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临床医学技术专业

时间:2023-09-21 16:55:34

导语:在临床医学技术专业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临床医学技术专业

第1篇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是一门技术性与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科学,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与专业课程。临床检验基础实验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完善的理论知识,一方面还要求其掌握全面的实践操作节能,更好的适应临床检验的需求。

1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全面改革

1.1 教学方法改革

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被动操作局面,强化基础+综合+创新的教学方式。在基本的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实验步骤与方法,全面活跃思维。在进行综合型实验中,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与操作标准,全面提升其实验技能。在基本与综合实验基础上,积极引进自选与自主设计项目,提高学生的创新技术与探究精神。

1.2 教学内容改革

1.2.1 基本技能实验

这部分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升学生的操作水平与动手实践能力。传统的以定性检查与形态观察为主的操作方式非常经典,也是现代临床检验中的重要方法。可以精选采集血液标准、制备血涂片、鉴定微量吸管等多个基本实验技能,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提高学生的这些基本操作技能。

1.2.2 基础训练实验

进行基础训练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与了解,进一步验证其所学知识。笔者建议将血液检验、尿液检验、排泄物检验以及体液检验这四大类检验的16个小项目进行基础训练。

1.2.3 综合性试验

综合性实验的最终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血液检验与尿液检验中,选择了显微镜检验、尿液检验、白细胞检验等多种综合性实验,结合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知识,从一份标本中检验多个指标,并保障检验质量与检验程序。

1.2.4 创新设计实验

该类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启发其创新能力。可以结合小组合作模式,以小组为单位,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观点相互交流,进一步提高其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合作学习模式,还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合作意识。小组之间通过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开展专题研究。比如说,可以开展尿糖检测干预研究、尿液蛋白质检测影响因素等试验。通过创新设计实验,还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创造力与动力。

1.3 考核方式改革

结合教学大纲以及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需要重新制定科学、合理的技能考核体系,在进一步完善实验考核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与其相适应的考试评价体系。可以将考核内容分为三部分,基本项目考核,强化项目考核以及临床岗位技能考核。每一环节的考核项目都需要制定完善的评价标准,包括准备标准、操作标准、终末标准等,并制定合理分值,强化学生的针对性评价。在实验教学工作完成之后,可以按照相关体系标准需求,选择考核内容,然后由学生决定强化考核的具体内容。学生进入临床实践之后,在进行基本检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要强化重点训练项目,完成实习之后进行岗位技能考核。

2 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2.1 全面提高学生的临床岗位技能与实验技能

重视能力、重视素质、重视知识这种“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模式,强化了素质教育的开展,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医学检验人才。相关研究资料证实,接受教学改革的学生的临床岗位技能与实验技能要显著优于未接受教学改革的学生成绩。与此同时,学生的论文撰写数量、团队精神、科研意识也大幅度提高。另外,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好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进一步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

2.2 提高教学水平

第2篇

1构建临床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意义

构建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新体系是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必须采纳的一项重大措施,是临床医学教育理念和临床医学实验教学观念的巨大转变。此外,由于临床医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医学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综合素质和科学品质方面均具有较普通临床医学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构建良好而有效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亦是保证临床医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传统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模式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漏洞。首先,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基本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少,不利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等)的培养。其次,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较为陈旧,基本以授课教师讲授为主,即采用授课教师讲授基本内容(包括实验方法、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等)—授课教师演示实验基本操作―学生简单模仿实验操作—教师总结实验的临床医学实验课教学模式,常常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而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再者,学生对临床医学实验掌握程度的考核评价体系比较单一,导致其无法正确和准确的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丨2。鉴于上述传统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的种种不足,改革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势在必行。因此,构建新型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应用先进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模式来指导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验教学,对提高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2构建临床实验教学中心和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步骤

2.1 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改进: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将临床医学实验课程分为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程的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实践操作技能,为其成为一名合格而优秀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而选修课程的实验教学则应当突出其特色内容,强调思维创新能力,且必须避免与必修课程的实验教学重复,可由学生从课程表或校园网上任选,由于选修课程的实验教学较为新颖,且特色性较强,必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M。某些课程是近几年来新增加的创新性实验课程,是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临床医学的实际变化、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要而设置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实验课时数和教学实习的天数:实验中心每年面向11个不同医学专业学生进行教学,其中诊断技能课程25项,临床基本技能课程126项,临床专业技能课程15项,完成11848学时,综合性实验占72%,创新性实验占28%。必修课程每个实验学时数平均为27个学时,比改进前平均增加9个学时;而选修课程每个实验学时数均为18学时。另外一些必修课都还包涵教学实习,时间为1周,比改进前增加了3天;并根据课程特点,将两门相关课程同时进行教学实习,相互间可以取长补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我们在其他相关内容上亦做了相当多的工作:

首先,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和运行离不开高质量的实验技术人员,临床医学实验课程新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亦需要业务水平、知识层次较高的授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因此,我们加强了对授课教师的强化、规范化培训,充分发挥授课教师的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对授课教师进行集中的分批规范化培训。为了做到提高教学质量,我部门引进了相关专业的学科人才,其中,从事临床医学的教师共40人,21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副教授以上职称。

其次,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是临床医学实验教学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验教学时,应当充分考虑临床医学专业的实际需要,在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加强相关方面的训练。通过调整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改进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的方法,增加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临床医学专业的浓厚兴趣,从而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效果;此外,应当积极探索部分实验课程的“问题式”、“探究式”、“案例式”教学模式,以大幅提高学生的诊疗技术和能力。应当整合不同二级学科内容类似或重复的教学实验,注重临床医学教学实验内容本身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把原来单一零散的临床医学教学实验内容归并起来,从而切实提高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的效率;将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将部分实践性较强内容转移到实践教学中既使实践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又能节余学时,以安排新的临床医学实验教学项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用比对实验的教学方法。让同学们对某一实验的正反两面均进行亲自实验,让同学们学到了正确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实验教学的效果丨5丨。

