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

时间:2023-09-20 18:19:28

导语:在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

第1篇

关键词:城市市容;环境管理;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城市市容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的、独立运行的市场体系是根本,而生存和基本温饱问题是市场运行的充分条件。在生计仍成问题的地方,人们对基本生活品的需求曲线是没有弹性的,同时对改善环境的投资没有经济保障。这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争论焦点,发展中国家往往强调生存权、发展权。由于饥饿和贫困,人们很可能饮鸩止渴而不考虑环境后果。在生存和基本温饱的压力下,政府、企业和居民对于环境保护的支付或受偿意愿都比较低。在生计困难的地方运用市场机制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必须需要外部推力。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Kuznets)提出一个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入差距和人均收入之间的倒“U”形曲线,也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随后的环境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并经大量的观察数据证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退化水平(人均污染物的排放量)一开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增大,随后环境退化水平开始缩小”。在平面坐标系内,以环境退化水平为纵坐标,经济发展水平为横坐标,人们可以得到一个“库兹涅茨环境曲线”: 库兹涅茨环境曲线似乎为“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找到了理论的依据。曲线表明: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尤其是在工业化的起飞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恶化,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人均收入达到一定水平以后,经济增长将有利于环境的保护。尽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仍要弥补早些年的环境损失,但总体上是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反过来看,环境并不需要特别的注意,在国内环境政策或国际环境压力及国际组织的援助下,可通过实现快速经济增长以便尽快跨越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阶段,抵达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阶段。

总之,城市市容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与城市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是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二是处理好效率与环境的关系,要推动产业走高端的路线,发展循环经济,走节能减排,把好项目关,争取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要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同时要制定好每个阶段,特别是当前有关的工作计划,争取把城市建设成以高效生态为特征的工业区,按照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高效生态工业区。那么,怎样才能营造出温馨的市容和优秀的城市环境,为城市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呢?笔者总结有以下几点:

一、市容建设

(一)因地制宜,推行“三乱”疏导管理

对全区范围内进行排摸,对市民广告信息需求量大、无序“三乱”易发的路段进行筛选,确定重点地块后新增“张贴栏”疏导点,增强对“三乱”的疏导管理。

(二)整合资源,攻克多项顽症

一是绿化市容局会同公安、城管、长风、真如等相关条块单位,整合资源、攻坚克难,取缔非法的设摊集聚点,改善道路及其周边脏乱环境。二是通过建管并举,落实长效管理。在部分路段通过调整沿街绿化植被面积,设置绿化隔离栏等措施,有效地杜绝和控制流动摊贩随地设摊的空间;三是可以通过拆除违章、改善设施以及建立设摊疏导点等措施,改变其脏乱环境;四是通过封闭破墙商铺,同步建设景观围墙等措施,彻底解决困扰多年的破墙开店以及跨门营业等影响街面市容秩序的问题。

(三)堵疏结合,强化无序设摊管理

对于无序设摊的管控,坚持“堵疏结合、因势利导”的原则,落实“堵”要严,“疏”要实,实行对设摊区域、经营者以及经营类别的差别化管理。对已存在的无序设摊集聚点,通过联勤联动,强化治理管控,努力予以取缔;对于无序设摊疏导点,强化规范管理,落实“五定”要求,定点、定时、定人、定经营品种、定卫生责任制,使市民得到便利,周边环境得到改善。

(四)五管齐下,提升“特定区域”和结合部区域市容环境

对重点治理区域施行五管齐下:通过拆、修、建、治和刷五管齐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整治。由于启动早,参与部门多,各单位各部门的高度重视,整治成效显著,其它区域周边环境的整治成效也都可圈可点。

(五)借力第三方,提高市容管理水平

第三方是指市容管理的市场化运作,市场化是城市现代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和发展方向。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把可以由市场做好的事情交给市场,既减轻了政府的压力,提高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又激发了全社会参与城市建设管理的热情,从更深层次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增值。

二、环境建设

环境卫生是一座城市的“脸面”,市容环境是否优美整洁更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直观体现。环境好不好,除了整体就是看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个家庭的干净与否重点看厨房、厕所、角落干不干净;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市容卫生如何,细节处见分晓。

(一)野广告治理

野广告号称城市“牛皮癣”,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来说,在公交站亭能见到,路灯电线杆上也有,走在马路上低头一看还是有,生活中处处都有它们的存在,这些“牛皮癣”既影响了市容环境,又让百姓烦不胜烦。针对这种不文明行为,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总指挥部协同公安、交警、市容环卫等部门联合执法,针对这种现象进行集中整治。

(二)施工路段环境治理方法

针对部分施工道路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把道路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城市各相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降低街路扬尘。为了让市民尽量少受到影响,城市建管中心主动对便道进行休整,并在每一个标段配备两台洒水车不断清扫、洒水、除尘,让百姓尽量能享受一些好的环境。随着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不断深入,城市的环境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道路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尤其是一些曾经破损不堪、交通拥堵的道路,也在整治中得到了极大改善。

市容和环境是每个人来到城市后对城市的第一印象,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是否愿意来这个城市生存和发展。城市的市容和环境是基础,城市的内涵必须要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在当今社会中,一个城市市容和环境的建设对城市经济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市容和环境是进行招商引资的基本条件,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或者个人愿意到一个又脏又乱的城市发展;其次,良好的市容和优雅的城市环境能够为城市留住人才,进而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的经济支持;最后,拥有优秀市容条件和美丽环境的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旅游城市,在吸引旅客参观的同时,无形中就拉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管理的精细化可以说涉及到我们城市的方方面面,包括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每一棵树是否残缺,每一块方砖破了是否及时地维护,始终要保持我们整个城市的整洁有序,真正使我们城市管理和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方面,真正做到精细化、常态化和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沈小娟.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谈城市垃圾处理的长远发展[J].现代商业,2013(9):70-71.

[2]吴希微.市容环卫治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以上海“摊贩经济”治理为例[D].复旦大学,2009.DOI:10.7666/d.y1964970.

第2篇

关键词:核心城市

一、核心城市功能的理论研究

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已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和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而核心城市作为城市群的中心,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国内外对核心城市的大量研究表明,核心城市对于城市群经济的发展主要具备三个作用,即聚集作用、辐射作用和示范作用。

(一)核心城市具有聚集和辐射作用

对于核心城市的聚集和辐射作用,许多经济学家都发表了他们各自的观点,大体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种:

都市圈经济理论(戈特曼,1957)认为都市圈是一个社会高度一体化的经济体,其中有一个中心城市发挥着主导作用,城市圈的核心是中心城市及其所属的大都市区,目前世界主要的城市圈都是以中心城市大都市区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中心城市依靠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与周边城市和地区密切联系在一起,并聚集人才流、资本流和信息流。在开放竞争的条件下,中心城市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分工,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多中心聚集理论(C.D.哈里斯和E.L.乌尔曼,1945)认为核心城市可以扩充城市群的中间地带,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并非只形成一个商业中心区,而会出现多个商业中心。其中一个主要商业区为城市的核心,其余为次核心。这些中心不断地发挥成长以及带动的作用,直到城市的中间地带完全被扩充为止。而在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新的极核中心又会产生。城市地域里集聚与扩散两种力量相互作用的最后结果通常是复数核心结构。

点轴扩散理论(萨伦巴和马利士,20世纪初)认为经济的空间移动和扩散是通过点对区域的作用和轴对经济的扩展来完成的。随着交通干线的建立,人流和物流易于聚集,生产和运输成本降低,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使交通干线连接点形成增长点,即核心城市。使交通沿线成为增长轴,即城市群(带)。核心城市对于整个区域的带动作用表现在:各发展轴上确定重点发展的中心城市,即增长极,通过“点”的发展逐步推移和扩散到下一级的“点”直至整个发展轴。

级次扩散理论认为(J.R.弗里德曼,1966)核心区域的扩散效应成为地域结构变化的主导力量,扩散促进次一级的极化,形成次一级的核心区域,构成职能等级体系和与此相适应的不同等级的地域经济结构。核心区域是具有较高创新能力的区域社会的子系统,它对其区域行使各种各样的职能,产生紧密地联系,中心城市通过职能扩散可以对地区具有组织带动作用。

