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21 16:55:40
导语:在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的撰写旅程中,学习并吸收他人佳作的精髓是一条宝贵的路径,好期刊汇集了九篇优秀范文,愿这些内容能够启发您的创作灵感,引领您探索更多的创作可能。
一、当前工业运行特点
(一)工业增速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回升基础仍不牢固
近期工业增长呈现企稳回升迹象。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连续两月环比增加,7、8月份分别同比增长9.7%和10.4%。制造业景气指数也出现好转,8月PMI指数达到51%,环比反弹0.7个百分点,为年内最高值。但需要关注的是,此次增速回升仍局限在少数行业领域,其中,电力和钢铁行业是工业增速提升的主要动力,此外,汽车、电器机械、有色等行业增速也有一定回升;而煤炭、乙烯、有色、水泥等产量增速仍有所下行。比较而言,重工业增速回升明显快于轻工业,7、8月份重工业分别增长10.3%和10.8%,而轻工业则分别增长8.4%和8.5%。重工业主导下的工业增速回升显示经济结构存在再度扭曲的风险。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9.5%,仍低于去年同期0.6个百分点。因此,工业增长回升持续性仍有待观察。
(二)工业品国内需求有所恢复,出口需求有所回升
近期工业品价格降幅收窄,供需显现出弱平衡的迹象。8月份PPI(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和PPIRM(工业生产者价格购进指数)均由此前持续4个月的环比负增长转正,同比下降1.6%而环比上升0.1%。反映了工业品需求好转,并推动企业对投入品需求扩大。分行业看,采掘、原料价格回升力度较大,尤其是石油、钢铁、有色相关行业,此外,加工和生活资料行业通缩也有所好转,但煤炭价格继续下跌。8月份出口需求有所回升,当月出口增长7.2%,相比7月环比增加2.1个百分点。受近期苹果、三星等新一代消费电子产品投放拉动,电子产品成为出口亮点,电器和电子产品出口增速达13.9%,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出口增速较为平稳,分别为8.7%和6.7%。出口区域方面,欧、美经济复苏对中国出口拉动有所增加,对东盟国家出口增速仍达30%,但考虑到以往基数较低,以及美国QE收缩带来的金融市场压力、自身经济放缓和四季度高基数等原因,未来对新兴市场出口可能出现回落。
(三)企业利润增速加快,但盈利水平依然处于低位
2013年1—7月工业企业利润和主营活动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1.1%和5.1%,7月份两项指标分别较上月回升5.3和4.1个百分点。但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继续回落,反映需求仍未明显改观。同时,企业单位成本不断攀升,工业企业累计毛利率自今年3月以来连续5个月回落,1—7月工业企业累计毛利率14.16%,再度回落0.23个百分点。考虑到2012年6月、7月工业企业利润单月增速分别为-1.7%和-5.4%,近期盈利小幅改善很大程度缘于低基数因素。行业方面,汽车、化纤、医药盈利表现相对较好,而上游资源行业囿于下游需求不足、价格疲弱,加之自身产能过剩的弊端,盈利状况依旧在低位徘徊。
(四)部分行业投资回暖,企业去库存动机有所减弱
2013年以来,受产能过剩和效益低迷制约,工业企业产能和库存增速趋于放缓。8月份受企业预期改善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长有所改观,增速由上月17%飙升至22.7%,部分行业投资增速回暖迹象明显。其中,交运设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电气设备是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特别是受铁路投资等支持政策影响,非汽车交运设备投资增速显著提升,从7月份的6.2%升至15%。值得注意的是,制造业投资回暖也部分缘于去年基数偏低(2012年7月、8月增速分别为26.2%和18.8%)。当前在多数企业盈利低迷的背景下,制造业加产能仍不可持续。1—8月份,制造业累计投资增长17.6%,比上年同期降低了6个百分点。同时,企业去库存过程仍在持续,但去库存动机有所减弱。1—7月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6.1%,较1—6月下降1.1个百分点;7月单月库存增长约163亿元,增量低于前两年历史同期水平。由于企业家信心恢复尚需时日,企业增补库存的意愿仍然较低。通过去产能和去库存化解产能过剩仍需要一段时间。
二、当前工业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终端需求未有明显改善
三季度以来工业生产增速好转很大程度源于电力、钢铁等上游行业增加值回升的拉动,但中游行业增加值上行动力仍然有限。从近几年来看,中游行业产出增速往往领先于上游,目前上中游行业增长短暂背离显示国内需求改善仍然较为有限。当前,终端工业产品销售总额增速小幅抬升,但未现明显复苏趋势。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4%,较7月份加快0.2个百分点。其中,餐饮消费增速提升是主要驱动力,同比增长9.7%,较7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它商品零售维持相对平稳,同比增长13.8%,较7月加快0.1个百分点。当前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汽车和房产两大消费热点均陷入低迷。受城市限购等政策制约,汽车销售额持续下降。在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房地产投资也未有持续改善。三季度以来房地产销售、新开工、投资增速均保持下滑态势。由于新的消费亮点和热点仍然缺失,短期消费增长难有大的起色。
(二)出口需求复苏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三季度以来,工业品出口环境进入一个缓慢向好的过程,但风险因素犹在。一是新兴市场增长疲弱对中国出口不利。2012年以来俄罗斯、印度等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未来增长前景仍不乐观。二是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拉动作用趋于减弱。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造成我国出口竞争力下降,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需求上升对中国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降低。此外,近期市场对美联储退出QE的预期逐渐加强,大部分新兴市场货币对美元明显贬值,而同期人民币对美元却持续升值。年初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累计升值1.9%,而印度、印尼货币均贬值近15%,甚至韩元也贬值了2%。这使得在发达国家进口市场上,中国产品的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削弱,不利中国出口增长。由于短期订单受汇率影响较小,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对中国产品的替代也需要一定时间,预计人民币对主要新兴市场货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将主要体现在明年下半年。因此,今年四季度到明年全年,尽管国际经济形势好转有利于中国出口增长,但工业品出口增速难以大幅反弹。
(三)工业企业面临成本持续上升压力
当前,多种迹象表明我国工业发展逐步进入新阶段,劳动力、资金、资源环境等要素条件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而导致企业成本面临持续上升的压力。2013年7月份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收入成本较去年同期高出0.81元,目前促使成本上升的因素主要来自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两方面,虽然原材料价格仍处在下降,但原材料价格下降的幅度小于工业生产者价格下降降幅。在需求没有明显改善的条件下,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7月份工业企业主营活动利润率由6月份的5.83%降至5.6%。近期在国家税收金融支持政策影响下资金成本压力有所减弱,财务费用同比增速总体上趋于下降,但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应该看到,尽管要素条件变化导致短期工业增速趋于下降,但也为推进结构调整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三、2013年四季度及2014年工业形势展望
(一)工业增速将在下移中寻找新平衡,全年增速或将在10%左右
自去年以来,受长短期因素综合作用,我国工业增速呈现逐步下移态势。近期工业增速反弹一方面是内需和外需温和改善的结果,其中发达经济体基本面好转使出口改善是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也源于市场预期推动的补库存需求,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即将临近之际,当前经济主体对政策预期显著改善并趋于稳定。目前,工业增速经过一段时间的下移后逐步形成新的平衡,并逐步向潜在增长水平靠拢。未来,在货币政策没有太大松动的条件下,“房地产—财政—基建—制造业—消费”这一产业链条将难有大的作为;而其他消费热点培育仍需等待时机和时间。今明两年外部国际形势有望逐步回暖,将对我国工业增长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工业领域的产能过剩矛盾彻底化解尚需时日,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等诸多结构性问题凸显使工业转型升级成为必然选择。在内外部环境变化的条件下,工业经济效益和增速阶段性下移的趋势逐步形成,综合判断,2013年全年工业增速或将在10%左右,之后在10%以下运行或将成为常态。
(二)部分上中游行业增长波动风险加大,下游消费品行业运行将相对稳定
近年来,上中游的能源原材料及投资品产业随经济周期的波动性相对较大。经过近半年多的去库存之后,钢铁、有色、煤炭等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有所改观,部分产品进入弱平衡状态,如近期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带动钢铁企业提高钢材价格。同时,随着经济增速持续下移,市场对投资稳增长政策预期增加,预期未来投资增加的领域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交通建设、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及宽带网络建设等,而一旦短期市场景气度有所改善或政策出现松动信号,将助推部分上中游行业打破弱平衡关系,进入被动减库存和快速反弹阶段,但随之而来的过度投资风险也将再次显现,因此产业稳定运行需要宏观政策和市场预期的相对稳定。比较而言,农副食品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等消费品行业作为晚周期行业,市场相对稳定且对政策敏感度较弱;受近期房地产销售增速放缓的拖累,消费品行业中弹性较大的家具制造业未来需求改善空间也相对有限。长期来看,以信息化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可望培育成为新的增长点。
四、政策建议
