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9:21
导语:在财务管理与会计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4-027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财务管理在企业运作中的重要性也日益显现。各高校除了将财务管理定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核心课程外,还在部分非会计专业,尤其是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中开设财务管理课程。由于非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有其特殊性,我们有必要专门对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工作进行探讨。
一、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的现状与特殊性
(一)教学双方
为优先保障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质量,各高校配备给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的师资通常相对薄弱。教师从事财务管理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由于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同,教师对非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也缺乏了解,不易进行针对性教学。
同时,非会计专业的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兴趣度和重视度也有较大分化。部分同学对财务管理课程有很大兴趣,甚至将财务管理当作将来考研的专业。部分同学对财务管理有一定的兴趣,一旦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较为贴近并容易理解,其学习的兴趣较大,而一旦内容中理论部分较多或理解困难,则出现畏难退缩情绪。还有部分同学认为财务管理与本专业工作关系并不大,修这门课程只是为了获取学分,敷衍了事。
(二)教学安排
1.教学目标
非会计专业的学生与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就业方向上有很大区别。他们将来的从事的大多不是财会类岗位。如果仅作为非财务类普通职员,他们直接参与财务管理活动、进行财务管理决策的机会并不多。
对非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主要面向学生升为单位管理人员后决策所用,同时兼顾学生个人理财。对他们的教学,应弱化财务理论,强调财务知识运用,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2.课程属性与学时
财务管理通常有两种教学模式。
一种模式是将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原理等课程一样设置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平台课程,按专业不同分别为设为必修或选修。不同专业统一要求统一考核,并在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设置其他课程,如高级财务管理予以补充。常见学时设置为48学时。另一种模式是按专业分别设置课程属性与学时。如笔者所在单位就将财务管理课程设置为财务管理A、财务管理B和财务管理C三个层次。会计学专业适用财务管理A,必修,56学时;工商管理专业适用财务管理B,必修,48学时;信息管理专业适用财务管理C,选修,32学时。
3.先修课程
非会计专业往往只在财务管理课程之前开设会计学原理一门会计类学科平台课程。会计专业中作为财务管理先修课程的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经济法、税法等课程在非会计专业中均未开设。虽然财务管理对其他课程的依赖度较小,但如先修课程缺失,仍会给授课带来一定的不便。
4.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
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的教材要么选择与会计专业相同的教材并舍弃部分次要章节,要么直接选择非会计专业专用财务管理教材。但专门为非会计专业编写的财务管理教材较少,选择余地并不大。
虽然视编者的不同,有的教材会对财务预算、财务控制等财务方法进行介绍,有的教材会对集团公司财务、并购财务、国际财务管理等特殊领域财务进行介绍,但各版本教材几乎都包括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价值观念、财务管理活动(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和财务评价。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往往将上述三个基本部分作为教学内容。
二、对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的思考
(一)与会计专业分层次教学
笔者认为,虽然通过另设课程的方式可以对财会和非财会专业的财务管理学习进行区分,但由于不同专业的先行课程设置不同以及工作需求不同,分层教学的思路还是值得肯定的。
因材施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会计专业和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财务管理的目的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将来对财务管理的应用需求也不同,教学要求必然会有较大差别。如果将财务管理课程进行学,一方面,会计学专业的同学受到学时、标准化试题等所限,不能够进行较为深入的学习;另一方面,非会计专业的同学也得接受相对较多的财务理论学习,增加了学习难度,降低了学习兴趣,也减弱了学习财务管理的实用性。
分层教学模式则较为灵活,不仅能够兼顾财会专业与非财会专业的不同学习背景和学习要求,对非财会专业的学生来说,更可以在缩小教学范围的基础上,以更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提高财务管理的应用能力。
首先,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从思想意识上重视非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教学,充分准备,认真设计教学环节。
其次,教师还应该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虽然作为专业教师,本身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但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更新,其教学内容必然是陈旧滞后的。这样教出的学生很难应对激烈的社会竞争。
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读得懂、教得会。教师要通过自身教学积累,不断借鉴、总结教学经验。同时,教师还应在课堂与课下积极与学生沟通,熟悉学生所在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案。
(二)提高学生的重视度与学习能力
要改进教学效果,还得提升学生内心需求,激发学习内在动机,让他们真正意识到学习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意义。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对财务管理的兴趣,以提高学生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生活的需要,具体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相结合
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分层教学的前提下,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有一定的选择权。教师可以在教学内容选择上适度与其专业结合,体现专业特色,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比如针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教他们用Excel作为工具进行财务决策和分析;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在讲授过程中补充财务、会计术语的英文表达;针对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财务预算部分的教学时长等。
2.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教学上还可以更多地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比如在讲资金的时间价值时,可以用房贷计算、租金计算等案例。在对外投资部分,可以适当补充证券投资的基础知识。此外,非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并没有报表分析,可以在财务管理的财务分析部分增加讲授时间,选择某上市公司的年报数据带领学生分析,以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及时引入网络或报刊杂志上的热点事件,引导学生阅读并尝试用财务管理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可将学生分为数组,把案例内容与案例思考题提前发给学生,学生课后小组讨论,并由教师随机抽人对小组讨论进行总结发言。
3.专用教材与开放资源相结合
非会计专业的财务管理学时通常很少。有限时间里如何既完成财务管理基本教学内容,又尽量多地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是横亘在教师面前的难题。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专用教材与开放资源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在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中使用专用教材,以使得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更适合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网站、论坛等开放资源,向课后要时间,增加信息量。
4.课堂教学与学生科技活动相结合
“挑战杯”等大学生科技活动常常涉及项目可行性决策、财务评价等。在对非会计专业同学进行财务管理教学时,可以分别在投资决策和财务分析部分引入某小组的“挑战杯”项目作为案例。既使所学知识点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也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实际运用能力。
三、结语
笔者在此只是结合自己在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中的体会谈了自己的想法。非会计专业财务管理教学工作的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大家献计献策的过程。
