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英语教育发展趋势

时间:2023-09-20 18:19:32

导语:在英语教育发展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英语教育发展趋势

第1篇

关键词:国际化多元化交际能力

跟随这世界发展的脚步,当下中国的发展已渐入国际轨道,而培养与其发展相接轨的人才则成为当前教育的目的--培养面向世界的人才,面向世界的人才就是要了解各国的语言和文化,面向世界的人才,就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然培养面向世界,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英语要过关,英语--一种国际语言,一枚让学生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从娃娃抓起,则是培养面向世界人才的关键,根据儿童智能特点和语言学习规律,抓住幼儿,小学低龄时听说能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孩子在幼儿时就开始学习英语,在一年级时正式开设英语课,大力推广“兴趣,情景,活动”等多元化教学模式则成为小学英语教育发展趋势

一、小学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并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兴趣,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阅读大量教育著作后,我对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有以下几点看法。

1.1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小学生有着爱说爱闹的孩子气,他们无所顾忌、敢想敢说、好动,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我们必须因势利导,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课堂纪律打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抑扬顿挫,风趣幽默的语音语调,必定能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敢于用英语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施展能力的兴趣。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教室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习内驱力自然逐步增强。

1.2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

学习材料和内容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教师在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在使用教材前,教师要想办法使教材中的情景新颖可信,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

1.3教材内容尽量与时代同步,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学方式以交流互动为主

教材只是人类浩如烟海的知识的一种“样本”并不是学习的唯一素材,迎着21世纪的曙光,我们进入了数字化信息时代。受到网络等多种资源的冲击后,教材的局限性就更加凸显出来了,经过筛选的网上语言资源就成了教师经常使用的素材,并被广泛应用于学习英语的课堂中,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听说读写的英文材料,采用自制课件来授课,通过声光电的完美结合,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例如:我们在教"doyouwanttohaveapet?"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运用实物图展示,课件辅助的教学法把方法,引导学上讲出身边的animal,并提出哪些动物可以作为”pet“被他们拥有,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让学生参加其中,使得课堂气氛接近并融入日常生活,而课堂中营造的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则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从的工具到文化:开创外语学习的新境界

真正的外语学习,应该是从工具到文化的互动过程,语言只有在相对应的文化氛围中才能真正被激活,而文化也只有在积极的语言应变和交流中才能充满魅力尊重语言学习的规律,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多元化的,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平台。

2.1使学生积极参与,口脑并用。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外语教学的重点不再是“老师该教什么”而应该是“老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口脑并用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2.2为学生创造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并提出问题。而不是限制学生的思维,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例如,我们在教授“Asktheway”的内容时,应避开传统的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讲解式,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的几个现场情景,然后让学生设想自己便是情景中的迷路者,将如何进行问路、指路,学生分小组自行讨论“如何向他人问路”和“如何给他人指路”接着每组向全班汇报,汇集各组方式后再有老师点评,在学会“Asktheway”的技能后,可以让学生联系本校、本地区的具体地理情况,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非常积极,有的“Asktheclassroom”,有的“Askthebookshop”,还有的“Askthebathroom.”,气氛特别活跃。这样一来,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创造情境为其提供自主的思维空间,帮助他们跳出了被动灌输的境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2.3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

设计和组织多种难易适度的课外活动。

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使学生认识了解自我,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强其应用英语的自信心,也可以经常性地编辑英语学习园地或办英语壁报,解决疑难问题、分析常见错误,开展学习课外材料、如举行英文书写竞赛、朗诵比赛、单词听写竞赛、等智力比赛。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进而共同提高水平。

第2篇

关键词:高职 英语 发展趋势能力

一、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分析

由于社会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之间沟通与交流比以前更为广泛。同时,各个行业之间也逐渐与世界接轨,需要吸纳外国优秀的生产经验与经营理念。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任,并以此作为重要目标,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突出应用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1、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与现有的本科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在于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然而,目前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在教学内容上没有突出专业特色,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各层次的英语教学普遍适用单一的教学内容,高职专业英语教育没有自己的特色,从内容看基本上是大学英语的压缩版。另外,教学目的重考证、轻应用。高职英语三、四级统考一直是衡量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尺度,教师和学生都把这种考试作为英语教学和学习的最终目的,这对英语教学和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的提高确实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似乎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但它毕竟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英语实际水平,不能检验学生真正应用英语的能力,更不能适应社会实践的需求。其次,多数高职院校没有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得高职生口语薄弱,不能适应时展脚步,不能够与国际快速接轨也是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方针

针对我国高职英语教学出现的问题,《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作为教育部第一部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指导性文件,在全国首先颁布实施。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一具有高职教育特色并充分体现了大学外语改革方向的崭新的教学理念,得到教育部有关领导、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高职师生的充分肯定。为全国高职院校制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材、设计教学、设计考试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教育部提出,要以传统教育思想为根源,在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之上发掘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积极借鉴西方理论中严密精细的思维模式,扬长避短,最终使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英语教学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高职英语教学应突出应用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当前,尽管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但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决定了高职英语教学未来发展的根本路线。正确认识我国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让教师、学生、教材结合在一起必将产生最大的教育成果,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真正培养出与世界甚至与国际接轨的优秀高职毕业生。

二、高职英语教学发展趋势

1、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与高职英语教师职业素质双向提高

随着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同时对高职英语教师个体的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密切关注语言学、语用学、二语习得等专业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善于吸收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形成“博”、“专”相统一的知识结构;二是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深刻认识外语教学规律及学习者的心理特征,勇于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和引进新鲜元素;三是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加强教学反思,不断深化教师个体的内涵和素质,努力提升学术修养和科研水平。对高职英语教师群体而言,学校要重视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进行富有成效的合作,培育和打造一支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教学科研型团队。

2、高职英语模块教学适应企业需求

高职英语教学应针对企业需求,确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内容,采取以职业能力为特色的培养模式。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堂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校外实训等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与特色,为了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英语专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衔接,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模块为特色,将英语专业与行业英语相结合,设计了以职业能力为特色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校外实训等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行业接轨的教学模块有商务英语模块、旅游英语模块、涉外翻译模块及幼小英语教育模块等。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实际、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点,不仅满足了高职学生的渴求,更适应了当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3、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效率逐步提高

随着高职改革的深入发展,三年制的高职培养正在演化为两年在校理论学习和一年工厂或公司实习模式。随着学生在校时间的缩短,英语课时将大大压缩。英语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是未来高职英语教学发展的一大趋势。

4、高职生英语口语将大幅提高

高职生英语口语水平普遍较低,影响并制约了高职生毕业取向以及发展。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已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分析,着重提出提高高职生英语口语水平的策略。

让学生扩大词汇量加强听力训练,在口语训练时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习惯,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自己的语言交际能力等,重在提高现今高职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口语能力,适应时展。

结束语:

随着高职英语教学的不断深入,高职学生学习英语主要用来进行涉外交际。因此,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应当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能力,适应企业与时代的发展,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社会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赵静鹏.大学英语的世纪走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

