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权力型无形资产

时间:2023-09-21 16:55:27

导语:在权力型无形资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权力型无形资产

第1篇

摘 要:互联网经济时代,手机游戏作为吸引客户和流量的重要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手游版权交易市场规模日益扩大、交易日益活跃。合理评估手游版权价值是市场交易的首要环节,也是促进手游市场繁荣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成本法、市场法、收益法在评估手游版权价值中,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引入实物期权的方法对于合理确定手游版权价值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手机游戏 版权价值 实物期权

本研究得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学科技园文化科技服务集成与版权交易服务应用示范”课题资助(课题编号:2012BAH87F01)

一、什么是手游版权?

手机游戏,简称“手游”,即运行于手机上的游戏软件。按照手游的联网属性,手游分为移动单机手游和移动网络手游。

作品的版权,即著作权,是指作品的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

1.手机游戏涉及哪些版权?

结合手游的模式和收益来源,涉及到的权利如下:手游以软件的形式存在于各种互联网载体上,用户通过不同渠道下载安装,主要涉及手游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允许除了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所有地区(包含港澳台)使用和发行手游,获取费和运营分成,涉及到的主要权利有复制权、发行权、翻译权等;利用手游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以及开发其他衍生品,主要涉及到摄制权、改编权等。

综上所述,手游版权,主要涵盖复制权、发行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摄制权和改编权。

2.手机游戏盈利模式

一般而言,手游收益方式有三种:出售道具、付费下载、衍生品开发。目前来讲,几乎所有的“免费”手游,都是通过向手游玩家出售手游道具等虚拟用品来实现盈利,并且此种方式所占收益比重非常大;另外,用户通过相关平台,一次性付费下载取得手游安装包,是手游获得收益的另一种方式;除了以上两种方式,利用衍生品开发实现盈利是手游的另外一种商业模式。通常手游衍生品开发是建立在产品知名度足够高、用户数足够庞大的情况下,目前来说我国手游周边衍生品开发还不够完善,在美国、韩国和欧洲,手游衍生品产业规模已是手游本身产业的几倍,随着我国手游产品质量的提升,衍生品是重要的市场。

二、手游版权评估背景及意义

在互联网经济时代,谁能够吸引用户和流量,谁就能创造巨额利润。手机游戏作为吸引用户和流量的手机应用之一,现在已经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占的市场。2013年我国手游市场规模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12亿元。市场规模扩大的同时,基于巨大的市场潜力和丰厚的利润预期,掀起了一股交易狂潮。然而,手机游戏市场的发展面临两大困难,首先是游戏版权不能够有效定价。研发人员的创新不能够有效实现价值创造,抹杀了研发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也阻碍手游版权市场的有效交易;第二,我国版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尽完善,无法对手机游戏版权交易形成有效保护。阻碍手游版权交易市场繁荣发展。

本文利用实物期权的定价方法,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计算了手游版权的价值。这对手游版权的质押融资、版权买卖、价值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上,拓展了实物期权的应用范围,丰富了无形资产——版权的价值评估方法;实践中,为手机游戏版权的定价提供了依据,为繁荣手游交易提供了条件。

三、传统评估方法回顾

1.手游版权价值的影响因素

手游版权价值,大体受到成本耗费、制作元素、收益年限、运营渠道和外部环境五个因素的影响。高额投入、豪华制作,对手游的质量有很大影响,较高质量的手游产品未来可能更受消费者青睐;如果收益年限越长,版权的价值自然就会越高;渠道与运营平台是推出手机游戏的平台条件,它是决定手机游戏资产价值的重要外部要素;对手机游戏资产价值评估产生影响的宏观经济环境、媒介技术环境、法律政策环境和市场供求竞争状态,也是应当考虑的外部环境因素。

2.成本法基本思路及适用性分析

成本法评估是从购买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没有一个购买者在购买资产时,愿意付出高于资产成本的价格。成本法的运用涉及四个基本要素,即资产的重置成本、资产的有形损耗、资产的功能性陈旧贬值和资产的经济性贬值。由于无形资产不存在有形损耗,所以不考虑资产的有形损失。即:

版权资产的购买者关注的是版权资产能够带来的未来收益,而不是版权资产的成本。手游作品未来收益大小并不由其成本决定,高成本并不代表高收益,低成本的手游作品也完全可以有很好的市场。其次,由于版权作品的形成更多地是依靠人的智慧、创意和活劳动等无法计量的投入,其可见的版权作品开发成本如人工成本、办公成本、设备投入等直接和间接成本,往往不能全面反映其真实的成本水平。手游作品版权价值在一定程度受开发及投入成本影响,但是成本绝对不是手游版权价值的决定因素。

3.市场法基本思路及适用性分析

采用市场法对手游作品版权价值进行评估,有三个前提:首先要有一个公开活跃的手游版权交易市场,并且相关交易数据都是可以获得的;其次,市场上必须要有类似手游版权资产的交易案例可以供评估师参考;最后,可比交易对象和评估对象之间的差别是可以量化调整的。

市场法的基本公式:

其中:P为评估手游作品版权的价值

P1为可比交易案例手游作品版权的交易价格

S1,S2,……Sn为所有的修正系数

然而国内目前尚未存在活跃的手游版权交易市场,交易价格可能会偏离版权的内在价值。其他手游作品版权的交易价格的可比性较小,单纯使用市场法对手游版权价值进行评估并不适用。

4.收益法基本思路及适用性分析

收益法是基于版权资产未来所能带来的收益来评估其价值。公式为:

其中:P为手游作品版权的评估价值

Ri为第i年手游作品带来的净收益

n为手游作品版权的收益年限

r为合适的折现率

手游版权价值来自其能够带给版权拥有者的收入。收益法考虑了版权未来收益能够给所有者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因此在版权投资、转让、质押为目的的评估中经常采用此方法。但是收益法评估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收益法假定未来的经营环境是稳定的,可以基于历史资料预测未来的现金流量。然而在手游作品中,未来经营可能会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未来手游作品在市场上受到广泛认可,可能会衍生出其他类型的版权价值,这是收益法无法考虑的。

综上所述,在三大传统的评估方法中,收益法在现有手游版权价值评估中是应用最为广泛、最为科学的方法,然而收益法无法考虑手游作品的期权特征。为了更好地评估手游版权价值,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新的方法。

四、实物期权法在手机游戏版权价值评估中的应用

1、基本思路

实物期权法认为手游作品版权的未来收益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统收益法所确定的未来现金流的现值,即对手游版权的基本应用带来的商业收益现值。传统收益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忽视了管理者和决策者在未来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状况做出的调整,即规避风险所带来的收益。由于没有考虑这部分灵活性所带来的收益,而是假设无论未来形势如何都按照一开始的经营决策进行,这当然无法真实反映出作品版权的真实价值。第二部分是对版权商品的合理开发利用带来的超额价值,这一部分价值的获得是基于第一部分的价值的。

综上所述:手游版权价值 = 手游版权应用的价值 + 手游版权的期权价值

其中:

Ri为手游版权应用第i年所带来的利润或净现金流量

r为合适的贴现率

n为手游作品版权的收益年限

手游期权价值可由布莱克—舒尔斯模型(B-S 公式)计算求得。由于投资手游作品版权可以看作为一个看涨期权(如果未来市场形势好则执行期权,不好则放弃执行)。买方期权的计算公式为:

N()表示正态分布下的累计概率。

其中:c为手游作品版权的期权价值

S为期权标的资产的当前价格

X为期权的执行价格

r为年无风险收益率

σ2为期权投资年收益率的标准差

T为期权到期时间长度,一般以年为单位

在实际应用中,手游作品的版权可能在基本使用之外,存在着很多种期权。在确定要考虑的期权时,可以根据两个主要标准:这项期权的价值以及未来执行这项期权的可能性。对于价值很小、未来执行可能性很小的期权我们没有必要考虑其价值。比如,在考虑手游作品版权购买所带来的期权时,如果买方已经确定了未来根据市场形势进行衍生产品开发的战略,那么衍生产品开发权就是需要考虑价值的期权。一般来说,手游作品版权最有价值和最有可能执行的期权就是衍生产品开发权。

2、具体参数确定

在实际进行评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分析出手游版权具有哪些具体的期权。一般来说,手游版权的期权价值主要是衍生产品的开发价值。在评估衍生产品开发价值时,要注意存在哪几种产品。例如,手游作品可以改编成电影、电视剧,也可进行周边产品的开发。我们要分别评估出每一种产品开发项目的期权价值。

(1)S为期权标的资产的当前价格

S的数值可以使用收益法求出。首先我们需要预测出执行这个期权项目之后所带来的现金流量,然后选取合适的折现率进行折现求出现值。此外,在确定S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一点问题,S是期权项目预期收益的现值,而不是手游作品本身基本应用带来的收益现值。在确定S时,首先我们要考虑在购买手游版权之后大约多少年会执行期权项目,即开发衍生产品。比如我们预期在T年之后决定是否进行期权项目的投资开发,假如该项目是投资手游作品n年期限的改编权。我们要确定在这n年中,改编之后的作品所带来的收益之和(注意这个价值的时点是第T年),然后我们再将P折现到购买手游作品的时点上得到S。

