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医药流通行业趋势

时间:2023-09-21 16:55:39

导语:在医药流通行业趋势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医药流通行业趋势

第1篇

记者:目前四川地区医药商业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科伦医贸如何定位?

何文飞:四川省内的医药流通整合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省外商业巨头、省内大型龙头、商业联盟等各方势力汇集。特别是随着今年4月1日四川省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也加剧了四川医药商业市场的进一步整合。

作为科伦集团的全资子公司,科伦医贸的发展要服从集团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方向。目前,科伦集团在全国拥有26家生产企业,产业横跨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药品包材、医药原料、中西药制剂等五大领域,并投资40亿元在新疆伊犁建立抗生素基地。集团对科伦医贸的规划是“十二五”内立足四川,做深做细做透。为此,我们提出了2年内成为四川省内最强的医药流通企业的发展目标,重点提升医院配送的市场份额,并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调整销售结构,增加部门、人员和车辆。

记者:在发展过程中,科伦医贸如何看待物流能力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了哪些工作?

何文飞,在我们看来,物流能力具体体现在药品的存储和配送保障上。由于定位在四川省内,科伦医贸在物流方面的需求并没有那些全国布点、跨区域发展的企业强烈,主要是通过在地市州县建立控股或全资的分(子)公司,覆盖一、二级销售网络。

在配送体系方面,通过终端网络的建设,目前科伦医贸在大成都范围内的配送体系全部为自有。在物流运作方面,做法还比较传统,基本没有使用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和技术。这并不是因为科伦医贸没有认识到物流能力的重要性和现代化趋势,我们也参观过目前国内比较领先的医药物流中心,但从自身的销售结构和销售特点等方面考虑,我们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具备这些技术和设备的应用条件。

我认为,技术的使用一定要与地区的经济状况和企业的发展情况相匹配。四川地处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现在还比较低。今后,随着土地成本、油价、用工成本等的上升,未来一定需要通过应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引入物流技术将成为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趋势。为此,科伦医贸也在进行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储备,如一些信息系统的二次开发等。

记者:据了解,四川的医药商业联盟发展十分具有代表性,请您介绍一下这种商业模式的情况。

何文飞:以川渝为首的西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化学制药基地、中成药以及中药材基地,医疗器械在全国也有较为重要的地位。由于汇集了众多药品生产企业,加之四川对整个西南地区的医药分销有着很强的辐射能力,省内的医药流通市场竞争一直都很激烈,被业界称为“中国医药商业的洼地”。由于经过充分的竞争洗礼,四川很早就产生了医药商业联盟的意识,联盟化进程发展迅速。在这个过程中,科伦医贸一直是积极的推动者,先后在2006年和2010年牵头成立了四川蓝海医药物流协作联盟和四川医药工商联盟,结成省内的二级商业联盟和工商合作联盟。

记者:在行业整合的大环境下,立足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将使科伦医贸面临怎样的挑战?如何应对?

何文飞: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带来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变革。随着行业集约化发展,更多的资源向大企业集中,中小商业企业拿到资源的机会不断减少,迫于产品和资金等方面的压力,并购在所难免。未来,科伦医贸的发展方向是通过并购进一步夯实和延伸自身网络平台,并通过与工业企业的深度合作,达成合作共赢的价值取向。

在区域并购方面,科伦医贸具有先天的优势:

首先,集团领导的战略远见和支持。早在几年前,集团领导就开始努力建立一个纵向的工商产业链联盟,并且不断做大这个平台。几年来的联盟合作为科伦医贸的并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工业背景的支持。目前四川主流商业均有较强的工业背景(如太极集团的桐君阁等),背靠科伦集团的强大优势和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科伦医贸已经拥有了一大批在文化上相互认同、在事业上协同发展的优秀合作伙伴。

第三,独特的网络优势。科伦医贸成立以来,一直立足本区域进行并购扩张,加上较好地实现企业文化之间的融合。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科伦医贸的并购基本都成功的。通过联盟合作和股权并购,科伦医贸掌握的连锁药店、农村药品配送体系以及医院终端基本覆盖全省。

记者:科伦医贸如何看待医药流通行业的趋势和方向?下一步有何发展计划?

何文飞:中国医药流通企业多,新医改政策充满变数,虽然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出台,但行业整合的最终实现还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自身能力的建设是所有医药商业企业共同面临的任务。同时,现阶段,向产业链延伸、贴牌、资本向上游延伸等都是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明显趋势,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规模、质量、发展阶段等有所选择。

医药流通行业“十二五”规划中提出,2015年,将形成1~3家年销售额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集团,20家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科伦医贸希望在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过百亿。围绕下一步的发展,我们进行了以下工作:

1、完善组织架构,优化管理流程,实现内部管理系统的提升:

第2篇

【关键词】医药流通业;杜邦分析;发展趋势

一、我国医药流通业目前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药品流通从计划分配体制转向市场化经营体制,行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药品流通领域的法律框架和监管体制基本建立,药品供应保障能力明显提升,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经营方式互补、覆盖城乡的药品流通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我国医药流通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为7084亿元(全行业含税口径),比上年增长24.6%。其中,零售市场销售规模达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0%,药品销售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据577家直报企业填报的数据,药品流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4907亿元,实现利润109亿元,平均利润率为2.22%,毛利率为7.56%,费用率为5.50%。重点企业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拉动了行业效益水平的平稳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前100位的批发企业销售规模占同期全国市场规模的78%,比2009年提高近8个百分点。其中前20位达3013亿元,占同期全国市场规模的53%;前三位达到1533亿元,占同期市场规模的26.7%,比2009年提高5.8个百分点,药品批发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行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销售收入前100位销售额合计678.6亿元,同比增长16.7%。其中,前10位销售总额278.5亿元,同比增长18.3%,占前100位企业销售总额的41.1%,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处方药、非处方药和非药品类仍各占三分之一左右。销售收入前100位的企业销售总额中,处方药占比为3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非处方药占比为38%,同比下降1个百分点;非药品类(含保健品)销售占比为30%,与上年基本持平,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发展较快,零售销售结构没有大的变化。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庞大的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及我国政府的积极支持,均对医药流通行业构成长期利好,行业发展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二、我国医药流通业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案例分析

本文选取医药A股市场市值最大、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全产业链医药上市公司──上海医药集团作为研究对象,以其持续经营中的定期报告为切入点,运用财务管理中财务能力分析的方法对其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以探究整个医药流通业的发展状况。

(一)主要会计数据

(二)主要财务指标──杜邦分析法

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经济决策需求,企业财务状况分析主要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展开。下面分别选取典型指标予以分析。

1.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是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偿还债务的综合能力。此比率越高,企业偿债能力越差,财务风险越大。

2.营运能力指标: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销售收入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此比率越低,说明企业利用其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越差,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3.盈利能力指标:股东权益报酬率,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最有代表性的财务比率,它是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指标,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资产净利率揭示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综合性也极强。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与营业收入净额的比率,可以评价企业通过销售赚取利润的能力。此比率越高,说明企业通过扩大销售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

上海医药集团2011年第三季度的资产负债率是47.31%,总资产周转率是2.48次,股东权益报酬率是14.47%,资产净利率是12.27%,销售净利率是4.96%,由此可以分析出,上海医药集团的每47.31元的负债就有100元的资产保证,偿债能力强;总资产营运能力强;盈利能力良好,发展空间非常大。

下面再运用杜邦分析方法对以上四种指标进行系统、综合的分析,以全面、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对上海医药集团的进一步发展寻求科学、有效的对策。

原理运用到上海医药集团,结合第三季度报告,可以画出上海医药集团2011年第三季度的杜邦分析图。上海医药集团2011年第三季度财务状况良好,发展势头迅猛,成长空间很大。下面就对各因素及其关系展开详细分析。因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故选取股东权益报酬率作为杜邦分析系统的核心,它可以反映企业筹资、投资和生产运营等各方面经营活动的效率。它取决于资产净利率和权益乘数。资产净利率综合性也极强,取决于企业的销售净利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因此。上海医药集团为进一步提高股东权益报酬可以从销售活动和资产管理两方面入手。

就销售活动而言,目前,上海医药每销售100元就可以获取4.96元的净利润,想要提高销售净利率,一方面需要开拓市场,提高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加强成本费用控制,降低耗费。从杜邦系统中可以分析企业的成本费用结构是否合理,以便发现企业在成本费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加强成本费用管理提供依据。

就资产管理而言,主要应从两方面分析。首先,分析企业的资产结构是否合理,即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的比例是否合理。上海医药的比例为3.26,比较合理;在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的比重为40.2%,现金持有量比较合理。其次要结合销售收入,分析企业的资产周转情况。上海医药的总资产周转率为2.48次,周转速度较快。权益乘数反映企业财务杠杆的大小,应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

