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9:34
导语:在生物与医学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 术语 语言特点
一、引言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近百家高校开办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孔旭,2009:174)。由此说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我国是一个热门学科,社会需要大量该专业的人才。
同时,为了帮助该领域的师生与学者更好地学习生物医学工程的最新技术和知识,翻译这方面的权威专著就很有必要。在笔者翻译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科研组编写的Biodesign:The Process of Innovating Medical Technologies时,分析其术语特点,希望给读者有所启示。
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术语特点
尽管英语科技词汇产生的数量多、速度快,但是科技术语具有严密性、简明性、单义性、系统性、名词性及灵活性六大特点(Dunne, 2012:78)。而在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中,由于学科不断交叉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复合词;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产生大量新词;为了行文简洁,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也同其他科技文体一样,应用大量缩略词。
(一)复合词
复合词的定义为由两个独立的词构成的一个简单形式,许多复合词是名词形式,当然人们也创造了复合形容词以及形容词复合名词(Yule, G.,2006:54),而生物医学工程中有大量术语为复合名词,主要有以下形式:
1.名词+名词=复合名词
例1.Without regulatory clearance by the FDA (or the equivalent agency abroad)even the most innovative and important breakthrough in medical technology will never reach patients.
分析:其中名词“regulatory”+名词“clearance”组成了复合名词“regulatory clearance”。
译文: 如果没有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或国外同等机构监管批准,即使最新、最重大突破的医疗技术也无法应用到患者上。
2.形容词+名词=复合名词
例2.The new law provided for three classes of medical devices based on risk, each requir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regulatory scrutiny (see below for details).
分析:其中形容词“medical”与名词“devices”组成了复合名词“medical devices”。
译文:新的法律将医疗设备分为三类,每类有够不同等级的监管要求(详见下文)。
(二)新词
一门新学科或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及其发展,会产生大量的新词,而国际间交流越来越密集,学科领域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各学科领域之间的跨界与融合现象层出不穷,一些交叉学科的问世带来了许多新词(张义宏,2014:163)。本篇翻译材料中,由于包含了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最新成果,所以也会产生大量新词。
例3.However, regulatory issues are so deeply embedded into product design and development that innovators need to understand regulatory processes and nomenclature in order to provide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the biodesign innovation process.
分析:“Biodesign”作为翻译材料的书名与主题就是新词,由前缀bio-与design组成。
译文:然而,监管问题是深入产品设计和开发的方方面面,创新者们为了在生物设计创新过程中有效起到领导作用,就需要了解监管程序和术语。
(三)缩略词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英语新术语大量涌现,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英语语言学中就出现了缩合词(blends)和缩略词(abbreviations)(韩贻仁,2012:45),而在本次翻译文本中也存在大量的缩略词。其中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组织机构名
例4.The modern era of the FDA began in 1906 with the passage of the Federal Food and Drugs Act, which created the regulatory authority for the agency.
译文:现代美国食药监局时期源于1906年联邦食品和药品法案的通过,该法案为它开创了监管授权。
2.病理名称
例5.Each CPT code is assigned a number of relative value units, or RVUs.
译文:每个CPT编码都会被分配到一个相对值单位(RVUs)。
3.医学专业术语
例6.Under Medicare, each CPT and HCPCS II code is assigned toan Ambulatory Payment Classification (APC) groupwith a unique relative weight, which is then convertedinto a payment amount.
译文:医院等门诊设备使用CPT或HCPCS II代码声明门诊服务。在医保中,每个CPT和HCPCS II码被分配到门诊支付分类(APC)组并具有唯一的相对权重,然后将其转换为付款金额。
三、结论
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发现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在术语方面都存在大量的复合词和缩略词,并有一些新词出现,虽然数量不多,但对希望了解科技前沿的读者来说非常重要。笔者还结合翻译材料,针对以上特点进行了翻译策略的总结,在专业术语方面可采用意译法、缩合法和零翻译来解决。
当然,由于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英语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更多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也有待其他译者进一步研究,从而为该领域的翻译事业做出贡献,为广大读者带来质量更高的翻译著作和文献。
参考文献
[1] Dunne J.and Elena S.Keiran.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Project Management[M].John Benjamins Publish Company,2011.
[2] Yule,George.The Study of Language[M].Thir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3] 孔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发展现状[J].消费导刊,2009(8):174.
[关键词] 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高职高专;新教材
[中图分类号] G718.5[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c)-086-04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WANG Jian, GUO Suhua, ZHENG Changjiang, WANG Xiaoliu, PAN Xiaojuan, WU Suhong, LUO Xiuzhen, HUANG Lifeng, ZHANG Haiyan
(Zhangzhou Healthy Vocational College, Fujian Province, Zhangzhou 36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success and failure to write a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Methods: Used three kinds new teaching material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s sample book, fact-finding results in recent three years′students and teachers were analysed. Results: 100% of the teachers and 93%-97% of the students thought that immunology part was too hard, numerous and abstract. 89%-96% of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ought that knowledge volume of three copies new teaching materials were all too large or a bit too large, and Zhao′s was specially large. Conclusion: Teaching material′s knowledge volume, words of writing, in order to write, appendix and others important things must be specially paid attention when we write a new teaching material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about nursing specialities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so that new teaching material having been written is still more practical and perfect.
