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区域经济的特点

时间:2023-09-20 18:19:31

导语:在区域经济的特点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区域经济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潜在增速;商业周期;宏观政策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5-0028-06

决定经济形势的主要是趋势性力量和周期性力量。从趋势性力量看,我国经济潜在增速下降,中长期下行压力较大;从周期性力量看,2013年驱动库存和投资增长的因素较上年增多,但力度较弱、周期较短。2013年,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将是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和短周期回升,与2012年两大力量同时施压、经济下行压力偏大有所不同。政府在做好稳增长、控物价和防资产泡沫风险的同时,应把抓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释放现有经济增长潜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增长阶段的平稳转换。

一、增长阶段转换是当前经济形势的中长期背景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供求条件的变化,成功追赶的经济体在高速增长期后,将面临潜在增长率的下降。从近期经济形势看,这一增长阶段的转换正在发生,经济增速在2010年2季度至2012年3季度期间出现连续11个季度的超长下滑。从失业和物价两大压力测试指标看,经济持续下行并未导致明显的失业和通缩,说明经济运行处在潜在增长率附近。在增长阶段转换期,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风险容易引爆,但只要政策得力、改革到位,我国就有条件实现增长阶段转换,在2020年前保持年均7%的增长率。

(一)我国部分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逐渐削弱

一是劳动供求格局发生变化,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低端劳动力工资涨幅尤为明显。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工资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已经明显高于越南、印尼、印度等国,导致部分跨国企业低端生产基地从我国迁出。二是自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2005年7月~2012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幅达31.4%,导致我国出口价格优势减弱。从国际比较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属于较高水平,而2005~2012年印度(-21.7%)、墨西哥(-16.6%)、韩国(-10%)等国货币则出现明显贬值,大大提高了这些国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非中国制造”开始增多。三是重工业比重峰值临近。典型工业化国家普遍在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1990年G-K国际元)时出现重工业比重峰值,2012年我国人均GDP为9 136国际元。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潜力下降,汽车、地产销售有所下降,未来居民消费向服务类需求升级,重工业产能过剩呈趋势性加重。2012年粗钢产量仅增长3.1%,钢价跌回十年前。四是东部地区受综合成本上升和外贸不利因素影响,主要指标降幅较大,转型发展形势严峻。2004~2011年,东部地区GDP占全国比重由59.4%下降到56.3%,下降3.1个百分点;投资比重由58.3%下降到48.4%,下降9.9个百分点。

(二)一些传统竞争优势和增长动力仍然存在,新优势和新动力正在培育

一是我国市场规模、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优势强大。我国拥有世界近四分之一的人口,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把中国作为全球最重要的市场。我国道路、港口、通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明显好于一般发展中国家,大大降低了企业生产和运输成本。我国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部分主要工业部门在全球领先,2011年我国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达10.4%,制造业产出占全球比重达19.8%,具备明显的规模优势。我国企业管理人员及劳动力素质较高,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80万,居世界第一,智力资源优势明显。二是产业升级呈现积极态势,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不断高端化、信息化和服务化,新技术、新业态正酝酿着新的发展机遇。三是东部地区主动转型,为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可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保持较快的增长势头。

二、2013年的投资与去库存将带动短周期回升

商业周期是市场经济中由个人或企业自主行为引发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周期影响越来越大。近年来,三大商业周期成为影响全球和我国经济运行的重要力量。

(一)从创新长周期看,当前全球处于低谷调整阶段

长期看,创新的集聚发生及衰退是导致经济从繁荣到萧条的根本动因。国际金融危机及随后的全球经济衰退有其内在必然性。20世纪末,由原子能、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推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实际上已走向衰减,美、欧、日等国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乏力,只是由于美联储反周期政策刺激出次贷泡沫,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的全球产业转移而强劲增长,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回流美国支撑其房地产泡沫,从而延迟了这场十年前就该发生的全面调整。这就意味着,以国际金融危机为分水岭,一个创新周期的时代结束了。全球经济将面临长期调整,在实体经济层面,通过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和技术变革,为下一轮创新周期蓄积力量;在金融层面,发达国家面临长期的去杠杆化,通过资产负债表调整以恢复“再出发”的能力。创新周期的低谷同时也是新技术、新产业积极酝酿的时机,最近以分布式新能源技术、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制造化、抢抓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的重大举措。

未来世界经济将逐步向由创新周期主导的潜势回归,在一个低于危机前的中轴波动调整。次生性危机将不断反复,并在世界经济最脆弱的链条上爆发。根据历次创新周期经验,谁能率先实现由短期需求刺激政策向长期供给改革政策的转变,有效调整工资、福利和汇率,激活微观企业创新活力,谁就能在下一轮复苏中抢占先机。

(二)从设备投资中周期看,2013年驱动投资增长的因素增多,但力度较弱、约束性较强

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日益共振。驱动世界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包括平均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技术创新与产品生命周期、人口结构变动与消费升级、全球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经济信心周期等。当前,我国设备寿命和更新周期平均长度为10年,税法规定主要机器设备的最低折旧年限为lO年,我国大多数机器设备的物理、技术和经济综合寿命为10年左右。

2013年,驱动投资增长的因素较上年增多,但力度较弱、约束性较强。政府换届将带动基建投资的积极性,但地方财政收入下滑和融资平台高负债制约了地方投资扩张能力;房地产销售回暖将带动商品房投资回升;地区产业转移、机器替代劳动和产业升级将继续对制造业投资形成支撑,但出口低迷、利润偏低、对外直接投资下降和产能过剩等负面因素的约束性较强。

受劳动力成本上升、汇率升值等因素影响,我国投资结构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在基建投资比重大幅下降的同时,制造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这反映了各行业投资潜力的变化;在东部地区投资比重大幅下降的同时,中西部地区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其中制造业投资贡献最大,房地产投资次之,说明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还有较大空间,2011年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均GDP只相当于东部地区的56.7%、52.2%;在银行信贷融资比重下降的同时,以企业债、城投债等为主的市场性融资上升,说明金融结构正在进行积极调整,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这一系列重大结构变化是相互呼应的,并且均发生在2005年后,即我国劳动力供求格局改变和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性时点,预计2013年这些结构变化还将继续。

