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时间:2023-09-20 18:19:24

导语:在素质教育的开放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第1篇

关键词:高中政治 开放性教学 教学分析

高中政治课程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尤其是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实践性与开放性是高中政治课程强调的教学方式,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将政治与社会相结合,突显出开放性政治教学。开放性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师生间的感情交流,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一、高中政治课程实施开放性教学的作用

以教学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堂为中心以及教材为载体是开放性教学的具体形式,在教学中要与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开放性教学也成为“以人为本”下的素质教育的核心教学模式。开放性教学对高中课程联系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放性教学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模式。素质教育是一种创新型综合素质教育。开放性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其内容是以学生课堂学习为中心,联系学生的课外生活,将政治基本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实现开放性教学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封闭单一、以知识为中心等特点,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开放性教学模式能够解决传统模式存在的弊端,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当今社会需要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开放性教学就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打破原有的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对学习内容加以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

二、高中政治课程实施开放性教学的相关措施

1.开放教学环境,营造轻松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的氛围比较枯燥,导致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开放性教学模式是以轻松的课堂氛围为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课堂上当学生对理论存在质疑,教师应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对问题通过交流、沟通等方式进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为了能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定一些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等课件,通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对课程进行引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无论是在课下还是在课上都应该与学生多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多种教学形式,营造轻松课堂氛围的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的教学效果。

2.开放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单一,而且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比较差。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理论为基本内容,缺乏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本身政治课程理论多,很容易给学生带来枯燥的感觉。随着多媒体以及信息化的发展,能够给枯燥乏味的课堂带来一些生机。开放性模式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走进政治生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做到时刻关注学生、尊重学生以及增加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必要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及帮助,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互动。开放性教学模式不仅仅是用在课堂之上,在课后的实践当中仍然适用,课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比如,去当地的博物馆参观、让学生当成志愿者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可以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空间。通过实践,让学生体验社会生活,感知探索带来的乐趣以及收获的喜悦。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取社会发生的新闻为材料,让学生感受政治课堂的时效性以及课堂理论的丰富性。政治与当今时政热点具有密切联系,教师应使用多媒体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为主要案例,让学生将政治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社会现象进行探讨,促进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3.开放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

高中政治课程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根据新课标的改革内容,对学生学习的培养,鼓励课程资源开发、开放教学内容,能够让学生运用生活的眼光去看待政治,用政治思想去观察生活。教师也应该将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学习政治中体验政治带来了乐趣和实用价值,提高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在课堂中将时事以及社会热点带进课堂,让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政治。课后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资源,寻找课外资源,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拓展学生的视野,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

三、总结

高中政治课程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政治素养有着决定性作用。开放性教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环境采用开放性模式,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也能够让学生将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彩虹.高中政治如何实现开放性教学[J].现代农村科技,2013,(08):34-35.

第2篇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固的性质。我们对这“稳固的性质”的判断,以适应环境和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为主要标志,是对人的适应环境、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潜在能力作用的量度。人的素质结构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心理素质、劳动技术素质等。素质教育,中心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

语文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从基础教育角度看,语文素质决定人才素质品格。因为语文学科既是基础工具学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学科,同时又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语文素质是人的文化素养的主要标志,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质核心的部分。

语文素质往往是一个人成才的主要制约因素。人才素质和语文素质是两个密切联系的概念,一个是上位概念,一个是下位概念。两者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基本点是人的素质。两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状态的,且两者的目标、任务相呼应。人才素质目标烛照着语文素质目标,规定着语文素质教育的方向。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和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是圆点接近,半径几乎相等的两个圆。语文教学要着眼于对人的教育塑造,坚持语文素质教育目标和人才素质目标相统一,把教学生学语文和指导学生做人结合起来。

二、人的素质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教育者按照“纲要”中指出的素质教育目标,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发掘潜能,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与应试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试教育只强调适应学科要求,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模式,是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学生高分低能”弊病的一种概括。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界凝聚力强、覆盖面大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整体改革的必然归宿。

所谓语文素质,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括思想政治、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交际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地说,语文素质有五个方面:1.语文基础素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2.语文智能素质,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3.语文技能素质——听、说、读、写能力;4.语文道德素质;5.语文审美能力。语文素质教育,不只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及听、说、读、写、书(写字)能力训练。知识和技能只是素质的外在形式,素质教育有更丰富的内涵,是深层的教育,是根本。

语文素质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的认识、情意、操作诸因素的统一,语文素质各要素的和谐发展,不是孤立的某方面的单项指标,也不是几个单项指标的简单相加,是一种综合效应,综合整体水平

