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时间:2023-09-20 18:20:58

导语:在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第1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消费;合理化;城镇化

消费水平在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所以要发展经济,带动国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是必不可少的措施。我国消费集中在城镇,农村中有巨大的消费潜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仍然处于较低的消费水平,带动农村消费发展,是新世纪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话题。

一、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方向

农村的城镇化发展是带动农村消费水平快速增长的重要举措。我国当前的城镇化情况有了不小的进展,但是仍有局限性,其主要表现为城镇化质量问题,大批农民工居住在城市但是却享受不到城市的便利。而且在大部分地区城镇的密度很少,很难做到城镇带动乡间发展,城乡经济水平差距过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但这些都不能否认城镇化是带动消费水平的最有效途径。城镇化给农户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收入水平的提升,这是最直观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因素。除此之外,城镇化建设能给农村的建设发展带来一种连锁效应,一个城镇化非常领先的地区能带动周围一片地区共同发展。城镇化的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了,消费观念也会受到城市文化的洗涤而趋向现代化,同时城镇化也有利于成熟的商业网络的铺设,以全面带动消费水平的增长。

城镇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社会的保障和福利会明显增加,更有利、更高效的管理措施也可以得到实行,农户们有了保障,也就抛去了担忧,可以拿出更多的钱进行投资或者其他有利消费。城市发达的公民公共服务也会为农户提供更多的便利,农户享受到了科技和现代化给他们带来的好处和便利,自然而然就更愿意将身价投入到现代化、科学的生活方式中,现代化的消费水平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提升。

二、农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大部分居民消费观念落后

农村大部分居民受古老的传统思想束缚较重,很多人仍存在迷信观念,对于婚丧嫁娶这一类事情过分操办,平素也将人情消费作为消费的最大支出部分,无论是婚嫁、产子、满月还是升学、参军,都会给各路亲朋好友送礼分享喜悦。农村农民对于投资以及一些比较有长远意义的消费通常认识不到,反而尤其注重在封建迷信上的消费,甚至有的迷恋赌博、酗酒,相反有很少人愿意支出一些在城市人看来很正常的消费,宁愿存起来也不远投资消费。

(二)农村农民对正确的消费知识比较陌生

农村的农民往往所见所想和接触到的事物都比较少,所以对于消费的性质,消费品的属性、价值,消费品的种类、品牌等都比较陌生,在需要购买某些物品时,对于物品的价格等信息的掌握也乏善可陈,导致对消费恐惧,这大大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再者,很多的农村居民即使购买了合适的消费品,但是由于对消费品缺乏了解,导致在使用方面得不到合适的利用,产品被平白浪费或者挥霍,这往往让购买者觉得吃亏上当,从而产生对正确消费的恐惧感。而遇到与消费纠纷有关的事情时,知道维护自身消费者权益的只有很少一部分,大部分人还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吃亏是福等迷信落后的观点,无法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了消费的积极性。

(三)农村没有合适的消费环境

农村因为整体发展还比较落后,所以消费和生活的环境也比较差。很多地区的农村家里的生活设施如水电等设备比较落后。另一方面,位于农村的市场比较混乱,农村各种各样的小作坊层出不穷,假货伪劣产品也常常出现在市场中,很多辨识能力差的农民就会购买一些低质量的假冒伪劣产品导致损失,而且农村的各种渠道如进货、分销渠道的建设也比较薄弱……种种环境问题都严重阻碍了农村消费水平的有效增长。

(四)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混乱

这种消费结构混乱指的是农村居民往往在某一部分的支出过于庞大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生活消费,常见的如医疗、教育、住房等,这种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导致农民比想象的穷。而且另一方面,例如在教育方面过于庞大的支出使得一些家庭看不到希望,因为国内的就业形势即使收到了良好的教育也会入不敷出,所以导致了一些其他方面的重要问题。国家对于医疗行业的扶持在农村中力度明显不足,很多农户没有医疗保险,遇到大病小灾全靠自掏腰包,使得一些农民哪怕硬挺着也不愿与医院就医。而住房问题就更严重了,住房对于农户来讲俨然成了尊严的标志,一些家庭不惜倾家荡产也要盖一座体面的洋房,这样的观念严重的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五)农村不稳定的收入支出情况压低了消费水平

农村大部分居民依靠种地和经营畜牧业维生,这种行业属于我们通常来讲的“靠天吃饭”的行业,每年的收入都承担着一定风险,所以很多农户喜欢进行预防性的储蓄来预防风险。然而农民的这种被动的消费地位并不是能够轻易改变的,因为天灾人祸,市场价格的变动谁也无法预估,而现在农村农户的社会、医疗、教育保障制度尚未落实到位,所以使得农民生活的小心翼翼,必须把收入的相当一部分进行储蓄来预防突发事件,这也是消费水平很难提升的重要原因。

(六)农村农民的消费习惯问题

自古以来,农村的农户长时间处于一种并不富庶的情况,这导致了农民平日里节俭的习惯。农户们需要是赶上时代的脚步,不能因为一时的支出就放弃一些比较好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农户们因为传统,也有一种将消费都集中在节假日的习惯,尤其是春节置办年货,农户们往往会拿出积攒了一年的劳动成果,大肆购买物品,而且往往这些物品能够用上的不到一半,造成了浪费现象。这样的消费习惯问题导致了农村农户在消费上的极大浪费和不合理,也就很难提升消费水平以带动经济增长。

三、解决问题方法

(一)引导建立正确的现代消费观念

人的消费行为受到消费观念的影响,如果要去除农村农户的消费问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引导农民建立现代消费观念,去除传统落后的消费观,带动农户接触现代的生产方式以及技术水平,培养新型农民,冲破古旧的消费观念束缚。

(二)宣传教育消费常识

要带动消费增长,也要让农民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常识,让农户了解品牌的重要性以及各种各样的消费品的功能功效,宣传必须要有的法律维权意识。这方面的常识以及知识鼓励农户自学,同时通过一些讲座以及广播的形式对农户进行鼓励和教导,培养农户良好的学习意识,消除农户对于未知消费的恐惧以及犹豫心理。

(三)改善农村生活、消费环境

改善可以先从公共基础设施入手,加大对生活用电、水、气等的投入和建设,对于道路、公厕等公共设施进行集中建设,逐步逐项对农村环境进行整改。政府还可以树立一些典型和榜样,对于成功案例加大宣传力度和交流经验,让更多的地区和农户学习优秀经验。再者,建立农村的市场秩序管理,成立管理部门,稳定市场,打击不法假冒伪劣产品,给农村营造一个有信誉的市场环境。

(四)改善农户消费习惯

改善农户不合理的消费习惯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要采取措施增加农户稳定收入,提高农户赚钱的信心,为创造良好消费条件做准备。然后,政府应该加大科学消费的宣传力度,在平日里引导农户进行合理消费适度消费,倡导农户对于消费做简单的规划,同时维护自身的消费者权益。

(五)提升农村地区各类保障水平

农村农户不敢随意消费的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保障,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力度建设农村的各项保障制度,尤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在树立农户正确消费观的同时培养农户增加各项技术能力以增加保障收入。同时对于一些特困户、老年人、弱势群体的保障力求到位,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自然不需要增加储蓄来预防突发事件,消费水平自然而然就上升了。

参考文献:

[1]农村消费问题研究课题组.关于农村消费的现状及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13(02).

