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时间:2023-09-21 16:55:38

导语:在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工商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问题;对策

一、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性

首先,就企业内部管理层的需求定位来说,最受企业青睐且需求数量最大的是企业基层和中层的管理者,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由于缺少实际的企业管理经验,因此不适合同时也不具备出任企业的内部高层次管理者的资格,毕业生在企业中大多都是出任基层的管理者。所以一些高职院校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为中层次管理者。其次,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大量务实性较强的人才,且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虽然理论研究型人才也是国内各企业所需要的,但就总体需求量来说,十分有限。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应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实践务实型人才。最后,在毕业生具体去向上,学校难以做出一个清晰的定位,大多数高职院校将毕业生去向模糊定位在企业、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而毕业生主要的输送方向,高职院校则难以根据社会大环境以及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出清晰、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性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未来的良好发展。

(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综合国力增强的主要推动力,在人才的各项综合能力当中创新能力最为重要。就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出的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诸如模拟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虽然都被运用到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但是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是难以改变的,这就致使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并且,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方法都较为单一,难以将学生各方面具备的能力充分的反映出来,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也就被忽视了。就目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评是教师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具有以偏概全的弊端,过于片面,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及思维的培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足也是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内容在设置上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较差,忽略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这主要是受到了教材的影响,虽然通过教材学生学习到了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机会,因此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不能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较为落后,不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一些院校在参考国外先进工商企业管理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工商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改、编排,对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处于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这些是远不够的。第三,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大多引自国外,即便是在应用之前经过了专业人员的编写,大部分内容与国外教材依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甚至有关案例的一些分析也是相同的。国外的工商企业管理经验和知识,虽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未必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促进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系统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系统构建包括实习、实践、实训、实验以及与企业之间多渠道的合作等,进而将课堂学习、假期实践、过程实训、企业管理竞赛、创新项目竞赛等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科研和理论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起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的目的。

1.基础实践,主要是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做进一步的运用和理解,通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及综合实验室,来开展企业经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设计、营销、工业及商业企业等各项模拟活动,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下,以小组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思考。

2.假期实践,主要是利用学生寒暑假的空余时间,开展包括企业实训、参观、听讲座等形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全面认识社会的基础上,结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增进学生对本专业重要性的认识,进而起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促进本专业发展的目的。

3.创新实践,是指支持并鼓励本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沙盘、策划营销等相关科研比赛,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对学习的探究精神及创新能力。

(二)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促使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未来得以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对本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优化,提升本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具体做法包括:1.聘请社会中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本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出任部分课程教学工作,在校内举办一些关于成功企业家的讲座,并从同类学校引进一些优秀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以此来丰富本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思想。2.高职院校要鼓励本校教师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使教师通过社会实践的参与来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正确方法,进而促进教学方式及理论的变革。此外,还要为教师创造各种便利条件,鼓励教师进修,使教师在学到先进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及教学方法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3.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老教师要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以缩短青年教师成长的时间。

(三)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

对于教学改革来说,评价结果是其重要的依据,为保障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未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质量的高低,除考试成绩外,用人单位最具有评价资格,且学生的就业机会将受到用人单位评价的直接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关注并重视人才市场对本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质量的需求和评价,以毕业生、企业、学校三方为主要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构建一套严谨、完善的评价信息反馈体系,将招聘企业对高校毕业生规格和质量的实际需求及时的反馈回学校,以促使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来监控本校学生质量,进而保证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春颖,乔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2】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年02期

第2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在于应该重新构建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重构的基础是深入理解“工商管理”概念。在此基础上,强调“工商管理专业应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并使其具体化和实用化。”同时强调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检验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的尺度。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

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就业市场的需求是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分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模式的分析当然可以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建设以及业务培养要求等方面去进行,以形成培养模式的构架,并在内容上突出专业特色。事实上,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观念是市场需求与培养模式构架的结合点,同时也是市场需求与专业特色的集中体现。

第3篇

一、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

(一)培养内容不合理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对于社会需求依存度较大的专业,因此,就需要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相关的人才培养。但是,通过我们对一些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查发现,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并没有根据相应的社会需求来进行相应的培养内容的更新,导致了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发展情况不够关心,并且参与程度较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学校教师本身并没有从事过相应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工作,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状况了解不多,最终导致了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内容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脱节。