三、小语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阶段切实打好语文基础,提高语文素质,将对各类人才的成长,从基本素质上打好基矗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

1.明确认识学科性质小学语文具有语言和思维的辩证统一关系,不但具有工具性、思想性、知识性的特点,而且带有基础性、社会性、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是教好这门学科的基本前提。教好这门学科,不但对于学生学好各门学科十分必要,而且对于将来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语文能力培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素质的行为特征是语文能力。一个人的语文素质如何,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综合地表达出来。他的思想认识,他的知识水平,他的审美倾向,他的人品学问,他的应变能力都可以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然而,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是与他所掌握的语言材料——词汇、句式的获取情况、语言技巧、知识素养、认识事物等有关。

因此,语文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上。能力是不能灌输的,而要靠训练才能培养出来。所以,语文课应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使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在大量的听、说、读、写活动中获得锻炼提高,形成听、说、读、写的能力。袁微子同志讲:“语文教学的实质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特征是:(1)有明确的训练目标;(2)精心设计训练内容;(3)训练中重视方法指导,并体现训练的层次性(分层递进,逐步深入)、训练的反复性(多种形式,反复训练)、训练的广泛性(全体参与,全程参与),使之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进而由学会到会学;(4)训练要有严格的规范,重视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5)激发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精神优势。

3.实行开放性的教学我省曲靖市小学教学研究会从1984年开始进行“着眼能力,三个‘沟通’,训练为主的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实验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整体理论”(包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主体教育思想”(学生主体地位)、及“和谐教育理论”(确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充分尊重学生人格,重视心理美学效应及和谐教育目标,促进全面发展)为教育思想的三根支柱,以“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为时代育人”为宗旨。实验着眼于人的教育塑造;着眼于人的能力培养;着眼于人的个性发展。

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三沟通”的实质是强调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三沟通”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有利于展示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

第二个特征是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板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在上述四类课程中既发挥各自的功能,又发挥协同作用。由于“四维课程”紧贴现实生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把学习语文放在生活大背景上,这就增加了语文教学的活力,突出了实践环节,注意在实际中、应用中训练学生学习语文,以追求整体优效。这是开放性语文教学在课程结构上的重要特征。

第三个特征是以训练为主。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归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习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开放性小语教学坚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分层施教,各有提高”的教学原则,这是又一突出特征。使每个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信心十足地向新的目标努力。开放性小语教学的第五个特征是实行三结合考试,综合评定学生语文成绩。三结合考试即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年级、学段考试与平时语文能力考查结合,并实行竞赛成绩分层加分。口试是个难点,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先测出教学班的水平分,在教学班水平分控制下,测出每个学生的听、说能力。考试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十多年来,曲靖市完成了三轮小语开放性教改实验,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表现在:(1)实验班学生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学生在语言交际应用、语文情趣、思想政治及思维品质、文化知识等方面普遍高于平行班。(2)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认识能力、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作能力都比较强。(3)促进了学生个性发展。学生在各门功课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方面特别好,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广大小语教师在开放性教学实践中丰富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开放性的教学虽然理论和认识还不完善,尚需靠实践去验证它、丰富它、完善它,然而,经过科学的精练的概括,它已初步形成了开放性语文教学体系。它代表着语文教改发展的趋势,是一种历史潮流,时代走向,也是小学语文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语文教学评价与语文素质评价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和学生语文素质评价是一种新的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成绩考查方法,它对教育效用予以价值上的判断,是指导教学和推动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此,在语文教学评价时——

1.明确评价的原则

(1)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要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以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确定标准和实施方法。(2)全面性原则。要坚持评价教学的全过程和教学效果。(3)可行性原则。确定教学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时,坚持从实际出发。(4)可比性原则。意味着评出高低优劣,要坚持在可比条件下予以评价。

2.了解评价的功能

(1)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学效果。(运用日常考查和期末考试)(2)用以在教学过程中提供反馈信息。(3)促进学生学习。(4)研究语文教学。

3.确立评价的项目

(1)按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分为:a.目标参照评价。即参照一个确定的目标,测定各阶段完成教学的程度。b.常模参照评价。即以某一群体已达到的平均成绩为常模,与个人得分作比较。c.个人特征参照评价。即以个人得分作内部比较,从而弄清学生本身语文学习能力、方法习惯的优劣,以便按其特征因材施教。

