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乡村旅游管理机制

时间:2023-09-20 18:19:33

导语:在乡村旅游管理机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乡村旅游管理机制

第1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 发展现状 对策 呼和浩特

所谓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来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形式。乡村旅游不仅可满足广大城市游客“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而且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和保证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一)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呼和浩特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

呼和浩特市地处内蒙古中部的金三角,区位优势显著。包括四区、五县,四区是新城区、回民区、赛罕区和玉泉区;五县(旗)即武川县、土默特左旗、和林格尔县、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全市总面积 1.72 万平方公里,幅员辽阔、乡村众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近些年随着呼和浩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通过重点指导、市场运作等多项措施,开拓了很多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地。形成了以回民区和玉泉区为代表的城郊休闲型乡村游。以新城区、赛罕区和林县为代表的农业观光体验型乡村游;以土左旗与清水河县为代表的风光民俗型乡村游;以武川县的五道沟、得胜沟、托县的一遛弯儿农家乐为代表的景区依托型乡村游。

(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呼和浩特市的乡村旅游提供了大好的机遇

近些年呼和浩特市经济迅猛发展,其中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占总经济的比重逐年增加,市政府也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扶持。2008年全市旅游系统按照国家旅游局提出的相关要求,制订了与呼和浩特市实际情况相适应的“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办法”,编制了《呼和浩特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积极推动了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快速和健康发展。2009年到2010年,呼和浩特市旅游部门深入乡镇、农村,重点研究发展乡村旅游急需解决的难点问题,编制完成《呼和浩特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指导土左旗、武川县编制《敕勒川哈素海文化旅游产业园总体规划》、《武川县域旅游总体规划》。

(三)乡村旅游推动了呼和浩特市经济的发展

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乡村游接待150余家,农家乐接待示范户33家,在建27家 。在“十一五”期间,呼和浩特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5亿元,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以近20%的速度增长,是同时期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1.4倍。呼和浩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不仅满足了城市居民的旅游需求,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建设新农村探索了一条新路。

二、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这几年发展速度非常快,可以玩的地方很多,但是缺少特色产品,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形式趋同,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的各个 “农家乐”提供的服务项目大同小异,仍停留在吃农家饭、钓鱼、唱歌、打牌等常规活动,缺乏与景区和自然资源的结合,对当地的乡村资源优势认识不透,挖掘不深,使得乡村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

(二)基础设施配备不足,旅游服务质量不高

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旅游交通、餐饮、住宿、通讯、水、电、气、排污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然而,目前呼和浩特市乡村中的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设施配置不完善,如乡村的客房、厨房及厕所的卫生条件差;停车场等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发展。此外,还存在着部分乡村旅游档次低,服务质量差等问题。

(三)乡村旅游人才匮乏,旅游管理水平低

由于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初级阶段,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较少,且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大多以村民自我管理为主,人才的严重匮乏导致管理的不到位。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专业性不强,出现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不良现象,制约了呼和浩特市面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生态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呼和浩特市有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没有注重对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急功近利,无序开发,商业开发过度,旅游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基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伴随越来越多的旅游者涌入,带来的生活垃圾、污水、汽车尾气造成呼和浩特市部分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负载过重,导致乡村旅游地的环境退化、资源过度使用,严重影响到了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业发展对策

(一)丰富旅游产品,打造特色品牌

呼和浩特市发展乡村旅游就是要保留本地特色,不能盲目跟风。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针对市场需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必须积极创造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优质的服务、特色的项目,大到整体定位,统筹规划,小到吃、住、玩、门票,所有细节都要有特色,只有做到处处特色突出、品位高雅、文化悠远、民风淳朴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才能真正吸引客人。

(二)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应完善乡村的内部交通体系,形成自己的特色;供水、供电体系统要环保且富有创意;逐步完善停车场、厕所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点内的服务人员素质,学会接待的礼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服务要紧扣 “方便、热情、周到”六字方针,为游客参加乡村旅游活动提供方便。

(三)注重人才培养,健全管理机制

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奇缺是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呼和浩特市各级政府、各级旅游管理部门应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实施“人才工程”,加快乡村旅游地农民从体力劳动者向知识型、智力型劳动者转变。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点。通过加强乡村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农户的业务培训,提高科学管理、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议旅游发展管理部门与呼和浩特市的高等旅游院校合作,积极培养、培训和引进专业管理人才,弥补乡村旅游开发人才的不足。同时,以开展乡村旅游点质量等级评定和星级农家乐评定为抓手,逐步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四)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发展乡村旅游业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目前,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正处于一种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是一些地方目光短浅,受利益驱动的影响,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是破坏长远发展的举动,必须加以制止。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景区开发都要坚持保护第一,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尽最大可能给予全方位的保护,要在保护好的前提下进行充分利用。同时也要做好对游客的教育宣传工作,使每一位游客都能关心生态环境,不破坏一草一木。

参考文献:

[1]程道品.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及案例[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53

[2]叶琼秀,覃建雄.成都市近郊乡村旅游 SWOT 分析及发展模式探讨[J].四川地质学报,2010.3

第2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实施中央确定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方针,进一步加快湖北的改革和发展,**月30日至**月7日省政府咨询委员会派出调研组赴**省考察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情况。**省政府办公厅组织了旅游局、扶贫办、民族宗教委员会、党史办等部门召开的座谈会,介绍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经验及发展思路。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省按照《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通知》中提出的“发展特色旅游业”的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把旅游业作为特色优势产业加以大力扶持和发展,培育成支柱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积极推进**省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近五年来,全省旅游总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提前三年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2004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23.1万人次,外汇收入8020.27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2480.21万人次,同比增长31.88%,国内旅游收入161.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8%,旅游总收入167.75亿元,同比增长43.54%。

**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特点:一是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进一步坚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信心和决心。2002年出台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标志着**省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旅游业富民强省、保护自然生态和民族民间文化、推动改革开放等功能和产业联动效应,使旅游业的发展与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相协调。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强化旅游产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素质,创新旅游业发展模式,使**旅游业形成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之路。二是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年至**年,国家和**省各相关部门对旅游业投入共计4.03亿元,其中旅游国债资金达3.25亿元,投资总额超过了**年至**年**省财政对旅游业的投入总和,极大地改善了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省委、省政府在财政比较紧张困难的情况下,决定从**年起,每年拨出专款1200万元建立**省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把对旅游业的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中(从**年起增加到2000万元),这对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三是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高等级公路主骨架正在形成,公路主干线通往重点旅游区的道路条件显著改善,几个旅游支线机场相继通航和开工。四是旅游规划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的指导下,利用世界银行贷款,由国际著名旅游规划专家编制的《**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获得了**省政府和国家旅游局的批准,地、县级旅游发展规划和支线机场旅游线路规划及文化、乡村旅游等专项旅游规划编制(修编)工作已相继完成或启动。五是旅游精品战略全面实施,以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多民族特色文化体验旅游为重点的产品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省首批三个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建设进展顺利。旅游宣传促销工作成效明显,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媒体参与的联合促销机制基本形成,“文化千岛,生态**”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已经凸现。六是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以优先发展重点旅游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重点的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和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进展,旅游企业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工作全面推进。

二、**省旅游业发展的基本经验

1、从**实际出发,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把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营造旅游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扩大旅游业投入、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壮大旅游产业规模作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2、抢抓机遇,求真务实,围绕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的原则,切实做好旅游规划编制和旅游资源保护等基础性工作,认真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3、坚持“以质取胜”和“以特取胜”,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调整产品结构,优化产品体系。大力拓展中高端客源市场,积极推进区域合作,努力塑造**旅游新形象。

4、始终把加强旅游教育培训、整治旅游市场秩序、规范行业管理,作为提高我省旅游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大力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在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管理体制、经管机制的创新上进行新的探索。

