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摊经济火爆的原因

时间:2023-09-20 18:19:28

导语:在地摊经济火爆的原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摊经济火爆的原因

第1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质量竞争;观念竞争;物美价廉;观念培养

在如今,市场营销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门重要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并日益收到各界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这不仅因为其学科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还因为其在经济领域中对企业的发展和帮助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市场经济的良好发展和日益健全完善。不过,在目前人们对市场营销学的认识当中,普遍存在一个错误的观念和 认识,就是简单的将企业产品将的竞争等同于市场营销和市场竞争,以为产品的优劣就是市场竞争获得胜利和长远发展的全部。这种表明和肤浅的认识来源于人们没有真正了解市场营销学的真正内涵,这种表明认识不得不警惕其所带来的危害性。实际上,市场竞争核心由观念竞争和产品竞争综合构成,如果说产品是硬件方面的竞争,那么观念就是在软件方面的竞争。软件方面的竞争确实容易引起忽视,但并不代表其地位小于硬件方面,实际上,软件方面的竞争隐蔽但更加激烈,作用也更加关键,一旦占据市场更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产品和观念方面的竞争,居于各自的特点和作用,就特点来说,产品的竞争具有表面化、投资大、市场占领来的快去的也块;而观念竞争具有隐蔽性、投资小、市场占领慢但失去市场也较慢。

由此看来,人们普遍的将市场营销和市场竞争简单的看成是企业产品间的竞争,是肤浅和片面的认识,甚至具有威胁到企业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可能。也因此,我们要更加清晰的来认识市场营销,我们要看到产品的竞争只是市场竞争中的一部分,市场竞争的胜负不是产品的好坏可以决定的。产品的质量好固然很重要,也有市场的需要,这也并不是说,质量一般的便宜便宜产品就没有生存空间了,再者,何谓产品最好呢。这就涉及到市场观念了,因此市场竞争核心部分还包括观念竞争。产品和观念对于企业来说,就像硬件和软件之于计算机,都不可或缺,不然,在企业市场竞争及其残酷的今天要面对的结局只能有一个,那就是被市场淘汰,在竞争中落于失败。 必须要具有良好和正确的市场竞争认识,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市场营销学,破除落后和片面的认识和观念,才能更好的迎接市场的竞争和挑战,落于不败。

1、市场营销——不存在最好的产品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社会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企业的成品也同样如此,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改变,不断发展,所以客观上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最好的成品,不然,就没有向前、没有进步、也没有发展了。因此 ,理论上就不存在所谓的最好产品。实际我们所说的最好产品,多数只是商家以自己的幻觉来引导消费者或者用户。不过,在消费者和用户的心中是具有一个最好产品的的观念的,这种观念,就需要商家来各自发掘和揣摩,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商家可以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和长处,做到百花齐放。商家要研究和分析自身商品的消费人群和潜在客户,把握他们心里对最好产品的侧重点,再运用媒体来进行宣传,并针对自身的消费人群或用户以及潜在的客户安排自身的营销活动,才能在竞争中摆脱困局,作出人们喜欢的“最好产品”出来而赢得市场竞争的 一席之地或最终胜利。

我们来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市场营销和“最好产品”的问题。就比如日本的本田、丰田和日产车。在日本,销售量前三位分别是丰田、日产和本田,第一的丰田车的销售量是第三的本田车的销售量的四倍之多;然而在美国却不是这样,前三位分别是本田、丰田和日产车。甚至这三种日系车在我国的销售又有不同。由此可见,人们的观念实际上决定着市场产品的销售,而产品的孰好孰坏与其来做些定论比不上对人们观念的掌握和分析调整来的实际一些。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见市场竞争由产品竞争和人们观念竞争两部分核心构成,而且还能看见观念的竞争更加决定市场的营销。

三大日系车的的例子我们能够看见,都是丰田、本田和日产,产品的硬件条件是一样的,然而却因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国家,市场营销就有所不同,而这个不同所造成的原因,核心在于人们的观念不同!日本人、美国人甚至中国人各自的观念不同决定了产品的销售量的不同,三大日系车的硬件条件,在地域不同的人们观念软件竞争中就出现了各自区域的特色。

2、购买商品——买的是观念

在说明这个观点以前我们先看一个例子。就比如普通牌子和名牌产品,当然,两者的价钱相去万里。实际上。品牌比普通牌子的产品具有无法比拟的独到优势,这是为什么呢?名牌真的好普通品牌万被之多吗?实际上普通牌子更加经济实惠。但名牌就是有比普通牌子无法比拟的优势,这是为什么?再看个例子,传统可口可乐、新型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通过严格的味道测试表明,新型可口可乐的味道最好,而传统可口可乐的味道只能排在第三位。下面看营销成绩:味道最差的传统可口可乐销售成绩第一,反而科学测试味道最好的新型可口可乐的销售成绩落于第三。这又是为什么?何谓最好,何谓最差,再这两个正反例子中我们明显可以看见,人们对商品的购买,实际上可以说重点不在于产品的自身问题上面,而在于人们,在于人们的观念,因此这里的结论是人们购买的实际上是人们自己的观念。

还有一个例子。相比于奔驰宝马汽车,奥迪公司曾经就自身的汽车产品与奔驰宝马的同类汽车产品让汽车专家专门进行过测试和评价,根据广告表明奥迪汽车的某些方面是优于奔驰宝马的。可是,收效甚微,在人们传统观念中已经形成了奔驰宝马是最好汽车的一个观念,就目前来说,不管奥迪汽车也好还是其他汽车也好,即使造出高品质的好车,一时之间是无法撼动奔驰宝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的。因此,不是没有比奔驰宝马更好的车,观念更加重要,用户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更多的是观念。

还有,比如女性所购买的化妆品。实际上,有法国著名化妆师曾经对我们中国消费者披露过这样一个事实:即名牌化妆品实际的成本价不过只有销售价的10%之内,可谓廉价。然而就名牌化妆品的售价来看,贵的离谱。既便如此,女性在选购化妆品时依旧对高的出奇的化妆品不带眨眼的,青睐有加,甚至越贵越是喜欢。这与事实和理性来说非常荒谬,然而却真实普遍存在,世界都一样。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这里几乎能看见购物几乎重在观念,其他一切都显得很渺小。

3、价格低廉——商品不一定畅销

相信对于这个观点许多人不会存在多少异议,简单举例就可以看见,路边地摊的销售不如大商场。所谓价格低廉并不等于商品就能畅销。有时候价格低廉能带动销售,有些商品价格低廉反而不利于销售。有这样一个事实,比如商场有时候一些衣服卖不掉,积存了,这时商场会把衣服标价提高很多,反而很快卖掉。商品还是那件商品,变的只有价格,不是低廉了,而是更加昂贵,实际上却带动了营销。从事实来讲简直不可思议,有些荒唐,然而市场营销取胜就是综合因素所构成。

再比如我国的奶粉销售,相比与外国奶粉来说国产奶粉简直廉价,然而外国奶粉贵成天价,依旧抵挡不住国人对外国奶粉的追求和欢迎。国产奶粉相对于国外品牌奶粉来说不低廉吗?

味道不比国外奶粉好吗?这里有商家做过一个,就是取4种奶粉,其中一种为国产奶粉,其余都是国外奶粉,不表明商品让顾客试尝味道,结果居然是经过品尝品尝以后顾客一致认为一种奶粉味道最为上好。商家揭开谜底居然就是国产奶粉,也就是说国产奶粉的味道最适合人口味。

纵然我国国产奶粉相比于国外奶粉来说具备价格优惠和口感良好的许多优势,然而实际的营销成绩怎样的呢?即便外国奶粉贵成天价,国人对国外品牌奶粉的追求热情不减一分 ,如果加大国外奶粉的进口渠道,很难想象国产奶粉是否还能生存。

这是为什么呢?这个客观事实也许很好的诠释了什么叫做好货不便宜,便宜难有好货的真理。试想,国外的奶粉检验何其严格,这些都是国产奶粉望尘莫及的。这里也能很清晰的看见人们消费和购买的除了产品本身以外,更多的是观念。像我国的国产奶,自从出现三鹿奶粉事件以后,就已经严重伤害了国人的感情和信任,而在此以后问题奶事件依旧层出不穷,接二连三,相信很难叫国人再提起对国产奶的信心了。赢得市场,如果选择价格低廉或者好看好吃而忽视安全、良心和企业诚信,是双输的,比产品质量难以过关,比观念连企业良心诚信都缺失,这就是国产奶低廉却不畅销的真正原因。

4、市场取胜——重在培育用户观念

在这里,我们用“李宁”服装的例子来加以解释和说明。众所周之,李宁是体操王子,是体育名人,“李宁”名牌服装是李宁自己创办的服装企业。其实,在李宁出版创办服装企业的时候,并没有用“李宁”来作为服装的品牌,不过也没取得成功。而在使用“李宁”作为服装品牌以后,其服装才打响了知名度,才确立了其好的品牌效应,也才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和各种认可。当然这里打响知名度,“李宁”服饰使用了李宁自己的名人效应。但无论如何,这都在告诉我们,企业营销市场竞争并不仅仅在产品的硬件上面,还有软件也很重要,缺一不可。品牌的树立,即是对用户观念的培养,其竞争往往比硬件竞争要来的有效的多,而且投入没硬件大。