(2)按评价的目的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3)根据语文素质结构,评价学生语文素质可确定为如下指标项目:①学生具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自学能力;②课外实践活动中的语言交际能力与涉及到的文化知识;③语文情趣、爱好;④情感和道德情操,语文教学有陶冶情感的任务,语文素质决定情感的深度和效度;⑤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⑥学生对语文教学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所受价值观念影响的程度。

4.研究评价的方法

第3篇

关键词: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特征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地得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素质教育的全面性

素质教育在教育目标上,它必须是“全面性”的教育。这里所说的“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现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的最优发展[1]。

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在教育方针的贯彻上,重视智育,轻视德、体、美、劳各育;在课程设置方面,重视学科课程,忽视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在学科教学方面,重视语言和数理化等所谓主要学科,忽视音、体、美、劳等所谓次要学科;在教育目标方面,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智能、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等等。这种“片面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

应当指出,“全面发展”已经列入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目标之中。但是,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社会主义的素质教育中,探索“全面发展”的具体途径。素质教育中的“全面性”,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应从整体出发,重视受教育者各种素质的全方位发展,使思想、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相互促进而不偏废。在实施素质教育时,一要反对教育目标片面化,不能因某种功利目的顾此失彼,或孤立地片面地强调学生某方面素质的发展;二是要反对把全面发展的要求绝对化,求全责备也会扼杀个性,会妨碍青少年儿童真正实现全面发展。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才能,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能有信心根据他自己的特点,找到发展的“突破口”或“生长点”。

二、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如何看待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区别之一。在应试教育过程中,一切活动都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学生往往处于附属的地位。这种师生观、教学观的最典型表现,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在这种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有主动参与机会。

素质教育则不然,它充分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以自由,改变过去那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的局面,弘扬他们的主体意识。从根本上说,素质教育的主体性,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教育和环境等外部影响和要求,只有通过个体的内化,才能转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这就决定了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承认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认知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素质教育的全体性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的“选择性”和“淘汰性”相对立的。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就从教育对象上规定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性质[2]。

因此说,“全体性”是素质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最根本的要求。做不到这一点,就谈不上什么素质教育。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把素质教育与实施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作为教育者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坚定“每个学生都能成功”的信念,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个学生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进步和提高。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最终使学生的全体和个体都得到极大程度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中小学教育紧紧围绕升学有望的少数学生来进行,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冷落的“陪读”地位。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选拔”和“淘汰”教育。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布鲁姆曾经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态度应是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只为少数可能达到最高层次教育的学生准备阶梯的教育,是最大的浪费。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最重要、最根本的的权利和义务。第二,保证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四、素质教育的发展性

所谓“发展性”,是指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真正把学生的重心转移到启迪心智、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上来。知识与能力虽不是完全等同的东西,但是,如果学到的知识是“活化”的知识,是能够“投入运转的知识,是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能顺利地转化为能力,成为人的智慧的一部分。

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强调的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会生存”。在教育重点上,它应该是“能力教育”,且尤其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生存、生活能力为主的“能力教育”。之所以是这样,这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生活“必须首先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一个人倘若连自己的生活都不能维持,恐怕是无暇顾及发展和创新。要培养学生的生存、生活能力,这就必须向学生传授与社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知识、应用技术。同时,从社会对知识的需要来讲,尽管社会也需要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但其最直接需要、第一需要,毕竟还是应用知识、应用技术。尽管应用知识、应用技术也来源于基础知识,但它们之间毕竟是有距离。真正能转化成生产力,且能最快地转化成生产力的,毕竟还是应用知识、应用技术。

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智慧、潜能和个性的发展。而这些素质,单靠一般的“灌输”是难以奏效的。脑科学研究的大量成果表明,人有巨大的潜能,现已开发的只占它的很小的一部分。潜能是每个人潜藏着的智慧才干和精神力量,被称为“沉睡在心灵中的智力巨人”,“每个人身上有待开发的金矿脉”。素质教育的“发展性”,意味着素质教育对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特长发展的高度重视。目前各人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各人潜能开发的程度不一样,而且绝大多数人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要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的这种无限的创造力和潜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展示并发展自己的才能。

五、素质教育的开放性

素质教育的开放性是相对于应试教育的封闭性而言的。应试教育中,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主要是课堂教学,知识和信息的来源主要是教师和课本,形成了封闭的教育空间和单一的信息来源渠道。素质教育开放性的涵义.不单指它的外部流通,而是一个广泛的范畴,是指素质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范围、教育过程、教育方法上的系统性、兼融性和全程性[5]。

如果说,应试教育的任务还可能由学校和教师独揽的话,那么,素质教育的任务,在校园里仅仅靠教师是难以完成的。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空间,真正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另一方面要求拓宽原有的教育教学途径,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建构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单一走向综合,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中国走向世界,从消极被动转向主动和谐的教育内容体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任学校,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它可以使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是学生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相统一的首选基地,学校应广泛争取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配合,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积极有益的教育因素,扩充教育领域。

参考文献

1.边星灿.考试与素质教育论[J].中国考试,1998,(4):8-12.

