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

时间:2023-09-21 16:55:37

导语:在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企业信息化的主要作用

第1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83-01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化技术取得了突出的应用。信息化手段已经深深的影响了企业的管理方式,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和参考。基于信息化管理手段的优点,企业纷纷采用了信息化管理手段取代传统的管理手段,并在企业内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从优化管理手段和提高管理效果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信息化建设符合企业发展规律,符合企业管理的实际情况,能够为企业管理带来改变,能够提升企业管理的品质。从发展趋势来讲,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未来管理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我们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2、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必要措施

企业通过推进信息化进程,能够缩短管理链条,优化管理流程,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因此,我们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将其当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的必要措施来看待。

3、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基于信息化手段的诸多优点,企业已经将信息化建设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进行开展,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所以,在目前情况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方式522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了解后发现,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

1、计算机通过在Internet上申请域名、制作网页而建立网上门户,进行网上信息,将企业介绍、产品介绍、物料需求等信息传上网络,在网上发送往来邮件等,以及条件成熟时利用在线服务实现企业与客户间的及时沟通与交流,以而让更多客户了解本企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首先是为了提高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增加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缩短企业与客户的距离,使客户能够更直接的了解企业的产品。

2、在企业内部的人、财、物、产、供、销、设计、研发等方面建分系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现内部信息的整合,从而更好地充分利用好本企业内部资源。目前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除了优化宣传手段之外,更多的是在企业内部构建先进的管理系统,提高整个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3、I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集成化运用,此时企业管理的各系统各环节都按统一规划、统一语言在互联网络上运用,这个互联的网络建立在企业整体优化经济的基础之上,它不但是一个整体的信息系统,更是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由此可见,企业信息化建设对于企业具有双重的作用,不但为企业建成了完整的信息系统,同时优化了企业的管理过程,为企业建成了完善的管理系统。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方式产生的影响

基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管理方式的创新

企业通过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建成了全新的管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手段,实现了管理方式的创新。从管理方式创新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力的推动了管理方式的创新,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重要依据。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努力推动企业管理方式的创新。

2、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实效性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基于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对企业管理方式的转变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也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手段,赋予了管理手段更多的信息化特征,使管理手段更具有实效性,更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手段的实效性。

3、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发展

通过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不但建成了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还建成了企业独特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从管理角度来讲,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管理手段的完善和发展,为企业构建管理体系提供了新的参考。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将企业信息化建设作为促进管理手段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方式。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提出的具体要求

企业通过开展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内部建成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管理体系,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为管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同时也对管理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符合信息化特征

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管理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但是在管理行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努力优化管理手段和管理行为,使管理行为符合信息化特征,满足企业管理的实际需要,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能够对管理行为的发展提供较大的促进和支持。

2、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更加注重实效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为企业的整体运行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之一目的,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管理行为能够从增强管理实效性的角度出发,提高实际管理水平。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对管理行为的实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3、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能够融入到信息化体系中来

企业在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后,所有的管理手段和管理行为都要在信息化系统内运行。基于这一要求,企业信息化建设要求管理行为必须要融入到信息化系统中来,要能够在信息化系统中发挥积极作用,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的实效性。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目前企业发展中,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企业信息化建设还优化了管理手段,对企业管理方式创新产生了重要影响,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我们要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取得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 吴强.从信息化走向知识管理探讨[J].中国勘察设计,2010年01期

[2] 李晶.知识管理与企业信息化[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4期

[3] 李湘桔.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王锐君.信息化背景下的企业知识管理[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

第2篇

[关键词] 中小企业;信息化;三方联合推动模式;需求特征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53

[中图分类号] F270.7;2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99- 04

0 引 言

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数据显示: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截至2013年9月,小微型企业的数量超过了企业总量的97%,其主要贡献见表1①。数据表明我国中小企业对平衡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和社会稳定有重要贡献,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在信息社会背景下,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中小企业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以小微型经济体为主,数量多、规模小、行业分布广泛、资金实力薄弱、经营管理手段和信息化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大约有50%的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处在零起点。因此,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也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难点,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轨迹,发现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不断优化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最大化地发挥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能、效率及效益,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中的新问题,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稳步进入信息化建设的提高阶段有现实意义和价值。

表1 中小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情况

1 政府助力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模式及作用

相对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较低,承担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是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经济群体,也是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服务的主体。2005年启动“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以来,政府出台了系列政策和行动计划助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国家《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把“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列入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在“电子商务行动计划”中提出了促进中小企业开展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活动的具体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 在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把“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②纳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工信部在北京举办的“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启动会”上,中小企业司郑昕司长指出:“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基本原则。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沟通协商、相互配合、资源共享、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凝聚了一支专业服务能力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的服务团队,形成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特色。③在政府的各项政策和行动计划助力下,政府、企业(这里的企业是指信息化产品及服务提供商,简称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联合携手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模式,有效地改善了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加快了以互联网建设为基础、以电子商务平台技术为支撑、以电子商务应用为核心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速度。如图1数据所示,2005-2012年淘宝和天猫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长,到2012年已达到10 007亿元④。如图2数据所示,2008年-2012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额逐年增长⑤。再看2013年对内蒙古108家中小企业的调查数据:有75%的中小企业接入互联网,有61.6%的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其中: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在3年以下的企业有49.1%),中小企业近3年电子商务应用发展迅速。⑥实践证明,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工作模式,能有效发挥三方资源优势,形成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外部合力,全面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中小企业信息化转型升级。

2 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特征

2013年下半年对内蒙古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调查数据显示,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有75%,搭建局域网的企业有50%;大约有20%的企业除了在电子商务、入网办公、财务管理系统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外,对OA、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系统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有大约40%的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入网办公、财务管理系统应用等方面有比较好的表现, 大约有40%的企业在经营管理信息化系统及电子商务线上平台的应用方面处于零起点。如图3所示,拥有局域网的企业中有30%在OA、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产管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等方面没有应用行动,有15%接入互联网的企业没有电子商务应用行动。这30%和15%的中小企业具备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还有20%的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具有继续提升和发展的潜能和需求,以及将其培育成行业信息化示范点的可能性;加上5%的可作为向下辐射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推进组成部分,就构成了2:3:2具有不同需求的三方联合重点挖掘的信息化服务空间。⑦

在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发现,资金和IT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分别排在了第一位和第二位;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和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价格高的问题仍然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分别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调查数据分别为:认为有资金问题的企业占62.8%; 缺少IT专业技术人才的企业占42.3%;认为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企业占39.7%;认为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价格高的企业占30.8%。同时,在对中小企业需要政府在哪些方面进行扶持和帮助的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资金支持(占57.4%)、政策和培训支持(占42.6%)、搭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交流平台(占33.3%);在对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技术产品(服务)需求情况的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有培训需求的企业占42.6%, 希望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产品的企业占38.9%、需要提供更优惠价格的企业占35.2%。⑧

由此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呈现的主要特征有两个方面:①资金、政策和培训方面是中小企业的首要需求。从图3可以看出,大约有50%以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有比较好的基础,对信息化建设呈主动需求态势,需要更好的政策环境、便捷的学习平台和见效快的培训项目,已经实现了由要我信息化的被动角色到我要信息化的主动角色的转变,有主动和积极的信息消费意识和行动。同时,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与支持。②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中,高品质、有适用性,价格优惠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仍然是中小企业的基本需求。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具有规模小、数量多、经济成分复杂、行业分布广泛、资金实力薄弱、经营方式灵活、管理松散及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等特点,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网络化、模块化等特征,在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选型上,更看重有针对性、投资少、风险低、见效快、灵活便捷的实用产品。

3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三角关系

(1)中小企业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弱势经济群体,扶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共同责任。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之间存在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自然特征。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中,为了共同的信息化服务市场需求和社会责任,形成基于“政府倡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原则的,三方联合、相互合作、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三角形关系,如图4所示。其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A、B、C分别是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实体,AB(或BA)、AC(或CA)、BC(或CB)是三方实体的相互作用关系,面积是三方联合的服务对象的分布区域。三方联合推动模式三角形关系模型具有三角形固有的稳定特性,只要三角形的结构存在,其稳定特性也会持续,就会稳定发挥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效。“功能由结构决定,结构由要素构成”,下面还要从要素入手讨论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功能和作用。