[Key words] Nursing specialities; Pathogenic Biology & Immunology;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New teaching material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希望有一本可以得心应手的教材。这本教材,应该是既能够反映学科的最新知识与动态,又能够深入浅出地被现在的学生所理解;既做到内容充实丰富,又符合现在高职高专教学时数越来越少的趋势――宜精辟扼要,而不应篇幅过大;宜简明易懂,而不应晦涩曲折。多年来,经过多轮多个范畴的教材修订,不断有不同版本的新教材出版,这些新教材的编写者们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们的工作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但无庸讳言,目前十分令人满意的新教材还真不多。以护理类专业《病原生物与免疫学》高职高专教材为例,近两年中,我们所用过的三本新教材,都不是十分令人满意,而现实的情况是:近年来,国内大学教育的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已经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只要愿意上学就有学可上。因此,当各本科大学招生完毕后,来到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往往都是那些在中学里最不能读书,或最不愿意读书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但学习精神较差、学习能力较低,其中相当部分甚至个人品质也很恶劣,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困难。部分由于这些原因,卫生部对医学高职高专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这样的原则: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职业技能的教育为根本,满足三个需要(学科需要、教学需要、社会需要),力求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1-4]。有感于此,我们历时三年,对近三届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状况,特别是师生们在使用新教材后所产生的效果和感受,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新教材样本
①陈兴保主编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2004年7月第5版教材(简称“陈版教材”,下同),供医学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使用[1]。该书理论教学篇幅380页,加附录共390页。教材内容的编排,按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5~2006学年第一学期,在三年专高护、高助产、临床医学等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63学时,寄生虫学18学时。②刘荣臻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06年1月第2版教材(简称“刘版教材”,下同),供高职高专护理专业使用[2]。该书理论教学篇幅272页,加附录共277页。教学内容的编排,循免疫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在三年专中西医高护、高助产、高护函授等专业的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63学时,寄生虫学18学时。③赵富玺主编的《病原生物与免疫学》2004年1月第1版教材(简称“赵版教材”,下同),供高职院校的护理、临床、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工艺技术、药学、检验等专业使用[3]。该书理论教学篇幅401页,加附录共466页。教学内容的编排,按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的顺序。我们于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在五年专护理、英护、助产等专业的教学中使用。教学时数为:微生物与免疫学48学时。
比较三本新教材可以看出,其中“赵版教材”篇幅最大,“陈版教材”次之,“刘版教材”最小。最大的赵版教材,其理论教学篇幅,比最小的“刘版教材”超出近130页。
1.2 对象
本次研究涉及学生班级24个,共1 287名学生。主要为护理类专业(包括三年专高护、高助产、中西医高护、高护函授;五年专护理、助产、英语护理等班次)的学生,其中采用“陈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11个班,620名;采用“刘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7个班,共335名;采用“赵版教材”教学的学生共6个班,共332名。
本次研究除本院病原生物与免疫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答卷外,还有部分来自于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闽东卫校、闽北卫校、龙岩卫校、莆田卫生职业中专等六所兄弟院校的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教师以个人身份参与。参与调查答卷的教师共18人。兄弟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为“陈版教材”和“刘版教材”,教学时数均为全书(微生物、免疫学、寄生虫学)64学时。
1.3 方法
在学生或教师中进行的研究,均采用调查问表为主、个别询问为辅的方式。学生问表只写班级,不署姓名,以便使学生打消顾虑,回答时尽可能客观真实。问卷基本内容见表1。
表中除前后两处需要学生稍作思考后填写外,其他均为打勾选择答案,并且其中大部分问题可选择多个答案。教师问表只填所属院校,也不署姓名。所涉及到的内容与学生问表大致相同,仅形式上稍有差异。另外,多增加了第6题(你认为该书寄生虫学部分:A.内容太多;B.内容太少;C.内容量合适;D.部分章节应适当简化;E.应删减不常见的虫种内容;F.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由学生自学)。学生问表的第6题变成了教师问表的第7题,其内容基本相同。教师问表的填写及选择答案的方式也与学生问表大致相似。
2 结果
2.1 教材学习的难与易
对三本新教材师生们的评价基本相同,绝大多数认为学生学起来感到艰难(回答“是”的答案在94%~96%范围内;其中教师为96%,学生为94%),至于哪部分最难学,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免疫学基础部分(选择该答案者占总人数的93%~97%,其中教师为100%,学生为93%~97%)。关于难学的原因,93%~97%的人认为内容太多、太抽象;91%~95%的人认为书中语言晦涩难懂,专业术语、英文缩写太多;86%~90%的人认为学生(或自己)基础知识不够。至于课前预习是否能看懂选项,学生认为,免疫学基础基本上看不懂(选择完全看不懂者占93%~97%,看懂1/3~1/4者占3%~5%),微生物学大多能看懂1/3~1/4(选择该答案者为81%~85%),寄生虫学则大多能看懂1/2(75%~78%的人选择此答案)。教师的看法与学生基本相同,但认为免疫学基础学生是完全看不懂的(对三本教材选择该答案者均为100%)。
2.2 教材的知识量
师生们对三本新教材知识量的评价均主要是太大或稍大,没有认为太少或稍少的,但三本新教材之间有较大差异,结果见表2。其中,认为“赵版教材”知识量太大的评价,明显高于“陈版教材”或“刘版教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6、8.52,P<0.01)。
表2 三本新教材知识量评价
Tab.2 Evaluation on the knowledge amount
of thre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与“陈版教材”、“刘版教材”分别比较,均P<0.01
Compared with Chen edition, Liu edition, both P<0.01
2.3 教材的编排或讲授顺序
本项不专谈哪一本教材,而是谈对微生物、免疫、寄生虫三部分知识,如何安排先后顺序,比较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理解、接受心理。调查结果见表3。其中,第一种编排顺序的赞成率与其他三种编排顺序的赞成率总和相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P<0.01)。
表3 教材编排顺序的调查反馈
Tab.3 Survey feedback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rranged in order