2.江峰,林玲.论教育的竞争与应试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2-78.

3.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7):5-23.

第4篇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高中数学;应用探究

数学作为一门主要的课程贯穿了学生的整个受教育阶段,数学这门科目在每个教学阶段都有着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更应该关注学生创造性的养成,而开放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中被广泛地应用。

一、开放式教学的内容

开放式教学显而易见,其意义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课堂从封闭性转变为开放性。教学的内容从课本转向生活实际,其开放式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开放性思维,从而达到教育体制改革中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开放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开放式教学的运用是最为实际的一种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点内容。首先就是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对于整个教学的目标不再是传统教学过程中单一的对知识的掌握,而是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开放式教学要求在教师在整个高中数学课程中的教学设计上,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有更好的掌握,不仅要使学生对高中数学的整体知识有良好的掌握,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不能忽视学生的情感培养。其次,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课堂中的教学主体有了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占有主体地位,而新课改要求,学生变成主体。教学的过程也不再是教师教、学生学,而是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创新性的培养,从而达到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最后,就是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教学环境应该从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封闭课堂转变为开放式的课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学生与教师平等,并且达到师生双方的资源共享,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相应的启发,从而达到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

开放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了主体的地位;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看出,开放式教学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数学的课程模式,使数学教学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医学检验;开放性实验室;教学改革

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是加强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医学检验涵盖多学科且实践性强,进入实验室进行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是学生从理论迈向实践的第一步,对学生全面掌握与建构实践技能将发挥重要作用。但受传统实验室建设和教学模式的影响,本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按教学计划进行并以验证性为主,一次实验课的结束也代表一次教学的终止。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能培养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着本专业人才的培养[1-2]。为此,实验室的建设和教学的改革成为本专业教学方式转换的重要环节。

1开放性实验室是医学检验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要注意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医学生,担负着将来治病救人的神圣责任。因此,对医学院校来说,如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医务人员,这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检验作为循证医学的重要来源,与临床有着紧密的联系,内容多、涵盖广、综合性强,更为重要的是动手操作是检验的基本技能和重要的技术手段,但对于这样一门实验操作如此重要的课程,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教程下,老师只是按部就班的将实验器材发给学生,将固定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介绍给学生,然后学生通过实验得出一个早已预知的结果。这样的教学时间短、无创新,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基本全程无深入思考和探讨,已无法满足医学高等院校对人才培养的需要[3]。因此,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势在必行,这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2开放性实验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开放性实验室是基于学生主动合理的利用实验室资源,进行自主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练习和创新性实验的平台。开放性实验室旨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充分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能力,引导和启发学生创新和探索意识,进而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学生在老师的辅助下,在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创新,最终用于积极的发现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其作用具体表现在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有利于学生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独立完成实验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新仪器、新技术的应用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科研能力;有利于实验室资源的合理分配;有利于实验设备的有效利用,最终表现在提高整体实验教学质量和临床实践能力[4-5]。

3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

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是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和重要保证,随着开放性实验的开展,一些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产生,包括开放性实验申请资格的管理,实验所涉及器材、耗材的管理,学生开放实验时间的安排与管理,所需经费的预算与管理,教师指导的安排与管理,考评体系的建立与实施都值得认真分析与解决[6]。为此,针对医学检验专业的特点,制定并实施了以下措施。

3.1提前做好开放性实验计划与申报工作

在学期前认真思考并计划本学期开放性实验的总体安排与规划,对所需材料与耗材进行认真核对并做好经费预算,合理的加大实验器材的投入,并报学校教务处审批。

3.2做好学生开放性实验的报名与项目规划工作

在开放性实验实施前统计报名人数,并进行分组,对每组分别安排思考实验课题范围,并安排指导老师辅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评审。

3.3做好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指导教师的态度、能力与责任心在开放性实验中起着重要作用,积极有效的指导将加大开放性实验的效果。因此,在实验前做好教师在实验中有所作为的培训工作在提高教师积极性方面将起到重要作用。

