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9:33
导语:在城乡规划方向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31-01
对于城市规划的意义,我们可以做一个这样的比喻,如果是城市是人的大脑,那么我们所做的城市规划就是这个人大脑中的经络与神经细胞。那么,如果城市规划不科学,那么城市建设就会进入到一个混乱的状态中,甚至会造成整体城市建设失误,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城市规划非常重要,甚至关系到整个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宏伟蓝图,它能为城市建设提供基本的依据,同时帮助城市将其整体功能发挥出来,进一步保证城市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笔者针对自己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并将其融入到本文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方向的探讨之中,相信一定可以为同行的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1 城市规划学科的作用
城市规划学科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发展,甚至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方面是否能够得到协调和发展。从大量实践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建立城市规划学科可以使一个城市在建设、设计等多方面受到诸多赞誉,也正是因为有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引领,才能很好的避免城市建设开发出现环境恶化、布局混乱等现象的出现,甚至会对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由此可见,这一学科的建立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2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
2.1 重点突出独立性
从现在的《城市规划学》来看,它作为一门建筑工程学科领域中的一个学科而存在,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到了现在,其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同时也正是因为城市规划属于简述工程领域的发愁,有些时候会对自身学术的延伸产生影响,尤其是在现在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城市规划不到位而导致的损失越来越大,在这个时代中,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城市规划被其他领域所包裹,甚至会对时代的发展产生影响。由此来看,城市规划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必将更加突出其独立性,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最终在众建筑学科中脱颖而出。
2.2 系统规范性更加严密
虽然现在城市规划学科已经作为学科而存在,但是在规划知识方面往往是笼统的,在知识的拓展上还差的很多,无法使现阶段城市规划的要求得到满足,这主要是因为学科范畴的限制以及没有引起相关学术领域的重视而导致的。换句话说,之所以城市规划不能成为单独的学系,就是因为城市规划知识范畴以及不能使时展要求得到满足而导致的。因此笔者认为,城市规划学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必将会在知识领域上不断拓宽,同时建立起更加规范、严密的城市规划知识体系。
2.3 在科技上坚持与时俱进
应该说城市规划学科是一门科技含量非常高的学科,其中包含测量、勘测以及制图等多领域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其知识性非常强,同时对这方面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很高。但是近年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原有的技术手段已经不能使现在的城市建设需要得到满足,并且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很多高科技测量手段融入其中,这无疑为城市规划科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有理由相信,未来城市规划科目的发展必将进行一次又一次大的知识更新与技术革命,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坚持与时俱进的融入更多的科技手段以及科技含量。
2.4 主要强调指导性
在现阶段,原有城市建设理念都处于一种求时代气息的氛围中,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忽视民众的主观感受,因而出现了很多盲目乱建的现象。现在的城市规划建设重视从实际情况出发,将城市原貌尽可能的保留下来,同时尊重阻燃,顺从自然的发展规律。在国家的倡导下,现在城市规划建设强调可持续发展,同时坚持绿色环保的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只有对城市规划学科进行不断的完善,才能一步步将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3 相关建议
3.1 将其从建筑学科中剥离出来
要想真正使城市规划学科得到发展,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而服务,就应该将城市规划学科从建筑工程领域中剥离出来,为其提供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城市规划建设的不断发展。同时要想对城市规划学系进行建立,就应该吸引更多的学者和专家参与到城市规划专项研究领域中来。
3.2 希望更多院校建立规划学系
经审批成立城市规划学系之后,还应该高校建立城市规划系,如果可以在学系的名称进行延伸,建立城市乡镇规划系,那么就会更加直观,供广大学子进行直观的选择。当然,还可以有理化的对相关学系进行建立,这就要求教育部对其进行科学布局,对城市规划学系进行大力发展。
3.3 政府应重视城市规划
如果教育部已经在学系建立上做出了决策,那么就可以再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就是国家级层面。教育部和建设部委等可以与国务院一同将城市规划工作纳入到国家级的层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开发建设的决策者以及全国人民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不科学的规划会将我们的城市弄的一团糟,甚至使国家在民力与财力上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3.4 健全城市规划机构
如果城市规划学科可以在知识层面获得成功,那么久应该与时俱进将城市规划知识纳入到城市建设中,进而将城市规划者与执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一种高度统一的执行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说,城市规划部门始终处于一种半独立的状态之中,同时隶属于同级住建部门的党委管理和业务指导,存在高素质人员短缺、工作人员偏少等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现阶段规划管理部门的现状,因此在笔者看来,要想对城市规划的科学发展进行实现,就需要不断壮大我国城市规划机构,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始着手:第一,尽早实现规划部门的独立性,不仅实现规划业务上的独立性,同时还要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这样一来城市规划工作在展开的过程中将会更加顺利;第二,对规划部门功能进行完善,摆脱住建部门的影响,避免出现那种似是而非的规划;第三,将各方面人员配齐,包括工作人员与技术人员,并选择一些高素质、高科技的人员纳入到城市规划队伍中来。
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工作应该从国家的层面开始抓起,进而达到全社会重视的一种程度,而我们要向发展城市规划学科,就需要从科技层面的提高、知识领域的拓宽、工作岗位的增加、城市规划学系的建立等方面着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使城市规划学科更多的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城市规划方面的工作经验,从不同方面对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 袁奇峰,陈世栋.城乡规划一级学科建设研究述评及展望[J].规划师,2012,(9):5-10.
[2] 李翅.构建北林特色的城乡规划学科体系[J].风景园林,2012,(4):96-99.