第3篇

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从注重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转向对教师教育与发展的研究,教师发展研究已成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对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关注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素质,更是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和研究方法论的体现,教师的教育与发展决定教育改革的成败。大学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立足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应该将教师专业发展立足于教学活动,制订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教育和发展,从而为推进我国教育事业做好储备力量。

1.制订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大学英语教师的培训和培养,制定专业发展目标,进一步提高专业素质。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助更多的国家资助计划和教育部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使这些教师能够到国外或国内知名学府进行交流访问,体验生活,了解文化,学习当代语言教学法,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定期举办、参加师资培训班的方式,邀请国内外专家给大学英语教师授课、做讲座,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教研能力。

2.促进大学英语教师的协作发展,常用的协作方式有教研室集体备课、课堂观摩和反馈等。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围绕教学质量的提高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创造条件、因地制宜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通过集体备课、说课、教学观摩、教学评议,加强同事之间的经验交流、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建立合作、探究、反思的教师群体文化。

3,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学习、交流与合作。可以在网上建立共享的资料库和外语教师论坛,通过网络开展大学英语教研是一种全新的教研模式,它是在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在相互关联的各个网络教研功能平台的开发支撑下,从全新的视角探索教研的方向,整合全国各地的大学英语教师资源,扩大教研的职能和范围,促使教研更加科学。它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与交流,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培养大学英语教师终身学习是保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了新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支撑”,因此教师有待学习和发展课堂教学所需的交际能力及交际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新的教学目标和新的教学模式对广大英语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改革的方案要通过教师这一教学主体实施,而习惯了固定模式任务型教学法的教师遇到了角色转型和方法创新的挑战,即要从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特别是要帮助学生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改革的践行者,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更新观念,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因为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大学英语教师的压力和挑战不言而喻,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因为教师的教育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动态的发展过程。

为适应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变革,特别是在ESP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更需要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教师要具有自我发展意识和动力,自觉承担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的主要责任,不断鞭策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的专业结构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关系,拟订和设计自我发展的方向,在客观上能够充分使用各种外界资源充实自我。通过培养自我发展意识与忧患意识促进教师发展。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创新思维积极进取,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参与者,大学英语教师在推动教学改革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只有尽快更新和补充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提高科研能力,才能达到专业发展和大英改革的要求。

第4篇

[关键词]英语 教学法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022-01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在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上的来往频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英语高质量人才的培养是当下大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的英语教学水平还远没有赶上世界的发展需求,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制订出适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利用大学里的有效资源,提高大学生英语素养。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一)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单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非母语的语言类科目时,兴趣是决定学生水平的因素之一。但现在的很多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陈旧单调,学生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不能调动积极性,缺少动力。现存的教学方式主要围绕教师展开,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主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少与老师或者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教学模式是单方向的,学生无法展示自己,导致学生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没有积极性,完全依靠老师讲解,主动学习的能力变差。

(二)应试英语教学模式普遍存在

应试教育体制的存在让学习不同程度地变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是对英语学习的硬性指标,很多学生只是为了这些考试而学习英语,而不是为了学习英语而学习。等级考试只是用来对学生学习状况检验的一种方式,是教学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过分看待它的重要性会造成一些非正常现象。比如学生间进行分数攀比,却不看重口语等更重要的能力的培养;准备考研的学生很早就进行备考做题战术,虽然对考研来说有些效益,但从长远考虑,学生没有获得工作中需要的英语能力。

(三)大学英语教师工作量大

大学英语教师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备课和修改作业的负担很重,再加上教师自己的个人事情,教学时间急促,没有多余时间进行教学任务的反思。因此,英语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是英语教学的一个关键点,充分高质量的教师资源是英语教学的有力保证,但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足够的符合条件的师资力量。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法

(一)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以教师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学生仅仅靠被动的吸收知识效果是非常不好的,扼杀了其学习主动性,无法提高其综合英语水平。教师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体。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师可以运用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比如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途径,而且对学生口语等的学习也是帮助很大。

(二)运用交流学习法

英语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学习它的最终目标是在工作生活中运用它,处理一些涉及语言类的事务。交流法学习是学习英语的交际能力,具备一定的语言可接接受性。目前我们的英语现状是很多高分低能和哑巴英语。因此,在课堂上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师生间要进行语言上的交流,这对英语的实际应用非常好,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最合适的语言学习环境,而且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学生也会对错误的印象更深,随着错误不断被纠正,成绩也越来越高,学生会有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就带动起来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自主学习教学法

大学之所以与中学不同,最大的一点就是学生在大学主要靠自主学习,进行独立的思考。自主学习是对学习的安排进行自我管理,不再一味被动接受。学习不是单向的,不能只靠老师一方面来进行,老师只负责教学,学习的主体还是学生。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这样的学习氛围,帮助学习主体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和模式。在和谐、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下,学习主体与学习引导人员会形成良好的学习关系,大学生会学会自我安排学习计划,掌控好英语学习。

三、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课程的不断改革,我国的大学英语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很大进步。但这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指标,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已经出现了一些弊端,比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各高校新生的英语能力有很大差别;地方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等。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教学方法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坚持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构建崭新的教学体制,加强课程的建设和现代化教学实施的运用,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资源,使大学英语的教学朝着现代化、科学化、自主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做好准备工作。

四、结束语

目前时代的特色是全球化、多元化,英语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开创适应该时代的教学方法,转变旧思念,淘汰落后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进而推动大学英语的教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维果茨基在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理论,又称“潜在发展区”。它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有成人或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好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能起到很好的主导和促进作用,但是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现有的发展水平”,这是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和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下来的;另一种是学生通过努力和学习能达到的水平,即“潜在的发展水平”,这是学生的一种未来的状态,就是说儿童还不能自己独立完成一些任务,而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维果茨基提出来的“最近发展区”。

教育的目的就是发展儿童的明天,发展儿童的未来,教师要是能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教学的话,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教师如果只是仅仅集中在最近发展区教学,也会阻碍学生的发展,所以到底什么才是最适合儿童的发展期呢?根据这种矛盾,维果茨基又提出了“教学最佳期”这一概念。就是说,教师要在最佳的时间教授学生知识,而“教学最佳期”是由“最近发展区”决定的。

最近发展区有两个主要的特征:第一,学生所承担的任务要稍稍高于他本身的能力范围,这个任务应该可以拓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但却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第二,需要有一个成年人或者合作伙伴来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进一步发展,这也就是教师存在的必要性。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1.重视“脚手架”的搭建

支架式教学是在维果茨基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实,“脚手架”本身是一个建筑专业的名词,但是被支架式教学的研究者们提出并借用到教育学理论中。不言而喻,我们可以想象到在建筑工地所见到的脚手架,那么在这里,我们借用脚手架指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的逐级帮助、指导与支持。麦肯齐认为“脚手架”具有功能:(1)为学习者提供明确的方向,所有学习者的意识或能力能够通过自信学习得以提高。(2)为学习者指明有价值信息的来源,避免迷惑性、误导性和不可靠信息的干扰,使学习者能够集中时间和精力进行推理、分析、研究和同化。(3)使学习者专注于任务,也就是说,支架可以为学习者指明道路,使学习者不会误入歧途。(4)可以减少不确定性以及学习者的诧异和失望,从而将容易让学习者分心的挫折减少到最低。(5)可以使目标一清二楚,使知识对学习者更有意义和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6)有助于学生对期望进行评估,对自己要学的内容预先有一个完整的了解。(7)可以提高学习效率。(8)可以从兴趣、激励等方面创造动力。由此可见,支架式教学对英语的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重视分层教学