3.4严抓实验过程的监管

制定相关管理规范,严格管理开放性实验过程,要求认真、严谨、求实,珍惜实验室资源和开放性实验时间,按要求完成实验。

3.5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

考评是分对象、分责任的,分别建立对学生和教师的考评细则,考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自主性、思考性、创造性、积极性,查找不足,不断完善;考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的目标性、责任性、总结性,促进教与学相长。

4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4.1建立与PBL相结合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实验教学的新路径

PBL所倡导的理念也是学生在教学中占主体地位,而医学检验专业也正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科,将其与开放性实验教学相结合更显得相得益彰。将教学以研究性实验的形式展开,借助开放性实验室平台,在此过程中锻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自主创新的科研能力,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7]。

4.2以医学检验专业课临床血液检验“血小板减少”为例进行

开放性实验室教学实例分析探讨

4.2.1开放性实验项目的选择

血小板减少是临床常见疾病,但单从计数结果上讲,可能出现真性和假性两种情况,特别是假性结果又可能有若干种情况,而平时在封闭式实验中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只学习了正常血小板的计数和形态,而缺少了异常检验的环节。因此,根据异常血小板减少来设置开放性实验是可选择的实验项目,既能锻炼学生的手工计数和识别血小板技术,又加强了学生对临床异常血小板减少情况的了解和与临床疾病的相关联系。

4.2.2开放性实验的实施与评估

选择实验项目后,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实验的操作路线和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并在实验过程中首先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以解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EDTA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造成的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原因分析,大血小板引起的仪器计数线性范围问题等。而后通过严谨的实验过程来实施相关技术路线,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在光镜下和瑞氏染色下对血小板的辨识能力。在开放性实验完成后,要对每组同学完成情况进行系统评价,考察项目选择的创新性,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实验过程的严谨性和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在评价和讨论中发现优点,找出不足,获得最大收获。

4.2.3与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

开放性实验通过项目研究的形式来启发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对未知临床问题的探索热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但在学生完成一项实验项目后,学习并未结束,思维能够发散,也要能聚集,开放性实验的最终目的是融会贯通,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对能力的全面提高[8]。因此,学习者要通过在此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进行全面总结和提升,具体来说,就是将血小板减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相关操作技术和血液学科研研究策略三者相结合,做到专业知识扎实,操作技术过硬,创新思维活跃,不断查漏补缺,拓展有关患者血小板状况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当然,对于开放性实验的开展方式和方法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和研究,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设置,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开放方案。通过加强开放性实验室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任务和角色,营造良好实验氛围,使学生能实实在在获得提高。综上所述,全面提高医学检验专业的实验教学质量,需要不断完善开放性实验工作,以人为本,始终把学生放在该项工作的中心位置,进一步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实验教学改革,这必将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的教学质量工程产生深远影响,为医学检验专业培养更优秀的高素质人才[9]。

参考文献

[1]侯娟,张洁,周卫华,等.医学生创新性实验室开放模式的研究[J].南方医学教育,2012(4):14-15.

[2]孙文平,罗红,陈晨,等.开放性实验教学实践的总结[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3):266-267.

[3]汪靖,李跃平.以开放性实验室为平台指导预防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的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3):56-58.

[4]王晓明,秦凌浩,高崇凯,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药剂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5):397-399.

[5]王岩,周毅生,沈雪梅,等.中药药剂学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5(1):21-22.

[6]顾倩.开放性实验教学在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5):778-779.

[7]肖湘,贺加,刘毅敏,等.医学化学实验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2):1527-1529.

[8]郭斌,谢宁,李君安,等.建立基于建构主义观的医学检验研究型教学体系[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2):1496-1498.

第6篇

关键词 石油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 开放性实验室 探索

重庆科技学院的石油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肩负着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高度关注,这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放性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有力依托和重要保障。因此,基于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要求,开展开放性实验室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一、采油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意义

目前受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师资投入、学生扩招等诸多限制,实验教学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需要,严重制约着人才培养质量。采油开放性实验室作为石油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的落实和具体体现,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的有效措施,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二、采油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原则和主要内容

(一)采油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原则

采油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始终坚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旨在通过学科实验资源整合、制度创新和完善、教师合理投入等有效措施,全面促进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

(二)采油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

1.制度完善

围绕国家级特色专业总体建设目标,借鉴相关高校开放实验室管理经验,以《重庆科技学院实验室开放的若干规定》为基础,开展制度创新和完善,形成涵盖实验室开放原则、实验室开放对象、实验室开放内容、实验室开放时间、实验室登记办法、条件保障和工作要求等七项内容的《采油实验室开放暂行规定》。这为开放性实验室建设规范、有序运行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2.机制创新