三、**省旅游业“十一五规划”的基本思路

总体要求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富民兴黔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木任务,把促进就业、解决“三农”问题、扩大对外开放和推进“三个文明”建设作为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质取胜”、“以特取胜”,进一步转变旅游业经济增长方式,在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实施精品战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体验旅游和红色旅游,打造精品线路,创建旅游品牌;加大以入境游为重点的高中端客源市场开发力度,加强区域合作,拓展旅游发展空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整合相关行业、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合力,努力开创旅游业齐抓共建的新局面。

发展目标是:在“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左右。2010年实现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预计全省生产总值的13%左右,初步把旅游业建成支柱产业,使**成为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高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

四、**省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旅游精品战略。继续加大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形成航空、公路、铁路和航运构成的立体旅游交通网络。以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争取在首批三个优先发展旅游区率先取得突破。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突出特色,打造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配套、在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及民族文化村寨,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二)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资源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区域旅游发展方向,确定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及与重点客源城市的协作,联合周边省区市共同策划推出省际特色线路,形成开放、联动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以联手开发客源市场、联合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建立无障碍旅游区为重点,形成区域旅游精品环线。近期正积极参与和推动“9+2”泛珠三角的旅游合作,西南六省市区旅游合作,以及不断推进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边合作,努力促进区域旅游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力拓展旅游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抓住两个市场,着力拓展中高端旅游客源市场。按照营销渠道多样化、营销方式多元化的要求,切实把目的地形象推广与旅游产品营销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专业营销网络开发旅游市场的特长,形成组合优势,有效拉动客源增长。大力开发日本、港台、东南亚和韩国、欧美等入境游市场,不断拓展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及周边国内重点市场。

(四)实施人才兴旅战略。围绕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目标,实施人才兴旅战略。进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协调发展,扩大旅游教育培训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力争到2010年,建立起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体系。把人才培养和招才引智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培育旅游人才市场,优化旅游人才资源配置,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旅游业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通过项目合作等形式,多渠道、多形式吸引各类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有条件的旅游企业对做出重要贡献的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实行期权、股权等激励措施,以及采取知识、技术入股等形式,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和智力,推动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的转变。加强旅游岗位培训的力度,加大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文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规范行业管理。营造依法行政、诚实守信的旅游业发展环境。继续抓好国家和省级旅游管理、服务标准的实施和建设,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完善旅游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客运等旅游企业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以旅行社管理、导游管理、规范出境游和查处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等四个环节为重点,加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工作,强化旅游综合执法机制;充分发挥旅游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进一步加强旅游行风建设,促进全行业管理水平、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防止重大旅游安全事故的发生。

五、几点启示

1、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旅游行政管理方式,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我省要进一步深化旅游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分明、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旅游行政执法体系,严格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旅游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真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加大旅游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程序,逐步实行以监督执法为主的管理方式。

2、推进重点旅游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我省要按照“全省统一规划、属地行政管理、部门行业指导、企业自主经营”、“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继续推进重点旅游区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管理权的分离。积极鼓励旅游区(点)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旅游资源能够有效保护和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的前提下,依据规划和相关法规的要求,采取经营权转让、特许经营、股份合作、租赁等多种形式,通过公开招标等多种方式选择业主,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旅游区(点)的建设、管理,引进人才和现代管理理念。

3、扩大旅游业对内对外开放。推进国有独资旅行社股份制改革,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促进国有旅行社企业股权结构多元化。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旅行社业。放宽市场准入限制,鼓励省内外优势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到我省合资、合作经营旅行社。积极引进国外旅行社采取合资、独资方式在我省开展旅行社业务。对在我省兴办旅行社的省外、境外旅行社,在资质审查与项目审批方面适当放宽标准。省外、境外优势企业通过投资、兼并、参股、收购、迁移总部等方式来湖北开展旅游经营,凡国家没有明确规定的,我方企业可以不控股。

4、进一步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建立协调对外、运转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规范旅游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搭台、以企业为主体的旅游招商引资机制,建立滚动的、分层次、分行业的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大力推行定点定向招商、招商等方式,提高旅游招商引资的服务质量和实效。

第3篇

[关键词]旅游人才 旅游企业 旅游教育

新乡市旅游人才队伍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人才的地域分布不平衡及其旅游人才的结构性短缺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行业薪酬偏低,人才职业发展空间有限;对旅游人才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太少;人才有效供给的不足,旅游管理、科研、服务等机构不全,主管部门的管理服务不足。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笔者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订旅游人才发规划,加强领导,增加投入

为了建设一支新乡市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适应激烈的国际国内人才竞争的需要,更好地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资源的开发规律,促进旅游人才队伍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集中力量制订科学、合理的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用之作为新乡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纲领。必须充分认识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人才建设作为事关“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使旅游人才真正成为新乡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保障。

各级政府及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旅游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新乡市旅游发展的“瓶颈”因素,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提高重视程度,建立、完善、落实相应的奖励制度和激励措施,加快建立有利于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体制,努力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新乡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今后政府要加大对旅游人才的投入,确保人才队伍的建设资金。旅游企业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看待人才队伍建设,将其视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投资,不断加大投入,在每年预算中要根据工资总额计提充裕的职工教育经费,并设立外语津贴、技术津贴、学历津贴等,鼓励职工积极学习,参与培训。

二、大力推动旅游企业成为人才开发主体

旅游企业既是新乡市旅游人才的用人单位,也是旅游人才成长的摇篮,培养人才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一种社会责任。新乡市要积极推动旅游企业成为旅游人才开发的主体,积极探索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的有效机制,努力把旅游企业培育成为学习型企业、创新型企业,不断增强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充分发挥旅游企业在人才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要推动旅游企业整体开发人才资源的,树立“管理者即培训者”、“总经理是总的训导师、部门经理是部门的训导师”、“培养员工是考核每个管理者的重要指标”等人才开发理念,在旅游企业内形成一种整体开发的良好氛围。

要推动旅游企业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制订有效的人才激励措施,以发展机遇吸引人,将企业各个层次员工的培训、考核、定级、使用、晋升、工资升降、职称评定和待遇等紧密结合起来,让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待遇;同时,注重以人文关怀为内容的非经济性激励,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成长环境,发挥非经济性报酬机制对人才的激励作用。

青年旅游人才是新乡市旅游人才资源行业的主力军。旅游企业要建立有利于青年旅游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促进企业用人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提高青年旅游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重大项目实施中要吸收青年人才参与,培养、早就一批整体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旅游人才。

三、大力提升旅游教育水平,提升培训效益

旅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旅游教育的支持。旅游院校作为培养旅游人才的摇篮,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很好地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的重任。新乡市的教育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引导,推动旅游教育改革创新,充分发挥旅游院校(系)人才培养主渠道的作用,有计划地推动旅游职业教育及旅游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要大力整合新乡市的旅游教育资源,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设置,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大力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加大特色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旅游教育水平,打造新乡市旅游教育品牌。

今后要进一步整合全市旅游教育资源,加强旅游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科研、师资、教材、教学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共享机制,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打通旅游、人事、教育以及学校与企业、国内与国外、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等方面的“隔墙”,建立更为广泛联通、相互合作的旅游人才培养“立交桥”;对旅游人才进行分类研究,制定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素质能力标准,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培训和标准化职业资格考核。

目前,新乡市旅游院校的旅游学科和专业建设在省内处于落后位置。既缺乏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知名旅游专家,又没有在省内外叫响的知名旅游教育品牌。旅游院系的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是制约新乡市旅游教育品牌的重要因素。目前,新乡市大专院校大多数旅游管理学科和专业隶属于历史、外语、食品等院系,独立设置的旅游学院(系)很少。其狭小的发展空间已经和正在形成对旅游管理学科的巨大制约。如何理顺管理机制,拓宽办学视野,凝练办学特色,寻找发展空间,已经成为新乡市旅游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要推动高等学校设立独立的旅游院系,促进旅游学科和专业尽早尽快摆脱对其它学科、专业的依附或从属地位,按照旅游学科、专业的特点独立办学。同时,选择部分办学历史较长、对旅游行业贡献和影响力大、综合实力强的高校作为新乡市旅游教育品牌的重点打造对象。应采取切实措施,推动祝新高校设立独立的旅游学院,使其同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旅游会展学院一样,尽快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成为新乡和河南旅游教育的品牌和旗帜。

