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人工智能与现代教育

时间:2023-09-21 16:55:36

导语:在人工智能与现代教育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人工智能与现代教育

第1篇

先给大家重点推荐一本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征稿信息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一份综合性中文期刊,集政策指导性、学术理论性和应用服务于一身,是教育部指导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服务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的主要阵地。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投稿栏目:主要有职教要闻、专稿专访、综合管理方略、课程教材、教研与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探讨、职业指导、职业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等栏目。

再给大家推荐职业教育范文: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及模式建构

董文娟1,黄尧2(1.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天津300350;2.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要:顺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浪潮,基于新兴技术的职业教育变革及新模式建构势在必行。该文从职业教育智慧化、经济发展、政策保障、信息化生态重构四个方面,剖析了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变革的现实诉求,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及其自身发展的困境。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体现出融合、创新、跨界、终身化的新特征。基于此,从课程、教学、学习、环境、教师发展、评价、教育管理及组织等方面,探究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及模式建构。最后探讨了职业教育模式变革还面临回归教育本质、规避技术弊端等挑战,并提出“适应—引领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变革;模式建构;智慧化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超级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1]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为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使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运用人工智能改革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智能职教体系,提升信息技术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的现实诉求

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理念产生了革命性冲击,职业教育结构不断调整,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学习方式与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等促使职业教育向智慧化、智能化发展。目前,我国处于教育信息化2.0、工业4.0的新时期,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进行。“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等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及以新技术、新产业为特征的新兴经济模式要求教育领域,尤其是职业教育培养行业、产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智慧型人才,具备更高的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促进智慧化发展,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一)职业教育智慧化诉求: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智慧教育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依托,创造智慧教学环境,转换教育方法,内容与手段,注重教育网络化,个性化和智能化的一种教育新模式。”[2]智慧教育作为“一种由学校、区域或国家提供的高学习体验、高内容适配性和高教学效率的教育行为(系统)”,被视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形态[3]。因此,职业教育的智慧化并非简单的数字化,强调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改变思维模式,创建价值等方面共享的学习共同体,培养创新型、智慧型人才。

职业教育智慧化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正在稳步提高,投入持续增加,各种智能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习实训、测量评价等领域,并逐步成熟,正在努力打造一个信息化、智慧化的现代职业教育生态系统。新时期我国很多地区及职业院校积极提升现有信息化系统的智慧化水平,积极创建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逐步实现了组织管理的智慧化、资源环境的智慧化和服务评价的智慧化。

(二)经济发展诉求: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兴经济需要高技能智慧型人才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经济及其他部门跨界融合,不断创造新产品、新业务,推动职业教育模式创新,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为实现手段的经济发展新常态。人工智能时代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的新时代,各行各业的运作发展和对知识技术的掌握要求达到了更高层面,相应的教育需求也有所提升,市场环境渴求勇于创新、个性化的高技能智慧型人才。职业教育要应对行业上升发展的劳动力需求问题,基于人工智能应用,提高技能培养层级,以适应新的社会劳务需求。现代企业生产依托互联网科技,与智能化设备直接联接,通过数据分析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劳动密集型企业已不适应现代行业、产业发展,需升级为网络智能型,与此同时,职业院校的课程模式、专业设置、实习实训、师资结构等也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革新,既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智慧化、智能化,又推动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变革。

(三)政策保障:国家从宏观层面保障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发展

2016年是我国人工智能元年,2017年我国颁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了“将发展人工智能放在国家战略层面进行系统谋划和布局”,这预示着我国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政策环境。人工智能给职业教育带来了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积极融合信息技术,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影响和改变了原有的教育生态。紧密依托信息共享平台,突破时空限制,让学习者自我选择,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我国很多职业院校已经开启了智慧校园的行动计划,一些大中城市也在积极制定实施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在良好的政策保障中提升智慧化水平。

(四)信息化生态重构诉求: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变革是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重构

“依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正在有序推进数字教育向智慧教育的跃迁升级和创新发展。”[4]在新兴智能信息技术的催促下,技术变革带来了职业教育系统的颠覆性创新改革,打破现有的条条框框,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再造教育业务新流程。在职业教育领域创新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升各科各门教育教学业务,打造各级各类智能实训部门、培训机构,覆盖贯通中高职院校,整合系统内外现有资源,推进智慧教育生态有序发展,为各类用户提供最适合、最智能的职业教育资源和服务,完成对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系统的重构。

二、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人工智能对各行各业的影响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可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可能带来不确定性的挑战,比如可能会改变就业结构、影响政府管理、威胁经济安全等,还可能会冲击法律与社会伦理,影响社会稳定乃至全球治理。当前,人工智能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席卷而来,职业院校既是人工智能应用的战场,又是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的“梦工厂”[5]。人工智能时代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影响是广而深的,对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及其本身都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一)职业教育外部环境发展困境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到2020年,人工智能将替代20亿个工作岗位”[6],那些技术含量低、重复性强的技能将被智能机器、数码设备所替代,工业机器人也将大面积应用。智能设备替代行业劳动力,能够降低劳动成本,且具有高效、易操作等竞争优势。传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很难适应未来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人工智能冲击职业教育就业岗位,撼动其所依附的岗位基础,对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定位产生了威胁。因此,根据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岗位特征与需求,提升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困境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领域内的应用和提高是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我国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各级各类职业院校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仍不够紧密,表现出信息化管理效率低、科学决策水平低等现象。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困境表现在:

1.课程与教学困境

职业院校新课程改革提倡构建智慧课堂,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注重课堂实施效果。但目前的实际课程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灌输,重视统一性和计划性,与教育改革提倡的个性化教学相去甚远。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新慢,很难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创新性思维弱,使得个性化教育的无法实现。近年来,中央、省、市、县四级教育平台逐步建立起来,课程与教学的层级设计逐步完善,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各级平台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等问题,各级资源内容不系统,不衔接,导致无序叠加和资源的重复浪费,“精品课程”等项目丰富了课程资源,但质量不高。在线课程与教学以传统的科目、章节为单元,构建系统性的在线教育内容,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知识选择,但由于受时间条件等限制,大多数受教育者习惯于碎片化学习,连贯性和整体性差,缺乏对课程与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学习。

2.认知困境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许多职业院校将“未来教室”“智慧课堂”定位为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改革,如MOOC混合教学、翻转课堂、多屏教学等,但“管理者和施教者对智慧教育的理解多停留在‘智慧课堂=多媒体+传统教学的层面’,教学观念和思维依然固化,并没有因为新技术的参与而得到实质改变”[7],缺乏对多媒体网络架构和智能学习平台的深层认识,更缺乏对管理评价和互动交流等模块的理解与掌握,虽投入大量人力财力采购了数量巨大、设备精良的多媒体设备和智能服务设备,但没有充分有效使用,大大限制了智慧教育的发展潜力。

