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

时间:2023-09-20 18:19:33

导语:在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地摊经济和马路经济

第1篇

2005年1月26日清晨,康复路批发市场,站在市场口双龙衔珠的牌匾下,可以感觉到在这个暖冬里的一丝寒流灌进衣领。印象中的交通拥堵,在康复路市场与长乐西路衔接处已经明显好转,车行道完全被隔离栏封闭起来,供行人穿越马路的是市场西侧相距10米远的一座过街天桥。

地处第四军医大学和西京医院之间的康复路市场,在1986年建成初期,市场内经营户有近2000户,发展到现在能容纳10个管区、15个招商楼和公司,康复路市场登记注册的经营户共有近8000户,从业人员两万余人,年商品交易额近20亿元.年上缴税费5000万元以上。单从数字看,周边任何一个市场不可比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在西安市城墙东北角东天桥白发地形成了一个市场,除了农贸品以外,这里还有药材、小商品等交易。市场相当不规范,大多数商户还是以地摊儿经营、

1984年,由工商部门牵头,东天桥农贸市场迁到了当时的康复路。定足后,发展到现在的规模,一个清晰事实罗列眼前,康复路市场形成初始,经营品种混杂,南头小百货,北边既有蔬菜瓜果,也有药材,几番周折,促成了蔬菜、瓜果、药材等专业市场形成,而以小百货、服装为主的康复路市场又先后经历了三个拨次:1984年到1992年形成初建时第一个贸易;1992年到1997年回落期结束达到第二个贸易;1998年至今而康复路市场的使命则在于向西安为圆心的周边地区实现物资集散。

时间一晃已整整20年,在人气颇旺的市场穿行,几乎很难寻觅到当年影踪,印象里的钢丝床摊位已经不在,鳞次栉比的精品房间,偶尔凸显出的是一栋栋招商楼。20年里,康复路成就了多少人的财富梦想,以无法明确统计,淘金路上的风雨坎坷,悲欢离合,也只有身在其中的老板们才深得其味。

虞修潼 义乌民办教师发迹

作为第一批进驻康复路市场的义乌商人,虞修漳有着一定知名度,见到他是在市场管理所的三楼办公室,和这位61岁的老者对话,感受最深还是他的精明和节俭。

虞修潼,浙江义乌廿三里屏石头村人、早先是家乡一名民办教师,由于孩子多,家里缺粮,他来到西安谋求生路。“那时根本没有市场,就是到处乱撞,白天背着包跑东六路、城隍庙,给摆地摊的老人送纽扣,晚上住在澡堂里,0.3元一晚上,图的是便宜。”

虞修潼感念康复路市场对他的影响,“最初跑外送货,根本没有保障,有一次给东八路送货,隔几天去收钱,对方动手打人。”1984年康复路市场初建,虞修潼和众多与他一样经历的人有了属于自己的摊位,开始了在西安的创业生涯。

“看上去,不过就是一个水泥板摊位,经营的也是纽扣、钥匙链等小玩意,可是人来人往,生意却很好”。时过境迁。虞修潼并不忌讳诉说当年的辉煌,“从水泥板地摊、钢丝床摊位,再到小铁房、7平米精品房,康复路市场的种种变化,我都曾亲历。”虞修潼的第一桶金就来自进市场第一年,“依靠肩背手提,从分分厘厘的积累中,年终我和合作人一人分到5000元钱。从此,直到90年代中期,可以说年年都可以挣到钱”。

1994年,虞修潼在离家整10年后,在家乡干了一很气派的事情,他翻建起一栋漂亮的四层楼,为之花费的30万元费用,是他当年的收入。也是这栋房子的缘故,许多老乡慕名来到西安康复路市场做营生,“光我先后带到康复路,市场发展的人不下一百”。连给老虞打工的营业员,借了四万元起步资金,在康复路招商楼地下室经营起玩具批发。现在有车有房。

在老虞记忆里,数字11和他有着难解之缘 民办教师干了11年,来西安时最小的女儿刚11岁。言语间,虞修潼不自觉流露出对子女发展的满意,“小女儿跟过5年后,拿着我支持的11万元钱,和她姐一起在义乌办起个公司,现在固定资产已有数百万,经背面积三四百平米,速度很快。”