(二)培养模式不科学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对于实践性和熟练程度要求都非常高的学科,因而,要求学生在开展学校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及时根据所学的课程开展相应的实践,最终促进自己能力和素质的全方位提升。但是,在很多学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中,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程度不够,实践课程安排的时间较少,并且不能够与课堂所学习的内容相匹配,这导致学生的整体实践能力较差,在进入到社会之后,不能够很快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教学实践场地不足,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没有建立周备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最终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欠缺。

(三)培养方法不正确

正确的培养方法能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和素质兼备,从而快速地胜任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但是,我们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方法却存在很大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发展潜力不足。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很多学校在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只注重教授学生一些干巴巴的理论知识,而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理论知识,没有使学生了解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这是导致学生专业不精的重要原因。同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没有认真地启发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较为被动,创新能力严重不足,难以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

二、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效果的思路

(一)提高培养内容的合理性

培养内容不合理是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首要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修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促使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内容日趋合理。首先,需要加强对工商管理专业社会需求的关注,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工商管理人才的相关培养。通过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关注程度,能够及时了解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也能够知晓社会对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程度,这样,就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状况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能够与社会的发展实际相适应。最后,聘请在企业中工作,有丰富工商管理专业实践经验的人来担任外聘教师,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指导,这样,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内容就能够不断趋于合理。

(二)加强培养模式的科学性

加强培养模式的科学性能够使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获得相应的提升,从而不断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加强培养模式的科学性。首先,提升学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提升对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能够促使学校调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参与到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当中,减轻实践教学模式的阻力。其次,调用相应的资金,重新建立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基地,这样,能够保障学生及时地对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相应的实践,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最后,与相关的企业签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使学生能够优先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实习,丰富学生的实践途径,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升培养方法的正确性

提升培养方法的正确性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全方位地理解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能够得到提升,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提升培养方法的正确性。首先,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促进教学目标的良好实现。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促进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最后,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能够对一些问题多加思考,从而举一反三,最终实现其专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第4篇

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面对这种局面,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引起思考,将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首位。本文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进行阐述,积极探索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对策,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启发意义。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拟采用调查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释,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笔者进入中国知网以“工商管理”合并“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文献合计35条,文献时间集中于2006年—2016年之间,说明近十年以来,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关注;以“工商管理”合并“就业”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文献598条,其中从2011年1月1日至今共计334条,说明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就这两方面的文献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并结合调查分析情况,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安排的缺失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性质,通常高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较多地安排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本学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课,其中必修课为95学分,选修课为2分,实践课为32学分,共计156学分。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必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的60.9%,选修课占总学分18.6%,实践课占总学分20.5%。虽然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与实践课程仅相差2%,但是因为选修课与必修课都属于课内教学,也就是说,实际上课内教学占了总学时接近80%。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课内理论教学的补充存在的,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生实践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更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时间能力培养的忽视伴随着高校课程安排的缺失由来已久,因而,缺乏参与实践的意愿、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缺乏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已经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面缺失的主要特征。高校也开展过很多实践活动,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学生实践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二是有些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对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外出学习或者直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参与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呆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都是理论教学,似乎将理论学得透彻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而学校方面对于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并不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方式上,工商管理专业在考试评价上依然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缺乏灵活性,而其考试内容仅仅是对课堂理论进行考查,对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缺乏考查内容,或者仅仅是上交一张实践活动表格证明自己参加了实践活动,并未对实践情况进行相应的考评。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有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工商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及就业单位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是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首要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的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其未来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管理研究与咨询、企业战略管理、人才管理及管理培训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因而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落实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内容,完善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将实践内容纳入期末考核中,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进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转变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借鉴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本土化为原则,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订,并发掘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与经济的成功案例,运动到课堂当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作者:韩丽娜 单位:西京学院至诚书院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42-44.

第5篇

关键词: 工商管理专业 管理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我国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因而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拟采用调查分析法与文献分析法相结合,从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入手,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阐释,以期能够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起到一定的启发。

一、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笔者进入中国知网以“工商管理”合并“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检索出文献合计35条,文献时间集中于2006年―2016年之间,说明近十年以来,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已经引起了关注;以“工商管理”合并“就业”为主题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文献598条,其中从2011年1月1日至今共计334条,说明近五年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笔者就这两方面的文献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进行阅读与分析,并结合调查分析情况,发现目前高校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教学安排的缺失