(三)从存货短周期看,在通胀和需求预期引导下,企业将在上半年小幅回补库存

本轮去库存处于尾声,部分行业已小幅回补库存。从2011年4月至2012年底,企业去库存已历时近两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增速从2011年1~10月份的24.2%下降到2012年1~12月份的7.2%。由于本轮经济连续11个季度的超长回落,因而库存的回调期也超过历史平均数。

从主要产品的库存情况看,截至2012年12月份,企业去库存效果比较明显,库存增速处在历史较低水平。2012年,房地产市场回暖有力地消化了商品房库存和家具、家电等消费品库存,两轮近万亿元稳增长投资有效地消化了钢铁、建材、化工等生产资料库存。9、10月份轨道交通项目大规模投放,钢铁库存大幅下降,钢铁行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增速已由2012年1~7月的17.6%下降到1~12月的4.2%。2012年11月份前后,煤炭、钢铁、建材、化纤、电子等行业开始小幅回补库存。

综合考虑美国经济弱复苏、我国通胀预期抬头等因素,企业可能在2013年上半年回补库存。但由于经济复苏力度不强与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补库存力度不会太大。

三、潜在增速下降与短周期回升背景下的政策选择

2013年,我国经济将面临潜在增速下降和短期周期回升态势,与2003年经济潜在增速处于高位时的周期回升不同,预计此轮周期回升的力度较弱、时间较短。今年应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周期节奏,注重政策的长短结合,在短周期的更迭中实现经济增长阶段的平稳转换。

首先,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环境发生了新变化,对形势判断和宏观政策提出新要求。随着我国供求条件的变化,经济潜在增速出现下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商业周期影响日益明显。在增长阶段转换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超过以往,一旦潜在增速下降与外需低迷、周期回调等因素叠加,容易导致经济短期内过快下滑。同时,短周期的回升又容易使人产生经济可能重回高增长轨道的错觉,放松转方式、调结构和促改革的任务要求。这些新变化对形势判断和宏观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对调控目标、政策手段、实施渠道和政策有效性产生深远影响。

其次,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周期节奏,注重政策的长短结合。2013年,我国将面临潜在增速下降和短周期回升态势,潜在增速下降意味着要加快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2013年上半年短周期回升意味着要控制物价和资产泡沫风险,在企业预期不稳、投资方向不明的情况下,由于实体经济吸纳货币能力下降,要注意调节货币供给;当2013年底或2014年上半年双重受压、经济下行压力偏大时,应有稳增长的政策储备。与2003年经济潜在增速处于高位时的周期回升不同,由于潜在增速下降,这一轮周期回升力度较弱、时期较短,要注重政策的长短结合,把抓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第2篇

事实上,经济频率存在与发展的真正依据在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步入全面小康这个大背景,而目前,经济频率就是专门播出经济节目和具有经济属性的节目的专业频率。过去,不少经济频率虽然冠以“经济”二字,但从节目设置上几乎就是一个小而全的“人民台”。缺乏独家经济专业特色,缺乏对听众市场的灵活反应。

内容专业化,树立区域性的独家专业特色经济频率要实现专业化,就必须回归本源,在经济的范畴找到属于自己的市场空间。经济的舞台如此之大,财经、金融、评判、技术商情、投资理财是经济,房产、旅游、加工业、餐饮娱乐、!"业、信息咨询业也是经济。宏观经济的信息资讯是百姓的第一需要,微观经济中的具体指导更易培养听众的忠诚度。内容集中、节目细分是专业化的重要标志,经济频率在这些方面应大有作为,广泛涉足各个经济领域,将它们做足、做透、做深、做精,以满足不同听众的需求,整合最大量的听众。

值得注意的是,实现频率专业化,需要一个发展过程,绝对专业化会导致“象牙塔”现象,应防止出现两种极端:其一,当一个经济专业频率还没有足够的市场容量、听众规模来允许它,或者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节目源来支撑它制作播出足够的专业节目时,就机械地将频率的所有节目内容和对象定位为纯粹专业化,将有可能因冒进、鲁莽而得不偿失。其二,媒体竞争还远未进入市场细分的极端窄播时代,纯粹将频率定于经济领域里某一方面的定位,在实际市场基础并未形成的时候就人为超前地从大众市场超过分众市场阶段,提前将经济频率定位为小众市场阶段,将会冒很大的风险。因此经济频率的专业化发展应与当地经济发展一致,从自身实际和市场实际出发进行现实选择,把握好频率中专业化内容与非专业化内容的比例。放弃自己不擅长、不合适的领域,在自己最擅长的天地里建立起绝对权威,树立具有区域性的独家专业特色,而不是在大经济中蜻蜓点水似的大专业化。

近两年,福建经济广播电台在调整办台思路、改版节目时,越来越注重以市场为导向,在分析本省经济状况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打出了“财富广播,关注您的股票、彩票、钞票”的口号,确定了以股市节目为龙头,开发拓展彩票、金融、理财、汽车、房产、保险、就业、邮币卡、旅游等市场热点的专业类节目,办好几档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娱乐、文化、情感交流节目的办台思路。

节目设置很好地区分了投资时间、新闻时间、娱乐健康时间等时区,而每一类节目根据各自听众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形式、风格,针对性强,满足了不同听众的需求。

调配频率资源,集中精力办好几个品牌栏目实践证明,一个专业频率中有15%—20%与频率定位相符的品牌栏目,就可以产生品牌连动效应,把整个频率带动起来。近年来,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媒体中,盛行“倒二八结构”也证明了这一点,即用20%的人力、物力、财力来维持80%的日常节目运行,以80%的人力、物力、财力打造20%的品牌节目。因此,应进行细致的市场调查、策划设计,合理调配频道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培育、创办一些品牌栏目,用以支撑整个频率品牌。而精办的关键在于突出栏目的核心专长,以强化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扶持、培育品牌栏目的基础上,还应选择涉及经济生活重要方面,覆盖主要时段,有着较大发展空间的品牌栏目进行重点培植,使之成为名牌栏目,成为频率的“招牌”。同时,还可利用名牌的辐射效应,根据内容、收听对象细分节目,开辟新的黄金时段,派生出系列品牌,形成规模效益。