[2]张松山,毛敏耕.论农村消费不足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其原因和对策[J].市场论坛,2014(03).

[3]阑继胜,刘曦.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J].现代商贸工业,2014(11).

第2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问题;南陵县

中图分类号 F32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006-03

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在理论上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而且在实践中因其适应了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对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文拟通过对安徽省南陵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分析研究,希望以点及面,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一定的价值参考。

1 南陵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1.1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举措

1.1.1 科学规划,优化布局 南陵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伊始,坚持规划先行、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注重体系的理念,从人口规模及预测、居民点密度与等级规模控制、产业发展方向等方面分析,编制出台了《南陵新型农村社区居民点布点规划(2006―2020年)》,确定新建农村社区11个、在原有中心村基础上通过整治建设23个、扩建24个、整治扩建13个,科学规划了全县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动向。

1.1.2 试点先行,梯次推进 南陵县农村社区建设起步于2008年,此后陆续出台了《南陵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南陵县2013年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考核标准》等相关文件。按照先易后难、分批推进的方式,2011年,确定34个建设试点村(占全县总村数20%),当年年底有28个村基本达标。2013年,安徽省民政厅在南陵县8个镇中的7个镇,确定50个村作为试点村。在当年确定的试点村中,年底有18个省级试点村、8个市级试点村、20县级试点村通过达标验收(部分村为交叉试点村)。通过试点,为全县后续农村社区建设有效开展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1.1.3 因地制宜,创新模式 南陵县属皖南低山丘陵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丘陵地貌占2/3,圩畈平原占1/3。各镇村在区位、人口分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差距较大。因此,在考虑各试点村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生活等习俗前提下,本着立足现实、适度超前、凸显特色的原则,积极展开探索。经过几年的努力,南陵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出现了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特色新型农村社区。如从建设类型来看,可分为村企共建型、城镇开发连建型、原村改建型;从试点村的地理位置来看,有地处山区的、有地处圩畈平原的、有地处半山半圩的;从建设形式来看,可分为以中心村为圆点多村联建型、多村并村型、原村改建型、移民新建型;从建设主体来看,可分为政府主导型,村企共建型,规划引导型等。

1.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成效 (1)推动了农民向市民化转化。南陵县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载体,通过土地流转、转移就业、集中居住等方式实现了居住集中化、就业非农化、生活方式市民化。(2)实现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了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3)通过涉农建设资金的集中重点投放,村庄整合,修建配套商业网点、文化体育等相关设施,促进了农村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经济发展。

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南陵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取得一定成效和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2.1 政府推动为主,农民参与程度低 在南陵县社区建设试点中,政府是直接主体,在社区选址、规划、建设方式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自上而下“行政强制性”和“政府推动性”。多数情况下,农民只是旁观者和被动的接受者,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协调和参与机制,农民对社区建设的目的、功能认知模糊不清。再加上在社区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对农民差异性诉求综合考虑不周,违背部分农民意愿、损害部分农民权益的问题发生,导致农民对参与社区建设动力不足、认可度不高,甚至在拆迁、征地补偿、住房安置等方面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合作。

2.2 社区建设重形式轻内涵,“形似而神不似” 从南陵县试点建成的社区来看,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形似而神不似”的问题。首先,社区建设更多关注能够看得见的社区硬件建设,而如社区居民的参与度、社区文化培育、社区配套产业发展等软性指标重视不够。其次,社区治理方式滞后,并没有实现居民之间真正意义上的融合,社区居民缺乏一定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再次,社区居民没有完全脱农离土,日常生活与农业“脐带”并没有被剪断。

2.3 生产生活等方式强制变迁,部分家庭生活负担加重 以政府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带来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的强制变迁,但也加重了相当部分家庭的生存负担,生活受到影响。究其原因:一是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导致社区居民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二是多数中低收入家庭在拆旧建新中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往往还背负起较为沉重的债务。三是生活成本明显上升。在农业经营方式未发生改变的条件下,单纯地改变其居住方式,必然会对其农业经营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1]。农民虽集中居住了,但是生产内容、生产方式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不少农民在集中居住后仍除既有的电费、电话费外,新增的水费、物业费、燃气费、垃圾处理费等日常生活开支也成为一笔长期的重负。

2.4 建设资金筹措难,社会力量参与不足 因受产业支撑不足、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收入水平有限等因素制约,目前从社区房屋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主要是依靠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无论是土地置换、财政政策捆绑、项目扶持资金整合等均筹资有限。同时,由于缺乏有效政策引导和融资方式,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均远未形成,资金短缺导致社区建设及正常运转困难,存在后续维护资金和管理服务费用缺口的隐患。

3 推动安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策建议

3.1 立足现实,选择适宜的建设模式 本着立足实际、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走多元化农村社区建设之路。可从城郊区和小城镇规划区、产业集聚区、中心村、特色村4个层面,分层分步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对毗邻城镇或城镇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可以利用区位和发展优势,建设一些高标准、高规格的城镇依附型社区;对临近或处于产业集中区范围内的村庄,采取标准适度超前的方式,完善原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实现资源和服务共享,建设城乡融合型社区;对位处圩畈平原的,可以条件较好的中心村为依托,实行社区化改造,以点带面,引导农民从小村向中心村集中;对位处地理位置较偏的丘陵山区,可依托当地生态、自然等资源、民俗风貌等特色,建设特色生态型社区。在社区选址上,要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减少成本、村民意愿的原则,实现区位较差的村庄向区位较优的村庄集中、经济落后的村庄向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集中、规模小的村庄向规模大的村庄集中;在建设规模上,考虑目前安徽省多数农村地区农民经济状况、对土地的依赖程度、传统习俗和邻里观念等因素,绝大多数农村社区建设规模不宜过大;在社区建筑设计上,要注意符合群众愿望、基本功能完善、引领城镇生活、体现当地自然和人文特点。