关键词:统筹规划;二元结构;城乡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1 目前城乡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并呈现加剧的趋势。与城市相区别,乡村指的是城市以外的一切地域,严格来说是指城市建成区以外的空间地域。城乡人口分布、职能、土地利用的特征及相对隔离程度等背景差距引起了城乡差异性发展。乡村的发展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人力资源,乡村基础设施发展落后,各种社会保障没有落实,这样发展下去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也会带来各种社会矛盾,乡村与城市真正平衡发展、平等发展很难做到,但我们要为这种平衡发展创造条件,尽量减少这种不平衡。
鉴于城乡功能互补、互利的共生模式,我们应当为实现城乡统筹,平衡发展创造条件,探索统筹规划方法,避免城市规划与乡村规划的脱节。由于二元结构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城乡统筹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坚持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城乡之间需要加快包括产业、空间、生态、景观、道路与配套设施在内的相互对接,以及城乡政策方面的统一,打破城市和农之间的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便捷通畅,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2 城乡统筹规划的目标体系
城乡统筹规划是一条漫长的路,要做好城乡统筹规划工作,首先应该有长远和明确的目标。 城乡空间布局的高度融合、即城乡两个地域实体融合成一个连续统一的、网络状的、多节点的、可渗透的区域综合体。
3 城乡统筹规划原则
作为促进城乡统筹化发展的城乡统筹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涉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和谐文明的新的发展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乡统筹规划应保持规划结构的弹性和灵活性,使城乡土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和最大可能的节约,并加强城乡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城乡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延续和发展优秀的乡土文化,避免城乡社会空间的分割与对立,使城乡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持续有序且协调的发展,并实现良性循环。
共同进步的原则。即充分重视乡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跳出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树立城乡共同进步的发展观确立城乡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平等地位,建立各具特色城乡统筹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各项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长期性、整体性与地域性的原则。即立足于长期渐进的发展,注重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避免短期行为,注重各城乡地域的特性和差异性,因地制宜地提出城乡物质环境建设的整体框架。
动态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即根据动态需要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同时采用系统方法区分轻重缓急,着重研究经过选择的关键问题,以增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4 城乡统筹规划的范围与内容
4.1城乡空间布局统筹规划
在城乡结构方面,积极调整布局形态,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网络状、连续式、疏密相间的相互渗透的、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综合体。其中城镇可做为大小不等的“点”,各种交通、林带水系、电力电信走廊可做为“线”,而广大的乡村则为面。
4.2城乡交通体系发展统筹规划
城乡交通体系规划。在城乡统筹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交通体系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它强化了城乡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促进了空间网络的发展,使城乡统筹结构形态得已完善,城乡交通体系包括公路、水运及铁路,其中与城乡统筹关系最直接的是公路网络,它可分为联系中心城市与各城镇的干线公路、连接城镇间的支线公路以及村级路网等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相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有机高效的公路路网,可大大便利城乡居民的工作与生活出行。
4.3城乡产业发展统筹规划
长期以来存在重工轻农政策,使得城乡交换关系长期处于扭曲状态,工业超高速增长和农业发展迟缓的现象并存;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其对农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与农业相干的产业较少,农副业加工业比重偏低,而在行业和产业结构上与城市工业结构雷同,城乡产业未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存在低水平竟争现象,加快城乡产业融合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
4.4城乡生态环境统筹规划
环境污染是影响未来城乡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当前,第一要根据城乡环境的合理容量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第二要优化城市工业用地布局,把同类污染源集中到同一工业小区进行集中整治,或通过调整产业结构限制排污大、能耗多的企业发展,使城乡企业向高效、低耗、无污染方向发展;第三为防止各级城镇出现失去控制、摊大饼式用地蔓延现象,要制定合理的绿色空间指标,严格保护和大力建设城区周围的环形或锲形生态绿地,并使其与城区内的绿地相互融通,共同形成完整的城乡绿色开敞空间系统;第四,开展农业景观建设,在保护山林水体的同时,充分利用山坡洼地、路网水系进行普遍的大地绿化和山林化,使多样化的农业景观既作为农业生产的前提条件而发挥生态效益,同时也成为重要的城乡旅游观光、休闲度假资源。
5. 结语
城乡统筹规划不仅要考虑传统规划中的“主体”要素―城市空间等,更重要的是要将传统规划中易忽视的“配角”要素―乡村放到与“主体”要素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考虑。
城乡统筹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行政管理、经济手段、政策体系等调控机制的作用。因此,城乡统筹规划还要注重关于体制改革、政策法规、财税金融、宏观管理、规划协调、指导监督、发展时序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动力因素、发展时序和资金投入的研究,并提出合乎实际的规划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1] 程茂吉.从城乡统筹再谈城乡规划全覆盖[J].规划师,2012,25(1):
关键词:地方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应用型;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5003205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而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新常态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课题。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调整而来[1-3],该专业涉及地理科学、人文科学、城乡建设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培养既善于宏观区域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4],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亟需的应用型专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为毕业生提供了大量就业和创业岗位,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为学科专业发展和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带来了机会。由于专业设立较晚,目前关于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研究并未深入展开,对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多[5-7],部分学者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专业定位、实用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研究[8-10],但关于地方院校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以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讨构建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求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院校该专业人才提供借鉴。