要加强校企合作内容和方式创新,鼓励企业参与到院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等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来;鼓励企业与院校合作办学,开展订单培养、接收师生顶岗轮岗实践、实训;鼓励企业与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拿出一批能转化为企业生产力的科研成果。

根据目前新乡市旅游人才整体学历层次较低的问题,要积极利用旅游教育资源,加强成人学历教育培训和在职研究生教育,切实提升在职旅游人才的学历层次,大力提高旅游行业在职管理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学历层次。要充分利用新乡市现有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和大专自考、函授教育资源,提升旅游行业在岗在职人员的学历层次。

要实施全市旅游培训计划,五年内完成对旅游企业全部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分级分类培训。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或旅游企业要把旅游从业人员的经常性培训作为的长远战略任务来抓,根据从业人员现有的能力水平,为他们提供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的机会,以开发员工其潜能,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可采用轮岗、交叉培训等多种方式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既进行经营观念、思想道德、礼仪社交培训,又进行法律法规、业务知识与技能培训。大力加强在职培训,针对旅游行业的不同岗位、职位及不同类型人才的特点,开展相应的专题培训,通过远程网络、专题研修、内部培训等形式,提高旅游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

要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训资源,通过制定政策措施,充分调动旅游行政部门、培训中心、旅游院校、旅游行业协会和旅游企业等多方面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相互支持,优势互补和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推进旅游教育培训体系的形成。适应旅游发展需求,着力加强市――县――企业三级旅游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旅游行政部门的培训管理作用,构成旅游人才“金字塔”培训体系。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旅游院校在旅游培训中的基地作用,拓展旅游人才开发的国际合作渠道,积极开展境外培训,形成大旅游教育培训的新格局。要注重市场需求,加快旅游行业紧缺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旅游部门、教育部门、旅游企业、旅游院校、行业协会、旅游人才交流和培训服务机构的作用,形成旅游人才培训的整体合力。要广泛调动旅游专家参与旅游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加强旅游专家库建设。

网络培训的时间、地点自由、选择课程,都很自由。这样培训方和学员都可节约成本。要实施旅游人才信息工程,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推进网上课堂和远程教育,加大课件开发力度,丰富网上培训内容,提高网络培训质量和效果。

要进一步改革旅游教育培训的机制、内容和方法,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 一是围绕产业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与调整,对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与内容进行改革,使旅游教育培训工作与河南省旅游发展战略相结合,与当年中国旅游主题相结合,与提升新乡市旅游业员工队伍整体素质的任务目标相结合,打造教育培训的精品品牌。二是实现旅游培训工作四创新,既理念创新、队伍建设创新、教学创新、管理创新。三是探索实行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培训方式和方法,如:改变内容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为多媒体互动的教学方式,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四是完善培训部门岗位责任制,建立竞争、流动、激励的用人制度和责权利相统一的内部运行机制,不断优化培训管理机制,确保教育培训的质量和人才培训计划落实,使教育培训既出人才,又出效益。

四、大力提高旅游主体人才的整体素质

旅游主体人才主要包括旅游行政管理人员、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导游员。加强旅游业主体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要加大对旅游业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力度,围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旅游行政管理队伍的目标,有计划地对新乡市各级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依法行政、有效管理的能力。要积极选派旅游行政管理人员参加国家旅游局举办的旅游局局长培训班、国家旅游局委托举办的饭店总经理、部门经理及旅行社总经理、部门经理培训班;不定期选派地、市、县分管旅游的领导和旅游局局长到国内外考察培训;加强旅游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和依法行政能力的培训,全面提高旅游业行政管理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要把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中层以上管理人员,通过选送上级部门在职或短期离职的培训使其具有深厚的旅游理论功底,又具旅游实践经验、富于开拓创新的管理者。

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旅游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旅游行政部门要通过工商管理培训、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班、国外旅游专业研修班等高层次的专业化训练,加快培养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才;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吸引其他行业高水平的经理人才更多地进入旅游企业,优化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专业结构和知识结构,推动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针对目前新乡市旅游企业高层次高素质管理人员短缺的现状,新乡市旅游行政部门及旅游企业应积极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建立和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创造有利于职业经理人队伍发展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完善职业经理人的运行机制和培训制度,实施职业经理人工程。即:按照国际通行的职业经理人培养模式,制订“旅游企业职业经理人”标准和考核认证制度。围绕旅游职业经理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业务能力和经营理念等分阶段确定近期、中期、远期培养目标,开展培训。重点推动旅游饭店、旅行社和景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其他行业的优秀职业经理人进入旅游业,打造一支既懂得国际通行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理念,又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旅游职业经理人队伍。

导游员是旅游行业的窗口。要大力加强对导游员队伍政治思想、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导游技能的培训教育和导游工作实践的磨炼,提高导游队伍素质。要坚持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以及资格证书和学历文凭并重制度,改进和完善导游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优化导游队伍结构。制定激励导游参与培训的有效措施,在培训中,应大力加强对导游员职业道德、政策法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业务技能的培训。鼓励低学历的导游员积极参加大专(大本)的学历教育,以适应竞争和形势发展的需要,从总体上全面提升导游员队伍素质。要积极开展全市导游讲解员大赛,推出“全市十佳导游员”,表彰一批优秀和模范导游员;积极开展万名乡村游导游、“农家乐”服务人员的培训活动。抓紧改革完善导游等级制度,提高导游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离退休老专家、老教师从事导游工作。

参考文献:

第4篇

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概念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通俗地讲,就是旅游行业管理在乡村旅游中的推广与应用。旅游行业管理,按照有关专家的解释,就是“政府组织及行业组织通过旅游政策、法规,引导旅游发展方向,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旅游企业行为,达到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以此类推,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就是各级政府及乡村旅游行业组织,以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相关要素为管理对象,通过运用行政、法律及经济手段,建立市场规则,协调、监督和维护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者行为,以达到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增强经济效益及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乡村旅游行业管理作为乡村旅游业最基本、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其主体就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来看,主要有两类:

一是政府部门。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存在着许多“瓶颈性”矛盾和问题,如设施需要完善,经营需要规范,规则需要建立,秩序需要维护,行业标准需要确立,这些工作必须且应当由政府来支持、推动,离开了政府的主导,乡村旅游发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维艰。

二是行业协会。乡村旅游行业协会是乡村旅游经营者自发成立的市场中介性组织,是政府管理职能的延伸,其实质是介于政府和经营者之间的非政府行业管理机构。随着我国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逐步向行业管理的转变,行业协会在乡村旅游的管理中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要。

二、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规范作用。针对乡村旅游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所出现的盲目开发、重复建设、生态破坏、经营紊乱、竞争无序等问题,政府部门通过行业管理,建立服务标准,规范企业行为,查处违法问题,制止无序竞争等,为乡村旅游发展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起着指导作用。乡村旅游经营的主体大多是当地农民,普遍素质不高,信息闭塞,观念落后,知识缺乏,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此,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的管理,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通过推广管理经验、指明发展方向、提出改进意见等指导帮助农民提高经营管理的能力和素质,使其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多出成效,让旅游资源优势尽显,充分发挥。

服务作用。乡村旅游因经营主体的弱势性及资源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的行业管理应重在扶持与服务,着力开辟乡村旅游发展的“绿色通道”。加大导向性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使乡村旅游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积极提供信息支持,开阔发展视野,使乡村旅游目的地在竞争中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组织乡村旅游目的地整体对外宣传,进一步扩大目的地知名度。

调控作用。乡村旅游各产业要素,彼此依赖性强,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会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甚至影响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行业管理主体应当全面把握各要素发展情况,并运用行政、税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适度抑制过快行业,扶持发展滞后行业,确保资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协调发展,整体推进。