20年经商生涯,似乎没有给眼前这个衣着朴素的老人带来更多变化,虞修潼依然保持着江浙口音。“其实我已经被同化了,至少饮食上的改观很大。”老虞说他几乎每天都要吃一顿手擀油泼面,不然就会想。“没有办法,经营小百货,就是人在货中,货在人中,人必须要和货在一起,因为随时都会有人打来电话要货。”他透露说,20年间,仅租房一项开支就有几十万元。

在康复路市场像虞修潼这样生意越做越大的义乌人还有很多,他们大多集中在“藏身”市场中的招商楼里,经营着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牌。

桂付中 80余亲戚扎根康复路

“刚来西安时身上只有东拼西凑的360元钱,现在我们一家80多口人都在康复路市场做营生,我自己也置办了两处房产,可以说,康复路市场改变了我一家人的生活。”来自河南许昌长葛市的桂付中这样表述。

桂付中在康复路市场经营生意,纯属偶然。1993年,桂付中到康复路市场给人送加工好的衣架,从北口进入市场到商户摊位,不过三四百米的距离,竟然让他走了差不多1个小时。“没行想到西安还有人气这样旺的市场”,随即,桂付中拿着先前走街串巷叫卖小百货挣到的4万多元,开始在康复路市场落户。“就在市场南口的张华烈士碑前,我以每月500元租金租下一个摊位的边角,经营起塑料花批发。”

虽然没有正式摊位,可是丝毫不影响桂付中的营生。当时从河北厂家订购塑料花,由于销路好,厂家每次发货至少是一卡车,光囤货就需要同时租下3个库房。经营区域只是摊位的一角,可是桂的客户却包容量很大,不但有来自省内的延安、宝鸡商户,甘肃、新疆等地客商也是他的常客。“1997年前后,一天挣四五千元轻轻松松,即便这样一月下来还只有一半时间在忙,因为厂家总是不能及时到货。”

和记者所接触到的其他商户一样,桂付中的起家同样包裹着辛苦。“一般早上六七点就蹬着三轮车出摊,摆好摊位后,花1元钱吃碗糊辣汤,然后就开始不停歇的招呼客商,中午吃碗3.5元的油泼面,一天花销也就四五元钱,晚上回家最少要到7点以后,夏天就更晚、最早时市场还是钢丝床摊位,收摊后必须要把货拉走,几百辆二轮车同时堵在出口,没有两个小时,根本出不去。”在桂付中眼里,康复路市场最大的变化,在出摊上体现更明显,“现在很轻松了,早晚出摊收摊,就像上下班一样,关上卷闸门,就没事了。”

一直持续到1998年,桂付中用近4万元买下市场五管区的2个摊位,这也是属于他自己的摊位,“要知道在这之前,光摊位转让费就高达6万元”,桂付中认为他算是比较幸运的,赶上了康复路市场人气最旺的好时候。

在康复路市场经营的11年时间里,

桂付中极少回老家。“我姊妹8个,现在有6个都和我同在一个市场经营,加上媳妇家里的亲戚,算起来也有将近80口人。”2001年,桂付中在太华路买下一栋三层宅院,“每年过年,包括父母在内都在我家团聚,60个碟盘,四套桌椅,足够容纳下”。

在家排行老三的桂付中戏称他是整个家族做营生的引路人。“第一个亲戚来西安,几乎都要在我家小住个把月,一方面是给我帮忙,一方面是考察市场,最终他们都留下来”,从1998年开始,桂付中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纹胸、内衣上,和从前不同的是,他已经不再大批量从厂家进货,而是依托市场大户调货经营。“毕竟风险小,动用资金少”,用内行人的话说,就是依附于市场赚钱。

桂付中现在成了“甩手掌柜”,摊上的事情多由妻子和雇工料理,他主要负责联系调货,同时还担任康复路市场管理所协管工作。

李铜生 经营钥匙扣起家

生于1960年的李铜生,是个地道西安人。原本在东天桥经营小本生意的他与300多商户一道,后来迁至初成立的康复路市场。

李铜生的创业从他当年前往广州进货的经历中得以清晰显现。“大概是6月份左右,省内外客商慕名前来康复路市场采购,这也是敦促自己跑南方进货的原因。”从西安乘火车到郑州或南昌,然后再转车到广州,来回30多个小时路程,渴了喝凉水图便宜睡大通铺的往昔,成就了待业青年李铜生个人命运的转机。

