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9:27
导语:在新能源技术支持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
我国煤炭资源非常丰富,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13%,但油气资源相对短缺,导致我国只能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格局。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36.1亿吨,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约40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清洁高效的能源所占比例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这种对煤炭的过度依赖,导致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已成为影响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的重要原因,进一步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比较之下,几十年前发达国家就已经从煤消耗改为石油消耗,从低效、污染的能源结构转换为高效、清洁的能源结构,而今高效、清洁、低碳或无碳的新能源结构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目标。因此,在世界发展低碳经济的趋势下,积极寻求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的方法,把煤炭由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实现多元化能源结构,达到新能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二)能源约束明显,供需矛盾突出
我国拥有的能源总量巨大,但是人均能源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就失去了优势,特别是近几十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伴随着迅速增加的能源消费需求,使得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导致能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反过来又影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我国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2013年进口原油2.8亿吨,同比增长4%,原油的进口依存度接近57.4%。原油的进口依存度过高,涉及到诸如供求格局等问题,给我国造成很大的能源安全隐患。同时,大量的燃煤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降低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刻不容缓。在我国面临着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清洁、充足的,既经济又安全的能源供应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三)能源利用效率总体偏低
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能源结构的优化,也关系到低碳经济能否实现。目前,我国GDP占世界GDP总量的9%左右,但能源消耗却远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这也就意味着,近些年我国GDP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数倍的资源与能源的消耗来实现的,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量明显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据统计,我国近年来单位GDP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国的3.3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低效的能源利用也是许多国家共同面对的问题,这种低效率所造成的能源浪费,已成为影响我国甚至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阻碍。
(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健全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对于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进国民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短视现象,即只注重短期利益,忽略长期发展,这种短视会导致我国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性投资偏少,不能满足长期经济发展需求。譬如,我国现阶段缺少区域性输送通道建设,也缺少战略储备设施建设等,这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体系都不完善,也就制约了能源结构优化的发展步伐。因此,国家推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和方案势在必行。
二、基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我国能源结构优化策略
在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只有研发新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才能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
按照国际环境公约,同时也是基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我国应全力开发和探索洁净能源的使用。但根据我国的国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在未来长期内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故发展洁净煤技术和煤炭的清洁利用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减少或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最佳选择。基于这样的现实情况,我国应该采用洁净煤技术。就是说在煤炭开发利用时所采取的一种减少污染排放量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和污染控制的技术。该技术可以使燃煤时减少对空气的污染,使煤炭的利用效率提高,使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减少,使环境污染得到改善,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推进洁净煤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增加企业及其它主要用煤行业的经济效益。因此,专注于洁净煤技术的发展是推动我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改进,发展低碳经济的最现实选择。
(二)优化能源产业结构
我国目前三大产业布局仍不合理,在三大产业中,能耗高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低耗能行业比重低。并且,仍然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即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这种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加以改变,我们应该全力探索方法以改变我国传统落后的产业结构,结合我国的实际技术情况,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改造,着力发展低碳相关的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比重仍然较低,大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相应的降低建材、化工、冶金等高能耗产业的比重,就可以使我国GDP的单位能耗得以大大降低,以靠近世界平均单位能耗水平。所以,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应把重点放在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消耗能源较低的第三产业上。
(三)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
能源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优化能源结构最根本的措施。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财政支持进行合理引导,加大能源技术创新力度,建立能源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稳步推进能源科技发展,联合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充分发挥产学研的集聚效应,为建立我国新的高效、清洁、低碳型能源工业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攻坚战。我国应大力发展自主创新技术,对当今我国经济需求和应选择的技术路线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逐步推进形成以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并重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型多元化能源工业体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积极开发建设以太阳能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清洁能源作为主要原材料的技术体系。在使用能源消耗的过程中,逐步把旧的排放污染的传统能源所占的比例降低,增加可再生能源和新型清洁能源所占的比例。大力研发矿物能源洁净化技术,建立稳定、洁净、经济、安全的能源产业结构体系。
(四)大力发展新能源策略
对于当今的世界各国来说,大力开发新能源,研发使用新能源的技术,普及新能源已成为发展其经济的主要任务。据调查,世界新能源的增长速度已超过30%,而我国新能源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仅达1.6%。与此同时,单纯地依赖煤炭和石油这些传统能源已经无法满足我国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所以,全方位地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页岩气能、海洋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调整我国能源结构使能源结构多演化、层次化,使不同能源得以充分利用、有效利用、合理配置,使新老能源梯次配比,减少传统能源的使用,增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范围,以使我国的能源短缺状况和环境污染状况得以缓解,这些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主导部署。
三、结论
2011年10月,在日系汽车品牌还没有遭遇危机之时,丰田汽车社长丰田章男很有预见性的在丰田中国汽车中国研发中心TMEC的奠基仪式上,用中文说出了“中国最重要”,他没想到,这句话在今天更像是一句与时俱进的公关语。
2013年3月,丰田在中国首次提出中日合资公司“丰田中国”的称谓转变为“中国丰田”。11月14日,TMEC研发中心于常熟竣工,丰田再次强调本地化的技术研发战略,想一举扭转对中国市场技术保守的形象。同月,丰田新威驰及新致炫,在丰田中级车销售乏力的情况下,希望能在中国小型车市场寻求突破。
一系列连珠炮的动作,让丰田在中国的形象丰满起来,而其背后则是丰田全球对于中国市场的不满意。在即将交出成绩单的2013年,从丰田目前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数据来看,中国依然是这家全球最大汽车制造商的软肋,想翻身还需要大力度的改变。
