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员工道德教育

时间:2023-09-20 18:19:23

导语:在员工道德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员工道德教育

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思想教育;工作重心

高等院校的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既要对学生思想上的教导、心理上的疏导、又要对学生生活上指导、就业上的引导,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中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教育主线。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以九零后为主,且独生子女的比重大,性格上的独特性要求辅导员必须紧跟趋势,确实能做到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1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文化素质较差,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只有小部分的学生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理想。因此,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必须本着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负责、对家长的信赖负责、对学生的未来负责的态度,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带着对学生的关怀去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高职院校的辅导员是学生最亲密的老师,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辅导员老师必须关注的,责任的重大性,要求辅导员必须在每一个阶段都要格外关心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首先要有叶圣陶先生说的用心去观察。善于观察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位学生,尤其是一些思想道德素质较差的学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常与学生开展谈话,多下宿舍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动,尽量将工作做细、做活,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善于利用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以点带面,逐渐带动身边的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主题班会,寓教于乐,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心中。如感恩活动、参加爱心团队、礼仪比赛、献血活动等等。最后,发挥网络的优势,九零后的学生是手机不离手,电脑不离床的,通过这样一张网络平台,可以更加宽松、自由的并且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随时捕捉学生的动态,现在的学生都很流行微博和微信,学生写的都是心情的最新动态,利用网络,可以实时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困惑,做学生的领路人。

2 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的主要差别之一,就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修读基础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理论课程获得理论知识学分;通过修习本专业规定的独立的实验实训课程、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及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专业技能课程获得专业技能学分;通过修读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军政训练、、素质拓展等活动课程获得适应社会所需的一些核心能力、素质的学生。[1] 新形势下,就业形势严峻,为培养将来适应社会的需求,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需要未雨绸缪,从学生入学抓起,灌注以就业为导向,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思想,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顶岗实习等,让学生明白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必须身怀一技,才能在市场上立足,通过实践自我教育。为了将来的就业,必须不断的加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在就业指导课的基础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培养学生树立就业危机意识,领悟到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3 运用心理学基本理论深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学生思想教育史塑造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的过程,而思想意识的形成、发展和改变与人的心理具有密切的联系。[2] 现在的大学生是社会中最活跃、最敏感的知识者,从家里来到学校,一直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呵护成长的,远离社会,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在面对生活,面对感情,面对学习,面对人际关系,面对就业,遇到困难解决不了问题时,由于他们正处于个性与观念的成熟期,生理与心理的趋于成熟与社会的不成熟的矛盾,使社会的变化在他们心中引起明显的、强烈的动荡。辅导员在作为一名“管理者”的同时也是“心理咨询师”,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对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咨商,使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避免出现心理问题。在与学生交往时,多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多一些关爱,多一份理解。由于学生个性的差异,导致了学生对心理抚慰的需求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心理学知识的帮助下,做好经常性思想工作,了解学生的需求,理解学生存在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行为,摸清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规律,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帮助他们渡过情绪不稳定的日子,摸索出符合学生性格类型的工作方法,做到对症下药。开展好心理辅导工作,对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的健康人格、开发个体潜能,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途径不可替代的。

4 重视学风建设

高校学风是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较为稳定和持续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学风建设的目标是营造优良的学风,使学生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求知欲,具有刻苦专研的顽强毅力,具有踏实严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具有勇于坚持真理、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科学精神,这些都是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3] 但是,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学风问题多是会出现大多数学生身上,对学习懈怠现象较严重。因此,辅导员老师在学风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融入思想教育,积极引导学生明晰学风建设的内涵。与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结合起来。高职学生一般都要考取专业的专业证,以这些考试督促辅导活动为载体,从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途径入手,通过循序渐进、简明的说理教育,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并积极投身于学生活动中。再者,建立班级监控制度。由纪律委员为中轴线,班委为主动力,学风表现好的学生为模范,积极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紧紧抓住影响学风形成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大力宣传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使学生能在学风建设过程中自觉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5 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专职辅导员,被琐碎、繁琐的事务缠绕着。教育者必先教育。只有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的辅导员,才能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用自己的思想品德、行为、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陶冶自己的情操,完善自己的人格,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领航者,更好的满足学生需要,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辅导员,并向成为一个专业型辅导员队伍前进。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直接面对学生,在学生的思想教育中,要加强引导学生把实践中的思想教育认识逐渐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把他们的思想意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把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引导和升华到正确的道路上,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意识,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革命。

参考文献:

[1]刘海峰.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9).

