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55:29
导语:在风景区景观设计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景观设计;风景旅游区景观;地域性文化
地域文化与景观设计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景观设计而言,地域文化是设计创作的源泉,是其历史文化背景,对于地域文化而言,景观设计是表达地域文化的一种方式,是促进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景观设计的要求也不再只停留在美化生活环境,还要求景观设计与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历史精神等融入场所当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今世界,景观设计不仅要以美化人类生活环境为目的,还应注重融合科学技术、艺术、人文知识等。不同地区的景观环境反映出区域的审美情趣、道德水平、生活习俗和意识形态,因此在进行不同区域的景观环境设计时,应充分了解认识地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地域文化和场所之间长久以来发生的各种互动关系,才能通过景观设计弘扬地域文化。
在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面对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的场所时,应注意保持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传说以及民族特有风情等,以体现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在景观设计中保护尊重地域原始的自然地理风貌和文化生态,使景观设计展现淳朴的生态的一面,给观赏者带来独特的质朴的视觉效果和精神的传达。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地风景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如火如荼,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而这种大批量的投资建设由于急于看到成效,导致在旅游区景观建设时忽略了对区域文化的应用研究,导致旅游景观呈现出风格相同的设计。而综合分析当前我国旅游风景区景观的建设,追求景区的高质量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这要求景观设计师应在进行景观规划设计时,应首先对场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调研和综合分析,通过对调研结果的消化吸收,在设计时充分结合地域文化展开,从而使风景旅游区景观体现当地地理和文化精髓,弘扬地域文化。如在景观设计中,将地域的历史文化或民间艺术以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游客和观赏者产生思考,并进行独特的文化交流。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它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它逐渐在国际中凸显地位,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形象的竞争手段。旅游区景观设计结合地域文化展开,彰显地域文化,是提升一个地区形象的有效途径。可以使游客对地区产生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从而增加游客的内心归属感。
在进行风景旅游区景观设计时,要想合理的体现地域文化,首先要表示出对场地地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的态度。其次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地域文化,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前人的思想,要思考将传统地域文化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和谐的融入。针对地域文化在风景旅游区景观中的具体表达途径,可归纳为四点:
第一,突出地域自然环境特征。要想在风景区景点设计中表达地域性,首先应明确设计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特征。以自然环境特征作为设计创作构思的起点,在地域自然环境的基础之上依照设计要求把握整体规划的大方向。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对地域自然环境所展现的独特性进行视觉效果上的提升。自然景观特征明显的要素,是地域性特征中极其重要的一方面,常常关系着旅游区景观整体形态和设计语言的灵感来源。
自然环境中各要素相互组合、协调和影响着,构成了自然肌理。这种特有的质朴的自然肌理是大自然的生态发展规律,是自然环境长久发展形成了产物。旅游区景观对地域自然环境进行视觉效果的提升时,应以遵循生态规律的原则进行规划。提炼出符合场地自然生态发展的景观要素,应用于整体规划中。最终形成地域自然景观
第二,营造文化内涵。优秀的风景旅游区景观应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文化内涵的来源则是通过景观规划时对地域文化的研究提取,最终运用景观途径营造的。传统的历史文化是一个区域的灵魂,在进行整体的景观规划设计时,可以通过借鉴传统,保留历史文脉和象征隐喻文化内涵的方式塑造景区的文化内涵。
第三,景^空间的组织构建。地域文化的表现可以通过特殊景观空间的组织构建形来表达。在构建组织景观空间时,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定义各个景点的起承转合,或规划场所为民间艺术活动提供特殊空间等。如传统民间社火属于地域民俗文化,而社火的顺利进行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场所,那么通过合理的规划这些长多,让场所成为一个个景点,让民俗活动的举行更具景观性。不同的空间可以突出地域文化的不同特征,让地域文化在景观中有组织的建设。
第四,文化符号的提取应用。通过对地域文化惊醒景观元素的提取,将提取出的元素符号化,运用于景观的整体设计中。通过雕塑小品、景观铺装等细节的符号应用,营造整体传统地域文化的氛围。
1.项目概况
珠山风景区位于徐州市主城区西南方向,占地2860亩,紧依云龙湖与小南湖,背山面水,北望滨湖公园、市民广场和徐州音乐厅,是云龙湖风景区一处集观赏、游憩和文化体验与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该设计规划用地面积约51.11公顷,东至金山南路,西连珠山北路,北接湖中路,南接湖南路。
1.1场地现存问题
场地现有资源丰富,依山傍水,山体植被覆盖率较高。但是场地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1.1 山体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珠山山坡处原有大量非法民居建筑(现已拆除),导致山坡处植被大量被砍伐,山体,边坡不稳定;山林中大量原生林地被侧柏林代替,山体植被景观效果单一,林相结构单调,生态效益低下。这些问题间接导致山体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所以山体的生态修复是在规划设计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1.1.2 山体景观资源利用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们享受自然,回归自然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缓和有限绿地面积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关系也就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徐州是一个多山的城市,珍贵的山体资源作为城市中比较有特色的景观资源应得到很好的重视开发利用。珠山风景区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但是并没有发挥出场地资源优势,景观价值一般,而且不是城市公共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新的规划设计中应最大限度的发挥场地优势,提高山体可利用率,体现珠山风景区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2.设计理念与设计定位
2.1设计定位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云龙湖风景区规划以及对基地现状分析把珠山风景区规划定位为: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依托,不仅使云龙湖风景区自然与文化资源相结合,突出云龙湖夏景景观,形成景观意向丰富的滨水绿地,而且充分利用山体景观资源烘托佛教文化精神,塑造景观效果多样的城市山林绿地。
2.2设计理念
设计本着充分利用场地资源与地形优势,为市民提供一个傍山带水,尽幽居之美的城市公共休闲绿地的目的,使人们可以在城市的繁华之外获得一份心神的恬淡与平衡。主要立足于用现代设计手法使云龙湖景区文化、珠山传统禅意文化与现代景观相结合,设计一系列小型开敞空间、亲水栈桥、平台和穿梭于植被中的步道网络。游走其间,绿草绕足;或登上亲水栈道,芦笛茫茫,彩蝶翻飞;或入山林中探路,丛林夹道,竹巷幽深;或依身湖畔,观荷花鱼影…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形式完美结合,营造城市中一片诗意的“山水城林”。(如图一)
3.设计原则
3.1保护优先原则
对山体按核心保护区、严格调整区和重点修复区分别进行保护控制。核心保护区:加强保护山体原有肌理特征,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和管理要求。严格调整区:一方面保护山体原有形态,植被,对景观效果欠佳的山体景观进行局部调整。如改善山体林相结构,扩大灌木、地被类植物面积,增加山体的景观层次和景观特色。另一方面对山体被破坏人文景观资源进行复原措施,并逐步清理山体上非景观性建筑。重点修复区:对被破坏较严重的山体部分,首先采取相应生态性修复措施,完善山体轮廓线,增加植被覆盖率,逐渐恢复山体景观和游憩功能。
3.2山水相融原则
依山傍水是场地的优势,设计应使山水相融,两部分之间自然过渡。例如设计中利用GIS的数据处理能力建立山体的高程数据库,并通过输出模型得出场地的径流数据,在此基础上依据山体径流走向在山体中设计生态截洪沟,目的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可以收集山体雨水形成自然水体景观,同时收集的雨水可长时间的为山坡植物供给水分;而在雨水较少的季节,山体岩石可营造出别有韵味的枯水景观。这样整个区域内景观多样性不仅丰富,而且从景观效果上使山与水自然交融。
3.3因地制宜原则
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场地原有资源与地形优势,最大限度利用场地原有资源,少动土木。如滨湖部分的东部“真趣池”和“汇心池”的设计,均采用梳理河道,贯通云龙湖的方法,在动用最少土方的情况下,美化湖岸形态,增加岸边景观的多样性。
植物配置方面,场地在考虑恢复山体植被,改善林相的同时,配合云龙湖总体规划(春花秋韵,冬情夏荷)主要选取能够突出夏景的植物,营造属于云龙湖南边独特的景观特色。如小南湖区域根据东坡文化特色,选用竹子、海棠、梅花为主要树种,营造一片诗意的氛围。滨湖东段突出“夏荷”主题,在水中种植大面积荷花。滨湖西段区域则以石榴来突出初夏景观,同时用它作为湖西秋韵园的过渡。
4.景观规划布局
对于珠山风景区的规划设计主要分为:中心广场区、文化体验区、山体生态恢复区、滨湖观光休闲区、滨湖生态休闲区。功能分区之间相互连接和渗透,以满足不同功能的需求,给市民提供一个更具文化与生态的城市休闲绿地。