再次,提高临床医学实验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必须要有充足的实验经费作为前提条件。为此学院建立了专门的实验动物房,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和饲养动物,从而保证了实验动物的方便存取和充足,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最后,应当建立既能正确和准确评估学生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又能正确和准确评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创新能力的综合考评体系。我们根据实验内容和操作方法是否正确,内容是否遗漏,程序是否正确等考核标准有三名教师同时打分,并提问相关理论知识,从而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实际水平。

2.2加强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开放实验室是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和方法,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临床医学实验室的现有资源,提高临床医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使用率,更好地满足教学和科研的需要丨6丨。我们通过开放临床医学实验室,为实验技术人员与教学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和共同切磋技术的平台,从而进一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技术水平;同时,学生在科研、学习过程中会学会了发现关键问题,提高分析关键问题、解决关键问题的能力,并学会了怎样使用、维护、保养仪器,以及动手维修简单的仪器设备,主动性意识和环保性意识明显增强。我们通过临床医学教学实验训练,使授课教师不仅在科研的思路、方法和技能上给予正确的指导,而且在思想上给予方向性的引导,从而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发学生的智力;亦将部分实验室作为研究生临床医学实验教学和研究生施行课题之用,从而充分发挥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作用,使临床医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进一步推动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运行和发展。

2.3加强实验室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医学实验教学的效果,加强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而稳定的学习和实践的科学环境,我们按照教学、科研、服务三个层次重新规划调整,实现资源共享,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同时,我们把在临床中体会到的经验、技术和专业知识再运用到临床医学专业课堂的教学中去,使临床医学实验教学更加形象、生动.不再单调、枯燥,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

第3篇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医药院校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方面的相关课程,并在医学生中招收医学信息学方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2]。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对医学信息学教育相当重视。我国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医学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逐步在各高校中推广,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普遍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相关的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三大块: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信息检索。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为主,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如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等。数据库技术课程则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了解一种数据库编程语言。信息检索课程在于使学生熟悉重要医学文献数据库的检索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获取已有医学信息的技能。这些课程内容大部分是进行普及性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学,已被统一到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体系之下,没有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教学体系[3]。从各医药院校所开设的信息学课程中,可以发现,针对临床医学生毕业后将面临的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训练相对较少,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医学图像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等相关知识,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的要求,也不利于我国医疗的信息化。目前,我国医学院校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4]。因此,临床医学生的信息学教育急需进一步加强。

    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必要性

    2.1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临床医学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因此,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其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信息社会对从业者的信息素养要求普遍提高,随着医疗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业务工作中,各医疗卫生部门已经很难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持,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卫生管理信息系统、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系统、远程医疗、远程医学教育、医疗保险系统、社区医疗保健系统等对现代医疗卫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信息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职业技能新挑战。作为未来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临床医学生必须熟悉其即将面临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掌握常用医学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技能。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挑战,培养出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必须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

    2.2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教育是国际医学教育的要求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教育的最低基本要求就包含了信息管理(ManagementofInformation)[5],它要求:医疗实践和卫生系统管理有赖于有效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信息,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教育、信息分析和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手段,因此,毕业生必须理解信息技术和知识处理的优势和局限,并能够在解决医疗问题和决策中合理应用这些技术,毕业生应该能够:①从不同的数据库和数据源中查询、收集、组织和解释健康和生物医学信息;②从临床数据库中检索特定病人的信息;③运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帮助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健康状况的监控;④理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局限;⑤保存医疗记录以便分析和改进。由此可见,加强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教育是全球医学界的共识。临床医学专业作为医疗工作的主干专业,加强其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化,促进医学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加强临床医学生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的建议

    3.1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课程教育

    信息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信息技术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6]。医疗实践、医药卫生行政管理、医学教育、医学科研等工作均离不开信息技术这一有效工具的支撑。CT、MRI、超声诊断设备、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数字人体等都是医疗信息化的结果。这些成果的有效应用,既需要医学知识,也需要信息学知识。因此,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机构应该重视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信息学教育。从发展的角度,加强医学信息学教育,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临床医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促进临床医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我国医疗卫生水平。

    3.2积极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改革,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在中小学阶段已经掌握,没有必要在大学阶段进一步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因此,可以考虑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内容从大学课程教学中剔除,以免产生知识重叠和教育资源的再浪费。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可以把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从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到医学信息处理技术的层面[7]。目前,我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正从简单的费用和行政管理向临床信息管理转变。临床应用的普及,要求医学信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不断调整。通过课程教学,要让学生了解当前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现状,熟悉信息化环境下的工作流程,掌握基本业务系统的操作技能,提高对信息化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临床中的深入应用,也需要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参与甚至指导,从而推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的持续发展。对于临床医学生,可以考虑强化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向应用型、研究型转变,强化医疗信息系统相关知识的教育。笔者认为,在保留原来信息检索课程和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增加数字化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内容。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以将课程内容归纳为以下四大块:信息获取。即当前开设的信息检索课程,通过这一块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掌握常用医学数据库的使用,以培养学生自我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获取是信息社会中人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因此,不同层次的临床专业学生均应该开设这一内容,以满足今后自我发展的需要。信息系统应用。这一块内容主要是针对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常用系统的操作技能,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医疗领域关键信息系统的应用,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PACS、LIS、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决策支持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同时应该介绍信息安全与保密方面的相关知识,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与保密意识。这一部分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应用系统进行培养。例如专科学生的毕业去向主要在基层医疗机构,因此,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远程医疗、医院信息系统等内容应该作为这一块的主要内容。数据处理。这是对临床医学生更高的要求,通过这一部分内容的培养,让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基本知识,熟悉医疗数据处理的基本技术及医疗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熟悉医疗卫生信息的相关标准与编码,HL7、DICOM、ICD、UMLS、SNOMED-CT等,使学生能够在更深层次使用医疗数据,具备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的能力。决策支持。这一块是对临床医学生的更高要求,涉及的内容包括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决策支持系统、模式识别等。主要介绍如何用信息学的方法发现关于疾病过程及其新的知识,从而为开发医学决策支持系统奠定基础。