产品的设计到开发以及到生产到销售固然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然而没有对品牌的树立这关键一步来引导用户以及培养用户观念形成的话,就像画龙无睛,缺乏精神。因此开发商必须要有眼光,也能获得有眼光的顾客,来把产品树立品牌和形象作为战略来加以完成,实现软件的提高。

在产品和消费者之间,可以说产品代表质量竞争,消费者代表观念的竞争。树立产品的品牌,即是加强产品的软件建设,也即是对消费者或用户观念的有机协调和培养,从而赢得市场竞争。

5、物美价廉并不是商品畅销的唯一决定因素

上述我们以及分析过价格低廉和销售火爆不成必然和因果关系。国产奶粉的惨淡经营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这也并不是说物美价廉有什么不妥之处,实际上,关于企业产品的定价,是一项灵活考究以及具备智慧和策略的重要工作,不同的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到产品的营销结果,因此没一个企业都应该予以高度重视。物美价廉固然很好,但不一定是说物美价廉和营销效果有必然关系。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一些销售火爆的产品往往并不是什么价格最低廉的,甚至往往也不是质量最好的。就好像一些商家为了出售库存,往往提高价格,反而获得消费者和用户的青睐,其营销策略明显优于低廉处理。一些商场经常打折促销,并没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和带来销售的火爆,反而没有促销的商场销售的更好。这些现象代表了什么,笔者以为是代表了一种观念,贵的通常会更好,和假冒伪劣有很远距离,安全放心。这些,还真不是物美价廉能很好保证的。

另外,再好的产品也要进行好的广告和宣传,这样才能够为大家所知道和发现。酒香也怕巷子深。这是因为当前消费者和用户是非常信任广告的,好的产品加好的广告固然带来重大效益。而如果广告和宣传工作做的很失败的话,产品的销售肯定也会受到影响。这里有些商家为了节约成本而不进行宣传或良好的宣传,在竞争残酷的今天是很难胜出的。

6、将培养消费者的观念作为市场营销中的重要内容

观念的培养非常重要,上述我们也已经做过说明和论述,产品品牌的树立,其最终意义都在对消费者观念培养的上面。

在这里我们还是以我国奶粉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和解释。在三鹿事件没有出现之前,我国的奶粉销售是非常火爆的,甚至供不应求。这离不开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每天喝奶甚至早餐喝奶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这句公告词,曾经对我们的影响多深刻啊。仔细看来,谁能说这句经典的广告词没有影响到我们的观念呢?

甚至在三鹿事件爆发之后,乃至接二连三的问题奶事件以后,那些广告词如“安全奶、放心奶”、“不是每一杯奶都叫特仑苏”等等,难道这仅仅是广告?当然不是,这里体现了商家的精明和对情况的把握,是对消费者和诸多用户观念的重新塑造。这些措施,明显的效果是使低谷中的奶粉销售状况出现了有效的改变。

这些软件因素往往非常关键,又及其容易被忽视,需要商家注意。

7、小结

总而言之,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对产品营销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不应该只看见产品质量竞争的表象,同时也应该看见观念竞争的重要性和关键性,能够树立品牌战略,善于培养消费者观念,有机结合硬件软件优势,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张香兰.面对全球竞争的企业营销对策[J].经济师,2008(3).

第2篇

想创业完全是因为一次意外的收获。在此之前我还是一个图片社的文员,可能是因为很关注时尚吧,自己对服装有着独特的理解。

一次周末,我到中学同学的服装店去玩。由于他生意很忙,我闲极无聊翻看他库存的一堆衣服。突然,看到了一摞丝制的衬裙,同学说这是一个工厂托他甩掉的积压货,一条进价才2元钱。不过同学很是苦恼,因为衬裙的样式实在陈旧,估计是要砸在手里。可我却来了兴致,跟他打了个招呼,拿了一条回家改造了起来,2个小时以后,等我将改好的裙子拿给同学时,同学惊呆了。他决定卖一下试试,结果下午刚刚挂出去不到1小时,裙子就被时尚的女孩以90元的价格买走了。

同学马上跟我商量,这一批裙子都交给我来设计和修改,他负责卖。卖掉后每条按35元跟我结账。

15天后,我将修改好裙子交给了同学,没过几天他就给了我5000多元。

一不小心创了业

这件事情让我很兴奋。回家考虑了很久,我决定辞职自己创业。这5000多元钱也就成了我的创业资本。

起初我只是从同学的店中拿他积压的服装修改,可是不久我就发现,他的小门脸虽然生意火爆,但销售量依然很有限。我需要扩大销售,才能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于是我开始跑批发市场,并且以极低的价格批发来款式陈旧的服装进行“再创作”。

我在家附近租了一间平房,购置了3台缝纫机,同时聘请了3个熟练的缝纫工人。一个小服装作坊就这样开办了起来。

应该说,我的确找到了一个让自己财源滚滚的创业项目。我的服装在市场中很受欢迎,每次刚刚拿到批发市场,就被各个摊主围住。很多订不上货的摊主甚至天天打电话央求我给他们再做一批。这让我信心迅速膨胀。

不到3个月,我已经赚到了将近6万元钱,于是我又开始惦记着扩大经营了。

膨胀后的隐患

很快,我退掉原来租的房子,换了一间100多平米的小库房,又添置了10台缝纫机,增聘了10个缝纫工。当我盘算着3个月后可以拿到更多的利润时,却不知道自己已经一脚踩入了自己挖的泥潭中。

由于每日生产量的增加,旧服装的进量也迅速增加。很快我发现原来用来装饰服装的布头出现严重短缺,花式越来越少,设计的样式也变得单调。这是绝对不可以出现的,我的服装不就是因为新颖、特别而畅销吗?以前数量少时,我可以去布料批发摊位以极低的价格购进碎布头。现在,几个摊主每天剩下的布头和余料已经供不上我的需求。为了确保服装的供应量,我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就是批量进各式的布匹。但这样我的成本数十倍地增加了。

直到这个时候,我还在想:只要我的销量增加了,就一定有利润的。

说实话我是一点都不懂财务,创业前每月连自己的收入支出管理都是一团糟,加上扩大生产后,每天繁重的设计任务压在身上,索性根本不去顾及财务管理了。在我的印象中,每天都在拿回大量的资金,每天都在赚钱,却从来没有注意自己每天也在消耗着大量的资金。

又是3、4个月过去了,我的产量一直在增加,销量也一路飙升,可是渐渐发现手中的钱越来越少。这时候才想到看看财务方面的书籍,因为根本就不懂得财务,所以对书中介绍的内容也是一知半解。只记得好像是有一句话:只要现金一直在流动,而且手中一直有现金,就没问题。这句话让我很是踏实了一段日子,继续着每天16个小时的忙碌。

但是又过了两个月,我发现问题越来越大了,每天大量的出货意味着我必须要每天大量购入服装和布料,可是我的账面资金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在慢慢减少。我意识到可能是成本的问题,所以想到要节约成本。但问题是我无论怎么算也找不出现金减少的症结所在。作坊已经发展到15个工人了,每日的工作量都排得满满的;厂房的面积已经极为拥挤;旧款服装虽然积压了一大批,可是做我这项工作的,不能不积压服装呀。每一款设计不是拍拍脑袋就可以想出来的,特别是以此为工作后,每天大量的设计让我已经有些麻木,惟一可采取的方法就是将旧款服装先压一段时间,然后对哪一款有灵感了就设计哪一款;至于面料的采购成本则很难下降,虽然很多面料已经是整匹进货,不过相对于服装厂我的进量极少,期望通过压缩进价也不可能。

有一段时间,我天天拨着算盘也算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大量的设计任务都需要我一个人负责,后来我也只能是将成本问题放下,先赶着出设计样,让工人制作。

到去年“非典”时,危机终于爆发。因为“非典”的缘故,服装市场的生意基本停顿,很多外地摊主干脆关了铺面回老家。这时候,一些以前批发给我布匹的供货商也找上门来,我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已经赊销了大量布匹,我的工厂也基本陷入停顿状态。付清全部货款和工人们的工资后,再清算账面时,我惊呆了。除了赚到了一仓库的旧款服装和零碎的面料外,我所剩无几。虽然不至于破产,但是这将近一年的忙碌对于我来说是严重的失败。

都说一个企业中会计是绝对少不了的,会计算盘响一响,就可以帮助企业节省大量不该花掉的钱。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这个道理。

编 后

“我的钱花在哪儿了?”“为什么收入不少却没利润?”这些看似不应成为问题的问题,却是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最大的困扰。据专业人士估计,目前年营业额在500万元以内的中小企业,只有一半雇用专门的会计人员,10%的企业用财务会计公司(也就是通常说的记账公司),还有高达40%的中小企业用的是兼职会计。由于双方没有有效的约束,兼职会计不辞而别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没有财务管理有什么关系?反正挣多挣少我心里有一本账”。这是很多中小企业老板共同的想法。但事实却是,没有规范的财务管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会受到严重制约,甚至成为导致很多小企业倒闭出局的主要因素。

