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

时间:2023-09-21 16:55:23

导语:在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学生心理素质测评

第1篇

【关键字】素质测评;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

新乡学院的办学定位是承办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地方、为社会服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

一、概述

应用型高等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培养的是既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素养和知识水平,又具有比较高超的操作技艺与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基本素质的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与传统的本科教育有显著区别。因此,建立一套能够符合应用型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能力和学校培养特色,体现社会、行业需求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有利于加强高等院校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提高此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二、新乡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问题

(一)测评理念落后

应用型高等院校学生综合测评没有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很多学校把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划分为德、智、体等方面,却忽视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人文精神、实践能力等的测评。同时存在诸如应用技能型专业和其它专业的大学生综合测评指标相同;注重学习成绩考核,不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评;注重结果的考核和奖励,不注重过程的引导、指导、监督和考核等问题。

(二)测评指标体系不合理

一是创新实践能力测评指标的缺失。目前,大多数院校的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个别院校甚至仅把德育、智育作为两个基本指标,通过确定权重来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框架体系具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二是心理素质测评指标的缺失。受中学阶段学习压力、高考压力以及对新环境不适应、经济贫困和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会引起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紧张、违反校规校纪、影响他人学习生活,甚至出现危害他人及自己生命安全等严重后果。同时,心理健康与否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前景,因此,心理素质测评也是综合测评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三是人文素养测评指标的缺失。人文素质培养的内容包括伦理道德素养、哲学素养、艺术素养和历史素养等几个方面的培养。对人文素质进行测评,有利于大学生遵守科学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利于提高哲学素养,促进专业知识的学习;有利于提高艺术素养、开阔思维、提高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利于提高历史素养,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和方向,增加科学专业学习研究的兴趣。

(三)测评方法不科学

一是课程成绩计算方法不合理。大多数综合测评系统对学业成绩的计算方法是:平均成绩 =∑课程学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问题与对策研究业成绩/课程数。使用简均数作为学业成绩,课程之间的重要程度和难易程度没有体现,容易导致评定结果片面性、不合理性。即使有些院校按课程的课时数计算加权平均数作为学业成绩进行综合排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二是缺乏学生间互评。测评中定性的评价多为主体自我评价和以班主任为首的班级测评小组的核实评价,评价中缺乏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同班、同宿舍学生之间具备共同生活和学习空间,他们之间更加相互了解,互相评价成绩的高低,更能真实地反应该同学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测评缺乏针对性

一是不同学科类型、不同的专业导向以及不同的职业能力要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相同,因此综合测评中对于学生考察评定的侧重点也存在差异,这就需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来构建符合大多数学生实际情况的综合测评指标体系。二是不同年级之间,学生学习和实践的重点内容不同,这就要求针对每学年学生的情况和教学的特点分别制定各学年合理的测评指标,引导学生合理的分配时间,有效学习。

(五)综合测评标准与社会需求吻合度低

我们在多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发现,用人单位聘用毕业生的标准正由学历资格取向、能力取向向人格素质取向发展,对毕业生个人的价值观、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道德法律意识、社交能力等素质要求甚至高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同时,不同

行业对毕业生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如:纺织服装行业对毕业生吃苦耐劳、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等方面比较重视,物流、营销等行业对毕业生的吃苦耐劳、团队精神、交往合作、社交礼仪等方面比较重视,艺术设计类公司对毕业生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等方面比较重视。

(六)测评结果运用存在功利化倾向

从现行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践来看,很多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运用不当。测评主要为高校评定各类奖学金、评选各类先进甚至是推荐入党等提供参考依据。高校开展综合测评并不是为了甄别和评选,也不是为了在学生中人为地制造等级,而是通过测评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进而为学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和实行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通过发挥测评的指导激励作用,使大学生了解自己的综合素质状况,鼓励大学生积极向上,广泛参与社会实践,进一步发掘自身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人才测评技术 素质教育 高校

人才测评是应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多学科领域。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评价愈来愈趋向科学化、标准化。高校传统的评价学生的方法已不再适应现代人才测评技术的要求。因此,建立与社会常用的人才测评与选拔方式相对接的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就成为务须解决的课题。

(一)人才测评技术的定义

人才测评技术是建立在教育测量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基础上的一种综合方法体系。它是指测评者采用科学方法收集被测评者在主要活动领域的表征信息,根据岗位需求及企业组织特性,运用履历判断、答卷考试、心理测验、面试、情景模拟、评价中心技术、观察评定、业绩考核等多种手段,对被测评者的知识水平、能力、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和发展潜力等方面的素质进行综合测评的一种过程。

(二)人才素质测评的理论基础

1.素质测评中主要运用以下几个原理:①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先天性的条件反射行为除外)表现,都是其相应的心理素质在环境中的特定表征伙;②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组织系统,每一个体不尽相同。它可以综合不同环境下的刺激,使个体对这些不同的刺激作出一致的反应行为;③素质是隐蔽在个体身上的客观存在,具有内在抽象性。这种特性可以通过对被测评输入各种不同的信息而反映出来,进而依据测评标准做出判断。原理①为素质测评提供了可能性,原理②为素质测评提供了现实性或充分性,原理③为素质测评提供了可操作性。