一、菏泽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置现状
2004年菏泽学院升本后,为适应菏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于2006年申报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本科专业,2007年首次
招生,至今已有4届毕业生顺利毕业。专业设立以来,我们积极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并逐步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2006年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别于2008年、2010年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两次大幅调整,完成了从单一的培养方案到分城市规划与管理和旅游规划与管理两个独立方向的培养方案,再到分城市规划、旅游规划、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三个模块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日趋清晰,培养方案日趋完善。2012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相应调整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070503)专业,并组织精干力量修订完善了相关培养方案。2013年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首次招生。2014年该专业被评为菏泽学院特色专业。
二、地方需求与院校专业特色分析
(一) 地方需求
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乡规划行业的人才需求一直处于旺盛状态。从国家层面的新型城镇化规划、新农村建设到区域层面的都市区规划,再到某个城市乃至最微观的村镇或社区发展规划,亟需一大批既善于宏观社会经济层面机理分析又精于中微观层面规划设计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从目前来看,发达地区及大城市人才聚集密度较高,竞争激烈,而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镇人才严重匮乏,城乡规划人才地域分布严重失衡。菏泽市地处鲁西南,是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最低、经济基础最薄弱的市区之一,人才引进困难,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尤为匮乏[11]。
在全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大背景下,菏泽市城镇化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量变到质变,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同步呈现出爆发式发展之势。审时度势,菏泽市新一届政府确立了今后一段时期城镇化发展的三个目标:一是高标准推进新型城镇化。围绕构建中心城市、县城、小城镇、农村社区“四位一体”的新型城镇体系,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确保在目前城镇化率43%的基础上逐年提升。二是按照“产城融合、设施配套、突出特色、宜商宜居”的要求,完善市县城镇发展规划,搞好功能区划分,优化城市布局。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完善城镇水、电、路、暖、气、通讯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学校、医院、市场、公交、绿地、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在菏泽市城镇化推进的同时,借助乡村文明建设契机,菏泽市旅游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原有牡丹观赏旅游的基础上,本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依托菏泽各县区的生态、文化、地域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和乡村旅游品牌,实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以上城乡建设、乡村旅游目标的实现及后续工作不仅需要高起点的规划设计,更需要关注“人地和谐”、城乡一体化和人文关怀等问题。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具备了从城乡实体空间规划到“人地关系”人文哲学的多层次素质,拥有从宏观城乡规划,高起点做好城镇规划设计、构建和谐宜居的城乡环境,到微观项目设计的综合能力。因此,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为菏泽市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 专业特色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基础上,学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 立足小城镇、面向新农村
专业建设从菏
泽
市及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迅速,小城镇数量众多,建设滞后的实际出发,坚持以小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了专业设置的社会需求和市场化趋向,这些内容在培养方案制定及平时作业训练中均有体现。
2. 注重动手实践技能的培养
该专业为学生开设了两个学期的美术基础课程,以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开设了AutoCAD、Photoshop、3DMAX等专业所需的各种城乡规划计算机软件课程,并配备专业教师加以辅导,以加强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上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图件制作和图像处理能力,强化对规划图件的综合表达。培养计划中从“建筑单体” 到“城市详细规划”, 再到“城市总体规划”,最后到“区域规划”的课程结构设置,更体现了对学生循序渐进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过程。
三、结语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刚刚脱胎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新专业,其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学校立足于地方院校的实际,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改革等方面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构建。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任务,该专业发展与完善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为此,在专业发展中,紧密结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以及人才需求的新变化,不断优化本专业培养理念和培养方式,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真正使该专业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参考文献:
[1]赵映慧,袁兆华,王杜春,等.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13,110(4):94-98.
[2]谢启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1):36-39.
[3]许树辉,李航,飞温瑞虹.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的思考[J].地理教育,2015(1):54-56.
[4]张璐.专业更名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2):88-92.
[5]杨莉,周秀慧,康国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学理论,2010,36(3):268-270.