福建经济广播电台在办台之初就开办了股市节目,针对福建股民人数众多、涉及面广,证券市场基础良好、发展迅猛的特点,十年来经济台不断在人才、时间、资金、政策、节目细化、形象宣传等方面进行倾斜,大力扶持、重点培植。如今,股市系列节目贯穿经济台全天)一天达四个小时*,占据主要时段,得到省内外众多证券投资咨询专家和证券公司的支持,拥有一大批踏实的股民听众,也打造出在业内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股市主持人,成为福建经济广播电台的拳头产品,也带动了金融投资等节目。

同时,开展系列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广播是听觉艺术,在视觉效果上有它天然的弱势。但走出直播间,开展各种户外活动,办“看得见”的广播,就能很好地扬长避短,使广播品牌的包装在流动中产生价值,这是频率、栏目、主持人进行自我宣传、自我推广的最直接手段。

第3篇

关键词:区域经济;管理创新;现代化;建设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的创新优化发展。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经济管理理念的丰富,实现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成为众望所归。基于此背景,区域经济管理实现现代化建设是区域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管理的重要体现。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新模式的特点入手,分析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基本要素,从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组织关系等多方面建设科学的管理模式。

一、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区域经济管理作为经济领域重要的一个分支,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由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所决定,还由区域经济管理的现状中出发。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和改革,但同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较,管理模式的建设仍需加倍努力。

1.区域经济管理的传统方式变革的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理学进入到经济发展领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区域性特点,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都是以地理区域作为划分的界限和标准,但事实上经济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治理手段也对发展模式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滥用”的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使区域经济管理呈现出落后、传统化。如在温州治理模式常常被使用到福建晋江,但事实上,温州和晋江的文化传统不同,经济结构不同,同一治理模式将众多企业逼上绝路。采用现代化的治理方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四个现代化”的提出和发展,要求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可以跟上国际潮流,实现面向世界;也希望各个领域的发展能够具有前瞻性,即能够面向未来发展,基于此,要求区域经济领域能够摈弃传统模式,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治理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社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增加了各个行业之间的竞争,如何在风云巨变的市场环境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各个行业各个企业发展的重点。因而发展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是国际形势所要求,第二,追随社会的发展企业才能把握正确的机遇,发展自身规模,而当我国社会生活、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时,要求区域经济也能够建立其现代化管理模式,从企业自身出发,区域经济的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建立是自身发展的基本所在。另外,经济管理也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得出新的管理思想。在此环境背景下,区域经济实现了现代化管理模式,主要是立足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从区域发展的根本目的出发,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人性化、柔性化。现代化的管理思想能够从区域经济的管理组织、管理文化、管理结构等多方面入手,实现其现代化建设。

二、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所呈现的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由各个区域盲目建设而成的,需要依托于当前时展的需求,立足于我国经济政策等各方面的因素,针对于当期我国的发展形式,要求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必须拥有以下特点:

1.人性化特点

人性化特点是由科学发展观作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从古至今对于经济发展都拥有片面的看法,如在商言商、重利轻义等等,而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提出和倡导,要求区域经济在发展中、管理过程中都能实现这一准则,采用更为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更为柔性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正是从人性化作为出发点的,将管理文化、人本管理思想纳入到管理模式的构建中,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必须兼顾人性化的特点。

2.信息化特点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地位显著提升,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避免出现一些伦理失误,从而提高生产管理的科学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只有抛弃传统中的人力管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管理才能真正实现产业结构的变革。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信息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基础设备的信息化,如设立智能监控,提高监管能力,运用“互联网+”的产业形式增加产能。

3.民主化特点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民主化特点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实现民主化管理能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各个企业组成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中。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在于人才的流失,如出现北漂一族等,这些人才的流失导致该地教育成本的浪费,经济的不起色。因而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的民主性特点,能够构建和谐的上下级关系,增加企业文化,留住人才,发挥集体智慧,从根本上提高区域经济管理水平。

三、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必要因素

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法律政策等形势的改变下,要求达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三大标准和特点,并不是简单可得的,要求依托于资金、人才、政策平台等的支持。

1.资金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是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维护手段,类似于柔性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资金的支持。第一,充足的资金支持说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是正确和科学的,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经济价值,由此根据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整体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第二,充足的资金支持能够对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创新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目的;第三,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后期的维护、完善,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从而拖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的建设顺利展开。

2.人才

当今社会,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现代化管理模式需要拥有先进的管理思想的作为指路明灯,而管理思想是依托于人才呈现出来的。所以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人才是必要因素之一。另外,人才所提供的作用不仅于此,第一,优秀的人才能够带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优秀的人才能够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呈现出前瞻性的优势,如在我国城市经济规划中,对于未来经济缺少前瞻性思想,导致当前众多的基础设施、现有的发展模式跟不上时代的要求,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与此同时,技术也是依托于人才存在的,技术是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的保证,只有强大的技术才能充分构建信息平台,维护信息共享,推动管理呈现智能化、人性化发展。

3.政策

我国经济制度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作用,政府加于宏观调控,这种经济制度在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可以看出,政策是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又一必备因素。第一,政府相关部门针对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提出相适应的管理保护法规,能够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不受到大环境发展的侵害;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加快建设的步伐;第三,政府的宏观调控措施不仅能够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建设带来财政支持,还能够留住人才,创新技术等。

四、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在新形势下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从其必要性、建设特点和必要条件都展开了论述,但最为重要的是提供具体的建设措施,从实践上指导其发展。