2.素质测评的基本模式。素质测评的基本模式是一种黑箱模式,当我们想测评某一素质是否存在,具备多少时,不是直接测评素质本身,而是以一定形式给被测评者输入各种不同的信息,并依据测标准作出判断,例如,当各种刺激情境以自然的实际情形出现时,测评是适用观察评定形式。

(三)现代人才素质测评技术的特征

1.测评技术的多元化。由于现代人才测评注重测评内容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需要多种测评技术配合使用,对于某些重要的测评要素,为了保证测评结论的准确性,也需要采取多种测评技术获得多方面的测试资料。

2.测评情境的自然性。现代人才测评不仅进行知识、智力的测试,更重视综合素质的测评。仿真测验要求所设置的情境与实际工作情境相似,具有较强的自然性。

3.测评结果的整合性。测量是单方面收集信息的过程,而评价是根据收集到的信息,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具有整合的性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注重测评结果的整体判断,一切信息的采集工作都是围绕最终的整体判断展开的。多方参评和多角度观测,都是为科学准确的整体评判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信息。

(四)人才测评的主要方法

1.纸笔测试。在人才测评中,标准化的纸笔测试应用最为广泛。标准化的纸笔测试一般有事前确定好的测试题目和答卷,以及详细的答题说明。测试题目往往以客观题居多。纸笔测试可以限定时间,也可以不限定时间,被试者只需按照测试的指示语回答问题即可。一个标准的纸笔测试系统还包括客观的计分系统、解释系统、良好的常模以及值得信服的信度、效度和项目分析数据等。在知识测试中一般主要采用纸笔测试,大多数的智力测试、人格测试、成就测试、能力倾向测试等可以采用纸笔测试的形式。

2.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具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征,依据确定的原则进行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心理测验实质上是行为样组的客观的和标准化的测量,定义心理测验有五个要素:行为样组、标准化、难度客观测量、信度、效度。心理测验被广泛应用,比较有影响的心理测验有比奈—西蒙智力测验(TAT)、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验(MMPI)、艾森克人格测验(EPQ)、卡特尔16因素测验、皮亚杰故事测验、科尔伯格两难事故测验、雷斯特测验等。心理测验是对胜任职务所需要的个性特点能够最好的描述并测量的工具,被广泛用于人事测评工作中。

3.评价中心。评价中心是以测评管理素质为中心的标准化的一组评价活动。评价中心是一种程序而不是一种具体的办法。它针对特定的目标与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技术评价被试者的各种能力,是近几十年来西方企业中流行的一种选拔和评估管理人员尤其是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一种人力资源测评方法。评价中心的主要形式有管理游戏、公文处理、角色扮演、有角色小组讨论、无角色小组讨论、演讲、案例分析、事实判断、面谈等形式。  (五)人才测评在大学生素质教学中的应用

能力素质只有通过测评体系才能表现其相对水平与内在价值。它一般由标准、标度和标记三个要素组成。标准,就是指测评标准体系的内在规定性,常常表现为各种素质规范化行为特征或表现的描述与规定。标度,即对标准的外在形式划分,常常表现为素质行为特征或表现的范围、强度和频率的规定。所谓标记,即相应于不同标度的符号表示。

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测评标准体系是人才测评走向成功的起点和关键。人才测评体系包括测量和评价两个部分。测量主要注重定量分析,而评价注重定性综合。人才测评可以全面反映一个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正确应用大学生素质测评的结果,不能局限于测评结果,要全面的、客观的看待个人的优缺点,在尊重测评的同时,结合其它观察的方法共同对受测者做出多角度的综合评价和鉴定,全面地了解人的能力素质,走出长期以“学历职称即人才”的人才评价误区。

(六)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

1.原则。系统性原则,指标的设计应能全面反映学生素质的综合情况,从中找出主要方面的指标,既能反映直接效果,又能反映间接效果,以保证综合测评的全面性与可信度;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用定量指标计算,可使评价具有客观性,便于用数学方法处理,与定性指标结合,又可弥补单纯定量指标评价的不足,以防失之偏颇。

2.框架体系的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既要使学生学会做事,又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既要使学生正确继承知识,又要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既要发展学生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又要发展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把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

我们可将将素质包含的要素归纳总结为: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实践创新素质,并将其作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的一级指标,每一个一级指标下面又都分解为若干二级指标作为支撑。测评指标是素质测评的评价要素,既要反映学生在大学阶段素质发展的特征要求,又要体现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还要考虑实际可操作性。

3.对构建大学生素质测评体系的各指标的具体论述。测评指标是素质测评的评价要素,既要反映学生在大学阶段素质发展的特征要求,又要体现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还要考虑实际可操作性。我们现将各个指标分别加以论述。

(1)思想政治素质。这一素质最大的难题是能否将之量化和如何量化,首先。根据心理学理论,人的这些内隐变量是可以通过个体行为表现与行为产生的客观影响来进行间接测定的。通过对不同情境下的不同“行为”和“行为结果”的分析,可以确定出能表征内隐变量的指标要素,这些指标要素是通过制定一定的标准进行等级评价的。这样,属于内隐变量的个体素质的量化评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有科学依据的。