    3.3按授课对象分层次开展教学

    医学院校的信息知识教学体系必须适应本行业应用的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临床医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要求。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教育,可分为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三个层次。三者的培养目标有所区别,专科主要是培养适应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实用型医学人才,毕业后主要从事全科医学实际工作,要求能够较为全面地胜任临床医疗、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康复医疗、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等工作。因此,这一层次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的医疗卫生信息系统,能够应用辅助决策工具进行医疗决策。主要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信息检索、社区医疗信息系统、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等相关知识。本科生面向的中层医院,除了需要具备信息获取能力外,常用医疗信息系统的应用是其重要培养内容,同时还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临床医学生主要是培养临床方面的高级人才,对其信息素养也要求更高。在本科生层次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决策支持系统的相关知识,为更高层次的医学信息应用打下基础。

    3.4开课时机与开课方式

    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开课时间,笔者认为最佳开课时间为见习时期。这时,学生已经完成基础医学课程和桥梁医学课程的学习,对医学知识已经有了较深入理解,同时,正在进行临床见习,对于临床实践工作也有一定了解,开设医学信息学课程,学生容易理解和接收,而且更容易接触实践工作,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开课方式应该采用理论与操作并重的方式进行,应该建立医学信息学实验室,配备相应的实验条件,如信息检索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健康档案系统、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等,使学生有自我体验的环境,能够直观感受信息系统的真实面目,便于深入剖析信息系统的原理。

第4篇

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基地建设不及时,由于人员与经费和设备不足很难保证临床教学质量。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基于以上三方面制约,影响了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长足高效发展,临床教学质量得不到很好保障和不能充分发挥佳木斯大学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在地方建设中作用。

二、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和地方医院资源情况和明显优势

(一)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医院资源情况

1.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佳木斯大学附属综合性教学医院。现有床位1600多张,教职工1600多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00多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近200人,中级职称近700人,医学博士、硕士200多人,现有固定资产3.5亿元,三级甲等医院是20世纪90年代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医学教育中心、临床医学科研中心、疑难病诊断及救治中心。

2.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口腔医院)是口腔医疗为特色,内、外、妇、儿等科室齐全的综合性教学医院。现有床位600多张,教职工近500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0多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近50人,医学博士、硕士40多人,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是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区现代化的口腔医学医疗、教学、科研基地。

3.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黑龙江省小儿脑性瘫痪防治疗育中心)是中国第一所从事脑性瘫痪防治、康复和研究的专门机构。现有床位100多张,拥有一支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医疗与教学及科研人才队伍,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从事脑性瘫痪防治、康复和研究专科医疗、教学、科研基地。

4.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是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第四临床教学医院。现有床位1600多张,教职工1800多人,高级职称医疗专家及技术人员480人,医学博士、硕士140多人,三级甲等医院是20世纪90年代被国家卫生部命名,佳木斯市中心医院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

(二)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医院明显优势

1.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医院规模大效益好。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医院以三级甲等医院为主,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大型综合性医院,具有设备先进与环境条件好与各科室及病种全和效益好,医疗水平高和影响力大优势。

2.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医院精英人才多。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医院聚集众多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丰富,学历与职称双高临床教学精英。其中一部分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和外国留学生进行临床双语教学工作。

3.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医院设备仪器好。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医院拥有大批量国内领先的大型医疗设备,发挥了国内领先的大型医疗设备在医疗与教育及科研一体化作用,从而提高了办学效益。

4.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医院科室及病种齐全。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临床教学医院集中在黑龙江省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佳木斯,佳木斯市东邻双鸭山市,西依哈尔滨、伊春市,南接牡丹江、七台河、鸡西市,北邻鹤岗市,人口辐射面大,大多数地方病与常见病及多发病和疑难杂症等病种齐全,有利于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及教学和生产实习。

三、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与附属和地方教学医院加强合作

1.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办学理念升华。佳木斯大学新校训“明德砺学、崇尚实践”反映了佳木斯大学办学定位与办学理念,提升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发展内涵和影响力起到促进作用,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与附属和地方教学医院加强合作体现了服务社会功能。

2.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附属和地方教学医院明确责任和义务。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附属和地方教学医院为教学提供优秀师资及实习和教学基地。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为教学医院提供办学定位及教学相关文件和定期进行检查与指导及培训等,提高了办学质量效果显著。

3.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与附属和地方教学医院定期培训师资队伍。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地方教学三级甲等医院高级职称医疗专家很多基本没有承担临床医学专业教学任务,需要定期进行各方面培训,提高临床教学水平。

四、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地方教学医院建立教学管理系统

1.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地方教学医院按三级设立教学体系。地方教学医院设教学院长组织领导全院教学工作,教学医院设科教科由专职人员管理全院教学工作,各科室设立教研室全面开展教学工作。

2.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地方教学医院教学管理。

(1)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地方教学医院临床教师必须施医三年以上有有一定带教能力医(技)师。

