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55:26
导语:在电子政务文献综述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摘要:全球范围内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使得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越发受到重视。针对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旨在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综述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被各国家政府认为是“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中的核心工程,成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必然方案,但是,与一般的建设项目相比,电子政务具有高投资、高效率、高风险、营运时间长以及投资完全不可逆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我国许多机构和专家学者都展开了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本文主要目的就是在探究国内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我国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为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
1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情况
1.1各种机构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国内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面主要是通过建立网络化政府绩效评价管理体系,使各种及官员行为置于全社会的评价、监督和考核之中。目前许多公司、大学、网络、实验室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政府网站和电子政务战略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内有突出研究成果的机构主要是: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公司、中国城市电子政务发展研究课题组、赛迪顾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北京时代计世资讯有限公司、广州时代财富科技公司等等。对机构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成果有待专家、学者去考证、评估,本文将着重介绍相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所以在此就不详细叙述了。
1.2国内专家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许多专家、学者根据电子政务自身的特点,基于不同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理论、指标体系、评估方法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情况如下:
1.2.1基于多种视角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一个涉及到许多领域的体系,因此,对其研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视角。从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相关者分析出发,能够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评估。有学者就基于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360度全面绩效评估体系。另外,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语言属性的视角,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借鉴多属性群决策领域的语言属性理论,将定性指标转换为数值型结论,建立基于语言属性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定义了电子政务成熟度。基于证据推理对电子绩效评估进行研究是一个较为创新的视角,有研究者就利用改进的证据推理方法把低层次指标属性集成到高层次指标属性,在评估成本和评估精度上寻找平衡,分析如何根据评估结果来指导决策。基于公共管理视角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人就在这一视角下提出了电子政府绩效评估风险的防范的宏观和微观措施并提出了构建政府电子化服务绩效评估框架的基本理念。相关学者则基于网络影响力的视角,在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政府网站网络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我国32个省级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络影响力进行了测评。
1.2.2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不少学者从宏观、中观层面探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项目后评价指标体系设立应以“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有相关研究针对电子政务的特点,结合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一般性标准,总结出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应该体现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特点,至少应该包括服务内容与质量类指标、管理效益类指标与基础设施类指标,以全面评估电子政务绩效。也有人基于粗糙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价方法和步骤,并认为电子政务的评估指标要满足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实现该政府部门与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政府部门能够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二是实现电子政务各业务处理系统与对外服务系统的紧密结合,使整个政府范围内的工作流和信息流都保持通畅和相互有机联系。有研究统计出一套评估指标体系并认为绩效评估主体的选择除了政府(包括其聘请专家)之外,还可以是第三方机构和社会公众等。总之,进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时,应重视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完整性与可操作性。
1.2.3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以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深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认为评估指标体系作为模糊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它主要包含建设产出、应用效果和投资绩效三个层次;用净化现值成本效益分析等方法对实施电子政务带来的货币化的增长效益进行评估,而对一些难以货币化指标,一方面可以采用分层次分析法,数据网络分析法进行多目标分析,另一方面可以使用软性标准如顾客满意度等进行测评;从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基本模式出发,从系统成本、系统效益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设计评价指标,并根据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尝试对电子政务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1.2.4关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根据不同的研究方面,被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探究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并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有的则在分析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并运用实际案例对此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学者通过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多角度研究,总结了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弱点和瓶颈,创造性地提出了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进而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有研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做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新的适合本评估体系的隶属度函数,建立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型。还有的则结合政府信息化主管部门的电子政务项目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项目生命周期模型”。
2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学术界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政府绩效评估,目前,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新兴的领域,学者们就政府绩效评估许多方面展开了研究。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很薄弱,能为政府设计操作性的绩效评估体系的专家十分稀缺,主要存在的以下问题:
(1)评估内容过度关注政府网站外部绩效,用政府网站提供服务水平代替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很少有深入电子政务内部绩效方面的理论研究或评估实践。
(2)在电子政务绩效的整体构成上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各有偏重,使得各种评论结果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对地方性电子政务的研究并不充分,并不存在公认的统一的城市电子政务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
(3)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没有考虑到电子政务的层次性,没有考虑到不同级别的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上的差异,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
(4)在研究过程中,直接引用国外的模型或做法,对国外的制度背景研究不够透彻而产生副作用,另外,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没有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对电子政务进行研究,本土特殊研究较为缺乏。
(5)研究过程中,重电子政务绩效,轻政务绩效,以研究评估“电子”为主,指标研究多是技术性指标为主,很少真正对“政务”方面的评估进行研究。
3结束语
世界各国对电子政务运行的成功率不高,而绩效评估是保证电子政务质量,提高其成功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之,我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构建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也处于摸索时期,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我国电子政务,使其进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等问题,亟待有关专家、学者去探索、去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少彤.2007年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J].管理百科,2008,(1).
[2]李东,张秀杰.电于政务项目后评价及其指标体系建设[J].经济管理,2007,(17).
【关键词】 电子政务 模糊评价 绩效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电子政务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现代政府工作模式,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它超越了时间、空间与部门之间的局限,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构建电子政务系统有助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服务型政府以“公民本位”为价值取向。电子政务系统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政府管理理念的更新程度、政府职能的转变过程、组织结构的重新构建以及政府行政方式的改变。然而电子政务是如何影响服务型政府的?怎样评价电子政务系统的有效性?怎样找出制约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相对于这些问题,有关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的文章十分有限。因此,本文提出了电子政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原理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某市电子政务系统进行了评价。
一、国外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综述
电子政务在全球发展,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评价目标、对象差异,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可归纳为技术类、服务类、项目类和综合性四种类型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在目前国内外的大多数相关研究中,从政府服务的角度出发,以政府网站作为评价对象,具体针对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水平、功能完善程度等的研究居多;而以电子政务系统作为评价对象,研究电子政务系统对经济和社会促进作用的评价文献较少。为此本文初步建立适用于评价电子政务系统内外部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尝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评价,为相关部门针对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标准的制定提供一些借鉴。
二、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综合评价中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保证指标体系的合理性和适用性,才能保证电子商务网站建设评价的科学性与正确性。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建立的指标体系更加合理,更有说服力。要在系统性和层次性统一的原则下,既要全面又要重点突出,既要定性也要定量,尽量使指标间关系明确、直观。
本文选取某市电子政务系统作实证分析,在参考若干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该市的特点,将电子政务系统绩效作为评价的总目标,然后进一步细化得到如表2所示的主要指标。
电子政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分级评定的方式进行。一级大类指标3个,分为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系统基础建设水平和产出效益,从宏观角度对电子政务评价;二级指标9个,比较集中和全面地概括了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的要领。各主要指标意义如下。