监督作用。监督是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乡村旅游发展初期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通过行业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经营者守法经营,不断改进经营水平,提高服务质量,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当前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权威不足。市县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乡村旅游的政府机构,普遍权力小、地位低,在乡村旅游中难以成为管理核心,缺乏应有的权威。造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权威性小,一是国家旅游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二是乡村旅游中有关资质认定、项目审批、颁发营业执照等关键环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无权过问,经营中出了问题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调。如有的家庭旅馆经营多年却从未缴税,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只能提醒督促,最终还得协调其他部门解决。

管理滞后。乡村旅游发展中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许多地方没有制定具体的乡村旅游管理办法,如乡村旅游目的地、住宿设施、餐饮饭店、从业人员等进入市场应具备的条件,市场监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行业管理缺乏依据,随意性大,致使行业管理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步伐,造成乡村旅游许多项目未能纳入行业管理的范围。

欠缺统一。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只有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统一行动,才能有效管理好旅游市场。但由于受本位主义的影响,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不够默契,难以实行统一管理,致使旅游市场出现问题后,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比较严重。

四、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对策

1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性。提高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威,不仅是加强乡村旅游行业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乡村旅游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管旅游的政府机构,除现有的职权外,根据旅游行业管理及乡村旅游市场监管的需要,应适当扩大一些行业管理职权。如重点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和餐馆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的监察权等等。此外,加大旅游行政执法力度,提高旅游质量监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游消费者保护机制,扎实做好旅游投诉服务工作,依法维护旅游经营者和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通过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来树立行业管理在旅游经营者和游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在当前国家旅游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旅游市场中的一些违法违规行为无法查处的情况下,要管住、管好乡村旅游市场,仅仅靠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依靠全社会力量,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乡村旅游行业管理,必须要走旅游专业执法和联合执法相结合的路子,且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使二者结合的办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乡村旅游行业管理模式。

借鉴一些地方乡村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当前市县旅游局应下设旅游联合执法大队,长期抽调公安、工商、交通、技术监督、交警、城管、卫生等部门工作人员参加,进行联合执法。联合执法大队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直接领导,但业务上接受各相关部门的指导。各部门人员的身份不变,编制不变,工作上接受旅游行政部门及其编制所属部门的双重领导。

第5篇

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在3月初,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旅游工作会,对今年的旅游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优化思路,突出重点,全面安排部署我县今年的旅游工作;二是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开发建设,使全县旅游产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需要大家进一步坚定信心,合力攻坚,努力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协调发展。上面,周县长宣读了《2012年全县旅游工作要点》,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和旅游管理局等3个部门围绕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做了很好的发言,县政府与有关部门和乡镇签订了旅游工作责任书,希望大家对照目标任务,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进一步抓好旅游工作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进一步坚定发展旅游产业的信心

去年,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壮大旅游产业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不断加大旅游景区开发力度,切实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县旅游产业呈现出了由点到面、不断提升、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旅游品牌基本形成。县上按照抓规划、打基础、创牌子、增效益的工作思路,牢固树立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思想,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与发展并举”的原则,按照发展“人文生态旅游”的基本定位,经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初步形成了以为主的生态休闲游、以梯田为主的人文自然游两大品牌。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2000多万元,硬化至大寺车行道2.5公里,完成了盐场子广场、停车场基础工程,治理河堤250米,购买电瓶车2辆。建成了堡子沟梯田观景台,改造赵墩沟梯田景区道路48公里,新植游客采摘园2500亩,景区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为加快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三是宣传促销效果明显。积极组织参加了国内旅游交易会、兰洽会和中国·崆峒旅游文化节暨中华武林大会等宣传推介活动,举办了“云崖杯”旅游摄影大赛,与周边地区旅行社签订了旅游线路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了我县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1年,全县共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

四是服务能力逐步提升。切实加强景区管理,组织景区从业人员参加了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着力加强星级旅游宾馆、饭店建设,高度重视旅游安全监管,通过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服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旅游景区的服务水平。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认真审视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县旅游产业还处于低层次的初期发展阶段,与周边地区旅游产业强劲发展的态势相比,与省、市发展旅游经济的要求相比,仍然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我县旅游产业刚刚起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尚未显现,一些干部群众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旅游工作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行政推动的层面。二是设施配套进需要一步加强。争取国家投资的旅游开发项目比较少,通过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本发展旅游业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投资来源渠道狭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三是宣传推介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景区宣传促销的深度挖掘不足,旅游整体策划宣传意识不强,宣传范围不广,宣传手段有限,没有形成强大声势,县内游客总量不足,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四是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数量偏少,旅游经营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缺乏,远远不能适应全县旅游产业大发展、快发展的需要。五是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宾馆饭店档次较低,旅游接待能力不足,景区基础设施不完善,配套服务跟不上,在“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难以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六是产开发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我县的旅游产品屈指可数,品种单一,包装简单,没有一样能拿得出手的旅游产品,产业链条延伸不够。

客观地讲,我县是一个旅游资源大县,在发展旅游产业上,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从发展潜力看,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关山天池朝那湫、北魏石窟陈家洞和百万亩水平梯田等一大批得天独厚、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发展旅游产业的前景十分广阔。从外部环境看,国务院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把旅游业作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予以扶持,省、市也明确提出要不断壮大旅游产业,这为我县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从内部环境看,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县的旅游基础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随着庄华、庄莲、庄静二级公路的建成和天平高速的即将开建,为我县吸引客源、汇聚人流物流创造了便利的条件。可以说,当前既是我县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坚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持续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力度不减弱,以更大的决心,更强的举措,切实加大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力度,全力把我县旅游产业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进一步突出发展旅游产业的重点

2012年,全县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强县为目标,按照“营造大环境,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的思路,坚持走“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路子,深度挖掘旅游资源,持续加快景区开发,强力开展宣传推介,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精心培育壮大旅游产业,争取今年全县接待游客达到4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0万元。重点要着力抓好“六个突破”:

一要在加强旅游规划编制上实现新突破。发展旅游产业,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谋划和高起点的定位,进一步完善、编制好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建设规划,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今年,由旅游局牵头,交通运输局、林业局、水保局、规划局配合,要聘请有资质的旅游规划设计单位完成《核心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朝那湫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编制规划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各个景区景点的特色,定位要准、立意要高、操作性要强,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国家和省、市旅游产业政策的衔接,为争取旅游项目打好基础。同时,要严格规划管理,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开发程序,坚决杜绝出现随意建设和盲目开发的问题。

二要在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上实现新突破。今年,县上将继续采取整合部门项目资金的办法,集中财力办大事,不断完善景区基础设施。重点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由旅游管理局负责,发改局、财政局、水务局、农牧局、林业局、扶贫办各筹资50万元,建成盐场子游客中心和管理用房,完成盐场子供电线路铺设和景区供电线路改造,配套景区石桌石凳、垃圾桶等设施20套。二是由交通运输局、住建局、水务局、水保局负责,开通硬化盐场子至红崖寺电瓶车道2.5公里,完成盐场子广场、停车场续建工程,建成游船码头,开建河道蓄流造景工程,建成大寺至红崖寺游步道1.1公里,安装大寺安全防护栏600米。三是由旅游管理局负责,招商局配合,通过招商引资开建盐场子休闲度假区。四是由韩店镇负责,全面建成云崖山庄并投入使用。五是由国土局负责,年内完成省级地质公园申报审批。六是由林业局负责,完成朝那湫和陈家洞省级森林公园申报工作。同时,韩店镇、郑河乡、永宁乡、通化乡要按照所属路段和区域,高标准绿化通往、朝那湫、陈家洞景区的旅游道路。