3.用户困境

传统教学以群体教育为基本单元,教师和学习者作为学习共同体,在管理、学习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强大的群体约束力,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在信息化教育时代,学习者自由掌握学习时间和进度,遇到问题可能无法及时解决并获得反馈,无法进行面对面交流,因此,基于人工智能网络化学习平台,学习者需要高自控力、高学习能力才能适应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4.评价困境

传统的评价方式多依靠经验和观察,智慧型评价则是基于学习过程的一种发展性评价,以采集到的学习数据为客观基础。在人工智能、数字信息化环境下教育效果的评价实际要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和局限,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之中,许多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难以进行定性定量的智慧评价,如互动交流及深层次的学习评价等。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变革的新特征

人工智能带来了思维模式的创新,改变了人们认识问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多地依赖人与智能网络的协同创新。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变革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大虚拟现实、云计算等新技术应用,体现校企合作、知行合一等职教特色,以应用促融合、以融合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8]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必将加速推进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智能化进程,表现出了融合、创新、跨界和终身化的新特征。

(一)融合

人工智能技术科学应用于当前职业教育,在最短的时间内整合、重组大量的知识信息,形成科学的技术技能知识体系,为职业教育资源、企业资源、产业资源、社会资源等一切有可能联结的资源融合提供了可能。为促进职业教育的智慧化发展,在现有的合作模式、集团模式、产教融合模式等实体协作发展的基础上,建立智能互动的智慧教育供给平台、常态化智慧课堂和大数据化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为我国新兴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智慧型人才支撑。

(二)创新

信息化时代下“变”为创新立足之要点。创新时代最需要提升的就是创造智慧。“由知识的理解记忆,转向知识的迁移、应用并最终指向创造发明”[9],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提升其创新思维和智慧思维,不断开拓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和宽度。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是创新不断的时代,是原有知识不断被更新、技术不断被升级的时代。人工智能促使社会化协同大规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体系核心要素的重组与重构,创新生产关系,呈现出新的协作架构,开创了新的教育供给方式,增加了教育的选择性,推动了教育的民主化。学习者能够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兴趣与爱好等选择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促进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发展,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三)跨界

智能科学与职业教育连接起来,搭建起两者沟通的桥梁,跨越了人工智能虚拟教育和线下实体教育的界限,实现了两者之间的融合。教育供给由竞争资源转变为协同合作,直线型的中心组织管理转向去中心化、泛化管理。通过大数据智能技术平台、远程教育平台等对职业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共享,跨越教育边界,与市场、行业、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对接,提供更加便捷的智慧化服务。

(四)终身化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变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学习者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以任意方式、任意步调终身学习的需求[10]。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体现了教育的泛在化、个性化和终身化,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加快,人们追求高层次自我价值的实现,充分体现出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创建泛在学习环境,致力于构建终身化学习型社会,努力创造有利条件向全民提供终身教育与学习的机会。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发展的模式建构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预示着全新思维意识形态、社会发展形态的变革,重塑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新思维,重构信息时代职业教育的价值链和生态系统。智能化技术科学将现代职业教育内部各要素,以及内部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通过虚拟技术和智能化手段互联贯通,突破传统教育价值的链状模式,使职业教育由传统模式走向“人工智能+职业教育”模式的建构。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管理、教师发展等方面产生系统性影响,为职业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现实路径,解决不能兼顾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的矛盾问题。下面将从课程、教学、学习、环境、教师发展、评价、教育管理及组织等方面来探究职业教育的变革路径及模式建构。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知识、科学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更新和迭代,呈现出了碎片化、多元化、创新性、社会性的特征。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是为学习者提供按需可随时选择的知识储备智能模式,解决了传统职业院校课程教学的滞后性,呈现的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前沿信息和内容。课程革命愈演愈烈,灵活多样的微课、慕课等形式层出不穷,在线课程将成为常态,信息传播媒介、知识获取方式等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表现形态、呈现方式、实施及评价等也都进行了相应变革。智能化信息科学技术为课程的设计、架构、实施提供了快捷和便利,为学习者的个性化、终身化选择提供了多种渠道。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规模开放课程融入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表现形态和实施途径呈现出智能化、数字化、立体化的特征,成为学校常态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机会,使实施个性化课程成为可能。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强调学术性与生活性相互融合与转化,融入社会资源,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的新常态和学习者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化协同发展,共赢共创;其次,课程实施的空间得以拓展,跨越了社会组织边界、职业院校边界,将从班级、年级、全校扩展到网络社区以及更大的空间。课程的整体结构从分散走向整合,以技术为媒介,形成跨学科、多学科整合的课程;最后,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的实施逐步模块化、碎片化、移动化与泛在化,社会化分工更加精细,教师也将承担教学设计、技术开发、在线辅导等不同的角色。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职业教育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从知识的传递转变为认知的建构,从注重讲授和内容,转变成重视学习过程[11],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人们的学习方法、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信息化教学使得信息技术已成为学习者认知的必要工具,认知方式也由“从技术中学”转型为“用技术学”。其次,信息化教学的重点从“面向内容设计”转变到“面向学习过程设计”,更加重视学习者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以及其获得学习活动的体验。同时,信息化教学要将课堂内的学习知识和课堂外的实践活动联结互动,按照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和认知方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第三,智慧教学将成为课堂教学的新重点。日常教学工作形态不再是点线面的连接,而是呈现为智能化、立体化的教学空间,智慧课堂将会促进学习者的深度学习、交互学习和融合学习,智能备课、批阅以及个性化指导等也将成为教育者新的教学工作形式。从机械评价学习结果转变成适应性评价学习结果。第四,在线教学、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将成为新的教学形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跨学校、跨区域的流转。移动学习、远程协作等信息化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全面实时互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

智能系统和互联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和环境,推进了教育教学活动与学习环境的融合发展,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学习模式也逐步建立起来,具体表现为:首先,智能时代的互联网络全面覆盖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活动空间由课堂内拓展到课堂外,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正在互相补充、互相与融合,导致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变化、学习方式的革新。其次,基于互联网出现了一批创新的学习方式,借助情景感知技术及智慧信息技术,进行真实过程体验的情境学习,促进学习者知识迁移运用的情境化和社会化。第三,借助互联网云技术和各种应用工具,学习者可根据自身学习需求,选择最优学习方式,也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追踪记录学习路径和学习交互过程,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教学服务和量身定制的学习资源,拓宽了智慧教育视野。第四,各职业院校开始拓展校园智慧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实现虚拟和现实相互结合的智慧校园育人环境。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加强教与学全过程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引导各地各职业院校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和个性化自主学习系统”[12],强化优质资源在学习环境中的实际应用。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环境模式

