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55:22
导语:在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设计;高中双语物理
G633.7
教学设计在双语物理课堂教学层面上的应用称之为双语物理课堂教学和设计。高中物理作为一门高中阶段的重点课程,目前,新疆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水平不高。所以,对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进行精心的设计,培养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目前课堂教学设计的迫切任务。
一、新课程的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教学核心理念,真正的把双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遵循“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双语学生是发展的人。把双语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尊严、正在成长和发展中的人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互相学习,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双语物理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强调以双语学生为主体的双语学生观,改变教学理念
p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双语物理老师应该采纳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坚持以双语学生为主体的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把课堂还给双语学生,通过各种灵活的教学策略,提高双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充分与双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双语学生的学习需求。
2.设计合理的课程目标,进一步提高双语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双语物理课程,要求双语学生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全面学习,关注双语物理学习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为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
3.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案,提高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实现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的的创新,需要在以教材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加入一些新鲜的教学内容,来提高双语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综合双语学生的各种意见,来不断完善教学方案,真正做到以双语学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双语学生自主学习。
4.利用现代教学设施,丰富教学模式
随着现代教学工具的进步,通过多样化的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设备等)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双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将来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例如,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在课堂上给双语学生播放现实生活中有关超重和失重的视频,可以向双语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等?”让双语学生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提高了双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加深双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
二、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原则
课程改革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是需要做到以下几个原则:
1.教学目标多元化。高中双语物理教学应当全面提高双语学生的基本素质,实现双语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目标的开放性。教学目标设计时,既要面向全体双语学生也需要充分考虑满足部分双语学生的个性化要求,使每一位双语学生地特长得到发挥。
3.教学目标的适应性。高中双语物理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从中学双语物理教学的具体内容出发,既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又要切合双语学生的实际。
三、新课标下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双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需要对每一节课写出周密教学方案,要使课堂教学优化,必须进行精心地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如图所示,
2.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主要围绕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几个方面进行;其次是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难点、重点问题,明确教学任务;最后是分析双语学生情况,双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双语物理教师需要了解双语学生是否具有学习新内容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否把之前学过的知识已经掌握,是否对新内容具有自学能力。
四、结论
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是双语学生自我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创新的过程,有利于激发双语学生对于双语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提高高中双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孙逊.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与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课改研究,2013(1).
我们学习过南辕北辙这个成语,如果方向路线错了,你拼命的扬鞭催马,其结果是适得其反,越努力离目标越远。我们在物理教学中也一样的道理,如果目标不明确,方向不对那么越发时间去教其效果是害人而不是育人。
相对于物理知识“概念和规律”等具体内容而言,物理教学的“理念和策略”是属于方向和路线的。它关系教学全局,起“统领”作用。物理教学的优化,首先是是“理念和策略”的优化,为此,应该从课程目标这一最顶层的主题来构思统领教学全局的基本策略。
首先是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一是知识和基本技能,二是过程和和方法,三是情感和态度。要对真正的理解这三个目标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而我们现在很多教师还是把知识和技能看的太重,忽略了其他两个目标。实际上回到以前的应试教育了。
1、过分地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已不合时宜: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知识答案的获得已不再是难事,现代知识和技术日新月异,今天学的知识明天肯可能就要被淘汰,比如学会了WORD2003,现在用2007,或者2010等。
2、技能的具体内容总是在与时俱进。
如果使用电子天平,原来机械天平的操作技能训练便失去了意义。
3、只有方法和习惯、态度、能力才是永远不变的东西。知识的缺漏随时可以补足;但兴趣的缺乏、意识的淡薄,能力的缺失、态度和习惯的错误,不是短时间能改善的,它很可能影响整个高中阶段,甚至于一辈子。
其次要明确培养学习兴趣是中学物理课程的重要目标。
1.通过教学措施落实“兴趣”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有趣的问题,让学生研究
比如:人类通向深海的道路十分崎岖和艰难,其原因之一,是深海的海水压力大得令人难以置信,人要潜入深海,是一个高科技难题。2011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潜入了5km级的深海中,敲开了这一神秘“龙宫”的大门。
深海5km意味着什么?有人说,设想你在5km深的蛟龙号潜水器中把一只脚伸到外面的水里,海水对你脚背的压力相当于1000个人叠起来踩在你的脚上!海水压力果真有这么大吗?