参考文献:
(一)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的冲突
高职院校一般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财务管理专业立足于会计,高于会计,对专业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又需要很强的操作能力。然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制定以职业为导向,突出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操作性很强,大量减少理论课程课时,削弱了财务会计理论。财务管理专业由于其独特性,需要在融会贯通财务知识的基础上,运用一部分金融、法律和管理的知识。因此,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需要与会计专业的学生考取相同的资格证书,导致一部分高职院校完全借鉴会计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财务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相比于会计专业广泛而薄弱,高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会计初级技术职称的通过率低于会计专业。一些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但仍然难以提高资格证书的通过率,以及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试要求之间的冲突
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最近几年兴起,课程设置受会计教育体制的影响。会计专业历史悠久,专业课程科目较多,各课程之间的知识存在交叉重复,导致课堂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资格考试的知识点分散在各专业课程之中,需要学生对平时的课程进行提炼,甚至花费更多的时间重新自学专业资格考试的教材,或者报名参加各种考证培训,导致教育资源和学生精力的双重浪费。
(三)高职教育目标与会计资格考试能力要求之间的冲突
面对快速的国际化进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对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会计准则的国际接轨,引进国外的各种专业技能考试,同时一些权威的资格考试(ACCA、CFA等)是全英文的教材和考试形式,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和清晰阐述观点的能力。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对较弱,更是增加了考证的难度。其次,一些高难度的资格考试周期较长,需要采取阶段性的课程设置。例如,注册会计师分为专业课程和综合课程两个阶段,专业课程的周期最长是5年,综合阶段增加了英语的测试。同时,全程采用计算机考试,使课程体系需要融合职业道德、会计、商业、金融、管理、税务、计算机等方面的最新发展,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考虑更加长远的规划。
二、会计类资格考试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
财务管理是会计学科的延伸和发展,以“厚基础、宽口径”的优势很快受到用人单位的追捧,就业率超过相对成熟的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相对独立学科,各种会计类职业资格考试这只“无形的手”,对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产生巨大冲击,成为影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风向标。因此,如何将考证与财务管理职能设置课程体系融合又不影响人才培养目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一)分阶段的课程设置,实现课程与职业证书无缝对接
为提高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财会类专业,把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上岗证)作为取得毕业证的必要前提,把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考试作为能力目标考核。采取分阶段的课程设置,既给学生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培养学生的学习与研究能力、实践能力。第一阶段:基础阶段,突出会计基础知识的原理和精髓服务于会计上岗证的考试;第二阶段:拔高阶段,自编教材揉合资格考试内容,增加对会计准则中实务操作的解释,开设《初级财务会计》、《税法》、《经济法》等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第三阶段:可持续发展阶段,通过会计综合实训和企业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以财务管理能力框架为指导,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依据,提高教育质量
会计与财务管理工作是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就业渠道广泛,主要是中小企业的财务部门,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等中介机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财会专业已成为经济管理工作的核心,需求不同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如何培养具有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和处理、分析数据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应成为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集合行业(企业)实际用人单位、全国高校商学院联盟等共同探讨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问题,构建财务管理专业的胜任能力体系,优化教育体系。同时,指导学生学习人才培养方案,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学习目标。
(三)探索科学的、有效的财务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论文摘要】当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对会计人才培养的作用已被社会、学生甚至是教师广泛质疑,有些学校《经济法》课程的地位已被明显弱化。针对这些实际现象,结合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素质和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会计从业职业资格的获取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经济法》课程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现代市场经济社会的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经济法律的规范和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法律特别是经济法律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我国许多高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设置《经济法》课程,教育部高教司还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工商管理、会计、物流管理等专业)八门核心课程之一。然而,由于《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和相对独立性,《经济法》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重视,有人甚至对其地位和作用产生质疑,具体表现在:
1.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其法律规范主要涉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其适用的主体是国家各级经济管理机关,适用的目的主要是宏观战略上的经济调控。而会计活动是真实记录单位发生的各项业务,为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活动具有微观性和较强的技术性,在很多企业和会计从业人员看来,经济法是抽象的,甚至是空洞的,与会计专业联系不大。
2.由于现有的《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多以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市场运行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与会计专业的其它专业课程缺乏联系,也没有体现会计职业领域的基本职业活动,似乎与会计主管、出纳、记账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操作员、税务会计和总账会计等岗位工作没有联系,因此,学生普遍认为《经济法》对会计专业技能培养和今后从事的会计工作帮助不大。
3.由于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授课教师多为“两课”或法律专业出身,教师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不是很了解,因此也就必然地对《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目标不明确,所以,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很难将《经济法》课程教学融入会计专业人才技能培养之中,致使学生认为《经济法》课程仅是一门法律课程,与专业学习联系不大。
4.由于《经济法》课程不如专业课程与会计职业所对应的岗位的工作任务联系紧密,因此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会计专业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被边缘化。有些学校在确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时没有将经济法置于核心课程之列,有的甚至还压缩其课时,降低其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二、《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极其重要性