2.4 对免疫学部分的评价
师生们认为三本新教材的免疫学部分均需要改进。学生们多认为内容应该更少、更简明(对陈、刘、赵三个版本的新教材而言,有此意见者分别为92%、85%、96%),还要减少过多的英文缩写(同前,有此意见者分别为93%、90%、94%)。教师们则除了与学生有类似意见外,还认为需要增加更多的能辅助理解的直观性图表(对陈、刘、赵版新教材的这种意见分别为83%、94%、89%)。
2.5 对寄生虫学部分的评价
大多数教师认为,“陈版教材”、“赵版教材”的寄生虫学部分内容太多,需要删去不常见的虫种内容,简化部分章节,甚至有部分教师(61%)认为,寄生虫学部分可以少讲或不讲,主要由学生自学。
2.6 对教材总的改进设想
对上述三本新教材,师生们大多数(教师89%~94%,学生92%~96%)认为,有必要在每章后增加复习思考题,在书后增加更多的微生物、寄生虫彩色图谱;有必要附上教学大纲、课时分配表,特别是实验指导。“赵版教材”、“陈版教材”应减少过多、过于深奥的机制,过多、过于抽象的英文缩写和专业术语;“赵版教材”应删去至少1/4的教学内容。大多数教师(94%)还认为,教材中较为孤立的遗传学内容(如细菌变异的机制、HLA的遗传特征等),在再次编写新教材时可以考虑删掉,以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并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3 讨论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三个版本的新教材虽然各有其优点和长处,但均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需要加以完善。
3.1 课后复习思考题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都缺乏课后复习思考题[1-4],这是一个较大的遗憾(虽可由作者或其他人另行编写、出版,但毕竟很不可靠、不方便,配套教材经常是买不到的)。令人担心的现实还在于,现在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学习精神太差,课后不做复习思考题,很可能就会把课堂上教师讲的一切忘记,同时也无兴趣看书。假如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另行布置,则有相当多的学生由于懒于动手或疏于动手,不会予以抄写,但如果印刷在书上,对她们可能有一个促进和提醒的作用,也相对简单、方便。
3.2 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附录上都没有教学大纲和课时分配表。由调查结果可知,补充上这两个附件是必要的。它们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相当好的参考价值和辅助作用。
3.3 教学内容量与语言
三个版本的新教材,其教学内容量都明显偏大,语言都较为抽象难懂。“赵版教材”尤其如此(其主要部分――理论教学篇幅比“刘版教材”多近130页),这也是师生们反应最强烈的问题。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所面对的是新形势下的高职高专学生,而不是以前的大专生,甚至也不是以前从中学里相对拔尖而来的中专生。同时,我们的护理类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学课时数正在不断减少(许多高职院校现在都已减至32~54学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不可以把越来越深奥的微生物、免疫机制大量的编写给目前的高职高专学生。教材的专业水平和理论造诣固然很重要,但教材的现实性和必要性则更重要[5-8]。我们应该尽量做到深入浅出、简明扼要,使内容量保持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这样,这门学问才能较容易地为今天的高职高专学生们所理解、接受。
3.4 实验指导
“陈版教材”与“刘版教材”均没有实验指导,这也是不足之处,而且长期以来,这一直是高职高专教学上的一个较为严重的困难。经常是教材买来了,却怎么也买不到实验指导,任课教师只好把其他版本或其他专业教材的实验指导,临时油印或复印给学生参考,或抽出大量的课后时间来临时编制实验指导。对于教材主编者来说,同时编一个实验指导的举手之劳,却能给教学工作中的教师和学生们带来很多方便[4,9-12]。学生们带书时就等于带上了实验指导,也不会造成忘带实验指导去上实验课的情况了,这对今天的高职高专学生而言,尤其显得必要。
3.5 免疫学化难解疑
免疫学一直是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学中的难点。别说是现在刚入校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就是已经从医科大学中毕业了的护理类本科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人对于它的许多基本知识也都还是一知半解,没有完全弄明白。采取多种办法(比如直观易懂的图表、比喻比拟的手法、抽象理论与实际事物挂钩的措施等)化难为易、解此难题,是广大微生物、免疫、寄生虫教师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的目标[13-15]。我们应该继续在这方面做大量的工作,至少可以把教材的语言写得更简明易懂些,并考虑浓缩或删去部分并非必需、但又过于深奥的理论部分。比如,MHC(或HLA)的遗传特征、Ig的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的机制等。一些可有可无的名词术语、英文缩写也尽可能地删掉。这样,学生的心理负担可以得到部分减轻,不至于一看到免疫学庞大深奥的内容就心存畏惧,从一开始就产生害怕、排斥心理,以至影响了以后的继续学习。
3.6 对寄生虫学部分的处理
寄生虫学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中一直是比较好学易懂的部分,但是近年来也是一直在淡化、轻化的部分。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已经基本上不讲此部分了,由学生自学,而把教学的主要时间放在免疫学、微生物学的重点难点上,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种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参考。因此,在编写时对寄生虫学尽可能地扼要介绍,多数内容安排由学生自学(放在参考内容部分)是可以考虑的[9],这能够留出一定的时间,为讲好、讲透免疫学和微生物学中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课时铺垫。
3.7 教材的编写顺序
看书或讲课的先后顺序也很重要[10-15]。如前所述,学习开始就让学生去学学科中最难的部分,是教学上的大忌。所以,我们需要把《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的三至五部分内容精心安排,以符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前的中专教材,有许多是考虑了这个因素的,它们中的大多数就是按照:细菌学总论免疫学基础细菌学各论病毒学寄生虫学这样的顺序编排的。这是历届中专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摸、爬、滚、打,历经多次成败总结出来的优秀经验,是极富教学价值,但可惜的是,在后来的教材编写中,人们或过于盲目崇拜本科教材的编写方法,或由于担心教材的水平,或因为其他原因,逐渐放弃了这种行之有效的编排办法。我们今天面对比过去中专生还要基础薄弱、毅力和耐心还要缺乏的护理类高职高专学生,很有必要重新拿起这个法宝,以尽可能地减轻教学上的阻力和学生学习上的困难。我院部分教师曾经在多年教学中运用这个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就是一个良好的证明。免疫微生物寄生虫的教学顺序是不好的,同样,微生物寄生虫免疫的教学顺序也不太好。因为在微生物、寄生虫的各论中已经涉及到了大量的免疫学知识,这时候学生还没有学过免疫学,显然也是不合理的。调查的结果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三本新教材的编排顺序,都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护理类高职高专教学的改革还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教材的问题是教学改革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让我们开动脑筋,本着实事求是、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学实际需要的宗旨,尽可能地完善我们的教材,把护理类高职高专教学改革的车轮推进到一个更加广阔、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陈兴保.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90.