增添联系自然、联系生活的教学内容
比如:学压强是给出我们的书包为啥是宽的带子,我们到口薄而刀背厚,我们的椅子如何设计人做的舒服等
创设生动活泼的研究情境和学习氛围
比如:增加下图的问题
用“情理之中”的原理解释“意料之外”的现象
布置有趣的学习任务
比如课本中八年级物理人教版37页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养成分析问题的好习惯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对于物理问题的解决,是抽象地套用某个理论还是进行具体分析,这是一个重要的解题习惯。它是影响学生学习“后劲”的重大因素。有经验的教师会把问题分成一些类型,让学生感悟和概括某一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有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把方法当成知识来灌输,让学生死记一些解题套路来套出问题的答案,这就不是好的教学过程。我们要给出分类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分类和找出规律的东西,而不是把各种具体情境题目的解答也命名为“××法”,让学生记住解答的最后公式在考试中套用。它不仅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课业负担,更严重的是对学生正确思维的形成有很大摧残作用。
2,是养成好的审题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有个好的学习态度,和探索的理想和精神。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设计
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和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物理原理和知识,对物理课堂的学习也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式和思维。在此基础上的高中物理知识的讲授,需要高中物理教师注重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期提升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阶段,物理教师应该积极做好教学设计的各个部分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引导学生们能够独立完成课堂上布置的活动和作业任务,实现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一般情况下,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主要偏向于对物理理论的浅层应用,而较少表现为对物理问题上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还需要考虑到内容的重难点、板书的详尽度以及教学活动的难易度。根据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和班级教学案例,笔者认为,针对高中生进行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可以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板书设计以及教学活动设计三个方面入手。
一、物理教学内容的设计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正式的课堂讲授之前,需要做好对课本教材内容的设计和完善,尽量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到专业的物理原理和知识,从而为今后的物理理论的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考虑到物理教学内容的种类和难易度,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时,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首先,高中物理教师需要根据课本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继而保证课堂物理理论的基础性和专业性。一般情况下,根据人教版的高中物理课本,物理教师需要由易及难地安排课堂内容的编排,让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逐步形成对高中物理整个内容的系统掌握。例如,物理教师会在高一阶段教授学生们相关的机械运动定律、能量运动定律以及电能运动定律,学生们通过对上述内容的逐步学习和练习,才会不断提高对多类运动形式的认识,继而提升学生对课本教材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高中物理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中,还应当包括对教学大纲内容和新媒体教学内容的考虑,从而保证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全面性和专业性。学生们在物理教师的教学指导下,往往会逐渐形成对物理内容理解的基本模式,从而为今后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内容设计中,往往会从教学大纲中的重难点出发,寻求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物理原理和理论中的重难点知识。针对机械运动的内容教学,物理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概念以及加速度等的计算形式,高中生们也会在不断的练习中提升对物理知识和原理的灵活运用。
二、物理教学板书设计
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对教学内容从教材、教学大纲、新媒体层面进行设计,还需要注重对课堂板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教学设计。为了实现物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前做好板书的设计,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首先,在内容层面,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物理新课程和练习课程的特点,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课堂板书的设计。例如,针对物理新课程知识的教学设计,物理教师需要做好物理原理关键词、原理公式、原理运行的图形等的板书,让学生们在进行新课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继而保证和提高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注意力和听课效率;针对练习形式的物理课程,物理教师需要在讲解各类物理题型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面对复杂难讲的物理题型时,物理教师可以进行黑板板书的演算,引导学生们学习和掌握每个具体步骤中的物理原理和技巧,从而让学生们在课堂板书的讲解中,牢固把握其中所蕴含的物理原理或理论。
其次,在形式层面,高中物理教师需要做好板书的设计,一方面要保证板书形式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课堂板书的整洁性。这样,高中生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到丰富的原理知识,同时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而如果物理教师的板书只是注重完整性忽略了整洁性,往往会给学生带来不够简洁的印象,继而可能影响他们对物理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只是注重整洁性忽略完整性,也会影响高中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从而影响整个后续的物理学习和应用。
三、物理教学活动设计
高中生在完成了相关的物理原理和公式的学习之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和拓展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高中物理教师还可以从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考察和锻炼学生的综合物理活动的能力,从而提升物理学科的整体修养。具体来说,物理课堂活动的教学,主要从活动丰富性和活动可行性两个角度进行设计。