(2)X为期权项目的执行价格

具体到手游版权来说,就是进行期权项目投资的时候所需要的期初投入成本。比如在决定对手游产品进行改编时,发生的所有必要费用,包含改编权买入费用、作品改编费用等费用支出。

(3)σ2为期权项目投资年收益的波动性,就是收益标准差

这个是期权定价模型中比较难确定的参数。我们只能使用过去的历史数据来预测期权项目收益的标准差,并且还涉及到选择与期权项目相类似产品投资的年收益率标准差数据。有关专家要根据类似资产投资收益率的波动性来预测期权项目投资未来收益的波动性。

(4)T为期权执行到期时间长度,一般以年为单位

在具体手游版权价值评估中,T为获得版权的时点距离预期会执行期权项目的时间间隔。例如,在购买手游发行权的时候,预期在5年内决定是否进行衍生产品的开发,T的取值就为5。

(5)r为无风险利率

无风险利率应当选择与期权到期时间T相近年限的,国债利率。例如,期权到期时间为5年,那么应当选择5年期国债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

五、启示

使用合理的评估方法确定手游版权价值对于手游行业发展意义重大。从评估方法上来看:首先,由于版权价值主要来源于给持有人带来的未来经济收益,而并不是取决于其取得成本,因此成本法在一般情况下是不适合用来评估版权价值的;其次,市场法对于市场条件和信息来源的高要求让这种方法的使用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所以,使用收益法对手游作品版权价值进行评估是最科学合理的选择。

由于手游作品具有明显的期权特征,本文引入了实物期权评估法,对现有收益法进行补充。本文通过研究得出手游作品可以看作看涨期权,并应用“布莱克-舒尔斯”模型进行实物期权评估,并对参数确定问题进行了讨论。具体参数确定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饶威.浅谈中国手机手游的发展[J].科教文汇,2006,(02):114-115.

[2]王辰越 徐小萍.手游:疯狂投资后现泡沫危机[J].中国经济周刊,2013(30):64-65.

[3]舟渡.国内手游一地鸡毛[J].IT时代周刊,2014(2)31-32.

[4]许红敬.手游市场高成长的背后亟需创新和专注[J].消费电子,2014(3):19-20.

[5]陈艳辉.无形资产评估的新方法探析[J].经济师,2001(12):21-22.

作者简介:

任 杰 1988年7月出生,女,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财务管理博士,主要研究方:为公司财务、企业价值。

张 浩 1988年6月出生,男,北京人大文化科技园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院商学院资产评估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无形资产评估。

第2篇

1 无形资产的本质

美国经济学家托尔斯・本德最早提出了无形资产的概念,包含三点涵义:没有实物形态、具备超额的活力价值以及持续发挥作用。经济发达国家的人们早已意识到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经营的重要性。然而,国内外对无形资产尚未形成一个共识,各学者们也没有确切的定义过无形资产。

学者们对无形资产的各有各的见解,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无形固定资产观

艾利克・L・科勒在编著的《会计词典》(1970)中提出,无形资产一般是指没有实体存在的资本资产。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38号(1998)中对无形资产定义是:无实物形态的但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者为其他单位供应或出租、或者以管理为目的而持有。布鲁金斯无形资产研究特别工作组(2004)则把无形资产界定为:无形资产是一种非实体因素,这种因素在生产商品或提供劳务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我国第6号企业会计会计准则(2006)对无形资产的定义为:“无形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这一观点仅仅阐述了无形资产的外在特质,没有说明无形资产的本质及内涵,也没有阐明无形资产与其他资产的根本区别。

1.2 权力观

巴鲁・列弗在其2003年编写的《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2003)中将无形资产界定为一种对未来收益没有实物形态或非财务性(股票或债券)的要求权。1996年蔡吉祥写了《神奇的财富:无形资产》一文,文中提到无形资产是对无形固定资产的简称,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某种权利、特权或优势,没有实物形态、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固定资产。

权利观点名了无形资产是为生产经营提供服务的,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权利、特权以及优势的一种经济资源。

1.3 超额收益观

娄尔行等学者在1984年撰写的文章《资本主义企业财务会计》,该文将无形资产界定为没有实体的固定资产,它表明企业拥有的特殊权利、有助于企业取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虽然不具备物质实体,但可能具有重要价值。庄恩岳在《新财务管理方法》(1995)中也提到:无形资产一般代表企业拥有的一种可以获得高于平均水平能力,就是名义资产,把这种无形的资产价值资本化后可以形成可见的资产。汤湘希的《论无形资产范围的界定》(1998)把无形资产描述为:没有实物形态,却能为企业带来收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资本化超额收益能力的价值以及有关特殊经济资源的集合。

与上述两种观点相比,超额收益观虽然进一步说明了无形资产的特质和作用,但是这不是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仅仅是无形资产的一个重要特质和作用,这就不易把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进行区分。

1.4 列举观

美国的哈特菲尔德(1927)把无形资产描述为,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法和配方、商誉、商标、专营权及其他等类似的资产。

显然,枚举无形资产不能说明无形资产的特点,更不能说明无形资产的本质,这只是用以外延取代内涵的一种描述。

2 无形资产的范围

由于对无形资产的认识的不同,世界各地的学者、国家确定无形资产的范围有很大的不同。

美国学者西德尼・戴维森(1978)认为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版权、秘密配方、公式、商标权、商号、商誉。美国学者罗伯特・卡普兰(1992)认为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信息资本、结构资本。英国学者安妮・布鲁金(1996)认为无形资产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基础结构资产。我国学者陈佳贵(1998)将无形资产分为知识产权类、契约权利类、关系类、综合类。段新民(2003)则将无形资产分为市场型无形资产、智力成果型无形资产、应用型无形资产、方法型无形资产、基础型无形资产、商誉和其他无形资产。我国6号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并规定:“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不确认为无形资产。”

3 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

对无形资产价值贡献,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核心竞争力观点。这类观点认为无形资产是不是有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决定了无形资产是不是对企业有贡献。

2)财务效益观点。汤湘希认为无形资产价值贡献是指企业由于运用无形资产而使得企业的产品成本降低或销售增加。

3)超额盈利观点。傅元略认为,企业超过同行利润率的那部分价值就是无形资产的价值贡献。

4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现状评价与未来展望

4.1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研究现状评价

我国许多学者已经开始了定量的分析研究,薛云奎与王志台(2001)研究了我国股市的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从而创建了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盈利相关性及价值相关性模型。王化成、卢闯、李春玲(2005)研究认为无形资产存量与未来业绩存量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当年投入的无形资产将会在2年后对业绩发生正向贡献,而且贡献程度随着时间的流逝呈递增趋势。这就表明投资者对无形资产信息的反映存有滞后性。

4.2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未来展望

高科技产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石,为了实现国际竞争力和整体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就必须依靠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无形资产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资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高新技术性企业无形资产该如何进行科学评估迫在眉睫。

根据现有的研究,我国对无形资产会计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第一,从法律、管理和会计等视角来研究无形资产,完善无形资产理论体系,同时促进各学科的相互交融。第二,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下,研究确定无形资产应该何时确认,如何确认以及如何合理科学有效的计量。第三,高新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无形资产的内涵和外延该怎么确定。第四,对于技术含量高而密集的企业,无形资产的该如何计量,相关的会计人员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及技能。第五,无形资产的减值又该如何规范。第六,对无形资产相关问题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韦霞,《不确定性与无形资产信息披露》,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12月

[2]程呈,《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法律问题研究》,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4月

第3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无形资产影响

知识经济是以智能为核心的人力资源的占有及配置,是以科技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创新和使用的一种经济。其特点是:知识和经济的一体化,即知识的经济化、产业化和经济的知识化;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投资方向由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形成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知识经济是相对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经济形态。其本质体现了知识和技术的无形资产是经济发展的核心。

1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概念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1.1影响

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务形态、对生产经营和服务长期发生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一切经济资源;系无实物形态的,以知识形态存在的长期资产;是指能为企业带来高于有形资产一般收益率的利润而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是指无实物形态的、独占的、可转让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是指不具有实务形态,但能为企业带来效益的法律或契约所赋予的特殊权利及超收益能力的资本化价值和相关经济资源的集合等等。上述定义对无形资产的描述都不够准确完整,很难从本质判断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的区别。因为:

1.1.1“无实物形态”并不是无形资产所特有的

事实上,许多有形资产也是无实务形态的,例如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都不具有被人类感观所识别的实物形态,但他们都不是无形资产。因此“无形实物形态”并不能作为区别其他资产的条件。