4.1中心广场区
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相结合的广场,起名为“亦乐广场”,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意,而且与云龙湖北岸的“善乐广场”相呼应。广场的形式选用螺旋式发散状,一方面目在形式上使山体和湖水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解决场地高差问题。广场上铺装、树池、景观座椅、景观灯饰和花池等的设计,合理利用佛教元素,如荷花、竹子等图案,既彰显佛教文化,又与凸显云龙湖夏季景观相互呼应。
4.2文化体验区
此区域以烘托佛教肃然起敬的文化为目,区域内包括玉露广场、濯缨台,沉心桥、涤心池、禅意广场、梵音宏等几个景观节点。在这些景点中充分运用佛教文化元素于地刻、景墙、雕塑、植物中,使游人处处都能感觉到浓浓的禅意。如玉露广场,广场中心以一滴水与一颗佛祖遗落的佛珠为中心雕塑,加之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环绕其中,整个环境清新脱俗,与佛教清幽淡雅的氛围相暗合。(如图二)
4.3山体生态恢复区
山体生态修复主要针对恢复山体被作为耕地和建筑用地的部分,完善山体轮廓线,增加植被覆盖率,调整植被林相结构,逐渐恢复山体景观和游憩功能,把山体景观延续下来并与山下景观相协调融合,形成比较自然的整体山林景观效果。
4.4滨湖观光休闲区
增加水生自然植被,选用适应于湖边生长的乡土植物,营造芦笛翻飞,水杉成林的景观效果。设计滨水栈道和部分小型开敞空间来提升场地景观品质,为人们提供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赋予场地丰富的现代气息。如云龙湖东岸设计的“荷风远香”景点,沿湖边种植大量芦苇、荷花等植物,加之现代曲桥的设计,使人们步入其中不仅有很好的视觉体验,而且有荷香四溢,神清气爽的精神体验。又如“志清台”景点,此亲水平台周边同样以荷花为主要造景植物,选用莲藕为广场主要情景雕塑。一方面烘托佛教文化精神氛围,另一方面与云龙湖夏景景观相呼应。
4.5滨湖生态休闲区
西段滨湖生态区有大量水杉林,设计中尽量保留场地原有景观效果较好的植物群落,通过扩大其面积、丰富植被景观层次、增加游园路以及部分景观设施,使沿岸湿地系统得到恢复与完善,形成徐州市一片景观价值极高的杉林氧吧。
东段滨湖生态区是珠山佛教文化与小南湖的东坡文化的交汇处,,在保留场地原有的植物群落基础上增加竹林,因为竹子既是佛教文化的代表植物,而且是坡最喜爱的植物之一。因此用它作为两个区域的过渡和融合。
5.结语
珠山风景区的景观规划设计从“山、水、城、林” 的理念出发,充分发掘场地资源优势,使景区内各景点相互融合同时,场地文化和自然风貌得以巧妙结合,突出生态和文化主题。
参考文献
[1] 杨葳,王文奎,等. 福州市山体保护规划研究[J]. 规划师,2008(8).
关键词:风水;风水环境观;居住区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B992.4文献标识码: A
一.什么是风水?
“风水”只是名称,而非风和水,实则是一种客观存在,如,天、地、山川、土、木等,即包括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历史上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是晋代的郭璞,他在《葬书》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清人范宜宾为《葬书》作注云:“无水则风到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可见,风水之术也即相地之术,核心是人们对居住或埋葬环境进行的选择和处理,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二.风水的环境观
老子《易经》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可见,古人的大地方向定位观念是源于对太阳运行的实际观测,在此基础上很自然地形成“喜东南厌西北”和“背山面水”的自然观及尊“左”习俗。”
“风水”以《易经》为理论基础,产生于古代农耕社会,是人们渴望把自身和谐地统一于自然界之间,而采取的一种自我完善手段,本来没有丝毫神秘之处。可以说风水凝聚着中国古代哲学、科学、美学的智慧,它引入建筑,充当了中国古老哲学、科学、美学与建筑的中介,因而风水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和作用。风水始终强调一种整体意向模式:“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这一意向的理想模式是:“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蜿蜒,白虎驯俯”,即玄武方向的山峰垂头下顾,朱雀方向的山脉要来朝歌舞,左之青龙的山势要起伏连绵,右之白虎的山形要卧俯柔顺。“靠山起伏,高低错落,曲曲如话,中心出脉,穴位突起,龙砂虎砂,重重环抱,外山外水,层层护卫的发福发贵之地。”北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南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左右两侧则护山环抱,重重护卫。中间地势宽敞,有屈曲之流水环抱。三面环山,水口紧缩,中间微凹,山水相伴,坐北面南位居中央,这种环境就是所谓“藏风得水”的理想宝地。可见,风水环境观注重自然界山水风树木等要素的方位、形状特征,并体现了对其组合方式的把握。同时,它还包括对环境气候的太阳辐射、气温、湿度、气流、日照诸要素的直观感受和综合体验,可以说风水环境观具有典型的地域综合体的综合意识。
《易经》又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天人合一”思想把天时、地利、人和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强调天道、人道相同,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取得一种和谐的关系。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指出:“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哲学。”与其说中国人在缺乏现代地质学、气象学、水文学、建筑学知识的时代,只能根据当时知识水平来认识环境,解释自然,“气”、阴阳、五行、八卦、星象等中国古代解释宇宙和自然的观念,以及罗盘指南针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风水术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操作工具,还不如说中国人追求的是整体的效果,不需要现代的科学理论,用自己对自然的整体认识就可以找到合适的景观,找到适合居住的地方。”可见,这正是对风水环境观的客观评价。
三.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绿化的配植、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设计、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等,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到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现代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文化性和艺术性。
四.风水的环境观在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风水术又称相地术,因此,风水的环境观旨在通过对建筑环境的选择和改造来创造适宜人居的生存环境,其宗旨就是理气,即寻找生气。具有生气的地方应该具备的条件有:避风向阳,山环水抱,流水淙淙,草木欣欣,莺歌燕舞,鸟语花香之地。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旨在通过对居住区规划用地合理地组织、布局和设计创造适宜人居住的理想生活环境,这一理念与风水环境观不谋而合。因此,可以说风水的环境观正是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具体体现在园区道路分布走向;植物选择与配植、植物五行相生;水景方位、大小、流势走向;山景培砂等。现以居住区小游园景观规划设计为例。
居住区内的小游园,包括小区绿地、老年、成人活动休息场地,运动场地,花木草坪、花坛水面、雕塑和铺装地面等。在基于风水环境观的景观规划设计中,应注意如下原则:
1.选址要适当。小游园位置力求适中,居民使用都方便,力求体现均好性原则。小游园设计注重以人为本,结合地形,因地制宜:应考虑无障碍设计;充分利用原有绿地、水面;如果布置在小区中心,其服务半径不超过三百米为宜;如果沿街布置,应尽量利用街角、街边,特别是道路弯转处的两侧或反弓的外侧,可兼顾化解因道路反弓带来的风水煞气。此外,应充分利用不宜建筑的地段,如冲沟、回填地、坟场、废庙址等。
2.布置要合理。居住区小游园应讲求功能分区合理,应按主要服务对象布置。儿童活动区与成人活动区应当分开布置,中间可用植物分隔,避免干扰。在不佳景观(形煞)方向(如烟囱、远处可见的墓碑、医院存尸房、对面大楼尖角等处)应植密林或置假山石加以屏障(障景)。在优美景观方向(远处山林、水面、亭阁等处)应适当留出视廊或置园林小品加以框景(借景)。
3.通过景观设计营造理想居住之地。《阳宅十书》曰:“凡宅左有流水,谓之青龙;右有长道,谓之白虎;前有汗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为最贵地。” 现代小区可以通过道路,水景和绿化设计营造此理想的居住环境,高低起伏的草坪上隆起较高的丘可以看作是朝山,它要尖圆秀芳,离房屋较远;隆起较矮的丘可以看作是案山,它要小巧灵秀,离房屋较近,迎着朝山的房屋格局是最好的,两水夹一山(朝山)主大吉。
4.水景.风水的宗旨是理气,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气之来有水以导之,气之止有水以界之,气之聚无水以散之,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可见,水景在居住区景观规划中是非常重要的。风水学讲求好水的形态应该是:1)弯曲有情,柔和,山水刚柔相济,所谓“静水流深”,表面平静,但深层却潜藏着激流;2)水来处开阔,去处闭锁,去外山石掩映,为了防止水流得太快,建风水塔;3)水流的方向意味着气的聚集方式,水抱边(环绕)可取。据此,水流的禁忌有: 1)水流得太快,来得快去得也快,不聚财;2)笔直冲向房屋的水,冲煞;3)水外弯、水反边不可取(地基不牢固,不聚气。)
5.设施配置力求齐全、美观。游园内的花坛、水池宜以曲线为宜,因为曲线主吉,尽量避免转角尖射,在转角处应以弯曲圆转为宜。花墙、花架、坐凳设施,均应考虑亲切的尺度,拉近与人的亲切感,同时,兼有屏蔽,间隔作用。混凝土等现代材料亦可仿竹,仿木细作,增添自然的韵味。亭、廊、桥、榭等园林四宝宜与环境配合得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假山假石在于避煞;曲路幽径意为趋吉。儿童器械稚佻,老人坐椅逍遥,各顺其道。
五.结语
风水的核心思想是探求建筑的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通过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感应来指导选址乃至建造,不论是选址,平面布局,还是空间关系无不遵从——天、地、人的秩序,人于其中便能获得心理上的平衡。由此,基于此理论基础之上的居住区景观规划势必能创造出适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余易.实用建筑风水.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孟东篱.景观谭之宅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在现代建筑中的影响与运用.