3.2 突出主体,提升农民对社区建设的认同感 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无论是社区工程建设、主导产业的发展,还是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社区公共事务管理都必须让农民群众自主选择、自主参与、自主监督、自主评判[2]。二要切实维护农民权益。地方政府在算清算好“三化”协调、土地集约节约这本长远“大账”的同时,更要把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置于社区建设的首位,尽可能减少农民的投入和负担。三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培育。要加强对农村社区居民就业、生活方式和理念转变的引导,自组织能力的培育,互信机制的重新构建,实现由农民向市民的转身,是增强其对农村社区认同感、归属感的关键。

3.3 产业支撑,为农民“转身”提供经济支撑 必立足现实,充分考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三者之间互动融合。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促进资源集聚、人口集聚。一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地域特色,发展适合于本地的产业,特别是发展面向市场的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面向现代城镇居民需求的生态农副产品加工业等,确保社区居民有业可就。二是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型,并以此促进农民就业理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三是发展必需的社区服务业。可组织社区居民积极从事社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既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时也可以就地实现就业。

3.4 完善服务,保障生活质量和水平 社区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是增强人们对社区认同感和吸引力的关键,并最终决定着农村社区的生命力。首先,完善社区基础设施。从社区居民最基本、最迫切的内在需求出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其次,健全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和保障。建立完善就业培训和指导、卫生保健、物业服务、社会保障等服务平台;整合社区内的各类服务资源,拓展社区公共服务方式和渠道,“让居住在农村同一区域内的所有社会成员得到平等、良好的公共服务”[3]。特别是要加强社区居民信任机制的构建,增强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融合,培养和提高社区居民既服务于自己,又服务于社区的意识和能力"[4]。通过人人互助的方式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再者,提升社区居民自组织能力。鼓励社区自组织特别是社区志愿者组织、互助组织等的发展完善,不仅是增强社区内部整合,拓宽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利益表达的重要方式和渠道,而且可以弥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的不足,实现公共服务供给的多元化。

3.5 破解难题,构建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 整合政府、企业、社区、农户多方联动的资金链条,形成多方联动投入机制。可在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基础上,积极利用市场机制破解资金瓶颈,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一是财政支持。以农村社区建设为平台,整合、统筹使用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美丽乡村建设等各类涉农惠民专项资金和土地整理复垦的专项资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收益等资金投入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市场运作。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市场原则,积极鼓励城镇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采用投资筹资、人才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社区医疗卫生、教育培训、社会服务等公益事业和供排水、交通、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农民自筹。对社区居民住房建设所需费用,应以居民自筹为主,政府可通过信贷和物资补助等形式对居民进行资助,并支持居民把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获得的收入补偿用于社区建房和生活支出。四是政策支持。包括优化有利于土地流转的政策环境;在农村土地确权的基础上,探索“让社区居民对自己的房产拥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为农民办理住宅房产证”[5];借鉴城镇居民购房按揭制度,尝试农村社区居民按揭购房抵押贷款制度;制定完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等。

参考文献

[1]田毅鹏.乡村“过疏化”背景下城乡一体化的两难[J].浙江学刊,2011(5):31-35.

[2]房方.新村建设,让农民充分参与决策[J].t望,2012(44):40-41.

[3]卫平.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推进农村社区建设[J].乡镇论坛,2009(6):21-22

[4].全集:第六卷[J].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65.

第3篇

(一)农村的日常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由于农村发展较为落后、相对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还不健全,没有健全完善的相关垃圾回收处理场所,这就导致大部分的农村生活垃圾还处于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的现状。再加上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人口受思想、教育及经济落后现状的影响,对生活垃圾的处理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粪土乱堆、厕所乱建、柴草乱垛、畜禽乱跑”的现象随处可见,严重的影响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污染逐渐向农村转移

当前农村建设中的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途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伴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许多农村周边地区建起了大型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在生产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污染,这些生产垃圾不断地向农村排放,加之农村的污染处理设施还不健全,又缺乏对工厂污染排放量的严格控制,致使农村的生态环境被严重的破坏,导致农村付出的代价比城市严重。其次,对城市生产、生活的垃圾处理上不够严格。例如,许多城市把生活垃圾集中向农村转移,将生产生活中的大量垃圾运送到人迹较少的偏远山村,在进行简单的掩埋之后就置之不理,这些都给农村环境带来潜在的隐患。

(三)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

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农业用地被不断的开发,我国可用的耕种土地资源已越来越少,这就引起了土地被高强度透支的使用,从而导致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为追求土地的高产而过量的使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发生。一方面就是要我国农业还存在应急防治为重,化学防治为主这一不良习惯,这样一来就导致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现象的急速加剧,严重地破坏了土壤结构。然而,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必然会引起生活用水富营养化,这不仅影响周围区域的空气、水源的质量,严重时还会导致疾病的传播,尤其是当有疫情发生时,将会给人和牲畜带来严重的灾难,从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损失。

二、保护农村环境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当前,由于我国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较低,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因此,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是保护农村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在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上也要采取多途径、多方式、直观生动,针对农村生产生活,喜闻乐见的教育方法。例如,通过新闻媒体普及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知识,动植物的合理养殖。其次,实行“模范效应”,树立环保的先进典型,加强标榜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村为集体,营造良好的环境保护氛围。

(二)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立法工作

针对公民的环境权,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中还没有直接明确的规定,只是在有的宪法中间接地做了相关的规定。由于农村人口的法律知识薄弱,因此,建立健全环境权对于促进农民积极的参与到环境保护工作中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自主的拿起法律的武器去对抗那些破坏环境的不法现象,使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从而能够快速有效的解决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问题,更好的避免为了保护城市而牺牲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村的农业生产等现象的发生。例如,在解决城市日常生活垃圾问题的处理上,环境立法中就应该对其进行明确的法律规定,必须使用环保节能的高科技技术对垃圾进行焚烧销毁,做到垃圾的有效处理或者是压缩再利用。总之,就是利用法律来保障垃圾的安全处理。

(三)合理规划农村环保工作

第4篇

关键词:农村;农民;素质教育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70%左右的人生活在农村、从事着农业生产劳动。因此,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问题。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它的发展状况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是农事劳作的主体,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因而,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既是农民自身的要求,也是农村实现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1],也是完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和重要前提。

一、农民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前提

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的步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创业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正和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人民学习需要的一件大事。

(二)发展农民素质教育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农村素质教育具有使农村劳动力增值的功能。它可以办农业产业化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熟练的劳动者,具有使科学技术增值的功能,它能尽快的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具有优化劳动力结构的功能,它是为农业产业化配置和调整人才结构的主要途径,它能通过合理的选择与培养为农业产业化造就一批素质、结构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材和经营管理人才。同时通过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在农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为农村产业化营造一个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具有较强文化氛围的社会环境,可以陶冶农民的思想情操,培养农民的现代观念,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批道德高尚的技术人才与劳动者,使同样的劳动力配置在同样的技术条件下产生不同的经济效益。因此,农民素质教育作为直接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教育事业,为农业产业化合理有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提高农民素质是应对入世后农业所面临挑战的迫切需要