1.1.2以“知识形态存在”不足以涵盖全部无形资产

因为无形资产不都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如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只是政府授予企业的一种特殊权力,无需付出智力劳动。

1.1.3“无形资产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的提法不科学

因为固定资产除具有长期持有特征外,还具有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其实物形态不变,其价值相对稳定,且随着固定资产的使用逐渐转移到产品中去,报废时要发生清理费并可回收残余价值。无形资产显然不具备固定资产的所有特征。

1.1.4能否为企业带来超额的收益

这是判断其是否是无形资产的关键,但资产只有被有效使用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否则即使长期持有也不会给持有者带来经济效益,更不用说产生超额收益。

1.1.5能否以货币计量

这是现行会计假设之一,但是在无形资产为主的知识经济时代,有很多的无形资产不仅难以辩认,而且无法度量,且其价值极不稳定,如果还以“能以货币度量”来定义无形资产,将会有许多符合无形资产条件的主要经济资源被排斥在无形资产之外。

1.2改进建议

虽然无形资产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定义,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无形资产的概念也将沿着无形的固定资产———无形的长期资产———非货币性固定资产———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经济资源等这样的一个轨迹向前发展,不断拓展。无形资产概念包含“权”、“密”、“名”、“誉”四部分,具有无形性、长期性、非货币性、独占性、超额收益性、不确定性和可转让性。所以笔者认为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应概括为:无形资产是为特定主体所独家拥有或控制、无实物形态、使用价值确定的、且在有效使用下能为企业带来不稳定的超额获利能力的非货币性经济资源。它说明了无形资产具有以下特征:

1.2.1垄断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属于特定的主体,为特定主体所拥有或控制,这个特定主体可以是个人、企业、地区、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等。

1.2.2无形性

即从外观上看,无形资产没有独立的实物形态,在生产经营中发挥的作用也是无形的,人类无法通过感观识别它,只能从观念上感觉它。

1.2.3使用价值确定性

即任何无形资产都有特定的使用方向和使用价值,只要对其有效使用就能为企业带来收益。

1.2.4价值不稳定性

即无形资产的经济价值极易发生变化,因而为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获利能力也是极其不稳定的。

1.2.5非货币性

即无形资产只包括除了货币资金、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应收票据、长期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递延资产等以外的无实物形态的资产。

2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成本特征

2.1特征

无形资产计量在理论上应该包括其开发研究、取得和持有期间的全部物况劳动和活劳动的费用支出,但在实际计量操作过程中形成了与有形资产不同的几个特征:无形资产成本的弱配比性;无形资产成本的缺项性;无形资产成本的象征性。

2.2改进建议

更新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我国现行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计量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这即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又不能反映无形资产的公允价值,与无形资产在开发过程中所耗资金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无形资产计量基础有待改进。

3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影响及改进建议

3.1影响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的计量。企业自创商誉不能确认并计量其无形资产价值。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无形资产原则公告”(草案)认为,只有满足与该资产项目相联系的未来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且已被证实有充足的资源,并能够可靠地计量该资产项目的成本。我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与之相近。笔者认为据此确定只有外购或接受投资取得商誉等无形资产才可以被确认为无形资产,而自创专利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不予确认不妥当,在知识经济下自创商誉等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成本也应确认。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无形资产层出不穷,如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等,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市场型资产;智力成果型资产;应用型资产;方法型资产;基础型资产;商誉;其他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价值十分巨大,现有会计准则和制度对它们的确认却缺乏规定,因而不能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3.2改进建议

完善会计准则真实反映无形资产实质,拓展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我国无形资产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商誉等。《国际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包括计算机软件、专利版权、电影、客户名单、抵押服务权、捕捞许可证、进口配额、特许权、客户和供应商关系、客户的信赖、市场份额、和销售权等,其范围明显比我国大。我国传统会计中无形资产只有7至8项,而经济学中涉及的无形资产却有近30项。美国评估公司所涉及的无形资产有20多项。无形资产确认范围过于狭小,使大量的无形资产被排斥在会计核算之外。根据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如不确认新涌现出来的无形资产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偏离权责发生制要求,像商誉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较高盈利能力的信息,如不及时提供则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报告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决策的需要。只有更广泛更客观更准确地确认并计量无形资产,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才有利于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及政府管理部门等的科学决策。所以我国会计制度应该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

4知识经济对无形资产信息披露的要求、影响及改进建议

在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信息应通过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各种有关的附表及附注等形式披露。

4.1无形资产信息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现行的资产负债表,在资产方设置“无形资产”项目,以价值形式反映企业无形资产的总存量。但这只是反映其净值,从中看不出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和在成本费用中所占的份额,不能满足企业管理及外界有关部门、人士对无形资产信息的要求,所以可以通过增设“无形资产摊销”科目并改革现行资产负债表有关无形资产的编制方法来实现。比如以上三种价值分别在报表中列示且其关系如下:无形资产净值=无形资产原始价值-无形资产累计摊销。

4.2无形资产信息在损益表中披露

目前通过损益表来反映无形资产新创造的效益只是间接的,不能从我国目前流行的多步式损益表中直接取得无形资产损益情况。比如对无形资产转让损益只能通过将其转让收入、支出分别汇集到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科目,通过损益表的其他业务利润项目来反映;对于某些无形资产如专有技术等,因知识经济的高新尖技术急剧变化革新而提前报废冲销其净值时,同时增加营业外支出,通过损益表中营业外支出项目反映;对应分摊的无形资产摊销额,通过损益表中的管理费用项目反映等等。这种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情况的做法,显然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无形资产经营管理的要求。所以应改革现有损益表,使之能直接反映无形资产损益的情况,或通过设计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来进行直接披露。

4.3无形资产信息在有关附表中披露

为了详尽反映无形资产增减变化情况,可以设计编制“无形资产增减明细表”,主要项目应为按类别反映无形资产及其增减变化动态,即年初余额、本年增加额、本年减少额、年末余额等,也可以编制“无形资产收益计算表”、“开发研究成本明细表”等等,作为正式报表的附表,与报表同时报送。

第4篇

【关键词】企业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管理

企业资产管理是面向资产密集型企业的信息化,制造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的总称(简称EAM:Enterprise Asset Management)。显然EAM以提高资产可利用率、降低企业运行维护成本为目标。因而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问题也值得我们去探讨和研究。

一、目前企业资产管理的现状

在现代企业资产管理过程中,企业资产管理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固定资产的管理,二是无形资产的管理。目前企业资产管理的现状就是对这两个方面,即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认识不到位,方法不到位,管理不到位。

(一)企业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管理程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般来说,对于企业而言,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企业从事生产的直接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直接体现,也直接决定企业的生产规模以及生产水平。固定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有效左右企业的发展方向。一些大中型以及私营企业中,固定资产所占的比例很大,要实现企业整体利益,必须加强固定资产安全有效的管理。目前很多企业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必要的认识,管理手段还比较落后。

(二)无形资产

顾名思义,无形资产是企业所拥有的,但是其不具备实际形体的、能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为企业提供特定经济效益以及权利的资产。因而无形资产具备以下一些性质:无实性、价值不稳定性、长期性以及特定性。实际上在目前企业无形资产的分类中,就其表现形式来看,有技术类无形资产、标识类无形资产、作品类无形资产等,这些资产简单地说,即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权等。从形式上而言,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资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无形资产是保证企业安全稳定发展的武器,是竞争力的体现之一。而目前我们很多公司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缺乏应有的重视,缺乏应有的方法,甚至成为管理的盲区。

二、企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资产管理制度问题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资产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资产管理出现脱节,造成财务部门、物资管理和使用部门之间的制约关系和相互衔接不清楚。如购置资产时会出现财会部门入了账而资产管理部门未入账,而有些物资使用部门在不通知财务部门的情况下擅自报废固定资产,致使财务部门未作相应账户处理和还有些企业各关联单位设备调拨频繁,造成固定资产所有权与使用权时常脱节等现象。这些问题,因没有制定相应完善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而成为资产管理中的重要问题。

(二)企业预算管理的问题

企业预算问题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一个企业在没有企业战略的环境下做预算管理,不可避免地会重视短期行为,忽视长期目标,使短期的预算指标与长期的企业发展战略难以融合适应,各期编制的预算衔接性差,各年度、季度和月份预算的推行无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目标的实现,这样的预算管理难以取得预算效果。长期以来,很多企业的预算目标与企业经营者的任期考核目标相一致,不可避免地出现经营者在任期内为实现利润而采取一些手段来增加利润的现象等。因而预算管理在资产管理中至关重要。

(三)无形资产管理缺失问题。

目前,主要现象是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过于狭窄,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拥有程度说明过少。很多企业纳入现行核算体系的无形资产只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著作权和商誉等,而商誉只承认产权变动的商誉,对自创商誉不予确认;而在国外,很多公司的会计报表中所揭示的无形资产范围还包括诸如因特网域名、契约性的客户关系、制造合同等等。其外,很多企业对无形资产的说明过少,很多上市公司只是简要说明了无形资产的所含项目、计价、摊销的方法及减值准备的确认标准,没有给出更详细的信息。非上市公司的说明的就更简单了,完全不符合为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用和相关信息的要求。因而无形资产管理缺失。