[4]小区的风水知识.
[5]关伯仁.环境科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景观生态学是现代地理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连接自然科学和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属于宏观尺度空间研究范畴[1]。它注重景观结构与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强调生态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通过对旅游区的景观结构、功能和演化过程的研究,从而实现对景观的优化利用与管理。
描述景观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有斑块、廊道、基质和缘[2-3]。斑块是景观中与周围在外貌和性质上不同并具有一定内部均匀性的空间单元,在旅游区内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的地域和服务网点;廊道是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旅游区内的廊道主要表现为河流、林带、交通线及其两侧的带状树木、草地;基质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景观背景结构,对应于旅游区内的自然地理环境;缘则是指旅游区的保护带或旅游斑的环境,作为缓冲区,可避免自然环境与周围社会环境直接接触,有利于旅游区的生态保护。
二、地貌景观生态设计
地貌风景区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不仅具有观赏的功能,还具有维持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一旦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乃至无法恢复,无论是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是旅游业来说,这无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因此,对风景区进行设计与开发,应从生态学角度出发,以保护、优化风景区内自然生态环境,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最终目标。
(一)景观的结构设计
1.斑块的设计。景观要素及其功能格局是控制旅游区生态环境状况的关键。在自然风景区内,按照景观生态学理论,在斑块设计方面应以大型植被斑块作为主要考虑对象,同时需要一定数量分散的小型斑块作为补充。就地貌风景区而言,它最具特色的景观要素是赤壁丹崖,丹山、碧水、秀峰、奇石构成了旅游区重要的旅游资源。因此,为保护旅游景点的整体性,应以巨型的旅游斑为主要考虑对象。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景点与周围环境组成旅游斑,斑块的构成大体上是有一个近圆的核心区,弯曲边界和有利于物种传播的边缘指状突出。对于斑内脆弱的核心区,为避免破坏地质结构,应禁止游客进入,可以考虑建立远距离观景平台,配置观景设施,为游客提供远距离观景服务。红色岩系胶结和固结程度较差,岩石硬度小,易受风化侵蚀,因此在旅游斑内严禁砍伐树木,禁止在崖壁上人工斧凿和雕刻。旅游区内自然植被斑块对于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型的植被斑块可以起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的作用;小型自然植被斑块既可作为动物临时栖息地和避难场所,有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又可增加景观异质性,扩散干扰风险,因此要注意保留、保护,加强实时监测,及时养护管理。作为游客休憩、消费为主的小型人为斑块,则要注意远离巨型旅游斑块,沿廊道分散安排,合理布局。
2.廊道的设计。在旅游区内,廊道的构成主要是引导游客活动的旅游线路。地貌风景区内的廊道除了具有旅游线路引导功能外,还是联系斑与斑、斑与种源之间的纽带,因此,廊道的设计必须从多方面考虑,总的思路是保护、保持原有地形,其宽度、长度和位置的设计应根据山体实际情况而定,综合估计其利弊。根据地貌风景区独特的地质条件,廊道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为了保护地形,同时也为了控制游客数量,景区内应以步行道为主,不宜建造盘山公路,也不宜修建高空索道;(2)旅游区内不同斑块之间要有廊道相通,注意保持廊道和斑块植被结构的相似性,以保证斑块之间的连通性,满足内部种在斑块间运动的需要,保护景观整体的生态功能;(3)在线路选择时,最好利用现有自然通道,同时避开生态脆弱区;(4)在道路施工时,尽量利用自然的无污染的材料,如木材,石板等;另外,对于某些自然廊道,如林带、河流等,既是景观中能流、物流的通道,同时本身也具有娱乐价值,因而要注意加以保护与管理,避免人为破坏。
3.基质和缘的设计。基质是景观中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从生态学角度看,保持旅游区内基质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生态规划角度看,对基质的全面调查与研究也是对旅游区进行功能分区、优化景观格局的基础。由于地貌多发育在气候湿润地区,流水对其影响极大,因此在开发时要注重流域的完整性;从景观上来讲要注意山水结合,突出“山体为主,水体映衬”,体现丹山碧水的特色。另外,在旅游区要规划一定宽度的缓冲区。一方面,作为交通工具的停放地和旅游者住宿、购物区,满足游客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将游览以外的活动集中在缓冲区,可减轻旅游区内部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二)优化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是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对过程的影响,通过优化景观格局来改善景观的功能、调整能流物流的输入输出,从时空尺度上来耦合生态与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管理景观资源的利用[2]。目前,“集聚间有离析”的景观格局被认为是生态学意义上最优化的景观格局(Forman,1995)。依此为规划目标,注重风景区内质地粗细结合,大小斑块互为补充,斑、廊和缘的合理布局,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合理分类。如在廊道之间或没有廊道的地方加设一行小的斑块以增加调景观连接度;在细质地的景观局部设置小型植被斑块和廊道;设置边界过度带,作为服务区,为游客提供休憩机会等。目的是使景观要素之间达到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在优化景观格局的同时还丰富了视觉空间,最终形成以地貌景观为依托,并融合当地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景区整体风格。
三、地貌景观生态调控
(一)景观生态管理
在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控和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旅游区进行管理,力求使系统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促进系统内的互利共生与良性循环。这包括对景观、基础设施和人员的管理等几个方面。
为了保护地貌风景旅游区内的天然风貌,保证视觉景观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除了历史遗留的文物古迹、楼台庙宇外,在景区内应避免建造新的人工建筑物,必要的基础设施要严格限制其规模和数量,设施的造型,色彩、质地等也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能破坏景观视觉美感。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而遭到破坏的景点和基础设施,需要及时修缮或替换,确保基础设施的正常发挥。
加强游客管理,正确引导游客的旅游行为,一是通过计算景区环境容量来确定游客数量,防止因游客数量过多加重环境压力;二是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环保知识,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提高游客保护自然地貌的自觉性;三是通过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游客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攀爬、刻画等)。
对于旅游区工作人员,要进行集中培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者的沟通。实践证明,只有游客与管理人员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促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
(二)景观生态监测
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视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状况,确定其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人类活动对这些变化所起的作用,以便能快速、准确的制定出相应对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高新技术在景观生态学的应用,景观生态监测的水平不断得到提高[4]。
1.3S系统的应用
3S系统是对GIS、GPS和RS的总称。三者各具特色又相互关联,在解决问题的功能上各自存在优点和不足。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实现各种技术的综合,才能完全实现监测地表变化的功能,在资源、环境调查和区域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随着景观生态规划、研究尺度的扩展,3S技术逐渐成为景观规划不可缺少的方法和手段。目前,该项技术已被应用于旅游区位置的确定,生物资源调查,地貌监测等方面。由于地貌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区域,气候湿热,风化强烈,加之其特殊的岩性特征,对于环境的变化极为敏感,因此,利用3S技术对风景区内的地形地貌实施监控是十分必要的。
2.LEDESS空间明晰化模型