1、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第一,政务公开程度。该指标反映了实施电子政务对政府公开化透明化的影响。它可以从电子政务是否实现在线咨询、在线电子投票、政务信息公开、市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等功能来评价。第二,公共服务质量。该指标反映社会公众对政府实施电子政务的满意程度,可以从网上审批应用情况、网上信息服务和服务渠道的多样化情况、网上咨询互动服务情况和共总满意度等方面来评价。第三,突发事件应急。该指标是反映政府在运用电子政务系统针对社会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情况。第四,网上交流互动。该指标反映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网上便捷沟通,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动。
2、系统基础建设水平。第一,信息基础建设投入。该指标反映了政府资源整合状况,可通过服务对象覆盖的范围、可提供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来进行评价。第二,网络维护投入。该指标反映了电子政务安全水平,它应从信息备份、防非法侵入、信息安全制度与安全意识培养等措施的应用状况方面进行评价。第三,运营成本。该指标反映了政府在网络应用基础上办公自动化状况,它主要是从是否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文档共享、收文管理、发文管理、会议管理、信息集成、信息、电子邮件、个人数据管理、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日程安排等功能来评价。
3、产出效益。第一,行政效率提升度。该指标反映了实施电子政务所带来的效率。它主要是从实施电子政务能否加速工作流程、能否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来评价。第二,资源共享程度。该指标反映政府之间信息、资源的互动共享情况以及政府之间工作的协调推进情况。
三、电子政务系统的模糊评价模型
1、模糊评价矩阵的确定
(1)首先建立评语集,评语集是评判者对评判对象作出总的评判结果组成的集合,在这里我们采用的是通过问卷调查法来获取这个评价结果,通常用V来表示。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对每一个属性层的每一个指标都设计一组模糊评价值,如五等级的模糊评价值{优,良,中,较差,差},七等级的模糊评价值{非常好,好,较好,一般,差,较差,非常差}。但是由于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的内容很广泛,而且评价标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实际应用当中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评语集。
(2)确定模糊评价矩阵。采用问卷调查法让评判者对各因素进行评判,建立各子集的单因素评价矩阵。设A1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b,A2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c,A3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d。则各单因素评价矩阵为b={B1,B2,B3,B4}T,c={C1,C2,C3}T,d={D1,D2}T。
2、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评价指标,其相对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为了准确评价电子政务,必须给予各个评价指标适当的权重。确定权重有多种方法,如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和统计分析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是一种较为成熟和有效的方法。
我们利用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下级指标相对于上一级指标的权重。在计算前应聘请有关专家两两比较决定同层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设Bi对A1权重为bi,记为U1={b1,b2,b3,b4},同理Ci对A2权重为U2={c1,c2,c3},Di对A3权重为U3={d1,d2},Ai对A权重为U={a1,a2,a3}。
3、建立评判模型,进行模糊评判
设准则层的模糊评价集为Y1,Y2,Y3,则根据上述假设和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单一准则层的综合信息评价矩阵,即Y1=U1×b,Y2=U2×c,Y3=U3×d。
根据单一准则层的综合评价矩阵,我们可以综合得出综合评价矩阵,即Y={Y1,Y2,Y3}T,因此目标层模糊评价集A=U×Y。
4、评判结果的处理
将评语集V中的各元素量化,规定V中各元素的临界值,设G为各等级评分向量,由以上所求矩阵可得在该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中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系统基础建设水平、产出效益及电子政务系统绩效的评价值,值越大说明相应的电子政务系统的综合性能越好,成本收益比越低,该系统的绩效也就越高。
四、实际应用
本文选取某市电子政务系统为实例,结合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估方法,对其电子政务系统的综合绩效进行评估。
1、设定评价集
对电子政务系统绩效的评价,我们才用如下评语集。
V={V1,V2,V3,V4}={优,良,中,差}
2、通过调查得出综合信息评价矩阵
采用问卷调查法让评判者对各因素进行评判,建立各子集的单因素评价矩阵。调查结果见表3。
3、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设计表格请专家结合该市的特点,在相互独立的基础之上,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权重数为:
U={0.2,0.5,0.3},U1={0.4,0.3,0.1,0.2},U2={0.6,0.2,0.2},U3={0.4,0.6}。
4、根据模型进行模糊评价
根据上述模型的设定和公式,我们可以得出准则层的综合评价矩阵和目标层模糊评价集分别为:
YI=[0.40.30.1 0.2]×0.890.11000.600.250.1 0.0500.130.550.320 0.1 0.380.52=[0.540.150.160.15]
Y2=[0.60.20.2]×0.810.1500.040.33 0.20.17 0.3 0.5 0.360.120.02=[0.620.220.06 0.1]
Y3=[0.40.6]× 0 0.050.130.820.870.1 0.030=[0.520.080.07 0.33]
A=[0.20.50.3]×0.540.150.160.150.620.220.06 0.10.520.080.070.33=[0.680.120.06 0.14]
5、评判结果的处理
将评语集V中的各元素量化,规定V中各元素的临界值为V1∈[100,90],V2∈[90,80],V3∈[80,60],V4∈[60,0],设G为各等级评分向量,所以我们可以得出G={95,85,70,30}T。
由以上所求矩阵可得该市政府职能实现程度、系统基础建设水平、产出效益及电子政务系统绩效的评价值,越高者越优秀。结合本文选取的案例,可以得出:
政府职能实现程度B=[0.540.150.160.15]×95857030=79.75
系统基础建设水平C=[0.620.220.060.1]×95857030=84.8
产出效益D=[0.520.080.070.33]×95857030=71
电子政务系统绩效Z=[0.680.120.060.14]×95857030=83.2
由Z的值我们可以看到该市电子政务系统的综合绩效还是处在良好的等级,但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特别是该系统的产出效益评价值是71,处于中等水平,这说明该市电子政务系统在提高行政效率和资源共享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好。因此参考本文的评价结果,该市需要在电子政务系统的产出效益这一方面努力,要对行政办事效率和资源共享方面作出改进。
五、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比较集中和全面地概括了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价的要领,而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评价模型是因为该方法具有实用性较强的优点,能弥补其他方法的不足,可以帮助我们客观、有效地评价电子政务系统,找出影响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以便我们可以有重点的改进。
科学合理地评价政府电子政务系统的绩效,对于促进政府职能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提升行政效率、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为政府相关部门评价电子政务系统绩效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和思路。
(注:本文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B633)。)
【参考文献】
[1] 王雪华、葛冬雪:电子政务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价值工程,2007(1).
[2] 辛玲、李灿:电子政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2).
[3] 樊爱京:河南省政府门户网站评价指标体系和测评方法研究[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9(1).
[4] 胡大平、陶飞:电子政务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6).
关键词:电子文件中心;诞生背景;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综述
我国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04年姚磊在《图书情报知识》上发表《试论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的结构、原则和角色》一文,才揭开了电子文件中心研究的序幕。笔者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中,共检索到2004年~2010年题名中含“电子文件中心”的文献58篇(检索日期为2010年12月6日)。文献涉及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各个方面,本文只对其诞生背景、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四方面的核心问题进行综述,以期引起研究的深入。
1诞生背景研究
关注“电子文件中心”诞生背景的研究,实际决定着对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归属问题、角色功能、建设模式等核心问题的定位。目前的主要观点有:
1.1社会信息化大发展说。邱晓威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有着较深刻的社会需求背景,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大环境就是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需求的大背景。[1]丁梅在论述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之必要性时也指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是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要求。[2]
1.2电子文件数量激增说。张照余认为,电子文件中心是在电子文件数量激增的推动下,顺应电子文件保管、利用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电子文件保管、利用中心。[3]所以,姚磊也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建设首先是电子文件自身的需要。[4]
1.3电子文件利用矛盾说。胡杰等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出现,源于电子文件在利用方面面临的两大矛盾:一是电子文件非科学管理与利用需求的矛盾;二是电子文件的网络化利用趋势与信息安全的矛盾。[5]丁梅也认为,电子文件管理和利用中面临的两大矛盾决定我们必须建立电子文件中心。[6]文艺则直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正是解决两大矛盾的良策。[7]
1.4电子政务发展需求说。曹书芝认为,电子政务系统下电子文件管理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新问题,使得文件信息安全问题尤其重要,为了满足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建立一个新的、集中的电子文件管理机构即“电子文件中心”。[8]胡杰也指出,政务发展带来的政务网建设、政务信息公开、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趋势等,都要求一种能提供数据集中存储管理及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的新管理模式出现。[9]基于此,肖秋惠认为,电子文件中心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满足电子政务对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安全保护和实时利用的需求。[10]与此同时,许桂清指出,政府组织结构的发展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奠定了基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提供了新的支撑点,电子政务系统的实施为建立电子文件中心搭建了可行性平台,[11]以上三个方面,足见电子文件中心与电子政务发展之密不可分。
从上述文献来看,由于研究者切入问题的角度不同,其得出的结论也不同。笔者认为,电子文件中心的诞生由多种因素促成,是电子文件自身、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更是信息化建设发展的必然产物。
2归属问题研究
电子文件中心的组织管理机制问题,实质上就是其归属问题。
曹书芝认为,电子文件中心应置于档案馆的管理之下,这样,有利于更好地体现档案馆的文件管理中心、档案信息管理中心、档案信息传输中心等三大功能。[12]胡杰认为,基于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思想和连续体理论,以档案馆作为构建电子文件中心的主体,不仅符合档案工作者在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定位,而且,符合从电子文件理论角度对电子文件中心的系统要求,也符合档案馆的工作职能,不存在任何“越俎代庖”的嫌疑。[13]杨冬权认为,档案部门开展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能够更好地实现文档一体化的管理理念,保证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从制度层面扫除了档案馆提前接收电子文件进馆的障碍,有利于国家档案馆更好地履行科学整合各类档案资源的职能。[14]翟霣远指出,在档案馆(局)建立电子文件中心,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后续进馆档案的数字化问题,使档案部门在未来信息社会中抢占“制高点”。[15]饶露认为,不管是基于实践还是基于理论和法律法规,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都应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16]从以上档案界学者的研究成果来看,其观点是一致的,主张将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或档案馆之下。
然而,由于没有相关法规政策明文规定电子文件中心的管理主体,从不同角度出发,可以得出不同结论。从电子文件产生和管理权限出发,其管理主体应为各机关办公厅(室);从电子文件的安全管理技术出发,其管理主体应是各信息主管部门;从文件有效管理和开放利用出发,应将其置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即档案局(馆)的管理之下。对这一问题,王素立等希望,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物理上都应明确责任边界。[17]许桂清、胡杰分别认为,是归属于以保管信息见长的档案馆管理还是归属于其他部门,抑或采取多元态势,目前还难以定论。[18][19]
3角色功能研究
Abstract: E-government originates from the nineties of last century, and becomes one of the key project that countries focus on around the worl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more than twenty years, E-government has risen to new level, and has brought many fruitful changes for people's life. For building more perfect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the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of E-government will continue to become the emphasis of nation-building.
