致精神障碍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沈渔.精神病学[M].第4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3]姜佐宁.药物依赖[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4-197.

第7篇

关键词 术后精神障碍 预防 护理

术后精神障碍(POP)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活动紊乱,导致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1]。又分为术后意识障碍(CD)[2],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DCD)[3],术后反应性精神病(RP)[4]。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国内外报道差别很大,本组病人总发病率为12.9%,其中60~69岁占总发病人数的21.5%,70~79岁占总发病人数的32.3%,80~88岁占总发病人数的46.2%。70岁以上的占总发病人数的78.5%。

以上数据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增加,70岁以上患者占相当大比率。

资料与方法

我科2005年11月~2006年10月间收治62例癌症术后患者,出现精神障碍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42~88岁。其原发病为直肠癌5例,胃癌1例,结肠癌2例。

本组患者一经发现精神障碍,密切观察,以语言交流方式了解患者的定向力,思维、记忆、感知、行为及环境辨认等能力,并作记录,除1例患者死亡外,其余7例患者经精心治疗护理,17~25天痊愈。本组患者术前均无遗传性精神病史及发作史。

精神障碍表现:①谵妄型:谵妄型精神病反应是一种急性精神混乱状态,特点是突然发病,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失去定向力,反应迟钝,伴有兴奋躁动谵妄、幻听、幻视、妄想、错乱、大吵大闹、胡言乱语,不配合治疗,不听劝阻,医患难于沟通。②抑郁型:抑郁型精神病反应常在患者有致命性疾病或病程迁延不愈的患者中发生。表现为悲伤、抑郁、反应迟钝、表情淡漠、烦恼失落感,对人、事失去兴趣及睡眠障碍。

诱发精神疾病症状因素:①手术前后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对手术的疑虑、术后出现病情反复,恶性肿瘤患者,普遍出于对手术的担心,医护人员由于各种原因不便或未能正确及时向患者讲明病情,反而使患者疑惑,出现错误认识,导致负性应激反应。②术后各种影响脑部代谢的因素:术中失血、手术创伤、术中物的应用、离子紊乱、术后疼痛不适、感染发热、低氧血症、营养失调,均可导致脑组织氧供/氧耗失调、代谢紊乱、脑组织水肿、脑细胞缺氧,诱发精神症状。

预防及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提高病人对应激的认识水平。

理论方面,探讨人的心理现象的行为表现以及个性心理特征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应用方面,则是研究这些原理和规律用于不同的情境和领域,用以解决各种实际的心理问题。

恶性肿瘤逐渐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之一,仅次于心脏病、脑血管病,人们普遍将“癌症”的概念与“逐渐走向死亡的过程”联系在一起,所以,当一个人在身上发现肿块时,可能首先想到癌症,并引起恐惧。

患者及其家属谈“癌”色变,表现为患者与家属、医患之间都极力相互隐瞒、猜测,久之会致患者抑郁,所以要提高病人对应激的认识水平。

在工作中,细心观察病人的心理动态,并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尤其是手术前,多数病人有精神紧张、焦虑、夜间失眠等情感反应。这些情感反应可增加麻醉及手术上的风险,诱发或加重术后精神功能异常。因此,要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达到护患双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以精湛而娴熟的护理技术和自己的言行去调动病人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消除或减轻其消极情绪,有助于疾病康复的良好心理活动,减少由于精神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从而达到预防出现精神障碍。

积极治疗原发病:手术对机体功能是一个重大的损伤,患者术后回病房后,立即向麻醉手术医生问明术中情况,妥善固定好各种引流管及导联线,给予充分氧疗,积极控制感染、补充能量,纠正并维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并给予止痛治疗,早期消除可诱发精神症状的因素。

不同类型精神障碍的处理:对严重兴奋躁动的患者视躯体情况不同,可给予镇静安神类药物,如安定10mg,症状较重者可加用氯丙嗪25~50mg,或氟哌啶醇2.5mg,并观察效果。

同时,要注意防止病人将各种引流管及输液管拔出,适当约束,但不可强行捆绑。对出现抑郁反应的病人,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心照顾,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渡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Abildstrom H, Rasmussen LS, Rentowl P, et al. Cognitive dysfunction 1-2 years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in the elderly. ISPOCD group. International study of Post-Operative Dysfunction.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0,44(10):1246-1251

2 Winawer N. Postoperative delirium. Med Clin North Am, 2001,85(5):1229-1239

第8篇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病患者体外循环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于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体外循环术的心脏疾病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包括观察组33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特殊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精神障碍状况。结果:术后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观察组有1例,两组患者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显著(P