围绕国家级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增加素质教育学分,鼓励学生参加采油开放性实验完成科技创新等课外素质拓展,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素质教育学分与采油开放性实验的数量、难度直接相关,并与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要求相衔接,必须获得的最低实验学分,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3.师资激励

围绕国家级特色专业师资建设目标,通过增加实验运行费的投入和采油开放性实验师资奖励政策,为开放性实验涉及的设备维护、实验过程管理和实验指导等提供可靠保障,实现采油开放性实验师资队伍的充实,促进采油开放性实验师资队伍积极投入精力到采油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和完善中,积极投入精力到采油开放性实验指导工作中,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4.监督严格

围绕国家级特色专业质量建设目标,通过采油开放性实验监督和评估体系,分别从采油开放性实验项目的确定、实验计划、实验实施、效果考核、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等环节着手,对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健全采油开放性实验开放档案,通过对实验室开放的记录表每日逐项详细登记,实验室管理人员检查和负责人抽查等,不断分析和研究总结采油开放性实验开放基本规律,并据此制定实验室开放过程。

三、采油开放性实验室建设的成效

(一)学术氛围不断增强

据不完全统计,采油开放性实验室通过教师命题和自由选题两类模式,开放人时数达43056余学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渗透到科技竞赛、讲座、论坛和模拟实践等各项校园文化活动中,大大活跃了校园学术氛围。

(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采油开放性实验室共指导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10余项,毕业设计期间全天候对学生开放,100余名毕业生依托采油开放性实验室完成毕业论文任务顺利毕业。此外,采油开放性实验室还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参加“挑战杯”创业大赛、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诸多大型赛事奠定了基础。通过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系统训练,石油工程及其相关专业学生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三)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初步形成

采油开发性实验室面向本科生自主学习、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学生科技创新、大学生课外竞赛、教学科研人员(研究生和教师)科学研究和社会(各种培训班)实验技能培训开放,初步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效率,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

四、结论

采油开放性实验室作为石油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针对其建设需要开展相关探索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采油开放性实验室建设始终坚持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通过学科实验资源整合、制度创新和完善、教师合理投入等有效措施,全面促进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

参考文献:

[1]牛文莉.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0,4.

[2]李晓莉,侯玲玲,郝雪.高等学校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第7篇

学观念,影响着数学教育的发展。

近年来,数学开放题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数学教育改革的亮点,已日益引起我国数学教育界的注意,逐渐形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1998年的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数学试题里“开放题”居然也堂皇入室。

一、何谓开放题?

(1)开放题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问题。(2)开放题并不是普通的数学问题,而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精心编制设计的数学问题。

一道数学题的开放性(开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道题采用何种设问方式。即使是一道传统的封闭性数学题,也可以通过改变其设问方式而将其改编为具有开放性的习题。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是一种“开放性的解题要求”,通常使用“试尽可能多地……”一类的词语来提出,它对学生具有“鼓励参与,激励优化,追求卓越”的作用。

二、为何研究开放题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开放题教学是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开放题给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它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放题的教育作用:

①发散性学生必须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进行探讨,其思维方向和模式的发散性有利于创造性能力的形成。

②探索性因为开放题易使学生形成原有认知结构和新认知结构的冲突,学生必须通过顺应来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因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③趣味性开放题独特的叙述方式、宽松的解题环境和极富挑战性的解题策略,为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进行数学学习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增强了学习的内驱力,对数学探索产生浓厚兴趣。

④多样性在开放题教学中,既要有学生独立思考的个体活动,还需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交流的群体活动。开放题答案的多样性,使得其最终的解决只靠个人的力量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完成,需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群体的力量。

⑤主体性开放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⑥竞争性开放题解答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使其有了优与劣、多与少、简与繁的区别。也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使竞争意识悄然地渗入学生的头脑,把竞争机制引入开放题的课堂教学。

⑦创造性在开放题的解答过程中,没有固定的、现成的模式可循,靠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找不到问题的解答,学生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积极开展智力活动,用多种思维方法(如联想、猜测、直觉、类比,等等)进行思考和探索,因而开放题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工具,是培养创造人才的摇篮。

2、开放题的转化作用:

(1)开放题对教师观念的转变:开放题的出现以及对其教育功能的肯定,一方面反映了人们数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另一方面适应了飞速发展的时代的需要。实际上反映了人们对于数学教学新模式的追求,是人们站在新时代历史的高度上对数学教育改革的新探索。

