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55:31
导语:在文学的艺术性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17-01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追求教学艺术,旨在优化课堂教学,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和谐统一。所谓教学的艺术性,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而是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采用丰富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使学生高效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发展智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
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单
调教学内容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核心,这意味着教学内容是否丰富、有趣,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成败。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不少语文老师照本宣科,借助参考书把语文教学当做一种程序性地机械复述,甚至把重点放在答案的对错辨析中。语文教材中仅有的艺术性内容,在老师毫无激情的讲解中变得支离破碎。
2、教学形式单一
教师采用的教学形式多样性与否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如果教师的形式丰富,教学行为充满人文关怀,学生就更容易被语文的独特魅力所吸引。而有些语文教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行为生硬僵化,导致学生兴趣全无,课堂气氛压抑;有些语文老师则把课堂当做自己一个人的舞台,无视学生的反馈信息,这些都影响到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语文教学不是“独角戏”,学生也不仅仅是观众,而应该是主体和参与者。
3、教学语言贫乏
教学语言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传递教学信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工具,教学语言是否得体适当,影响着教学的进行。如果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贴切,营造出适当的课堂氛围,就能够激起学生的兴致。而对于教学语言贫乏的教师,即使丰富生动的教材,由于不能用适当的教学语言进行组织,就会陷入乏味、干瘪的课堂教学形式。有些教师把对语言的锤炼当做咬文嚼字、舍本逐末,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灌输,把成绩的高低当做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更被这样的老师抛却在脑后,这种情况下,优美的文学作品也失去了韵味。
语文教师如果存在这些问题,受其害的就会是学生。
二、语文教学为什么提倡艺术性
之所以提倡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原因在于:
1、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人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具体指的就是语文课程对学生的文化陶冶功能。语文教学通过将艺术的魅力引入语文课堂,将语言、情感、形象、态度、价值观等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2、语文教学艺术性实现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融合
文学本身就没有固定的形式,语文教学的艺术化,使得语文教学不再是干瘪的语句分析、背诵朗读,而变得更加的充满美感和情趣。艺术性和文学性的相互融合,促进了学生以艺术的眼光鉴赏文学,同时用文学的角度欣赏艺术,也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3、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机械、刻板的语文教学提高的只是学生的应试能力 ,其他的各种能力却得不到提高。 而艺术化的语文教学,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丰富,使教学语言更加精彩,使教学行为更加多样,发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实现自我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学的艺术性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职业中学语文教学艺术性的实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语文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才能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质,了解学生的实际,展示个人的教学能力。
2、激发学生乐学的兴趣
兴趣就是人们的意识对一定客体内在的倾向性和内在性的选择,是行为驱动系统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强烈的心理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内驱力,是学好语文的诱因。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会”学习,使他们能主动地、积极地、创造性地学,教师要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真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恰当地发挥主导作用,要努力提高“导”的艺术,从而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去启发、点拨、设疑、解惑。要大力提倡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少一点讲解、分析、提问,多一些引导、点拨、激励,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
4、师生共创和谐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情绪渲染是讲授素养之一,它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必须倾注自己的爱,“以爱动其心”,多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形成师生互爱,彼此尊重,彼此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启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前提。所以,师生亲密合作,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是每一个教师应该做到的。
思想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赋予新意。不拘泥于教参,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更可以用自己的个性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其次,找准教学“突破口”。教师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谈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从而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艺术。
2.打造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课堂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这就要精力打造课堂结构的艺术生,教师要艺术性地驾驶整个教堂进程。一开始就要巧设导语,激起学生的兴趣,或渲染气氛、或风光导游、或描绘精彩场面、或让学生自述体验等等。让学生获得与课本情绪相似的感知,进入情景,这是一节课的开端。随后,要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精心选择能突破阅读能力的几个关键问题,让学生反复感知课文,整体把握主旨,口味语言,弄清写作技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牵引课堂思维流向,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励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思维,在对话、讨论和交流中完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师此时要用自己的学识、智慧、人格魅力参与其中,或用微笑表示肯定,或以简洁的语言点拨启发,或用热情的表扬及时鼓励,或用委婉的疑问促进深入思考,这是充分体现教师个性和创造力的时候,这是一堂课的发展。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最重要的是给学生以审美的愉快,好的课堂效果是给学生创造高昂的美感体验,以便于学生在心灵豁然开朗之时,对课本有种入木三分的印象,产生久久难忘的情感。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动情点”进行尽情的渲染或是艺术的再加工,让课堂进入。随后,教师不能让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停滞不前,而是进一步向课外延伸,纵深拓展课堂的艺术效果,让学生有回味无穷的感受。个性化的语文教学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发展学生的才智,以个性培养个性,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和个性。