TMEC的建立是丰田深化中国市场重要的一步棋,丰田更希望TMEC不是一个表面的摆设。在丰田的全球研发体系中,TMEC是目前规模最大的研发中心,总投资为6.89亿美元,这是丰田在全球的第六家研发中心,也是丰田在中国独资设立的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汽车研发中心。与其它几家不一样的是,中国研发中心首次配备了混合动力研发团队,它的任务是把丰田在混动方面的技术国产化。
丰田是新能源技术研发的领跑者。1997年,丰田推出世界第一台混合动力汽车,而其竞争对手由于将更多的精力投入燃料电池的研发,两年后才推出类似的产品。
丰田混合动力技术被称为“强混”,拥有可以单独使用电动机驱动车辆的“纯电模式”,并且通过能量回收系统充分利用刹车等产生的能量对电池进行自动充电,从而不需要额外进行外部充电。
与传统技术相比,在不改变驾驶习惯,不需要投资巨大的充电基础设施等制约的情况下,搭载丰田混合动力技术的车型油耗最高可减少约40%,同时动力性能提升约30%,这项节能环保技术具有现实推广价值,也是中国最乐于向丰田学习的一项新能源汽车制造技术。
合资公司的建立通常被看作是“以市场换技术”的行为,虽然这两者并无固定联系,但是业界的目光总会聚焦在得到多少技术上。于是,当丰田在中国市场赚取大把钞票的同时,我们也不希望白白的贡献自己的市场。
丰田自2003年和2005年分别在中国建立两大合资公司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以来,在对中国的“技术支援”话题上不断被业界“吐槽”。2004年前后,一批跨国车企纷纷在中国设立汽车研发中心,其中也包括丰田先后设立的丰田技术研发 (上海)有限公司和丰田技术研究交流( 广州) 有限公司,曾被视为中国汽车产业“市场换技术”终要开花结果的信号。
直至2008年,所谓的丰田研发中心被爆实则为丰田汽车维修和培训中心,其功能仅停留在为丰田在华事业体、汽车经销商提供汽车维修和故障诊断的技术咨询,以及为丰田售后服务事业培养人才、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与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研发毫无关系。这让本土化的“技术梦”再次破灭,丰田再度被中国业内视作“保守族”。
也许是遭受了太多“技术支援”的质疑,丰田打算动真格。
2011年10月21日,丰田首次公开了在常熟设立丰田汽车研发中心TMEC的概要,丰田主管技术的常务董事吉贵宽良,对丰田在新能源技术路线举措和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多方位诠释,吉贵宽良表示丰田的混合动力系统中的核心组件技术,具有与未来的新能源车共通的技术,丰田汽车也会进一步加速以混合动力技术为核心的环保技术的研发,并积极地研讨相关组件的国产化,通过丰田在研发方面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为基础,更好地服务于中国汽车产业以及中国社会。这是丰田在谈及与本土化技术研发以来较具实际意义的一次讲话。
时隔两年,TMEC启动运营,TMEC主楼、新能源实验楼赫然屹立,像是考验着丰田对中国的“诚意”。按照计划,一汽丰田与广汽丰田的技术人员将入驻“共同开发区”,共同开发将在中国投产和销售的混合动力车。此外,据丰田方面介绍,混合动力核心组件的现地化研发在TMEC稳步推进,混合动力系统主要组件―电池、逆变器、变速驱动桥的现地化生产也将开始。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新能源;研究述评
在我国,新能源产业作为一新兴产业渐渐地兴起和发展,新能源产业也成为学术界越来越关注的领域, 相应的研究成果也开始丰富起来。
目前我国学者对新能源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产业组织角度对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基于产业政策角度对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研究和基于区域经济角度对新能源发展的理论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基于产业组织角度对新能源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目前在我国,新能源产业作为一新兴产业刚刚兴起和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程度因领域和区域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别。然而,不同领域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如何,各区域的新能源产业竞争力是强是弱,这都需要学者进行相关的定量和实证分析。孟浩,陈颖健(2010)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进行了分领域的系统分析和综合评价,最后认为目前我国整个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尚玉敏(2009)用SCP范式分析法和熵权评价法对河北、浙江、内蒙古、江苏和山东五省的新能源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价,结果认为江苏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最强,河北省则处于第四位。刘鸿雁、洪浩林等人(2008)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目前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新能源与能源设备产业基地"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设立评价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力、市场影响力、科技创新力和规模竞争力4个子指标体系,结果认为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
二、基于产业政策角度对国内外新能源发展的研究
1、对于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
新能源产业在世界各国得以迅速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各国出台的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势。据国际能源署(IEA)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激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目前针对世界各国提出的或正在实施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政策和措施,大体上可将新能源产业政策归纳为以下五类: (1)强制性政策。主要指由政府制定的有关法律、条例、技术政策和具有指令性或强制性的行政法规。例如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法-2005》、日本的《新能源法》和《能源政策基本法》、德国的《可再生能源取暖法》等。(2)计划引导或目标引导性政策。很多国家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都制定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线图,比如日本1993年开始实施的"新阳光计划"以及2004年提出的"新能源产业化远景构想"、美国的"阳光计划"和"加州百万住宅计划"等。许多发达国家发展新能源的思路是:国家制定一定阶段的新能源的具体发展目标和计划,在发展目标框架之下,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并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鼓励各界投资和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3)基础性研发政策。指新能源技术在研究开发和示范等活动中,政府所采取的支持行为。发达国家在新能源科技和研发方面投入很大,如建立专门的国家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为机构和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研发资金和补贴等技术支持。(4)经济激励政策。包括由政府制定或批准执行的各项经济刺激措施,如价格激励、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扶持以及出口鼓励等措施。(5)市场培育政策。主要是指探索合理的新能源发电定价机制,理顺市场经济关系,开拓产业市场需求,解决电力终端应用的问题。例如对电网企业实行新能源配额制,即强制规定电网企业购买一定比例的新能源, 并把该指标纳入电网企业的考核指标范围。
2、对于我国新能源产业的产业政策研究
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长期规划、经济激励等产业政策措施。然而我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效果如何,和国外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与不足,对此我国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陈伟(2010)通过比较分析日本和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发现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的设计更完善, 但在政策配套和政策执行力方面中国与日本还存在一定差距,最后提出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政策应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增强政策协调性,促进行业优化重组。李俊峰,时瞡丽(2006)详细介绍了国外及我国在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经济激励措施、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等主要产业政策,认为目前我国针对新能源发展已经建立了比较全面的产业政策体系,但在操作执行层面的政策尚需要加强和完善,并提出我国未来制定新能源产业政策应侧重于制定国家新能源发展规划,建立国家级新能源技术研发中心以及设置专门的负责机构等。金乐琴(2010)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包括核心技术缺乏、市场培育滞后、产业盲目扩张等进行了详实分析,提出我国制定新能源产业政策应侧重于技术创新、市场培育以及产业规制等方面。
三、基于区域角度对新能源产业的研究
新能源产业作为一新兴产业,目前我国很多区域都在积极扶持其发展。针对全国各地蓬勃兴起的新能源产业态势,学术界对北京、天津、山东、河北和陕西等省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竞争优势和劣势,发展思路和发展对策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张丽(2010)从区域协同创新的角度对长三角的新能源产业进行了研究。刘叶志(2009)从闽台合作的角度对福建和台湾的新能源产业进行了探索研究。有学者认为新能源产业刚刚兴起和发展,政策和技术还有待于完善,因此科学规划引导和选择理智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各地对发展新能源热情高涨,很多地方出现盲目上马新能源项目或是重复建设产业链,致使新能源制造业的某些领域出现刚起步就产能过剩的现象。根据新华社的《中国新能源开发现状调查》报告统计,目前国内已经有18个省份提出了要打造新能源基地,或者把新能源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另外,有近百个城市把太阳能、风能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如果不进行合理的规划加以引导,"一窝蜂"地发展不仅浪费资源,对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也将带来不良影响。因此我国各地方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必须依据各区域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发展程度进行认真的比较研究,发展具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必须有所侧重,避免盲目重复建设。
参考文献:
[1]孟浩,陈颖健.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能力综合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2]尚玉敏.河北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竞争力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09.