差异扩散理论(吴传清,刘陶,2003)认为具有相对优势的区域在分工发展过程中,可通过区位因素在空间经济活动中产生乘数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相关活动的发展。两个存在差异的区域之间,相对发达区域的某些内部性因素向区域外扩散和辐射,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一系列波及效应,从而推动整体城市圈区域经济的发展。这种发达区域内部性外部化和不发达区域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机制是城市圈区域内由分工到协作,并最终走向区域一体化的核心动力机制。

(二)核心城市具有示范作用

通过经济联系传导发挥示范作用(李滨烽,2005),认为核心城市的示范功能是以经济区域为依托,影响和带动经济联系紧密、专业协作发达的周边若干中小城市和众多的城镇。核心城市通过要素集聚与扩散,增强了横向经济联系和合作,领导和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这样既实现了经济发展的高效性,也实现了经济管理组织和方法的合理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率的提高。

通过创新传导发挥示范作用(范文韬,2005),认为核心城市的制度创新能力,是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核心城市聚集许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不断推出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体制,转换政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创新产生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的发展。创新功能是区域发展的动力,都市圈要发展,必须发挥核心城市综合创造能力,成为新观念、新思想的诞生地;新体制、新机制的发祥地。

通过科技推动发挥示范作用(杨新年,董丹红,2006),认为核心城市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支点,具有将科技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示范效应。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中心城市经济实力雄厚,是创新体系的增长极和动力源。以其为重要试验田和示范基地,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挥对周边城市的支撑作用、带动作用、传承作用与示范作用。

二、国内外核心城市对城市群发展的推动作用

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表明,核心城市的形成发展是世界经济增长重心转移的直接结果。新的经济增长重心所在区域的城市化不断加快,通过核心城市的带动必然会出现若干片城市群。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美国转移,在美国东北沿波士顿至华盛顿一线出现了规模巨大的城市群;20世纪60-70年代,世界经济向亚太地区转移,日本经济崛起产生了东海岸城市群。与此相对应,20世纪初的纽约、20世纪60-70年代的东京成为了核心城市最具特色的两个代表。而在我国已经初具规模的3大城市群中,上海无疑是最能体现核心城市作用的典型。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大西洋沿岸“波士华(Boswash)”城市群,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和华盛顿5个主要城市以及附近40多个卫星城镇,长约965公里,宽100多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6500万。它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也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群。作为美国最大的金融、商业和文化中心和世界首都,纽约也是通过走城市化道路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到如今这样的规模,其变迁过程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先实行城市化,然后再由城市化向城郊化过渡。纽约市是1898年由曼哈顿等五个区合并而成的,凭借得天独厚的海港优势,在美国的对外贸易中处于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经过工业化革命以及美国产业政策的引导后,到20世纪20年代,纽约已经发展成为集金融、工业及服务业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当核心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人口膨胀、住房、交通等多方面的问题,为了缓解这些矛盾,经济和人口就会向围绕纽约的边缘城镇外扩,其后向周边城市延伸,为周围城市规模的发展壮大提供条件。在产业结构的先导创新方面,利用纽约作为极核的聚集能力,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将生产要素汇集于此,通过合理的调整给周围城市带来了契机,完成了区域内各个子城市在职能上的分工:纽约作为一个老工业中心,制造业所占比重由20世纪初的35%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5%,与此同时,金融、服务等第三产业职能大幅增强,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金融中心以及全美和国际知名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制造业顺利成章的转移到了费城,使其发展成为美国东海岸的炼油中心、钢铁、造船和重化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群转移到了波士顿,使其成为仅次于硅谷的微电子技术中心。又如在配置港口资源方面,纽约同样功不可没。大西洋沿岸多港口,早先各城市的发展都以港口为基础,但是功能重复以致相互竞争影响了港口的利用效率。通过纽约港对港口功能的重新配置:现在纽约港重点发展集装箱运输;费城港主要从事近海货运;巴尔的摩港作为矿石、煤和谷物的转运港;波士顿港则是以转运地方产品为主的商港,同时兼有渔港的性质。

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东海道城市群从鹿岛开始,经千叶、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直达北九州的长崎,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7000万,以东京和大阪两个城市为主。东京地区面积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的25.4%,依靠其本身的首都优势,迅速聚集强大的人口、资本、生产、信息要素,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金融、工业、商业、文化、政治中心。依靠日本的经验,围绕核心城市大力发展卫星城市群是促进城市群共同繁荣的必经之路。这些卫星城市的发展,全部依赖于东京作为日本经济枢纽的地位和能量巨大的要素、产业聚集和扩散实力。1955年,日本制定《工厂诱导条例》后,各个工厂分别迁出东京中心城区,曾以军用工业为主的相模原市就逐渐被改成了以机械、金融、电机和食品工业为主的新的生产型卫星城市。以解决东京膨胀人口而建设起来的多摩居住城,由于人口大量由东京迁入所产生的教育需求,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的聚集地。根据城市与东京之间的产业联动关系,各个产业集群也开始向辐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子中心伴随卫星城市的城市群结构。汽车制造由东京迁入名古屋,使其慢慢发展成为是汽车产业集群最突出的地区。变竞争为合作,发挥“双核”优势,共同引领区域发展,则以东京和大阪最为著名。作为日本第二大经济城市,大阪以商业资本雄厚著称,而且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同时,其还是吞吐量居首的日本第一大港。由于东京和大阪两个城市的强势经济和产业化分工,使处于其之间的卫星城市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带动了整个东京圈的共同发展。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位于我国第一大河长江的下游,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地处冲积平原,近海、依江、临湖,地势平坦,水网密布。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南通市、扬州市、镇江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宁波市、舟山市。本世纪30-40年代,上海更被誉为“远东第一都”,有“东方纽约”之称。建国以后,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上海只是作为一个纯粹的生产中心,大都市的功能日渐消失。改革开放以来,以浦东新区开发为契机,上海重新焕发了大都市的风采。为了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上海市根据“优势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发展,共同繁荣”的精神,商品流通在注重自身万商云集的同时,积极促进长江沿岸城市的商贸共同发展;工业产业结构在注重内部战略性调整的同时,积极支持和推动长江沿岸城市的经济结构调整;城市基础设施在注意内部建设和改造的同时,加强具有枢纽功能的重大项目的建设。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甚至是整个长江流域的核心与其他城市存在着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天然的、紧密的联系。由于上海与外部经济的密切联系,使得通过上海吸引来的外资与项目得以辐射到整个长三角地区,这体现在上海产业结构的升级直接作用到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等距浦东200公里的扇形面内。该区域工业结构正由传统的加工型产业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转换。长三角地区近年来之所以迅猛发展,从硬件条件来说,首先得益于高速公路网。苏州与上海间由4车道增加到8车道。杭州与上海实行了乘车一卡通的“同城效应”。杭州湾大桥,将大幅度拉近宁波与上海的距离。沪崇苏大通道(即连接海门和崇明的崇海大桥和连接崇明和浦东的越江隧道)也经国务院批准开工建设。以上海为核心的发达区域交通网络已经实现了覆盖长三角的“半日交通圈”,这样就拉近了上海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距离,增强了经济联动及上海对整个区域的辐射能力。

三、充分发挥滨海新区核心城市作用

核心城市在区域发展中具有主导、枢纽的作用,是区域中各种生产和经济要素的供给基地,区域经济活动的轴心。核心城市具有产业集群、要素集聚、资源整合的集聚作用,产业扩散和规模扩张的带动作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示范作用。借鉴国内外核心城市的发展历程,结合滨海新区自身的情况,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

1. 依靠自身优势,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

产业群的形成不仅有利于各企业分享劳动力市场,而且可以吸引新的资本和人才,导致资本的聚集。资本聚集程度越高,产生新资本所需成本越小,资本的利润率就越高,也就越能够吸引新的企业进入。另外,产业聚集可以使基础设施的利用率提高,信息和技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有效,滨海新区内企业的成本因此会降低,并得到周围区域的企业无法享有的聚集经济效益,进而导致企业的利润增加,工人的工资提高,从而带动新的投资,市场规模逐步扩大。通过东京都市圈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对于区域经济而言,核心城市自身能力的提高是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只有内核能级高,才能发挥辐射、扩散及传输等功能。滨海新区要围绕摩托罗拉、三星、丰田等大集团,推动电子、汽车产业群的形成;围绕大港石化基地和临港工业区的重大项目,推动化工产业群的形成。