1.正确认识该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找好切入点

对于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认清本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对症下药,从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创新优化现代化管理模式。要找好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切入点必须做好:第一是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的信息平台,聘请专业的经济管理双重人才,从而能够从数据中证明当前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如对于温州模式而言,小商品生产是主要的经济发展模式,因而具有生产规模小,各自为政等缺陷,因而以其不足作为切入点,展开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第二,要求正确认知每个区域中的文化特点,总所周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影响,所以了解掌握区域文化,能够以此作为载体,构建经济管理模式。

2.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经济管理平台

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中,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发挥重大作用,因而在具体操作中,希望能够充分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过程中,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模式中,区域经济发展维护中都能够利用到信息技术。如在区域经济发展前期,能够构建信息平台,将企业的基础设备建设情况、招商情况、经营情况都通过数据的方式展现,同时能够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区域经济未来的发展区域进行预测,并制定风险措施,从而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3.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现代化管理方式,创新优化本区域经济管理

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发展的起步较晚,且后天发展较慢,因而要求其能够向国内外学习优秀的区域经济现代化管理方式。首先,要求各个区域能够展开管理方式的交谈学习会议,通过互动,学习优秀的管理方式,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其次,要求各个区域能够派遣相关人员到国外学习先进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并根据本区域经济真实的发展情况做出更改创新;最后要求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对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研究,以期带动区域经济管理实践运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温州模式、长三角模式等区域经济管理模式的概述,可以看出,在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而区域经济管理模式也具有繁杂的特点,另外还可以看出,从国际经济背景、国内经济政策、区域企业自身发展等方面都急需建立一种具有普遍适用性、前瞻性的管理模式,因而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迫在眉睫。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主要的要求是具有人性化特点、信息化特点、民主化和和谐化特点的,要想以这些特点为建设标准必不可少的是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等的支持,如此才能从构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和治理模式的信息平台、构建和谐的管理结构等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管理的现代化建设。最终达到区域经济管理建设,推动区域经济驱动发展,从而先创新带动后创新,在全国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经济创新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吉义,梁枫.区域经济现代管理发展过程与要素系统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08,02:65-70.

[2]楚芳芳.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管理创新浅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29:37-38.

[3]任彤.基于区域经济管理体系下的经济治理模式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16:194.

[4]王君.浅议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趋势[J].科技经济市场,2015,09:58-59.

[5]杨志学.基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的地方经济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22:115-116.

第4篇

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特点模式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形成具有其特殊的历史阶段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不一样的。[7]发展中国家可能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更多的是依靠廉价劳动力、丰富的资源等诸多原因。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在持续,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来说,都具有更多的挑战,必须紧紧依靠区域经济发展强烈的内生机制的促动。如何加快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有的区域经济发展通过扩大需求来实现内生机制的完善,进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如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在全球低碳经济如火如荼发展的大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问题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

根据有关国际统计机构出具的报告显示,未来的世界将更多地采取低碳能源、低二氧化碳等一系列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尽可能完成替代化石能源发展模式的过程,进一步提升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和完成。诚然,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采用和实行不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更是涉及到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机制变化受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受到国家环保政策的影响,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以及企业加快绿色发展意识的强弱影响,等等。所有的内生机制的形成和改变均围绕着成本———收益的基本模式来展开的,都受到市场因素的调节。[9]特别是在每一次经济发展的危机之后,这种调整和调节作用将会在更深层次和更广的领域得以凸显,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进而助推新的产业产生,全面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10]

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内生机制的对策建议

第一,建议树立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强烈理念。从加快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入手,更加重视发展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特别是注重区域经济内生机制的培养,发挥比较优势,努力提升综合竞争力。紧紧围绕促进自然生态文明的目标,大力推行低碳经济,重点发展清洁生产、绿色经济、低碳排放等新型工业,重新审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1]

第二,建议积极发展绿色科技,促进创新手段的应用。当前,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低碳经济对于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内生机制的优化,已经产生着催化剂的重要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全球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应该积极适应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内生机制。建议有关职能部门进一步牢固树立新时期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鼓励和引导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增加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成分,进而增强内生机制。

第5篇

网络经济属于技术产业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并能够有效的促进区域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取决于信息产业自身,更重要的取决于信息产业对所有相关产业具有的带动作用。网络经济逐渐实现了将老工业区向自动化以及智能化方面合理转化,工业生产无法实现单一产品具有的刚性模型。此外,现代工业生产具有较强的智能化,利用网络经济将老工业基地逐渐实现分散管理,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经济多样性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网络经济能够有效的缩短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

网络经济具有的特点包括信息网络的便捷性以及信息网络较高的普及性,这一特性也为区域经济之间的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条件。网络经济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利用数字化信息建立的无形知识,并避免了以往有形生产要素受到的诸多限制。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经济拥有同样的权利使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并对全球经济动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存在较大的后发优势们能够直接发展到网络经济的先进时代,从而不断缩短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差距。网络经济的重要发展动力就是创造能力,不会过多的依赖资本的投入,产业内部的发展并不会受到环境等因素的严重制约。因此,在网络经济大背景下的区域经济无论是一些落后的地区还是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都会同时站在相同的起跑线上,不断缩短区域经济存在的差距,为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提供更多发展的重大机遇。

三、网络经济促进区域经济实现一体化

网络经济利用光纤通信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达,促进区域经济之间各种信息的交流。信息网络实现了区域经济转变成一体化模式,并改变了以往区域经济具有较强地区性的特征。网络经济有效的降低了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的分流成本,在整个区域经济正常运行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物资流或者是人才流等要素组成经济的循环,它能够实现物资流以及人才流具有的目的性,从而有效的提升各个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具有的效率,并降低了区域交流花费的各种成本。网络经济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的最大作用就是减少了距离对经济发展造成的各种束缚,降低了空间距离对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充分利用各种区域资源,减少资源流动使用的成本,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合作,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四、网络经济推动体制改革并为区域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