智慧教育环境是以大数据、多媒体、云计算等智能信息技术为基础而构建的虚实融合、智能适应的均衡化生态系统。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师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智慧化的成长环境,如智慧云平台、智慧校园。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环境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智慧教育环境将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服务结合、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结合,形成数字化的、虚实结合的职业教育智能服务新模式。其次,智慧教育环境将促进各种智能化、数字化信息技术融入职业院校的各个业务范围和业务领域,与系统内的其他业务横向互联、纵向贯通,且信息能够适时生成和采集,全过程实现数字化与互联化。第三,智慧教育环境能够感知学习者所处的学习情境,理解学习者的行为与意图,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提供多元化的适应服务和智能感知的信息服务。互联网应用基于智能数据分析,实现智能调节与自动监控,为学习者提供定制式的学习服务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未来教室必将变成“虚拟+现实”的智慧课堂,在网络空间中参与线上课程、线下活动,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同时,智慧校园的创建和管理,能够对每个班级、学区进行动态管理,构建出一个以问题、任务为线索,学生实现自主学习的知识体系和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智慧管理平台。到2020年,“90%以上的职业院校建成不低于《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要求的数字校园,各地普遍建立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的政策机制”[13],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主、泛在学习普遍开展,精准的智能服务能够满足职业教育的终身化定制。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师发展模式

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变革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素质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改变了教师的能力结构和工作状态。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手段的产生、智能化设备的使用极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能力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教师发展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在环境都要求教师能够认识、了解和应用互联网新技术工具,促使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和丰富。其次,教师的专业发展要面向实际、情境化、网络化的教学问题,教师需要在多变的教育情境中综合运用核心教学技能,将信息技术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很好地融合并迁移运用。新时代的教师要学会掌握使用智能化设备和数字化网络资源,积极加强与其他专家、教师的合作,或远程工作,形成基于智慧教育技术的多元化的学习共同体。教师的工作状态由个体的单独工作转变为群体的共同协作,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第三,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发生转变,由促进学生“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建构”,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参与”,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过程体验,从了解信息技术转变为掌握智慧教育技术,保持学科知识,教学方法,核心技术的动态平衡,促进学生智慧学习的发生。第四,信息化教师要学会使用智能化教育技术,积极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创设丰富多元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掌握智能信息工具,学会探究和解决问题,发展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信息化学习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素养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常态化。

(六)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

现代教育价值趋于多元,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化信息技术使教育评价在评价依据、评价内容、评价主体等多个方面实现了全面转变。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评价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学习过程使得伴随式评价成为可能,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强调过程评价和多元共同评价,更加客观全面,重视评价过程的诊断与改进功能,以促进学习者的个性化发展。其次,互联网、大数据、智能云技术的出现使得评价的技术和手段多样化、智能化,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提高了评价的科学性、针对性。第三,以大数据为基础的适应性评价因人而异,可获得及时反馈,可真实地测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能力倾向和个性特征等,从知识领域扩展到技能领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构建以学习者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测量与评价体系,促进学习者发展。

(七)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

智能化信息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能够促进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拓展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共享性,提高教育管理、决策与评价的智慧性,因此,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必将逐步走向“智慧管理”模式。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管理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互联网将家庭、学校、社区等紧密、方便地联系在一起,拓宽了家长和社会机构参与学校管理的渠道,各利益相关者可共同参与现代职业院校的学校管理,协作育人。其次,新时代的职业院校管理模式通过可视化界面进行智能化管理,业务数据几乎全部数字化,能有效降低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门槛,使管理工作更加轻松、高效。通过深度的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够实现个性化、精准资源信息的智能推荐和服务,为管理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及时、全面、精准的数据支持,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第三,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全方位、随时的远程监督与指导,从督导评估转变为实时评估,可以实现大规模的实时沟通与协作,促进社会化分工,促进职业院校内部重构管理业务流程,使管理智能化、网络化、专业化。

(八)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组织模式

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冲击着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向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各职业院校需要合理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通过互联网加快信息流动等方式,提高各职业院校组织管理的效率和活力。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组织模式的建构表现为:首先,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产生不可能替代学校教育,但可以改变学校教育的基本业务流程。人工智能推动了学校组织结构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教学与课程是提供信息数据的重要平台,学校组织则构成了教育大数据生态系统。其次,“互联网+职业教育”的跨界融合将打破学校的围墙的阻隔,互联网将学校组织与企业、科研院所等社会机构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共同承担知识的传授、传播、转化等功能,促进学校组织体系核心要素的重构。第三,建设“智慧校园”,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慧校园育人环境,实施一体化校园网络认证,推动智能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均衡发展。

五、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模式变革面临的挑战及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将推进大数据、云技术等智能信息技术深层次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组织与管理、评价与反馈等领域,形成社会化多元供给,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自主选择的学习形式和及时获得反馈的评价途径,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共建、共享、共治。但其全面实现,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挑战

首先,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建构需要充足的资金支持。各职业院校积极建构智慧校园,努力实现智慧化产学研环境,打造一体化智慧城市网络等核心技术的开发,都需要资金的根本保障。政府要给予资金政策保障并加强监管,资金管理部门要合理规划,合理利用,专款专用,落到实处。其次,职业教育的新模式建构的成果表现离不开学习者对技术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变革职业教育,也要避免技术中心主义倾向,“避免一味追赶技术新潮而不顾学生身心健康等,技术本身是一个祸福相依的辩证法。”[14]第三,“目前的教育实践中,仍未能充分实现人机合理分工和双边优势互补。人工智能终端系统擅长逻辑性、单调重复的工作,而人类则更适合情感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工作。”[15]现阶段,信息化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智能机器不能完全胜任知识传播、数据处理等工作,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绝对依赖互联网络和设备,还存在一定的风险。

(二)发展目标

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变革重新架构了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完成了对资源的重新整合配置,改变了人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人工智能时代下没有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就不可能建构真正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人工智能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个三方面:

1.“智慧脑”与“智能脑”融通

随着第四次产业革命的到来,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造就了以电脑、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脑。职业教育智慧化发展的一个目标就是如何让学习者发挥人脑“智慧脑”与机器设备“智能脑”的“双脑”共同协作[16]。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就是要通过“智慧脑”和“智能脑”的协同作用,发挥互补优势,进行融通式学习,而不是简单地人脑与电脑的技术对接。

2.“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结合

在人工智能时代,网络虚拟技术的发展使人类拥有了真实与虚拟两个世界,虚拟信息技术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职业教育的实体教育,实体教育的发展也需要虚拟技术的支撑。但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还会存在利用这两个世界时顾此失彼、难以平衡的问题。目前,虚拟化教育技术在职业教育领域不断应用与推广,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不断优化,使得职业院校线上线下的边界逐渐消融,“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更好地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学习者要学会利用这两个世界虚实融合、高度互动,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更好地学习与生活。