2. 发挥“双核”优势,与北京协同发展

环渤海湾地区的经济建设,与北京、天津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关系密切。天津要把靠近北京作为重要的优势和发展机遇,发挥各自优势――“错位经营”, 实现联动效应和协同发展。东京和大阪的遥相呼应,成就了东京圈的繁荣。京津合作的重点和突破,在于产业转移和协作。在城市定位上,天津可作为环渤海地区的现代化制造业中心、高新技术转化中心及物流中心,北京则是环渤海地区的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中心、金融中心和信息中心。京津两市的三大中心定位是彼此合作、协调、互补而非竞争的。

3. 利用自身的辐射能力,合力配置环渤海地区内的港口资源

国际大都市要有国家(世界)级港口作依托。综观全球,现今世界上的国际大都市90%以上位于海岸线和大河河口三角洲,以港兴城,港兴城荣成了近百年来国内外大城市发迹的共同走势。环渤海城市群内不乏港口城市,天津、青岛、烟台、秦皇岛、大连、锦州都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天津港是滨海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津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在发挥原有的交通枢纽功能、现代物流功能、贸易功能、港航信息功能的基础上,在资源配置方面,要最大程度地吸引物流、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更好地服务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借鉴纽约的发展实践,天津港的发展应该起到带动、配置港口功能合理分工的作用,充分发挥各个港口的潜能,其中大连在造船和海洋开发方面具有优势,青岛擅长轻纺及海洋科技,在辅以其余港口城市,争取建成以天津港为核心的环渤海组合港。

4. 强调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扩散传输功能提升环渤海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和浦东相似,滨海新区也具有非常好的地理位置优势。滨海新区面向东北亚,是欧亚大陆桥最近的起点。近年来,我国与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天津滨海新区与东北亚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天津滨海新区要利用自身已形成的优势,将天津与欧亚大陆之间的经济关系扩散与传输到整个环渤海区域。利用滨海新区与环渤海地区内其它地区的产业联动,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提升。

5. 以创新所带来的示范作用,整合城市群内经济结构

城市群的发展应当关注核心城市的领先性。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过程中,滨海新区应具有领先拉动作用。坚持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眼于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名牌,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创新、产品创新,依靠科技优势增强服务功能。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强化节约意识和环境意识,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谐社会。这就需要自身大力发展教育和科研事业,着力实施科技优先和人才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优势带动城市群的整体发展。

6. 建立便捷的交通网络,促进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经济联动

空间区域交通网络将是实现区域内经济联动,提高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的重要组成。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交通网络也已经形成,这对区域内的经济联系也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但环渤海地区在交通网络建设方面明显落后。天津目前已经着力建设与北京之间的半小时直达铁路,但与城市群内其他城市的快速交通仍显落后,应加强交通网络的建设,充分达到以“点”(核心城市)的发展带动“轴”(交通沿线)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秀生,卫鹏鹏:《区域经济理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 刘曙光:《区域创新系统》,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 吴传清,刘陶:《国外城市群发展浅说》,《世界经济》,2003年第5期

4. 范文韬:《中心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赤峰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5. 李滨烽:《浅析经济区现代化中心城市的功能》,《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3期

6. 毛传新:《基于集聚经济的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当代财经》,2005年第6期

7. 杨新年,董丹红:《建设创新性城市,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年第3期

8.后小仙:《区域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第3篇

[关键词] 体育经济 城市现代化建设 和谐发展

人们对于如何处理体育发展与城市建设的关系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的发展决定了体育的发展,只有城市的综合实力上去了,经济富裕了,体育事业的投入才会加大,群众体育活动才会大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体育的发展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可从奥运会和国内外一些城市的经济发展中找到答案。事实上,体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复杂的,随着城市规模的大小、城市发展程度、政府和城市居民甚至企业家的体育意识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一、体育经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现状

研究体育经济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关系,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就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它的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我国的竞技体育自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为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城镇居民“大众体育”的发展却不容乐观,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总体发展水平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

1.居民对健身意识热情不够

居民的健身思想观念意识,兴趣和热情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效率的大幅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改善休闲和娱乐的时间相应的增加,人们的锻炼身体,提高健康水平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的健身意识却令人堪忧。虽然受到某些客观因素的限制,但多数人的锻炼热情不高。

2.各城市的体育基础设施水平和利用率较低

城市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全国的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来看,体育场馆数量和利用率水平还是很低。我国目前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水平,同时缺少体育社会辅导员的帮助。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对体育健身的要求。大城市主要是省会,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是高校、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水平较为发达,基于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在资金的投入以及体育场馆的修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中、小城市,特别是乡镇所无法比拟的。作为社区、居委会、乡镇的体育健身中心和健身点,由于经济条件的因素,发达城市和较发达城市及不发达的地区之间的差距十分明显。

3.城市居民的健身活动消费水平差异

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指标“体育消费”,在我国还处于相当低的状况,人均体育消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我国的邻国日本达到了20元人民币的水平,虽然我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费用的支出,从1985年至1997年的12年间,占工资支出的比例提高了2.6%,但是增长的幅度还是不快,并且地域之间发展极不平衡从全国的形势来看,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的体育文化水平还远低于全国消费水平的平均值。

二、体育经济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发展体育经济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

发展体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体育对推动城市综合实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从经济学角度看,体育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与国民收入上,比其他高投入的经济部门具有更大的发展优势。发展体育经济对城市建设的积极作用有以下四点:(1)发展体育经济可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2)发展体育经济可以提高城市的实力和形象;(3)发展体育经济可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4)发展体育经济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合作与交流。

2.体育经济给城市现代化建设带来的负面影响

虽然体育经济的发展对城市经济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动力,但是同时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一是浪费。竞技比赛大型体育场馆的专业性很强,不适合大众体育活动,因此在使用完之后,很可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浪费。因此在发展体育的时候,应当注重可持续发展。二是污染。在短时间内在城市聚集,打破了城市的平衡,超出城市的负荷,人流聚集带来的空气污染、噪音、废物垃圾等,给城市造成污染。三是如果运作不好,会带来商业风险。如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负债20多亿美元,不仅没有带动经济发展,反而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三、体育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和谐发展

1.体育经济开发应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经济开发应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共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以及历史渊源都有各自的特色,具有不同的民族性格和气质。因此体育开发要因地制宜,符合当地人们的心理特征和人文特征,真正做到全民参与。另外,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地貌特征和气候特点,因此应优先发展适合自身条件的体育项目,只有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2.体育经济的开发要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我国地区经济差异也带来了城市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沿海地区和中部省会为中心的周边经济发达地区,应利用其综合实力优势,大力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及体育基础设施普及,大力推动社区体育的发展,同时还要适当发展高品位的体育项目,以提高城市品位。在体育产业领域,利用其技术、资金等优势,以高新技术为主,增加体育产品的附加值;利用地域信息快捷的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国内市场,最终形成体育与经济同步发展的格局。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资金匮乏,应结合实际,发展适合大众群体的体育项目和产品,同时在辖区内为群众建设并完善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少数民族地区应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和经济情况,大力发展民族传统项目,选择带有少数民族特色的体育产业,实现经济与体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仪煌:体育与环境[J].福州大学学报,2001(3)

[2]任海:论奥运会对举办城市和国家的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

第4篇

关键词:京津冀;港城产;协同;唐山市

作为环渤海地区的一座重要城市,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中,唐山将成为京津冀城市群中的“副中心城市”。唐山在与京津合作中的产业定位是,承接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转移。利用优良的港口基础、把握曹妃甸综合保税区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机遇,在港口与城市的互动发展中,以临港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港口-产业-城市融合发展,全力再造一个“新唐山”,更好的诠释唐山在京津冀发展中的定位。

1.唐山市“港城产”发展现状

1.1 港口

近年来,唐山港港口适应京津冀发展的步调,围绕拓展港口服务功能、延伸港口服务空间、提高港口服务质量的发展目标,2014年,港口运营生产再上新台阶,唐山港累计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居河北省第一,在全国港口中排名第4位。另外,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唐山港已经成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集装箱运输支线港,2014年唐山港集装箱吞吐量首次超过100万标箱,并且成逐年递增的态势,对加工产业和货物贸易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目前,唐山港建设完成生产性泊位84个,其中有70个泊位是万吨级以上,通过能力达到3.81亿吨/年,是全国最大的进口铁矿石接卸港和钢材输出港、第二大煤炭能源输出港、重要的油气能源进口基地及储备中心,为唐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2 临港产业