3.发展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味
教堂起点高、手法新、品位高,是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的体现,品位高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同时,也要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个性化的教师成功之路,在于帮助学生创造良好的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的教学氛围关键所在。师爱和师生平等是个性化教育所要求的。因此,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学。一是实行教与学民主平等,师生彼此尊重,教学相长。没有平等,就没有尊重,更无从谈起发展师生关系。教师要具备民主、平等意识,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表率的人格品位。二是开展合作学习。方法可采取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甚至课堂演讲、辨认等形式开展师生的情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合作学习是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全体发展。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语文问题的多样化,语文学科的多极化的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去参与讨论和辩论,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明是非,分主次,求同异,达到培养个性,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4.运用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语言
1 激发学习兴趣
以往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开门见山,直接切入主题。学生学习从一开始就处于被动状态,缺乏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兴趣是一切活动的动力,有了对事物的兴趣,才会使学生认真学习观察。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所有的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启发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好奇、好胜、喜欢探究新异事物的特点,课堂教学内容要有新意,用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动了"情",继而便有了"趣"。如七年级课文《春》这篇优美的散文,在讲授时,摒弃了传统的讲法,采取向学生提问的办法:春天的活力是通过什么景传神地表现出来的?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对春天的兴趣和对其所表现内涵的探索心理,继而在读"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时,明白"钻"、"闹"、"抚摸"、"笼"字的形象比喻,掌握了"春的活力给人带来的是希望和力量"的主题。讲授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先放根据此词谱曲的歌曲,最后以唱代背。
2 巧设悬念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开头得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结果证明,在课堂教学中借鉴文学创作的作法,设置教学悬念能激活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悬念设置巧妙得当,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向就会自然而然地集中于你所讲的知识对象上,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的"迷宫",接受知识要点。如《荷塘月色》的悬念设置是:写"荷塘"?写"月色"?还是二者都写?《奇妙的克隆》这篇课文中的"克隆"指的是什么?它对人类社会有什么影响?假如你掌握克隆技术,你最想克隆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寻求答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的语文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从中受到极大的启示。通过这种方法组织的课堂教学也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学生通过教师巧设悬念组织的自学训练,学会了在学习中多提问题,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总之,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的积极性。
3 创设愉快的课堂气氛
一堂富有成效的教学课,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而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激思,不失时机地点拨,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解、或讨论,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对于质疑问题提出异议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形成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例如《鸿门宴》中惊心动魄、刀光剑影的场面,借助语言、神态、动作,讲出课文中"忠"、"勇"、"威"、"壮"、"智",在课堂上掀起的波澜,把故事情节逐步推向,达到教学目的;讲授《口技》时,先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口技表演,并叫学生模仿;讲授亲情类的文章时,如的《母亲》,先让学生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唱歌颂亲情的歌曲;学习诗歌时,开展课堂朗诵、背诵比赛。
4 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是要在有限时间内按时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学的节奏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与接受能力,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学有所得。正如古人所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上课之初,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一节课上来,形成有意注意。在讲授新课时可以让学生对教学内容形成无意注意,但在讲授教材重点、难点时,节奏要放慢,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解决问题。而对那些学生一看就懂的简单知识,教师只要略加提示,一言带过,加快教学节奏。当学生保持一段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例子,使学生适当放松。在课堂要结束时,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的注意力又回到了有意注意。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使学生思维进入积极、活跃的境界中。此外,课堂上老师不要讲太多,要给学生看课文及思考问题的时间,给学生提出疑问的时间,这些很重要。
中职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要调动学生各方面的内在因素,自觉地去探索,发现和创造。就是说中职语文教学的实践既面向学生的能力,又要面向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等更广阔的领域。中职语文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学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
我执教中职语文十数年,从中认识到:语文课教学有它特有的社会性、科学性、情感性、艺术性。其中我对其情感性和艺术性认识较为深刻。
语文教学的情感首先取决于教材内容。中职语文教材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费尔巴哈说过“感情的对象只能是感情”。此外,参与语文教学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既有满足认知的要求,也有满足情感的欲望,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是以共同认知,共同感受为动力的。而一定的情感能够促进和强化这种信息交流。因此,情感的有无,强弱,直接决定着中职语文教学的效果,高低与好坏,一般来说,只有当教材中的情感被充分挖掘出来,变成师生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达到合拍甚至共鸣的时候,教学就呈现出最顺利,效果最佳的状态。如《访山人故居》一文的情感被师生共同挖掘出来时,学生就能发自肺腑地吟唱出“山人的民族气节和坚持正义,敢于反抗的硬骨头精神是我们的楷模,要爱国就要学山人”的心曲。因此,增强语方教学的情感性,也是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魅力和生机的重要途径。