首先,高中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活动的丰富性,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物理专业知识,在课堂时间和课下时间及时进行理论的应用,从而保证对物理原理的深度把握,提高物理成绩。例如,在教授电能等物理知识时,高中物理教师可以安排实验或比赛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电学学习和探究的精神,从而引导他们在活动准备中不断充实电学知识,在活动中实现物理活动考察的广度和深度的延伸。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课堂教学设计
在贯彻新的课程理念、执行新的课程标准中,课堂教学是关键,所以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实验情景及活动情景,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使每个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与传统的数学教学备课工作不同,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案的设计既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总结和书面记录,又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应把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阶段所做的工作在教案中具体地反映出来。而传统的数学课堂备课活动往往忽略学生的主动性,主要是教师个人的经验对备课的质量起决定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设计中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把握本节课在整章甚至整个体系中的地位;确定本节数学课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数学教学模式;设计恰当的数学教学过程(包括设计教学活动、教学媒体)等,下面就我的实际经验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就是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师生所预期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标准。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指向和核心,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因此我们应该使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目标性动词来规划知识技能,使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数学活动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
数学教材是按照一定的课程目标,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数学理论知识系统,因此需要数学教师深刻理解教材,灵活地运用教材,组织教材和处理教材,达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而只有深入分析教材才能确定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的衔接点,“重点”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它在教材中起核心作用,是具有广泛运用价值的内容;“难点”是学生理解,掌握或运用比较困难,容易产生混淆或错误的知识点,“关键”是教材中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是教学的突破口。例如:(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在“等腰三角形的识别”一节中,“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方法及其应用”是教学重点内容,是本节课的核心;而“等腰三角形的识别方法的正确运用及其推理中添加辅助线的思想方法”(苏教材要求补充)则是教学中的难点,需设计好突破难点的策略。
三、教学过程的安排
教学过程是师生在共同实现教学任务中的活动状态变换及其时间流程,由相互依存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在这个建构过程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尽量为学生的成功设计良好的教学情境。设计教学情境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使他们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有效、自信、成功。
设计数学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抓住问题要害,要做到:问题明确具体;问题要有新意;问题要有启发性。当然充分把握学生的心理,以启迪思维为出发点,设计一个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那么整个教学过程就显得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当然,数学新课程标准也要求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潜在的,因而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出来,才能让学生领悟到。
四、 教学模式的选择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能适用于各种教学情景之中,而只有适应一定的教学环境、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等具体情况,才是最佳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所以教师在考虑教学模式时,首先要考虑教什么,教谁等,然后按目标来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提出了“问题情景一一建立模型一一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教学模式,而“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将原来学过的知识用于新的不熟悉的情景的过程,是学生发现、探索、创新的过程。创设问题情景则是创设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增强教学效果而有目的的创设的教学环境,常言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精彩的导入可以为整堂课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根据数学教学原则和新课程的特点,我认为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
一、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数学情境设计
数学教学情境的设计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创设“我想学”的心理情境。二是设计探究问题的情境,主要是提供适合问题的背景材料。三是设计数学体验的情境。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如何唤起学生情绪的情境,将教学内容引导到心理层面,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学生就有可能自发地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四是设置开放的问题情境。
二、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设计