“非典”过后,本文主人公请了专业的财务人员帮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财务人员认为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其对企业的规模、资金流量没有一个准确的评估,完全按照个人的感觉扩大生产和扩大支出,并且对于每月的收支没有一个准确、清晰的比率,因此造成了大量的积压和成本的消耗。

为此他们给本文主人公提出了建议:

(一)制作一套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实施方案。理顺投资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衔接与沟通,建立规范的合同管理制度,除常规财务报表外又新设立了适合小工厂经营特点的财务分析体系,使现有财务数据主动反映关注点所在。

(二)设立财务跟踪机制对投资行为进行控制。建议聘请专业人士对公司账目进行月审、季报、年终总结。

(三)细化投资及收益的会计核算工作。重点加强现金流量及重大财务收支的核算。对专项资金、专题项目的实施进行事中、事后的专项财务报告。

第3篇

然而,与以往各个档次、品牌保暖内衣依靠价格、款式等传统的竞争方式不同的是,2010年冬天,保暖内衣行业的竞争重点已经转向了服装的面料。“天蚕丝”、“天鹅绒”等耳熟能详的“天”字头面料,曾经风光一时的“莱卡”等纤维产品已经显得有些落寞。“色拉姆”、“莫代尔”、“依克丝”等等新奇“名称”是纷纷涌现。面对形形的保暖内衣面料,广大消费者就算真能“借”到一双慧眼也未必能将它们看得清楚明白。

虚假夸大:特殊功能五花八门

内衣不过就是指贴身穿的衣物,其本身就应该具备一定的保暖功能。所谓“保暖内衣”无非就是告诉消费者它所具备的保暖性能更强而已。一件保暖内衣为什么保暖性能会比普通的内衣更强呢?生产商“协同”经销商不约而同地告诉消费者,因为我的产品里面有特殊材料产生的特别功能。

2010年10月,西安消费者刘娟小姐为了抵御严寒特意前往百货公司选购保暖内衣。一进商场,她就被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保暖内衣整迷糊了。对于她这样一个普通消费者来说,并不清楚何种材料做的内衣更具备保暖功能。

但是,在年轻女孩子的眼中,对于一件保暖内衣要求无非是轻薄,穿起来不臃肿,好看。其次就是保暖功能,“美丽冻人”的滋味想来也不是很好受。最后再考虑款式的问题,毕竟是内衣,一般人也不大有机会看得着。

面对热情洋溢的导购员不厌其烦的推荐,她自己也一时不知道该买哪种好。但是,当听到某款保暖内衣能抵御零下25℃严寒时,她立即来了兴趣。于是就从衣架上拿下衣服对着镜子开始比划。

就在这个时候,导购员对她说这件保暖内衣是100%纯羊毛纤维,另外还加入了若干发热材料等等。刘小姐的心一下就被打动了,她想起了小时候在陕北老家经常能见到的一幕。

大冷的冬天,天上飘着零星的雪花,地面不时刮起一阵阵的寒风。在光秃秃的山坡上,总能看到一个个穿着羊皮褂子的人。从小,她就知道穿羊毛是最暖和的。于是,刘小姐便花了200多块钱买下了这款某品牌厂家生产的保暖内衣。

但是,在实际穿着半个月之后她就发现。这款保暖内衣在室外非常透风,在室内又紧紧地箍着身体,非常不舒服。实际上,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明白。所谓“能抵御零下25℃严寒”,根本就是瞎吹。要真有这么厉害,我们的南极科考队员也不用穿那么臃肿的衣服工作了。直接一人套两件这种保暖内衣就奔南极去了,不但方便工作,还能为国争光。

目前市场上,几乎所有的保暖内衣都有夸大宣传自己产品保暖效果的嫌疑,只不过各个厂家或者商家用的手法跟噱头不同而已。其实,一件内衣由于它太薄了,保暖性能实际上已经跟材料没有多少关系了。无非是看其纤维的织法跟纤维的蓬松度罢了,众所周知,空气才是最好的阻热物质。

另外,除了保暖性能的夸大宣传,一些生产厂家和经销商还在此基础上给自己的保暖内衣衍生出一些莫须有的其他保健功能。

武汉市民张大妈退休之前在航道管理处工作,一直患有风湿性关节炎,每年冬天都特别难过。一次,在路过一家商场的时候,她被一款“号称”能自动发热的保暖内衣吸引住了。在店内,导购员信誓旦旦地告诉张大妈,这套保暖内衣特别添加了发热纤维,能够发热,并能激活身体颈、肩、背部十几个穴位的血液循环,能有效舒缓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在内的多种疾病。

由于本身有病,再者也耐不住导购员的游说,张大妈最终花了800多元给自己和老伴一人买了一套。就在张大妈高高兴兴回家穿上新衣服的第二天,报纸上就登出了该品牌保暖内衣因为虚假、夸大宣传等违法行为被当地工商部门责令退市,并拟立案查处。

据工商部门介绍,商家根本无法拿出权威检测报告,证明内衣具有宣称的发热功效。标签上注明的成分是:棉10%、羊毛20%、再生纤维30%、氨纶5%等。所谓新型高科技“发热”内衣,就是一件普通保暖内衣,价格却贵了3倍。

实际上,类似的情况随时都在我们身边发生着。保暖内衣厂商被利益所驱动,挖空心思想“噱头”,然后就开始向市场兜售。据了解,保暖内衣厂家在培训促销员工推销内衣时,专门用一些新词汇来混淆一系列的概念,售价便能翻几倍,促销员提成也会随着销售增高而增高。最终,就是消费者稀里糊涂地掏钱购买了下来。

问题多多:伪劣产品无孔不入

近年来,保暖内衣的火爆以及其利润的丰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制假造假活动频发的行业。除了服装行业惯有的一些制假造假的方法和手段之外,值得我们提高注意的是,保暖内衣行业的假冒伪劣产品绝大多数进入了低端市场和农村市场。这里的消费人群不但比城市消费人群的鉴别知识更为缺乏,维权意识更差之外,这样的市场,也是相关部门监控和管理力量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据了解,生产假冒伪劣保暖内衣的一般都是遍布各地的小厂以及家庭作坊。这类企业,规模小,投入的启动资金少,进入的门槛很低,并且流动性相当强。绝大多数这类企业都可以在一夜之间整体搬完。同时,这些“全无”小作坊从老板到工人,基本上都有亲属、老乡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外人面前,一般都对生产情况等信息守口如瓶,很难引起大家的注意。另外,其隐秘性也非常强。可能是在城市周边的农家小院,也可能潜伏在其他工厂里的某个角落,甚至于在一些居民楼里面都能发现它们的踪影。这也给有关部门的打击和处理在客观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010年秋天,在重庆打工的农民工周大龙为了图便宜,就在地摊上花10多块钱购买了一件所谓的保暖内衣。回到工棚,他脱得精光穿上新买的保暖内衣在工友们面前炫耀了一番。这件衣服颜色鲜艳,花色不错,周大龙穿在身上感觉也不错。于是,他还沾沾自喜地告诉别人,这个保暖内衣的面料是纯棉的哦。

周大龙的工作是在重庆某建筑工地上打石头,这是个非常需要体力,但是不需要啥技术的活。对于读书不多、没啥技术的他来说也可以说是“相得益彰”。重体力活,自然就避免不了出大量的汗。当天晚上回到工棚,周大龙按照习惯脱掉不知道已经被汗水浸湿过几次的保暖内衣准备洗漱一下。

保暖内衣脱下来之后,周大龙发现衣服被汗水浸湿过的后背等处出现了明显的褪色现象。这并不奇怪,在他的老家农村新买的毛巾等也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他却发现在自己的前胸以及后背等处“额外”长出了几个小的红色痘子。这对于向来不大注意自己身体、只关注工钱的周大龙来说也没在意。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超乎了周大龙的想象。几天之后,这样的红色痘子越来越多,并且开始瘙痒。他自己跑去药店买了一管最便宜的软膏,开始自己治疗起来。显然,这并不见效。周大龙想去大医院找医生看看,但是又想起经常听别人说进去了不花“一大笔钱”出不了医院的门。

背着沉重思想包袱的周大龙连续几天睡不着觉,始终琢磨着自己这是啥病。晚上,百无聊赖的周大龙打开了收音机,正好,里面一家“忽悠”医院的节目正播放着。冒充患者的医托们纷纷打进电台的热线,“忽悠”专家就开始云山雾罩地吹开了。周大龙越听越害怕,越听越胆寒。他的症状按照“忽悠专家”的分析来看,不是癌症起码也是难以治愈的顽疾。

随后,周大龙就开始自己瞎琢磨起来。他感觉自己完了,离死已经不远了。思来想去,他开始给留守在家的老婆打起了电话。类似交代后事地说了一通话。第二天,放心不下的老婆就心急火燎地赶到了重庆。在周围工友们的劝说下,周大龙两口子为了“死也要死个明白”才去了正规的医院检查。