关键词: 电子政务;虚拟政府;社会影响
Key words: E-government;virtual government;social influence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050-02
0 引言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使用已经得到了全民化的普及,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了衡量这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电子政务起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构建的虚拟政府,从而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享受政府的各类服务。直到今日,电子政务的建设已经成为了每个国家首要任务之一,联合国针对每个国家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DGI)对其电子政务发展进行评价,得出每个国家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的排名,电子政务建设俨然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使用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来提高政府效率、有效性、透明度和责任性,其核心内容是借助互联网,构建一个跨时间、地点、部门,以及顾客满意为导向的政府服务体系――虚拟政府[1]。简单有效的定义就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政府运作,鼓励民众参与,并提供政府服务。这个定义看起来简单,然而却包含了四个政府的主要职能:电子服务、电子民主、电子商务和电子管理。
其中,电子服务是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向民众提供政府信息咨询、业务申办和投诉反馈等基本服务。该功能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最具便民性措施,为一次性办结所需业务提供了有效平台,提升民众办事幸福感。
电子民主是通过电子通讯来提高公众在公共决策中的参与度,这项功能能够提高政府和民众的互动,增加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同时也便于民众实时监督政府工作。Parent等指出,通过电子政务可以构建公民对政府的信任,如使用Internet与政务交互已经增加了投票者对政府的信任[2]。
电子商务是网上交易商品或服务,主要是为了建设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桥梁,营造更加稳定、有序、安全的市场环境,实现信息互通,打破行业垄断,助力市场经济,推动促进电子商务良性发展。
电子管理是一项更加依赖电子技术的功能,其主要作用有两点:一是利用程序化的电脑代替人脑,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差错,避免因为人的主观失误造成的损失;二是简化业务流程,借助网络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子信息存储,网上业务办理,提高政府运作和管理能力。
1 电子政务社会影响
1.1 电子服务
随着人们的素质的提高和科技的发展,电子政务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使政府为人民提供的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以用户为中心,是二十一世纪政府新型管理基本理念。电子政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好的政府信息和服务[3]。
服务是现代衡量一个机构优秀程度的重要标准,在传统的政府办公流程中,主要是以部门职能权利为中心,以满足政府自身管理需求为基点,使得民众始终围绕政府机关进行业务流程办理,几乎没有把民众当作政府的“顾客”看待,极少考虑人民的服务需求。一旦公民想要办理一件事,其必须准确知晓该业务的流程,清楚涉及的部门的权利职责和地理位置,然后按照程序分别上门办理。这种业务模式不仅环节多且繁琐,使得政府办事效率极低,而且造成民众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办事成本高,满意度低。
现代电子政务采用的是“服务驱动型”业务流程,其理念是以公众需求为中心,提供便捷服务为基点,整合简化业务流程,最大限度的满足公众的服务需求,为公众提供快速便捷的“一站式”服务。这种模式对传统政府业务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利用电子信息通讯技术,使政府不同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将相关的业务集中到一个业务处理平台之上,公民只需一次性向政府网站或者政府服务窗口递交业务材料,系统便会将相关材料自动发放到对应业务部门进行业务的审批和处理,用户不必逐一与多个部门进行沟通,便能完成业务的办理。这种新型政务处理模式解决了业务部门分散,部门之间沟通不足,业务流程僵化的缺点,使公民不再为办事疲于奔波,将公共服务简单快捷的提供给公众。对于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加用户满意度起到了可观的成效。
1.2 电子民主
“民主”这一词起源于古希腊雅典城邦制,之后一直为人们所追求。在现今的和平年代,人们更加追求民主。1994年,电子民主实践先驱者史蒂文・克里夫特(Steven Clift)给出电子民主的定义,认为电子民主意味着在今天的代议制民主中通过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其他技术进行的更多的和更积极的公民参与,也包括公民以更为直接的形式参与到公共事务中来[4]。
国内学者胡秋珍等人则认为电子民主是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它是在政权机关的积极支持下,以直接民主为发展趋向,以大众传播媒介、计算机网络及相关 ICT 技术为运作平台,强调政府与公民民主互动为典型特征的能够提高政府绩效的一种民主形式[5]。
电子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使民众通过网络获取更多更有效的信息,直接的参与民主政治。通过网络,民众可以有机会看到政府在做什么,怎么做,还能及时的发表自己对政府行为的看法,参与决策。电子民主为公民提供了更加开放的民主平台,这不仅能够提升公民在民主政治中的参与度,还能降低行政成本,拉近政府与公民的距离。
1.3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条件而开展的全球内的电子贸易活动,其主要包含B2B、B2C和C2C等多种运行模式[6]。政务和商务,一个是政府行为,一个是企业商业行为,本该是互不相关的两个层面,然而,h中央提出“简政放权”思想后,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融合,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政商融合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这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商业的高效运行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电子政务的发展,为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更加可靠的平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能够为民众提供政务与商务方面的双重需求,实现更加全面统一化的管理。构建“政商合一”平台,能够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方便,可为民众提供更为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可在同一平台中办理政商两项业务[7]。例如民众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水电费缴费情况,并通过电商与政务平台进行费用的支付,使民众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履行缴费义务,不仅减少了民众的时间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管理费用,增加了民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
1.4 电子管理
电子管理这一职能是电子政务的所有职能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职能。它相对于民众来说是无形的,民众无法直接感知到电子管理的作用,但是如果没有电子管理,电子政务所提供的服务、民主、高质量低成本的行政效益便无法得以实现。现代电子信息管理技术逐渐趋于成熟,电子管理具有更加准确、更加快捷、更加方便、更加节约的优势。电子管理应用于政务当中,能够准确的记录工作中的每个数据,用程序化的电脑替代人脑,可以消除因人的精神、体力等生理原因造成的误差,使业务梳理更加准确。利用电子管理可以使的工作更加自由,不再局限于办公室地点和上班时间,对于一些紧急事务,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远程办公而不必为时间紧迫而烦恼。并且电子管理可以减去许多不必要的费用,将数据电子化,能够消除许多纸张、空间等花费,而且可以削减管理人员,将数据交由数量更少的数据库管理人员,这既实现了无纸化,顺应保护环境需求,又节约了行政成本。
2 展望
电子政务为政府、企业和民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体验,受到了政界和学界的大量关注,发展电子政务成为了国家首要任务之一。鉴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起步较晚,推广较缓慢,电子政务的建设还面临着许多难题。许多发达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达到成熟阶段,我国有必要汲取其他国家之所长,弥补自身短板,抓住电子政务带来的创新机遇,加大思考如何做到政务发展需要、民众切身需求“双满足”,利用契机成功实现“服务型政府”转型。
参考文献:
[1]李阳晖,罗贤春.国外电子政务服务研究综述[J].公共管理学报,2008(04):116-121,128.
[2]PARENT M, VANDEBEEK C A, GEMINO A C, et al. Building Citizen Trust through E-government [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5, 22(4): 720-736.
[3]项靖,杨观耀.电子政务的未来:以民生为中心的服务[J]. 电子政务,2014(01):34-42.
[4]李亚妤,杜骏飞. 重估电子民主:概念、分歧与研究进路[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92-102.