三、我国医药流通业未来发展趋势

(一)规模化进程进一步发展,行业集中度提高

我国医药流通业现有批发企业1.2 万余家,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只有500余家。销售额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年销售额430多亿,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0.8%,医药流通企业前三强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192%,医药流通企业前十强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33.8%,医药流通企业前百强占医药市场销售总额的67.9%,整体看来行业集中度还是较低,但呈现逐步集中的态势,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等五家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年销售规模已超过100亿元。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整合现有药品流通资源,引导一般中小药品流通企业通过市场化途径并入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努力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提高行业组织化水平。

(二)特色经营成共识,打造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竞争日趋激烈、消费者需求也日益提高的未来,只有打造特色的竞争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生存。老字号药店应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发挥品牌效应,拓展特色服务,增强核心竞争力。专业化和有特色的中小药品流通企业做精做专,满足多层次市场需求。中小药品流通企业则会采用联购分销、共同配送等方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组织化程度。

(三)医药物流更加现代化、信息化

未来,有资金有实力的医药流通企业争相建立集合了物流管理系统(WMS)、物流设备控制系统(WCS)、物流运输管理系统(TMS)、ERP 系统、商务智能(BI)、客户管理系统(CRM)和电子商务系统等先进设备与技术的现代化物流中心,以此争取未来药品配送业务的市场份额。绝大多数医药流通企业将广泛使用先进信息技术,运用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等新型管理方法,优化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发展基于信息化的新型电子支付和电子结算方式,降低交易成本。无线射频(RFID)、全球卫星定位(GPS)、无线通讯、温度传感等物联网技术将更多地被运用于医药物流,不断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四)药品新盈利模式不断创新

现在,一些新兴的盈利模式有所萌芽,医药流通企业的盈利模式提升开始起步。第三方物流、贴牌生产、信急服务以及药房托管等业务开始出现。但是目前来看,这些新兴业务在各个上市公司当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但同时也可以肯定,这些新兴业务必将成为趋势。此外,就营销方式而言,越来越多的医药流通企业会发展规范化连锁,树立品牌形象,拓展跨区域和全国性连锁网络,发挥规模效益。一体化经营、开展药妆、保健品、医疗器械销售和健康服务等多元化经营、网上药店等新型药品营销方式将会纷纷出现。

参 考 文 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第五版)[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108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3篇

关键词:医药营销;策略;实施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一、国内药品营销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产品时代。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这个时期医药企业处于传统发展阶段,流通的组织结构、药品采购、技术使用及管理模式均采用计划、集约的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药品生产企业只需要按照国家计划进行药品生产,国家的医药三级批发机构按照计划将药品下拨给不同的医疗机构和零售商。这个阶段不需要关心经营,不需要依靠品牌经营。

销售时代。我国医药市场起步较晚,市场不够成熟,医药流通流程不够完善,制约了我国药品行业的发展。

营销时代。随着市场经济程度的不断深入,医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进行品牌定位、整合资源,形成自身特色引起了管理人员的重视。国内许多企业利用营销管理学习,不断增强自身营销管理能力,在借鉴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情况下,逐步在行业内建立药品管理体系。

整合时代。进入21世纪,电子商务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物流在电子商务环节也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医药企业中也出现了以物流为主导的医药销售企业,其中以九州通为代表。这类医药药品生产企业利用先进的管理手段,逐步缩减生产企业与终端药店之间的供货环节,降低了药品的零售价格;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平价药店,同时医院采用药品招标制度,不断下调药品价格,医药销售企业减少中间流通环节成为必然趋势。

二、我国医药营销策略分析

医药流通行业是连接药品生产商家和患者之间的通道,流通环节是否畅通影响着医疗药品的销售情况,把握了销售渠道也就把握了销售的命脉,制定和实施有效的渠道政策与策略能够提高医疗药品的销售业绩。

分销渠道的选择。企业药品生产出来以后,需要通过合适的渠道进行分销,这样才能及时将药品送到潜在消费者手中;流通环节中分销渠道选择影响着药品的销售成本,从而影响到药品的销售价格和竞争力。

分销渠道选择第一步是选择优秀的销售模式,即决定企业采取短渠道还是长渠道;考虑要不要经过中间商销售,经过几道中间环节最合适。一般来说,连锁型零售药品批发企业、大型医药连锁店是药品流通的首选渠道。

理顺渠道,防范通路冲突。销售人员之间会因为营销出现销售决策分歧,由于对销售目标差异较大,信息沟通较困难,角色定位不同等原因而产生通路冲突。为了降低通路的冲突,首先医药流通企业应该对医药产品进行合理定位,避免销售渠道的空白疏漏;其次,应该对市场进行调查,因地制宜的制定分销方案;以合理的报酬、严密的制度,创造一种让销售商“想窜货而不敢窜货、敢窜货而不能窜货、能窜货而不必窜货”的营销环境。

实现数据信息化。引进先进的数据管理软件,将药品的生产、销售、储存、成本、财务分析等相关数据进行网络集成,确保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信息化,只有掌握了及时、准确的信息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

流通手段上推出电子商务交易。电子商务交易具有效率高、方便快捷的优势,国家在《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在药品销售活动中要积极利用现代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提高医药药品流通效率,降低流通费用”。

“三网合一”,建设未来营销网络。随着国家开放国外医药企业在华投资,他们由于技术、价格、质量的优势,对我国医药企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降低了我国医药行业的整体利润,在竞争环节上不仅仅是医药药品本身,流通环节的是否畅通也影响着医疗药品的销售。因此,国内医药企业应该扩展医药流通渠道,营造良好的营销环境,保证销售渠道的畅通,这样才能顺利的完成产品的分销、资金的周转和信息的交换。

建立电子商务影响网络。国家药品监督局出台了相关文件,要求医药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积极进行电子商务领域的扩展,推行从企业到企业、企业到顾客的网上交易模式,通过上游到下游的整合,逐渐改变传统营销方式的速度慢、环节多、成本高等缺点,树立知识经济时代下,医药企业的全新形象。目前,网上交易试运行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反应,符合未来贸易发展方向。

三、加强销售队伍建设,提高医药企业服务水平和医药企业竞争力

面对国外医药企业的冲击,我国医药企业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采用激励手段留住人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医疗企业应该适时做好员工培训,采用引进等方式吸引大量具有医药知识,又具备营销知识,同时还熟悉市场营销的管理人员,加大营销力度。

医疗企业可以借助一些猎头公司招聘一些熟悉国内、国际医药市场,并具备实施过成功案例的履历,懂医药、会外语,了解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提高企业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面对外企先进的管理模式,国内医药企业应该采用激励手段留住人才,做到人尽其用,要给人才发展空间,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现实工作中,任何产品的销售管理策略都不能孤立于现实环境,只有充分把握医药市场存在的风险与机会,才能正确判断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才能接受挑战,制定出相应的发展对策,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苏金安.浅谈我国企业的品牌营销[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07).

[2]潘振,郭昆鹏.加强我国医药营销监管的思考[J].中国药业,2010(02).

[3]师东菊,魏云鹏.伦理视角下我国医药营销的发展与实践[J].医学与社会,2011(04).

第4篇

产业加速整合是医药流通业的主旋律

2000年以来,国内医药流通业连续保持15%以上的增速,但净利率一直徘在0.6%左右,到2010年,我国医药流通业销售总额已达到6000亿元,共有医药商业企业7000多家。而规模的快速成长与非常薄的利基是国内医药流通行业的特点。从医药产业价值链的角度看,医药工业企业是医药产业价值链的上游,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作为下游第一终端的医院掌握纯销市场的话语权,不断向上游挤压利润,以平价和连锁药店为主体的第二终端同样如此,而第三终端又是分布散乱、配送成本较高的市场,处在中间环节的医药商业利润微薄有时又要垫付大量资金,日子非常难过,中小医药商业企业大部分陷入亏损境地,生存和发展是它们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和君咨询认为规模和效率是所有医药流通企业的生命线。从发达国家医药流通业发展历程来看,注重效率的提升是推动其成长的根本因素。具体表现为: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效率,通过并购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集中;通过信息化和现代物流等多种手段,持续提升运营效率;通过价值链的上下游延伸,不断提供增值服务,形成巨大的创新效率。结构效率大于运营效率和创新效率,三者三位一体,共同组成医药流通企业的系统效率。国内医药流通产业要想快速实现规模效应和效率优势,加速产业整合和企业并购是捷径!

