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

时间:2023-09-21 16:55:39

导语:在对次贷危机的理解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对次贷危机的理解

第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 金融监管

自2007年2月美国次级抵押房地产贷款市场危机的出现,至今已演变为美国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动荡。这是美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历的破坏性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经济危机。在认识到此次次贷危机严重性的同时,反思危机的根源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法律角度审视此次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认识次贷危机的根源。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法律原因分析

1.法律监管的逐步放松,为次贷危机提供了孕育环境

美国虽然是世界上资产证券化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全球最大的资产证券化市场,但它却并没有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施监管的专门法律,其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监管的规定散见于各现存的法律中。美国对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监管无论在市场准入、运行过程方面还是在风险防范方面都没有形成一个严格而合理的监管体系。如此宽松的法制监管环境在为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一复杂的法律复合产物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潜在的金融风险。

2.放贷人无视消费者信贷权益保护的规定,为借款人日后违约埋下了伏笔

放贷人无视《贷款真实性法》、《平等信贷机会法》等有关消费者信贷权益保护的规定,为借款人日后违约埋下伏笔。根据《贷款真实性法》的规定,在消费者借款之前,放贷人应当对贷款合同的重要条款进行标准化披露;根据《平等信贷机会法》的规定,放贷人不得基于不合理的依据(如性别和种族)歧视借款人要求放贷人披露对借款人采取不利行动的理由。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这些法律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守。放贷人有义务将贷款出借给有清偿能力的借款人,并且让借款人理解这些贷款的条件。然而涉及诈骗、歧视、不公平的贷款条件的掠夺性贷款却在本次次贷危机中大行其道,随处可见。放贷人对借款人的欺诈往往是借助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实现的,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亦有欺诈表现。除了放贷人对借款人的欺诈之外,还存在借款人对放贷人的欺诈和投资机构对投资人的欺诈。但是,就欺诈对次贷危机的影响而言,放贷人对借款人的欺诈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3.《社区再投资法》以“公平”为名制造了大量的次级债务,一些社区组织乘机“合法地敲诈”银行等信贷机构

为应对日益增长的地区性撤资和“划红线拒贷”的问题,防止银行不断从收入低且不稳定的社区中榨取资金而再投资到其他收入高且稳定的社区中获得更好的回报,美国国会于1977年通过了《社区再投资法》。美国有学者指出,是政治家制定了《社区再投资法》,他们假定自己比投资人(银行等信贷机构)更有能力发现投资领域,但实际结果却是该法案强迫银行等信贷机构给那些不良信誉的借款人贷款,以致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社区再投资法》使得一些社区组织可以“合法地敲诈”银行等信贷机构。《社区再投资法》的实施使得美国每一个社区的信贷机构都被迫持有一些不良贷款的资产组合。为了填补这些不良贷款的风险,许多信贷机构增加了贷款收费,使得原本就存在风险的次贷进一步发展为掠夺性次贷。一旦大量的次贷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信贷机构就将面临破产。可以说,美联储通过货币政策制造了房产泡沫,而作为放贷人的信贷机构机构则因《社区再投资法》作出了牺牲。

4.所有权与财产权混淆,“零首付”贷款方式导致抵押转移风险的期望破灭

风险转移是通过购买某种金融产品或采取其他合法措施将风险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的一种风险管理方法。当放贷人面对一群信用评分低下并且收入又低的借款人时,如何规避风险成为其应当考虑的首要问题。此次次贷危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英美法系的危机,这源于英美法系次贷抵押制度的构建。从表面来看,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设置了担保,转移了风险,但实际上这种担保名存实亡。这些用于担保的房屋很多是通过“仅有利率”和“本金负摊还贷款”的方式购买的,首付款比例往往很低甚至是零首付。本质上,借款人对作为担保物的房屋仅仅享有名义上的所有权,而不是事实上的所有权。然而,在眼花缭乱的金融创新之后,人们似乎忘记了这一事实,都以为担保之后风险可以转移给别人,风险已经实现了保险或者分散。殊不知,这里的担保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一旦借款人还款能力不足,房价下跌,房屋重置成本低于还要承担的贷款本息,借款人根本无法继续还贷。这时,借款人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房屋的所有权由银行收回,而银行收回房屋后仍然需要出售,但此时房地产市场已经发生很大变化,大部分消费者无力购买,不能吸收这些资产,银行的流动性急剧收缩,危机便爆发了。

5.放贷人对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实施不正当的激励,而法律又对抵押贷款经纪(商)人缺乏约束

此次次贷危机中大量的次贷是借抵押贷款经纪商(人)之手发放出去的,抵押贷款经纪商(人)直接面对借款人商谈贷款条件。由于法律对此类经纪商(人)缺乏规制,加之放贷人的不正当激励产生的道德风险,大量的次级债务由此产生。当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售出的贷款利率高于贷款可接受的最低利率时,放贷人会支付抵押贷款经纪商(人)所谓的收益差幅溢价;放贷人允许抵押贷款经纪商(人)通过出售包含提前还款罚金的抵押贷款收取更多的费用,而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基本上不承担或很少承担借款人违约的风险。另外,一些委托合同虽然约定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在一定条件下必须回购其经手发放的贷款,但实际上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并没有足够的资金。抵押贷款经纪商(人)以借款人的利益行事也缺乏法律上的激励。依据美国法律的规定,抵押贷款经纪商(人)并不是一个受托人,他没有将顾客的利益置于首位的义务,也没有向顾客出售符合其自身条件的、合适的贷款的义务。可想而知,在这种发放―销售贷款的模式下,放贷标准的下降是不可避免的,高成本抵押贷款也为日后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6.尽管美国的许多州试图阻止次贷规模的扩张,但因货币监理署的干预而搁浅

由于各种原因,20世纪90年代期间美国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更加乐意购买次贷作为投资品,肆无忌惮的放贷人也从次贷的交易中获利不菲。为了抵制这种具有掠夺性的次贷,2002年乔治亚州率先进行了当时被称为“全国最严格”的反掠夺性贷款立法。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二级抵押贷款市场上最大的投资者是联邦银行,州控制次贷的试图与银行扩张贷款次贷的迫切需求是相冲突的。在此情况下,联邦银行游说货币监理署以阻止州反次贷法的实施。虽然货币监理署的基本监管职责是确保联邦银行系统安全和稳健的运行,但它的全部预算来源于对被监管银行的收费,这意味着它的财政依赖于被监管银行的收入状况。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联邦银行要求货币监理署以州立法与联邦银行法相冲突为由先发制人地阻止《乔治亚洲公平贷款法》等州反次贷法的实施时,货币监理署会非常急迫地关注。货币监理署于2004年宣布上述各州的反次贷法因为适用于联邦银行而无效。伴随着州反次贷法的无效,联邦银行可以自由从事次贷业务。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法建设的启示

1.重申市场纪律,对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放松不能偏离正义的要求。美国次贷危机最大的教训在于在追求金融自由化的同时,忽略了对新型金融产品的风险及其交易的监管。创新与监管必须同步。此次次贷危机的惨痛教训告诉我们:市场并不是万能的,不能过分相信“放任的自由经济”的“隐形之手”,即使是在市场高度发达、市场主体高度成熟的美、英等国,市场机制依然存在巨大的漏洞。在此次危机中先后倒下的贝尔斯登公司、雷曼兄弟公司、美林证券公司都曾是华尔街的骄子,其内部风险管理制度一向被市场认为非常健全,经营模式被视为市场典范。但是,在盲目投资造成的巨大损失拖累下,这些机构无一幸免,百年的辉煌旦夕化为历史,其结局令人深思。金融创新是现代金融发展的重要特征,特别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学者凯恩认为金融创新是在法律监管的博弈中得到发展的。在这个创新过程中,始终伴随着金融机构、投资者、社会大众这三个主体间的利益博弈,而政府或者监管当局居中裁判。

2.加快完善社会信用系统包括个人征信系统的法规建设,改善银行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社会信用系统对于改善银行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和社会金融安全,培养整个社会信用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初步建立了个人与企业信用征信系统,征信系统的投入使用对于改善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仅仅凭借借款人的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信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以及单个银行和客户间信息不对称的现实状况,减少各类恶意欺诈行为,加强已放贷款的监督管理,提高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征信法规建设滞后,特别是在涉及公民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方面还无法可依,给征信体系的建设造成困难。加快征信立法,依法规范征信市场已经成为维护金融稳定的急迫任务。