3.职业教育“适应人工智能”发展为“引领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为职业教育带来了便利。初始阶段的职业教育基本知识和技能被数字化和智能化,通过人工智能相关课程,云教育模式,个性化学习计划等,适应并应用人工智能,以提高职业教育的效率和质量。职业教育重在技术创新,对于行业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性作用。未来人工智能将成为职业院校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技术支撑。“如某些职业院校基于自身优势专业与相关行业的智能自动化企业合作,实现以职业教育发展引领人工智能。”[17]目前,人工智能处于适应性大发展阶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提高和智能化设备的普及,人工智能时代必将由专用人工智能时代步入通用人工智能时代。在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高效协作,职业教育完全适应且完美应用于人工智能,进一步引领人工智能发展,由“人工智能+职业教育”发展为“职业教育+人工智能”的时代。

第2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以知识性、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突出特色的计算机学科教学中,何老师一贯坚持先育人,再教书,持之以恒,诲人不倦,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讲台,履行着一个教师的职责。他注重学生人格培养,善于因材施教,师生互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综合素质优秀、专业基础扎实、善于团结协作、社会成绩斐然的卓越人才,真可谓“桃李满天下”!而这位声名远播的教学名师在获得莘莘学子们的爱戴和信任后,依旧保持着虚怀若谷和终身学习的大师品格。

本期名师讲堂栏目,让我们走近真诚热情、朴实无华的何钦铭教授,去体会他的教育思想,学习他的教学经验,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分享他作为一名大学教师的自豪感和幸福感。

何钦铭,1965年6月生,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85年、1988年、2000年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系)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副院长、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党委书记。目前主要学术兼职有:教育部理工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会委员、浙江省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省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电子政务与办公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多个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

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多媒体课件;关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329-01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让计算机深入千家万户,让计算机走进各行各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也正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课堂+书本已经落后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技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具备传统教具不能代替的独特作用,它能够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信息融为一体,让教学内容更生动,更直观,更明白,更易懂,能够构建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让学生的各个感官同时接受到教学信息,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一、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作用

目前,多媒体技术已被很多企业和事业单位用来制作学校、企业和公司的简介和指南,还有些公司、商店用多媒体技术开展业务服务、商品介绍、房地产介绍、导游、旅游景点介绍以及商品咨询和订购系统。现在正在开展多媒体通讯、视频会议以及多媒体电子邮件。但是多媒体应用开展最普遍、效果最好的领域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现在,世界上已有不少专业厂商,设计制造了适合各种层次教育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1、多媒体技术将增强CAI系统终端的交互性

课程改革中,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更加深化改革的效果。计算机辅助教学一个新兴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应用,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影响,其在教学中的推广和应用不能发挥到极致,主要体现在CAI课件教学时,交互性还较弱,输入、输出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满足教学的需求。目前CAI系统多是微型机系统,教学终端主要是键盘显示终端,其交互手段极为单一,教学中应用没有到极致,使用也不方便。此外,当前CAI软件主要是通过键盘打字输入,通过磁盘和磁带以及图形板输入,这些都是通过第三平台进行的,而不能通过人们声音直接输入输出,人与CAI之间的交互还得通过第三介质进行,在教学中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如果,在教学中能够应用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在CAI系统中让文字、图形、图像以及动画交互进行,相互传递,从而改变传统CAI的交互模式,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型CAI系统,提高CAI系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

2、多媒体技术将提高CAI软件的制作速度和质量

多媒体编辑软件能够给用户提供一个很好的编辑交互环境,它们对声音、图形、图像的编辑处理能力很强,使我们在编写课件时易于对声音、图形、图像等进行编辑和效果处理,从而编写出交互性强、声文图并茂、形象生动、教学能力强和使用效果好的CAI课件;由于上述软件具有的面向对象、面向目标等特点,使用户的编程和操作非常灵活方便,为提高编写CAI课件的速度提供便利条件,并能根据教学的实际效果对课件再进行动态组织和修改;同时上述软件提供了图形流程图模式建立应用程序的功能,给非程序员的使用带来方便,从而使非程序员的专业任课教师易于自己编写 CAI课件,减轻教师编写课件的工作量;另外,把编辑软件的联想和链接功能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将使我们易于设计出人工智能CAI课件和教学专家系统等高层次教学软件,从而为提高CAI的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作出贡献。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需要多媒体技术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开拓出的应用项目,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来开展教学活动。由于计算机特殊的优势,它能够让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教学活动更加主动灵活,更能促进人机交互,师生互动,还能够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了解教学情况,更能体现教学的新颖性和个性化。能够在教学中很好地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能够在了解学生自己能力水平,曾经学习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还能够根据教学信息的反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由此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指导,这些多媒体特殊的优势,是教学中其它手段无法比拟的。但仅仅是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还需要配合其它如电视、录音机和录像媒体开展辅助教学,从而让教学效果更佳,教学效率更高。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功能众多,也非常强大。不仅具备超强记忆功能,高速运算能力,强大的逻辑判断能力和自动运行能力,更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整合在一起,实现“1+1>2”的效果,调动人们众多的感受器官,提升传播效率,提高教学效率;同时,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现在的教学中,更采用了图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特别是WIN8系统的推出,触摸屏技术让人机交互能力进一步提升,教学中不再仅仅依靠鼠标键盘,用手指也可以实现交互了。

在人类的教育历史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产生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和变革,它的出现以及在教学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变革,教育方法的改变和教学手段的更新,更加快速地推动了现代教育进程的前进。其在教学中活动中的实际应用,增强了教学的效果,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体现出自身独特的强大生命力和特殊优越性。在今后的教学中,计算机将进一步推动教育教学的发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将进一步成为教学中的主要手段和方法,为教育教学服务。

第4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幼儿教育 教学改革

21世纪,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各个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使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为保守的教育领域,包括幼儿教育改革在内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作用于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次,就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而言,它不仅决定了个体幼儿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和现代化水平,因此,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把幼儿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思维开阔适应社会环境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公布的定义,教育技术可以理解成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并没有本质区别,加上“现代”旨在强调吸取教育技术的成果、理论和方法,使其更具有现代科学技术的科学性、时代性、先进性与前沿性,强调最新的科学成果具有的强大的功能与作用,它的理论基础应是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它的现代技术包括音像技术、卫星通讯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虚拟仿真技术等。教育部前部长陈至立同志曾强调:“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1.现代教育技术推进了幼儿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单一地向幼儿灌输理论知识,我们开展素质教育,应该是开展面向全体幼儿的,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能促使幼儿主动积极发展的现代化教育,开展素质教育应该是向真正先进教育理念的回归,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素质教育的四大要素“德、智、体、美”入手,先确定教育目标,再根据目标确定教育内容和方法,既有利于园长和教师由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的转变,切实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真正把教育观念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2.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幼儿教育的教学方式