三、加强企业资产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化、监督体系建设

资产管理首先要有制度保障和在制度保障下的监督体系。企业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在具体实际情况下,应不断制定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化是保障资产管理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监督体系是保障管理运行的基本策略。监督是一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评估制度执行质量的过程。企业应做到两个加强:一是加强对企业法人代表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等制度,以杜绝厂长、经理独断专行,盲目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等。二是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制度,以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

(二)预算管理的战略性、有效性、可行性

企业应确立“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理念,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石。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从而制定有效性、可行性的预算方案。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使企业各期的预算前后衔接起来,避免预算的盲目性。预算编制要以企业战略为基础,长短期结合。

(三)无形资产的有型管理

企业应在现行企业会计报告的基础上,对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加之改进,用丰富多样的信息披露形式,定量地、定性地披露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以充分地、及时地满足用户决策的多种需求。其一,在资产负债表中,除了披露无形资产的投资成本、无形资产的摊销价值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外,还可以比照现行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信息披露项目还要对企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具有可计量性的无形资产进行分类的定量信息披露。其二,增加反映无形资产动态变化的明细表。明细附表可定为年报或季度报表,主要提供无形资产的类别、种类、来源渠道、增减金额、结余金额、摊销金额等;分别说明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具体情况以及分段处理的不同方法等。这样就可以对于无形资产加强有型化管理了。

参考文献:

[1]叶月红,陈爱国.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金融,2008(7):1314

[2]魏志成.浅议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弊端和对策[J].现代商业,2011(08)

第5篇

摘要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评估结果严重偏离资产真实价值或客观价值,乃至误导交易方而引发纠纷的可能性。无形资产评估风险主要分为评估对象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机构和人员的执业风险、评估结果使用风险和评估管理风险等五类。防范无形资产评估风险,就要完善评估规范细则,选择科学评估方法,建立评估监督机制,同时还要对资产评估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党的以来,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使国内的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上科技先进国家的差距,为加速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些引进的项目中无形资产为主的项目不足20%,我们应当更新投资观念,改变引进技术的结构,形成以无形资产投资为主的局面。同时,无论是企业界、科技界还是政府部门,也应该加大对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力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无形资产提供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垄断性、交易中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可分离性等特点,决定了无形资产的投资与有形资产相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特别是在无形资产的评估方面存在一些风险。

一、无形资产的评估风险

无形资产评估风险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评估结果严重偏离资产真实价值或客观价值,乃至误导交易方而引发纠纷的可能性。无形资产评估风险主要可分为评估对象风险、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机构和人员的执业风险、评估结果使用风险和评估管理风险等五类。(一)评估对象风险资产评估的首要工作是界定评估范围,明确评估对象。资产评估中的无形资产可分为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和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是商誉,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包含专利权、专有技术、生产许可证、特许经营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矿藏资源勘探权、开采权,商标权、版权、计算机软件、地质矿藏勘探成果资料等。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诸如期权价值、控股权价值、客户价值、营销网络、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企业综合人力资源、企业管理水平、网址和域名权等新型资产,这些资产也都具有无形资产的特性。若以此类资产对外投资、转让或对企业整体资产进行评估时,不予考虑这些新型资产的价值,必然会使转让方的机会成本得不到补偿,从而使其蒙受损失。评估对象风险还表现在各类无形资产之间的交叉重复。如海尔商标是对海尔商品的质量、性能、服务等因素的标识,综合反映出海尔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融合了海尔企业的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营销网络、客户价值、管理水平等多项无形资产。根据《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采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不能将其他资产带来的收益估算到无形资产的收益中”。即在运用评估法评估海尔商标时,必须将上述多项无形资产所带来的超额收益进行分割,逐一确定单项无形资产价值。那么,如何进行组合无形资产的价值分割?目前尚无明确的评估参照依据和专业标准。各评估机构和评估师在实际操作中各行其是,导致无形资产评估水分极大。(二)评估方法风险评估方法是确定资产现时公允价值的手段和途径。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三种:成本法、收益法和市场法。评估方法的选择一般与评估目的、评估对象的理化状态及市场上可资利用的资料等有关。从无形资产的评估目的看,无形资产评估主要以对外投资和转让为目的,这种对外投资和转让不同于一般实物资产;一般的实物资产转让的是实物,其所有权和使用权同时让渡,而无形资产转让的是收益能力,其使用权和所有权具论文格式有可分离性。因此无形资产的交易价格主要取决于它所创造的相对超额收益。从评估对象和市场条件看,无形资产的投入产出具有强弱对应性,账面成本具有不完整性和虚拟性,研制与开发耗费也具有非标准性,这些特征都限制了成本法和市场法在无形资产评估中的应用,而使收益法成为评估无形资产的首选方法。采用收益法评估无形资产必须确定三个基本指标:收益额、收益期限和抗现率。收益额是指由无形资产直接带来的未来超额收益,而非过去的收益,它是通过对无形资产未来效能的判断得出的现时价值。无论采用超额收益形式或利润分成方式获得的收益额都只是一种预测数据,难免带有主观偏差。无形资产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特性:对应用环境的附着性。即同一项无形资产在不同环境与用途条件下,其发挥作用的大小及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多少会有较大差别。因此无形资产实施的客观环境(如企业资产经营规模、质量、效益等)对无形资产收益预测有重大影响。同时,由于这种收益是无形资产带来的超额收益,分析企业所处的外界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程度也是预测无形资产收益额时不容易忽视的环节。而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极不规范,这无疑也会加大收益预测的风险。与收益预测密切相关的是收益期限的确定。无形资产收益期限实为无形资产具有超额收益能力的时间。确定无形资产收益期限的理论依据是无形资产的无形损耗,即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无论是参考法律保护期限,还是企业合同或申请书中规定的受益年限,都必须以无形资产能持续发挥作用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能力的合理预测为基石,来确定无形资产的收益期限。显然这一预测过程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折现率是将来收益还原或转换成评估基准日现值的比率。折现率本质上是一种平均收益率,通常由三部分组成:无风险报酬率、通货膨胀率和风险报酬率。将这三部分累加确定折现率的方法理论上可行,但在实务运作中存在种种缺陷。首先从我国目前金融体制改革的情况看,无风险报酬率并不是一个定数,而是随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上下浮动;其次,我国金融统计数据还很不完善,缺乏国际资产评估中普遍采用的相关指标,特别是风险报酬率的确定多是由各评估机构主观判断,这就为准确量化收益风险及测算折现率带来较大困难。而折现率的微小变动,会带来评估结果十倍的差异。合理确定折现率是运用收益评估无形资产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三)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执业风险执业风险主要指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在执业中业务素质未达到专业要求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评估人员因此而承担诉讼或仲栽及赔偿责任等风险。无形资产,尤其是知识技术无形资产,本身具有很强的学科专业内容,不了解有关知识就无法进行评估。而且无形资产种类多,相互间可比性低,像非专利技术和商业秘密还是严格保密的,信息资料和技术经济参数的收集比较困难,加之各项无形资产发挥功能的环境制约因素不同,技术经济飞速发展也使相关信息需要不断更新。这些情况的客观存在,都增加了无形资产评估工作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也要求从事无形资产评估的执业机构和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否则就有可能发生执业风险。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阶段,各种统计数据对无形资产评估工作并无多大参考价值,且缺乏行业统计资料,评估中所需的数据都来自于委托方提供的资料,使评估结果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评估行业的社会形象和声望。(四)评估结果使用风险评估结果使用风险是指因无形资产评估结果使用不当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此类风险一般是评估工作结束后,外界各种相关因素出现并发生变化而引致,具有滞后性和潜伏性。无形资产未来收益的预测主观性较大,市场因素则变数更多,但其实价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因此无形资产评估值是在较严格的技术性能鉴别基础上,在较多评估假设条件下,借助于某些数学模型测算出一种模拟价值,而且是以评估基准日为时间参照,按照无形资产实际状况对其进行的评定估算。正是基于无形资产评估的时效性和现实性特点,评估报告书都约定了评估结果有效期。按照《资产评估报告基本内容与格式的暂行规定》,评估结果有效期为一年,即评估目的在评估基准日后的一年内实现时,要以评估结果作为底价或作价依据。如果评估报告书的使用人未按约定范围使用或使用了超过有效期的评估的评估结论,均会引起评估结果使用风险的发生。(五)评估管理风险评估管理风险是指国家授权的职能部门在实施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审查等职能时承担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产业务活动频繁,评估工作多、面广、量大,政策性、时效性强,评估动机、具体行为复杂,关系着当事各方的切身利益,而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水平、素质又参差不齐。如果缺乏正确的组织指导和有效的协调、监督与审查,对问题与纠纷不能及时公正地处理,就不能建立正常的评估工作秩序,不能保证评估的质量,导致评估管理风险的发生。当前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管理法规和无形资产评估专业标准,加上无形资产的“无形性”,使对无形资产评估很难达到客观、公正。虽然近几年在全国开展可资产评估业的清理整顿和脱钩改制工作,但行业和地方垄断仍较普遍,仍有一些机构明脱暗不脱或挂靠行政权力垄断业务,以不正当手段承揽业务,扰乱了评估市场的正常秩序,违背了资产评估的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损害可资产业务有关当事方的合法权益。由此涉及到评估管理部门,就会形成评估管理风险。新晨