LEDESS模型[4](LandscapeEcologicalDesignandEvaluationSupportSystem)原意为景观生态决策与评价支持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帮助决策者对景观中自然环境部分进行管理和规划,尽量减少未来出现的非确定因子,分析不同的决策方案对植物和动物种群造成的生态后果。将LEDESS模型引入地貌风景区,用来模拟植被演替过程,按植被演替和生境的需要,评估物种生境适宜性,计算潜在生物斑块间的景观连接度,将对景区的规划、建设和保护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我国对3S系统或LEDESS模型的研究与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还要进一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善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对这方面的研究,尽快应用于实践,为实施有效的生态保护和恢复行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许慧、王家骥,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2]李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研究以目平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2(5)62-65
[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赵羿,实用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论文摘要:通过汇雅风尚住宅小区设计的具体实例,分析了设计中对人居环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适度的思考,从总体环境到单体设计,提出了从面到点,从总体环境到单体的逐步论述方法,进行了理论到实际设计的具体应用,达到了舒适宜居的环境效果,解决了工程设计中一些具体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设计与人息息相关的居住建筑,设计者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生态环境、心理环境和环境安全几个方面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和人文思想,使人居环境与大自然充分融合,创造人居环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适度。
1、工程概况
汇雅风尚住宅小区位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东路,总用地为2. 771 86hm2,住宅用地1.116hm2,公建用地0. 523hm2,道路用地0. 524hm2,公共用地0. 598hm2。总建筑面积146 100m2,地上建筑面积114 946m2,住宅建筑套净密度1 271套/hm2,住宅面积毛密度36 938m2/hm2,住宅面积净密度91 740m2/hm2,绿地率40%,汽车位总数683辆。
商业用地指标:用地面积7 172.60m2,总建筑面积53 148m2,地上建筑面积43 035m2,地下建筑面积10 113m2,基底面积2 895.06m2,容积率6,建筑密度40. 36%。
住宅用地指标:用地面积20 546m2,总建筑面积92 952m2,地上建筑面积71 977m2,地下建筑面积21 041m2,基底面积3 203. 58m2,容积率3.5,建筑密度15 . 53%。
2、总图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2. 1适合宜居的绿色生态环境
在总图环境设计中,注重了绿色生态住宅的理念的设计,充分利用环境,以有益于生态、健康、节能为宗旨,使居住者无论在身体上、精神上都完全处于良好的舒适状态,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本着以人为本,健康舒适;节约能源;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与融合相结合的生态住宅来进行设计。
以人为本设计宜居的绿色生态住宅环境时,注意结合当地自然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及科技手段,合理安排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在设计的定位中,小区南北各有一个出人口与市政道路相连,从创造生态环境的空间规划布局出发,注意住宅楼的朝向和风向,使住宅区形成自然风道与生态绿化环境;同时考虑到建筑单体和群体与园林绿化对于阳光与阴影的影响,注意阳光对环境及住宅日照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满足景观环境用地,使小区绿化率达到40 0},使之成为景观生态场地,并且绿地中景观设计运用了水景来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小气候,并注重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达到真正具有生态效果的宜人的居住环境。
2.2和谐交往的心理环境
从住宅区中心绿地到楼前绿地到庭院绿地,按“公共一半公共一半私有”空间格局,在居住小区中以不同组合形态构成景观带,形成居民户外活动的领域,并经过精心布置绿色植物、花坛、座凳、雕塑等环境小品,及可供老人和儿童休闲游戏的场地和设施。楼前绿地可称为半公共领域,也是院落空间的延伸,是便于居民闲暇散步休息、儿童游戏的场所。而中心绿地不仅可以设有小区雕塑的主题小品,还可以提供老年人和儿童休闲的设施。
2.3安全健康的环境要素
小区实行智能化管理,设有电子监控系统,对讲系统等高科技手段,24 h的小区警卫巡视,小区的出人口设有智能化系统等一系列安全措施。在小区设计上也考虑了卫生环境的安全性,如设有集中收集处理存放的垃圾清运站,并设有独立出人口,与小区道路环境,住宅楼相对的分隔开,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公共设施及楼房空间的开关等,用声控方式,以减少人流触摸交叉感染病毒的危险。小区还安装了报警、闭路电视监控、对讲与防盗门控、住户报警、巡更管理、信息管理系统等,可以对安全防范系统实行监控、车辆出人与停车管理,供电设备、公共照明、电梯、供水等重要设备的监控管理。
3、单体设计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
3. 1在住宅单体设计中有关空间的舒适度
居住空间不是越大越好。在设计中考虑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所居住的环境,居住的空间是有一种最基本的要求的。住宅的舒适度就是一种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太过大的空间环境,会使人们从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因而要考虑居住建筑的私密性。汇雅风尚住宅小区单体房间设计如图1所示。
住宅的舒适度要重点考虑住宅空间尺度对人的居住环境的心理感受。在住宅设计中还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关怀,增加更多方便合理的使用功能、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而设计要准确的把握空间尺度,提高住宅空间的舒适度。
住宅设备管井集中设置在公共走道内,便于设备的维修安装检查等,使设备管尽量减少在户内的穿人和维修检查等方面造成的不便,充分改善了户内的居住空间环境。
3.2生态环保设计
住宅的生态环保设计小到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大到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因而是每个建筑师要认真思考的。在小区景观设计中,照明灯均采用节能型的灯具,如太阳能灯具。绿地浇灌系统为节水节能型的喷灌系统。住宅单体设计中:建筑材料均采用绿色环保型建筑材料,如,涂料,底漆,密封胶等。建筑的节能:墙体均采用挤塑板外墙保温,门窗采用断桥铝合金,玻璃均为中空玻璃,人口做门斗等措施。建独立的垃圾清运站,集中处理小区居民每日垃圾,及时清运处理,减少垃圾对环境的有害污染并有垃圾回收等有效的利用。
3. 3安全健康设计
单体建筑实行智能化管理,设有电子监控系统,对讲系统,住户报警及监控、闭路电视监控等安全防范系统。
公共设施如开关等,用声控方式,以减少人流触摸交叉感染病毒。楼里不设垃圾井道等措施减少污染。
住宅单体设计中不但要满足使用功能,而且也在设计上注意户内的卫生防疫功能。通过设计尽可能切断病菌的传播渠道,避免公共空间交叉传染的可能性,改善居室内空气自然净化条件。
3.4住宅的无障碍设计
在小区整体环境景观道路设计中,我们考虑了盲道,在地上的车位中设计了无障碍车位。在配套建筑的设计中,设有无障碍厕所等。在单体设计中,楼体的出人口设计了无障碍坡道,人口平台的宽度均考虑了轮椅车的回转距离。设计了无障碍的住宅套型,套型内的设计中均考虑了轮椅车在户内各个区域的回转距离,转动半径和活动空间。卧室,起居室到厨房,卫生间的通道尺寸和洞口宽度,在卫生间等室内增加设计了扶手,握杆等一些方便老年人,残障人使用的设施。
关键词: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景观细部;细部品质;细部的精确性;细部的实施
中图分类号:TL372+.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背景
上海的新建楼盘中,有数不清的以Art Deco风格为特色的项目。上海知名的标杆豪宅翠湖天地便是Art Deco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Art Deco之所以在房地产业界盛行,主要是由于现代主义的建筑让人觉得苍白,古典主义的风格又让人觉得繁琐,具有Art Deco元素的建筑既有装饰效果又不失简洁明朗的线条,比起单纯的现代主义的房子只用涂料来修饰外立面显得有价值感,而相对于传统古典主义的大量花式又来得清爽。
与此同时,Art Deco风格建筑住区中的园林景观设计,也在通过园林景观的布局、风景园林的各个设计要素包括植物材料、铺装材料、水体设计,尤其是园林小品设计的细部应用,以此表现该风格楼盘的古典而又简洁、尊贵而又摩登的气质。
Art Deco 风格的发展及景观细部设计理论
(一)Art Deco 风格建筑的发展与特征
