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0 18:19:35
导语:在数字经济的生产要素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数字经济;服务业;服务业之谜;高质量发展
“服务业之谜”最早是由1967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鲍莫尔的提出,他在美国服务业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多个城市存在服务业生产率低的问题。随后1968年维克多·富克斯通过研究美国服务业就业时发现劳动生产率滞后是影响服务业发展最主要的原因,由此将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滞后问题称为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国内学者也对我国服务业进行了大量研究。程大中(2004)基于我国服务业检验了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得出了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相对滞后等结论。王俊(2008)验证了服务业技术进步滞后是导致就业增长的重要原因。宋健和郑江淮(2017)利用1984-2014年我国的省级面板数据重构了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证实了我国工业生产率相对上升导致服务业相对价格提高和就业份额提升。韩朝亮和符建华(2019)测算了我国各省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果证明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率逐年超过工业。张晨和左冰(2021)检验了我国29个省的旅游发展情况,并没有发现“鲍莫尔成本病”,认为劳动异质性阻断了社会劳动生产率正向带动旅游相对价格上涨。
数字经济背景下“服务业之谜”现状
(一)第三产业增加值显著增加
我国的服务业自改革开放才逐步开始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为182061.9亿元,2020年达到553976.8亿元,实现了快速增长。2010年以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8%以上,总体发展趋势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度一致。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来看,2010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4.2%,2020年该占比增至54.5%,我国经济呈现一定的服务化趋势且增速较快。从服务业贡献率来看,2019年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为63.5%,是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率的近两倍,服务业逐渐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就业吸纳能力
从就业人口来看,服务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2020年服务业就业人数达35806万人,占就业人口总数的48%,服务业是吸收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从就业人数增长率来看,近年来增速在5%上下浮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率持续大于就业人数增长率,说明服务业仍有较大的吸纳就业潜力。
(三)劳动生产率滞后
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长,并且就业吸纳能力最强,但劳动生产率并未随之提高。2010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为69140.93元/人,到2020年增长至154716.19元/人,增长近124%。从劳动增长率增速来看,我国第三产业劳动增长率总体上增长缓慢,近年来增速在7%上下波动并出现下降趋势,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数字经济与“服务业之谜”
(一)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
在数字经济出现之前,降低生产成本是通过最大程度的规模经济实现的,即生产大规模同质化、无差异的产品。规模经济生产过程中,企业对生产资料的使用、组织和人员的管理也是批量处理的,使得单位产品所消耗的资源降到最低。但规模经济并不是降低生产成本的唯一途径。信息技术以低成本的方式解决了生产中信息收集难、处理慢、范围小的问题,降低了多样化的生产成本,使得差异化生产效率提升形成范围经济。
(二)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交易成本
信息技术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促进产品多样性。信息技术影响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和决策成本。数字经济降低搜寻成本是指消费者在线上搜索符合自己个性化需求的成本降低,同时企业精准地找到目标客户;信息技术降低了消费者和企业之间交换信息的成本,企业通过信息技术对消费者进行人物画像,生产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消费者在线上消费时可以通过各种平台了解产品信息,从而降低了决策成本。
(三)数字经济促进服务业范围经济
数字化技术运用到服务业中降低了服务产品的生产成本,更好的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形成了服务业的范围经济。同时,数字经济的到来降低了生产者的门槛,极大的拓宽了市场范围。生产者通过数字化平台在线上出售服务、产品,极大摆脱了固定资产投入的限制,例如直播带货的兴起大大丰富了服务业业态。
(四)产品多样性降低服务业生产率
数字经济降低服务业生产成本、交易成本从而促进范围经济,个性化的服务产品可以获得超高溢价。因此,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品多样化提高服务业产品价格的同时也增加了直接或间接服务产品的价值贡献。同时,服务业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直接或间接的生产活动更加多样化而更为复杂,而以剔除价格计算的最终产出更难体现数字化对服务业赋能的价值。因此服务业出现劳动生产率滞后的现象。综上所述,数字化技术降低了服务业生产和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了产品差异化生产效率,形成了范围经济。但是随着服务业生产过程复杂化,更多的资源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生产中,进一步提高了服务业的价格水平,但统计数据无法准确衡量服务业价格中包含的价值,因而服务业生产率被低估。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分析
由于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内容丰富,涉及到了服务业企业转型、业态创新、产业结构优化等,因此为了保障机理分析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本文将从微观层面行为转型-中观层面协同推进-宏观层面要素配置三个层次解析国民经济体系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本文微观经济主体为企业和消费者,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如何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方式,进而导致服务业增长动力发生革新性改变;中观层面以数字化服务业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协同各产业发展为主;数字经济将数据这一新要素纳入到宏观生产活动中,实现现代服务业协同实体经济创新并带来整体的效率提升。
(一)微观层面驱动微观主体行为转型
1.数字经济降低生产者生产成本,促进范围经济。数字经济时代生产方式更加丰富,如淘宝、京东等在线交易平台,极大降低了服务业的固定资产成本。同时数字技术可以更精准的统计和预测消费者需求,厂商可以生产和销售更多种类的产品,实现从规模经济到范围经济的转型。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不可贸易的特性,利用互联网可以产生新型服务产品,例如在线知识服务就打破了传统教育行业的时空限制。2.数字经济降低消费者交易成本。数字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各类消费平台的涌现,可以获得更加透明的商品信息,降低了决策和交易成本,消费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交易平台在任何时间购买到任何地方生产的商品,打破了传统贸易活动的时空限制。数字经济降低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壁垒,私人定制产品成为新的市场需求。数字经济与服务业融合进一步模糊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角色边界,生产者的长尾得到开拓,极大地丰富商品供给。
(二)中观层面推进实体经济升级、各产业协同发展
1.数字经济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目前我国服务业中劳动力密集、效率低的餐饮、零售等低端服务业占比高,而技术密集、创新快的计算机服务、科研等高端服务业占比低。数字经济依赖的ICT行业本质上是服务业,ICT行业的发展将推动服务业在整体行业和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结构优化。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服务业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极大提高了供需匹配的精准性,减少了生产、交易成本。2.数字经济推进服务业与实体经济融合。服务业与其他产业有紧密的前向和后向关系,与实体经济形成上下游关系。根据国民经济产业分类,通信设备、计算机和电子元件等行业属于中间投入品制造业,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属于最终需求型服务业。此外,现有产业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数字化技术作为中间投入品与实体经济进一步融合,数字产业进一步加强服务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性。3.数字经济促进产业创新升级。数字经济带来的创新生产模式、生产要素等给传统产业低效率、高成本的生产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同时也为产业创新带来了发展机遇。数字产业技术创新最快、技术外溢作用最大,是未来带领产业创新的关键行业。数字技术运用到传统产业中,通过对数据的收集、运算和分析,改变了生产对于需求反应存在滞后性的问题,能更加精准的安排生产任务,实现低库存、高效率的生产方式。
(三)宏观层面改善要素配置效率
1.数字经济形成数据新要素增加投入。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关键生产要素,随着数字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逐渐成为继资本、劳动、技术外的第四大生产要素并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数据这一新要素具有无限增长和虚拟性的特征,是人类生产活动打破资源桎梏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素。同时,数字化生产过程中又会产生新的数据,数据既是生产的投入品,也是生产的产成品,改变了传统的投入产出关系。2.数字经济促进要素配置和利用效率提高。数字化技术参与到生产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有效提高了市场信息透明度,数字技术将生产、消费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和整合,形成有效信息,能更好的指导生产者的资源配置。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深度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其产生的网络效应、双边市场等使得经济活动更加复杂和多样,可能使得产出增长更加快速。