唐山做为腹地,是一个资源丰富、工业历史悠久的城市,经过近年来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现已形成五大支柱产业,包括:精品钢铁、基础能源、优质建材、装备制造、化工等,为唐山港临港产业的发展及建设新型工业化基地可以提供有力的支撑。截至目前,曹妃甸港产业投资达2000亿元,涉及135个重大项目;另外,海清源反渗透膜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也正在建成投产。2015年7月31日,京冀两省市签署共同打造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进一步明确了曹妃甸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业定位,重点发展石化产业、资源能源储备、现代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与此同时,唐山海港经济开发区把握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机遇,依托港口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涵盖了煤化工、装备制造、港口物流、文化旅游、高新技术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物流产业集群得到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煤炭、矿石、钢铁、集装箱、液化产品运输为主导的港口物流业。2015年,对接51个北京项目,其中有27个亿元以上的项目。

1.3 城市发展

唐山市城镇化率超过了50%,在河北省连续多年第一,这为承接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唐山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唐山的空气质量基本在全国倒数。唐山应以“绿色崛起”和“绿色发展”为目标,加快建设现代化园林城市。作为河北沿海地区的新兴增长区域,唐山市以两大港区(曹妃甸港区和京唐港区)为支柱,将两大港区做为唐山市参与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窗口。但是港口优势并没有有效转变为经济优势,长期以资源开发为基础的重工业发展造成了唐山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港区发展状况与其拥有的天然优势不协调。

2007年开始筹建的唐山湾生态城,规划面积74平方公里,定位为唐山次中心城市、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整体规划布局以国际化、现代化和生态型为宗旨,未来将与唐山中心城区共同构成“双核”城市发展模式。目前,生态城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备,已建成两所大学,2014年唐山工职院已正式投入使用,2015年底华北理工大学也将入驻。生态城的产业布局以教育科研、文化创意、高新技术、总部经济等高端服务业为主导产业。

2.唐山市“港城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港口内外部竞争激烈

唐山港所处的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港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曹妃甸港与天津港相距70公里,京唐港与秦皇岛港相距118公里。地理位置上的密集分布,再加上由于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京津冀港口群缺乏总体规划,各成体系,港口重复建设,导致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港口产业结构趋同。然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限,腹地货源不充足,又带来了岸线设施资源使用率低下、港口收费价格恶性竞争等诸多问题,使得唐山港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港口的内部竞争问题也比较突出。曹妃甸港区业主数量多,且各自为政,造成无序开发、重复建设等问题。

2.2 “港城产”发展不协调

全球化趋势下,港口的作用逐渐延伸并被强化,日益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港口不仅可以拉动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而且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但是唐山的“港口-城市-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齐头并进,“港城产”融合发展口是基础,也是三者融合发展的起点,从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经过多年集中投资,目前呈现出港口功能较强,临港产业基础较薄弱,城市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局面。与天津滨海新区相比较,唐山港开发建设较晚,港口功能较为单一,没有有效释放港口对产业聚集和城市培育的优势,对唐山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以曹妃甸港为例,港口的发展源于优良深水的天然条件和钢铁产业的需求,通过运输成本的降低实现了港口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但是曹妃甸港的发展仍然处于低层次的运输功能,对传统产业的结构转型推动力度不够,同时,因为缺乏产业的支撑,城市在环境质量、形象、人口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也较为缓慢,没有形成港口-城市-产业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3.对策建议

“港城产”是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协调当前各个经济实体能够相互依存和共同发展而提出来的,主要就是通过在港口、城市和产业三者之间建立一套合适的协调机制,帮助它们共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唐山必须抓住机会,施行“港城产”联动方式,从而实现经济大幅度发展,达到发展唐山的最终目的。

3.1全面增强港口造血机能

港口与城市、产业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相互依存的关系,港口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为整个城市及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物资,并且可以帮助产业开展物流、运输和贸易等各个环节的经济活动,进而带动城市和产业的飞速发展,而城市又可以反过来促进港口和产业的快速进步,可见三者是共生的关系。着眼于京津冀的共同利益,要将唐山作为北京的出海口,唐山应该抓住这个良好机会,大力发展沿海经济,在物流和运输方面争取实现建设国际物流大港的目标,港口的飞速发展可以回馈城市和产业。增强港口的造血功能和贸易功能,引进优秀的外向型企业,对当地出口的商品进行就地深加工,借助港口独特的优势,帮助城市和产业实现最大利益,为当地经济提供发展契机,提高港口在各个方面的竞争实力,使城市、港口和产业三者都能得到发展。

3.2加快临港产业聚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港口作为兼具贸易功能的海陆结合点,对其所在的城市来说可以通过港口引进丰富的外部资源,可以调整当地的整个产业结构。从港口的角度考虑“港城产”一体化,最简单的切入点就是发展临港产业,通过临港产业的发展带动背后一系列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可见,临港产业的出现是城市和港口的需要所在,而城市、港口和产业三者相互依存的关系是不能忽略的,只有看清楚这点,才能发展区域经济,以港口作为陆地和海面的过渡区域,进行贸易和物流运输,通过外部资源来带动本地经济的腾飞。

唐山要在京津冀三地联动发展中实现“港城产”一体化发展,主要依托的是唐山的重工业,唐山借助北京进行产业转移以及天津港口政策延伸的难得机遇,发展沿海经济,使唐山的经济迅速转型升级,扎实推进“一港三区”的新的发展格局,最大限度释放港力,聚合资源,推动临港产业聚集,通过港口大幅度提升唐山的经济,同时带动天津和北京的经济快速发展。

对于临港产业的发展必须具有针对性,选择对接项目,既要符合港口发展需要,也能承接产业链的空白点。集中力量发展一批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使其可以为北京和天津等地提供绿色有机农副产品,为两地区做好后勤市场。将现在已经成立的开发区和高新园区作为载体,与当地高校和科研研究院合作,为唐山的进一步发展培养一批有学识和能力的人才,在唐山建立人才创业基地,帮助唐山出谋划策,加快唐山的改造和提升其传统产业的步伐。

依靠“港城产”一体化经济,与京津地区共同实施科技创新,推动唐山的经济,再让唐山反过来加速港口和产业的发展,使得京津地区的很多转移产业能够在唐山落地,同时借助北京和天津的发展和地理优势,将世界上的优秀人才和资金都带入到唐山地区,政府也要出台支持创新的政策,帮助他们建设唐山经济,为唐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京津冀地区的共同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3.3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港口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它必须依托于城市这个载体,因为城市可以为港口的发展提供很多信息和资源,例如管理咨询、信息通讯和内陆运输连接的通道等等,这些都是港口发展所必须的服务。

发展港口战略还是应该以城市为中心,落实全国城镇化的精神,将唐山发展成京津冀地区东北部“副中心城市”,并以世园会的筹办过程提升唐山市建设文明城市的形象,这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体现的:①通过世园会的筹建准备工作,建设适宜人们居住和适合商业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将城市中的各个生产要素集合起来为世园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帮助,同时能够发展一大批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将整个城市建设成为集商贸、物流和消费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大城市;②依靠城市中各个产业的生产要素,将城市、港口和产业三者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它们相互依存共生的方式建立新型的城镇化城市,加快河北联合大学新校区建设,为当地发展提供大批优秀人才,更要以唐曹、水曹、汉曹铁路为重点,建设通向四面八方的铁路网络,为其产业发展和人员流动提供更方便的环境,同时不断加强与北京地区的合作,促进唐山乃至整个河北地区的发展。

港口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服务,所以完善城市的服务功能对于港口和临港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应该优先考虑城市的服务行业并完善服务行业的体系和结构,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给予考虑:①将城市的服务性产业做大并且做强,同时保证物流业和金融服务业的良好发展,尽最大努力使物流和银行等服务部门覆盖到整个城市当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推动云计算和物联网等高科技产业在各个行业的应用。②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活行业,像文化、体育和医疗等这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必须高度重视和发展,同时也应该注重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能够给城市的发展带来大量的资金,依靠城市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休闲娱乐和海滨度假等服务行业,例如可以通过开发曹妃甸旅游资源,带动唐山经济的发展。

港口-城市-产业,这三者息息相关,相互依存和共生,通过对三者的建设,使其实现良性循环,促使唐山这样的地区实现产业转型,实现经济的腾飞。(作者单位:唐山学院)

唐山市社科联2015年项目,项目编号:TSSKL2015-157,项目名称: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唐山市“港城产”融合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1] 侯玉梅,朱向东.试析唐山港-业-城发展不平衡的成因与对策[J].环渤海经济t望,2014(10).