第6篇

关键词:营销性无形资产 转让定价 关联交易

随着“入世”后中国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跨国营销交易模式越来越多地被跨国公司运用于中国境内。一些外国企业在中国投资设立子公司或合资公司,授权这些关联实体在中国生产销售其产品或服务并使用其拥有的专利技术或商标品牌,收取特许权使用费。大量由营销性无形资产创造的利润被归入了境外的母公司,严重损害了我国的税收利益。鉴于营销性无形资产范围和概念的界定模糊,并且营销性无形资产的定价具有高度的事实依附性,合法有效的规制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交易,对保证转让定价税制实施的正当性目标实现,防止国际税收争议发生和消除国际重复征税风险起到重要的意义。

一、营销性无形资产的概念界定

目前许多国家的转让定价税制中并没有对无形资产概念范围作出精确的界定,而营销性无形资产相对而言更是一个外延模糊的概念。《OECD转让定价指南》将无形资产划分为贸易性无形资产和营销性无形资产。以列举的方式将营销性无形资产定义为:包括商标、商号、客户名单、销售渠道和对相关产品具有重要促销作用的独特名称、符号或图画。我国在2009年1月国家税务总局的《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中规定无形资产的转让和使用,包括土地使用权、版权(著作权)、专利、商标、客户名单、营销渠道、牌号、商业秘密和专有技术等特许权,以及工业品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等工业产权的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的提供业务。由此引出了营销性无形资产包括商标、客户名单、营销渠道、牌号和商业秘密等。

营销性无形资产是在营销活动中产生或创造的能为某些主体带来超额能力的营销支出。营销性无形资产的形成具有高度的事实依附性。首先,只有那些成功的营销活动才可能创造产生某种营销性无形资产,营销活动包括广告促销费用的投入、商品或服务的内在质量或技术性能、销售或服务的技巧、营销理念、人员的素质投入、外在的环境、服务在相关市场上的竞争性和独特性等。其次,只有超常规的营销费用才能产生营销性无形资产。但如何确定超常规的营销费用具有高度事实依附性,它需要在个案中结合特定的商品或服务的品质特点、相关行业和市场条件和情况以及营销活动的实际效果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判断。

二、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的方法

近几年,随着我国跨国交易的不断发展,对于营销性无形资产的案例不断的增多,传统的转让方法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难题,目前《OECD转让定价指南》指出可以采用可比非受控交易法、交易净利润法、以及利润分割法对无形资产的价格进行调整。

1、可比非受控交易法

可比非受控价格法是指以非关联方之间进行的与关联交易相同或类似业务活动所收取的价格作为关联交易的公平成交价格。应特别考察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在交易资产或劳务的特性、合同条款及经济环境上的差异,包括无形资产类别、用途、适用行业、预期收益、开发投资、转让条件、独占程度、受有关国家法律保护的程度及期限、受让成本和费用、功能风险情况、可替代性等。

但由于营销性无形资产的高度事实依附性和无形资产本身的独特性及排他性,通常很难在公开信息中找到公允的第三方价格,可比非受控价格法的应用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2、交易净利润法

交易净利润法是以可比非关联交易的利润率指标确定关联交易的净利润。可比性分析应特别考察关联交易与非关联交易之间在功能风险及经济环境上的差异以及影响营业利润的其他因素,具体包括执行功能、承担风险和使用资产,行业和市场情况,经营规模,经济周期和产品生命周期,成本、费用、所得和资产在各交易间的分摊,会计处理及经营管理效率等。

交易净利润率法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难于找到可比性的交易数据,以及需要对形成差异的因素进行调整,工作量较大。

3、利润分割法

利润分割法根据企业与其关联方对关联交易合并利润的贡献计算各自应该分配的利润额。应用利润分割法一般应进行贡献分析或残值分析。贡献分析是通过计算综合净利,检验关联企业在关联交易中的功能,通过分析财务数据资料来规定利润分割的百分比,然后进行转让定价的调整。残值分析是通过计算综合净利,检验关联企业在关联交易中的功能,按贡献分割残值,如对关联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的分割问题。运用利润分割法通常是分割净利,在不可能确定受控交易的费用分摊时,才分割毛利然后分摊费用。

利润分割法被认为是无形资产转让价格最可靠、最适合的方法。但此种方法的也有局限性,如从境外关联方获取资料的难度大,其次因为各国的会计惯例和货币政策不同,估量关联企业在受控交易中的合并利润和成本也存在困难。

三、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政策存在的问题

1、我国对营销性无形资产方面的立法不健全

我国对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范围列举不全面,还没有营销性无形资产相关的法律规定,导致关联企业在制定无形资产交易价格时没有参考依据,税务机关在处理转让定价案件中面临被动局面。

2、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确定没有明确的指导规则

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具有高度事实依附性,目前我国没有专业的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机构,对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确定更没有明确的指导规则。

3、转让定价方法难以操作,缺乏转让定价方法可借鉴的案例

因为不容易找到可比性的交易以及营销性无形资产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转让定价方法难以操作。中国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转让定价方法经验,列举如何使用转让定价方法,通过大量的说明案例辅助定价方法的使用。以利于税务机关和纳税人更深刻的恰当的理解和使用调整方法,有助于在实践中更好的维护国家的税收权益。

4、预约定价安排程序繁杂,成本高,历时长

中国虽然颁布了有关预约定价方面的法律规范,预约定价也开始在各地相继实践。但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预约定价安排程序繁杂,成本高,历时长。一般只有大中型的跨国公司才可能选择无形资产的预约定价安排。

四、完善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建议

1、完善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立法工作

我国目前对营销性无形资产方面的相关政策还寥寥无几,应借鉴有关国家的立法和实践经验,完善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的政策。营销性无形资产的外延模糊,对其做出确切的定义很难或不符合现实,税务机关应尽可能概括并列举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范围。对营销活动构成、营销性无形资产的形成条件以及如何确定可归属于营销性无形资产价值的收益等问题,给出详细的指引。随时收集相关案例,建立案例信息库以供参考。

2、赋予税务机关事后调整的权力

税务机关审核定价方法是否符合独立交易的原则,要看整个合同履行期间当事方的实际履行行为和经济结果,交易当初的价值的独立正常并不能代表整个合同期的交易价格符合正常交易原则。所以税务当局应根据交易的实际结果,对定价方法确定的利润分配的结果进行重新的调整,有必要赋予税务机关根据交易的实际履行情况的发展变化进行事后调整的权力。

3、加强与关联企业实体所在国税务当局的沟通

要尽可能争取得到关联企业实体所在国税务当局认同和配合,避免因事后重新调整而产生无法消除的国际重复征税,这不仅关系到各国税收的利益,更影响到纳税人的权益。

4、尽可能地采用双边或多边的预约定价安排

鉴于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方法可操作性差及其产生、归属和价值回报确定具有高度事实依附性的特点,尽可能地采用双边或多边的预约定价安排。通过预约定价谈判,税务机关可以要求关联企业各方在交易合同中就彼此间如何分配开发营销性资产的风险和回报作出明确的安排规定,同时税务机关与关联企业间有可能在考虑到特定交易情况条件下,经过磋商谈判就常规性的营销费用水平达成初步的共识,从而为纳税人提供应有的可预期性和确定性。预约定价协议中的关键性假设条件的设定,可以在日后合同履行过程中当事人承担的职能和风险发生变化,以致合同实际履行结果与合同原先的约定条件出现实质性差异的情形下,为税务机关事后重新调整合同原定的利润分配方法,提供了合理合法的根据。

5、建立健全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体系,定期对其价值进行评估

准确估计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比较困难,而且因为营销性无形资产具有持续性、高度事实的依附性、价值的不确定性等特点。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离不开对该资产的估价,有必要对营销性无形资产进行定期的估价。营销性无形资产的预期估价方法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市场法是以公开交易市场上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方法。收益法采用预期收益的现值计算资产的价值。成本法是以重新购买或建造同样资产可能发生的成本费用作为公允价值。采取何种方法取决于交易资产是否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资产的预期收益是否可以准确计量、资产是否可以被替代、资产的使用方式和状态、法律上的限制等因素。

营销性无形资产估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影响到转让价格的确定。国家应培植专业的营销性无形资产估价团队或组织,建立和引进国内和国外品牌资料数据库,利用科学的方法对营销性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