(2)三角形第一个顶点代表政府:指国家各级政府,是国家公共行政权力的象征、承载体和实际行为体,广义的政府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军事机关⑨。政府为了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针对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市场供需错位问题和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启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并推出系列扶持政策、安全保障措施、相关标准和行动计划,通过协商、合作、沟通、扶持等方式,广泛挖掘和聚集资源,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鼓励、牵线、沟通能力,为企业和社会机构营造适度宽松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环境,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积极性,为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搭建了稳定高效的运行平台,对企业和社会机构产生积极的驱动作用。

(3)三角形的第二个顶点代表企业:是指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由众多中小企业协同,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及服务供应商群体,是在政府政策、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下独立存在的经济实体群。目前,在政府的驱动下,已形成由移动、联通、电信三大电信运营商,以及阿里巴巴集团公司、金和软件公司、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风云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和铭万集团等众多企业组成的,服务于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群体。中小企业数量之多和信息化后发展空间之大,是巨大的信息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的潜在市场。如此之大的信息化需求市场,将成为企业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内在动因。

(4)三角形的第三个顶点代表社会机构:是指由新闻媒体界、教育界、咨询机构、研究机构和协会、联盟等组成的关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群体,是在政府政策、法律的保护和制约下独立存在的,并区别于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群体的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第三方面的力量。通过技术转让、调查研究、信息沟通、组织培训、信息化技术咨询、审核评价、宣传报道等方式支持和协助政府政策和计划的落实及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推广应用,在政府、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商)和中小企业之间搭建畅通的信息化沟通平台,提高政府和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行动的效率和效果。社会机构的社会责任感、机构利益和中小企业巨大的服务空间形成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内在动因。

(5)三角形的三条边代表三方实体的互相作用关系:①政府和企业及社会机构存在相互信任、支持、协作或合作的互动互利关系。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中,政府通过优惠政策、相关的行动计划、法律法规以及改善信息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措施和行动为企业提供安全和谐、鼓励创新、信息畅通的发展环境,号召以三大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IT服务企业承担国家信息化建设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企业在政府动力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巨大需求市场力量的驱动下,以及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下,积极支持政府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政府和企业之间形成协商合作、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互动关系,并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过程中得到不断优化;②政府对社会机构有监督管理职责,通过购买服务、购买项目、政策激励等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机构积极参与“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相关行动,社会机构发挥资源优势协助政府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更专业、更优质的需求服务,弥补政府直接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服务的局限性和不足,提高政府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工作效率,实现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效益最大化;③社会机构和企业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各自的利益,在项目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资源共享等方面相互合作或协作,形成互动互利的伙伴关系。总之,三方为了共同的社会责任和各自的效益,不断优化三方的互动互利关系,形成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正能量,建立按需动态优化的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服务模式。

4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动态优化过程模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信息化工程的推进及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中小企业对信息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升级。如图5所示的三方联合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模式,旨在有效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问题,对需求市场的新变化做出快速反应,满足处在不同信息化水平的中小企业的动态需求。模型的基本构成:一是由①调查和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②根据需求的变化修正策略和行动③优化政策环境、培训环境和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供给市场环境①构成基本的动态循环过程;二是由④三方联合大数据管理及监控平台构成各环节信息输入与输出监控体系。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动态优化过程模型的特点:一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由三方实体共同行动,发挥三方联合的资源优势。例如环节①,由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同步进行,通过不同渠道、基于不同动因广泛调查,获取需求信息,并且三方共享信息。二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输出的信息都通过监控系统的“价值”判断。例如环节①,调查数据及分析结果输出进入环节④,有价值的进入环节②和环节③;无价值的反馈到环节①,继续补充调查。三是以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中心,周而复始,起点和重点都在OO线上,形成开始于“调查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结束于“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的不断优化的循环过程。

5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核心价值

三方联合推动模式,具有高效的互动性、固有的稳定性和可动态的优化性,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高效运行,能实现“共赢”效果。政府能更高效地激励企业和社会机构的力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低成本、低风险、见效快的创新技术产品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不断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供需市场关系,有效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保障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政府工作目标的实现;企业能获得更多的与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的机会,增强创新能力,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赢得中小企业消费群体,实现增加营业收入和获得社会效益的双赢;社会机构也会从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市场中获得更多的合作、技术转让和服务对接等机会,配合政府和企业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产品选型、技术创新与推广、调查研究等方面做出贡献,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物质和精神双丰收。

6 挖掘三方联合推动模式潜在价值的几点建议

(1)加强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市场的调查研究,支持政府、企业和社会机构的策略和行动。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和相关行动鼓励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广泛调查研究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现状和市场需求变化情况,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研究文档管理机制,极致发挥三方联合优势,通过线上和线下不同方式,采取问卷、走访、访谈等多种调查手段和方法,广泛获取反映中小企业信息化真实水平和实际需求的数据,搭建信息量大、来源广泛、有质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及需求市场研究平台。以更好地把握中小企业信息化实际需求情况和发展趋势,使三方联合服务行动更有针对性和实际价值。

(2)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高速、稳定、低成本的网络基础设施环境。从功能上划分,计算机网络由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组成,通信子网是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的基础条件。通信网络环境是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的基础环节,就像有好的道路交通环境可以刺激公路交通消费一样,高品质、低成本的通信网络环境是刺激中小企业信息消费的基础条件保障。需要政府与大型企业合作,完善通信子网建设和技术升级,为中小企业提供覆盖面积广泛、无盲区、区域均衡、高服务品质的通信网路环境。

(3)继续加速推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普及性和提高性应用。电子商务应用仍然是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切入点,采取政府出台鼓励线上交易政策、企业和社会机构联合行动的方式,发挥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机构的技术力量,开发契合中小企业实际的创新服务项目,加大分层次及个性化指导和培训力度,提高中小企业对C2C、B2C、B2B、O2O等技术和功能的认识,指导中小企业在众多电子商务平台中有效地进行选择,全面提高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能力、水平和普及度,增加企业线上交易额,建立与上下游企业线上交易关系,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现平稳转型升级。同时,对中小企业在商务网站上进行电子交易时顾虑的主要问题调查发现,中小企业进行电子交易时最大的顾虑是信息安全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从信息安全法律、信息安全技术、企业及公民诚信度管理、信息安全宣传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为电子交易提供更安全的保障。

(4)不断改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市场环境,搭建开放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信息化培训需求仍是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需求之一。随着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深化,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需求由被动需求走向主动需求,从模糊需求走向明确需求,为全面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工程迎来了良机,也是企业拓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最佳时机。目前,在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市场存在着一些矛盾,即: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培训预期目标高和实际效果不佳的矛盾;中小企业看重培训对绩效的明显作用与开发培训项目者很少考虑培训对绩效指标产生的正能量影响之间的矛盾;中小企业需要能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培训与开放灵活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较少的矛盾;中小企业更期望在投资前就了解收益机会与描述培训投资效益难的矛盾等方面。为了解决上述矛盾,需要构建分层次完全透明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培训体系,如图6所示,其层次之间完全透明,信息共享,下层的培训对象是上层的潜在客户,下层为上层提供潜在客户的挖掘服务。其中:普适层培训服务,是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载体,借助三方联合资源,运用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技术,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模块化、自助式、开放的培训内容与线上或线下、自主或课程等灵活培训方式相结合的按需选择的公益性普适培训平台;产品推广层培训服务,是指中小企业购买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之前信息化服务商提供的以产品为单元、能让服务对象感知产品(或服务)应用价值的灵活开放的推广性培训平台;产品应用层培训服务,是指中小企业购买信息化产品或服务之后信息化服务商提供的伴随产品(或服务)整个技术生命周期的配套培训服务,包括开放的、定制的、虚拟的、直播的以及点播等多种可自主选择的培训形式。普适层培训作用在于,让中小企业充分认识信息化的内涵和意义,理清本企业存在的问题和信息化的实际需求,形成产品(或服务)选型的可行性论证和初步意向;产品推广层培训作用在于,使培训对象熟知产品(或服务)的功能和预期投入,感知及体验产品(或服务)的适用度和预期价值,形成产品(或服务)选型结果;产品应用层培训作用在于,使培训对象认知和接受产品(服务)带来的新变化,在实际应用中感知产品(或服务)给企业绩效带来的价值,并在产品(或服务)全生命周期中不断得到适用性培训服务,挖掘产品(或服务)的绩效价值。通过回访、动态跟踪调查,不断补充和完善实践效果好的培训,淘汰实践效果差的培训,形成三方联合共建的持续优化培训体系。