3.加强对经营货币的非吸收存款类金融机构的监管,防范风险蔓延。由于银行业的特殊地位和影响,监管部门对其进行审慎监管、合规监管的各项配套法律相对成熟。在美国,除商业银行放贷外,还有大量的非吸收存款类金融机构参与了次贷的发放,并且占据了不小的比例。但是,对于那些非吸收存款类的放贷机构,由于其不吸收公众存款、没有直接的系统性风险、不会动用央行或财政部的公共资源,因而所受监管非常宽松。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与其也有很大干系。因此,危机爆发后,美国立法机构决心将那些非传统抵押贷款发起人纳入到相应监管范围中。在当前我们鼓励建立小额贷款公司的背景下,美国上述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快出台我国的《放贷人条例》。

4.完善相关法规、规章,强化信息披露,确保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导致此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息披露不充分。在发放各种新型贷款以及对抵押贷款实施证券化的过程中,产品的信息非常复杂,投资者如果得不到充分的信息披露则很可能作出错误的决策,从而遭受巨大损失。由此可见,信息披露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中极其重要。我国虽然颁布了《资产支持证券信息披露规则》,但其只有区区十几条内容,对披露的内容和程序均规定得不够详细。笔者建议将来立法时应当规定放贷人必须对贷款发放程序、审核标准、担保形式、违约贷款处置程序、基础资产池贷款等作充分、及时、完全的披露,故意欺骗借款人和投资者的行为应追究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5.尽快制定自然人破产法,为那些诚实却无力还贷的借款人重新融入社会提供制度保障。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随着房价的暴跌和经济的不景气,很多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破产在所难免。美国有自然人破产制度,它能为这些无法还贷的借款人免除债务、获得新生提供机会。目前我国法律没有就自然人破产制度进行规定,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也启示我们应尽快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为那些诚实却无力还贷的借款人重新融入社会提供制度保障。

6.县域金融机构在县域加大贷款投放力度,一定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实现资金在区域空间配置上的均衡。县域金融发展、县域资金流出或者如何吸引资金流入县域等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金融实务界、理论界以及县域非金融企业、县域老百姓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确实,只在县域吸收资金而不发放贷款几乎是涸泽而渔的做法,所以最近几年中央政府连续提出县域金融机构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用在资金来源地。县域金融机构应在县域内加大投放贷款的力度,但一定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进行,实现资金在区域空间配置上的均衡,否则只会导致风险增加,最终影响金融稳定。

参考文献:

[1]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刘毅.金融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第2篇

2015年6、7月的股灾中,有一群人让散户股民恨得咬牙切齿,那就是股指期货操作者。第一波断崖式下跌开始时,许多人断定黑手就是这些做空者,甚至有人断言有“裸空”者可以将股指无限打压。在政府的一系列救市措施中,就包括出动公安打击“恶意做空者”。

直到今天,对2015年政府救市的作为,立场不同的人褒贬不一。对那些“恶意做空者”,也有人为之辩解:利用合法金融手段做多做空,无所谓善意恶意,所以根本就不应该有“恶意做空者”一说。还有行业专家科普扫盲,说股指期货是不可或缺的制约力量。作为全程经历三次股灾的小散,结合2007年入市以来的经历,对这些说法难以苟同。从字面上讲,确实做多做空无所谓善意恶意,但在中国股市里,无论做多做空都时时有恶意操纵。而股指期货的规则设定明显有失公平,最大的不公就是t+0,也就是说,做期指可以当天买卖,而做现货要第二天才可卖出。再有,在中国股市,多空往往是一伙,翻雨覆云,哪儿有平准制衡一说!最后,“恶意做空者”被查处甚至被逮捕,除业内人外,鲜有同情者。不谈善意恶意,在国家十万火急救灾时,还顶风做空,绝对属于作死。大厦将倾,程序正义已经顾不上了,再说,这些做空者难逃操纵之恶意。

当然,股灾过后,冷静下来,就必须检讨总结。现在明白了,股灾根本原因是“人造国家牛市”,杠杆配资,鸡犬升天后引发踩踏崩盘。抓黑手元凶,前几波都轮不上“恶意做空者”。而且,平心静气后,很多人会同意:面对疯狂的“恶意做多者”,真的需要“善意做空者”制衡。

2015年上映的《大空头》的主人公就是几位打爆垃圾债券的做空者。

《大空头》根据迈克尔・刘易斯同名小说改编,以2007年次贷危机为背景,讲述四个独具慧眼的投资人利用危机发财。影片由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发行,亚当・麦凯执导,获得201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并获改编剧本奖 。次贷危机已经被多次搬上荧幕,著名的有纪录片《监守自盗》,以及述美国政府救市的纪实故事片《大而不倒》。而《大空头》在表现力度和生动性方面更进一步。

影片围绕四位基金经理和投资人展开。迈克尔・布里(由《金陵十三钗》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是位独眼基金经理,孤僻古怪,经常关在屋里打架子鼓。他最先洞察美国房地产市场是建立在高风险的次级房贷的基础之上,并预测房地产市场将于2007年的二季度崩溃,于是决定利用信用违约互换的贷款违约保险市场做空房地产。

另一位主角是马克・鲍姆(著名影星史蒂夫・卡瑞尔饰演),一位基金经理,偶然被做空计划吸引,然后投入其中,对房地产泡沫做了详尽调查。

《大空头》属于一部专业题材的电影,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发展直至演变为危机的过程完整展现,专业金融常识无法回避。因此,观众需要坚持下来才能看完。当然,导演使劲浑身解数,力图用最多生动直观的镜头语言来阐释。

对2007年次贷危机一知半解的观众可以看片补课。次贷危机是怎么来的?最早,银行把住房贷款的债权捆绑在一起当成债券出卖,简称MBS。信用良好的贷款逐渐都打包卖掉了,只好出卖信用不好的贷款。为此,银行发明了CDO,分成两级,A级利息低,B级高,整个贷款中如有违约,B级先亏,亏完了再亏A级。B级没人要怎么办?银行自己担保,然后找评级机构评个AAA,变成优质产品。到后来不良贷款都用完了,就把CDO当成贷款来重组打包卖。影片中,机敏的做空者就是发现了这个一环套一环的局,断定泡沫必然破裂。

这样的专业性的电影,稍有平淡,观众就会睡着。这就考验导演的功力了。影片中各路明星客串,生动地解释各种专业名词。性感女星玛格特・罗比浸着泡泡浴,边喝香槟边给观众解释抵债支持证券,浴缸里大大的泡沫再贴切不过了。名厨安东尼・鲍代恩在厨房里边做饭边讲解担保债务凭证,他说,绝不会有食材剩下,因为可以用来煲汤。歌星塞琳娜・戈麦斯在赌桌前解释复合担保债务凭证,不出所料,她赢到的所有的钱又都输回去了。对于美国观众,这肯定都是吸引人的笑点。

做空头,必须要有超人的敏感和洞察力,但这不是太好表现的。影片一个著名场景是搭积木,最底层的BBB级债券积木被抽出,这个积木塔就轰塌了。导演还安排这些大空头接地气,实地考察疯狂市场的泡沫。电影为此不厌其详,给了好几个场景:当 马克・鲍姆问一家房子的租户,房主某某某先生是否在家时,租户告诉他那是一条狗的名字,就是说,银行贷款给了一条狗。后来,马克不知怎么跑到了脱衣舞场,而舞娘告诉他,她贷款养着五套房。最后,还是马克,他询问银行职员,是否曾拒绝过任何人贷款买房的请求?答案是没有。

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美国甚至全世界的经济危机,谁应该为此负责?聪明或狡诈的银行家?他们发明了各种CDO之类的组合。评级机构?垃圾债被评成AAA。影片中,高盛高管说:我TMD要是调低评级,客户就都跑去隔壁穆迪了。贷款买房者?他们相信只涨不跌吧。

《大空头》原著引用了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形成任何成见,就算他再笨,他也能够理解最困难的问题。但是,如果一个人坚信,那些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他早已了然于胸,没有任何的疑虑,那么,就算他再聪明,他也无法理解最简单的事情”。