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的国际竞争将日趋激烈,可以说,当今世界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是人口的素质的竞争,因此农业领域的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讲是农民素质的竞争。另一方面,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世界经济的多样性和互补性,在农业领域的国际合作也日趋频繁,这就迫切需要一批既掌握国际规则又懂农业的农民,以适应国际合作的需要,形势清楚的表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业所需临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要应对这个挑战,在未来的竞争和合作中争取主动,就必须着力提高农民素质。

二、当前农民素质教育现状及问题

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把提高国民素质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些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中专及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农展,我国农民的技能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也很大,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足20%,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12%毕业于高等农业院校;德国35岁以下的农民中,80%以上受过农业职业教育,35岁以上的农民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也高达50%。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方面,我国平均2000多个农业劳动力中才有1名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而发达国家平均不足400人就有1名。2002年我国农科学院在校生总计17.6万人,平均每1万农业人口中只有两名。而发达国家90年代初期平均每1万农业人口中拥有的农业在校生,美国为200多人,加拿大为100多人,日本为50多人。我国平均每万亩耕地不足2名技术人员,平均每7000头牲畜只有1名畜牧科技人员,全国5万个乡镇中,平均每万名农业人口中仅有6名农业技术人员。总体来说,农业领域科技人员匮乏[2]。

由此来看,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影响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素质方面

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决定着农民的社会经济行为,是农民素质的重要方面。农民的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相差甚远。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的根深蒂固,普通存在“小富即安”的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事的开拓进取的精神。由于农民素质的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二)技能素质方面

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对市场经济还停留在粗浅,模糊的认识水平上,对农业产业化,市场化缺乏必要的思想准备物质准备。

(三)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

瞻养老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的集体主义观念正在淡化,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严重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相当一部分农民为了眼前利益,放弃了对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学习,他们的理由非常简单:学习技术耽误生产,上学还得花钱,搞生产多少能挣点钱。这种短视行为无论是农民本身还是在农村基层干部当中都表现得十分突出。这种行为也限制了农民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和范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在法制意识方面

一方面,农民对依法治国的方略所知甚少,由不懂法而造成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更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一些农民片面理解民主,把民主等同于绝对的自由,进而向基层政府提不合理的要求,甚至阻挠基层政府依法行政。

另外,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功能性文盲,(即:不懂科技,外语,电脑)。据有关专家对劳动生产率进行研究,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1进行计算,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1.4万,中学文化和度的劳动生产率为2.08;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4。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的文化素质的高底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效率,农民的这一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3]。因此,提高农民素质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成为当前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

三、提高农民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基础教育

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他们将成为新世纪农民队伍的主体。农村基础教育直接关系到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而农村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状况将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的农民队伍的素质。要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不能将农村基础教育变成升学教育,应当通过深化农村教育改革,进一步强化农村基础教育的普及意识,克服农民在教育投入中的“短视”行为。只有使全体农村儿童和青少年基本素质都得到普遍提高,才能达到普遍提高未来我国农民队伍整体素质的目的。

(二)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的技能

1、加大农村职业教育资金的投资力度

一是要积极向国家,省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支持,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将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我们要抓信机遇,积极争队资金支持;二是要建立各级财政投入机制,逐步把农民培训纳入公共财财政投入范畴;三是采取农民学农业科技尽可能免费,学职业技能自已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社会帮助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四是要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对在农民培训中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奖励,以调动培训单位和积极性;五是对所发经费要实行集中管理,项目拨款专款专用,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2、建立农民培训网络,拓展农民培训途径

一是要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和其它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培训,积极鼓励各类科技人员发挥专长参加培训授课,以此提高职业技术教育水平。

根据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一是职业技术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体。对年龄较大,文化基础差的劳动力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业及家庭手工业的实用技能培训;二是对有一定文化程度的青年农民重点开展技术含量,就业前景好,市场需要好的技术工作培训,增强就业能力;三是对有创业愿望和相应条件的人员,组织开展专业培训,引导他们开发特色产业,创业经济实体;四是加强培训基地与当地劳动力市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五是积极鼓励园区、企业举办以招收本地农民工为主的定向委托培训班。

(三)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

要大力宣传社会主义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农村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弘扬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打击黄、赌、毒,净化农村文化市场,要贴近农民群众的生活,着眼于农民群众关心的主要问题,着眼提高农民思想素质。

(四)促进城乡经济融合,通过城乡交流开阔农民的眼界

目前,我国农村平均每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约在7000万~9000万。这些务工经商人员,在城乡交流过程中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学到了新的知识技能,自身素质得到了迅速提高。回到农村后,大多数都成为了农村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利用在外见多识广的优势,向家乡传递致富经验,提供经济技术信息,为本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城市和城市经济向农村地区的扩展也对农民素质提高具有很大影响,农民在与城市经济组织接触的过程中,思想观念、道德水平、生产技能都获得了很大变化,自身素质也有明显提高。

(五)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制素质

农民民主法制素质是构成国民整个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进行以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业法、种子法、农业保险法、信托法、民办教育法、农业价格法、婚姻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宣传教育,联系农村实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分类指导,把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推动依法专项治理工作,农村基层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秉公执法,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少元.农村教育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29-30,62-63,27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80―81

[3]林善浪,张国.中国农业发展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农业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5]黄晓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职教论坛,2001

[6]李水山.加入WTO我国的农业与农民教育.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

[7]赵邦宏等.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

[8]鲜祖德.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研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9]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10]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国教育报,2002-9-25

[11]杨万江,徐星明.农业现代化测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12]李廷荣.提高农民收入方法探索.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13]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北京: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14]农业部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农村研究报告(2002).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15]柴全喜,李支来,刘文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

[16]石广生.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知识读本(1-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第5篇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 建设资金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正在蓬勃开展。然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需求量大,据测算,一个8000人的中型社区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资金5000万元,按每户180平方米算,共需资金4亿元以上。下面就我在河南省方城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中关于资金严重缺乏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策如下:

1、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建议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其中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支持比重。同时,建议中央和省委把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中原经济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财政,要对河南城镇化建设第五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大扶持力度。对河南粮食主产区县,中央要加大转移支付额度,以便有更多的财力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议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每年比上年增加50—100%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关于整合统筹使用涉农项目资金问题,要认真落实省市县人民政府关于整合涉农资金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见。关键是各级各单位尤其在名录的20个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县委、县政府要定期督查,对工作不力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党政纪责任。