[3]刘鸿雁.保定市新能源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21).
改革开放也加速了我们专业的发展,从总量来论,我国已是这方面的大国,日益受到世界 同行们的关注。21世纪我们要向成为主导潮流的强国方向努力。
这里就我个人的理解谈一些想法,供参考。
一、 面临新形势、新挑战
人们对改善居住与工作环境的要求,即健康、舒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随之而消耗的能源日益增多,相伴而来的保护环境的压力(温室气体限排、ODS物质替代等)日益增强。急需提高认识,寻求对策。对习惯做法要重新加以审视。
经济全球化是大潮流,我国加入WTO已成定局。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观念、技术、管理、法则等诸方面都会有深刻变化。人才争夺将更为突出。
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等将深深影响我们今后的活动。我们要关注、要应付。
二、 关注能源结构变化的影响,推进节能
我国能源以煤为主的大局一时还难以改变,但清洁优质能源-天然气在城市中应用的数量会增长,推进以电力为终端能源消费的主体的努力会增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开发力度会加大。我们如何应付对这方面的变化,在技术与应用上早作准备。传统的集中供热模式在何种条件仍可继续发展,应该如何发展多元化的复合能源技术及工程应用。
电力经营体制会改革,发电输送和分配会分开,用户有优选权利。对于我们专业这种非均衡性负荷的日益增长,供电峰谷平衡难题将凸显。对电力经营体制改革,我们如何更好互动。
终端用户用热(冷)计量收费的实施,已成定局,只是时间早晚和实施方式的问题。这一改革会影响到方方面面。我们要从整体系统地加以思考,寻求各种对策,应对复杂的实际情况。
建筑节能是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我们专业担负着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促进高效节能的设备开发和工程应用,优化专业系统设计,实施和运行管理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及手段是近期的一项迫切任务。
三、 关注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站在巨人肩上求更好发展
因特网的影响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利用它在信息掌握与共享上最易做到,不重复,不做虚功,推进智力接力赛,最能体现效益和效率。
利用因特网的特点:传播速度快、无时间与地域限制,开放、互动、双向沟通等,改变我们传统的工作方式,实施异地智力协作与集成,降低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还有异地联网调控、电子商务等等都值得关注。
四、 技术发展途径的选择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设备;
以新技术改造传统系统;
开发新设备、新系统;
以新技术实现优化运行管理;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进而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间的经济水平极其不平衡,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中部次之,而西部的发展水平较低和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二)我国能源消耗的现状
首先,我国能源消耗的整体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能源消耗速度更快,然而我国一次能源数量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能源消耗会越来越多,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我国地区的能源分布不均衡,致使各个地区间的能源消耗水平有所差异,为此,我国应该根据地区能源消耗程度的不同而制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措施。最后,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较为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致使人均能源量较少,因而我国亟需对能源消耗进行合理分配。
(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一次能源,从而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这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更不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发展。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和人均量都相对较大,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增长速度超出预料。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能源储存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比西部地区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出许多。
二、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
(一)优化原则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时主要遵循五个原则。第一,节能减排原则,减少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程度和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二,维护能源安全的原则,能源的供求和需求相协调,以满足人们正常使用和合理使用能源的需要。第三,能源低碳多元化的原则,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对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这些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第四,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第五,因需制宜原则,根据能源需求而积极开发新能源。
(二)优化目标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关于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发展速度有明显的加快,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但是我国仍然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其次,关于能源消费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越来越多。因而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该制定有效的能源消费战略,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在逐年增长,因而我国应该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发展目标。
三、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议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加强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我国的能源管理水平;其次,完善我国能源储备制度,加强我国能源的储备量,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最后,改进我国的能源投资方式和加强对其管理力度。
(二)技术方面的建议
对于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一定要加强技术支持,进而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提供重要作用。首先,加强能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促进我国发掘新能源和提高有效开采能力。其次,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而一次能源的过度消耗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方面的建议
我国相关部门完善关于一次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有利于加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又有利于加强对我国一次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
四、结语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低碳
人类的活动和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能源,能源既是物质基础和核心动力,如今社会,经济逐渐全球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作为一个国家,其能源已经成为了核心竞争,它是任何国家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根本,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进入21世纪之后,经济的发展不但飞速,而且相对较稳定,造成了能源的耗费,而且耗费也越来越严重,大量的可再生资源都已经开采殆尽,能源缺乏的问题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到关注,而且这种问题还在向一个更加严重的方向发展。所以能源供应不足是目前大部分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最终导致的结果也是其经济发展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国际能源局(IEA)在2005年“哈特(Han)世界炼油和燃料会议”上预测,到2030年,全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将会比现在增加60%。那么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如何在有限的传统能源的供给之下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的问题。所以对于石油资源枯竭的问题,未来世界的经济发展必将需要靠新能源的开发来推动。