数字经济驱动服务业发展的方向及建议
(一)微观层面上充分发挥数字化平台作用,促进生产、消费升级
从前文数字经济对服务业微观主体行为转型的影响的理论分析已经得出,数字经济时代生产者行为从追求规模经济转变为追求范围经济,而消费者则是突破了传统服务业的时空限制。一要继续研发和引入最新的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模式和产品内容进行升级,实现多样性、私人定制化的发展策略。二要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传统服务业线上转移,打破传统服务业的地理限制。三是数字化平台的出现增加了消费者的信息渠道,企业要从整个产品价值链优化整合的角度来构建高透明度的数字化平台。
(二)中观层面上加强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是中观经济的核心载体,实施数字化转型重塑国家产业的数字竞争力,是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一是加快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的升级,完善5G、数据中心等数字化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服务业数字化升级,提升生产、运输、交易等环节的数字化水平,提高服务业生产效率。三是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快科研教育、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数字化升级,进一步加深上下游产业链数字化渗透。
(三)宏观层面上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构建安全网络,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健全的法律法规、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数字经济发展构建安全网络,为全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一是治理体系数字化转型,政府与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先进治理结构,完善数字经济市场监管制度和政策。二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构建数字经济安全网络。三是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数字安全为前提,建立安全高效的数据保障制度,严格限制和监管企业获取和使用私人信息的权限和用途。
参考文献:
1.丁志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现代经济探讨,2020(1)
2.陈临奇.数字经济时代对“服务业之谜”的再解释[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20
3.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4(2)
4.王俊.服务业就业增长之谜:对鲍穆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J].人口与经济,2008(6)
5.宋建,郑江淮.产业结构、经济增长与服务业成本病—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7(2)
6.韩朝亮,符建华.中国服务业增长与鲍莫尔-富克斯假说的再检验—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
[关键词]智能化生产力;网络生产力;网络化;特征
[作者简介]张时碧,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1
[中图分类号]B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3-0005-03
一、智能化生产力发展的网络化趋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在不同质态生产力生生不息地交替中实现的。在信息网络化为主导的21世纪,网络生产力将成为智能化生产力的主体。网络生产力是以互联网为形式、以信息交换为内容的生产力。因此,网络生产力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部分:互联网与信息交换。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资源再分配的平台是20世纪中叶才出现的新生事物,它的产生与发展强烈地影响着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信息交换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信息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媒介,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历经行为语言信息、口述语言信息、文字语言信息到数字语言化信息。信息语言的每一次变革,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成为生产力新陈代谢的良机。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交换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而信息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又极大地推动着互联网的发展。
网络生产力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信息力,其突出特点就是网络化,包括劳动资料的网络化、劳动的网络化与劳动对象的网络化。它的实质仍然是信息交换,无论是对新兴产业的驱动还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网络生产力都是通过信息交换来实现的。人类社会的物质交换有两种,一种是有形的物质交换,一种是无形的物质交换。信息交换是无形物质交换的一种形式,互联网也是人类进行无形物质交换的一种形式。人类进行物质交换具有多样性并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文字、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信息交换的革命性发展,而互联网的出现又给信息交换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这场信息革命使信息交换的交换速度、交换疆域、交换内容、交换质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正是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网络经济可以提高信息要素与劳动力要素相互结合的程度,增加其他生产要素的信息含量,并且使其他要素配置更加合理,从而提高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素质和利用效率。信息、管理、科技等软要素等起到调节配置其他要素,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作用。当网络成为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应用到劳动中去的时候,各种应用软件如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等的应用使生产过程实现了电子计算机控制的信息化、智能化。劳动者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从而有助于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进一步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
二、智能化生产力的网络化特征
网络生产力同其他形式的生产力一样具有三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劳动对象,但网络生产力的三要素与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其他质态生产力的三要素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其三要素带有明显的网络化特征。
首先,劳动资料的网络化。在网络生产力中,劳动虽然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所有劳动资料效用的发挥都离不开电脑网络系统的支撑。电脑控制系统使国民经济各个产业的劳动资料自动化,企业内部网络将自动化生产力工具连为一体,局域网将企业的生产过程集团化、区域化或产业化,Intemet将世界各地的企业、市场、用户连在一起,使生产过程高效化、世界化。可见,在网络生产力中,网络是一切劳动资料的本质特征,是劳动资料系统的主体。现代的电脑信息网络与过去生产力中的任何生产资料都不同,它不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实体,而是一个具有正负反馈功能的、网络化节点式的有机的互动即时的网络体系。当前它的主要形式是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作为高速信息网络体系,由信息交换和应用信息系统组成。信息交换用以完成各种信息的处理、传输和分配,并把大量的应用信息系统整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共享和信息系统整体功能的效用。整个系统由电脑、光缆和其他通信设备组成了连接千家万户的信息交换网络。交换网络能够传输包括流媒体在内的多媒体信息。一方面,网络生产力在创造着新兴产业的劳动资料,开辟着新的市场,创造着新的需求;另一方面网络生产力也在改造着传统产业的劳动资料,网络信息对传统产业劳动资料的渗透性事例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趋势,使传统产业劳动资料网络化特征日益明显。
其次,劳动的虚拟化。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实体劳动与虚拟劳动。实体劳动生产有形的劳动成果,具有一定的体积,占有一定的空间,劳动的基本形式是复制,劳动的实质主要是人体体力的耗费;虚拟劳动生产无形的劳动成果,空间体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含义,只是一些符号的组合、数字化有规律的排列,劳动的基本形式是创造,劳动的实质是人体智能的耗费。虚拟劳动是网络生产力劳动要素的标志和主体,但并不是网络生产力独有的要素,其他质态的生产力也不同程度地含有虚拟劳动要素。人类劳动发展史表明,在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的智能使劳动生产方式得到不断的发展;在工业经济时代,劳动者的智能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但这两个时代都是以实体劳动为主或实体劳动居于主要地位的时代。由于网络经济的崛起,实体劳动的主体地位将逐步被虚拟劳动所代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指出,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随着实行网络自动化,对蓝领工人的需求量减少,蓝领工人将会从1995年占美国劳动力的21%缩减到9%。同时,由于办公网络自动化,非专业白领工人比例很可能从现在的大约42%减少到19%-29%,其余的59%-69%左右的劳动大军可能由智能型人员组成。这一预想在网络化的今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最后,劳动对象的数字化。网络生产力的劳动对象要素就是将一切信息数字化。过去有形的现金、支票、文件报告、书籍、刊物、生产信息、通知、现场会议、图片等等都转变为数字信号,“0与1”以无形的方式在磁盘中转化与存储,以光速在光纤网络中传输。这不仅提升了信息处理的数量、速度与品质,也增加了信息相互组合的可能性。网络生产力要素的特点决定了网络生产力的特点。一是网络生产力展示出的是一种大容量、高速度、涉及面极广的信息流。随着网络覆盖面日益普遍化,网络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与思维模式等,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国际贸易日益普遍化、国际金融市场日益全球化、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加普遍,从而加快经济全球化的