这是在指什么?是指盲目从众的普通投资者,还是固守成见的从业者。众人皆醉时,需要独醒者。公正完善的做空机制,真应该是棒喝者。

但空头形象很难是正面的。打爆次级债券的做空者,是一群机敏的人,但没有被塑造成英雄。在他们发了大财后,布拉德・皮特扮演的前辈教训这些年轻人:“知道你们刚刚做了什么吗?你们在对赌美国经济。如果你们赢了,人们会失去房子,人们会失去工作。所以,别TMD在我面前跳舞庆祝。”而马克,在兑现10亿美元盈利那一刻,也踌躇再三,似乎发“国难财”不光彩。

其实,次贷危机的祸根早已明了:银行打包烂账,评级机构推波助澜,民众疯狂卷入,泡沫迟早破灭。做空者买的是对赌。是先有人给这个国家制造了灾难,然后,做空者才有机会发国难财。

第3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牙买加体系;实体经济

作者简介:何亮(1974~).男,湖南株洲人,广东五邑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主要从事金融理论和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F11;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9)02-0136-04 收稿日期:2009-02-10

一、引言

自2007年2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逐渐升级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全球性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银行被政府接管以及各大股市剧烈震荡。在这场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贝尔斯登、雷曼兄弟倒闭;高盛、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行转为银行控股公司;房利美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美林证券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国际集团岌岌可危。这些百年老店迅速从华尔街消失。宣布华尔街过度虚拟经济的失败。接着。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美国次贷危机迅速传染到全世界,全球主要金融市场急剧动荡,股指连续多日大幅下挫,严重打击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自2007年年初以来,全球金融机构已经宣布的与次贷相关的亏损和资产减计已经达到了5000亿美元,全球股市因信贷市场崩溃所蒸发的市值高达11万亿美元。

金融危机穿越全球金融体系的防火墙,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数据显示,房价与股价暴跌导致消费者信心不足,致使占美国经济总量约2/3的个人消费开支出现下滑,由此带来了经济衰退以及失业增加。美国2008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0.3%。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纪录。而2009年初以来,美国非农业岗位已经累计减少76万个。失业率从年初的4.7%上升到9月份的6.1%,失业人数新增75万多人。同时,受经济衰退降低了美国的进口需求的影响。中国、印度等依靠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了出口减缓。实体经济呈现增长放缓的趋势。此外。美元大幅贬值损害其他国家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像欧盟和日本等与美国出口商品构成竞争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导致其出口需求下降,实体经济陷入衰退的边缘。

从目前对此次金融危机的原因来看,可谓是众说纷纭,理论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王漪瑁,2008;杜厚文,2008;黄纪宪,2008),很难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这也或多或少影响了各国政府在危机应对政策方面的一致和协调性。本文试图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美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以及次贷危机等角度来解析造成当前金融危机的各种原因,并就其发展阶段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来由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金融化的倾向,但在金融化的过程中.国际金融市场出现了失衡的问题。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周军等,2008)。美国赤字增长、全球贸易不均衡、美元贬值、利率差别以及国际投资资金的无序流动造成了国际金融结构的失衡。同时,美元作为国际本位货币,其不断增长及对外过度供给给全球带来了流动性膨胀(张云等,2008)。国际金融结构的失衡最终通过不断膨胀的流动性投向,导致实体经济结构的失衡以及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背离。美国次贷危机正是根源于这样的国际经济背景,并通过与房贷相关的金融领域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再经过美国经济内外平衡问题以及当前货币体系的缺陷传导到欧洲、亚洲以及全世界,并逐渐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1 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是引发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当今世界采用的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天然的、难以弥补的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注定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首先,在牙买加货币体系下,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而且美元不受黄金的束缚。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以本币举债的国家。这就为美元的全球信用不断扩张,全球流动性泛滥提供了可能。其次,牙买加货币体系实行浮动汇率。国际汇率的经常性变动助长了国际游资投机活动不断加剧,使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国家深受其害。此外,牙买加货币体系实际上是在一种“无制度”的环境中运行.缺乏对国际储备增长的多变协调管理机制,取而代之的是贸易逆差和贸易顺差国家的双边谈判,这很难为平衡双边贸易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吴东泰,2006)。在此情况下,新兴经济体过快增长的储备货币加速流入到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的美国,使美国金融资产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严重的泡沫。

可见,在“无锚”的单一货币本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下,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是引发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目前世界各国在联手采取各种措施避免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对实体经济形成冲击的同时,必须重新审视和变革国际货币体系,以免重蹈覆辙。

2 美国经济长期内外失衡是引发金融危机的最重要因素

在牙买加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政府可以在美联储货币发行的支撑下,毫无顾忌地发行债券,其商业银行系统也可以向国内企业和个人大量放贷,为美国居民和政府进行消费而非储蓄提供了条件。低储蓄与高消费相伴随是美国经济一大特点,据统计,近年来消费占美国GDP的比重高达70%左右,而美国的个人储蓄出现了-1.0%的储蓄率。不断膨胀的美国政府赤字支出和居民的高消费导致了美国经常项目出现持续逆差。而在缺乏国内储蓄的条件下,美国通过金融创新来证券化其债务,再将证券化产品输送到世界各地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来回收美元,使得国际收支保持着脆弱性的平衡。这样下来,美国国内的流动性不断膨胀,且急于寻找投资的标的物,美国政府在这样的压力下不断调整货币政策,为国内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制造条件。特别是在网络经济泡沫破裂后.美国实行了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如图一所示,从2000年~2004年,连续25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美国的长期低利率政策更加刺激流动性的膨胀,大量的资金在利益的驱动下疯狂地流入房地产行业中,造成了房地产资产泡沫化。这种资产泡沫在美国外债累积效应,国内通货膨胀压力以及经济发展周期变化的刺激下必然破裂。表现在2004年6月份以后美国不断调高利率,房地产资产价格不断下跌以及由此带来带来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全球的金融危机。

3 美国次贷危机是引爆当前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主要面向信用记录欠佳和收人证明缺失的客户提供的高风险、高收益的美国次级按揭贷款近年来迅速扩张,但随着美联储不断提高基准利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泡沫的破裂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

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另外,在次级债危机中,标的资产不断地重新组合、包装,进行资产证券化产生了多样化创新产品,这种证券化产品出售给了投资银行、对冲基金等各类机构投资者,可以转移金融机构潜在的高风险,但这种证券化却通过杠杆效应增大了流动性,加速了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另外,巨大的利益驱动与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只顾极力推广次贷产品而有意忽视向投资者说明风险,最终放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风险程度,并导致次贷危机从信贷危机演变为资本危机传导到全世界。

三、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阶段

美国次贷危机不断蔓延至全球金融市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种演变的过程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张明。2008)。首先,危机先从美国的房地产行业泡沫破裂触发。带来了美国信贷危机;接着通过资产证券化。把这种信贷市场的危机传导到资本市场上;资产价格的下跌导致信贷市场出现持续紧缩,危机又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并扩散到全世界;最后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对居民消费与企业投资造成影响,危机从金融市场传导至实体经济。

1 次贷危机的积累与触发

2003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连续降低联邦基准利率。宽松的货币政策拉动了美国经济的增长,也带来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一片繁荣。在利益的驱动下,贷款机构纷纷加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次级抵押贷款风险较高的事实,这给次级贷款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李进等,2007)。随着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货膨胀趋势开始出现。在此压力下,美联储开始出台紧缩的货币政策,调高基准利率,导致房地产价格下跌。如下图二、三所示,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基准利率从l%上调至5.25%,2006年6月至今的房地产价格不断下跌。如果下跌的价格出现低于未偿还抵押贷款合同金额的水平。很多本来信用就差的借款人干脆直接违约,这样信贷市场上便面临着流动性危机。次贷危机也就爆发了。