成为医药产业的国美和苏宁几乎是医药商业企业家们的共同理想。医药商业企业核心的竞争优势是经营规模和运营效率,只有持续做大规模和提高运营效率才可能不断降低采购成本和配送成本,提升和上下游的博弈能力,赢得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中话语权。扩大企业规模的路径无外乎两条:内生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前者采取自我积累逐步壮大的业务经营方式,提升运营效率;后者采取横向并购或者纵向并购的资本经营方式,提升结构效率。

在《医药商业十二五规划》中政府明确提出“十二五”医药流通业发展目标。要形成1-3家销售规模超过千亿的全国性大型医药商业公司,20家年销售额过百亿的区域性药品流通企业。3家过千亿公司的诞生并无多大悬念。去年国药集团的销售额已接近900亿元,而华润医药和上药销售规模接近400亿元,排位第四的九州通接近250亿元。

激烈的竞争环境,微薄的利润空间加之国家政策性的监管和引导,在这样的背景下,医药商业企业之间的收购兼并将不断加剧,医药流通产业整合案例也会层出不穷,产业整合和结构效率提升也是未来医药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国四方”的整体商业格局呼之欲出

目前国内医药流通市场还处于群雄割据的阶段,无论是以国药为代表的国有商业还是以九州通为代表的民营商业都已经认识到:仅仅通过做强、做大实体业务,持续运营效率是不够的,更应重视资本经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对商业流通资源的并购整合力度,持续提升结构效率,从而在医药流通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而不同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决定着不同的经营策略和执行。

国药、上药和华润携资本和国企之优势可谓长袖善舞,民营医药流通上市新贵九州通也不甘寂寞,“三国四方”的商业格局呼之欲出。国药和上药先后在港交所上市,并分别融资80多亿和140多亿元,九州通在国内A股融资19亿元,华润医药在控股三九医药、东阿阿胶和北药集团之后,已经拥有多家上市平台。在资本市场成功融资的同时,他们在全国范围内跑马圈地,抢占优质的医药商业资源和能力。

国控作为医药流通的龙头企业,未来发展战略是在未来3年之内能够将药品流通网络下沉到各地级市,通过建立或者并购分销企业的方式在地级市形成二级分销平台,今年重量级的并购就是投资13亿元收购河北省医药流通的龙头企业乐仁堂的60%股份。

上海医药去年在华东、华南地区重组了广州中山医药和福建省医药公司等区域医药商业龙头,最近的大手笔是以近40亿元价格收购北京三大医药零售商之一的中信医药,在国药大本营走出战略性的一步。

而北京医股、广州医药、天津太平和重庆股份等是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区域龙头商业企业,和国药集团一起控制着当地大型医院的纯销业务,利润丰厚,也是新医改方案出台的收益者。以北京为例,社区医疗的药品配送主要由北京医药股份完成,在政府主导的市场环境下,国有大型商业的政策优势是显而易见的。目前这几家大型医药商业正在巩固区域市场,还没有表现出布局全国的欲望。

同国有大型区域商业一样,以零售药店和第三终端为主要客户的主流区域民营医药商业也在前期业务扩张的基础上精耕细作,夯实基础。和九州通类似,东盛英华、海王银河和湖南双鹤等一批商业公司同样依靠快批模式迅速崛起,短期成为区域市场的商业龙头,目前业务模式已经逐步演变为以“区域化布局和精耕细作”的快配模式,通过快速配送和增值服务的方式做深做透区域市场。

当然,这些区域大中型商业企业也在采取兼并收购的方式进行商业整合、扩大规模调整结构,只不过他们的整合目标是区域内有价值的中小型地市县级商业公司。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他们同时也是全国性商业巨头的整合目标。

提升运营练内功,强化资本借外力

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产业整合既然是医药商业的大势所趋。“并购别人同时也是别人并购目标”将是大多数有投资价值的医药商业企业未来3—5年必须面对的局面,投资方看重的往往是客户网络、区域品牌和商誉、企业家和管理团队。被投资方更看重资本实力、未来愿景和行业地位。当然双方都是未来医药商业产业的价值构成部分。此外还有部分以商业调拨和走票为主要业务的商业公司,它们大部分很可能缺乏投资价值而无人问津。

医药商业企业首先要聚焦主业,作强做大!提升运营效率和创新效率,建立区域性的竞争优势,而“资本+物流+网络+团队”是企业实现规模和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也是投资公司最看重的基本要素。企业可以从现金流、客户网络管理和营销团队管理等各方面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第5篇

此宗关联交易发生在9月。九州通在当月20日将旗下全资子公司九州通置业100%股权转让给楚昌投资有限公司的交易。交易总款为1.4亿元,不仅这一转让价格被疑遭到严重低估,更让外界感到蹊跷的是—九州通创始人刘宝林、刘树林和刘兆年“刘氏三兄弟”完全持有楚昌投资有限公司100%股权。

在交易发生三个月后,媒体对此提出质疑。消息一出,九州通当日股价变动频繁,收盘报跌。

12月4日,九州通澄清公告。 “掏空上市公司”的指责声尚未退去,九州通又被指借物流之名转战商业地产、“快批模式”或遭放弃等负面新闻。

刘兆年对上述指责,均一一给予了否认。“‘快批模式’我们仍然会坚守,这是公司之本。物流中心会将一些多余的商铺出租给医药同行,只是为了形成行业集合效应。”刘兆年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这只能称之为一种‘商业业态’,而不会成为九州通的‘商业模式’。”

争议估值结果

12月的武汉笼罩在寒潮之中,但在汉阳区龙阳大道特8号麦迪森广场的工地上却是一片火热。目前,广场的两座33层的塔楼已经开始封顶,外墙上悬挂的“6088元每平米,抄底汉阳”的广告牌赫然醒目。

外界正是指责九州通贱卖了麦迪森广场。整个麦迪森广场和“1号办公楼”的建筑面积为83046.76平方米,而周边楼价为7300元每平米,这样算下来,麦迪森广场的销售价值达到6.06亿元。

“由于测算方式不同,结果也自然迥异。”九州通董秘处副主任刘志峰并不认同上述估值方式。“计算销售价值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一个项目的价值在于它能盈利多少,也就是说还需要计算项目成本。而且就算是计算销售价值,麦迪森广场项目除了公寓,还有写字楼和车库,这都需要分别计算。”

据九州通的澄清报告中,麦迪森广场项目的预计销售收入为5.5亿元。“澄清报告计算得比较笼统,如果精确来算,销售收入会更低。”刘志峰说。

根据一份九州通内部测算表估算,麦迪森广场项目完成之后的销售总值约为5.15亿元。

刘志峰向记者解释,九州通置业旗下只有麦迪森广场这一个项目,此次为公司股权转让行为。“转让价1.4亿元,仅仅是交易时的标的价格,并不包括项目的后续投入和承担的负债。”

麦迪森广场项目预计2013年6月完工,从项目转让至项目全部建设验收,受让方楚昌投资有限公司还需投入包括基建、外墙、设备、税费等资金2.19亿元,并承担九州通置业超过1.5亿元负债。以此计算,在此次交易中,楚昌投资实际需要投入5.1亿元左右的资金,与5.15亿元的销售价值相比较,麦迪森广场项目的税前利润不超过1000万元。

因此,在九州通方面看来,此次交易并不涉及贱卖资产。

否认转型商业地产

相较于“掏空上市公司”的指责,九州通被疑以建物流中心之名圈地,转而开发商业地产,则让刘兆年感到疑惑。

麦迪森广场最初的定位为“中国医药物流港”,但是现在却悄然变身,大肆销售商业住宅,九州通也因此被质疑变更了土地性质,未尽信息公开之责。

对此,九州通董秘林新杨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这块地性质一直属于商业服务用地,目前销售的商业住宅的产权也是40年。”武汉市国土局提供的资料显示,麦迪森广场所在地的“土地类别”确实为商业服务用地,其使用权终止日期是2051年5月22日。根据九州通出示的麦迪森广场成本计算表显示,麦迪森项目所在的地块的拿地时间为2002年,拿地成本仅为2230余万元。

“麦迪森广场项目虽然从九州通转让出来,但是其的定位仍然是医药物流港,其中的商铺、写字楼均优先提供给药品零售和批发商。”刘兆年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对于麦迪森广场转为做商业地产,刘志峰认为这是一个特例,并未形成所谓的推广“模式”。他对时代周报记者解释:“当时这里是九州通总部所在地,拿地时周围还很荒凉,因此成本才比较低。而且,当时这块地是在2002年拿的,而提出在这里建设为医药物流港的概念是在2008年左右,这也就不存在用物流港的概念找政府拿地的可能。”

除此之外,在麦迪森广场附近,九州通亦储备了一块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的“双竞双限”用地。武汉市国土局的资料显示,此块地的性质为住宅用地。

对此,九州通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根据九州通出具的材料显示,这块地是九州通在2006年从汉阳区政府获得的。因种种原因,此事一直耽搁至今。目前,公司仍然与汉阳区政府在进行沟通,并没有开发的打算。

外界正是因为上述事例,质疑九州通以筹建物流网络之名,暗自大肆圈地,进行商业地产开发,以谋求暴利。

这些质疑不无道理。九州通此前的物流中心项目投资额多在亿元左右,最大的上海物流中心项目投资额也仅为3亿元。

今年以来,九州通建设物流园的脚步却突然加快,且投资金额呈几何增长。2012年7月,九州通公告,意向在亳州建设现代中药物流园,总投资约24亿元;11月,又计划投资12.8亿元建设武汉东西湖医药物流中心项目。