(一)保持宏观政策相对稳定,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积极财政政策更多地向支持、引导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倾斜。以改善民生、推进两型社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完善支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积极培育新的终端消费热点,稳步推进国内消费市场持续增长;通过调整税收和财政支出结构,支持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改善技术创新环境。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运行的结构性约束,调节信贷资金在中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合理配置。保持投资增长基本稳定,适当控制增长节奏,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重点项目投资力度,引导和带动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
(二)进一步落实简政放权,优化市场竞争环境
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减少行政审批的相关决定,结合取消和下放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行政审批事项,深入推进产业管理方式转变和创新。在弱化政府对企业直接微观干预的同时,强化政府在食品、环境、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市场监管作用。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工业领域的相关立法工作,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节能减排、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质量安全、中小企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改进完善产业信息统计体系,强化信息公开对企业投资经营的决策引导,建立健全产业运行、政策导向等信息共享及制度。
(三)深化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改革,引导和倒逼工业转型升级
深化资源环境体制改革,推进资源环境社会成本向企业内部转移,引导和倒逼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型升级。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将部分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的产品以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等纳入征税范围。适时考虑开征环境税,优先选择防治任务繁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再逐步扩大征收范围。深化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改革,完善污水处理和排污收费制度,稳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抓住当前市场煤价处于低位的契机,尽快启动资源税由从量向从价征收的相关改革,提高资源税对市场价格的敏感性。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提高成品油调价频率、幅度和挂钩油种,更好地反映国际油价变动。
(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国内企业提高国际化水平
关键词:经济增长;CPI;贸易顺差;人民币升值;存贷款增长;货币政策
进入2007年以来,由于整体宏观经济运行偏快,CPI大幅走高,股市火爆引来大量存款入市,房地产行业持续高增长引来银行贷款增长率强劲反弹的情况下,经济趋热警报初现,为此中央银行采取了五次提高基准利率,七次提高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手段。债券市场在紧缩预期以及资金在股市财富效应下转移两重大山压迫下,从三月高位震荡后一直呈现单边的下跌趋势。
一、经济平稳快速增长或将回落
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是来自于投资高速增长的推动,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已经接近常态。由于投资增速持续的高位运行,预示着经济运行可能将面临过热和经济结构失衡的窘境,这也是2007年来整个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偏紧的直接原因之一。然而,根据世行的调查,2007年上半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十年来首次高于潜在的GDP的增长率,其结果就是,自2000年开始出现的微度的产出缺口已经消失,若这种格局进一步延续,则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供给约束,并加大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持续性造成一定挑战。因此,有理由推断不久将可能出现经济增长的“拐点”――也就是极限点位。
值得注意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因素――消费需求增长却是明升暗降。同不断高涨的投资相比,社会消费增长的步伐日渐落后,上涨的物价使得消费增长表面上显得十分强劲,但实际上增长与收入的距离在扩大。消费需求扣除物价影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后,消费的增速在高位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实际增速将低于二季度水准,这也将拖累三四季度GDP增速。
综合分析,而如果GDP增速数据出现明显回落,则市场对偏热宏观经济的担心将降低,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必要性预期也会降低,这显然会刺激债市的买盘出现。
二、物价持续上升但渐趋平稳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5%,从月环比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2%。2007年以来,月度CPI指数持续上涨,由于本次上涨有一定的连续性,可以推断这是流动性过剩格局下物价的趋势性上涨。就近期来看,物价上涨暂时还处于可控范围。从影响CPI涨幅不断提高的因素来看,主要是由于粮食前期明显上涨及猪肉价格的暴涨引起的,其中食品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就达2.5个百分点。而到了四季度,根据农业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占在CPI权重7%-8%的猪肉项目价格环比回落幅度大约7%,而鸡蛋和蔬菜略有上涨,但粮食价格基本稳定,所以综合考虑食品价格对CPI环比的影响将降低,CPI的高增长有望得到缓解。处于高位的食品价格也使得居民的消费倾向减弱,价格向上的动力也在减弱。
另外,从在CPI上涨结构看,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8.2%,非食品价格上涨0.9%。通货膨胀压力如果存在非食品产品扩延趋势,那么中央银行就很有可能采取调控措施,但所幸的是,非食品类价格长期保持在1%左右的稳定增长水平,工业原料、燃料、动力购进指数以及PPI基本保持稳定,这说明暂时还没有出现供给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下半年人民币升值速度会加快,这将会降低进口原料的价格,起到平抑CPI上涨的作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CPI很可能会冲高后回落,不会演变成全面通货膨胀。所以预计四季度CPI如果能如期回落,那么债券市场可能会迎来一波反弹,而CPI回落的程度也与反弹幅度密切相关。
三、货币供应和存贷款增长
在银行强烈的贷款冲动的推动下,上半年的贷款增速达到了16.49%,为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提供了资金支持,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到了8月,信贷更是大幅反弹,同比上年同月增长了60%以上,所以中央银行在9月份大量向市场出售手中持有的特别国债,也是对8月份信贷失控的一个正常反应。
由于上半年贷款增速过快是造成固定资产投资高位运行的一个主要原因,而控制固定资产的反弹现在成了中央的一个重要目标。银监会表示下半年金融机构新增贷款的增速要控制在15%以内,以此目标来测算,下半年新增贷款只有1.15万亿,这将会极大的抑制固定资产的反弹。预计今年最后几个月的贷款控制会更加严格,货币投放主要以季节需求为目标,货币回笼也会更为及时。另外,中国证监会最近密集推行的大盘新股发行,客观上起到了替代央行收紧银行间流动性、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供应的作用。
商业银行托管量占整个债市托管量的79%,所以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对债市有着重要影响。由于贷款的收紧将迫使商业银行下半年加大债券的配置比例。由于利息税的调整,存款增速在6月份出现了反弹,预计下半年存款增速会有所回升,即使假设下半年存款增速保持上半年的平均水平15.84%,存贷差增长率也将回升到0.84%。商业银行贷款增速的放慢无疑会使其加大债券资产的配置,这为下半年债市的反弹提供了资金支持。
四、货币政策越趋明朗化
数技经所副研究员 张 涛:
当前投资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
2006年,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稳中趋降的增长态势,增速将保持在20―22%。推动我国投资增长的因素,一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全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建设项目不会减速。同时,与2005年面临的宏观环境不同,2006年外贸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可能会弱于上年,因此,要保证2006年经济增长维持在一个理想平台,投资拉动的作用不能削弱。二是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大量在建项目仍要继续完成,必须开工的新建项目,将对投资造成拉动作用。三是地方政府换届效应所形成的投资冲动依然强劲。四是外国直接投资热度不减。
但是,当前投资领域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是: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投资进一步反弹的条件依然存在;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调问题没有明显改善。为此,建议:
一、保持投资适度增长,重点改善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确保宏观经济平稳增长。与1998年的扩大内需不同,本轮扩大内需的重点应在扩大消费需求上,对于投资需求,在防止出现越来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的同时,更要重视改善投资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在投资政策取向上,短期内宏观调控中行政手段的实施力度不宜大幅放松,但应更多地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更好地将市场的调节作用与适时适度的宏观调控结合起来,逐步把重点转向关注和解决经济运行的深层问题,规范和引导地方政府的投资行为,协调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二、投资重点从以城市建设为主转向农村建设,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投资力度。各政府部门在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措施、安排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时,应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在努力加强农村道路、通讯和广播电视设施建设的同时,重点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资源严重缺乏的局面。
三、通过制定和执行较严格的技术、能耗、质量、环保、经济规模和安全标准,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在市场竞争中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
四、通过政府投资和税收等手段,有效引导和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等方面,都要求房地产业保持一定的增长。要通过建立合理的税收制度,如实施房产交易税、实行差别税率等,遏制房地产行业的过度投机行为,促进房地产业长期稳定健康地发展。
数技经所博士 刘 强:
对2006年我国价格走势的预测及政策建议
2006年我国的价格走势,取决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国际石油价格和国际铁矿石价格;二是粮食价格;三是国家有关的政策措施。
2006年2月份以来,OPEC报告称其石油供给能力大幅度增加后,国际石油价格有所回落。与此同时,我国控制石油消费的措施也开始发挥作用。预计2006年如不出现战争、灾害、恐怖袭击等强干扰因素,石油价格仍会保持在50―60美元/桶的水平上。
近期我国与国际铁矿石生产巨头的谈判走势表明,由于国内铁矿石价格高于国际价格,2006年铁矿石国际价格仍会上涨,其幅度取决于国内企业的谈判能力。预计2006年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幅度在15%左右。
2005年以来,国际小麦产量增长迅速,我国产量和市场供给量也有所增加,在此背景下,2006年国内粮食价格难以上涨,甚至可能有所回落。
2005年以来,国家发改委决定改变成品油定价机制,这必将引发2006年国内成品油、其他石油产品、化肥等价格的上涨。因此,2006年国内燃料、化学品、农资的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如果国际油价有所回落,这种压力可能会有所减轻。
当前,各地政府对垄断价格上涨仍有很高的热情,热力、自来水、电力等的涨价仍难以避免。
总体来看,2005年以来,我国的价格一直比较平稳,这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环境,但其中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结构问题。由于价格工具有很强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资源价格和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进一步拉大了我国的收入差距,这种状况应受到高度的重视。由于2006年我国价格变动的压力不大,且多处于政府的调控能力范围之内,因此,有关部门应更多地从社会公平的角度考虑价格问题。一是加紧出台燃油税政策,利用税收工具和价格杠杆调节汽车消费。二是改革垄断性部门,对垄断性商品和服务价格的上涨进行控制。可利用资源税,在全社会范围内分配资源的“级差收益”。三是减少粮食进口。四是建立包括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在内的能源期货市场。
工经所所长.研究员 吕 政 研究员 魏后凯:
2006年我国工业布局新趋势
2006年,我国工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局面,但增速可能有所回落,预计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12--15%。其主要依据,一是出口增速有可能下降;二是国内消费需求增幅较为稳定。目前,由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60%以上,为了实现国民经济适度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20%或略高于20%的水平是必要的。
一、工业布局出现的新特点和新趋势。一是工业布局进一步向沿海集中。除烟草工业外,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等制造业生产能力都在向沿海地区集中。工业生产能力分布过密与过疏并存。二是工业园区化趋势进一步加快。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措施鼓励工业企业“退城进郊”、“进区人园”,并对规模较小、布局散乱的生产点和工业区进行调整合并,工业布局的集聚规模效应日益凸现,工业园区化比重不断提高。三是地区特色优势产业迅速发展。目前,各地越来越重视特色经济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化趋势日益加快。尤其是沿海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近年来,在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还出现了由部门间分工向部门内产品间分工、进而向同一产品产业链分工转变的趋势。
二、优化工业布局,促进各地区工业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研究制定工业节地政策。尽快组织编制“中国节地技术政策大纲”,研究并推行工业节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设立行业和地区差别化的企业用地准入门槛,进一步完善国家工业节地政策,把工业布局调整与工业用地政策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工业节约集约用地。二是引导工业合理集聚和转移。对那些项目过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小、发展潜力
有限的地区,要实行优化开发和整合,促使其加快产业升级。并积极引导其工业企业和生产要素向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合理集聚,逐步形成一批新的产业集聚带和制造业基地。要采取鼓励与限制相结合的办法,引导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产业逐步向周边和中西部地区转移扩散。三是强化工业发展的空间管治。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要求,明确界定各类主体功能区的范围,并制定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和考核指标体系,对各地工业发展实行空间管治,以促进工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四是进一步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和工业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鼓励产业集群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提高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财贸所所长、研究员 裴长洪:
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形势分析及对策建议
2006年,我国进出口贸易将延续2005年的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将超过20%,出口增长快于进口,贸易顺差仍将超过1000亿美元。支持出口贸易高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一、国际经贸环境总体有利。从外部环境看,2006年世界经济增长预计可达4.3%,与2005年持平;世界贸易增长将略高于2005年,可达7.6%;跨国直接投资继续回升,外部需求对我出口持续增长有利。虽然2006年贸易摩擦仍将不断发生,但对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总体态势不起逆转趋势的阻碍作用。
二、国内经济对海外市场的需求仍将持续增强。从国内经济情况看,由于工业生产能力过剩问题还不可能通过国内消费需求扩大得到有效缓解,因此,扩大出口仍然是企业寻找市场的重要出路。从政策环境看,通过2005年的出口退税体制改革,中央政府加大了中央财政支持出口退税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因素。此外,由于我国出口中加工贸易比重大,不受国内限制因素的制约,只要存在外部需求,加工贸易出口仍将快速增长。
三、进口增长仍将低于出口增长。一是我国进口商品结构主要是资源性产品和机器设备两大类,其进口规模在相当程度上受国内投资增长规模和速度的制约。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开局之年,虽投资增长速度不会大幅度回落,但也不会出现2003年那种过热形势,因此,对进口的需求不会产生大的刺激。二是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体制,在相当程度上仍以行政垄断为主,阻碍了市场的竞争,阻碍了消费和储备的增加,影响了进口规模的扩大。三是在关键设备和先进机器设备的进口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企业缺乏进口这类产品的动力。同时,在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扶持政策中,缺乏相关的配套措施,使企业难以问津进口技术和设备。
四、我国有可能进入长期巨额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顺差的阶段。从2005年我国出现超千亿美元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大量增加的趋势看,似不应简单地把它作为个别年份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的结果,应深入研究其更深层的经济原因。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现象有可能成为常态而延续。因此,经济形势的判断要正确估量和把握这一新的经济现象。
积极转变进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建议:
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要从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共同努力。