中职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以丰富多彩的内容面对性格各异、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要处理多种矛盾,选择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这决定着语文教学是最灵活、最细致、最富于创造性的活动。正是这种创造性要求,决定了语文教学富有极强的艺术性。这表现在教师要对学生心灵的深邃洞察和强烈感染,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宏观把握和精密设想,对教学中各种问题的娴熟,而灵活的处理技巧,使教材的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这就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创造性和艺术性。
中职语文教学通过思想品德教育、智力教育,把培养新世纪人才落实在学生个体发展上,例如《莲池水鉴》所倡导的为政清廉,《重访传字营》赵德霖所说的“只要靠诚实劳动就能过上好日子”的美德通过教师采取艺术的手段和技巧,对教学“加入自己的个性”,使课上得充满勃勃生机,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创造性的为塑造学生的灵魂打牢了坚实的基础,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恩格斯说:“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这不仅是自然科学方法论的主要依据,也同样是研究语文教学方法的理论根据。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辩证法的科学,绝对不允许有教条存在。”还语文教学辩证,最多样的本来面目从“封闭式”、“传统式”的教学方法中杀将出来,也是势在必行的了。
首先,语文教学方法的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起决定作用的不仅有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且有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老师的基本素质。只有采取那种既适合教学目的和内容,又适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的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离开一定教学目的和内容的方法,就会造成教学的随意性;离开学生实际的方法,势必是形式主义或教条主义;离开教师本身的素质和特点的方法,势必是生搬硬套,机械模仿。基于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教师特点整体考虑的方法,就不能不是综合的、多变的。方法离不开教学整个体系,特别是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如果离开了,就失去了语文教学的规定性,变成时好时坏,可有可无的东西。其理由如下:
(1)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即使是那些被人称为“最佳”的方法,受到社会的普遍赞同,也只是解决了当前教学中的某些矛盾或问题,也丝毫不意味着它是永恒的,绝对的“最佳”。特别是当这种教学方法凝固成一种模式之后,它的局限性也就越来越表露出来。这时教学实践就势必呼唤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以便去修正它或者代替它。如“启发式”替代了“填鸭式”,“读讲说练”替代了“精讲多练”,“全脑阅读法”替代了“形象思维法”、“五步法”替代了“串讲法”等等。
(2)各种教学方法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这不仅表现在传统教学法向现代教学法的纵向渗透。而且现在同一时期的各种教学法的横向渗透。如魏书先生的“六步教学法”同黎世法先生的“六课型教学法”;钱梦龙先生的“导读法”与钟德赣先生的“五步三课型”教学方法等等,都是建立在语文教学规律上的教学方法,各有特色相互关联。但如果简单地拿来照猫画虎地模仿,不仅发挥不了这些教法的作用,往往适得其反。正确的态度是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各有千秋。
(3)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的产物。吕叔湘先生说得好,是“虚与实”的关系,也就是理论和事例的关系。理论从哪里来?从事例中来。事例又从哪里来?从观察中来,从实践中来。一定的教学实践的需要,最佳的方法也只能是通过实验证明是正确的。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教学实践是在不断发展的,如果我们固有的教学方法不变,势必脱离实际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选择和确定新的教学方法,是针对中职教学实际,对各类文章体裁的教学的一种新的综合,而这种综合,实际上就意味着一种新的探索和创造。
[关键词]《指环王》; 史诗; 种族; 托尔金
一、关于原著
电影改编于英国语言学家托尔金教授的小说《魔戒三部曲》,这部在西方世界备受推崇的奇幻小说,成为当今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创作源泉,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西方人的日常生活。
托尔金的生活年代正是20世纪动乱萧条战争充斥的时代,因而在他的思想中对于人性的思考多了很多,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摧残和暴虐之后,托尔金反思人性中的罪恶便自然而然流露在作品中,尽管他一生都讨厌讽喻的文学手法。作为语言学家,他创制出的语言和神族谱系,都是为表现基于对于世界善恶正邪的考量和分辨来服务的。
严格意义来说托尔金并不是个典型的文学家,作为研究中世纪欧洲古代语言的专家教授,将远古手稿中的内容用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作者一种信手拈来的方法,因而《魔戒》中繁杂的谱系和自创的各个族群的语言,是托尔金研究成果的艺术性的总结和体现。《魔戒》中天马行空般的故事仍然来源于作者现实的素材,将有限的材料转化为无限的世界,应该说托尔金构建的指环空间具备了西方文学中一种创世纪的精神。
但是电影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和塑造出经典人物形象和情节桥段,这势必要将原著从时空和顺序上进行必要的删减和重组,当然这一切都得基于原著大的框架下,因而电影的画面并不能完整表现出小说中语言的所有意向,这是我们对于电影和原著应有的起码辨识上的认知。
二、关于种族
作为一个奇幻故事,如果单一以人类作为小说的主角自然是很单薄的,《魔戒》中将故事主角定位了多个种族,无论处于何种族群,都让观众体会到了鲜明的特点。
霍比特人是电影中的主角,宁静美丽的故乡夏尔,他们一天吃四顿饭,活泼幽默,有时候胆小怕事,有时候却又坚毅果敢,在前往末日火山的征途中挑选了四个霍比特人,主人公弗罗多自然不必说,他是整个史诗的主线,山姆是弗罗多的最佳搭档和精神源泉,梅里和皮聘属于那种插科打诨,但在历险过程中又相互扶持,影片中由这四个貌不惊人的小矮人去完成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种强烈的反差效果直接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
人类是另一个主角,《魔戒》中起初对人类的描述都是负面的,这也是为什么会引发魔戒之争的最主要原因,人类又是多面性格的综合体,在影片中人类角色众多,比如洛汗国国王希优顿的转变,慷慨号令参战最终牺牲,女儿伊欧玟执著勇敢的精神,等等,当然人性的自私贪婪在其他人物中都有了体现。电影中阿拉贡则成为和其他人类角色对照的重要角色,作为埃西铎后嗣本身他就具备王者风范,即便在流落他乡的过程中,他的顽强和不屈一直是整个魔戒远征队不可缺失的精神信仰。真正的王者是经历磨难之后的回归,而阿拉贡也确实配得上这样的称赞。
精灵族是另一个集合体,性格矛盾犹豫,但关键时刻又深明大义,他们的智商远远高于人类,但在上一次圣战中,发现人类的贪婪后与人类的关系再次疏远。长生不老是他们优于其他种族的一大优势,所以当精灵王之女埃尔文和阿拉贡相爱并愿意放弃长生的时候,人们不得不为这样的选择感到动容和钦佩。当然电影中最难以忘怀的便是精灵射手莱格拉斯,英俊帅气,艺高人胆大,无论任何时刻都坚定勇敢,和矮人金力的调侃对话为片中压抑惨烈的战争平添了一丝幽默,《王者归来》中大战猛犸象的桥段便是体现其勇武的标志所在。
其余的种族的刻画也是可圈可点,咕噜性格的内外矛盾,兽人的残暴,矮人的可爱,巫师的神奇不可战胜,等等。
三、关于指环
指环作为贯穿整个故事的中心媒介,自始至终将观众的心牢牢抓住,伴随着主人公起起伏伏的命运而时隐时现。《指环王》中,统治天地的戒指数量总共有二十枚,三枚给了精灵,七枚给了矮人,九枚给了人类的国王,还有最后一枚统驭众戒的黄金指环属于黑暗魔王索伦。邪恶的索伦在末日火山的熔岩中秘密地锻造了这枚戒指,用来驾驭其余十九枚指环,妄图统治整个中土世界。而其他种族的人们为了争取自由和平的生活将与邪恶魔君展开较量。
影片在开篇介绍了上一次的圣战的情况,人皇之子埃西铎砍下了魔王的戒指,但由于自身的贪婪,没有及时在火山岩浆中摧毁这枚至尊魔戒,使得埃西铎亡命,魔戒的命运又开始了一个轮回,索伦并没有完全消亡,而是等待魔戒的归来,以发动新一次的战争来试图统治中土世界。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在旅途中从咕噜手中意外得到了魔戒把它带回了夏尔,于是魔戒的故事便真正开始了。
魔戒代表着什么?这是看过这部电影的人最终必须弄清楚的答案。在《指环王》里,人性自私的一面往往容易被欲望所利用,成为任何邪恶滋生的根源,因为人的贪婪会无尽膨胀,即便面对死亡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人类可怕的本性之一,魔戒代表着绝对的力量,当这两种物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人类的末日便不可避免地出现。