信息属于生产力中非常活跃的重要因素,在新的社会形势下,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政治以及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网络经济能够推动政府行政管理不断改革原本的体制,促进政府职能的不断改变,坚强监督管理的力度,避免出现各种腐败的现象,为区域经济提供有力的保障。其次,如今的网络经济已经成为了区域经济与各个企业之间重要的沟通渠道,并推动区域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五、结束语

第6篇

1、国内外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比

1.1国外现状的研究

在对于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最早始于19世纪,这一问题有德国经济学家提出,并对其从工商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发展经济就一定要先从道路交通运输的方面入手,提倡由道路运输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对于这项研究,得到了很多经济学者及国家的认同,例如在荷兰,经济学学者分析了通过降低运费对提高运输能力和节约劳动力而带来的财富增长,在传统的认知中,人们认为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是非常总要的。在很多发达国家中,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并且由于研究及发展的比较早,所以在实施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是咱国外的研究及建设中,大多都是针对将来的运输及规划,主要是以经济、规划、环境及政策方面着手,一般都是从单方面入手,很少能有综合性的分析及评价,而且对于公路运输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的研究不是很多。

1.2国内现状的研究

在我国见过之初,有前苏联经济学家通过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一问题的建议,所以在1959年成立了综合运输研究所,主要真对交通运输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问题,并且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果。特别是在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倡导下,取得了很多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成果,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之后各种研究成果涌现在各大媒体上,让人们更过的了解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就目前而言,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更过的存在于概念层次,在运用上更多的是从经济、农业、科技和环境方面,没有结合多方面问题进行研究,但是在综合研究及运用方面,这才是解决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所以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从综合方面着手,注重实际意义,并且对政府及决策层应该普及这方面成熟的研究成果,并且补充其相关理论,这样才能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起到带动性的作用。

1.3研究的目的

交通运输对各方面的影响都相当重要,自古就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说法,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交通,那么粮草的运输也是困难重重,所以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代社会中,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同样重要,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交通,那么各种商品的运输则会成为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如何能够科学的对道路进行规划就需要各种科研人员及大家的共同研究,这种研究的主要问题在于确定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且要明确总体思路,确定研究成果对改善交通运输的能力,只有确定了这些问题,才能确保研究出来的成果是切实有效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而且还有可能产生错误的结果,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2、研究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理论依据

2.1交通运输区域经济特点

2.1.1交通运输的特点

交通运输在实际中,主要以客运和货运为主。客运就是对人的运输,其中包括客车、火车等运输,货运则以物流为主,通过交通运输的方式实现全国各地在资源及产品上的交换,而有效的规划及建设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有效发展,而公路运输则具有速度快、灵活性高、覆盖面广等特点,所以在区域性的交通运输中,都是以公路运输为主,所以说道路运输在整个运输系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公路运输也有不足的地方,就是长途运输费用高、货运量不大、成本较高等缺点,所以在建设公路发展的同时,铁路、水路、航空的运输方式也需要协调发展,只有综合性发展,才能建立一个有效、告诉的交通运输网络。

2.1.2区域经济的特点

区域就是以空间为单位产生的经济整体,可以将某一省或某一市看做一个区域,也可以更小或者更大,没有固定的范围,而区域经济就是在这一空间单位中,从事资源的生产与在生产的活动所产生的价值叫做区域经济,可以将区域经济看做地区经济的个体,由个体集合之后,产生了地区经济,这样的集合不单单是一加一那么简单,如果能够有效的结合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则可以产生更加庞大的经济价值,反之,如果区域经济不能很好的结合那么将会出现一加一小于二或者各自为战的情况出现。

2.2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理论为区域开发论。区域开发理论主要是围绕着两点:原点论、增长极论和交通运输论,原点理论就是指一个区域的开发要有一个重点,也就是说以某一点为圆心,从这个点像周边发展,只有将资源集中,才能更好的发挥出经济的作用,如果发展的范围在初期就定的很大,这样就容易造成精力分散的情况出现,基本不可能将所有地方都发展的很好,这一问题在现阶段人们都有了一定的共识,在实际应用中,将原本星罗棋布的小村庄或聚居地集体搬迁至以有一定发展历史的城市中,然后在对城市进行集中发展,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将各种资源集中利用,不免了分散发展所产生的不利因素。增长极理论是集中所有资源,发展经济最好的地方,最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使其在短时间能够见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同时,形成以所在区域为中心,建立关联产业,并且应该选择增速快,创新能力强的产业,这样更加有力于接下来的发展与开发,应该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原有的优势产业,增加地区特色,在政府方面,也应该通过政策来推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建立以城市为主体的多功能、多层次区域经济。交通运输论则是指出,交通运输是一个区域经济的子系统,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中,担任催化剂的角色,所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在现代的经济中,交通运输无论是新的发展,还是对原有运输模式进行改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长期受到区域划分的束缚,很难讲真个交通系统完美的协调、统一的发展,往往都是在本区域内协调发展,但是涉及到其他区域时,即使想要互相协调,也会受到各种制约,难以实现,所以在交通规划上应该整体管理、宏观调控,这样才能将目前各自为战的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从而解决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基础问题。

3、交通运输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离不开资源的运势、生产及销售这三个环节,随着经济高速的发展,车辆的增对,对道路的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各种原材料及产品的运输则成为了政府规划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何才能有效的解决则成为了核心问题,所以在区域经济的规划中,应该将交通问题列为重要议题,如果在原材料的运输上,距离过远,那么就很容易增加运费成本,而且对道路的压力也会有所增加。各个关联产业应该规划在相对集中的区域中,这样既减少了运输成本,也减轻了运输车辆对城市交通的负荷。在产品的销售方面,交通运输问题得不到良好的解决,那么就会出现有商品,无法运输的尴尬窘境,这种问题在很多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出现,这就导致了区域经济无法得到有效的发展。所以说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第7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区域经济互动关系

[作者简介]曾绍玮(1971- ),男,重庆人,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中心,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重庆40112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基于城乡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JA080197)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009-03