(5)加强技术创新,开发面向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支撑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升级。急需国家政府出台系列与云计算技术发展相适应的、精细化的和可操作的信息化服务标准和行业规范,鼓励和支持大中型企业和研究机构相互合作,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的云计算技术产品(服务),引导企业和社会机构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有质量、有效果、标准化的需求服务,同时为中小企业选择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提供依据。充分发挥三方联合资源优势,以电子商务应用为切入点,以培训为手段,在中小企业广泛推广基于SaaS服务模式的产品(服务),通过租用模式和体验效果评价过程机制,将企业的资本投入转变为日常开支和运营成本,将传统的产品选型过程转变为真实体验效果评价之后再做选择,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选型困难、一次性投资的资金压力大和风险高,以及信息化系统运维IT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现实问题。完全实现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率的需求服务,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

7 结 语

以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中心,以动态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为动力,以优化政策、培训和信息化产品(服务)供给市场环境为目标,以中小企业信息化大数据共享平台和透明化的监控系统为手段,基于政府、企业及社会机构三方稳定的三角关系,能更有效地发挥三方联合资源优势,不断提高三方联合推动模式的服务能力、效率和效益,实现三方联合价值的最大化。为中小企业营造信息化产品供需信息畅通、信息化供给产品(服务)丰富、和谐诚信、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环境,加快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提高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与市场开拓的信息化水平和创新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南[M].北京:机械

工业出版社, 2013.

[2]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中国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报告

(2009)[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3] 姜梅.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及对策[J].中国中小企业,2011(6):67-68.

[4] 郑小军.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老问题与新机遇[J]. 通信世界周刊,

2011(15):17.

[5] 张洪宾. 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在京举办[J].中国中小

企业,2013(5):22 .

[6] 郑昕.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J]. 化工管理,2011(5):

13-14.

[7]王维剑.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软件导

刊,2011(3):3-4.

[8]王茜.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价值分析[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12(5):6-1.

[9]工业与信息化部. 2013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信息会暨中小企业

信息化培训启动会[R]. 2013.

[10]何永琴. “套餐+自助”组合教学模式的构建[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

2013(4):109-113.

第3篇

企业信息化通俗地讲,就是实现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作业流、信息流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现企业运行的自动化和企业制度的现代化。具体地讲,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具有先进适用的技术

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微电子、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等信息技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要注重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又要注重所选技术的适用性。

能多次开发利用的资源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说信息网络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路”,信息处理硬软件设备是企业信息化的“车”,那么,企业的内外信息资源就是“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建立数据库,在数据的采集、提炼、录入、存储、传输、处理、分析、管理、应用及共享乃至二次、三次开发利用上下功夫。企业不仅要注重内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要注重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引起体现其生产关系的企业内部制度的变革,要求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进行机构调整,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先进生产力,所以企业体制改革应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因此,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广泛的社会关联性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企业的内部事务,而且与其所在产业链的企业及全社会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光靠一个企业自己采用信息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使该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与银行、税务、海关等外部环境在信息认证、电子支付与结算、计税缴税、报关通关等各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电子商务。

需要不断深化、创新和完善

企业信息化既要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投资存量的作用,使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又要按照新世纪企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不断追加投入,并持续实施企业业务的流程重组、体制改革与完善。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对新的业务流程和新体制的适应能力,也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阶段性地发展

企业信息化虽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它可以分成若干不同阶段。在由低到高的每一阶段,都会呈现出一次次新的飞跃,这就是企业信息化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从计算机单项应用、局部综合应用、整体综合应用到无纸办公,网上协同设计、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电子商务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分期分阶段实施计划,确立每期每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推进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实现企业信息化,将有助于推进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

第二,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可节能降耗,可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企业可实现扁平化管理,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可以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库存积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产品敏捷和柔性的个性化生产,赢得市场,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美国近10年来的经济繁荣,同其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技术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在过去5年,美国超过3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其他任何行业的拉动作用。

第三,企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吸纳先进的生产技术后,发挥后发优势,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存在几十年的落差,要想在竞争中强盛,必须迅速跨越落差,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出路之一。

第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催化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处理大量信息的手段,就无法组织敏捷制造,就无法进行科学管理。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也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五,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第4篇

1当代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情况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是企业把信息资源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大量先进的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管理的框架进综合整理,让企业各部门、员工等人力物力资源都能科学分配,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就目前的企业而言,无论是生产运营,还是管理决策都离不开信息化建设支撑,在目前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信息化建设速度越快,所能获得的资源就越多。企业想要取得高效益,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都离不开信息化,可以说信息化推动着企业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企业信息化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

2.1企业流程管理信息化阶段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企业流程管理信息化阶段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一阶段不仅涉及的范围非常大,而且对整个企业发展也起到关键的运用。流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实际上是指对企业各部门一些简单性的工作进行完善以及对业务工作的各种繁琐过程进行简化。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所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采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相关的分析与整理。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管理者的管理难度,还能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信息资源来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流程管理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还会出现大量的复杂的信息,这些信息的处理是员工在工作中的一大难点,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计算机对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与传输,减少了员工处理信息的时间,有助于员工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提高。2.2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阶段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阶段通常指的是企业生产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的阶段,这一阶段在企业生产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这一阶段计算机技术主要是通过生产模拟等技术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了解与掌控,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很多常见问题,还能有效控制生产的产品质量。在产品的设计与生产以及最终的质量检测过程中,计算机应用技术都具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企业产品整体质量的提升提供强大的基础支撑。2.3企业供应链管理信息化阶段受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也在不断进行改革,一开始的封闭式发展也逐渐转变为对外式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企业供应链管理阶段的信息化。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实际上就是企业在进行生产时由于在各方面都比较重视客户所产生的供应链管理结构,此结构的主要成员有供应商、生产者还有服务部、销售部等。这一阶段的信息化,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计算机技术能够让供应链结构的组成成员进行有效与及时的沟通,进而加强流程衔接和业务协同,让企业各部门进行有效的合作,在开展工作时不会因为信息不及时而增加工作难度或重复性,这对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稳定的优势具有很大的帮助。

3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

3.1有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企业信息化发展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还能有效的实现企业办公无纸化及科学化发展,极大降低了办公管理的成本。另外提高了企业信息处理效率,简化了办公流程,企业办公投入的各种资源也随之缩减,从而让企业整体的信息化水平都获得显著提高。3.2有利于企业员工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整个企业的信息资源能够得到宏观的调控,企业员工的分工职责也会更加的明确,人力资源能够得到非常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能够为企业带来许多的国内外企业的优秀发展经验,员工在学习接受这些经验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岗位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创新发展,这样企业员工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高。3.3有利于企业信息化沟通的调控管理。在企业信息化发展中融入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最大的帮助就是促进了企业信息化沟通的调控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涉及到各方面的信息与各种合作平台,使得企业员工与供应商之间能够进行全面有效的沟通,完美的解决了企业内外部信息交流不及时与沟通不畅等问题。企业内外部的有效沟通,让企业员工能够按照计划进行有效的合作,大大减少了员工业务的工作难度,让企业信息化沟通的调控管理能够更加的全面。3.4有利于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在企业生产中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于生产的过程进行完善,不仅能有效的解决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且对生产过程进行合理的改善,去除繁琐不科学的部分,优化生产过程,减少员工在进行生产工作中的失误,针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拓宽营销渠道。

4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信息化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技术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明显的优势,所以,就目前的趋势而言,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企业信息化相融合,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明伟.探讨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影响[J].中国新通信,2016,1814:96-97.

第5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1-0000-02

Study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ei Lin

(Sichuan Provincial Economic Information Center,Chengdu610021,China)

Abstract: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e gradually accelerating,China successfully held the Olympic Games and World Expo will have a role in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More and more enterprises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o enhance their own development divers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ower,the enterprises have created 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model has certain advantages in the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system int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ethods are added to improved efficiency of the computer and artificial to carry out the modern mode of business operation of the market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and form their own unique development model,in the market improve flexibility for scientific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capabilities.