一、新能源的优势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能源形式,在不同科技水平的时期,新能源所指代的范围也不同。联合国在峰会上将新能源分为大中型水电、可再生能源和传统生物质能源三大类。在当代,一般情况下,所谓的新能源通常是指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和氢气。下面本文将对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相比具有的优势进行重点对比:
资源储备的地域均衡,具有巨大的潜力,相比传统的化石能源,新能源分布和含量相对较广泛。比如说太阳能,太阳辐射能量经过8分钟后到达地球,此时的能量还有原始能量的20万亿分之一,那么将地球上现有的其他非可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铀矿及煤的储量折合为太阳辐射到地球上的能量进行对比,石油的等效仅为三天,天然气为一天,铀矿略长,约为一星期,而煤也不过大概一个月的时间。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新能源,太阳能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
环保清洁可以再生。传统的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在使用的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和某些有害物质进入环境,这样对我国的生态环境就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与传统能源相比,绝大多数的新能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基本都不会排放有害物质,是一种环境友好型能源。还有一点就是,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其它可再生能源均可反复使用,能够很大程度上解决能源短缺的影响
二、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1、缺乏有效的经济激励机制。新能源产业在世界上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的市场环境相对而言还不成熟,我国政府在这方面的产业也是发展快速,在许多国家,这些领域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国也摸索出了一套实用的、可以参考中国的发展模式。例如降低税收,增加补贴、低息贷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而让而那些有意投资新能源产业的企业和个人也因此有了一些信心。虽然我国在新时期的国家经济发展规划中也写入了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也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帮助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比如浙江、海南等地也出台了一些强制性政策对太阳能等产业给予支持,不过我国目前的现状是许多资源处在多头领导管理的境地,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协调统一的政策体系,这种尴尬的状况下,缺乏有效的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可想而知。
2、缺乏健全的市场保障机制,产业发展层次较低。在我国新能源产业的社会保障机制目前还没有建立,对于行业要求的规范和质量的标准并没有形成有效控制,对新能源企业没有有效的监管,以至于市场竞争混乱,产品质量不高,还有新能源产业特征具有高技术密度,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信息极不对等,所以消费者对新能源缺乏信心,也就无法形成稳定的市场需求,新能源产业进一步的健康发展就受到了遏制,形成了恶性循环。
3、缺乏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受限。新能源产业需要高技术支持,它的发展要靠产学研技术研发体系的支撑,但是我国以目前的技术手段,在新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落后,也缺乏关键人才,技术支持不足制约了产业规模化的实现。
对于我这方面的技术,相对而言也不算成熟,有许多高层次的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都只能从国外进口。无法占据领先的核能技术,比如目前我国广东使用的风能技术和设备就主要进口来自丹麦、荷兰和德国等,很少有独立设计和生产产品,中国的光纤产业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国和出口国,但一半的原材料都依靠进口,生产设备也是外国。此外,由于缺乏资源评价、产品检测和认证服务等一系列技术服务体系。而且业务和技术转化能力相对较低,新能源利用效率低,使用的成本高,这些都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4、整个行业比较分散,收益增长趋势不明显。从这几年的市场来看,我国在新能源方面的势态还是比较乐观的,在世界上也属于优秀水平,但现在仍有许多不足,使市场上升的趋势并不是十分明显,譬如工人掌握的技术比较老套,企业用于投资的资金也比较少,也没有稳定的周转资金的方法,并且在市场观察方面,并没有特别敏锐的洞察力,导致不能明确的表现出市场的需求,这些不足明显的限制了企业的前景,再者现在国内有关的企业都比较分散,更没有属于我国并影响世界的品牌。在资金的限制下,行业内部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量,大都只是收取订单,负责拼接和来料加工,所以利润就只相当于加工费的利益,使之行业趋势难以更加进步。当然目前最严重的问题还是技术的问题,不能将能量更有效的利用,好比我们对于热能的利用开发就普遍只停留在温泉市场上面,掌握的技术只在低层次上徘徊,,最后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所以今后我们的焦点要将技术作为发展的基本前提,形成自己的民族品牌,把目光放更长远,而不仅仅是只停留在为外资企业做嫁衣的层面。
5、企业没有具体的未来计划,内部系统不完善由于低碳概念推广,新能源相关企业发展迅速。但是在一些经济发展快速的地区,往往也会出现能源过剩的轻快,而在经济落后的地区对于新能源却并不有发展的潜力,那么这样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就会使能源的利用并不十分有效,甚至会出现资源过度浪费、分配不均的情况。那么要想新能源能在短期内迅速占满市场,必须从全国的基本情况出发,整体规划,在做出一系列使用决策,使之新能源能够得到科学的使用及配置。
三、推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策略研究
1、下放利民政策,使新能源的发展企业没有后顾之忧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能源其实在经济上与新能源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平常所用的资源在投放市场中时,有许多要考虑的成本,比如生态、社会以及经济方面的,而发展新能源就能从许多方面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成本,但现在世界上对于新能源并不能好好对待,譬如盲目开采、破坏环境、过度使用等方面,所以国家政府作为人民的领导者,要多思考,并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增加消费的税费,继而来使人们对能源有一个正确的使用。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成本,比如我们可以选择只有经济成本,能源可以再次利用或者可再生的的新能源,如此以来,整个市场和各个行业,应鼓励并尽量使用新能源,再从政府所征收关于新能源的费用来说也可以用一部分作为鼓励又返给新能源的相关企业来支持它们的发展。同时也可以采取直接减少增值税的方式来使这些企业注重研发新的开发技术,从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这种方式就能够即阻止常规企业有关能源的不合理开发也可以鼓励新能源企业的高速成长,使得我国企业、民众都能迅速接受这种新兴的消费模式。最后对于企业所反映的资金周转问题,国家也要联系银行等信贷单位对新能源企业的发展给予一定的扶持,扩大整个行业的规模,最终形成我国的民族名牌。
2、注入更多科研资金,用创新型技术来升级新能源产业
新型技术有利于新能源的开发和运用,但也正应如此,开发之初需要有高额成本作为依托,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从目前的形式来看,新能源的经济成本要远远高于常规能源的。不过我相信,科学技术的持续且快速发展必将使其成本有较为可观的下降,因此,放眼长久看来,新能源的成本将会比常规能源少很多。这足以证明: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目前,新能源仍处于羽翼未丰的成长阶段,产业发展也仍不够理想,想要形成丰富的需求市场切不可太过心急,而是应让国家更多的注入资金来扶持,给它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特别是在科学方面,要集中利用各种可利用资源,在发挥市场优势的同时并肩发展政府的优势,创造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的科创体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能源的时代终会到来。随着人民文化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呼吁为公共技术创建好的平台,从而为新能源的发展提高强有力的支撑。同时,越来越多的新能源研究院成立了起来,比如零七年建立的东莞太阳能技术研究院就为给本省的新能源产业带来了极好的发展契机。当然要想加强新能源的发展,我国还有许多目标需要完成,比如相关企业应该多与高科技研发部门进行交流合作,同时,要想实现行业的集群分布,需要实行统一规划,加强产业链的建设,慢慢地形成产研互补的新型布局,当然发展那种产品的优势强,竞争力明显的大企业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通过各种方式(融资信贷等)促进各中小型企业的重组或者联手,最终使新能源产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积极学习国外的经验,创造一个效率高、节能、环境友好的效益模式。
我们不妨来学习一下美国加州电力公司的方法,它通过提供“最低成本能源服务”(即美国的一些电力公司为了减少用量,提高能源利用率而在用户间推行鼓励性节约用电的措施),使用户节约用电,乍看好像是企业的利润受损,实质上这帮助企业摆脱收益受限于能源的销售金额的恶性收益模式。这种服务主要是由四大部分构成:规划回扣、节电招标、接待规划和无偿安装。这里的回扣规划指的是公司给那些购买了高效节能设备的人给的购买优惠,从而扩展节能设备的发展空间,来减少每日用电高峰期的强大负荷;而节电招标指的是为了收集大量好的高效节电方案而向提出有益措施的房产主、公司或个人等给予适当报酬这样的方式可以集思广益,鼓励社会各界都积极参加了此项建设;借贷规划指的是电力公司通过向用户提供低息或无息借贷来鼓励大家购买节能设备或是有利于节能的房屋改装,这样就为那些有意于此却暂时没有经济条件的用户提供了方便;而免费安装就是指电力公司或者能源服务公司为用户进行无偿安装节电设备。