“九州通对商业地产兴趣不大。”刘兆年对记者表示,“我们建设物流中心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构建我们的物流网点,九州通坚持以医药物流为主业,不会动摇。”

“事实上,大规模投资建设物流中心,已经是药品流通企业发展的一个趋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岳颂东对记者说。

自从《十二五全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表示,我国将在2015年前培养出1-2家年销售额过千亿元的全国性医药流通龙头,医药流通行业面临整合。在这个大背景下,包括国药、上药、华润医药在内的国内医药流通行业巨头极力扩张,广建物流中心,为即将到来的整合大潮密集布局。

坚守“快批模式”

在澄清公告中,九州通谈及剥离房地产项目的原因时颇为隐晦。“根据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公司不宜保留房地产业务。”

对此,九州通董秘林新扬也颇感无奈,他对记者透露:“如今国家对房地产业务调控严格,证监会也是如此,如果公司主营业务中涵盖房地产,在资本市场融资会有诸多不便。因此,公司选择将此剥离。”而极力扩张的九州通对于资本市场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九州通一直在开发自己的物流系统和软件,在物流技术方面的投入每年就要超过3000万元。不仅如此,九州通目前还在加大对医院渠道的延伸,这些都需要大笔资金的投入。”刘兆年如是说。

从2007年开始,九州通每年均以超过55%的负债率运营。九州通今年的半年报显示,其负债率已达到66.38%。上市以来,九州通已经融资近19亿元,其中超过半数的资金均用于还债;今年10月中旬,九州通继续扩发了16亿元的债券,这笔资金中也有近10亿元被用来还债。

对此,刘兆年认为九州通目前的资金链仍然属于正常水平。“医药流通行业,本来就是一个资金占用率高的行业。”

外界分析,进军医院渠道是九州通负债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医院的药品需求量虽然大,但是回收账期长,对药品流通企业的资金量要求高,进军医院渠道对九州通的资金链必然会产生压力。

尽管如此,九州通依然下定决心对大医院进行渠道延伸。“我们早就意识到这一块的市场。2010年上市之后,我们就将医院业务作为集团首要业务摆在最重要的地位,我们还在各子公司都成立了医院事业部,医院业务将是九州通战略转型的突破口。”九州通方面介绍。

另一方面,重点突破医院客户的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九州通原有的营销模式。九州通以一家医药物流起家,做到全国性的医药流通龙头企业,其独创的医药“快批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批模式”强调低成本、低利润、严格管理、资金周转快。这种模式对于零售药店、诊所等小的下游药品承接商效果明显,但却难以适应货品需求量大而资金周转缓慢的医院。

值得注意的是,九州通的毛利润一直低于整个行业的平均水平。根据公开数据显示,2007—2011年,医药商业行业综合毛利率平均在10%左右,而同期九州通综合毛利润只有5%左右,低于同行业公司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第6篇

[关键词]配送中心;选址;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5.08.116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08-0151-02

当前,我国医药流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加入WTO为医药流通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各地医药企业纷纷推出新的服务标准和营销管理策略展开竞争。黑龙江地理位置有其自身特点,医药流通市场潜力巨大,如何确定医药配送中心的选址对于该省医药物流的发展非常重要。配送中心的选址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作,要审慎考虑配送中心的影响因素,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 配送中心概述

依据《物流手册》的定义,配送中心指从供应商手中接受多种大宗货物,进行包装、分类、分类、保管和流通加工等程序,按照订货单配齐货物,力争以需求者满意的服务进行配送的设施。设置配送中心的目的在于实现物流的高效、快捷,降低营业成本和增加利润。配送中心是实现货物的空间位置移动,对货物进行分拣、配送、保管、流通加工的活动中心。配送中心给企业带来的好处非常多,一是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及时为客户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形成规模效益,增加企业营业额;二是降低与配送中心有关的企业生产成本、建设交易次数和环节,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存储和配送费用,降低物流成本;三是在保证客户物品需求的同时减少库存,实现库存数量适中,既不会出现库存物品积压又不会造成缺货,订单的多样化要求配送中心要快速反应,处理好订货单和库存的关系。

2 黑龙江医药配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

要实现配送中心的诸多功能,配送中心的选址至关重要。配送中心选址指的是具体地理位置的选择,这要求必须结合配送中心的特点、服务半径和运营策略等内容对区域进行审慎评估。在确定区域以后,还要对配送中心的建设地址进行考察。这与配送中心的类型有直接关系,制造商型的配送中心要尽量接近上游厂商,日常消费品配送中心则要靠近居民生活区。药品与人类生命健康紧密相关,配送中心的选址是否科学非常重要。在医药配送中心具体选择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经济性,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建立医药配送中心的目的在于降低运输费用,但配送中心的建设自身会消耗大量费用,如建设费用、库存费用,选址时要实现总费用最小的目的。第二,适应性,医药配送中心的建设必须与国家和黑龙江省的政策方针相适应,符合资源分布和需求分布。第三,系统性和整合性,配送中心的选择必须整体考虑配送中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注重与城市交通的相容性。第四,前瞻性,医药配送中心必须注重综合物流服务的需求,立足全局,符合目标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发展需求。黑龙江医药配送中心选址的最优方案是实现货物通过配送中心到最终消费者的效益最大化,既要利于医药货物的采购,也要利于医药货物的配送,因此在选择上必须选择交通方便的地址,规划配送线路,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装卸和保管的费用和时间。在配送中心选址的自然条件选择时,要认真考察当地的气象条件和地质条件,避开风量过大、淤泥层、软土层等地质,考察选址的水文记录资料,选择地势较高、足够平坦、交通便捷、宽敞规则的区域。在考量配送中心经营环境因素时,尽量选择政府能提供政策优惠的地址,考虑当地人力资源和医药货物容易受潮变质的特殊性,选择有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能力的区域,降低配送费用,选择与服务需求地较近的地方建设配送中心。

药品货物的特殊性使得医药配送中心与其他物流配送中心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配送中心应具备较快的反应速度,对药品消费需求的反应要尽可能缩短时间,为救死扶伤提供最大的帮助,方便用户,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增加和效率的提升。二是要集成配送中心的配送功能,医药配送中心将制药企业和分销商联系起来,实现货物流通和生产环节的融通集成。三是配送中心的作业必须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标准化作业可以提高物品配送的效率。四是配送中心的服务要不断系统化,除了配送服务外,医药配送中心还要不断延伸药品的市场需求调查,科学预测订单,做好药品配送咨询工作,不断优化配送方案,合理控制配送中心药品的库存,对货款回收和药品知识培训也需要不断强化。五是配送目标要从整体最优出发,实现配送中心配送目标的系统化,实现药品配送规模的扩大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六是不断构建完善的药品配送网络化,强化各配送点之间的联系,强化配送体系的自我补充能力。七是药品配送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实现配送各环节的市场化,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企业适应能力。八是由于药品事关人体生命健康,其作业标准更为严格,要实现从装卸、搬运、到配送线路的自动化作业,依法配送。

3 黑龙江医药配送中心选址的确定

黑龙江地处我国东北,与内蒙古、吉林相邻,是我国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地区。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物流规模化发展的需求下,黑龙江医药配送中心的建设必须坚持高标准原则,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当地医药流通行业的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在黑龙江医药配送中心选址上,必须考虑两个问题,即最低的建设费用和综合影响因素。在节约建设费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鲍摩一瓦尔夫(Baumol-Wolfe)模型来计算配送中心的费用,该模型通过比较配送费用、管理费和固定费用,得出建设配送中心固定费用与具体选址不存在相关性,再分别计算不同选址的配送费用和管理费之和,选择费用最少的地址作为配送中心。除去建设费用的因素,其他如人力资源、劳动者身心素质、地理条件、气候条件、销售区域、医药货物供应、选址范围的生活条件、城市规划、当地政治经济发展实况等因素也是配送中心选址必须考虑的因素。这些因素一般通过加权因素分析法来计算,将加权后总分最多的地址作为黑龙江配送中心的选址。

黑龙江医药配送中心的功能定位应由其配送服务和作业环节来确定。配送中心的功能一般包括储存、加工、分拣、配货、配送等内容,。黑龙江医药配送中心应以储存和配送为主,在建设过程中要规划大规模的存储空间,同时又要保证快速转运。货物达到黑龙江配送中心后,配送中心要对货物进行快速分配,将医药货物及时配送到订货单所指地点。因此在建设配送中心时,要留足医药流转的空间,确保医药货物的整理、分类、分拣、加工和包装等流程顺利实现。从黑龙江医药配送中心的主要服务区域来看,其配送中心的规模可以参考广州医药有限公司配送中心的规划情况,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和东北经济未来发展的态势,综合确定黑龙江医药配送中心的规模和功能分区。