(2)地方教学医院全年开六次以上教研室主任会议。

(3)地方教学医院每年有教学基金奖励。

(4)地方教学医院评选优秀临床教师。

(5)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地方教学医院实习学生的管理。地方教学医院建立各项临床实习生管理制度,管理按排临床实习生学习生活并进行定期检查给出临床实习生考核和鉴定。

(6)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地方教学医院授课管理。依据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地方教学医院每月开展2次全院性业务讲座,介绍多方面新知识与新技术及新操作,保证证实习生按时参加听课。

3.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地方教学医院教研室管理。地方教学医院教研室是承担教学任务的部门,根据各三级甲等教学医院情况设置。各科室教研室承担各科室相关教学任务,教学医院不定期进行检查,作为各科室教学工作考核重要内容。

五、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运用地方医院教学探索

1.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运用地方医院资源共享。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和地方三级甲等医院实现医院与教学联合资源共享。师资与设备及技术和管理四个方面共享。

2.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和地方医院教学相长。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资金和人员得到合理按排,同时临床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地方三级甲等医院教学中从实践到理论,促进科教研发展。

3.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运用地方医院教学拓宽视野。佳木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运用地方医院教学,加强了同行之间联系与沟通拓宽信息量,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平台。

第5篇

1.临床医学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分析              

2.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模式探讨                 

3.七年制临床医学生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实践 

4.检验医学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5.面向21世纪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考 

6.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技能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7.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成效——以湖北文理学院医学院为例 

8.临床医学专业本科课程考试改革思考 

9.浅议多媒体技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10.对临床医学专业设置《护理学》课程的调查分析 

11.以本科评估为契机 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 

12.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及解决措施 

13.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14.适应现代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教学方法 

15.对临床医学生推行实习生导师制的探讨

16.关于临床医学专科毕业生就业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17.循证医学对中医临床医学的启示 

18.双向整合案例(P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9.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临床医学教学改革实践 

20.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教学中的探索 

21.核医学科放射防护的临床调查分析 

22.提高临床专业医学生预防医学基本技能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 

23.OSCE在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临床技能考核中的应用 

24.临床医学专业国际班《细胞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25.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生的重要性及方法探讨 

26.Jigsaw教学法与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比较 

27.湖北医药学院临床医学实验班“基础学习”生物化学模块式教学实践与思考 

28.历版《临床医学概论》教材的比较和反思 

29.低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大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行为现状 

30.案例教学法联合传统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本科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31.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的开发与探索 

32.提高医学生临床工作能力神经病学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33.新疆医科大学六所附属临床医学院输血医学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34.临床医学专业《组织学与胚胎学》教学改革方案研究与实践 

3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体会 

36.临床虚拟医学实验教学模式研发与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7.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胜任力模型构建与分析 

38.地方高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循证医学认知及态度调查

39.可视喉镜在中医药大学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体会与思考 

41.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性的探讨

42.Mini-CEX在医学影像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43.医学教育管理提高传染科临床教学实践中少数民族临床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能力

44.关于医院临床医学工程科的建立与管理策略的探讨 

45.急诊医学临床教学模式探讨

46.重症医学的临床带教应分阶段量化

47.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48.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实践经验与启示 —以成都医学院为例 

49.新医改背景下临床医学定向生免疫学教学实践研究 

50.加强临床实践培训基地建设,促进医教协同培养临床医学人才 

51.“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医学信息素养教育 

52.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的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分析 

53.提高临床医学教学水平的研究 

5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五大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55.临床医学生对不同类别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调查研究 

56.临床医学专业系统整合课程改革初探 

57.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再思考 

58.临床医学类期刊编辑审稿决策能力及提高举措 

59.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和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学生的全科医师职业趋向调查 

60.留学生临床医学本科(MBBS)教学现状调查与对策 

61.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体验 

62.建立临床医学实践教学中心的实践与思考  

6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 

64.医教协同 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海市的改革实践 

65.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之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66.论临床医学与公共卫生的协调发展  

67.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向在高等医学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68.教改医改互动 推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模式改革 

69.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现状调查分析 

70.现代临床医学正在走向危险的边缘 

71.临床医学教育中的医学哲学 

72.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的组织与实施 

7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毕业考试模式的研究与探讨 

74.浅谈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 

75.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 

76.过程控制与精细化管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发展之路——欧洲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框架应用述评 

77.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78.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证研究  

79.循证医学与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改革 

80.临床医学专业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现状 

81.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82.关于转化医学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几点建议 

83.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培养质量现状调查 

84.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85.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以角色认知为视角 

86.基于ESI的学科热门论文的计量研究——以临床医学学科为例 

87.国内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的文献分析 

88.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中的医学生职业精神认知现状调查及分析——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研究之一 

89.国际临床医学研究领域热点论文产出状况分析及对我国医学期刊的启示 

9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 

9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山大学为例 

92.临床医学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教育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93.临床医学生对循证医学课程认知和态度分析 

94.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轨的探索与思考 

95.“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下五年制教学改革的思路 

96.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97.构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核心的“5+3+X”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98.我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和创新——“5+3”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第6篇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中存在技术人员综合素养低、设备质量差、标本采集流程不规范、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缺乏交流等多种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主要对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水平的措施进行探究,以供有关人士参考。

1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

检验技术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结果,所以当前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检验人员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为临床基础检验技术提供支持,医院内部具体可以从招聘、培训两方面,提高检验技术人员的技术与知识能力。在招聘环节需要提高应聘门槛,高新聘请专业院校毕业以及工作经验丰富的人才,这些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驗技能较强。