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职业道德教育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的人才,对于当下市场各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技术理论外,其职业道德精神也成为企业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同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既可以深化教学理论内容,切实增强高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又能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塑造企业形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学校、企业和社会三方的共赢局面。近年来,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已在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展开,但因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还不健全,合作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腾飞期,探索科学的工学结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机制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推动职业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产物,是融工作和学习、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培养模式,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以岗位实操经验为主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给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有效的教育资源。

1、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情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既强调理论学习,也强调实践锻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培养方式,通过不同的工作任务来实现培养目标。一方面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素材和教育环境;另一方面也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求,满足学生的道德培养要求。学生学习相关职业道德的理论后,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中体验职业道德的相关要求和准则,可以有效调整自己的职业道德行为,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既掌握专业技能,又提升职业道德,实现自我塑造、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

2、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潜力。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企业不仅为自己做了免费的广告,与此同时还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另外,学校的毕业生、科研成果、技术合作可以转化为企业现实的生产力,使企业获得实际的经济效益。校企合作的长期职业道德教育合作机制的建立,使企业在无形中获得了不竭的劳动力资源和品牌效应,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途径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强调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要求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对学生职业道德进行培养,使学生明确专业职业发展方向,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准确把握职业岗位标准,制定个人职业目标和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安全生产、文明生产意识。综合素质培养途径为以素质教育理念引领人才培养工作,开展爱岗敬业、诚信做人、扎实做事等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1、诚信做人。在企业内部、生产车间现场,车间办公室内宣传栏等处张贴企业生产经营理念、职业道德、价值观、企业文化、学院的办学理念、专业介绍、教学改革、办学成果、企业简介等宣传展板,酝酿良好的职业氛围与育人环境。在专业教学和实训中,强调组织纪律、安全意识、质量意识、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诚信做人职业素养。

2、扎实做事。企业为学校提供有关企业的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用人标准等各方面内容的案例、视频、图书等德育资料素材,并安排相关人员定期在校园中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做职业规划报告。也可以通过企业参观进行安全教育,到校内外基地观摩等方式学习安全生产,文明生产。开展职业技能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扎实做事的作风。

3、爱岗敬业。开设《职业指导》,《社交礼仪》等公选课对毕业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毕业教育》等课程。邀请优秀毕业生做专题讲座。到企业开展专业实践,通过培训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爱岗敬业意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职业理想的教育,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严格的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6S”班组管理等企业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岗敬业职业素养。

三、工学结合模式下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机制

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需要建立“校企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机制,即学校与企业都是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主体,应共同制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的目标和方案,分别派出相关的管理人员和教育人员,共同实施教育过程,共同参与考核与评价,共同享有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成效。

1.校企双方制定相应的合作规章和管理制度。在政府制定、完善双方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基础上,校企双方应该制定出具体的合作规章和管理制度。其中既要包含专业技术培训,也要包含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和方案,如学习纪律、劳动纪律、工作要求、岗位职责、社会实践要求、顶岗实习要求、课程标准等,使专业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

2. 在相关企业建立起联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是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合作的重要保障和直接载体。学校可以通过合作交流,让师生以小组、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分批分期地走出去,深入校外德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开展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活动,如加强厂纪、厂规教育,加强事业心、责任感、诚信和道德等教育,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企业、社会对他们的责任和要求。企业协调带学生实习的德育老师的相关工作,营造校企共同参与德育工作的氛围;及时反馈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尤其对一些消极现象及早发现并结合学校、家长予以解决;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先进员工、对口部门等为企业实习的学生作报告,进行企业文化和规章制度教育;聘请企业高级技工、关键工序的师傅等人员指导学生实训。在校企合作中,校企双方根据岗位职责履行情况、岗位适应能力、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工作能力、创新精神等对实习实训学生的品德和技能进行全面考察,并在工作现场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校企合作的结果不但可以节约企业自行培养人才的成本,还可以保障企业用人需要。所以,企业还应该走出工厂,在一定行业和地域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对口学校建立起联合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

3.建立对学生的综合德育评估机制,全面考核教育效果。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开展好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就需要建立一套包括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综合评估机制,使德育评价更具有真实性和多元性,以服务高职院校的学生成长、服务于就业。对于学生在高职学习期间的德育成绩评定,应由学校、企业、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共同决定。把学生在校和在企业学习、实习、工作、生活等活动过程中呈现出的全方位表现都纳入评价范围,而不仅局限在纪律、行为表现等片面的评价。确立学生在评价中的自主性,让学生参与德育评价工作,培养学生能学会自觉按职业道德评价标准进行活动,使学生具有明确的目的和规范的行为,努力实现学生在德育工作中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目的。

4.充分利用学校的场所、学习环境挖掘德育资源。通过对其进行规范化的操作和严格遵守工作时间,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纪律观念;可在校园举办合作企业推介会、优秀企业家报告会、优秀企业捐资助学、劳动模范报告会、优秀校友报告会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教育学生立志成才;也可通过校企联合开展文体活动、技能竞赛、科技讲座、产品设计活动等,增进彼此交流,拉近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道德培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为尽早融入企业和社会打下良好的专业和人文素质。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在社会上营造出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下进行职业道德的现场教育,为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条件。而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社会实践中形成自觉的意识,使校企合作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成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樊颖.从校企合作现状看我国职业教育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基于现代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法规体系构建.中国证券期货,2012(2)

[2]杨国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拓宽德育工作途径.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6)

[3]黄继锋.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德育机制创新.当代教育论坛,2011(12)

第3篇

辅导员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和教育者,其工作成效对贫困生受助受教和全面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资助政策把握、信息了解、内容掌握及自身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会影响工作成效。