2、鼓励农民出资自建房屋,这是最重要的一项资金。方城县柳河乡西峰社区、广阳镇袁庄社区、独树镇砚山铺社区多为此种资金模式。这种模式应成为主要模式。

3、鼓励社会资金进入社区建设。该项资金主要来源于民间资金。本外地人员、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捐投资主要用于公共基础设施中道路、广场、幼儿园、小学、卫生所、敬老院建设等,这是一项重要的资金力量。如柳河乡西峰社区由河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支持建设卫生所及防疫站,并协调民政资金建设敬老院。广阳镇袁庄社区准备在宛北水泥厂寻求支持。可以由省市县政府发文号召,开展企业、单位一对一或多对一助建新型农村社区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以表扬、鼓励、树碑立传等形式吸引国内外至县内外的社会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其建设进程就一定会大大加快。

4、鼓励开发商垫资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从调研的8个社区看,多数为开发商垫资建设模式。为了调动开发商垫资兴建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要允许开发商有一定利润,但乡政府或社区筹备委员会必须予以控制。在这方面,清河乡瑞祥社区经验值得借鉴。

清河乡瑞祥社区建设由乡政府与建筑商签订建设协议,对规划、公共设施、售房形式、价格等内容逐一约定。根据协议约定,开发商从政府获得土地后,必须按照社区规划进行统一建设。对新建别墅实行限价销售,每套185平方米的别墅一般在14万元左右,原则上不高于成本价。购房款必须交到乡新型农村社区办公室指定的专用账户,然后由新型农村社区办公室与建筑商统一结算。建筑商不能私自销售房子。对所建商住一体房屋,实行低于市场价格、略高于成本价格的微利销售。

5、鼓励银行、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投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据调研,农业银行有一定的信贷额度准备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但就是因信贷政策约束和担保问题制约对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信贷投放,。破解信贷难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房屋确权办证工作。建议省政府出台新型农村社区管理办法,将土地使用权证、房屋所有权证颁发给在社区自建或购买房屋的农民,为农民信贷提供条件。

(2)在信贷政策上,由河南省人民政府会同国务院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出灵活宽松的支持河南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信贷政策。如:比照商品房的按揭贷款政策,未贷款或贷款、担保贷款比较少又有经济实力的人担保政策,社区居民五户或十户联保政策等。

(3)省、市、县三级银行要创新方法,率先尝试一些既能保证金融安全,又能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法措施。如允许使用一些担保方法:以房产抵押担保、五户联保担保、其他人保、财产保、财产权益担保等方法。

(4)财政贴息鼓励信贷。省政府出台由省、市、县三级财政贴息政策,以缓解社区准居民或居民还本付息的压力,调动银行、入住社区农民和信贷积极性。

(5)对社区信贷利率要低、贷款期限要长。利息与国债持平或略高于国债即可,期限可设置五年期、十年期、十五年、二十年期贷款政策。

第6篇

【关键词】农村文艺; 演出;团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G2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89-01

2015年邢台市群众艺术馆实施了文化惠民工程“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百名文艺志愿者走基层活动,这项活动的开展是牵手京津冀三地的演员,以文艺演出的方式和各县农村演出团队共同合作,一同传播先进文化,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这种新形势下的合作演出形式,让农村演出团体走出了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本文探讨了这项工作是如何开展的,以及开展过程中笔者发现的农村演出市场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由农村文艺演出团队的发展现状,看建设农村文艺演出队伍的重要性

农村文艺演出团体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他们演出的内容通俗易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它是宣传正能量、创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更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环节。

笔者走访了邢台县南石门镇小桃花村、平乡县丰州镇西田村、巨鹿县西郭镇大张庄村等几个村镇,各县农村文艺演出队伍由于因为经费欠缺、组织零散、节目质量欠佳等因素,致使大多数文艺演出团体最终得到一个“形成快,解散也快”的结果。究其原因:其一,文艺演出活动所需的人员、服装、道具、灯光、乐器等资金筹备开销很大。乡镇和集体又不能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其二,文化活动演出范围局限于本镇,本乡,本村的演出,没有扩展自己的演出市场。其三,演出队伍建设中缺乏专业艺术人才,缺乏创新意识,致使在整体演出的策划和编排上质量不高。

找出了制约农村演出队伍发展的原因,就要积极参与、引导转变农村演出队伍的经营思路,在新的形势下转变观念建立多元化的、多层次的新形式的演出团队。

二、创新思路、选好队伍、开拓市场是农村演出团体持续发展的关键

农村演出队伍能够很好发展下去必须解决好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即演出队伍的建设问题。各县的农村演出队伍的表现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我馆本着“扶优劣汰”的政策,2015年上半年经过多方调查各县的演出队伍情况,了解到邢台县双馨艺术团各方面表现良好,这个团在将军墓镇内阳村成立了多年,我们了解到该团能够坚持发展,全凭他们对文艺的追求与激情来支撑。我馆之所以选择与其合作,就是因为看中了其团队精神和对文艺的热情追求。

我馆“牵手京津冀,欢乐进万家”百名文艺志愿者走基层活动与双馨艺术团的合作,对双馨艺术团来说是想之所想,求之所求,抓住了机遇,壮大了自己,开拓了市场。这种新的演出形式在2015年邢台市各县巡回演出,场场爆满,高质量、接地气的演出取得了很好效果,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好评。

三、政府扶持,加强引导,完善管理,发展壮大农村演出队伍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双方要严格遵守和履行合作要求,保C演出内容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给农村演出团队充分地发展空间,形成公办为主导,民营为主体的文化演出局面。在人、财、物上给予农村演出团队一定的支持,使农村演出团队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发展。

我们积极联合京津冀三地的文化志愿者参与这项工作,和农村演出团体及时沟通,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演出效果的回馈机制,让更多更好艺术人才参与到公益事业上来,这样多层次、多元化的交流和支持,使我们的演出队伍持续提高和发展下去。另外,还要利用各级政府搭建的新闻媒体平台宣传自己,拓展农村演出市场,提高市场生存发展的能力。

2016年我们加大了这项工作的力度,同时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来提高惠民资金的使用效率,具体实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016年我馆把演出重点放在文化活动较少的偏远山区和欠发达的贫困农村,将“想送什么就送什么”变为“群众需要什么就送什么”。

第二,增加合作演出队伍,多支演出队伍管理要统一。做好多支队伍的协调工作,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来提高各队的演出质量,更好地服务于老百姓。

第三,扩展服务渠道为更多老百姓提供登台演出的机会,激发老百姓参与文化的热情,让农民老百姓登上舞台,成为舞台主角尽情展示他们才艺。

第四,加强京津冀三地区域文化交流活动,创新思路让演出队伍走出去,把京津冀三地的高素质文艺志愿者请进来,相互学习、借鉴彼此的先进经验,在更广领域深化区域文化的共建共享、交流合作,努力在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