黑龙江医药配送中心的功能分区,必须充分考虑配送中心的工作量、工作流程环节,不同功能区之间要保留适当的空间,将配送中心分为物流功能区和非物流功能区两大块,在物流区内部细分为进货区、储存区、加工区和出货区等子区域,在非物流功能区细分为行政区、生活区和辅助区等。在配送中心规划中,必须重视通道规划的合理性,这对于促进物流作业效率非常重要,直接影响配送中心平面布局的合理性。此外,也必须重视停车场的规划,对不同时段的汽车数量进行统计,根据车型设置停车位置和停车面积,合理配置停车场地,为货物进出预留空间。

总之,配送中心的选址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作,其形成与发展都与当地各项物质条件和政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是当前物流行业实现规模化和系统化发展的必然趋势。黑龙江医药配送中心的建设一方面是市场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降低医药货物流转和仓储费用,不断满足客户需求,通过服务来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的市场竞争要求。我国“末端物流”不断受到重视,配送中心的功能不断被发掘,传统意义上的仓库逐渐演化成全新的配送中心。因此,在配送中心的选址上,必须审慎考虑配送中心的影响因素,进行科学化的分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主要参考文献

[1]孟继维.医药配送中心重组规划概要[J].医药卫生,2013(3).

[2]王月玲.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策略研究[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3]许胜余.配送中心的规划与建设[J].物流技术,2012(6).

第7篇

“痛”也医药营销

回顾2003年真是多事之秋的一年,总结归纳起来,2003年中主要对医药营销市场的影响因素有以下两个方面:

医药行业自身状况对医药营销的影响:

⒈制药企业――市场竞争依然严峻。

这些年通过国家药监局针对制药生产企业GMP认证和国药准字文号换发等举措,并没有改变目前医药市场僧多粥少的局面,据国家药监局资料显示通过GMP认证使原有六千多家制药企业降低到三千多家,但又有新批建立的两千多家制药企业。而这些新的制药企业有许多是刚刚涉足医药行业的,原因是他们从其他行业看医药行业觉得利润丰厚,他们都是在其他行业累积了巨大的资金实力,尤其是近些年从原始资本累积雄厚的房地产等获利丰厚的行业进军医药行业的太多太多。山东有一家是做太阳能原材料的企业,行业内产品几乎处在垄断地位,几年来累积资金相当雄厚。其在山东投资了一家新药厂,仅药厂投资就在1亿元以上,由于营销上的欠缺,一直举步为艰,由于资金实力的强大,前期的损失未伤及其元气,目前通过高薪聘请医药咨询团队,情况再逐步缓解。由于他们的经济实力与原有的制药企业不在一个水平的竞争平台上,给现有的已经投入了巨大资金进行GMP改造的企业来说,就是医药行业市场竞争环境的恶化。再从企业的产品结构来看,虽然新审批建立的药厂需要新药的支撑,但是也许从市场获得利润的产品与市场上同类品种多、市场潜力大的品种入手。因此,目前的医药行业营销环境的相同产品重复率相当高,尤其表现在普药类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而我们的消费者也趋于同质化,这样必然导致市场的恶性竞争。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产品过剩时期,产品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竞争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品牌就是在产品严重过剩时期人们最后选择的理由之一。另一个角度看,资金实力的拥有对于对付日益竞争激烈的市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⒉医药流通企业――物流概念引发巨额投资风险

我们目前的医药流通企业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是从这样的基础走过来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效益低、流通秩序乱、管理手段落后、资金不足、政府政策调控不到位等等。通过几年来国家GSP认证工作的开展,各地区医药流通市场相对规范化、正规化。新的医药流通格局正在形成,一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正在形成并在不断壮大,而2003年医药流通市场却出现了另一种潮流,就是各地医药流通企业纷纷青睐于大型医药物流公司,这是继连锁药店后医药领域中出现的又一股烧钱热潮,在全国各地,北京医药、广州医药、上海医药、重庆医药、太极集团、武汉同济堂等各路诸候,都在或已经开始筹措资金上马区域性物流中心,其投资一般都在1亿元以上。重庆医药股份在四川建立的四川和平医药公司仅从德国引进的物流管理软件系统就花费2500万元。而一些中型医药流通企业也在为建立大规模的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准备。大采购,大配送,大仓储,大调拨、大投入是否真正能够在当前这个微利时代换来合理的回报?现在的医药行业已经不是以前的医药市场,利润高,赚钱容易。目前整体医药流通行业的利润下降,配套成本却在增加。人均效率降低,人员出现冗员与人才短缺并存的现象。在与全国年销售量排名前几位的一大型医药股份公司的董事长交流中了解到,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站稳脚步,拼上老本也得上,不进则退吗。他们对医药流通领域内的激烈竞争还不是最担心的,他们认为凭自己的实力和管理能力在该领域中站稳脚跟还是有信心的,其实让他们心里最担心的是从其他行业带着雄厚资金进入医药行业的门外汉,拿着钱烧得你个半死就退出,刚打完胜仗的你还没有缓过气,接着又来一位门外汉进入,再烧你个半死。如此反复,自己再有实力也难逃一劫。这也是目前巨额资金投入到大型医药物流公司潜在的最大的危险。如何分清当前市场状况,多一些务实少一些泡沫。在此营销环境变化最为激烈之际,看清局势,保存自己的经济实力,瞅准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才能最终取得胜利,降低市场投资风险。同时加强医药流通企业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强强联合,共同维护该地区的稳定。这才是医药流通企业在目前状况下的合理选择。例如,日前重庆太极集团医药商业这一块正在与广州医药有限公司进行区域间的合作,为区域间强强联合树立了一个典范。

⒊医药零售药店――平价药房降价风暴愈演愈烈。

2003年的平价风波在全国是愈演愈烈,药品平价旋风正在继续席卷广州、上海、重庆等诸多省会城市,大家匆忙开始价格战,谁能直接从厂家拿到更便宜更低价格的药品,谁就能打出药品的更低价格吸引消费者,一味比价格谁更低,却忽略了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日前报道说,浙江地区平价药房打出一元钱的感冒药和一元钱的抗生素却遭遇难堪。又有传来刚开几个月的平价大药房匆匆关门的消息。如南京的开心大药房的草草收场,南京宝丰大药房的濒临关门等等。笔者认为零售药店的竞争,将由目前单纯的价格竞争,进一步发展为质量、服务、品牌等更高层次的竞争。譬如,非常大药房即将推出24小时送药上门服务,起步价从0.5元开始送起,长年定期为慢性病患者开设健康讲座,为长期购药者定期回访、设立健康档案等。

另一个角度来看,平价药房的兴起正是体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消费者所受渠道为中心的营销正逐步在减弱,越来越多的平价药房为获得更加便宜的产品进货价格,必须考虑直接从生产厂家进货。随着厂家产品在这些平价药房为代表的群体中销售量的提升,市场环境会促使生产企业逐步重视和考虑与他们合作的更大范围的合作和交流。产品进入终端渠道链的缩短是药品价格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市场格局的形成是需要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来培育,中国未来的渠道模式,由以渠道为中心的营销会逐步向以产品和产品品牌为中心的营销转化。

重大自然灾害对医药营销的影响作用:

上半年流行性传染病“非典”席卷全国,除与“非典”相关的药品销售有所增长外,其他绝大多数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销售额,因那段时间医院和药店客流量的明显减少而销售量下降。对部分类别药品销售的影响因行政原因,还持续了一段时间,尤其是解热镇痛类药品。例如在部分地区如浙江、福建等省份感冒类药品纷纷下柜,当时患者在购买时还必须需凭医生处方。“非典”和“非典后”的社会现象改变了人民群众日常卫生习惯,例如,良好卫生习惯的培养;预防流感意识增强;接种流感疫苗的人群数量增加;一定程度上纠正人们用药的盲目性,加强人们用药科普教育等等,对药品尤其是消费者可以更多自主选择的OTC类药品的销售影响较大。

同时,由于“非典”出现打破了许多制药企业全年的营销计划和品种结构的推广工作。在“非典”初期出现与“非典”相关产品的供不应求和“非典”后产品的严重过剩。在全年营销费用投放上,许多企业将上半年的销售政策和推广费用集中用在“非典”后的下半年使用,使下半年的医药市场竞争异常火爆激烈,尤其表现在感冒药的销售上。

“痒”也医药营销

2003年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的加剧,使企业领导层和员工倍感郁闷和困惑,下面列举三个比较突出的困惑在此分析。