1.资助专题教育内容掌握不深

资助专题教育是较为专业化的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资助政策、思想与心理、诚信感恩、就业创业、感恩实践等。由于辅导员日常处理学生事务繁杂,很难专心学习和领会有关资助政策与文件精神,加上校内组织相关学习较少,老辅导员可依工作经验来做事,新辅导员通过咨询或按校内文件要求来操作,容易导致对贫困生的思想与心理了解不透,教育内容掌握不专,感恩实践活动了解不深,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因此,在实施资助教育过程中内容空洞,过于表面不深不透,达不到预期教育效果。

2.贫困生信息掌握不全

信息掌握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基础,是对贫困生进行因材施教的出发点。信息数据的处理与分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从学生入校,通过录取数据、学籍注册、绿色通道、贫困调查、个人申请、学生座谈等多途径收集掌握贫困生信息,但由于各种原因,辅导员在信息数据处理、分类、归档等方面出现数据整理不规范、层次未分清、贫困界定较模糊,在资助教育过程出现教育内容大众化缺乏针对性。有些需要特别关注关心的贫困生难以得到真实帮助与服务,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可能出现真正贫困生没有享受相应资助。

3.自身能力与素质参差不齐

辅导员自身能力与素质是决定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当前辅导员因管理工作事务较多,加上辅导员所学专业、工作经验、教学经历、工作能力等各方面有差异,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表现不一样,对资助工作重要性认识,资助教育知识掌握度,资助教育方法存在差异,因而在整个资助工作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对资助生的关心关注,帮扶教育不到位。因此,加强学习,提升辅导员队伍整个工作能力和素质是做好资助工作的重要环节。

二、思想教育在资助教育中的融合

资助教育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将思想教育与资助教育内容进行融合,实现资助与育人并进,资助与感恩同在,资助与发展同行,促进资助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增强教育全面性规范性

要积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资助政策、文件及相关知识学习与提高,结合资助教育工作实际,掌握资助教育内容,注重资助教育全面性,规范性,通过自学、专题培训、网络学习等提升理论水平;要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结合当代贫困生特点,掌握现代教育方式方法,明确自身角色定位,真正把思想教育融入到资助工作中来,对贫困生思想、心理、诚信感恩、就业进行务实有效、全面规范的帮扶教育。

2.全面掌握信息,做好层次分类,提高教育针对性和教育效果

全面掌握贫困生信息是整个资助中的关键。辅导员应从贫困生提出申请、班级评议、贫困认定、院系评审等过程中全面收集好相关信息,包含家庭经济、家庭人口、受困情况及原因、地域情况、个人表现等;在数据收集后,还需要对贫困生进行分类分层次,界定好特困、困难、一般困难等,并建立好资助生信息档案,在整个环节上加强与学生间思想交流沟通,全面掌握信息。

3.研究教育内容,制定教育计划,推进教育专业化全程化

资助教育内涵丰富,不仅是经济帮助,还包含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心理、就业发展等多个层面。辅导员首先根据贫困生层次界定、自身特点、资助形式、不同年级地域等进行研究,确定教育内容;其次是根据前期数据分析及教育内容制定在资助前、中和后教育教学计划,资助前实施基础教育,资助中实施专业教育,资助后实施感恩实践教育;三是要注意教育的延缓性和扩展性,除开展正常教育活动外,适当增加生命教育、体验教育、典型案例教育等,将思想教育贯穿到资助工作全过程中来,推进资助教育专业化、全程化。

三、思想教育在资助教育中的渗透

掌握思想教育在资助工作的渗透环节,在解答资助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及就业等各方面的困惑,同时,排除“等,靠,要”、“隐瞒、欺骗、虚假申报”等现象[2],让真正的贫困生受到资助和帮助,从思想上告诫其享受资助与感恩回报并在,从行动上告诉其资助,自助,助他同行。

1.严把资助前期教育关,教育先行与资评同进

前期教育是有效实施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资助前开展思想与心理、诚信与感恩、受助与自助等系例知恩教育,告知学生在享受资助同时,如何走“自立、自强、自助”之路,践行“受助、自助、助他”之果,让资助生不仅是思想上有认识和意识,更是行动上有所付出;在资助认定评审过程中要对申请受助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作风教育和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意识教育[3],讲诚信讲信用,认真如实填写申报内容,为后续资助评定提供有用数据。

2.严管资助中期教育关,重视资助与感恩并进

抓好资助中期教育工作是强化资助感恩意识,全面培育感恩行动的过程。中期教育要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内容要以引导资助生如何去感恩?感恩形式、感恩途径和信息考核等,对资助生在学习、生活、工作、感恩回馈等各方面进行跟踪反馈并形成完整的数据档案,为今后资助评审和资助教育提供有价数据。

3.做好资助后期教育关,检验资助与报恩成效

资助后期教育是检验整个资助工作成效和资助教育质量的标准。一是做好资助生离校前期感恩教育工作,主要做好就业思想、就业心理、问题解答、注意事项等,关注就业情况,了解发展状况,引导学生以行动回报母校和社会;二是建立资助生毕业后信息跟踪档案,掌握离校后动向,鼓励资助毕业生常回校看看并参加一些感恩活动,对在校资助生进行感恩教育,并形成一种良性感恩长效教育机制。