由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性质,通常高校在安排课程的时候较多地安排为理论课程的学习,以本学校为例,工商管理专业当中分为必修课、选修课与实践课,其中必修课为95学分,选修课为2分,实践课为32学分,共计156学分。可以明显看出,其中必修课占总学分比例的60.9%,选修课占总学分18.6%,实践课占总学分20.5%。虽然选修课所占学分比例与实践课程仅相差2%,但是因为选修课与必修课都属于课内教学,也就是说,实际上课内教学占了总学时接近80%。也就是说,长期以来,实践教学仅仅是作为课内理论教学的补充存在的,并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存在,在课程教学安排上仅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长期以来流于形式。因此,学生的能力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生实践意识缺乏

长期以来,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思想上更重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培养,而对于时间能力培养的忽视伴随着高校课程安排的缺失由来已久,因而,缺乏参与实践的意愿、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不足、缺乏提高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已经是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上面缺失的主要特征。高校也开展过很多实践活动,但是收效甚微,一是学生实践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二是有些参与到活动当中的学生认为这种实践活动对自己实践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根据笔者的调查,很多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参与实践的基本方式是外出学习或者直接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他们认为学校组织的一些实践活动参与的意义不大,没有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呆板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都是理论教学,似乎将理论学得透彻了,能力自然就上去了。但事实上,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而学校方面对于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方面的安排并不多,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四)评价方式单一

在评价方式上,工商管理专业在考试评价上依然采取的是闭卷考试的考查方式,缺乏灵活性,而其考试内容仅仅是对课堂理论进行考查,对实践课程或者实践活动缺乏考查内容,或者仅仅是上交一张实践活动表格证明自己参加了实践活动,并未对实践情况进行相应的考评。因而,这样的评价方式扼杀了学生对于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极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的提高。

二、探究有效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策略

(一)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重新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工商管理专业的不断发展及就业单位对于人才方面的要求,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是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首要问题。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的是能够应用于实践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人才,其未来就业的方向主要是管理研究与咨询、企业战略管理、人才管理及管理培训方面,这些内容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要求极高,因而高校必须重新定位教育目标,落实对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促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管理实践能力是重中之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其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增加实践课程与实践内容,完善对实践课程的评价,将实践内容纳入期末考核中,使学生重视实践课程,进而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转变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当前世界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当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高校在借鉴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要立足于我国的国情,以本土化为原则,根据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和我国经济管理的模式进行适当的修订,并发掘适合我国当前国情与经济的成功案例,运动到课堂当中。进行案例教学时应注重对学生的启发与引导,强化学生对课堂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了解学习的目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并充分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够直观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02:42-44.

第6篇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最基本、最核心的因素。培养目标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准确定位好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当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呈现通用化趋势,大部分农业院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毕业后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以及工商企业中从事经济管理分析、预测、规划和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就笔者意见来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更多地面向公司、企业生产一线,无论从生源素质,还是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的定位可能都有所偏高,农业院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提炼出能体现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2.教材建设与课程设置需要进一步完善。教材建设跟不上,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是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缺乏自己的教材。农业院校有自己的特色,全国统一的教材缺乏针对性。二是管理学等相关课程的内容重复。这是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农业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工商企业管理这门课就与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存在较大的内容重复。三是与本校的学科优势或重点学科结合欠紧密。作为农业院校,大部分经管学院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都是国家或者省级特色专业或重点学科,但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往往没有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3.教学方式有待提高和改进。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方式上,农业院校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大部分农业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虽然有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但资源少、时间短,往往流于形式。在日常教学中,基本以课堂讲授和理论教学为主,难以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二是在教学中没有考虑行业背景,与地方经济结合也不够密切,特别是对农业院校的特点考虑不足,对农业行业的特征考虑不够。

4.师资队伍建设仍需要加强。打造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农业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一是有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偏少。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需要实际的企业工作经验,可现实是大部分老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二是懂专业、英语强的教师数量不够,少量课程现有教师还难以胜任,如双语教学课程。三是教师教学任务重,导致难以静下心来思考学科特色发展问题。

二、江西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成绩与经验

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自2004年开办工商管理专业,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学院在专业特色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总结出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使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1.实践教学成绩突出。(1)加强了专业实验室建设。我院专门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建立了工商管理综合实验中心、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验室,购买了电脑、ERP等相关实验设备,并为实验室配备了专职教师,加强了对实验设备和实践教学的管理。目前,我院的实验室能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的各种综合性模拟实验,较好地满足因材施教的实践教学要求。(2)加强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密切了校企合作。学院领导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关系,在南昌等地寻找了一些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习基地的问题,也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提供了方便。(3)加强了专业阅览室的建设。为满足工商管理专业及时了解和掌握大量图书文献资料的特殊需要,学院专门建立了图书资料室、期刊阅览室。近年来,专业用于图书文献资料购置的经费逐年增长,能较好满足专业培养计划要求。