1.培养和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法律意识是人们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心理、知识、思想和观点的总称;意识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法律意识,就会有什么样的法律行为,具备了一定的法律意识,在相应的经济活动中,人们就会自觉地遵守法律的规定,否则就可能违反法律,甚至主动违法。现代社会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由于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断下降,加上高职院校法律教育极其薄弱,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普遍较低,主要表现在法律知识不够丰富、法律意识不够健全、法律实践能力较弱等。而目前会计行业存在着的假账泛滥、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执法环境差等现实则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不仅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而且还要求其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因此,要使会计专业学生成为知法、懂法、用法的高级专门人才,实现会计人才全面发展,就必须强化《经济法》课程在会计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地位,加大《经济法》课程教育教学的力度。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强化学生的法律责任,使学生在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会计工作时意识到法律赋予会计人员的权限及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经济法》课程对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培养发挥着核心作用。2.对会计职业专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帮助和影响。目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所教授的内容如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税收法律制度、票据法等法律规定与会计专业其他专业课程以及会计岗位工作存在着诸多联系和衔接,对学生会计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①公司法对公司财务会计作出了明确要求和规范。公司是社会经济活动中,根据公司法设立的,以股权为纽带,以权益与责任相对等的社会经济组织。任何经济组织都存在资金的运作,都离不开财务管理活动,同时公司制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在遵循一般财务制度、会计准则的前提下,还要遵循公司法设定的财务规范。公司法除了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一般要求。如公司应当依法建立本公司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司应当在每一会计年度终了时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公司应当向聘用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真实、完整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他会计资料,不得拒绝、隐匿、谎报;公司除法定的会计账簿外,不得另立会计账簿,对公司资产,不得以任何个人名义开立账户存储。
公司法还对公司税后利润的分配、公司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和用途、公司清算过程中的财务处理以及公司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虚假财务信息、非法转移公司资产等方面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等作出了具体规定,这些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公司会计岗位工作、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公司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帮助。②企业经济合同对企业会计影响最为广泛,它决定企业产品销售、材料购进,固定资产的购置等。购销合同中的相关条款是企业购销活动的法律保障,确保了企业材料购进的顺利和产品销售渠道的顺畅。借款合同深刻影响企业筹资活动和对外投资活动。企业的每份合同的履行事关企业会计工作。要准确对单位的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经济活动连续地、完整地、系统地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以提供真实的财务信息,会计工作人员必须理解和读懂合同的条款内容。合同法的学习与今后会计工作息息相关。③票据法规范了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金融机构间的票据结算业务,票据法对支票、汇票和本票的使用范围和运用程序、对票据的出票、背书、贴现、承兑、付款、质押等环节有明确规定。会计中应收票据和应付票据核算,决定了企业经营性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影响着企业资产的购进和产品的销售活动。票据结算不等同于现金结算,其法律关系的复杂性和法律责任的可传递性,决定这一结算方法十分复杂,要运用好这一结算方式,必须熟悉票据法。④税收是国家的经济命脉,是调控经济的手段,是社会财富的第一次分配,是企业的社会义务。税法与会计是站在不同利益主体上的两种经济行为,税法维护的是国家利益,会计维护的是企业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税法与会计既统一又相互冲突,在法律效力上税法大于会计,也体现了国家利益大于个体利益。税收筹划是在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间找到相互接受的平衡点。会计中的应交税金体现的是国家债权,在企业清算中排在所有债权人之前,已交税金反映了企业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大小,也反映了国家利益在企业收益中的比重。同时税赋大小,反映了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对国家的贡献能力,决定着国家资金的投向和资源的分配份额,同时深刻影响企业的收益能力、偿债能力和企业投资主体的积极性。⑤破产法从程序上规定了公司破产条件、破产债权申报、破产财产处置和破产责任认定等。破产会计从接管被破产企业起,充当管家的角色,从清理资产、核定债权、制定清算方案,到最后对破产财产的处置均进行全程核算;在处置破产财产时,必须遵循一定顺序,首先考虑破产企业职工利益,其次是国家利益(税收),最后是债权人的利益。破产会计的整个工作要按受人民法院和债权人会议的监督。另外,国有资产管理法对国有资产持股的公司制企业的会计核算的相关规定,房地产管理法对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商品房销售条件、销售方式、定价模式、预售房款的使用范围以及会计核算的规定以及担保法规定的抵押和质押等担保方式等对相关工作岗位的会计核算工作也有着重要影响。
3.服务于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考试,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就业上岗、职称晋升都需要资格证书,自1990年开始,我国会计人才的入门及不同层级会计人才的选拔实行会计职业资格考试制度;不论会计人员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还是取得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职称资格证,《经济法》课程的内容始终是上述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只是在不同层级的资格考试中,《经济法》考试的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同罢了。我国《会计法》规定:国家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为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会计人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普遍都在施行“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人才培养制度,学生的专业学习中除取得学校学历证书外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证书才能毕业。《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顺利毕业、通过会计从业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学生毕业后取得会计职称资格,实现会计人才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4.服务于就业创业教育,促进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就业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必要的经济法律知识是就业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目前,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高职毕业生法律知识欠缺,肤浅,对就业或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法律问题茫然无措。而《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为学生毕业后就业甚至创业提供许多经济法律支持。如,学生学习了《经济法》课程中的劳动合同法,就较容易识别就业市场中出现的企业巧立名目滥收费用、不签劳动合同、长期试用、就业歧视等违法行为,在发生劳动争议时懂得选择维护自己的权利的较为高效的方式和途径。如学生学习了企业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劳动法律制度和市场运行法律制度后,学生毕业后创办企业就能够选择适合自己创业特点的企业形式,熟悉企业设立的程序,并能自己准备设立公司的相关法律文件,在企业运行中,能够依法雇佣职员、签订劳动合同和经济合同以及合理地开展市场竞争等。所以在就业和创业教育中强化《经济法》课程相关内容的教育既是学校保护毕业生合法权益,为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法律服务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职业教育人本性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2]周书灵.论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j].宿州学院学报,2006,(2)137-138.