4、抓紧整体情况,统一规划、合理分配,计划出一份有效的新能源发展的最优顺序
为达到新能源快速且高质量的推广,首先我们必须掌握自身的情况,和资源的分布,再也应该向发达国家多学习成功的管理方式、有效的分配经验,从而确定出我们的反战套路,最后一定要确定最后的分配顺序。全国的统一规划,避免某地的多点建设、某地的无点建设,推动整个行业的成长。另外,明确我国的煤炭优势,目前虽然科技不断发展,但煤炭还是对于中国来说不可缺少,所以在新能源的研发方面,首先可以考虑煤洁净的技术,从而使用不多的成本收获甚多的回报。
结束语
从全球新能源发展来看,许多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都不容小瞧,我国也应该多向其他国家学习先进的推广经验,和成功的管理模式。然后抓紧自身技术创新的时间,从不同角度入手,给行业相对的空间,同时也不能过度依靠国外的技术,加快新能源市场遍布全国的时间。从只加工为别人做嫁衣的粗放型模式得到根本上的转变,冲向新的集约型模式:以最低的投入、最少的能量消耗、最环保的开采、最大的利益回报来提升我国经济实力,从而更创造出有利环境、持续发展的社会。(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晓宁;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回顾与展望[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年07期
[2]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范剑平;郝彦菲;新能源产业2010年回顾与2011年展望[J];中国科技投资;2011年02期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技术瓶颈;发展前景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6.066
1 前言
工业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恶化和能源危机,节能减排成为世界各国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是碳排放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研究汽车的节能减排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科技在不断进步,人类也没有停止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步伐。通过改进发动机技术,氢燃料发动机、酒精发动机、甲醇发动机问世;通过改进汽车的动力系统,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技术逐渐成熟。
国外对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通过相关法律政策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保驾护航,通过减税免税措施来刺激消费市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步较晚,在技术研发、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消费市场规模等方面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对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主要性能的优化是今后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的重点。
2 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2.1 国外发展现状
欧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通过汽车技术变革、产业升级和政策扶持来促进新能源汽车发展。英国推动“低碳汽车项目”,法国投入巨资研发新能源汽车,德国和日本也制定优惠政策扶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各国都在竭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工业希望在全球汽车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掌握核心科技才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力,因此,各国的技术研发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混合动力系统的应用主要是在北美国家,而欧洲国家大力推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的应用,日本对混合动力客车的研究也走在世界的前列。
从新能源汽车的销售量来看,美国是第一销售大国,插电式混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各占半壁江山,混合动力轿车在日本有广阔的销售空间,纯电动汽车的年销量维持在3万辆左右。欧洲各大汽车制造商都致力于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研究,使得欧洲兴起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热潮。
2.2 国内发展现状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主要是压缩天然气、甲醇、液化石油气等。90年代末期,我国提出了“清洁汽车行动”,清洁燃料发展计划也制定并实施。
在“十五”期间,我国加快了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步伐,研制成功的燃料电池轿车和燃料电池客车和混合动力汽车,对纯电动轿车和客车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并通过国家相关部门的认证试验。
2004年,各大汽车制造商集中力量攻关“生物燃料技术开发”项目,纷纷制定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并逐渐步入大规模生产模式,东风纯电动小巴取得销售佳绩,“超越3号”的问世也为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7年12月,我国自主开发的第一款混合动力汽车问世,由长安汽车研发的杰勋HEV开始批量生产。2008年我国举办北京奥运会期间,共投入500多台新能源汽车,全年乘用车销量中,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同比劲增117%。
2014年,全世界共118辆首发车参加北京车展,其中有79辆新能源汽车,占总数的70。同年七月,我国对境内获得销售许可的新能源汽车(包括进口汽车),减免车辆购置税。比亚迪“秦”年销售1.5万辆,在世界插电式车型销量中名列前茅。
发展和应用新能源汽车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途径,2015年在全球电动汽车发展较好的主要国家中,中国进步最大,超过美国位居全球第一。目前我国通过减免车辆购置税、政府及公共机构采购、扶持性电价、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等全方位立体化的政策扶持体系,给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3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瓶颈
3.1 动力电池续航里程和寿命有限
新能源汽车的环保节能是发展的优势,但是和传统内燃机车相比,在m航里程方面存在诸多缺点,由于电池组的相互影响,导致动力电池的寿命大大缩短,如果更换电池,需要支付昂贵的费用,所以这些因素都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相关的优惠政府扶持,推广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新能源汽车的电气设备和传统车辆一样,空调、暖风等一应俱全,电气设备对电能的消耗也是不可估量的,对于长途行驶的车辆来说,续航里程是最大的难题;遇到超车和高速行驶时,动力性响应缓慢,也为交通安全埋下隐患。
3.2 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
充足的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大规模使用的基本保障和必要条件。国家能源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销量接近50万辆,但是建成公共充换电站仅有3600座,充电桩4.9万个,车桩比不足10:1,远远不能满足电动汽车公共充电需求,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瓶颈。
充电桩分布不均衡,也是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多分布在酒店、医院等公共停车场,而私家车车主最理想的是在所住小区,但私家车车位受到物业限制安装较少,加之充电桩地理位置分布不均衡不匹配,导致部分已建好的充电桩长期闲置。
此外,政策不完善,导致“充电难”。城市土地资源紧张,不论建设公共充电站,还是改造现有停车场地,都面临停车位紧张、电网改造成本高、物业不配合甚至阻挠等问题,制约了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
4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
4.1 轻量化是提高续航能力的途径
减轻车身质量是降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研究表明,内燃机汽车每降低10%的车身质量,可减少6%~8%的燃油消耗量,新能源汽车的轻量化对于续航能力和动力性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汽车轻量化不仅是车身的轻量化,还包含传动设备、电池等的轻量化。采用轻质材料,如铝合金、高性能钢和其他复合材料是最成熟的方法,此外,轻量化需要与汽车的结构设计相结合,保证结构的强度和性能,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性。
4.2 锂电子电池是首选
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为其提供动力,各大制造商在电池的生产技术和制造成本上也是千差万别,也存在着极大的竞争。
锂电池的使用寿命长、体积小、无污染、安全性高,根据预测,动力锂电池将在2020年达到200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年均成长速度50%。
超级电容采用特殊的电极结构,使电极表面积成万倍地增加,从而产生极大的电容量。超级电容的极化作用可以快速贮存和释放电荷,输出功率是一般蓄电池的数十倍。通过恒电压、恒电流、恒功率三种方式快速充电,为提高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提供保障。