[5]胡秋珍,刘洋,温一鹏,等.电子民主的要素与模型研究[J]. 电子政务, 2009(6):77.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绩效;绩效评估;管理创新
政府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当代公共管理的前沿课题,政府绩效评估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政府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在促进政府行政的民主化,现代化,开放化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相结合,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一、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理论阐释
“政府绩效”,在西方国家也被称为“公共组织绩效”,“国家生产力”,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权力机关按照法律规定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服务产生的结果和效能。政府绩效管理是现代政府政府组织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以提高政府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为目标,通过绩效评估与绩效追踪,激发组织和个人勇于创新,以提高服务质量的过程。政府绩效评估作为政府再造和根本措施和重要内容,已成为提高政府管理的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不仅为政府改革,公共管理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政府管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政府服务的多元化的目标,政府的投入难以衡量,政府产出难以量化,各项性能指标均难以明确,政府工作效果难以评估,政府产出具有垄断性、非盈利性与不可分割性的特征,这就导致难以对其精确测量,也使政府难以开展绩效评估。
二、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绩效评估在美国、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挪威、德国、丹麦、法国、荷兰等国都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并逐渐开始呈现出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我们国家的政府绩效评估还处于原始的手工业水平,评估制度具有“半自发性”、“单向性”、“封闭神秘性”、“消极被动性”和“盲目随意性”等特征。传统的政府管理是种集权式管理,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垄断着公共事务的决策权,公众却是规则被动的接受者,缺乏发言权与选择权,是政府的管理对象而不是服务对象;政府通过垄断与封锁那些不利政治稳定或统治的信息,下层官员基于自身利益,选择性的将信息向上传递,经过这样的层层选择,真实信息大部分滞留在各级官员手中;政府的运作方式是“我能做什么,什么不能做,我认为我应该做什么”,政府工作人员的大脑中想的是“为官”和“主人”的思想,而不是“公务员”和“仆人”的工作理念,政府管理的模式是一种权力运作方式。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①信息交流困难导致政府服务比较被动,服务难以到位。②手工管理模式导致资料调用比较困难,效率相对低下。政府的很多管理工作是以大量资料为基础的。③政府主体地位导致公众需求必须申请,管制产生腐败。
三、政府绩效评估的信息化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政府服务开始从传统手段逐步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电子政务的建构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府的改革。公开透明和高效便民是成为了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目标,而电子政务的本质就是改变传统的政府管理方式和及时把政府的决策、办事方式、工作程序和服务内容向社会公布。电子政务成为政府绩效评估技术创新和政府管理创新相结合的典范,为政府管理方式带来深度的变革,同时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行得更现代化、民主化、公开化和效率化,是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的行为。政府服务开始从传统手段逐步向信息化方的向发展,政府服务的资源调用量增大和社会对政府服务的需求提高,这些都要求政府逐步在运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思路,充分运用多元信息手段,完善各服务职能环节,推动政府改革的进行。
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深入发展,以及电子政务日渐兴盛,使得政府绩效评估的过程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作为公共管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绩效评估与电子政务在未来的发展中,关系将会更加的紧密。一方面,电子政务建设中所构造出来的网络技术框架,为政府绩效评估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外一方面,政府绩效评估的持续进行,也增加了电子政务开发的方向,它将不仅仅作为政府再造流程的一种手段,更会从多角度满足政府绩效评估的需求,以达到推进政府绩效改善的共同目标。电子政务的建设为绩效评估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而绩效评估信息化又给电子政务提出更高的要求。政府进行绩效评估的目的除了为了推动效率、效益之外,更重要的是在于发现造成政府行政低绩效的具体原因,为政府绩效的改进提供积极的支持。电子政务系统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帮助人们检测和判断工作流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缺陷,作为政府改进绩效的有益参考。政府绩效评估信息化的实现为政府提供了降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作条件,为建立科学、便捷、实用的绩效评估体系奠定了技术基础,同时现代绩效评估与传统考评相区别的内在要求也对评估方式的电子化与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绩效评估的大规模深入开展,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保证评估结论的信度和效度,挖掘评估结果的辅助决策力,都离不开政府绩效评估的信息化实现。
四、结语
政府绩效网络评估系统应该以先进的多主体、多维度评估体系为设计理念,以系统科学、运筹学、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数理统计等多学科为基础,集合多种决策支持工具和模型算法,整合各类政务信息、评估信息,通过网上网下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为政府绩效评估提供了最便捷的信息化实现方式。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是政府绩效评估的重点和关键点。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政务的发展为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王斌.中美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研究综述[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6).
[2]王飞鹏.企业绩效评估及其对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10(11).
关键词:信息;政府政务
为了实现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使我国能够在新的世界竞争格局中积极应对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我国党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行政组织、政府管理模式等政府要素和过程深受信息化的趋势的影响。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公共服务型行政模式是与信息时代相联系的。在信息时代,应遵循人本主义、服务、参与、责任等理念来进行创新与变革政府管理方式方法。电子政务要实现在公共组织中的应用,而政府组织和非政府公共组织构成了公共组织。一个国家的最核心的部分是政府系统,它是中枢系统,是一个国家或社会整个资源优化配置的系统,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这个系统。全社会中拥有最大的信息者、最大的信息技术的用户是整个政府,为了建立一个勤政、精简、廉政、有竞争力的政府,那就可以借助利用信息技术来发力。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有89%的国家将实用信息技术处理政务列为国家级的重要事项,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因我国的体制、经济等特点,政府信息化是关系到我国体制转轨、经济转制、社会转型的一次严峻挑战。
1政府信息化的含义
政府信息化,简单地说就是时代的政府(即传统政府)向信息时代的政府(即现代政府)演变的过程。现在居民办事往往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解决,有时还会因为各个部门信息沟通不到位、政策解释不到位等问题,导致百姓多次跑、反复跑。而政府信息化建设则可以将传统政府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的界限打破,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互通。把为老百姓办事的效率提升了。其次,政府信息化的建设能把政府的工作透明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有些部门人员暗箱操作,对决策随意更改,追求个人利益,使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大大减小。最后政府信息化可以使管理部门更了解百姓的需求,使百姓也可以便捷地了解政府政策、办事信息、办事流程、增强两者间的互相了解与支持。
2电子政务——政府职能转变的切入点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重点是政府向市场、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放权。各级政府要在统一规划下,树立互联互通的观念,打破垄断和分割。政府可以用信息化的思路推动电子政务的建设,通过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来管理其管辖的公共事务,电子政务的建设要从政府的监管目标、服务目标和职能转变的需要出发,使大量频繁的公共事务管理和日常行政事务,按照设计的平台及流程在网络上开展工作,使政府部门的业务通过跨部门整合,通过无缝后台服务向民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从最基本的业务中把政府的管理职能从封闭的行政系统中拓展出来,实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目标。
3政府信息化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建设要点
当前,在政府管理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政府信息化,这是对传统管理方式的一个转变。它是保证政府监管能力、工作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的有力手段。作为政府信息化的核心内容,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当前,政府信息安全存在着隐患,如:电脑硬件面临遏制和封锁的威胁;电脑软件面临市场垄断和价格歧视的威胁;国外电脑硬件、软件中隐藏着“特洛伊木马”;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很差,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危险性。由于Internet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存在大量网络黑客甚至黑客组织,出于不同目的,对各站点攻击并篡改页面的事件层出不穷。网上政府是政府在网上的形象,网上政府的一些重要新闻、重大方针政策、法规具有权威性,如果一旦被黑客篡改,将影响政府形象,甚至造成重大的政治经济损失。因此,在建设政务平台及使用过程中,要注重硬件、软件的建设,把行使的政府职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延伸出去,在数字化设备和虚拟空间中轻松地进行。政府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革命,使当前的政府管理手段中使用的行重要硬件进行了更新。并且使现代的管理方法,如全面管理方法(包括全面计划、全面核算、全面质量管理和全面设备管理)、优选法、价值工程、网络技术、线性规划、计划评审技术、技术经济分析、预测技术等等,得到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并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传统政府组织中是由固定的职位及起着“上通下达”信息的作用的中间管理层组成的,信息是层层传递的。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政府管理所需要的一切信息避免了组织中间管理层次的传递,减少中间环节,使大量复杂的信息迅速、及时地传递给上级或底层接收者。使传统科层制得组织结构转变成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的联系、沟通与协作的扁平网络化,提高工作的效率。传统政务管理工作是静态、时滞的,一些成本过高和缺乏有效技术支持的动态管理的方式,也难以落实。但是在互联网的时代,任何阶层、行业、环节的管理活动都可以及时、全面的把握信息,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比如一条高速公路的监控和管理,可以利用监控设备全面、全天候的自动监测违章行车、车流量、公路损害状况及其他配套设施的保障情况,相关的管理部门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后可以依据相应的解决对策及时地调整路况。大大增加政务工作的灵活性。在建设电子政务渠道的过程中,第一,要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不能不同级别的政府工作盲目地建设一样的平台,要从不同实际情况出发,根绝不同的级别建设务实的有实际效果的平台。第二,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小步快跑,突出重点,不能遍地开花的展开建设,要在取得成效后全面的开展。第三,要采取规范化的外包机制来建设电子政务,用市场化、社会化的思路使其与拉动产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建设。第三,作为使用电子政务的管理主体的行政人员,若是不具备丰富的知识、多样的技能,是无法良好的运用这些设备的。同时,当前网络的发展中,有许多不良因素影响着管理者和使用者,因此,这些使用者的素质、自律性、自我组织能力和参与意识要特别强。这就要求要在政府部门中抓好基础性的工作,要在信息资源开发、人力培训、制度建设和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严抓,建立科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使管理工作者胜任自身的岗位要求。第五,建立电子监督体制。信息时代的电子政务的使用,加大了网络中办公人员的自由性,在网络体系中办公,缺少了监督,政府部门可以设立电子民意信箱,让社会各阶层民众都有表达个人看法和意愿的机会,参与到政府部门的各种讨论中,使民众对一些关乎自身利益的和社会利益的重大决策或者、影响面宽的复杂政策都能随时与具体经管的行政部门或行政人员保持联络和相互监督,对部分提出的方案进行讨论,发表个人观点,使政务公开透明,接受公众的监督。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要在世界大国中站稳脚跟,必须从各方面顺应时代的改革,建立信息化的政务管理系统,创新行政管理模式,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廉洁、高效的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参考文献:
[1]朱加祥.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讨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01).