新课程把关注过程、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学材料的载体功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呢?一个十分重要且几乎唯一的途径就是充分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其中包括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过程、定理的发现和证明过程、公式的推导和总结过程、解题的思考和探索过程、规律的探求和提炼过程。具体说来,就是利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创造性;利用知识的应用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广阔性;利用典型例题、习题的多解与延伸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利用学习中经验的积累和存在的问题的矫正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方向性和批判性。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课堂教学中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介绍和传授,这样学生不时地领悟到探索和研究数学的情趣与愉悦,不断地强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感受,久而久之,随着感受的不断深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得到有益的熏陶。
三、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活动学习方式的设计
所谓自主活动是指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是逻辑分析――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窒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局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重视有关学生自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的设计,要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进行设计。
注重学生的自主性有助于培育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牢固掌握,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通过学生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能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做数学科学的研究者和发现者,扭转片面灌输的倾向。
四、注意课堂教学中的换位思考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谢切诺夫说过:“知识只有它以学生个人经验为基础,并能成为学生个人经验组成的一个环节时,这些知识才可能为学生所接受。”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状态和类比逻辑技能,通过换位思考,帮助学生扫清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旧知障碍,帮助学生寻找攻克难关的对策。一般说来,教师对教材熟悉,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较学生高出一筹,教师的思维过程要同学生的思维过程同步吻合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五、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反馈设计
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过程是―个特殊的系统,这个系统由教师、学生、知识信息和教学方法等基本要素构成,一个系统仅当它有反馈存在,使信息通道构成闭合回路时,这个系统是可控的,而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必须具备可控性。由于对系统的调控有赖于反馈的信息,因而,在数学教学中,应依据教学目标,通过多向反馈,及时进行调控,使“反馈――调控”贯穿于教学始终,这样才能使教学中各个要素互相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使教学系统处于最佳的平衡状态。
教学过程中主要包括下列两个方面的调控:一是教师对“教”的调控,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二是学生对“学”的调控,弥补知识缺陷,自我改进学习方法。
教师在进行反馈设计时要把握好以下几点:(1)反馈要准确。(2)反馈要及时。(3)反馈要持续。(4)反馈别忘“曲径通幽”,要变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单项反馈结构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使信息在场地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促进并实现教学相长。
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用好用活现行教材,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方法:例如,把教学内容重新打造,精心设计成数学探究、数学建模等学习活动,即把教材中的陈述性知识转变为探究性素材,使学生活动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或根据“跃而可获”的原则,配置具有梯度性的习题,适合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或通过安排开放性、实践性作业,变“知识巩固”为“知识发现”等等。
一、实验观察中问题的设计
观察是科学发展的起源,实验观察是获得科学实验事实的根本方法,是学生认识反应原理及变化本质的出发点,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进行有效观察。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如果把实验观察内容细化成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带着细化了的问题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对于掌握知识及培养观察品质和思维能力都十分有效。例如在声波的教学中,新教材在水面波的实验中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水面会出现什么现象?软木塞怎样运动?这两个问题即使学生正确回答了,其实也并不清楚这两种现象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可设计成下列问题:铅笔点击处的水是怎样运动的?软木塞是怎样运动的?铅笔点击处,水的运动是怎样传给软木塞的呢?让学生描述水面波的特点:铅笔点击处,水的上下振动会引起周围水的振动,向四周传播形成水面波。木塞周围水的振动会引起木塞的振动。接着演示声音传播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声源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使周围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向四周传播形成声波。
二、实验探究中的问题设计
有效的问题能创设出一个充满张力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所以探究需要一个有效的问题引导。 探究实验现象与产生实验现象的本质属性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探究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充分有效运用这一过程,否则会弱化实验的探索功能。
比如,在探究电磁感应条件教学中,在实验基础上得出用“磁通量变化”来概括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思维跨越。因此在现象与结论之间要设计一个有效的问题来构建一个支架,让学生通过支架,并运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来内化新知识。在这里可这样设计:
问题1:是否线框和磁场有相对运动就有感应电流?引发学生进行讨论。
架设支架1:教师演示让线圈在匀强磁场中运动,观察现象。让学生发现相对运动不是本质,进而会结合实验比较分析得出:穿过闭合回路的磁感强度B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问题2:磁感强度B不变条件下,会不会有感应电流产生?