[2]刘荣臻.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77.
[3]赵富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66.
[4]许正敏.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46.
[5]Harper DR. Molecular Virology [M]. 2ed ed. Springger: BI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Limited,1998:1-235.
[6]Roitt I. Immunology [M]. 3rd ed.. HK: mandarin offset Ltd,1993:1-156.
[7]Stites DP, Terr AI. Basic and Clinical Immunology [M]. 8th ed.. HK: mandarin offset Ltd,1994:1-179.
[8]Levieson W, Jawetz E. Medical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M]. 6th ed..Now York McGraw-Hill Companies,2000:1-338.
[9]汪学龙,沈继龙.浅谈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J].安徽医药,2004,8(5):81-82.
[10]孔祥雷,王俊,张超.护理专业病原生物和免疫学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4):143-144.
[11]王治西,孙彦坪.新版《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教材的优点与不足[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5):118-119.
[12]米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新高职教材的一点建议[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2):116.
[13]于秀玲,闫珂柱.关于高校教材编写存在问题的新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5(5):59-61.
[14]汪正清,张锡林.病原生物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4,90(6):12-13.
在护理学专业招生中,我校文科生比例占到70%左右,且理科基础知识普遍薄弱。我校护理学专业在本课程上仅仅安排36个总学时。基于护理学专业的特色,为了提高教学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在设置和选定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内容方面,结合执业护士资格证考试的有关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方面的知识点,适当调整培养方案与要求。我们选定由黄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一书。这本书重点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方面,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护士执业资格证考试需要[1],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我们以医学微生物作为主要授课内容,人体寄生虫学部分以自学为主。在医学微生物W部分,首先强调与临床护理关系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如消毒、灭菌及无菌操作技术。其次,重点讲解临床上常见的病原体,如结核分枝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最后,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将实验安排为12学时,理论和实验教学学时之比为2∶1。在寄生虫学部分,我们主要讲解绪论、钩虫、蛔虫、蛲虫、疟原虫、阴道毛滴虫以及血吸虫等寄生虫知识,其他部分都为自学内容,将教学课件拷贝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自学。
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课程概念多,难以记忆;抽象,不容易理解;知识点杂,难以找到规律等。如何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我们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穿插采取了CBL、提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如我们在讲授霍乱弧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时,提前为学生设定一个案例,让学生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大约由30个组员组成。每个大组包括6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5个组员构成,每个小组给1~2个小题。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资料,回答问题,制作PPT,然后打印成纸质版的便于留存[2]。最后,各个小组分别推出一名发言员,在课堂上就本组的问题进行发言,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当场提出疑问。课堂上学生们讨论热烈,反响强烈。老师指出问题所给答案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知识点,并当场为每个学生给出成绩。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临床上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知识点的理解。
3.提高教师的素质
医学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师想要上好“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这门桥梁课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我们教研室部分教师是非临床专业的,有的甚至没有医学背景,不能很好地将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相结合。那么如何将被动化为主动,我们教研室采取以下方法来解决:主讲教师跟班听老教授讲课,提出疑问,做好笔记;每次理论课提前预讲,实验课提前预习;跟随护理本科班的学生参加临床护理学的学习,并且一起考试;参加知识讲座,关注前沿医学发展知识,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学会制作课件,在PPT制作中,加入图片,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我们通过以上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改善了教学质量,学生反响良好。
4.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由于“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课程的特点,我们将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我们的实验包括基础知识、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四个部分。每次实验课的内容都提前两周告诉学习委员,让学生在课外作好准备工作。实验成绩分别由考勤、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四部分构成。改革后的实验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理论学习效果,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英语专业 商务礼仪 素质提升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逐渐明朗,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国内的社会经济活动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国内的英语教育也逐渐向商务英语靠拢。但是当前我国的商务英语教育片面的强调了英语以及英语的商务性,却没有注意商务英语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对商务礼仪的需求,导致了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遭遇困难和尴尬的问题现象,因此对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礼仪素质提升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一、英语礼仪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当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商务礼仪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水平逐渐提升的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可能更多的参与到商务活动中去,有更加强烈的商务礼仪学习需求。所以对商务礼仪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大量的高等院校只是在原有的旅游专业礼仪课程基础上为英语专业学生设置了礼仪课程,不仅专业针对性不强,而且严重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导致英语商务礼仪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有些高等院校甚至认为商务礼仪课程可有可无,因而根本未曾开设这门课程。