三要在延伸旅游产业链条上实现新突破。旅游业是一个综合产业,包括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各个方面,要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综合效益。一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我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一批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局、旅游管理局和文体局要深入挖掘我县的文化内涵,按6月底前组建景区文艺演出团体,精心编排精品文艺节目,以景区为平台,广泛开展特色文化活动,让游客在旅游中充分体验浓郁的地方特色,实现旅游与文化的联动发展。二要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旅游局和相关部门要深入开发我县的苹果、粉条、大馍馍、豆腐等绿色食品和纸织画、根雕、草编等文化产品,精心设计包装精美、实用大方的旅游商品,在北京、兰州等城市和全县各个旅游景区、大型商场、宾馆饭店建立旅游商品集中销售区,把我县的旅游商品开发出来,推介出去,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高旅游商品经营收入。三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在旅游市场从传统的长线观光游向短线休闲度假游转变的过程中,乡村旅游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旅游局和相关乡镇要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年内水洛镇要改造或新建5户农家乐,韩店镇要引导发展5户农家乐,推动全县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四要在拓宽旅游投资渠道上实现新突破。旅游作为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产业,仅靠政府投资开发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要全力争取项目。发改局、旅游局、旅游管理局等部门要紧紧抓住国家和省、市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机遇,精心论证储备一批事关我县旅游产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主动加强与上级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确保全县旅游项目能够进入国家和省、市规划盘子。尤其是对世行贷款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开发项目、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地质公园项目、关山旅游景区开发项目、石窟维修保护项目和梯田标志地红色旅游项目,相关部门要加大争取力度,确保年内完成立项批复。二要开展招商引资。旅游局、旅游管理局和相关乡镇要把旅游招商引资作为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充分利用参加各类旅游节会的有利时机,选择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和市场前景的旅游项目,全方位开展旅游招商活动,积极洽谈县内外投资者和旅游企业来我县投资旅游开发,促进全县旅游产业发展上水平、上档次。市上安排要在3月份和5月份赴浙江、广东、深圳等地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活动,相关部门要抓住机遇,确保我县能够签约2个文化旅游项目。三要转换经营方式。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通过对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的租赁、承包等多种投资经营方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开发旅游产业,支持和鼓励企业或个人创办旅游经济实体,促进景区景点走向市场,逐步改变我县旅游产业开发资金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

五要在加强旅游宣传推介上实现新突破。加强宣传促销,是拓宽旅游市场的重要手段,也是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一要注重节会宣传。旅游局要尽快准备宣传资料,积极组织参加全省第二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市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和·崆峒山自驾游活动,及早着手筹备第三届文化旅游节,面向全省、全国旅游市场,有重点、分层次地开展宣传促销。既要善于借助节会平台,打响旅游品牌,又要善于包装策划,提高宣传效果。二要扩大媒体宣传。旅游和文体广电部门要积极邀请省内外媒体记者和摄影家来观光采风,通过拍摄旅游专题片、举办旅游摄影比赛等形式,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途径,对外展示旅游的独特魅力,吸引更多游客到我县旅游观光。三要强化合作宣传。旅游局年内要引导建办“梯田之旅”旅行社,立足“三级”旅游市场,精心策划一日游、两日游精品旅游线路,通过与、天水、兰州、西安、银川等周边城市旅游中介组织的交流合作,积极拓宽旅游客源市场,实现线路对接、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市场共赢,使旅游尽快融入陕甘宁川大旅游经济圈。

六要在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上实现新突破。健全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是增强旅游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旅游部门要大力扶持有条件的宾馆、饭店创星级、创特色,不断提高我县旅游接待能力。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切实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认真推行旅游行业服务标准,从严规范旅游人员服务礼仪和服务行为,有效提升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公安、卫生、环保、工商、质监、商务、物价等部门要加大联合执法力度,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提高旅游产品质量,规范旅游经营市场,有效维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旅游、安监部门要切实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强化旅游设施日常检查,全面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努力营造干净卫生、安全文明、诚实守信、热情待客的良好环境。

三、进一步凝聚发展旅游产业的合力

当前,我县旅游产业发展已经进入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相关部门和乡镇必须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全力推动全县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一要迅速启动工作。关于今年旅游工作的主要任务,特别是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今天会上已经以文件形式分解到相关单位和乡镇,并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任务非常具体,责任非常明确。各责任单位要对照工作任务和时限要求,确定专人负责,抓紧启动工作,所有的建设项目必须在4月中旬前全部动工。今年县上将对旅游建设项目实行统筹调度,由旅游局、旅游管理局牵头,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规划局等相关单位配合,选择信誉好、有资质的建设单位进行施工,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快建设进度,严把工程质量。

二要紧密协作配合。旅游局、旅游管理局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更好地履行旅游产业规划、协调、管理和服务职能。发改、财政、水务、农牧、林业、扶贫等相关部门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进一步明确工作任务,认真制定工作措施,尽快筹集资金,全力支持全县旅游产业发展。宣传、文体广电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6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民族地区开发模式

一、前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共有S个少数民族自治区,26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少数民族大部分分布地处偏远山区、牧区以及高寒地区。这就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其赖以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即范围广阔的农村,而其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的存在,又进一步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所以,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劣势,但另一方面,其在开发乡村旅游方面却是具有显著优势,而如何把这种潜在优势转变咸现实的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首先分析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借鉴汉族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及保障措施。

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制约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受到技术落后、资金紧缺、人才奇缺的情况下,旅游业的发展所要求的服务档次、接待规模以及施标准很难达预期的标准,旅游业运作过程卜分艰难。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的条件下,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面临如下问题:旅游开发所需资金不足,接待能力和开发规模有限;当地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体系不健全,旅游业产品供应不足,市场经济发展落后;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配套接待设施条件难以达到规定标准;民族地区自我积累能力不足,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导致商品流通滞后;教育培训严重缺乏,导致旅游人才缺U较大,旅游接待和服务的质量难以向国际标准看齐;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2.政策依赖性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政府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无论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还是旅游产品的对外宣传等-系列工作,都需要政府来主导参与。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对地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因此旅游业才被很多地方政府列为优先扶持产业或主导产业。为了尽快开发民族地区经济,当地政府制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参与旅游开发经营,以出让土地、景点等资源和各类优惠政策作为对外引资的条件,而对当地少数民族具名的补偿主要采用核算的土地出让金的形式的方式,同时也忽视了当地少数民族居民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

3.乡村旅游内需不足。目前我国比较成熟而且市场效益较好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是利用大都市客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主要是考虑可以充分利用了都市郊区相对城市良好的独特的人文环境、自然生态环境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般学者认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位置应以旅游者自驾车大约l小时能到达的范围为准,那么这种距离是最优的,比较适宜采取城乡互动的旅游开发模式。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偏远的山区,城市化水平比较低,依托周边大中城市的庞大旅游市场开发乡村旅游不具备条件,缺乏有力的市场支撑。基于以上原因,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内需不足,难以吸引足够的外地游客。而少数民族地区往往具有较多的较高级别的风景旅游区和流量相对集中(向游客,依托景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一定的优势,即使没有景区的支撑,少数民族地区也可以依托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明、自然与历史遗存相结合的农业和农村景观、靠边疆(或边区)的特殊区位以及淳朴厚重的民族风情,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区,吸引游客。

4.出游成本高。从地理位置上看,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目的地随着与大中城市距离增加而逐步衰减,大部分的出游目的地市场集中于距大中城市500公里以内的范围。而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牧区、边疆和高寒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难以进入。这是自然条件形成的。而且从历史上来考证,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各民族很少进行迁徙,除了因扩张和征战而进行迁徙从而与汉民族发生融合的部分少数民族,这是这种自然文化特征,从而形成了较为封闭的地理人文环境。所以少数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加上交通和通讯不便,游客出游成本相对较高。