[2]柯婧凤.电子政务发展状况研究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11(03).[3]刘中元.电子政务的内涵与特征[J].人才资源开发.2015(02).
关键词:政务微博,绩效评价,指标
一、引言
从2009年开始,微博也逐渐出现在我国的政治舞台。2009年3月的“两会”,代表委员通过微博听取民意,汲取民智,掀起了一阵“微博问政”热潮;2009年11月2日湖南桃园县开通微博,是我国最早开通微博的政府部门①,桃园微博由桃园县信息化办公室主管,由于影响力不够和本身发展的不成熟,一直未被大众所熟知,后重新改版上线;第一家被人们熟知和广泛关注的政务微博是“微博云南”,微博云南是针对昆明市螺狮湾批发市场的而开通的,在这起突发事件发生后,微博云南第一时间对事件作出简要说明,对事件的处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2010年2月24日开始,广东省21个地级市及省公安厅的微博相继开通,其中“平安肇庆”关注者最多,影响力较大。
2011年至今,各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微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微博迅速成长为社会化媒体的重要类型,是新闻网站、论坛、博客之后的繁殖网络舆论的主要载体。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当下,又催生出微信这一腾讯QQ的衍生媒介形式。微信从2011年诞生,直到公众号、订阅号的出现为电子政务打开了新的传播窗口,并且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基于时间上的新鲜度,微信是更好的选择,然而本文认为政务微博相对于其他媒体甚至是新媒体微信都有优势。马晓宇等人利用排序法和相关专家讨论出这几类网络媒体特点对比,本文结合该结论和对微信的自身使用感和身边调查做出一个表格可知,微博相对于其他媒体,在互动性强、即时性高、快速传播等特点上有比较强大的优势。相对于微信政务公众号,政务微博同公众的互动性和其参与度都更高,虽然微信公众号是有评论平台的,但是微信的评论平台的开关和显示出来的评论筛选都是后台操作与控制的,并且操作过程完全不为透明公开。显然,对于电子政务来说,政务微博的方式更加适合其传播、互动与创新管理。
截止2014年年底,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新浪网共同的《2014年人民日报政务指数报告》显示,新浪认证的政务微博总量已达13万余,较2013年年底增加了近3万余个,其中党政机构官方微博总数达9万多,公职人员微博3万多。政务微博整体日常运营越发成熟,在突发事件处理、公开问政、创新管理模式和公共服务模式上不断变革。同时,政务微博作为一种网络媒体宣传方式,在发展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和挑战。不管是信息、运营维护、交流互动、运行机制还是信息安全风险控制方面,政务微博都应该引起重视,通过对已有对政务微博各个方面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梳理与分析,构建本文认为当下最需要的评估角度的指标,有利于政务微博提高公信力、塑造良好形象和为人们带来更加优质的服务。
二、已有政务微博绩效评估指标梳理
自2011“微博元年”以来,我国对政务微博这一新型电子政务形式的研究就形成了一股热潮和趋势,本文通过对已有的不多的相关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之后,对目前我国国内针对政务微博绩效指标体系研究的研究结果进行了以下梳理:
(一)从微博自身特点的角度
从微博这一网络媒体产生以来,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微博本身进行过大量研究,归纳起来,其本身具有即时性、单向性、跟随性、个性化的特点。
李洋等学者在对我国政务微博管理研究的过程中,提出建立科学的政务微
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单一到多元,在一些微博运营商的“影响力榜”评价指标的参考依据上,提出了包括粉丝指标、内容指标、服务指标、社会影响指标的政务微博绩效评价体系。这些指标里面有很多客观性的指标,比如“微博数量”、“原创微博数量”等是可以直接或者间接查询到的数据,然而相对主观的指标应当得到细化并形成可操作的量化指标才能真正起到评估作用,比如,“态度和语言”可进一步利用内容分析法等更加合适的方法间接进行测量评估,使其更加直观可统计;“事后解决情况”可以根据微博后来更新的私信功能实现指标的量化,收到私信数量、回复私信数量以及对事件涉及的相关主体进行访谈、问卷等方式调查得到结果。
(二)从内外两个维度
我国政务微博势头迅猛,整体上发展越发成熟,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在时间、内容等方面的运行不善、运作效果不佳,相关人员新媒体素质不够、操作出现差错易引起舆情危机,政务微博发展过程中的配套体制使其未能充分发挥相应的积极作用。学者丁利政务微博绩效评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事物,将其分为内外两个方面。“政务微博信息公开”主要是微博的内容跟该政务机构线上其他政务平台甚至是线下现实工作中相关政策和服务的一致性、相对性和连续性等,以及“政务微博网民调查”、“政务微博内部运行”这种指标的评估不仅仅在于线上数据的统计,还需要对线下现实工作和相关利益主体进行调查统计。“政务微博的公众参与”关注通过政务微博政府与公民的沟通交流与互动反馈,私信等微博功能有利于这一指标的评估实现。“政务微博”跟内部运行有少量交叉,分开也是有依据的;其他指标基本都是针对于同相关利益主体相对直接沟通的指标,比如粉丝数量、评论数量、私信数量等三级细化指标。
(三)从运营绩效的角度
政务微博的运营绩效是衡量政务信息服务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张敏等学者在总结了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其研究的需要和数据的可取性构建了多投入、多输出评价指标体系。
在所有输入指标中,仅时间投入指标不可控,其余均为可控指标。输出指标选取粉丝数和粉丝互动率两个指标以反映微博的影响力。对于多输入、多输出评价体系下同一类型决策单元的效率测评常用而有效的测评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CCR模型测评了我国24个省级政府新浪官方微博的运营绩效。研究结果说明,虽然我国政务微博建设在数量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存在一些政务微博运营效率不高的现象,在政务微博建设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
(四)其他角度
其他部分学者从公民对微博接受度、舆论场、因子分析以及某地方政府微博等的角度来研究政务微博绩效评估,如李勇《基于UTAUT模型的政务微博接受度影响因素研究》、黄春芳《基于沟通两个舆论场的政府官方微博运作研究》等等。
(五)本文从政务微博影响力的角度
政务微博影响力指的是政府机构微博和公职人员个人在微博上的信息公开、信息交互的过程中对其受众产生的影响的大小。提升政务微博的影响力,就必须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多与老百姓沟通交流,增进政府与老百姓的感情,对于老百姓在微博上所反映的问题,政府机构在线上要通过政务微博向老百姓进行及时的解释和说明,在线下要及时的对事情进行处理。政务微博的影响力是政府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必须把提升政务微博影响力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要想方设法通过提升政务微博的影响力来提高政府的形象。对政务微博影响力进行绩效评价需要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比如:微博内容、微博活跃度等等,本文认为其评价体系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
从整体来说,主管维度下设公众相关的的二级三级指标主要是需要问卷等调查方法得到指标内容,再用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处理;而客观唯独下的指标大多数都是可以直接从微博运营商后台甚至客户端挖掘到可操作的数据。采取多样的、合适的数据分析方法将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都转化为可量化的指标并结合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结论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某些三级指标内涵。主观方面,“个性化需求”是指公众对政务微博版面设计与功能辅助等方面的需求,“过程完整性”是指针对某一事件或者信息从头到尾、公开透明的跟进;公众满意度是在公众期望与现状感知的对比基础上和本身对于该政务微博的整体满意度组成,期望与现实的落差更能显示出自身的不足之处;塑造政府形象程度主要是该平台对提升政府形象、公信力和信息的宣传情况,比如“媒体、其他部门、社会的配合程度”就是政务微博发动某一项活动的时候其他线上、线下政务平台的支持与合作。客观方面,假如字面的就能够理解并得到数据。
四、结语
1、一般而言,政务微博分为政务机构微博和公职人员微博两类,在微博数量分布和年度对比图也提到了这一点,但是本文的评价对象主要是政务机构微博。公职人员个人微博虽然也在其范围,但是个人行为较之机构还是有所不同,在机构微博或者操作员工绩效评估基础上公职人员还是应该正确科学地发挥微博平台的作用做好信息宣传和回应互动等工作,为政府形象的塑造和公信力的提高贡献自己该尽的那一份力。
2、我国政务微博绩效体系构建探索从开始、探索到更加纯熟,人民日报联合新浪微博运营商针对政务微博做了很多评估和考核,其他如腾讯等运营商也对其微博、微信、APP等相关政务的电子媒体进行绩效评估,然而大部分指标体系构建以后,相关学者都未能对其相应权重做出科学的分析与设计,包括本文建议的指标,也应该进行科学的权重分析。
3、绩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研究不仅仅是单纯从评估的角度出发,更是在结合评估结果中优秀案例中吸取经验有针对性地引导其他政务微博甚至是平台的运行管理和发展。现在的电子政务评估越来越跟平台的互动性和回应性挂钩,并且其重要性和权重逐渐上升;同时,信息传递、交流和反馈方式的更新与创新也是我国政务微博等电子政务平台发展的重要焦点。
4、本文有很多不足,对于已有的指标体系分析不是很全面、很到位,理论层级薄弱;对于本文构建的体系缺少更加贴切、合适的理论支撑,后续数据分析总结工作未能到位。(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注解:
① 张玲:《政府微博应用若千问题的探究》,《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 刘伟.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案的综合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3.02(02):11-15