现代教育技术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幼儿的人格、权力和个性差异的教育理念。转变了传统的、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当前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知识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等现象。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使幼儿教师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变幼儿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鼓励、倡导幼儿勤于动手、乐于探索、主动学习实践,获得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手脑结合、辨析新事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另外,现代教育技术增加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的交互式网络教学,提供了自学辅导法、交互式教学法和微格教学法等,这样的教学方法为师生提供了集成的教学环境。

3.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学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幼儿语言学习中提出“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这里的其他多种形式就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经验。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学习经验,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利用现代教学媒体灵活多变的特点,可创设与学习内容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环境,可以把对知识的学习融于新颖活泼的娱乐形式之中,使幼儿在愉快和谐的游戏氛围中产生共鸣,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学习热情,使其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心态和学习情绪,重视幼儿的认知方法,体现幼儿认知主体作用。营造交互式的可参与环境,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注重幼儿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重视幼儿的个性发展。提高了教学效率,优化了教学过程。

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以促进幼儿教育改革的措施

1.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改革

当前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积极地推动着我国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正在引导、加速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这就要求这场变革必须有先进的、科学的理论作指导。这里特别强调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是因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20世纪60年代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以及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与当代大家广泛认同的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学习价值取向相吻合,建构主义为新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学习模式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建构主义理论动摇着传统教育教学理念的根基,给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与教改实践注入了新的活力。

2.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建设

众所周知,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离不开硬件环境和软件条件的支撑,所以,加强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势在必行。

首先,要加强教学环境的硬件建设,建设实用的多媒体教室、建设集广播、演示、在线讨论为一体的网络教室,加大幼儿园内部网的投入力度,充分利用闭路电视教学系统,有线电视信号网,录像机,DVD,计算机等设备。

其次,软件方面,幼儿园可根据办园特色开发自己的园本多媒体资源库,开发相关的教学软件、多媒体资源库,可以由素材库、课件库、教学案例库等部分组成。多媒体素材库包括大量多媒体信息,如各类教学所需的各种文字资料、图片资料、动画、声音、视频等,可以方便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和多媒体电子教案的制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区和自然环境等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逐步完善开放性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

3.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幼儿教师培训工作

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一直热衷于探索我国教育技术现代化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信息环境下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能,如信息的收集、加工、传播、再加工等,信息环境下教师必须进行关于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实践的研究,所以信息环境下就要始终抓好教师的培训和提高,把培训纳入我国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中,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使每个幼教工作者自觉行动起来,坚持先进教育理念,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增强保育教育能力,共同探讨多媒体教学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关系,提供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和创新点,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要积极鼓励广大幼儿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在改革中发展,把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论真正转化为教育行为,创造性地落实到幼儿园的保育教育活动中。另外加强对民办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对园长和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使他们认识到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和方法变革的巨大推动作用。加强幼儿园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幼儿教育现代化水平,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落实到幼儿园就是园内定期举办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或专题培训,使幼儿工作者基本掌握常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方法、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等知识,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幼儿教育科研和教研课件大赛,提高幼儿教育的科研、教研和教育教学水平,保证在园幼儿健康活泼地主动发展。

三、结束语

只有从适应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出发,站在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高度,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千方百计加快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步伐,才能不断深化幼儿教育改革,才能做好幼儿教育的保育和教育工作,才能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幼儿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杜秀萍.现代教育技术的引入及其影响[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

[2]李子鹤.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改革问题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6

[3]张妍.新课改中教育技术的应用[J].教育教学研究,2007,5

[4]张祖忻.用教育技术引领教育改革[J].现代教育技术,2007,7

[5]邢东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变化[J].科学教育,2008,5

第5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是与电子社交网站以及网络图像图库有着紧密的联系。尽管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不知道不了解大数据这个名词,但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习惯在大范围的被大数据影响着,只要是与互联网息息相关的,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已经沉迷于大数据时代下的互联网网站,其中包括微信、新浪微博、知乎、豆瓣等等。大数据时代与传统的印刷时代相比,在视觉图像的传输等多个方面有着极其大的优势。在对视觉艺术品的作者创作意图、情感、形式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鉴赏、分析,然后进行语言讲述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图像传播为这种文化传播形态的转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一、大数据时代给美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人工智能以及移动学习等领域的高普及度和快速进步,同时也给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是与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步前进。但教育行业的现状是,教育系统仍然是按照传统模式的教育范式,没有对学生的学习打上时代的烙印,也没有产生足够深远的影响。找到一种与时展同步前进的正确教育思想,才能使现代教育有更深的影响力,培养出与时俱进,技能丰富的新时代人才。学习与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生活和职业技能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提出的挑战所必须掌握运用的技能。美术教育对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有特殊的贡献,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教育政策趋势更多的“以证据为本”,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群体、多因素的巨型数据,来总结艺术教育如何决策。大数据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在重塑学习概念的同时,也在重塑教育,“如何学”以及“学什么”在私人订制的个性化教学方式方法应用下,给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方向。

二、大数据时代下美术教育的特点

人们对于信息传播形态以及接受信息的方式在科技不断发展推动下得以改变,大数据时代丰富的图像对人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感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各种改变。语言已经不再是唯一的通信系统,口头以及书面语言、图像、公式、符号、声音、手势、图表、文物等多种通讯类型成为传递信息的方式。视觉文化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对现代人使用图像技能有了新的要求,无论在改变学习环境还是工作场所方面,美术素养对新的能力的掌握都有巨大的推进作用。美术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和创新技能的发展。美术与科学、数学以及哲学、文学有着不同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各民族文化的基础,学校的美术教育范畴广阔,包括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以及新媒体艺术等多个方面,各样式的工具、技术以及过程也在其中。美术教育通过提供多种富含背景和多感官的指令来更好地帮助大脑进行学习和记忆,在与文字、数字、声音等各种资源与图像信息的解读、传递、创造进行交互时,提供了创意、想象、思考、情感以及观念上的思维方式。美术教育拓展了学生的数字素养技能。世界各地的美术图像信息在性能高超的互联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地走进了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树立了全球意识,更加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艺术门类在艺术与科学的结合下产生,那就是新媒体艺术,它不但要求学生具有更高的美术素养,同时还需要较高的媒体素养,在对学生数字素养技能的取用、理解和创造环节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摄影、摄像、计算机绘画、计算机设计、视觉笔记、动画。小电影的解读与创作等都是美术教育新媒体艺术单元的内容。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生活与职业技能。大数据时代需要学生更多的跨学科协作的发挥创意,通过设计诸如“变旧为新”这样的美术教育课程议题,提高学生对全脑思维的锻炼,对创造能力的提升,增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三、大数据时代下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美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临了新的挑战。文化多元化的表现已经越来越明显。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近十年使很多国家在视觉文化方面产生了重大的转型变革,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视觉文化的转型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创作对象的思考以及对观念艺术的关注成为了创意的重点;其次,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多包括摄影、电影以及印刷媒体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第三,传统的意识形式越来越多地与数字技术领域产生合作,并催生了类似电子创意这样的领域;第四,对视觉文化的审美理想越来越以国家为基础,审美兴趣也更多地加入了对土著传统艺术和工艺的元素;最后,社会文化的融合使得美术行业的已经也产生了变化,融合方式诸如全球性的文化以及体育运动,难民的数量增加以及移民现象的增多等。美术教育工作者要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挑战。美术教师要在传达课本课程上的教学内容之外,把目标更多地放在深度学习上,包括材料的教学,美术学习的方式方法,教学变化趋势等,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氛围,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必备的美术素养。