关键词: 技工学校会计专业 课程设置 体会
大学毕业到技工学校财会部任教已有五年,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对技工学校会计的专业课程设置产生了一些想法,现把这些体会以文字记录下来,旨在与同行共同探讨、共同切磋。
一、构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框架
首先,根据专业特点、就业和考证需要、学校实际与学生实情构建专业课程框架。专业基础课以《基础会计》为主,专业课以《企业财务会计》为主,再配予《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出纳实务》、《税收基础》、《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这几门课程,形成专业主干课程框架。目前,大部分技工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框架基本如此,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以下几门课程:《商业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基础》与《电子商务》等,增加的这几门课程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确实重要,但是因学生在校期间只有两年,总课时量有限,加上技校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增设这些课程势必减少主干课程的课时量,课时量不足又会影响到学生对主干课程的掌握程度,同时影响学生学习这些专业课程的效果。
我认为针对技校目前实情,这些增加的课程可作为提高班的提高课程(第一学年结束后,可结合学生实际,分出提高班);或作为选修课程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修;或通过处理教材的做法把其内容增加到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中,比如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增加《商业会计》课程的重点内容,如商品进销存的核算,而不必单独开设《商业会计》课程。
二、增加主干课程课时量
1.增加《基础会计》这门专业基础课程的课时量。一般,这门课程的参考课时量为90学时,但是大多数技校学生学习基础差、底子薄,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结合生源实际,作为主干课程、专业入门课程及考证课程的《基础会计》,90学时是不够的,至少得有120学时,如课时允许,甚至可考虑增加到160学时,并把模块实训也放在第一学期由授课教师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基础会计》课程一般是放在第一学期授课,有些技校该门课程课时量为每周6节,刨去学生军训及节假日放假时间,实际授课时间只有14周,也就是总课时量只有84学时。针对学校实际,课时量偏少,技校学生底子薄,得加大课时量,简单反复地讲解训练,尤其是要在第一学期结合模拟实训,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并且因为其为考证课程,又得加大答题能力训练力度。这一切,都需要增加课时量。
2.增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课时量。大部分技校将该门课程放在第二学期授课,课时量一般为每周4节,实际授课时间约16周,总课时量约为64学时。可考虑增加到每周6节,总课时量为96学时。原因之一是《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这门课程中所涉及的“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支付结算办法”、“银行账户管理办法”及“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内容不仅指导着学生今后的工作,而且属于考证范围,得加大学生答题能力的训练力度。2011年,我省会计证考证采用无纸化考试,考题随机形成,难度加大,考生通过率低,而该证又限制着学生的上岗就业,重要程度就显而易见了。
其他课程,比如《企业财务会计》这门专业主干课程也得增加课时量。《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是继《基础会计》课程之后开设的会计专业主干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能力,更为《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那么在课时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这些主干课程的课时,只能减少其他专业课程课时甚至是停开其他专业课程,或是只能通过上文所谈的一些途径来解决。
停开了其他专业课程,比如《商业会计》、《财务管理》、《统计学基础》等课程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呢?我认为,在课时有限而且学生接受能力又弱的情况下,重点保证主干课程,效果可能更好。
三、结合地区就业实际确定专业课程授课内容重点
比如,在服务行业发达的地区,如果不开设《商业会计》这门课程,那么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程中可结合有关章节内容,重点讲解商品流通企业和旅游酒店业会计核算特点。在《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中“模拟企业”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商业企业、旅游酒店业等。
再比如,《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可以“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支付结算办法”等这些与实际工作息息相关的内容作为重点。当然,重点内容一旦经过讨论确定,就需列入教学计划,使执行明确可行,不因为课程由不同的教师讲授而造成授课重点内容不一致的问题。
四、增加办公自动化方面课程课时
如机房工位允许,可增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会计专业可侧重于办公自动化内容教学,如打字速度的提高、“Word”文档制作及“Excel”电子表格的运用。学校教务部门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可根据学生就业需要及专业实际,确定重点教学内容,并制定出适合的达标测试量等。
五、结合专业特点确定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
如会计专业,语文课程可侧重于对学生口头语言表达的训练,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一些好的文章,提高学生的理解沟通能力等;英语课程可侧重于日常用语听说能力的训练,而不是注重语法等理论知识的灌输。当然,这些需由基础教学部老师来研究确定。
六、文体方面课程不能删除
目前,有些技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专业课程,删除了文体方面的课程,比如《音乐》和《体育》课程,我认为如条件允许,技校文体方面的课程不能删除。音乐课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激情,陶冶学生的情操;体育课可以强生健体,消除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并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文体方面课程的学习,能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与专业课程学习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效率。
[关键词] 会计电算化; 高校; 教学; 问题; 对策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及其他管理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复合型学科。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有30年的时间,已经成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许多学校还把它发展成为较为独立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这对于30年前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来说,无疑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世界各国的管理信息化正在飞速发展,会计电算化教学滞后于实际应用的矛盾也正日益突出。笔者依据参与会计软件的开发、咨询及实施实践,结合实际教学状况,分析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1会计电算化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各高校采用的会计电算化教材,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品种各样,几乎看不到被广泛采用的统一版本。这表明在会计电算化教材的编写与采用方面大家仍未达成共识,从而使该课程缺乏一个相对稳定的教材。有的教材把会计电算化教学与会计软件开发混为一谈,在教材内容中存在大量的程序代码,几乎将一本会计电算化教材编成一本会计软件开发指南,这不仅给教师教学带来困难,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有的教材只单纯参照某个软件的操作使用手册,将使用步骤逐一列示,再配上一些界面的截图,这样的教材充其量也就是软件上都附有的“使用帮助”的一个翻版。绝大多数教材中的很多内容早已过时,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质量和积极性。
鉴于当前情形,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各学校在会计电算化的教材建设上应尽可能地加强交流,集思广益。会计电算化教材应尽可能涵盖以下基本内容:
(1) 会计电算化概论:主要论述我国会计电算化的起源、目标、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
(2) 商品化会计软件及其应用:论述商品化会计软件的概念、国内外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基本情况及其比较;进行单位实现会计电算化的条件分析,讨论用户应如何优选商品化会计软件;围绕商品化会计软件的组织应用,结合一两个商品化会计软件讲述如何安装和初始化、如何试运行、如何“甩账”和正式运行。(3) 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论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维护的概念、分类、必要性;分别讨论会计电算化硬件系统维护和软件系统维护的概念、内容、特点、方法,讲述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技术并介绍若干维护工具。
(4) 会计电算化控制和管理:阐述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概念、分类、必要性;分别论述会计软件自身管理、会计电算化微观管理(注重对会计电算化制度设计的论述)、会计电算化宏观管理、会计电算化安全管理与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进行会计电算化成本效益分析;探讨在电算化条件下怎样实施和完成会计分析、监督、管理和协调等工作。
(5)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原理:主要介绍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的基本原理、步骤、方法,详细论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分析技术、设计技术、实现技术以及开发过程中的组织问题。
(6) 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发实例:在重点讲解若干功能模块的分析、设计和编程的基础上,以实际案例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使之能够触类旁通。
(7) excel与会计分析:重点讲解如何利用excel建立会计管理和分析模型,实现会计数据分析的“自动化”。
(8) 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有关问题:在对中外有关会计电算化问题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述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方向、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层次性以及与电算化审计同步发展等问题;分别介绍电算化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支持系统以及会计改革如何适应电算化发展的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会计电算化创新。