困惑一:制药企业营销队伍和营销系统理解力和执行力

目前制药企业的营销已经是企业整体营销系统的运转和协同的结果,这就需要企业内部与销售部门相关的各个部门之间沟通和理解的协调,营销部门与公司领导层思路的一致。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营销管理人员和其营销队伍的主管能动性和实时创新性,同时增强各级营销人员对公司策略的理解和执行力度。当今的营销时代,已经不是过去机会造就企业的年代。以前领导一帮人,冲上去,干什么能成什么,市场环境也相对简单,外界影响也少。营销队伍的士气也因胜利而持续高涨。而现在的营销环境更加复杂,外界影响因素瞬息万变,营销策略和方案很难十全十美。很容易因执行过程中的毫厘之差导致失之千里。解决的方法核心有三条:

⒈加强营销过程的管理而不是结果的管理,即实现营销管理的精细化和标准化管理的目标,注重不同特点的营销区域进行区别对待。同时加强营销活动的监督、反馈和及时纠正、处理的对应机制。

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之间和内部与外部的沟通渠道。

⒊提高营销系统各职能部门的专业素质。

困惑二:各种医药营销模式的并存给医药市场销售带来不同影响

当前的医药销售已经发展到几种营销模式并存的时代。各种营销模式相互影响、作用,使营销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困难。例如,大包形式的产品对销售各级渠道促销力度的灵活度,对公司自身营销队伍相对固定促销力度的负面冲击。各种营销模式在员工工作激情,营销管理成本,销售队伍的维系,公司稳固发展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利弊。如何选择?视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各有利弊。医药营销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产品是否能顺利启动和成长的关键。根据公司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现状,对产品发展的期望程度,公司发展的速度要求,综合各项因素选择切实可行的销售模式。例如,如果企业资金比较雄厚,又有一批管理素质过硬的干部,上层组织框架比较健全和开放,可以选择厂家直接建立营销队伍,在公司统一领导和指挥下自主经营,控制营销中一切环节,递进式的发展,最终企业获得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资金薄弱,管理水平相对差,营销企划水平低,可选择招商、制的销售方式,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金和销售网络,推广启动市场速度快,企业风险小,初期绝对利润高,资金周转快。

困惑三:如何让我们的产品在众多同类产品中更能吸引消费者

社会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变革使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这主要表现在消费者在购买以药店终端为销售窗口的药品时,主要是OTC药品等。目前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商业讯息不断丰富,整个社会处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接受来自社会环境中的信息量太大,营销环境的变化已经让我们的消费者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准确的获得产品讯息,产生冲动购买,产品打动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难度越来越大。其次,我们的消费者接受信息的能力也在成长,那种一上广告,人们就蜂拥而至购买的年代已经过去了,消费者在众多信息(产品的各种宣传形式中)中在辨别、在思考、在犹豫、在斟酌。从而导致从产品宣传、说服、教育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过程加长,难度增加。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信息时代的消费者的消费特点也给我们营销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消费者处在对产品信息辨别能力差的时候,对事物判断能力不准的时候,在消费者心目中取得具有一定信任度的人员的劝导和引导消费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是药店营业员的工作的重要性。

同时,产品品牌对消费者购买的影响力的重要性日趋明显,以产品和品牌为中心的营销越来越受到重视。

医药营销“痛痒”之道

现实存在的问题和困惑还有很多很多,如何消除医药营销之“痛痒”,方法和办法也很多。万事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只要看清事情之缘由,认真分析和总结,消除此“痛痒”之病症是可以做到的。就2003年医药行业之风风雨雨,无数变革我们究竟该怎样面对?如何对策?答案是该止痛就止痛,该止痒就止痒。总体原则是,以静止动,保存和积累实力,瞅准时机,抓住机会,铸成成就。

第8篇

[关键词]医药物流;发展现状;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154-01

医药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并很快成为医药流通领域的热点。其原因在于:宏观上,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国经济形势普遍走好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微观上,是由于我国医药经济持续走强、药品连锁经营以及零售市场前景普遍看好的情况下形成的。

一、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规模

药品流通行业销售增幅趋缓。2015年上半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8410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2.4%,增幅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药品零售市场销售总额为1682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比2014年同期增长8.7%,增幅回落0.3个百分点。

药品流通行业利润增幅下滑。2015年上半年药品流通直报企业(1200家)主营业务收入6581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回落2.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08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1.5%,增幅下降2.4个百分点;平均利润率为1.6%,扣除不可比因素与2014年同期相比降低0.2个百分点;平均毛利率为6.4%,与2014年同期相比降低0.6个百分点;平均费用率为5%,与上2014年同期持平。

从2014年全年来看,全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15021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较2013年下降1.5个百分点。

(二)市场动态

多家公司涉足医药电商,康美药业、九州通、上海医药、国药股份等在医药电商方面均有加码动作,包括建设网站、收编线下资源等。比如,如国药股份2013年推出的国药商城在中国医药集团的整体支持下,目前可调动42万家药店及10万家诊所资源。当然,直接搅动医药电商格局的动作是阿里巴巴2014年1月份对中信21世纪的大手笔投资行为。该笔交易耗资10.37亿元,交易完成后,阿里巴巴及盟友云锋基金将持有中信21世纪54.3%的股权。而且中信21世纪拥有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资格证牌照,可对天猫医药馆现有业务形成有益补充,因为天猫医药馆及京东医药城均不具备该牌照。

(三)配送结构

2014年,药品批发直报企业商品配送总额9460亿元,其中自有配送中心配送额占82.5%,非自有配送中心配送额占17.5%,非自有配送中心配送额占比较2013年降低2.3个百分点;物流费用103亿元,其中自主配送物流费用占84.0%、委托配送物流费用占16.0%,委托配送物流费用占比较2013年降低2.1个百分点。

(四)产品结构

2014年,按销售品类分类,药品类销售居主导地位,销售额占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的73.8%;其次为中成药类占14.6%,中药材类占4.0%、医疗器械类占3.6%、化学试剂类占1.3%、玻璃仪器类占0.2%、其他类占2.5%。

二、医药物流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存在冷链体系不健全、硬件设施落后、人才缺失、市场化程度低、冷链技术、冷链设施设备、冷链运营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冷链服务水平跟不上等缺点和不足。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起步晚,发展缓慢,制约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药冷链行业标准落实不到位。医药冷链行业在标准方面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标准落实不到位。

(二)医药冷链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医药公司运输药品普遍采用小批量、多批次,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展集运,医药冷链物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运输难、配送难。特别是小城市,具备医药冷链物流条件的企业较少,冷链设施不完善,冷链物流装备不足,专业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医药冷链物流业发展。

(三)医药冷链信息化程度滞后。医药冷链物流从供应链顶层到底层涉及到医药制造商,医药供应商,医药分销商,医药零售商等,这些物流节点没有实现完全联网,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无法对药品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受技术限制,多数物流公司采用在出货和进货时进行温度测定,这种人工确认温度的方法不能实现温控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药品质量。医药经营企业只有提高信息化程度才能保证医药产品全程的温度监测和控制。

(四)医药全程冷链落实不到位。在医药冷链物流过程中,部分企业不能很好地落实医药冷链物流相关的行业标准。很多企业抱着侥幸的心理,为了节省开支,只要在监管不到的环节,在运输过程中不遵循运输规范,没有完全按照标准进行运输,导致了医药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五)医药冷链专业人才匮乏,医药冷链物流人才缺口很大。由于医药冷藏品具有高时效、高价值、容易变质的特性,这就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医药冷链物流专业水平,要既懂冷链物流又懂医药。

(六)医药冷链物流运行成本高。医药冷链物流设施投入大,运行成本高,政府没有资金支持,企业负担重。一个冷库每年电费几十万甚至一百多万元;一辆药品冷藏车20-30万元;冷库、冷藏车验证费、校准费、便携试温度记录议检测费、监控报警设备费用等收费较高,一个冷库每年5000-6000元,每辆冷藏车每年2000-4000元,每个保温箱每年1000-2000元,每个温控探头每年150-300元,每个便携式温度记录仪400元。

三、对医药物流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要创造良好的医药物流发展环境,推进药品冷链行业标准化建设。

(二)发展医药物流电子商务。在打造医药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之上,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三)医药冷藏药品的运输具有“多批次,小批量,高时效”的特点 ,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可以针对药品的特性,设计具有多温控制系统的冷藏车。

(四)依托第三方物流实施业务外包。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很少有物流外包,一方面不利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大打折扣。

(五)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从事医药冷链物流的人员中真正接受过医药冷链物流教育的人员不多,与企业的需求形成了很大反差,要加快医药冷链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六)加大政府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医药冷链物流作为一项新兴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行业,政府要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尤其是政策上的扶持,要出台有利于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同时对企业医药冷链物流设施投入,建立冷藏药品物流信息平台、电子物流管理、医药冷藏药品的运输车辆购置、冷链设施的验证费、校准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肇兴,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5).