Art Deco 风格,也称为装饰艺术派、装饰艺术风格等,其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迅速传遍欧美以及世界各地。Art Deco 被确定为一种艺术风格的低位,其起点应追溯到1925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Exposition International des Arts Decoratiifs et Industriels Modernes)。Art Deco 一词,即起源于这次博览会的法文名称” Arts Decoratiifs”的缩写。Art Deco 一词确切地描述了这一艺术风格,它一方面暗指装饰艺术派的历史根源(1925年巴黎博览会),另一方面,其概括了这一风格的特点:装饰,而且是艺术的装饰。其风格作品虽然没有绝对统一的尺度,但是确实存在一些相似之处。
Art Deco的装饰有下列几个主要的特征: (图1)
1.放射状的太阳光与喷泉形式:象征了新时代的黎明曙光。
2.摩天大楼退缩轮廓的线条:二十世纪的象征物。
3.速度、力量与飞行的象征物:交通运输上的新发展。
4.几何图形:象征了机械与科技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5.新女人的形体:透露了女人赢得了社会上的自由权利。
6.打破常规的形式:取材自爵士、短裙与短发、震撼的舞蹈等等。
7.古老文化的形式:对埃及与中美洲等古老文明的想象。
8.明亮对比的色彩。
上海地区Art Deco风格的建筑及其与园林景观的关系
1、上海地区的Art Deco风格建筑
上海在近代崛起为工商型大都市,因此它在文化上不仅带有传统文化的特征,更领先于全国感受到了西方工业化带来的丰富的物质文明的影响,显现和展露出充满张力的、开放的现代性。建筑作为城市形象的主要载体,深受来自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上海开埠后,逐渐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1928年,由克明洋行设计的德义公寓已经是明显的装饰艺术派风格。这座九层楼的公寓,在建筑立面上有精美的V型和卷涡组合而成的几何形石头雕塑,非常摩登,墙面采用褐色面砖组成的菱形图案,顶部有竖向线条装饰。它是上海最早建成的Art Deco风格建筑。1929年9月落成的沙逊大厦,标志着上海建筑开始全面走向装饰艺术派时期。
如今,Art Deco有一种回归之势,这与其风格本身的特点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与上海的文化传承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把Art Deco风格的建筑放在上海总让人觉得比较稳妥。
2、住区建筑与园林的关系
建筑大师贝聿铭说过“建筑本身应像土里面生出来的一样”,好的园林景观作品应该也是如此。园林景观的设计与建筑的设计目的是一致的,我们要做的是一个适合这块场地,适合这块土地的,契合这里的历史文化,展现这里的人文景观。因此,园林景观与建筑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彼此融合。
园林景观在住区建筑的体现最为丰富,不同风格、不同主题的住区建筑,可以产生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园林景观。建筑是直接影响园林景观设计的要素之一。尤其是风格明显的建筑形式,我们在做园林景观时,需要从建筑中寻找依据,比如景墙的花纹线条,可以从建筑的装饰外立面寻找呼应,;植物群落的设计组合,需要参考建筑的风格,中式建筑采取的植物配置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古典建筑风格的住区,则可以适当做些整形修剪的植物或是模纹花坛等种植手法。
景观细部的理论
1、景观细部的概念
景观细部的概念:将设计概念转化为实际城市景观的设计过程。(《景观建筑细部的艺术——基础、实践与案例研究》尼克•科克伍德著),这一过程具有相当可观的艺术性,源于景观建筑细部的本质——既具有个性又是总体景观形式和设计概念的一部分的本质。
2、景观细部的设计方法和主题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一个完整的细部元素始终保持完整并为整个项目深入发展出一套细部语言。为了建立、形成、表现细部结构的语言,在这张图纸上,还创立了材料、修饰和纹理的信息。这清晰地描绘了项目从开始到完成,从概念到实施的全部步骤。
景观细部的概念来源:美学上的更新、业主的项目和基地的具体情况、政府关于公共环境和户外场所的法规、遵从或区分文化价值的设计概念——例如自然风景或城市当地特色现象的解释。对景观细部来说,它们带来了艺术上无限的努力、创造和概念,这是在人的尺度上进行景观设计的特殊领域。
上海品尊国际的景观细部设计应用
(一)项目介绍
品尊国际项目是一座位于上海普陀区,集际公寓、酒店、酒店公寓、甲级写字楼、大型商业于一体的多业态城市综合体。建筑设计由巴马丹拿集团(P&T)担纲,建筑风格装饰采用简单的竖向线条,整体感挺拔向上,为典型的现代简约Art Deco风格。园林设计采用点、线、面造景手法,小品、堆坡多重景观一应俱全,将小区绿化从集中绿地到组团花园,邻里生活接触空间增大,家园的氛围更为浓厚。(图2)
Art Deco风格景观设计要素的表达
1、植物材料
在园林景观的布局与设计中,植物材料是非常重要的的一个素材。在设计时,景观设计主要利用地形、植物和建筑来组织空间和解决问题。植物不仅是环境景观的构成要素之一,并且使环境充满生机和美感。
品尊国际项目住区花园内在重要景观轴线上,采用了棕榈科植物作为特色景观树,同时,海枣作为高级景观观赏树种,也提升了该楼盘的整体品位。在阳光的照射下,海枣植物特有的羽状叶投射出独特的光影效果,犹如一个个“V“字,与Art Deco风格的整体相契合。(图3)
在植物的色彩配置上,花园内种植了大量的香柚、银杏等乔木,在秋天的表现为金灿灿温暖的色彩效果,配合物业更换的草花,修剪整齐的灌木与色叶乔木形成明亮的色彩对比。(图4)
2、园林构筑物
园林构筑物是指景观中那些具有三维空间的构筑要素,这些构筑物能在由地形、植物以及建筑物等共同构成的较大空间范围内,完成特殊的功能。园林构筑物包括台阶、坡道、墙、栅栏以及公共休息设施。
品尊国际住区花园内园林构筑物形式丰富多样,但依然可以从各式的园林构筑上找到统一的元素,这个元素也是我们所知的Art Deco风格的经典图案元素,“V”字型的图案。例如拱形花架的基座,特色灯柱的基座,基本都采用了同一款“V”字型的图案样式作为装饰面。这仿佛给整个花园的小品都打上了“品尊国际”出品的烙印,具有强烈的整体感,也提升了该楼盘的品味和档次。(图5、图6)
Art Deco风格喜好在简洁的装饰中融合古老的文化元素。从该住区众多的雕塑小品中,也可窥一二。大象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长寿动物,在古老的东方文化中,一直被赋予吉祥如意的寓意,在该住区中,铸铜的大象小品(图7)依次阵列排开,在阳光下金光闪闪,为社区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氛围。
3、铺装
铺装在景观设计中,具有构图和交通的功能。
品尊国际项目的景观园路铺装设计上,采用暖色系为主的铺装材料,与建筑外立面的色调相统一。明亮的色彩,作为Art Deco风格的特征之一,在园林铺装上的体现上,设计师大胆采用花色混铺,这样可以使色彩更为鲜艳醒目。选材上使用各种天然花岗岩,利用其不同纹理与打磨程度,增加楼盘的尊贵感同时,亮丽的色彩也使其具有归家的温馨感。(图9、图10)
4、水体
水景设计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另一个主要元素之一。它能形成不同的形态,如平整如镜面的水池、或是流动的叠水或喷泉。水景这一要素在室外环境中不止给人带来视觉的欣赏,同时兼具调节气候、灌溉土壤、降低噪音等功能特征。
品尊国际住区内的水系布局以几何式构图为主(图11),局部的点水水景(图12),用黑色光面花岗岩做镜面水,侧面用台阶式的跌落方式,增加了水景的变化形式和视觉美感。几何式的水系、层层向上收拢的叠水形式也暗合了Art Deco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几何图形、收缩的轮廓等特点。
(三)总结
景观细部设计要素在Art Deco 风格特征的表现手法:来源: 作者自绘
上海住区Art Deco风格的景观细部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整体统一
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一个完整的细部元素始终保持完整并为整个项目深入发展出一套细部语言。为了建立、形成、表现细部结构的语言,在这张图纸上,还创立了材料、修饰和纹理的信息。这清晰地描绘了项目从开始到完成,从概念到实施的全部步骤。
(二)展现个性
每个项目都有其独特的地域属性、独特的文脉肌理、独特的场所精神以及项目背后的品牌文化。作为设计师,应该着眼于项目背后的文化内涵,将其浓缩提炼在景观细部的表现上,作为该项目的品牌精神及个性展示。
(三)控制造价
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产品定位,高端的项目在市场占有量毕竟是少数,更多的是中低档的产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扩大绿化面积,减少土建小品的设计手法,达到花更少的钱,出更好的效果,满足市场需求。
(四)生态共生
园林景观的设计最终目标,便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是每个景观设计师做项目的初衷和最终目标。不论项目是什么风格的建筑,营造的是什么风格的园林景观,其本质还是构建生态型居住社区, 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自然是我们生存的根本。
结论
随着风景园林专业的不断完善,社会的文明认知程度的不断提高,良好社会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园林景观设计不会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而是能够通过景观设计师的努力追求,真正表达其丰富的内涵和精神追求。
局部与整体、片段与完成的作品,以及细部与景观的关系,在景观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中,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景观细部的不断推敲,从建筑的外立面装饰细部吸取灵感,把元素提炼应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是整个作品更为真实,更为和谐、更为丰满、更能打动业主。
最后鼓励设计师在不断变化的设计实践中,进行针对景观细部设计的新研究。
我们不希望看到由于各种“欧陆风”的兴起,城市建设在无形中变成“空间殖民地”,希望通过景观设计师在景观细部的设计时仔细推敲,融合场所精神与艺术美学原则,把居住空间环境营造为真正的“诗意的栖居”。
参考文献:
[1]许乙弘.Art Deco的源与流——中西“摩登建筑”(1920-1930年代)关系及其都市人类学分析[D].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04.
[2]冯焯伟.浅析园林设计要素对建筑景观的影响[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4).