2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一些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一般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课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对于会计电算化这样一门会计管理与计算机高度结合的学科来讲,计算机学科方面的支撑基础相对过于薄弱。要使会计专业的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好相关的信息技术,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本领,单靠这几门课程是远不够的。考察企业实际工作的需要,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应该加强信息技术类课程,建议在保留前述3门课程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小型数据库access,大型数据库sql server)、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课程。尽可能地保证每学期有一门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以此加强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认识及操作水平,唯此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
此外,在目前的会计专业课程中,还普遍存在计算机内容与会计内容相脱离,形成“两张皮”的现象。一方面,计算机类课程在教学上与会计专业内容完全分离。由于讲授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大多是计算机科班出身,会计专业知识相对贫乏,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技术融会贯通,合二为一,从而导致学生缺乏理解计算机技术对会计专业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除会计电算化这一门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会计专业课程外,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然而,大多数会计专业课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都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方法,由于教师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在课堂上不能补充讲授与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从而使课程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缺乏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既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实际需要,同时也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解决方案有两种:一是由各相关课程的专业教师(如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财务分析等课程的教师),利用每学期授课的适当时间,给学生补充讲授相应的计算机内容。二是由会计电算化教师增加相应教学内容,但这就必然要求较多的课时,而且也要求会计电算化教师一人同时准备多门课程内容。二者各有利弊,各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折中解决办法。
3会计电算化课程实验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各学校会计专业一般都比较重视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大多建有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室并配备专门的实验指导老师,而会计电算化的模拟实验普遍没有受到重视,有些学校虽然建有会计电算化的专用实验室,方便了学生上机练习,但在管理上还有待改进完善,实验室还没有发挥其足够的功效,而有些学校更是连个专门的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室都还没有。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对会计软件不能较好理解与使用的情况很常见,有的同学连一些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更不要提开发、设计、管理和维护了。会计电算化实验应该包括教学实验和毕业实习两部分内容,教学实验应围绕教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来组织,平时的实验教学注重能力和基础知识的掌握,毕业实习则应在把握和分析会计电算化实际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对那些在教学环节被忽略或应该给予重视而没有重视的部分,特别要注意拾遗补缺,把毕业实习既作为岗前培训的重要环节,又作为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延续。
在实验和实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针对学生所不懂的问题、疑难问题、重点问题或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力争讲清、讲透,让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获益,掌握解决同类问题的思路。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断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目前各高校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4种:一是验证式实验教学。即学生按实验教程或指导书中给定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最终验证性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或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一般只要求学生能够对实验现象或结果能够有所认识就“过关”了,实验过程也容易进行组织,可以使学生对整个实验的过程获得一些感性的认识或体验。这是目前各高校基本都在采用的做法。二是模仿式实验教学。即学生按照具有参考性质的实验内容,对实验资料进行实验加工,以达到课程所要求的实验结果,并观察、分析、研究实验过程或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要求较高,要求学生部分掌握实验结果及方法,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技能。三是探索式实验教学。即按照教材内容,对学生不指定实验步骤,也不给定实验内容,而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要求和企业的资料,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构造实验内容,从而获得某种所要求的实验现象或实验结果,这种形式的实验对学生的分析问题及综合设计能力有了相当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实验设计,并具有较高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对协调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有较好的把握,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四是开放式实验教学。即学生可以不受具体教学内容的限制,自行选定所开发的实验项目,独立或合作设计调试和运行实验系统,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自修能力和创造能力。
4会计电算化课师资培训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与会计软件业的迅速发展相比,电算化的教学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知识更新太慢、实践技能不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长期以来,大家对会计专业课程的普遍认识是理论性强,变化缓慢,通过授课教师的潜心自学就已足够完成“充电”任务。但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相关管理学理论等的不断发展,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也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以用友软件公司的产品为例,从ucdos下的账务处理系统、报表处理系统到windows下的相应系统;从单机版到网络版;从单一的账务核算系统到集核算、管理于一体的管理型软件系统;从单一的财务系统到集成化的erp系统,仅用了10年时间。再加上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高度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俱强的课程,对于一名称职的会计电算化教师来说,仅计算机方面就需要精通或掌握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编程等多方面内容。而这些内容发展、更新迅速,面对此种现状,会计电算化教师普遍感觉应接不暇、手足无措,仅凭教师自身潜心攻读书本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加大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的培训支持力度。可以定期让教师接受软件公司的培训,比如目前用友软件公司针对高校教师普遍推出的教师资格培训;或是让教师到相对先进的高校进行专业进修,也可以通过远程教学,或是让教师深入电算化水平好的企业进行考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实践技能与时俱进。
5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在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中应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方式(cai)和多媒体网络教学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会计教育采取新的教学和培养方法,将新的信息技术融入会计教学过程中。运用便捷实用的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利用计算机等信息处理技术讲解会计核算软件的操作与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技能,还可以扩展学生的会计知识领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学生在课堂上利用电子数据库与cd-rom软件、利用计算机模拟系统进行多方案的案例分析,借助远程网络或可视会议技术,上网学习或讨论,培养学生掌握互联网运用技能,可使学生获得各种课堂以外的信息,查询有关会计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更新自己在相关方面的知识。使用cai,可以传授新知识和新技能,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与技能,启发和促进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规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多媒体与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机遇。多媒体(multimedia)技术及网络(network)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完美结合所形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学(mcai)方式,集电视式的视频接收能力与计算机的交互能力于一体,具有强大的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和传播能力,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电算化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及应用技能,同时需要有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电算化教学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
主要参考文献
[1] 陆正飞. 关于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若干问题[j]. 会计研究,1999(3).
[2] 符刚,蒋远胜,钟秀玲. 浅析农业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j]. 现代农业科学,2008(3).