Key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Construction;Development model

一、前言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企业发展的模式逐渐向着国际化标准靠拢,从我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角度考虑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仍然是需要迫切解决的企业发展问题。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以业务流程的优化和重构为基础,在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控制和集成化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种信息,实现企业内外部信息的共享和有效利用,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这将涉及到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创新,管理流程的优化,管理团队的重组和管理手段的创新。如果从动态的角度来看,企业信息化就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及产品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由局部到全局,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向企业全面渗透,运用于流程管理、支持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表明,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在空间上是一个由无到有、由点到面的过程;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信息化的核心和本质是企业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隐含知识的挖掘和编码化,进行业务流程的管理。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随着国际化市场的竞争加剧我国信息化技术产业的发展随着试产的高度竞争也向着国际化水平靠拢,在国际化市场中虽然占被动地位,但还是迫切希望加以改革,从而实现更快更好地发展。在外国品片中跨国公司的著名品牌IBM和DELL,其他的包括SONY,SEC等品牌都在商业化模式的管理与操控中占据着主动权,这些国际跨国品牌的营销模式都令中国企业值得学习,比如说它们的零库存竞争战略,零资金耗损战略等都是建立在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之上,它们的市场驾驭能力及商业经营策略切实地给我们补了一堂信息化管理的课。我国企业的发展也会随着市场竞争的加速发现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是非常的大的,而且企业会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而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份额,扩大是藏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企业信息化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企业信息化可以使企业的信息交换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目前最直接、最丰富和最快捷的联系方式"高效的信息沟通可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种全新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和企业在市场中的存在价值,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多种信息化渠道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品牌价值,加强企业的生存效应。

第三、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可以提高网上信息交流的速度,加强网上信息交易的便捷度,提高信息化交易的安全性,可以节省杂物费和路费的开支,通过信息化办公解决一切繁杂的问题。

第四、企业信息化可以让很多繁杂的工作和繁忙的工作看起来更加简单有效,让许多工作的发展和管理存在更多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平台与方式,加强了信息化管理的能力。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法与过程

(一)企业信息调研

企业信息调查与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强调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基础性收集的作用于意义,要强调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收集的能动性与作用。提高信息化规划的能力与作用,信息化规划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相结合,充分考虑到企业各项业务与管理的发展方向,避免陷入脱离企业发展目标只进行盲目建设的困境。只有与企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才能真正起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作用,从而进一步地促进企业的整体发展。信息规划与开发需要准确度只有在建立了准确的信息化的基础环境下才有健康的信息调研结果,建立健康的信息化平台和管理模式。

(二)信息化需求分析

信息化需求分析的内容是强调对于企业内部的信息化调查与研究采集过程中所提高的信息化的多样化信息技能的分析,要求详细分析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种类和功能,实现信息化的多元化发展和最终的发展目的。要为企业建立合适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与创新平台做出努力和探索,提高信息化管理的能力与目的,实现更多的信息化发展动力,提升信息化发展平台,实现信息化商务模式和信息化企业管理的能力转变,提高企业信息化运行模式。这种需求分析的目的是明确需要实现的内部信息,要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去提高需求分析的方法和技术的分析准确度,实现分析的根本目的,要充分了解企业的运行过程和所需要掌握的业务工作准确内容的安排,要掌握好软件需求目标的信息制作,对需求分析的标志和进度进行分类和管理,加强分析的准确度,更好的设计信息化企业管理程序。

(三)应用系统规划

应用系统规划分为应用架构规划和数据架构规划两部分。应用架构(EAA)的目的是建立企业的业务架构与具体的IT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应用架构不是对某个系统的设计或者需求的分析。而是定义企业向业务部门提供的整体的Irr应用系统和功能。这里有4类需求分析,分别为:企业通用需求、共享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数据分离)以及特殊需求。企业通用需求就是所有的业务线有的相同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是部分业务线有的相同的需求;共享的需求(数据分离)是部分业务线有相同的需求,但数据是相互独立的,与前面提到的不同点就在于数据分离;特殊需求即业务线的特殊需求。在此需要根据企业业务架构的“管理积木”,设计企业的信息平台应用架构的“系统积木”。数据结构是数据架构规划的基础,定义良好的数据模型可以反映业务模式的本质,确保数据架构为业务需求提供全面、一致、完整的高质量数据。只有理想的架构目标并不能确保数据环境真正得到改善,数据结构本身也需要根据信息化建设程度不断调整。

四、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这种企业信息化的管理与建设模式就是要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可执行能力与可提高能力,转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功能与网络信息管理的科学性与人性化功能。信息化的管理需要考虑更多的前瞻性的问题,要考虑全面性的信息化管理风险,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建设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结合,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真实发展与现实意义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强调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避免出现信息技术与管理手段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的局面。对于企业惹眼最大化的降低风险,但同时也要考虑到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在确保实现既定目标和满足未来5年左右业务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技术成熟、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不可盲目地追求最新技术,增加项目的实施风险。

(二)企业要加强与软件供应商的联系与配合

在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企业由于各种原因欠缺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能力和发展设备的掌握不足的能力,对于信息化管理中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管理软件与平台的掌握存在障碍,而且由于长久失修的缘故信息化管理平台会出现一些弊端和问题引起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发展的障碍,影响企业的正常发展,造成企业的发展不顺利。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信息化发展的能力就必须与软件供应商取得联系,加强软件供应商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企业获得最新的维修信息和取得软件供应商最新的配置信息,了解软件供应商的软件和平台的操作特性,掌握软件的应用技巧。企业要在信息化过程中与软件提供商加紧合作,为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进行诊断与创新维修,针对企业发展的现实情况作出一些解决方案,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规范,同时企业也一定要积极参与和配合,制作一定的配套解决方案,实现经济发展的快速稳定模式。

五、结束语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提高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变成了企业需要关注的重点成分,在重点的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于必要性,在前期要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息和基础信息的收集与调查研究,这样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到所建立的信息化基础平台与管理模式的作用,提高信息化建设的可靠性与健康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管理能力和机制,加强信息化的管理能力,提高人员的办公效率,改善信息化建设的商务模式,开展网络商务办公模式,提高人员的信息化管理能力,加强信息管理创新性。

参考文献:

[1]李晋.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4:67-68

[2]薛慧珍.浅谈企业信息化资源整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6:54-56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咨询 咨询市场 咨询绩效 咨询评价 企业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信息化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息化产品供应商与用户间的信息不对称越来越严重。博弈中,用户的弱势地位突显,致使企业信息化非理性因素增加,风险加大,信息化规划、实施和运行的效率与效能下降。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应运而生,用户对咨询介入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那么,咨询介入真能改善企业信息化高失败率的尴尬局面吗?为此,本文分析了国内百余家企业信息化案例,并对河北56家企业开展问卷调查。调查分析显示围绕企业信息化咨询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分别存在于信息化咨询市场、咨询服务提供方和用户方,这些问题制约了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发育和正常运行。

咨询介入与企业正确认识信息化的关系

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如何认识企业信息化?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这些问题是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首先要解决的。咨询介入有责任和义务使企业了解企业信息化,正确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和作用,进而使企业明确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和外延的概念,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同的企业,其信息化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应结合企业的实际和企业的市场环境。脱离这些来谈企业的信息化,只能是空洞的、脱离实际的,也是没有成功基础的。

从宏观角度看,企业信息化有它的共性,其内容大体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信息化、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企业供应链和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等几个方面。其中,管理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点。但是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并不意味着企业的全面信息化。常常见到一些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顾问有意或无意误导用户,将管理信息化等同于企业信息化,更有甚者将实施ERP等同于企业信息化。许多管理咨询顾问在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纷纷加入到企业信息化咨询的行列,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咨询业务。这些管理咨询顾问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咨询经验,能迅速弥补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供应严重不足的缺憾,这是它有利的一面。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管理咨询顾问由于其专业领域的局限性,往往夸大管理信息化对企业的作用。

对企业而言,在信息化建设中重管理轻技术与重技术轻管理这两种极端的观念都是非常危险的。其危害在于以偏概全,将企业全业务流程的数字化、信息化割裂开,使企业业务流程中出现信息化盲区。这样做既违背了企业信息化实施的阶段性和层次性规律,也压缩了企业信息化战略纵深,加重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盲目性。许多企业在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的误导下上了一些管理信息系统,由于做规划时不是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全业务流程考虑,而是只关注管理环节,致使这些管理信息系统既没有考虑与其他环节信息化的兼容性,也没预留与其他环节信息化的数据交换、转换和共享的接口。最后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是成了信息孤岛,便是其作用有限、名实不符。信息化提供商兼做咨询服务时,往往围绕其提供的信息化服务和应用的技术来定义信息化,背离了企业需求。还有一些咨询顾问追求面面俱到,贪大求全,使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超出企业承受能力,把信息化变成了企业的包袱。