[3](美)尼尔·科克伍德著;杨晓龙译;《景观建筑细部的艺术——基础、实践与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一)人文景观资源
八公山景区有着厚重的人文景观资源。在八公山发现的亚洲最早的类人猿牙齿化石,距今三百多万年,具有很好的教育及研究价值。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淮夷”人在此形成部落,春秋战国时期成为蔡楚文化的繁荣之地。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著名的“淝水之战”,把“八公山”推上历史的舞台。从此“八公山”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地。早在2100多年前,汉淮南王刘安曾在八公山招贤纳士,著书立说,编纂了包容万象的千古名著———《淮南子》,刘安还在求仙炼丹的过程中制作出了豆腐,为世人留下了传统美食。八公山景色秀美,人杰地灵,历来为各派宗教人士所喜爱,因此道、佛、伊斯兰三教都在其间建造庙宇,祭拜神灵,例如著名的“白塔寺”。展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茅仙洞更是由三教轮流主持。八公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质文化、豆腐文化、历史文化构成了灿烂厚重的八公山人文景观资源。
(二)传统饮食资源
传说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使得八公山景区锦上添花。造型不一、秀色可餐的豆腐宴,吸引了世界各地慕名前来的游客们。另外,淮南牛肉汤是江豫皖一带家喻户晓的名小吃。
(三)工艺品资源
历史上紫金石的名气很大,被誉为“千里长淮第一石”。八公山紫金石在北宋时期杜绾所著《云林石谱》中早有记载:“寿春府寿春县,紫金山石出土中,色紫,琢为砚,甚发墨,叩之有声。”紫金石在南宋时期就被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当成供石或雕刻成山水摆件,置于几案厅堂,或装点园林家居。据有关部门考查,在淮南凤台到寿县这一片山上地下紫金石储量大约有数十亿吨。古今中外赞赏有加的“紫金砚”工艺品就是来源于八公山的紫金石。
二、八公山景区的景观环境设计建议
有着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传统饮食资源、工艺品资源等丰富旅游资源的八公山景区每年吸引的游客数量并不多,2009年,景区黄金周旅游接待人数6.21万人次。同时期的天柱山接待游客9.7万人次。在旅游热的2012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八公山风景区接待游客仅13.45万人次。如此丰富的旅游资源却得不到游客的青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景区的景观环境设计不到位。
(一)八公山景区景观环境的目标与特色
八公山风景名胜区的性质是以人文景观为主,保持并发挥山水风光特点,适合开展观光、历史教育、科研等活动的综合性低山山岳型省级风景名胜区。我们要在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前提下,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景观特色。在风景名胜区功能上以八公山人文资源和山水、地质风光为依托,厚重的人文底蕴与独特的自然景观相交融,打造传统静态观赏型景观与现代美学、休闲动态型景观相结合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二)八公山现有的景观环境设计
目前八公山主要有白塔寺、汉淮南王宫及附属设施(鸿烈书院、升仙台)、孙家花园、地质博物馆及生态园、传统文化街、生态度假区、南塘湖休闲度假区、回民风情苑、淝水之战遗址文化园、淝水之战影视基地、岚香湖度假区、黑山头生态景区、盆景园、奇石馆、淮河风情园、洗云泉、沁月泉、传统豆腐村、十八连珠寨、老君庙、南塘观光果园、乐涧套、丁山公园、美术家创作基地、石林、碑林、四季亭、吕夷简墓及吕氏寒窑、滑草等运动设施、卧龙湖景区等等景观,这些景观多数都是人文景观。在重点突出了本景区的人文景观的同时,忽略了自然景观的建设。随着人们对旅游知识的不断加深了解,相比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着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往往更吸引人们前去观赏游玩。
(三)八公山景区的自然景观设计
1、石林景观设计
八公山景区内的石林,出露面积约30万平方米,露出高度1.5米———5米。该区景观资源价值很高,是风景区资源精华所在,在采取重点保护的前提下,要适当开发这些山石景观的景观效应,引发游客的联想、移情、情感、意趣等心理反映。目前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游客在石林里观赏山石的时候,引发的景观效应并不明显,由此可见,八公山风景区需要在依托石林景观的基础上,研究出吸引游客景观效应的方式。例如运用“大地艺术”把石林作为景观设计的主体,设计出具有景观效应的场所。又或设计出节假日石林探宝活动,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进而吸引游客前往,使游客得到别具一格的旅游体验。
2、草本植物景观设计
通过有关调查得知,除去人工种植的花草,八公山景区原有的草本植物有十一科33种之多。如禾本科:雀麦、短柄草、红尾翎、牛鞭草;莎草科:荆三棱、牛毛毡、碎米莎草;百合科:阔叶麦冬、牛尾菜;石蒜科:石蒜、水仙;鸢尾科:野鸢尾、鸢尾;蓼科:杠板归、酸模叶蓼、红蓼;石竹科:太子参、牛繁缕、蚤缀、王不留行;酢浆草科:红花酢浆草;葡萄科:野葡萄、爬山虎;菊科:苍耳、鬼针草、野菊、蒲公英;十字花科:荠菜、诸葛菜、羽衣甘蓝、拟南芥、白菜。草本植物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具有观赏价值。可以学习荷兰的“郁金香大地艺术”的景观设计手段,把这些草本植物合理分布种植起来,达到观赏的目的,进而提高景区的自然景观的吸引力。
3、树木景观设计
八公山景区的森林是由152种树木形成的天然次生林,这片树林是皖北大地上一颗绿色明珠,春来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秋踏漫山红叶,如火如荼。再加上这几年市里规划到位,合理种植了梨树、桃树等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树木,更加增添了八公山景区的魅力。在树木景观设计上,要突出的是生态休闲旅游。人们在市里住久了,喜欢到周围呼吸新鲜空气,而八公山景区的天然次生林就是最好的天然氧吧。八公山的树木林相整齐、层次分明、空气清新、环境幽静,游客们身临其境,有回归大自然之感觉,是大家理想的森林旅游佳境。除了梨树、桃树等树木的景观设计之外,按照“适地适种”的原则还可以增加更多的果木,例如:批把树、柿子树、杏树、板栗树、核桃树、苹果树等等树木,花季吸引游客观赏,果季吸引游客采摘,打造观光游、文化游与生态游、休闲游相结合的旅游模式。
三、结束语
关键词:功能定位;交通量预测;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scenic road is traffic, landscape, recreation and protection combine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special landscape road, its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with the general road is different. First, the transport occurs mainly due to the scenic tourists out of life, based on OD data traffic forecasts four-stage method is easy to distortion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area based on the number of visitors traffic prediction based prediction methods. Secondly, scenic road landscape requirem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ea,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how the design of road landscape with scenic natural history, culture, ecological conditions echo each other, side by side.
Keyword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raffic forecasts;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1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古迹众多,风光秀美,尤其是西部的茅山,峰峦起伏,绵延百里,是闻名世界的道教圣地,史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位于茅山东麓,规划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以茅山风景名胜区、茅东旅游度假区和方山森林公园为中心,打造一个集生态游憩、宗教观光、康体养生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乐园(图1)。
为配合景区开发建设,金坛茅山风景区规划建成以“五横三纵”为主骨架的风景旅游道路网,辐射各旅游景点,服务景区内各居民安置点。(五横:白乾公路、直茅公路、金沙公路、张常溧公路、金竹公路;三纵:茅山——方山旅游路、新浮路、花茅——薛茅公路)
1、道路功能定位
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内部道路系统,在 图1
满足各功能区基本要求和组织景观的前提下,分为主要道路、次要道路和其他道路三个等级(图1)。主要道路是旅游景区与周边道路相衔接、景区内部各功能单元之间相相衔接的主要道路,构成旅游区的路网骨架,以机动交通为主,如金沙公路、新浮公路。次要道路是景区内各功能单元内部、与主要道路之间联系的道路,通向或连接主要景点,以人行和机动车为主,如致和公路。其他道路是景区各功能单元内各游赏景点的联系道路,是旅游景区深入每个景点的游览线,以人行为主,部分路段考虑游览车和消防车通行。
2、交通量预测
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由于历史、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景区开发比较滞后,现有景点少,景区内道路基本以三级公路以下的乡村公路为主。若采用一般公路交通量预测常用的以现状OD资料为基础的四阶段法,由于相关小区和路网资料的缺乏,将导致预测结果失真。
考虑到作为景区内的风景旅游道路,未来的交通流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游客人数和周边旅游景点的开发 图2
强度,因此采用未来游客人数结合沿线景点开发的方法进行预测(图2):把金坛茅山风景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根据未来特征年景区的预测游客总人次,以景区未来的路网规划和主要景点的区位确定游客在风景旅游区中交通出行的主要路径和分布,参照类似景区的经验数据确定游客出行中某一道路的占有率,结合该道路沿线居民的出行数量,最终确定其未来各年的交通量。
以新浮公路为例,计划于2012年建成通车,交通量按15年预测,远景年为2027年,各特征年定位2015年、2020年和2025年。