医生检查后发现,这是典型的过敏反应,吃点药就没事了。周大龙这才想起来自己“炫耀”的那件保暖内衣。假冒伪劣保暖内衣不但让周大龙损失了钱,还给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打击,成了工地上大家的笑话。实际上,类似周大龙这样的事情在比重庆更偏远的西部地方只会更多。

由于没有检测,我们也不好肯定地说他的问题跟那件保暖内衣的染料、纤维等具体哪个方面有关,但是,这件保暖内衣不合格是肯定的了。假冒伪劣保暖内衣的危害比之劣质外套等,对人体的危害更大,带来的后果更严重。轻者出现过敏、湿疹和皮炎等症状,严重的类似甲醛超标等还可能危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电视购物:问题保暖内衣的

新途径

目前,各种新型购物方式也是层出不穷,除了最近一段时间热议的网络购物之外,电视购物这种存在时间已经相当长,并且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的购物方式却一直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每天打开电视机,不论哪个频道、何种节目,或多或少都有电视购物“跳”出来“轰炸”大家的视听。

曾经有一个凭借电视购物走红的台湾人“侯总”,由于经常声嘶力竭地以地摊方式在电视上叫卖各种饰品、手表之类而成为大众的笑谈。但时间不久,就因为消费者“组团”维权等原因,“侯总”的公司被注销,他本人也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就在大家高喊“别了,侯总!”的时候,更多的纺织服装产品却又开始占据了电视购物的舞台。这些纺织产品主要以女性丰胸塑身内衣等为主。其中,号称“保暖”、“发热”的内衣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2010年10月中旬,石家庄的高女士打开电视机,看到了一款暖腿裤的广告。在极具震撼力的广告宣传中,厂家宣称这是一条面料具有航天科技的、含有红外燃脂暖丝的保暖裤子,并且在腹部、膝盖等处还使用了“托玛林”高能红外密集软磁等特殊材料。所以,这种裤子不但保暖,还能保健。高女士便立即按照屏幕上的号码打电话订购了一条。

拿到产品打开包装的时候,高女士便感觉到一股强烈的刺鼻气味传了过来。再仔细一看这款保暖裤,她便发现产品质量非常不好,上面还留着好些个线头,感觉跟十几块钱的地摊货差不多。穿上之后,高女士就更加郁闷了。即便是在有暖气的家里,仅穿着这条裤子便觉得非常冷,更不用说是去严寒的室外了。

毋庸置疑,高女士买这条保暖裤子所花掉的300多块钱无疑是“打了水漂”。但是,消费者遭遇到这样的情况想要维权却并不容易。这类电视购物公司经常采取拖延、耍赖等方式对付消费者。遇到较真的,如上文中所说消费者“组团”,这些公司立即注销公司逃避责任。然后,再换个地方换个产品,甚至就仅仅换个产品包装,又可以用同样的方式继续“忽悠”消费者。

事实上,在某些电视购物产品不断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事件中,不言而喻,电视台起到了相当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商家为牟取暴利不择手段,以虚假广告蒙骗坑害消费者。而电视台也为了一己之私多收点广告费,对其听之任之或者是装聋作哑,让我们的社会诚信不断被破坏。说严重点,电视台就是不法电视购物产品的“帮凶”。

随着电视购物在我国的发展,监管立法方面的需要就显得尤为迫切。不过现在立法方面仍存争执,是把电视购物作为广告来管还是作为节目来控制,还没有独立成文的相关法律。这也就给相关各职能部门的监管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从1995年左右在我国上海出现第一件保暖内衣开始,至今已过去10余个年头。同任何一个刚起步的行业一样,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投资商的青睐,进而到平民百姓的趋之若鹜。保暖内衣创造了中国服装界的又一个神话,并且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行业。

2004年,国家并且实施了《针织保暖内衣行业标准》,对保暖内衣规定了11项质量指标。其中,保温率、透气率、透湿率等均是辨别保暖内衣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但遗憾的是,虽然《针织保暖内衣行业标准》的出台,是为了对鱼龙混杂的保暖内衣市场进行一次“洗牌”,希望通过优胜劣汰规范市场秩序,然而,由于该标准是推荐性标准而非强制性标准,所以,除品牌企业之外的大多数商家对此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实际上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第4篇

近年全国观赏石队伍开始迅速发展壮大,各地观赏石协会随之纷纷成立,赏石、藏石之风也逐步走入寻常百姓人家,各类展示活动层出不穷,民间藏馆、景园、观赏石市场更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华夏大地四面开花,中国观赏石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2006年举办第一届昆明泛亚石文化博览会至今,该展会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石文化博览会,石文化发展速度成为全国最快的省份,由原来的资源大省已逐渐成为中国赏石的热点和重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奇石展,借助展览这一短期内集现场销售、形象展示、学术交流等为一体的形式,和凝聚力强、及效性高、普及面广的特性,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石文化的蓬勃发展,繁荣了观赏石市场,使中华传统石文化在广大民众中得到了较好地传承与普及,这是令我们爱石、藏石的石道中人拍手称快的好现象,也是促进中华乃至世界石文化事业发展壮大的大计。

我写此文章,就是为了引导和提升石展的组织管理水平。也是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我本人组织昆明泛亚文化博览会的体会。

举办当初,我们就定了一个目标,要把石展做成最受政府、赏石社团和石友认可和喜爱的、最具市场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较好、管理和服务最规范的赏石界品牌展会。

一、对石展的认识

(一)石展在石文化活动中的作用;

1、石展是推动赏石文化发展的推动器。每一次成功石展的举办,对本地区的石文化和石产业的普及和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举办石展多的城市是我国赏石文化发展速度最快最好的地区。

2、石展是真正展示赏石家的藏品的一个舞台,一个契机。石展为为观赏石企业、石藏家、石玩家、石商、石农、国内外石友提供交流和沟通最好的平台。是一个培养观赏石爱好者的好机会。

3、石展为买卖双方架起交易的桥梁,让参展商获得较好的收益,让石藏家、石玩家收藏到精品的好机会,使赏石爱好者购买到喜爱的藏石。

4、石展能快速推出新的石种,使新石种能在短期内被认识、成为新的收藏热点。

5、石展为旅游业的发展、地方知名度的提高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一次成功石展的标志是什么

1、鲜明的主题。主题要选择好,有个性,给参展商和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规模适当。根据组织者的条件,展示藏石、展销摊位和参观人数都较合适。

3、代表性。注意组织国内外的代表和地方代表,名副其实。

4、带动性。主要是对石界有哪些新贡献,对推动石文化发展的作用。

5、实效性。最新的市场、信息动态,新人、新石种的出现的宣传和推出力度,带来的效果。

6、持续性。每一次石展活动都是对下一次石展的推进,提升品牌影响力,有着连续效应。

7、新闻性。有很好的新闻宣传效果。有些活动是小活动大新闻,投入很小,但产生的社会轰动很大。拿出一半力量精心地搞好新闻宣传,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8、经济效益。要有合理的经济回报,实现较好的现场成交金额和订单。

9、满意度。对展览组织者,参展商(石商)的问卷调查综合满意率应在80%以上。

二、我国石展的现状

(一)石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凭心而论,各地石展虽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火爆势头,每年有几十个大大小小的石展,省、市、州、县、镇的各级政府和赏石社团都在办。但却大多流于俗套,硬件条件差、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展览简单,服务粗糙,不少石展,石友们就是在黄泥地锈铁管架上或席地而摆,当街叫卖,场面混乱。不仅布展形式简单、单调,地方产石、藏石特色不鲜明,且普遍存在精品缺失、环境脏乱、条件较差、服务不到位、特点不明显、管理跟不上、参展商意见大、夸大其词、名不副实的情况。

我认为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是,主办方未能充分考虑观赏石作为艺术藏品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情趣,突出石展与一般大众消费类展会不同的文化部分,以致石展商业味过浓,而文化气息不足,忽略了石展的精髓部分。

二是,主办方不具备专业组织策划展览和大型活动的能力与经验,造成展览主题不明,定位不准,场面混乱等致命硬伤。

三是,主办方大多仅看重石展规模,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展品来者不拒,见缝插针的设立销售摊位,造成宣传杂乱无章的地摊式石展。

四是,没有权威石协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不熟悉行业情况,致使石展缺乏业界权威性和公信力。

五是,展览场馆简陋,配套设施不齐全,以致石展整体档次和服务水平不高。全然不顾观赏石所特有的美感与文化氛围,这是对观赏石产业发展极不负责的行为,更是对各地石友送展的珍藏石品的亵渎,也是我最不忍见的情形。

作为一个真心爱石的石友,作为云南省观赏石协会的会长和昆明国际会展中心的总经理,我真心希望能借助我多年在赏石界树立起来的一点点影响力和专业策划、组织展会的实作经验,倾注我自身对中国千百年传统文化的钟情,对华夏万里江山的热爱和对中华奇石珍品的痴迷,在云南这块奇石资源富集的土地上培育出一个真正受到石界中人认可的石博会。