步伐。二是经济的数字化与虚拟化。这是由网络生产力要素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当今的经济无不展现出一种虚拟化的态势。劳动对象的数字化也使经济的运行带有明显的数字化倾向。信息交换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已经成为现实,其实质是技术的信息化与信息的数字化,数字化作为当今信息化的核心不仅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在推动着经济的全面发展。三是技术传播的全球化。网络生产力作为一种智能化的生产力,首先表现在技术进步上,这种进步不仅体现在技术本身的创新上,更重要的也体现在新技术的传播速度上。由于网络本身的全球化,新技术能够迅速超越时空的局限,即时向全球迅速传播。四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化。网络生产力在形成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变化,如从间接的中介销售到网络直销、从纸币中介到电子货币、从层次管理到直接网络化管理、从大批量中间生产到直接面对最终用户的个性化生产、从重视硬件到依靠知识信息等等,所有这一切变化表明,网络生产力将工业生产力多环节的路径拉直了,由此使社会实践的各方面都呈现出直接化的趋势。
三、生产力的网络化促使并提升社会产业结构高级化
网络在各个社会领域里面的深入应用产生了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新的行业。一些经济学家如波拉特已经把信息产业作为第四产业从传统的产业分类体系中划分出来。围绕因特网/内联网(IN-TRANIJI)便出现了网络服务提供商(ISP),网络内容提供商(ICP)、网络接入服务商(IAP)、网络集成、网络维护等行业。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产业在数字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正合流、形成一个新的经济部门。当然,网络经济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更多的是通过改造传统产业实现的。网络经济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劳动结构的智力化以及消费结构的服务化等方面。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高技术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所占比重增加,地位日益重要,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高技术工业品或具有附加值的产品所占比重大小,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象征。被称为第四产业的信息产业正蓬勃发展,计算机、软件、技术人才以及专利与商标等无形资产管理等,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它们所创造的价值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网络产业已经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1995~1998年间,美国的网络产业以每年1.74倍的速度增长,1999年销售收入达到5239亿美元,首次超过汽车、电信等其他传统产业。1985年信息技术部门只占整个美国经济的4.9%,1998年,已经大约占了8.2%,而且信息技术部门增长占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4.7%。我国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也指出,我国信息产业规模已跃居全国工业各部门首位,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正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以及带来的物质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不断高级化。
生产力的网络化使社会的就业结构智力化。正如格林斯潘指出的,美国正处在生产率(单位劳动小时产出)具有较高增长的时期。计算能力以及通信与计算机的进步显然是取得这一良好经济形势的主要原因。网络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网络在节约劳动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劳动结构的改变。信息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的信息化使生产要素的投入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信息附于有形物质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脑力劳动相对体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大。信息产业独立部门以及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脑力劳动者。美国在1995到1996年中,信息技术产业新增的就业岗位占全部新增220万个就业岗位的10.5%。其中绝大部分职位属于脑力劳动。整个经济都需要具有信息技术的工人。在对信息技术劳动者的需求中,对高层知识分子的需求将增加,而技术含量低的职位需求将下降。据美国劳工部估计,从2002到2005年,仅仅电脑系统分析员和程序编制人员平均每年就需要90.5万名。而蓝领工人就业人数将不断减少。有人预测,到2010年,美国从事制造业的蓝领工人将从1999年的1300万左右(占全部就业人数的11%)降为不超过1000万(小于8%)。到2006年,美国几乎一半的劳动力将投入到信息产业。
我们应当正确认识生产力的智能化趋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将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发展现代生产力要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靠人才,靠高素质的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靠教育,因此发展高度智能化的生产力的题中之义,是要大力发展教育、抓好教育,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人才,培养出数以亿计的适应现代化生产要求的合格劳动者,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包袱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既是提升我国物质生产力水平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我国迈入知识经济时代步伐的客观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价值的增长,主要靠科学知识,而不是靠体力劳动或其他物质投入,依靠知识价值创造物质价值这是市场经济具有巨大生产能力和保持效率的秘诀。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智能化发展程度,标志着这个国家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实力的强弱。只有正确认识生产力智能化发展趋势,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高速稳定地向前发展,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项冬,全球信息革命与世界银行的新动向[J],信息化与经济发展,1995,(2)
[2]吴基传,在深圳召开的“中国一东盟信息通信技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网络世界,2001-04-12
实际上,对深圳的崛起而言,“创新”其实是一种结果,而并非原因。深圳崛起的根本原因在于,这座伟大的城市其从最初设立经济特区,到之后的不断发展,它都实现了对中国传统城市治理模式的突破,而这种突破奠定了现代城市发展的物质基础,即对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不断积聚,从而实现了一个现代产业城市的崛起。
深圳是中国上一轮大改革的标志,而站在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关口,我们更有必要重新审视深圳对中国改革的启示。改革真的不是搞“政策洼地”,甚至都不再是“搞试点”,而以深圳为样版,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自由的、高效的生产要素市场才是新一轮改革的关键。 “4300分之一”的奇迹
深圳估计是中国最不缺少赞美的城市了,但它的确值得。
在深圳的“官方口径”中,当地最骄傲的经济指标其实并非GDP、出口总额这些其他地区奉为至宝的数字,尽管深圳在这方面很“牛”。
2014年,中国经济来到了一个重要的转型谷口。全年GDP增速为7.4%,这是1990年以来的最低。但深圳等少数城市却一枝独秀,2014年,全市GDP达16001.98亿元,继续居于内地大中城市第4位,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8.8%。
在一个制造业大国,出口总额更体现了这座城市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重要地位。2014年,深圳出口总额达2844.03亿美元,下降了7.0%,但扣除融资性贸易因素后实际增长9.7%。深圳连续22年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
深圳很多官员真正引以为豪的是另一个数据,即更真金白银的税收。按照深圳市地税局提供的数据,2014年深圳单位税收产出继续领跑全国,百元GDP的地税产出达10.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4元;而单位面积税收产出更独占鳌头,每平方公里产出税收达0.86亿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在中国城市的经济数据中,GDP指标固然重要,但它某种程度上只能证明这座城市的掌舵者有发展经济的决心和动力,而要证明这座城市发展经济的质量如何,则税收无疑是最重要的指标。在税收法定的情况下,税收的多少最能体现实体经济特别是企业的好坏,而“满城挖”式发展模式产出的税收并不高。
特区建立35周年,更直观的“成绩单”是这个城市的高质量企业群体。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房地产行业传统的“招保万金”四巨头中的两家,万科和金地都在深圳。
作为经济食物链的顶层环节,深圳的金融业发展有目共睹,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一直被看作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具市场化意识的两家机构,而深圳还是和京沪并列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重镇。
在金融的某些领域,深圳的活力和“江湖地位”甚至超越上海。曾有深圳金融业人士对《南风窗》记者说,上海基金公司虽然比深圳多,但规模小而分散,深圳都是大公司。在创投领域,深圳更不输给北京和上海。