在《王者归来》的开头,影片交代了咕噜的原型史密戈和好友去钓鱼遇到魔戒产生谋杀,最终变成咕噜的过程,这过程中魔戒的蛊惑力量可见一斑。随着魔戒故事的发展,对于主人公的蛊惑一直存在,还有指环在前往末日火山的路途中不断与接触它的人进行着内心意志的较量。
托尔金赋予指环的意义不能不让人想起他所处的时代,20世纪上半叶的两次世界大战,让整个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时代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极大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同时也积聚着国家之间在工业化期间围绕种种利益的矛盾,在世界大战中,人类的相互残杀和各种暴行的出现极大刺痛着敏感的神经,虽然托尔金一直极力回避《指环王》有任何隐喻大战的内容,但不可否认的是或许只有在《指环王》的故事中,作者的一些理想愿望才有实现的可能,欲望作为人类的一种原罪很难被克服,人类心中的指环也许很难像电影里那样在末日火山的熔岩中被消灭,也许只有在不断经历阵痛过后的反思才是克服心魔的方式。
四、关于场景
作为托尔金的书迷,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为了完成指环王的拍摄,可以说倾尽全力,为了完整还原中土世界的风貌,导演把外景大部分安排在了他的故乡新西兰。新西兰独有的地貌使得魔戒的故事有了更好的叙述环境,这里有广袤的森林,一望无际的平原,宽广的河流,高耸入云的雪山,似乎一切天生就是中土世界的蓝本,再加上后期特效的制作,使得整部电影的场景设置瑰丽壮阔。
夏尔是霍比特人的故乡,也是支持弗罗多不断前行的信仰之一,在魔戒现身的开篇便是夏尔,那里景色宜人,完全是中世纪英国乡村的式样,霍比特人精致的小屋,如毛毯的草坪,欢快的人们,人们生活的是那么的惬意。甘道夫驾着马车和弗罗多相遇的温馨,在比尔博的生日聚会上的热烈气氛,烟火,啤酒这一切与后来他们路途中残酷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与之相对的艾辛格和魔多完全是另一番景象,那里完全是个黑暗的世界,肮脏的矿井,各种邪恶的巨兽和怪物仿佛使人无法喘息,在这样的环境中让观众感到不寒而栗,同样索伦的老巢魔多似乎与艾辛格无异,在这样一个只有掠夺和暴力充斥的环境里,人们没有一点生存下去的希望。
除了以上的场景,片中最为精美的便是精灵之地瑞文戴尔和罗斯洛立安了,这里的场景完全可以看做是一幅经典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托尔金对于自然的热爱和超乎想象的愿望在电影中得以实现,罗斯洛立安完全是伫立在水中巨大树木的家园,女王凯兰崔尔超凡脱俗的美貌吸引着每一个前来到访的人们,瑞文戴尔颇具英国拉斐尔前派的绘画和欧洲经典建筑风格,穹顶雕花飘飞的帷幔和大理石地面,完全就是人们向往中的仙境。在这样一个能让人魂牵梦绕如诗如画般的环境中,魔戒远征队在这里形成,中土世界的人们汇合成对抗邪恶索伦的联盟,当然阿拉贡和亚文的纯美爱情也少不了在这样美轮美奂的地方产生,这也是电影中安排的高明之处。
此外《指环王》中的经典场景还有很多,例如《王者归来》中的刚铎之都白城米纳斯提力斯,这座王者之城气势宏伟,当甘道夫在白城中穿梭的时候,你立刻会感叹这座建筑的史诗美感。矮人族的矿山莫瑞亚纵横开阖,谷底和山脉中渠道密布通往众多雕梁画栋的幽深都市和高耸入云的螺旋宝塔,让人叹为观止。
五、关于情节
作为电影史上总共长达十个小时的时间的鸿篇巨制,即便是分解出的三部曲每一部也有三个多小时,要让观众一直保持良好的观影情绪确实很困难,但《指环王》却做得很好,即便是有些转瞬的观影疲劳,却很难让观众们从情节中轻易抽离出来,应该说这样的结果是与导演情节安排的别具匠心分不开的。
电影肯定不能按照原小说叙述的方式,必须经过改编后,变成更适合电影艺术角度的情节脚本才能更适合拍摄。改编后从宏观上讲三部曲中,每一部都独立成章但又相互关联,而且作为整体中每个部分又不显得突兀和冲突,使得每一部在渐进中走向。应该说第一部《魔戒现身》的风格更接近原著的精神,在大的战役发生前,清晰交代了故事的起因,影片史诗般引出了弗罗多和山姆以及整个魔戒远征队的冒险之旅,最后阶段的与兽人大战虽然惨烈,但较于后面两部的战争场面显然就是小巫见大巫了。作为整体,第一部的主要任务是交代故事人物和线索,应该说做得很成功。任何故事的中间桥段经过并不好掌控,《双塔奇兵》作为第二部,既要有高于前一部的情节设置,又不能喧宾夺主过于精彩,以致第三部无法超越,因而《双塔奇兵》的只有一个最后的圣盔谷之战,作为第一次展现大兵团作战的场面,给观众震撼的同时,又留有余地。让人期待第三部的帕兰诺平原大战。而山姆大战蜘蛛的情节被放在了第三部中也证明了导演的高明之处,一部电影中不能有两个,这说明了真正的精彩都被放在了最后的《王者归来》,凡是看过《王者归来》的观众应该都从观影中得到了满足,刚铎的北方战役,帕兰诺平原大战,弗罗多和山姆在魔多的冒险之旅,最后末日火山和魔多之战,所有的一切都让《王者归来》众望所归,成为经典之作。
六、后续
《指环王》经过四年的拍摄和公映终于完结了,在一部伟大的作品面前,我们仍然有很多理由点出其中的不足,不过随着电影的成功已经让影评人很难去指指点点深挖作品的缺陷了。
在影片结尾,四个霍比特人受到了顶礼膜拜,他们让人们相信,我们有能力在最胆怯的时候,找到激发勇气的力量;我们的眼睛在最黑暗的时候,依然有能力看到光明。而《指环王》中托尔金也似乎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念:只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弱者也能推动历史的车轮。小人物创造了历史,因为他们别无选择。
平静的开始壮丽的结束,索伦的崩溃和人皇的继位标志着新生的开始。一场梦境如绚丽的烟花,壮阔和精彩,十个小时过去后,我们可能仍然不能让自己走出《指环王》那有别于现实的奇幻之中,我们意犹未尽,直到现在。
[参考文献]
[1] [英]约翰·加恩.托尔金与世界大战——跨过中土世界的门槛[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2] [英]托尔金.魔戒[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关 键 词:艺术教育 医学生 新型知识结构 医学模式
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全球化、社会化、学科交叉和学科综合等特点,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成为了素质教育研究的主要问题。医学生是各类医学人才的后备军,医学生是否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关系到整个社会医学人才的质量。
知识结构是知识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方式,是知识有序化、组织化的标志。新型知识结构是指相对于原有知识结构有组织的概念和程序知识的扩展与更新。美国匹茨堡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格拉泽( Robert Glaser )在《认知科学与教育》一文中,描述了能力与认知的关系,论证了“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为是否接触新的知识以及接触多少所左右”“认知能力高超,与其说是由于记忆方法高明,不如说是由于知识根基深厚”,“获得特定内容的知识乃是获得日益复杂的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因素。”
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构建是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由于受旧的医学模式的影响,我国医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基本上还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为主干,同时辅以适量的理论课和思想道德教育课以及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外语、计算机基础教育等课程,这种课程体系有人称之为“适用型”知识结构。目前,“适用型”知识结构仍然是医学生、临床医生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知识结构的主要类型。这种知识结构的优点是:知识种类不算多,但其功能指向集中,专业知识在深度和层次分布上比较合适,也正是由于相关或相近学科知识严重缺乏,在其主体更加深入研究专业同题时,受自身知识结构的局限,易暴露出知识面狭窄、思维灵活性差等缺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至于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现代医学高度发展,高新技术不断渗入医学领域,导致了临床医学分支庞杂。由于生物医学模式比较重视高度分化和微观,因此,导致医学教育中各门课程独立性较强,相互之同的衔接,联系较差,使得教学内容过于零散,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和高度。
事实上,医学的性质决定了医生的知识结构。医学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也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而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学)两大门类相结合的一门科学。因为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人具有两重性:生物学属性和社会学属性。因此,人的健康和疾病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些疾病完全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现代医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与人的生理因素有关,也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仅仅从生物学角度认识和对待病人的健康和疾病问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从社会学角度、心理学角度以及三者的结合上进行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医学教育过程中转变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不仅对学生进行医学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加强他们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习,改变过去单一的专业教育观念,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转为二者结合的社会生物医学教育模式,根据医学专业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与医学知识交叉综合,全面提高医学生的自身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新型的医学人才。