一、在生产环节,要提高生产的国际分工位置,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一是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目前,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出口贸易已面临从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向资本与技术相对密集的制成品的转变。我国在保持纺织品、家用电器、部分机电产品等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仍需积极培育新的优势出口商品,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的出口,逐步减少初级产品和高耗能产品出口。与此同时,在出口产品中,要努力引导出口企业实施名牌战略,通过实施产品差异化策略来形成品牌竞争优势。二是实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引导加工贸易企业与跨国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水平更高、增值含量更大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产业配套,逐步从代加工向代设计、自创品牌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应重点考虑对国内产业、企业和产品的带动辐射作用,在吸引外资的同时,大力支持内资企业的发展。三是优化生产结构的措施要避免认识上的误区,即出口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就是搞资本密集型产品。事实上,传统产业中也有高附加值生产环节与产品;高技术产业中也有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与产品。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价值,既包括提高高技术产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也包括提高传统产业产品的附加价值。例如,传统产业即使不能跃升分工位置,也可通过改善设计、提高产品质量来提高附加值。
二、在流通环节,要规范出口秩序,提高服务设施水平。这需要政府和行业组织发挥各自的作用。从政府层面看,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从提高国家整体贸易利益出发,通过制度设计和政策措施杜绝不规范竞争。例如,我国对纺织品采取的“主动配额制”,就是规范出口贸易秩序的宏观调控手段之一。它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在国际贸易谈判中的不利地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倒逼”机制,迫使我国企业转而生产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最终实现我国纺织品行业的生产转型。从进出口商会和行业协会看,要积极引导和规范同类外贸产品之间的竞争秩序,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避免恶性竞争和“价格战”。在运输体系上,要通过国际合作,加快我国油气管道、港口、公路和铁路等国际性战略通道建设,形成与世界资源富裕地区的现代化运输网络。同时,要加快发展远洋运输船队,提高运力,降低运输成本。
关键词:工业经济;下行;趋势分析;展望
中图分类号:F424
当前中国工业正逐步进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增长动力机制将发生转变,增长速度也将由高速增长逐步转变为中低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对自身发展战略进行根本性调整,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向上抢占产业制高点”,实现“新型驱动增长”和“高、精、细”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工业的必然选择。
一、当前工业经济下行趋势
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增速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波动性明显降低。然而,进入2012年以后,情况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先是在2012年1~2月份达到了21.3%的高位,然后迅速下降,到8月份更是达到了8.9%的低位,而9月份略微回升到9.2%(见图1)。事实上,如果单从增速本身来看,这一速度并不是不可接受的。目前对工业主管部门造成压力的更多是这种增速下滑的趋势,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工业经济增速就进入了下滑轨道,而进入2012年以后增速下滑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工业经济增速下滑是符合很多研究者预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课题组,2010;刘世锦,2010),但增速下滑幅度却出乎意料。同时,企业盈利水平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虽然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8%,出现较大幅度反弹,但总体上1~9月份仍同比下滑1.8%。
二、当前工业经济下行的宏观因素分析
当前经济增速的下滑既有供给层面的原因,也有需求层面的原因。其中,供给层面原因主要体现为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降①。需求层面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产出缺口的变化,2011年和2012年我国的产出缺口为负,而且偏离程度很高,处于历史较高水平。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此轮下降持续时间长、下降幅度深,但波动幅度有所降低。据测算,2007年以来,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明显的下滑趋势,反映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和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带来的技术红利正在逐步减弱。
(一)潜在产出增长率下降是我国工业经济增速下滑的根本原因
对于潜在产出增长率的测算有着很多不同的方法,这些方法分别被不同的研究者所采用,而且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和不足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消除趋势法。借助计量工具,对实际GDP进行去势处理,直接分解出潜在产出增长率和产出缺口。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数据要求比较低,仅仅是需要使用GDP增长率数据即可,而且处理过程相对简单。二是生产函数法。对生产函数形式进行设定,然后通过索洛余值的测算获得全要素生产率,再经过进一步处理获得潜在产出增长率。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较为全面地考虑了生产要素利用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系统性和逻辑性较强,但运算过程较为复杂。本文将同时采取这两种方法对潜在产出增长率进行测算③,然后对二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均能够获得一个相同的结论,那就是近年来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降,而且从大趋势上看,中国潜在产出增长率的下降是从2007年开始的(见图2)。换一句话讲,从2007年开始,中国经济事实上已经面临较强的下行压力,只不过是经济上的波动掩盖了这种趋势而已。造成中国潜在产出增长率下滑的原因可能有多个方面。
1.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目前,断言中国正面临或即将面临“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显然是武断的,但全国很多地区面临“民工荒”问题,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民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直接的后果就是对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道路造成了挑战,中国过去那种依靠低成本迅速扩张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已经难以持续。
2.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总量不断扩大,资源消耗呈刚性增长。然而,传统的资源终究会消耗殆尽,而新的替代能源在短时期之内难以真正取代传统能源,因此在资源保障方面,中国工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水、大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持续增加。这些问题都会对我国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造成压力和约束。
3.体制改革释放出来的动力减弱。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在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改革开放所释放出来的动力。目前,中国的“渐进式改革”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按照中央的表述是“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如果改革不再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那么过去改革所释放的动力将逐步消失。甚至,随着改革所带来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和固化,过去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今天可能变成阻碍经济增长的障碍。
(二)产出缺口为负且处于低位加剧了工业企业的经营困难
产出缺口指的是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偏离程度,反映了现有资源的充分利用程度。如果产出缺口为正,则说明经济在超过潜在供给能力的水平上运行;相反,如果产出缺口为负,则说明经济在低于潜在供给能力的水平上运行。两种方法均显示,目前产出缺口为负,且均处于1995年以后来的最低点(见图3)。从消除趋势法来看,2012年第2季度的产出缺口为-1.90%,为1991年以来的最低点;从生产函数法来看,2011年的产出缺口为-2.53%,为1992年以来的最低点。这反映了当前产出水平较大程度的偏离于潜在产出。造成产出缺口为负,而且偏离幅度较大的原因主要在于需求层面,具体有三个方面。
1.国民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国内需求不足。中国在改革初期,国民收入分配状况明显改善。但此后出现恶化趋势,居民收入尤其是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重持续下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差距增大的直接结果是国内消费需求不足。事实上,2003-2006年期间,中国国内消费出现了加大幅度增长,当时很多学者认为中国进入了消费升级的阶段。然而到了今天,中国消费增长反而大大放缓,其根本原因是收入分配机制不合理导致了收入差距过大。