在维果茨基看来,如果仅仅根据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来教学,是比较传统和保守的,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和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在把握教学最佳时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要求,可以根据学生实际的英语发展水平及其接受知识的潜能,把学生按照等级进行分层教学。分层教学有助于教师对班级的管理,也有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3.重视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英语教学,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现在的英语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模式已经过去了,现在的英语课堂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交互式英语教学要求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传统的只是教师的说教转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策略,也有助于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

总之,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英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要掌握好学生的最佳教学期,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把英语当成一种乐趣。

参考文献:

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中的新兴学科——网络教育应用也随之产生。文章对网络教育应用的概念、形式及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以推动网络教育应用更好地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网络教育引起教育界的巨大变革。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迅速增长的学习需求与匮乏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单靠传统的教育机构是不可能满足如此巨大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家庭、社会、教育部门以及非教育部门都要能提供学习机会,并参与教育活动,也就是要构建一个学习化的社会,使人们能够在任何时刻都能自由地进行学习。但是,传统的教育受时间、空间和人力、物力的限制,难以达到学习化社会的要求。而网络教育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深入探讨网络教育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形式及网络教育应用的现状,从而指出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推动网络教育应用更好地发展。

一、网络教育应用的概念

1.网络教育应用学科的形成

随着网络教育实践的逐步深入,人们对网络教育的现象和规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1996年6月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的“教育多媒体/超媒体及教育电子通信”国际会议上,396篇大会论文中,有关网络教育应用的文章就有40多篇。此后,历次计算机教育应用领域的国际会议无不以“网络教育”作为会议的主题,各种国际性期刊也相继设专刊进行讨论。关于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这些不同层次的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基于网络的教学与学习进行了讨论,探索了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设计、开发了一些基于网络的学习系统和教学系统。1997年2月,美国教育技术出版社出版了由德克萨斯大学教育技术学专家Khan主编的《基于网络的教学》(Web-Based Instruction)一书,该书分5个专题汇编了59篇关于网络教育研究的理论文章,这标志着网络教育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在国内,教育部“九五”重大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确定了《网络教育应用》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这标志着网络教育应用课程在中国的正式形成[1]。

2.网络教育应用概念

网络教育应用是研究网络教育的现象和规律,以期对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过程提供全面指导的一门学科[2]。它是网络技术、教学论、学习论相互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涉及到计算机科学、通信技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诸多的学科领域,体现出了明显的跨学科性,它从属于教育技术学。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网络教育环境下的教师、学习者、网络教学与学习过程、网络教育资源和网络教育支撑系统设计与开发、网络教育的教学模式和网络教育的评价等。因此,从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内容来看,网络教育应用是为了促进学习而对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3]。

二、网络教育应用的形式

在国内,网络教育应用的形式主要有校园网、地区/区域教育网、国家教育网三种形式。

1.校园网

校园网是指在校园范围内,将计算机以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连接起来,同时具有进行教学、管理和信息服务等功能的计算机系统的集合。它主要以学校各部门的应用硬件(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等)系统为基础,将各个分离的硬件系统连接成一个有机的信息交流硬件平台。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与管理信息的支持下,通过学校管理信息平台、校园通信平台、网络教学平台、教育资源平台,实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和管理。

2.地区/区域教育网

地区/区域教育网是通过宽带骨干网连接教育部门内部网和校园网的城市/地区内数据传输网络,它以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各种信息设施为支持,以教育软件和资源为基础,以实现现代化教育和管理为目的,为区域教育提供全方位应用服务的信息化环境。城域教育网的建设是对区域教育的全新规划,对于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3.国家教育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接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从而为广大教师、学生以及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环境,从根本上改变并促进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科学计算和科研合作,成为这些国家教育和科研工作的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促进了这些国家教育和科研事业的迅速发展。

三、网络教育应用的现状分析

我国的网络教育始于1994年教育部实施的“中国教育科研网示范工程”,目前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1998年9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作为现代远程教育首批试点高校,开始了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网络远程教育。随后,1999年清华大学等31所高校建立网络学院。2000年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计划在2年内重点规划建设300门基础性的网络课程,并以网络课程建设带动课件库的建设,以课件库的建设推动网络课程的建设。到目前为止,经教育部批准,全国已经有67所高校开办网络教育试点,网络教育在线学生数正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在基础教育领域,全国已有近3000所中小学组建了校园网,上万所学校组建了网络化电子教室。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教育部在《关于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3],要在10年的时间里全面、逐步普及信息技术必修课;要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联网,使每一名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

四、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趋势

1.开发数字化的网络学习环境

信息时代的学习与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信息技术以数字化为支柱,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后,使得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方式都向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形成数字化的网络学习环境、数字化的学习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开展信息教育、培养学习者的数字化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创建数字化的网络学习环境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网络教育应用的必然趋势。

2.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不能再一味套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教学模式,所以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也是网络教育应用的一大发展趋势。比如研究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协作学习教学模式、问题对话型教学模式、探究型教学模式等。未来学校的院墙将逐渐模糊,特别是中小学网络教育的发展模式将不仅体现在课堂中,会更多地体现在课堂之外,学生会在校外、在家中上网,在复习功课和写作业时,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

3.研究网络教育应用中对知识的管理

在目前的网络教育应用过程中仅仅将学习材料和教学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使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恰恰是许多教师重新整合材料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而在目前的网络教学平台构架中并没有涉及到这些知识的发掘、共享与应用,没有考虑教学知识交流环境的构建。所以,对知识的管理方法研究也是加快网络教育应用发展的有效途径。

4.研究基于网络的教学评价系统

目前的教育评价多采用总结性评价,仅以学期结束时的一次考试或相关的调查问卷作为评价的依据。这种方式所存在的片面性已为大众所认同,针对性的改革措施也逐渐提出并实施。但采用长期的形成性的评价手段来进行评价,需要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持续的跟踪观察来收集、统计相关信息,这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难以实现。而网络以其强大的交互性、时空的开放性、数据收集管理的方便性、个性化的信息交流以及快捷的数据统计、分析功能使设计开发长期的形成性网络教学评价系统成为可能,这也是教学评价系统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从而促进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最终实现教学最优化。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网络教育应用在我国已经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它也存在着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弄清楚网络教育应用的现状,找出它所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它以后的发展趋势,这对于进一步提高网络教育应用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我国网络教育应用现状及对策探析[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2] 武法提.网络教育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中国教育信息化技术规范,http://celtsc.edu.cn/.