4.3 电池管理系统是动力和储能电池的必须配套
为保证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性,需要通过并联串联的方式组成电池组来增大动力电池容量。通过减小单体锂电池的性能差异,就能够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利用电池管理系统对充放电进行监管保护,可以实时保护电池使用状况,均衡和估算电池电量,智能控制电池的充电放电,保障使用安全,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中不可必不可少的配套部件。
4.4 永磁同步电机成为主流
新能源汽车技术对驱动电机的性能要求非常高,因为新能源汽车要频繁地起动、停车、加速、减速,驱动电机常常过载,转矩控制的动态性能要求高,在不同的行驶环境,要满足低速高转矩,高速低转矩的要求;为了使新能源汽车在恒转矩区和恒功率区正常工作,调速范围一定要大,并且保持较高的运行效率。
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还处在发展初期,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的电动机通常有直流电机、交流感应电机、永磁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在日本,新能源汽车技术相对成熟,主要采用稀土永磁同步电机来驱动新能源汽车。采用钕铁硼制造的永磁电机,相对于其他种类的电动机,性能更可靠、工作效率更高、能耗更少、使用寿命更长,是今后发展的主流。
4.5 电网融合是发展趋势
车网互联系统可是使电动汽车从电网充电,也可将储能电池中的电能输送回电网,实现双向电力交换,这为电力的高效平稳运行,提供了新的技术保障。通过网融合,电动汽车在用电低谷从电网充电,在用电高峰期为电网提供电能,通过削峰填谷优化供电品质,通过调频、调压和功率修正减轻电网负担,作为分布式储能系统,在突然停电状态下可以提供备用电力。
5 结语
人居环境持续恶化,能源危机日益凸显,发展新能源汽车技术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今后汽车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界各国、各大汽车生产商都在努力研发新能源汽车的技术,通过技术革新和性能改进,依靠相关的政策扶持、技术支持来振兴汽车工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能源汽车在促进汽车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会为环境减轻更多的负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陈昊.车用替代能源综合评价与发展策略[J].中国能源,2013(01).
[2]吴时舫,徐春荣.低碳经济视野下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J].改革与战略,2011(08).
[3]王红,王宏雁.汽车替代能源技术的比较与分析[J].汽车零部件,2011(04).
[4]范春玲.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可行方向和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3).
[5]阮娴静,杨青.我国新能源汽车技术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0(08).
[6]马均明,葛瑞原.新能源汽车发展前景光明[J].安徽科技,2010(03).
[7]张文娜.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应用分析[J].科技风,2010(01).
[8]黄雄健.我国未来汽车新能源发展研究[J].内燃机与动力装置,2006(05).
[9]袁哲.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J].汽车工业研究,2009(11).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政策 低碳技术 市场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78-02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和提出的背景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中提出。《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以及由此导致的众多极端气候灾害对人类生存造成的威胁。全球气候学家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论证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是温室气体排量过高造成的,而CO2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低碳减排的行列,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二、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
1.国际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世界进入低碳时代。2003年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概念,在后来的“巴厘路线图”中,低碳经济被进一步肯定,2008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12月7日至12月18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哥本哈根举行,发表了不具有法律约束效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缓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开始出台法律、制定政策,积极孕育着本国的低碳经济计划。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也不甘人后,都已制定有关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法律和计划。世界经济走向低碳时代已成不可逆转的趋势。
2.主要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欧盟:政策机制保障低碳经济发展。近些年来,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并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以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2005年,欧盟启动了排放交易机制,按照这一机制,欧盟各成员国应制订每个交易阶段CO2排放的“国家分配计划”,为有关企业提出具体的减排目标,并确定如何向企业分配排放权。200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通过了欧盟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推广“低碳能源”技术,促进欧盟未来能源可持续利用机制的建立和发展。2008年12月,欧盟最终就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达成一致,形成了欧盟的低碳经济政策框架。在发展低碳产业问题上,欧盟不仅提出的口号最响,行动也走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之前,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领跑者。
美国:通过立法来保障低碳经济发展。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危机、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战略取向。2006年9月,美国公布了新的气候变化技术计划,推动在新一代清洁能源技术方面的研发与创新。2009年2月,美国正式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7870亿美元,主要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2009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旨在降低美国温室气体排放、减少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这是美国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方案,不仅设定了美国温室气体减排的时间表,还引入温室气体排放权配额与交易机制(CAP& TRADE)。该气候变化法案的出台,标志着美国在减排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日本:将发展“低碳经济”定位为创建“低碳社会”。日本在发展低碳社会方面的举措包括三个方面:制定低碳计划和目标、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发展低碳技术。2008年6月9日,日本时任首相福田康夫发表了题为“为实现低碳社会的日本而努力”的讲话,被称为“福田蓝图”。根据“福田蓝图”,日本减排的长期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80%,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2008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草案的具体内容,这标志着2008年6月由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的“福田蓝图”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在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的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低碳社会发展战略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日本低碳经济发展重视低碳技术,在技术研发方面给予较高投入。
中国:通过政策法令进行低碳减排。我国政府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对策。自2006年以来,我国先后了《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明确了我国应对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具体的目标、基本的原则、重点领域和政策措施。在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政府宣布将在2020年将单位碳排放比2005年减少40%~45%的目标。但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如能源、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低碳技术不具备、缺乏资金等,这些因素给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