“进入康复路市场的第二年,我就买了一部嘉陵70摩托,也认识了当时全民职工身份的妻子,这在很多人看来,都是件荣光的事情。”李铜生从经营钥匙扣起家,到现在批发内衣,在他看来,最大变化还是物质生活,“住房从17年前不足2万元买下的57平方米大板楼套间,置换成现在的148平方米,价值40万元的三室两厅双卫单元房。”

李铜生对自己的认可,是当年选择在康复路经营。“一般人不了解这个市场,认为康复路市场经营的货品价低是因为质次,他们不知道有许多国内知名品牌就从这里诞生”,李铜生列举说,知名品牌“浪纱”丝袜。最早是由西安两兄弟在康复路市场开始经营,销路打开后,才走上全国市场的。

让李铜生感伤的是,20年间,不断目睹到本土商户出局。“当年刚到市场时,西安商户人数占到一半,现在是越来越少,原因是本土商户大多依赖江浙市场,事实上,刚把新货经营有了起色,货源就被南方人掐断。”李铜生说,南方人做营生大都是亲戚套亲戚,本土商户进货遇到的很可能就是对手的亲戚,对方一旦察觉到货好销,打个电话过去,货源就可能被垄断。经营“浪纱”丝袜的兄弟俩也就是由于这个原因,退出市场。李铜生早前经营围巾,主要联系的还是西安厂家。

说话间,李铜生手指市场南口门头上的双龙雕塑说,这块门匾是康复路市场20年风雨的见证物,“在这里生存,不需要太多文化,要的是成熟经验和眼光”。

陈德辉 难忘第一桶金

早在1989年,高中毕业不久的陈德辉就一人来西安做生意,那一年他19岁。

陈德辉赚取的第一桶金,是在康复路钢丝床摊位苦守8年后取得的。1996年,康复路市场历史上第二个鼎盛时期到来,一个偶然机会,陈德辉得知浙江义乌一家很有实力的皮具厂生产出一批新款皮带,那时候多数人用的还都是军用牛皮带,不加任何装饰,可是价钱也并不低,陈德辉认为属于他的机会来了。

就在陈德辉下决心要争取到这款皮带的独家权时,市场里有3个商户也同样窥伺到这个信息。

竞争中,陈德辉没有掩饰他的初衷,拿着所能凑到的全部现金.他开诚布公的向义乌厂家表白了心迹.并承诺可以帮助厂家索要回被拖欠的两万多元货款,商机就这样被他先行掌握在手里。最终,陈德辉如愿拿到了产品独家权。

此后,从摆钢丝床地摊到拥有宽敞的营业厅,再到拥有他自己的公司和品牌,虽然中间经历了许多商海沉浮,但总能勾起陈德辉回忆的,还是赚到第一桶金的喜悦。

方正军 摆地摊摆出千万富翁

“康复路是我们这样的人打造出来!”方正军有点自豪。

刚满40岁的方正军是浙江东阳市人,他是第一代来到康复路的经营户。嗅到改革开放气息的方正军和同乡好友小朱一起来到西安,两人合伙在东天桥农贸市场摆起了地摊儿,不久,他们随市场一道迁进康复路,经营起小玩具。

方正军和小朱在康复路以北的三府湾村里,找到一间不足十五平方米的房子,既住人又放货,然后和其他摊位的小老板合伙买了一辆架子车。每天早上,几家商户老板都提着大包小包聚集在方正军门口,然后用这辆架子车把货拉到康复路市场。

“苦虽苦,但还是很挣钱!当时一个小塑料嘈叭进价不过1分2厘,出手可以卖到2分5厘到3分,利润基本上能达到100%,如今在康复路批发什么也达不了这么高的利润率啊……”方正军说。

生意逐渐地好起来,小朱却将目光盯上了药材生意,正好赶上药材市场搬离康复路市场,他正式和方正军提出分开经营。无奈之下,方正军从老家接来妻子孩子,帮助自己经营摊位。

1997年,已有不少积蓄的方正军将生意交给妻子,自己则从事服装加工制作、康复路内经营的一部分裤子就是出白他操办的厂子,几年下来,方正军已经拥有上千万元资产,

回想起小朱,方正军无比遗憾,“其实,我真后悔当初让他走,小朱人聪明,但却染上了吃喝赌的恶习,家业硬是给踢腾没了。要不然,他会比我还成功。”