我们的艺术工作者走进基层走进农村,和农民老百姓一同参与的演出,即锻炼了自己又提高了业务水平,最主要的是,农村老百姓享受到了文化带来的幸福快乐,这也是我们文艺志愿者走进基层的最终目标。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文化需求为宗旨,充分发挥优势,找准定位,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文化权益搭建平台。

第7篇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新农村建设

永春属于传统农业大县,农业仍是永春经济的重要支撑,新农村建设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永春实现中部崛起的重要突破口。但是,当前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多差距,本文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构筑县域金融服务支撑体系方面进行前瞻性探讨,以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一、永春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

据统计,永春县农业、乡镇企业和农副产品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42.9%下降到2006年的32.06%,至2006年底,全县农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25.96%。

1、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概况。目前,永春县农村的正规金融组织,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还有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2004年,农业发展银行撤掉后,现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形成了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见表1)。

2、农村金融需求及满足情况。据专家估计,建设新农村在未来15年内平均每位农民需要投资约为1700元到4900元,以此类推,按永春县53万农业人口计算,新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将在9.01亿元至25.97亿元之间,巨大的资金需求为拓展农村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农民和农村企业从正规渠道获得的信贷支持还是不够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扩大再生产,问卷调查显示,百户乡村企业信贷资金满足程度为四成,而千户农户10万元以上的大额信贷资金满足程度不足一成。从结构上来看,农业银行支农贷款比重由2002年的44.71%下降为2006年的2.57%,而农信社的比重则由55.29%上升为97.43%,农信社已成为发放支农贷款的主力军。

二、现行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永春县新农村建设的金融瓶颈主要体现在经济金融互依存度低,县级金融机构因大量撤并而呈萎缩之势,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单一,农村经济发展与金融资源供给不相匹配。农村金融的“边缘化”,正在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1、农村金融组织功能存在缺陷。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纷纷退出县域市场转向大中城市、大中型企业和优势行业,信贷资金集中调度,贷款权纷纷上收,这导致县域金融中信贷规模逐年萎缩。而且,目前农村的电子网络远远落后于城区,农村信用社基本上只有简单的存贷款、结算业务,现代商业银行的创新业务基本未延伸至农村金融市场。

2、“一社难支三农”。2006年,农村信用社净增各项存款2.05个亿,当年其净增贷款1.9个亿,新增存贷比达到了93%,在资金满负荷运用的情况下,还只能满足农户小额贷款及部分基础设施投入,对农业产业化、现代化的资金需求,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当前现行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农村金融面临“边缘化”,信贷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不利于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3、金融支持面临收益。当前农村信贷满足程度与农业生产规模效益不相称,2002-2006年,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分别达2.99亿元,4.09亿元,5.17亿元、5.95亿元和7.07亿元,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比由2002年的16.9%提高到2006年的25.1%,但同期每百元农业贷款实现的农业总产值却分别为424元、334元、310元、289元、254元,单位贷款创造的比较收益不断下滑,相应抑制了金融机构的贷款投放意愿和投放效果。

4、农业保险改革刚刚启动,“三农”经济缺乏风险补偿机制。福建是自然灾害高发省份,永春农业发展易受台风、干旱和洪涝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总体上,农业保险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政府组织难、保险公司经营难、农民交费难的“三难”问题尚未得到很好解决。

三、构筑新农村建设金融服务体系若干思考

由于农村金融改革的复杂性、反复性和特殊性,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服务功能不强的问题一直较为突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亟待进行重新架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新体系,这为农村金融改革指明了方向。

1、合理规划网点布局,引导错位充分竞争。一是在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体功能的前提下,以引入竞争机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为目标,加快建立“覆盖全面、适度竞争、分工合理、竞争充分、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新体系。二是发展商业金融要牢固确立“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农业银行应当将网点布局主要定位为城区和大集镇,依托其系统、网络、结算优势,重点支持商业化程度高、资金需求量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村镇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县域以上工商企业。在经济较为发达或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引导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入市场,形成商业金融充分竞争、提升服务的良好格局。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不宜盲目跟进,竞相争夺稀缺的金融资源,以致造成过度性竞争,影响当地金融稳定。三是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必须科学规范,不可盲目冒进,以致酿成不应有的风险。从目前情况来看,主要是选择在经济相对落后、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的地区进行。新的金融机构的设立尤其要注意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确立不同市场定位,努力避免产品服务同质化、客户群体同一化倾向。民营银行要以在经济薄弱地区开展小额农贷业务为主。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后,可以开办小额农贷业务,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发挥对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的补充功能。

2、根据农户和企业的多层次性,构建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恩格尔系数标准,农村居民户可分为贫困户、温饱户、小康户和富裕户;按照农村经济运行规模形态,有从事农产品加工的规模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乡镇企业、个体工商户和种植农户等。收入和经济规模的差异性必然要求多层次、多类型的金融机构提供特质不同的金融产品,构建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性的多层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并规范民间借贷行为。恩格尔系数在0.6以上的农村贫困户,生产和生活资金缺乏且无抵押物,资金需求量小、零散,风险高,除了政策性扶助以外,只能通过亲朋好友之间带有互质的借贷方式满足其少量的资金需求。二是积极推动小额信贷机构、农村典当业的发展。恩格尔系数在0.5-0.59之间为温饱户,虽然是在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基础上谋求发展,虽然有一定抵押物但风险还是比较高,从比较大的商业性金融机构获得资金需求的难度大。因此,对温饱户、小规模的个体工商户以及微型农企,可以通过发展小额信贷机构、农村典当来满足他们的要求。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竞争性商业金融机构。对恩格尔系数在0.4以下为小康或富裕户、规模以上的龙头骨干企业和乡镇企业可以通过竞争性的金融机构来满足他们相对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鼓励这些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农业基础设施、农村城镇化等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允许基层信用社自主决定是否组成联社、合作银行或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进行民营资本参与试点;在以资本充足率为监管核心的基础上降低农村金融市场中金融机构准入的门槛,加大新金融机构进入的牌照发放;把国有商业银行撤出的县级分支机构重组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这些分支机构的相对较好的人员素质和经营网络。

3、拓展农村保险市场,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各保险机构要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和地方特点,不断创新业务品种,推出适合农户种植、养殖特点的保险业务,并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户了解投保的意义和所产生的收益,增强农户的投保意识。政府对涉及农户种植、养殖业方面的保险应给予一定的补贴和支持,对一些特困户等弱势群体加大补贴力度,从而推动农村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

4、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恰当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其中,构建能够在竞争的基础上为农户和微小企业提供零售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体系,是农村金融创新的关键。原因在于:可以整合县域金融存量资源,发挥现有金融机构的作用;改善县域金融资源增量配置结构。以国有大型为主的正式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适应农户经济为主的小规模融资需求。与农户和农村微小型企业信贷需求特点相适应的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应该具有地方性、区域性、小型化、草根性、非正式性等特点。因此,构建地方性、区域性、小型化、草根性为主要特征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解决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供求矛盾的最佳选择;可以通过立法形式将商业银行推入农村金融市场,或是促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和客户群体下移,增加商业银行在县域内的资金供给;要强化政策性金融机制;以私有、非正式为原则,探索改善增量结构的路径。

【参考文献】

[1]马忠富:中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何广文:2002b:“农村金融服务供求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农村金融服务问题研究”专题报告[R],农业部“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课题,2002-8-10.