四、结语

大数据时代在“互联网”到“互联网+”的转变过程中对美术教育有更多的要求,除了发展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培养造型的感觉与技能之外,要更多地注重塑造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为社会更多地贡献意识能力,美术教育在大数据时代要有更多的教学内容,更新的教学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孔新苗.关于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三点思考[J].美育学刊,2016(1):62-65.

[2]钱初熹.大数据时代的创意美术教育———大数据时代美术教育的创新发展[J].美育学刊,2016(1):49-54.

[3]李静.基于大数据思维的我国美术教师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研究[J].美育学刊,2016(6):46-52.

第6篇

一、实施网络化教学的目的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其中学会认知是使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所以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播知识过程,而是一个知识再生产过程,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为此,必须建立一种以创新的观点、创新的思想构建的创新教育体系。

网络的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我们在高二年级的部分班级进行了网络教学实践。教学内容是物理课本(人教社)第二册的第六章至第九章,至所以选择这部分内容的原因是:①这部分内容涉及近代物理,网上资源比较丰富。②这部分内容适宜于学生自主学习。

二、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

1.教学环境的转变

网络教学是在网络教室进行,整个教室有30台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学生二人一台计算机,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联网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里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所谓的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来遥远的事情,一旦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的心情是很激动的,他们感觉到了信息社会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变革。

2.师生角色的转变

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学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国外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网络教学的备课工作量很大,不仅要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具体内容是:①在计算机上建立教学主页。②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③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对教学资源进行搜集、整合。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尽量多找一些相关知识及相关知识应用方面的网站、主页,象光纤通信,原子能的和平利用等近代高科技知识。上课时把相关的网址提供给学生,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个好留下发展的空间。

3.教学过程的转变

上课时学生进人教师主页,阅读本堂教学的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然后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同站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主页所设置的聊天室和留言板上探讨问题,发表看法、观点。利用聊天室和留言板的好处是:

①可以照顾某些不愿当众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羞怯心理。②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③便于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④适宜个性化学习。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思想。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线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如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电磁波与电磁污染,你玛射线与伽玛刀,核能——希望还是危险?,反物质与未来能源等。让学生试着运用各种知识,从利益、风险、安全等方面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科学评价、科学决策的能力。

三、结论与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们在高二年级进行了统一测试,把网络教学与常规教学在知识点的掌握方面作了比较,从统计成绩看,网络教学比常规教学还略好一些,这就增加了我们扩大实施网络教学的信心,原先认为网络教学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表象思维的建立有帮助,但对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可能存在问题,而测试结果表明,网络教学同样可以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当然,网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意义建构,如何进行分析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但从网络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在以下几方面比常规教学有了极大的提高。

(1)学习兴趣提高

网络教学把集文字、图象、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模不着的微观世界和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的眼前,如a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衰变等,加上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物理事实,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2)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

网络教学通过关键字的查询,聊天室和留言板的设计,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

(3)学会信息资源的利用

网络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初步形成了信息社会所必须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

(4)增强了对现代教育的认识

信息社会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像影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第7篇

一、实施网络化教学的目的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所谓“四大支柱”是指能支持现代人在信息社会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四种最基本的学习能力,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其中学会认知是使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方法,即学会如何学习。所以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传播知识过程,而是一个知识再生产过程,是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过程。为此,必须建立一种以创新的观点、创新的思想构建的创新教育体系。

网络的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我们在高二年级的部分班级进行了网络教学实践。

二、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模式

1.教学环境的转变

网络教学是在网络教室进行,整个教室有30台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学生二人一台计算机,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联网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里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所谓的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来遥远的事情,一旦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同学们的心情是很激动的,他们感觉到了信息社会给学习、生活带来的变革。

2.师生角色的转变

作为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学中我们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国外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网络教学的备课工作量很大,不仅要备内容,还要备学生。具体内容是:①在计算机上建立教学主页。②确定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③从教学需要出发,根据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对教学资源进行搜集、整合。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尽量多找一些相关知识及相关知识应用方面的网站、主页,像光纤通信,原子能的和平利用等近代高科技知识。上课时把相关的网址提供给学生,为学生的认识能力、个好留下发展的空间。

3.教学过程的转变

上课时学生进人教师主页,阅读本堂教学的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然后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同站进行自主学习,并在教师主页所设置的聊天室和留言板上探讨问题,发表看法、观点。利用聊天室和留言板的好处是:①可以照顾某些不愿当众回答问题的学生的羞怯心理。②可以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③便于教师批改,并及时反馈。④适宜个性化学习。

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STS)教育思想。例如在教学中让学生在线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如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电磁波与电磁污染,伽玛射线与伽玛刀,核能——希望还是危险?反物质与未来能源等。让学生试着运用各种知识,从利益、风险、安全等方面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科学评价、科学决策的能力。

三、结论与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们在高二年级进行了统一测试,把网络教学与常规教学在知识点的掌握方面作了比较,从统计成绩看,网络教学比常规教学还略好一些,这就增加了我们扩大实施网络教学的信心,原先认为网络教学对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表象思维的建立有帮助,但对抽象的概念的建立可能存在问题,而测试结果表明,网络教学同样可以建立完整的概念体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当然,网络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意义建构,如何进行分析评价,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但从网络教学的实施情况来看,学生在以下几方面比常规教学有了极大的提高。

1.学习兴趣提高

网络教学把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本。虚拟技术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示在学生的眼前,如a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衰变等,加上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的物理事实,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学习兴趣也随之提高。

2.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提高

网络教学通过关键字的查询,聊天室和留言板的设计,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

3.学会信息资源的利用

网络教学的实施,使学生初步形成了信息社会所必须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

4.增强了对现代教育的认识

信息社会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音像影视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第8篇