4.把好资助实践教育关,以行动践行感恩回报

第4篇

[论文摘要] 网络社会是一个与现实社会生活系统有较大差异和区别的网络空间系统,其开放性、无约束性及信息的隐蔽性往往导致学生道德失范。因此,技工院校德育工作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自护、自辨能力,教会学生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

一、网络社会及其道德特点

1、网络社会

自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出第一台计算机,它便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改变、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网络社会是建立在高速的信息电子网基础上的“虚拟社会”。网络社会与传统的以地理区域或意识形态为特征而划分的社会形态有明显的差异。 直观地看,网络空间展现的纯粹是数字信息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其背后存在的是被数字信息所遮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网络社会的道德特点

社会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在一定的人类交往活动中形成并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 “网络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点与发展趋势。网络化的道德交往是虚拟空间的反映,超越了物理空间的限制,道德关系不仅仅是熟人之间的善恶评价关系,大量陌生的、不同阶级、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人,在网络中发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对同一性质的行为,其道德评价标准不尽相同、所以网络社会道德标准的具有不确定性。网络道德实质上就是网络主体在网络活动中应具备的道德规范。其具有以下特点:

(1)自主性

自主性即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是一种无人监督和无需顾及舆论的自主行为,内心信念决定了行为方式,而这种内心信念包含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即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的道德呈现出一种更少依赖性、更多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因特网本来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与需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在这里,每一个人都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或者说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也正因为网络是人们自主自愿建立起来的,人们必须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

(2)自律性

自律就是“慎独”,指人在独处时谨慎不苟。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网上,在没有任何人监督的情况下,仍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正确分辨是非,抵制不良信息。 自律性则是由于网络虚拟世界中的人都是一种符号,不像现实社会生活中具有一定的标识和身份,网上的任何行为需要靠自身道德来进行约束,共同维系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世界;网络道德的特点,决定了自律原则是网络道德的核心,只有加强自律意识方面的教育才能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

(3)开放性

开放性则体现为网络面向不同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人,落后与先进的道德意识并存。网络社会是离散结构,没有中心和界限,不受任何组织机构控制。网络化交往的主客体处于“无标识状态”和虚拟状态下,可以隐藏姓名、身份、年龄、性别等,因而信用度、可靠性无从谈起,更无组织机构加强控制,交往形式以字符为介,是间接的、虚拟的、符号化的,人们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或不约束自己。

(4)多元性

多元性是由于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因冲突与融合的频繁发生,而必然显示出多元化、分层次性。多元性是与其开放性相统一的。与传统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呈现出一种多元化、多层次化的特点与趋势。现实社会的道德是单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网络社会”中,既存在关涉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切身利益和“网络社会”的正常秩序、属于“网络社会”共同性的主导道德规范,如不应该制作和传送不健康的信息、不该利用电子邮件作商业广告、禁止非法闯人加密系统等。

二、技工院校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1、部分技工院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模糊

经调查, 6.8%的技工院校学生认为,网络社会是自由不负责任的;19.5%的学生认为网络社会是虚拟的; 55%的技工学生对电脑“黑客”很佩服崇尚;20%技工学生因好奇进人一些不良网站;36%学生对语音聊天室、论坛、贴吧骂人现象持无所谓的态度;55. 24%的技工院校学生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缩写,11.9%的技工院校学生因控制力差经常包宿上网而严重影响学习。这些数据说明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对网络社会、网络道德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不正确的。

2、部分技工院校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不了解

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网络生活应遵守的公共准则,也是人们正当网络行为的指南,而调查中我们发现高达83. 33%技工院校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法规;62. 38%技工院校学生表示不了解网络道德要求,那么技工院校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就会无所适从,就会出现不当的网络行为甚至是违反法律、道德规范的行为。

从调查结果来看,技工院校学生对网络社会道德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56%技工院校学生认为与传统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相比,目前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不健全的,尚待完善,20%技工院校学生认为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不同的,需要发展其自身的道德规范。

三、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措施

人类社会道德规范在历史运动中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并在适用范围在总体上趋于提高和扩大。网络发展同样也需要教养,网络行为也需要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原则。互联网就象一把双刃剑,既丰富了青年学生的文化生活,传播了大量的信息,极大地拓展了他们的视野范围和思维空间,同时它又无情地给使用者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何将网络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有机地结合, 必须立足于互联网这一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按照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务求实效的思路,制定和执行切实可行的政策与措施。

(一)丰富技工院校德育内容,引导技工院校学生正确认识

1、明晰学生网络道德认识

很多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网络道德问题并非有意为之,而是由于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造成的。而网络道德教育恰好可以澄清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模糊认识。引导学生趋利避害,在丰富的信息中善于分辨、善于“批判的吸收”。

2、引导学生趋利避害

网络世界既丰富多彩又良莠不齐,既有鲜花也有毒草。网络道德教育的价值就在于 “网络社会”的诞生和发展引导着人们以更快的速度进入信息社会。应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训练他们的网上思维能力,教会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先要明确自己的学习要求和知识结构;明确自己要学什么,应该怎样学。然后在学习资源中选择有利于充实自己、促进自我发展的信息知识并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活动水平。 转贴于