企业信息化的积极影响

实施企业信息化是一项涉及面广、周期长、风险大的系统工程。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决策时首先要问的就是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什么?许多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顾问都能列举出一大堆信息化会给企业带来的益处,诸如降低库存、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等。

当企业确信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利益和回报时,往往在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的引导下将信息系统视为组织的战略目标,这样就使企业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对策,而使信息化的投入变得越来越庞大,最终企业不仅不能在保持规模和效益的前提下增强自身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甚至还可能因此陷入经营困境。

当企业发现信息化并不像信息化提供商或咨询顾问所描述的那样,尤其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平平,再看看其他企业信息化实践,成功的案例少,失败的案例多,就难免使企业对信息化心存疑虑。另有一些企业出于种种原因,为了信息化而搞信息化,往往会将信息系统独立于组织战略之外。从而使企业信息化难以实现整体规划。最终花费了大量资金,即使在个别应用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全局上却构筑了无数个信息孤岛。这些信息孤岛没有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甚至产生负效益,从而使企业承受高额的风险代价。

实际上,信息化革命正在打破并重组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和结构,并促使其由资本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市场竞争由红海向蓝海演进。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如果没有信息化,企业的改造、重构、工业化的进程就会怠慢,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就会成为大问题。作为信息化咨询顾问,应使用户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信息化能给企业带来的最大利益不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是提高企业的协同竞争力。

准确把握信息化的作用应是咨询顾问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企业正确制订信息化战略的前提。

咨询介入的利益导向

一个规范的信息化咨询市场所提供的咨询服务应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咨询顾问团队应十分熟悉企业业务流程,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为企业定义信息化,帮助企业进行信息化规划。

调查显示,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主要有四种实现方式:

完全自助。企业自己设计战略、流程并实施。 这种途径的优点是企业熟悉自身,成本低;缺点是专业化程度差,市场化速度较慢,同时可能存在管理的盲点。

打包服务。购买厂商产品的同时,由信息化提供商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性的咨询服务。

战略咨询与自主实施。由管理咨询设计战略,企业自己实施。

完全外包。由咨询公司设计战略,系统集成商实施,这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企业选择完全自助并非信息化建设最佳途径,往往是企业基于对信息化提供商和咨询服务方不信任的无奈选择。实际上大多数客户希望咨询公司能够同时帮助他们完成项目的实施,因此目前的趋势是一揽子解决方案:不仅提供技术和决策咨询,还参与具体方案的实施。

信息化提供商往往是系统集成商,在兼作咨询服务时,其咨询介入的本质是技术导向和利益导向。他们受利益的驱使,会围绕其所掌握或能提供的技术与服务,诱导企业应用他们的技术和产品。他们关注的是能否将其产品推销给企业,咨询的目的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咨询服务在信息不对称下很难保证其客观和公正性,也难符合企业需求。

有些企业聘请管理咨询公司来帮助设计战略,自己去设计具体的流程并实施。由于缺乏对流程与信息技术的掌握,企业无法很好地整合战略与技术。这就使得战略很难转化为可操作的流程而得以实施。这就是很多大型信息化咨询项目在实际中很难取得彻底成功的原因。管理咨询公司在做信息化咨询时往往有业务导向倾向,他们夸大自己业务领域的作用和地位,不能真正站在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高度和从四流集成的角度整体审视、规划企业信息化项目。

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和专家也纷纷从事企业信息化咨询。这些专家学者型咨询顾问往往没有企业经验,缺乏企业实践。他们基于自己研究领域和熟知的知识为企业信息化咨询,很多是生搬硬套一些知识和模式,对企业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具有典型的知识导向特点。

上述几类咨询,很容易误导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或以偏概全,以局部代全局;或使企业信息化背离企业需求,进而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合理的信息化咨询应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的企业战略、信息化规划要符合企业实际,其信息化实施、监理、培训等咨询环节也应围绕企业需求来进行。

咨询服务的发展趋势

面对迅速成长并相对混乱的信息化咨询市场,谁应成为咨询服务的主力军?按照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提供商主体的不同,可以将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进一步分为三类: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自己提供咨询服务的市场;与系统集成、软件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结成销售关系的管理咨询公司提供咨询的市场;第三方咨询服务的市场。

目前,前两个细分市场仍占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但实际上存在很大问题。在第一个市场上,用户企业与信息化提供商是直接的甲方乙方关系,由于缺乏第三方,双方利益冲突常常出现且无法调停。一方面,用户企业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双方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用户企业或者徘徊观望,拒绝信息化,错过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竞争力的机会,或者盲目听从乙方的游说,仓促上马信息化项目,增大信息化的风险。另一方面,作为乙方的信息化提供商一般对甲方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业务流程、管理模式不熟悉,加上甲方人员可能不予积极配合、沟通不畅,乙方对甲方的需求分析、信息化解决方案设计和项目规划、实施的广度、深度、力度都不到位,不仅导致项目失败率高,造成甲方投资损失,而且,在没有第三方帮助沟通、调解的情况下,因双方常常对项目是否完工、成功与否等问题认识不同而产生纠纷,也可能使乙方套牢在一个项目中难以自拔。

在第二个市场上,表面看,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优势互补,携手为甲方服务。但是,由于咨询服务商实际上是信息化提供商的商,利益驱使决定了他们共同作为乙方与甲方的合作关系,第一个市场的弊病仍然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仍然使用户企业得不到优质、诚信的咨询服务,也不利于我国整个企业信息化咨询市场的健康发展,最终将反过来影响信息化提供商与咨询服务商自身的发展。

在第三个市场上,存在着学院派咨询和咨询公司自主提供中立、第三方咨询服务两种形式。在西方发达国家学院派咨询也普遍存在,这类咨询最明显的优势是理论和思想的沉淀。但问题也比较突出:一是咨询方案尽管很系统,但缺乏有效的操作性,而企业信息化咨询最终的目的是让企业能够有效的实施。二是缺少真正咨询公司必备的组织体系和人力体系。通常由导师带领几个学生为企业咨询,而缺乏一个咨询公司必须具有的资讯、研发、咨询和培训开发的核心体系。

作为厂商和客户之外的专业第三方咨询公司,是站在一个较公正、中立和客观的角度上,对客户的应用现状作全面分析,并且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对于客户来说,客观性和公正性是他们最为关注的,而后依次是技术专家的实力、对业界的洞察力、项目管理水平。但是第三方咨询公司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缺乏咨询专家,缺乏企业管理理论和经验基础;国内大多数信息化咨询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企业品牌;还有的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

上述三个细分市场中,虽然前两个仍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和市场份额。但我们分析认为,问题就是机遇,需求决定供给。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呼唤中立、第三方的咨询服务商,去沟通、协调甲方、乙方关系,帮助企业进行可行性研究、整体规划、选型招标、实施监理和验收评估,保护企业信息化投资,提高项目成功率。这既是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IT企业、咨询公司与用户企业三方共赢的必然选择。

咨询介入的价值分析

咨询介入有价值吗?其价值在哪里?价值是如何体现和度量的?信息化咨询市场发育不全、企业信息化咨询项目效果不佳、咨询介入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缺乏度量手段,使人们对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产生疑惑。

由于咨询服务所提供的是一种无形、动态的知识产品,而用户支付的咨询费用则是有形的、静态的。用户寻找信息化咨询顾问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企业信息化项目的风险和降低投资成本,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效率和效能。这也是信息化咨询介入的价值体现。

调查发现:企业的咨询意识已有了普遍提高。约有90%的企业明确表示需要咨询顾问帮助;多数企业不知道怎样找到或找不到理想的咨询公司,75%的企业不知道自己需要咨询什么,选择谁来提供咨询服务,不知谁真能帮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多数企业对咨询公司的运作方式和作业质量不满意。在与咨询公司接触过或合作过的37家企业中,有29家表示不满意甚至反感。鉴于此,我们认为,信息化咨询业的发展已到了一个由无序状态向规范化转变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用户方和咨询方关注的焦点主要是咨询服务质量、咨询服务效率和咨询效果评价。

信息化咨询服务的质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决定:信息化项目风险降低,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知识转移。