①观念转变的原因:

a.当技术的发展已使社会数学化,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开放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时候,我们不应满足于陈旧的、封闭的教学方法。

b.数学不能仅仅理解为一门演绎科学,数学还有其更重要的一面,即它是一门非逻辑的、生动的、有丰富创造力的科学。

c.数学教学是学生创新活动的过程,仅仅靠教师的传授,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数学知识。

d.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教学认知的主体,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没有名副其实的教学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他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

②观念转变的内容:

a.我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明确指出:“课程是一个历史范畴,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都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革。”“教科书”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

b.开放题课堂教学中的数学观即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教师的数学观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观。如果教师能用动态的、全面的观点来理解数学,那么他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就会是启发式的,其教学观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2)开放题对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开放题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是“编剧”和“导演”;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示范者、组织者、调控者。

在开放题教学中,应特别强调的是教师除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那些专业素质外,还应具有创造能力(尤其是进行创造教学的能力)和自觉反省自身数学观、教育价值观和教学观的意识。

三、开放题的特点

①问题的条件常常是不完备的;

②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具有层次性。

③问题的解决策略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④问题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发展性。

⑤问题的教学具有参与性和学生主体性。由于开放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就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解题活动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一些学生希望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分享这种成功的喜悦,任何一个好教师都不会压制学生的这种愿望,这就使课堂教学自然地走向了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要特征的开放式的教学。案例:设计花坛。

四、开放题的分类

(1)设计条件的开放传统的答题模式多数是条件与结论——对应的定式训练,解题时不必考虑条件的由来。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得到的信息对于某个具体问题而言绝大多数是无用的,必须善于从大量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因此有意设计一些条件过剩或不足的开放题会更好地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若设计成求一个三角形面积(单位:分米),则效果不大一样。

(2)设计结论的开放这类题的条件和问题都很明确,而结论却不惟一,具有发散性和多面性。例如:将“如一把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完全一样的长方体后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单位:厘米)”的常规题去掉图中虚线,则成结论开放题。

(3)设计策略的开放这类题解题思路多种多样。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其开放功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分析思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五、开放题的功能

美国加里福尼亚教育部指出了开放性问题的五个功能:

1、开放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己进行思考并用他们自己的数学观念来表达的机会,这和他们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是一致的。

2、开放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构建他们自己的反映而不是选择一个简单的答案。

3、开放性问题允许学生表达他们对问题的深层次的理解,这在多项选择中是无法做到的。

4、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反过来要求老师用不同的方法解释数学概念。

5、开放性问题的模式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成份。

六、开放题的教育价值观

开放题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形式的数学问题,与一般的数学问题一样,也具有知识教育价值。开放题最突出的、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这也是开放题教育价值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主要的体现。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而开放题教学是推进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开放题在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所具有的巨大教育价值。

从结构形式上看,开放题具有组成要素的非完备性和解题答案的不确定性;从解答过程和解题策略看,开放题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层次性、发展性、创新性等特性。开放题的特性决定了开放题教学的开放性,因而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是以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探索者和研究者的身份出现,学生不再是“装”数学,而是“搞”数学,这就可以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去体验数学家进行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深切领会数学的实质,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和数学意识,掌握数学的灵魂——思想方法,为今后的学习以及成人后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做准备。

开放题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凸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志品质,培养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竞争机制,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可见开放题的人文教育价值也很大。

七、开放题的设计艺术:

数学开放题的教学需要开放和设计大量的开放性问题,与当前的数学教学实际密切相关且被广大数学教师认可的开放性问题。开放题设计模型的优点和误区可由下面的框图描述:

开放题的优点开放题认识误区

①开放题顺应开放化的社会需要②开放题教学可以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符合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③开放题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体会数学的美感④开放题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⑤开放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⑥开放题追求卓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优化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⑦开放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实现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⑧学生解答开放题时不但要综合运用、重组已学的知识,而且时常需考虑问题解决的策略,对自己的解题活动进行认识、评价和监控,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元认知⑨教师在研究开放题的过程中,可以在教学观念、解题能力、扩大知识面等多方面得到提高,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①开放题在单一的技能训练、知识学习上费时费力,效率较低②开放题教学易受课时的制约,在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的思维在低层次上重复,不易进行深入的研究③开放题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不易推广④对有些开放题很难制定出客观公正的评分标准,故在用开放题作考试题时困难重重⑤现有的适合教学使用的开放题数量太少,开发和设计更多的数学开放题又面临较多困难⑥受考试文化的影响,要使更多的教师重视、认识、接受开放题,还有一段艰巨漫长的道路要走