当前,当人们仍在不断追求医学科学进步时,又无奈地慨叹科学的医学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从学生学习解剖学等医学基础课开始,人的完整的形象便被肢解。习医者看到的只是人的器官、组织的标本。而他们未来所要面对的具有人格的人的概念被无情的解剖刀粉碎了。人们抱怨现代医生对人及人的情感漠不关心。殊不知,从进医学院校的第一天,他们就置身于一个非完整人的医学教育模式中。正是由于这个现实,迫使人们重新认识医学与艺术以及其他人文学科的关系。
在医学院校,医学艺术教育往往能弥补专业教育和其他人文社科教育的不足,拓展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对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的建立及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地位
医学与艺术是医学人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同时也是一个涉及十分广泛的课题。医学教育包含着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人的教育;二是专业教育。在育人方面,全面的素质教育是完善人生的重要基础。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艺术是审美教育实施的骨干,如果没有各种艺术的具体实现,审美教育将会变得软弱无力。柏拉图认为,人们在艺术作品的熏染中,会“浸润心灵”,培养起对美的爱好,使心灵“美化”。席勒则认为美育可以恢复人性的和谐,使人从自然的物质世界上升到理性的道德世界,成为“审美”的人,同时只有通过美育和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和谐、进步。因此,美的教育对医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建立良好的医德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医学专业知识、技能传授方面,艺术以其形象化、技艺化特性,在医学生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Saunders将医学视为艺术,他认为:“医学艺术是构成作为应用科学的医学文化的整体组成部分。”Southgate也认为:“医学与艺术有共同的目的:完成自然不能达到的——实现理想——治疗创造。这需要用心去做。医生专心于病人,艺术家专心于自然——假如我们能专心察看、倾听、等待,立即或不久我们自身深处的一些东西就会有所反应。如同医学,艺术不是终结,而是探索。或许,这就是我们将医学看作艺术的原因。”
医学院校艺术教育在整个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中处于较为特殊的位置,表现出与专业艺术教育和综合院校素质教育不同的特点。作为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在各类院校都是一致的,就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专业知识全面和谐发展。专业艺术院校,艺术文化素质属于专业素质范畴,因而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以此弥补学生这两方面知识的不足,提高他们的艺术专业素质。综合院校学科门类众多,素质教育以基本的艺术文化知识教育为主,文科学生辅以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理工科学生辅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目的是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医学院校艺术教育面对的主要对象是单一的医学生群体,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任务和特点,一是促进医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二是由于医学科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综合体,所以医学院校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渗透、交叉综合特征;三是从医学自身的发展来看,(转第144页)(接第142页)循着医学专业与艺术文化知识交叉综合的方向发展,培植新的学科生长点,是适应未来医学对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医学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特色。医学专业知识教育方法,除抽象逻辑思维和理念传授外,直观的形象教学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为,形象教育与抽象逻辑思维教育具有互补功效,形象化方法能将教学内容具体化、典型化,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更易于医学生接受、掌握。
艺术文化素质教育在医学生新型知识结构中的作用
在医学教育中,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医学艺术文化素质教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在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中,艺术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艺术教育的特征是以个性化模式培养学生,对学生的独创性品格的建立,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控制能力,身体各器官协调能力、动手能力,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
第二,作为医学人文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艺术作品对临床医学的描述、解释、理解和表现,较之用生命科学来解释疾病、病人以及临床医学,又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医学插图(Medical illustration)是专业美术领域的问题,也是医学人文学关注的范围。人是医学的对象,也是艺术的对象。如何更艺术地表现医学中的人体与人,是医学插图艺术努力的目标。国内医学图书插图的粗糙,是艺术性匮乏的表现,也表明人文艺术对“科学化”“技术化”的医学的关心实在不够。在西方,一些表现医疗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作品也被广义地称作“医学绘画艺术”。生命、死亡、疾病、痛苦等人类的命运本身就是艺术的主题,如此,艺术地表现自然与医学的关注有了本质的联系。国外有许多医学艺术收藏的爱好者(他们多是医务人员或医学人文学工作者),在收集历史绘画艺术中,以医学关注与现象相关的艺术作品,表现与理解医学。当然也有许多当代艺术家,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现代医学与人们对医学的态度。
第三,艺术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能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并且有利于医学生发展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成不断获取新观念的能力,为医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四,艺术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结合,能够更新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摒弃旧的医疗观念,明确学习目标和奋斗方向,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专业技能,融入现代医流。当前,在临床医学实践中,有越来越多的医务人员开始将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应用到对病人的康复过程中。蔡光蓉等人采用音乐疗法配合抗肿瘤治疗肿瘤患者,达到了优化情感效应,改善躯体症状,增强免疫功能,调动体内积极因素,提高机体的自我调解力的效果。
在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公报指出:2I世纪的医生不仅应促进健康、防止疾病、提供高级卫生保健,而且还应是优秀的卫生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习者。 因此,只有重新构筑医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21世纪医学教育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为达到与发达国家的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同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傅义强.医学院校的艺术教育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J].医学与哲学,2005.