因此如何办好石展,石展该怎样定位,一个成功的石展应包含哪些内容等等,都成了我萦绕于心,常自思量,每每令我夜不能寐的问题。

东盟石博会的举办,在每年盛夏之时,各地石友纷沓而至,齐聚春城,共赴奇石(7.10)之约,以石会友,其乐融融,若能如此,也不枉我今生“与石相看两不厌,来生还做痴狂人”的这份不悔与执著。

(二)石展的运作模式

1、从组织形式来看

有政府、企业、赏石社团、相关方支持共同举办;有企业和赏石社团共同举办;有赏石社团自己举办。

2、从办展资金渠道来看

有政府补助、企业支持、市场筹集;有企业支持、市场筹集;有全靠市场化应作筹集;今年广东出现了12位石友出资办展的模式。

三、石展的策划与组织

(一)石展的一般工作步骤

总体策划-招展宣传-展位招展-精品初选-总体布展设计-展前宣传-嘉宾邀请-布展实施―鉴评组织-活动组织-展中服务管理-撤展总结

(二)石展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代表石界最新的发展方向

要能体现了石展的专业性、前瞻性、能代表观赏石行业发展方向,石展就会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和目标客户,就能提供几乎涵盖这个赏石市场的所有信息,石展提供信息越是全面,专业、观众就越积极,参展企业及部门越积极。

2、赏石社团的主导和权威部门的支持

在赏石活动较发达的国家,政府一般不干预石展的事,如美国、日本,石展成功与否多取决于石界和参展商对其的认可,石展得到石界权威协会或主要赏石资源地和交易地区的支持,无疑增加了石展的声誉和可信度,使规模不断的扩大,并带来巨大的宣传效果和影响力。

3、当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就中国而言,当地政府的重视是办好石展的一个关键问题,政府的支持,石展的合法性、媒体宣传、安全保卫、资金支持等方面工作才能协调落实。

4、石资源和市场(产业)基础

任何成功的展览,都要有自己的优势,市场优势、生产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这些优势是能否办好石展的的核心问题。

5、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

优质的相关服务和展地规划与管理是办好石展的关键因素,有一支优秀的专业管理和服务团队,有一批赏石文化理论家的帮助和指导,是办好石展的关键。

6、较好的硬件场馆设施

石展选策的活动产地一定要适应石展的需要,包括展示馆、展销场地、研讨会会场等都要能够做到配套适应。是举办石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可能有的同志会对场馆的硬件设施这一条不以为然,以我之见,这也是一个提高石友经济效益,提升石展专业化水平的重要环节。近几年来,只要有机会,全国各地的石展我都看了看,其中也有不少办得不错的,但总体感觉布展水平不高,展览环境太过简陋。

就卖石头而言,我认为要讲求一个销售氛围,若是将石头就堆地乱卖,不仅自降身份,也卖不起价来,这恐怕是广大石商们所不乐见的。而且我也很清楚我们所想要的石展并不仅仅是把石友们集中起来,有个地方卖石头就行了,我们所要打造的是专业化、规范化的品牌石展,因此展览场地的档次、规模是很关键的,这也是我们不计成本,坚持在专业化的展览场馆里办石展的原因。为的就是提高我们石展的布展水平、展览规模和总体档次,将观赏石作为一个产业来培育

7、广告宣传和现场气氛营造

石展的宣传和现场气氛营造是石展招展、观众组织、品牌形成、交易和现场销售的关键,特别是一个新的才开始办的展会,宣传就显得特别的重要,由于展会的知名度底,招展不理想,参展的人不多,没有规模,影响力不大,观众难组织,整个展览人气不足,展览不可能成功。

8、买家和观众的组织

买家和观众组织是展览参展商能否获得较好效益的关键,是展览的最终目标,对于参展商而言,主要是能把自己的藏石变为商品卖掉,如果参观石展的人数不多,赏石爱好者和藏石家质量不高,展览组织者不重视和不花精力去组织,宣传又跟不上,宣传交易不会好,石展也是不成功的。

9、长期规划、坚持品牌战略

要形成一个品牌展览,要把赏石作为产业来发展,要形成城市名片和特色,赏石展就要坚持品牌战略。要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坚持连续举办,不断总结,不断创新,每次都有新亮点,每次都有新的热点,逐渐形成品牌石展。

(三)石展的主要活动

一个安排合理、组织完善的石展必须包含展览、学术交流、商品交易、精品鉴评等一系列活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展示展销相结合,论坛交流不能少,评鉴接待要做好”,这样不仅可以给各地精品奇石搭建一个“登台亮相,展示风采”的平台,也可以为各方石友提供一个相互交流、比较、购买心仪爱石的机会,还可以让广大群众借此了解赏石文化,进而通过聆听赏石科学知识和审美属性的讲解,领略到赏石深层次的内涵和意蕴,提高审美趣味,让知石、赏石、爱石的群体逐步扩大。

目前国内的不少石展基本上也都有这些活动,只是大多在前期策划、总体定位、宣传招展、精品石展示、服务管理等各方面还做得不到位也不够专业,因此造成各地石展良莠不齐,品牌号召力不强。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这次石展还特别设立了一个石文化长廊,内容包括奇石文化及其悠久的历史、自古名人多好石、奇石种类及观赏内容和审美特征、奇石十大价值、怎样欣赏和选购奇石、奇石奇观、奇石趣话、著名赏石诗选录等。旨在普及中国传统观赏石文化,迎合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为广大民众提供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增加观赏的趣味性。

我们这次的石展充分发挥昆明国际会展中心专业办展的经验和观赏石协会的正确引导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石展的各项工作,包括策划、招展、布展、撤展、活动组织、广告宣传、来宾接待、鉴评、安全保卫、现场服务等各个方面,每项工作都制定了详尽的方案,并组建了相应的部门具体负责,做到专人专项,务求环环相扣,细致周到,追求更好。

(四)石展的展示与展销

我认为一个成熟的石展必须兼具精品石展示与商品石展销两块,二者缺一不可,但又必须严格区分开。精品石展区就得“精”,商品石展销就得“火”。

精品石展区往往也就是整个石展的核心,是石展的灵魂和亮点。也最能体现中华传统赏石文化的精髓,可以说缺乏精品石、特色石的石展也就失掉了灵魂,因此必须下功夫做好精品石的初选和整体布展效果,石文化氛围的营造。必须体现其“精”,展品数量不求多,贵在精,不可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展品来者不拒,贪多以求撑大规模,对于展品的数量须预先有个限定,我个人认为我们这样的石展,展品数可以控制在500件左右,这样既不至于藏品太少没有看头,也不至于因数量太多,精品不足而滥竽充数,限定好数额后还须对参展石品严格筛选,不是精品绝不入场,增加的这道初选过程,虽然看似麻烦,加大了工作量,但我认为这是很有必要的,不仅确保了精品石展的“精”,更重要的是通过初选,我们可以获取参展石品的原始资料,可以使我们大到整体布展安排、石种区域划分,小到与每块石头一一对应的预留空间、编号,甚至于一石一景的精巧布局等等都有所规划,做到心中有数,通过不同石种的区域划分做到同一石种区域的相对集中,突出地方产石、藏石特色,同时还可兼顾到展品之间的相互呼应,除此之外我们还可利用特殊的灯光、音乐、随手可撷的花卉、清新的绿草坪,古朴的盆景、雅致的棉布屏风、大气的中国书法、飘逸的写意山水画、传统的红木供桌、做工精细的几架甚至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的空间分隔、气氛营造等等,细心装点,精心安排,于精巧细致处体现出奇石精品的美,让石展区真正成为观众心灵上、视觉上的饕餮盛宴。这也正是我心目中的一个理想状态和我努力的方向。

商品石展销区也是石展成功与否的一个重点,因为观赏石不仅仅是一种天然艺术品,也是一种商品,展销区交易红火与否,石头好不好销,这直接关系到各地石商的参展积极性,也关乎到石展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发展。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能通过石展的举办,推广、普及赏石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欣赏到观赏石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进一步繁荣观赏石产业,因此除了高端精品石,石展中还得走走大众路线,展示展销相互搭配,既要体现“阳春白雪”又得兼顾“下里巴人”,展场中既要有一掷万金的高品味观赏石,又要有平常百姓们喜爱的各类居家小摆件、饰品…以免造成曲高和寡的情形。为此我们将通过各地赏石协会、专业杂志、网站、广播、本地媒体、专业买家的邀请、免费发放门票、各地石展现场宣传等等渠道加大石展的宣传力度,为广大石商们营造一个良好的销售氛围,同时我们将充分考虑各地石商的具体需求,提供全面、细致、贴心的服务,如酒店预定、旅游咨询、票务预定,打包托运、搬运服务等等,以贴心的服务、实在的经济效益赢得石商的信任与参与。