三、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创新模式

1.产业链本地化。根据乘数理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乘数效应大小决定了区域旅游产业链的发育程度。产业链越长,则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也越大,旅游业通过产业关联能带动更多的部门,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就比较小。所以,以旅游业作为龙头产业,优化配置上下游产业,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最大限度地使旅游收益留在本地,有效安置当地居民的就业,是提高旅游效益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是第一原则,只有遵循这一原则,将旅游开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作为共同体,才能为当地居民所接受。所以,只有实施乡村旅游产业链的本土化战略,才能有效地带动当地乡村经济的发展,并最大化当地群众的利益。

2.经营者共生化。经营者共生化模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分工共生模式,在该模式中,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同时提供不同类别相等级的旅游产品吸引不同(阿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相互竞争,相互依存,避免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另一种是合作共生模式,本地经营者和外来经营者合资合作开发乡村旅游,利益共享,比如天龙堡的合作模式。广西上林县新东村是实施“经营者共生化”模式的典型代表。上林县新东村开发乡村旅游的成功的关键在于很好地处理了外来者合本地业户的关系一以互补代替竞争。新东村的“鹅和鸭农庄”的投资者是外来户,其目标市场是在广西的中高档次入者。“鹅和鸭农庄”占地二干多亩,是广西富有特色的名胜农庄休闲处,它的“鹅和鸭”取名来自英国著名的“鹅和鸭”酒吧,其投资者融合了迪斯尼风格和中国苏州园艺以及广西为代表的南方风格,是高档乡村俱乐部的雏形。该农庄里有迷你高尔夫球场、跑马场、卡丁车场、游泳池、彩弹射击场、射箭场、沙滩排球场、棒球发射场,以及儿童游戏的蹦蹦床、攀岩、滑梯等游乐设施,还将建成保龄球馆、壁球馆、儿童乐园馆。由于“鹅和鸭农庄”的成功经营,提高了新东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给新东村带来了滚滚客流,特别是“鹅和鸭农庄”开展大型活动时,当超过农庄的接待能力时,很多客人被分流到新东村当地民俗户进行接待。“经营者共生化”是一种本地业主和外来者互惠双赢的安排。

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保障平台建设

1.健全政府管理机制。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采取有效的行政、经济、法律等相配套的宏观调整、监督、指导和管理手段和方法,乡村旅游地政府要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把乡村旅游的管理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切实有效制定出乡村旅游相关管理制度或条例,在规划审批、安全管理、经营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虽然在内部,乡村旅游是由一家一户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但从游客市场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乡村旅游地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全局利益和整体形象。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职能管理部门西欧那个广大游客的利益、当地经营户的利益出发,合理规划,积极引导,制定相关法令法规,使乡村旅游的运作向法制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同时还可以成立行业自律组织,如成立乡村旅游协会等,保护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旅游资源遭受生态环境和景观开发性的破坏。

2.强化服务规范。要提高乡村旅游接待的整体服务水平,就必须强化旅游服务意识,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首先加强对旅游知识的培训。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储备反映了当地旅游接待的征途服务水平。增强旅游知识培训,有利于旅游从业人员更好地了解当前旅游业发展的形势和趋势,有利于与游客进行直接交流。二是加强对服务规范的培训。乡村旅游能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业向区隔的原冈在于它以“特色”吸引人,但这种特色的前提条件是规范服务:因为没有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服务,特色也就不复存在。目前乡村旅游市场上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各地政府部门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强化这方面的培训,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三是强化经营知识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组织从业人员外出学习、考察,扩大他们的视野,另一方面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加强对全体农民的旅游经营知识的培训,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提高旅游产品文化含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文化开发可以结合实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树立鲜明的乡村意象,乡村意象是乡村在常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头脑里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其主要表现为乡村景观意象和乡村文化意象。其次注重产品性和知识含量,提高产品安全性,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知识含量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也是留住游客,延长其逗留时间的最好方法。乡村旅游经营者要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农家气氛及农事活动,使旅游项目贴近农家生活,营造出一种真正的“农家乐”。通过提炼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使旅游者体验返朴归真和乡野的乐趣,通过收获劳动成果使旅游者从中获取一定的知识,满足旅游者寓教于乐的需要。再次是挖掘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民族乡村资源的文化内涵丰富,有着反映人与自然的依存和延续、形态独特的乡村聚落;有着反映我国千年的传统文化、社会组织形式和家庭关系、古朴雅的乡村建筑;有着浓厚文化底蕴的乡村节庆、农作方式、生活习惯、趣闻传说。将这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深层次、多方位开发设计适销对路、具有乡村特色的产品,才能增强乡村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第7篇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机关工作效率,根据区行政效能建设考评方案通知精神,我局把党风廉政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工作当成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区旅游工作重点项目领导小组,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对旅游工作进行机制创新,细化工作目标责任,为我区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证,党风廉政建设和行政效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年,全区接待旅游人数3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实现旅游收入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9%,超额完成了全年预定的考核指标任务。

(二)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充分发挥优秀传统饮食和文化、地方特色品牌产品、生态资源优势,打造旅游新亮点。

工作完成情况:

1、认真贯彻落实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精神。按照区委、区政府确定的“一山一村”旅游发展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旅游产业发展全局,提高认识,制定有力措施,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通过主动争取各相关方面的帮助支持,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2009年,旅游业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和甲型h1n1流感的影响,但我局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多次召开旅游经济分析会,分析我区旅游业现状,存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措施,推动了我区旅游经济的稳步发展,旅游经济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

2、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积极推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一是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合理规划布局。组织人员对全区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饮食文化资源、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等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和措施。二是区分公共性项目和经营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公共性基础设施,吸引社会资金和村民投入建设经营项目,尽快形成旅游配套服务接待设施,修订完善了龙树地方特色羊肉旅游产品开发方案和高鲁山户外运动康体旅游线路策划。三是扶持乡村旅游示范户,引导和指导农民积极参与和开展相应的旅游接待服务,带动地方农副产品加工和销售。配套××工业旅游,进一步规范完善灵秀乡村生态旅游试验区管理,按照高标准、上档次的要求,继续扶持发展庭院式农家乐乡村旅游产品。配合龙树李井村地质灾害搬迁,谋划建设乡村生态旅游示范村,扶持发展庭院式农家乐1户和龙树地方特色羊肉农家乐2户。

3、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旅游商品开发。针对全区产业规模小,旅游商品发展滞后的弱点,我局改进工作方式,以政策引导、优化服务入手,营造旅游商品发展环境,推动旅游企业依托市场进行旅游产品扩张和产业优化升级。以食品行业为龙头带动区内旅游特色商品和纪念品的开发、生产,重点培育了玉溪甜馨食品有限公司的猫多哩系列方便旅游果脯、玉溪凤凰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玉溪市食品公司的肉类及其腌制品。技改玉溪市调味品厂扩大调味品系列、酱菜系列传统旅游食品生产。迁建玉溪××食品厂,扩大旅游商品生产。加快灵秀乡村旅游试验区墙体文化建设,筹集补助资金36万元,用以试验区墙体文化建设,预计2010年上半年完成。

(三)依托聂耳文化广尝出水口公园、××工业旅游,提升大营街旅游产品,推进康体休闲度假旅游、会务旅游和特色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全区旅游上新台阶。

工作完成情况:

1、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把××生态园林、20平方公里生态文化区和东风水库路坝合一的建成三大旅游品牌,用三年的时间,把中心城区建成全市旅游产业龙头的要求,结合××实际,完成了全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调整,依托生态城市建设,立足“三乡”文化,挖掘水文化,以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为主体,以聂耳文化旅游、工业旅游、会务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为补充,形成特色鲜明,多元旅游文化并存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2、以旅游项目开发为平台,积极推进康体休闲度假旅游建设。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云玉山城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云玉山城休闲旅游度假项目将投资30亿元,建成集生态主题公园、生态主题酒店、产权式颐养中心、体育培训中心、民间民俗文化展示中心为一体的高端休闲旅游度假城,竭力将其打造成为西部高品质的生态旅游品牌,目前,完成了项目土地规划、测设和相关土地使用手续上报等工作,项目景区内道路已开工建设。