2.教学实践性不强。商务礼仪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课程,只有在现实的商务活动情境下,进行实际的商务礼仪教学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但是当前开设商务礼仪课程的院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教师往往会采取传统的理论阐述形式对学生进行商务礼仪教学,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会与学生进行互动,并会为学生布置针对性的练习任务,但是教学活动基本是在室内进行的,没有相应的实训联系,学生很难进入角色。加之过大的文化差异,很容出现学生在课堂上熟练掌握商务礼仪,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会出现举止无措的问题现象。
3.缺乏专业教师队伍。商务礼仪课程是国内新兴的专业课程,因为在这之前没有相应的院校培养过专业商务礼仪人才,所以在现代商务礼仪教学活动中,专业商务礼仪教师的缺乏成为制约商务礼仪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商务礼仪课程大多都由其他专业教师兼任,教师本身对商务礼仪的理解就存在不深入和不全面的问题,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商务礼仪学习过程中问题不断,可以说专业教师队伍的缺乏已经严重限制了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礼仪素质的提升。
二、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礼仪素质提升的建议
1.加强礼仪课程建设。首先高等院校要端正对商务礼仪的态度,要认识到商务礼仪是英语专业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必备的实践技能之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顺利就业有巨大的影响。在主观重视的基础上,高等院校应该集中优势教学资源,完善商务礼仪教学基础设施,建立包括语言室、商务实训室、多功能语言实验室内的商务礼仪实训中心,为学生营造一个最大限度接近真实的商务礼仪实训环境,并设置覆盖业务关系洽谈、商务合同签订等商务活动全过程的商务礼仪培训课程,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礼仪进行全方位培养。
2.提高商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商务礼仪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极强的课程,高等院校在商务礼仪教学活动中,应该注意以各种形式实现对学生的礼仪技能培养,最大限度的增加实训课程的比例。在商务礼仪的实训课程中,应该本着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原则,设置学生更加感兴趣的内容,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并积极应对思考,如:一位商务人员在与客户成功签订合同后,于一家高档酒店宴请客户,宴请结束后,客户坚持要买单,并且要将发票交给这位商务人员拿回去报销,如果你是这位商务人员,那么what would you do in the situation?或者直接向学生提出“You company is launching a new preduct in four month is time,agree on the details is likes the wentue for launch,the date and time of the event,enent programme and so on.Then present the ideas to the class.”。
3.提高商务礼仪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礼仪素质提升过程中,商务礼仪教师的专业素质是关键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高等院校应该坚持专业化、实践性的教师队伍建设理念,积极吸收专业从事商务工作的服务人员进入到商务礼仪教师队伍中来,并组织对现有教师队伍的培训,体提升其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提升,让商务礼仪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切实的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加科学、有效的提升商务礼仪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逐渐明朗,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接触跨国商务活动的概率不断增加,对商务礼仪的实际需求不断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对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礼仪素质提升的研究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高等院校商务礼仪工作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希望为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礼仪素质的提升提供支持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苏陈艳.浅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礼仪素养培养[J].校园英语,2014(21):84.
[2]徐小芳.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商务礼仪素养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1,10:188-189.
摘要:在舞蹈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普通高校招生规模扩大,舞蹈的普及化进程中,综合性大学也开启了舞蹈专业知识型、综合性、智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其中不乏一些普高生源。中专生和普高生进入大学后,在学习上和心理上也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本文借此分析中专生和普高学生学习和心理差别,追求两类学生在专业和文化学习上相互促进且能共同学习和进步。
关键词:普高生;中专生;舞蹈专业;差别
一、综合性大学两类学生的基本现状及发展
舞蹈综合性强,具有特殊的技能型,舞蹈专业招生标准也很灵活,现在许多行业都需要综合性的舞蹈艺术人才,除了专业艺术团之外,各个学校、企业、影视行业,都对舞蹈艺术人才有需求。随着舞蹈的普及,教育制度的改革,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使得越来越多的普高生选择艺术。我国许多综合性大学都开设了舞蹈系,一般普高生与中专生的比列约为1:4,而艺术类院校里的普高生则更少,调查研究综合性大学舞蹈学生,就会发现中专学生与普高学生之间不管是专业上还是文化学习上呈现出的差异较大,中专学生专业学习上占优势,文化基础较为薄弱;普高学生有良好的文化基础,但专业素养不高。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大部分普高生选择继续读研深造;一部分中专生则选择去歌舞团当演员或者当舞蹈教师。而综合性大学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舞蹈教育的空间,也为舞蹈类学生个人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看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普高生和中专生出现的学习及心理差异
目前,综合类大学舞蹈专业学生有两类:中专生和普高生。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导致两类学生的专业素质存在较大差异,中专生毕业后担任舞蹈演员,满足社会对于舞蹈演员的需求。但是对舞蹈教育、编导、理论以及社会舞蹈普及和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需求并不能完成胜任。于是他们面临着必须继续深造,提高学历,确立专业方向,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
(一)心理差异
由于生活环境,所受舞蹈教育以及内在性格差异,学生个体在许多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状况。首先,在普高生和中专生入学后,中专生年龄要小一些,中专生的可塑性很大,更易于接受指导,中专生在十一二岁甚至更小就进入中等职业学校系统地学习四到六年舞蹈专业课程;反之,普高生是经过十二年系统地文化知识学习,在心理方面略比中专生更成熟,各自的阅历不同,导致两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也迥然不同,心理上的差异也影响了他们对学习舞蹈的认识和看法。而其中的可忧之处有两点:一是心态浮躁,二是行动盲目,“热”必“浮”,“浮”必“躁”,并且愈热,浮躁之气愈高,浮躁心态升温;普高生往往会有一些自卑的心里,中专学生则出现了对舞蹈学习的怠倦心理。