[6]邓琳,王纯岩,乔雪.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3(28):132-134.
[7]赵小风,黄贤金,付重林,等.中国高等教育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比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50- 53.
[8]刘富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建设思考[J].实验室科学与技术,2014,12(6):165-168.
[9]许树辉,左盘石,李航飞.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教师教育,2013(5):59-60.
[10]张守忠,李玉英,胡囡. 应用型本科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课程体系构建[J].山西建筑,2013,39(12):228-229.
[11]侯光辉,张前进,陈卫.以“小区域”导向改造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以天津城建大学的探索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5(1):40-43.
关键词:小城市规划 管理体制 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c)-0197-01
溪口镇位于宁波南部,奉化市西北,东和萧王庙街道相连,南与尚田镇相邻,西与嵊州市、新昌县接壤,北与余姚市、鄞州区相邻。行政区域面积约380 km2,下辖5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人口约8万人,暂住人口约3万人,城市化水平为40%。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来实现城市空间的整体有序发展,这对于处在经济体制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城市急剧扩张和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等诸多变化的小城市而言是一个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改革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
1 城市规划管理的改革的重要性
城市规划作为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一种调节器,也是政府控制城市资源分配的杠杆之一,其关系到国家利益、公众利益和城市的总体利益。深化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是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重要途径。
1.1 深化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只有实施城市规划管理改革,建立健全城市规划管理机制,理顺机构设置,明确职能,把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贯彻到城市发展管理中,才能更好地加快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特别是在控制城市的盲目扩张方面,切实可行的规划对于该现象有着很好的制止作用,从而遏制土地浪费的行为。
1.2 深化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是保证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的需要
规划管理改革是提高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利益,新时期只有改革规划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城市城市规划管理行为,从而起到优化城市结构、保证城市建设顺利进行。此外,改革的目的还在于解决城市规划体制的认识弊端,认为城市规划是一项土木工程类的事业,存在只管建筑物和建设项目的误区。
1.3 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社会全面合理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污染、噪声污染与能源浪费,虽然环保部门提出了建设项目与环境设施制度挂钩,实现节能减排。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问题由于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往往难以实施,这就需要设置一个能够把土地、规划、建设与环保等工作统一实施管理的行政机构,从而实现城市规划、土地资源、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等综合平衡发展。
2 当前溪口镇城市规划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规划管理机构名称不一,职责不同
目前溪口镇规划管理机构有三个,分别为宁波溪口雪窦山风景区管委会旅游规划办、奉化市规划局溪口规划管理所和溪口国土规划环保建设局规划科,职责各不相同,宁波溪口雪窦山风景区管委会旅游规划办主要负责溪口景区的规划编制、报批等,奉化市规划局溪口规划管理所主要充当上下规划协调的功能,溪口国土规划环保建设局规划科主要负责溪口区域内的城市规划、村庄规划的编制、报批,个人、集体建房报批、放样等工作。违法、违规建筑的查处由溪口综合执法局代管,土地利用规划由溪口国土分局负责。各规划管理机构之间难以协调,增加了规划管理的难度。
2.2 管理区域既有城市,又有农村
溪口镇行政区域面积为380 km2,既有城市又有农村,情况负责,管理难度大。
2.3 规划管理力量薄弱,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的三个管理机构共有人员8名,其中规划专业人员仅3名,管理力量相当薄弱。
2.4 规划意识不强,公众参与度不高
规划管理部门既是规划的编制、审批单位又是规划的决策、执行机构,通常易出现政府、规划管理部门自由裁量权过大,缺乏有效的决策机制,同时在规划的过程中政府与规划专家之间缺少交流,同时还缺少了群众对规划的参与和支持。
2.5 规划投入不够,进展缓慢
溪口综合实力不强,受资金不足的限制,规划投入不够,控制性详细规划没有达到建成区全覆盖,部分区域地形图测绘未完成,基础资料不详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缓慢。
3 新时期城市规划管理的改革方向探索
3.1 健全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组织体系
城市规划管理要想取得较高效率必须重视组织的重要性,城市规划的编制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技术立法的过程,不仅要求编制者具有良好的政治修养、专业技能和业务素质,而且对于规划对象要有相当熟悉和透彻的认识。同时,规划要不断的总结和修编,简单来讲就是将其作为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和跟踪的日常工作。同时,加强各规划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和联系,理顺规划管理的体制。
3.2 完善监督机制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加快推进城镇化的重大战略决策,建立社区、公众及其他政府部门参与规划管理的监督机制,逐步建立起公众参与规划管理机制,通过公众舆论来监督各级规划行政部门的行政行为。
3.3 数字化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突破创新
所谓数字化就是增加规划信息量,提高分析能力、对比能力和准确性,使城市规划管理与设计更加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及时性,也能提高城市规划行业动态监管的能力和水平。此外,数字化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城市规划民主化带来了新的机遇,民主化实际上就是指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网络发展的时代,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必将给公众提供这样一个渠道,去了解、学习、认识和表达自己在规划中的好建议、方法和模式的探索等。
3.4 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培训
当今时代竞争的实质就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在任何阶段都不容忽视,当然培训的内容也不能够“一刀切”,应当有选择有突破的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就拿城市规划中居住区的例子来讲:如何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将是居住区实现自我完善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现阶段的居住区都采用物业管理、街道或居委会的形式,其管理人员大多无相关知识、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致使居住区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削弱了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 结语