2 次贷危机从信用市场传导到资本市场

资产的证券化可以转移金融机构潜在的高风险(孙立坚等,2008)。在未实施证券化之前,与次级抵押贷款相关的信用风险完全由商业银行或专业贷款公司等贷款供应商承担。一旦实施了抵押贷款证券化,则与该部分抵押贷款债权相关的信用风险及其收益,就从贷款供应商转移到持有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或CDO)的机构投资者手中。巨大利益驱动与竞争的加剧使贷款机构极力推广次贷产品,并经过层层包装.原本简单的债务抵押凭证被演化成无现金投入、只承担风险并能获得现金流的衍生金融产品。通过反复衍生和杠杆交易,在满足了市场需求的同时将风险传递给全球的投资者。对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按揭贷款证券化具有极其复杂的流程结构,且每个层次都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具有极高的杠杆度。信贷资产被不断打包转卖。在循环定价的作用下,初始的信贷资产价值得到了数倍的扩大,贷款机构及投资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不断增大,而风险也在不断增大。其次,资产证券化不仅是一个风险分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风险扩张的过程。在整个资金链的任何一环出现断裂,都会通过金融市场的传导效应迅速波及到几乎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因此,当次贷危机爆发后,由于资产证券化的存在,必然把原来仅限于信贷市场中的风险传导到整个资本市场上来。

3 次贷危机进一步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次贷危机爆发以后,美联储不断地推行宽松货币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联邦基金利率降低了325个基点。从5.25%降低至2%。然而金融市场上的信贷紧缩却始终没有得到彻底改善。从图四可以看出,次贷危机爆发以来,TED息差(3个月美国国债收益率与3个月伦敦银行间拆借利率之间的利差,反映了银行之间相互提供贷款的意愿)从之前的不到50个基点,一度攀升到200个基点。尽管美联储采取了降息和注资措施,该指标一直在100至200个基点区间内振荡,目前仍停留在100个基点左右。这表明美联储空前力度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原因在于次贷危机的爆发造成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市场价值下跌,给实施以市定价会计记账方法的商业银行,造成了巨额的资产减记与账面亏损。实施以在险价值为基础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的商业银行被迫启动了去杠杆化过程,因此不得不降低包括贷款在内的风险资产在资产组合中的比重,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由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的信贷市场出现持续紧缩表明了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同时,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上述的受次贷危机影响的金融机构不局限于美国国内,欧洲、亚洲以及全世界的金融机构都同样面临着信贷市场上流动性短缺的影响而深陷于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

4 全球性金融危机从金融经济传导到实体经济

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根源于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背离,但反过来。随着其对市场信心和对消费预期带来的冲击以及流动性紧缩的影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滞后影响也逐步显现出来(焦继军,2008)。主要体现在全球房价进一步下跌,消费和投资出现萎缩,制造业产值下滑,就业状况恶化等。美国的次贷危机直接打击了房地产行业,目前该行业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均出现萎缩。如图五所示,无论是房屋开数量还是房屋销售数量在次贷危机后都显著下降。同时房地产泡沫破灭带来负向财富效应,导致居民消费下滑。另外,公司股票价值大幅下降,削弱了企业新增投资的动力。实际上,2009年第三季度美国消费者支出总额负增长3.1%.创下了1980年以来的最低纪录。美国当前住房投资占GDP的比重已经从2005年下半年的5.5%下降到3.7%,达到1991年经济衰退以来的最低点。美国2008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率为负0.3%,这也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差纪录。

四、当今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与金融一体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将更深刻地从美国实体经济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美国经济衰退导致美国进口需求下降,美联储降息导致美元贬值,这些都将对贸易伙伴国的出口行业构成冲击。同时,由于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各大金融机构的恐慌心理将导致惜贷的行为,从而造成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影响其经营以及投资规模的扩大,这将进一步放缓全球实体经济的增长。

第4篇

Ps:我们的寒假作业有一项是:对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各国政府对其采取的救助措施,谈谈自己对2008年金融风暴的看法和观点(论文形式,2000字左右)。以下是我的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论文:

一、我所理解的“金融危机”成因

我认为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是美国政府的目光短浅和过于自信。

1.次贷危机的产生

根据资料,我了解到,所有的一切都起源于“次贷危机”。1999年,互联网开始流行。在布什时代,互联网的热潮逐渐退去了,美国要寻找新的经济活力。于是,他们将目光集中在了房地产上。政府提供60倍的按揭贷款。所以申请贷款的人越来越多。2007年,美国人的按揭贷款已和国内生产总值一样大。而且,后来有很多申请贷款的人无法还款,这种无法还款的比率越来越高,引发了次贷危机。

2.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

次贷危机,是不足以产生金融危机的。2000年,在美国出现了一种法律监管不是很完善的CDS信用违约互换,CDS成为了最时髦的金融产品。因为没有很强的法律监管,CDS这个金融产品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在发生次贷危机的同时,还发生了一些事情。以前美国证监会规定只有在股票上涨时才可以卖空,现在股票下跌时也可以卖空。这个变化加速了股票的下滑。以上内容加上次贷危机、CDS的膨胀和大企业的降息,引发了金融危机。

3.我的观点和想法

这次金融危机是政策上失误所造成的后果。政府在决定按揭贷款这一政策的时候,没有考虑这一政策的弊端,没有为自己的决策留后路,而是一味地追求经济腾飞。政府、组织似乎是照顾了中低收入的人民,却使企业与公司亏损、破产。经济是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从小商铺到企业,从股票到银行……一环连一环,一个环会影响相邻的两个环。如同多米诺骨牌一般,事情发生得太快,连政府都来不及控制,只能花费大把的资金追随在事态后面,试图控制大局。

次贷危机的“危”在于贷款款额过大,就算人民把贷款全部还清,国内生产总值就全部赔进去了,美国的经济将无法自给。何况,人民无法还清贷款。再加上,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息,会导致通货膨胀;钱不值钱,贷款的窟窿不但没有变化,还有可能会缓慢变大,形成了恶性循环。从上述资料看,政府似乎是非常富裕的,但是那些资金都是从各种税中来的,且其中企业、公司所交的税占大多数。很多企业、公司都因为政府的降息,导致收入减少,股票也因为美国证监会的政策改变而一路下跌,越下跌,卖空的人越多,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企业、公司的本金全部抵消了。而且美国是一个影响力巨大的发达国家,每个国家几乎都和美国有各个方面的关联,美国出了事,世界必定都会受影响;因此美国的金融风暴就刮遍了全球。

二、各国政府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救市”这个词是在“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救市”的意思就是对金融危机采取救助措施。

平息金融风暴的方法我并不十分了解,但是我认为现在各国政府使用的方法只能缓解暂时发生的状况。要真正平息金融风暴,我认为需要长一些的时间。毕竟金融风暴就是慢慢到来的,所以我们要做的是等待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酝酿出最好的解决方法。

1.各国采取的措施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各国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救市措施。主要采取措施的是美国和欧洲的许多国家,举几个例子:

德国政府将拿出最多5000亿欧元用于救市,英国政府宣布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法国将拿出最多3600亿欧元用于金融救助。而美国则已拨出7000亿美元救市,还有4500亿备用。政府只有拨出大量的资金,才能填补贷款和股票下跌形成的经济漏洞。

这些出资救市的国家基本上是发达国家,而我们生活的亚洲似乎没有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这对我们来说算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2.我的观点和想法

如上述观点一样,我认为金融风暴不是能轻易平息的。其实美国政府拨款救市的原因不仅是因为要维持国家正常运作,还有安定民心,重新给予企业、公司信心的作用。它要告诉人们:“既然这个经济漏洞已经出现了,就要有耐心,有信心。”

我认为除美国外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国家应该循序渐进,不要浪费太多资金用于环缓解暂时的经济困难,应该想办法让大企业、公司恢复运作能力,因为一个国家的财力大部分是靠这些企业、公司作基础的。

而关于美国的救市措施80年前,美国也曾经有过一次经济大萧条。当时的政府就通过把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分开营业从而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保证了储蓄用户的利益。再经过时间的磨合,和财富的积累,使美国的经济又飞上了世界的顶端。然而现在,我们又面临了更大的金融危机,所以,我认为美国的企业家、政府应该用长远的眼光研究出一套完善的救市计划。我认为美国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是保证人民的生活质量,第二步才去考虑怎样填补经济漏洞,最后再考虑如何使美国经济再度腾飞。

三、金融危机的影响议论文总结和疑问

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次级贷款自由主义

2008年9月集中爆发了被称为“华尔街风暴”的金融危机,其影响之大、范围之广,使得人们将之与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萧条相提并论。