在培训环节需要定期组织检验技术人员进行知识的传授,培训内容主要以检验技术、检验流程、检验标准为主,在培训结束后,也需要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对培训结果进行检验,提高患者的综合素养。例如,在开展临床基础检验之前,检验技术人员需要对标本信息、标本状态进行认真的核对,将异常的标本去除。

2引进先进化的检验设备

在医院运行的过程中,检验设备质量与临床基础检验结果息息相关,所以医院内部在采购检验设备时,需要对设备的质量进行检验,严格按照采购制度、采购流程购买检验设备。

医院在引进设备时,需要对比多家工厂生产出的检验设备质量、性能,收集市场上客户的反馈意见。为了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需要安排运维人员对检验设备进行检修,使其在有限的使用时间内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

3规范标本检验的采集流程

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需要秉承着无菌操作的原则,对容器进行消毒、处理,采集人员也应该自觉遵守相应条例进行标本的采集工作。例如,在血液标本的送检过程中,为了避免凝血情况的出现,需要滴人适量的抗凝剂,并且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也要告知受检人员采血的注意事项,血液样本的采集要求患者处于空腹状态,并且不能进行剧烈的运动,否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在对尿液样本进行采集时,需要按照相应的要求,科学的选择尿液标本收集方法,对受检者1小时尿、2小时尿、24小时尿进行检验。医院内部为了确保检验标本采集流程的规范性,可以定期开展标本采集、标本存放、标本运输等知识的讲座,使的临床医学基础检验的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4增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协作性

临床检验与临床医学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所以想要提高临床基础检验的技术水平,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需要加强交流,确保两项工作协调开展。具体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每隔7天共同进行一次查房,在查房中需要讨论疑难病例,分析临床基础检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向临床医师寻求建议。除此之外,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也要通过多种渠道探究标本要求、标本检验的意义、参考范围等,熟悉对方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内容,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给予对方更多的理解与支持,从而有效地提高临床基础检验工作的质量。

5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在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为了确保疾病诊断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对临床基础检验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采取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引进先进化的检验设备、规范标本检验的采集流程、增强检验人员与临床医师的协作性等措施确保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精准性,以此来实现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微.试论提高临床医学基础检验技术的措施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35):247. 

第7篇

【关键词】医学统计方法;临床医学研究;应用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医学统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是部分医学科研人员却相对忽视对于医学统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导致临床医学研究中出现较多的实际问题。在今后的临床医学科研中,科研人员只有加深对于医学统计方法的认识,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1医学统计方法概述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专业设计与统计学设计是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影响科研工作实际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医学统计方法作为现代临床医学科研中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其从形成与发展共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由较为简单的统计方法逐步向各种科学统计方法综合应用的方向转变。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SPSS、SAS等统计处理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客观促进了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大幅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统计方法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应用的基本步骤为:1)对于某项临床医学科研工作进行全过程的设计;2)根据统计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收集和整理所需的各类资料和临床数据;4)对于经过归纳后的资料和数据,选择科学、合理的医学统计方法,以保证科研工作所获取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客观性、可靠性。从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发展的角度而言,科研人员在专项研究或论文撰写时,都离不开医学统计方法的应用,所以他们必须掌握基本的医学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并且依靠其掌握科研项目的客观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专业文献。由此可见,现代医学统计方法则广泛用于临床医学科研、医学论文撰写,以及卫生事业管理等领域,其实际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2统计学设计与指标选择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中,统计学设计和指标选择是科研人员开展工作的首要环节,他们必须坚持对照、重复与随机化的基本原则,在重复观察一定数量的样本基础上,合理设定对照组,以保证统计学设计中的随机抽样或随机化分组。在临床医学科研的统计学指标选择时,应注意下列问题:1)采用配对设计的医学统计方法,尽量保证组间的均衡性2)临床医学科研的目的必须明确,特别是要与现代医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以促进现代医学事业的稳步发展;3)注重医学统计方法与指标的可行性研究,注重于解决某一或几个方面的现实医疗问题;4)临床医学科研中的统计样本要尽量全面,样本越大其统计结果也越接近于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科研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3医学统计方法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应用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医学统计方法合理的应用必须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而且要加强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国内科研人员应积极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的医学统计方法,并且不断加强计算机技术及各类新型软件的研发,最终全面提升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实际效率和质量,为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重要的力量。

3.1COX模型的应用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应用COX模型时,科研人员要应用C0X模型进行单因素的筛选,并且综合分析影响统计结果的接近显著性或显著性因素。在应用COX模型进行统计结果多因素分析时,应逐步检验和清除不显著的因素,最终形成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优化数学模型,以便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利用COX模型进行临床医学科研的危险因素分析时,必须保证方程公式的进一步优化,特别要注意两组数据模型的对比与分析。

3.2多元回归与常规统计方法联合应用在临床医学研究的多指标统计分析时,科研人员必须采取常多元回归与常规统计方法联合应用的模式,尽量减少统计结果的模糊性。例如:在进行某一药物的功效研究时,要采取先进的电脑测定方法,并且通过临床病例脏器功能指标与多项形态的综合统计与分析,建立专业的多元回归模型,在对比病例治疗前后的各项检验指标变化情况的基础上,从而科学判定某一种药物的实际效果。

3.3其他方面的应用随着各类现代化检验仪器的研发和应用,在临床医学科研中要适当强化正常值的研究范围,绝不能简单的采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的医学统计方法。科研人员应提高样本的数量,进行各类临床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的统计学处理,并且按照正常值的统计方法进行其余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对于各类医学资料和数据的科学收集、整理与分析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构建现代医学基础研究体系的重要一步。在今后的临床医学科研中,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但要掌握基础的医学统计和概率论知识,而且要强化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这对于促进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丕焕,主编.医用统计方法[M].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144-153.