3、打造会务、商务旅游产品,培育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区会务旅游日趋成熟,给全区旅游经济注入了活力。2009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我们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区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各种载体进行会务旅游宣传促销,把旅游产品推向全省,着力吸引会议、商务团队,提升××区会务、商务旅游知名度。完善会务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水平,促进了全区会务商务旅游上新台阶。引导汇龙集团投资750万元,完善内部设施、扩大规模,提升会务旅游档次。2009年全区接待会务旅游者11.47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33%。

(四)深入开展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工作完成情况:

开展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培训,加快旅游软件建设步伐。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主题,狠抓旅游培训工作。全年,共举办旅游服务技能培训班8期,共培训767人次,是历年来规模最大,层次最高。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邀请云南省餐饮与美食协会的专家以及高星级酒店资深管理人员和职业中学教师授课,分别对大营街4a级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和与旅游相关的餐饮企业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礼仪和服务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全区餐饮、客房服务人员的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精神面貌有明显改观。同时,采取理论考核和现场导游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区内旅行社、景点景区导游进行了旅游知识培训、学习考核比赛。通过以考代培、以赛代培的方式,加强了对导游队伍的监督管理,提升了导游人员业务水平,促进了全区“创优”工作。

二、依法行政,提高工作效率

为加强对局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切实把依法行政工作抓紧、抓好、落到实处。我局结合国家《旅游管理条例》、《旅行社条例》、《云南省旅游条例》,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局办公室相关人员为组员的领导小组,并指派专人负责具体工作,及时完成和落实区政府布置的依法行政相关工作,形成了领导负责、上下协调、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确保了依法行政工作有序推进。如,2009年,我局按照××区旅游市场综合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采取联合执法的方式,组织协调公安、工商、社会保障、交通、广电局等部门,对全区14家旅行社进行拉网式检查,依据《旅行社条例》向旅行社下发责令改正、复查通知书20份,责成旅行社及时整改,规范旅游市场,维护了我区旅游市场秩序。

三、落实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加强自身建设

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是我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自身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自身建设的又一项重要举措。我局按照区政府办关于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监督检查实施意见的要求,认真组织,积极推进,促进了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阳光政府四项制度落到实处。旅游局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是××区对外的形象窗口。为此,我们在安排部署这项工作中,做到了“三个到位”:一是领导机构到位。成立了贯彻落实阳光政府四项制度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陈瑞锡任组长,全面抓,副局长马旭任副组长,具体抓,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性工作。二是思想认识到位。在动员会上,我们对落实这项制度的内容、目的、意义进行了学习,使全体干职工认识到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着力建设高效、透明的机关。三是工作方案到位。制定并印发了《××区旅游局贯彻落实重大决策听证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通报政务信息查询四项制度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落实四项制度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细化了工作内容、方法步骤、目的要求,并配合落实四项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旅游系统工作规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二)明确职责分工,制定拟听证、公示、通报和查询目录。明确部门职责,细化工作内容,各司其职,制定了拟听证事项:1、××区旅游发展规划;2、旅游工作相关重大决策事项。拟公示事项:1、旅游资源开发规划;2、旅游行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其它相关事项。拟通报事项:1、《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点旅游工作落实情况;2、季度、年度旅游经济运行分析;3、向社会公布的旅游工作服务承诺事项;4、旅游行业管理方面应当通报的其它重点工作。拟查询内容:1、部门基本信息;2、××区旅游发展规划;3、本部门法律法规、区政府出台的规范性文件和以本部门名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4、行政执法事项、执法依据、执法责任、执法程序及执法行为;5、××区旅游局相关办事指南及服务承诺事项。

(三)开通了**政务信息查询专线电话。专线电话设置在局办公室,由郑衍煜同志兼任政务信息联络员。自开通以来,接听了10个专线电话,所咨询问题属旅游行业管理类,接线员当场给予咨询群众圆满答复,来电人非常满意。我局**政务信息联络员按时参加了区上组织的学习培训,严格遵守云南识**政务信息查询专线建设指导意见》的规定,确保上班时间在岗,坚持使用普通话,热情有礼、耐心细致地为公民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四)开通了政务信息网上查询系统。确定郑衍煜同志为系统管理员和信息员。同时,办好《××区旅游局政府信息公开网站》、设立首页公开区旅游局内设机构及其职能及政务公开、四项制度、阳光政府、规划总结、旅游法律法规、科学发展观活动、疑难问题解答、旅游信息、帮助等十项政务信息咨询服务。截止**年12月30日我局在省政府阳光政府四项制度指定网站上通报重点工作19项。

(五)“三重一大”执行情况。凡涉及我局的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和奖惩、重要项目、大额度资金的使用,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工作制度。1、凡“三重一大”事项都要经过领导集体内部讨论决定,讨论中报请纪检二组的同志参加,组织落实过程中争取纪检监察的监督,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2、“三重一大”事项集体讨论前,由牵头科室负责人准备相关资料报主管领导,主管领导负责在集体会议上通报,与会人员逐一表态,提出明确意见。3、机关领导集体会议分支部会议和行政办公会议。由党支部会议决定的事项,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做出决定,会议记录由专人负责;由行政办公会议决定的事项,要经过与会人员的充分讨论研究后做出决定,会议记录由办公室负责。

四、党风廉政建设情况

(一)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一是加强领导,明确分工。按时上报有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报表、材料,并向干部职工通报相关情况。二是加强学习和宣传教育工作。有针对性地对干部职工进行党风廉政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廉洁从政、遵纪守法的意识。三是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和完善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对重大工作做到民主科学决策。结合单位实际,不断完善内部管理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切实做到无违法违纪行为发生。

第8篇

关键词:滕头旅游;生态环境;乡村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345-02

“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所提出来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1]。新农村建设有很多途径可走,但它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却是旅游[2]。在目前,新农村建设的机遇下,依托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所得的产物,就是旅游新村的雏形,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种发展趋势。

一、旅游新村概念

旅游新村是以保护乡村的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以农业为依托,把环境、生态、民俗、文化地融合在一起,突出乡村气息,并以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的旅游发展有别于传统的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旅游,而是将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文化体验呈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体现乡村旅游的新气象。通过新农村建设来促进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来活跃乡村经济,为满足旅游的需求增加进而加强新农村的建设,从政府被动的建设产生短期效应转变为农民主动参与建设,这就是旅游新村产生的过程。

二、实证研究——浙江奉化滕头旅游新村

宁波奉化市滕头村,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全村现有323户810人。一直以来,滕头村走农村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并举之路,获得了巨大成功,并相继获得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全球生态500佳、中国十大名村、中国生态第一村、全国首批文明村、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国家60多项称号。其中,旅游业于1998年开始起步,取得了很大的收益,成为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滕头村目前就是一个集小康村、文明村、生态村、和谐村为一体的旅游新村[3]。

(一)滕头旅游新村“新”特色。

1.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一致——新观念。建设农业循环经济项目,既节省资源又避免环境污染。一方面,滕头村以绿色植物为基础,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改善农田生产条件 ,实现农田水利化、园林化;另一方面保护土地,改良土壤,千方百计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提高稻草还田率,并坚持以有机肥为主,适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组织实施蔬菜、蓄牧、水产、水果、花卉、水稻等高科技生态农业工程,对农业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不断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改善旅游生态环境,并培养和形成一批集生产、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科技示范农业和特色农业,实现了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2.创新旅游管理模式,实行“滕头村+旅游公司”的管理机制——新管理。滕头村景区由滕头集团经营和投资,由下属的宁波滕头旅游公司和滕头村进行统一管理。旅游公司职权包括,产品的推广、旅游接待、旅游咨询、景区导游、市场宣传、旅游餐饮、景区内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运营、旅游线路的设计等旅游相关活动的管理和经营。村委会和党支部负责景区内居民的管理,包括居民利益的分配、土地的承包、农家餐饮设施的承包等问题。景区内村民通过经营农产品采摘、餐饮、土特产销售的形式加入到旅游业中,扩大村民收入。