第7篇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强势模因;网络流行英语;复制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4)02-0160-5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4.01.041

1 . 模因和模因论

模因(Meme)是以模仿为基础的文化信息传递单位,主要通过模仿来复制、传播和发展信息。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Richard Dawkins在其1976年出版的著作《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首次提出模因meme这个术语。meme源自希腊语mimeme,意思是“被模仿的东西”,并随后在模仿“gene”(基因)一词的基础上被仿制出来。研究之初国内学者曾对“meme”一词有很多译名,例如:幂姆、米姆、敏因、縻母、拟子、谜米、密母、觅母、模因。模因论(Memetics)是研究模因的理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其定义为当一个人模仿另一个人的一些信息,或者重复自己的习惯、技能等行为都是大脑中的模仿病毒在起作用,这个理论被称为模因论。总的说来,模因定义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开始的时候因为被看作是文化遗传单位或者模仿单位,模因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有想法思想、发明创新、曲调旋律、流行用语、时尚服饰、制造器具、搭建房屋等模式。到了后来,模因被定义为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模因论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在实际生活中,模因的表现形式有词语、图像、音乐、服饰、格调,甚至手势或面部表情。模因具有选择性,因为模因的传播能力是不同的,某些信息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被人们所认识和记住,从而被传递给其他人,成为模因;而另一些则从来得不到传播,这些就成不了模因。模因是通过模仿和复制传播的。模仿是模因的核心,但是模仿并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有创造性的模仿。模因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传播,而复制是模仿的前提。

根据模因的传播方式,可以把模因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型是指大脑里信息内容作自我复制和传播,即以相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的复制、传播。表现型模因指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加以复制和传播,即以相同的形式、不同内容的扩展和传播。

2 . 网络流行英语

从广义上讲,网络英语是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英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走进了千家万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实时交流,尤其是目前随着国际化进程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很多情况下要求语言的交流也要迅速简洁,网络交流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由于以英语作母语或第二语言的国家遍及全球各洲,而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区别,这就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表达形式和用语。随着不断使用和流传,这些语汇中不少会被逐渐吸收进经典的英语辞典中,成为第一语言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网络创造了自己的英语语言,产生特有的新语体,即网络英语,有时候也被人们称作计算机英语,本文我们主要讨论的是目前流行的网络英语,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随着计算机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新概念、新理念也应运而生,当人们在生活、学习或工作中发现新事物或新情况,遇到新问题,认识新规律,总结了新经验,出现新思潮的时候,就需要大量新字或新词来表达,这是因为原来的、一直使用的表达方法已经不适合新形势的需要了。在网络英语刚开始使用的时候,人们借用了许多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词汇,并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即在网络世界中所特有的含义。

例如:menu一词原义是“菜谱”,而在计算机英语中是指“菜单”的意思;driver原义是“司机”的意思,在计算机英语中为“驱动程序”的意思;word原义是字词的意思,在计算机英语中为“微软公司生产的文字处理软件”;mouse原义是“老鼠”的意思,在计算机英语中为“鼠标”的意思;cool原义是“凉爽”的意思,在网络英语中为“酷(帅气,时髦,令人羡慕)”的意思;bump原义是“撞倒,颠簸着前进”的意思,在网络英语中为“同意、支持、灌水”的意思……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快、高速发展,原有词汇已经不能满足网络发展的需求,这时候人们根据英语语言构成的特点又创造或从外来语引进了很多新字或新词。

例如:e-mail(电子信箱);e-business(电子商务);newbie(菜鸟:用来比喻网络新手);knowbie(a knowledgeable and experienced Internet user:大虾);Google开发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搜索引擎,提供了最便捷的网上信息查询方法,现在Google已经是网络搜索引擎的代名词,而且它现在已经被当作动词来用,表示通过Google进行搜索;online shopping(在线购物);online transaction(在线交易);data bank(资料库,数据库);cyber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舵手,其应用与计算机英语中可理解为“电脑、网络”或音译为“赛博”……

以上两种情况中无论是原有词汇还是新创造或引进的词汇,它们在计算机英语中所代表的词义完全是崭新的,因此在这里我们把以上出现的两种新字或新词汇统称为“网络新词汇”。

(2)网络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人们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为了加快输入的速度,节约交谈的时间,人们开始在网络交流中大量使用英语缩略语(也包括一些缩略符号),并且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英语缩略语应用在网络交流中。这一类缩略语称之为“网络缩略英语”。

例如:FT=Faint(晕倒);dl=download(下载);ul=upload(上传);Me 2=Me too.(我也是);ASAP=as soon as possible(尽可能快);OMG=Oh my god.(我的天);CU=See you.(再见);brb=be right back(马上回来);BTW =by the way(顺便);IDK=I don’t know.(我不知道);PK=player killing(对决);w/o=without;j/k=just kidding(只是开玩笑);A/S/L=Can you tell me your age, sex and location?(请问你的年龄、性别和地址?)……

(3)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学习和使用英语,而且很多人的英语已经有一定水平,但是还达不到对其非常熟练掌握的程度,这些使用者在网络英语使用过程中受母语和中国文化的干扰和影响,硬套英语规则和习惯,在网络英语交际中出现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当然,有时候传播者为了表现或折射某种特殊的用意和社会现象,故意出现类似情况);有时候使用者在网络英语使用过程中无意或有意(更多的时候是故意的)使用夹杂汉字的英语词句;而有时候使用者将中文的一个字(或词)的汉语拼音的一部分(或全部)与一个英文单词的一部分(或全部)合并到一起,组成一个新的单词;以上这三种情况我们统称为“网络中式英语”(Internet Chinglish)。

例如: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给你点颜色瞧瞧;you try try see!=你试试看;We two who and who?=咱俩谁跟谁啊;How are you? How old are you?=怎么是你,怎么老是你?;As far as you go to die=有多远死多远;Love who who=爱谁谁;Hold住=坚持得住,挺得住;who怕who=谁怕谁;I服了U=我服了你;+u=加油;Gelivable=给力(前半部分是给力的汉语拼音“geili”的谐音,后半部分是英语形容词“able”后缀,该词一出现,便蹿红网络);Ungelivable=不给力;幸福ing=幸福中,3Q=Thank you……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与影响力越来越突出,有些我们认为是“错误之极”的“网络中式英语”已经被母语为英语的人们所认可并使用,甚至有些词句已经被英文字典所收入从而成为了标准的英文词组,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

3 . 用模因论解释网络流行英语形成的原因

3 . 1 模因论与网络英语

在模因论中,模因被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因此文化的传递类似于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的基因的遗传复制,所不同的是基因通过遗传繁殖,模因通过模仿传播。任何一个信息,任何一个事物只要能够通过“模仿”而被“复制”,它就可以成为模因了。因此我们可以说网络英语就是一个模因,网络英语模因就是在网络交际及信息交流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网民从网络社区学来的单词、语句以及它们所表达的方式在交际中传播给其他网民。当这些信息在不断地传播的时候,网络英语模因也就形成了。网络英语的传播者传播模因的过程叫复制,网络英语通过模仿而传播,也就是说,网络英语模因靠复制而生存。