架设支架2:教师演示:软线圈放入匀强磁场中,改变线圈面积S,观察现象。让学生讨论分析自主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有效问题得到了探索性解决,由此调动了学生追求成功的潜在动机,启发了他们积极主动独立去钻研,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习题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尽管摆在我们面前的物理习题浩如烟海,花样翻新,但其设计方法,大都采用变式,即依据提出的典型(或理想化)模型交替变更提供材料的形式,设计新的模型,以显示其物理本质。
学生在练习中遇到新模型时感到陌生棘手,其思维障碍在于不善于把貌离神合的新模型与典型模型进行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新、旧模型物理本质上的共性,从而望题兴叹,无处下手。教师应根据问题的基本模式,改变其“包装”,进行问题有效设计,使之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式呈现。学生通过变式的练习,从各种具体问题中抽象出基本模式,可以从中体会到基本模式是如何将各种变式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加深对基本模式的理解。
四、教学总结中的问题设计
用问题训练单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反馈。学习结果的自我总结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整合自己学到的东西,使之结构化。问题训练单是一种训练元认知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学科学习的实际出发编制一份问题的训练单,发给学生。学生在学习时,按着问题的训练单自我提问,自我回答,以达到对整个过程的自我监控。如“楞次定律”教学,教师出示如下所示的“学习结果自我总结问题训练单”:
关键词: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08-03
一、教学设计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以下几点。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设计理念
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三节和第四节内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探索不仅能使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能使学生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知识不难,难点在于教师通过设计学生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分析问题的方法,并给学生创设新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运用方法,形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比较多,但它们之间有联系,本节课设计的是先把定理都讲了,然后再做练习。本节知识的学习能为以后学习立体几何的证明奠定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理解过程。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建构对数学的理解。数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次课堂里我作为知识的引导者,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并通过学生在黑板上画图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识。导入平移的概念、三角形的概念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学的旧知识有一个具体的回忆,即“四基”中的基本知识的回忆。并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出本课学习的重点:验证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2.探索新知识。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问学生怎么画一个与这个三角形相等的三角形?(学生学过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定义,现在让学生动手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两个全等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么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多少条件呢?让学生分类讨论。)老师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对学生的探索进行鼓励。然后和学生共同归纳出三角形全等可能的条件:(1)只有一个条件相等时(一个角或一个边)。(2)有两个条件相等(两边,两角或一边一角)。老师和学生一起对以上两组学生所画的图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当只有一个或两个条件相等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3)然后讨论有三个条件相等的情况(边边边,角角角,角角边,角边角,边边角和边角边。由于初中生的思维有一定的局限性,老师给出一定的条件)。①画出三边长为4cm、5cm、6cm的三角形,能画几个?②画出三个角都是60°的三角形,能画几个?③画出两边为4cm、5cm,夹角为60°的三角形,能画几个?④画出两个角分别为60°,70°和两角所加的边为4cm的三角形,能画几个?⑤画出两个角分别为60°、70°和一个边为4cm的三角形,能画几个?⑥画出两边为4cm、5cm,一个角为60°(不是夹角)的三角形,能画几个?让学生一一讨论各种情况,然后和老师所画的图形进行比较。老师讲解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证明。对于①、②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三个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比如老师的大三角板和学生的小三角板角度相等,但两个三角板不全等。三个边对应相等时,两个三角形全等。对于③、④老师通过图形推理论证:例如直观阐述基本事实:两组对应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说明:虽然基本事实是不需要证明的,但是启发学生进行直观分析、探索结论的合理性。
如图1所示,一个三角形由六个元素构成,即三条边和三个角,因此,两个三角形如果三条边和三个角分别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全等。问题是,最少几个元素就可以确定三角形从而构成全等条件呢?观察图1中的ABC,如果对图中的边BC“视而不见”,这样,对∠B和∠C也就“视而不见”了(如图2),此时ABC的形状和大小并不改变。这就是说,AB、AC两条边及它们的夹角确定了ABC的形状和大小,于是可以推断,两边以及这两边的夹角可以确定一个三角形。因此,可以认同“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基本事实。另外,也可以用图形运动(叠合)的方法确认“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个结论。对于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直观分析可以借助下面的图示。
对于⑤知道两角相等时,就是给出第三个角也相等,可以转化为④的证明方法。
对于⑥画出反例,如图5两边和一个角相等(非夹角)并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文章中并没有提出图3、图4和图6