(2)科学文化素质。这一素质可划分为专业理论素质和文化素质两个知识群。①专业理论知识,是指大学生对教学计划内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其教育目标可以通过对该学科知识的考核来进行衡量。②文化素质,是指专业理论素质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素养。其中一部分可通过学校系统开设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类课程体系的学习、考核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另一部分可通过学生在参加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价。

(3)实践创新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相比, 实践创新素质是利用所学知识,通过亲身参与创造性实践活动,取得的直接经验和所获得的由知识转化的能力。可分为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两大块。①社会实践能力,是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公益性劳动和活动,完成教学实践和实习任务情况的测评。这一部分能力的测评应以学生进行上述活动中所获得的量化成绩或评价来进行衡量。②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利用特长、发挥创造精神,在科学技术、社会工作、文体活动等方面获得的成果。这一部分通过行为表现及成果来进行测评。

4.建立分项与综合相结合的激励机制。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是笼统地围绕着一条主线进行排序分等和选优,掩盖了学生在各个层面的素质发展状况和个性“闪光点”,挫伤了学生发展个性“闪光点”的积极性。分项激励机制对学生在不同层面的素质进行分项测评,使学生个性优势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同时在分项激励的基础上,若各个层面的素质同时达到某种优秀程度的学生,还可以获得综合素质奖。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就需要建立能反映其综合素质状况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本文根据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的体会,浅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两点认识。

一、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并依据此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实践等主要活动领域中反映出的素质的表征信息,对学生作出价值或量值的综合评定及判断过程[1]。通过测评,学生全方位评价自我,发现优势与不足,扬长补短,不断自我完善,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文明习惯,成为品德高尚、学业精良、体魄强健的优秀大学生。因此,测评有利于激励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方法。

2.有助于开展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工作

通过对学生开展综合测评,可以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漏洞和缺陷,教学管理部门参考测评结果改进教学方法、调整的教学计划、优化教学进程。测评也为高校学生辅导员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持。当前,在校大学生均是 9 0 后,他们热情、奔放、敢想敢做,这是9 O 后大学生的优点,但是,9 0后大学生比较自我,承受力、社会责任心相对较弱,面对新的教育对象,测评体系为辅导员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方向,也为辅导员恰当地评价、奖惩学生提供了有力依据。

3.有助于大学生就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是学历和工作经验的要求,而是涉及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协调能力、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等。对大学生开展综合素质测评有效改变了既往评价中的唯学习成绩论的不合理测评方式,充分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与社会接轨,对智商的与情商的测评两者并重,在测评体系中引入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引导学生向着社会就业的方向努力学习和发展,成为时代、社会、市场需求的人才。

二、合理建立综合素质测评内容体系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中,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参考依据,这是一种片面的评价方式,极易造成学生只追求片面的知识、不重视综合能力的塑造、更不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人的素质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业成绩,而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所以在建立和运用测评体系时,可以围绕基础性素质和发展性素质两个方面。基础性素质主要包含德、智、体等主要方面,发展性素质包括文体特长、辅选修情况、特殊表彰、组织管理能力、操作技能、创新创造能力等方面[2]。根据实际情况,可围绕以下五大项目展开测评。

1.思想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最根本的素质,评价内容包括:理论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的基本表现、责任感、敬业精神、集体荣誉感、各种奖惩情况等。

2.专业素质:专业素质是大学生的基本素质,也是最重要的素质。主要测评学生的学业成绩、外语等级、学业活动中的表现及科学研究的能力。

3.团队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此项主要测评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实践等能力素质。

4.文化艺术特长:主要测评学生在文艺、体育、演讲、辩论、书法、绘画、设计等活动中的表现和成绩。

5.学生互评:以班级为单位,考评个人身心健康程度、关心集体、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等方面,以不记名方式进行,同学之间互相测评。

在测评中,年级不同内容、权重可不同。例如,对大一和大二年级的学生,应着重评价其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水平,而对于大三和大四年级的学生,酌情增加对学生组织管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方面能力水平的权重比例,引导学生挖掘多方面潜能,使其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为就业做准备。

综上所述,综合素质测评以学生发展为主要内容,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助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助于促进高校的素质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试点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0-0128-02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教育部提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历史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人才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除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发展,大学生综合素质也需要同步发展。提高综合素质不仅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乐山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在学生管理中引入综合素质测评,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孕育而生的。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测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使得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综合素质得到同步提高。

一、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意义

1.强化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

伴随着国家深化改革的步伐,企业越来越需要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要想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用得上、沉得下、留得住”的人才,就必须按照教育部立德树人的发展思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要。

2.提升综合素质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

综合素质是包括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体。通过提高综合素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增强本领、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增强对职业理念、职业责任和职业使命的认识与理解,增强职业荣誉感,养成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操守,有利于学生在工作上的可持续发展和多元化就业。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通过对药学系794名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进行走访调查,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思想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方面显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由学生自身情况和外界社会影响共同造成的。

1.思想素质

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要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定位、课程设置中更加强调专业技能的传授,对于人文素养类课程涉猎较少。在多元文化浪潮的冲击下,大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日趋明显。90后高职大学生个性鲜明,独立自主,创新意识强,但是在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理想目标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在接收调查的药学系学生中有25.6%的学生参加集体活动不积极,30.3%的同学承认自己在考试中有过作弊现象,47.5%的同学认为自己读书带有功利性,更有63.1%的同学对未来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等。