[2]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3]李恩.医生的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J].疑难病杂志,2007(12).
[4]何伦,医学与艺术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学关系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4(12).
近来阅读一些文学作品,其中有不少简单复制日常生活现象,失去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价值。有人说,当今审美泛化,即日常生活审美化,已成为世界潮流,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平庸化,普罗大众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情感体验的愉悦,甚至直奔“娱乐致死”,文艺的超越性在哪里?
文学艺术的超越性,表现在超越现实的巨大创造性上。马克思在读到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创作的《失乐园》时指出:“弥尔顿出于同春蚕吐丝一样的必要而创作《失乐园》。那是他的天性的能动表现。”这里,马克思灵巧地把文学艺术创作比作春蚕吐丝。作家凭借自己的天性,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原材料(“桑叶”)通过选择,缀合、抒写、放大、提炼、升华、想象、创建等一系列“生化反应”,产生了巨大的创造性,出现了不同于现实生活,超越了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蚕丝”)。这表现在《失乐园》中,史诗取材于《旧约》故事,汲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的惨痛体验,通过丰富的艺术想象、高超的艺术技法,生动地塑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营造了一个既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又不同于现实生活的新天地。作品不仅预示了人类由于理性不强、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的不幸根源,而且舒展了人的自豪情怀、进取精神、革命激情,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文学艺术超越现实的巨大创造性,表现在突出展现人改造自然、创建社会、实现自我的伟大奋斗精神上。历史是在迂回曲折的道路上运行的,人生的旅途布满了艰难困苦;但是,那些积极人生的追求者们不是畏惧艰难困苦、屈从艰难困苦,而是用积极创造、主动进取去战胜艰难困苦,不断实现改造自然、创建社会、实现自我,迎来令人愉悦的今天、充满阳光的明天。比如《红豆粘糕和奔跑》、《李丽娜,快跑》可代表近年来出现的超越艰难困苦的突出作品。前者,“我”遭遇了一系列艰难困苦,事事都使“我”烦恼,可“我”并没有被击倒,选择了坚持奔跑。奔跑,使相依为命的母亲摆脱了困境,使“我”有了工作,使“我” 摆脱了教练的纠缠,使“我”获得了不断成长。因此,“我”不能离开奔跑,奔跑的时候,“会获得只有自己知道的那种愉快”。后者,精神病医院护士李丽娜一时工作疏忽,将痴迷于长跑的精神病人王某的右腿捆绑坏死,造成重大医疗事故,适逢上级检查组要来检查,面对事故败露后众多医护人员要下岗的风险,医院上上下下,一致要把王某送走,酷爱长跑的李丽娜觉得这样一来,王某就要失去右腿,这对一个痴迷于长跑的人来说是多大痛苦,李丽娜坚持自己受处分,要王某留下治疗。作品中李丽娜背起王某奔跑的意象生动地展现了超越艰难困苦的意蕴。
那些简单复制平庸日常生活现象的作品,语言庸常,结构松散,诗意缺失,看不到新颖,看不到独特,看不到想象,看不到创造,读起来,不仅得不到情趣,得不到兴奋,反而使人心灵困倦,精神萎靡。从实质来看,这些作品失去了文学艺术的超越性,而失去了超越性,失去了创作意义,就没有文学艺术本身了,就像没有蚕丝只有桑叶,没有服装只有面料,没有高楼大厦只有砖瓦石块一样。文学艺术作品如果失去了超越性,失去了创作意义,就没有文学艺术的存在价值了。从上述意义来说,超越性,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生命。
文学艺术不仅来源现实,而且超越现实,这是文学艺术产生新颖、独特、创造诸元素的生命。【作者】范垂功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校课堂;提问;艺术性
引言
要想打造高效小学数学课堂,就要提出有效的数学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就可以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数学教学现状,让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新知识。但是以往的教学中虽然使用提问的方式,仍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让很多学生畏惧提问,对数学课堂产生害怕的心理,再加上教师本身没有对提问进行研究,提问的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学生也无法完全投入课堂学习。
1.小学数学教学提问现状
1.1问题指向不清晰
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有一个误区,认为提问式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提问模糊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混乱,无法引导学生形成严密的数学思维。特别是提出学生无法理解的题目,学生需要教师指导才能理清解题思路,而不是直接获取最终答案,教师应该一步步启发学生,让学生觉得数学题目并没有那么难,从而提升他们的自信心[1]。只有把核心内容清楚地传达出来,让学生掌握清晰的解题技巧,然后反复练习,就可以熟能生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1.2问题难度太大
小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比较低,因而教师需要遵循教学规律考虑学生的现状,选择合适的题目提出问题,题目的难度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范畴,只有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学习水平,才能检验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教师的提问水平存在一定的联系。要想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就不要提出太难的问题,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2.提高小学数学提问艺术性的教学策略
2.1在游戏中提问
小学生处于特殊的年纪,更喜欢通过游戏去学习知识,因此教师要学会寓教于乐,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此爱上数学课堂,而且能够得到身心上的愉悦。比如说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游戏向学生提出问题,在课前准备好教学材料,比如日历、乒乓球和雨伞等,然后把这些材料放在讲台上,让学生指出哪个物体属于三角形,哪个属于圆形,哪个属于长方形,依次进行提问,让学生对图形有个清晰的认识,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
2.2在生活中提问
有研究表明知识其实都是ι活的总结,尤其是小学数学,编写出来的教材大多都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联系实际展开教学,让学生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只有将知识和生活放在一起,学生才会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找到学习数学的意义,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2]。例如《学习钟表》这一课,教师可以从家里拿一个闹钟到学校,先在黑板上画出钟表的样子,并向学生说明每根指针的含义,然后画出一个时间让学生回答是几点。通过这种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最后拿出闹钟实践,采取快问快答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这样学生就能快速掌握钟表识别法,回去也可以和家人一起互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2.3在操作中提问
小学生思维灵活而且好动,对很多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很乐意自己动手实践。教师就可以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开展提问,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针对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他们进行深入探讨,对于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3]。比如说在学习“比例尺”以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手工绘制操场平面图或者居住平面图,让学生用数学知识为生活服务。这种教学活动将知识与学习完美结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愿意主动去探究数学。
2.4在鼓励中提问
提问是每位教师都用过的教学手段,但提问并不专属于教师,学生也有提问的权利。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提问,这样就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发明家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教师不仅要利用问题让学生思考,还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观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提问意识。比如说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时,教师就不要局限于教材,而是鼓励学生按照之前学过的方式去推导梯形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就会联想到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公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前面知识的记忆,还可以帮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开启自主学习模式。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联系生活,注重提升问题的水平和质量,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让提问更具有针对性,确保每一个问题都能发挥作用,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考,养成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在师生互动中提高数学能力,建立真正的高效课堂,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卢顺霞.小侃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问的艺术性[J].教育科学:引文版, 2017,13(01): 95-96.