[3]毛英煌: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构想[J],世界经理人周刊,2003(8).

第8篇

关键词:农村;体育文化;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2-0044-02

河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农村人口和农村区域均超过了65%。位于华北中北部。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跨越了温饱、小康两个生活阶段,逐步迈向富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民生问题的日益关注,河北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移风易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对河北省不同地域部分农村,中部地区有石家庄、保定;沿海地区有秦皇岛、唐山;西北部山区有张家口、承德;南部地区有邢台、邯郸。从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视角,调查、了解河北省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现状,探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一、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现状

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范围内,为特定群体所共有、共享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按文化学的观点,可把体育文化分为体育意识文化、体育行为文化、体育物质文化。本研究的农村体育意识文化是指农民对体育的认知与态度及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与意识等;体育行为文化是指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体育物质文化是指农民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状况。

1.不同地域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农村体育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中部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占52.3%、促进作用占43.1%、无作用4.6%;沿海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占54.2%、促进作用占42.1%、无作用3.7%;西北部山区:认为有积极作用占40.5%、促进作用占33.4%、无作用26.1%;南部地区:认为有积极作用占45.2%、促进作用占44.3%、无作用10.5%。

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态度。中部地区表示支持的占94.3%;沿海地区占97.5%;西北部山区占67.8%;南部地区占91.1%。

2.不同地域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状况。乡镇领导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精力投入。中部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65.7%;沿海地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54.6%;西北部山区:精力投入不足的占86.3%;南部地区: 精力投入不足的占69.5%。

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列入经费预算乡镇。中部地区占75.3%;沿海地区占83.1%;西北部山区占56.2%;南部地区占71.9%。

已经或正在规划体育文化建设的乡镇。中部地区占77.1%;沿海地区占85.3%;西北部山区59.5%;南部地区列入预算的占74.7%。

3.不同地域农民对体育文化的认识。对体育文化概念的了解。中部地区:了解占18.6%、比较了解占23.1%、不了解占58.3%;沿海地区:了解占29.3%、比较了解占38.2%、不了解占22.5%;西北部山区: 了解占12.1%、比较了解占20.3%、不了解占67.6%;南部地区: 了解占17.2%、比较了解占24.3%、不了解占58.5%。

体育对身体健康的作用。中部地区:认为重要的占23.5%、比较重要的占71.1%、不重要的占5.4%;沿海地区:认为重要的占41.3%、比较重要的占55.3%、不重要的占2.4%;西北部山区: 认为重要的占14.2%、比较重要的占47.6%、不重要的占38.2%;南部地区。

4.不同地域农民体育活动场所、器材与组织形式。农村居民有固定的专职农民体育活动场所的乡村。中部地区占12.3%;沿海地区占29.8%;西北部山区占3.5%;南部地区占13.4%。

有自己的体育健身器材的农村居民。中部地区占16.2%;沿海地区占69.1%;西北部山区占7.7%;南部地区占17.5%。

体育健身形式有组织有指导的农村居民。中部地区占8.6%;沿海地区占19.3%;西北部山区占2.8%;南部地区占11.1%。

5.不同地域农民体育人口数量。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和体育现象,是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中国采用的基本标准――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三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根据农民的特点,课题组在制定问卷时,多次征求相关专家的意见,将每周参加两次,每次活动30分钟以上者,定为体育人口。中部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26.6%;沿海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37.5%;西北部山区体育人口数量占11.3%;南部地区体育人口数量占25.4%。

6.不同地域农民体育消费情况。体育消费受体育意识与经济收入水平的影响,是衡量农民自身体育投入的重要指标,农民体育消费主要包括购买运动服装、运动器材、观赏比赛等。中部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34.8%、150元~300元的占46.7%、300元以上的占18.5%;沿海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16.2%、150元~300元的占57.2%、300元以上的占26.6%;西北部山区: 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72.2%、150元~300元的占20.5%、300元以上的占7.3%;南部地区:每年消费150元以下的占29.4%、150元~300元的占48.1%、300元以上的占22.5%。

二、制约河北省农村体育文化发展的因素

经济发展因素:农村体育的发展规模、水平和速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个人的经济状况、体育场地建设水平、健身意识和生活方式均受经济要素影响。农村经济收入低,无钱购买体育器材设备,影响了农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目前,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薄弱,上级政府财政一般没有专项基金投入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经济因素成了制约农村体育发展的瓶颈。

政府重视不够、组织管理不健全:政府在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河北省农村除校园体育设施外,几乎没有农民专项体育场地,影响了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多数乡镇没有农民体育组织,组织机构的不健全不能适应农村开展全民健身的需要。

农民自身因素: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加上受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较差,大多数农民认为劳动就是体育锻炼,对体育的本质功能认识不够,而且不了解体育锻炼的常识与方法。加上季节和农忙的限制,农民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没有保障。

其他因素: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滞后,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发动机,是学会体育运动技能,培养体育兴趣的重要时期,农村学校体育的滞后制约了农村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人才匮乏,无论是农民体育锻炼的指导人才,还是农民体育的管理人才都非常紧缺,影响了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

三、建议与对策

1.各级主管部门应把宣传体育知识、健身知识作为主要内容,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农民群众认识到体育不仅有强身健体功能,而且还具有政治、文化、经济、团结等多方面功能,增强体育意识。

2.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体育的投入,建设体育设施,组织体育活动。以采用省、市、县、乡各出一点资金的办法,共同把农村的设施建设武装起来,以此推进农村的体育活动开展。同时从体育彩票收益金中抽出适当资金进行农村体育项目的投入。

3.尽快建立乡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民体育的开展情况的好坏,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4.充分挖掘地区民间体育资源,采用各种措施增加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利用地方特点开展特色体育活动,继承和发扬不同地域的农村传统体育项目。

参考文献:

[1]李丹.四川省农村体育现状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43-46.

[2]陈彬.中国农村体育基本理论研究现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96-97.

[3]马先英.农村体育:制约中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

[4]谭小勇.湖南省城郊富裕乡村体育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5).

[5]王刚.农村体育文化现状剖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2):278-281.