2.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外需大幅下滑。2011年全球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均面临着经济增速下滑的压力,国际市场需求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中国与东盟、印度、南非、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双边贸易增长较快,但中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贸易增长较慢,而且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滑。
3. 4万亿投资计划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等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也导致了实际产出的减少。反危机的经济刺激政策对于避免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经济的过快下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样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需要在政策退出后逐步消化。1.6升及以下汽车购置税减免,家电、汽车、农机“三下乡”等消费刺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会对未来居民消费能力造成影响。4万亿投资同样加剧了某些传统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例如,4万亿投资直接拉动了建材、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的投资大幅增长,而这些产业早已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大幅投资的新增产能将逐步释放,使国民经济面临较大调整压力。
(三) 从实际GDP走势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下降通道
1993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历了7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其中最后一个周期是从2007年第3季度作为起始波峰,2009年第1季度为波谷,2009年第4季度为终止波峰。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波谷的下降通道。与过去相比,此轮下降呈现出以下特点:
1.持续时间长。2009年4季度至今下降通道已经达到10个季度,超过样本中7个下降期的平均长度(5个季度),同时也超过样本中7个下降期的最长水平(9个季度)和前一个下降周期(2007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的持续长度(6个季度)。
2.下降幅度深。2009年4季度至今下降幅度达到2.35%,超过样本中7个下降期的平均下降幅度(1.46%),虽然仍未超过前一个下降周期(2007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的下降幅度(3.38%)④,但从历史上看已经是1993年以来第二大的下降幅度,而且目前下降期尚未结束。
3. 波动程度有所降低。与前一个下降周期(2007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相比,本次下滑波动程度有所降低。2009年4季度至今离散程度为0.75%,高于样本中7个下降期平均离散程度(0.61%),但低于前一个下降周期(2007年第3季度至2009年第1季度)的离散程度(1.41%)。
(四)中国全要素生产率(TFP)正逐步下降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全要素生产率 (TFP)进入了上升的轨道,这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和技术红利,然而进入了21世纪以来,这种增长的幅度逐渐变缓,甚至从2007年(如果从全要素生产率HP趋势来看是从2004年)开始,逐步进入了下滑轨道,而且下降速度很快。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由研发投入或技术引进带来的微观生产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是改善资源配置(即生产要素由生产率低的企业、部门或地区流向生产率高的企业、部门或地区) 带来的效率提高。因此,如果政策性或制度性的因素导致资源无法由生产率低的企业配置到生产率高的企业,就会带来资源配置上的损失,从而降低全社会的生产率(樊纲、王小鲁、马光荣,2011)。
三、工业经济运行趋势展望
受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工业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里,工业经济运行的传统模式将发生改变。工业运行的特征以及作用机制,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需要引起工业管理部门的重视。
(一)工业经济增速将中速企稳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工业经历了一轮一轮的快速增长,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层次多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跃居世界第二,工业经济总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据美国研究机构HIS测算,2010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略高于美国的19.4%,而制造业世界第一的“宝座”,美国从1895年一直保留至2009年。事实上,如果利用联合国数据库公布的各国制造业增加值,通过当前汇率进行换算,那么中国在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就已经达到17453.78亿美元,高于美国的17316.71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在经济总量比较小,产业门类尚不齐全,劳动力资源快速增长,资源环境约束不强的时候,通过粗放式发展,实现高增长是有可能的,但随着发展环境的改变,中国工业要想长期维持过去的高增长已经变得不可能。下一阶段,随着中国工业经济新的增长动力机制的逐步建立,
(二)产业转型升级将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动力
过去中国工业在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尚未形成完备的工业体系的情况下,更多采取了迅速“开阔地快速铺开式”的发展战略,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规模的迅速扩张;然而到了今天,过去的这种道路已经难以持续,中国工业增长动力机制已经发生了转换,必须要对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在已铺开的产业基础上“向上抢占产业制高点”,实现“新型驱动增长”和“高、精、细”发展。“开阔地快速铺开式”的发展战略从增长动力机制上看,主要体现为资本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在“开阔地快速铺开式”的发展战略下,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降,这是正常现象。也正因如此,在2007年以后,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下滑的趋势。“向上抢占产业制高点”的发展战略体现为科技进步和创新带来的效率提高,要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形成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目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虽然较低,且处于下滑趋势,但下一阶段,随着国家通过加强体制改革促进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通过加快自主研发和技术改造促进了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随着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通过并购重组实现竞争力水平的提高,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将出现较大幅度的提升,从而带动了工业经济的增长。
(三)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等重化工业仍将是工业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当今全球范围内工业领域正在经历一场第三次革命 (the Third Industrial Revolution),而中国工业也同样有可能要经历一场“工业母机革命”。“工业母机”是指生产机器的机器,主要涉及材料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中国目前很多行业中,产品已经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但设备却不得不依赖进口。这样的结果是,高价格的国外设备增加了产品生产的成本,同时使中国企业在技术上依赖于国外,降低了产业发展的自主性。中国的“工业母机革命”主要是指中国工业企业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对进口设备实现进口替代,并进一步出口到其他国家。从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工业企业一旦实现对某种设备的成功攻关,往往能够迅速建立起巨大竞争优势,甚至在进口价格1/2的水平上进行销售仍然能够获得盈利,从而也将对全球产业的发展模式和竞争格局产生根本性的冲击。目前,中国在“工业母机”领域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能够成功的对现有的进口“工业母机”进行替代,并进一步扩展到国外市场,则能够对整个工业的增长产生巨大的带动力,同时也将大大带动工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四)县域经济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将变得更加重要