2.专业素质

从调查中发现,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78.4%的学生只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专业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更谈不上学以致用,这些都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加之校内实践条件难以跟上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学生缺乏实操的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另外,65.6%的学生不愿意去生产、销售等一线岗位工作,对工作期望值过高,就业契合度存在严重偏差,导致学习兴趣低落,专业素质进一步下滑。

3.能力素质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在进行人才招聘时,不仅仅看重学生“做事”的能力,更看重其“做人”的水平,也就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考量。从对药学系学生走访了解的结果看,85.1%的学生人文素养差,对人文知识的获取意识不强烈,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另一方面,整个学校人文意识不够浓厚,缺少学术和人文教育氛围,也造成了学生人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25.6%学生甚至不愿意参加各项集体活动,能力素质锻炼途径单一,这更加重了能力素质的落后。

4.身心素质

90.4%的学生认为经历高考后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投放到网络聊天、游戏娱乐当中。虽然国家近年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但是学生体育爱好较少、课程教师也要求不高,这些都成为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同样,由于社会竞争激烈,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留守经历、离异家庭这些日趋普遍的现象都使得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失衡、抗挫折能力差、情绪波动强,甚至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虽然每年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测试都可以反映出部分学生心理状况的亚健康状态,但是由于心理问题具有表象不明显,潜伏程度深的特点,因此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也是潜在的。

三、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效果及相关建议

从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药学系在2014级部分班级中试点实施综合素质测评细则,将同学们在校期间的各项行为都同综合素质测评联系起来,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方面的测评,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评奖评优的公开公平公正。通过实施,药学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多个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不过在试点过程中发现现行的测评细则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生职业纪律意识明显强化

随着“依法治校”等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对规范大学生文明行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将法治意识同职业纪律、岗位规范教育和校纪校规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对学生的品行、学习习惯、考勤纪律、卫生等多个方面的测评,使得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各项活动时有规可依,有规可循,职业纪律意识在此过程中得到明显强化,学生违纪违规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需要加强对于测评分数的监督,避免部分班委利用工作之便,造成新的违法违纪问题出现。

2.学生参加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强

由于积极参加各项活动都有相应的加分,获得名次又会有额外的加分,因此试点班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班级活动的开展由之前的辅导员推动开展转变为学生主动参加活动。学生在参加活动中也为了争取获得名次,充分投入到活动准备过程中,目的性更加明确。但是,在测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参加活动,目的是为了锻炼自身的能力素质,而非单纯的功利性。同时,每月一次的综合测评会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参与积极性不同学生间的差异,因此对于各项分数的比例权重仍需要在试点中进一步探索。

3.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提升

由于综合测评结果与各类评优评奖、奖助学金挂钩,在评比过程中避免了很多主观因素干预,因此学生对于获得各项奖励更加有掌控度。要想获得各项奖励,学生在日常学生生活中除了在提高专业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关注自身行为的规范、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这些都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也能够通过对自己的校园生活进行合理规划和管理,从多个方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目前学生活动主要侧重于公益文化类活动,对于专业和职业方面活动涉足不多。虽然目前药学系已有部分学生社团和技能比赛致力于这一方面的发展,但是学院整个大环境还需要改善。因此,可以考虑在进行综合测评时引导学生多关注于专业和职业相关的活动,实现校企文化对接,构建与专业对接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辛绍军.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24-125.

[2] 叶春林.发挥大学生社团功能拓展就业渠道[J].企业家天地,2009,(10):147-148.

第5篇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对大学生的

>> 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 大学生网络信息素质调查研究 海南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调查 贵州省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信息利用和信息评价能力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安全素质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调查分析与对策 基于胜任素质的大学生能力培养 基于培养大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公关教学改革 基于创业导向的高校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提升研究 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现状调查与思考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 基于多媒体与网络培养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 大学生“三自主”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 大学生领导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急救能力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统计调查与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10-20.

[5] 盛兴军.基于信息共享空间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J].图书情报工作,2010(3):28-31.

[6] 叶鹰.信息素质教育之教材建设探讨[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6(3):13-15.

[7] 冯春英,盛兴军.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设计[J].图书馆界,2011(3):26-29.

[8] 廉清,曹志梅.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与分析[J].情报探索,2008(11):22-24.