既然模因传播方式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那么网络英语的传播也可以分为基因型传播和表现型传播。我们将那些内容相同、形式各异(既包括相同信息异形传播又包括相同信息直接传播)网络英语的传播称之为基因型传播,像前面提到的“网络缩略英语”就属于这种。而那些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既包括同音异义传播又包括同构异义传播)网络英语的传播称之为表现型传播,像前面提到的大部分“网络英语新词汇”和“网络中式英语”就属于这种。

3 . 2 网络流行英语即强势模因

选择和优胜劣汰始终存在于模因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模因复制的过程就意味着选择的过程,充满了巨大的变数。这种选择是由人的意志和行为决定的。正如Blackmore认为:在模因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在数量极大的潜在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模因数量并不是很多,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模因能够成功地从一个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另一个人的头脑,从人的头脑被拷贝到印刷品,或是从人的声音被拷贝到光盘上。如果某个模因在一个稳定的时间内具有稳定的载体,那么该模因就成功得到复制,我们将这些复制能力强,传播范围广,存活时间长的复制因子称之为强势模因。而那些生命力弱,很快被人们遗忘的模因我们称之为弱势模因或死模因。作为模因的一种形式,网络流行英语也有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那些广泛流传,容易被人们记住的网络流行英语我们称之为强势模因,而那些使用短暂、很快被淘汰的网络英语我们称其为弱势模因。因此,模因是网络流行英语得以存在并广泛流传的根本。

3 . 3 网络流行英语强势模因的传播过程

作为一种信息单位的模因,其复制过程是通过模仿而得到实现,从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Heylighen将模因的复制划分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周而复始的运行阶段。同化阶段是模因感染新宿主、进入其记忆并重组于现存认知因子,从而被新的宿主注意、理解、认同、采纳的过程。记忆阶段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在此阶段只有少数模因能够被保存下来。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个体的可能性越大。表达阶段是指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从记忆储存表达出来,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这一过程。传输阶段着重体现模因借助各种载体扩大传播范围,是对表达阶段的扩展。以上四个阶段,反复循环,形成一个复制环路,在每个阶段都有一些模因在选择的过程中被淘汰,当然也会有少数的模因在选择的过程中经过模仿而变异,形成一种新的模因,在此我们称之为变体模因。这种变体模因有时候增强了原来的模因的影响力,从而使其流传更广,更普遍。这种新的变体模因也是模因,因此它想要继续存在下去也要遵循以上四个阶段。

因此,全部通过这四个传播阶段的网络流行英语就是成功的模因,即强势模因;未能通过其中某一阶段的网络英语就是失败的模因,即弱势模因。下面我们以“ungelivable”为例来看看作为强势模因的网络流行英语是如何经过以上循环往复的四个阶段。

其实“ungelivable”本身就是“给力”模因的变体。英文单词其中的一种构词方式为“前缀+词根+后缀”。“ungelivable”首先模仿了“给力”的拼音“geili”并将其变形“geli”,作为词根;其次在词根的后方加上形容词后缀“-able”,表示有能力做某事的意思;再在词根的前方加上否定前缀“un-”,表示“不”的意思,从而完成整个词的创造性模仿,并结合汉语和英语的意思表示为“不给力,或者不精彩”的意思。该单词2010年11月7日出现在一条微博,一经发现,在短短几小时内被转发上万次,网友们不仅在第一时间弄懂它的发音以及意思,而且还认为要是不转的话就太“ungelivable”了。该词被网友戏称可能是有史以来传播速度最快的英文单词。随着“ungelivable”的广泛流传,网友们还根据其造词特点创造了类似的网络中式英语,如“undingable”(顶不住了,坚持不住了),“vegeteal”(偷菜游戏),“niubility”(牛逼:表达独一无二,卓尔不群的地位)等。在“ungelivable”广泛传播的过程中“ungelivable”为模因,网友为新宿主,载体为网络。网友发现并弄懂“ungelivable”的发音和意思的过程为同化阶段和记忆阶段,网友通过网络不断转发“ungelivable”并使其广泛流传的过程为表达阶段和传输阶段,而“undingable”“vegeteal”“niubility”就是其变体模因。

网络流行英语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与其模因自身特点以及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宿主和载体有密切关系。网络流行英语模因本身具有独特新颖、简洁形象、生动有趣、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等特点,这是网络英语形成和流行的基础。网络流行英语模因复制的宿主为网民,而网民的主体为掌握一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中青年人群,这类人群同样也是整个社会主力军,其社会影响力、创新意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以及传播信息的能力非常强,从而为网络英语的形成和流行提供了一个重要条件。网络流行英语模因传输的载体为虚拟网络,网络的迅猛发展是网络英语形成和流行的客观条件。首先,网络作为一种新的媒体平台,大有超过传统媒体的趋势,数量巨大的网民为网络流行英语的传播奠定了人数的基础,使其能被广泛传播,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其次,网络这个没有差异、自由开放的虚拟世界,为网民提供了充分发挥无限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空间。

4 . 从模因论看网络流行英语的发展前景

Richard Dawkins列出了模因的三个特征: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复制保真度指模因复制得越忠实,保真度就越高。多产性指模因复制的速度越快,散布得就越广泛。长久性指模因复制模式存在得越长久,复制的数量就越大。因此根据模因的这三大特点,当今流行的网络英语将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对于那些在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网络流行英语模因,尤其是那些比地道的英语更有影响力的网络流行英语,将会走出网络,融入社会,被规范后逐渐成为规范语言的一部分。这一部分网络词汇主要包括一些基础词汇和一些被大家公认的词汇,也包括极少数的句子。这些词汇因其具有很强的长久性,越来越多地被非网民所使用,直至最后被绝大多数人认可并收录到英语字典中。

(2)对于那些在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方面优势不是特别明显的网络流行英语将只能停留于网络,成为网络独有的语言。

(3)对于那些在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方面不占有优势,暂时流行的网络英语将会很快被淘汰,成为语言发展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的小插曲。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一门新兴科技,同时又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猛的一门科技,由于其不断地更新换代和淘汰落后产品,一些基础词汇将随着产品的消亡而消亡。另外,也有一些交际网络英语中的词汇因其产生之初,就不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还有一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使用范围过于狭窄,只用于某一论坛,那么,这些词汇也将随着这些论坛的消失而消失。

5 . 结论

模因概念的逻辑外延很广泛,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各种模因现象,借助模因概念,可以对其有效地诠释。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而模因的核心则是模仿,综观人类文明史,随处可见模仿的痕迹。在各学科领域的研究发展中,模因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具体到网络流行英语这个新生事物,模因论深刻地阐明了其成因和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曹进、刘芳.从模因论看网络语言词汇特点[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3):46-49.

黄慧君.论网络流行语中的模因[J].中国校外教育,2009(8):395-396.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4):202.

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54-63.

牟之渝.网络中式英语的特征及其成因[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5):115-120.