信息化项目风险是否降低直接决定了咨询介入是否有效;对信息化项目绩效影响则涉及到如何度量信息化规划、实施、应用与利用,计算并解释财务赢利指标,度量和报告咨询介入的非财务性收益。信息系统本身质量,与企业切合度和对外接口说明了咨询活动是否正确实施。知识转移是要看用户学到了什么。在不规范的市场运作下,加上缺乏度量依据,信息化咨询介入的质量如雾里看花,不仅用户说不清,咨询方也难以解释清楚。增加了用户对咨询介入效果的困惑和不信任。

服务效率也难以指标量化和测定。在信息化咨询服务中,一个方案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为企业所利用其实不仅企业没法把握,就连咨询公司也模棱两可。其根本原因不仅在于服务时间不充分,更在于服务者和客户之间的知识领域差异和信息不对称。

企业信息化咨询的内容

目前在我国,信息化咨询介入仍处于低水平运作阶段,很难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全程信息化咨询服务。咨询公司的服务不规范。没有成型的咨询体系,没有咨询案例数据库,并且动态信息源不够,不能向用户提供严谨、详实、规范的表达信息。咨询的需求方明显的感觉就是产品没有档次。在咨询过程之中双方的不信任和在时间、费用、咨询目标等方面的背离使得咨询的成功性大大的降低。在信息化建设中如何选择咨询服务、咨询什么内容已成为困扰企业的又一难题。

较之传统的管理咨询,企业信息化咨询具有以下特点:其主要服务方式为集合多家供应商及不同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形成最贴近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其终极目标是要帮助企业把信息技术和企业的战略结合起来。信息化咨询服务更侧重于为用户提供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客户和咨询服务提供商两方,同时还有提供信息技术产品的厂商。在此过程中,咨询方需要完全从用户的利益出发,帮助用户制定切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战略方案或信息化规划,根据用户的具体特点和需求选择最适合用户的产品,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监理,同时向他们提品的相关服务,如关于产品的管理、使用、维护等的培训项目。为此,信息化咨询方自身既要熟知企业运作、企业战略规划、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业务流程和用户所从事领域的技术及工艺,还要对信息技术产品有着准确深入的了解,包括对产品技术性能的优缺点的了解,对实施这一产品的相关成本的了解等。

企业信息化咨询人才标准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多学科知识融合的领域,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要求很高。目前,造成信息化咨询服务低水平运作的关键原因就是同时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信息化咨询人才极度匮乏,这也是困扰信息化咨询服务商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多学科领域、多专业融合背景下的信息化咨询人才应具有工业工程、企业和工商管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专业知识,这类人才应该是技术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实践和项目管理经验,他们熟悉企业内部业务和流程,了解用户企业所从事领域的技术和工艺发展特点,能站在全局的角度审视企业信息化,能将信息技术和管理紧密结合,能将信息技术和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相结合,并能将常规的管理技术与企业特点相结合。当然这样的祈求只能是一种奢望。一般来讲第三方咨询公司是由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咨询顾问组成的团队,这些顾问大多是某一专业领域的专家。由这样一些顾问组成的团队参与传统咨询项目还是能胜任的,但是由他们去承担企业信息化咨询就往往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原因是专业的局限性制约了咨询顾问对企业信息化全局的把握,造成了以偏概全,甚至指鹿为马;专业背景的差异造成沟通障碍,导致理解上的歧异,难以保证信息化项目的高质量实施。

所以企业信息化第三方咨询顾问应是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性质不同的专业教育复合而成的一种人才,在掌握至少两个专业领域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不同的专业知识有机地相互渗透、互补、衔接而达到融合,实现互为所用。这样的人才才是复合型人才,也正是企业信息化咨询稀缺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兴财.浅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第三方咨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5.1

第7篇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国现有部分较为知名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回顾,指出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提出企业信息化测度应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建立三维立体测度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1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现状

1.1部分研究成果

近年来,国内诸多学者对企业信息化测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十分丰富的成果。

1. 1. 1刘凤勤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吉林大学刘凤勤于2001年2月在《情报学报》《机械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测度方法》提出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综合力度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中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信息装备力;信息化信息利用力;信息化发展潜在力。该指标体系对企业信息化测评研究具有独到新颖的见解。

但是,指标体系中一些指标并不贴切,如:指标体系中的“每百人函件数”,在电话、电子邮件十分发达的今天,函件已经不是人们沟通信息的重要手段,所以,该指标值已经不能反映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说,指标数据的下降反而可以说明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另外指标“信息技术经济效益值”的计算采用企业信息技术使用前后的年收人和年成本进行计算,虽然可以说这是一种思路,但其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因为,企业信息化的经济效益具有滞后性,而且,企业的“产出”或“利润”的增加,也不能都归功于企业信息化,所以,以此来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是不合适的。

1.1.2梁滨的企业信息化基础理论与评价方法。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梁滨1999年5月的博士论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理论与测评方法》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论文从人本管理的思想出发,认为企业信息化包括以下5个方面:生产过程信息化;流通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体现人本理念);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根据这5个方面,梁滨第一次提出了具有20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对各具体指标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并首次使用“企业信息化水平与企业经营相关度”测算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方法,具有较大的开创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并没有完全体现他在理论分析时所提出的5个方面,没有设置反映企业管理信息化、组织结构信息化、生产要素信息化的具体指标。另外,整个指标体系的指标测算绝大部分都是以投人的经费为基点进行测算的,这样指标体系的计算结果就是经费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就越高。而实际上,经费的投人多少,只能说明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而且过多的经费投人,可能导致过度信息化,从而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改变企业领导对企业信息化的态度。因此,这一套指标体系的运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 1.3唐志容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评指标体系研究。天津科技信息研究所唐志容于2002年3月在《科学与科学管理》杂志上《企业信息化指标测评指标体系研究》,提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5个一级指标是:信息技术投人及设施水平;生产过程自动化;管理信息化;营销信息化水平;人员素质。

这一套指标体系明确的将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作为2个独立的一级指标提出来,说明作者意识到管理信息化、人员素质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但是,该指标体系中用“生产过程自动化”作为一级指标衡量企业信息化水平,并不太合适,因为,“生产过程自动化”不能等同于“生产信息化”;在一级指标“管理信息化”中,虽然提出了4个非常精彩的二级指标,但是对信息化对管理变革中的组织机构变动、流程再造等并没有作出反映。

1. 1.4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川。2000年国家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测评中心推出“企业信息化基本测度指标试行方案”,该指标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状况;人力资源;安全;效益指数。这一套指标体系剔除了企业特点和行业特征,是一种通用型的指标体系,使得不同行业能够在除去行业特征的情况下测评共有的信息化特征水平,如果指标能够很好地推行、应用,可以大大地加快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的发展。

1. 1. 5唐小我等人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2001年6月侯伦、唐小我等人在《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发表文章《企业信息化及其指标体系探讨》,文中提出一个包含3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3个一级指标是:信息化组织建设评价指标;信息化基础设施评价指标;应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

但是,该指标体系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一级指标中没有考虑到企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我们知道,无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多么好,没有与之匹配的信息资源,信息化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这就像无论公路修得多么好、车速多么快,但是没有货运就不会产生经济效益一样。其次,指标体系中定量与定性指标显失平衡,定性指标太多,定量指标太少。第三,指标体系没有给出具体的指标测算方法,使得这套指标得应用受到限制,缺乏可操作性。

对企业信息化述评测度理论研究成果除了上述之外,还有很多,在此文章不再赘述。

1.2综合评述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为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作者认为,现有的成果中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不足之处:

1.2.1操作性不强。通过文献查证,我国众多企业信息化研究成果中,大多是一些描述性、介绍性的文章,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缺乏可操作性;对企业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少,要么测度不全面,要么指标体系过于庞大,指标无法准确测算,缺乏操作性。

1.2.2定量研究不足。多数文章在研究时定量分析工具使用较少,这种从定性到定性研究,缺乏说服力和科学性。企业信息化研究应该尽量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具体指标的定量研究到企业信息化定性结论,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当然,指标体系中有一些十分重要但又很难进行定量的指标,如,“信息化效益”指标在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对持续建设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很大,但是,该指标量化的难度较大,这也给我们继续进行研究留下一些课题。