第9篇

[基金项目]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0GXS5B157)

[通信作者] *刘盈,Tel:(010)64032656, E-mail:

[摘要] 中药产业链的产业链条很长且行业跨度大,在一个链条上同时存在靠天吃饭的中药农业与科技含量高的中药工业、中药知识业及快速发展的中药流通业,各产业环节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大量瓶颈现象产生,使整条产业链运行不够顺畅。作者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三次产业分类、要素密集度产业划分等角度分析,认为跨国民经济行业、跨三次产业、跨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导致中药产业链结构复杂,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产业主体复杂、产品形式多样、各产业环节分工协作程度不一、各产业环节技术进步速度不同等方面。作者指出结构复杂是中药产业链的天然特性,是导致各产业环节发展不平衡及产业链运行不协调的主要原因。该研究将为今后探讨中药产业链资源配置效率及协调发展等问题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药产业;产业链;结构;复杂性;国民经济行业;三次产业;要素密集度

中药产业作为我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但中药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有必要从经济学角度加以审视和研究。对中药产业来说,产业链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从这个中观层面出发,能够客观形象地把握中药产业整体发展的平衡性与协调性。产业链是一个中国化的名词,国外学者多研究价值链、供应链等微观层面的链条,对中观层面的产业链鲜有涉足,国内学术界也尚未达成理论共识[1]。尽管如此,产业链依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分析工具。产业链的含义不同于产业,产业是指使用相同原材料、相同工艺技术或生产产品用途相同的企业的集合[2];而产业链是一个跨产业的概念,不是仅指最终产品所在的产业。中药产业链的结构比较复杂,这种复杂性与它涉及多个产业部门有关。本文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三次产业分类、要素密集度产业划分等角度出发,分析中药产业链结构的复杂性及其影响,希望为今后探讨中药产业链的协调性及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奠定基础。

1 中药产业链基本架构

中药产业链是指在中药产品(中药饮片、中成药、功能性食品、保健品等)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中药材种植到中药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产业链条[3]。它包括中药农业、中药工业、中药流通业和中药知识业4个主体环节,其中,中药农业、中药工业和中药流通业分别是上、中、下游产业环节,中药知识业作为非生产环节位于中药产业链的高端部位,贯穿整条产业链的始终。

中药农业是中药产业链的基础环节,核心内容是中药材生产,即持续、稳定地以种植、养殖或生物工程方式生产中药材或其有效成分,同时实现紧缺或濒危资源的人工生产、野生抚育或半野生生产[4]。中药农业是广义的农业概念,包括农、林、牧、渔四大行业中所有与中药材生产有关的活动,中药材种植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生产活动。

中药工业是中药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包括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活动。工业有轻工业和重工业之分,中药工业属于以农产品(中药材)为原材料的轻工业。中药工业早已摆脱传统工业的束缚,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很高,已具备现代工业的特征。与中药饮片加工相比,中成药生产的工业化程度更高,国家对中成药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监管也更为严格。

中药流通业是连接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的桥梁。流通是媒介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的产出(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等)都必须通过中药流通业才能被消费和使用。现代的流通是大市场、大商业、大贸易的概念,是传统商业与现代商业的统一,是商品流通与服务贸易的统一,流通业(包括批发零售、餐饮服务和生活服务业)通过自身的商业活动在全社会范围内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商品和各种服务[5]。近年来随着流通经济学的发展,商业的概念已较少使用,因此研究者认为,相对于“中药商业”的概念,“中药流通业”更能准确地表达中药产业所涵盖的第三产业范围。

中药知识产业是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知识产权是其主要的产品形式,产业活动主要表现为,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产业主体为中药生产经营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咨询、合作、转让等方面的支持。中药知识业具备了对其他产业环节通过分配而不是生产来获得利润的特权,产业主体的竞争力不表现在对物质资源的追求上,而体现在对科技资源的占有上。

此外,中药产业链的运行还需要其他行业的支持,这些行业组成了支持产业体系。4个主体产业环节与支持产业相互间通过广泛的技术经济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中药产业链条,在这个链条中存在着产品、知识、资本、信息等要素的单向或双向流动。

2 中药产业链结构的多角度分析

2.1 跨国民经济行业导致结构复杂

依照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划分中药产业活动,能够明确中药产业链上的行业分布情况及其子产业所属的行业层次,见图1。中药产业链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比较广泛,有些行业与中药产业活动直接相关,有些行业则是间接相关。在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GB/T 4754-2011)中,直接标明“中药”的行业有4项:①中药材种植(代码017),在农业项下,指主要用于中药配制以及中成药加工的药材作物的种植;②中药饮片加工(代码273),在医药制造业项下,指对采集的天然或人工种植、养殖的动物和植物的药材部位进行加工、炮制,使其符合中药处方调剂或中成药生产使用的活动;③中成药生产(代码274),在医药制造业项下,指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的传统药的加工生产活动;④中药批发(代码5152),在批发业项下,指中成药、中药材的批发和进出动。

有些行业在名称上没有“中药”二字,实际上包含了很多中药产业活动。①农、林、牧、渔四大行业中的很多活动与中药材生产相关,如林产品采集(代码025)、药用动物饲养、矿物药采选等;②食品制造业项下的保健食品制造(代码1492),其生产原料有很多是来自药食两用中药材;③药品零售(代码5251)包含中药饮片零售和中成药零售,医院(代码831)、社区医疗和卫生院(代码832)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药品销售终端;④中药知识业与研究与试验发展(代码73)、专业技术服务业(代码74)、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代码75)三大行业密切相关。支持产业涉及的行业范围也很广泛,如农林牧渔服务业、制药专用设备制造、医药用品制造、生态保护、交通运输仓储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

由于中药产业链涵盖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分别是GB/T4754-2011中A,C,F,G,I,M类)等诸多行业,这些行业具有各自的特点且遵循不同的产业运行规律,各行业之间也不断进行着技术、信息、资金、需求等交换活动,因此导致中药产业链的构成比较复杂。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消费结构的调整,中药产业活动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中药相关行业的范围拓展及横向或纵向一体化整合已成为必然,这就增加了中药产业链结构的复杂性,并对其协调运行提出更高要求。

2.2 跨三次产业导致结构复杂

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各国的划分标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范围是: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不含开采辅助活动),制造业(不含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是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6]。依据这个划分标准,中药农业属于第一产业,中药工业属于第二产业,中药流通业和中药知识业属于第三产业,支持产业中的各行业分别属于第一、二、三产业。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生产的物质产品都有2种,即最终产品(以消费或投资为目的而生产和出售的产品)和中间产品(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中药材属于中间产品;中成药属于最终产品;中药饮片既是中间产品也是最终产品,因为它既可用作生产中成药的原材料,也可直接为消费者使用。中间产品(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质量决定了最终产品(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质量。在物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服务产品的生产,服务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它不能储存和流动[7]。中药产业链上的服务产品主要由中药流通业和中药知识业提供。

在我国,大部分产业链一般只涉及三次产业中的2个,横跨三次产业的产业链比较少见,中药产业链就是其中之一。横跨三次产业说明产业链条很长,这是中药产业链最具特点之处。中药产业链的各产业环节分别属于三次产业,而三次产业的发展和演变有其自身规律。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1940年)认为,产业部门间的效率差别是产业结构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产业存在不同的生产效率,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差不多总是比同一个经济系统中其他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以更大比例增长。中药产业链作为一个跨三次产业的经济系统,情况亦是如此。近十几年来,中药工业的经济增长率和现代化程度远高于中药农业和中药流通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别使中药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极不平衡。较长的产业链条及其中每一小段链条间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中药产业链结构变得错综复杂,也给其协调运行带来困难。

2.3 跨不同要素密集度产业导致结构复杂

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要素一般划分为劳动、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能4种类型。事实上,每一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都代表一定的技术,一般来说,较多劳动和较少资本的组合意味着水平较低的技术,而较少的劳动和较多的资本则代表比较先进的技术[8]。在中药产业链中,每个产业环节的生产要素组合不尽相同,因而形成劳动密集、技术密集或资本密集的不同产业特征。

2.3.1 中药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药农业高度依赖自然资源,包括野生中药材采集、中药材栽培、产地初加工等活动。目前中药材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也有部分种植企业进行专业化种植,近年还出现“公司+基地(中介组织、经纪人等)+农户”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模式,但从整体上看,中药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很低。中药材生产过程主要消耗的是体力劳动,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由于劳动的投入比例高于其他生产要素,所以中药农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按照配第-克拉克(1691,1940)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这个历史规律提示,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药农业生产所依赖的劳动力未来不一定能得到充分供给,分散种植模式将不可持续。目前,以农户为主体的中药农业生产模式已显现很多问题,例如缺少内部分工与协作、没有规模经济性、资本积累不足、市场风险大等。产业化和现代化是中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农业整体的现代化发展将推动中药农业的产业升级。