(五)石展的鉴评

之所以特别提到鉴评工作是因为我认为精品石鉴评活动虽仅为石展系列活动的一项,却是影响石展信誉、口碑的重要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具有相当难度的。因为我深知不管是初学乍练、初涉石界的新石友,还是游历石界数十载的老石友,他们送出参展的展品都是各自心中独一无二的心爱所藏,他们都对评委们心存敬仰,渴望专家、评委们的点拨和认真对待,因此若是在评委们受派别所限、人情所束,个人喜好所制,不能做到公正、客观、态度认真的话,是很伤石友的心,更是影响石展信誉度及口碑的硬伤,这是我最不忍见的局面,尤其是去年全国石展期间,我亲眼目睹了许多石友千里迢迢,不辞辛劳将自己珍藏的石头送到昆明参展,有的石友非常朴实,大老远来,只为了让专家们看看他的石头,这份真诚让我们这些专家汗颜,说实在话,去年由于首次在昆明举办石展,从申办到策划、招展、宣传、接待、现场布展及管理各方各面,可谓千头万绪,对于鉴评工作我实在无暇顾及,今年我们高度重视鉴评工作,不求万般周全,但一定做到心态平和、态度认真,推己及人,对每一块展品都认真评判。

虽然我们推行中石协制定的鉴评标准,但我也深知万难做到面面俱到,人人心服,因为对于美的欣赏与认同永远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所谓人人心中有杆称,各花入各眼,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全国各地出产的不同石种虽然造就了中华奇石百花齐放的局面,却也形成了不同的赏石流派,各家各派间确实存在相互排挤的现象,若不顶住压力,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而是各个石展采用各自的标准,这种“标准”无数,实际上就是无标准,而各地、各石协会的鉴评不论冠以何种石展名称,都永远是地方性、团体性的,缺乏公信度和权威性;各地、各石协会的鉴评结果也没有科学、客观和公正的可比性。因此虽可能备受质疑,饱受责难,我们还是坚决主张,通过努力,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鉴评标准,我认为这也是统一各地赏石社团力量,推动中国观赏石业发展的大好事。

如何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如何堪当受石友认可的石展,如何制定出科学合理、符合本届石展的鉴评“标准”,我们今年可是在鉴评工作上动了不少脑筋,也下了不少功夫,为此我们提前邀请了在这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筹备鉴评工作,拟定了鉴评纪律和鉴评办法,鉴评标准主要以中国观赏石协会制订的“观赏石鉴评标准(第六次讨论稿)”为基本构架,再根据鉴评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加以补充与修正,我们的“标准”将紧紧围绕几大基本核心和关键要素开展,即对奇石分类鉴评、根据奇石的观赏要素确定鉴评项目、根据不同种类奇石的审美特征制订不同的鉴评标准、在鉴评项目设置上体现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分值上体现对奇石文化内涵的高度重视,并尽量削弱鉴评专家们因个人喜好所造成的主观评判等等,这些都是鉴评工作中最本质、最重要的内容,抓住了这几大要素,也就把住了舵盘,具备了科学的依据和逻辑的轨迹。可以说我们今后每一次石展的鉴评工作都是对标准的再次检验,我们将通过一次次的修订使之更科学、更完善也更实用。

这次石展我们还专门设立了鉴评部负责鉴评工作,鉴评部下设两个工作委员会,即监评委员会和鉴评委员会,以确保鉴评工作的公正、公平与公开。“鉴评方法”共分“分类鉴评”、“评委分组”、“逐一评分”、“三评定分”(三评即初评、复评、终审)、“争议处理”、“划分等级”六条。同时我们还特别强调公开的原则,所有鉴评方法、鉴评程序、评委、监评委和鉴评结果都对外公开,并设立鉴评咨询台,鉴评结果公布前我们会将召开相关会议通报本次石展的鉴评工作情况,回答各位石友提出的问题,听取大家对鉴评结果和鉴评工作的意见,由组委会、评委会、监委会负责人回答大家的问题,纠正必须立即纠正的错误。规范鉴评工作,减少鉴评工作的错误。

(六)石展的来宾接待

石展来宾包括专家评委、藏石买家、新闻记者等方面人员,接待好来宾同样是办好石展的关键工作,要有计划、有针对性根据自己的接待条件和能力邀请相关人员参加。要落实和明确接待工作的每个细节,做到热情周到,明确时间地点和参加的活动,包括费用的承担等方面。专门在展会附近联系了几家经济、卫生的旅馆向石友推荐。

(七)石展期间的现场管理与服务

现场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是我们的服务质量和组织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服务要到位,管理要规范,处事要及时,要自始至终落实各项工作,特别是有安排和宣传承诺过的工作一般不宜临时取消,对石友和参展商提出的合理化问题要及时办理,一时办不了的要耐心说明原因,让石友门感觉有人在服务、有人在管理、有人在关注。我们这次石展专门设立了鉴评公告、宣传报道、服务指南、综合通告、互动交流、参展流程几个宣传栏,其目的是达到及时的交流、沟通、引导的目的。使石友们感觉到组织者的热情服务,公平交易,公正评奖。我们想石友之所想,急石友之所急,从住宿、吊装、物流、旅游的服务提供方的考察和收费都进行了考察和筛选,对用餐、饮水、上洗手间、现场值班、安全管理、参展藏石的现场交易等方面都做了周到细致的考虑和安排,石友需要的,我们安排了,石友没有想到的我们考虑到了,总想做到尽善尽美。

(八)石展的总结

总结过去,目的是为了把握现在,创造未来。对以往做过的工作进行冷静的反思,通过反思,提高认识,获得经验,为进一步做好工作打下思想基础。要进一步办好石展,必须的石展进行总结,总结成绩,分析问题,研究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好整个组织管理过程和参展商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为下一次石展的举办提供经验和资料非常重要。

(九)中国石展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石展今后的发展方向一定是向着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品牌化、特色化方向发展。那些没有规模,硬件较差,设施不配套,服务管理跟不上,档次低下,注重短期收益,虎头蛇尾,名不副实,市场化程度较低,没有特色,专业化程度不高,品牌影响力和行业号召力不够的石展,将是昙花一现,一次之后,无人参与,将失去生命力。

第5篇

舌尖上的正月

在中国人的传统里,有各种形形的饭局,但头等重要的当属大年三十晚上的这顿年夜饭。重要之处不仅是年夜饭层出不穷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顿饭道不尽的浓浓亲情。除了年夜饭,整个正月都充满了美食的诱惑,而它们大多还有着明显的日期“标识”,比如腊月初八的腊八粥,腊月二十八的年糕、炸面鱼,正月十五的元宵……岁月变迁,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却始终带不走我们对正月里厨房飘香的记忆与情感。

改革开放前:小孩盼过年,大人愁过年

改革开放之前,大多数人家还处在“能吃饱就很好”的时期,每到过年,孩子们都盼望着等了一年的肉馅儿饺子,而大人都在发愁,怎么才能过了年关,正所谓年年难过年年过。

倪叔星老人已经度过了八十余个新年。改革开放初期,倪叔星和老伴李淑娟及三个子女住在延安路31号的居民楼里。那个年代,对于城里人来说,粮食关系跟户籍关系一样重要,每家都有粮证,上面写着一家有多少人,每个人多少定额。月初,倪老就拿着粮证去粮店领粮票。1978年,老伴李淑娟是青岛棉织二厂的工人,粮票定额很高:倪老在青岛渔业公司行政科工作,虽是干部,粮票却没老伴多。他们的子女也都刚刚参加工作,所以,生活条件还是相对宽裕的。每月家里能有150斤的粮食,足够五口人吃。

每到过年,这一家人就攒足了粮票,买肉做饺子、做馅饼,再领供应的啤酒,一家人从腊八开始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过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就等同于全年能“吃好”的时候。然而在那样的岁月里,青岛却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海产品是不用“票”买的。想吃蛤蜊、海蛎子、鲜鱼,那不算“口粮”。但是,想买到却也不易,大家很早就排着长队等,往往排了半天队,好不容易轮到了,却卖完了,后面排着的就只有失望而归。每到过年的时候,有的人不怕冷,从凌晨四点开始排队,只为了餐桌上那道红烧黄花鱼或者清煮蛤蜊。那时候,餐桌上的海鲜,关乎着年的质量。

老家在即墨牛齐埠的宋秀文说起小时候过年时的“年味儿”则充满着乡间的淳朴与真情。在她看来,过年最好吃的莫过于两样――第一是腊月二十三的糖瓜,那是甜的;第二是年三十的饺子,那是香的。

到了腊月二十三,年味渐浓。“二十三,糖瓜儿粘,灶君老爷要上天”,“二十三,祭灶王,一碗清茶一碟糖”。被中国人贴在炉灶之上的“灶王爷”在世俗生活中的作用,跟平安夜钻烟囱进到各家各户的圣诞老人类似:监督一家人一年里言行的得失,好的装进“善瓶”,坏的倒进“恶罐”,腊月二十三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样的神,“凡人”岂敢怠慢。农村长大的宋秀文说,讲究人家全年把“灶王爷”供奉在灶王龛里,穷户也会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买一张新的灶王像贴上。宋秀文觉得“灶王爷”就应该是画像上那个样儿“头戴金冠,身穿紫袍,手捧白色牙笏的老爷爷”。香案上定要有的供品是糖瓜、凉水和草料。凉水和草料是为白马准备的。糖瓜是为灶王爷准备的,为的是粘住他的嘴,让他上天之后“好话多说,赖话少言”。穷家置不起香炉香案,就把白菜疙瘩底部削平,插上铁丝、竹签之类,成为土造“蜡扦”。有些穷户还用秫秸瓤和秫秸篾扎一个灶王爷骑的小马。一切准备停当,晚上10点左右,一家人在男家长的带领下三跪九叩,把糖瓜扔进灶门,鞭炮齐鸣,庆贺灶王爷升天。这时候,小孩子们便可以吃“剩下”的糖瓜了,那是童年记忆里最甜的食品。