教育与经济作为一对辩证的发展体,在不断互动中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技术变革存在紧密的联系。各个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与实践都已表明,区域经济要想实现快速发展,不单单靠资本和土地等外在物质资源,更多依赖于人力资源以及技术进步、科技创新。从我国教育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共进已经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为了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有必要对二者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以便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一、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共生关系解读

(一)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剂”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不懈动力,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优化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也能够为区域价值的提升提供支持。①总之,职业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撑。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劳动者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应用型的劳动力资源。众所周知,区域经济发展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范围内人口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不同素质的劳动者或区域人口在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差距很大,劳动力的质量也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各国发展实践也能够证明,一个国家或区域能否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就是劳动者的素质水平。“二战”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迅速崛起主要依赖于本国高素质的人才,能够运用高超的技术制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品,进而促进了本国经济的腾飞。由此可见,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劳动力素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培养出所需要的技术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技术支持②。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变革,职业教育在为区域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优化区域内劳动者的技术结构,带动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职业教育能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与特点,不断地对劳动者进行技能训练和知识灌输,使劳动者掌握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术,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科技研发和转化能力,为区域技术的发展变革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区域经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催化剂”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基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质量和规模③。同时,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也对职业教育的数量和结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根本上推动职业教育培养层次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职业教育只有在与区域经济不断互动中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的发展。

首先,区域经济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力支持。职业教育要想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投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水平。职业教育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区域经济所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决定其可为职业教育投入多少资金、提供多少职业教育与培训机会,以及受教育者接受职业教育的程度、内容和手段等。总之,不管是从国内还是从国际的教育发展轨迹来看,职业教育的发展都必须有雄厚的经济财力作为支撑。

其次,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水平。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相互循环的互动关系。④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设置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区域经济结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风向标。与此同时,区域产业特点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进而也会影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和教学内容的设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经济基础,以及产业特征、产业结构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的产业结构特点对劳动力的类型结构、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传统制造业的衰落对人才需求也将产生影响和变化。一方面,直接导致职业教育相关落后专业的消失;另一方面,社会新兴产业的兴起将加速对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新兴专业也随之出现并不断壮大,这就是区域经济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影响所在。因此,设置的专业要符合本地区产业的需要,培养对路的人才,从而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反之,即使学校办得再好,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将无用武之地,造成人才过剩、积压、改行。

最后,区域经济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⑤。区域经济发展能够不断完善社会服务的信息网络,这可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与外部开展大量的信息交流,如师资教学信息、学生培养信息以及就业等多种信息的交流。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信息网络建设依赖性较强,发达国家和地区网络信息建设较为健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由此可见,网络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区域经济投入,从根本上讲,区域经济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二、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吻合度较差

职业教育能否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考核依据就是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能否跟上并满足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也就是在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需求之间能否实现吻合。⑥从我国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现状来看,职业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脱节现象较为明显,一些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之间结合度较低。具体表现为,某些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盲目设置一些热门专业,造成培养的人才规格不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某些专业设置缺乏稳定性,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狭窄;某些专业不能从动态角度来预测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发展的变化趋势,无法及时对专业进行改造和调整,这些问题充分反映了目前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尚未切实有效地体现区域经济的需求。由于区域内的产业升级换代速度加快,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难免会落后于经济发展革新的速度。目前,职业教育在办学过程中考虑较多的是扩张学校规模、加大基础设施和师资等方面的建设,而在专业设置方面,往往不切实际地追逐热门专业,如管理、财会、金融等社会趋之若鹜的专业,或者是固守传统陈旧专业,不知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区域经济的实际吸纳能力,导致大量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境。

21世纪是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新产业、新媒体、新技术不断涌现,区域社会需要的职业种类不断变化,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提出了相应的挑战。众所周知,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的开发与研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同时,新开设的专业和课程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过程,所以要达到与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相吻合也较为困难。除此之外,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超前性⑦,即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既能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又能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革新,以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但是由于受现实诸多因素影响,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与区域经济之间还缺乏一定的契合点,这也是摆在职教领域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耦合性较弱

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办学的首要责任,人才也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⑧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耦合性较差,特别是随着社会科技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一问题逐渐凸显。

区域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使得产业经济逐渐从以往的劳动依赖型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移。如今不再是过去那种仅仅依靠大量劳动力就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的年代,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更加偏向于生产在一线工作的技术型、管理型以及技能型的劳动者。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⑨然而从现实来看,职业教育并未能真正地做到这一点,对其真实原因进行探究,不难发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清是其根源。

一方面,很多职业院校对人才培养定位较为模糊,受社会对职业教育偏见思想的影响,有向“脱职”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许多高职教育挖空心思向着“升本”迈进,并将未来发展目标定位于由“职业院校”升为“二类本科”,片面地将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未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适应性较差。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密切结合应当成为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特征,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在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过程中,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出大量应用型人才作为保障,并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内驱力。而当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非常明显,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区域经济的发展战略。

(三)职业教育投入不足,难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技能培养的教育,对实训基地建设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人才培养过程需要大量的实践器材、设施设备。所以,职业教育对资金投入的依赖性较强,生均教育成本也远远高于其他普通教育⑩。从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投入来看,虽然目前国家加大了对其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但仍然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的投入经费不足直接导致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下降,甚至部分职业院校超额负债办学,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的运转,办学压力可想而知。显然,缺乏必要稳定的经费支撑,会对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方面产生不利的影响,导致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后劲乏力,以及对区域经济人才培养的补给不足,从而抑制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

三、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点,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不断强化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教育理念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支持,为了更好地实现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职业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要不断强化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一是从思想上要清晰地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11。职业教育是一种地方性很强的教育层次,具有较为显著的区域性,这也是由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所决定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经济建设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型人才,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特征。区域经济研究的实践结果表明,由于劳动力流动具有显性的成本,劳动力的供给行为具有就近供给的特征,所以职业教育对地方劳动力的培养基本上是区域性的生产要素投入12。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培养出的技术型人才基本上是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区域经济的腾飞必须依赖于职业教育的人才供应,而职业教育发展依托于区域经济的物质支持,因此,职业院校应强化区域服务的教育理念,主动增强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强化区域针对性,有效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二)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