[2] 傅远佳.沿海后发展地区港城产联动发展战略研究――以钦州市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2(6).

第5篇

【摘要】本文以广西14 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适当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并评价各市市域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广西14 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平衡特点较为突出,有个别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可为广西各地区制定城市经济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广西;市域经济发展;分析评价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3 年度研究课题(批准号:13BGL013);广西师范学院区域经济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付海风,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韦海鸣,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公共管理。

一、引言

广西的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由于人口、交通、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选取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来宾和崇左14个城市,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探讨广西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这对于正确认识广西各地区市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制定正确的宏观政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构建评价指标

在对广西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评价的过程中,可以用单一指标来完成,但要想对其全面进行衡量,就必须借助于多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为此需要构建相对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选取如下10个指标进行系统衡量: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元)、货物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总额(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总额(亿元)。为研究方便起见,令X1为地区生产总值(亿元)、X2为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元)、X3 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4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元)、X5为货物进出口总额(万美元)、X6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X7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X8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X9为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总额(亿元)、X10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总额(亿元)。本文数据来源于《广西统计年鉴》。

三、广西各市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

(一) 主成分分析过程及结果

利用spss17.0软件对广西市域经济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设定目标累积贡献率选取主成分,并依据所选主成分的贡献率列出相应的回归方程,再依据各主成分线性组合中各原始指标系数所反映出的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相关系数矩阵(表2)。

从表2中我们可看到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很高,同时结合KMO和球形Bartlett检验,进而判断是否可以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评价。

由表3检验可以看出,拒绝各变量独立的假设,即变量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但是KMO统计量为0.620,小于0.7,说明这个主成分分析模型虽然不是很完善,但还可以接受,由此表明能使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各个主成分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如表4所示。对经济影响的程度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对市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依次列出利用统计软件对市域经济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的主要步骤及分析结果,表1为广西市域经济指标的原始数据。

表1中的原始数据具有不同的量纲,为了消除不同量纲对统计分析的影响,先利用SPSS17.0软

根据累积方差贡献率在85%以上的原则,从表4中提取3个主成分代替原有的14项指标,解释了90.31%的方差变动,达到了减少变量的目的。依据我们所得出的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即

F2 = -0.006X1 + 0.417X2 + 0.480X3 + 0.424X4 -0.104X5 - 0.157X6 + 0.016X7 - 0.070X8 - 0.118X9 -0.129X10

F3 = -0.043X1 + 0.238X2 - 0.086X3 - 0.251X4 +0.738X5 + 0.337X6 - 0.037X7 - 0.041X8 - 0.062X9 +0.052X10

从表5可看出,第一主成分与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支总额(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亿元) 有较高的载荷,可定义为经济增长的综合实力因子,用F1来表示。第二主成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性支出(元) 载荷较高,可定义为居民收支的综合实力因子,用F2来表示。第三主成分为货物进出口总额(万美元)、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万美元) 有较高的载荷,定义为对外经济的综合实力因子,用F3来表示。提取的这3个公因子的性质及其顺序较好地体现了居民消费支出和对外经济对广西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地位。

依据各主成分的贡献率可得到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回归方程:F=0.6438F1+0.1525F2+0.1068F3,再根据样本评价分析函数可得出广西市域经济发展的得分及排名,具体结果如表6所示。

(二) 聚类分析过程及结果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数据正确、合理、没有遗漏,对已经进行标准化的样本数据进行有效性检验。经检验,14个样本全部有效(见表7)。

对广西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用层次聚类法进行类分析,系统聚类图如图1 所示。图中纵轴数字为样本编号,横轴数字为聚类标度。基于经济意义分为以下三类:南宁、柳州和钦州为第一类;桂林、梧州、北海、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和来宾为第二类;防城港和崇左为第三类(见图1)。

四、实证结果分析评价

由于本文选用的是总体规模指标,从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表6的排名是广西市域经济发展整体规模的比较情况。从表6可知,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因子得分最高的是南宁、柳州、桂林;居民收支的综合实力因子得分最高的是防城港、北海、柳州和桂林;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的综合实力因子得分最高的是崇左、防城港和钦州。3个因子加权综合后即表示市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南宁、柳州、桂林,排名靠前的主要是桂中北部地区,排名靠后的则是以防城港为代表的港口城市和桂东区域的贺州,基本上代表了2013年广西各市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由聚类分析结果得知,南宁、柳州和钦州为第一类,经济发展实力较强,而农村地区面积较小,人口密集度大,工商业发达。南宁经济基础好,第三产业较发达,人口整体素质较高,竞争力强。柳州市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发展第二产业,成为广西工业重点城市,柳州市的工业经济总量占广西的1/4,迈入了现代化工业城市行列。钦州是广西港口城市经济发展速度较迅速,对外贸易额较大的城市,代表了广西港口经济发展的特点,从经济发展程度上讲,相对其他地区有明显的优势。桂林、梧州、北海、贵港、玉林、百色、贺州、河池和来宾为第二类,由于这类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相对比较特殊,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及消费水平普遍较低,虽然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但是其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滞后,教育水平低,科技发展水平落后,人口素质不高,社会保障水平差。防城港和崇左为第三类。防城港是广西三大港口城市之一,也是三港口建设规模最大的港口,但2013年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较差,对外贸易额不高,投资规模不大,地方政府收入较少。崇左是桂西资源富集区,经济基础较差,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虽然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得不到很好的补充,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一类。

综上所述,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代表的南宁市为第一类,北海为第二类,而防城港为第三类。其中,南宁综合得分是防城港的3.75倍。同时,广西西江经济带和桂西资源富集区的各个市域经济发展也不均衡,两大区域相比,广西西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排名较为靠前。由此可以看出,广西构建“两区一带”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格局出现一定程度失衡,表现为市域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地区经济结构也有所变化。

五、促进广西市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 适度调整广西“两区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格局,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在面临经济总量下行压力和经济结构逐步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广西“两区一带”市域经济出现不均衡、不协调发展现象,表现为北部湾经济区的南宁经济发展位居首位,防城港经济发展居末位;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发展零星散落,发展增速不均;桂西资源富集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为此,首先应将工业发达的柳州并入北部湾经济区来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提升经济增速,将北海和防城港两大港口城市从北部湾经济区分出,划入西江经济带,从而实现江海互动、江海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桂西资源富集区的3个城市区位相近,条件优越,资源互补,应继续发挥河池、百色、崇左3市资源富集的优势,进而实现陆海互动、陆海联动发展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

(二) 发挥三个核心区域的发展优势,强化经济中心的辐射效应

从广西经济发展实力来看,南宁、柳州和桂林是三大核心经济发展区,具备作为广西市域经济中心的能力。南宁市的综合经济排名居广西首位,应充分发挥服务业优势,整合海外联络的商会经济,建设为区域性国际城市。柳州应充分发挥工业优势,发展工业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扩大对外投资总量,加速工业跨越式发展。桂林要以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速旅游城市的工业化、产业化进程,把桂林市发展成为外向型工业化商贸旅游城市。南宁、柳州和桂林在广西经济发展排名相对靠前,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要从服务业、工业和旅游业等多方面继续增强经济中心的辐射效应,带动其他经济腹地的发展。

(三) 发展沿海地区的港口经济,增强对外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

广西沿海环北部湾的防城港、钦州、北海三大港口是广西乃至整个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大通道和门户。长期以来,三大港口基础设施不完备,重复建设,功能定位不明确,也面临着临港产业的竞争压力,造成三大港口城市的经济发展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不平衡。因此,北钦防应抢抓多重战略机遇,大力争取国家支持,继续加快3市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港口运作效率;高起点制定专门发展规划,对各个港口进行功能定位;加快实施北钦防港区一体化进程,发展临港经济,从而建设大型现代化组合港。

(四) 完善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特色经济发展

河池、百色、崇左等市地处偏远地区,交通不发达,基础设施不完善。同时,工业落后,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各项人均产值普遍偏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桂西资源富集区表现尤为突出,缺乏对外界投资的吸引力。无论在地区工业化、产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还是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方面,这些地市都比较落后。因此,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注意发展地区特色经济,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落后地区的城乡居民收入。

总之,针对2013年广西各地区市域经济发展状况,自治区政府要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来规划布局,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利用优势条件和后发优势实现广西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陈艳.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西低碳经济发展评价分析[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6).