(1)旅游交通出行
① 游客人数预测
根据《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茅山风景旅游区到2012年,接待游客规模约为250万人,2020年游客接待规模约为520万人,根据插值法和考虑未来的游客增长率,确定未来2025年和2027年的游客人数分别为680万人次和730万人次。考虑到未来日游客人数与本项目的日均交通量密切相关,而风景旅游区旺季和淡季的游客人数变化较大,完全按照旺季或者淡季来计算日游客人数会造成投资的浪费或降低道路的运行的质量,参照一般风景旅游区的经验,全年可游天数(日)按200天计算,具体数据如下表:
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可以分为南北两片(图3),南片主要是方山森林公园游赏区,北部片区主要为茅山风景名胜区、茅东旅游度假区和观光农业康体体验区。北部片区的纵向道路主要有新浮公路、花茅公路和茅山旅游路:新浮公路位于路网中间,沿线主要为生态观光园、休闲度假村;花茅公路位于东侧,其东侧为扬溧高速,西侧主要为观光农业区;茅山旅游路位于西侧,沿线主要为茅山风景名胜区。
根据《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结合景区内四个主要游览区和规划路网,确定四个游览区游客吸引量。图3
未来年各主要游览区游客总量预测表(万人)
按游客在旅游区平均每天出行次数为2.5,计算各主要游览区各特征年出行次数:
根据新浮公路沿线景点规划、与对外公路的衔接状况,结合相关调查数据,确定新浮公路分担的游客出行次数为观光农业康体体验区和茅东旅游度假区出行次数总量的50%,各特征年出行次数见下表。
未来各年新浮公路出行次数预测表
② 车型比例预测
新浮公路主要服务于旅游区游客,客运占主要比例。因此,进行旅游区游客交通量预测时将车型比例分为小客车、中客及大客四类,符合新浮公路旅游道路的出行特点。
根据项目区域路网历年交通构成分析,车种的比例变化与GDP有着良好的相关性。车型预测采用指数模型,与GDP回归预测,同时参照类似景区的经验数据(如杭州龙井山等相关景区),对预测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式中:Y:交通量; X:GDP;α、β:回归参数。
车型比例预测结果
③ 游客交通量
根据车型比例预测,按小客车平均载客3人,中巴为15人,大巴为30人考虑,计算出未来各年由景区游客产生的客车出行数量。
未来各年游客交通量预测结果
(2)沿线内部交通出行
新浮公路向南直接联系薛埠镇区,沿线兼有致和安置点,具有服务沿线和镇区居民出行的功能,货车主要服务于沿线度假区、休闲社区以及生态农业基地的物资运输,具有一定的比例,参考一般经验数值,沿线内部交通量取游客交通量的25%。
(3)路段流量预测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新浮公路未来路段流量见下表:
未来年流量增长主要集中在2012至2020年,一是由于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二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居民的旅游需求,同时小汽车的普及也会不断增加景区的游客人数,进而使本项目在这一阶段的流量激增;2020年之后,景区发展趋于平缓,增长率逐渐降低,流量稳步提升。
3、道路景观设计
风景旅游道路景观设计既要使道路本身成为可供游览的景观,又要让道路融入整个景区,成分景区的组成部分,不能对景区产生明显的分隔作用。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道路景观设计以整个茅山道教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对道教文化的提取、概括,结合不同道路沿线衔接的不同景点,既融合道教文化的精髓,又营造各自的氛围。
以茅山旅游公路和金沙公路为例,茅山旅游公路沿线主要经过乾元观坤道文化保护区、仙姑文化旅游村、道教文化博览区(元阳观、崇寿观)等富有盛名的道教观宇,因而将其定位为人文景观路,旨在让游客感受 “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考虑在道路交叉口或局部开阔地设置道教文化景墙、三清道尊像等元素与植物结合在一起,通过道教文化符号诠释其景观特色,凸显道教文化特点(图4)。金沙公路沿线主要经过旅游度假村、民族风情度假园、茶园、苗圃等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因而将其定位为生态景观路,通过节点设置景石图腾柱、景石与花卉组合诠释其景观特色,营造路在景中的氛围(图4)。
在此基础上,道路各专业设计注重细节设计,配合景观总体设计要求,主要体现在:
(1)线位布设顺应丘陵区的地形走势,不改变区域固有的地势特点。尽量绕避生态敏感区(植被茂盛区、物种分布连续区以及独特珍惜物种分布区),尽量减少破环和切断生态链。路线布设把握与景观的空间关系:对于规模宏大的景观,路线布设适当远离,给观赏者提供足够的视野;对于点式景观,线位适当靠近,便于游览。
(2)边坡防护以自然植被为底,配以景观树种、山体开挖石头形成景观小品,削弱道路的独立存在感,融路于景。利用山体挖方边坡,篆刻道家经书典籍或反映道家文化的画作,增添道路的景观文化。
图4
(3)道路排水边沟采用矩形代替梯形,同时减小边沟宽度、加大深度,以减少圬工敞口面影响景观视觉。
4、结论
(1)根据风景旅游道路的交通组成特征,提出将风景旅游道路交通量分为因游客产生的流量及因沿线内部出行产生的流量两大部分,并均以景区未来游客人数预测为基础的方法。继而以金坛茅山风景区内的新浮公路为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为风景旅游道路交通量预测方法提供借鉴。
(2)道路景观设计以金坛茅山风景区的道教文化基础为背景,结合不同道路沿线人文、生态景观差异,赋予每条道路不同的景观设计主旨,做到统而有别、形散而神不散。同时道路路线、排水、防护等各专业设计注重细节,服务于道路景观要求。
参考文献:
(1)《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总体规划》(2008-2020),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9.5;
关键词: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1 滨河带状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常规定位
1.1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进化史中,河流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些滨河而居的村落随着商业的 发展 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庞大的城市。但是,伴随着 科技 的进步,穿越城市的河流有很多已经不再扮演资源和物流通道的作用。其角色的转变似乎更能体现人类社会的事态炎凉。很少有人会怀疑每个城市都会有一条河流穿过,由于河流在城市中的功能和地位不同,城市管理者们赋予了她们不同的待遇,对于那些主干水系,由于富有人文情调和 自然 风光而得到城市的重视,这些河流的滨河地段往往是一个城市商业、文化、休闲的核心地段,在整个城市绿地系统中声名显赫,唯我独尊,比如上海的黄浦江,哈尔滨的松花江等等。
而那些支流,尽管在城市生态系统中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其功能、名气、位置、 自然 风光等方面存在不足,那么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待遇就差得多,有些居然沦为垃圾河和污水河。更有甚者被城市用地填埋,永久地结束了自己的 历史 使命。 目前 的城市管理者们由于 经济 和水利安全方面的考虑,将这些河流的功能定位于行洪河道、排污河道,与这些河流相邻的绿地变成了功能单一的防护绿地。在近几年的工作中有幸接触到了几条类似命运的河流滨河绿地改造,由于城市 经济 的发展,这些河流有幸等来了受到尊重的机会,这些河流绿地将和周边用地紧密结合共同为城市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1.2 重视河流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的作用
从 理论 上说,我们应该学会理智地顺从自然的流变,但是对于 中国 这样快速发展的国家来说,做到这一点需要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会遇到一些阻力。但可喜的是所有的城市都接受了可持续的观念,并付诸实施。山东德州岔河风景区和临沂沂河两岸的景观设计就是这样的两个案例,本论文的形成就得益于在这两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这两个城市的领导在城市发展战略中认识到了滨河绿地的重要性,同其他类型的城市绿地相比,滨河带状绿地的基础条件有着明显的优势。
第一、除已经规划的滨河城市绿地外(指河道防洪堤外城市预留绿地),由于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如将其开发成休闲绿地将会减少大量的投资。
第二、生态条件优秀。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条生态廊道,尽管在河道沿线上有一些水利设施的拦截,但洪水和带状防护林仍然有效保持了城市与外界元素交流的通道,来自乡间的清爽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在一些没有受过污染的河道中,优美的湿地,成片的树林为鱼类和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居环境。相比于这些条件,一般的城市绿地由于多数都是孤立的斑块,彼此之间很难联系,因此在生机活力方面明显不足。
第三、水质有保障,亲水环境好。在南方的一些富水城市,由于水网密布,绿地系统中的水质基本由保证。但是对于干旱地区的城市,城市绿地中的水体一般都是通过管道和运河的形式引进水体,通过挖湖堆山的形式创造丰富的空间变化,形成优美的水体景观。河流与之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一个是活水,一个是死水,城市绿地水系的管理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第四、服务范围广,利于商业开发。一些著名的河流沿岸往往是城市商业繁荣的区域,这是和城市的发展 历史 相关联的。对于那些次要的河流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潜力,一条河流蜿蜒几十公里,穿过城市内部不同的功能区域。由于人们天生亲水的特性,一些休闲活动会集中发生在滨水绿地当中。如果以500米为标准的话,滨河绿地可以为相当大的城市面积提供休闲面积,人流的汇集必然能带来更多的商机,因此说提升滨河绿地的功能定位对周边区域的经济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当然,有优势必有劣势,河流季节性的洪水会对绿地内的设计产生 影响 。一方面为防护五十年一遇而修筑的大堤就会对景观设计产生不利的 影响 。另外,有关河道管理的法规对行洪区域的高秆植物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植物配置方面只能点缀高大乔木,也不能成片密植灌木。这项限制对于利用种植和地形来创造变化的空间来说就很不利了。
2 滨河带状绿地景观设计 方法 探索
2.1 一个城市中的每一块土地都是城市的有机体
由于人们的功利要求,将一个城市的土地划分成大小不等的斑块,每一个小斑块都在欲望的驱动下不停的在跳动,每一个跳动的斑块都与其邻近的斑块发生关系,对于一条河流来说,由于其穿越城市的特性,当其定位从防护绿地转向生态防护、商业、休闲于一体的绿色廊道时,作为设计者应该至少就下列 问题 给出答案:
2.1.1 这条滨河绿地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性质是什么?