第8篇

摘 要: 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组成。本文分析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培养现状,进一步探讨原因,构建完善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 临床医学 专业学位 岗位胜任力 实践教学 评价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健康需求的增加,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特别是在临床实践教学培养环节中出现的重临床轻科研、组织管理松散、轮转考核流于形式等问题,影响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医学院校要实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预期目标,就必须把提高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放在首要。

一、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培养现状分析

(一)制度建设不健全

承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的单位缺乏系统健全的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等同于一般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未设立专门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管理部门等。导致学生对自己在读研究生和规培生的双重身份混淆不清,身份存在感、归宿感不强,培训积极性不高,培养效果差强人意。

(二)实践教学考核体系不完善

轮转科室未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制定规范、严格的考核体系。一些考核流于形式,H限于出科理论成绩的考核,临床操作技能的考核较少或未纳入考核体系。考核科目、形式单一,对轮转期间的职业素养、医德医风、思想政治纪律等缺乏考核,影响考核的系统性、公平性和完整性。

(三)重临床轻科研教学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由于大多数时间在临床上,医院日常事务性多,临床压力大,对科研教学投入的精力相对少。许多研究生临近毕业仍未有相关的科研成果,科研、临床带教、理论教学等水平与其他社会住培生并未有太多区别,根本无法体现研究生的学历优势和相应的层次水平。

(四)师资队伍不匹配

临床轮转期间,未指定专门的临床老师进行系统的带教培养,而是轮转于各科室不固定的老师,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不合理,人员缺口较大。不仅使学生的临床理论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得不到系统、连续性的跟进和提升,更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二、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是以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对培养过程质量、条件质量和结果质量进行全面监测,也称为培养质量内部评价[1]。研究生教育在大学分科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点、专业背景和培养阶段的不同具有多样性。开展切合个体特征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价是监控和增强教育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建设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涵,也是接受外部评价的基础。

(一)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内涵及特征

作为一种新兴的素质论和能力论,胜任力强调的是与工作岗位相关的特定个体素质、个体素质对工作组织绩效的影响及优秀绩效所需的素质和才能。哈佛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McClelland)[2]在《测量胜任特征而非智力》一文中首次提出“胜任力”一词,强调胜任力是能够区分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组织环境中绩效水平的个人特征。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的胜任力被明确定义为:“胜任能力是在日常医疗服务中熟练精准地运用交流沟通技能、学术知识、技术手段、临床思维、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和个人体会,以求所服务的个人和群体受益。”[3]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公众健康需求的转变,使当前优秀的临床医学人才更应具备应对社会老龄化、患者人群变化、慢性病与文化多元化、就医行为方式变化和公共期望值增加所带来的挑战的能力。因此,作为高层次培养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在培养过程中,应紧紧以优秀临床医生的“岗位胜任力”相关特征作为培养、考核的导向及杠杆。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导向

随着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不断深化,以“岗位胜任力”为评价、改革导向的培养模式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在未来成为教育模式改革的最重要依据。熟练掌握和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操作技能,运用专业思维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是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一个重要特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更是临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导向。本文基于前人优秀的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查访谈结果、赣南及周边三甲医院临床医生的实际工作现状,确定城市综合三甲医院临床医生普遍具有的岗位胜任力主要包括“职业素养”、“合作与管理能力”、“掌握和运用医学基础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科研能力”、“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专业思维方式”等六个方面,并以此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的评价导向。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的构建及完善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培养涵盖了医疗技能训练、医德医风、组织管理、沟通协作、临床教学和临床科研等环节。因此,通过前期的调研及分析,结合我校2015级、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拟以上述优秀临床医生“岗位胜任力”的六个主要特征为研究导向,构建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组织管理、团队合作、师资队伍、临床教学、临床技能和临床科研六个二级评价指标。

(1)组织管理。加强组织管理及制度建设是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所在的学院或规培医院要高度重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建立医院党政领导下的实践教学管理部门、导师组和轮转科室三位一体的三级管理体系。制定详细规范的管理制度及流程,明确各个环节的职权,加强临床实践考核体系指标的完善和优化。

(2)团队合作。随着学科交叉的深化,知识的发展与创新越来越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学术研究越来越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成员组成团队。同时,临床诊疗常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团队合作与领导管理能力在今后临床实践与科研活动中越发重要。在教W实践环节中,各学科专业、方向的专家组成指导小组,对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养。该二级评价指标包括临床实践指导小组、教学指导小组两个三级考核评价指标。

(3)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教育的核心资源,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及指标。师资队伍二级评价指标中涵盖研究生导师、轮转科室科主任、带教老师的职称结构、人员职数、师资水平、带教水平等几个三级指标,通过对这几个三级指标的考核和评估,进一步发现临床实践教学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及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临床教学。根据培养目标及“岗位胜任力”的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应能参加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会、专题讲座、小讲课和承担导师的部分教学任务等教学工作;要参与见习/实习医生和低年资住院医师的临床带教工作,指导一名本专科层次规培生的临床实践等。该培养环节主要通过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等三级考核指标考核、评估研究生在临床教学环节中的语言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团结协作和沟通协调等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5)临床技能。临床技能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中最重要的部分,最终目标是学生应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技能二级考核指标下又细分临床综合素质、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三个三级考核指标。综合素质指标主要考核学生的仪容仪表、服务态度、劳动纪律和动手能力等方面。临床理论知识的考核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临床操作技能则采取临床操作、上机模拟等方式考核学生临床诊断治疗和应急处理等能力。在33个月的临床技能训练中,研究生以临床轮科的方式进行临床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并在每个科室轮转结束后,从临床综合素质、临床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技能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评估。