关键词:经济类非会计专业 会计课程设置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早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高等学历教育中,会计被赋予愈来愈重要的地位,1998年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将会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其他有关专业的主要课程,高校的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一直将会计学设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从事会计教学的教师不仅要承担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可能还包括不同学历种类、不同学历层灾的教学,特别是近些年高校扩招,教师的工作量增加较快,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和有限的学时内,使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学生学习掌握会计理论与方法,全面了解会计主体经济活动的资金运动,培育他们有效运用财会信息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理性导向经济决策的能力,确是有待深入探讨的教学研究课题。
一、非会计专业会计课程设置原则
从理论上说,非会计专业开展会计教育的动机一则是考虑到会计理论知识与财务会计工作实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即会计的普遍适用性;二则是基于不同学科内在逻辑联系而架构本学科知识结构完整性的需要。非会计专业开设会计课程实施会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期望学生通过学习会计课程,理解掌握会计这样一种价值信息核算技术,培养他们对经济数据的认知能力运用能力,拓展思维,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符合高等教育培养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培养目标,这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业人才”有明显差异。
非会计专业,根据学科方向、针对不同专业知识结构要求,一般开设2—4门会计课程,作为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学时学分有限,教学中不可能完全移植会计专业教学模式。
故课程设置应符合人才培养方向和教育目标的要求,结合专业特征,与专业要求相衔接,注意与其他课程的互补与渗透,突出教学重点,安排适中的会计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并采用与教学对象相协调的教学步骤与教学方法。
二、合理设置各门会计课程
在整个大学本科阶段,经济类非会计专业开设的会计课程一般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有的专业(如应用经济学科类的专业)还开设行业会计、财务报表分析等课程。各门课程之间注意有机衔接,每门课程安排适当的实验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延伸至实践或实践模拟,具体设置见下表:
三、优化教学思维与教学内容
从学科划分看,会计属管理学科,经济学是其基础,反过来会计又服务于经济学。在对非会计专业教授会计课程时,不能就会计将会计,特别是第一门会计课程——会计学,需要运用经济学等学科知识进行课程导人和会计专业知识点的讲述。会计学课程内容分三个层面:一是会计基础理论与会计方法;二是从企业成立、经营活动主体过程到财务成果核算及年终决算;三是会计信息加工程序。按学生理解能力,掌握循序渐进的三个关键点:会计对象;会计帐务处理;会计报表,逐步使学生学习掌握会计主体经济活动中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应的会计处理、理解并合理运用会计综合信息,并通过一定的实验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运用会计信息思考经济问题、理性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
在接下来一个学期开设的行业会计中,减少或删除会计基础理论和基础会计方法论部分,突出各专业相对应的行业要求,按不同行业特征安排教学内容。如金融专业开设的金融企业会计,重点在于金融行业主要业务核算,以及外币业务、长期投融资中的债券业务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外贸会计,重点在于商品流通核算、对外贸易业务核算、外币结算等。
财务管理课程划分三个部分:基础理论、财务主体理财环节、理财专题;对经济类非会计专业一般教学重点放在前两个部分,突出财务估价、资本成本资本结构、(长期)投融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财务管理课程的学习理解可能较难一点,教师注意掌控教学广度与深度,在基础理论与投融资部分可以安排章节论文,安排2个学时进行讲评,了解学生学习掌握情况,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财务知识,评析客观经济生活中的一般财务现象。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根据专业需要与经济动态安排专题讲座、实地观摩、模拟实验等,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做一些有关方面的问题研究。
会计报表分析课程注意与前面课特别是财务管理的衔接,对于将该课程作为主干专业课的经济类专业,比如金融专业,更要注意做一些铺垫与补充,除课程主体内容(会计信息分析方法论、单项分析与财务效率分析、上市公司综合财务分析)外,增加完全成本(制造成本)与变动成本比较、会计控制、会计法规、传统行业标准等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客观理解会计信息,正确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会计信息,在实验教学中,重点安排对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财务判断提出建议等内容,开展投资理财模拟实验,有条件的参与国家、地方和院校举办的模拟实验竞赛。在此需要说明一点:对于不开设会计报表分析课程且会计学课程中未曾展开报表分析的有关专业来说,可将报表基本分析理论与方法、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及其运用等内容安排到财务管理课程中。
四、改进并充实教学方法
会计本来是专业性强、知识结构逻辑严密、实务性强的专业,面对非会计专业学生,受学时少、教学条件短期内难以改观等制约,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采取灵活相应的教学方法,非常需要教师潜心策划、精心安排。
笔者认为传统的“粉笔+黑板”方式,利于老师掌控课堂教学节奏,演绎思维推理过程,逻辑关系清晰,关键知识点易于展开,仍不失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同时,现代多媒体课件教学,能够加大课堂容量,处理图、文、声、像,而且成熟的教学软件能够很好地演示会计学课程中的会计核算流程、账户体系图、账表、实物等内容,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活跃课堂气氛。在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教学软件系统的运用,可追踪资本市场行情,方便地演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
关键词:会计学;课程设置;问题;改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企业相继在中国成立,会计人员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适应这种需求,会计学专业也作为一热门专业相继在各层次的高校中开设。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本科院校共计844所,其中开设会计学专业的有531所,占总数的62.91%。但在目前,我国的本科会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还存在着诸多弊端,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不合理
在会计学的专业课程设置中,过多注重企业会计,而忽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教育。而就目前的会计就业方向来看,理财咨询、公务员越来越多地受到毕业生的青睐,尤其是近年来盛行的“公务员热”,各类学生都一头扎进公务员堆中。这一现实状况就与会计的教学产生了矛盾,企业会计课程(包括会计基础,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大约占整个会计专业教学的一半,而金融会计,预算会计等一般只在一个学期开设,无论从学时还是教材来看,都只能粗略的了解,这将导致从事理财金融领域或非盈利组织领域的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脱轨。
(二)课程设置重复
1、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
这三门课程的设置主旨是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进行学习,但正是由于这种渐进的关系,导致教材在编排上存在很多重复。
2、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
这三者存在着以管理会计为覆盖核心的大量重复现象,成本会计面向的是对企业的核算和管理,而管理会计对企业的全面管理就是从成本管理开始的,两者的交叉之处就在成本管理,在内容上包括成本预算、成本分析、标准成本会计、责任会计等;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对象都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二者在本量利分析、资金时间价值、资金需要量的预测等内容上都存在着重复。
3、税务会计与税法
很多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在税法之后又开设了税务会计,虽然税法是以介绍会计构成要素为主,税务会计是以解决纳税主体对涉税事项的会计核算为主,但两者涉及的是同一问题的两个阶段,将二者分割,不仅会给教学带来困扰,更会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三)缺乏实践性
在大学本科的教学中,多数高校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课程大多以模拟为主,只是对着电脑操作,根本没有身处办公室严谨工作的感觉。另一方面,学校与外界的联系较少,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参观学习的机会较少,以至于学生不了解业务流程,甚至会疑惑所学知识到底有多少可以用于实际,也就无法了解自己与社会需要的差距了;至于实习,一般高校都是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好多同学为了求职而放弃实习机会,实习一般只是流于形式。
(四)专业课设置时间滞后
现阶段,不少高校采用1+3或者2+2模式,开始阶段不细分专业,只学基础课程,虽然这种模式有其优势,但专业课程集中在大三学期开设不仅会破坏学生对专业的热情,更会加重大三学生的负担,大三阶段,很多学生面临考研或者工作的抉择,过重的课程负担不利于其自主安排时间。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畅想
(一)精简课程
在课程设置重复问题上,需要精简课程设计。就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而言,最好的方式是通过有关政府机构编写教材大纲,统一口径,确定各自范围:成本会计作为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基础,其应以成本的核算、成本报表、成本基础分析为核心;将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重复的专门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成本核算、成本预测、成本决策以及成本控制纳入管理会计;而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重复的资金需求量预测、货币时间价值以及长期投资决策分析等内容纳入财务管理。[1]