第6篇

【关键词】新形势 大学生价值观 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制,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辅导员,首先要理解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是当代青年正确的价值取向。以我校为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凝心聚力加快推进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对于我院围绕“育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办学定位,培养成都社会经济需要的现代服务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对于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实现学院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辅导员怎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工作中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工作感受。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明确大学辅导员的作用

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辅导员应注重文化熏陶,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动倡导者;应注重思想教育,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力宣传者;应服务舆论引导,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推动者;应注重实践养成,做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自觉实践者。

二、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清晰把握当代大学生和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特点

当代大学生和大学生群体对于外部世界的发展有极强的感受力,价值观呈现以下新特点:一是主体价值的本位性,追求个体利益、个性发展,容易忽略社会理想与社会责任。二是在社会背景、学习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价值观念更趋分化与多元。因此,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这些实际。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结合实际注重方式方法

(1)强化灌输法:在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宣传上,只有坚持强化灌输原则,才能取得思想上、行动上的统一。在实际中采用三类方法:一是健全理论学习制度,实行渗透式灌输。二是以国内外重大事件为契机,进行集中灌输。三是围绕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灌输。

(2)典型示范法:一是收听收看典型事迹或邀请模范人物作报告,触动学生灵魂。二是发现和培育身边典型,把握宣传尺度,挖掘典型的示范意义。

(3)环境熏陶法:一是软环境建设,包括校园文化建设和人际关系建设,主要引导教师以身作则,关心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二是硬环境建设,就是建设布局合理、独具特色的教室和宿舍,并在班级中广泛开展以“我爱我班”为核心的文明校园活动。

(4)自我教育法:通过自我教育充分发挥其主观自觉,尊重学生主体意识,既不对其思想和行为过错横加指责,也不盲目撒手不管,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5)情感教育法:在信任心理基础上进行交流,老师发出的信息往往会被学生顺畅地接受,并能产生积极的行动效应。

通过上述方法,在思想、理论上给学生们传递了正能量,树立了方向标。

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引导学生勤学、下苦功、求真学问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型的技能培训。组织技能水平高和获得相应证书的学长与低年级学生交流,分享经验、收获。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会计、教师资格、导游等各级各类培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比赛,通过培训、竞赛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学生对行业和专业的知晓和热爱。

五、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抓好教育载体

以校园活动为主线,创建更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动员学生参加校园文化节、艺术节;组织元旦联欢晚会、田径运动会、创业设计大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全面拓展了学生素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积极动员学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做到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帮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班级和团支部的社会实践中。根据学院和分院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成职软件教育园区的服务,参加服务型学习、勤工俭学、公益活动、职业体验等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

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重要的方面。在班级中分阶段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比如《新生适应力》、《女生讲座》、《压力与动力》等,让他们从进校的那刻就做好心理准备面对社会的挑战。

第7篇

关键词: 大学生 关键能力 关键素质

所谓素质?通常指知识加能力,主要包含四个内容:思想道德素质、综合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辞海》对素质的定义为:“素质”又称“能力”、“资质”、“才干”等,是指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素质可分为三类八种,三类素质是指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育评价上,素质教育要求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素质能力。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竞争社会,其实质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个人能力和素质的竞争。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锻炼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精致舞台。大学生应具备如下几种关键能力和素质。

一、责任

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至关重要。大学生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是道德修养培育的关键因子。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感、务实作风和心理素质等,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锤炼方面,着重强化道德意识、政治意识、主人翁意识、团队意识、规范意识和责任意识,用力优化勇挑重担、以身作则、典型榜样、使命责任等导向意识,既是时代对于大学生的要求,又是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上特别看重的一个标准。有人说:德才兼备是精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危险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大学生应掌握并践行公民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服从工作安排,按照要求完成任务,工作成果令人放心。

2.勇于承担责任,遇到问题在权限范围内勇于决策,主动承担与自己职责相关的工作任务。

3.讲职业道德,维护整体,为组织需要主动放弃个人利益。认同企业文化,对企业忠诚,有团队归属感,学习和适应能力强,有优质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素质,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务实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带着热情去工作,是用人单位的重要考量。

4.有组织及社会责任感,在点滴行为中维护组织的社会形象,时刻以组织发展为己任。

二、诚信

诚信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实质上,就是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陶行知先生呼吁“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里的“真”,最根本的便是“诚信”。诚信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诚信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是我国经济建设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提高大学生的诚信素质,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培养大学生的事业心、责任感、平等竞争意识、独立自主人格和对规则的虔诚态度,使其成为具有信用素质、诚信精神的人。

1.品行正直,言行一致,实事求是,不传播没有被确认的信息或流言,能够采取行动阻止流言的传播。

2.能实事求是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态度,面临与诚信相矛盾的问题时,仍能够按正确的价值观行事。

3.承诺必践,用明确的表述做出承诺,对于无法兑现的承诺,及时坦诚沟通、主动提出挽救补偿措施。

4.能够按照职业道德标准和组织原则办事,以个人魅力和实际行动树立和维护组织的诚信形象。在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过程中,应坚持的原则有: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三、追求卓越

当代大学生身处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人生机遇,又面临艰巨的人生挑战,在人生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困难,需要端正人生态度。概述之,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要追求卓越,在创造中书写人生的灿烂篇章。

1.工作认真,做事中规中矩,尽力完成任务。

2.能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努力提升自己,能够为自己设定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并采取行动去努力实现。注重核心素质、核心知识、核心能力的培养。

3.精力充沛、乐观进取,充满激情和热情,做事情能全身心投入,在压力和挫折下坚韧不拔。

4.精益求精,力求每一个细节的完美,不断反思自己,持续突破并完善自我。

四、综合推进

大学生应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1.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发展性素质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价值观念、集体观念、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团结友爱等方面;科学文化素质,体现在专业思想、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实操技能等方面;身心健康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体现在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群众关系等方面;发展性素质,体现在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合作意识和执行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选辅修情况及其他实践能力等方面。