9月7日,曾占据美国房贷市场半壁江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第三大投行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9月21日,美国第一大投行高盛和第二大投行摩根士丹利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加上今年3月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至此,美国前五大投行已“全军覆没”。其它的金融巨头也未能幸免:9月16日,世界最大保险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告急;9月25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美国联邦监管机构接管;9月29日,美联银行被花旗银行收购……金融机构纷纷倒闭不仅意味着“华尔街模式”的覆灭,而且引发了人们对于金融市场的深刻反思。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10月23日表示,信贷危机“与我所能想象的任何情形相比,涉及面都要大得多”。在回答美国众议院监督委员会主席沃克斯曼(HenryWaxman)的问题时,美联储前主席表示,他从自己的思路中“发现了一个缺陷”。格林斯潘说:“当时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假定各机构(具体来讲就是银行和其它企业)的自我利益决定了,它们是保护自己股东利益的最佳方面。”[1]

格林斯潘曾经是神话般的人物,他1987年8月开始担任美联储主席,并且史无前例的四次连任,历经四位总统。他导引下的美国经济经历过两次衰退、一次股市泡沫和一次历史上最长的增长期,在克林顿时代创造出了“零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奇迹。美国媒体曾经毫不掩饰的宣称:“谁当总统都无所谓,只要让艾伦当联储主席就行。”

由于格林斯潘对美国经济政策的影响力,人们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清算”到他头上也不奇怪,那么格林斯潘错在何处?他的错误对今天的危机应当负多大的责任?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投机与扩张--华尔街模式的本质

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的独立投行,一直是华尔街的“形象代言人”。他们以少量资金投入,通过杠杆作用,对各种衍生证券进行炒作,以小博大,极短时间内实现牟取暴利。在这样的模式下,风险也随着一次次交易进行而累计、扩大,最终爆发出来。

金融衍生产品主要的积极作用是“对冲”投资损失,或者说规避风险,但并不是消除风险,只不过把一部分人的风险转移到另一部分人头上。比如商业银行为居民提供住房贷款,就面临着居民违约的风险;为了转移风险,商业银行将这些贷款合同卖给房地美、房利美和投资银行等机构;投资银行当然不能成为最终的风险承担者,它一方面将贷款处理成债务抵押债券CDO(CollateralizedDebtObligation),卖给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养老金、对冲基金等在内的全球投资者,让债券持有者来分担房贷的风险;另一方面,投行创造出“信用违约保险”CDS(CreditDefaultSwap),让保险公司如AIG等为这种次债提供担保。

金融衍生产品的另一个作用是投机和套利,炒家除了会投机升跌,还会投机波幅。在1995年时,衍生金融工具投机得到臭名远播。尼克·李森,巴林银行的一名交易员,造成13亿美元的损失,导致这家有数百年历史的金融机构破产。

“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无法还贷的风险很高。随着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次贷购房者的还贷负担不断加重,同时美国房价下跌,使次贷购房者难以通过出售或抵押住房来获得融资,这样,越来越多的次贷购房者无力还贷。于是,房贷机构(商业银行)形成了大量的次贷坏账;“两房”、投资银行、全球各类投资者手中的大批次债由于失去偿付来源而大幅贬值,金融危机从此汹涌袭来。

“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是人类第一间银行大门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话。可是今天这些世界顶尖的银行家们竟集体把钱借给低收入者,投资银行给把贷款做成债券并且给予很高的等级,保险公司甚至为这种债券担保,为什么?

追逐利益固然是根本原因,另一方面则可以用心理学的一个规律解释:群体在做同一件事情时,个体容易丧失自我。于是人们相信:只要美国地位不变,全世界的人就都想去美国定居,美国的土地有限,那么房子价格总是要上升的,只要住房还在,我的贷款就不会收不回来。

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金融衍生市场的高杠杆性。衍生产品的交易采用保证金制度(margin),即交易所需的最低资金只需满足基础资产价值的某个百分比。以雷曼兄弟为例,从2004年到2007年,雷曼炒作的资产负债表高达3000亿美元,主要是通过购买住宅和商业房地产贷款证券作支撑的后盾。而同一期间,雷曼只增加了60亿美元的股本--相对3000亿,可说微乎其微。所以,雷曼的资产从极高位的24倍资本,增加到了更高位的31倍。反过来,如果投资总价值下降3%,那股东的权益便完全被销除一空。[2]

二、新自由主义--格林斯潘拒绝监管衍生金融市场

既然认识到了衍生金融市场本身的高风险,以及银行家及投资精英可能利用专业知识和影响对其他投资者作出不当引导,那么首先想到遏制危机的重要办法就是加强市场监管。然而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奉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减少政府对金融、劳动力市场的干预,从而埋下了危机的祸根。

20世纪90年代,有些人声称,衍生品市场已变得如此庞大,并且难以理解。为了金融系统的整体安全,他们要求联邦政府介入,加强衍生品监管。无论是会见政府官员、出席国会听证会,还是在听众云集的场合发表演讲,格林斯潘一直坚决反对限制衍生品交易。他希望这一问题由华尔街自行解决。[3]格林斯潘一方面信奉市场的力量,相信华尔街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行为是可靠的,因为他们都应该是自己机构利益的最佳代表;另一方面,他认为与个人私利相比,政府的干预会是“邪恶的”。1998年,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因衍生品投资而陷入破产境地,

引起一场金融风暴。但在格林斯潘施压下,美国国会仍然宣布冻结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6个月监管权力。

格林斯潘对华尔街的信任并非毫无理由--经济学基本假设之一就是“理性人”: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知道什么是有利的,什么是不利的,并且总是趋利避害。所以华尔街精英们应该珍惜自己的声誉,把握好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然而,他低估了市场扩张的力量,一个人冒险固然不是明智之举,拉上其他人一起“摊薄”风险之后,人们的行为就要大胆得多。正是有投行的分析、金融创新作为支撑,商业银行才一再扩大次贷业务;而投行有了保险公司、商业银行以及其他投资者作为客户,金融创新之举也越来越多。当经济不再增长,资金链断裂,自然是一损俱损。

在反对一切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的政策下,政府放弃了对市场的有效监管,金融市场的高风险性也无法得到有效控制。高度自由最终导致金融风险爆发,对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三、政策导向的变化--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影响不仅仅是大量金融机构的倒闭、危及实体经济,还将改变经济政策导向。从格林斯潘“认错”来看,金融危机将促使人们重视金融监管,背离自由导向的市场原则。

自现代经济学产生的三百年间,西方国家一直强调自由市场的力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曾频频指责其他国家比如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市场的优点非常明显,能够促进效率,而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以自我为中心的盲目扩张容易导致危机。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是一例,这次金融危机也是。

理论在现实面前总是虚弱的,尽管美国一再推销“让金融体系自己寻找平衡点”的自由主义金融政策,但是自由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拉美债务危机;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斯堪的纳维亚银行业危机;美国房地产危机;日本房地产泡沫和随后的金融危机;墨西哥龙舌兰危机;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破产;“网络泡沫”;以及现在的“次贷危机”。金融自由化的好处明显:让很多人变得格外富有,但坏处也是明显的:危机频繁并且代价高昂。

于是在金融危机面前,白宫毫不犹豫的举起了干预大旗:10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向银行注资2500亿美元,同时为银行新债提供担保;10月21日,美联储表示,将动用多至5400亿美元,用于向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购买短期债务,以扶持美国金融体系的一大关键支柱;推行从陷于困境的金融企业买入问题资产的7000亿美元计划;[4]等等。

美国政府这次市场干预的政策力度堪称历史之最,对我们也有重要启示。首先,市场自由是相对的,比信奉自由主义更重要的是把握好国家在经济中的职责,那就是维持经济稳定,尤其注重行业监管的力度,预防危机的发生--多数人相信,如果美国政府重视金融市场的风险,对金融衍生品加以管制,那么次贷危机不会扩展到今天这个地步;第二,金融危机的关键是如何恢复信用,政府注资私人银行最主要的作用不在于提供资金,而在于给出一个信号:政府将对银行贷款提供担保。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美元本位制给中国资本市场带来的困扰乃至灾难的风险急剧增加,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传递效应,这已是关系到我国金融战略和中国整体发展战略的问题。尤其是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时期,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制订政策、如何对待衍生金融市场,都需要更加谨慎的考虑。