县域经济对工业的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县域经济的增长将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2008年金融危机前,县域经济增长速度要低于全国总体增长,但近年来,县域经济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总体水平。2010年,县域范围的经济占全国的GDP首次超过一半。这个变化表明了,在未来一个时期,县域经济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将不断增加。二是县域经济将成为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战场”。县域经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仍很普遍,县域工业技术装备水平低,很多是拼资源、拼消耗的项目。对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进行淘汰,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任务。三是县域经济将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腹地”。东部地区企业在进行产业转移的时候,在很多情况下,不会选择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的大城市,而是将产业转移到周边的县域。这有利于这些企业保留原有的市场和渠道,从而更好地为核心城市的企业进行配套。县域经济将成为核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周边支持系统,促进了中国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四、政策建议
当前中国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经营效益下滑的情况下,如果成功实现转型升级,那么有可能实现竞争优势转型,在价值链更高端环节塑造出新的竞争优势;相反,如果在转型升级中失败,那么传统优势将逐步消失,而未来的中国工业也将面临着更大的困难。为促进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国家应在放低工业经济增速预期的基础上,出台更大力度的转型升级促进政策。
(一)放低工业经济增速预期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约束强度的上升,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进入下降趋势,中国工业经济也将逐步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而且,由于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完成,因此工业经济面临着较大的调整压力。因此,未来几年里,中国工业经济将不可能再继续保持2003年以来的高速增长,而是逐步减速。预计整个“十二五”期间或者到“十二五”后期,工业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将接近于9%。国家应始终将促进工业转型升级作为政策的重心,避免部分地方政府因为过度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放松了对“调结构”的要求。要把全面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作为重要任务,抓紧落实和组织实施好规划中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政策措施,努力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
(二)避免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
本轮经济增速下滑是多种因素引起的综合性问题。既因为周期性波动、政策退出等短期性因素的影响,也是因为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模式本身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需要释放。速度的降低是中国工业实现转型升级以前的过渡,是中国企业实现竞争优势转型的必经阶段。受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市场规模萎缩、节能环保要求提高等因素影响,企业主动实施转型升级的苗头目前已经十分明显。企业纷纷通过提高自动化水平、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研发、推动商业模式创新等手段,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争取在价值链的更高端环节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如果在这个时期,国家再出台大规模的经济政策,重新实施依靠粗放式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可能会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趋势造成破坏,不利于转型升级。另外,现阶段的工业经济下滑没有引起大规模的失业,甚至很多地区“民工荒”问题依然严重。这也是国家不需要出台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的重要理由。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现阶段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政策走向将直接决定中国企业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升级。如果能够解决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面临的关键,从政策上支持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那么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将大大加快;反之,如果过分注重保增长,出台一些不利于转型升级的政策,那么可能会阻碍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国家应对转型升级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从分析企业在危机下的反应模式入手,推动企业转型升级。(1)加大财政扶植力度,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升级,实现产学研体一体化,鼓励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开发新市场。(2)实行结构性减税,对一些符合国家政策鼓励方向、技术水平先进、尚处于成长中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3)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持。鼓励银行对于那些寻求金融支持进行转型升级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拓宽投、融资渠道,搭建高融资平台;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与担保机构及其他投融资机构紧密合作,开发直接融资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我们常常习惯于说,“经济下滑期间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良好时机”,事实上这句话不完全正确。危机能够使企业具有很强的转型升级愿望,但同样也可能会造成企业缺乏转型升级所需的资金,而且国家反危机政策也可能会对企业转型升级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为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国家要对企业行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切实地把政策做对、做实。
(四)加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
国家提出要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实体经济,认为实体经济是国家竞争力的根本。然而,目前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是体制机制问题。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某些暴利行业的存在,吸引了很多实体经济企业将大量的资源向这些暴利行业集中,加大了经济运行的风险,也抽干了实体经济发展的“血液”。下一阶段,国家应加快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1)推动生产要素市场改革。深化财税体制、土地管理体制、金融体制、环境保护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以及完善干部考核与晋升制度,避免地方政府追求地方利益而造成生产要素价格机制的扭曲。(2)规范市场竞争秩序。避免政府自由裁量权过大扰乱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秩序着手,增加信息透明度,加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3) 加快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进行区分,对有条件能够引入竞争机制的行业,应坚决推动垄断行业改革,利用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对于那些尚没有条件打破垄断的行业,应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防止垄断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注释:
①利用消除趋势法计算,2011年潜在产出增长率比2006年下降了1.81个百分点;利用生产函数法计算,2011年潜在产出增长率比2006年下降了0.86个百分点。
②郭庆旺、贾俊雪(2004)采用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生产函数法估算了我国1978-2002 年的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认为消除趋势法和生产函数法与实际更为相符。张成思(2009) 运用多变量动态模型系统下的Beveridge-Nelson分解方法估算了我国1985年1季度至2008年2季度的产出缺口,通过在统计属性和对货币政策调节预测效果方面与传统单变量估算方法比较,认为基于多变量系统测算的产出缺口对货币政策的预测效果更优。
③具体实施为:(1)趋势消除法。在我国可比价GDP的基础上,使用X-12-ARIMA季节调整方法,选择乘法模型,获得季节调整后的GDP序列。采用HP滤波的方法,对季节调整后的GDP序列取对数后并进行分解。利用其趋势成分序列获得潜在产出。利用波动序列,去除不规则成分以后,获得产出缺口。(2)生产函数法。采用两要素(资本和劳动力)的C-D生产函数 ,采用永续盘存法来估计每期的资本存量,全国固定资产基期资本存量采用了郭庆旺、贾俊雪(2004)推算的1978年全国固定资产净值为3837亿元(1978年价格)。
④上一轮周期之所以下滑幅度很大,主要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参考文献:
[1]郭庆旺,贾俊雪. 中国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估算[J]. 经济研究,2004,(5).
[2]张成思. 基于多变量动态模型的产出缺口估算[J]. 统计研究,2009,(7).
[3]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 资本化扩张与赶超型经济的技术进步[J]. 经济研究,2010,(5).
[4]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运行课题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形势展望[J]. 中国工业经济,2011,(3).