孙丽霞.网络英语构词特点漫谈[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7(3):89-91.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一、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的构成与特点

内驱力(drire)一词源于动力学领域,一直为心理学家们所广泛使用,并常常与动机相提并论。心理学词典对内驱力的解释是:“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唤起的并能指向某种目标的有机体的内部状态”。简言之,内驱力就是驱使有机体去从事某项活动的内在动力。内驱力从发生学角度分析,可分为原发性内驱力和继发性内驱力。由生理需要而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动力,称为原发性内驱力或基本的内驱力,如饥饿、口渴、逃避痛苦等内驱力。由责任感、成就感等后天形成的社会性需要所产生的内驱力,称为继发性内驱力或社会性内驱力。因此,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部动力属于社会性内驱力。从形态学角度分析,内驱力由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三方面组成。 其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求知的欲望,由于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知识的实际获得)是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动机,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认知内驱力既与学习的目的性有关,也与认知兴趣有关,当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与意义,就有可能以它来推动自己的学习。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个体的因自己的学习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保持长辈(如家长、教师等)或同伴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学习和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外在动机。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认知的内驱力最为重要,也最稳固,它把获得知识、追求成功本身作为一种目的。

三种不同内驱力成分所占的比例依个体的年龄、性别、文化、社会阶级、人格结构等因素的不同而各异。因此,必须了解和掌握,在某个特定的时期,教师发展以哪一种动机为主,哪一种动机为辅,是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制定发展策略的依据。在青年教师身上,附属内驱力是主要的学习动机,尤其是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教师更为突出。在老教师身上,附属内驱力在强度方面有所减弱,来自同伴的赞许或认可不再是强有力的动机因素,但是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逐渐增强。而认知内驱力随着教师年龄的增长,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知识增加而日益发展。当然这三种内驱力,在教师自主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是综合地表现出来的,即便青年教师把自我提高内驱力作为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也不排斥他同时具有认知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研究表明“人们在一种或多种内驱力的基础上行动,往往可在事业上非常成功”。因此,只有在教师的“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都充分开发的基础上,教师的自主发展才能实现。

二、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的内驱力的策略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教学的各个领域,从教学设计、教学监控、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和评估。信息技术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多媒体教学模式转变,教师需要更高的信息素养来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成败,也成为教师自主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利用信息技术激发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的策略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培养信息素养意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构建信息技术交流平台。

(一)培养信息素养意识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认知内驱力

“信息素养”这个名词是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将信息素养解释为:人们知道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我们今天所说的信息素养是基于从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源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组织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已经不仅仅是在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播放教学课件,而是涉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信息的获得与管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与评价、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评估,信息资源的获取、分析、加工、评价、创新、传播等方面,不但教师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而且要充分的创设环境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式的个性化自主学习。

对于教师来说,这些变革在其职业生涯中是一场触及思想深处的变革,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行为等隐性、显性的东西都要发生质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困惑、疑问、迷惘乃至痛苦等心态在所难免。教师面对这些压力与困惑的时候,将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愿望和学习的需要,激发教师发展的认知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从好奇和好胜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一般说来,好奇常常会导致探究、操作、应付和追求环境刺激等行为,所以好奇会产生求知欲望。不断引导教师体验信息技术带来的变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应用信息技术,及时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提高教学水平,增强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逐渐激发认知内驱力。

(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自我提高内驱力

1.提高基本信息能力,增强自信心

目前,大多数大学英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多媒体的利用主要是办公软件的应用、利用网络搜索浏览搜索信息等基础功能,有的教师甚至还不会利用网络资源获得信息,因此提高基本信息能力至关重要。目前,大多数学校有校本培训,为教师提供多媒体技术的继续教育,但是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需要。教师要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消除新技术在教学工作中带来的负面影响,熟悉多媒体相关的知识。

2.提高教学信息能力,获得成就感

教学信息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与评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但会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会使教师获得成就感。教师的成就感首先来自成功的课堂设计对自我教学能力的肯定;和谐有效生动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增长知识发挥潜力,得到学生的肯定与认可;科学准确的教学评估与评价能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提高,自身的水平得到提高。因此,教学信息能力的提高能够使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成就感和尊重,逐渐对教学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有利于激发进一步成功的愿望。

3.提高研究与发展信息能力,获得学术与职业生涯的成就

大学英语教师教学信息能力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关键因素,实现教、学、研一体化发展,获得社会认可与成功是教师发展的主要目标。大学英语教师的研究与发展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与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成果获得研究信息与资源,提高研究效率与方法,研究成果是促进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策略。

(三)构建信息技术平台激发教师自主发展的附属内驱力

信息技术平台对于激发大学英语教师自主发展的附属内驱力具有重要作用。附属内驱力存在的依据就是教师之间存在着依附性,希望得到同伴的认可与赞同,并且把好的状态保持下去。根据上海市宝山区的研究经验,信息技术平台的构建将会使教师之间有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自2003年以来,宝山区提出了“三度空间”的概念,即教师个人空间、学校个性空间和区域共享空间的“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袋”。教师个人空间,提供给教师个人编辑专业发展的档案,是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层平台。学校个性空间,提供给本校教师的学校内共享与互动的交流空间,是学校为支持教师成长提供的第二层平台。区域共享空间,提供给本区所有教师的学校间共享和互动交流空间,是区域、学校为支持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三层支持平台。在学校、区域两个层面的交流平台将会有效地促进教师第一层面的档案建设工作,从而有效地支持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永新.论教师参与课改的内驱力激发,教师教育研究[J]2006.6.

[2]王亦群.运用心理效应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现代教学[J]2005.6.

第9篇

一、新媒体冲击下的综合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新媒体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蓬勃兴起的热点媒介,主要是指“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1]。伴随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媒介的逐渐普及和网络服务的迅猛发展,我国已进入新媒体时代。而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则成为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之一。以笔者所授的两个英语专业班为例,每名学生都有一部智能手机,超过半数的学生配有笔记本电脑,还有少数学生拥有平板电脑,而他们日常的信息资料搜索、交友互动、娱乐消遣等基本都是通过电脑及手机网络进行。因此他们的学习习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阅读的影响。与传统的纸媒相比,新媒体阅读具有互动性、移动性及泛娱乐性等特点,而热衷于新媒体阅读的大学生也多采用“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终极追求的阅读形式”,其“阅读内容限于考试或工作需要,功利性较强”[2]。

相比而论,综合英语课程作为面向大学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所谓承前,就是要整合优化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学习的英语知识,继承其知识精粹,矫正其学习盲点;所谓启后,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专业语音、语法、词汇训练及人文社科知识的熏陶,使学生达到由高考应试英语到大学专业英语的质的转变,从而为高年级英语专业方向课的开展打下牢固的基础。这一重要的作用也就决定了综英课的“精读、慢读、苦读”的特殊性质,即综英课要求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对文化背景、篇章结构、写作手法、重要语法点、句型和词汇都有清晰的认识,并能将其熟练运用于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实践中。而对语言精准的把握,必须是学生宁静状态下的苦读及反复研习的过程中才能得以实现。如此耗时、耗力、见效慢的课程与新媒体阅读时代的“泛读、快读、悦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综英教学越发变得“不合时宜”。对于综英课,不少学生存在抵触和畏难情绪,不愿学又学不好。而综英教师又苦于无法摆脱综英教学的特殊性质与新媒体时代学习方式之间的冲突,在教学上常感“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局面则让综合英语教学实践困难重重。