【关键词】心脏手术;体外循环;精神障碍;护理对策

术后精神障碍是指术前无精神异常的患者术后出现大脑功能活动紊乱,表现为认识、情感、行为和意志等不同程度的活动障碍。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以及危重疑难病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亦在逐步增高[1],且心胸外科手术创伤大、耗时长,使得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远高于一般手术。该并发症可不同程度地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术后病死率,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影响患者预后。我科于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对33例心脏疾病患者实施心脏体外循环术治疗,术后通过实施护理干预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我院行体外循环术的心脏疾病患者63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33例;年龄年龄4.5―71岁,平均年龄(44±12)岁;其中心瓣膜置换术35例,冠状动脉搭桥术12例,先天性心脏病10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6例;将本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包括观察组33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史、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性不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特殊护理干预,包括:(1)进行精神状态检查以对患者的认知功能、焦虑或抑郁程度进行评价;(2)对出现过分焦虑状态或者既往有心理障碍史的患者进行心理咨询、及时沟通等心理干预;(3)对焦虑或抑郁情况严重者可给予对症的抗焦虑、镇静药物治疗,以保证充足的睡眠;(4)积极改善患者心功能状态并治疗病发症,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的精神障碍状况。

1.3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且P

2结果

术后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精神障碍,观察组有1例,两组患者精神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性显著(P

3讨论

随着体外循环和心脏血管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心脏手术后严重呼吸和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明显下降,但术后并发精神障碍仍时有发生,成为心脏体外循环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 。

3.1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原因

3.1.1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特征及精神心理等[2]。研究发现60岁以上患者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为年轻人的4倍以上,中年人远期精神改变较老年人显著减少。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各个脏器生理功能发生退行性改变,大脑功能降低,对手术的应激能力下降,而且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这些都增加了术后发生精神障碍的危险性。手术前多数患者有精神紧张、焦虑、夜间失眠等情感反应,这些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可诱发或加重术后精神功能异常。另外患者术后身体虚弱、伤口疼痛以及各种设备仪器的刺激和影响,都使得处于强迫卧位的患者产生烦躁、焦虑、恐惧心理,导致睡眠不佳,进而影响精神状态。术前存在诸如肝病、肾病、肺病以及内分泌疾病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即可引起神经递质紊乱、高血糖等变化,加之术后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更易诱发术后精神紊乱。

3.1.2手术因素 近来研究表明手术时间越长,创伤越大,体外循环时间越长,则患者术后出现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越高。体外循环过程中引起微梗塞的栓子有操作中进入循环的气栓,手术中脱落的动脉粥样斑块、组织碎片,脂肪颗粒以及循环管路的附壁颗粒等。体外循环时间越长血细胞破坏程度越重,血液的携氧能力越弱,越易引起脑组织缺氧,引发精神障碍。

3.1.3 其他因素 手术麻醉过程中对人工呼吸的调控不当导致的通气不足或通气过度,均可导致脑供氧或供血不足引起代谢障碍,从而引发精神障碍。另外如果麻醉深浅控制不当,以及术后抗生素等治疗药物选用不当,均可导致患者出现精神障碍。

3.2心脏术后精神障碍护理策略

3.2.1术前护理 术前多与患者交流,解答患者的疑问,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方法以及术后常规的治疗方法,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因精神紧张出现失眠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抗焦虑、镇静等药物保证睡眠,并注意保证营养的供给,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应激能力,

3.2.2术中护理 术中以低温(26~30℃)行脑保护,积极控制血糖在3.5~7.5 mmol/L[3],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及时发现并纠正术中水电解质紊乱和缺氧状态。

3.2.3术后护理

患者麻醉清醒后要耐心向患者介绍手术完成情况及目前所处的环境,进行各项操作前向患者作好解释,了解患者所想,解除患者的疑虑,条件允许时可让家属探视,减轻患者的孤独感。教会患者减轻疼痛的自护方法,如咳嗽时双手向中央挤压伤口等,对疼痛不能耐受的患者在明确原因后可遵医嘱给予止痛剂。对疼痛的有效控制能减轻患者焦虑,改善患者睡眠。合理安排治疗措施,减少对患者的干扰。同时避免灯光直射患者。

术后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谵妄、和抑郁、焦虑。对谵妄的患者护理人员应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患者存在暴力倾向应用床档或约束带以保护患者安全,如患者产生幻觉,应不断告诉患者真实的状态,帮助患者认清现实;对抑郁患者要特别注意防止暴力行为的发生,抑郁有昼重晚轻的特点,早醒时抑郁情绪最重,护理人员应以温和接受的态度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对焦虑患者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表达不愉快的感受,共同探讨应对的方法。以上症状当通过护理无明显缓解时应及时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控制症状。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血气、尿量及生化指标等,及时发现可能导致术后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

综上所述,心脏术后精神障碍的发生是个体、环境、手术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不能完全避免,但护理者可以通过术前心理干预、改善监护室环境、缩短手术时间及药物治疗等方式减少它的发生率,减轻它的症状,从而加速患者康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王志萍,曾因明.术后精神障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2003,24(1):10.

[2] 刘文亮,喻风雷,刘哲宁.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精神障碍(附38例报告)[J].中国医师杂志,2003,5(1O):1374.