资金投入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础性条件,职业教育的办学性质要求学校开展大量的实践技能培训,因此学校需要进行实训设备、实训基地的建设,而且还要保障教学设备与社会的发展需求同步,目前相关的教学器材随之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客观上这就需要大量资金的不断投入。与此同时,针对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强度也不断地加大,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认真思考和研究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做出合理、科学的预算规划。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确保职业教育投入增长速度与区域经济的增长获得同步性或适当超前性。13

在加大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区域教育发展的平衡性问题。为了保障东、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的均衡性发展,需要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针对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特点和趋势,切实将职业教育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中。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侧重点,根据“分类指导、梯度并进、协调发展”的方针,因地制宜地选择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进一步保障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三)不断地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区域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职业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具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和反应力,要以区域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为导向,适度、超前地调整专业和课程结构,保证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受到内外部的各种因素制约:一是外部需求制约,二是内部资源限制。对外要达到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吻合度和超前性,对内要充分利用校内的一切资源为人才的培养服务。随着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和现代管理制度的兴起,社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升,区域产业结构逐渐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迅速转向技术主导型、知识依托型。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教育体系,区域经济结构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调整与改革14。区域经济的发展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此,职业教育要牢牢把握区域经济发展的走向,根据区域主导产业,并结合区域人才紧缺状况,提出职业教育的专业发展目标。同时,在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的今天,新行业、新岗位、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必须牢牢坚守灵活性与稳定性,有计划地设置新专业,淘汰落伍专业,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

(四)加强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力度,以提升与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匹配度

职业教育在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过程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人才支持,而且还担负着科研技术开发的重担。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人才以外,还离不开新水平、新工艺、新技术的产品研发,这就要求加强区域科研创新与成果转化。因此,为了更好地提升职业教育的区域服务水平,必须加强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以区域范围内的产业发展特点为依托,制定产学研合作目标。产业结构和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脊脉,各个地区应根据本区域内的资源禀赋,打造不同的产业结构,而不同的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层次与规格也具有不同的要求。当前,我国区域经济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于各个区域主导产业类型各异,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对职业教育也具有不同的需求。为了统筹区域经济之间的平衡发展,处于弱位的区域要紧紧依靠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倡导产学研之间的合作,通过科研创新来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竞争力。

[注释]

①常雪梅.促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0(1):47.

②张涛,罗旭,彭尚平.论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2(27):5.

③张祥明.区域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1):75.

④张辉,苑桂鑫.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08(25):19.

⑤汤春林,赵爱威.高职教育如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J].职业教育研究,2005(12):29.

⑥张涛,熊爱玲,彭尚平.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11.

⑦于欣荣.建构面向区域经济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J].中国集体经济,2007(4):52.

⑧白汉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J].职教论坛,2007(19):45.

⑨林红.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7):11.

⑩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5.

11林艺芳.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福建高教研究,2006(5):13.

12张涛,邓治春,彭尚平.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及机制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3):7.

第8篇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甚为密切,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同时,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约束。因此,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是对提升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地方高等教育;区域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研究的意义

纵观发达国家教育发展历程,不难看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有效之举。只有通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等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背离的弊端,从而发挥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区域化特征日益突显。一方面,当地政府成为地方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和管理者;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主要面对当地办学,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约束、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显现。因此,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对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还是对提高我国区域经济的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1.地方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人才。地方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基地,担负着经济建设中提供人力资源角色。地方高等教育能够发挥其自身优势,培养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急需的各类人才,从而推动区域经济不断发展。此外,地方高等教育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培训,为社会提供技术更新以及人员的技能提高,以间接形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地方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援助。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基本具备知识密集、学术研究力量强等方面优势,对发展科学技术、创新生产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使区域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重视教育机构的科学孵化器作用,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援助。

(3)地方高等教育可以改善区域经济软环境。地方高等教育可以促进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摒弃落后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带来清新的科学文明和现代思维理念,从而创新制度,形成高尚的社会风气,营造良好的经济软环境为区域发展创造先决条件。

2.区域经济是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

(1)区域经济影响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愈来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与地方政府支持程度有很大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快与慢,直接关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好与坏。

(2)区域经济的发展决定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和层次。区域经济的发展能够为地方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十分重要的物质保障。实践证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的快速增长积极带动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作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我国中西部地区,虽然每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到这些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高等教育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事实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区域经济发展能够推动地方高等教育优化学科结构。经济与高等教育联系的纽带是人才,而人才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的规模、层次和种类上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地方高等教育不断调整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优化学科结构。

三、促进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1.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扶持力度要不断加大。一是中央政府对地方高等教育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应给予积极支持;二是地方政府对发展地方高等教育的重要性要有足够认识;三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明确区域在发展地方高等教育方面的权力、义务和责任;四是积极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加大区域经济对地方高等教育的统筹权、决策权,理顺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与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

2.要适度控制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规模。如果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那么地方经济发展中就会出现产品质量低下,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人才供给不足的弊端。如果地方高等教育发展超前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人才培养过剩的情况。继而不能使地方经济更好的发展。至此,地方高校应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从过去盲目的扩大招生,到今天重视培养学生的质量上来,力求人才培养和办学模式不断创新。

3.注重地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地方高等教育能否为区域经济服务,将高校优势的科技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关键一点就是看地方高等教育结构是否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要使教育作用发挥最大化,就得努力发展地方高等教育,在培养大批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同时,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普及义务教育,不断提升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4.面向区域经济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地方高等教育的专业要依据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去设置,并以社会岗位及重点技术领域的需求而适度调整,特别在专业设置上要有超前意识,根据行业所需和科学发展趋势,适时调整增设新专业。对原有专业,做好理论和实践技能方面内容的更新和补充,做好专业调查,对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少的专业应及时撤销。学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应以优势特色学科为支撑,带动地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进行共同建设。开拓出一条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依托,以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为目标的办学之路。事实证明只有这样,地方高等教育才能在保证自身发展的前提下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5.地方高等教育要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合适人才。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适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特点,重点培养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学生高质量就业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己任。地方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对人才需求方面相统一,根据所在区域的办学定位,搭建人才培养、输送和储备的合理平台。