不过,深圳最吸引眼球的产业巨头还是IT巨头腾讯和华为,这两家公司毫无疑问是国内同行业的标杆,在某些指标上,还已经跃居“世界级”。以腾讯的微信产品为例,其已成为全球第5大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可以说,这个产品的海外成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出海”。2014,华为全球收入达到2882亿元,成了全球第一电信设备商。
深圳的产业可高可低,在移动终端的时代,“深圳制造”独霸江湖。2014年,全球的手机出货量为18.9亿部,中国共计生产手机16亿部,占全球产量的85%,而其中80%又为深圳企业生产。
一直以来,不少人甚至认为,和很多城市热衷于自我标榜不一样,深圳在很多经济数据的公布上其实是相对保守的,比如在GDP数据上。不过,这种说法只是猜测,并未得到证实。
今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文称,全世界现有大约4300个经济特区,而深圳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一个。在其他很多新兴国家,多数经济特区均成绩平平。比如,印度仅一个邦几年时间里就成立60多个经济特区,但并未有任何“经济奇迹”出现。
即便在中国,在1980年代初期被划为经济特区的也并不只深圳一家,但这些城市没有一个达到了深圳今天的“高度”。那么,深圳为什么能行? 生产要素集聚
深圳特区的“特”最初的直观表现是,这个地方级竟然有个“二线关”―“二线关”相对应的是深圳与香港交界的27.5公里长的“一线关”。1983年启用之后,铁丝网、武警把守着“二线关”,内地居民必须凭证进入。但物理上的“隔离”并不意味着深圳与内地市场的分开,相反,这意味着深圳成了当时少数可以与内地保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特区”。尽管流动是单向的,即主要是内地流向深圳。
不论是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认为生产要素的配置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在研究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学者看来,只有一座城市实现对生产要素的集聚,它才能够真正发展。中国的经济改革,其实本质上就是对全国生产要素的不断配置优化。
生产要素包括了土地、资本和劳动力,土地对深圳发展的意义自然不用赘述,后面两个要素则更有探讨必要和其他城市的借鉴价值。
长期以来,深圳被认为是中国最崇尚平等的城市。有人说,这里的人来自于天南地北,没有所谓的“排外情绪”。但这种平等,不能只是从文化心理或社会学的角度解读,更应该站在人才集聚乃至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
深圳的人才集聚可以分为两波。第一波是深圳设立经济特区的最初那一批,其中那些真正走上巅峰的人,不少人都并非严格意义的平民子弟。比如,王石、马明哲和马蔚华这一批人,他们其实都有体制内的资源。
但不可否认,这些年轻的“拓荒者”对深圳不走“回头路”,必然有着非常正面的推动作用。他们是中国企业家的优秀代表,更无疑是深圳崛起的重要功臣。
深圳的第二波人才集聚始于上世纪90年代,这一波潮流显得更加平民化。在深圳IT产业崛起的过程中,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支撑。在武汉和成都的一些高校,甚至发生过半个班级都被深圳某家IT巨头招走的盛况。
和印度相比,中国除了有优秀的工程师之外,还有勤劳的工人。和班加罗尔以做软件见长相比,深圳既可以成为软件中心,也可以成为硬件中心,这种优势为南下深圳的年轻一代提供了更多可能。现在,当年的年轻人可能已经成为某家IT巨头的部门负责人,也可能是某个家电企业的高管,当然也可能是某家“山寨机”厂商的老板。
除了人才的集聚之外,深圳发展的另一个动力是金融要素的集聚。前不久,深圳市政府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上半年预算执行报告显示,2015上半年,深圳金融业税收收入大幅增长7成,对整体税收增长贡献高达56%。
税收贡献说明了金融业的发达,但这只是行业价值的一小部分。金融业对于深圳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为深圳的崛起提供了极为关键的支撑。
早在2010年,深圳的银行网点密度就赶超了香港。《南风窗》记者曾经从深圳银行业了解到,深圳的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往往要比临近大城市低0.2~0.3个百分点。原因在于深圳的银行机构太多,竞争激烈,大家必须压低利率抢客户。
当今,抱怨银行利率太高,蚕食实体经济利润过多,要让金融业扶持实体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大的一个焦点。与此同时,银行利率的市场化也是金融改革的重要议题。但在深圳,却提前实现了区域性的“利率市场化”。显然,金融资源的集聚降低了企业融资的成本。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是中国为数不多具有对生产要素进行全国性集聚的城市。同一时期其他城市,人才都固守在政府、国企或者科研机构之中,不但城市之间无法流动,即便城市内部也没有交流。在金融资源上,资金全部流向低效的国企,最后逼得国家下决心搞银行股份制改革。但深圳的情况完全不一样,这才是这座城市提前崛起的关键。 转型节点的启示
长期以来,各方热衷谈论创新对于深圳崛起的意义,在各种官方文件和媒体的报道中,创新都是深圳产业发展的首要关键词。但换个角度看,创新其实是一种结果,是人才、资本等要素在这座海滨小渔村集聚并且随后发生“聚变”的结果。这座城市崛起的根源是,它树立起了生产要素在一个地方自由集聚的标杆。
即便到了21世纪,深圳的这种集聚优势依旧存在。一位毕业于上海知名高校的毕业生曾对《南风窗》记者回忆,在几年前,上海的银行在招聘本科生时,多数都会要求上海生源,但他不具备这个资格,而深圳工资更高的证券公司却没有这个要求。所以,他来到了深圳,现在已经是骨干级人物。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标志。
对生产要素的集聚一直是绝大多数中国城市的软肋,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是如此。实际上,这和中国当前的行政区划治理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由于长期“划省而治”或者地方保护主义的传统,中国的城市对资源的集聚效应并不好。因为,大城市除了计划单列市和直辖市之外,多数都是省会城市,但这些省会城市面临的问题是地方的分割,它们对要素资源的集聚很大程度上仅仅限于省内。
在要素集聚上,看不见的壁垒太多。以人才流动为例,中国的社保统筹体系就是一个“奇葩”,有的是全省统筹,有的甚至只能统筹到地市级,这样的直接结果是增加了普通人换工作的成本,必然对人才要素的流动产生阻碍。而在商品流通上,壁垒同样严重。比如,每座城市出租车都可能主要来自当地车企。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深圳的“优势”正是今天中国经济整体的“劣势”,地方的横向分割,部委和央企的纵向分割,这个世界上最具潜力的市场可能有点支离破碎,每座城市都可能是区域经济版图中一个孤立的点。显然,它们应该学学深圳,但这有赖于更加深层的改革。
当然,深圳并未可以高枕无忧。深圳新一轮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前海发展、深港融合,是否会成为深圳的新动力?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新的“特区”和政策洼地已经很难成为真正的优势了。目前,“自贸区”几乎成为地方官员眼中的时髦,所有人都希望打着这个旗号从中央获取政策红利。
即便是前海,依然不具备绝对优势。前海曾率先在全国展开了跨境人民币的贷款业务,这是中国资本项目开放的重要一环,如果在前海大力发展,将可能带来深圳跨境金融业务的一次腾飞。但随后,这项政策优势逐渐丧失,上海自贸区推行的“自贸区账户”,从长远看,其“自由度”并不比前海已有的政策要小。
关键词:创意产业;产业链;价值链;价值系统
创意产业是在全球化的消费社会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它推崇创新、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新兴的理念、思潮和经济实践。它由英国政府于1998年正式提出,被定义为“依靠个人的创意、技巧及才能,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与利用,具有创造社会财富和就业机会潜力的产业”。产业价值链的形成、变化有其内在的规律,这种规律对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因此,有关创意产业价值链的研究,对创意产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意产业链
根据经济学中的标准定义,产业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或服务的所有企业的集合,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
生产加工过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整个纵向的链条。创意产业以创意为核心,将抽象的文化转换成具有高度经济价值的产品,并规模化、产业化,具有创新性、渗透性、高增值性、强辐射性的特点。创意产业链包括五个进行价值创造的生产环节。
内容创意。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生产者,将文化资源转化成创意内容的环节。该环节位于创意产业链的顶端,是控制整个链条的关键,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创性的知识含量中。
生产制造。创意企业通过技术、工艺等生产流程批量生产创意产品的环节,将创意(或作品)转化为产品的过程。
营销推广。以商、策划人、经纪人为代表的“新媒介人”阶层通过对创意市场的准确预期和把握,运用各种营销模式将创意产品推向大众,将创意产品价值让渡给消费者的过程。
分销传播。电影、电视的播映机构、报刊、电台、演出经营场所以及网络运营商构成创意产业链上的销售、发行通路环节,从事创意产品的分销传播活动。
交换消费。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是创意产业价值链上的最终决定环节,通过创意产品的消费过程得到满足,消费者对整个价值链条具有反馈和互动的作用。
二、创意产业生产要素
产业发展和价值创造离不开要素的投入,创意产业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本、产业资本、文化资本和技术资本四个方面。
(一)人力资本
1、创意人才。创意人才指掌握有较高水平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运用创作技能和手段把特有的表达内容和信息转换、复制、浓缩到新的文化创意产品(服务)中去,并且能够推动该产品(服务)的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人才集合体。
2、创意阶层。根据英国学者弗罗里达在《创意阶层》中的定义,创意阶层包括“超级创意核心”和更广泛的群体,即在商业和金融、法律、保健,以及相关领域的创造性专业人才。
3、创意都市。工业化中后期,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的约束,使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意驱动;经济水平提高导致城市消费结构发生变化,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意都市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4、创意生活。创意产业强调“生活氛围”的营造,提供消费者审美、情感、文化层面的体验,创造全新的体验型、娱乐型、享受型生活方式,同时提高创意的水平与空间。
(二)产业资本
1、产业集聚。创意产业的理论中,“集聚”除了指产业的集聚外,还包括空间的集聚与功能的集聚,从过去的空间概念向品牌概念转变,“集聚”已成为创意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模式。
2、资源禀赋。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禀赋资源促进文化遗产数字化和传播信息化,为打造创意产业链条,提升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奠定了基础。