3.人与自然和谐,为旅游发展创造环境——新环境。“生态立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而滕头旅游新村最夺目的“亮点”,“田成方、屋成行、清清河水绕村庄,绿树成荫花果香”,这是滕头村今日的真实写照。十多年来,滕头人始终以生态建设为龙头,把生态建设有机地融入到村庄的经济发展中,并通过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拆除农家柴灶统一改用液化气,对污水、废水实行无动力达标排放,遍植各类绿化树和草皮,饲养白鸽、野水鸭等飞禽,开展并通过了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营造了“花香日丽四季春,碧水涟涟胜桃源”的江南田园美景,并成为全球生态500佳。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显示出旅游新村的勃勃生机。

4.旅游产品开发注重游客参与——新体验。滕头旅游的发展强调文化内涵挖掘和利用田园景观,在项目类型上充分利用文化和农业资源,并开展“民俗风情体验”、“生态农业观光游”、“实践拓展训练游”等旅游项目,注重游客体验。民俗风情体验——充分利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农村发展历程缩影,挖掘地方民风民俗及滕头多元和谐发展的文化资源,开展以纺纱织布、阡陌、车水、春谷砻米、憨牛猛斗、温羊角力、笨猪赛跑、凤鸡争雄等动物表演组成别开生面的农俗风情游乐,构建跨越历史时空的观光娱乐体验项目,营造别具一格的乡村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游——以生态环境和人造景观为主要吸引物,将江南风情园、将军林、盆景园、绿色长廊等几十处景点组成生态旅游环线,以植物组培观光园、花卉苗木观赏区、蔬菜种子种苗基地、时令瓜果采摘等组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实践拓展训练游——构建社会实践基地,强化旅游分区,并为企事业员工团队合作培训、大中小学生军事技能培训及爱国主义思想培训,并精心设计了百余项寓科学性、教育性、参与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实践项目。

5.旅游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风貌。坚持旅游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把发展旅游业与农业观光,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和农业观光的需要,优美的村庄环境,使之成为旅游的闪光点,实现了“以新农村建设促进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带动新农村建设”为良性循环发展,并此外全国村镇建设文明村、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环境教育基地。

三、旅游新村建设启示

滕头村抓住乡村旅游大发展机遇,推动农村各项建设,促进滕头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旅游新村。滕头旅游新村建设的成功给与我们更大的启示:

(一)新村建设与旅游项目开发保持一致。

为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多赢,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以游客的旅游消费过程为核心,形成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通过发展旅游让村民得到实惠;根据滕头村经济发展现状及农业生产现状,注重协调发展农村旅游项目和传统农业与游客消费、村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带动形成了景观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新农村新貌、农村经济作物、农副产品加工、改善农民住宿并形成农家接待能力,激发村民民族文化保护意识及民族自豪感,并由此形成文明的乡风、整洁的村容,民主的管理,达到建设新农村的经典结构。

(二)旅游新村建设不等同于新农村建设。

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设,将旅游新村规划简单搞成新农村规划,二者的协调发展首先是发展目标的整合,在整体规划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其一把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包括村镇建设、道路规划、农林牧规划等)与特色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有机结合;改变观念,注重乡村旅游规划与村镇规划的相统一,把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确定乡村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把乡村旅游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注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特色构建,重视建筑风格与文化景观保护[4],防止现代建筑对原有古老村落、生态村庄、民族村寨的破坏,建设宜居宜游村庄。

第9篇

自然显风光

长寿山风景区位于延寿县城西南16公里玉河乡长寿村南,总面积101平方公里,属张广才岭余脉,中生代地质结构,四季景致分明。此山海拔700多米,沿山脊走向林立凸起,如石柱、石碑、石床、形神各异,千姿百态。石林长2000余米,石海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石海底处山泉溪水,涓涓细流,长年不息,这里森林茂密,古树参天,生长各种珍奇植物,各种野生动物也常在此出没,每当春、夏、秋季到来,百鸟鸣叫于林间。

景区内长寿湖水域面积6.6平方公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群山之中,鹤寿峰依湖而立,绝壁开如刀削,崖上雕塑苍松仙鹤,栩栩如生,登顶眺望,远山近水,风光无限,美不胜收。鹤寿峰崖壁上,摩崖石刻“寿”字,长38米宽18米,堪称天下第一,壮观雄伟,震撼人心。1993年被省政府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成为全省著名的风景区和旅游区。长寿山风景区以长寿湖为中心,东至长寿山东麓,西至长岗山西麓,南至鸡冠山,北至玉河乡靠山屯。长寿山风景区由远三山近三山和三湾等游览区组成。远三山有长寿山、鸡冠山、长山;近三山为石泉山、三峰山、长岗山;三湾为陈福湾、石泉湾、三环湾。共有长寿山石林石海景区、长寿湖景区、长寿村旅游服务区及长山滑雪场。

这里有古代神话传说遗迹和遗址,也有现代抗联故事和民间故事。1990年12月,八一电影制片厂、港电影制片厂、黑龙江电视的《赵尚志》摄制组都曾在这里拍摄过外景,并留下珍贵的纪录。电视连续剧《赵尚志》的一些场景,如张家大院还真实可见。李娜演唱的《嫂子颂》MTV也在这里拍摄的。抗联剿匪的故事,也给这里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人为增亮色

充分利用本地生态环境良好,养生资源丰富,自然景观较多等有利条件,重点围绕“寿”字发展旅游业。延寿县委第十一届党代会将旅游业作为强县名城的六大主导产业之一。以封殿辉和丁宇航为首的新一届县委县政府又在高起点上开了开车。

2010年3月,县政府成立了长寿山景区管理处,调配了10名专职工作人员,接连投资3500万元,加强景区建设。县政协主席杨晓春、主管副县长刘岩都亲临景区建设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景区管理处主任赫崇生常年吃住在建设工地,严格把关,保证了景区的工程多快好省。仅仅两年多,已修环湖游览路700延长米,仿古大门一处,仿古凉亭三处,休息区两处,修筑登山台阶3872个,总长1700米,沿途休息点5处,在景观山门附近建设400多平方米集管理室、导游室、医务室、警务室、办公室、电控室、展览厅于一体的游客服务中心,并在山内设有停车场和商服中心。服务设施齐备,服务热情周到细微,赢得八方游客叫好!

近几年来,作为长寿山景区管理处的领导,赫崇生亲自参加对全县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踏查活动,行程800多公里,拍摄景区照片5760张,录像带67本,收集文史资料107篇,印制《延寿风光》宣传册4000本,录制16分钟的电视宣传片一部。县委、县政府召开了不同层面的研讨会,形成了《延寿县旅游业发展实施意见》,对长寿山旅游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他提出的旅游业发展意见和建议被采纳,对全县七个旅游景区起到示范作用。

延寿县旅游业在整体推进中方兴未艾,其中长寿山风景区管理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旅游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强化行业管理,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增强服务意识,提升了接待档次,塑造了企业形象。二是完善了旅游管理体制,切实履行管理职能。为了规范旅游生活秩序,他们成立了集体观光、休闲、会议、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为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他们制定了办事公开制度、党员服务区活动制度、文明接待制度、自然保护区管理制度等8项制度。通过各项制度的执行,增强了职工的责任心,规范了旅游业的企业行为,树立了延寿县长寿山风景区的品牌形象。2011年被评为国家级AAA级景区,2012年又被批准国家级森林公园,平均每年接待游人20万人次,带动了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收入1000多万元。

养生真奇妙

中国·延寿养生文化旅游节后,延寿县境内铁通、省道、通乡公路旅游专线水泥硬化路面全面建成通车,打破了县域之间、旅游区之间、条块分割的局面,提高了旅客可进入性和舒适度。长寿山风景区管理处牵头开展了“以珍爱生命、共享健康”为主题的延寿县养生文化旅游系列活动,成为延寿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