规划管理应当具有前瞻性,应能预测城市经济发展动向,并及时调整策略和手段,不仅对于城市经济发展还是环境保护以及居民生活都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新时期,只有加快城市规划管理机制的转型才能提高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率。
参考文献
[1] 刘智星,牟燕.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实施问题及策略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8).
[2] 梁恩.城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S4).
[3] 高中岗.地方城乡规划管理制度的渐进改革和完善:以温州为案例的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6).
[4] 尹海林.改革开放三十年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J].规划师,2009(1).
【关键词】 城市规划区;农民建房
【 abstract 】 in the urban and rural structure, the impact of urban planning building farmers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and urban planning scope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into the city management, the space in between city and village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vehicles and becom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planning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partition classification method to build an range farmers the control and guidance,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 range of farmers planned building demand is very big still, and at the same time in different urbanization, in situ urbanization and maintain the different developing country characteristic way, this needs the classification guidance, rational layout, scientific allocation space resources.
【 keywords 】 urban plan; Farmers' house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为引导农民集中居住,促进村庄适度集聚、土地等资源节约利用和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集约配置,整合农业生产和生态空间,加快推进城市规划区内城乡一体化。规划秉承城乡统筹、因地制宜、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和注重特色的基本原则来思考城市规划范围的农民建房布点有着积极且现实的意义。
一.相关研究综述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以来,规划、经济、土地管理、社会学等方面学者都在研究农民建房相关问题,这些研究和实践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农民建房的设想和策略,为农民建房布点提供了经验和依据。
赵之枫 (1999)以我国中部地区处于农村转型关键时期、以生产为主的一般意义的村庄为研究对象,探索了城市化对村庄变迁与集聚的影响。谭侠 (2002)通过对浙江萧山、余杭、海宁等地农村居民点发展状况研究,提出了以道路为网架,村民住宅沿路布置,形成前园后田的基本格局。胡智清 (2003)等通过对经济发达、村镇密集地区城市边缘区域的村庄进行研究后,认为这类地区村庄的改造可以分为搬迁、就地改造、改善三种方式
二.宣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农民建房布点解决方案
2.1城市总体概述
宣城市是中国文房四宝之乡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其城毗邻苏浙、地处皖东南,不仅是安徽省最年轻的地级市之一,也是皖江城市带东南一翼。《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确定规划区范围面积为565.5k㎡,按照组团状格局发展成“一城三片区”空间结构。规划到2020年发展成65万人65 k㎡规模,远景到2030年将发展成为人口和用地“双百万”城市,届时将成为宁杭发展轴上的新兴中心城市。
2.2规划范围
规划统筹考虑城市规划区565.5 k㎡范围拆迁安置和农民建房,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
2.3规划技术路线
2.3.1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
要在保障规划区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前提下,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并对空间资源进行整合和控制,实现规划区整体利益最大化。
2.3.2分类控制与引导
对于规划区内不同区位和类型的村庄,提出分类规划控制要求,并采取分类管制手段,提出明确引导与协调要求;以适应未来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发展要求。
2.3.3强调弹性和可操性
立足于规划区内自身发展现实,针对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区域基础和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规划方案。
2.4村庄现状分布概况及存在问题
2.4.1规划区用地分区
按照农民现状居住所在地点与城市规划实施的关联程度,将565.0 km²规划区范围分为三个区域,即:一类区主要指主城区(“一城三片区”中的“一城”),面积约67.7km²;二类区主要指环城一类区以外到城市外环道路及周边区域,面积约205.6km²;三类区为规划区范围内其它区域291.7km²。
2.4.2各分区人口(农业人口)
规划区范围内自然村865个,50335户,人口174557人,其中:一类区自然村86个,5123户,人口15715人;二类区自然村522个,25182户,人口85907人;三类区自然村257个,19940户,人口72935人。
2.4.3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对人口空间分布、拟分户空间分布、拟分户与总户数关系等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城市发展现状和同类型城乡比较,总结存在如村庄规划滞后、沿路违章建设多、人居环境差、村庄占地面积过大等主要问题。
2.4.5农民建房布点
1、布点导则
(1)地处旅游核心景区范围内的以及地处自然灾害严重地区的村庄应逐步迁移出来。
(2)具有独特人文景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和自然景观等需要特殊保护的村庄,原则上不再扩大,主要采取整治改造办法,维持村庄现有格局,加强村庄保护。
(3)撤并掉20户以下的小村庄,促进小村庄向大村、中心村集聚。中心村人口规模应逐步达到600人以上,基层村人口规模应逐步达到200人以上。
(4)鼓励地处规划城镇及产业园建设区内的村庄按规划布点,集中新建农民住宅小区(拆迁安置点)。
(5)规划坚持“保护、利用、改造、发展”相协同,建设规模适度,充分考虑交通、区位、建设条件分析、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等因素,科学选点。
2、建设方式
综合考虑城镇化推进和村庄产业发展的影响,根据中心村和基层村所在区位类别(一类、二类、三类),选择适宜的建设方式:
(1)一类区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统建安置。
(2)位于工矿集镇区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村庄:统建安置。
(3)因城市发展需要进行规划控制的非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位于二类区的城郊型村庄:统建与自建相结合,统建安置为主。
(4)因城市发展需要进行规划控制的非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位于三类区的城郊型村庄:统建与自建相结合,自建为主;严格控制村庄建设用地标准,逐步将村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到人均80-90平方米;宅基地标准每户不得超过160平方米,利用荒山、荒地建房的,每户不得超过300平方米;建筑面积小户不超过180 m²,大户不超过250 m²;住宅建筑基底面积不应大于宅基地面积的70%。
3、农民建房布点
(1)规划一类区安排农民建房点及拆迁安置区10个,规划总用地约133.34ha;二类区规划建房点20处,共安置约9.03万人,平均安置4000—5000人;三类区现状约257个自然村,规划后为161个基层村。
(2)通过规划,共有13个中心村地处规划建设区范围内需要逐步拆迁新建;15个中心村临近城市规划建设区范围,采用旧村整治型方式进行建设,要充分利用城市基础、公共设施,不谋求相对独立完整的基础、公共设施服务体系;还有23个中心村,因远离城市规划建设区,难以共享城市基础、公共设施,规划采用改造扩建型方式建设村庄,建设较为配套的基础、公共设施。