微型移动学习所面对的是一些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或时间较短的学习活动,它不仅表现在学习者的地理位置是变化的,学习者与学习内容的获取方式、交互方式也都是变化的。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3](1)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2)强调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相对短小、松散连接、自包含的知识内容或模块;(3)是一种可以利用移动设备或通信技术进行双向交流的学习方式;(4)通常以移动终端或网络为载体,如便携式移动设备(如手机、平板、PDA等设备)。
二、微型移动学习的研究现状
微型移动学习的概念最早在2004年由奥地利研究工作组MINE工作室提出,该工作室致力于微型学习和信息环境的研究。2005年在奥地利召开第一届主题为“微型学习”暨“e-learning后的新兴概念、实践和技术”年会,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近年来移动学习的研究很多,如美国在K12教育中开展的移动学习研究,挪威奥斯陆大学以支持医学专业学习进行PBL的目的的KNOWMOBILE研究,芬兰坦佩雷理工大学针对协作性学习开发的X-Task移动学习系统等。瑞典Vaxjo大学使用JAVA和XML创建的适应于PDA设备的应用程序C-Notes。我国对移动学习的研究开始于2002年,北京大学现代教育中心教育实验室承担并开发了三个版本的移动教育平台。CETA移动教育试点网站也为移动学习的实践奠定了技术基础。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e-learninglab也开始研究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主要以3gp格式视频为资源载体。北京开放大学报道说他们现有两门移动学习课程,计划明年开发更多移动课程。
三、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1.实用性原则微型移动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因此移动资源的开发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实用性进行设计,即在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条件下,如何帮助学习者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提高学习效率。2.微型化原则由于移动学习设备屏幕相对较小,移动中的学习者处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与非连续的注意状态”,微型学习内容应注意短小精悍,力求精练、形式简单化,即知识单元要足够短小以便于学习的随时随地发生(一般每个学习模块时间控制在5~10min)。3.松散———连接性原则由于移动学习通常在注意力分散、时间碎片下发生,因此,微型学习内容不能过于系统完整,松散性即以知识点为单位将学习内容片段化,各个片段间应相对独立。松散性原则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并且利于其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片段。由于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通常是由若干有着内在逻辑联系的知识点所构成,因此,我们在将学习内容片段化的同时,也应注意各片段之间的连接性、自包含性。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知识片段之间的连接性,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4.交互性原则交互可以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及时流通,不仅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移动学习者保持较高的注意力水平。因此,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应尽可能提高移动学习资源的交互性。由于移动通信设备多为触摸操作,不便于键盘输入,交互设计应尽量避免键盘交互。测试与小游戏是最好的交互方式。5.趣味性原则由于移动学习者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移动学习资源的设计应注意内容与形式的趣味性。视频、动画与游戏形式较能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视频容易实现,但数据量相对较大,不利于网络传输;动画生动形象,且声文并茂,能将枯燥或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动画;游戏交互性强,能刺激学习者的学习激情。6.通用性原则通用性可包含不同类型移动设备的适应性、使用的方便性与内容的可重用性。移动设备类型的多样化使跨平台开发成为当今移动开发的难题,也是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一大瓶颈。移动学习资源应尽量适应多种不同的平台,如IOS/Android等不同移动应用系统。移动资源的使用应随时随地可以方便下载与使用,其安装与操作方式应简单易用,而不必涉及不同平台之间的转换。由于移动开发的成本较高,重用性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重用性指移动学习资源不仅适用于当前知识点的学习,同时通过适当的参数设置或修改,也可以适用于其他不同知识点或不同学科的学习。[4]
四、小学数学口算自动出题训练系统的具体实现
1.系统的设计理念(1)内容的微型化、移动化。根据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特点与设计原则,本系统以小学基本数学计算加、减、乘、除为主要模块,每个模块又细分为若干细小的知识单元,如按计算结果范围划分:10以内、20以内、50以内……100以内;按“不进位”与“有进位”计算划分;按计算符号的单一性与混合性划分:如单纯的加、减、乘、除计算,加减混合、加减乘除混合、加减乘除与带括号混合。各单元模块精悍细小、使用操作独立,各知识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微型移动学习资源松散性与连接性的设计原则。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难以坚持长时间的学习,每个游戏模块时间大约3~8min,既可以让小学生在其耐心范围内完成知识单元的学习,又可让家长或学生在户外边玩边学习,有效地利用了零碎时间。系统所有内容适应于平板、手机等IOS/Android平台与PC机Windows系统运行。(2)出题的自动化、随机化。本系统可由教师或家长初始化定义出题范围,自动化产生随机的口算题目,题目的随机性充分考虑知识点的全面性与不重复性。如混合运算中,加减乘除每种计算都按预设的题数出现,并随机产生。(3)游戏的趣味性、交互性。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学习认知规律,小学生生玩,对生动有趣的事物感兴趣。系统的学生端主要采用游戏的形式,把口算题目蕴含在游戏中,让学生边玩游戏边做题,游戏的交互性可对学生的操作进行及时反馈,使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答案,并在学生完成一个单元的测试之后对操作的正确率进行统计。(4)系统的通用性。本系统的通用性体现在内容的适应范围广、可重用性高以及多种移动设备的适应性。