参考文献

[1]引自《格林斯潘“认错”》,FT中文网,2008-10-24

[2]引自《希望,华尔街模式的消失》,扬子正如

第6篇

一、美国次贷危机成因

(一)利率的攀升①风险纵容:为了解决美国国内出现的通货膨胀问题,美联储从2004年到2006年短短两年之内将联邦资金的利率上调了17次,利率的不断攀升伴随着购房者每月还款的金额逐渐增加,致使还款压力激增。而美国对于信贷申请资格管理并不严格,其信用水平参差不齐,导致许多没有经济来源的申请者无力还款,上调的高利率还降低了还款者的还款意愿,这些问题导致了SPV资金流回收困难,资金链紧张的现象[1];②房地产的破灭:利率上调,房地产投资成本增加,为了资金流转通畅,房地产企业的销售压力倍增,房产购买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房子被商业银行回收,这就使得房产需求出现变化,致使房地产价格松动,更多的人持币观望,致使房地产产业萎缩直至破灭。

(二)过热的市场环境(1)证券流程的变化传统的证券化流程会形成资产组合的“破产隔离”,即发起人将贷款出售给SPV,商业银行能够根据对贷款发起人资产的评估重组现金流,这样设计出的MBS与CDO产品符合投资者需求的同时与资产池的特征互相匹配,商业银行、住房贷款公司就能够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保证了业务扩展与风险控制的平衡状态,但市场环境过热使证券化流程出现变化,使得高收益债券的需求量增加迅猛,而商业银行自然不会放弃这样一块潜力巨大的“蛋糕”,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MBS产品,制定出了差异较大的债券条款以及利率。(2)对风险出现低估次级抵押贷款存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提前偿付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四种主要风险,在利用复杂的工具以及模型对风险进行评估后,得出了次级贷款低风险高收益的债券特征,致使次级贷款债券的持有量激增。但需要明确的是,市场的经济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一旦出现不符合模型和工具对风险评估中的假设情况,那么得来的风险评估结果就是无效的。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前,大多数机构的投资者并没有预见和评估房价的改变引发的风险,出现了低估风险的情况,致使许多投资机构在银行催款压力下只能选择申请破产[2]。(3)商业银行贷款管制过于宽松美国政府对于市场的发展持“自由化发展”发展的观点,这就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了非理性的改变,从而改变了整个证券化流程的畸形发展。人们的购买需求存在,商业银行就会订购抵押贷款公司更多的产品,抵押贷款公司就会发放更多的贷款,次贷业务逐步扩张,当高收入人群满足不了抵押贷款公司需求的时候,低收入人群就成了贷款公司的目标,使得整个市场热度,美联储不得不提升联邦基金予以应对,最终刺破了房地产泡沫。(4)评级公司客观性丧失信用评级公司是证券化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帮助投资者深入了解投资标的基本信用信息,但在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美国标准普尔等信用评级公司对大量的CDO的评级丧失了客观性,在次贷危机爆发伊始,标准普尔等评级公司宣布下调1000余种相关次贷证券的信用评级,涉及金额达到了的172亿美元,致使华尔街出现恐慌,加速了次贷危机的全面爆发。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现状

(一)风险管理意识不到位①许多商业银行业务发行人员在发展相关贷款业务的时候忽略了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甚至认为风险控制是制约业务发展的壁垒;②我国许多的商业银行在风险控制上有着较大的片面性,过于注重信用风险,而忽略了同样重要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③风险控制工作应当贯穿所有的经营管理和业务扩展的过程中,应当落实到每一个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身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控制工作的全面性不到位。

(二)风险计量技术落后我国商业银行个信用风险分类上并不明确,风险计量技术落后,评价体系并不完善,没有一个成熟的、科学的风险计量模型,同时在信用评价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用的是定性分析方法,这会降低风险评估的准确性,使得评估信息失真[3],从而给风险控制工作增加了难度,此外商业银行内部的信用评级应用范围较小,对于商业银行内部的信贷决策、贷款定价、经营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应用不足,使得风险评估在资本资源配置机制上的导向力不足。

(三)对风险的把握能力不强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预测、管理、控制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加强,商业银行业务的好坏、发展的健康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本市场的发展,这就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潜在的风险,此外,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完善和商业银行自身规模不大使得许多在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广泛且效果良好的金融工具并不适用于我国的资本市场,这就给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三、美国次贷危机给我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启示

(一)要充分了解风险特征,重视风险控制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告诉我们,我国当前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其中同样蕴含着较大的风险,因此,我商业银行应当积极树立风险控制文化,应当时刻将风险控制放到商业银行发展的第一位,只有充分了解风险特征,重视风险控制才能够促使商业银行稳定发展。我商业银行应当根据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以及外部的冲击来对当前存在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和分析,通过对风险特征的了解,提升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能力。政府监管机构应当积极发挥监管作用,对于虚假贷款和虚假按揭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并且提示商业银行时刻注意贷款人商品抵押物的价格波动变化。

(二)对房地产信贷证券化发展持谨慎态度通过美国次贷危机证明,盲目的扩张信贷证券化的业务,促使证券市场环境过热是有风险存在的,因此,我国必须在金融体系发展的比较牢靠稳固之后才能够推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进程,确保证券化发展的稳定和踏实。当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并不成熟、金融评估工具的使用并不先进、社会的征信体系并不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不应当推进住房贷款证券,国家也应当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加强管制和调控,政府监管当局应当加强对市场投资者、贷款者等信息的披露,同时完善信用评估体系,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

(三)完善商业银行按揭贷款的管理能力(1)个人信用体系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热度有所回缓,但总体态势仍比较迅猛,风险积累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资产中房地产贷款的占有率较大,根据美国次贷危机的经验,一旦市场形式出现变化,我商业银行很可能出现美国次贷危机中贷款回收困难等问题,这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控制这种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完善个人信用体系,商业银行要建立信用评估制度,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估和判断,并提高贷款者的违约成本,增强其信用意识,这样就能够有效控制贷款回收困难的风险。(2)房贷信息管理系统美国对于房贷的信息管理并不完善,这和其宏观的自由化市场发展政策是分不开的,其房贷风险标准的不统一是次贷危机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当前的房贷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系统,房贷信息管理的基础相较于美国要更扎实、更牢靠,但个人信用系统的管理比较落后,因此我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加强对房贷信息系统以及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管理与建设,庞大的房贷信息和贷款者信用信息能够为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提供数据基础。(3)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双管齐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风险控制的首要防线,美国贷款人虚报收入,致使还款困难使得银行及抵押贷款公司的资金流出现回流困难,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我商业银行应当在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客观考证、谨慎判断,加强对信贷以及业务拓展等方面的监管力度,对于金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同行业之间竞争秩序的维持等要加强管理和维持;此外,我国政府应当注重房地产市场以及债券市场的宏观调控,合理控制市场热度,将房地产市场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推进,避免泡沫经济,避免重蹈美国次贷危机的覆辙。(4)规范贷款行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致使住房紧张,房地产市场热度一直未曾消减,近年来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房地产发展的势头有所回缓,但总体而言热度仍旧较高,人们对贷款买房的行为十分热衷,因此我商业银行应当积极规范贷款行为,美国就是由于贷款行为不规范,致使房价松动,引发利率提升从而导致了次贷危机,我商业银行应当房贷业务的扩展上保持理性,确保规范,努力的控制风险,政府也应当加强宏观调控,通过对囤房行为、虚假按揭等违规行为的打击,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5]。

(四)政府的宏观控制(1)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建设美国政府在房地产长期的发展中出台了很多相关法律法规,例如1980年的《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2007年的《联邦住房金融改革法》等等,这些法规法规的建设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我国政府应当积极学习,建立完善的房地金融市场相关的法律法规,应当从其担保体制以及个人信用制度等方面入手,对《保险法》、《担保法》等一些列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同时为了加强对住房信用抵押贷款行为的管理,应当出台相关的住房抵押贷款管理办法。(2)对市场的控制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美国政府放任市场自由化发展,因此,我国应当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性,积极鼓励居民购房,在相关政策上降低住房交易税费,例如降低小户型住房的契税税率,对于个人住房的售出免去土地增值税等等,通过此类的调控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房地产市场的热度,对于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结论