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取向的分析较为重要,相关部门必须要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市场与发达国家面对的经济情况,科学面对各类重大挑战,并利用先进的工作方式提升其政策取向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一、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我国物价水平下降,但是,从总体上而言还是呈现较高的位置,投资与消费水平逐渐提升,并且经济结构在逐渐改善。在全球进口率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出口比例有所减少。部分中小型工业企业的经济开始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我国宏观经济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在2015年的时候,我国GDP有所增长,约为900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了10%左右,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GDP增长速度有所提升,从总体上分析可以得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还处于正常的位置,经济增长情况较为稳定,可以有效提升国内的经济效益。
第二,目前,我国在物价方面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在CPI方面的增长速度较慢,无法加快其增长速度,难以优化其发展体系,甚至会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无法增强CPI的发展水平。例如:在全运会期间,我国能源价格与商品的价格开始下降,国家在对PPI进行统计的时候可以发现其在大幅度上升,这就导致我国CPI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拐点问题。在城乡商品销售的过程中,商品的价格指数呈现直线发展趋势,多数商品都处于价格不变的范围内,或是在小范围内商品出现价格下降的现象[1]。例如:服装商品与娱乐文化设施商品等,在实际销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价格下降的现象。在2016年的时候,我国燃料商品价格有所上升,相关部门如果不能科学应对能源原材料价格的相关问题,将会影响我国财政政策取向的正确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企业不能提升CPI,将会导致整体提价情况受到严重影响[2]。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下财政政策要点
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之下,财政部门必须要做出正确的取向分析,并针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实?H情况,全面开展各类工作,确保自身的正确取向。在此期间,政府部门必须要遵循以下几点要点:
第一,在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之下,经济状态与发展趋势较为明确,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因此,财政部门要将预防经济危机干扰作为基础,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最为重要的就是规避房地产行业风险,改善房地产产品结构,使其可以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需求。首先,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全面分析次贷危机,并利用先进的工作方式处理各类问题。其次,财政部门必须要科学调整房地产商业结构,并对各类敏感时期进行分析,一旦出现影响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的问题,就要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解决,在保证房地产贷款政策的情况下,降低房地产的价格。在此期间,不可以利用挤压房价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规避房地产房价泡沫的问题[3]。
第二,财政部门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分析宏观经济情况,保证在实际工作中,科学分析市场内部需求,并对外来风险进行抵制,满足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内部需求,并对其进行全面的改善。同时,财政部门还要明确个人所得税的扣除标准,积极建设教育体系、医疗体系、养老体系等,保证可以深入落实政府部门相关补贴。尤其是一些生活困难的群体,必须要予以一定的生活补助。对于居民的发展而言,需要控制其多方面收入,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鼓励我国东部的各类企业向着西部的方向发展,并针对转移与科研项目给予一定的奖励,吸引更多企业开展转移等活动,在提升企业积极性的情况下,优化西部的经济结构,促进我国总体经济的发展[4]。
三、制定长期的规划目标
财政部门在实际发展中,必须要根据我国宏观经济条件下,财政政策的特点与规律,对其进行积极的改革,除了要保证完成短期目标之外,还要制定属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明确财政政策取向,并对其进行有效的改革,保证可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逐渐提升其经济效益。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在财政部门政策取向明确中,必须要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利用宏观调控的方式,对实体经济进行管理,避免出现中小型企业经济断裂或是破产的现象。同时,财政部门要根据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需求,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借鉴发达国家中小型企业财政扶持项目,对自身的财政政策进行改革,利用新方式促进我国中小型企业的长远进步。
第二,我国财政部门必须要科学管理个人所得税项目,对其进行全面的改革,在保证社会公平性的情况下,缩小个人贫富差异,促进我国经济的正确发展。在对个人所得税项目进行管理的时候,财政部门必须要对其免征额度进行分析,明确财政标准,保证可以根据个人所得税的改革需求,对其进行全面的优化处理,规避各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第三,我国财政部门在明确政策取向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改革国有资产的产权,维护国家资产权益,提升经济发展效率,并针对我国国有资产管理需求,对产权进行管理,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各类管理工作。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素质;理想;信念;价值观;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81-02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日趋深入人心,高校德育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当前社会形势下,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传统思想道德观念的冲突,外来价值观念的影响,网络的巨大影响力量,使得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仍是高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最大困境。因而,了解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和提升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
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主流是好的,他们关心国家发展,渴望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受到社会上多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一些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上发生了偏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弱化,责任意识欠缺
青年学生本应是最富于理想和抱负的,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少的大学生在竞争的压力下容易产生理想信念模糊,目标限于功利,重物质实惠轻理想目标的心理。他们普遍认为理想远、大、空,可望而不可即,难以把握,是虚幻的,只有“现实的”才具体、实在,他们关心更多的是眼前的利益、自身的发展状态和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不少大学生对社会责任“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没有真正把自己的命运与社会、他人的命运结合起来。
(二)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轻精神
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背负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因而大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理论学习中,实践少之又少。个别同学忽视德育、不注重全面提高素质,这些直接导致大学生德育意识淡化,甚至极个别学生政治责任感不强,不愿上政治理论课,不愿意担任社会工作。不少大学生纷纷追求生活的潮流化和高档化,在大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着重物质享受,轻精神追求的倾向,追求时尚、贪图享乐的思想在大学生中盛行。
(三)道德评价存在双重标准,认知和行为脱节
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知行不统一的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对身边的一些不道德的丑恶行径表示愤慨;另一方面,自身面对不道德的事情不仅不去阻止,甚或参与其中。他们有真善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期待建立和谐规范的社会道德秩序,但是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举例如下:
1.基本文明礼仪的欠缺。心理上认同自己是天之骄子,素质高于一般群众,但是语言粗鄙成为时尚。校园中,打赤膊、穿拖鞋出入公共场所已是见怪不怪了;至于乱扔废物、随地吐痰更是司空见惯。
2.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据调查,大学生抄袭作业现象在各个高校都较为普遍,甚至已不被学生认为是失信行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某校大学生因考试作弊而受到严厉处分的报道,轻者受到各种处分,重者则被勒令退学。
3.恶意拖欠学费。新学年开始,家长为孩子存足学费,期待孩子圆满完成学业。却有部分大学生拿着家长给的学费不上缴学校,擅自挪作他用或者存入银行进行“增值”。
4.不按时偿还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为了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就学压力而设置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但是,有极少数学生诚信意识欠缺,到期不还,给银行信贷工作蒙上阴影,也为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
5.毕业时的不诚信行为。首先,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涂改成绩及所获荣誉造假。其次,随意签约、毁约,不尊重社会规范和规章制度。另外,少数毕业生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
(四)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前进动力
新形势下大学生比较突出的特点是:价值观念模糊,缺乏前进动力。在精神状态上,思想空虚,精神萎靡,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在价值取向上,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不愿意用心做事,反倒攀条件讲待遇;在工作态度上,怕苦怕累,逃避责任,得过且过,不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工作,更不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生活方式上,贪图安逸,讲求享受,缺乏奋斗的动力和坚持。心理承受力较弱,无法承受挫折,不能正视人生的矛盾。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提升途径分析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应依仗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的共同努力,就高校而言,学校的教育和导向成为了决定学生意识走向的重要因素。本文着重分析高校德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途径。
个体道德的形成一般说要经过掌握道德知识、学会道德判断、进行道德选择、付诸道德实践等几个阶段。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真理性的道德知识,明确是非善恶标准,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但在这其中受教育者所获得的只是理论知识,必须将之付诸实践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能力。因此,高校德育应从培养道德知识入手,不断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并在实践中形成并检验青年大学生真实的道德能力和素质。
(一)注重道德理论培养,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学生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的课程,在诸多德育途径中居于特殊的、重要的地位,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应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理论修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充分反映中国化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充分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大学生”的原则,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生活,尊重青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注重知识学习和观念形成,更注重情感培养和行为养成。
(二)建立完整规范的管理体制,以管理促德育
提升大学生道德素质,既要靠耐心细致的思想道德教育,又要依靠严格规范的科学管理。在道德教育活动中,制度安排以其规范性和强制性的基本属性,为道德教育提供了外在环境和秩序保障。