3、多元融资。传统融资渠道主要来自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和彩票基金。政府直接投资或银行贷款对创意型企业明显缺乏驱动力,为了逐步完善创意产业的财务支持系统,需要探索设立奖励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区域专项贷款、地方网络基金等融资新途径。
4、市场运作。市场主体通过对创意产业整体的构思和认识,对运作模式、发展项目、发展目标等方面进行选择。作为创意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市场运作不仅要考虑外部条件、政府政策,还要使运作模式、项目选择能汇聚本地优势资源,并通过优势因素的簇群发展、连动推进产生强大的积聚效应和溢出效应。
(三)文化资本
1、隐性需求。隐性需求指消费者为获取高层次的精神满足产生的或客观事物与刺激通过人体感官作用于人脑所引起的一种潜意识、未明确表述的,并能够实现或超越消费者期望的一种心理要求和行为状态。为了掌握市场的真正需求,创意企业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直接向消费者征求新产品创意,进行顾客隐性需求的深度开发。
2、文化创意。推崇创新和个人创造力,强调文化艺术对经济的支持与推动的文化创意资本正成为创意经济时代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生产要素。创意能够将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转化为经营资本,产生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各种创意产品吸引消费者,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拓展新的消费群体,为经济发展打开了新的通道和空间。
3、开放情境。创意的目的在于创造足够开放的情境,使决策人士能够:思考各项潜在可能;赋予隐性资源价值;重新构想、衡量资源;点燃生活的热情;挑起学习与创新的欲望;重新投资自己的人才,并重新看待自己的文化资源。
(四)技术资本
1、创意教育。创意教育主要包括学历教育和培训两种类型。学历教育是通过在高等院校中建立创意产业的相关学科,设置相关专业,培养创意人才;创意培训则是以高校、政府劳动主管部门或者相关的企业为主体,对已经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创意产业从业人员,进行系统性、实战性的培训。
2、信息技术。创意产业是数字技术和文化艺术交融和升华的反映,也是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结果。数字内容依托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对文化艺术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涵盖影视特效、电脑动画、游戏娱乐、多媒体制作等领域。
3、内容产业。内容产业是以新兴技术手段为基础的文化产业,也称为“信息内容服务产业”。创意产业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密集型产业,以内容产业为物质载体,创意与内容的相互渗透,使创意有了实现价值转化的平台。
三、创意产业价值链系统
“价值链”这一术语首先由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企业是一个综合设计、生产、营销、交货以及对产品起辅助作用各种等活动的集合”。创造价值的过程可分解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增值活动,总和即构成“价值系统”。价值系统包括供应商价值链、企业价值链、销售渠道价值链和买方价值链等。产业价值链是产业链背后所隐藏的价值组织及创造的结构形式,产业价值链决定了产业链的价值属性,决定了产业链的经营战略和竞争优势。产业价值链的形成有效地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反映价值的转移、创造和分配。
创意产业是一个经济活动群组,通过开拓和利用创意、技术及知识产权,以生产并分配具有社会及文化意义的产品和服务,形成创造财富和就业的价值系统。无形的创意可创新产品及提升服务,同时,产品和服务的可转移性容许他们通过不同市场、透过不同途径分散并进行交易。创意产业的价值系统是以传统的“价值链”概念为框架,创意产业的各项生产要素:人力资本、产业资本、文化资本、技术资本为基础,作用于由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分销传播到交换消费的一系列生产运作环节,如图1所示。
四、创意产业价值系统的扩展与价值增值
创意产业不是自给自足的生产系统,而是与其它经济及文化领域互动合作,其作用结果就是发生价值向系统拓展,对社会及经济带来有形和无形的价值(如图2)。
(一)创意产业化
创意的产业化,即以市场机制来促进文化、科技创意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创意产业生产系统中产生直接经济价值。这一价值创造过程用前文所述的创意产业价值创造系统可以很好的解释,在此不再赘述。
(二)产业创意化
产业创意化,即在传统产业的商品和服务中融入创意元素,使创意产业成为各种企业附加价值的一环。
产业关联的实质就是指产业间以各种投入品和产出品为连接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技术经济联系和联系方式可以是实物形态,也可以是价值形态。创意产业通过产业关联对传统产业产生改造和促进作用,促进传统要素的重新组合,这体现为创意产业价值系统的对外拓展。创意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达,创意的作用越突出。一方面,创意的繁荣与特点体现了经济实力与产业特色,另一方面,创意的发展有助于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城市创意化
一个城市的独特性除有赖于本身独特的历史及商业动力外,也是创意产业促成的成果。创意累积的无形价值受惠于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塑造并改善未来的文化特征与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看法、观念和印象的总和。创意产品的消费往往带有文化体验的意义,在消费的同时也缩短了城市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距离,增强了城市的亲切感,并使城市品牌在无形中得到大范围的和深度的推广。所以,以文化为载体的创意产业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创意产品与城市地域的协同营销,通过多元文化的融合达到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输出城市文化和张扬城市个性,树立城市品牌优势,增强城市对消费人群的吸引力、提高城市空间的经济价值、打造文化特色和符号象征中的多重作用,进而使产品与城市的品牌价值得以达成互动增值的良性发展格局。
五、结论
创意产业的产业链包括了内容创意、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分销传播、交换消费五个环节,与人力资本、产业资本、文化资本、技术资本四大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创意产业价值链系统。该系统在创意产业化进程中创造价值,并通过产业创意化和城市创意化两种途径进行拓展和增值。创意产业价值链分析为观察产业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是认识和判断产业各环节竞争能力、确定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力工具,并为政府和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思维方法。
参考文献:
1、厉无畏.创意产业导论[M].学林出版社,2006.
2、Michael E.Porter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1.
3、Hartley.J.编著;曹书乐,包建女,李慧译.创意产业读本[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陈溪.创意产业与价值链调整[J].金融经济,2006(12).
新媒体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用户反了:内容生产要参与、信息选择要针对、话语权力要分享、传播控制要打破、接收平台要无缝。最后还要加一句:free啊。
用户凭什么反?信息技术给的武器,互联网令一盘散沙的消费者找到了聚合的门道。社会碎片化了,人心散了,利益多元了,诉求不一样了,自然队伍也就不好带了。我们无法像过去那样一声号令天下。
总之,转型了。有人不乐,发愁;有人趁机赚钱,像YouTube;绝对共识没有了,相对共识还在打架,从网上打到纸上,人均1000美元之后就是这样,要到人均8000美元才能消停。人家是稳定社会的数字化,我们是转型社会的数字化,这个时候新经济新媒体来了,弄好了是机会,弄不好成了添乱。“超女”和“馒头”都一夜成名,世界也从圆的变成平的。
点击量是传统媒体思维
反了的用户不再当精英的追随者。但最终,还是要由整体而碎片,再由碎片重新聚合成不同的阶层、社群、圈子等等,先分众,再聚众。这时,新媒体上阵了:用数字化的技术和传播理念,把这分出来的众再重新聚好、侍弄好、服务好。
“内容为王”也依然成立,好的、有灵魂的东西谁不喜欢。但这不应该是一面挡箭牌。新的传播形态、技术和介质,一定要求内容的生产组织、流程、标准进行变革――在手机上做内容和在报纸上做是不一样的――新媒体显然不仅是传播介质的革命。毫无疑问,新媒体内容不是传统媒体内容的简移,也不仅仅是将传统媒体内容体例与新技术结合,即“新媒体的合理性绝对不是建筑在传统媒体所习惯的那些内容之上,因为两者并不天然地构成产业的上下链条”。当然,新媒体的内容也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其特性大致说就是有文、有图,视频与互动和社区缺一不可。
其实还要有编辑,在这个内容因为个人开始参与其创造而愈加泛滥的时代,那种具有示范或榜样性质的“内行”反而日益显示出影响力。当然在新媒体时代,编辑老爷们要低调和隐蔽,他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筛选者和过滤者,他们还负责提供信息的研判和重新组合,并且按照用户的兴趣和意愿进行。要不动声色地分析推荐,营造环境和氛围,让用户觉得,嗯,是我参与了内容的生产,是我自己选的。所谓自媒体、自内容,人人都是记者。准确说应该是人人都有机会成为记者。当然也有矫情,比如博客们爱说,点击量如何如何,咦?真正的个性不就是自己写给自己看吗?在乎点击量是传统媒体的思维。
总结一下:在海量信息时代,内容提供者最核心的能力就是,从既往注重对事实的关注,提升到对价值判断的关注,从而在资讯爆炸、观点杂陈的世界中,满足人们在丰富性迷乱中追求秩序、意义和社群归属的强烈需求。如果我们的见识、对事物重要性的排列能力、对意义的解读和判断能与受众一起把握这个令人困惑的世界,我们就会成为数字时代的赢家。
灵猫互联网与新经济
用户造反的武器为啥这般厉害?一句话就是新媒体作为传播工具效率更高,边际成本更低。与传统媒体相比,在传播的生产要素上,新媒体用新的技术要素代替了旧的,在经济学上叫“边际技术替代率”,即用一种生产要素替代另一种生产要素技术上的比例。
换个说法,新媒体是可以惠及草根阶层的“长尾”力量。背后当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使新经济具备了发现需求成本剧减、产品和服务规模化时边际成本剧减的能力。有人喜欢养灵猫,如果没有互联网,在茫茫人海中把同好找到,天啊,几乎不可能。但有了网,灵猫的挚爱者不仅把这种大老鼠的可爱之处描绘得让人动心,更重要的是在网上迅速发现了同好和潜在的顾客。于是养猫心得和做灵猫生意通过互联网融合在一起了。规模化中的成本剧降也是如此,比如软件。
没有信息技术,规模化、精确化、标准化用户需求――在过去只能是一个梦想,但今天正在成为现实。可惜,大多数人并未深刻理解这一变化对商业模式的影响。
再总结一下:新经济的实质是,如何真正实现让用户参与到市场博弈中来。眼下的市场,生产者、品牌持有者、营销者之间的互动和博弈已经轰轰烈烈,但消费者由于分散而没有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如何改变经济活动参与者的思维定式,实现从“资源中心”、“渠道中心”到“需求中心”的转变?如何获得、集成“消费信息”,固化这些信息使之成为明确的市场需求?新经济的核心其实就是找到并掌握这些需求。
照相机发明之后,很多人预言说画家要失业了。事实上,全世界的画家是减少了,但留下的是真正的画家,是艺术家了。消亡了的只是“画匠”。没准新媒体带来的也不是传统媒体的消亡,而是作为“画匠”的媒体的消亡。
什么是有效的3C通行证?