第9篇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精神障碍;脑电图

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部分病例可因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或唯一症状而就诊于精神科,易误诊为功能性精神疾病及其他以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的脑病。本文拟通过对我院近年确诊的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56例病毒性脑炎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患者为驻马店市精神病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病例,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10~70岁,平均(28±6)岁。临床诊断依据:①急性或亚急性发病;②部分病例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腹泻史;③根据病史、局限和弥漫性脑损害症状和体征、脑电图、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结果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并排除细菌性、结核性及真菌性等特殊病因的炎症;④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1]。

1.2 临床表现 均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38例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或腹泻史,口周疱疹5例,牙痛1例,淋雨史2例,精神刺激5例,原因不详5例。①精神症状:本文56例病例首发症状均以精神行为异常为主,精神检查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缄默少语和表情呆滞14例;兴奋话多.冲动伤人12例;木僵状态6例;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嫉妒妄想和夸大妄想26例;幻视、幻听等感知障碍17例;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计算力差、定向力不完整等智力障碍13例;行为紊乱、怪异、幼稚和摸索动作12例;②神经系统表现:本组病例神经系统损害与精神症状同时或迟于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23例,癫痫发作14例,口周及四肢不自主运动16例,脑膜刺激4例,颅神经损害9例,肢体瘫痪1例,出汗及面色潮红3例,病理征阳性19例。

1.3 辅助检查结果 患者入院后均行脑脊液、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结果脑脊液检查异常32例(57.14%),表现压力增高者(200~250 mmH2O)7例,白细胞数增多者(10~78/mm.3)15例,均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蛋白质升高者(500~1000 mg/ml)12例,糖和氯化物均正常。脑电图检查异常者52例(92.86%),大部分表现为弥漫性中高波幅慢波或慢波背景上出现局灶性尖波、棘波或棘漫综合波,多以单(双)侧颞额叶异常为主。头颅CT检查异常12例(21.43%),额颞叶低密度灶8例,顶叶枕叶病灶4例。脑电图检查异常率明显高于脑脊液、头颅CT(P均

1.4 治疗与预后 入院后拟诊病毒性脑炎后给予降颅压、抗病毒药物阿昔洛韦(10 mg/kg每8小时1次,14~21 d)治疗,有的患者同时合并糖皮质激素治疗。精神症状应用奥氮平、利培酮、氟哌啶醇等药物。继发癫痫者合并抗癫痫药物,防治并发症。疗效:痊愈34例(60.7%),好转14例(25%),自动出院4例,死亡4例。

2 讨论

病毒性脑炎国内最早报道见于1957年,发现约2/3以上轻重不等的精神障碍,其中1/3的患者以精神分裂样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精神症状可见于病程的各个时期,易与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癔症混淆。

病毒性脑炎是病毒直接侵犯脑细胞,导致病变脑组织水肿、坏死、软化等病理改变。通常是在人体免疫力降低的情况下外界病毒侵入或潜伏病毒激活所致,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可侵犯脑叶的每一部分,额叶损害可导致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呆滞、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思维和综合智力下降等智能障碍和人格改变。颞叶损害可出现以情感障碍为主的精神症状。边缘系统损害可表现为情绪不稳、记忆力丧失、行为怪异和智能障碍。因此了解病毒性脑炎引起的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本组疾病临床特点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病前有感染史,均以精神运动抑制或精神运动兴奋为首发,多伴有严重的智能减退、癫痫发作和意识障碍,而肢体瘫痪程度较轻,病理征阳性多见,此类患者符合脑器质病变引起的精神障碍。因此提醒临床医师遇有不明原因的突发性精神异常或伴有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表现者应注意与病毒性脑炎加以鉴别,以免误诊。

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是有重要价值的,能客观及时的反应出脑细胞即时功能,其改变极其灵敏。文献报道凡病毒性脑炎的急性期和亚急性期,均可见到明显广泛的慢波化,尤其额、顶区[2]。CT对脑炎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在初期,脑组织结构改变不明显,而神经细胞受病毒感染发生功能性改变。因此脑炎早期CT正常时并不能完全排除本病的存在。本资料患者均行脑电图检查,异常率达92.86%,明显高于头颅及脑脊液检查,与文献报道一致 [3], 也提醒临床医师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诊断反面有重要价值。

在治疗反面,既要对因治疗,又要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首选阿昔洛韦针,常用剂量10 mg/kg,每8小时1次,连续2~3周,防止复发,同时合并抗精神病药物及抗癫痫药物。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少数患者残留智能障碍与额颞叶受损有关,与功能性精神病不同。

总之,在临床实践别是精神科医生一定要重视病史的采集,前驱症状询问要详细,特别是早期意识障碍识别,神经系统详细认真体格检查,尽早反复查脑电图、脑脊液、头颅CT等辅助检查,及时有效抗病毒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及抗癫痫药物治疗是减少误诊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