康复路模式复制财富

如果是西安人,会有几人不知道康复路?康复路批发市场的名字和西安一系列名胜古迹一样,早就印在西安人脑海里;它一直领跑西安东郊商业圈的繁荣,堪称复合型商业地产的代表之作。这对西部城市特别是快速发展的中型城市发展市场经济都具有借鉴意义。

任职康复路工商所所长的董会科,戏称他所管理的是“西北第一大市”。他的理由是,经过20年发展,康复路市场如同母体一般,孕育繁衍并带动起周边大小30多个市场,“单从西安市城东发展来看,康复路效应不可低估”。

记者从朝阳门向东行,一路走来,电器城、多彩新世界、华东服装城、金朗服装城、澳龙服装城、秦浙裤城、丹尼尔交易广场、康复路市场、丹尼尔商城、隆安商厦、西北服装城、羊毛衫市场、天彩市场、长乐服装城、轻工市场、金海市场、秦林商业街、人和市场、义乌小商品市场逐一进入视线,除过上述,还有两个新建市场,其中包括号称“新康复路市场”的西北商务中心。

从位于康复路市场北边的长缨路西侧起始,先是三府湾客运站、贝斯特货运中心,然后鳞次栉比的多彩新世纪、西北箱包城、贝斯特精品市场、三府湾鞋市、西北纺织品交易中心、毛线市场,

木材交易市场,再向东是胡家庙商场、蔬菜批发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和万寿路药材市场。

显然,作为母体市场,康复路带动起长乐西路和长缨路两条商业街形成,已是不争的事实。

西安康复路曾与北京秀水街齐名,但发展的过程不大相同,康复路依托的以小商品为主,而不像秀水街完全是仿造国外知名品牌,从地理上也不大一样,秀水街毗邻使馆区,康复路则是建立在一个荒僻的小街上,历经发展,逐渐形成大市场,目前康复路市场内有13个招商楼,始建于1992年,最早是精明商户合作承包临近单位楼,再被后来者效仿,逐渐发展成招商楼群,现在粗略计数,内中经营户已有3000户以上。周边市场也多是康复路市场老商户所建。

对此,一位官员曾评价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复路更像是一台促进地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康复路市场里的每一个经营户都能清晰比划出最初创业时的艰辛,因为亲身经历过。最初时的原始积累,往往需要付出,西安商人李铜生是范例,他从摆弄针头线脑起步,接下来经销围巾,再是内衣纹胸,依托市场寻找对路商品,关键是坚持,现在他的妻子――曾经的全民职工,成为他的主力帮手,家族式经营,在康复路带有浓重的普遍色彩,内行人将之称为“康复路模式”。

稍微有些不同的还是江浙商户,起步大多靠亲戚,但是背后依托的加工基地,很容易就让他们迅速实现原始积累,20年间,一部分人带着资金重新还乡,开办起加工厂,成为市场的供货商。另一部分人则寻觅到更快捷的创富路,经管陕西嘉和投资公司所在康复路交易广场底层和二层商铺的负责人谢先生,几年前,也是市场里早出晚归的商户。如今,谢所在的公司成为兴建“西北商务中心”的合作方之一。

思路上的差异,造就了落点不同。不少内地商户买下两三个摊位,在满足自身经营同时,依靠出租转让赚取额外一份利。来自江浙的商户,则图谋在周边开办市场,吸引更多“淘金者”落户。康复路市场现有的13栋招商楼里,类似商户不在少数。

康复路市场较大一次改造始自2003年9月,一直持续到2004年3月底完成,从钢丝床摊位,然后是玻璃钢瓦棚亭,再到现在的5至10平方米的精品房,市场内的经营户档次逐步提高。

桂付中感同身受,“过去夏季棚亭里用电风扇也不被允许,惟恐电压负荷大,酿成火灾,如今每间精品房里都装有直拨电话,房内阁楼里还可以用来储货,墙壁采用耐火材料,经营环境的确发生着变化。”

一个清晰事实已然呈现眼前,在康复路市场正对面投资8亿元兴建的“西北商务中心”已经动工,这对于小门面小摊点聚集、纽营区域狭窄的康复路市场来说,不能说不是个“劲敌”。这个正兴建的“商务中心”建成后可容纳5000多商业企业和经营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