(二)强化实践
会计实践教学可以分为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是在会计专业实验室开展,包括手工实验和电算化实验,实验可以按课程设置分为成本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金融会计实验等,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会计核算的流程必须强化,让学生对整个会计业务流程有宏观的把握。[2]
(三)突出特色
基于我国开设会计专业高校众多但课程设置雷同的事实,笔者认为,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开展具有特色的会计课程体系。我国开设会计专业的高校可大致划分为四类:第一类,以清华、北大为首的国内顶尖学府,这类高校可以与西方、国际会计接轨,注重国际会计准则与外语课程的教育;第二类,开设会计专业的一般性综合大学,这些高校大多开设会计专业的时间不长,会计专业一般属于管理学院的小专业之一,这类高校可以强调学生的“厚基础”,要求学生更多地涉猎自然科学等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第三类,以东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为代表的、原隶属于财政部的国内重点财经类院校,这些高校一般开设历史较长,专业细分以及科研水平均处于国内前沿,这类高校可以立足科研,致力于会计准则的修订等专业性研究;第四类,以南京审计学院、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为代表的地方财经类院校,这些院校一般专升本时间不长,但是会计专业办学有一定基础,这类高校可以以实务教学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突出的实践能力。[3]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会计人员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为顺应时代的需求,高校必须改革现行课程设置体系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本科会计教育水平,培养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当然,会计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动态地寻求改革方案,提高会计教育整体水平。(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林丰岩,刘芳.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教学内容的融合与分离[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05)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64-02
高等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应该面向广大中小企业需求,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按照会计岗位群的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而高职会计专业要构建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就需要突破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形成以实现职业岗位能力为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新体系。该体系主要由理论教学、实践环节和素质培养三部分构成,该体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方向,突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同时高职会计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还需要把中小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岗位技能要求纳入新的课程体系之中,并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技术资格考试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相融合,推行“双证书”制度,体现职业性。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会计技能竞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等方式来强化实践环节,促进面向广大中小企业的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准确定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首先应融入区域经济。高职会计专业应紧跟市场趋势,把专业建设融入产业发展,锁定专业方向;把专业需求融入培养过程,锁定培养标准;把技能培养融入实际工作,锁定培养目标。基于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和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功能,并具有一定职业发展能力的一线高技能会计人才。
随着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能够按财务会计准则或制度进行账务处理,满足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或监管部门的要求,同时还要能够根据税法要求进行纳税调整,并且更高要求的是,会计人员还要能够领会管理层对信息需求的意图,并能够向管理层提供其决策所需的相应信息。因此,由于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对会计人才需求存在特殊性,在培养中小企业会计人才的目标定位上应该准确把握三个基本的职业 “素养”:会计人员的“技能”素养――各种财会业务岗位的职责和能力集于一身;会计人员的“职业”的素养―― 既要忠诚于企业,又要正确遵循会计职责公正的责任;会计人员的“全能”素养―― 即应对财务、税务、债务、业务的全方位能力。
二、面向中小企业会计人才需求,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就是将学生的校内学习与实训和参加企业的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从而顺利地胜任职业岗位。从市场调查和分析入手,按照“知能兼备,德业双馨”的会计人才培养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可以重组理论教学模块,搭建能力素质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通过整合理论教学内容,改变原有的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构建体系,形成“模块式”理论教学体系,构建“2211”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始终以职业面向为依据,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循序渐进:在第1~2学期设置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和职业品质模块;第3~4学期设置专业核心模块、职业技能模块、ERP综合实训、会计电算化实训和纳税申报技术模块;第5学期设置专业拓展模块、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技能竞赛和顶岗实习等实践模块;第6学期设置实习岗位模块、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2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作的核心是构建一个能够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与会计职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实用有效的课程体系。高职会计专业要着力构建以工作任务为载体、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形成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品质模块五大教学模块。紧扣专业核心能力,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专业核心能力进行课程重组和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专业能力要素、知识点分解到每门课程和各实践教学环节中,根据专业化方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三、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对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以专业核心能力为导向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就要充分考虑专业知识结构和企业需求结构的一致性。改革的核心问题,一是注重职业能力、 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注重实际操作和知识体系。从专业知识结构上讲,要在基本素质模块的基础上,加大专业知识模块和专业能力模块,加大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从企业需求结构上讲,为了适应中小企业需求,要着重在企业成本核算、会计方法以及财务会计与税务、债务方面的能力培养,增设银行、税务、信贷等办理的具体业务课程,并加大基于此的实践能力强化训练。在创新能力方面,注重对中小企业在投融资能力方面和税务实践方面的训练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大对会计方法的教育、养成和启发。
总之,现代中小企业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基本核算技能,还要了解财务管理、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原理、内部审计、全面预算管理、绩效考核、风险管理等管理知识。因此,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必须涵盖会计职业岗位的基础能力、核心能力和扩展能力,高职会计专业要针对培养目标,在充分市场调查基础上,对原有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以职业技能为核心,职业素质培养为目标,按照会计岗位群的要求,对现有课程及课程内容实施整合。从这个原则看,支持会计专业“22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优质核心课程是: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和税法这六门课程。高职会计专业要以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以教材建设为手段,强化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以实践操作为重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六门优质核心课程,以满足会计专业核心岗位技能培养的要求。
四、锁定核心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