[2] 马司玺.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西省各市区经济发展评价[J].长治学院学报,2013,(2):68-70.

[3] 吴庆春,李帮义,丁立波.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各市区经济发展潜力评价[J]. 价值工程,2007,(9):25-27.

[4]杨燕.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西省县域经济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60-263.

[5]韩诗雨. 基于聚类分析的省域经济发展状况研究[J]. 经营管理者,2009,(15):5.

[6] 孟海东,李秉秋. 聚类分析在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的应用[J].河北工业科技,2012,(2):116-119.

[7] 赵晓葵. 基于聚类分析的青海藏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8-11.

[8] 李蕊. 基于聚类分析的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12):8-10.

[9] 张瑞寒. 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城市经济发展研究[J]. 科技信息,2013,(14):119-120.

[10] 方兴义.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宁夏南部山区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J]. 广西农业科学,2009,(10):1375-1379.

[11] 张朝元,陈丽,吴琢了. 基于主成分聚类分析的大理州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 安徽农业科学,2012,(10).

[12]吴世斌,任晓松. 基于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的我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研究[J]. 中国工程咨询,2010,(2):39-41.

[13] 侯景新,尹卫红.区域经济分析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第6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城市资源;基础设施;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F062.9 献标识码 A 章编号 1002-2104(2007)04-0149-05

城市是一个由自然环境、经济社会诸要素构成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复杂系统,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以建设生态城市为目标, 通过规划、监测和调控等手段引导城市生态复合系统向更加协调、平稳、均衡发展的动态过程[1]。而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的命脉和基础,它作为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支撑系统和承载体,其承载能力必须与城市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需求压力相适应,才能保证城市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2]。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与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协调性,可以衡量前者是否适应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并能把握彼此的协调发展趋势,对指导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城市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背景

20世纪90年代,国外在基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城市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应用于实践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3]。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它建立了“经济、社会、环境和机构制度四个二级指标,提出了驱动力(Driving forc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的DSR 概念模型, 并结合《21世纪议程》中的有关章节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核心指标框架[4];英国政府于1994年了该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并在明确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目的和功能基础上, 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5] 。另外,世界银行、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都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6]。近年来国际上又最新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易操作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如可持续性的晴雨表(Barometer of Sustainability)[7]、真实发展指标指数(Genuine Progress Indicator, GPI)[8]等评价模型。

国内对城市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取得了一些进展[3]。如1997 年,海热提等以乌鲁木齐市为例建立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9];1999年,黄思铭等按发展度、承载力及环境容量设计了省级、市级、县级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并对昆明市的18个具体指标进行了评价[10];2000 年,凌亢等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特征分析为理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经验选择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11];2002年,曹慧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以及线性隶属方法对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的评价[12]等等。

目前国内外虽然提出了诸多评价模型,但指标体系往往是从整个国家和区域出发,从综合和整体入手,涉及到的关键指标数目很多,面很广,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 的指标体系有147个指标[13];邓宏海所列的环境质量指标达300个[14];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指标体系有近1 500项[15]。数目、层次太多限制了评价体系的实用程度,而且不容易区分和清晰地辨别各个重要系统的相互关系和对整个区域或城市发展的贡献与作用;特别是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从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入手,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地评估和衡量城市资源、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还较少见。因此,在当前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状况, 设计出一套指标体系, 定量地评价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青岛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城市之一。2002-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5.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3 000美元;青岛以占全国0.11%的土地和0.56%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59%的生产总值和1.85%的财政收入,其经济总量已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然而,青岛市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支撑条件还较薄弱,化石燃料和矿产资源贫乏,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可利用建设土地资源稀缺;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污染物已达到控制指标的上限。另外,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滞后发展的状态。青岛和国内大多数城市一样,面临着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以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要素资源和基础设施供给约束所引发的结构性矛盾便是当前乃至较长一段时期内制约全市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2 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经分析和参照相关文献,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了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三项指标下面又分几项能够体现该指标特性的分指标,构成多层次的指标体系(见表1、表2)。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青岛市统计年鉴及统计公报,另外一部分取自建设部公布的全国城市统计年报、国家环保总局下发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青岛市十五规划以及厦门、大连、宁波和杭州四个城市的统计年鉴。

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整个青岛市的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所涉及的因素范围广、数量大,对各个层次上的因素进行相对重要性的比较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了能科学地确定出各个指标的权重,我们采用了美国学者萨蒂(T. L. Saaty)教授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 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应用该方法, 将专家和决策者的分散意见整理成判断矩阵, 再利用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准指标的贡献程度, 从而得到基层指标对总体目标或综合评价目标重要性的排列结果[16]。

各指标权重见表3、表4、表5

4 定量评价

4.1 青岛市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4.2 青岛市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协调关系

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指在一定的资源约束下,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在不断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承载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满足城市经济社会活动的需要[2]。

本文参照这个标准,对青岛市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综合评价:由表6数据可知,2001-2004年期间,青岛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而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则呈现波浪型,除了2002年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发展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以外,大多数年份都是滞后的。从表7数据可以看出,青岛市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各年的协调发展度均大于0.8,并保持增长的态势;同时,从协调发展趋势指数来看,衰退和增长型兼有,青岛市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协调发展的动态趋势还不稳定和明朗。

5 结 论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可持续利用的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我们通过构建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统计和分析了城市资源、基础设施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程度和趋势。结果显示,近年来,青岛市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持了稳定增长的态势,但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也存在着滞后发展的状态,青岛市总体上属于协调发展、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滞后增长型。因此,青岛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加大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开发和建设力度,进一步促进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在城市的发展实践中不断去弥补和完善该系统,使其真正成为青岛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共同支撑青岛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我们以青岛市为例的研究,同样适用于其它城市,这对指导城市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开发和建设,增强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城市可持续、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秦耀辰,张二勋,刘道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评价――以开封市为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3,(6):1~8. [Qin Yaochen,Zhang Erxun,Liu Daofang. On the System Assessment of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Kaifeng City for Example[J]. Systems Engineeringtheory & Practice, 2003,(6):1~8.]

[2] 申金山,宋建民,关柯.城市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与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5):10~12. [Shen Jinshan,Song Jianmin,Guan Ke.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Infrastructure and Soci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J]. Urban Environment & Urban Ecology, 2000,13(5):10~12.]

[3] 牛海鹏,齐永安,袁占良.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5,24(2):292~294.[Niu Haipeng,Qi Yongan,Yuan Zhanliang. 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and Ways of Urban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2005,24(2):292~294.]

[4] 叶文虎,仝川.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述[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1997 ,7(3): 83~87. [Ye Wenhu,Tong Chuan. Reviews on the U.N.Indicator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1997,7(3): 83~87.]

[5] 王朝科. 英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评介[J].山西统计,1997,(7):41~43.[Wang Chaoke. Reviews on the English Indicator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Shanxi Statistics, 1997,(7):41~43.]

[6] 邱茂慧,暖,蔡霞.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评述[J].热带地理,2002,22(3):222~225.[Qin Maohui,Chen Zhongnuan,Cai Xia. Review of the Study on Indicator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Tropical Geography, 2002,22(3):222~225.]

[7] PrecottAllen. The Barometer of Sustainability: a method of assessing progress towards sustainable societies[A]. Gland, Switzerland and Victoria, BC: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and PADATA[C]. Switzerland: IUCN, 1995.

[8] Clifford Cobb. If the Economy is up, why is America Down[J].the Atlantic Monthly,1995. 276(4): 65~71.