二、综合英语教学实践的困境

正如张甫涛所言,“电子媒介的兴起,稀释了成熟于印刷媒介时代的读写深度和浓度,图像、影像挤走了文字,占据大众的注意力中心之后,视觉弱化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搁浅了我们对世界、人生的深度思考。”[3]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湎于图文并茂、视觉冲浪的网络、手机阅读,难以长时间集中精力阅读长篇文本,也不习惯深刻思考问题。而综英课旨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其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恰恰要求他们专注于经典篇章,在对语言知识点细致把握的同时,对其中涉及的有关社会、文化、环境等人文话题作出自己深入的思考和严肃的判断。但这也正是新媒体阅读所欠缺的。因此,如何在新媒体时代继续成功有效开展综英教学,成为综英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备课难、上课难和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难。

(一)备课难

综英课传统的教学资源主要来自课本、教师用书、权威词典及网络资料。综英教师也多立足于课文,将教师用书中列出的重要语法点、句型、词汇与权威词典中相对应的解析结合起来,贯穿于综英教学的语言知识学习中。同时辅之以在网络上查到的有关作者和文章赏析的内容,适时地穿插于语言点介绍中。这样的备课方法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间应该是比较适用的,这客观上是由当时的教育科技文化条件决定的。那时的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多半以课本为主要学习材料,平时的辅助学习工具也只是一本牛津高阶或朗文词典。如果想阅读权威的英文资料,就必须在报亭买份英语学习报刊或者泡在阅览室的书海中苦苦阅读。有时需要上网查资料也得去网吧,因为他们还不具备随时随地上网的物质条件。因此,相比较而言,教师所能掌握的教学资源在质和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学生,学生如果想学到系统的知识,就必须紧依课本、紧随教师。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教师所具备的教学资源优势正在悄然消失。如今的90后大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极强,入学不久很多人都配备了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网络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而英语学习网站也方兴未艾,沪江、可可、普特等网站汇集大量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为学生奉上视听说盛宴的同时,也通过论坛等渠道为他们提供了与其他英语学习者互动交流的平台。此外,各种英语学习软件如有道词典、灵格斯翻译家也将众多权威词典收录其中,让学生所能掌握的学习资源陡然剧增。同时,教师所能应用的教学资源却相形见绌。首先,囿于综英课的特殊性质,教师必须以教材为纲,而现有的综英教材多为20世纪90年代或刚刚进入新千年后所编,相当一部分语言材料的时效性不强,与随时更新的网络资源无法同步,教师用这样的教材备课,想要备出时代感很强、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难度较大。其次,过去多为教师所专有的教材配套参考书、权威词典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且不说那形形的参考答案书,就是原版的教师用书学生都可通过图书网站轻松获得。而教师过去所依赖的各种权威词典也早已在网络词典的冲击下优势大减。因此,教师稍不留意,就会有照本宣科之嫌。如此想要备出新鲜感十足、个性化极强的语言材料难度也较大。

(二)上课难

综英课所特有的承前启后作用,决定了它集语言知识训练和专业素质培养于一身的双重性质。一方面综英课对学生中小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及时查遗补缺。同时,有别于听力、口语、阅读等单项语言技能课,综英课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进行综合培养,也对其语言基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这一性质客观上使教师难以摆脱以传授语言知识点为重点的授课模式。此外,综合英语“所特有的浅显的内容和严格的形式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言语形式训练的必然性和必需性”[4]。因此,综英教学的落脚点必须首先是语法、句型、词汇的反复训练,否则学生的语言基础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另一方面综英课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文化背景、篇章架构、写作手法有深入的了解,从而达到对语言要素从认知到鉴赏再到综合运用的转化,为高年级的语言、文化、文学课打好基础。这就从更高层面上要求学生反复深入阅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对其中的人文社科话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而综英教学的另一落脚点,必须是引导鼓励学生熟读精思。

新媒体时代的英语专业学生大多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有抵触情绪。首先,他们刚刚经历过高考,自以为对英语语法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饱受“题海战术”之苦的他们也不愿意再次投入对句型、词汇的机械训练之中。而且综英课所占课时之多、知识点介绍之细、覆盖语言技能之广,很容易让他们联想起高中的英语课,因而要想以知识点灌输为主来激发他们学习综英的兴趣和热情确有难度。其次,学生多是新媒体阅读的粉丝,他们大多能在短时间内掌握新生的网络技术,通过电脑、手机观看视频、阅读文献、下载使用电子词典。而正像有关学者所担忧的那样,“在互联网上浸日久,人们的注意力被严重碎片化,喜欢追逐一个个信息碎片以及思想的边角料,体验的是点点滴滴短暂的”[5],很多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这种影响。他们热衷于阅读时效性、趣味性强的电子文献,不乐于也不善于对一些表面陈旧实则经典的文章进行认真分析、深度思考,因此想要引导这样的学生进行熟读精思也非易事。

(三)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难

综英课重在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要做到这一点,仅凭每周六到八课时的授课是难以实现的,更多的还要依靠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是外语习得的关键,学习者最终能否成功地。换言之,要想让学生对综英课本中的名篇佳作了然于胸,教师就必须不断督促学生运用词典等参考工具对综英课本和配套练习进行自学,同时通过不厌其烦地查阅资料、细心阅读有时甚至是反复诵读课文,达到与文章作者的共鸣。

然而如今的学生由于受到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的影响,难以沉下心来进行“精读、慢读、苦读”。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最能反映这一问题的即学生的纸质词典使用情况。据笔者的观察,多数学生在大一第一学期还把牛津高阶词典带到教室,用于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可是到了第二学期,很多学生的课桌上已很难看到纸质词典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手中的手机词典。问及原因,回答多是手机词典方便快捷,且信息更新快,便于及时查询生词。毋庸置疑,手机词典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其时效性和快捷性是有目共睹的。可是对于尚不能合理运用英语学习工具的低年级学生,对手机词典的过分依赖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自主学习。在日常授课中,笔者会对重点词汇的用法和派生词进行不定期抽查,这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做出正确回答,而在被提问后即使匆匆翻查手机词典也未必能给出满意答案。当被问及是否认真查字典进行课前预习时,回答多为否定。更为重要的是,时下的网络词典软件开发并不十分成熟,收录的词条多用汉语解释。即使现在的安卓系统可以整本收录朗文词典,但据一些学者的调查显示,“多数学生对双语词典里中文信息依赖较强,在读过中文释义(或对应词)后,不愿再读英文释义,对中英文释义中可能存在的不同义项认识不够”[7],因而低年级学生在查手机词典时多半是读到中文解释就戛然而止。这对培养他们的英语思维是非常不利的。可见学生如果不能合理使用手机词典,其自主学习能力及英语基础必将受到负面制衡。然而在新媒体强大的攻势面前,综英教师的苦口婆心似有“螳臂当车”之嫌,其课后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的难度可想而知。