1.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目前实际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全球气候专家论证温室气体是气候变暖的元凶。气候变暖将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气候灾害频生、影响农业生产,最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国际能源署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全球CO2排放第二大国。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上升阶段,如果不走低碳道路,大规模的发展与建设将排放更多的CO2。因此,中国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保障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2.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要。根据美国能源部能源信息署(EIA)发表的《2007年国际能源展望》报告预测,2030年世界能源消费将比2004年增长57%。在全球油气资源供给日趋趋紧且全球能源地理分布相对集中的大前提下,受到国际局势变化和重要地区政局动荡等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油气供给和价格波动的风险显著上升。对油气燃料的依赖和需求增长将导致能源价格,特别是石油价格的走高,引发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能源利用率成为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战略选择。
3.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已经开始显现:资源大量消耗、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惨重的恶果告诉我们,必须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再也不能走牺牲环境来换取发展的老路了。低碳经济提倡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发展以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因此,低碳经济与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发展低碳经济将有助于我国改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避免碳锁定。所谓“锁定效应”,是指基础设施、机器设备及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其使用年限都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即技术与投资都会被“锁定”。荷兰环境评估机构的研究表明,排放峰值后推十年,每年的最大减排幅度就要扩大一倍,因此,低碳经济越早发展越好,这样就可以避免碳锁定,最大程度地减少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
四、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是决定低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我国低碳经济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能否掌握高端的低碳技术。发展低碳技术首先要通过增强我国自身的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制定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的短、中、长期规划,加大科技投入,培养创新人才,积极发展高能效技术、清洁煤等技术,为我国的低碳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其次,企业在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要制定支持企业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健全奖罚财税政策,建立良好的资金融通机制,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调动企业、个人投资低碳经济的积极性。再次,促进国内现有技术的应用。目前国内的高端技术仅被少数大企业掌握,而在我国占很大比重的中小企业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低,能耗水平高,对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应加速国内先进水平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国内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2.进行结构调整。首先,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植能耗小的第三产业发展,特别要加快金融、保险、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减少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目前,我国第二产业中存在着很多高能耗产业,高耗能工业对我国工业增加值的贡献在10%~12%左右,但其耗能却占50%-70%。与此同时,这些高能耗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产能过剩,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之一,是采取有力的国家政策抑制产能过剩,提高市场准入,关闭小的落后产能,支持高能耗龙头企业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着力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此外,要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支持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软件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业发展,引导全国产业结构升级。
其次,调整能源结构。一方面,要加大节能力度。各种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极为有限的能源并没有充分得到有效利用,能源消耗仍然浪费严重,节能潜力巨大。必须集约、清洁、高效地利用煤炭,大力发展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先进燃煤发电技术,提高煤炭转化效率,促进能源的节约利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的政策倾斜和调整,加强技术研发,加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包括天然气、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3.提供良好的法律保障。首先,推进税收制度改革,通过税收手段调节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第一,推进资源税的改革。目前我国市场上资源产品价格普遍较低,能源消耗成本代价较小,而利用资源税负的调整,提高经济参数,配合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使资源企业进一步提高回采率,并以此来推动节能降耗。第二,运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发展低碳项目的积极性。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政策,刺激和引导企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清洁生产、新能源开发和技术研发。第三,征收碳税。征收碳税一方面鼓励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从而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为构建低碳社会奠定坚实的社会公众基础。另一方面,可以限制高碳行业的发展,鼓励高碳行业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大力进行节能减排。
其次,制定能源基本法。我国目前存在的《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不是综合性的能源基本法,只是对能源问题的某些方面加以规定,并未涵盖所有的能源问题;此外,从上述能源单行法调整范围的角度出发,也存在立法规定不够详细、缺乏足够操作性等问题。需尽快出台一部综合性的《能源法》,约束能源利用方面的具体细则,为低碳减排提供法律保障。
4.通过市场机制发展低碳经济。利用市场机制来降低碳排放的手段分为碳税与碳交易两种。碳税是指为实现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CO2排放,按其碳含量的比例对燃煤和石油下游的汽油、航空燃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品征收的税。中国现阶段碳税的征收范围和对象可确定为: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因消耗化石燃料直接向环境排放的CO2。为了避免对低收入群体和高能耗产业的冲击,短期内应选择低税率、对经济负面影响的碳税,然后再逐步提高。
目前,我国的碳交易存在市场规模小、结构分散、缺乏与国际市场直接交易的平台以及没有定价权等问题。因此,我国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由国家政策规定,法律保障和金融系统支持的全国性碳交易市场体系。交易业务从交易现货市场开始,然后可以发展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开放性碳交易市场。要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与相关机构密切合作,研究探索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通过与国际碳交易所建立连接,可以开发与国际挂钩的期货、期权交易,使CO2排放权可在国际上自由流通,丰富我国碳交易的金融产品品种,增加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定价权和话语权,从而增强我国在国际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