[9] 海热提・涂尔逊,王华东,王立红,彭应登.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7(2):47~50. [Hairet Tursun,Wang Huadong,Wang Lihong,Peng Yingdeng.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1997,7(2):47~50.]

[10] 黄思铭.云南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2):93~96. [Huang Siming. Researches on Indicator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Yuannan[J]. China Soft Science, 1999,(2):93~96.]

[11] 凌亢,赵旭,姚学峰. 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1999 , (12):106~110.[Ling Kang,Zhao Xu,Yao Xuefeng. Studies on the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Urb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China Soft Science,1999, (12):106~110.]

[12] 曹慧,胡锋,李辉信,梁镇海,王昭昭.南京市城市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 生态学报,2002,22(5):787~792.[Cao Hui,Hu Feng,Li Huixin,Liang Zhenhai,Wang Zhaozhao. Evaluation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system in Nanjing Ci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2,22(5):787~792.]

[13] 范柏乃,马庆国. 国际可持续发展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1998,(8): 65~68.[Fan Bainai,Ma Qingguo.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J]. Economics Information, 1998,(8): 65~68.]

[14] 毛锋,米红.可持续发展研究态势评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7(1):20~25.[Mao Feng ,Mi Hong. A Commentary on the Stud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1998,17(1):20~25.]

[15] 刘传祥,承继承,李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1996,6(2):3~7.[Liu Chuanxiang,Cheng Jicheng,Li Qi.Basic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Sustain Abledevelopment[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1996,6(2):3~7.]

[16] 罗守贵,曾尊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人文地理,1999,(12):54~59.[Luo Shougui,Zeng Zungu. Reviews of Researches on Indicator System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 Human Geography, 1999,(12):54~59.]

[17]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J].热带地理,1999,(2):171~177.[Liao Chongbin. Quantitative Judgement 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J]. Tropical Geography, 1999,(2):171~177.]

[18]李孝坤,韦杰.重庆都市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进分析及对策探讨[J].经济地理,2005,25(3):387~390. [Li Xiaokun, Wei Jie. The Evolution Analysis and Probing into Strategy of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Betwee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in Chongqing City[J]. Economic Geography, 2005,25(3):387~390.]

第7篇

一、城市化与自发社会动员的关系

美国政治学家卡尔•多伊奇认为,社会动员是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发生全面变化的过程,这种全面变化是有方向的,即社会成员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新旧交替。作为经济发展结果的自发动员强调的是“社会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过渡期间,社会成员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化”。相对于人为社会动员而言,自发动员的过程更具有自我主导性,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有一股自发主动的力量在实现城市化。

城市化作为自发社会动员的重要方面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人为的设计和推动。它不只是人们居住地的变化,还伴随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变更。作为城市化主体的农民,一方面中心城市郊区农村和区县城周边农村地区直接面临城市功能和产业的辐射,或被动或主动地进行着人口和地域的城市化;另一方面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则自发向城市流动,实现职业非农化,形成了“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农民悄无声息的进行的城市化,一旦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欲望和进取的信心,发展的积极性被充分的动员起来,自发社会动员便主导了整个城市化的进程。

二、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发展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通过社会动员,调动广大民的发展积极性,为社会的发展进行力量积蓄和思想准备。城市化的这种动员效果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二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体现了“社会动员既是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又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一)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

社会动员是经济增长的一种结果。从个人行为分析,个人追逐利益的积极性是经济增长的微观动力,经济增长使个人获得利益的总量和途径增多,调动了个人的发展积极性,于是经济增长导致了自发的社会动员。而以自发动员为主导的城市化则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各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化步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会随之产生。经济发展使得农民收入增加,获取利益的方式增多,人们的需求也随之提高,消费水平得到改善,农村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原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随着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发生了转变。作为一种发展动员,经济增长中社会利益总量的扩充为个体社会成员追求利益提供了物质基础,由于经济资源地理上的非均衡分布以及不同区位的差异性,使得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向特定区位集聚,尤其是向城市集聚,导致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二)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动员效果

经济增长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城市化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动员效果,反过来也促进了经济增长,形成它本身的一种自发动员作用,构成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首先,城市化的进程影响了工业化的发展,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社会经济活动、劳动和资本、厂商和居民具有向城市集聚的倾向,城市化使农业人口逐渐转向工业,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社会化大生产。其次,城市化实现了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转移,缓解了就业压力。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解决城市劳动力短缺问题,农民收入也得到提高。此外,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国内的消费需求,解决内需不足。一方面城市化的推进将增加投资需求,进行城市基础建设;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渐扩展到农村形成示范带动作用,农民开始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最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有利于节约土地和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关于城市化的动员效果的几点思考

城市化的推进所形成的一股动力有助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在这种以自发动员为主导的农村走向城市化的过程中,动员的适度性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社会动员不足不能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社会动员过度却会造成负面效应”。目前来看,城市化可能引起动员过度的消极后果。民工潮的形成,农民迅速向少数发达地区大规模集聚,城市城市基础设施、各项制度和政策等方面供给不足,从而给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压力;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不可避免对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污染日益严重,人居环境不断恶化;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脱离,也会给城市造成过大的、难以承受的压力。因此,如何解决大量人口在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以及如何协调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与快速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

城市化的推进,经济行为人的自发理性的选择应起主导作用,政府的作用是引导、适时进行宏观规划。一方面注意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动员效果,另一方面不忽略社会动员对经济发展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对城市的规划要遵循经济规律,适应本地特点,避免盲目求大求广。同时采取措施不断提高农民工的待遇,增加他们融入城市生活的机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对市域以外的更广大的农村地区,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带动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杨龙等.发展政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李海波,陶章华.城市化―经济发展动力源,经济体制改革[J].2001,3

[3]王小鲁.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经济社会体制比较[J].2002,1

第8篇

关键词: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集群;发展程度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05-0014-03

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产业集群的发展对经济开发区开发和建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日益显现,成为提高区域竞争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运作良好的经济开发区普遍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石河子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并于2000年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成立以来,充分发挥了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借助国内外知名企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走出了一条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外向带动、资源转换、产业聚集的发展之路。在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业已呈现产业集群的趋势,成为新疆自治区重要的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产业基地,而且产业基础雄厚,增长潜力巨大,在推动石河子市乃至兵团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反映产业集群度的指标,度量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产业集群程度,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

一、产业集群程度的度量方法

1.集中度

产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产值、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其公式为:

企业的行业集中度;Xi代表X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产值、产量、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或资产总额等数值;n代表产业中的企业数;N代表产业中的企业总数。

产业集中度能形象地反映产业集群的集中水平,测定产业内主要企业在市场上的集中程度。

2.区位熵

区位熵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个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以某产业的产值区位商为例,计算公式如下:

理论上,凡以上指标的计算结果大于1的,即可判定是产业集群。

3.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erfindahl Hisrcmhna Index,简称HHI)是指某区域某行业在市场上所有企业的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为第i企业的销售额,Si为第i个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n为行业内的企业数。

HHI取决于各企业市场份额的不均等程度和企业数量n。按市场份额的百分比计算,H值范围从0到10000。一般来说,H指数越大,说明市场集中度较高;反之,H指数越小,市场集中度越低。

4.3种产业集群测度方法的比较

集中度的测算对前几家市场占有率大的企业份额变化反映灵敏,具有简便易行的优点。而该指标也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受到企业总数和企业市场分布两个因素影响,该指标仅考虑前几家企业的信息,未能综合全面考虑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二是该指标存在着因选取主要企业数目不同而集中水平不同的问题。这影响了产业集中度指标横向对比,使该指标的数值存在一定程度不精确性。

区位熵法操作简单,在欧美产业集群的产业集中度的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这种方法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1)假设每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区域和国家两个层面上是相同的。如果某一产业在某区域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那么它每生产单位产品所需雇员人数就小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就业集中度将会低估产业集中度;反之,如果某区域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就业集中度系数则会高估该产业的产业集中度;(2)假定区域和国家在生产和消费模式上是相似的。

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对规模较大的前几家企业市场份额比重的变化反应特别敏感。从理论上讲,H指数既考虑了企业总数,也考虑了企业规模分布,是比较完善的一种测度方法。