小年好比排练,大戏要等大年才能开锣。除夕夜全家人忙碌着下饺子当是年味最足最浓的时刻。那时候,母亲掌勺下饺子,父亲烧火,宋秀文和大哥被安排把一碗碗饺子整齐地摆在上供的桌子上。母亲说,年三十这天,是要敬奉“祖先”的。后来宋秀文长大了,这些活就逐渐由她“接管”过来,父母则在一旁指挥、帮忙。当村里零星地响起鞭炮声时,父亲会走到院子里听一会儿,然后进屋笑着说:“时候羊不离了,咱们也该过年啦。”每次收到这样的“指示”,宋秀文心里总会陡然紧,那其实是一种内心的兴奋。她便到灶间用水勺往锅里添水,并且像母亲样,总是添上吉利数字的勺数。然后开始“咕哒咕哒”拉着风箱烧水,等腾腾的热气升起来时,便开始下饺子。小元宝似的饺子随着漏勺下锅,接着,盖上锅盖继续烧水,饺子出锅前,宋秀文必会拿起事先准备好的芝麻秸填进灶膛,那是取“芝麻开花节节高”之意。在年三十的饺子里,也必定会包上一个有“福”的――那是用纯豆腐做的,取谐音“福”,她们相信,谁吃到这个饺子来年必定是有福的。而能吃到饺子的日子,在当时的农村,也只有等到过年这一天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吃不尽的正月饭

1984年结婚的袁爱玲说起当年正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时候,供应的东西渐渐多了,内容也更丰富了。80年代,还是延续着过了小年就正式开始“忙年”的传统。每到过年,袁爱玲家里供应半个猪头,一家人围着摘毛,喜悦无限。供应的青岛啤酒和水蜜桃酒,更为过年增添了气氛。1984年的大年三十,袁爱玲在婆婆家过,任何吃的东西都是自家人动手完成,刚“过门”的新媳妇也因为跟大家一起“摘猪毛”,和美地融入了新家庭。

1993年,国家正式放开粮食销售,一夜之间,曾经与老百姓饭桌息息相关的粮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粮票比钱还有用”的那段票证时代正式画上了句号。沿用了38年的粮票宣布取消,全国居民购买粮食不再需要定额分配的票证。这一最具计划经济色彩的票据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为此,90年代的“年”也更加丰富,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似乎不经意间,大家一下子都“富”起来了,今天来顿清蒸鱼,明天炖个红烧肉,后天包肉馅饺子……冰箱也塞的满满的,要什么有什么。家家“油水”都足了,真可谓“天天像过年”。

青岛人赵菲是个“70后”。说起青岛年,她觉得还是90年代最有感觉,尤其是1997年的那个春节,刻在记忆深处。那一年忙年的时候,也是赵菲坐月子的时间。家里的“年活”根本就帮不上什么忙,她便“旁观者清”的看着家人置办年货尤其是准备“年味儿”。腊月初八,婆婆从超市买回来糯米、黑豆、红豆、小米、绿豆、红枣、薏米、花生熬腊八粥,并且配上一天一个鸡蛋增加营养、鲫鱼汤或者炖猪蹄催奶。大年三十儿的晚上,为了照顾她,婆婆特别包了素净养生的白菜虾皮饺子和海参菠菜粉丝饺子,初三回娘家吃面条是妈妈亲手擀的胡萝卜面,那时候还没有绞菜机,赵菲的妈妈全手工将胡萝卜剁碎,然后挤出胡萝卜汁与面粉一起和,才制出了颜色、营养都特别好的面条。就连正月十五的元宵都是自家做的红豆沙馅儿和花生酱馅儿……赵菲的“年味”变得特别温馨和感动。赵菲还说:“那一年,老公的单位过年还发了很多海鲜,婆婆在超市也买了各种糖果和肉类,但是最后全剩下了。一部分原因是忙活我,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90年代生活相对富裕了,我小时候,过年的好吃的哪里会剩下呢!”

新世纪:过年吃啥好?

现在过年购物季,几乎等同于各大超市卖场的竞争战。“满300送50元代金券”、“8折优惠”、“限量供应山鸡蛋”、“国外进口红酒”……商品种类繁多的同时,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态,而且,平时日常生活中的餐桌也比较丰富,多数人已经从营养不良逐渐过度到了营养过剩,以至反映在过年餐桌上的菜品变化,绝大多数人会尽量避免用大鱼大肉来支撑门面。

家住东海路的宋丽华是电业公司退休的全职太太,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年的质量也步步高升。2012年,家里重新装修过,厨房是宋丽华一手打点的:门西门子冰箱、电烤炉、面包机、电饼铛、微波炉……现代化的厨房工具一应俱全。快过年了,宋丽华决定要给家人一个时尚健康的正月餐:“过年买菜、买海鲜都特别贵,而且品质也不见得好,所以年前我去超市采购了很新鲜的大对虾,冰起来备用。海参也选好了,正在‘发’着。猪肉在海信超市买的‘黑猪肉’,这个不必担心有质量问题。”现在过年,吃已经不再是问题,而问题是如何吃,并且能够吃出健康来。对于老百姓来讲,切身感受就是过年的物资越来越丰富了,丰富到了都不知道如何来组成年夜饭的菜单,甚至有了把过年当成了一种负担的情绪。因此,现在的过年才是真正考验主妇的时候,做出吸引眼球又能刺激到家人味蕾的佳肴绝对不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现在难的是巧妇难为有米之炊了。宋丽华说:“家人早就吃够了大鱼大肉,我现在每天照着菜谱‘钻研’年夜饭,希望家人吃到平时很少吃到的口味,科技含量再高的做饭工具都只是个工具,真正做出‘年味’还是要用心。”

年俗的传承

过年放假,大家都忙着购置“年货”。除了食品之外,最少不了的就是穿新衣、放鞭炮、送压岁钱这些老传统。仿佛只有走一遍“老传统”才能真正辞旧岁。一年又一年,这些物件也承载着岁月,成为一代又一代人正月里最广泛的流行品和必需品。

过新年穿新衣

吴玲是1956年出生的青岛人,小时候一家人住在人民路国棉二厂宿舍。她有兄弟姐妹四个,一到过年特别热闹。吴玲说,过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有新衣服穿。那时候总是老早就闹着让爸妈给买好新衣服,整齐的叠在衣橱里,可是自己总是按捺不住,偷偷的拿出来试一试再放回去,然后再试一试再放回去。如此不知折腾过多少次,终于熬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提前把新衣服放在枕头边,觉也睡不踏实,就等着初一一大早穿上这件衣服。那种期待而兴奋的心情到现在都很难忘。

吴玲小时候的新衣服,大多以条绒为上好。因为家里是国棉二厂的,所以条件不错,兄弟姐们都有条绒棉袄穿。1985年,吴玲生下女儿媛媛,那时候条绒早已经被淘汰了。女儿小时候流行穿毛衣和缎面的小棉袄,她总是在过年前为女儿亲手织“麻花”图案的毛衣,也为她去做小花棉袄,成本不过十几元。到了媛媛读初中的时候,就比较流行买“名牌”穿了。90年代末,童装里最流行的是“米奇”,买套要接近200元,那时候过年也必须要买一套“米奇”作为新年礼物。而吴玲自己,也会赶在过年打折季,添置新衣,但是小时候兴奋和期待的感觉已经淡了,只是觉得过年不穿新衣服像没有完美地“走程序”。吴玲说:“最近这些年又不一样了,新衣服随时买随时穿,过年的衣服也不见得比平时的好看多少,所以没有特别喜欢的,已经不必非要过年买了。”

然而,孩子们过年穿新衣的兴奋就不会受时代的影响,今年8岁的张亚楠已经迫不及待地等着她的新大衣了,她说,开学的时候还要跟同学们去展示呢,班里还要“民间”评选出最漂亮的女同学,因此这件过年新衣“关系重大”。

最有代表性的游戏放鞭炮

老人们说:过年是姑娘爱花,小子爱炮。可见放炮是男孩儿过年游戏的一大乐事。放炮是年俗的重要内容,过去,孩子是主要参与者:后来青岛禁放爆竹,城市的新年一下子静了下来;如今,实行限时放炮,参与者却从孩子变成了大人。