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出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并板书。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SSS。两角和任意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角边”或AAS。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角边”或SAS。两角和所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角边角”或ASA。当四个或五个或者六个条件相等的时候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看看和三个条件相等确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的条件有什么关系?各小组各自讨论,然后谈谈自己的结果。对于问题④老师给出一定的提示,让学生去思考回答,然后对学生的答案有问题的给以纠正。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讨论的全等三角形的四判定定理,教师要领着学生进行回顾并进行强调,比较各个不同的条件,以便学生记忆不会混淆。并留一下课后作业,使学生加强对定理的应用。
四、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减少对公式定理的死记硬背,降低对一些概念过分“形式化”的要求。由于三角形的四个判定定理是互相联系的,所以本节课是先把四个判定定理让学生推导出,让学生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并对自己的探索进行评价,找出自己探索出现错误的原因。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知识结构,增强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条理性,激发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罗增儒,李文铭.数学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一、让学生从内心重视信息技术课程
从学生的角度看,信息技术课不过是打打字,玩玩游戏,上上网什么的,成绩好坏不影响升学,因此上课没有压力。现在,就必须纠正学生的这种观念,让他们知道,如果信息技术课不能达标,会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比如不会运用网络搜索就无法完成语文、地理等文科类的资料搜集;文字处理程序不过关,就无法快速整理学习资料及成果等。让学生明白信息技术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有它自己的教学目标。同时,它还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地重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形成信息技术服务其他课程的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所有课程。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头脑中要时刻绷紧课程整合这根弦,怀着强烈的责任心,树立为其他学科教学服务的意识,在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为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例如,在讲访问因特网的浏览与下载信息这一课时,告诉学生本课内容将会在学习语文、英语、地理、历史等学科中扮演工具角色,使学生明白下载信息的重要性。
三、基础知识要过硬
为了使学生在新课程中能够轻松自如地应用信息技术,并且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他课程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功一定要严格要求。例如,学生必须熟练使用一种文字输入法;打字速度要过关;必须会用一种文字处理软件;必须会使用电子邮箱;必须会上网搜索信息;精通一种搜索工具等。为了达到这样一个要求,教师要开动脑筋,多寻找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帮助学生顺利过关。
四、灵活设置综合任务
在信息技术课上灵活运用任务驱动法为学生设置结合其他学科的综合任务,这样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能体会信息技术在其他课程中是如何应用的,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并且主动去应用这种信息技术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其他课程的顺利学习。
在学习收发电子邮件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任务:上网搜索《荷花淀》的作者——孙犁,并且用powerpoint幻灯片程序(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制作一个幻灯片文件,然后用电子邮箱发给老师。
这是一个典型的综合任务。首先,目标明确。其次,这是一个综合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要先上网搜索信息,然后下载信息,再用powerpoint整理制作出一个幻灯片文件,然后把文件用电子邮箱发送给教师。整个过程综合运用了多种信息技术知识。第三,要让学生在完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更加深切体会这些信息技术能力在他们学习其他课程的过程中将要扮演的角色,最终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学习课内课外的知识。
五、高级应用讲解到位
因特网就像一个开放的大课堂,学生如果具备了一定的网络高级应用知识,一定能够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这样一来,不但为他们学习其他课程拓展了空间,而且使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质,进而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完成其他课程的学习目标。因此,在信息技术课上,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高级应用内容,根据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并鼓励他们去上网实践。
为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他的教学目标应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目标是完成教材中明确要求的教学目标。第二层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的教学,为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与教学做好铺垫,更好地促进这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第三层目标,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即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历史 ;教学活动设计 ;兴趣;气氛
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实践体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教师们要把自己变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路人,必须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历史知识、感悟历史价值。要做到这一点巧妙地设计好学生教学活动是关键。成功的活动内容设计能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用在用中掌握、理解知识,我认为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得到释放,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并能强烈地震撼他们的心灵,唤醒他们的良知,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利于达到教学的目的。现将我在历史教学活动设计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分享。