经过以上调整,中心村由2008年的51个调减到38个,同时建议将被拆迁中心村所在的村委会撤消,另设居委会,或将原村委会不在城镇规划建设区内的基层村就近并入相临的其它村委会。
四.总结
1、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按照城乡统筹要求,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农民建房进行统筹布点,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2、按照分区分类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制定建房安置导则和标准,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绿地系统规划;绿地结构;绿道慢行系统
中图分类号: [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武乡县位于太行山系西麓,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最北端。处于晋中盆地与上党盆地交界地带,属于自然地形条件最为复杂的区域。武乡主要河流有浊漳河北源、关河、涅河、马牧河、蟠洪河等,分属于海河和黄河两大水系,地下水资源也十分丰富;武乡动植物资源较丰富,野鸟、两栖、环节、节肢动物遍及全县。
武乡县城绿地现状分析
优势与动力
城市绿地发展与城市绿化意识、自然条件、经济实力等因素密切相关,从近几年武乡县城市绿化建设现状和实效分析,绿地发展优势与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资源
武乡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武乡县城生物资源丰富。县城内现保存有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千佛塔古建筑等人文景观元素。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武乡县城市绿地系统的注入特有的地域内涵,对于维护区域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景观价值与文化内涵,构筑多样化的园林游憩空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较好的城市建设基础
武乡县十分重视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多方面注重城市建设,成绩突出,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3)完善的管理机构
城市绿化建设管理机构健全,具备科技优势和人才保障。管理部门及时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实际制定相应管理办法与规定,确保绿化建设合理、有序的实施。
城市绿地现状存在问题
1)与大环境不协调
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应是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道路绿地、附属绿地、城市周边绿地等均衡发展,形成点、线、面、体的绿地系统。而武乡现状绿地系统未能得到统一规划,绿地布局结构和网络体系不够完善。
2)居住区绿地面积少,居住空间承载着市民主要的日常城市生活。武乡现状一些新建的居住区绿化较好,如东升花园、太行小区、和平小区等绿化覆盖率可达 35%,但县城大部分居住空间属于有待改造的旧城区,绿化覆盖率低。
3)道路绿化缺乏合理规划,尚未寻找出科学的配置模式;
4) 缺乏向征性的绿化树种规划,例如市花市树的选择等等,没有城市的鲜明景观个性。
武乡县城绿地系统特色规划
武乡县城绿地结构分析
根据传统绿地结构布局的放射环状结构,同时根据武乡县城总体规划,针对县城组团式的空间布局特点,绿地结构应充分利用城市内部与周边的自然资源,结合城市规划用地布局,采用“ “环、廊、园””的结构模式,构筑武乡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结构。
1)环:即沿城市外边界设置绿环,由城市防护林地、风景林地等构成,绿环对于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维护和改善作用,同时也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通道,从而把城市的生机引入城市,引导城市环境与乡镇半自然生态环境的共生。
2)廊:是指沿城市道路和河流所布置的绿带。绿色廊道对城市绿地系统起到良好的内部连通和向外延伸作用,保持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多样性,同时演绎城市文脉的传承。沿河流布置带状公园或防护绿地,产生一种亲和活力,为市民提供休憩空间;沿道路设一定宽度的防护林带,可以使由道路所产生的废气、噪声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同时,也为城市创造出多条景观性道路。
3)园:指城市范围内的公园分布,通过公园的设置,使整个绿地系统规划更加具体细化。在原有公园绿地基础上,根据城市发展方向和公园绿地服务半径理论,在城市中均匀布置公园,体现公园的生态、景观、游憩和防灾等综合功能。
武乡县城绿地结构具体布局
根据城市自然条件和空间布局特点,运用绿地系统的““环、廊、园””结构模式,确立武乡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为““一核、七点、多园、一环、两轴、多廊、多渗透””的环网结构,形成““四楔导入、绿环相护、纵横交错、绿廊相织、绿园相缀””的绿地体系。
1)一核:以南亭川公园构成整个县城的中心绿核,是县城的一级城市绿地节点。
2)七点:即老城区的河东单元、河西单元、火车站单元、西南单元和新城区的新区北单元、新区南单元以及龙湖片区的龙湖单元内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态园和生态林等组成的绿地节点,是县城的二级城市绿地节点,同时形成城区的生态缓冲圈。
3)多园:由县城内指凤凰山公园、马牧河公园、八路军文化园、太行公园、南亭川公园、石勒寨历史公园、北原公园、兴武公园等大型公园绿地组成。
4)一环:由县城凤凰山自然生态与红色文化区、关山自然生态区、北原山自然生态区、南神山自然生态区、南山自然生态区组成的县城生态绿化环道,形成城市绿地休憩系统,构建城市生态环境大背景。
5)两轴:““一横一纵””两条滨河绿轴。横轴由涅河、浊漳北源沿岸的太行公园、南亭川公园、北原公园、兴武公园等城市滨河公园和水系两侧生态防护绿地组成;纵轴由马牧河滨河公园、八路军文化园和两侧水系防护绿地组成。
6)多廊:由太行街、迎宾路、红旗路、东盛路、北原山路、南亭川路、英雄路、兴武路、丰华路、金栗路、青纱路、太岳北街、太岳南街、创业一路等构成的交通绿廊以及由城市形态结构、主导风向、周边山地态势、河流水系和城市用地布局特点形成的多处楔形绿廊,形成线性结构的景观要素,并为生物提供迁徙和繁衍通道。
7)多渗透:由城市生态绿环向城市渗透的多条绿化渗透带,对于城市内部的生态环境起到一定的维护和改善作用,同时也为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存通道,从而把城市的生机引入城市,引导城市环境与乡镇半自然生态环境的共生。
绿道慢行系统规划
在武乡绿地系统规划中,将慢行系统与绿道相结合,进而构成城市绿色交通出行廊道,形成独具特色的绿道慢行系统,并成为城市亮丽的动态风景线。既可以隔离城市交通的噪声、尾气等污染,还可使城市居民在舒适的出行环境中体验绿色,同时减少了机动车交通形成的能耗与碳排放,利于构建低碳城市。绿道慢行系统强调的不是通行速度和流量大小,而是通行质量。在武乡绿道慢行系统规划中,旨在将武乡的河岸山水、田园风光、树林幽径、农家风情融为一体,使穿行在其中的人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环山自行车道
在新城区建立环山自行车道,满足安全、趣味性、刺激性等要求,将新城区沿山各个组团串联。
沿山慢行道
武乡县城南依南神山,北靠北原山和凤凰山,有八角山自然生态区、南山自然生态区及关山自然生态区。良好的环境是武乡县城发展的自然背景,是城市发展的“氧吧”,为丰富“太原、长治后花园”的旅游休闲度假的活动内容,根据武乡山地起伏现状,规划通往城市山体的慢行道,沿途可欣赏到美好的景观。
滨水步行道
滨水步行道主要是沿涅河、马牧河涅河、马牧河、浊漳北源两岸设置。让步行的行人感受到武乡“水通、水清、水美” 的滨河生态景观。步行道通过道路断面的人行道分离、建筑后退、完善街道家具、加强步行空间绿化景观来建构滨河步行道的完善。
景观步行道
景观步行道设置在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及形象展示具有重要作用的道路,位于城市重要轴线位置或门户空间,如南亭川路、旌旗东路等;景观步行道的建立,为市民创造优美舒适的景观环境。
路侧步行道
从道路断面分离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形成沿路两侧的行人步行路,提高人的出行舒适性
市花、市树的选择与建议
结合武乡的红色文化选择最能代表武乡红色文化特点的植物,建议市树选择为红心杨,代表武乡人民的赤胆红心,建议市花选择为红梅,红梅冬春开花,称报春花使,向征着武乡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中华民族的胜利拉开了序幕,且花色呈红色,向征着中国革命红色。
结语
在武乡县城绿地系统规划中,通过对武乡县城绿地结构的分析,从而因地制宜的对武乡县城绿地结构进行相对合理的布局规划,并针对武乡这个慢节奏的小城市,提出将绿道与慢行系统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武乡绿道慢行系统,而针对武乡的文化底蕴,提出合理的市花市树选择,让小城市有着自己特殊的神韵。
参考文献
[1] 高瑞宏.邯郸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J].规划师,2003(2):31-35,40.