3、应加强校园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

目前,不少校园网络信息内容太少,信息更新慢,专业及科研方面的信息缺乏。针对这些,应建立一个较完善的FTP站点,多安装一些最新的软件以供学生下载和学习;定期推荐一批好的网址,指导学生正确上网;可在校园网中多设一些权威性的专业学术站点的镜像,设立一些有实在内容的专业学术主页。再次,应加对学生的上网引导与教育,组织有关专家,开设一些上网引导课,让大学生懂得在互联网这个知识宝库中如何挖掘宝藏。最后,还应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旨在提高学生网络素质的活动。比如可以开展学生电脑网络大赛、“网络创意大赛”等,加深学生们对网络的理解,从而将网络文化与校园文化紧密结合,充分激发同学们的上进心和创造性,走积极、健康的网络之路。

(二)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的宣传学习

网络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不明确是技工院校学生无法正确判断和践行网络道德规范行为的最直接原因。可以借鉴学习美国计算机伦理协会制定的《十戒》、其具体内容是:(1)你不应用计算机去伤害别人;(2)你不应干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3)你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4)你不应用计算机进行偷窃;(5)你不应用计算机作伪证;(6)你不应使用或拷贝没有付钱的软件;(7)你不应未经允许而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8)你不应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9)你应该考虑你所编的程序的社会后果;(10)你应该以深思熟虑和慎重的方式来使用计算机等条例来宣传。我国制定出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还可根据技工院校学生中的主要网络道德问题,编写小册子,目的就是使技工院校学生了解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从而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在网络活动中自觉践行道德原则。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重视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管理。

网络道德意识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综合系统工程,技工院校应通过一切途径,如课堂教学、舆论宣传引导、校园网络文化阵地建设、校园网络管理等等,创设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网络道德意识引导的大环境,提升一技工院校学生的网络道德认识,提高他们对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的判断与评价能力;丰富技工院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情感,深化“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理念;增强技工院校学生的网络道德意志,自觉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努力做到网络生活中“慎独”。从而,强化技工院校学生上网的尊重意识、诚实意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提升其网络生活的思想道德境界。

建立一批由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学校管理的、适合特定群体的权威教育网站;建立专门的教育搜索引擎。在进行教育资源库建设时,运用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清晰的导航系统,强大的搜索引擎,排除无效信息的干扰应该是帮助学习者快捷获取信息的必要措施。同时学校也要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因特网教育信息及网站的管理,可以在教育网站的入口处设置相应的服务器或防火墙,对网络信息进行净化处理,消减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四)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增强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

网络道德规范的约束力来自于自律和他律,自律是个体内化了的道德法则,是对自己思想行为的方向和方式进行自我的规范、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调节。自律是网络道德规范约束力的根本,他律则是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对不健康的网络内容加强技术上的监控,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建好校内计算机房和电子阅览室,建立文明上网公约等,自律与他律的结合,有效地约束技工院校学生的网络行为。

网络已深入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当中,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好这一工具。在网络立法尚不完善、网络技术有待提高的今天,网络道德教育可以增强技校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自律抗诱能力,使他们从内在自觉的履行网络规范,培养出自觉的网络意识、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建立一种自我保护、自律自求的机制。网络道德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的道德教育形式,我们只有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紧迫感、端正态度,提高在网络环境下道德教育的能力,才能迅速扭转网络道德教育的不利局面,推动整个技工学校的德育建设向着更高更好的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督导教师;教学督导

教学督导是对教学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的一项制度,是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教学督导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教学督导的理论研究尚不完善。特别是在新形势下,随着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随着高职教育实行大规模的扩招及院校合并,我国的高校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进入了大众化的发展阶段的今天。传统的教学督导理念已不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要求,高职院校教学督导必须创新,要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指导教学督导实践,以推动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一、理清教学督导工作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质量是高职院校赖以生存的根本,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和各职能部门。教学督导是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环节。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教学督导机制,正确处理和妥善协调其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在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新形势下,巩固和推动学校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督与导的关系

教学督导的“督”具有监督、督促、检查和评估的职能;“导”具有指导、帮助、服务和咨询的职能。只有两者和谐统一,才能使教学督导工作有成效。

(二)教学督导与教师的关系

教学督导教师在工作中不应是居高临下,高高在上。而应是广大教师的“良师益友”。在听课及相关教学检查中,应本着为促进学院教学法水平提高的态度,公平公正地了解教学的实际情况。对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要作为典型向全校教师推广。对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督导教师不能以一种批评指责态度来对待。应以自身较高的学术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指导。教学督导教师与教师之间关系应是平等、融洽、合作的关系。

(三) 教学督导与学校领导的关系

督导教师只能是学校领导的助手、参谋。督导教师通过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检查教案,听取学生意见,对教学中的重点、热点问题分析、调研、论证,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教学督导是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参谋机构,它不直接组织教学,也不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它的主要任务是以服务于教学和教学管理为宗旨,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以教学信息收集为手段,针对教与学双方和教学全过程,对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监督、指导、检查和评估,及时客观地向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及教学双方反馈教学现状、问题、质量等教学工作信息,并提出改进教学工作的建议。