年前,市内各大爆竹销售点陆续开张,仅江西路段就有五六家,前来买鞭炮的人络绎不绝,马凯就是“童心未泯”的青年。他说:“小时候最喜欢放鞭炮了。记忆中童年时代的新年总是很漫长,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活动,这时我总能理直气壮地找父母要钱买炮,当时炮也不贵,拿上十块钱,先‘公款私用’一下,到街口买一串糖葫芦,然后带着满嘴糖渣走到炮市。捧着一把花炮回到家,虽说是迫不及待,但是也舍不得赶紧放完,而是先铺张报纸,把那几百响的鞭炮拆成零碎,一个个去放,这样一来,‘一’立刻就变成了‘百’,不到十块钱,足够玩儿一个星期的。”后来,马凯上高中的时候,青岛开始禁放烟花爆竹了,取而代之的是欢乐球(不同颜色的小气球)的出现,把气球吹起来之后用脚踩爆,听得就是一个响,等到吹了无数个气球,年也过去了……2013年春节,他的儿子已经读小学了,马凯说:“现在的孩子不像我们小时候,他放炮全家人都不放心,所以就还由我来放鞭炮,他听个响。”

现在的孩子,不仅能在过年“听”炮响,还有各式各样的玩具以及发达的互联网。所以他们也许并不在意是否能亲自放鞭炮,也就不能体验到那种过年才有的年味,而现在的成年人,对鞭炮这样“留恋”,却是因为他们能够从放鞭炮的过程中重温逝去的童趣。

长一岁的压岁钱

无论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还是经济腾飞的当下,压岁钱构成了正月里必不可少的环节。大人忙着送钱,孩子乐着接钱,整个年都是红包漫天。

60年代,压岁钱只有一毛钱,甚至几分钱。家住火车站附近的李丽回忆说,那时候西镇可是青岛的“市中心”,除了繁荣之外,人民生活水平也相对高一些,可是自己小时候的压岁钱还是很少的。记得有一年过年,家里的亲戚来拜年,给了她五张“连号”的一分钱,让她激动得握在手里好多天,大人都夺不去。因为五分钱,意味着五个冰糕、十个糖稀,而她手中“连号”的五分钱则意味着舍不得花的“收藏品”。

李丽说:“到了九十年代,大多数人就开始给五十元的压岁钱了。然后逐年递增,新世纪初的几年基本上是一百元、两百元。现在,关系好一些的亲戚,至少要给孩子五百元了。前几日,侄子家的小孩过满月,正好年关也近了,就送了个千元红包……”红包的增长也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经济状况。

贴春联挂年画

过了腊月十五,各家各户开始扫房。民间最受尊敬的灶王爷会在春节期间隆重登场。长辈们说“不能让灶王爷顶着土上天”。于是被褥要拆,床底下的塔灰要扫,家里的大小铜器,洗脸盆、蜡扦、门把手、门合页都要用白菜疙瘩蘸上细炉灰粗擦一遍,再用湿布蘸上香灰细擦几遍,直到光可鉴人。尤其要擦干净的是大门,因为年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是要贴春联的。

老青岛人记忆里的年俗总是离不了对联和年画。年近八十的张奶奶说,年轻的时候,一到过年就能听到这样的叫喊声:“画来,买画――”从李村集进城来卖对联的小贩们,把要卖的东西放在芦席卷或蓝布包中,遇到买主,就地摊开,任凭挑选。“买哎,小猫儿,小狗儿,小公鸡儿,狮子,叭儿狗窗户花儿――”剪窗花一直是乡下巧手女人的专利,她们从七八岁开始练这门手艺,年龄越大技艺越娴熟。十二生肖,福字,鲤鱼跃龙门……什么样的吉祥图案都能买得到。那时候忙完家里的活,张奶奶兴致好的时候,也和邻居相约直接坐车去赶集,搜集更“鲜活”的年货。

现在,很少有手写的对联和年画了,也很少有人家再去贴对联了。更多见的是印有某商场、某银行、某公司的“软广告”福字,被有的人家贴在密不透风的防盗门上图个吉祥。

正月里的新花样

天天过年的呼声渐起之时,也是过年改革的时兴之际。当老传统遇上新花样,你怎么看?是不是应该告诉下一代老年俗是什么样?过年时我们不应该因为现代化通讯手段让空间距离缩短,而让心理距离拉大。过年越过越亲、越快乐,这才是大家追求和期盼的。

拜大年――从走亲访友到全民“织围脖”

过年过的是热闹和喜庆。走亲访友,道声“过年好”是多少年来的年俗。但年复一年,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通过短信或者电话给亲朋好友拜年,登门造访、邻里之间互贺新年的热络景象也越发少了起来。

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印象:小时候的年,光走亲戚朋友就得好多天。哪家都得亲自造访,要不就失了礼数,就变得陌生了。你去亲戚朋友家,亲戚朋友也亲自登门给你家拜年。来来往往的礼节中,大家和气一团,讨个好彩头,图个开心。拜年是不能两手空空的,起码要燃放爆竹,提点自家做的特产进门。当然,离开也不能空空两手,对方总要给孩子们

个红包,给大人们一些回礼。这拜年是繁琐了些,礼节也多了些,但热闹也跟着多了些。

每逢过年,特别是大年初一,每家门口拜年的人流都是川流不息;“过年好”这句话一天都响个不停,什么房头村口,隔壁对门,来人脸上都挂满了笑意。大家团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吃糖果、嗑瓜子,越是人多主人就越是高兴――过年不就是图个热闹吗?1956年出生的袁爱玲记得,小时候的大年初一,总要跟着兄弟姐妹去亲戚家拜年,但是基本上是走路去,也不嫌远,一路嘻嘻哈哈。特别远的亲戚家就坐公交车,那时候青岛只有一个1路车,8分钱就能坐到终点的。

而现在,走家串户拜年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短信和电话拜年。除夕之夜,手机几乎会响一个晚上。一会儿不看,就会堆着十几条短信。大多数短信,一看就知道是群发过来的。对于短信的内容,只不过一扫而过,因为都大同小异,重复率极高。有人说,现在短信引发三重疲劳一是转发的疲劳,累得手疼:二是看的疲劳,不停地看短信,眼睛都花了;更重要的是审美的疲劳。尽管很多短信言辞优美,但基本没有自己写的,因而也很少有人会为之感动。

俗话说“人是越走越亲。”人与人任何沟通形式都不能代替面对面的交流;登门拜年是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年俗之一,显示出和谐关照的浓浓暖意。过年也是大多数人一年中最放松最空闲的时间段,如果有时间的话,平时难得一见的亲戚朋友,最好在一起聚一聚。短信祝福在失去新鲜感的同时,已经难以承载过多的感情含量了。见面道声“过年好”,仍然是最亲切的过年祝福。

201 0年底,“微博”颠覆了手机短信“一媒独霸”近10年的局面。衍生发展了两年,这股由名人、达人掀起的时尚迅速蔓延至企业、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普通老百姓之间。当人们厌倦了短信拜年之后,@拜年成为了新方式。2013年,全民“织围脖”拜年还会继续下去。

送礼――从“好吃不贵”到“好贵不吃”

“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就收……”“春节送礼就送……”电视广告铺天盖地地提示人们:过年串门不能空手而去,要送礼。

过年亲戚朋友之间的走动本来就少,送礼更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内容。早在年前,街市上的商铺就摆出了各式各样的礼盒,前来选购的人们络绎不绝。在超市,还出现了包装精美的“金饺”,一盒30个“仅售”518元。很多人质疑:这样的饺子谁能吃得起?不就是用来送礼吗?

商家瞅准商机,连人们过年的饺子都不放过;在商业化包装下,过年送礼的规格和档次节节攀升。礼品一方面包装越来越豪华,价格越来越贵,另一方面质量却难以保障;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也在礼品的程式化过程中变得淡薄起来。

相反从前过年,串亲戚提的礼品很简单,有自己家里做的炸麻花、炸鱼、灌肠,也有成盒的点心、罐头,但总体上说是好吃不贵,体现出一股过年的亲热劲;但如今过年送礼,自己做的拿不出手了,街上卖的往往是‘看起来很美’,却常常以次充好:别人给自己家送的,自己也不吃,转送给别人,也不管人家吃不吃。过年礼品往往成为春节前后的“硬通货”,从一家传到另外一家,如同传送带一样传送着工厂生产出来的人情。

出行――正月里的返乡与旅行

近些年,每年正月里的春运被誉为是“全世界最大规模的迁徙”。据统计,去年春运客流总量从2011年的28.5亿人次上升到31.58亿人次,预计今年数字还会上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正月里的返乡潮和旅行潮只涨不消。

返乡的人大多都有这样的感受,因为回家的时间进入倒计时,即便自己买到的是站票,心里也觉得踏实。家住黄岛的张勇今年准备带着老婆孩子去湖南常德的岳母家过年,买张火车票成了他最近一个星期的头等大事。听说今年可以网上订票,他踊跃参与,而结果却是“刚到开卖的时间,一刷新网页,就显示剩余票数为零”。几番努力未果,张勇不得不来到了青岛火车站,还是按传统的排队购票。虽然车站售票大厅等待买票的队伍并不长,可刘晓还是被告知,从济南换乘去长沙的T179次列车只剩下站票。带着小孩挤火车,没有座位可不行。最终,他只得改坐飞机去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