(二)学习差异
(1)在专业课方面:
普高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能够有很好的认识和理解,能听懂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并可以很好的吸收运用,中专学生就会出现听不懂老师所讲的内容,老师无法将知识灌入到他们的学习当中,这也是中专生和普高生在进大学前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普高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和语言表达有自己的认识,明确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中专生而言,在进大学前这方面的教育比较薄弱,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普高生对待专业学生有较高的求知欲,拥有浓厚的兴趣,虽然缺乏舞蹈基本功训练,但是更喜欢自愿出早晚功,对于中专学生来说,他们厌倦了舞蹈专业课和早晚功,学习态度也较为懒散。
(2)在文化课方面
两类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迥异,一是入学时文化成绩较低;二是很多学生入学后仍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学能力差,出现了“重专业,轻文化”的思想,对文化课的学习态度不积极主动。中专学生在中专学习时,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习专业上,松懈了文化课的学习,文化基础较薄弱,很多学生就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普高学生系统地学习十二年的文化课,在文化基础上相比较中专生而言更有优势,在过去十二年学习文化课中也总结了很多关于学习上的经验和学习方法。无论是学习学校开设的公共课还是舞蹈专业理论知识,普高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都强于中专生,对于自己的大学生活也会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
三、对中专学生和普高生舞蹈教学的思考和建议
面对各大高校重视素质教育以来,大量的舞蹈人才也应运而生,舞蹈人才的培养,需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必须坚持统一要求和发展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培养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舞蹈人才,纵观我国舞蹈事业发展来说,舞蹈教育无疑有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多惊人的成绩,然而透过这些成绩发现我国的舞蹈教育仍需改革。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人才培养和其他专业舞蹈院校不同,要培养面向社会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掌握舞蹈表演、编导、教育的一般方法并为将来有意向舞蹈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因此,两类学生心理和学习上产生的不同行为已经影响到在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舞蹈系或者专业的艺术院校舞蹈系学生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计划,针对教学对象,深入挖掘其创造性,改变以往陈旧老套的教学模式,建立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把创新思维教育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制定出适合普高生的舞蹈教材,将现代舞蹈学当前的学术成果融入教材编写和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建设中,让学生了解随着社会发展需要怎样的舞蹈艺术人才,并使它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的舞蹈教材。
“教学要遵循教学的准备性原则,辩证地认识教育和心理发展的关系,是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教学与发展的互惠原则。”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对于两类学生的培养,我们的舞蹈专业教师应该掌握两类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制定出适合中专生和普高生的舞蹈教育方式方法;精炼教与学的内容,把教学内容及时更新,使教学具有前瞻性和高起点。“文舞相融,因材施教”彻底改革现有体制,不断完善对普高生的舞蹈教育,建立一套全新的舞蹈教学体制,按照培养目标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舞蹈人才。而文化知识是任何一个专业人才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台湾现代舞开拓者林怀民先生说“舞蹈是文化滋养出来的”一个不具备文化基础的人,在舞蹈事业中是不会有所作为的,林怀民先生的‘云门舞集’享誉全球,这也说明了‘知识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即使中专学生和普高生进大学前有种种的不同,但两类学生要通过四年的学习,了解和认识中专生和普高生两者之间各自产生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缩短差距。
古人云“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成功的人身体不见得很完善,事事都不会很优秀,说明人的思维最重要,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今天,有自身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善于发现自己的特点,制定计划,夯实基础,走好学习阶段的每一步。善于发现自身的长处,严格掌握与分析每一个舞蹈动作,处理好细节,成为德艺双馨的舞蹈艺术人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才是优势所在。(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错误分析;语料库;英语专业
1 引言
长期以来错误分析在语言学界都受到广泛关注,正确的拼写对于所有语言学习者来说都是基础,然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拼写错误总是会时不时出现。因此找出拼写错误的原因并且去分析它,则非常能够帮助学习者避免拼写错误。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是基于中国学生英语笔语语料库的原始语料。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的总形符数为2000000个形符,每个子语料库分别有形符1000000个。
本文所选取7684学习者数据是来自中国学生英语笔语语料库,由议论文,描述文和说明文构成。这些文章分别来自英语专业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详细数据如下
2.1 错误标记与检索
语料库中的错误由作者一一找出,而且根据表2进行分类。每一种错误都设计了一种错误标记,如下所示。 每种错误类型的标记(错误标记和错误类型)
3 研究结果下: 学习者数据中的三类拼写错误类型
3.1 三类错误拼写
3.1.1语音变异
如上所示,语音变异在中国英语专业学生中最为广泛,如下更为清楚的展现出语音变异内部分类。语音变异的子类别
从表5中我们可以看出,插入和省略在经常出现在单词的非重读音节中,例如会把“dormitory” 拼成“dormitry”, “government” 拼成“goverment”. 非重读的音节插入和省略占了整个语音变异的一半多。这就表明了单词的重音十分影响单词的拼写。在学习者的心理词汇库中,重读音节和单词的两头有着很强的语音表征。与此同时,非重读的音节表征则相对模糊,因此就会造成大量的拼写错误。这个发现刚好符合词汇记忆中的“浴缸效应”,好像一个单词的两头在记忆中保持稳定,正如一个人在浴缸里就露出头和脚。比如“Olympic”里的 “Olypic”, “ society” “ 里的socity” 等等。一个单词里面音节的相对关系组成了单词的韵律,所以这种韵律也应该被包含在心里词库里面的形素知识中
当分析语音变异里面的替代时发现辅音之间的相互替代并不常见,“mention” 写成 “memtion”则不多,但是元音之间的相互替代则常见许多,例如 “Australia” 写成“Austrilia”.
3.1.2 形素变异形素变异中子类型的数量
在拼写错误中存在许多形素变异。 在每组错误中,发现都大量存在同音异义的错误即一个或一个以上字母有着一样的发音,从而被其它字母所替代,例如 “separated”写成“seperated”, “existence”写成“existance” 。这是因为在英语中音素和形素之间没有一一映射。事实上,英语中字母和字母组合比音素要多的多。根据Ehri (1998, 转自王雪文 & 孙蓝, 2004: 4) 40个音素对应了70个形素 例如音素/k/ 就可以用形素c, ch, ck, k, kh 来表示。因此要找正确的形素来标记语音。
双写错误也被包含在形素变异中,例如 “writing” 写成 “writting”, “business” 写成“ bussiness”。
除了同音异义和双写错误之外,语音变异还有一种是由于不发音字母造成的。包括不发音字母的插入和省略,例如“discipline” 写成“disipline”, “undoubtedly” 写成“undoutedly”.