五、小结

近几年,随着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涌入中国市场,同时,中国的本土品牌也逐步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企业和税务机关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问题。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既是跨国公司的一个内部管理问题,同时又是一个涉及国家税收利益的国际税收问题。本文通过阐述营销性无形资产的概念范围,转让定价的方法及局限性,对我国目前营销性无形资产制度提出一些建议。立法机关应对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范围尽可能列举全面,在营销性无形资产的形成条件上给出相对详细和具体的指引和案例,才能为正确制定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提供前提条件。其次,企业在无形资产交易合同的制定中,就有关产品的营销功能的履行、成本费用和风险的分担方式,以及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贡献回报等事项问题,做出明确清楚的条款规定,并随时收集相关资料,积极积累同期证明资料。鉴于目前各种转让定价的方法都不尽如人意,在国家利益面前,各国税务机关极可能在营销性无形资产的转让定价上不能达成一致。为避免因事后重新调整而产生无法消除的国际重复征税,企业的最佳规制方式就是尽可能地采用双边或多边的预约定价安排。

我国营销性无形资产的立法还在起步阶段,立法部门应逐步完善与之相关的立法工作,积累相关案例,建立完善品牌数据库,指导在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交易中遇到的问题,以维护国家和纳税人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廖益新.从Glaxo案看营销性无形资产转让定价规制问题 [J].法学家,2010,(01):63页-73页

[2]钟晓光.浅议我国转让定价方法立法的新突破及缺陷[J].法学研究,2010,(11) :83页-84页

[3]马蔡琛,余琼子.完善无形资产转让定价税收政策[J]. 经济研究,2012,(05) :59页-61页

第7篇

从形态上来说,高校国有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如土地、房屋、图书、仪器设备等)和无形资产(如研究成果、技术、信息等),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性质上来说,高校国有资产可分为用于教学、科研的非经营性资产和用于创收赢利的经营性资产。近年无论是国家对教育的投入还是高校利用现有国有资产运营取得收益而形成的国有资产,都使得高校国有资产量大幅度提升。同时在政府的要求和高校发展面临的压力下,高校纷纷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也逐渐增强。高校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较过去得到了提升,继续加强对高校国有资产的管理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管理人员。1995年国有资产管理局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统一对本单位占有、使用的资产实施具体管理”。之后,高校都成立了专门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且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意识得到提升,但最为关键的管理制度建设和专业人员并没有配套。管理制度的缺失导致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对自身定位不明、职能界定不清、资产的控制权力混乱、利益分配不合理、执行不力等影响高校国有资产有效管理的现象。而专业的国有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导致高校无法利用现代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优化国有资产配置,直接影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营效益。

2、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国有资产使用率低且购置、验收、入库手续不健全。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建立教学仪器设备和专用设备等资源统一协调配置的共享机制,重复、盲目地购进投资是高校国有资产使用率低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高校的很多教学单位拥有一定的经费支配权利,资产的购置无需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批,往往没有完善的验收和入库手续,资产不能按时登记入账。一方面,后期的国有资产管理因为账实不符而无法进行;另一方面,产权没有得到严格界定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埋下隐患。

3、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在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过程中,经营性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充分显露。应该说,高校经济实体的创办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拓宽了高校生存的价值空间,促进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但在改革初期高校为加快这一进程,因为事先并没有严格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就将归属于国有资产的场地、房屋、仪器设备、资金、人员、专利技术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长期无偿地提供给校办企业或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使用,在进行最终成本收益核算时,收益往往被个人占有,而亏损则由国家承担。这样,非但高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营目标无法实现,还造成大量高校国有资产的隐性流失。

4、无形资产管理观念淡薄,管理不到位。高校的无形资产是国有资产的一部分,主要来源于在完成教学任务之余高校通过与市场横向联合及承担科研课题取得发明成果及专利。高校在不断创造无形资产的同时总是忽视无形资产的存在,对其重要性和潜在价值优势认识不足,缺乏权益和效益观念。学校往往只重视对有形资产、固定资产的核查登记,而忽视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或评估不当,导致学校无形资产的产权主体不明确,产权界限不清晰;或者是无形资产价值没有得到真实反映,在转让时利益必然遭受一定损失,学校的无形资产得不到根本的保护。

5、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具体表现在非经营性资产转为经营性资产的过程中、资产自制和自创过程中、无形资产在自创过程中及随意处置资产的过程中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高校历来重现金资产管理而轻实物资产管理,重有形资产管理而轻无形资产管理,这一管理理念无疑是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加上管理体制缺失、专业管理人员缺乏、资产购置手续不全、使用率低、经营性资产和无形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等原因,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应该说,高校国有资产流失是所有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的最终体现。三、改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对策

1、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一方面,要配备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专业性人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进行招聘,为国有资产部门配备资产管理专业人才,或者聘请专家对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国有资产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将国有资产的管理划分成若干个环节,将这些职能分配到国有资产管理有关部门,明确他们的责任和权利并公开考核指标,定期进行考核并实行激励或惩罚。具体来说,应将管理绩效考核同经济收入和职务升迁挂钩,并对失职、渎职等违规或违法现象追究当事人和有关领导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形成自我履行的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机制。

2、规范国有资产的购置、验收、入库手续,建立资源共享机制。高校各部门购置固定资产必须办理审批手续,经有关领导和职能部门同意并落实经费开支渠道后方能购买,并且要尽可能采用严格的公开招标形式。条件许可的高校要实行政府采购,将高校购置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的资产,按照国家有关政府采购的规定执行。政府采购必须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的相关规定,保证政府采购成本低、资产性价比高、资产到位时限短,避免利用采购的寻租行为;固定资产的验收、入库都必须进行国有资产登记,并对票据和实物进行核实。在国有资产使用过程中,所建立的资源共享机制不仅存在于高校的各个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而且要延伸到高校以外的经济体。高校要改革传统的资产管理体制下形成的国有资产在校内各部门的分割和封闭状态,要有一种开放的国有资产配置视野,使闲置或积压的资源流通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使用率。如此,既能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又不造成闲置浪费,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

3、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管理。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为经营性国有资产,要先对高校国有资产进行评估和产权登记,使高校与校办企业和社会化的后勤部门之间有明晰产权关系,理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三者之间的关系,明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并完成转移程序和手续后才能转入经营。另外,学校代表国家以各种形式对校办企业和后勤部门的投资收益所形成的财产所有权均属国有资产,对投入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的管理要坚持有偿使用原则,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达到合理有效、节约使用的目标,在坚持维护学校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高校应切实保障经营者和使用者依法享有自,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有资产综合效益。

4、强化无形资产管理观念,注重无形资产的产出和管理。高校是人才聚集地,拥有科研所需的优越物质技术条件,能创造出更多的发明成果及专利。对属于学校的智力成果,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人员要认识到这些无形资产已经成为高校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加强管理无形资产的意识。根据无形资产较难评价、使用和处置且遭受侵权的可能性也较大的特点,高校在进行出租和转让无形资产时可以委托资产评估机构依法进行评定和估算,对无形资产的价格做出公正的评定。另外,在具体的日常管理中要建立一种有效管理机制,促进科研和技术成果的实施、鉴定、推广,为无形资产的商品化创造条件,并做好无形资产的使用、保密、专利申请及著作出版等工作,在必要时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使无形资产不受侵犯。

5、尝试管理新方法,推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改革。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与国有资产管理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的一部分,因而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具有应用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的可能性。顾彦(2004)提出了管理国有资产的两点新方法,刘敢(2005)也对高校国有资产有偿使用进出建议,他们的观点具有现实可行性,值得在现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中尝试。(1)尝试资产分级或委托管理,建立新管理机制。针对近年高等院校合并和由于扩招而建立其管辖的分校,可以借鉴国有企业资产的分级或委托管理方式,将高校资产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开。这不但有利于实现责、权、利关系的对等和协调,提高资产运营和管理效益,也有利于调动分管部门的积极性,从一定程度上防止对高校国有资产的暗箱操作,杜绝侵吞或占有国有教育资源。

(2)尝试高校资产市场化管理,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资产管理。目前中国高校的发展正处于转型期,高校应自觉地把自身的发展纳入市场经济轨道,接受市场的考验。具体来说,可以尝试将高校教育资金和资产投放到更多地区,消除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和教育资金在各阶层的不合理分配,解决和扶植弱势群体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提高高校国有资产的运行效益。另外,根据现代产权理论,高等教育的增长方式要实现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实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是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探索非经营性资产由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转变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刘志敏、李会霞、郑广世: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应予以重视[J].经济论坛,2003(19).

[2]胡嫄:高校国有资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3(11).

[3]廖明会: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决策,2005(17).