在开放题的编制、开发中,要十分重视开放题的设问方式。语言的暗示性要恰当,防止将思维导入歧途;要把握问题的开放度,不同水平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设问方式,提出不同的解题要求;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可发展性,给学生一个提问题的机会,也许比解题本身更重要。

八、开放题的解题艺术:

1、传统教学法解题摸式

这种解题模式,学生在得出结论后没有自我反馈的过程,去发现总练习题的内在联系,总结经验,找出规律,举一反三,因而浪费了大量的宝贵信息。

2、反馈教学法的解题模式

在反馈教学法解题模式别注重解题后的自我反馈和自我小结。引导学生去发现习题中潜在的知识信息,去联想、归纳、类比,以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巩固和发展教学思想方法和处理技巧,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思维能力

第8篇

关键词:开放性;思维;灵活性;独创性;深刻性;批判性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一些极富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新颖题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化学试题中,并且逐年升温。这类题型,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符合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

开放性试题,是指以素质考查为目的,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在试题的情境、立意、设问、作答、评分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开放的试题形式。适当、适时地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极易引起学生对问题、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释放出创新的潜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一、设计开放性作业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利用一些优秀的常规题,教师要善于更新情境或从不同角度设问,挖掘思维的发散点,创设发散性思维的情境。

例:取pH均等于2的盐酸和醋酸各100 mL,分别稀释2倍后,再分别加入0.03 g锌粉,在相同条件下充分反应,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醋酸与锌反应放出氢气多

B.盐酸和醋酸分别与锌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C.醋酸与锌反应速率大

D.盐酸与醋酸分别与锌反应的速率一样大

将题干变动如下:

变形1.将0.03 g锌粉改为足量的锌粉

变形2.将醋酸改为硫酸

变形3.将pH均等于2改为浓度为0.2 mol・L-1

二、设计开放性作业题,提高思维的独创性

化学策略开放题要求学生善于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善于打破常规,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思维活动具有独创性。

例:1.92克铜和一定量的浓HNO3反应,随着铜的不断减少,反应生成的气体颜色逐渐变浅,当铜反应完毕时,共收集到气体1.12升(标准状况),求反应中消耗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解法一、设生成的NO2,NO消耗HNO3物质的量分别为2x,2y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这些题目,从而寻找出多种多样的正确途径。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提高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三、设计结论开放性作业题,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图是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气体,哪些物质能利用这套装置进行实验?并说明制取的原理或反应。

缺少了选项,增大了思维的难度,但学生有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需要学生分析图形、提炼出信息,制取的气体须满足条件:(1)必须用固体和液体反应来制取;(2)必须能用浓硫酸干燥;(3)必须能够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同时具备三个条件的有:

(1)CO2,碳酸钙和盐酸来制备;

(2)SO2,用亚硫酸钠和较浓硫酸来制备;

(3)HCl,用氯化钠和浓硫酸来制备(不加热);

(4)NO2,用铜和浓硝酸反应来制备;

(5)Cl2,用高锰酸钾和浓盐酸反应来制备。

这类题目优点是结论开放,不但能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需要学生对化学问题进行深刻地认识、周密地思考、大胆地设想,最终全面而准确地做出判断。

四、设计多余型开放性作业题,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性作业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这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例:有10.2 g镁和铝的混合粉末溶于4 mol/L的盐酸500 mL中。若加入2 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要使产生的沉淀的质量最大,则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

A.100 mL B.500 mL C.1000 mL D.1500 mL

只要认清最后的沉淀是氢氧化镁、氢氧化铝,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

则n(NaOH)=n(HCl)=2 mol

第9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教学模式;看法探析

依据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努力学习做人的道理,懂得珍惜学生童年的生活,形成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及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打造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新模式,促进小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一、引导学生掌握开放性的内涵

小学时期乃是学生品德、能力、知识等初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从增强学生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和目标性出发,切实为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目标、优秀的道德观念及科学的行为素质打好坚实的基础。要求我们品德与社会课的授课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形式、内容以及它的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状况,努力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去思维、去拓展、去探究,构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及素质教育精神要求的一门开放性课程。

二、努力为学生打造开放性的品德与社会课程

1.与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进行有机整合

综合实践课程覆盖了校园实践基地建设、参观学习访问、社区公益活动等项目内容,这一学科可以允许小学生走出学校,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充分感悟体验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动手、思维、实践、合作、探究等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其有机整合,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注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理念,对学生生活实践的体验,性情道德情操的熏陶,人生价值观的理解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小学生正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阶段,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人格。所以,创造品德与社会课程开放性的教学环境就能使小学生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激发小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小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氛围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