不发音字母和双写错误的共同特点是学习者自身对于语音知识学习缺乏动力。虽然有字幕插入或者省略,或者是双写,但是都不影响整个单词的发音。.由此可见,不仅字幕的性质和所占有的位置量可能是分开储存,字幕所拥有的形素位置和音素位置也必须加以区分,有的字母有两个形素位置,却只有一个音素位置,如双写字幕,而有的字母有一个形素位置,却没有音素位置,比如不发音字母。
3.1.3形态变异 形态变异的子类别
3.2 两个语言水平上的拼写错误
从上图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发现:第一,总的来说 三年级学生要比一年级学生犯拼写错误要少的多,也就是说,随着语言水平的增长,拼写错误也会减少。第二,这三种错误类别有着相同的分布,即不论是高水平还是低水平学生中,语音变异所占比例最大,超过了一半以上,形态变异则占总数的最少比例。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表明读音对拼写有很大的影响。从图4可以看出,不论在高水平组还是低水平组,语音省略都是最常见的错误。 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读音错误。第三,与低水平组相比,高水平组更多的犯形态变异错误,这是由于高水平组的学生对于英语掌握的更好,他们就会更大胆地语用已有的知识来创造一些看似存在的单词。
4.结论
此研究主要有如下发现:
首先,语音变异不论是在高水平还是低水平组中都占绝大部分,这就表明了正确的发音对于正确的拼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老师而言,在教学中强调发音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小学英语老师更应该注重发音,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发音会越来越难纠正。第二,形素变异在学生中间并不罕见,同音异形替代占据此类错误的最大部分,这主要是因为英语中的音素和词素之间没有一对一的映射。 第三,,通过比较低水平组合高水平组,发现在高水平组的学生犯形态变异的更多,这主要是因为随着语言水平的增长,学生更大胆的尝试已有的知识去创造一些以为存在的词汇。或者更合理的解释是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会运用已有的构词法知识来试图尝试创造些新的复合词,屈折形式或者派生词。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护理 病原生物 免疫 教学思考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主要包括了医学微生物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三大部分,是中职护理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期学习护理专业课和临床护理工作都非常重要。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验教学,而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刚接触到本门课程时,由于理论课深奥难懂、实验课枯燥乏味,常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严重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有的学生认为,护考中没有包含本门课程,所以学习时也不太重视。现针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希望对以后的教学能有所裨益。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
中职学生多是初中毕业后就入校,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起点低,理解能力差,对于学习他们普遍缺乏兴趣和主动性,遇到较难的课程,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反感、退缩等不良反应。结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适应中职学生的特点,从简单的知识入门,适当降低教学难度。首先,为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教材可作适当调整,应选择在前半期学习较直观易懂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在后半期学习较抽象难懂的免疫学基础。其次,结合教学大纲,整理重点内容和学习难点。重点内容仔细讲解,如微生物的种类,常见的病原微生物等等。而难点内容应选择性的讲解,比如免疫分子的种类、作用,免疫应答的过程,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拉出主线,不宜过于详细。这种很难的内容讲得越详细知识的深度也就越深,超过了中职学生的理解力,浪费了大量课堂时间,学生反而越听越糊涂。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结合中职护理工作的需要
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主要是针对不同的病人进行护理治疗工作,很多理论性强的知识,在护理的日常生活中不一定能用到。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重点选择与护理工作关系密切的知识。在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学习中,重点介绍日常护理常用的消毒灭菌的方法,不同的病原生物侵入机体的途径和如何针对这些途径进行预防。比如流感病毒的侵入途径,针对它的侵入途径该如何预防,有没有特异性的预防方法。在免疫学中,除基础理论的学习外,应重点讲解与护理工作相关的免疫预防知识,比如疫苗的种类、用途、接种方法、注意事项等。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灵活多样
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强,特别是免疫学,学生普遍反映内容多,抽象难学。而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课堂灌输式的讲授,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缺乏主动性。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她们期望老师能用讲故事的形式把枯燥的内容讲懂。虽然我们不能做到把医学课堂完全的变成故事会,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使课堂更生动有趣。一方面:可以适当的选择多媒体教学,把理论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和原理做成动画的形式显示,使枯燥的内容趣味化,静态的教材动态化,更直观易懂。而有趣的动画也大大减少了课堂中打瞌睡的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运用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Barrows教授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指医学生通过解决结构不良的临床病例问题来学习临床前课程的一种学习方法,以一些有趣的案例开头,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考,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是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护理工作,操作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结合我校特点可先进行多媒体、录像由教师进行演示性实验,然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另外还可到附属医院进行参观教学,比如医院不同环境对消毒灭菌方法的选择,相关免疫检验应用,免疫预防的应用等,这些都可以在医院直观的看到,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理论知识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三、总结
总之,通过对教学中问题的反思,中职护理的教育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护理临床工作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适宜的教学手段,来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宝恩,苏盛通.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转变教育观念; 新的课程体系; 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竞赛、实践活动; 后续教育; 综合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13-112-02
实验教学随着临床对仪器设备诊断依赖的增强,患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临床缺陷责任的明确,并不直接面对患者的实验室人员遭遇医疗纠纷和赔偿的机会在增加,高等应用性人才的医学检验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是检验专业基础课,又具有专业课的特点。因此,本门课程直接影响到检验专业学生的质量。我们本着“以加强课程建设促专业建设”的原则,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抓住学生特点,正确运用教学规律,搞好课程建设。
1 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思想
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转变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结合高职检验专业的申报工作,我们开展了关于“应用性人才培养、提高《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质量,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等主题的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学习和讨论会,使教职工开阔了视野,充分认识到《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育教学只有主动适应不断发展的经济和社会需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创新能力培养观念和特色观念等全新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既调动了教职工参与《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构建的积极性,又为今后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等关系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 以就业为导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完全是针对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知识和素质要求来确定。就业岗位需要《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什么内容就讲授什么;《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按专业要求,理论以“必须”、“适度”为度来开设提高教学效果;《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注重岗位能力培养,突出了实用性和实践性,强调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3 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模式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突出高职教育特色,逐渐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有些《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我们采取先到医院见习或实践,让学生先有一些感性认识后,再带着问题回到课堂学习理论的方法;有些则把原来为理论课的内容结合在实践课中上,让学生边学习、边练习,增加了课堂“教与学”的互动性,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职业素质;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趣味化,把深奥的知识通俗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琐碎内容系统化,使学生感到本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和重要性[1];归纳共性,掌握个性,增强科学记忆。虽然细菌的种类很多,但它们彼此间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果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对比,抓住不同菌属之间和同属中个别细菌之间的共性和个性,这样就容易记住[2];充分利用现有的现代化教学设施辅助教学。全日制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经验与相关的感性认识,教学有些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3]。多媒体课件采用静态图像与动态图像相结合、文字与语言解说相结合的方法,将枯燥的教学过程转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放性《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的设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开放性实验室里,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展双语教学,适应医学检验的发展。现代化的仪器设备,需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上多写英文单词,多用英文单词,课后让学生阅读并翻译英文原版的临床检验试剂盒及仪器说明书等,增加学生的专业词汇量。这些措施加深了学生理解专业名词,对专业英语也是很大的提高。