第8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

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与民营企业资产管理的本质区别在于产权属性。民营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合一,国有企业所有者和管理者分离。两种性质的企业因产权差异,造成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不同,治理对策也不同。区别对待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的产权差异,正视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缺陷,正确应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对策,才能管理好国有企业资产,才能保证国有企业更好发展。

1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相关概念

在我国,国有企业是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企业演变而来。国营企业是由国家出资、国家经营,其产权性质和行政事业单位一样,国家是国营企业资产所有者,并直接管理国营企业资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营企业经过公司制改制,国家所有权和公司法人财产权及经营权相分离,形成新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现代的国有企业,一是国家股持股比例为100%的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二是国家主要出资并部分吸收民间资本的国有控股公司;三是国家部分出资于民营企业,以壮大国有经济实力为目的的国有参股公司。本文阐述的国有企业是指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既包括企业经营者依法行使法人财产权对法人财产进行购置、使用、收益和处分,又包括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对企业所有者权益进行管理。

2国有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国有企业资产管理主体责任不清晰

从经营者角度看,法人财产由经营者直接管理,但不是经营者私有财产。再者,国家对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完善。这样导致经营者没有明确的责任和义务管理好法人财产,没有积极性管理好法人财产,甚至出现经营者“损公肥私”;从国资委角度看,国有企业资产指归属国家的企业所有者权益。国有企业与行政单位不同,行政单位的资产由国家全额出资购置,其所有权属于国家,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的财政部门有权力和义务管理行政单位资产。而国有企业配置资产通常通过企业内部留存、银行贷款和国家拨款出资。国资委仅对该资产由企业内部留存和国家新出资的份额行使所有权,不完全拥有管理国有企业配置资产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国资委不能像财政部门管理行政单位资产那样管理国有企业资产,造成国资委无从管理国有企业资产,甚至出现“放手不管”。国有企业资产管理责任不清晰,势必造成资产管理效率低下和企业资产流失。

2.2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方式落后

(1)企业资本投入缺少投资失败问责机制。企业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增加资本投入。企业规模是考核经营者业绩的一个重要又常用的指标。经营者为了做大企业,积极盘活国家政策,利用企业内部留存、银行贷款和国家出资进行资本投入,形成大量企业资产。这些资产如果运营良好,不仅企业财产保值增值,归属国家的所有者权益也随着保值增值,经营者就有业绩。如果运营不好,投资失败,也很难归结于经营者个人原因,经营者很少受到问责。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对经营者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经营者对资本安全责任心不强,后果将加大投资失败概率,企业势必以国家出资额和归属于国家的内部留存对债务负责,导致国有企业资产流失和国家资本的减少。(2)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固定资产是企业资产主要表现形式。很多国有企业,尤其二三级子企业没有设置资产管理部门,由财务部门代替行使资产管理职责。财务部门通常只关注固定资产的原始入账价值和累计折旧,很少去关注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如何使用固定资产,有没有正常维护固定资产,也没有做到定期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有的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和公允价值存在很大差异,财务部门也通常缺少对固定资产的再评估。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主体不清是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后果将造成固定资产缺少维护和监控,加速固定资产贬值,或公允价值增值较大时也没有增加所有者权益公积项目,最终都造成国家资本的隐性流失。(3)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度落实不到位。国有企业品牌意识不强。八十年的嘉陵企业是一家国有企业,本来在摩托车制造方面已经技术领先,后来就是因为品牌意识不强,最终走向破产。品牌、专利技术和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管理责任制没有落实,造成无形资产的无法有效利用,最终造成国家资本的隐性流失。(4)存货管理监管不力。存货是企业经营收入的重要基础。存货是法人财产,但不是经营者所有财产。比如国有企业甲的经营者A在企业外注册一家私营公司乙,经营者A利用管理之便,将甲企业存货以不合理低价出售给私营公司乙,造成甲企业资产大量流失。这种现象发生原因就是存货产权不明,存货流失是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2.3国资委管理国有企业资产存在的问题

国资委管理国有企业资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监督效率。国资委代位行使国家股股东权力,以机构形式存在。机构成员即监督自然人履行监督职责是为维护国家利益,而不是维护自身利益。私有制企业股东作为监督人,履行监督职责就是为维护其自身利益。这两种监督有本质区别,国资委代位行使国家股股东权力,其监督效率弱于自然人股东行使股东权力,即国资委监督效率相对不足。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是对经理层监督,但是很多国有企业尤其二三级子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重叠,审计委员会的监督实质上是管理者自己监督自己,这样的监督基本流于形式。中大型国有企业董事会和经理层机构明确,但是存在职能职责交叉的情况,也影响了审计委员会监督效率。纪检监察和审计委员会职能机构重叠,造成监督机构重复设置,监督效率低下。监事会对董事会监督,但是代位行使国有企业股东权力的国资委游离于企业外部,国有企业内部最高管理层即为董事会,监事会受制于董事会,其监督也是流于形式。总之,国有企业监督机构不仅设置不尽合理,人员配备、薪酬待遇也都受限于企业管理层,使监督权力难以公正、独立运行。监督体系出了问题,国有企业资产安全就难有保障,后果就是资产流失。

3完善国有企业资产管理的对策

3.1要明确主体责任

政企分开不等于“甩手掌柜”,政企分开的前提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经营者的职责总体是通过科学营运法人财产,创造企业价值,维护国家出资安全和归属国家的企业权益保值增值,具体是要创造企业经济增加值、维护工程或服务质量、保证服务对象满意、保证内部员工满意四个方面。要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和学习成长四个维度对经营者进行评价、激励和约束,对经营者进行定责、问责和追责。国资委职责总体是对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进行定量管理,对国有企业及经营者定量定性结合进行评价,具体是监管国有企业所有者权益即国家资本的安全和保值增值,监督国有企业经营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和国家战略目标,履行社会责任。

3.2经营者要强化企业科学管理

国有企业可设置资产管理部门,加强企业资产管理。(1)加强投资管理。资产管理部门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政策、资源条件、自身优势劣势等影响因素,制定投资战略规划,并进行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论证,形成投资战略方案。制定的方案,必须经过董事会审议和国资委审批方能实施。国资委要建立投资战略制定、审议和审批各环节责任可追溯和奖惩制度,确实做到有功者奖,有过者罚。(2)加强固定资产管理。资产管理部门要制定固定资产目录,详细记录固定资产使用地点、责任部门或责任人、运行维护情况等相关信息,加强对固定资产运行监控;建立固定资产清查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追究责任;建立固定资产处置、评估和账务处理制度。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后账面价值为零,应当组织资产评估,将公允价值增加额计入资本公积,增加国家资本。(3)加强无形资产管理。应当加强无形资产权益保护,防范侵权行为和法律风险;加强品牌建设,打造和培育主业品牌,维护和提升企业品牌社会认可度;加强定量定性结合的无形资产评估,促进无形资产有效利用。(4)加强存货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国资委要创造条件支持财务部门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财务部门和存货管理部门要明确职责,存货管理部门要详细记录存货入库、出库及库存情况,财务部门要加强与存货管理部门的对接,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核实存货价值,防范存货流失。

3.3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

国有企业监督体系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是决定国有企业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一个重要前提。国资委监管办法应该是向国有企业派驻监事会,监督国有企业董事层。监事会隶属国资委,适用行政管理,薪酬待遇由国资委负责,监事会成员应该由具有工程、技术、财会、法律及政策等各专业技术背景的高级人才组成。国资委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向国有企业二三级子企业派驻监事会或监事。董事层应该下设以审计委员会为核心的监督机构,监督经理层。董事层和经理层重叠的情况,国资委应当派驻监事会或监事。国资委委任董事会,并对董事会进行考核,派驻监事会对董事会进行监督,同时国家应该健全国有企业监事会监督业绩考核机制。完善的监督体系,必然带来高效的企业管理,企业资产的安全自然就有保障。

第9篇

[关键词] 职业体育俱乐部;经营特征;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 F713.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2-0067-03

[作者简介] 周惠琴,宜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

徐甫根,宜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经济。(江西 宜春 336000)

一、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生产经营特征

职业体育俱乐部作为体育竞赛表演的生产经营性企业,除有一般企业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区别于其他第三产业、区别于一般文化娱乐企业的特征。

1.运动员是俱乐部最重要的资产

资产是指可作为要素投入生产经营过程中能带来经济效益的财产。在体育竞赛表演的娱乐产品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搭配,组合比例是固定的,否则无法正常进行竞赛活动。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核心是由一批高水平运动员组成的职业运动队,他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主要来自于职业运动员,没有运动员就没有观众,没有电视转播,更不会有赞助商。

2.竞赛水平是俱乐部生存发展的基础

职业体育俱乐部提供的商品是体育竞赛娱乐服务,他的主要成份是运动员在竞赛中高超的运动技能。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直接关系到俱乐部产品的质量,他是以运动竞赛为载体的。因此,俱乐部的竞赛水平就成为俱乐部生存发展的基础。俱乐部竞赛水平不仅与其经营收入相连,还与俱乐部社会影响相连,与俱乐部的经济收入是息息相关的。因此,每个职业俱乐部的经营者都将俱乐部的队伍训练竞赛放在首要位置,甚至为改善训练条件,提高竞赛水平不惜一切代价。只有俱乐部竞赛水平提高了,俱乐部的知名度才能提高,无形资产才能升值,经营领域才能拓展,经济上的良性循环才能形成。