围绕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高职会计专业还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一是结合会计专业理论教学,渗透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课堂化。在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上,与理论教学相配合,以基本技能为基础,专业技能为重点,注重技术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三阶段两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三阶段”是指按课程间的内容依存关系分为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综合技能三个阶段;“两能力”是指会计手工处理能力训练和会计电算化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促进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树立全程实践观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系统化。实现“专业认知课堂渗透单项模拟综合仿真顶岗实践实习实践”的层次递进,把单项与综合、模拟与仿真、感知与顶岗、校内与基地等实训和实践有机融合,实践教学课程、内容与手段进行有效渗透,使得实践教学实现突破性发展。三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刚性化。通过制定会计专业实训课程标准,明确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总体目标和要求,确定各门实训课程的具体目标、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通过制定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规程,编制各门课程实训指导书,明确该课程实训内容、实训目的和要求、实训准备、实训步骤指导、考核标准等内容,规范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通过制定会计专业校内、校外实训管理制度,规范校内、校外实训组织、管理、考核。四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技能竞赛为抓手,检验实践教学。通过新课程体系的系统学习,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将比赛项目引进课程实训,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起到检验实施新课程体系的效果。五是“双证”教学为特色,体现高职会计教学的职业性。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改革,应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强化职业态度养成,以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为特色,实施“双证书”教学,使学生具有多种技能鉴定与考试认证资格。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内容、会计技术资格考试内容和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内容全面融合于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之中,通过适当取舍和模块组合改革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使其基于三种证书考试的范围。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职业认证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实行“双证书”制度,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能力之上,以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敬采云.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中小企业需求视角[J].会计之友,2008,(9).
一、构建符合会计职业要求的“43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将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1)4个专业核心技能。根据实际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提炼4个专业核心技能,即会计核算(手工核算和电算化核算)技能、成本核算技能,财务管理与财务分析技能、报税与审计技能。(2)3种工学结合方式。会计教学中与会计职业准入制度结合,实施3种工学结合方式。“学中做”方式。一是第1至第4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初级、中级)、财务管理等,这些课程在具体实施中,按照“14:5”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4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5周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实践实训;二是“做中学”方式,即第5学期主要进行会计实训课程的学习,开设的课程有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初级会计电算化、中级会计电算化、ERP沙盘模拟对抗、电子商务、数据库,按照“5:14”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三是“做中考”方式,即第6学期按照“15:4”的比例分配校外实习与毕业考核的周数,安排15周时间进行校外定岗实习,4周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会计综合技能考试。(3)2个证书。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获取“双证书会计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第一学年),助理会计师证书或会计师证书(第二学年),会计电算化技能证书(第三学年);学历证书(第三学年)。
二、建设具有“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是培养专业带头人。通过高校访学、企业进修等方式培养专业带头人。使其取得“双师”证、取得博士学位;具备专业理论功底深、实践操作水平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组织协调能力强,把握会计发展的前沿,能够负责会计电算化专业论证、撰写论证报告;研究会计专业建设方向,确定专业特色;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二是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通过到高校进修、下企业或业务对口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方式,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使其取得“双师”证书、硕士学位。具有会计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专业某一核心课程的发展动态与前沿理论,并具有该学科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该学科的实践教学,有一年以上同专业企业工作经历,历次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具有乐于教学、甘于奉献的精神。能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组织相关项目培训。三是让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安排教师到企业锻炼一年以上,或者通过兼职形式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另外,还可以聘请在职财税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从财税管理部门或中介机构聘请在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财务主管和财务总监,参与实践教学课程和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三、建立开放型会计实训基地
建设三个中心(会计环境仿真中心、会计业务仿真中心和会计服务中心),9个实训室(虚拟企业实训室、虚拟会计工作室、手工会计实训室、电算化会计实训室、工商企实训室、银税审实训室、ERP实训室、ERP认证培训中心、财务咨询公司)。加强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实现毕业与上岗零过渡。
四、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是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专业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教育、行业需要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与企业财务专家联合开发课程,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材制定等既考虑专业、课程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又涵盖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全部内容和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需要的技能。二是创建“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会计单项技能训练与会计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实践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会计单项技能训练。细分农牧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主要技能,根据培养计划将会计单项技能分散到会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第二阶段会计分岗综合实训阶段。采用“会计分岗综合实训”方式是会计实践教学的创新,弥补了目前我国会计教学以会计理论为主线,单科会计专业课程讲授为主,从而与企业实际财务工作操作流程脱节的缺陷。实训贯穿每个学期,共由三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分岗实训。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实训,按目前企业财务办公室的设置,将会计实训人员(学生)进行分岗,并按岗位设置职能,按职能安排实训流程,学生模拟企业会计人员的人事安排和实务传递,更接近财务实际操作,主要培养学生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第二环节综合实训。主要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培养学生的手工账务处理技能、电算化账务处理技能、纳税及报税技能,财务管理及分析技能。第三环节实岗实训。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实训,主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流程,企业各个部门(生产、供应、销售等)与财务工作的相互联系与协作,真正感受会计实岗的财务工作流程和操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