第7篇

直到2000年5月,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朋友玩了《富爸爸,穷爸爸》书中所介绍的“现金流”的游戏,他虽然在开局抽到薪水最低的职业――门卫,但经过3个小时的鏖战,他反而第一个跑入了投资圈,成了首富。就在那一年,他决定投资成立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在那个绝大部分国人尚没有理财概念的时代,他破天荒地将《富爸爸》系列丛书和“财商”的概念引进中国,并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富爸爸》系列第一册《富爸爸,穷爸爸》在国内发行后,连续18个月蝉联全国图书销售排行榜第一名,创造了中国非文学类畅销书在榜时间最长的纪录。此后,他便决定用自己全部的力量来开创中国的财商教育事业。

这便是今年4月刚成立的财商人生理财顾问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汤小明先生的传奇人生。

从《富爸爸》到“财商”教育

谈起当年第一个引进《富爸爸》系列丛书,汤先生如今依然十分自豪地表示:“钱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获得财富?怎样分辨资产和负债?……这些崭新的个人理财理念在当时刚刚引进的时候,的确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启迪了千百万中国人的思维。”然而汤先生发现,中国人对金钱的理解还存在着众多的误区,中国人也还没有意识到理财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激发大众财商”变成了他的一个梦想。为此,他在全国范围内成立了“财商教育联盟”,先后举办了多场财商研讨会、训练营、大型巡回演讲与话剧演出等系列活动,掀起了一场紫色风暴,至今,《富爸爸》系列丛书在国内的读者群已超过2000万人,汤小明也成为中国大众理财教育的启蒙者和先行者。

谈到“财商”的概念,汤先生认为,简单说,财商是指一个人认识和驾驭金钱的能力。包括观念、知识、行动三个层次。观念是指对金钱、对财富的认识和理解,知识包括投资、会计、税务等学科的积累,行为是你形成观念和掌握知识后的理财行动。如果说“智商”和“情商”是针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话,那“财商”则针对的是人与钱的关系。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一生不可能不与钱打交道,“财商”是一个成功人生必不可少的元素。

最新力作谈应对次贷危机

第8篇

关键词: 非常规货币;政策资产负债表;量化宽松

中图分类号:F8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3-0029-06

一、引言

自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美联储为了维持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除了通过降低基准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等常规货币政策外,大量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尤其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闭后,这些非常规货币政策对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和结构都产生巨大影响。非常规货币政策直接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或规模,区别于央行降低利率或者公开市场操作来影响短期利率的常规政策[1,2]。非常规货币政策最大的特征就是量化宽松(quantitative easing简称QE),其主要传输渠道是通过对国债或其他资产的购买,在降低购买资产收益率的同时,增加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储备货币,同时外溢到其他金融市场,有利于提升资产的价格,降低通货紧缩的压力。

Bernanke 和Reinhart(2004)研究指出,在面对名义利率接近于零息的约束下,央行货币政策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调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和规模,二是改变公众对未来短期利率变化的市场预期[3,4]。次贷危机后美联储大量采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主要原因:一是常规货币政策实施空间收窄。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美联储联邦资金利率在2008年12月已经下调到0~0.25%,政策利率几乎为零,通过常规货币政策来影响短期利率基本不再奏效。二是非常规货币政策对单独机构或者市场的干预效果较为直接,尤其是在雷曼兄弟倒闭引起金融市场极度恐慌的情景下,有利于快速稳定市场信心,确保金融系统稳定。三是美国经济面临轻度衰退、高失业和低通胀,为非常规货币政策提供了实施空间。

非常规货币政策不仅是创新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是应对次贷危机的重要产物。本文试图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构成出发,分析次贷危机后美联储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对2006~2012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影响,梳理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相关细节及退出机制。

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构成分析

央行资产负债表记录了央行为了维持金融市场正常运转和经济稳定所持有的资产和负债,是货币政策调整的重要渠道。通过对资产方资产的购买或者出售能够影响到一国货币对内和对外的稳定性,同时负债方也记载了货币当局向整个经济体释放基础货币的数量。央行资产负债表包含了货币政策操作的规模和种类,是理解货币政策执行细节的一个重要渠道。

美联储通过执行多项扩大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来吸收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使得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持有的资产项目更加多样化,可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中一窥究竟(见表1)。

三、次贷危机后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对资产负债表构成和规模影响分析(一)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资产方分析

在次贷危机发生前,美联储资产规模约在8500亿美元水平,随后1年多的时间里构成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但在2008年9月前总规模仍维持基本不变的状态。自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美联储采取了大量非常规货币政策使得美联储资产规模快速增长,至2012年12月末达2.9万亿美元。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构成要素在次贷危机前较为简单稳定,其中低风险的政府债券占总资产约88%,随后政府债券占比开始持续下降,最低点出现在2008年12月份仅达21%,到2012年12月底美联储持有的政府债券回升到总资产57%,比重比危机前已明显下滑。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规模和结构的变化与美联储所采取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密不可分。

1.调降利率和延长贴现窗口融资期限。次贷危机爆发伊始,美联储首先采取了常规货币政策,调降联邦资金目标利率(Federal fund rate)、开启贴现窗口融资并延长贴现窗口融资期限。

从2007年8月开始陆续下调联邦资金目标利率,由5.25%调至2008年年底的历史新低0~0.25%,首次出现联邦资金目标利率以区间利率而非单一利率的现象。贴现窗口利率也进行了下调,整体下调幅度大于联邦资金目标利率,二者差距由危机前的100BPs缩减到25BPs。在延长贴现窗口期限方面,美联储先将融资期限由隔夜延长至30天,2008年3月16日因贝尔斯登事件再延长至90天。在2010年1月14日,鉴于市场资金有所改善,将期限逐步正常化,先缩短为28天,同年3月18日再缩短至隔夜。

2.与多国央行签订互换协议。为了满足美国境内外国银行及国际市场对短期美元的需求,美联储公开操作市场委员会(Federal Open Market Committee,简称FOMC)在2007年12月12日宣布与欧洲央行、瑞士国家银行签订美元互换协议,随后与10多个国家签定短期互换协议,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2011年11月FOMC与加拿大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中央银行、欧洲央行和瑞士中央银行签订了相应国家货币的互换协议。

3.对贝尔斯登和AIG的直接救助。为了确保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避免系统性重要金融机构的倒闭对经济的冲击,依照联邦准备法第13条第3款的紧急融资规定,直接对贝尔斯登、美国国际集团(AIG)等机构提供融资救助,这些救助资产直接作为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资产方的新增科目并分别记录。 一是对贝尔斯登的救助。2008年3月13日贝尔斯登受次贷危机影响出现严重的流动性问题,鉴于该公司是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其倒闭将会重创金融市场投资人信心,美联储提供资金协助摩根大通接手贝尔斯登。纽约联储先成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Maiden Lane LLC,再由纽约联储和摩根大通分别对该公司共同注资,收购贝尔斯登公司的投资组合,然后纽约联储将Maiden Lane LLC的资产委托黑石资产管理公司(BlackRock Financial Management )代为管理。该公司以不影响市场稳定及资产回收最大值的原则,逐步将资产变现后依事先约好顺序偿还贷款。 二是对美国国际集团(AIG)的救助。2008年9月受到雷曼兄弟破产事件的影响,美国最大保险公司AIG出现流动性危机,美联储与2008年9月16日宣布对AIG提供融资救助,随后财政部通过(Troubled Assets Relief Program,简称TARP)也参与对AIG的救助。纽约联储另成立了Maiden Lane II LLC和Maiden Lane III LLC两家公司用于收购AIG的资产,前者主要用于收购无机构担保抵押贷款债券(nonagency residential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后者主要是用于收购AIG金融商品公司(AIGFP)所发行的资产担保债务凭证(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简称CDOs)。随后又由AIG成立2家特殊目的公司(AIA Aurora LLC及ALICO Holdings LLC),以分别持有AIG两家寿险子公司AIA及ALICO的所有股权,美联储对上述两家公司进行融资救助。

4.流动性融资创新机制。

雷曼兄弟倒闭后,美国货币市场和信贷市场出现严重的流动性不足,流动性问题将加速市场资产价格快速下跌。为了快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融资支持,降低市场恐慌情绪,针对主要交易商和重要金融市场提供创新融资机制,包括TAF、PDCF、TSLF、CPFF、AMLF等,有效化解信用市场和融资市场所面临的流动性压力,对美国金融机构中介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作用。