摘要:创建精品课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对策以提高建设精品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精品课程;信息化;教育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建设精品课程列为重要计划,不惜资金制作精品课程,都想在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急于求成的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质量何在?效益何存?如果不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谈何精品?如果只为了贪图形式上的虚荣,岂不是劳民伤财?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教育信息化的大趋势呢?怎样才能真正开发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呢?精品课程建设的对策是值得我们为之探讨的话题。

认清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思想上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

随着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教学内容都面临着激烈的挑战,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人们可以遍访名师,自主选择专业,自己制定学习方案,教育的权威被打破了,尤其知识的垄断被打破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将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不再是知识灌输的对象,而是要主动构建自身内部心理,处于主体地位;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环境虚拟化。这必将引起教育的全面变革以及教育机构的重组和社会教育资源的重新分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必须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教育成为教育急需探讨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由传统的教育走向现代化教育的问题。而教育信息化,首先要教育资源信息化,精品课程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正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举措。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推进教育信息化。

吃透教育部精品课程评估体系指标,

把握好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是教育部正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接着又出台了《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先后有2004、2005年度、2006年度的评审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有年度之间的联系与差别,同时反映出对精品课程探讨的不断完善,但总的说来,都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教学队伍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实验教师。二是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三是要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四是教材建设。五是实验建设。要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六是机制建设。要有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教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要有新的用人机制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等。可见,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是我们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动指南,是我们要为之努力的目标。开发精品课程以《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为依据,评估方案分为综合评估与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估占7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30%,综合评估指标共分为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是:教学队伍占20分,教学内容占23分,教学方法与手段占24分,教学条件占15分,教学效果占18分。每个一级指标下又分二级指标,这些评估指标对我们开发精品课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每一个指标也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2006年度)》,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在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应该先要吃透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尤其要吃透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明确奋斗目标,同时,建设的网络课程要符合《国家精品课程上网技术标准》,如果达不到技术标准,那么就很难实现网络共享。

建立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

师资开发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没有一支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师资开发队伍,就不可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教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和应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精品课程建设的速度和质量。现代教师不仅仅要精通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要具有现代化教学意识,具备现代化教学的知识和能力,既要有使用硬件的能力,又要有独立制作出良好教学课件的能力。因为,他们要利用计算机教学平台,搜集下载相关的教学资源,然后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熟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在信息化的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面对日新月异的数字化生存新环境,面对WTO对教育的挑战,必须有一批既有强烈的现代化教学意识,又有能够熟练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巧妙整合起来,能理解和适应网络课程,并能参与网络课程制作的优秀教师队伍,依靠这支队伍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化学习需要的优秀网络课程。

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学校硬件配置

硬件设施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保障和前提条件,硬件配置太低,就无法制作出符合技术要求的精品课程。在制作精品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摄像机、采集卡、计算机硬件、软件等等一系列的相关设备设施。如果这些设备配置太低,制作的效果与质量就难以保证。比如,如果摄相机的像素太低,视频画面就会不够清晰,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计算机硬件配置太低,一些对系统要求较高一点的软件运行速度就缓慢或无法正常运行。迄今为止,资金一直是困扰我们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个大问题。很多学校由于资金短缺,硬件配置得不到改善,建设精品课程就成了一个难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中“教学方法与手段”就占了24分之多,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善,就必须改善教学设施设备,开展多种形式的多媒体教学,需要配置较好的投影仪、计算机、视频展示台、音响设施等等,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想办法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配置状况,这样才能为建设精品课程提供硬件保障。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

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教育技术是关于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与更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量。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技术主要有:视听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压缩与解压缩技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这些技术应用的理论与实践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因此,加强教育技术培训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建设精品课程的能力,使建设的精品课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需要,从而有助于提升精品课程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出现了“知识爆炸”的局面,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成为时代的需要,只有不断的“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使教师在掌握好专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好现代教育技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不仅“能教”,而且会“会教”。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培训新教师的时候,开展教育技术的培训,但普遍只重视了对多媒体设备设施的开关与保养问题,忽视了对全新教育理念的传播,忽视了教学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培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就应该加强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理念的教育,加强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作为教师,如果只具备专业知识,不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不掌握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其教育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建设精品课程不能急于求成,急于求成的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品课程其质量是值得怀疑的。不少学校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网络课程游离于教育教学规律之外,一个学校或一个主持人不顾硬环境和软环境的限制,盲目上马,结果网络课程变成是课本、黑板和教师讲课的网络表现形式而已,花了不少钱,建起的网络课程大多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什么精品。所以,建设精品课程之前,先要制定好对策。本文从以上五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精品课程的对策,希望能为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9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Web2.0;教学结构;学教并重

0 引言

教学结构(teaching structure)是遵循一定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并在一定教学环境中实施的教学活动形式,是“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1]。中国的英语教学一直不乏西方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渗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的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是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的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前者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来源于外界刺激,其学习行为是迫于压力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这一教学结构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应该发挥的作用;而后者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这两者都已经适应不了现代教学的要求。“一场全国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迫在眉睫”[2]。其改革的重点在于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结构,还原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及教师的教学主导角色,体现教与学的和谐并重。我们可以把奥苏贝尔的发现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和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作为“学与教并重”教学结构的理论基础。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发展进入了Web2.0时代。诺丁汉大学的GordonJoyes教授认为,Web2.0技术将为教育教学提供能够实现协作性学习的环境和打造个性化的学习工具,“使学习者与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发生根本改变”[3]。我们可以把Web2.0技术作为“学与教并重”教学结构构建的实践环境。因为Web2.0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增强互动学习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知识的获取方式,体现以个性化和参与性为特点的学生学习主体作用;Web2.0为教学提供一个开放自由的交流环境,体现了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为特点的教师主导作用;Web2.0的应用也为英语教学资源的共享、课后交互学习等方面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些都有助于“学与教并重”教学结构的构建,并使这一教学结构成为英语教学新的主流教学结构。同时,基于Web2.0的英语教学结构也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因为灵活多样、不受时空限制的教与学形式更便于体现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传统的英语教学结构

和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英语学科也曾经历了两种教学结构:一种教学结构是以教为中心,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种教学结构是以学为中心,貌似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

1.1 以教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结构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主要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4]。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以口授,黑板书写为主的填鸭式灌输,学生的学习行为是以听记为主的脑力记忆和手记。这种结构因为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特别是英语作为语言学科,注重的是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教师偏重语法讲解,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听说训练,这是与英语学习目的背道而驰的。同时,由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现在大部分老师的教学结构还是基于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另外教师的知识储备及教学态度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而且教学手段的重复性和单一化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致使教学事倍功半。基于这一状况,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本校和周边院校的高职高专学生,其中包括笔者授课班级的学生。见表1。