1.1.3研究角度单一。在现有的文献中,对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企业信息化静态现状着眼,强调、侧重企业信息化的现有数量、规模,研究角度十分单一,所以无论怎样顾此轻彼、顾彼轻此的指标体系研究都不能改变研究的先天性不足。因此,企业信息化测度研究,应该从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发展质量、信息化发展能力多个角度着手,进行立体的研究。

1.1.4指标测算缺乏科学性。在现有的成果中,多数学者对信息化指标测算都使用“投人法”或“产出法”。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投人法”,其结果是投人越多信息化程度越高,这将违背“适度信息化”原则;如果测算方法太侧重“产出法”或“利润法”,因信息化效益具有滞后性,因而测算方法缺乏科学性。

2企业信息化水平测度的新方法

2. 1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与方法

我国一些企业在早期信息化发展阶段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信息化格局较好,但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于是在新的一轮竞争中逐渐落伍,最后与企业期初信息化目标相差甚远;一些企业信息化高标准、高投人,最后企业负债累累、举步为艰。导致这些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不能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进行科学的指导,不能确保正确树立“适度信息化”的企业信息化理念,于是我们在充分考虑到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企业信息化测度从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发展能力3个角度立体测度,以改变现有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先天性不足,提出新的企业信息化测度理论与方法:

三维立体测度理论—企业信息化发展水平测度(数量与规模)、企业信息化发展质量测度(效益和稳定性)、企业信息化发展能力测度(可持续能力)。

通过研究确定,企业信息化内容都具有“信息化组织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信息系统”四大属性要素,因此,建立以这4个要素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与质量指数,建立以“信息化系统”和“信息化环境”为二级指标的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

发展水平:主要指企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即信息化要素的数量和规模,建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EIDI)。

发展质量:主要测重信息化系统结构和经济效益,建立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EIQI)。

发展能力:是指信息化系统中的可持续建设能力,建立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EICI )。

企业信息化测度方法:以投人法为主,兼顾信息化效益和发展潜力。

2. 2企业信息化测度的综合指数模型

建立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EISI):

α,β,γ分别为企业信息发展指数、质量指数和能力指数指标权重。

其中:

Ei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反映信息化发展现状水平。

Di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二级指标权重;dy为三级指标权重;f( Aij)为企业信息化发展指数具体指标。

Ei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反映信息化的效益体现程度,包括稳定性和持续性。

Qi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二级指标权重;qij;为三级指标权重;f(Bij)为企业信息化质量指数具体指标。

Ei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反映企业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Ci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二级指标权重;cij为三级指标权重;f( Cij)为企业信息化能力指数具体指标。

2. 3指标的处理

由于企业信息化评估涉及许多指标,而且各企业间指标数值有高有低,情况十分复杂。所以在进行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测算之前,必须把各指标的情况综合起来形成单一指数,以符合多目标综合评价的要求。但是各指标又不能进行简单的相加和罗列,因为,首先各指标的性质和计量单位不一样,有些是总量指标、绝对指标,有些是相对指标,还有人均指标,这些不同性质和计量单位的指标无法简单相加;其次,各指标在指标体系中所处重要程度不同,简单相加不能体现出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因此,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的方法对各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第8篇

[关键词] 信息化战略 研究 启示

企业信息化战略就是企业通过对信息化进行的全面总体的中长期规划,确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向。搞好企业信息化战略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还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企业信息化战略,许多国家都将其列为国家级重大项目,实践中积累了有益经验。

一、国外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研究

信息化对于国外现代企业来说,已经上升到一级战略的高度。

1.美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相关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企业信息化战略作为企业一种职能层面的战略已经成为美国信息管理界研究的热点,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本国的信息化建设,为了推动信息社会发展的进程,美国尤其重视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美国政府将“信息高速公路”建设作为政府的施政纲领,消除限制,倡导竞争,积极推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把信息化发展战略作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诺兰(Richard Nolan)曾提出过著名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划分理论,通称:“诺兰模型”。美国信息管理学者W.R. Synnott 和W.H. Gruber 在其出版的《信息资源管理:20世纪80年代的机会与战略》一书中探讨了信息战略问题。在信息化建设中,美国的许多企业如Exxon. Mobil、Chevron、Texaco等企业也按照本组织的发展战略目标成功制定了企业信息发展战略。

2.日本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相关研究。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日本政府抓住这一历史机遇,通过制定信息化战略和信息化计划,加大对信息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快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不断扩散,有力推动了信息化发展,奠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初步基础。20世纪9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性信息化浪潮的推动下,日本政府和企业,更加深刻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对日本经济和企业的重要作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推动和实现企业信息化,日本政府及时提出了“IT立国”、“IT基本战略”、“e―Japan战略”和“u―Japan”等,不断加强和完善了以促进信息产业发展为中心的产业政策,为企业信息化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有力推动了日本企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在进行企业信息化战略时,日本企业注重将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和传统的管理方式相结合,按照科学的方法改造现有的企业业务流程,同时,在雇用、工资、晋升方面均采取了有效措施,以确保信息化战略所需的IT人员。

3.欧洲企业信息化战略的相关研究。德国是欧洲头号经济大国,也是仅次于美国、日本的世界第三经济强国。为了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德国非常重视信息化建设:1999年制定的“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创新与工作机遇”,是德国第一个走向信息社会的战略计划。进入新世纪后,德国又制定了“2006的德国信息社会行动纲领”,这是德国走向信息社会的主体计划,对信息化战略的主要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强调要通过政府创造环境,实施政府与产业界的合作,形成向信息社会转移的体制和机制。目前,德国正在制定第三套信息化行动计划(2006年至2010年)。这个计划与欧盟的信息社会计划是一致的。通过制定和实施信息化发展战略,德国信息化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英国作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也十分清楚在信息时代、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战略是决定经济上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同时英国传统产业的竞争力日趋下降、企业的人力成本不断增加、生产全球化的压力不断增强,英国政府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英国政府了一系列政策,阐明了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方针与目标,确立了以中小企业为重点的信息化发展战略,同时,为推进企业信息化,英国政府实施了系列的专项规划:“信息社会计划”和“技术就是企业”,提高了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法国为进一步缩小信息化发展领域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法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法国政府宣布将建立信息社会定为其行动的重点之一,同时还提出一项信息社会政府行动计划,把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政府的“主要目标之一”,以弥补法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使信息技术成为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新动力。在推进信息化的同时,法国政府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生技术课教育的一部分,分别在小学、初中和高中开设信息和通信技术教育,而且极其重视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将其作为国家教育制度的目标之一。储备信息技术人才、推进信息技术发展成为法国信息化战略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这也为其信息化战略的推进提供了最强的推动力,进一步缩小信息化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二、国外企业信息化战略对我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启示

1.企业积极跟进。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只有实施信息化战略,企业真正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发展至今日,发达国家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可说已经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

2.加强政府的宏观引导与政府支持。企业信息化实施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不但涉及到企业产、供、销的各个环节和人、财、物资源配置的全过程,还要靠政府的引导和协助,构建政府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为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目前,我国企业在资金和科技实力上还不能与美国、日本、欧洲的企业相比,特别需要国家的积极扶持,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完善的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支持企业的信息化战略。

对于国内企业来讲,其信息化虽然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成熟的行业应用为基础,但在探寻适合国内企业的本土化方面尚有待继续探讨。显然,绝不能照搬国外的产品和理念,只有适时找到中外企业在行业管理和应用上的差异和平衡点,以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带动企业信息化体系的建立,才是中国企业信息化战略的正确之路。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4-0147-05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意识到实施信息化的重要性,同时中小企业信息化如何发展,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创新模式等,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甘肃省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较慢的省份,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引导中小企业走出一条适合甘肃省情的信息化道路是我们研究的着力点。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

(一)企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产品和服务信息化、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市场营销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本质是通过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运用相应的信息科学技术对企业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得信息流朝着有利于企业创造价值的地方流动,充分实现信息的共享,并且通过应用信息系统实现企业运行的自动化,从而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对风险的抗击能力,最后表现为较高的核心竞争力。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信息化是在大型企业中以计算机的应用为起点率先实施的,其后逐渐走向信息系统的实施,并逐渐发展到由企业业务流程重组来推动信息化的实现。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经历了准备、启动、开展、持续发展的过程[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方针。