[2] 张敏,吴郁松,霍朝光.我国省级政务微博运营绩效测评与改进路径选择[J].图书馆学研究.2015(17):22-28
[3] 张芷桐.我国政务微博绩效考评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公共管理专业.2014,4:8-42
关键词:公共信息服务机制 公共信息资源制度基础 公众权利 电子政务
一、引言
笔者在2007~2008年电子政务课程的教学中,曾经让200多名学生带着两个封闭性问题登录政府网站查找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指定信息,要求其分别记录按照公众栏目、政府组织机构栏目两种路径查找的时间、结果、感受,并与通过百度等搜索引擎的查找时间、结果、感受对比。最终学生通过实际体验普遍得出的结论是:按照政府网站中政府组织机构栏目查找的命中率和速度高于按照公众栏目查找的命中率和速度,但都低于使用搜索引擎查找的命中率和速度。
表面上看,上述问题是政府网站信息组织方式的问题,但深究其原因,是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问题。虽然电子政务已经实施多年,可是公共信息服务并没有完全摆脱对原有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依赖。事实表明,在社会对公共信息服务需求日益增长的形势下,这种权力型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已经成为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严重障碍。
二、权力控制下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
政府是公共信息服务的主体,政府的信息行为取决于政府管理体制。政府的官僚体制奠定了权力型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制度基础,这是所有问题的根源。
“官僚制首先是作为一种统治工具而存在的”[1],在这种制度基础上,公共信息资源也具有了统治意义: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与公众的利益有关,是满足人们社会、经济需求的资源,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另一方面,公共信息资源又与国家的利益有关,需要满足国家统治的需求,从而具政治资源的属性。对公共信息资源这种双重属性,作为国家权力惟一占有者和行使者的政府,往往淡化了作为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公共产品的意义,强化了作为国家政治资源的意义;缩小了公众权利的作用,扩张了作为公权力的作用。
因而,作为社会、经济资源,国家可以依仗这些公共信息资源带来的利益进行统治;作为政治资源,国家可以依仗权威命令权力进行统治,这就使公共信息资源集中了利益控制与行政命令的双重权力。也就是说,一方面,政府能够以国家的名义管理国家公共信息资源。政府对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占有绝对优势,形成了对公共信息资源的统治,也就拥有了因信息优势而获得的权力。另一方面,鉴于公共信息的管理与服务隶属政府行政体系,政府组织可以强有力地控制公共信息资源的运作,这意味着可以对公共信息资源作有倾向性的权威价值分配,通过对公共信息资源的依赖形成统治。因此,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设计和制度安排都没有离开政府对社会实施管理与控制的角度。
以统治为制度基础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其结构必然是依仗国家行政权力所产生的权力依赖结构。在国家权力体制下,政府组织借助于遍布整个社会的行政权力,把大部分公共信息资源集中于政府的组织网络中,从而形成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权力依赖结构,即下级政府部门对上级政府部门的依赖,公众对政府的依赖。公众获取公共信息资源对政府组织的依赖,意味着对政府权力的依赖。政府部门依照相关的规则,选择性地为公众提供有限而且对统治有利的公共信息,使公众采取政府所期望的态度,公众只有以服从和依赖作为代价,才能获取这些公共信息资源。公众获取公共信息的自由被局限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势必造成人们可以在市场上并通过市场交换到自己所需的资源,但却无法通过市场或政府组织以外的途径得到自己所需的公共信息资源,使公共信息资源具有了垄断性和强制性的色彩。
既然权力型公共服务机制的运作是权力运作,因而这种公共信息服务机制不可避免是一种自利机制。权力集中决定了公共信息服务的供给主体是政府行政机构,供给动力又主要源于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公共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都是围绕着政府组织活动。这就导致政府在公共信息服务中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而不是以社会公众为中心;一切方便自己,而不是方便服务对象。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运作完全是政府单方面意志的体现。公众在制度结构中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他们在获取公共信息的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他们既没有正常渠道表达自己的信息需求,也无法通过自身的活动来满足对公共信息的需求。
此外,权力型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自利性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缺乏政府自律的利益约束机制。在公共信息服务中,公共信息资源的所有权通过国家授权给政府,最终过渡到具体的政府部门。在权力的传递过程中,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权实际掌握在政府部门或个人手中,使公共信息服务存在社会利益国家化、国家利益政府化、政府利益部门化的倾向:不同层次的政府组织会依据自身利益要求对公共信息服务的效益进行理性预期,并规避公共信息服务对自身利益可能产生危害,或直接争取从中获取更大的自身利益。这种内在利益替代现象极易造成政府利用公权力谋取私利,对公共利益产生侵害。例如通过对公共信息服务的垄断、暗箱操作控制公共信息流动的方向和范围,使其朝自利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导致公共信息服务行为背离公共性原则。
第二,缺乏政府自律的公共管理机制。公共属性是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本质属性,是构成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最核心要素,并决定了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应该具有非排他性、非营利性、公开性、共享性等特征。因此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应该提供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与公共政策制定、相应的制度安排及一切相关的政策执行和事务相关的信息服务;应能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直接或间接享受到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然而,权力型公共服务机制具有政府垄断的特点,由此造成的权力集中、职能广泛、监督缺少,容易导致公权力的滥用,从而造成对公众权利的侵害。
究其原因,“管理型的政府扮演着公共利益维护者的角色,但在实际的运行中是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体而存在的,它的行为往往在维护公共利益的旗号下破坏了公共利益的实现。”[2]可见,只要制度基础的统治性质不改变,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行为路径就不会改变,政府提供公共信息服务就不可能有根本性的突破。因此政府体制改革无论是从理论上寻求创新还是从实践中探求变革,都必须首先走出这种制度的束缚。
所以,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问题必须在政府的变革中才能得到解决,这就是用服务型政府取代管理型政府,建立起服务型的政府模式。“这不是具体的、个别的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而是政府的根本性改变”[2],即政府必须改变作为统治者或管理者的角色,定位于服务的角色,忠诚地服务于社会公众。这就解释了本文开始所谈到的问题――虽然构建了政府网站,为什么公共信息服务依然没有按照公众需求、公众信息行为来组织信息的深层原因。
三、权利主导下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
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的政府改革,为公共信息服务机制提供了制度基础的变革。服务型政府,是指一种“在公众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众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众服务为宗旨,实现着服务职能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3]。“以管制为主的行政模式不能再起主导作用,必须以为公众服务为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3]。在这种模式中,“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仅是一种行政观念,而且是通过立法的形式被确立下来的一种制度,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制约,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监督”[4]。“这种权力价值的改变意味着权力针对于整个社会的至高无上性不再存在,代之以公共行政服务于社会的质量”[5]。
服务型政府的性质决定了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制度基础是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因而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怎样保护和实现公众权利进行。这意味着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实质性的改变,即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必须体现公众本位和公众意志,建立以公众权利为核心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