高校应把德育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当中,具体化、规范化高校德育评价标准。在严格的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通过外在的规范和约束逐步引导大学生自觉的道德意识。同时,高校的课程评价体系应整合并修改现有成绩为先的评价模式,在大学生评价的量化指标中加大道德评价的比重,增加德育量化的可操作性,将现有道德标准具体化,避免假、大、空地谈道德教育,避免重智育轻德育的评价模式。
(三)贴近学生实际,将德育融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要针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态势,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贴近社会生活实际的教育,而不是僵硬地说教或就事论事地随机教育。把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融入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中,通过灵活、丰富、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学生在参与中受教育、长才干、得提高。学校在做好文化课讲授的同时,可以通过名人讲座、名著导读、影视欣赏、文艺表演、课外阅读、演讲比赛、辩论赛、健身娱乐活动等来丰富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做到寓教于乐,把吃苦耐劳、助人为乐、团结协作精神和高尚的情操、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这些课外活动之中,增强学生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四)加强德育实践,在实践中培育和提升大学生道德能力
正确的道德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践的教育、启发和影响。道德能力不仅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形成和获得,而且也只有在生活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确证、巩固和完善。因此,必须加强德育实践,将道德认知教育与生活实践统一起来,以道德的知识、理性和智慧去认识和理解现实的道德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去深化道德认知,发展道德理性,提高道德能力。
参加社会道德生活实践锻炼,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优化道德心理结构有效的组织形式。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素材和条件。大学生从真实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亲身感受真实的道德生活,才能够激发其爱国、爱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其勇于奋斗、甘于奉献等优良品质,提升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参考文献:
[1]曲洪美,刘国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背离的困境与超越[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2]冯永刚.以制度安排促进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近日,北京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吉林在听取了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总队长潘、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于秀琴的工作汇报后,对经济形势分析和统计工作提出新要求。
吉林指出,1―5月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好于预期,主要数据向好,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有些要深入分析,有些要引起关注:一是外需乏力对工业的影响仍较为明显;二是市场信心不足影响民间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恢复,目前政府和国有单位投资一头热现象比较突出;三是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可能更复杂,当前供、销一冷一热的发展态势对房价的影响需要关注;四是存贷款均快速增长的问题需要跟金融部门一起做深入的分析;五是企业用工受经济形势影响的面扩大,到底是什么原因?相关帮扶企业政策措施的效果如何?企业用工到底在哪些方面受到影响?同时要关注大学生就业状况。六是目前空置房主要是商业地产,另外高端产业功能区写字楼退租现象普遍,反映出什么问题要作具体的分析。他要求各综合部门在经济形势出现好转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好深入分析。
与此同时,吉林还对经济形势分析和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湖北省副省长要求调查队
做好农业生产形势分析
5月20日下午,湖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汤涛到湖北调查总队就今年农业生产形势,尤其是夏收作物生产形势进行调研指导,对进一步做好今年农业生产形势的分析工作讲了三点意见:
一是对今年农业生产形势要早预测、早判断。特别是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农产品价格走势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将直接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对此不能盲目乐观。要从市场和自然的双重因素进行研究,特别要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充分把握和分析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二是要切实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今年夏收作物的生产形势总体较好,没有发生大的自然灾害,气候条件较好。同时,改良品种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气候的变化,农作物病虫害也出现了新的情况,要加强病情测报和防治,以降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三是要积极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重点研究如何增加农民的劳务收入和二三产业收入,同时,也要注意分析农产品价格、农资价格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他要求,省政府办公厅及各农业部门要加强与调查总队的联系和沟通,从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调查总队工作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河南强化部门统计考核和执法检查工作
日前,河南省统计局组织召开省直部门统计工作会议,研究分析了部门统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指导,推进对部门统计的执法检查,并强化部门统计考核工作。
一是指导各部门按照科学、全面、准确的要求,建立起适应本系统、本行业的指标体系。帮助部门统计改革调查方式,掌握现代统计调查方法和现代统计技术,加强统计分析,提高预测预警能力。指导部门对统计现代技术的应用,充分开发统计信息资源,不断提高部门统计为部门管理服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程晨
8 月25-27 日,作为一名审计部门的新人很荣幸参加了由市人社局举办的2015 年度经济类职称系列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习。此次培训在市人社局的精心组织下,专门聘请了来自安庆师范学院的专业师资,分别从宏观经济形势分析、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互联网经济、管理科学与艺术、战略管理等五个方面对参训人员展开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讲解。短暂的三天学习时间,收获却是巨大的,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要在"勤"字上做足文章,多学习、勤思考、善创新,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架构,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经济类专业技术人员打下扎实的基础。结合日常的审计工作与此次学习的内容我有以下三点感受:
一、经济形势分析很重要。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通常都会从分析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方面的基础上得到相应的结论。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日常的审计工作与这些宏观经济理论毫不相关,但在此次学习过程中我却深深感受到了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重要性,正如庖丁解牛道理一般,只有在思维意识中正确把握宏观经济脉络才能更好地分析各项政策,深度挖掘一些不合时宜的政策执行方式,纠正一些不和谐的个人思维模式。所以日常的宏观经济形势学习与分析,正如建造高楼夯实地基般重要,善于分析形势,把握大局,顺势而为,从容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是我们不断取得进步的有效途径。
当前,国内的经济增长处于短期回调状态,支撑经济中长期增长的各类要素组合仍比较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良好:工业化、城市化都在快速增长;投资需求虽然有所降低,但仍然比较旺盛。与此同时,我们的劳动力成本将上升,地价将上升,资源环境使用成本也将上升,而且人口老龄化将更加明显,这些因素将导致我们传统的低成本竞争优势逐渐丧失。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经历两个转变,即从高速增长转为平稳增长,从规模扩张式发展转为质量效益型发展。我国经济总的形势是好的,且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工农业投资机会多,供给仍然不足,需要满足市场需求。笔者重点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形势。首先是经济增长形势,我国经济仍处于增长“长周期”。从短期来看,房地产行业和制造业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另外,企业自主投资较强,制造业增长较快也将推动经济增长。从中长期来看,企业设备升级等投资需求势头不减,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对拉动内需仍有很大空间,我国经济将长期处在一个增长通道中。但是,我国经济增速开始放缓。2013年世界经济极具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金融动荡已致外需明显下降,国内高通胀下的投资拉动模式难以为继,加之土地可开发数量减少,土地财政拉动经济的空间缩小,也使内需增长有限,经济增速呈现逐渐回落趋势。其次,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虽然国家已经启动刺激内需计划,但截至目前为止效果并不明显。过度依赖投资,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依赖出口,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磨擦加剧。再次,曾经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等传统要素,其供求关系已发生较大变化,价格持续上升,原有竞争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地方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已近极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使得过去那种依赖出口快速增长的外需拉动模式不可持续,凭借要素投入的快速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凭借低水平竞争和产能过度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不可持续。另外,通胀方面,首先,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经济回落降低通胀压力、输入性通胀逆转以及国内食品价格进入回落周期促使我国通胀回落。PPI也快速回落。但是,在全球货币宽松的情况下,通胀预期短期难以轻易改变;当前经济内在扩张压力依然存在;可能存在的自然灾害、舆论炒作等都可能成为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的因素。
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
2013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环境,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国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但是,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和,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以下重点对几个方面进行预测。首先,“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不断加强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工业化率将由现在的50%上升到65%左右,城镇化率将由现在的45.7%上升到60%左右。工业产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6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1.5-2个百分点。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其次,预计投资增速将继续下滑。与2013年一样,随后的拖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因素为房地产投资及其相关投资。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在地产相关产业链,政策相对紧缩的大环境,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将继续下滑。预计今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继续放缓,在房地产、基建、制造业的投资组合中,制造业相对增速最高。再次,预计今后宏观调控政策从整体政策框架和总基调上,不会有太大改变,可能仍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正确处理物价稳定和消费需求的关系努力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的方向,促进消费需求的稳定增长;可能会更加关注正确处理投资、出口和消费的关系,有效防止经济风险。此外,继续对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使其有所成效。
三、结语