盛世长城国际广告公司CEO凯文・J.罗伯茨接受《华尔街日报》访问时说:“没有一种媒体可以完全取代另一种,这不是非此即彼的事情。我们现在拥有的是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把感情、把爱传递给每一个人和媒体,并能使之参与其中。对我而言,网络就像电流,我不关心它来自何处,或者如何发电,我只想知道怎样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他还说:“不要满脑子技术,还要充实理念。”
是啊,比如现在“2C说”大行,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ics)的融合亦是时髦。其实晏阳初老早就讲过3C:“3C”影响了我的一生,就是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具体说就是来自远古的儒家思想,来自近世的传教士榜样和来自四海的民间疾苦和智能。
预知未来需要天才,我们大多数人要看到平衡点到来才能有反应。
新经济、互联网、新媒体带来的改变有时会形成一种幻觉,因为伴随其中不仅有便捷、效率和快乐,还有困难、失措和苦痛,甚至罪恶。我有时间自己:沉湎其中的是不是只是一些玩具而已?这些人们趋之若鹜的好东西带来了改进我们生活与社会的方法,但最终结果是什么?在哪?
是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样说大体不会错;但其实我们也生活在一个傲慢和无所适从的年代。
我们可以在纷繁复杂的资讯之海找到下一阶段股市运行的方向和油价的走势;但是对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依然踬顿如昨。这是一个新媒体问题?还是一个老媒体问题?信息爆炸了,可给我们指明方向的声音又如此短缺。这令我想起了维特根斯坦的名言:Don’t think,but look.
知识经济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那种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时代已经接近尾声,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由工业经济转人知识经济,要比二三百年前由农业经济转入工业经济具有更为重大和深远的意义,知识经济所引发的这场世界经济革命也远比当年的工业革命更伟大,影响更深刻、更广泛,它使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1)从有形资产向无形资产的转变。在传统经济里,有形的生产要素一直被视为财富的源泉,劳动力和资本被看作是产业的真正基础。事实上,农业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工业经济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模式。二者的发展都基于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之相反,知识经济的第一生产要素是作为无形资产的知识,这种经济通过知识实现对现有资源的优化利用,并不断开发出富有的,甚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资源,从而创造出新的巨大财富。因此,知识成为最主要的资产,是新一代企业实力的主要标志。在这种情况下,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逐渐转向无形资产,知识密集产品开始成为主要的产品形式;经济竞争从有形竞争转向无形竞争,知识科技先导型企业成为经济活动中最具活力的经济组织形式,产品中蕴含的知识量成为竞争的基础和决定胜负的关键。美国现在的国民生产总值近三分之一是像微软公司这样的知识企业提供的。微软公司的有形资产规模很小,原材料的库存量很少,但企业资产却高达2000亿美元;相比之下,通用汽车公司拥有的庞大设施可谓雄居全球之首,而整个资产却只有400亿美元。
(2)从“收益递减”向“收益递增”转变。工业经济遵循“收益递减”原则,即按照经济“增长函数”,资本和劳动力投人必须按比例进行。如果某一方面,比如资本投入过多,就会造成“收益递减”。知识经济则恰恰相反,对知识的投入,只会造成“收益递增”。1996年美国从电脑到电话等高技术方面的投资按年率计算猛增23.8%,经济却仍然健康持续地发展。
(3)从周期性发展向持续性发展转变。工业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是“周期性”,工业经济从来就没有摆脱过衰退周期和经济危机周期的烦恼,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则是“持续性”,立足于基础性研究的“突破性创新”时代牵动全局,形成新的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更新或调整,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经济衰退的周期被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大大弱化了。
(4)知识经济的发展使知识日益产业化。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基本规律来看,知识产业化的进程一直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所在。经济的知识化和知识的经济化都是不可否认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的含义是:在知识与经济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知识对经济的作用愈来愈大,经济的知识含量也愈来愈高,其最终的表现形式就是知识产业化。知识产业化,不仅给第
一、
二、三产业注入强大的活力,而且还导致出现了当今世界多极格局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
知识产业化推动第一产业实现质的飞跃。以,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在传统工业社会里是亏损和补贴产业,而在欠发达社会或地区,则是效益低下而又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知识的产业化使情况发生了巨变:随着绿色革命的发起,出现了第二产业性质的大农业,兴起了第三产业性质的大旅游,第四产业性质的知识农业。如试管畜牧业、基因养殖业等等。
知识产业化推动第二产业不断升值。以工业、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在发达的工业社会已沦为“夕阳工业”,而在欠发达地区,却又面临高速增长与毁灭性破坏的矛盾。知识产业化不断加大第二产业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从而带来第二产业价值的爆炸性增长,并对调整发展的负面影响起到了缓解的作用。
知识产业推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以信息业、服务业、商业、金融业和文化娱乐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全球新兴的“朝阳工业”。由于知识产业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在短时间内,已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出现了一本万利和点石成金的奇迹,致使当代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在质量、品位和规模上迈出了很大一步。
知识产业化推动新兴产业迅速生长、扩张。以信息、知识、高科技和文化、人才元素为主体的新兴产业是前途无量的“未来工业”,目前已如滚滚浪潮,势不可挡。1994年美国政府提出“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以后,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自己的信息化战略。新兴产业将掀起一场翻天覆地的经济革命,并将使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新的高度。
2知识经济对社会现代化的影响:使社会知识化并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学习型社会来临,从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分层和日常生活诸方面改变人类的生存方式。
(1)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才”的作用彰显。知识经济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是以知识及其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为主导的新型经济。它的显著特征是:知识成为创造社会财富诸要素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都要靠知识来装备和更新。知识经济的生命线是知识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在最近30年所获得的知识约等于过去两千年的总和,而未来若干年内物质和知识还会在许多领域出现更为惊人的突破。预计到2050年,人类现今所掌握的知识届时将仅为知识总量的1%,知识、技术的更新速度是前所未有的。这将导致技术革命、产业革命的周期缩短和技术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缩短。因此,是否具备掌握不断推陈出新的知识的能力,是否拥有大量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否能够真正形成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是否能实现社会的知识化,将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否顺利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
(2)学习社会形成人类自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学习他人或前人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知识),以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毋庸置疑的共识和约定俗成的做法。到了21世纪,学习将具有全新的内涵,不仅学习的内容和范围将大大拓展,而且它的价值和功能也大大增强。
目前,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学习社会”的雏形也随之显现。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正以方兴未艾之势发育成长。社会知识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在未来的发展中,知识越来越显示出其决定性的先导作用。农业经济的资源或价值取向是劳动力和土地的占有;工业经济的资源或价值取向是自然资源和资金的占有。现在,知识作为最主要的和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不仅应得到合理的评价,而且应该理直气壮地介入分配。因此,我们必须树立起新的资源观。通过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用法律体系、机构设置,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来保障知识成为分配的决定性要素,并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变革,推动社会的知识化。
(3)改变了人类生存方式。马克思有句名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随时随地都置身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环境中,整个生存方式包括社会结构、社会意识、社会阶层、日常生活等等,都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经济的知识含量将极大地增长,而知识也会透过经济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互动过程,使人们从知识的视野观察周围的一切,从而展现出一幅崭新的世界图景。
美国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教授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很生动地描绘了计算机和网络带给人类的新空间,及其所引起的地球新秩序的建立,预言在数字化世界,传统的中央集权的生活观念将成为昨日黄花,因为数字化彻底打破了封闭,缩短了距离,无远不至,无高不达。知识经济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是通过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来起作用的。当经济基础发生变革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调整或变革。知识经济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在社会结构方面:知识经济是更个性化、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它将加速社会的多元化,促进国家的法治架构;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更重视科学、民主、平等,这就能推动政府行为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在社会意识方面:知识经济将改变人们的观念、兴趣、风俗习惯、审美情趣、舆论导向,因此,关于知识经济的思想理论体系将逐步得以完善。
社会阶层方面:社会将根据人们的知识拥有情况进行新的分层。在知识经济社会中,财富、权力地位的状况与知识拥有的多少成正比。在一般工薪阶层中,白领的绝对数要大大超过蓝领,并形成新的产业主体。