(6)临床科研。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病例观察、医学统计和循证医学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够熟练地搜集和处理资料,科学分析和总结,研究解决问题,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规律不仅是临床科研能力的体现,更是“岗位胜任力”的重要因素、特征之一。调查研究表明,岗位胜任能力表现优秀的临床医生能够较好地完成日常医疗工作,在工作的同时注意自己所在领域学科的发展,愿意学习新的技术手段,积极接触前沿的研究资料,持续追求改进工作方法,与临床工作经验积累相结合,通过科研结果,反哺临床工作。临床科研二级考核指标又细分为科研成果、实验记录两个三级评价指标。从学生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实验记录的完整及创新性等方面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进行综合考核评价。

培养质量评价是判断教学活动、教育成果与培养目标相符程度的手段。以“岗位胜任力”为评价导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完善,不仅使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和实用性,对进一步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研究生内涵建设,提高我校与其他兄弟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唐颢嘉.基于岗位胜任力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内部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6.

[2]David Mc 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J].AmericanPhysiologist,1973,28:1-14.

第9篇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5+3”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汪玲,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工作小组组长,教授,上海200433。

我国1998年开始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十几年的探索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数以万计的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科研、轻临床”的倾向,研究生的临床专业素养和临床技能难以胜任临床岗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统筹医学教育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体制机制,提升医学生职业道德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上海市2010年正式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0~2012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等试点高校已经招录了三届共计1112名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和管理体制机制等方面,也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实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经验。

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制度困境

长期以来,我国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教育实行医学本科教育,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78年我国开始招收医学研究生,授予医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88年,试办七年制医学教育;1998年,试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授予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医学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培养适应临床工作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但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我国现行的执业医师制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之间却一直存在着矛盾,导致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现行《执业医师法》存在冲突,医学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面临违法行医风险。1999年5月我国正式实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经医师注册取得执业证书,不得从事医师执业活动”。医学生在获得医学学士学位后,必须在临床工作一年才能够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执业医师资格后才有临床处方权。所有医学本科生或尚未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没有处方权,不可独立处置病人和进行手术,无法独立担任住院医师工作,导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与培养在医院很难进行。

另一方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存在矛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教育的一个特有阶段,是指医学专业毕业生完成院校教育后,在经认定的培训医院接受以提高临床技能为主的系统、规范的培训的阶段。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的必由之路,对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医疗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年以上的时间在医院参加临床实践训练,其训练目的、方式等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本相同。但是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由不同的部门主管,缺乏统一协调,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实践训练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不统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接受的临床技能培训得不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部门的认可,研究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按照卫生行业要求重新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造成教育与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导致医学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做法,偏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立的初衷。

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2001年,上海市提出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新模式,即由过去的“5年住院医师”改为“3+X”培训模式。第一阶段“3”也就是医学生毕业后进入医院的前3年,接受通科教育和培训;第二阶段“X”就是专科培训,最后达到专科医师准入的水平,这个“X”时间长短随各临床专科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要求而不同。2010年,上海市正式开展统一模式、统一准入、统一考核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并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作为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临床岗位聘任和临床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全市各级医疗机构从当年开始即不能再聘用未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临床工作。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行业覆盖的历史背景下,2010年10月上海市正式启动了教育部批准实施的23项教育体制综合改革项目之一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改革重点是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

1.模式创新,构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为核心的“5+3”人才培养模式

为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提出了以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从而在国内首次构建了将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有机衔接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在以“5+3”模式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中,医学生完成5年的医学院校教育后,一部分毕业生选择考研攻读医学科学学位,但绝大部分将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3年的培训,考核通过后,取得普通专科执业资格,称为专科医生,其中一部分医师直接进入社区或者二级医院工作。此外,还有一部分医师希望在大医院做“分工更细”的专科医生,比如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就要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进入亚专科规范化培训基地继续学习,这被称为“5+3+X”。

2.观念创新,界定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对象是以“行业人”身份接受培训,与培训医院签订培训及劳动合同,劳动关系委托市卫生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管理,培训结束后合同自然终止,培训对象自主择业;培训期间计算工龄,按培训医院同类人员标准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其水平高于当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入职收入水平并逐年提高;培训期间依法参加并享有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公积金等社会保障。

在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中,对于那些参加全国统考被高校录取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被招录为“住院医师”的同时,以定向身份获得研究生学籍,即获得了“住院医师”和“研究生”的双重身份。

这种双重身份突破了医学本科毕业生只能在就业(住院医师)和在读(研究生)之间“非此即彼”的传统观念,为本项目在试点过程中的培养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实现了临床医学“5+3”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即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

3.机制创新,实现了全过程“三个结合”的有效衔接

医学教育不仅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医学教育改革既要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又要遵循医学人才成长的特有规律。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经验来看,临床医师作为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人才,其培养必须经历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个阶段。其中,院校教育侧重于理论知识学习、辅以临床实践;毕业后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培训,并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制度加以落实。

因此,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在招生招录、培养培训、学位授予与医师准入等方面实施有效衔接,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成为推动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1)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相结合。在制订研究生招生计划时,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根据上海市每年参加住院医师培训人数,合理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2010年,上海市根据临床岗位需求和培训医院能力,采取医学毕业生自行申请、培训医院择优录用的招录方法,实际招录住院医师1830人。其中本科生517人(占28.2%),硕士生1105人(占60.4%),博士生208人(占11.4%)。因此,上海市确定在2010~2012年之间每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分专业招生计划数为500名;并且计划2013年扩大该项目招生计划数,逐步减少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层次非本项目的住院医师培训招录计划。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各高校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结合住院医师招录,共同组织研究生入学复试。推免生直接进入复试;对参加全国统考者,根据考生初试成绩和个人材料确定差额复试名单。复试主要考察专业综合知识与技能、专业英语、综合素质(医德医风、心理素质、思维表达)等。