二、提高督导水平促进学院的教学工作上台阶

随着高职院校的扩招,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很多教师来源于非师范毕业,缺乏基本的教学培训,为了适应教学需要,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教学督导教师对于这些年轻教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要求我们的督导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督导水平,以促进学院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进程。

(一)督导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高职院校督导教师素质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监督保障作用。在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重视教学督导教师素质的提高。加强教学督导教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无论是对学术发展还是指导教学改革实践都很有意义。在当前,提出教学督导教师素质问题是有其现实意义的。对督导教师的素质、能力、品德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督导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应尽快了解并逐步掌握相近专业和更多的专业基本知识,要求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当然,不是要求每一个督导教师必须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科都有很深的了解,事实上这也很难做到,但尽可能扩大自身的知识面有利于更好的开展督导工作。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督导观念

教学督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督导理念,要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提倡换位思考。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教师那种渴望被社会肯定、被人尊重、被学生爱戴,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积极性。教学督导的根本目的不是抓教师的教学问题,而是指导、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水平。因此,要把督导的职能从监督、检查为主转变为指导、帮助、服务为主。要抱着虚心向教师学习的态度,怀着去发现教师的亮点和总结成功经验的愿望,了解教学改革中教师的好经验、好方法、好典型。听取师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诚心地去发现、总结和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要摒弃对教师监督、检查和评价的心态,在教学评价中,要实施发展性评价,要尊重教师,平等待人,与人为善,要以研讨的方法、切磋的精神,做到启发点化、激励引导,使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必要时教学督导还要进行示范教学,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青年教师,这有利于更好地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三)做好教学督导反馈工作

教学督导不只是一个“督”和“导”的过程,还要有一个反馈的过程。很多学校的教学督导工作往往忽视了这个环节,而这个环节又恰恰是最重要的。因为它是反映督导工作是否成功,是否有实效的标准。教学督导工作除查课、听课外,还需要与教师进行交流,内容是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态度以及学生的听课情况、学习情况,对知识的掌握等。大多数督导工作仅到此就结束。事实上,在教师进行交流之后,还需要检查教师改进后的教学情况,并接受教师和学生反馈意见,直到教师的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督导规定的教学标准。应该对老师给予过程监督,对教学过程中反馈信息加大关注力度。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指导原则;儿童;思想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090-01

今天已进入信息化的时代,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生活和工作在21世纪的年轻人,无论在道德品质、进取精神、知识眼界、创造才能,还是在健康条件方面都有了更高的发展水平。而现有的教育体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暴露出很多弱点,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已成为当务之急。通向未来的小学教育如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如何为培养新时代的创造性人才打好基础?这些都成为教育科学研究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

小学教育工作是一个整体,其整体的教育功能决不是各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怎样使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一个比较协调一致的整体结构,从而高效率地培养学生,这就需要遵循小学教育中的综合整体原则,以便指导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行。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教育的目的以及儿童发展的特点,小学教育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整体是有许多部分有机结合而成的。在教育这个整体系统中,受教育者又是一个整体,它的德、智、体诸方面不能分割,不能偏废。社会的教育因素也是一个整体,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学校内部各门学科和各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地影响学生的。它们所产生的整体效应有可能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正效应;也有可能是彼此排斥、彼此干扰、彼此抵消的负效应。学生认识的客观事物也是一个整体,既要让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的各个部分,又不要孤立地去认识事物,应把各个部分放到相互联系的整体中去理解。

整体性原则用以教育工作中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问题。它要求在教育工作中注意学科之间、各部分之间及各项教育工作之间的联系,做到互相渗透、相互配合,组成一个协调的、统一的整体结构来有效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在知、情、意等心理特征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充分的发展。

二、主动性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发展的主体。发展不应该是盲目的、自发的,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然而,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只有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时,才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向着高一级的水平发展。这就是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起作用。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教育上的主动性原则就将成为未来教育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这条原则用以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它要教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集体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在教育中把重点放在教学生学上,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要在教师指导下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在体育卫生教育中,提出“自觉锻炼”的要求;在各种劳动中提出“自觉劳动”的要求等。

三、实践性原则

认识一切社会关系的综合,人的发展是在积极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活动中实现的。个人与生活各方面的关系越广泛、越多样化,越深刻,个人的发展也就越充分。从认识规律来看,学生从学校获得的知识大量的、主要的是间接知识,但人的认识从根本上说是来源于实践,理解和掌握间接知识也要依靠直接的感性经验作为基础。丰富多样的学校生活、各种活动,能引起兴趣,激发求知的热情,产生新的学习要求,这就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认识世界。同时,儿童的语言和思维也是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实践活动还能锻炼意志和毅力,并符合儿童好动的年龄特点。

因此,这条原则要求在教育工作中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要组织学生广泛接触自然、接触社会,使教育途径多样化,让学生在现实的各种关系中来认识世界和自己,在课内外都要增加动手动脑和实践运用的成分,努力使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到动静结合,学用一致。