五、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特别是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发展低碳经济就成为一种必然。事实证明,未来谁能在低碳经济发展中领先,谁就能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胜出。因此,无论是出于气候变化的压力,或是可持续发展的选择,还是出于对国际竞争的考虑,中国都必须走好低碳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梦旭.低碳经济转型的国际经验与发展趋势.【EB/OL】省略/international/txt/2009-12/11/content
_19050525.htm2009.12.11
2.刘世锦,康韦,史蒂格森.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政策研究报告,2009
3.任朝霞,刘晓,满岩.低碳经济[N].中经要报(增刊),2009(7)
关键词:能源战略;能源节约;能源多元化
在能源日益紧缺的今天,能源战略实施的正确与否显得十分重要,美国既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为了维持巨大的能源消费量,美国政府从开源、节流、保障供给方面大做文章,形成了美国的国家能源战略,美国能源战略的目的是要为美国的未来更高效、更有效、更清洁的能源供应打下基础。美国拥有巨大的资源、得天独厚的地域政治和地理经济条件所决定的,美国近年来不断推出一些新的政策,为能源的转化和利用提供更多的灵活性和更高的效率,提高了美国的竞争力。中国是地大物博、能源消耗量很大的国家,在能源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能源安全威胁着国家的安全的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中国的能源消耗量将进一步增加,通过分析借鉴美国的能源战略对中国的能源生产消费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的能源节约
美国的一次能源的38.8%用于发电,能源转化为电能的效率仅有34.9%,每年发电损耗的能源占全部能源的25.24%。预计到2010年,41%的一次能源将以电力的形式消费,在未来的电力为主要的能源形式,因此要在发电、供电和用电中要尽量提高效率,目前美国正在推广的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能源效率可达到38%,传统的煤电厂的效率仅为33%左右,除此之外,目前美国发电机的装机容量约为70万兆瓦,随着美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未来的发展中美国的发电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增大才能满足对电力的需求,所以美国也对管理电力建设投资的部门和行业提出了一些措施,可以通过减少政府对电费的补贴,要求电费必须反映政府的成本,这样可以鼓励省电,还可以对于提高用电率而造成的电费折扣实行免税,也可以改进新电厂和输电线路的选点。
在交通运输方面,美国的交通主要的消耗能源是石油,交通用油占到美国全部石油用量的66.7%,交通运输部门要提高能源利用率。首先可以增加用户对燃料经济性和系统效率的了解,宣传节能驾驶方法,采用节能的交通工具,可以通过提高发动机的效率、减少汽车消耗等节约能源的方法,推广公共交通和鼓励合用车辆,可以增加免费的交通补贴、公车交通优先行驶以及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等措施,除此之外还可尝试开发氢和燃料电池来替代化石燃料。
在提高居民的能源效率方面,在美国各领域能源使用量比例占20.77%。居民住宅消耗的形式最主要的是电能,所以在居民住宅中节约能源的主要形式就是减少电量的使用,支持州政府和电力公司的节能项目,包括低收入家庭空调化,改造公共建筑,鼓励购买各种节能型设备,在家庭中推广节能家电和建筑保温材料,住房和城市发展部要在能源部的技术支持下制定公共住宅的节能指数,制定奖励节能的措施,并对与能源有关的投资加以监督。还要寻求新的能源替代电能,近几年美国的能源部大力推广“零能耗住宅”新技术。还可以开发和推广建筑物节能标准,制定各种设备的节能标准信息,目前已有13类家用电器和日光灯镇流器采用了这种标签。
在工业和商业节能方面,在美国各领域的能源使用量比例中占31.82%。在商业楼里,保持舒适的空气质量的同时减少耗能,在提高工业部门的能源利用率方面,可以通过废料循环和将废料作为原材料来减少工业废料,这样可以提高竞争力,减少能源消耗和环保费用,还可以加强对提高工业加工效率的研究开发项目的资助,特别是高能耗工业的项目。
二、美国的能源多元化
在2002年美国的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占24%,石油占39%,天然气占24%,核能占9%,水能占1%,基本上实现了能源多元化。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再生资源的技术开发和运用,而且经过研究发现,可在生能源潜力很大,美国能源战略上,延长可再生能源技术投资税的减免到1992年,进一步开发先进的再生能源技术。尤其在石油价格日益攀升的情况下,再生能源也将在美国能源结构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美国近年风力发电、垃圾发电、太阳能等发电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风力发电的发展好技术的进步,预计到2020年,风力发电将占到美国电力产量的6%,美国的风力发电技术成熟,发展最快,是目前前景最看好的能源品种(见图1)。
其中美国能源多元化的最大特点是大力发展核能,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核电站,到70年代核能发展到了顶峰,近年来,美国大大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标准,核能有逐渐复苏的迹象,但是由于建设高放射性核废料存放站上遇到的困难,核电手续上审批的复杂,公众对核电缺乏信心,使美国没有长期进行核电建设。因此美国能源战略上提出了一些措施,改革核电审批制度,使审批制度合理简化,妥善处理好高放射性的核废料,开发新型的被动式的安全核反应堆,预计到2030年核电的比例就可以达到总需电量的21%以上。
其他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石油将是主要的燃料,天然气是美国所富有的一种清洁能源,在煤炭方面,加快采用洁煤技术,创造鼓励出口煤炭和用煤技术的环境。此外,美国还加强对能源研究开发,可以从生物能中提取先进的运输用燃料。总之,美国在已有的主流能源的基础上,实行多元化战略并努力扩张新能源品种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例,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后续能源。
三、美国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借鉴
借鉴美国发达国家能源战略的经验,选择走一条能源集约型的工业化道路,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可以缓解中国的能源压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在能源节约方面,中国实现可持续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将节约能源作为基本国策,实施环境友好的能源战略,中国坚持以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实行“节能优化、结构多化、环境友好”的发展战略。如果采用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可以减少15%-27%,节能也对保障能源安全和减少能源生产利用引起的环境污染产生明显的作用,节能和提高能效有巨大的潜力和可能,能否以较少的能源实现较大的经济目标有重大的意义。从行业上看,中国能源加工、转换、储运和终端利用的效率约为31.2%约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中国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较高,2000年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轻工、纺织高耗能行业的主要产品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而能源消耗占工业能源消耗总量的73%。可见中国还有较大的节能空间,所以中国应该努力在高耗能行业从源头到末端进行全过程的节能。
在石油进口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自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2005年进口原油12682万吨,外汇支出477.2亿美元,进口依存度为42.9%。中国石油进口对中东高达46.7%,远高于美国的25%。因此,为保证中国石油安全供应,避免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因素,中国还应该加大与俄罗斯和中亚地区的合作,尽量减少对中东地区的依赖,形成石油进口的多元化。
在能源多元化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历年能源消耗结构中是煤炭占了较大的消费比重。1953年,煤炭甚至达到能源消费总量的94.33%,1990年在能源消耗的总量中占76.2%,到2003年底降到67.1%。其他能源方面,其中石油的消费比重由1990年的16.6%上升到2003年的22.7%,天然气由1990年的2.1%上升到2003年的2.8%,水电由1990年的5.1%上升到7.3%。一次能源需求少于25亿吨标准煤,节能达到8亿吨标准煤,煤炭消费比重控制在60%左右,可在生能源利用达到5.25亿t标准煤,石油控制依存度控制在60%左右,主要污染物的削减率为45%-60%。预计到2020年,可在生能源比重将达到15%,随着技术进步和宏观政策环境的改善,到2030年可在生能源比重约为15%-17%,到2050年核能等可在生能源及新能源等比重将达到33%。根据以上数据可知,中国在能源多元化方面不断完善,这有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的平稳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屈国俊.日本的能源战略分析及对中国的借鉴[J].经济问题,2007(11).
2、冯世良.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与开发前景[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16).
3、龚钟明,程家瑜,马驰.关于中国能源的战略思考[J].求是,2005(10).
4、段黎萍.从美国能源状况分析美国能源战略[J].全球经济望,2005(7).
5、苗俊杰,黄蕙,邹昌钦.中国能源战略走向[J].望新闻周刊,2004(15).
6、白泉,佟庆.美国能源多元化战略及对中国的启示[J].宏观经济管理,2005(4).
7、美国统计年鉴[Z].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