2.从职业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来看,人的综合素质指:成功欲望、冒险精神、行动意识、影响力、性格状况、自信心、大局观、自主性、处世能力、意志力。

3.从现代企业选聘人员来看,人的综合素质关注:求职者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环境适应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关注客户能力、结果导向能力、职业适应力、动手能力、团队能力、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战略能力等因素。

4.大学生应着力加强在学习方法、信息处理、语言表达、人际交往、合作协调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功能,强化“成才与成人,知性与德性”教育,倡导“真善美;仁义礼智信;精气神;温良恭俭让”风尚气质,凸显“强岗位、厚基础、重实践”成才指向。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基础性、工具性和思想性,增强自学教育的针对性、适用性、趣味性,注重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五、专业技能能力

1.具有全面的良好的知识储备。

2.对于专业领域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3.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实践。实践操作能力是人们知识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凭借,是专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大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直接影响到其作用的发挥。大学生应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做到基础理论扎实、实际动手能力强。一个大学毕业生如果在实践操作上有过硬的本领,一定会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4.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文化知识,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

六、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一般表现为发散性思维,而聚合性思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能力是在丰富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不仅包含敏锐的观察力、精确的记忆力、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设想,而且与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情感、意志特征等有密切关系。创造能力是在人的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形成的综合能力。

1.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发现式的本领;具有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预见性;具有用一个概念取代若干个概念的统摄思维能力;能够总结和转移经验,用以解决其他类似问题;善于运用侧向思维方法和求异性思维方法;具有想象、联想和形象思维的能力,不断产生新的较深刻的思想和观点;善于把主观意识同客观实际相结合,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

2.动手操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方案实现的工作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把工作岗位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要素科学地组织起来并有效地完成所担负的任务,产生集聚效能,取得倍增能量,达致乘倍格局。这种能力不仅领导干部应具备,毕业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也应具备,这是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必备的能力素质。

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呢?同学们一要有理想;二要肯下苦工,有措施;三要不断总结,不断完善自我。大学生应制定合理的学业规划,掌握专业知识结构,有意识地锻炼职业所需的可迁移技能,提高修养,提高自我管理技能。在大学,应有计划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例如:中文能力、英文能力、数字运用能力、信息科技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工作态度、人际技巧、管理技巧、工作所需的专业技术,着重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诉求、道德力量、知识视界、精神底蕴、职业情操、审美感应、时代感知、人文精神。大学生应具备沟通能力、批判性思维、道义的思考、培养公民意识、接受多元化生活、国际化视域、知识经济理念。“内外兼修”,知行统一,多维度提高自身的素质,做一个高素质的大学生,成为博学笃行、与时俱进的社会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第8篇

[关键词] 面试 E面试 适用范围

一、E面试概念及定义

1.面试(interview)定义。面试的历史虽然源远流长,但人们至今却对面试未能形成一直的看法,众说纷纭:有人认为面试是谈谈话看看相而已;有人认为面试就是口试,口试就是与考生交谈,以口头答询问题的考试形式;有人认为面试就是通过对外部行为(语言的与非语言的)的观察与评价,来实现对人员内在心理素质测评的目的;等等。这些观点虽然说出了面试的某些特点和方式,但都不十分完善,没反映出面试的素质测评特点和面试的精查细观和推理判断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萧鸣政教授对“面试”的定义,所谓面试是一种经过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面对面的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地测评应试者有关素质的一种方式。其定义的关键点是“面对面的”交流,下文中所提及的各种面试正是基于此。

2.面试形式分为NOTE四类。面试有很多形式,本文根据面试所借助的介质把面试分为四类:普通面试(by no means,简称N面试)、可视电话面试(by telephone,简称T面试)、网络(电子)面试(by internet or electronic,简称E面试)、还有其他面试(by others,简称O面试)。根据这四种类型的面试的英文简称,也为了便于记忆,提取这四种类型的首字母,合起来简称为“NOTE”。

在最早实行面试的时候,一般采用的是普通面试,它是一种面对面,不利用任何媒介,面试双方在同一个房间内进行的。它是最原始的也是最主要的面试形式。随着可视电话和因特网的不断发展,就出现了借助于可视电话或因特网进行的远距离的面对面的面试形式。本文拟介绍的就是E面试。

3.E面试的概念及定义。E面试就是借助网络和视频设备、面试双方在特定场所里所进行的面试。它是面试的一种重要形式,其愈来愈多的受到社会青睐。根据E面试的定义,须注意以下几个要点:第一,需要有相应的网络及视频设备,最好是视频的覆盖范围包括个人的整体及部分背景,这是基本的硬件条件,并且相应的网络及硬件越先进,越有可能促使面试的成功进行;第二,必须在特定场所下进行面试,这种面试形式要获得有效的沟通和真实的信息,必须要在特定的场所下进行,这是保证E面试有效性的前提;第三,特定场所须配备专用人员,既能起到服务面试的作用,又能起到监督面试的作用。

E面试目前在我国处于起步期,不过其逐渐会成为主要的面试形式,与其他面试形式相比有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二、E面试具有的优势