4 开展《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竞赛、实践活动
开展竞赛和课余时间开展第三课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公益活动,为群众检验,进行检查结果判读,将医学知识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
5 加强《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后续教育
第一学年的春季学期的认识实习,安排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检验见习,重点放在免疫和微生物检查。毕业实习的临床带教,采取精选、分散的方法,开设一些关于临床免疫和微生物、寄生虫相关内容的高级讲座。同时将理论课与实习课联通,施行临床教学,加强实习学生的检验技能训练,并对实习生进行关于免疫和微生物、寄生虫内容的理论和技能考核。
6 加强综合教学能力建设
加强《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师资队伍建设。医院检验科的临床实践、在职专业教师有计划地定期进修、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综合素质,实验室相关技术人员培训等;加强《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配备一批先进设备,建立起相对稳定的专业实训基地;加强《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专业教材建设。对原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调整,编写《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学习指导、实验指导等。
[参考文献]
[1] 刘维庆.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教法探讨[J]. 中医药学刊,1999,35(5):41-42.
[2] 刘维庆,沙恒玉,张林. 病原生物学与寄生虫学教材分析[J]. 实用医学杂志,2001,35(4):30-31.
【关 键 词】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改革;探索
《植物生产与环境》是中等职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它包含了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肥料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以上各学科知识在植物生产中的综合应用,该课程学得扎实与否,将影响到学生在这一领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在此,本人拟结合多年的学科教学工作经验,探讨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新型教学过程,以期有助于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对培养更多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肯创新的中、初级农业技术实用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怎样才能教好这门课呢?下面笔者将就职校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教学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重视绪论,讲好入门第一课
绪论是一门课的开端,也是一门课的缩影,绪论课讲得好与否,将对以后的教学产生重大的影响,对此,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为使教学过程有个良好的开端,讲绪论课时,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学习新学科时都希望学到新知识这一心理特点,首先用生动有趣、清晰准确、通俗易懂的教学语言,提出一些富有激发、诱导和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使他们一开始就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其次,运用直观教学或结合生产实际,强调在作物生产的整地作畦、催芽播种、配方施肥、灌溉排水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环境因素,进一步明确植物的生长发育是环境因素与农业技术措施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对本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轮廓了解,清楚学什么?有何用?第三,作为教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绪论课上,要注重分析学科知识特点,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学好这门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
二、突出重点,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概念繁多、内容抽象,而学生又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弱等问题,若细讲不但受教学时数的限制,而且还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熟悉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实际,有所侧重地处理现用统编教材,删繁就简,合理取舍,将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植物细胞和组织、植物营养器官、土壤的结构等课标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课后自学,教师在课堂上只作概括性讲述;增加了无公害农业生产土壤管理知识、澜沧县气候特点和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及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知识;删去硝酸钙、氯化铵、钢渣磷肥等内容;同时,注重从报刊、专业书籍、电视、计算机网络上认真收集与教学有关的各种信息和资料,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并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生产实际适当调整授课顺序,力求以农事季节为主线,以土壤、肥料和现代农业设施为基础,以为植物生育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为主要内容来开展教学工作,尽量使所讲内容简单实用,详略得当,突出地方性。
三、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
1. 研讨教学法。研讨教学法是为学生提供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其前提条件是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所学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基本具备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教学中可先由教师提出若干个问题,再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进行资料查阅和研讨,然后,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问题在班上交流、讨论和总结。
2. 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源于实践活动中典型事例的教学方法,具有释疑解难的作用,教学中可广泛采用。我们在植物生产与环境教学中使用的案例,主要是在生产实践或调查活动中发现的一些客观存在的实际问题,包括土壤水分、滥用化肥等方面。
3. 实地教学法。实地教学具有直观性强、过程互动等特点,它通过理论与实践环节的相互结合,突破了课堂教学的某些局限,使学生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达到直接的、更深刻的领会,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4. 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现象和实践操作等内容时,注意选择和运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和装备,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学用结合,强化能力培养
1. 强化实践教学。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做法是紧紧抓住生产季节,组织学生在学校种植基地内种植生产周期不长、栽培方式和管理环节都较为典型的植物进行生产实习,让学生通过包括发芽率的鉴定、整地、播栽、水肥管理、观察空气湿度、测定土温和气温,调节农田小气候等作物生产的诸多方面,对所学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实习。在此过程中,还可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提一些与教学有关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植物与生产实践中的相关问题,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拓展教学渠道。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一方面我们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5~10人,利用业余时间(主要是节假日),组织学生到附近农村调查当地农田都有哪些质地类型及利用方式、常用肥料的种类及当地作物上的主要施肥方法、常见生理病害,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已采取的措施,深入田间地头应用所学知识指导农民进行合理施肥、正确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改良退化土壤等,有计划地开展种植科技下乡为农服务活动,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积极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到我校进行项目授课和技术指导,并就相关专业领域的某些问题与师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讨论,使师生能及时地接受到农业生产上使用的新技术、新方法。
总之,教师的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个复杂和充满艰辛的过程。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大胆地改革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步优化教学过程,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教学指导方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