在服务型政府的视角下,公共信息资源首先还原和突出了公共信息资源原本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大大提升了公共信息资源作为与公众利益相关的公共物品的意义,大大降低了作为统治工具的意义。公共信息资源在公众权利上表现为公共信息资源的控制权、支配权和使用权,是公众权利的形成基础。获得了公共信息资源,就获得了权利,也就获得了利用权利来谋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条件。获取和利用公共信息资源的过程实质是公众权利应用的过程。由于公共信息资源依附资源的权利,可以带来收益,可以转化为财富、能力、地位,因而当公共信息资源作为公共产品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时,公众的权利也就有了具体的保障。
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物品属性不仅包括公共信息资源,还包括提供公共信息的服务。“服务将成为后工业社会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最基本的公共物品,这个社会中的其他公共物品以至于整个公共物品体系,都是建立在服务这一最基本的公共物品的基石之上的”[5]。政府在促进公共物品的供给、改善和公平分配供给中具有责无旁贷的作用,这是市场机制和其他非政府组织所不能替代的。特别是在信息时代,公共信息资源作为社会的核心资本,与社会经济发展、公众利益紧密相关,这就凸现了满足社会公众对公共信息资源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信息资源的责任比任何时候都重大。政府应当承担起保障公共信息服务供给的法定职责,以改变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严重不足。
制度基础从统治到服务带给公共信息服务机制最大的变化,就是需要打破由政府垄断形成的资源依赖到权力依赖的结构,从公众权利的角度重塑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结构。这就要求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形成由政府为主,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公众参与其中的协商、互动的多元化结构。这种多元化的结构是“由参与者依靠自己的优势和资源,通过对话以增进理解,树立共同目标并相互信任,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合作以减少机会主义,相互鼓励并共同承担风险,最终建立一种公共事务的管理网络联合体。这种联合体的特征不再是监督,而是自主合作;不再是集权,而是权力在纵向和横向上的同时分散;不再追求一致性和普遍性,而是追求多元化和多样性基础之上的共同利益”[6]。
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多元化结构,实质是在公共信息资源占有的权力结构中加入市场化因素和自主性因素。世界各国的实践以及诸多学者的理论都证明,公共信息服务的提供必须借助于市场机制的力量,仅仅依靠政府单一的机制不可能提供最有效的公共信息服务。通过市场机制,可以从外部适度分散公权力在公共信息服务领域的强度,使通过行政命令控制公共信息的机率下降,部分不适当运行的权力在公众监督下得到一定程度的更正和限制,使公众通过自身活动取得公共信息资源成为可能。市场化因素和自主性因素,还使得公众对政府直接供给的公共信息服务有了一定的选择权,便于在公共信息服务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不同环节中形成合作与竞争关系,以确保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目标实现,使公众受益。
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公共信息资源的公共属性决定了公共信息资源不能完全依赖市场机制提供。只要政府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主导地位不变,权力型提供模式在受到限制的同时依然会发挥作用。如果在公共信息服务机制中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没有根本性改变,政府意志依然占据决定性地位,公众依然是政府行政活动的被动接受者,那么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多元化结构并不一定会带来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必然以公众权利为中心的运作,也并不一定会改变政府公共信息服务的非义务性、随意性、不确定性等缺陷。仅仅在公共信息服务的供给上引进市场机制,就必然会造成新的不虞效应。
四、改革与探索中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
在寻求公共信息服务机制改革的方法和实践过程中,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电子政务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凸显了其重要价值,为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契机。
电子政务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是以公众为中心的服务机制。它改变了政府本位的信息行为,使原本被部门、层级分割的公共信息服务在公众的需求前形成整合。具体而言,当公众需求的信息涉及不同地区的部门时,可以通过政府网站打破地域界限,获取跨地区的公共信息服务;当公众所需信息涉及多个不同隶属关系的部门时,可以把属于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公共信息流程集中在一起,获取跨部门的信息服务;当公众需求的信息涉及同一部门不同业务,需要多项服务环节才能完成时,公众到任何一个窗口就可获取全程服务。如2007年在中国政府网站上开展的百件实事网上办,就是围绕公众生活的热点问题组织信息提供服务,体现了以公众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电子政务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是开放互动的服务机制。公共信息服务活动本应是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的活动,公众的需求、参与、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公共信息管理和公共信息服务的政策与价值取向。电子政务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通过网络建立了政府与公众的互动通道,突出了公众自、选择权,使公共信息服务可以按照公众意愿和利益诉求提供,便于形成政府与公众良好的信任关系。
由此可见,电子政务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已经展现出积极变化,使公众获取公共信息的权利保障得到改善,获取公共信息的供需矛盾得到缓解,政府与公众关系得到良性调整。电子政务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虽然代表了其改革方向,但是要替代权力型公共信息服务机制,还需要摆脱对官僚体制的路径依赖,需要政府体制改革和服务型政府发展所提供强大的制度支持。
综上所述,公共信息服务机制不可能通过单一的机制设计完成变革的重任,其先决条件必定是政府管理体制的变革。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制度基础决定了公共信息服务机制是统治工具还是服务工具,是体现政府的意志还是体现公众的意志,是体现政府的权力还是公众的权利,是满足政府的需求还是满足公众的需求。服务型政府为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变革提供了制度基础,电子政务的实践代表了公共信息服务机制改革的探索方向。虽然任何国家和政府都不可能完全忽略公共信息的统治意义,但是作为公共信息服务机制的制度基础,在权力与权利、管理与服务的天平上,权利与服务应该处于重心,因为这是世界各国政府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康之,论统治视角中的官僚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1):13-18
[2]张康之,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J].人文杂志,2001(3)
[3]刘熙瑞,段龙飞.服务型政府:本质及其理论基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25-29
[4]张康之,行政道德的制度保障[J].浙江社会科学,1998(4):63-68
[5]张康之,论公共领域中的能力本位[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0(3):4-7
[6]张康之,王喜明.公共性、公共物品和自利性的概念辨析[J].行政论坛,2003(7):8-11
[7]江磊.论信息社会中的政府组织变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2):70-73
作者简介:
曹凌,女,1956年生,北京市人,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政务等教学与研究。
(本文责编:黄蓉)
EG资讯
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第一份英文学术期刊
――《中国文献情报(英文版)》创刊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主办,中国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第一份英文学术期刊――《中国文献情报(英)》正式向国外公开出版发行。
《中国文献情报(英)》办刊宗旨为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实行同行匿名评议制度,塑造前沿性、学术性与实用性的学术风格。内容涉及中国和国际在情报科学、图书馆学、数字图书馆技术、知识组织、知识管理、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等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与实践进展。