2.师资力量进一步优化。(1)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学院始终坚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并鼓励教师在职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近五年来,学院新进的教师中,有多名教师分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均具有博士学位,此外,也有多名本院教职工考取博士研究生。(2)通过开展国际国内合作,拓展教师视野。目前,工商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有多人曾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国进行短期学习;另有多人前往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进修学习。(3)积极组织教研活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研讨。工商管理教研室定期召开科研教学研讨会,互相交流教学、科研经验。此外,学院还组织教案评比等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利于专业建设。

3.教学模式,成效显著。(1)考试方式的转变。在日常教学中,根据课程性质,我们改变了传统的闭卷考试,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把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实习报告、论文考察结合起来。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开始主动去准备考试和撰写论文,达到了以考促教的目的。(2)引入了双语教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形势,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引入了双语教学,并在进行双语教学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在保证大部分学生都能听懂的前提下,将部分专业英语的知识渗透到教学中。双语教学既调动了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的兴趣,也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接受,既改善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初步达到了学生既掌握课程中的专业知识,又适当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目的。(3)强化了案例教学。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不一样,与企业实际管理结合非常紧密。由于实践教学课时的限制,在教学中,我们一直强化案例教学,并尝试新型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课堂上,演讲、辩论、小组展示等形式被广泛采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4)开辟了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第二课程。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学工口的各项活动,开展了创业论文设计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等活动,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提高了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我院还创办了经济管理学院学报,给学生发表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5)与毕业生交谈,改进教学方法。经济管理学院每年都会在本科毕业生离校前举行一次毕业生离校座谈会。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充分利用与毕业生交谈的机会,悉心听取毕业生对专业教学及管理工作上的看法和建议,根据毕业生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满意度。

4.课程建设初见成效。在课程建设上,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抓住了学校建设网络精品课程的时机,积极申报工商管理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如管理学、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获得了学校的立项。我们充分利用了学校网络课程建设的平台,多门课程都建立了网络精品课程。在网络精品课程上,系统地建设了教学课件、教学案例、习题库与资料库,并充分利用网络,加强了与学生的教学交流,提高了学生的教学参与度。此外,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核心课程上进行集体备课与研讨,为下一步建设自己的课程教材奠定了基础。

三、农业院校创办有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建议与对策

1.要提炼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应该照搬照抄财经院校、全国重点高校。笔者认为,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多的应该考虑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如何服务于“三农”经济、如何服务于农业企业。作为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解工商企业的基本知识以外,还应了解“三农”,掌握农业领域企业经营管理特点,掌握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善于经营现代农业企业,体现学校的学科优势。在具体操作上,可以考虑给工商管理专业分不同的方向,根据发展方向提出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

2.要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的关键在于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有特色。课程体系设置要立足工商管理专业,把握一般的行业性课程,注意复合性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农业院校的专业特色。一是与学校优势学科相结合。应尽量把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本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在课程设置中,要结合农业院校在“三农”方面的优势特长,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增加了解“三农”问题、农业行业特性和农业企业的相关课程,如农业经营管理专题等,增强学生对农业问题和农业企业知识的了解,突出学生的培养特色。二是处理好专业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问题。解决教学内容重复的问题除了要合理设置课程以外,还要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要明晰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前者主要讲原理,后者主要讲应用,教师在讲课时注意不要“缺位”和过多的“越位”;其次,明晰专业主干课与专业深化补充课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讲,专业深化补充课程服从于专业主干课,不能要求主干课取消同自己相交叉的内容。同时,专业主干课限于学时则不应对那些相交叉内容讲得过多、过细。三是可以设置“专业方向模块”,以突出办学特色。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途径是企业、公务员、考研和金融机构。在大学的第7个学期,可以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这样既突出办学特色,又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此外,有条件的农业院校要重视教材建设,根据学院办学特色的需要,建设一批适应教学要求的精品教材。

3.进行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方法。(1)与学工口相结合,依托科技活动,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思维能力、整体规划能力、实践能力非常重要,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农业院校可以通过举办创业计划大赛、专业论文大赛、沙盘模拟等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思考有效的考核方式。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继续优化考核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彻底改变人文社科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扔笔记”的陋习。(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基地。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好的实践条件。