1.E面试可以节约成本。与N面试相比,无论是用人单位、面试官和被面试者,均可以从E面试中节约巨大的成本。如果用人单位、面试官和被面试者三方之间有很远的距离,那么如果采用E面试形式,用人单位无须报销面试官和被面试者交通费、食宿费等,这可以为公司节约巨大的成本;如果是用人单位之外的面试官,他们也不必亲赴N面试那样的面试现场,被面试者也无须去N面试那样的面试现场,这样为二者节约了很多不必要的开销。同样,与T面试相比,E面试同样可以节约很大的成本,比如如果国外的公司要面试国内的求职者,利用T面试也需要开销一大笔电话费成本,节约成本是E面试最大的优势。

2.E面试更利于沟通。根据休伯和达夫特利用媒介信息丰富性的标准,在给出的6个媒介中,信息丰富性排名第二位就是网络视频,这也间接反应了E面试有利于沟通。在现实生活中,就被面试者而言,相当一部分被面试者对N面试中的面试现场有怯场心理,怯场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对面试现场环境的不适应,另外一个是对面试官的敬畏心理。而E面试不但可以消除被面试者的这种怯场心理,而且还可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的淋漓尽致,这直接的反应了E面试有利于沟通。

3.E面试可以提高效率。与N面试相比,E面试会有更高的效率。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假设用人单位要面试一大批人,那么如果利用N面试,均要面试官和被面试者赶到面试现场,这明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面试官和被面试者如果休息不太好,这又会拖延面试时间。而利用E面试,只要面试官和被面试者就近赶到专用场所即可进行面试,这会大大提高用人单位的面试效率。同样,对于被面试者而言,其利用E面试较N面试机会成本更小,而且其选择的范围更宽,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应聘成功的概率。

4.E面试真实性强。E面试虽然与T面试一样,均能在面试的时候看到对方。但E面试真实性要稍强一些,因为T面试仅仅局限于看到被面试者的头部或者是上半身,不能对面试者进行全面的观察,而E面试的视觉范围更广阔,不仅能观察到被面试者的言谈举止,而且还能看到其所处的特定环境,让面试双方如临同样的情景。

5.E面试的利于面试官快速做出决定。N面试一般的程序是面试完毕之后一段时间,用人单位告知你面试结果,这段时间差很不利于被面试者。而E面试无论面试结果如何,面试官均须在面试结束的时候告诉被面试者结果。这种快速的决定无论是对用人单位,还是对于被面试者来说,都是一种有效的反馈。对于面试不合格者可以更快的应聘其他单位,对于面试合格者,可以为其他测评方法或录用做好准备。

三、E面试存在的不足

1.E面试受限于硬件。具体来说,E面试需要先进的视频设备,如果不具备视频设备根本无法进行E面试;E面试还需要非常流畅高速的网络速度,如果网络速度很慢,则对方看到的视频中的场景非常之不流畅,这也会严重的E面试的效果;E面试还需要特定的场所,比如E面试的场所肯定不能是网吧,如果在网吧进行面试肯定会影响被面试者;而且,E面试在特定的场所进行时,还需要相应的监督和服务人员。

2.E面试作为面试的重要形式之一,也作为素质测评的技术之一,其不适宜作为录用中高层人员的核心方法。比如,某个公司要录用一个公司的副总经理,仅仅用E面试的结果作为录用依据是完全不够的,还要和其他测评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E面试的优势。

四、E面试的适用范围

E面试作为面试的重要形式,不论其优势还是局限性,其愈来愈被社会所认可。就E面试的适用范围而言,其适用范围广,是深层次面试或其他测评的基础,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E面试可以作为甄选普通员工的主要方法。因为录用普通员工一般数量较多,对普通员工的素质要求也较低,所以,仅仅通过E面试则可做出是否录用的决定。当然也有例外原则,例如,对于公司的核心员工而言,除了采取E面试形式之外,还需要结合其他手段来共同决定。

2.E面试能否作为甄选中层人员的手段吗?E面试能否作为甄选中层人员的唯一手段吗?显然,前者是肯定的,后者是否定的。因为E面试是面试的重要形式,也是测评的重要技术之一,可以作为甄选中层人员的手段,而且还是是甄选中层人员的重要手段。但是E面试如果作为甄选中层人员的惟一手段,那么该甄选决定的有效性是值得怀疑的,因此需要和其他手段一起共同来决定。

3.如果要甄选高层人员,E面试能起到多大作用?因为高层人员需要的素质和能力都很高,因此,E面试可以为用人单位和被面试者达成初步意向,以期为双方深层次的沟通或其他测评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建议

E面试作为重要的面试形式,适应了社会的发展,满足了用人单位和被面试者的需要,成为了未来面试的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适应和利用E面试这种工具,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社会各界要加强认识,充分意识到E面试的重要意义。政府方面,尤其是人事部门要大力宣传,让企事业单位及各界群众充分了解E面试的内容;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不但要了解E面试,更要支持E面试的发展;同样,对于社会个人尤其是在校学生亦是如此,在校学生肯定是未来的E面试的参与者,如果对这方面知识匮乏,态度冷淡,就势必影响到未来的求职。总之,只有社会各界的意识共同提高了,E面试才可能更好的为社会所用,才能更快的良性发展。