[关键词] 城乡规划 管理 措施 创新
目前,城市规划建设正处在“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的关键时期,应该把城乡规划的效能建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加快城市的发展抓效能建设,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落在实处。城乡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要和土地、经济等部门紧密配合,支持县、区和各开发区、工业园区项目的签约和建设,高效率地做好引进项目的规划选址、规划方案、工程项目的审批落实。所以,城乡规划管理就是要服务于城市发展,满足城市市民和投资者的需要。
1.城乡规划管理必须大力推进机制的创新
1.1加快审批流程
在项目审理中,用“否定报备制”检查“一次性告知制”和“首问责任制”, 用“首问责任制”加强“AB岗工作制”。做到受理与接办同步,第一时间与建设单位沟通、确定现场查勘等有关事宜,由技术骨干前台受理、咨询,保证资料齐全。采用“AB岗工作制”, 将杜绝建设单位报建的“扑空”。审批过程中将严格执行两次办结制、超时默认制和责任追究制,破除层层汇报制。符合报建规定的必须在承诺时限内办结,迅速解决问题。形成上下联动、共同服务,确保服务品质。用微机“红绿灯”管理方式,追求“当日办结率”,公布各处“月办结率”,监督“限时办结制”,人力资源在窗口统一调配,有效集中力量,确保行政提速。在报建审批过程中,应推“工业项目绿色通道,重点项目特事特办,招商项目超前服务”的工作原则。
1.2优化行政资源
为进一步提高效率,应实行建设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即规划项目报建按照“一家受理,抄告相关, 并联审查, 限时完成”的程序进行,报建单位将不用再到各个职能部门去盖章,而是由规划主管组织协调各相关参审部门进行联合审查。实行并联审批是缩短项目办理时间的有力措施。审批中涉及相关部门时,用科学的并联审批取代传统的模糊的串联审批。需征求相关职能部门意见的,用并联审批会解决,减少建设单位不知往哪跑、多头跑、无用功的接力赛。加强沟通,慎用否决权,增加部门协调,强化行政合力。
1.3抓好政风行风
对外要全程阳光,创新地实行“批准、批复、批驳”三种行政审批方式。限时办结,文字量化明确,不得模棱两可、不置可否或口头答复。暗箱操作,推诿、拖拉等腐败土壤将失去存在的空间。审批环节全部集中在行政服务中心大厅办理后,避免出现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的“衙门”作风。破除“官即管”的观念,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同时要有效的防止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使建设工程项目的审批程序公开化、透明化,显著地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2.提高编制水平
2.1重视多视角的切入,多目标的统筹,加强规划“广度”
城乡规划牵扯到经济、社会伦理、生态环境、空间布局等方方面面,若规划论规划,未免视线过于狭隘。因此规划强调多视角的切入,按照目标与问题双重导向的思路,强化多目标的统筹。为规划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的视角考虑。
2.2 以人为本,强调公众参与的实践规划
城乡规划涉及政府、公众、开发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主体在目标导向和主体利益上会有所不同,在主体的的观念和思想上,会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因此,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多路径推进规划的公众参与。通过公众参与能保证规划成果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不同主体的要求和意见,通过公众参与实现不同利益主体分歧的协调,减少实施中矛盾的激化。
2.3多方统筹,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调动各部门参与规划的积极性
长期以来,城乡规划制度的研究往往集中在规划部门本身,城乡规划获得的权限也是建立在特定的行政组织结构基础之上的。导致城乡规划编制的侧重点也往往偏重在建设规划部门归口,对其他部门职能利益考虑不全,规划的实施也往往得不到相关部门的应有的支持。城乡规划的综合性要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加深对其他职能部门职权与城乡规划之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多部门利益的综合协调,突出各部门价值的导向,主动引导、明确职责,以期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积极响应,为规划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府基础,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筹和综合调控作用。
2.4重视规划的政策属性,加强“配套政策”的研究和支撑
规划编制具有技术与政策的双重特性,规划成果既是蓝图,也是规划管理的依据。规划编制既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也是建立目标,指导实践的公共政策过程。为了体现规划“公共政策”的属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该加大了配套政策和实践保障措施方面的研究,进行体制创新。配套政策是城乡规划发效用的制度基础,也是规划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主要体现。从政策层面来研究规划实施中的管理制度、标准、政策等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3.城乡规划管理应体现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督并重
3.1规范公示内容和程序
一是明确规划许可内容建设项目的批前、批后,城乡规划管理职能、工作依据、办事程序和时限及查处结果;二是社会监督和投诉方式,受理时限和程序;三是形成横向覆盖的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监察三大职能,纵向覆盖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的“阳光规划”体系。
3.2 拓宽公示形式和载体
对不同的公开内容采取不同的公开方式,便于群众了解和监督。一是通过规划网站、报纸、公示牌和规划公示大厅,开展四位一体的项目审批规划公示;二是采取调查问卷、广场咨询,召开座谈会、规划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公示;三是通过咨询、征询、听证、论证、评审等方式,对公众普遍关注的居住区、公共设施和重要建设工程的规划设计方案等内容进行公示;四是依托行风监督员、专家组、咨询委员会、规划协会等队伍或载体开展公示。
3.3 加强公示互动和沟通
在公示实施过程中,注重强化公众参与,及时处理答复群众意见。采取畅通渠道,公布信箱、监督电话和举报电话等方式,积极引导市民参与和监督规划。对各界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及时进行整理,分门别类地研究,落实具体经办的责任处室和责任人。
在加强社会监督的同时,重视机关内部行政管理执法教育和监督,从建立教育、 制度、 监督并重的效能监督机制入手,立足实效,强化措施,推进城乡规划系统整体形象的提高。
城乡规划管理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综合性的工作,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努力把城乡规划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好,不断提高城乡规划工作水平,为现代化城市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低碳生活方式;低碳城市;城市规划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一、低碳生活方式与城市规划
(一)低碳生活方式与低碳城市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就是低能量,低消耗的生活方式。 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因此低碳生活是现今提倡的生活方式。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
低碳城市就是通过在城市空间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改变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城市的温室效应排放,彻底摆脱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能效提高的经济体系,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最终实现城市的清洁发展、高效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活方式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生活方式相互影响,有着互动的关系。首先,城市规划要体现生活方式发展、变化的需要。随着人们消费能力的增强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需要提供越来越多的商业、餐饮、娱乐场所,以满足相应的需求;由于人们出行需求的增长,机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要求也在提高,城市政府必须对此作出相应的规划与安排。总的来说,城市在功能结构、用地布局、空间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都要适应生活方式的发展。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并不仅仅在被动地适应生活方式的发展,而且还可以反过来影响、培养、塑造生活方式。如如果城市有着良好的环境和空气质量、配置合理的公共空间和绿地,居民很自然地会在休闲时更多地选择户外活动;反之,如果环境恶劣,公共活动空间缺乏,更多的人会无奈地留在室内。因此,规划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生活方式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资源约束条件,引导、塑造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