(2)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本项目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住院医师不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特征。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由政治、英语、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等课程组成,所有课程均以上海市统一组织的网络课程学习为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完全一致;专业理论课由上海市统一组织各培训医院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标准细则要求,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了解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在临床技能训练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没有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结合,对于临床能力没有强制性要求,研究生要花大量时间完成课程学习(脱离临床培训6个月以上),有些医学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甚至完全相同,使得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训练时间严重不足。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训练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进行,临床培训专业范围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科、神经内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精神科、小儿外科、康复医学科、麻醉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临床病理科、口腔科、全科医学科等18个学科。在专业学位论文方面,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没有涉及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和评价指标体系,许多医学院校的导师常常安排自己带教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去完成自己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并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和科学学位研究生一样发表SCI论文等。而本项目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明确“学位论文类型为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等,学位论文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总结临床实践经验为主”。这样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等同于医学科学学位硕士学位论文要求的做法。

(3)专业学位授予标准与临床医师准入制度相结合。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完成课程学习,成绩合格;通过执业医师考试取得资格证书,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规定的临床轮转,通过各培训单位按照规范化培训考核要求进行的各阶段临床能力考核(包括各科出科考核、年度考核和结业综合考核),取得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论文答辩者,可以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经过学位委员会评定,达到授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获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本项目研究生在培训期间如果未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两次临床能力年度考核不合格,将被停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资格,取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籍。

4.制度创新,“四证合一”解决了专业学位与执业医师资格之间的矛盾。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过程“三个结合”的基础上,本项目实现了“四证合一”,即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在项目结束时可以同时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证书。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实现了在医师培养过程中的院校医学教育和卫生行业培训两者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切实提高医学生的临床专业素质和临床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的需求。通过“四证合一”的制度创新,培训医院将组织本项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有效地解决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能力训练和培养所面临的违法行医风险;由于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了紧密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完全达到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获得培训合格证书),研究生毕业后也就不再需要重复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三、临床医学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的实践创新

本项目改革重点是实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这就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培养方案提出了实践创新的要求,即所有课程教学都必须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

1.以临床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由公共课程(政治、英语)、专业基础课程(公共科目)和专业理论课程等部分组成。专业基础课程与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公共科目教学结合,专业理论课程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大纲中规定的临床专业理论教学结合。表1是上海市“全科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设置。

2.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本项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的课程学习,需要在不少于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轮转过程中同步完成。因此,必须将原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集中上课(脱离临床规范化培训)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为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上海市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实际出发,探索了以网络化课程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将研究生课程制作成网络课件挂在上海市“好医生”网站,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学习时间和进程。

目前,上海市已经完成了政治、英语、临床思维与人际沟通、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重点传染病防治知识、有关法律法规、循证医学等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公共科目)的网络课件。目前正在建设临床医学18个二级学科54门临床专业理论网络课程(见表2),每个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含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和学科前沿三门课,要求有教学视频或音频加PPT,技能课要有示范操作视频。

本项目2010级和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以上“网络化课程”的学习,共同的体会是本项目网络课件和教学方式既适应了“住院医师”特殊群体在规范化培训期间学习的特点,也保证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质量的高水平和现代化。

3.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本项目培养方案和以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最大的区别在于突出以临床技能训练为重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严格按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要求进行临床技能训练,完成临床培训轮转。为保证临床培训质量,上海市制定了统一的培训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展了带教师资培训,建立了培训质量监控体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分为培训过程考核和培训结业考核,以培训过程考核为重点,培训过程考核合格和依法取得执业医师资格是参加培训结业考核的必备条件。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包括法律法规、职业道德、临床实践技能、专业理论知识、医学伦理、人际沟通技巧等。具体要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通过临床能力训练,养成良好的医德医风,掌握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基本诊断和治疗技术;掌握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处理方法等;学会门急诊处理、危重病人抢救和病历书写等临床知识和技能。

四、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

1.设立机构,协同创新

上海市成立专门工作机构负责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改革试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政府、行业、高校、医院形成合力,确保改革试验深入推进,形成了教育卫生部门的良好合作机制,出现了教改推医改、医改促教改的生动局面。

机构人员组成也充分体现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各相关高校、培训医院共同参与的临床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的“协同创新”。由上海市教委和卫生局分管领导、各大学分管校长组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该项工作的全面实施;由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共同组成专家小组,负责指导相关工作的实施;由上海市学位办、卫生局科教处、大学研究生院、医管处和培训医院相关负责人组成工作小组,具体实施此项工作。在项目试点过程中,工作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具体制订各项规章制度,研究解决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协调各高校执行上海市的统一规定。

2.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由上海市教委立项、复旦大学牵头、其他高校和医院参与,2010年以来项目工作小组完成了4项课题研究:“上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综合改革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评价指标体系和论文标准”。

根据《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准确把握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工作小组具体制定了《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办法》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衔接改革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

《实施细则》由下列操作性管理文件组成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得到修改和完善:《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全国统考招生简章》、《上海市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试点项目推荐免试生招生简章》、《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定向培养协议书》、《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性培养方案》、《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导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管理实施细则》、《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3.质量为本,加强督导

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项目实施过程中,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即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生源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课程质量保障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学位论文标准和评审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指导教师遴选和评价指标体系、上海市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及评价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都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本。上海市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这项改革成败的唯一标准。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培训医院的指导教师、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各培训医院的管理和带教水平;组织临床学科专家和管理专家对培训基地建设情况、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检查督导,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