四、集体性原则

第7篇

关键词:真心 关爱 尊重

屈指算来,做专职辅导员已经两年多了。在这两年当中,一方面认真领会辅导员工作的精神,认真学习相关文件中关于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策和规定。另一方面,也不断的在实际工作中摸索工作技巧,和同事交流心得。通过和学生的实际接触以及对具体问题的处理,对于如何做好辅导员工作,我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辅导员处于学校和学生联系的第一线,从事的是一项“以人为本,为学生服务”的工作,所以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和学生建立起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样才能获得比较好的沟通效果。但是我在两年多的实际工作中发现,要求学生认可老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和学生真正的相融,辅导员需要真心的付出、全心的关爱、热心的帮助、耐心的解答和充满责任心的说服教育。

我们深知,教育离不开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具备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的博爱情怀,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尊敬。大学生已是成年人,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主见,所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尊敬,需要我们“真心的付出。”

学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所以我们应该热情对待他们,平时从生活学习多方面关心他们,特别是对待大一新生,他们刚来学校,对老师和同学以及校园的环境和设备都不熟悉,我们的热情会换来他们的积极和主动,尤其是刚刚步入大学的贫困生,他们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一些都是新鲜的,陌生的,一切都是好奇的,美好的。城市和山区环境的强大落差,使他们自己从内心感到自己是那么的卑微和弱小……这时候他们非常需要我们“全心的关爱”。

对此,我是这样做的,先对班级里的贫困生进行摸底调查,分出不同程度的贫困生,并统计和掌握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建立贫困生档案。平时经常与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和日常生活状况,当他们连生活费都紧张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并积极向有关部门推荐安排他们从事勤工助学活动。认真仔细地做好贫困补助、并积极主动的帮他们联系勤工助学岗位,尽自己最大能力减少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因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生活压力。

其次,在班会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贫困生因经济原因常产生自卑心理,对贫困生经济上的资助固然重要,更为重要的是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摆脱自卑心理。这中间尤为重要的是端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认识到经济情况的好坏并不能代表人格的高低,正视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以知识和能力作为自己的精神粮食来充实自己,同时要求其他同学要从思想上关心他们,生活上帮助他们,大家争做一个新时期的高素质的大学生,不要因为贫困生经济上的贫穷而歧视他们,因为大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减轻贫困生因经济贫困带来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在精神上脱贫。

对于其他的学生,我是这样做的,平时多关心他们,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动态,遇到他们有思想包袱的,及时正确地开导学生,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心理教育;辅导员;职业院校;建议;不足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特点,各种各样的现象也冲击着学生认识和思想。由于学生初入社会远离父母,社会阅历比较浅,学生在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错误。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较之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教育的引导,帮学生处理好思想与心理上的问题,从而保障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心理教育在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不足

从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在开展心理的工作情况来看,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出现了问题没有及时地解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辅导员对开展心理教育认识不足

就目前很多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工作来看,大多数辅导员认为自己的主要工作是学院的日常事务管理,很少开展心理教育。一般辅导员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配合学校的教学秩序,检查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教育,他们学生的心里教育不是自己主要的责任,它是学校心理咨询老师的事情,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常常被忽视,学生遇上心理上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地解决。

2.辅导员和学生沟通与交流不够

由于辅导员平时忙于繁杂的日常工作,加上辅导员对心理教育工作认识上的不足,导致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减少,有时候这种交流仅仅局限与学生会的或者班级里面的主要干部。辅导员不是对于每个学生都很了解,不清楚学生的心理发展动态,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当然也就不好开展了。

3.辅导员自身素质局限

很多职业院校的辅导员学历不高,有的甚至没有经过系统的心里教育学习和培训,在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时候,心理教育观念落后。当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时,处理的不得当。方式方法单一,这样的素质根本满足不了学生心理教育的需求。

二、心理教育在职业院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

1.提高自身的认识

想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就必须提高自身认识。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甚至个人以后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前提,只有学生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安心学习和生活。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候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产生心理冲突,而学生心里调节能力差,心理会产生很多的困扰和冲突,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倾诉和引导,长期下来可能会发展成为心理障碍。这个时候需要辅导员充当好朋友和心里咨询师的角色给予帮助,开导学生,解决学生的困惑。因此,辅导员必须要明确自己身上的职责,加强自己关于心里教育的认识。

2.加强和学生交流

开展心理教育工作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事情的具体状况,然后再跟学生沟通,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辅导员必须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关爱学生。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关爱学生,主动的去了解学生,找学生进行沟通,去学生生活的寝室去走访。要哦尤其关注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不太和周围人沟通的学生,他们最容易被大家孤立和忽视。也最容易出事情。比如笔者在担任辅导员工作中,曾经在走访学生寝室的过程中发现有一名学生经常发呆,坐在角落里,不愿意说话,笔者意识到这个学生可能出现了心理问题。于是先通过其他学生了解到他的情况,得知是因为其女朋友和他分手,该学生一时接受不了,没有从分手的痛苦折磨中走出来。有的时候还默默地流眼里。于是,笔者就安排他同寝室的学生平时陪着一起上下课,鼓励他多参加学校中的活动,笔者自己也经常找他聊天。后来,这名学生终于走出失恋的阴影,变得活泼开朗起来。另外,由于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烈,可能在寝室关系中出现矛盾和问题,辅导员在寝室走访的时候,一定要认真观察,看到不好的苗头及时解决,将学生的寝室矛盾及时化解。把学生的心里往积极向上的方面引导。