一般从水利上来说,流经城市的每一条河流都是流域治理的有机组成,其在水利上的分工大概可在行洪、分洪、灌溉、航运、排盐、纯景观等方面加以区分。如果从城市绿地系统功能上划分,作为有保护意义的生态廊道是所有河道的基本功能,除此之外这条河流本身的 历史 文化积淀、它所流经的区域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滨河绿地邻接用地的功能都会对滨河绿地的性质产生 影响 。在一项设计动笔之前,必须抓住纲领,搞清绿地的性质。否则会造成后期设计中不必要的功能分区,造成投资的浪费。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对城市绿地系统的 分析 :
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美称,地理位置重要。德州市市区现有人口44万,属于中小城市,在 未来 15年的城市规划中,岔河将位于城区的中部。岔河现属于排洪排污河道,德州境内全长为22公里。为推动城市新区建设和改变城市面貌,德州市政府决定对岔河城区段的景观进行改造,规划范围总用地面积为124公顷,其中现状水体面积16.2公顷,陆地面积170.8公顷。
在德州市区范围附近,从西向东共有三条河流,分别是南运河(古京杭大运河德州段)、岔河、减河,三者同属漳卫河南段。三条河流的现状基本功能都是排洪、排污。根据 历史 文化和城市区位的不同,三条河流应突出各自的风格,具有不同的绿地性质。
南运河应体现历史文脉的延续,岔河应体现城市文化与生态核功能的结合,减河体现远郊的生态休闲功能。本规划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及城市 发展 趋势等多方面条件的 分析 ,将岔河风景区定位于:是德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生态休闲廊道,同时,与岔河滨水区各功能用地相结合,岔河风景区还是德州市旧城区和城市新区之间一条重要的商业、文化廊道,是城市滨水区综合开发建设的重要 内容 。
2.1.2 寻找与城市的关系
如果我们着手设计的对象是一个学校的花园或小区绿地,那么我们只需考虑小区的格局及业主的需求即可。而对于一个面向全市开放的带状绿地从 交通 分析上获得必要的信息对 未来 场地的组织至关重要,同时由于有许多跨河大桥,穿越绿地这会增加一种特殊的观赏视线,另外那条大桥是城市中最重要的桥梁,也会对绿地设计 内容 产生 影响 。通过 交通 分析,可以确定带状绿地的出入口位置,出入口的规模、哪些区域会产生商业价值。
除了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分析之外,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临近用地的现状功能及未来建设情况,一般可结合城市的总规或详规解决这方面的内容,通常这种以休闲为主的全开敞绿地不同于一些主题公园,临近绿地的城市用地性质直接对绿地内部的设计内容产生影响;比如说邻近的用地是居住区,那么你可能考虑一些儿童活动设施或场地在这里,因为早晚时间大人会带着孩子就近玩耍。如果邻近的用地是一片 工业 区,那么在这里设人流集散的场地就是多余的投资。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交通系统及外部用地功能分析
四条东西向城市主干道跨越风景区,从南到比分别为堤岭桥、东方红桥、三八桥、天衢桥,均为双向四车道,其中堤岭桥所在东风路是进出城市的主干道。八条城市交通副线尽端抵达风景区,其中一条路名为“文化路”的附道,该路与旧城新湖风景区相连,是非常热闹的城市生活性干道,后来设计中我们在这里设计了主入口。
综合考虑场地外部交通以及周边用地功能的要求,对整个风景区进行如下的分区:
城市文化展示区:位于堤岭桥—东方红桥区段的西岸,大堤两侧。规划希望该区是人文活动的主要场所,原因是这里位于东风路和东方红路这两个城市最重要的交通干道之间,是城市文化的最好的展示窗口。另外其外部用地以居住区为主,因此在景观设计上体现开阔、简洁、大气,是城市尺度和城市人工构成风格在优美的 自然 环境中的有机楔入。
生态休闲活动区:该区段外部为二类 工业 用地。因此在设计中以湿地、卵石滩、微丘、观光果园等景观为主,河的岸线曲折 自然 ,偶尔点缀野生花丛。该区段以静、雅为主,满足人们亲近 自然 的愿望。
居住康体活动区:由于该区段周围的用地功能主要为 教育 用地和居住用地,因此在自然优美的环境基础之上,开辟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场地是这里的主要设计 内容 。
2.2 尊重场地
从生态学角度讲,滨水区域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特性的区域,和城市内部预留的公共绿地有很大不同。由于在一段 历史 时期内,我国在生态伦理、生态价值方面的基础 教育 普遍不足,因此很多未经保护的河道已经丧失了自然面貌。原因很简单,他们成了城市 经济 活动的牺牲品。如果一个设计师具有生态价值观的话,那么在现场调查中,看到一片幸存的湿地,一处小小的候鸟栖息地都应在 未来 的景观设计中设置一处保护区域,为这些具有未知价值的场地留有 发展 空间。关注每一条河流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地形、植被等自然要素及其组合结构,如:曲流、深潭、浅滩、河漫滩、积水沼地、阶地、三角洲等,结合这些自然细节结合水岸设计,本身就是最具特色的滨水景观设计。
[b][设计案例] 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b]
场地 分析
沂河是临沂市境内第一大河流,发源于沂源县三府山。在临沂市蓝山区沂河及其支流汇合在一起,形成宽阔的水面河流流速减慢,大量的泥沙淤积成大大小小的椭圆形沙丘,这些沙丘上长满了丛生的灌木柳,景色非常优美。由于水利部门担心 影响 行洪,这些自然形成的湿地景观被大量清除,所剩无几。
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中我们强化了这一生态要素,将人工的岸线拆除,改成生态护岸,同时人工恢复一些湿地岛景观。通过 科学 的论证,水利部门同意了我们的建议,这些富有生机的小岛从此在沂河两岸复苏。
2.3 文化的引入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 历史 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拥有悠久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种骄傲的情绪充分反应在景观设计行业中。每个景观规划项目的设计建设方都希望有一个好的文化内涵在里面,尽管滨水绿地只是一个具有休闲与商业功能的用地。为了避免在文化引入方面生搬硬套,牵强附会,那么对河流本身的历史和人文故事的挖掘工作就必不可少。
[b][设计案例] 德州市岔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b]
首先对岔河的历史进行了 研究 ,岔河是利用历史上黄河九河即道之一的沟盘河故道修筑的一条分洪河道。同时我们在风景区水源的设计之中从沟盘水库中提取了一部分黄河水。那么在公园的出入口的位置我们利用一片石刻给市民讲述了岔河的历史,同时又告诉他们这样的事实:黄河水回来了。在刻石上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天水钩沉叹盘虬再现。诗中的“天水”指黄河水,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流”。黄河水又以盘虬之姿重回故里,看到德州的变化,他也会衷心赞叹这里的变化。水体景观是风景区设计的一大特色,本设计将原有的河道拓宽,形成平均185米宽的水面,将钩盘河水库的黄河水注入,在七里庄和上游分别设拦河坝和橡皮坝,形成大气、开阔的水体景观。由于拓宽了河道,增加了行洪断面,提高了蓄洪能力。
另外一处的文化引入就是“千年搏弈平台”的设计。从德州市城市景观格局中可以发现两片大型的公共绿地,一个附属于新城核心,一个附属于老城核心。在这两片核心绿地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和岔河的交点就在我们设计的规划区内,这个交点记载了德州城市文化 发展 史,因为这里是新旧城市的跨越点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个交点被设计成主入口广场,具有庆典和纪念的意义,它的名称就是“千年搏弈平台”,在这里将纪念这个千年古城发生的一些大事。在广场的铺装上,镶嵌了12块圆形的棋子,每个棋子上面纪录一件德州城市发展的历史故事。
[b][设计案例] 临沂沂河两岸景观规划设计[/b]
沂河是临沂的母亲河,与沂河相关的故事千千万万。每个故事都很动听,但是不可能各个去表达。但是我们抓住了一个城市文化的纪念地。那就是沂河及其支流的四河交汇口,这里的地形被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为是一支展翅欲飞的凤凰,同时在四河交汇口的旁边就是临沂的古城,古城的城墙与道路围合的构图就像一只负重的乌龟。在很早以前民间就流传龟托凤凰的神话,也许就是这种特殊的城市景观为临沂造就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和美好的故事。根据龟托凤凰的城市传说,我们利用现场的湿地设计了一处生态观光园,其中人流集中活动场地的造型就是一个凤凰的抽象图案,而那些湿地观赏的木栈桥形成龟背纹图案,人们在这里游玩的时候将会重温这段神话。
3 经验 总结
滨河带状绿地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类型,本文结合亲自设计的两个项目 总结 出的一些设计 方法 肯定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有些基本原则应该适用于全部类型的滨河绿地,那就是生态第一性原则与亲水性原则,抛弃这两项原则的设计一定会留下遗憾。
参考 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