5.大额长期资产购买计划。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呈现出轻度衰退、高失业、低通胀的现象,为了促使经济复苏,美联储采取了大额资产购买计划[5]。大额资产购买计划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量化宽松QE(包括QE1、QE2和QE3),购买资产主要是美国国债、联邦机构证券及机构担保抵押贷款证券。同时在2011年9月份公布将执行期限转化计划(Maturity Extension Program)到2012年年底,该计划出售持有的3年以下国债用于购买6~30年期限的长期国债。这些政策除了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注入流动性,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大额长期限资产的购买来降低长期利率,增加消费和投资支出,进而支持经济复苏。

(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负债方变动分析

由上看出,美联储负债方相对于资产方较为简单,主要是因为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操作更多集中在资产方,在次贷危机发生前,美联储的负债主要由发行货币构成,发行货币余额占总负债近90%。自2008年9月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开始,大量非常规货币政策的实施,同时商业银行的贷款意愿不强,导致存款机构在美联储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开始大幅增加,2008年底存款机构在美联储存款大幅增加至8 600亿美元,2012年12月末更高达1.53万亿美元,远超过货币发行余额。如此巨额的超额准备金,作为基础货币的组成部分,如果不及时退出,无疑是未来通胀的最大威胁。

四、次贷危机后美联储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机制分析

为了应对危机,美联储采用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虽然已经稳定了美国甚至是全球的金融体系,但是也造成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大幅膨胀,随着2012年9月份QE3的继续推出,进一步引发外界对通货膨胀的担忧。非常规货币政策除了引发通胀风险外,其长期存在将会扭曲资源配置,尤其是流动性融资创新机制更为显著。因此,美联储在非常规货币政策的退出主要考量两个因素:一是避免通货膨胀,二是降低资源扭曲配置。

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可以看出,在雷曼兄弟倒闭后所采取的临时性非常规货币政策大部分已经逐渐退出,例如贴现窗口融资机制回归正常化,创新型流动融资机制按照预先计划终止(见表4)。当前美联储资产规模依然保持在历史新高的主要原因是大额资产购买计划所致。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美联储目前已经开始规划执行退出机制的相关工具,包括提高准备金付息利率、正回购、出售定期存款和出售持有的有价证券,这些退出工具的措施更多偏向于常规货币政策的操作。

1.提高存款准备金付息利率。

美联储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率来产生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当提高存款准备金付息利率时,银行不会低于超额存款准备金付息利率在货币市场上进行短期资金拆借,从而可以引导市场短期利率上升,产生紧缩货币政策的效果,该政策实施空间有限,只能用作微调,因为较高的利率意味着美联储要支付更多的利息给存款机构,提高了央行的货币政策成本。同时美联储不会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来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因为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类似于对存款类金融机构隐性征税(Implicit Tax),美联储从1980年开始就不再使用直接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货币政策。

2.出售定期存款 (Term Deposit Facility)。

为了降低存款类金融机构在美联储的活期存款规模,美联储采取向存款类金融机构出售定期存款的方式。因为定期存款不能用来做准备金和清算支付,所以其不计算在准备金账户中,可以有效降低基础货币的数量。美联储已经开始进行小规模的招标尝试,一方面是确保定期存款出售机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让存款类金融机构能够熟悉这种定期存款机制。最近一次的招标是在2013年3月11日。该种政策类似于央行发行28天央票吸收流动性,效果要好于采取提高准备金付息率的方式。

3.正回购。

美联储计划通过正回购来回笼部分流动性,正回购利率由主要交易商采取竞标的方式确定。美联储为了增加正回购效果,扩大正回购交易对手范围,除了主要交易商之外,增加资产管理公司至合格交易对手名单。担保品主要是美联储在大额资产购买计划中所持有的美国国债、联邦机构证券或者机构担保抵押贷款证券。

4.出售有价证券。

当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快速膨胀,主要原因是执行了三次大额资产购买计划,通过对美国国债、联邦机构证券和机构担保抵押贷款证券大量购买造成。直接出售这些证券将快速缩小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和减少存款机构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在美国经济尚未持续复苏之前预计不会使用,因为大量抛售这些证券将会降低资产的价格,提升市场利率,抑制经济的复苏。随着通胀预期的提升,美联储很可能采取的策略是:首先停止对到期的联邦机构证券和机构担保抵押贷款证券回笼资金的再投资,其次逐步出售其央行资产负债表中所购买的非常规资产,择机降低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的规模,避免高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巨大破坏性。

五、结束语

美联储所采用的大量非常规货币政策都有相应的风险控制机制,从短期来看,更多是在金融市场摩擦的情景下,美联储替代金融机构来行使金融中介资源配置作用,到目前为止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较为显著,对GDP、就业和CPI的影响并不显著,外溢效益也并不显著。从长期来看,当前全球性量化宽松的背景下,鉴于美联储的特殊地位,其量化宽松外溢性将是最强,新兴经济体将面临诸多的挑战,例如币值升值、通胀、或者货币政策也同样被迫不谨慎。我们应密切关注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动向,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减轻因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外溢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注释:

①美国商业票据市场自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后,因货币市场基金及其他投资人不愿购买商业票据,导致商业票据利率大幅攀升,多数发行人无法再继续发行商业票据。

②A-1/P-1/F1分别指的是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三大评级公司给予短期票据的评级。

参考文献:

[1]Joyce, Miles, Scott and Vayanos. Quantitative easing and unconventional monetary policyan introduction[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2,(122): 271-288.

[2]Woodford, M. Interest and prices:foundations of a theory of monetary policy[M].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3.

[3]Bernanke, Reinhart. Conducting monetary policy at very low shortterm interest rat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2): 85-90.

第9篇

关键词:认识理论;理解理论;运用理论

经济学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一方面有着自然科学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又与社会科学一样,研究的是活生生的人而非没有意识的物,它兼有自然科学的逻辑美与社会科学的生活气息,是一门有趣的学科。

相对于师范学院政经系的其他课程,政治经济学有太强的理论性,而且又与数学知识相联系,被学生戏称为“文科中的理科”,无形中学生对学习经济学产生了畏惧心理,教师在教学中有责任帮助消除学生畏惧心理,要全面、熟练掌握自己讲授课程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教材内容,梳理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必要时根据现实社会实践的需要,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灵活调整处理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完整的了解整个事件,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与理论互相印证,激发学生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加深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例如,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学,危机是怎么产生的,又将如何发展,自然成为学生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政治经济学课程不能回避的问题,经济学理论正像一把钥匙,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这扇门看清端倪。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次贷危机是如何引发了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政治经济学的第一章商品经济基本理论讲授了货币的产生及职能后,我就打破教材章节顺序,把教材中的金融理论贯穿起来,提前讲解第六章的银行资本理论,这样让学生知道了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次级款贷是什么,接着我把国际金融理论中金融衍生交易,如资产证券化、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区别等等,作为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小小的次级贷款经过评级公司的打包评级证券化、兑冲基金的杠杆举债追捧、保险公司的保险担保三级放大,随着房价的下落,又经过会计机构资产评价的减值、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卖空抛售、评级机构的降级评级三次迅速贬值,终于引爆了华尔街的次贷危机,由于华尔街监管的缺失,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形势下,美国经济对当今全球经济的有着重大影响,华尔街小小的次级贷款最终演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随着事态的发展,金融危机又波及到实体经济,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出口制造业造成重大影响,为此,从2008 年11月开始,中国政府提出了4万亿拉动内需、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计划和措施,在随后的教学中不断跟踪事件进展,引导学生用学到的经济理论分析、理解社会实际,2009年4月2日20国峰会在伦敦召开的前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接连在网上公开发表了两篇署名文章,直击当今国际金融体制弊端,提出建立超货币的建议,针对这一事件发展态势,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国际金融制度从金本位体系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国际金融体制变化等相关知识,观看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时下正在热播的两部电视系列片“货币战争”与“货币变局”,了解国际金融局势的变化,通过对一系列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的跟踪关注,让学生在社会经济事件中去学习、理解经济理论,这样的教学既有理论,又有鲜活的经济事实,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年轻人关注社会的兴趣,让他们认识到课本上看似枯燥乏味的理论教条,与鲜活的现实密切相关,学习掌握好经济理论不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拿到文凭,还能提高自己对社会经济实践的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