2.相关硬件要迅速发展,才能为E面试提供有利的硬件环境。这就需要计算机行业大力发展硬件建设,不断实现硬件更新,为E面试提供越来越流畅的网络速度、越来越清晰的视频效果。

3.需设立专门的E面试专用场地,这是目前E面试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试想一下全国各地的企事业单位还有全国各地的求职者每年用于N面试的开销,如果把这一年的开销用于设立专门的E面试专用场地也足足有余了。因此,建议人事部门或人才交流中心设立专用的场所,该场所必须配备快速的网络、先进的视频设备、良好的环境,并配备专人负责服务监督管理,为用人单位及求职者提供一个平台,同时,向其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用。这样既能节约社会资源,减少用于N面试的巨额费用,而且还可以让场所的所有者受益,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廖泉文:《招聘与录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萧鸣政 Mark Cook:《人员素质测评》.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Alan Jay Zaremba:《组织沟通―商务与管理的基石》.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4]廖泉文:《人力资源招聘系统》.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9篇

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笔者主要以福建省长乐市部分中学的篮球教学、教育实习基地为研究范围,以长乐市的部分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在篮球等体育课上的表现及体育测评的部分成绩作为依据。

二、实践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讨论分析

1.转变教育观念,构建初中体育教学新理

论阳光体育运动提倡多元化、丰富化的运动形式,以新的体育观为宗旨。现代知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发展,要求培养对现代化社会有价值与贡献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教育面临的新要求。体育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同样也要紧跟改革要求与时代潮流。也就是说,体育教学要培养的不仅只是学生对某一项技能的掌握,更要通过体育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心理学家指出:体育运动是锻炼自身能力的最直接、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体育本身是一场竞技运动,体育教学是一个寓教于乐、不乏激情与挑战的综合体。体育教学以其竞争性和在运动过程中收获快乐吸引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挑战、奋力拼搏的竞争和突破精神。体育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在生活中进行教学,发挥体育教学的健身功能、心理调节功能、心灵美化功能和认知社会功能。

2.课堂教学结构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阳光体育运动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课堂教学研究历来是学者关注的要点。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学科,与其他初中文化课程既有共同点,又有着明显的区别,更注重灵活性、操作性、实践性。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体育技能的传授,还要激发学生兴趣,创设具体的情境,进行启发教学。不仅要进行体育技能的反复练习,还要进行动作的反馈矫正,加强后期指导。笔者以实验过程中篮球运动的教学课堂为具体事例,做一简单阐述。在课堂目标的设定上,不仅包括技能目标和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即善于学习,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合作精神及对自己的自信。在上课之前,利用课堂小游戏“听数找朋友”进行活动热身,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上重点进行篮球技术动作的教学,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体会如何帮助同伴完成动作做法,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讨论、模仿、在观察中体验。教师巡回辅导,并发现问题,对学生的动作进行指导,总结讲解并示范规范动作。在课堂末尾,请优秀学生进行动作示范,然后请小组成员互相指导,矫正对方动作。实验研究对象为随机挑选的福建省长乐市初中的两个班级。实验前两组学生在技能水平上并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束后,在篮球阶段技术测评中,实验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也显著提升。经过分析,及时地反馈问题,加强了对学生技术的指导,有效地巩固了学习内容,促进了教与学的互动;小组学习的形式和比赛的方式激起了学生竞争的和参与体育运动的激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观念的转变,拉近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提高了教学质量。

3.体育教学成绩评定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

阳光体育运动明确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记录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优化考评体系是必要的。是否能够促进被测评者提高其素质,更好地实现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否能够促进体育教师提高其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测评本质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也是体育教学测评不变的目标。通过对福建省长乐市中学学生的实验,笔者在具体实践教学中将初中篮球教材中要求的技术分为不同的标准,依动作难度程度分为不同阶段。达到某一标准者,继续学习,反之继续巩固本步。通过步步检测,发现问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水平,尊重主体个体差异,收集并保存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与问题资料,并在理性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评价对象发展变化的认识,针对其优势和不足给予激励或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更加注重对过程的参与,在此基础上收获参与体育运动的。

4.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改革实践研究

为了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针对性,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促进教学改革的突破性进展,笔者对部分一线教师、学生的意见进行汇总与整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60%的体育教育者仍坚持以技能训练为主。原因主要在于课堂时间的短促和体育素质测评在升学考试中比重的加大。4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关注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以学生持这一意见的居多。58%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对体育运动很有兴趣,可以借此排解学习压力。由此,可知初中体育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其中要重点抓改革措施的落实。贯彻阳光体育运动的宗旨和理念,优化体育课程的作用与功能是一项必须重视的问题。另外,笔者也了解到农村中小学体育器材短缺的现状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结论与建议

经过实践与反思,结合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将研究结果做出如下概括与分析:

1.转变教学观念

这首先体现在教师角色定位的转变。陶行知先生提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涉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问题,教师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培养能力的重要性,调动学习的自主性。体育教师要灵活教学,在体育器材不足时,开展一些受场地、器材限制小的活动,如,跳皮筋、捉迷藏等,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体育器材。

2.优化考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