(三)城市规划现状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具有强烈地方政府行为色彩的城市规划往往更注重“外延式”城市扩张及新城区建设,而忽视了“内涵式”城市建设,包括旧城改造、城市环境建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等。首先,城市绿地建设滞后。其次,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严重稀缺,小高层日益成为中国城市住宅市场的主流,随着城市容积率的不断上升以及原有相关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城市人口密度聚集带来的拥堵效应也在逐渐增加。
二、面向低碳生活方式的城市规划
(一)合理规划城市空间
首先,倡导城市空间紧凑化,促使城市土地集约使用。在都市区域空间层面,通过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组织及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引导城市各类要素向城镇空间集聚,形成区域性空间等级与层次的空间格局,形成不同等级城市间横向联系的网状格局。在城市空间层面,引导城市各项功能的合理分区,完善基础设施布局,避免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和功能的单一化,在竖向上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功能互补的都市区空间格局。在社区空间层面,引导社区建设从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强调混合使用和适度高密度社区开发,引导人们居住在更靠近工作地和日常生活设施附近。
(二)城市基础设施规划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运行的基础,由于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建设方案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后续运行过程所消耗的能源数量和能源种类,决定了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并且基础设施具有很强的锁定效应,一旦建成就会在很长时间内运行,消耗大量能源和排放温室气体。因此,基础设施也是低碳城市规划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基础设施的低碳规划,需根据不同基础设施分别实行不同的指标和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能源供应设施,一是要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尽可能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二是要用相对低碳的能源,如天然气,替代高碳能源;三是要提高能源转换和传输效率,减少单位能源供应量的碳排放。
(三)推进建筑节能,打造低碳建筑
1、打造节能精品建筑
从优化建筑设计入手,关注建筑整体、长期的使用效率,强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推广太阳能光电光热技术、热泵技术,以及多用复合材料和钢结构在建筑中的应用,提倡建筑材料的循环使用,提高新建住宅、写字楼的精装修比例,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打造“百年建筑”。
2、实施“阳光屋顶示范工程”
坚持产品开发和应用推广并举,加快实施国家“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金太阳示范工程”和省“百万屋顶发电计划”,大力推进“阳光屋顶示范工程”,充分利用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建筑、公共设施等各类建筑和构筑物表面(含屋顶、幕墙等),加装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电能控制系统和并网系统,加大光伏发电在建筑领域的推广应用力度。推进地铁、博物馆、大学等重大工程的光伏发电建筑应用示范工作。
3、实施城市“屋顶绿化”计划
积极探索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的新方法、新品种,继续做好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合理播绿、全民植绿文章,凡有条件的新建建筑应实施屋顶绿化,安全许可的高架立柱、市政干道的边坡和挡土墙以及河岸驳坎应同步实施绿化覆盖,提高城市立体空间的绿色浓度,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四)优化交通规划
从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来看公共交通相对于小汽车来说具有显著的低碳、节能优势,首先要确立公共交通优先,提高公共交通对游客吸引力,以需求管理为手段引导私人机动化出行向公共交通转化,减少个体机动化出行需求。慢行交通是绿色环保、人文关怀的交通方式。在核心区倡导以慢行交通为主、机动化交通为辅的交通系统。
低碳交通是完全不同于个体机动化交通导向的交通模式,更强调交通规划与土地开发的协调发展。目前在国外比较活跃的城市开发理念TOD模式在我国受到普遍重视,TOD发展模式将交通系统和城市空间布局、资源和环境结合起来配置,强调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进行联合开发;支持在公交站点周围步行范围内进行高强度的开发,鼓励以短距离出行为目标的土地混合使用,避免巨型、单一化的功能分区,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
(五)增强碳汇能力的规划手段
1、保证城市绿化用地
增强城市的碳汇能力,要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结合城市的生态本底,科学、系统地划定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增强城市生态系统功能与抗风险能力,把城市生态系统有机地纳入周边自然生态系统之中,从而真正起到净化城市空气、调节城市气候的作用,进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通过限建高电耗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健身、增氧、休闲娱乐的公园、室外绿地、林阴地,保留自然山体和河湖水景在城区的位置,提高城市居住小区的绿地率等手段,增强城市整体的绿化功能和吸碳能力。
2、着手立体绿化规划,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城市绿地面积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立体绿化最大限度地增大城市的绿化量。传统绿化多采取地面种植大片草坪或树木的方式,而立体绿化则是在墙上和屋顶种植植物,植物栽种的载体区域发生很大变化。
参考文献
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年城市专项规划工作的通知》精神和具体要求,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为契机,以城乡规划年活动为引导,按照上级指示精神,采取政府统领、统筹安排、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方法,有序推动我县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
二、专项规划编制项目
综合类专项规划2项:城市景观风貌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含城市水系规划)。
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共9项:
包括:给水、雨水、污水、供电、电信、供热、燃气、竖向、环卫。
公共服务设施类专项规划共5项:
包括:城市商业网点(含市场)、城市文化娱乐设施、城市体育设施、城市医疗卫生设施和城市教育设施(含中小学)。
防灾减灾类专项规划共4项:
包括:抗震防灾、防洪、消防、人防工程规划。
三、编制工作安排
目前,在我县的专项规划编制中,雨水、污水已经完成,进入审批程序;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城市总体设计)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含城市水系规划),应和城市详控规划同步进行,需由清华大学随控规一同完成。其它专项规划还没有开展,需抓紧实施。
(一)任务分解
按照统筹安排、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原则,具体任务分解如下:
建设局:负责协调各部门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和信息报送,并具体负责:给水、燃气、供热、竖向、环卫、人防的专项规划的编制。
水务局负责城市防洪专项规划的编制。
文体局负责城市教育设施规划,城市文化娱乐设施规划和城市体育设施规划的编制。
科技局负责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的编制。
卫生局负责城市医疗卫生设施规划的编制。
商务局负责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的编制。
消防大队负责城市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
(二)编制队伍的选择
为保证规划编制的高质量和高水平,要选择具有建设部颁发相应规划设计资质的队伍,并规范运作实施。
(三)时间要求
按照上级要求,所有专项规划编制要在2010年6月底以前完成审批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