6.探索产学合作的有效路径。首先地方高校应该积极走出去,做好社会调查,及时了解企业需求,将高校科研优势发挥出来,有针对性的对企业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打开高校与企业的屏障,通过校企科技研发,带动企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其次是校企间应创建产学联合的人才互补模式。当前,在高校中,即懂政策、又善经营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较少;而对企业来说,创新能力强、知识全面的研发型人才较少。因此,打破校企双方在科技人才交流上的壁垒,将有利于双方的协同发展,实现共赢。

(作者单位: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2015年度鞍山市社会科学研究立项课题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潘愁元.新世纪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01,(3)

[2] 王守法.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 徐同文.区域大学的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第9篇

关键词:银行业;区域经济;关系;建议

作为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核心,金融业对经济的支持和调控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在国际金融强有力的冲击之下,以银行业为主体的金融活动需要积极改进服务手段,合理调整信贷机构,加强风险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因此,认识银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银行业的积极作用,合理配置资金,优化产业结构,利用银行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和进步的前提。

一、银行与银行业的具体含义

(一)银行的具体含义。准确来说,作为一种金融机构,经营货币和信用业务是银行的重要业务,它通过发行信用货币、调剂资金供求、管理货币流通、办理货币存贷与结算的方式,充当起信用的中介人,是国民经济的枢纽和现代金融的主体,按照不同的类型,银行可以分为:中央银行、投资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世界银行,这些不同的银行具有不同的职责。(二)银行业的具体含义。在我国,银行业是指中国人民银行、监管机构、自律组织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非金融性机构以及政策性银行。在我国,银行业的产生可以追溯至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而近代的银行,则产生在中世纪的欧洲,并且首次出现在当时的世界中心意大利。

二、银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且国内外的众多经济学论著中很早就开始探讨银行业的地位和作用,其中约瑟夫熊比特在其金融理论中明确指出“:运营良好的银行,可以通过发现最有可能成功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企业,为其提供资金,激励其技术创新;银行具有信用创造的能力,正是这种创造能力,推动了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自此以后,人们开始通过许多理论和实证来研究和证明该理论。而今,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业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发达的金融业可以极大地提升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强有力地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金融产业不仅可以通过扩张电子信息等先进的技术产品需求与服务的方式,带动信息、通信、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延伸产业链的形式,促进与金融业相关的信用评级、会计师事务咨询、融资租赁等金融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另外,银行业也极大地推动了金融投资顾问、保险、担保服务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因此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并且以其发展速度和信贷结构影响着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结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我国经济整体水平提高的关键。

三、利用银行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区域经济中的金融结构,其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作用愈加明显。如果把我国看作一个经济区域,在2009年,我国银行业总的信贷投入已高达9.59万亿元,在整个社会融资中,占80%的比重,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因此,利用银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充分发挥银行业的积极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提高我国经济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一)合理调整银行业的信贷结构。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了经济机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而从金融业的发展速度和信贷结构与经济发展速度和结构之间的关系来看,银行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各个银行应积极配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在信贷投放方面,加大对新材料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力度,支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减少或者停止对破坏环境、亏损严重、重复建设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各个银行应该及时处理支持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之间的关系,积极关注经济与科技发展的需求,特别关注发展生物、医药、信息等新技术产品和企业,以加强风险治理为前提,合理调整银行资金的投资方向,合理优化配置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以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升级。(二)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由于生产分工的地域性、资源空间分布的差异性、现有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以及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等多种因素,各个区域具有资源差异、市场差异、技术差异,最终造成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使得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而特色经济可以作为区域发展的优势,以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所以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区域特色的发展战略,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产业,当地的金融业能够及时地把握当地特色经济的发展方向,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引导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其中,银行业支持和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温州地区。改革开放之初,依靠制度和机制的市场化与内地的差异,温州地区把市场化、开放性作为民营经济的特色,随后在全国形成了独具区域经济特色的温州模式,然后由此促进了温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温州银行根据当地企业以民营经济为主、经营规模小、银行信贷管理难度较大、财务制度不科学等特点,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在坚持信贷经营原则的基础上,适当的选择投资对象,在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的同时,提高业内整体信贷资产的质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商业银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了银行业的巨大作用,极大地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三)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利用银行业优化产业结构,积极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中小企业具有资金严重不足、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信用水平较低等缺陷,在融资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其中,以浙江省为例,该省约有70%左右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而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从西方国家的发展情况来看,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许多西方国家的银行客户也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因此通过银行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根据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地位,我国银监会专门出台了针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的“六项机制”,促使各个银行先后成立中小企业经营中心和经营机构,并且不断推出一系列产品。自2010年以来,工商银行积极落实中小企业信贷工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增加对小企业的贷款余额,使得客户数量持续增长,到2010年5月末,工商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余额已经高达3,680亿元,比年初增加了572亿元,同比增长380亿元,远远高出全行对其他行业的贷款率。而且工商银行设置的专门针对小企业的专营机构数量已多达1,200家,为众多的小企业提供了强大的信贷支持。另外,中国建设银行先后建立了120家以中小企业为经营中心的经营机构,推出信贷工厂等一系列服务,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四、总结

总而言之,银行业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因此重视银行业的作用,充分发挥银行业的优势,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稳定增长。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银行业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充分发挥银行业的独特优势,合理调整信贷结构,根据区域发展的特点,合理配置资金,积极进行改革创新,提高银行业的服务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推动我国经济的繁荣稳定增长。

作者:杨吉宸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丽.浅析银行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商场现代化,2010.28.

[2]李平华,晁倩.商业银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相关分析[J].金融论坛,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