第7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对策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对工商管理方面人才需求的标准也不断提升。企业要求的工商管理类人才不仅要具有基本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具有较高实践素养,要求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职业素养要高,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要强。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行教育改革,要求学校能够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积极进行工商管理学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改革,通过教育创新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应用素养和综合能力,这样,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才能真正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实践应用能力强的人才,需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创新发展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要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应用型较强,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能够通过管理学知识教育,培养能够将知识应用于企业实践的,能够有效创造效益的高级管理人才。所培养的人才在毕业后主要是需要到企业一线去从事管理工作,这样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高等院校要能够对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进行科学定位,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具体而言,在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基本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理论,同时还需要能够具有一定的特长,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二,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具有发展的潜能。第三,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具有较强的执业能力。第四,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了解地区社会文化特点,能够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管理工作。第五,所培养的人才必须要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具有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能够努力工作并能够不断实现创新。学校只有立足这几方面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才能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高效开展,保障高素养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二、工商管理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要能够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并能够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有效的定位,用科学的目标指导教育实践活动,才能保障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功效。但目前,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影响到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具体而言,所存在的问题表现如下:1.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为目标进行定位的,这样,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是理论性的人才或者是学术研究性人才,但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的实践素养和应用能力不足。但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化发展,社会企业更多地需要的是实践应用型人才,我国高等教育所培养的理论性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发展的需要。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还是挺大的,传统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2.人才培养雷同情况严重在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多采用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导致人才培养的雷同情况。在人才培养中,多数院校所遵循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普遍重视研究性理论性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应用型实践性人才的培养,另外,学校所选用的课程内容具有相似性,导致学生所掌握的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具有相似性,这样,所培养的学生的应用能力不足,并且学生能力水平相当,人才雷同情况严重,所培养的人才核心竞争能力不足,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

三、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策略

1.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的定位

目前,我国工商管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科学,多培养的是理论性人才和学术性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应用能力不强,市场针对性不强。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要保障人才的有效培养,必须要能够针对市场需要,针对企业需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中,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企业的创新发展的需要的是具有基本的工商管管理知识与方法,同时又能够应用所学习的工商管理知识和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才,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就需要基于企业的这种需求进行人才培养目标的科学定位。在人才培养中,既需要设置理论教育目标,同时还需要设置实践教育目标,能够重视人才实践素养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相关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能够掌握经济,法律和生产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能够利用多方面的知识解决市场经营活动中存的各种问题。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中,要突出培养具有一定实务研究和创新素养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目标,只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才能保障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保障工商管理专业高素养人才的成功培养。

2.突出特色教育,加强课程建设工作

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中,高等院校要能够结合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地区企业人才需求情况,突出特色教育。要能够建立起系统化的工行管理人才培养计划,以科学的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指导人才培养实践活动,指导课程建设工作,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第一,加强理论与实践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要能够在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工商管理特色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思路进行课程建设。在目前市场环境下,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有经济、财政、税收、金融等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课程建设中,这方面的内容要突出出来,并且这方面课程内容要做到精练。而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人才需要具有履行自己专业职能的能力,需要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应用和操作能力,要实现这种人才培养,必须要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因此,在完善理论课程内容的时候,需要加强实践课程内容建设,不仅如此,现在的人才必须要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因此,在课程构建中,还需要能够突出现代管理技术课程教育,能够加强这方面的课程建设工作。第二,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工作目前,企业更需要的是综合素养高的工商管理人才,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必须要加强交叉学科教育工作。学校在人才培养中,要能够研究市场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交叉学科建设工作,能够研究工商管理人才技能种类,各方面的能力要求,设置相关学科,以培养复合型人才,这样,所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第三,加强系统化的模块化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要重视模块化的课程设置,能够按照企业各职能部门的需要根据相关工商管理人员能力目标要求,进行知识技能分类,依据这个分类进行模块课程内容的系统化建设。相关研究人员要能够在模块课程体系建设理论的指导下,基于人才培养计划指导模块课程建设工作,使之能够体现出兼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在模块化课程建设中,要能够研究不同岗位的不同技能要求,能够针对职业群需要,科学设置系统化的模块化教育任务,安排教育实践活动,以实现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的有效培养。