《中国文献情报(英)》成立了由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23名著名文献情报学专家组成的国际化编辑委员会,其中国外(境外)学者占一半以上。该刊以研究论文、综述论文和实践应用进展论文为主,致力于向全世界推介中国文献情报事业发展现状和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成果,提升中国文献情报事业的国际显示度和学术影响力,促进国内外文献情报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
《中国文献情报(英)》的成功创办,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献情报界的迅速发展,体现了知识创新以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引领和推动全国文献情报事业发展的作用,也将进一步推动文献情报服务及其创新发展。
该刊为季刊,欢迎广大读者投稿和订阅,
热线电话:+86-10-82624454
关键词:MVC模式;MD5算法;
20世纪末,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使得全球电子政务得以蓬勃发展,电子政务在世界各国开始广泛普及,并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从世界范围来看,推进政府部门电子化、自动化办公,全面实现信息共享已是大势所趋。电子政府的建设已经成为国际上不可逆转潮流。世界发达国家也追随之开始加大电子政府的建设性投入,全面实施电子政务,并且取得很好的应用效果。
1 系统概述
会计从业资格报名系统是黑龙江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及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基于MVC模型,采用了Ajax技术及MD5加密算法实现。在注册系统时需要填写用户名、密码、电子邮件、姓名、身份证号、通讯地址、个人电话、工作电话等个人信息。当新用户添加或者注册的时候,按照传统方法,一次性提交服务器,如果存在用户名已经存的情况,就只能重写上面的各项信息,十分不方便,而且影响效率。而使用了Ajax技术,在填写完用户名的时候,就会触发相应的事件,搜索数据库,发现用户名已经存在,用户就可以及时的更改用户名,避免了重复填写信息的过程。
2 系统框架设计
2.1基于 MVC Model 实现系统框架
MVC (model-view-controller) 模型是经典的Web 体系结构, 其中M 即模型、 V 即视图和C 即控制器。一般复杂的Web 应用程序需要处理大量的用户数据, 设计人员希望数据层模型和界面表现层相互分离,保证数据操作能够在不改变用户界面的情况下有效进行。MVC 模型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个软件模型采用了“分治”的思想,将表示层、控制层和数据层相互分离,将系统分成3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模块,控制层是数据模型与用户视图的联系纽带,它解释用户的操作意图,并把其交给模型去执行,根据请求和执行结果来决定下一步显示的视图。
用户管理系统整体架构设计正是基于MVC Model 进行设计开发的。本系统主要有用户登录、新用户注册、用户管理3大系统模块,3个模块的设计基本上体现了分层理念的MVC模式,这种设计使得功能层次清晰、代码易于管理维护、系统升级也较为方便。用户登录模块的整体架构图。
2.2 用户登录模块
该模块负责用户的登陆,密码验证。在管理员使用系统前,系统必须确认用户身份的合法性,只有通过身份认证的管理员,才能使用系统。
用户信息包括:用户名与密码。
对于用户信息的管理,应该注意到未被加密过的密码在网络上传输时,很容易被窃取。密码存储在数据库中,也应该经过加密以防止泄露。因此WEB应用中的用户口令信息,以及其他重要的信息,也被加密后传输与存储。
用户登录模块负责用户登录到系统所必需的认证过程,包括图形认证码的校验、用户名和密码的检查等功能。用户登录模块的时序图。
2.3新用户注册模块
新用户注册模块负责将新用户注册到系统数据库。新用户需要填写如用户名、 密码、 身份证号、邮箱地址等个人信息以及一些可选的次要信息,注册过程中也需要进行认证码校验。新用户注册模块的流程图。
会计从业资格网上报名系统运行于互联网,为考生提供网上报名,预约现场确认,并可以在确认通过后,实现网上打印准考证。
①报名限制
对此,对身份证号的前六位进比对,如果与报名所在地一致,即可报名,否则,进一步判断医疗保障号,如果医疗保障号所在地与报名所在地一致,也可以报名,否则,不可以报名。
②申请表
为满足大部分报名人员无法实现在线打印报名表,所以,在报名完成后,必须允许会计人员下载报名表后,另行打印。
3 系统实现
会计从业资格网上报名系统为方便广大考生报名管理及及时获取相关信息服务,本系统开发基于B/S架构,采用MVC模型,高效、友好地实现会计从业人员的网上报名。
3.1基于AJAX的网上报名的实现
现场报名,需要报名人员携带预报名表及相关证件,到考区所在地的报名点进行现场报名,可以通过读取二代身份证取照片或直接将照片上传,并提取指纹,在考试前,需验证指纹进入考场。
会计从业资格网上公开业务子系统运行在公网上,面向社会有关行业新闻公告、文件通知,会计从业人员信息网上查询,相关业务网上申请,管理机关网上批复等适合在公网的内容,系统提供一个窗口,帮助会计人员第一时间了解权威的可信的行业信息,为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提高管理工作透明度,使会计人员加深对管理工作的理解,并通过这个平台得到更好的服务。同时网上办公申请也为管理机关日常办公提供分流渠道,可以有效降低管理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本部分使用AJAX技术实现。
1)引入AJAX类库AjaxPro.dll
2)创建Ajax类库
3)编写客户端函数
4)绑定函数至控件
3.2基于 MD5 算法实现的改进口令密码认证机制
用户管理系统在用户登录和新用户注册页面均实现了MD5 算法口令密码认证机制。用户在输入用户名和口令登录时, 系统将口令明文经过 MD5算法进行 Hash散列,得到128位的Hash 值,即在 B/S模式下进行传输的密文。
MD5算法C#应用的关键程序段如下:
string strpwd= this. txtMingWen. Text. Trim().ToString(); //获取明文值的字符串
try
{
//将字符串转换为UTF8编码的byte型数组
byte[] data=Encoding.UTF8.GetBytes(strp-wd);
//实例化MD5CryptoServiceProvider类的对象
MD5CryptoServiceProvider mService = newMD5CryptoServiceProvider();
//通过MD5CryptoServiceProvider类的方法ComputeHash计算哈希值
byte[] result=puteHash(data);
string strhash=””;
int count=result.Length;
for (int i=0;i
{
//将每个byte型数据转换为十六进制的字符
并组成字符串
strhash+=string.Format(”{0:X}”,result[i]);
}
this.txtMiWen.Text=strhash; //将密文值的结果显示出来
}
catch(Exception ex)
{
this.txtMiWen.Text=ex.Message; //若产生异常显示异常情况
}
在使用md5加密算法对明文(口令)加密的基础上,对密文进行了改变,在密文中截取一段数据并丢弃,然后使用随机函数填充被丢弃的数据,且整个过程不改变md5加密后的位数。其加密过程用算法描述如下:
(1)对明文password进行md5加密,获得密文md5(password)。
(2)使用截取函数截取加密后的密文,从第beginnumber位置开始截取number位数值,得到密码A,其中A=left(md5(password),beginnumber-1)。
(3)使用截取函数截取加密后的明文的number位数后的值B,其中 B=right(md5(password),md5-digit -(beginnumber+number-1))。
(4)使用随机函数gen_key(number)填充被截取的number的值。
(5)变换后的密码值为encrypt_password =A&get_key(number)&B
变量说明:
password:客户端提交的原始密码
encrypt_password:经过处理后的密码
beginnumber:对原始密码开始截取的位置。
解密过程跟加密过程有些类似,先对输入的明文进行加密,接着从beginnumber处截取前半部分得到A′,后半部分得到B′,然后从数据库中读出密码中的A和B部分,最后如果A=A′并且B=B′,则认为用户输入的密码跟数据库中的密码是匹配的。
3.3向DOC中赋值
为满足大部分报名人员无法实现在线打印报名表,所以,在报名完成后,必须允许会计人员下载报名表后,另行打印。所以在报名过程中,申请者是直接向word中写入数据的,即,使用二进制写入的方法,支持并发处理,事实上,在开发过程中,曾尝试直接调用word中的库文件,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客户经常遇到死机现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第三方插件写入,第三方插件完全解析了word,彻底解决了调用word死机这一问题。关键代码如下:
//向doc中赋值
//namespace Web2
{
//字段设置,并进行赋值
……
}
public int createdoc(HttpResponse response,ZgExamBm exam)//生成word文档
{
……
string path = HttpContext.Current.Server.MapPath("../doc/黑龙江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申请表.doc"); //打开摸板
//赋值
//保存
}
报名人员可以将此表下载打印,并携带此表和相关证件到当地会计管理局进行现场确认。
四、结束语
该文介绍了基于MVC模式的会计从业资格网上报名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有效解决了网报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为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提供了完备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 马少武.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综述及网络体系建设,信息通信技术.2008.
[2] 邵曙群.基于Internet的在线考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南京:东南大学.2001
[3] 冯淑萍.加强会计信息监管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财务与会计.2003
[4] Shawn M.Lauriat.深入Ajax 架构与最佳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5] 张绍兰,邢国波等.对MD5的改进及其安全性分析.计算机应用,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