1 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求趣心理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的职责,也是教育的神圣使命。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贯注全部热情,会产生乐于表达的欲望,愿意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平时我注意收集并积累了许多与教学有关的音乐、音像、动画、图片等资料,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制作成精美的课件,利用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画面刺激了学生的各种感官满足学生的求趣心理,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气氛。
如讲川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时,课前我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引导学生体会歌曲中蕴含的东北人民对富饶家乡的热爱,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以及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惨痛。把学生一下带到了那个时代,接着提问:使东北人民脱离家乡、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呢?由此学生的积极性马上调动起来了,从而使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处于积极主动中。这样既活跃了教学气氛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历史。
2 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求新的心理
学生好奇心强,喜欢丰富多彩的生活、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新事物较为敏感且充满兴趣,喜欢想象,喜欢借助幻想,用童心来观察和解释周围的事物和生活。恰当的评价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求新心理。教师应强化求新意识,自觉坚持推陈出新,并富有特色的教学。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挖掘教材,把与新问题引入教学,设计出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的拓展内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这个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求新的心理,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时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形式的新颖,善于用多样化的手段或方法呈现教学内容,比如从一个故事、一个景观、一个游戏、一种社会现象等入手。另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本身的新颖适,满足学生求新的心理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
如讲川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3课《英国新生》时,可对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作这样的补充:1月30日,成千上万的群众围在广,他们将目睹穷奢极欲的暴君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当查理一世绝望的躺在断头台,人们屏住呼吸,只听见“咔嚓”一声,行刑人把查理一世的脑袋砍下来,这时,广场上人群沸腾起来。这段小小的补充,比教师干巴巴地照本宣科效果要好得多。教师不仅要语言生动形象,而且爱憎必须鲜明,要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教师的语调、表情、节奏都应随材料的内容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 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求知心理
教师要充分感受学生,把握需求。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因此,教师要注意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探索思悟。如可以用提问法,直接将问题摆到学生面前或用激情法,间接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热情或用演示法,使学生因惊叹结果的微妙而去推论其原因所在或用故错法,让学生在笑过之后再反思其中的乖谬等。
如在川教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秦王扫六合》一课中涉及到对秦始皇功过的评论问题,秦始皇作为历史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人,他的千秋功过历代都有人评说,在就这个问题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大多积极参与但意见不一:有些同学侧重于对秦始皇历史功绩的肯定,认为他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的割据混战,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等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因此应该给予肯定;也有些同学侧重于对秦始皇的批判,认为他残暴,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徭役害得民不聊生,焚书坑儒又严重摧残了文化禁锢了思想,因此应对他持否定态度。辩论过程很激烈也出现了不少亮点,既增强了学生兴趣有加深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认知水平。对这些历史上没有定论的人物,同学们比较感兴趣,设计讨论课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观点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很好的途径。不论学生在辩论中给出哪种观点,只要言之有理言直有据即可,辩论后教师要进行讲评,将正反方的论据进行综述,使之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信息系统,反馈给学生。
4 教学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求动心理
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求知欲都很强无意注意占有一定比例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设计让学生手、脑、身躯共同参与的活动。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爱玩的心理使他们的情绪高涨注意力持久、稳定。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展开教学。
如在设计《世界近史专题复习》教学活动时我利用“一站到底”和“芝麻开门”等游戏方式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学生个个露出愉快笑容在游戏中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5 教学活动设计要多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在历史教学活动设计中,应注重使学生能将获悉的历史知识合理地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并能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分析身边或现实生活中简单的历史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