在日常生活领域:知识性消费将占主导地位。社会知识化将导致人们素质的普遍提高和道德水平的全面改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无孔不入的广泛传播,以及由此引起的人们文化修养的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足,人性、人文精神、终极关怀等变得更加现实,更受人关注,工业经济时代的工具理性必将受到扬弃。
当然,知识经济也会有负面的影响,如因各种原因(包括非自身原因)而未受到良好教育的阶层,将与知识阶层两极分化;智力犯罪将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等等,这些将成为社会学家和公众关注的新课题。
关键词:数字经济;中小企业;信用风险
一、数字经济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一)数字经济的内涵与特征
1.数字经济的内涵
“数字经济”这一术语最早是在1996年DonTapscott撰写的《数字经济:智力互联时代的希望与风险》中出现的;是在1998年美国商务部了《新兴的数字经济》报告将“数字经济”的提法正式成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及经济社会数字化程度不断提升,“数字经济”的内涵和范畴进一步扩大,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二十国集团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给出了一个权威的定义,指出:“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这是G20对数字经济的界定,得到了各方广泛认同。数字经济时代,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也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虚拟空间,也会因人类过度依赖技术的发展而给自身安全造成极大的风险。这是数字经济相比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真正内涵体现。
2.数字经济的基本特征
不同经济术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当下迅速发展的“数字经济”,体现出主要特征如下。第一,快速迅捷性。数字经济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互联网的发展推进,无线网络、云计算、云储存等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推广,使得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各种经济活动信息可以快速地呈现于线上,缩短了距离,节约了时间,加快了速度。第二,强力渗透性。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依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数字经济”OFLiaoningEconomy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有着极高的渗透性,使得信息服务业迅速地向农业、工业扩张,出现了三大产业之间界限模糊、相互融合的趋势。第三,生产消费直接性。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经营者与消费者在经营循环链条上的位点不同,具有不同层次构造。而网络的发展,使得处于网络端点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可直接联系,从而降低了传统的中间商层次存在的必要性,节省了时间,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第四,经济可持续性。数字经济离不开网络的发展,通过网络,供需双方能方便合理分析市场,发现什么方面短缺,什么方面过剩,什么方面影响生态环境,选择必要的经营方向,合理消耗有形资源,降低加工成本,降低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整治成本,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信用风险的内涵与特征
1.信用风险的内涵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此概念反映的信用人(受信者)比较广泛,不局限于金融机构借贷中形成的信用人,符合了本文涉及的中小企业的概念范围。企业发展中面临许多风险,其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风险就是信用风险,如企业可能因经营管理不善而亏损、因市场变化出现产品滞销、因资金周转不灵不能按期还本付息等种种原因,导致到期不能偿还债务。信用风险的发生严重一点可能直接会断送企业的发展,是企业发展中不可以忽视的风险。信用风险,对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都存在,是他们的共性。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灵活性、随意性、目标不准确性、规模小无力性、道德偏差性等原因,会加大信用风险。在如今“数字经济”时代,加大信用风险的这些原因还会存在,信用风险亦然潜在。
2.信用风险的基本特征
企业在经营中会遇到很多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及其他风险。信用风险是最重要的一种风险,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投资者首要参考的目标,也是企业交易资金顺畅流转的重要保证。企业信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客观存在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人的思维与行为的不确定性,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必然导致违约即信用风险的存在,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能消除。二是实体间的传染性。经济的发展在实体之间具有链条性。实体一方出现信用问题,很可能会导致下一个或几个实体的经营困难或破产,从而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三是管理者与信用风险具有相关性。中小企业主要的一个特点是由投资者即所有者自主决策与管理,企业所有者的话语权在日常经营和重大决策中占最重要的地位。这是自主灵活的一面。不利的一面,这种管理方式缺乏必要的制约和规范机制,企业管理者个人的信用观念和信用行为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用,企业的信用风险与管理者个人素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四是信用风险具有可控性。有经营就必然蕴涵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能消除的,但并不意味信用风险不可控制,该风险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信用风险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应该去探索研究风险的可控性,为企业后续长久发展规避风险。
(三)数字经济与信用风险的关系
“数字经济”是一个时代、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演绎万象。数字经济本身与信用风险不是因果关系,信用风险在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就已经存在。而数字经济作为一个经济时代,在发展中,信用风险依然存在,只是会变因演绎,演绎的手段可能不同、演绎的多少不同而已,就需要法律手段要更新了。
二、数字经济背景下基于中小企业特征分析
信用风险经济发展中,各类企业并存。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大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有着不同于大企业的特征,潜伏着一定的信用风险。特征之一,资产规模小,资金薄弱。这是中小企业的本质特征,是企业类型划分作为中小企业应具备的根本标准。“资产规模小,资金薄弱”特征,是中小企业不利的一面,意味着生产经营规模不大,经济业务品种少,经济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存在潜在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尽管处于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依赖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具有强力渗透性,会助推经济,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信用风险。但是作为信用风险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可能消除。特征之二,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这个特征,从有利的一面看,便于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具有决策与执行的快速性,及时抢占经济的有利点。有利有弊,决策与执行的快速性,意味着实现的是少数人的意志,意味着考虑得不周全,意味着潜藏着信用风险。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生产力,优秀的规模队伍才是维护最佳信用的基础与动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固然能提高员工的生产力,但只要有人在,就有信用风险,人员越少,信用风险越大。特征之三,经营决策灵活,市场反应灵敏。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人员少,自然具备着在经营决策上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能较快地调整经营方向、调整产品结构,收效较快,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会助推决策灵活性与市场反应灵敏性。从另一角度看,中小企业的决策亦然依赖于少数决策者的判断能力,存在着决策失误的风险,也就自然存在着信用风险。特征之四,更多关注细微市场,专营某细小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人、财、物等资源相对有限,无法与大企业竞争。因而,其往往会关注于那些被大企业所忽略的细微产品市场,专营于某一细小方面。这个细微方面,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会更容易分析发现。不利的一面是细微产品经营取向的选择仍然取决于人的意志,细小方面的市场仍然具有竞争性,细小方面选择的决策依然存在取向失误的风险,存在着信用风险。特征之五,科技创新较快,生产取向小型化、分散化。科技创新,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现代科技在工业技术装备和产品发展上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向着大型化、集中化发展,二是向着小型化、分散化发展。产品生产小型化、分散化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不利的一面,科技创新伴随着一系列原因形成的信用风险,系列原因包括人才问题、技术应用问题、资金问题、市场问题等等,都会导致信用风险的潜在性。
关键词:知识经济;工业企业;财务会计
一、知识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按照经合组织在5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6中的定义, 知识经济亦称智能经济, 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这就是说, 知识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一样, 可以成为推动企业效益增长的生产要素, 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就其本质而言, 作为一种经济形态, 知识经济主要通过智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来完成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循环。在知识经济中, 创造性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就改变了传统经济主要依赖于自然等资源的模式,而转变为知识依赖型。可以预见, 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渐发展, 世界产业经济结构必将从物质型向知识和信息型转化。以智力资本为主要动力的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对世界经济和其它产业贡献的加大就是明证。这些行业中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服务必将对各国和区域经济产生越来越深远的影响。
二、知识经济对传统财务体系的影响
1、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经济要求扩大确认范围。在知识经济时代, 专利、技术决窍、商誉等各种形式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主要资产, 现行会计核算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远远满足不了利益相关者决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知识经济要求完善计量方法。现行会计核算通常遵循历史成本原则, 按照历史成本原则, 资产入账价值在处置前保持不变。然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是主要的生产要素,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由于社会劳动平均生产率不断提高, 历史成本原则逐步丧失了前提条件, 继续一成不变的固定历史成本原则, 势必会削弱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对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