2.3.2 中药工业属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 中药工业属于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 R&D 投入强度(即 R&D 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的制造业行业,医药制造业是其所界定的6大行业之一,“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就列在医药制造业项下[9]。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密集度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产业,一般具有很高的技术领先性和技术复杂性。国家十分关注中药工业科技含量的提升,《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先发展现代中药,鼓励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与优势的中药新药产业化[10];《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指出中药关键技术、中药研发共性技术平台等领域的发展方向[11]。2012年12月,国家统计局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和“中成药生产”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12]。对企业来说,生产工艺改进和新药开发等科技创新活动依赖于先进的科技手段,而不断的创新才能为企业带来更高的产品附加值。中药工业对资本的要求很高,厂房建设、设备购置及研究开发等活动均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近些年,中药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都较强,因而资本积累速度很快,产业升级速度也较快,越来越带有资本密集、技术先进的特征。

2.3.3 中药流通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药流通业包括中药材流通、中药饮片流通和中成药流通,含批发和零售2类活动。①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属于药品,与化学药品、生物制品等在同一个药品流通体系下运行。医院是我国药品流通的主体,占市场份额的80%,1.3万家药品批发企业和几十万家零售药店占市场份额的20%[13]。药品经营企业普遍采用人员、仓库和车辆的堆积方式,管理效率不高,仅有少数大型企业采用现代仓储管理系统和物流技术。②中药材不是药品,具有农产品的属性,需加工成中药饮片或中成药之后才能进入消费终端。除了药材生产者与中药工业企业直接进行交易之外,中药材流通主要在专业市场上完成。我国现有17个中药材专业市场,农户或经销商在市场内分散设立药材摊位,经营模式类似集贸市场。总之,由于中药的批发和零售活动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支持,所以中药流通业目前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现代意义上的流通业不再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高新技术已成为推动流通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最主要动力[14],随着流通行业的整体进步,中药流通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2.3.4 中药知识业属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 中药知识业处于在中药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位置,技术密集程度非常高,对资本密集度的要求也很高。高新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但高新技术的研发也必须付出成本,科研场所、仪器设备、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均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中药知识业的研发活动主要包括2类:一是由政府资金支持的科技活动,这类活动的产出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换,比如科研机构将新药开发项目转让给药品生产企业;二是中药工业企业的内部研发活动,如生产工艺改进、新药研发等,研发费用分摊计入产品成本。这两类科技活动在中药知识业中占有很高比例,其中政府资助了大部分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在资本投入巨大的同时,研发活动的风险也很高,很多研发项目中只有极少数项目能够取得专利,而即使取得专利,市场价值也未可知。尽管如此,从全社会角度看,中药知识业的科技创新带来的社会收益是大于高投入带来的社会成本的,因而充分发挥知识的正外部性作用,对优化中药产业资源配置、理顺产业链条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中药产业链结构的复杂性

中药产业链的产业环节较多且禀赋不同,既有依赖自然资源的中药农业,也有资本密集的中药工业和技术密集的中药知识业,还有劳动密集的中药流通业。这些产业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产品、技术、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内部要素相互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3.1 产业主体复杂

产业主体在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一般而言,企业是最主要的产业主体。由于没有哪个企业能够驾驭整条产业链,因而企业往往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价值的产业环节作为活动领域,同时以处于其他产业环节或其他产业中的企业作为供应商或用户,以求在社会协作体系中形成对其他企业的支配力量,由此形成很多个产业链节点。

中药产业链横跨三次产业,所以产业主体类型较多,既有企业也有个体。中药农业包括农户、种植企业、种植基地和产地初加工企业;中药工业包括中药饮片加工企业、中成药生产企业;中药流通业包括中药材购销企业或经纪人、中药材专业市场、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企业和医疗机构;中药知识业包括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由于中药产业链各产业环节的要素密集度不同,产业主体依赖的主要资源和关注焦点也不尽相同,药材农户往往关注个体经济收入,中药工业企业比较重视技术和设备,科研机构一般将重心放在科技创新方面。从产业管理对象角度看,不同产业环节的管理重点也是不同的,中药农业和中药流通业重在管理劳动力,中药工业和中药知识业重在管理资本和技术,产业主体应根据管理重点不同而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在中药产业链中,不同类型的产业主体分散在不同的国民经济行业中,而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特征和管理规范,分属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农业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分别或同时管理中药产业链上的某一段链条,中药企业或农户必须面对多头管理可能产生的不协调问题,并根据市场需求和来自不同部门的政府规制来调整经济活动。因此在中药产业链中,产业主体的行为也比较复杂。

3.2 产品形式多样

由于横跨三次产业,中药产业链上的产品形式比较多样,既有自然生长的种子种苗和药用动植物,也有初加工后形成的中药材,更多见的是可供消费的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配方颗粒、保健食品及化妆品等产品,此外还有服务产品和知识产品。这些不同形式的产品,其附加值差别很大,从中药产业链上游到下游,产品价值也不断增加。一般情况下,一个产业主体往往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种植企业生产多种中药材,流通企业经营多种药品,而中药工业企业大都拥有多条产品线。目前,生产数百种饮片的饮片加工企业和生产数十种中成药的药品生产企业并不鲜见,而每种药品亦有不同的生产流程、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产品链与技术链、价值链、供应链相互交错,形成了复杂的网链结构,这种复杂结构既体现在企业内部,也呈现于中药产业链中。中药产业链产业主体与产品关系见图2。

3.3 各产业环节分工协作程度不一

经济活动中分工、协作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产业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中药产业链的中游和下游环节,近年来分工不断细化,整体协作程度也不断提高。产业主体为提高效率而专注于那些拥有独特资源的核心业务,倾向于将非核心业务或标准化工作模块外包给其他企业,例如中药工业的原料模块和研发模块、中药流通业的物流模块等,甚至在中药知识业内部的研发链条上,也在逐步形成一个个专精于某个领域的研究模块。但是,上游的中药农业依然缺少专业化分工,农户和种植企业所需要的技术、资金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得不到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支撑。目前,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壮大,将深化中药农业的专业分工。由于专业化分工使产业链条上出现更多的节点,产业链的结构和联接方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随着中药产业链上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对产业链整体的社会协作体系和协作效率也提出更高要求。

3.4 各产业环节技术进步速度不同

一般来说,资本和劳动力是互为替代关系的要素,资本总是向能够实现最佳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的地方或产业环节转移。对中药产业链而言,资本的流向确实与技术进步速度相关。近年来中药工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医药工业总产值中占比越来越高,已具备相当的产业规模,应该说这与其较高的技术壁垒有关,药品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才能保持自身竞争力。中药知识业在与生物科技、信息技术、新材料等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对其他产业环节的技术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中药流通业(中药材流通除外)对现代仓储物流技术的吸收和应用,也大大提高了经济活动效率。科学技术的交叉渗透使中药产业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提高。相比之下,中药农业的技术进步十分缓慢,依然停留在低附加值、低壁垒、低集中度的弱质产业发展阶段,靠天吃饭的产业特征无法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而资金的缺失又使技术进步成为泡影,由此形成两难的局面。总体上看,中药农业与中药产业链的其他产业环节相比,技术进步速度过于缓慢,制约了整条产业链的结构升级。

4 结语

从以上分析看出,中药产业链横跨三次产业,涉及的国民经济行业较为广泛,且各产业环节的要素密集度不同,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中药产业链的链条很长很宽。从平面角度看,中药产业链是单链线式结构[3];从立体角度看,它是一个复杂的网链结构。中药产业链各产业环节在规模经济、技术水平、信息效率、资本积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由此带来产业链的不均衡发展,形成大量的散环与断环。可以说,结构复杂是中药产业链的天然特性。

结构复杂能够给中药产业链带来一定的优势,比如产业链不易被复制或替代、进入壁垒高及自生能力强等,但与此同时,由于中药产业链上的经济技术联系错综复杂,所以当任何一个节点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整条产业链的波动。当复杂的静态结构与多变的动态运行交织在一起时,原本复杂的产业链条变得更加纠结,各产业环节之间协调不顺畅导致大量瓶颈现象产生。中药产业链结构复杂带来的产业链协调性与资源配置效率等问题,以及如何在理论和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有待研究者今后继续关注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王云霞,李国平.产业链现状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10):59.

[2] 杨公仆,夏大慰,龚仰军.产业经济学教程[M]. 3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3] 李祺,刘盈.我国中药产业链问题与成因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10,35(16):2214.

[4] 陈士林,魏建和,韩建萍,等.中药农业与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1.

[5] 黄国维.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J].财贸经济,2005 (4):61.

[6] 国家统计局设管司.三次产业划分规定[EB/OL]. 2013-01-14.http:// .

[7] 徐寿波.关于基础产业理论的几个问题[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1):1.

[8]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 [M].5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4.

[9] 国家统计局.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 [EB/OL]. 2013-10-21. http://.

[10]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R].发改高技[2007]911号.

[11] 科学技术部.关于印发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通知[R].国科发计〔2011〕270号.

[12] 国家统计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EB/OL]. 2013-01-14.htt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