(2)善于与学生沟通。加强学生沟通工作,首先就要善于沟通。这里需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与学生做朋友。辅导员在与学生沟通的时候,首先要与学生做朋友,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只有跟辅导员成为了朋友,学生遇到心理问题的时候才会主动去找辅导员解决。当然,辅导员在与学生做朋友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树立威信。比如学生的晨跑问题,很多学生喜欢睡懒觉,不愿意起来晨跑。于是,笔者就安排学生进行提醒,第一次的提醒时间是在晨跑前的半小时,逐个寝室地敲门,第二次是学生完成晨跑后,安排寝室长到寝室检查,看哪些学生赖床、不叠被子等。辅导员自身也逐层检查,然后亲自示范被子的折叠、物品的摆放,学生看到后觉得很惭愧,认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以后慢慢改掉了坏习惯。另一方面就是在开展心理教育的时候,注意要因势利导。比如之前碰到一个学生到网吧通宵完后又空腹喝酒,导致身体不适,还出现了呕吐。辅导员知道情况后马上带到医务室就诊并全程陪候,酒醒后让其回去检讨。从该生的检讨书来看,不仅字写得漂亮,而且文采非常好。于是就安排他协助公寓的黑板报工作,学生马上答应而且日后的黑板报工作完成得非常漂亮。

3.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辅导员在开展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为支撑,这样才能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为学生服务,解决学生各类心理问题。

(1)加强学习。辅导员在平时的工作之余,一定要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不断加强学习。辅导员开展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必定需要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然后利用心理学基础的知识和技巧,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比如平时多参加自己或者其他学校组织的辅导员心里教育培训课程,多与其他的辅导员交流工作经验。平时多关注关于心里和思想教育的书籍,比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中不断完善自己。另外,在学历上,不满足现状,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

(2)与时俱进。辅导员要想保证心理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要与时俱进。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学生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辅导员必须要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转变落后的管理理念。比如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有些职业院校学生甚至有了00后的加入。老师应该了解新时代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的想法和兴趣点,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特点,才能在开展心理教育工作中结合学生的特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在处理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心理教育工作认识的不足、与学生缺少沟通与交流以及自身业务能力不足。而心理教育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因此,辅导员必须提高认识,多与学生沟通,给予学生关爱,不断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从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于宝国,闫金辉.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体会[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2

[2]李云均.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情况分析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7

[3]李波.心理咨询技能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0

第9篇

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开展的优与劣直接影响高校的发展水平,因此要想取得高校在教育道路上的长足发展,必须要在辅导员教育管理体制上重视起来,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断地完善管理体制,确保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一、高校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及其现状

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辅导员的用心经营,辅导员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犹如一台汽车的"引擎"带动着整个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运转,关系着学校发展的命运。当今,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辅导员将面临着新的挑战,新的困难和任务。所以,辅导员要不断地在工作实践中摸索经验以便创新工作,跟的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在工作过程中,辅导员要时刻以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为己任,用心做到学生政治上的"指路人"、学习上的好帮手、生活上的"服务员",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最大化与最优化,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有用之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逐渐走上全球化发展的道路,受全球化发展的影响,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及范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活动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逐步独立性、选择性。在当今,高素质人才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先决条件,因此,在此形势下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及方向。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单一的计划经济下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已满足不了时代的发展,管理大学生的内容及其模式也日益显得落后,阻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高校学生管理体制将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变。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教育管理体制已经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展模式,但部分高校辅导员教育体制仍然按照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去实施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使得教育管理体制处于落后状态,阻碍了大学生的发展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培养学生发展为目标,不断完善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是辅导员工作的重中之重。二、辅导员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今,高校教育管理仍旧存在诸多问题,此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心理动机的驱动和心理效应的影响所造成。(一)静止、片面地看问题,造成对学生认知方面的偏颇1、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在高校中,辅导员往往是以学生入学时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作为对此学生的第一印象。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第一印象的获得也只是表面的、感性的肤浅的,制约着辅导员对学生新印象的形成和更深层次的了解,使其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到问题的本质。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受这种效应的影响,在教育管理工程中辅导员会以学生近期的表现给予学生评价,并且在短期内辅导员都会把此评价作为对于一个学生表现好坏的标准。在这种短期认知的错误指引下,辅导员很难对学生做出全面的认识,甚至自己的言语也会过于偏激,使得管理工作没有公正性,给学生在心理上造成反感。(二)在学生工作方面忽视细节,缺乏责任心和对实际情况的掌控和了解1、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指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的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产生极为巨大的影响力。这种效应使我们明白,无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不断积累和发展所造成的结果。当今,教育管理工作中,部分辅导员对与管理细节比较疏忽,没有掌握事情的发展状态及观察学生的动态,待问题出现时,再回过头来查找问题发生原因才发现这些问题都是由一些小事情而引起的。2、责任分散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