知识经济环境下对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影响, 最终都会反映在对报告的影响上。传统财务会计报告由于受确认标准的限制, 将许多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如人力资源信息、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信息排除在外, 更缺乏面向未来的预测性信息和价值信息等, 造成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数量上不完整。在知识经济时代, 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及时性也面临挑战, 如企业必须快速、及时地获得财务和市场信息, 以便迅速做出决策。
三、财务会计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在对知识经济给财务会计带来巨大挑战和若干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后, 我们应该就此对财务会计进行深入的改革。在知识经济对会计的巨大冲击和挑战面前, 我们只有迎难而进, 开拓进取, 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使之理论化、体系化、从而构建更高层次的适应知识经济的会计学。
1、强化知识会计的理财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财观念。知识的首要载体是人, 即知识要由人掌握、创造、发展, 人才是发展知识经济的根本。相对于物资资本, 人力资本更具有增值性。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将各项活动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企业运行机制, 强化对人的激励和约束, 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强化风险理财观念。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 任何一个市场主体都不可避免地要承担一定的风险, 而在知识经济时代,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导致使用信息的风险加大。因此, 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有风险意识, 树立正确的风险观, 科学地预测各种不确定性因素所产生的结果, 防患于未然。
强化信息理财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 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信息的获取更是企业成败的关键,财务管理人员只有充分掌握现代网络技术, 牢固树立信息理财观念, 全面、准确、迅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利用信息, 才能在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
2、尽快将人力资源会计纳入财务会计系统
人力资源应纳入现代财务会计核算体系, 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的核算方法, 确定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计量模式。人力资源从本质上看, 它是企业的资产, 从会计对象上看, 它是企业的资产, 从会计对象上看, 资金运动过程包括资金的投入、耗费、收回、退出。企业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人力资源才能使生产经营顺利进行;目前, 虽然有一些诸如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摊销、人力资本、等账户, 但尚处于探索阶段, 还没有正式运行,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其账户体系; 人力资产与其他资产相比有其特殊性, 很难将其确定在某种计量模式上, 而应该是多种计量模式的有机结合, 即应是精确性计量( 历史成本模式)和模糊性计量( 经济价值法)的结合。
3、促进会计人才知识结构的多元化
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 会计担负着分类、记录、计量、计算和报告经济要素的责任。会计系统的运行过程必须与经济主体运行的全过程相适应, 只有如此, 才能提供相关、可靠的经济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提供有效充分的信息, 就必须了解和熟悉主体的生产程序和工艺流程。而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型产品的生产程序和工艺流程, 与传统工艺相比更加复杂。会计人员如果仅具备财务会计知识, 显然无法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才, 就不仅要懂得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且还要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设计、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术与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挑战。
参考文献:
[1]洪流.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趋势[ J]. 东北水利水电,2006( 1).
[2]任丽. 论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管理模式的冲击[ J]. 理论界, 2007( 1 ).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作用,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因而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也将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发展。要实现对国民经济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就要不断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最基本的战略措施就是大力推进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是指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供应、流程处理、资本运作、客户服务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软硬件设备加工生产新的信息资源,直观了解迅速做出反应,推动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各流程的不断完善。使企业将现有资源合理配置,使企业有效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企业把握国家的政策,明确自己的目标,有利于了解社会现状,市场需求,提出可行方案。掌握市场销售动态,做出适时调整。不断开拓新的市场,开发新的产品,是自己的产品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通过信息的处理可以让企业销售主管了解销售过程的进展阶段,判断下一步的应对对策,以及对潜在客户的重视程度。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能有效改善售后服务,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通过信息数字化管理健全呼叫中心、在线技术支持,实时关注用户动态,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身顾客满意度。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有利于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才能推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创新的管理模式,使管理客观公正。信息数字化管理能有效支持管理复杂度的提高,有效解决传统管理无法完成的管理瓶颈。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有利于对订单迅速反应,保证客户需求。根据订单交货期合理安排企业生产过程,对订单的生产进度进行监控做出实时调控。信息数字化管理与生产各个环节不断融合渗透,尤其是在研发、设计、生产、组装等制造领域,使传统的机械化被自动化代替,柔性生产、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等多种新型生产方式不断普及,优化生产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有利于控制企业成本,将信息化管理应用于成本核算、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生产计划管理、企业流程管理等多个方面,有效了解企业各环节资本投入,分析优化。
(二)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企业信息化具有创新效应。[2]有利于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它使得以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客观上就要求企业能够依靠信息化管理改变自身,包括研发设计阶段的创新应用,生产过程加工工艺的自动化应用,销售、服务网络化。企业信息化具有优化效应。有利于将企业原有的物质主导型向知识主导型转变。原有企业主要依靠物质和资源实现企业增长,而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合理优化现有资源,强有力地推进产业信息化,资源合理化,生产订单化,从而催发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信息化具有开拓效应。信息化管理能使企业了解国内外发展状况,明确产品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服务于客户。最大限度的占领市场,依靠信息化管理方法适应需求总量和结构的变化,拉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企业信息化具有整体效应。有利于我国经济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通过网络结构,将国内外产业信息连为一体,实现了全球范围的资源共享,共同开发利用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从而加速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开拓市场,走向世界。信息数字化改革为知识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知识经济发展。
(三)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与国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国民经济现代化进程和企业信息化进程相辅相成。企业信息数字化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基础,而国民经济现代化又对企业信息数字化产生重大推动作用。可以为企业现代化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机会。根据国民经济现代化与企业现代化的内在联系,可知推动和加速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是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让社会可以充分高效地开发和利用现代社会中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济进步的信息资源,使信息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主要比重。
(四)信息数字化管理方法如何应用
企业信息数字化管理方法的建设基础环境是人的因素、规范化和系统运行平台等。人永远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企业的信息数字化管理方法的建设涉及人的观念、思维方式的转变,设计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的转变,甚至还会涉及企业文化和组织结构的改变。因此首先需要改变人的经营观念和传统的企业思想。企业需要合理设定信息技术人员的地位,而信息数字化管理关系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同时需要有相应的专业人才辅助完成,因此,企业需要合理设定企业信息技术人员的地位。信息化管理需要企业规范基础工作,使企业的基本工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同时规范企业数据,规范企业业务和信息处理流程。建立企业信息化平台。实现信息数字化管理需要建立健全企业软硬件环境,主要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工作站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等。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