(二)中小企业的界定及其特点

中小企业(SMEs,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是一个与大型企业相对应的概念。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同,不同行业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不同,对中小企业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为了满足管理的需要,便于实施有关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措施,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界定方法和标准,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定量标准法,主要把企业资产或资产额、企业雇员数量等生产要素凝聚程度的差异,以及营业额(通常是一年)、生产能力、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等经营性指标作为企业规模的界定标准;另一种是定性标准法,主要把企业的所有权、经营方式、管理方式等因素作为界定标准[2]。我国对于中小企业的界定主要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参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依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和具体国情,制定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这是我国中小企业首次有了较为统一和清晰的标准,表1。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在我国,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吸纳就业、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对外开放和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到2006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已经超过4 200多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省略平台,其中集成了应用交互、用户接口、逻辑处理、集成处理、数据库以及全球可靠安全设施[12]。类似平台的还有Google的Google Apps,Amazon的AWS等。这些致力于解决中小企业信息化难题的发展模式,都推动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三、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创新

(一)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西部大开发加快了甘肃省中小企业的发展节奏,各级政府和许多企业对实施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增强。特别是县域的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有些不仅制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培训计划,定期派员参加培训,甚至设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及专职主管,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近年来,甘肃省参与建设信息化的县域工业企业数量增长很快,由于企业的规模和投入的不同,信息化建设的状况也不尽相同。早在2006年9月12日,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就在兰州全面启动。该工程是省政府和甘肃电信联合推出的一项系统工程,主要以中国电信“商务领航”为依托,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重点通过全省中小企业信息网、全省企业网上贸易洽谈中心和中小企业信息化“百千万”工程的建设,迅速提升我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此后的2007年8月,甘肃省政府正式批转省中小企业局《关于加快推进全省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该《意见》明确提到要整合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等体系,逐步推进全省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事实上,我省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集中在县域工业企业领域,有的企业已开始应用电子商务,建立了网站;还有的企业建立了局域网或使用互联网开展业务。部分企业的运用软件、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系统开始建设,有些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3]。

尽管甘肃省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也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14],但是这主要是针对经济条件较好的大中型企业、国有企业而言的。从整体上看,甘肃省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高。第一,甘肃省中小企业初级产品加工比重大,深加工、精加工的行业比较少,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整体上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第二,中小企业规模小、档次低,虽然户数很多,但户均规模都很小。2007年,小企业户均产值仅72.52万元,规模效益差,缺乏一批“精”、“优”、“专”、“特”的中小企业。企业因规模小,实力弱,难以在本企业范围内建立诸如科研机构、信息情报机构等;第三,中小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而非知识密集型。例如,80%以上的工业企业分布在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皮革、纺织、印刷、工艺美术、造纸等行业,小煤窑、小建材、小化工、小机械、小冶金等“五小”企业比重很高;第四,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区域差异较大。企业规模小、设备和工艺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再加上政府和社会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的支持明显不够,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大大低于沿海和内地企业[15]。此外,省内地域分布上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也主要集中在以兰州市为重心,辐射河西、天水地区的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尽管如此,这些地区竟然没有一家中小企业实施ERP。造成这种情况的突出原因是信息管理水平低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对外界的信息技术的接受和认识属于半输入型的发展态势,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缺乏必要的支持,容易造成数据垃圾或系统闲置,使系统不能为企业提供正常的服务。(二)基于甘肃省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创新模式

西部地区的信息化建设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西部地区的企业能够最大程度地缩小与其他地区企业在信息获取和交流方面的差距。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呼唤创新,盲目照搬其他的信息化模式都可能使西部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在信息化的道路上遭遇重大挫折。所以,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更加渴望适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发展模式。

甘肃省地处西北内陆,中小企业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其信息化状况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透析甘肃地域文化不难发现,甘肃在地理上处于三大高原的交接处,居我国地理版图的中心位置,与戈壁荒漠形成了一个半环状封闭态势,它不但是一个内陆省份,更是一个被地理因素所间隔的内陆省份,即使丝绸之路的驼铃声还在回响,重要的交通线也贯通全省,也仍然不能打破闭塞的总格局。一直以来,甘肃省大部地区未能脱离农业文明的本色,甘肃地域文化其实就是一个传统农业文明为基调的多重形态的大海,这就决定了甘肃中小企业文化的特质是一种责任感与风险精神、勤俭节约品质和保守思想的揉合[16]。众所周知,文化是创新的基础,而文化保守则意味着创新的缺失,正是在这种基调下,我们需要更加提倡中小企业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脱离落后跟风的窠臼,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充分营造出一种创新的氛围。只有这样,甘肃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要求。

我们认为,在现阶段,应用成熟的技术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平台是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基本方式。李伟超提出的企业、应用服务提供商、管理咨询公司三方互动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17],引入了中立的第三方咨询服务提供商,沟通协调企业于应用服务提供商的关系,对于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来说还不够,我们需要在突出平台理念即公共的信息服务体系的前提下,引入“政府引导”这一不可或缺的理念,只有这样,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才会乘政策之东风,借平台之优势,高效地进行信息化建设;而信息化发展的创新模式也应该是以平台为核心,政策指导为前提,自主适用的多方协作一体化平台模式。该模式包括以下3个方面,图1。(1)公共信息化平台:包括用户接口模块、应用程序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库模块。其中用户接口模块保证了无线移动用户和网络用户联入平台;应用程序模块提供基于中小企业业务流程的采购、生产、管理、营销、会计等全方位的信息化应用;数据处理模块和数据库模块是后台保障。(2)应用服务提供商:应用服务提供商不同于前面说过的“ASP模式”,其主要作用是提供相应的应用程序服务,由平台进行集成化处理。

(3)中小企业和咨询机构:众多的中小企业是一体化平台的使用主体和服务对象,本着自主适用的原则,在平台集成共享的机制推动下实施信息化。咨询公司作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或中立的第三方管理咨询公司充当,旨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具体实施。

图1 多方协作一体化平台模式概念模型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期,信息产品的生命周期一再缩短,硬件逐渐走向同质化[18],创新的压力势必转移到软件应用和方法流程。所以,在平台建设方面,应当开发和运用新兴技术,如云计算技术和计算机虚拟化技术等。一种与以往不同的集中式全局的信息服务――“云”逐渐走入人们视野,云计算技术可以将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随着业界对于Google云计算概念的认可和拓展,继而云计算成为IT应用的一种全新理念和发展模式。我国阿里巴巴正在做云计算储备、中国移动的“大云”云计算平台也已启动[19]。微软的虚拟化解决方案也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在节约计算机资源、减少成本方面有独到的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肯定会有更新更优的信息技术融合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进程,这些都需要西部中小企业界予以高度的关注。

四、结语

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的创新不但取决于企业的内在动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并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和服务体系建设密切相关。努力营造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创新环境,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引导和构建多方协作一体化平台是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有效模式。

基金项目:兰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基金项目“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LZUGH08009)资助。

参考文献:

[1]刘燕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及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

[2]陈跃雪,李兴稼.中小企业管理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61―171.

[3]2007: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报告(摘要)[J].中国经贸导刊,2008,(05):32―34.

[4]2009APEC中小企业峰会――中西部论坛[EB/OL].[ 2009-11-20]..

[5]关继锋,闫洪奎,杨洪颖.搭建服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J].科技成果纵横,2004,(02):30―31.

[6]谢贤鹏.中小企业信息化ASP 服务平台实现方案[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6,(05):83―85.

[7]钱莎莎.中小企业集群的信息化模式研究[D].福州大学,2006.

[8]赵冠骅.SaaS+电子商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平台[J]. 信息与电脑,2008,(02):37―42.

[9]王大海.以SaaS助推中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模式探讨[J].统计与咨询,2008,(06):40―41.

[10]朱泽民,陈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分析与比较[J].企业技术开发,2008,(01):77―79.

[11]信息化水平低成掣肘,中移动助中小企业突围专题[EB/OL].[2009-11-25].省略/dl100/.省略[EB/OL].[2009-11-25]省略/force/.

[13]甘肃省中小企业信息化调查报告[EB/OL]. [2008-11-1].省略/articlehtml/20088959.htm.

[14]王玉珍.甘肃信息化建设及评价问题研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8:119―123.

[15]潘锋.甘肃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35―54.

[16]李少惠.中小企业文化生态的聚合与嬗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40―267.

[17]李伟超.我国中小型企业信息化模式问题研究[J].情报科学,2006,(02):200―203.

[18]戴维・查菲,史蒂夫・伍德著.企业信息管理:用信息系统改进绩效[M].赵苹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4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