3.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多采用统一的灌输式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在人才培养中,教师工商管理理论知识讲的多,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应用的机会少,教育中普遍忽略学生的自主意识,忽略教育创新问题,忽略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导致所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工作中,他们也多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工作创新动力不足,工作的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4.加强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必须要加强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会出现很多新问题,如果工商管理人员缺乏创新意识,必然会有一些新问题是难以得到创造性的解决,因此,也只有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在工商管理中,才能够与时俱进地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才能真正助推企业进步,使企业能够有效地引领市场。因此,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创新能力,在学校教育阶段,教育者就需要能够创新工商管理课程教育工作,能够基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创新教育内容。这样,才能保障能够培养出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在企业人才培养中,也必须要重视对工商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能够为工商管理人员多提供一些学习的机会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接触到国外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并鼓励工商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要能够注意培养人才的信息素养,提升他们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这样,工商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才能凭借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学习,能够不断探索新的问题解决方式和策略,工商管理人员的应用实践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梓良.试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J].商场现代化,2016,(11):78-79.

第8篇

一、对校企合作中顶岗实习实训模式的理解分析

工商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实训模式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以校企合作平台为依托,合作企业将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训培养。首先,学生要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具备和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平台,以自主或校荐的方式选择适合的实习单位,在实习单位进行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顶岗实训。在此期间,学校要及时关注学生实习实训动向,并从带队教师或实习单位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顶岗实习实训是校企合作办学的有效结合模式,对于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从而成为合格工商管理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工商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目标不明确

学生对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目标并不明确,因此对顶岗实习实训的理解较为浅显。一方面,一些学生甚至认为顶岗实习无非是走个过场,混个实习学分即可。其次,有些学生不适应实习环境、心态焦躁、怨天尤人,致使本人无法专心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去。最后,部分顶岗实习与本专业不对口,导致学生无法将在校期间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习实训工作中来,从而影响了学生实习实训的积极性和应用性。

2. 顶岗实习实训教学组织不力

第9篇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命力,就必须重视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以便于企业能够走得更远。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采用多样化、有效的途径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因此,文章针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经营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采取各种措施规避各种风险。因此,企业需要更多专业能力突出、业务水平高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充分的发挥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投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损失。这就对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采用合适的方法,重点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训,不断的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素质。高校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就业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就要求不断的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工商管理类人才的毕业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时应该根据市场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聘用双师型教师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教育,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专业知识教育时,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这样的举措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便于学生能够尽快的融入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并且提高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三、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始终坚持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训的原则。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训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学生为本原则,在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时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时,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原则,让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为未来求职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灵活多变原则,如果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该种问题应该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对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条件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等设置针对性较强的课程,这样能够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巨大的帮助;其三,整体性原则,为了保证高效的各种培训工作能够顺利的展开,就应该始终坚持整体性原则,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整体性优化,对多种培养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以此选择最佳的培养模式,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对工商管理专业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便于理论教学能够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明确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时,应该根据市场以及企业竞争的实际需求,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划分,通常划分为应用型和理论型两种,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在进行理论型人才培养时应该重视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知识的教育和引导,这样能够让所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新,不断的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理念。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应该重点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训,通过实践培训能够帮助工商管理类人才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够更好的应对国际以及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便于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制定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为了保证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就应该根据不同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便于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时应该适当的删减不必要的课程,理清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同时还可以创建交叉培养的模式,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理论培训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应用能力培训,保证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能够适应市场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在设置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培训计划时,应该对社会和企业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企业管理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以便于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分工不同,对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应该创建模块化教学模式,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模块化的培训计划,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能够有效的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更好的胜任企业赋予自己的工作。

4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工商管理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思想上渴望创新,并且具有进行创新的能力。企业领导者或者管理者应该以长远的眼光,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并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培训。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重点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训,用理论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不断的验证创新理论和积累经验。通过创建应用型的教学体系,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和经验的累积。企业在制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时应该不断的创新思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导、以学科为基础以及以创新为后端,充分的发挥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此外,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时还应该重视职能需求,通过对市场以及企业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有目标、有计划的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培训,尽可能的增加实践内容,不断的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信息化水平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等。通过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为企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较强创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工商管理类人才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就应该始终坚持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训的原则,明确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以便于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够更好、更快的胜任企业赋予自身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建英,李总.基于学科竞赛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0,(08):15.

[2]任瑞全,张和振.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J].商场现代化,2013,(05):30.

[3]林常青,肖胜鹏.基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以独立院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1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