产业集群度实质上就是反映了产业分布的不均匀程度。鉴于以上4种衡量指标各自的优缺点,本文选取这3个衡量产业集群度的指标对石河子开发区产业集群度进行分析。

二、石河子开发区产业集群度的实证分析

本文计算了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3个产业的集中度、区位熵、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并进行比较。数据取自2004~2007年石河子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统计报表。

1.石河子开发区各产业的集中度

本文分别采用产值计算集中度。选取CR1、CR2、CR4、CR84项指标来分析开发区这3个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

由表1知,石河子开发区集聚程度最大的行业是化工业。其CR1值除2004年以外,均高达95%以上;CR2值除2004年外均为97%以上;CR4值均为99.9%以上,且CR1、 CR2 、CR4值均呈上升趋势。说明化工产业中除产值最大的新疆天业股份公司外,其他企业的产值变化对整个行业的影响不大。石河子开发区化工产业属于高度集中的产业。

纺织产业的集聚程度略高于绿色食品产业。从2004~2007年间,纺织业的CR1值总体呈下降趋势, 2007年起值有所回升,其4年间最小值为33.56%,最大值高达46.7%;CR2成S型波动,其最大值为83.53%,最小值为59.03%,相差24.5%;CR4值高达91%以上,4年间的变化不大,可见,石河子开发区纺织产业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企业。

绿色食品产业除2007年外,2004~2006年CR1、CR2、CR4、CR8的值变化不大,CR1在45%左右, CR4保持在0.7以上,但逐年下降,CR8最小值为0.918,最大值为0.927;2007年CR1、CR4、CR8较前3年都明显下降,且降幅较大。总体而言,开发区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了明显的集聚现象。

2.石河子开发区各产业的区位熵

本文采用产值法计算区位熵。其中,纺织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及化工产业的区位熵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的区位熵值均大于1,即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产业都可判定是产业集群。其中,绿色食品产业的区位熵值最大,纺织产业的区位熵值最小。绿色食品产业的区位熵均超过10,但2005年有所增加之后,2006、2007两年连续下降。纺织产业的区位熵从2004~2007年最大值为4.24,最小值为3.22,变化不大。化工产业的区位熵的变化类似绿色食品产业的变化,也是先升后降。

通过对石河子开发区纺织产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化工产业产值区位熵的分析可知,石河子开发区这3个产业都已经成为专业化行业,但专业化程度并不高。

3.石河子开发区各产业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从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法的计算可知,3个产业中化工产业的H值最大,绿色食品产业的H最小。说明化工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最高,4年以来,其最低值为7974.04,最高值为9182.34,基本呈上升趋势;H值接近于10000,说明市场集中度非常高,这与集中度的计算结果相吻合。纺织产业的H值次之,但波动较大,2004年为3371.89,2005年为4680.41,上升了38.81%;2006年又骤降至1348.94,下降了71.18%;2007年再次上升至3011.25,上升了123.23%。绿色食品产业H值最小,2004~2006年逐年提升,从1819.29 上升至2284.29,在2007年降至1397.09,降幅为38.84%。

由HHI值的计算可知,石河子开发区在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3个产业的集聚效应凸现。

三、结论

通过集中度、区位熵及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分析石河子开发区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3个产业的产业集群程度可以知道,3种计算方式的结果虽略有不同,但均显示石河子开发区的这3个产业已成集群发展的势头。其中,化工产业的集群程度是最高的,纺织业与绿色食品业的集群程度大体相当。

石河子开发区资源优越,交通便利,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形成较为规范的市场环境,具有较强的政府服务能力,在纺织、绿色食品和化工3个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各种相关产业也越来越多地集聚在这里,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支撑,上下游产品配套延伸,集群化发展的格局,促进了石河子地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继琴.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系统.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98-199.

[2] 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1.

[3] 梁琦.中国工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兼论外商直接投资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3,(09).

[4] 毛加强、王陪咖.基于区位熵方法的陕西产业集群识别与检验[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料学版),2007,(11).

[5] 梁东、汪朝阳.产业集群定量测度方法轨迹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2).

[6] 吴学花、杨蕙馨.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0).

第9篇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国民教育体系的转型,职业教育也变得日益重要了。用职业教育的推进来促进县域或城镇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在本文中,笔者主要就县域经济和城镇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的实际应用价值、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职业教育推进的措施等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 :职业教育;县域经济;城镇化发展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党的十提出“加快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以职业教育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对落实国家战略、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助于贯彻落实国家战略,探索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大量专业技能人才,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扩大就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劳动就业制度不同,职业教育各具特色。凡是成功的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与本国实际紧密结合,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我国把推进城乡与区域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已经初步形成,职业教育服务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能力也明显增强。但同时国内外的发展形势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给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的有机结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找出问题和不足,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新路。

2.有助于促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与完善的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良性互动。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教育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普遍提高,可以培养造就出更多高素质的劳动力,会加速区域各产业内部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转变,提高各产业内部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率,进而为县域经济做出更大贡献。同时,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职业教育拉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职业教育由于其具有专业性、实用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其针对性强、实用性高、覆盖面广,能够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获得接受教育、提高素质、增强技能的机会,有助于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打破封闭的“二元经济结构”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进城市,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需要。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从乡村向城镇迁移,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城镇化的推进增强了县域的经济实力,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县域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从而改善职业教育的教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进而提高了职业教育的普及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将产生大量新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用工需求,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提高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吸引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种局面下,职业教育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明显的作用,最终二者形成良性循环与良性互动。因此,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技能型人才。而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职业教育,发展却比较滞后。近年来,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出现的技工荒,也从侧面凸显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滞后。与高等教育的高速度发展相比,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特别是在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上相对弱化,职业技术学校在经费投入、政策扶持、社会重视各个方面都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这也是造成目前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原因之一。虽然这两年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办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薄弱、办学质量不高、生源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而且这些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需要,对于县域经济发展特别是现代工业的发展作用很小。因此,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教育内部的小循环,而是要纳入到全社会的宏观体系之中进行大循环,在国家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体系中定好位,积极对接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需求,加强职业教育发展,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职业教育培养质量,打造与世界制造业大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二、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目前,职业教育的模式和组织结构单一,缺乏有效集成整合各部门的职业教育资源和资金的模式和机制。产业、行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创新模式的多样性和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因此,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市场需求特点,不断摸索适应新形势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机制,适应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要完善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布局结构,畅通和拓宽技能型人才培养通道,然而针对职业教育的学历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和能力等级制度尚不够完善,尚未建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宽松、自由、优越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环境,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从量的增长转移到质的提高的轨道上来,这与我国职业教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密切相关,与职业教育院校的微观管理制度和国家宏观教育政策密切相关。

因此,借鉴国外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城镇化相结合的发展经验,明确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城镇化相结合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建立适应职业教育活动特点又有利于推进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办学模式和机制,探究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城镇化相结合的教育政策,不仅有助于理论上深化对职业教育、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城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和城镇化发展,实现改革红利、内需潜力和创新活力的叠加,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三、职业教育在城镇发展的路径探究

1.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农民工发展职业技能

第一代农民工主要是为了赚钱养家糊口,而新生代的农民工却更迫切地想融入城市。我国2012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 年我国农民工的总数已经超过2.5亿,农民工平均才36岁左右,大多都是初中文化程度,没有参加过任何相关技能培训。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不稳定,随时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根据城镇经济发展需要,为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和再教育提供机会,尤其是劳务输出重点区域,更要搞好技术培训工作。

2.加快以就业为指导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步伐

虽然,劳动力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是劳动人员的素质和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提升,要使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必须提升劳动人口的素质和质量,挖掘其潜能。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职业教育必须要有所为。政府应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把人才培养和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起来,为我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储备能量。

国家可以通过对有条件、有能力的企业或社会力量给予资金支持或减免税收等方式促使其自主办学或联合办学,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能促进城镇或县域经济的发展,但职业教育实现规范快速发展的过程却是一个长期的奋斗过程,政府要给予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扶持,加快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

参考文献

[1]王谊.优化职业教育助推城镇发展[J].科学咨询,2014(6).

[2]刘晶.如何对职业技术院校房地产专业学生进行城镇化基础专业课教学[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4).

[3]张赣南.试论小城镇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业教育(下旬),2013(7).

[4]王海叶,周孝军.试论农业类职业学校总体办学方向的转型[J].当代教育论坛,2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