[6]调研组.关于河北省农村体育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河北政协网,2008,(6).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alysis in different region village in Hebei province on athletics cultural

TIAN Zhen-sheng,YUAN Yu-tao

(Department of sports Agricultarc university of Hebei, Baoding 071001,China)

第9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观点;综述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13-02

面对学术界众说纷纭的新农村建设主张,需要对时下的理论研究进行“冷思考”。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当前的理论研究做出必要的梳理和讨论,理性关注这一现实问题。现将近期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意义与内涵

(一)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意义

当前我国城乡差别较大,城乡二元结构制约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三农”问题非常突出。目前,我国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已经进入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新阶段,完全有能力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

不少学者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上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有的学者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构想的形成和实施,对于解决我国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中央政府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有了清醒的认识和完整的思路。但是,也有学者对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和后果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目前我国所提出和实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很有可能演变为一次运动,未必就能触及到困扰中国农村的深层次问题;要想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只能从体制上和制度上寻求突破口。

(二)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三个主流学派:第一,自21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学家林毅夫就提出,通过国家投资农村基础设施,以拉动内需,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这一思路逐步为政界所认可。第二,温铁军从现实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提出他的新农村建设理念,主要是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开展农民文化娱乐活动,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乡村建设实验,在社会舆论方面影响很大。第三,农村问题研究专家贺雪峰则认为,在新农村建设中,重建农民的生活方式是核心。文化建设要重于经济建设,从社会和文化方面为农民提供福利增进,提高农民的生活满意度。这三种观点是当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三个主流学派,这些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学界的研究指引了方向。

此外,茅于轼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新农村建设是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过程,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进行城镇化建设。农民进城是历史性任务,建设新农村也要服从这个历史性的任务。农民工要进城,除了选择进入大中城市以外,也可以进入家乡附近的中小城市,因为中小城市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会。这样才能够使城镇化在全国各地均衡发展,减轻大城市压力,创造中小城市就业机会,让农民在家乡就变为城市人。同时,新农村建设也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并向大中城市或小城镇转移的过程,具体的新农村建设必然和城镇化建设同时进行。如果没有城镇化,眼睛光看着农村,新农村建设是一定要失败的。新农村建设这个口号应该加以补充,就是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而且要把城镇化放在最主要的地位。

二、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重点

以温铁军为代表的“农民合作”说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农民只有组织起来,才能有效应对市场和国家政策。更重要的是,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国农村人口都是十分庞大的,不仅农民缺少转移进入城市的就业机会,而且那些已经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因收入太低,而无法在城市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必须立足现有城乡的二元社会结构,来解决保持农村稳定和改善农民生活的问题。

贺雪峰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一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农村基层组织具有主导乡村治理的能力。这其中关键是要有基层组织队伍,要有治理资源和治理能力。在农村人财物外流的现代化背景下指望农民内生形成秩序实在是不切实际。二是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既然农民不能一下子转移出去,又缺少快速增收的空间,可以在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上做出文章,从而使农民的闲暇时间变得有意义,保证在他们的经济收入没有大幅度提高的情况下,却有可能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

茅于轼则认为,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实际上就是要解决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城镇化建设严重滞后相矛盾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增加城市里的就业机会,还有就是要让进城农民有自由创业的机会,在医疗与教育上也要对农民工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的资金要靠多方面筹措。首先,是把农民的储蓄用在新农村建设上,并通过金融机构或私人借贷等手段加以鼓励。同时,国家应为他们提供基础设施,以及在金融上给予各种支持,完善农村金融体制,鼓励城里人到农村去投资。在这中间,发展农村房地产无疑可以分流部分城市人群,因为农村房地产项目相比城市项目,在自然生态环境方面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此外,茅于轼也赞同,“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的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攀比,更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

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由于人们对新农村建设的内涵的理解不同,所以,在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问题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贺雪峰主张新农村建设的途径是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存在着如下问题:首先是农村基础设施薄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境;其次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长期滞后,从而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第三是农村社会事业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困扰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外,我国农村新阶段还存在着公共事业落后和公共服务缺失等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

温铁军指出,第一,各级组织部门要取消或改变以往的政绩考核办法,根据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重新设定考核指标系统,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放弃以GDP论英雄、以招商引资论政绩的考核体系。第二,要加强对地县两级党委政府的培训,彻底转变地县两级政府的工作重点。第三,要加强农村基层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对于问题累积比较严重的地方,应由中央和省级直接派驻工作组,把和地方各种势力没有瓜葛的政治力量输送进去,认真解决问题。第四,要想把中央对农民的好政策落实到基层,就得采取像“扶贫”、“整村推进”等方式。第五,在农村资金要素缺乏的问题上,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着力培育农民的互助合作金融。

茅于轼主张通过城镇化来带动新农村的建设。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式可以有这样那样的选择,但是唯一不能动摇的是中国城镇化战略的决心,因为过去对城镇化政策的摇摆曾经给我们的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新农村建设历史上有过这样那样的经验教训,但应该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城镇化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补充。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不可能奢望重新将农民留在农村来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最终“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继续实施和完善推进城市化的战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实现城乡统筹,实现人口、劳动力在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上的转移和调整,实现城乡二元体制结构的改革。唯有如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可能积累起发展资金,国家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才有财力支撑。

四、评述和结论

以上学者及相关部门的专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从各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探讨,同时也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这对于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陷。

首先,以上学者都认为建设新农村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温铁军更侧重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的方式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贺雪峰却对此保留意见,认为基于中国农村分散、经济联系松散的现状,“农民合作”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贺雪峰主张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使农村基层组织具有主导乡村治理的能力。这其中关键是要有基层组织队伍,要有治理资源和治理能力。茅于轼主张市场应是解决的手段,首先应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信贷途径和能力,相信农民能实现资本增殖的能力。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内涵丰富、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课题,当前相关研究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有理论探讨空间,以下几方面还须改进加强:第一,时下研究成果多停留在对国家政策解读上,研究方式仍以经验性总结为主;第二,研究者的视角多是“自上往下”从宏观层面看问题,缺乏社会调查和实证性研究;第三,研究者所选村落多是官员们树立的明星村和汉族区,对民族聚居区缺乏必要的理性关注;第四,新农村建设是一动态过程,应置于历史发展脉络中作历时性分析。新农村建设是推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必须加强政策的决策者、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必要的对话和互动,进一步拓展理论研究范围和实际探索领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温铁军.如何建设新农村[J].北方经济,2005,(12).

[2] 温铁军.新农村建设:挑战与反思[J].理论探讨,2006,(6).

[3] 茅于轼.乡村建设之路[J].农村金融研究,2006,(1).

[4] 茅于轼.新农村和城市化建设同时进行[J].城市开发,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