内容适应于小学1~3年级的“加、减、乘、除”计算训练,由教师或家长通过设置类型与范围进行出题,把计算题产生于游戏中或通过口答、打印的形式,让学生以玩游戏、口头、书面形式进行口算训练。通过教师/家长端的设置,既可以分不同的计算类型出题,也可以混合运算出题,如加、减、乘、除单一计算、带括号混合计算等;并且可以控制在不同的范围内出题,如结果为10,20,50,…或大于等于100等。系统每次出题均由随机算法产生,既保证了每次题目的不同,通过预设的多种组合算法,也确保了题型与出题范围的全面性。这种随机性与全面性是手工出题所不可比拟的。系统分别开发了PCWindows版本、Android平板版/手机版、iPad平板电脑、iPhone手机版本,其中以Android平板/手机版为主要测试环境,实现了跨平台的通用性。2.系统总体结构介绍如图1所示,本系统分为教师/家长端用户与学生端用户两部分。教师/家长端主要由教师或家长初始化计算题的出题类型、出题范围、游戏时间、出题总数等参数构成,并可选择“设置游戏”或“打印输出”两种不同的方式。学生端用户包括“教学演示、口算游戏与自我测评”三个模块组成。系统根据微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微型化与松散连接性”原则,对每个知识点进行细分,各知识点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由易入难,循序渐进。(1)教师/家长端用户。如图2所示,教师/家长端用户可在列表框中选择“出题类型”,输入“出题范围、出题总数和游戏时间”,再选择“教学演示、设置游戏或打印输出”三种不同选项以满足教学需要。第一,教学演示。教学演示部分作为教师端与学生端的共同部分,可用于教师课堂上的演示,也可以用于学生课后的巩固学习。教学演示部分主要是各种计算方法的教学演示动画。如“进位加竖式计算方法、退位减竖式计算方法、表内乘法口诀与计算、带括号混合运算的规则、有余数的除法计算等”。每种计算方法均为小学数学1~2年级各单元知识点的重点内容,每种计算方法制作成一个独立的动画演示,可用于教师课堂的讲解,通过动画的形式,化枯燥的知识为生动形象的演示动画,加深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如图3所示,该图为“表内除法———平均分”的动画演示效果,充分体现了生动性、趣味性的设计原则。第二,设置游戏。此部分一般由家长课后设置计算游戏给学生玩,让学生边玩游戏边做口算题,让口算题训练寓教于乐中。教师或家长可根据学生学习需求与时间限制,选择“出题类型、出题范围、游戏时间与出题总数”设置生成游戏。在游戏端还可以选择不同主题的游戏,各游戏主要以当前网络比较热门的游戏主题,如“熊出没、愤怒的小鸟、切水果、QQ农场”等。游戏采用“内容”与“框架”分离的方法进行设计,内容根据教师/家长端的设置而变化,同一个游戏框架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知识点,游戏的每次运行都会自动更新题目内容,充分体现了系统设计的实用性与通用性原则。第三,打印输出。“打印输出”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实用性原则,根据对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与家长课后辅导进行需求调查,一般教师在课前10min会出10~20道口算题给学生训练,课后每天也会出50道口算题给学生作为练习作业。有时候教师比较忙没时间出题,这个出题的任务就会交给家长,让家长在家出题给学生完成。本出题系统正是为了减轻教师与家长的任务而开发。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当天所学的知识点,按类型、题数随机生成计算题,通过打印或口头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完成。人工出题工作量大,需要考虑知识点的全面性、出题的随机性与不重复性,利用本系统自动化出题,整合了各种因素的算法,简单设置便可自动化生成。如图4所示为打印输出效果,按“随机出题”可变换题目,按“打印”可直接打印输出,按“重新设置”可返回设置端口。(2)学生端用户。如图5所示,学生端用户由“教学演示、口算游戏、自我测评”三个模块组成。学生通过注册用户登录系统,通过学习获得积分,系统具有保存用户学习进度的功能。第一,教学演示部分与教师端相同。第二,口算游戏。本系统的口算游戏符合移动资源设计的“趣味性、交互性与简单性”原则。根据众多家长反映,大多数小学生对计算机游戏很容易“上瘾”,很多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课题针对了游戏的特点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如何将游戏对学生的吸引力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力。本系统目前已经开发了10种游戏,利用问卷形式向我市某小学1~2年级抽取5个班级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出小学生认为最喜欢玩的10种游戏主题,系统模仿这10种游戏并进行改编,从而开发出能吸引小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口算游戏。如图6所示,游戏的交互性体现在,当学生选择了正确答案时,对应的熊大或熊二会往上跳起并翻跟斗;当选择了错误答案时,熊大、熊二保持原状,光头强将帽子往上甩出,正确与错误的操作均有不同的声音反馈。当完成一关的练习后,进入下一关游戏交互形式则会发生改变,每一关游戏结束,系统会自动统计出当前答对的题目、答错的题目与正确率,并将学生做错的题目添加到“易错题库”中,在下一次出题时重新生成。选择题只有两个答案也是体现了简单化的设计原则。第三,自我测评模块。当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口算游戏后,可通过“自我测评”模块检验自己。如图7所示,测评模块以类似于书面做题方式直接输入答案,按“提交”按钮,系统会自动对每道题进行批改,及时给出正确或错误的反馈,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订正答案,及时巩固学习,按“重新出题”按钮可以重新出题。该模块可对学生阶段学习效果进行检验,比游戏模块更加简便、节约时间。
五、总结与展望
利用Flash进行移动开发,具有跨平台、技术门槛低、简单易用、生动形象与强交互功能等特点。然而,移动开发的触屏输入与PC开发的鼠标输入不同,移动开发必须用TOUCH类事件;另外,由于移动设备内存的限制,CPU与GPU性能较低,因而要将图像与渲染优化,对于矢量图形要进行平滑处理,减少矢量图形的控制点,简化复杂路径可大大提高游戏的平均帧速率。在移动设备GPU模式下不支持的有Flex框架、滤镜、PixelBender的混合及填充、各种混合模式(BlendMode),不建议在GPU模式下播放视频。ActionScript脚本优化:ENTER_FRAME性能优于Timer;使用单一的Listener来控制游戏中所有的对象;去除加载的Swf时用UnloadAndStop(),强制内存的释放;利用MouseEnabled和MouseChildren属性禁用无用的鼠标交互。利用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实现小学数学口算训练系统,有效地解决了教师与家长的任务,其移动化的特点有利于学习可随时随地发生而不受时空限制,其微型化的特点有利于学生以小知识单元为单位进行片断化的学习,充分利用业余与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根据不同选题在一定范围内自动化、批量地生成口算题。学生端采用游戏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强化了学生的记忆,提高了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