三、新媒体时代综合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路

如上所述,新媒体冲击下的综英教学困难重重,如何突破瓶颈,让综英课能“常教常新”是综英教师必须仔细思考的问题。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应从“精”、“专”、“博”三方面入手。

(一)精讲教学——夯实基础知识

 综合英语的课程本位是基础英语,对学生的语音、语法、词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综英教学必须首先是“精讲教学”。而部分学生也确实体现出基本功不扎实、学风浮躁、眼高手低的倾向。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夯实其语言基础。

1.培养学生合理运用词典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针对部分学生喜欢用手机词典而忽视纸质词典的问题,笔者经常会比较一些英语学习实例,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的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引导他们在深入学习综英词汇时应多查看纸质词典。同时,向学生适时介绍一些二语习得方面的知识,让其充分意识到“先看英语释义再看汉语翻译的使用策略与英语主动词汇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的语言学习规律,鼓励学生通过重点学习英文释义,提高其词汇水平[8]。

2.将校园生活和人文知识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引入

词汇教学中。教学研究表明,“英语词汇量的多少,标志着英语水平的高低以及英语应用能力的强弱”[9],因此词汇教学是综英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媒体时代学生的学习资源已基本与教师持平。教师如果仍照搬教师用书或词典上的权威例句,不但不会发挥例句应有的示范作用,还会降低学生上综英课的热情。因此,笔者在备课时,有意识地将重点词汇的例句与社会 热点相结合,反映校园生活的新动态和90后学生的独特看法。同时,鉴于词汇和文化、历史的内在联系,笔者经常在讲解词汇用法时,将其与英语发展的历史和民族思维的变化等文化现象结合起来,利用学生的猎奇心理加深他们对特定词汇的印象。此外,还利用图、文、声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比较近义词的用法。例如在讲解有关“笑”的一组英语词汇时,就在课件中插入了十几个gif动画图片,通过图片中动画人物滑稽夸张的动作,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意识到各种“笑”之间的区别。而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90%的学生认为以上这种词汇教学方法更易接受。

(二)专业教学——训练逻辑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初入大学的学生仍囿于中学英语学习思维,对文章理解的重视不够,且受新媒体阅读的影响,浅阅读倾向明显,对课文的理解仅停留在能够回答课后阅读理解题的层面上,而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不甚了了。更有甚者,虽然明白一句话中每个词的意思,但却无法理解整句话的意义。而“阅读低效和理解偏差都是由于书面语言形式和认知背景的不相匹配,即阅读的很多问题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读者的图式知识和思维能力”[10]。因此,综英课作为英语专业的主课,不仅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还应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训练其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成为真正的英语专业人才。为此,笔者在日常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体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点。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综英课本中的部分语言材料虽然陈旧,但有相当一部分文章却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因此笔者在课上有意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点,并且鼓励他们课后反复朗读这些课文。而这种朗读不能是机械性的“发声阅读”,而应是“出于口、入于耳、沉于心”的诵读。如此这般,才能使学生在反复朗读中逐渐领会文章的主旨大意,把握其逻辑架构,并在不经意间将其中的精华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同时,鼓励学生从网上搜索下载与文本配套的音频和视频材料,充分发掘新媒体时代的视听优势,激发学生对已学文章的诵读热情,深化其学习效果。

2.实践出真知。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学生的“读”和“写”结合起来。一方面,培养学生以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而“批判性思维不仅仅是批评,也包括鉴赏,不仅仅是审视缺陷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和感受美的过程”[11]。所以在讲述具体语言点前,都会通过问题解答、集体讨论、画图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行文逻辑、写作手法进行细致分析,并在具体语篇分析中对其间的起承转合予以特别提示。同时结合该文的文体,介绍同类文体的写作方法,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写作的成功和失败之处。另一方面,加强学生的写作训练。有研究表明,“在学习者达到一定水平需外力推动时,输出比输入更能起到推动作用”[12]。学生通过长期的批判性思维阅读训练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知识,其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提高。此时如果能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语言输出活动,提醒其在写作中注意行文逻辑,并及时评阅其文章、指出其不足,那么其写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

(三)博雅教育——培养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英语专业的学生有这样的短板,那就是英语基础虽然扎实,但知识面不广,思维不如其他专业的人活跃。换言之,学生对语言知识的重视,往往使其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这一弱点在新媒体时代泛娱乐化导向的辐射下,很有可能会无限放大,后果堪忧。笔者认为清华外语系“塑造博雅之士”的建系宗旨不失为解决这一痼疾的一剂良方,具体说来,就是“一方面规定学生必须选修‘属于全体之研究’的‘各时代之文学史’,另一方面‘专治一国之语言、文字及文学,而为局部之深造’”[13]。而作为英语专业的基础课,综英教学更应是“博雅教育”。也就是说,在专业学习起步的时候,将通识教育和综英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把“文史哲不分家”的思想贯彻到实处。

笔者所用的综英教材就收录了不少经典之作,且笔者的研究方向是文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有意识地将文学理论运用到对课文的文本细读中,试图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意蕴之美,使其在文学鉴赏中不断增强英语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名篇《草原日出》(A Sunrise on the Veld)改编的课文时,笔者首先介绍了莱辛的写作手法和风格。之后让学生在第一部分中找出作者在提到“雄鹿(the

buck)”之前所用的一系列代词,随即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关受伤动物确切身份的“雄鹿”一词在故事第四段才出现,而在前三段作者只是用“抗争的模糊身影(the fighting shape)”、“兽(the beast)”、“挣扎的黑色物体(the writhing blackness)”、“块儿状物(the mass)”来代指雄鹿。并适时引入俄国形式主义批评的“陌生化”概念,启发学生意识到这种写作手法除了能制造悬念外,还有延长读者感受时间,加深其感受强度的作用,因为在这些富于色彩、充满动感的代词衬托下,一只垂死挣扎的困兽形态已跃然纸上。接着,笔者又导入象征手法、成长小说、叙述视角转换等概念,充分发掘故事的文学内涵。事实证明,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授课方式,整堂课上学生的小组讨论非常热烈,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学生尽享视听娱悦的同时,也令综合英语面临着教师不好教、学生不愿学的两难境地。而如果能在实践中真正将综合英语变为“精”、“专”“博”三位一体的教学,那么或许可以突破这一教学中的瓶颈,使其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过程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

[2]付梅,刘娟,葛明贵.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的转变与大学生阅读[J].安徽工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3][5]张涛甫.新传播技术催生阅读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3-06-21.

[4]李昊.交际教学法的尴尬——对英语专业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

[6]于君.英语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6,(2).

[7]邓燕萍.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英语词典使用策略调查[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3).

[8]陈玉珍.英汉双解词典的使用调查和实践研究[J].辞书研究,2011,(2).

[9]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70.

[10]崔雅丽.认知图示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15).

[11]韩少杰,王小英.英语专业精读教学与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9,(6).

[12]武继红.论写作教学与词典使用[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4).

[13]许诺.清华院系:荟萃中西的外语系[EB/OL].[2011-03-21]http://news.sohu.com/20110321/n2799300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