从表1能够看出,55.56%的学生希望英语课堂是课堂面授与教学活动和网络教辅相结合的教学方式,26.67%的学生希望以面授为主,只有17.78%的学生希望教师只负责辅导答疑。因此大多数学生认可网络辅助教学这种方式。

1.2 以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结构

当以教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结构不再适应现代的教学要求,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相应的学习方法的以学为中心的英语教学结构应运而生。这一教学结构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依托,能够营造图、文、声、像交互式学习环境,因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认知结构的形成,以及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它的教学媒体或其它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5]。为了了解网络的应用对英语学习的影响,笔者在学生中也作了问卷调查。见表2。

表2显示,认为网络的应用对英语学习产生较大影响的为“更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更便捷的交流与分享”,分别占被调查学生的80%和64.44%,认为“更富于自主化的学习方式”和“更有效的知识管理和检索”均占53.33%,表明学生在学习中对网络的自主利用率较高,网络的应用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其负面影响,即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越大,自由度就越高。

学生在缺少教师及时、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容易偏离教学目标。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这两种教学结构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用一种新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来优化教学过程和增强学习效果,从而形成一种教与学并重的英语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能激励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

奥苏贝尔的发现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要学的主要内容“必须由学习者自己去发现出来”[6]。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7]。Web2.0技术及其体现的教与学理念正好与这两种“学与教”理论相吻合。在Web2.0 时代,博客(Blog)、维基(Wiki)等社会性软件(Social Network Software,简称SNS)取得的成功以及web2.0在网络中表现出的互动性为“学与教并重”的英语教学结构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媒介支撑。

2.1 Web2.0教学平台

Web2.0是为了区别以往的门户为代表的Web1.0的称呼,是以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等网站为代表,以Wiki,Blog,RSS, Tag,SNS,等社会软件和“新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8]。见图1。

图1中Wiki指一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师生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使教与学具有开放性。Blog(Web log),是一个易于使用的网站,师生通过博客进行知识共享,交流教与学,使知识显性化,并收入知识库以便学习者更好地进行搜索和学习。RSS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聚合内容的技术,可以提高师生查找所需信息的效率,并提高阅读效果。Tag是一种分类系统,能在教学活动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便于师生互访标签,共享资源。除此之外,教师还能够了解学生群体不同时间的学习兴趣、知识的掌握情况等,及时进行教学方案的调整。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s)是一种虚拟学习社区。在教学中具有社会性、交互性、协作性和情境性。

2.2 利用Web2.0教学平台实施英语教学

在Web2.0教学平台上实施英语教学,既能促进“学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的构建,又能够突破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既能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又方便教师课后辅导和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2.2.1 课堂教学

利用Web2.0教学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学生利用“直播课堂”等模块可以在同一时间聆听教师讲解以及进行师生间和同学间的的交互。教师首先把要讲授的材料,包括文本、图形、声音以及视频内容等以多媒体信息的方式存储在Web服务器上,课堂上通过Web服务器呈现教学内容并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利用内嵌在Web页面中的表格(Form)输入要提问的问题,反馈学习情况以及其它有关信息,然后利用与浏览器相连的CGI程序将表格上的信息送回Web服务器。教师端的Web服务器启动程序后读取信息并反馈给教师,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答疑解难。见图2。

图2是Wiki协作学习模式(The Wiki collaboration learning mode),一种基于Web2.0的实时教学系统,此系统通过网络、多媒体以及现实技术的结合,实现学生的协作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管理的教学评价,通过实时交互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2.2.2 课后辅导

利用Web2.0教学平台还可以实施课后辅导。教师首先将编制成HTML文件形式的学习材料、测试题等存放在Web服务器上,然后要求学生通过Web2.0教学平台上的公共类模块和用户模块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学习、复习和自我测试的过程。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问题需要教师指导,可以通过“在线答疑” “在线讨论”等功能模块与教师互动。正如安德森提出的协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在线学习模型。见图3。

安德森在线学习模型展示了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情境,协作学习与独立学习方式可以形成学生、教师和学习内容之间的交互。这种教学活动没有时空的限制,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进度和地点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生可以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或向教师请教,实现资源共享。如果师生双方或多方都在线还可以实时交互,调动起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习进入最佳状态,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培养。

3 “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的教学效果及优势

“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同样强调“以学为中心”,但它是基于Web2.0教学平台通过网络环境实施教学的,体现了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同样也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人机同步交互与异步交互相结合、教师控制与学生自主控制相结合,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凸显了“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的优势。作者在任教的教学班把传统教学结构与基于Web2.0“与学教并重”教学结构的教学效果作了对比。见表3。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结构相比,基于Web2.0的“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还具有时空开放、多样、动态等特点。因此,这一教学结构优势明显。

首先,基于Web2.0“学与教并重”的英语教学结构,凸显了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建构意义的促进者和综合素养的培养者。同时,学生得益于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便于形成协作化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中五项基本技能的提高。

其次,基于Web2.0“学与教并重”的英语教学结构,凸显了学生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基于Web2.0的教学平台不但成为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而且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学生利用它进行协作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突破了传统英语教学在时空上的局限性,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式的教与学环境和在不同情境下发现知识、获取知识的机会。

再次,基于Web2.0“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证明了书本不是唯一的教学内容,基于Web2.0教学平台能够扩展教师的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资源,通过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效果势必事半功倍。

综上,基于Web2.0的“学与教并重”教学结构是一种理想的教学结构,这种教学结构与现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真正体现了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教学特点。

4 结语

基于Web2.0的“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是基于发现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相应的网络技术而构建的一种教学结构,在这种教学结构中,教学四要素的传统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和意义建构者,教材作为知识的来源,已经不再只是课本,还包括网络资源,作为学生认知和获取知识与技能的工具,教学媒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互联网技术Web2.0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带动了教学结构的改变,也引起了教学过程的变化。人工智能与协作系统相结合用于英语教学是必然趋势,但不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而是教育信息化与传统教学相融合的结果。“学与教并重”英语教学结构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还将为职业教育、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以及培养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网络教学结构与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技术通讯,2001.

[2]刘润清.关于英语教学大纲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

[3]杨静,刘成新.WEB2.0与学习方式的后现代转向[J].现代教育技术,2007.

[4]何克抗.建构主义是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

[5]宋宜贞.建构主义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江苏高教,2012.

[6]David P. Ausubel.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M]. Grune & Stratton,1963.

[7]J. Piaget. Equilibration of cognitive structures[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5.

[8]维客网http://wiki.en/[DB/OL].2007-9-18.

[9]Badrul Hokang.Web-Based Instruction[J].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