3.俱乐部生产经营活动的合作性

运动员高超的运动技能要在激烈的竞争对抗中才得以充分表现,也正因为体育竞赛紧张激烈给人以刺激、兴奋的享受,竞赛结果的偶然性和不可捉摸性给人以悬念,赋予了体育竞赛特殊的魅力,将观众吸引到竞赛场上来。体育竞赛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于其他企业,也有别于文化娱乐企业。一家企业可能独立从事某一产品的生产经营,他所处的垄断地位不仅不影响他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从中获得垄断性利润。职业体育俱乐部则不然,必须由多个俱乐部共同组织起来生产经营一个不同的产品――竞赛。俱乐部在对抗与合作中实现产品的生产经营,各俱乐部间必须建立起协调、合作、制约的关系,并解决一系列问题。随着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俱乐部运作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彼此之间的合作,越来越需要体育组织构成的监督、制约和协调。

4.无形资产的开发利用是俱乐部主要经营内容

职业体育俱乐部的经营尽管也有类似俱乐部标志性产品等实物型商品经营,但主要经营内容是俱乐部的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对生产经营与服务能持续发生作用并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资源。职业俱乐部的无形资产涉及俱乐部冠名权、电视转播权、场地、队服、球星的广告开发权、俱乐部标志物的使用权等等。即使是俱乐部实物产品、门票销售也与俱乐部无形资产有联系。俱乐部的无形资产的裨就是俱乐部的社会形象与声誉,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已不再局限于主场门票的经营,而更加关注与包括媒体在内的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树立俱乐部品牌形象,构建球迷对俱乐部的归属感。职业体育俱乐部无形资产的高低是以市场需要为基础来判断。俱乐部社会形象越好,社会知名度越高,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也越高。绝大多数职业体育俱乐部的无形资产开发利用的获利远远超过其他收入,反映出俱乐部经营的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不断提高俱乐部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程度。

二、转型期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模式

职业体育俱乐部作为体育竞赛表演的生产经营性企业,必须按照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基本要求,把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国际惯例及通行做法结合起来,从塑造和培育合格的市场竞争主体和独立法人实体着手,建立面向市场的经营管理机制,探索科学决策,利益协调,制度约束、外部监控的路子,寻求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规律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使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真正进入市场,建立和完善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经营管理模式。

1.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

职业体育俱乐部只有面向市场,及时对市场需求及变化作出积极反应,才有活力,市场机制的作用才能发挥。

(1)俱乐部的宗旨定位于“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竞赛表演观赏需要”,以“观众第一”作为一切行为的准则,以观众满意与否作为经营管理的评价标准,从竞赛规则、赛事组织到赛场服务、经营策略都要建立市场意识、服务意识,使俱乐部全员、全部活动过程面向市场、面向观众,与观众建立起密切的互动关系。

(2)俱乐部经营利润最大化成为俱乐部追求的目标。这是俱乐部面向市场经营的必然要求,它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目的没有根本性矛盾。只要俱乐部是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降低运作成本,为观众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等正当途径来获取经营利润,那么,利润的增加就意味着为满足公众需要提供了物质基础,就意味着人民群众对体育竞赛表演观赏需要的满足程度有了提高。

(3)俱乐部根据市场需要安排,组织经营活动,依照市场供求规律不断拓宽经营空间,形成以门票、商业比赛、广告与赞助为主业,电视转播、标志开发等相关产品并驾齐驱的经营体系,使俱乐部经营收益持续提高,经济上形成良性循环。

(4)俱乐部通过市场选择形成具有现代营销理念,熟悉体育竞赛训练,精通俱乐部经营,有市场开拓能力的俱乐部经营管理队伍。

2.建立政俱分开的高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政俱分开的管理体制指切断政府与俱乐部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明确界定政府与俱乐部各自的职能,政府与俱乐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法律关系,政府依照法律管理俱乐部,俱乐部依法运作,不受政府直接干预。这包括:

(1)政府不直接参与俱乐部的具体事务,不按事业机构来管理俱乐部,消除上级主管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干预俱乐部日常事务的状况,俱乐部真正摆脱行政机构的支配,能够自主地根据市场需求安排各项活动。

(2)割断俱乐部在资金上对政府的依赖关系,形成经济上的硬约束。俱乐部所需资金主要靠自行经营积累和通过市场筹措,把俱乐部的资金运作纳入市场运行之中。

(3)割断俱乐部在收入分配等政策上对政府的依赖关系。政府对俱乐部及其员工的收入、福利、待遇等不再承担责任,把俱乐部及其员工的各种利益同俱乐部的市场活动成交直接联系起来,使俱乐部的利益分配过程同市场机制紧密地联系起来。

3.产权清晰的投资机制

产权关系是人们之间围绕财产而形成的责任、权力、利益关系,它以一定形式的财产为对象,有财产责任的担当者及权力和利益的管理者。产权主体在一定的约束下承担应负的责任,并获得相应的利益。产权清晰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必然要求。

(1)理顺俱乐部的产权关系,使俱乐部产权关系由模糊走向清晰化,明确俱乐部法人财产权,使俱乐部真正走上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

(2)建立以社会化多元投资为主的俱乐部投资机制,在政策上鼓励、支持并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非国有经济成分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扩大俱乐部对外争取投资、融资的开放程度,引进外资加入俱乐部的建立与经营运作,形成以股份制俱乐部为主,其他形式并存的职业体育俱乐部体系。

4.责权明确的决策机制

任何组织活动都要遵循责任与权利相匹配的原则。责权明确的决策机制是职业体育俱乐部实施科学管理,使各项活动有序进行的必然要求,它包括以下方面:

(1)确立俱乐部的市场主体地位。投资者的资产一旦投入俱乐部,即与投资者的其他财产区分开来,构成俱乐部独立的法人财产,俱乐部成为法人财产的主体,有权依照法律独立享有各项权利,承担相应义务,独立地占有、支配和处理其法人财产权。

(2)俱乐部法人对投资者负责,承担投资者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以及向投资者上交资产收益的任务。

(3)投资者在法律上与俱乐部法人同处于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财产关系的调整依法律和俱乐部章程进行。投资者依法享有对投入资产的收益权,并对俱乐部的经营管理决策进行必要约束。

(4)俱乐部依公司化的组织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俱乐部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规范的组织管理和权利责任体系,从制度上实现投资者对经营者的监督控制。

5.利益协调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俱乐部运行机制的中心环节,它犹如整个俱乐部系统的动力装置,没有它的启动,整个系统就难以运转。然而,激励机制的基础是俱乐部各行为主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就必须协调激励的结构,协调所有者、经营者、员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1)通过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不断调动俱乐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并集中到不断提高竞赛训练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方向上来。在注重提高俱乐部人员经济收益水平,强化物质激励手段运用的同时,不断发掘和深化精神激励手段,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精神需要层次以及职业道德水准。

(2)市场机制在俱乐部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协调中起基础作用。俱乐部所有者的利益与俱乐部经营业绩和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产生差异,教练员、运动员及一般员工的个人所得与其实际贡献的大小相联系。

(3)俱乐部的工资总额增长与俱乐部经营收益相联系。俱乐部依据效益优先原则以及俱乐部的经营绩效、安排与调整俱乐部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经济利益真正体现按劳分配、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

6.制度健全的约束机制

建立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与科学管理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管理必须转换观念,建立法制意识,形成一整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效的管理制度。它包括:

(1)科学的组织制度。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的组织机构,通过规范的组织制度,使俱乐部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与监督机构之间职责明确,规范投资者、经营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机制。

(2)完整的管理制度。俱乐部的章程、训练制度、竞赛纪律、人员聘用制度、工资制度、财会制度等都达到规范、科学的要求,且彼此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7.外部体系的监控机制

职业体育俱乐部为社会公众提供体育竞赛表演服务,社会影响面大,而且它的经营内容主要是无形资产,与社会评价休戚相关。它的运作是否规范,对其生存发展影响甚大。因此,在科学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外,还应形成强有力的外部监控体系。

(1)政府及法制体系的监控

政府通过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为俱乐部提供行为规范,这些法律成为检查和监控俱乐部活动的标准。司法、执法机构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权力实施对俱乐部各项活动及行为的执法与监督。

(2)行业自律组织的监控

主要指俱乐部联赛组织,运动项目协会行使法律规范赋予其对俱乐部运作的监督权来行使监督职能。

(3)社会舆论的监控

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社会公众对俱乐部竞赛、训练、经营管理等各项行为实行监控。

参考文献:

[1]钱国靖.比较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2]顾国祥.市场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